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26 17:5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学案教学;微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教育时机;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芹,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学案是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过程及内容的方案。新课程改革以来,为适应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我国许多地区中小学开展了学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许多专家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学案教学进行总结,并进行了学案的编制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我市较多中小学也深入开展了学案教学的课堂改革实践,开展了“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作为实验校也参与了以学案导学的自主课堂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案在使用时尚存在一些弊端。学案内容往往繁冗复杂,包含了预习、课堂学习、课堂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反思总结、检测反馈等多方面内容。编写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份“沉甸甸”的学案,全方位、多角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实践表明,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教师而言,编制这样一份完整的学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于学生而言,完整的学案虽信息容量大,环节完整,却容易使学生无法认清每节课的学习重点,使课堂学习失去了针对性;从教学的效果看,学案教学中过多预设性内容、相对固对的模式绑架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利于课堂精彩内容的生成。打个比方说,假如观众在话剧演出前都拿到了剧本台词,提前知道了剧情,那么还有多少观众对即将开始的表演感兴趣呢?

二、微学案的内涵

为提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传统学案进行改编,学案不一定面面俱到,它也可以是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重难点或重点环节而编制的内容方案。与之前的传统学案相区别,笔者将其命名为微学案。微学案不注重所有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只侧重课堂中的某一个或两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知识和能力得到有效落实。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微学案的使用能使课堂重点突出明确,使学生真正实现一课至少有一得的课堂效果。当然,能否实现高效课堂,不仅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编制一份高质量的学案,还在于能否抓住使用学案的时机。在教育过程中,处处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时机问题,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把握好教育时机,在一堂课关键的环节如能结合使用微学案,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微学案编制与应用示例

(一)微学案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使用微学案时不仅要善于抓住课堂中各个阶段的教育时机,还应当根据不同的课型、文体来设计。每种课文、课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设计学案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重难点来进行。

以文言文《鸿门宴》为例。这篇课文很长,知识点多而分散,包括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如果将其一一放入学案中,不仅会使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更会引发学生的烦躁心理,降低课堂的学习效果。在学生根据课下注解梳理完课文的字词后,教师可以就本课的重点编制一到两份学案。《鸿门宴》的特殊句式类型较多,尤其是宾语前置句式体现较为突出。学案的内容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本课出现的所有宾语前置句,找出宾语前置句式的类型和形成规律,然后再通过其他课文中的宾语前置句进行验证,最后进行适量的拓展训练,最终真正落实巩固这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根据本班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再来制定相应学案内容。如果通过前期作业检测反馈发现学生有其他的薄弱点,也可以将此薄弱点编成学案进行重点突破。

(二)微学案在情境设置中的应用

如果说课前的导入有助于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课后的练习则是落实课堂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传统教学采用的是课堂细讲碎问,课后留大量作业的“课后练”模式,但是“课后练”因不在课堂上进行,容易受到干扰,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所以“练”的效果会差一些。而如果能在课堂上当堂进行对应性练习,在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再加上刚讲完知识就马上进行练习,学生是在遗忘高峰到来前加以强化,记忆效果好,所学知识能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因此,在课堂及时配上对应知识点的练习学案来进行巩固或拓展性练习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但因为是课内练习,时间有限,所以练习案的内容不宜过多,针对重点做一到两题的对点训练即可,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这种时候,微型练习案就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用时较短,不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方便课堂交流反馈,效果好。

示例:拓展变式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入”字的妙处。

以上为201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讲评课后的练习案,原题为: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本题属于炼字题,即考查诗中某个字(词)的使用效果,是对诗歌语言进行的一种鉴赏。这种题型有较为清晰的答题思路和步骤,如能掌握好,可以大大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笔者在设计学案时仅对原题进行变形改造,将“绿”改成“入”。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是全新的题目学生还要重新读题,解读诗歌,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到练习的容量。而原题改造变形后学生不需要重新解读诗歌,可以直接进行解答,这样既保证了练习的时间,又可让学生迅速体会到掌握知识就能答题的成就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练习案中再设计一道相同类型的课外拓展题,以便真正让学生将知识巩固到位。

(三)微学案在讲评课中的应用

以一堂课最主要的导入环节为例。正所谓“万事贵乎始”。一节课的开头如果没有上好,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把握好导课环节就非常必要。导课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以笔者的一堂试卷讲评课为例。传统语文试卷讲评课通常是由教师将试卷从头至尾讲完,“满堂灌式”的讲评课内容多、耗时长,经常出现 “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在省质检试卷讲评课上,笔者对以往“逐题讲解”的讲评模式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对学生试卷进行调查分析后,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因为审题失误而造成大量失分,于是就从“审题”这一角度入手设计了一份微学案。学案展示了多份因审题而造成失分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参照参考答案给病例打分,找出失分的原因并进行归类,从而归纳总结审题的方法。通过学案的导学,学生不仅强化了审题意识,而且进一步掌握了审题的方法,提高了读题的能力。

在每分必争的高考考场上,提高考生读题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节讲评课前,笔者先编制了一份简单的微型学案。见下表1:

一场考试过后,学生最关心的是总分是多少,对讲评课却没任何兴趣,甚至连试卷都没有认真看一眼。在讲评开始之前,笔者以此学案作为导入,先让学生完成学案的内容,其实就是“逼”学生对自己的试卷做一次全面的详细地分析。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动笔演算,学生对在语文课上做数学题的事情感到很新鲜,也十分有兴趣,做起来十分认真。完成计算后,笔者再将班级和年段各小题的均分情况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在直观的数据面前,学生的内心得到了相当大的震撼。这“第一锤”结结实实地敲到他们的心上。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试卷中暴露了这么多问题:原来自己在某些题目上是有优势或劣势的;原来自己在很多方面的失分是非智力因素造成

篇2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人文地理内容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具体的课标要求,教材在人文地理部分对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做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处理,谋求以通俗易懂地方式教授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同时教材编写采取一纲多本的模式,其中湘教版更是采用案例形式、活动课形式、调查实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无疑对于教师授课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在人文地理授课时必须依据课标、突出教材、兼顾学生差异并针对具体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因此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对人文地理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教学。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现象和规律的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兴趣,更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地图学习法 地图的作用对人文地理教学而言也是不可小视的。我们一定要充分运用地图教学。比如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区域了解某地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从而进一步了解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种类等条件,进一步掌握分析农业区位中的自然地理区位。

对比法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较零散。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体系中的异同点做到准确掌握、避免混乱。比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就可以对比学习,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工业受社会经济影响明显。但这二者之间有联系,两者在进行区位选择中均受自然和社会影响。

二、教学实例

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为例,进行案例教学。

新课引入阶段:以一首春天的故事拉开序幕,贴切本课主题,同时十分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减少新老师的陌生感。歌词内容上把握住1978和1992两个关键时间点。引入本课内容。

重点知R讲解阶段:围绕着两个时间点,引导学生分析,在1978年,什么要的优势区位促使珠三角地区尤其深圳的第一次腾飞。学生很快联系所学,想到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临海同时又紧邻港澳;国家政策扶持;由老师的引导,回忆在此阶段国际大趋势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东南亚的转移。迫使其由小渔村第一次大发展,成为大都市,实现城乡一体化。1992年,注重学生对比分析,区位条件作何变化。大致能回答出:政策扶持不再,人力成本优势也不再明显,国际环境也变化,由资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这就迫使珠三角也顺应潮流转型: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设备产业基地。城市变化也由大都市转变为城市集群。卫星城发展分担大都市的城市职能,以及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概括总结阶段:让学生清楚看到工业化的2个阶段,以及工业化推到下的城市化2个对应阶段。关系清楚明了。再通过做题巩固。

课外延伸阶段:介绍书上本地区的特色经济,一镇一品经济模式,加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印象。介绍其他的城市化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北模式。使知识尽量延伸。

课程结束。

课后总结

整堂课,师生互动多、学生参与高,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课后调查发现,要真正做到和学生心灵相通,需要更好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引进新的有效的学习理念,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坚定与老师的合作,从而进步更大。另外,案例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教学。

三、经验总结

现在的课程改革,在人文地理方面更加突出案例教学模式、决策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在上个月召开的初中地理名师研讨会上。初中也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新教材,突出每个区域地理的代表性案例。下面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对人文地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针对人文地理教学案例的特点进行案例编选

好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人文地理案例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式的材料、小故事,可以是视频图像,可以是几张照片、图片、甚至是漫画,也可以是它们的有机组合。不管是何种形式,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学生感兴趣。

(1)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 人文地理的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并具有时代感。这样的案例才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的意识。

(2)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人文地理的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如果节节课都是材料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厌烦。所以教师需要巧花心思,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增强其趣味性,并变换案例的形式使学生有新鲜感。例如在讲农业一课时,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我选取了网易总裁丁磊投身养猪业一事,并且使用了漫画形式呈现案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二)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案例使用方法,创设案例学习情境。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能够较好地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将教材的内容复述给学生,不做或缺乏分析和讲解的现象。但是在案例的使用中,又要防止出现将教材抛掷于一边,孤立地讲解案例内容的现象。在使用案例时注意与教材学习材料的有机结合,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1)以案例为载体,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

教师将案例放在一个情境中使用,可以单纯地作为课题的导入;也可以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究环节,以突破的教学重难点;甚至是用案例来承载整个学习活动。案例的使用过程应该是以案例为载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的过程。

(2)在案例的使用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已经超过其他教育目标成为首位。同时,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兼顾高考的分数压力,是地理老师不断教研的任务所在。而高考的命题倾向也在人文地理方面大量倾斜,如何活学活用,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只看分数不看成长,这条路还需要慢慢摸索。比如案例教学、比如决策教学方向。相信教师能够善于研究,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矛盾会得到改善,人文地理教学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义孚 人文地理学之我见 地理科学进展 2006年3月 第2期

[2]沈阳市第三十中学 李斌 《地理课堂中人文精神的培养》[M].地理教育,2008.

篇3

一、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唯课本理论,过于依赖教师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多是被动式、压迫式的学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主体。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们失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过分地依赖课本,相信教师。这样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真理性和双面性,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师生忽视批判性思维教学

由于批判性思维教学力度不够,很多教师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对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缺失,会导致学生们养成被动学习、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严重制约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将逐渐丧失。学生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将要面对形形的信息资源,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们不可缺少的社会阅历之一。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探讨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学生们常常会因为一位教师而爱上一门学科,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突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尊敬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只有学生们敢于表现自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才具有展现的机会。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敬畏,有些学生甚至害怕教师、害怕发言,这就难以谈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对此,教师通过采取平等、尊敬、理解的原则,结合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例如,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例举语文教学案例,结合教师个人经历,实施批判性思维教学。教师也需要端正教学态度,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允许学生犯错,这些都是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

2.思辨能力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古语云:疑惑是一切问题的开端。疑问思维和思辨能力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只有学生们产生了疑问,才会有对应的思考,这就是所说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师通过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猜测和假定,对语文教学内容实施合理的归纳和猜想,帮助学生树立勤学好问的学习品质。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巧妙设置疑问,推动学生之间的互相辩论,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质疑、验证,以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语文学习方法教学,渗透批判性思维

篇4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2.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2.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2 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3.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文化情境

一、语文教学要结合社会生活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专家鼓励回归生活现实的课程教育方法,尤其是综合性较强的语文课程涉及很多文化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重要知识,而且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活的教材。教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讲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方法,结合社会实践靠自己的想象进一步准确理解相关语文知识。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将能够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尽可能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用社会学家的研究精神与同学们一同探索相关的社会问题,分析其中蕴藏的语言学奥秘。利用极具地方特色的民谚民谣等语言群组进一步营造文化氛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单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中心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基本以复制方式转述给学生,时间长了学生难免感到乏味,其实教师把散落于各地的民谚民谣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总结,结合历史或当代社会问题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强化记忆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文化情境辅助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向科技化和人文化迈进的必然选择。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现实生活中的不少文化现象不可能在传统教学中再现,由于条件限制有些涉及历史知识的语文教学案例也无法再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动态演示功能,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难以展现教学情景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为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婉转的歌唱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内容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文化情结,激起学生对美好社会文化情境的向往,增强语文知识的趣味性,用形象生动的视听画面再现语文教学中相关的文化情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艺术性传播。教师运用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强化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教学所需的界面,调出有用信息,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靠语言描述对学生讲说,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无法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手段就成为语文教师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好能够提供这种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可使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应利用计算机与生活、计算机与社会、计算机与环境及趣味活动等有利条件,强化语文教学的情境化优势。在多媒体辅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具有多变换的优势,不仅可以拓展认知领域,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还可以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语言运用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集文化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任务,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深刻分析当前有利于语文教学发展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形式及强大模拟功能而使语文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发展,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媒体演示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关系,因为多媒体模拟教学尽可能让学生感到实验事实的真实性,它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语文教学的优化发展,但不能完全取代语文教学本身。多媒体组合能够有效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6

【关键词】文学阅读 任务型 语言运用能力 文学修养 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96-02

近几年,各地高考英语卷在试题的选材上力求内容新颖、题材广泛、体现时代要求,文学名著所占比例日益凸显。现教育部正式提出“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这一改革信号,意味着高中阶段部分英语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可提前通过英语高考。如何满足这类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如阅读材料的限制、教师教学理念的偏颇、师生文学素养薄弱等。笔者曾开设了一堂高中英语文学作品的任务型欣赏阅读教学观摩课,开课主题为北师大版模块一Literature Spot部分的A Christmas Carol一课。在此,把该课教学设计与同行分享,供同行参考。

一 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设计主题: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一 Literature Spot:A Christmas Carol。

指导依据说明:高中生的文学阅读课重在文本阅读和理解,使学生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量。文学作品编排能为学生提供理想输入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输入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作品梗概,甚至与同学合作,改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编演中,升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文学修养。

教学内容分析:Literature Spot这一部分是北师大版教材的精华部分,从选材到练习编排,处处体现着编者的用心良苦和学术高度。因此,开发Literature Spot能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价值。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是高一新生,英语语言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局限,这节课主要是汇报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在课前做足了功课(阅读课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写剧本、排练等),但在戏剧的编排和表演方面,教师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指导。

教学目标分析:(1)分析并弄清小说人物关系;(2)读懂小说的情节;(3)综合各种信息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故事的寓意);(4)紧扣文本中对事物的描述及对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和探讨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的典型写作风格,从而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5)有信心面对有一定长度和难度的文章,包容阅读中不影响理解的新单词;(6)能够和乐于与学习伙伴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分析并弄清小说人物关系,读懂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引感共鸣。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Section 1.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Introduce the author―Charles Dickens.

Introduce London in Dickens’ Time.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收集相关信息、课堂汇报展示、分享探究成果,以此激活、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内容。

步骤2:Enjoy the short play A Christmas Carol performed by students.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在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后才能改编文学作品并进行表演。这一过程可以升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修养。

步骤3: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nd discuss some questions.

10名参加短剧表演的演员再次回到“舞台”上。“台下”学生共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2个任务角色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如该角色进行哪些活动,与主人公是何种关系,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角色表演是否到位。)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做汇报,其余组员和演员本人可以发表不同看法。

主持人提问:(1)What’s the moral of this story? Do you agree with it ?(2)Should the rich give a hand to the poor?(3)Is Scrooge willing to help the poor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Why?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故事情节,弄清故事人物关系,理解故事的深刻内涵。

让学生探讨故事寓意的同时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深刻体会作者所要反映的社会矛盾,所要倡导的慈爱精神,促使学生实现对小说文本的深刻理解,达到真正欣赏文学的目的。

在讨论时,学生参考书本第30页的交际功能表agreeing and disagreeing,给予学生真实的情景进行交际。

步骤4:Introduce the other novels about Christmas written by Dickens.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翻转课堂;创造性学习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即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相关技能,比如语言交际、阅读能力、写作技能。人文性则侧重强调语文学科对人的道德素养、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等的培养。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理念也有很大的革新。趁着新的科技革命之机,教学方式也自觉地发生了一场革新。自从2011年美国多家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就开始广泛传播,并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初,“翻转课堂”主要形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一段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翻转课堂”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一、教学创新与“翻转”教学

从教学环境和手段方面讲,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支撑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归纳学习的有效支撑资源和工具。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已经遭受多方面的挑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班级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不管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理念,“翻转”教学都是教学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

“翻转”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代表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可以解释为,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联结,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契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模式在“翻转”教学中已经不复存在。在“翻转”教学的模式下,知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媒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依据合理的学习目标,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中,主动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给予一些有必要的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实现知识的共享。此外,“翻转”教学的有效进行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者获取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学习具有了极大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知识结构不可能像传统课堂那样有规律有系统性,这就要求学生主动重建知识结构,将自己学习到的零散的知识与课堂知识统一起来,重建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同时,“翻转”教学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翻转”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时可以不必面对面地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也就是说,知识传播的媒介改变了,而传统的师生关系也会发生改变。教师不是单向地知识传输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里,教师与学生打破了单一的以知识为媒介的授受关系,通过教学过程中交流和讨论,学生也会主动的将自己的思考成果与教师分享。

二、“翻转”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实践应用

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无法再停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的阶段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是顺势而为。“翻转”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亟需思考的重大问题。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师最大的疑虑就是“翻转”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能否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有没有能力在学习之后思考问题、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语文教师应该摒弃这些疑虑,大胆地尝试“翻转”教学模式,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新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某市一高中语文教师以“翻转”教学模式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教学准备阶段,语文教师制定了教学目标:一是能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徐志摩;二是能够找出诗歌优美的意象;三是能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以这三个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运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组建教学资源,结合自己的网络信息技术(FLASH视频制作、PPT制作等),通过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内容,自主组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视频,下载名家朗诵,展示有关康桥的图片。在教学视频中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特点?第二、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第三、诗人为何对康桥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课程,自主完成诗歌鉴赏,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对于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地思考,并与同学热烈讨论,阐发自己的观点。有一些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比如有同学问:“徐志摩强调诗歌的‘三美’,是不是他的诗歌都有这些特点呢?”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老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解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发现他的诗歌大多都符合“三美”原则。最后,师生再次回归教学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所谓“翻转”,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教学不再拘泥于狭小的教室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也是思想传播者,教师也是接受者。“翻转”教学上的双向互动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了一种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翻转”教学的一大突破之处。

三、结语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改以来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遵循教学规律以及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不用在教室里也能学习知识,一些课外知识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在家里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而课堂则是学生交流知识和学习心得的地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对等的关系。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中,课堂是双向互动、科学有效的结构。因此,充分运用好“翻转”课堂给教学带来的优势,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篇8

让“美”永相伴教育创新学刊 倪振法

培养学生记忆力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陈红梅

概谈小学语文教什么、如何教索小双

地理教育的创新要素分析孙希禄王香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实践的渗透李胜华

创造有特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寇海宏

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郑绪丽李春玲

浅谈如何创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窦春艳

高中英语课改之我见周瑞丽赵春英

浅谈活跃在空间图形中的轨迹问题许国旗

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李永朋崔成刚

教育创新学刊 实施素质教育的三大障碍王长江尹丽华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认识侯晓映

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德育教育泽别会艳

浅谈如何学好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黄艳红

分层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李晓波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于蕾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罗国富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更好地面向全体张长青

浅谈二次函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朱荣超鞠文进

小学数学评价模式探索陈玲玲

如何在复习中用好化学实验崔成刚李永朋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孙文兰

论高中化学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王美霞曹国岗

入情入境扎实训练——谈口语交际教学策略邢淑萍

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肖玲娜

也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策略陈永君

浅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李国荣尹丽华

浅谈如何加强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张志勇

浅议提高高中数学成绩的方法凌伟颜廷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知识与情感关系误区刘艳锋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瓶颈都廷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策略浅探张作光

“分层次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刘立宾薛有涛

从列宁号召学习到建设学习型政党教育创新学刊 徐杰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张建龙

浅议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及改革新思路闫海莲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性的探讨黄秀军

词汇记忆的秘密张凤仙

创新教学方法——目标设置理论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李明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黄成

为了明天我们共同努力——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行动探究徐丽

略论中学语文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特征和模式徐艾芹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王胜稳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设体育教学新境界颜超

作文三步法的重要作用董振华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刘梅竹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董健

快乐作文教学法刘彬HttP://

怎样上好小学体育课贾路明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语文味”王凡娣

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李玉海

探讨健美操的教学汪仁杰

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不容忽视张占强

政治课教学收尾方法的思考王刚

略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耐挫教育的渗透汪清

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乔玉娥

教育创新学刊 物理教学中多倾注情感教育袁明昌

文史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康习强

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该如何帮助他们学好生物梁娟

例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弊病与转化李晓红

高中物理科学要领教诲的意义刘庆锋

篇9

【关键词】诗词解读;想象;高中语文教学

2005年江苏省进行了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材变得丰富多彩,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几乎所有学校都选择了《唐诗宋词选读》这本教材。本学期我们正在学习这本教材,在教授这本教材时我时常有这样的感受:教师在上面讲的眉飞色舞,口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的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我用过很多种方法想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精妙之处,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

为什么学生难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经过深入的反思,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走进诗词,诗词语言简洁,跳跃性强。它就象冰山,能看见的部分很少,水面下还隐藏着庞大的精华。一句3、5字的句子里往往包涵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翻译这句话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把其“水下”的部分补足,这就需要学生去想象,我们教师可以尝试着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下面我就以我的教学案例来展示我的尝试。

一、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展开想象

《送魏万之京》这首诗是李颀写给其晚辈诗人魏万的一首送别诗。我就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设想一下假如你们离开家乡你们的家长或者长辈会对你们说些什么呢?”这时,学生兴致高了,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会叮嘱我在外要吃饱穿暖了”,有的说:“会要求我在外不要学坏”,有的说:“会嘱咐我在外不要上当受骗”……一时间学生说出了很多的答案,议论纷纷。这时我趁热打铁问道:“那么大家看看李颀对魏万说了什么呢?与你们家长说的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都认真读诗去寻找答案。很快就有学生主动回答,有人说:“小弟呀,前往京城的路上有重重高山;潼关城的树色催动着寒冷的气。”有人说:“到了长安不要贪图享乐,空令年华白流逝,大哥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你。”有人说:“小魏啊,天气越来越冷了,你的衣服带得够不够啊。”……

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一下子拉近诗歌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了他们想象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二、变换角色让学生展开想象

《浪淘沙令》给我们展现李煜这个亡国君主的形象。针对与这首词的下片(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影视剧的导演,你会怎么去设计你的拍摄画面,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放在投影上让学生去评价谁的好。下面就展示两个写得较好的。

生1:夕阳下,一个疲惫沧桑的身影,迈着沉重的步伐登上城楼。(镜头一)任由晚风吹动着他的衣襟,他翘首远望,远处一片云雾茫茫。(镜头二)风夹着雨,吹落花,花落入流水,随流水而去(镜头三)。

生2:天空飘着细雨,晚风吹落春花。小楼上一个身影渐渐清晰。(镜头一)诗人的脸部越拉越清晰,脸上挂着两行热泪。诗人的脸部渐渐模糊。(镜头二)出现故国的情景和诗人在故国的快乐生活。(镜头三)

这两段文字,虽然不是专业的剧本写作形式,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走进了诗词之中,对诗歌理解已经很到位,这事我们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所以适当的转换一下学生的角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张开想象

篇10

一.因为热爱,所以幸福

自小我就喜欢语文,尤其酷爱写作。从十二岁开始发表第一首诗起,我就一直坚持着写作的习惯。后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真可谓正中下怀。因此,爱语文也爱工作,凭着这种热爱,我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再上台阶。我认为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一定会朝着以下两下个理想进军:

(一)争做语文教师中的“专家”

庄子曾经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同样,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甚至更多的水,这充分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尤其是语文教师,由于受语文学科特点的影响,更应具备精湛的语文专业知识。因为,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交际工具,更是一门文化艺术性极强的人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学问。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争做语文“专家”,名篇才能在教学天地里游刃有余。

要想做语文教师中的“专家”,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中外文学,都带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如果身为教师都不能体会和欣赏到作品中蕴含的文学语言艺术魅力,试想又怎能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美?加上新课改后的高考语文试题一般分为基础、阅读、应用、写作四个方面,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的写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其考核开始从水平考试向能力考试过渡,这说明平时的语文学习也应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过渡,这也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文学修养,以便更好地去驾驭教材,引导学生提高读写能力及语文素养。

同时,要想做语文教师中的“专家”,教师还需具备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比如在教学上,语文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善于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等。在每一堂课前应积极策划安排,寻求最佳的授课方式;在课后要及时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做到优质、高效。同样,良好的教研能力也是专家型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比如学会运用科学理论、教育理论发现和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究语文教学改革试验,以及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或经验撰写成教育论文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

(二)争做名副其实的“杂家”

语文教学需要名副其实的“杂家”。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接受和喜爱,就必须在夯实专业基础做“专家”的同时与时俱进,争做“杂家”,以真正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身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求自己具备广博的知识,因为语文学科涉及范围广、内容非常丰富,并且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还容纳了现代先进的科技信息,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渊博的知识来带领学生理解并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应博览群书,力求让自己达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样才不会在教学时捉襟见肘,面露窘态。

幸福的语文教师一定会争做“杂家”。比如在课堂上,我可以成为学生心中的作家,也可以是他们心目中的朗诵家,甚至还可以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或艺术家等。在作文课上,我可以和学生一起同台竞技,再让学生评读我的下水作文。在背诵高考必背篇目时,我可以配乐诵读,一展“朗诵家”风范。在课堂教学中,我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情感态度等去引导他们赏析不同的文学形象,再适时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好感,对语文心生热爱,并引领他们从中去发现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人类心灵之美,乃至艺术之美,这样我就又成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乃至艺术家了。相信怀着“杂家”理想的语文教师,一定会让学生产生“向师效应”,也一定会是幸福的,若又做好了语文教师中的“专家”,那我相信距离教育领域的“名家”也一定不远了。

二.因为被爱,所以幸福

身为教师,没有什么比被学生爱戴更幸福的了。如果一位学生多年以后仍然对自己的语文老师印象深刻,那这无疑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和记念。而我的幸福正与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爱戴有关。那么,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而享受到身为语文教师的幸福呢?

(一)既求成才,更重成人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侧重于单纯地传授知识,只重视学生的成才一面,片面地强调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成人的一面,即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把学生看作是应试机器的教学思想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毕竟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有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功能,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健康的情感,并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并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首先就应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用心去爱学生,用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培养学生做德才兼备的新世纪栋梁之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人”的培养,切记不能把有灵气又活泼的学生物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尤其应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以人为本,应注意活用教材,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比如在学习《老人与海》时,可以要求学生学习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而在学习外国小说《桥边的老人》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人的形象来感受人性的光辉,以及非正义的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相信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可以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感悟真理、净化心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让他们学会崇尚真,热爱美,多行善。这样教师才不愧为人师,也才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创新教学,彰显个性

没有一个学生会喜欢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思想落后的老师。正如某西方教育家所说:“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有积极的求异思维。”而语文教育作为一门融民族性、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人本性、文学性于一炉的学科,更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应敢于破旧,勇于创新,应勤于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善于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案,在教学中学会尝试并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在快乐中高效学习。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课内而轻课外的现象,比如过分重视课堂上的文本知识,而轻视课外的延伸,看中课内的集中学习而轻视平时的积累过程,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时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因此在读写能力上很难得到提升。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应打破以教授、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与生活,同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多种场合学习语文,在实践过程中去增长语文知识,并丰富他们的语文视野。比如我在教授作文课之前,会有意安排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亲近自然,亲历社会,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每一点变化,并收集周围的语文信息,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听说读写欲望,以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及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