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师的话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3:4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老师的话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老师,是您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叫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健康成长。我长大了,而您的白发也慢慢地长了出来,您的全部心血浇灌在我们身上。我怎能不赞美你呢?
老师,我要赞美你关爱学生,给予学生温暖。您记得吗?有一次,我在期中考试中考砸了,只靠了60分,我心里悲痛欲绝,十分难过。就在这个时候,是您,是您走过来,和蔼可亲地对我说:“这次考砸了,没关系,只要你现在努力,在下一次的期中考试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听完这番话,我又重获信心。老师,您的话识一股暖流,流进我的心里。我仔细地听着你的教导,心里升起了无穷的感激。您还耐心地把每一道题给我讲明白。在您的教导下,我经过努力,在期中考试取得了好成绩。老师,要不是您的关心和教导,哪能有今天优异的成绩!
啊!老师您像一朵鲜花一样把花香撒给他人,您的心像花一样美。您像慈母般地关心我们,像辛勤的园丁培养我们,在一年四季中,都给予我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在下雨的时候,是你用宽大的身体,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看见阳光明媚的太阳。我怎么能忘记您对我的一片深情呢?
篇2
时间过得真快,我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包含着父母的关怀与深深的爱,其中更渗透着老师的汗水与无限期盼。
我想对老师说的话很多很多,但是我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您辛苦了!”
我的老师很年轻、很漂亮。上课时,总是用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提醒我们要专心听讲,当我们回答问题正确时,您总是面带笑容,我知道: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微笑。当我们不听话,惹您生气时,您看起来还挺严肃的。其实,那是对我们的另一种爱呀!
篇3
一、通读分析作文得失
教师在评改习作时,应遵循三原则:一看范围要求,二看中心思想是否明确集中,三看层次详略是否合理,表达是否准确通顺。针对“三看”发现问题,分析得失,为对话式总评提供了书写依据。
二、落笔文采飞扬赞美
那是不是诗一般的、华丽的语言称得上是文采飞扬呢?我们来看看几段评语:
评语一,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巴金!
评语二,你的文章像一条缓缓而流的小溪,清秀流畅。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具有个人风格。愿你在写作路上继续采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自己的风格更趋完善!
评语三,在你的笔下,秋天是多么美啊!老师从你的作文中看到了那高远而深蓝的天空,看到了金黄的稻田、南飞的北雁和那飘零的黄叶,这一切,无不让我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神奇。
以上三段评语朴实真挚、发自肺腑,美不美呀。当然一条好的评语可以具有适当适度的文学色彩。作文评语其实也是教师的作品,那种文字精美而富有个性的评语,可以给学生一种熏陶,一份愉悦。因此,老师可以通过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其实也是一个写作高手。同时,评语里还要洋溢着对学生的赞美之情,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间婉转指出不足
除褒扬外,老师还要婉转地指出不足。如错别字较多,老师可以这样评:字是人的脸,这次作文书写有明显进步,你的脸上也光彩多了。不过,你一向讨厌的错别字老跟着你,给你的作文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为你开一剂良方:不会写的字问字典,写完作文后,请教老师或同学,你愿意试一试吗?如错误使用标点符号,我们可以这么说:当老师打开你的作文本时,总能听到一阵哭泣,原来是标点符号,因为你太不重视他们了。你想想,当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而轻视你时,你不是也会哭吗?针对行文松散,老师的评语写道:你是个很有主见又不乏真知的学生,对你的观点我十分认同,如果行文结构再紧凑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从以上三段评语中,不难发现先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再委婉地指出了不足,最后是对话式平等交流和诚挚改进措施,学生看了这样的评语,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增强写作信心,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的积极性。
四、最后描绘美好情景
在评语的最后还要给学生一个美好前景的祝愿。学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给他的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写下激励我不断努力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您说我会成为作家的话,是您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成真了,我要感谢您的鼓励。”可见,有时老师在学生的作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再看一看这样一则评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这是小学教师给后来成为伟大文学家的茅盾的作文评语。其实“小子”才十二三岁,无论他如何天资聪颖,教师的评语还是有点言过其实的。但是,谁又敢否认,正是教师那激奋人心的评语,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少年茅盾成为后来的一代文豪呢?
篇4
还有一次,我让同学们依题目写作文。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些同学还没有动笔开始作文。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赶紧写作文呢?”他们说:“怕写不好,不知如何下笔……”
怕,怕,怕……竟然有一些同学没有写作文的“胆量”!所以今天我想从三方面给害怕写作文的同学壮壮胆子。
一、大胆写下第一句话
作文有了题目,接下来就要起笔写具体内容了,可有的同学总是心有怯意地不敢写下“第一句话”。写不出“第一句话”,自然就没了“下文”,写作文的过程就会僵住了。
比如有一位同学写作文的“胆子”小,遇到《童年趣事》这篇作文,愣是“吓得”不知道第一句话应该怎么写。我开导他:别总想着什么“规矩”,也别被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缚住了手脚,不妨大胆些,随意些――或者干脆就“稀里糊涂”地写下第一句,也总比“胆小如鼠”地不动笔要强些呀。
一听我让他壮起胆来“随意写”,他果然“胆子”大起来,写下了第一句话:我努力回想在自己的童年里到底发生过什么趣事,想来想去,还真想出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
你看,“胆子”大起来,作文就有了新开端嘛。因为“大胆”地写下了这第一句话,所以这位同学觉得“作文荒漠”上出现了一小片绿洲,思绪似乎立即打开封固已久的闸门,进入到良好的作文状态。
二、大胆写心里的话
学校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目组织了一次校园作文比赛。有位同学想参加比赛,但因为“胆怯”迟迟不敢动笔。通过谈话,我弄明白了这位同学没有完成作文的原因:他心里有好多话想对老师说,但是不太敢把这些心里话当成作文写出来,因为他想写一写对老师的“不满”,比如作业布置得太多,有时候上课还会拖堂等。
噢,怪不得这位同学的作文迟迟没有完成,原来是不敢在作文里写心里的“不满”呀。
我开导他:作文就是要写心里话,勇敢地写出自己心里所想的东西,作文也才有“真实”的高度。心里话不是作文禁止的内容,而是可以“放胆”开写的精彩。
经我这么一说,这位同学放心了,于是他“大胆”地在作文里写出了对老师的“不满”,大胆地在作文中向老师提出了“抗议”和“建议”。结果怎么样――他的这篇壮着胆子写心里话的作文,得了一等奖。
原来,在作文里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不但不会因为“胆大妄为”而受处罚,反而会因为“率真可爱”而得奖励呀。
三、大胆写符合自己个性的话
赵小芳是从乡下转到城里来的新同学。在她转到城里上学后的第一次作文课上,其他同学都开始依照题目写作文了,可是赵小芳却没有写。
我问:“赵小芳同学,你怎么不赶紧写作文呀?”
赵小芳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俺从乡下刚来,普通话说不好,写作文时也会出现‘土话’,俺怕用这样的话写作文大家会笑话俺。”
赵小芳果然是满口的“方言土语”。但是我给赵小芳壮胆:作文中的“乡言土语”并不会成为别人耻笑你的原因,你知道有位叫莫言的大作家吗?他就用自己的“乡言土语”写小说,结果他的乡言土语小说不但没有被人耻笑,反倒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呐。所以说你不能把自己的“乡言土语”当成写作文的恐惧,反倒应该将其当成自己的“个性语言”来使用。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作文会大受赞美的。
篇5
一、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
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能力、个性和学习风格、学习愿望、学习步调等各方面都存在个别差异。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发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不同喜好,采用适应学生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自主选材选题。多年的教学让笔者发现,任何一个学生,在他自己喜欢的话题、感兴趣的话题上,总会有很多话要说;而在他不感兴趣的话题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即使要他发表见解,也都是抄袭他人的话语。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我们选用的人教版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自主选题的理念,例如三下语文课本里有八次习作,六次都是学生自由选择内容的。因此,在具体的写话习作指导课上,老师尽量不要给学生增加内容限制,要给学生更大的自由,让学生寻找自己熟悉的话题,喜欢的话题。
2.强化小组指导。只要在网上打入“班级授课制缺点”,不管哪个搜索引擎,结果十有八九是“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在作文方面,学生的基础更是千差万别,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积累与组织材料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再加上前文所述“选题自由”,“指导出路”何在?经过实践,我发现有一种方法比较可行,每次作文把学生的选题和习作基础的差异综合考虑,分成小组,再对每个小组分别指导,则既可以较大限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又能节省时间和精力。以人教版三下第七单元为例,在习作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写人、记事、写景、写物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作指导讲评,就达到良好效果,在保证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同时能尽量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3.实行多元评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保持兴趣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作文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为此,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不要只关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同时要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学生作文的过程。比如可以评价学生写作时态度端正,书写认真,也可以评价学生修改习惯良好等等。就是在写作技巧层面的评价也最好加入纵向比较,能让学生在自己每次作文的不同对比中切实感到自己的进步,以此确保学生个性发展。
二、引导学生注重体验,写出个性化的独特感受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的论述”中提出“情感来自体验”,在作文指导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只有经历体验,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具体地、真情实感地表述发现的过程。
我曾经上过一次作文课《难忘的第一次》(六年级),有3个同学选择写第一次做饭,作文交上来,我一看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压根没做过饭:两个都写自己好不容易生起了火,却把饭煮糊了;一个蛋炒饭,写自己盐放太多没法吃。其实在我们这里,没有柴火,生火的灶台很难找了,几乎都是电饭锅煤气灶,哪来的不容易生火!还有那么多的盐放太多的做饭作文例子摆在那里,蛋炒饭里的盐还放得不能吃,也绝对是个人才。因此,我叫了这三位同学,布置了个任务,周末,趁父母不在,偷偷煮一次饭,再去修改作文。
篇6
作者:唐守芹
我的眼前摆着这样一摞调查表――《小学生作文情况调查》,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个栏目:你喜欢作文吗?【很喜欢】【喜欢】【不喜欢】【很不喜欢】调查学生几百人,“很喜欢”寥寥无几,大部分孩子选择了“不喜欢”,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怕字当头,是当前学生写作文时很常见的心理状态了。怎么办?要让学生们不怕写作文应解决哪些问题?我认为,多措并举,就可以攻克这一难关。
第一,语文教师要实现观念的更新,理论的更新,知识的更新和方法的更新。
尽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很难想象一个观念陈旧、理论贫乏、知识老化、方法呆板的教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认识到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特别是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用高水平的理论指导高水平的实践;不断接受新的知识,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最新知识去指导学生的写作,给学生的写作带来活的源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用灵活的方法带来学生方法的灵活。
第二,语文教师要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明确改革目标。
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作文教学要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宋朝著名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第四,作文教学要打破常规,形成开放式作文指导课。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等老师作前指导结束,学生已失去作文的兴趣,而开放式的作文指导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再给以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第五,作文教学要多管齐下,实行开放式多元作文评价与指导
篇7
还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让同学们依题目写作文。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有一些同学没有动笔。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赶紧写作文?他们说:怕写不好,不知如何下笔……
怕,怕,怕……竟然有一些同学缺乏作文胆量。没有写作文的“胆量”,当然写不出作文,更写不出好作文。所以今天我想给害怕写作文的同学壮壮胆子。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壮大自己写作文的“胆量”呢?
一、大胆写下第一句话
作文有了题目,接下来就要起笔写具体内容了,可有的同学在开头写作文时往往表现得非常“胆小”,总是心有怯意地不敢写下“第一句话”。写不出“第一句话”,自然就没了下文,写作文的过程就会僵住。
为了能让作文有起头,你就需要壮起胆来勇敢地写下第一句话。比如有一位同学写作文的胆子小,遇到《童年趣事》这篇作文,硬是吓得不知道第一句话应该怎么写。我开导他:别总想着什么“规矩”,也别被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缚住手脚,不妨大胆、随意些——或者干脆就“稀里糊涂”地写下第一句,也总比“胆小如鼠”地不动笔要强些呀。
一听我让他壮起胆来“随意写”,他果然胆子大起来,写下了第一句话:“我努力回想在自己的童年里到底发生过什么趣事,想来想去,还真想出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
你看,胆子大起来,作文就有了开端嘛。因为大胆地写下了这第一句话,所以这位同学觉得作文荒漠上出现了一小片绿洲。都看到绿洲了,所以他有更大的胆量写下去。接下来,思绪似乎打开封固已久的闸门,进入到良好的作文状态。
二、大胆写心里的话
学校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目组织了一次校园作文比赛。有位同学想参加比赛,但因为胆怯迟迟不敢动笔。其他同学陆续将作文交上了,可是这位胆怯的同学还没有写下一个字。
我问:想参加比赛,怎么没有完成参赛作文呢?
他似乎是有话要说,但又没有勇气说出来。于是我单独跟他谈,通过谈话,我弄明白了这位同学没有完成作文的原因:他心里有好多话想对老师说,但是不太敢把这些心里话当成作文写出来,因为他想写一写对老师的不满,比如作业布置得太多,有时候上课还会拖堂,弄得同学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很紧张。
噢,怪不得这位同学的作文迟迟没有完成,原因是不敢在作文里写心里的“不满”呀。
我开导他:作文就是要写心里话,勇敢地写出自己心里所想的东西,作文才有真实的高度。心里话不是作文禁止的内容,而是可以放胆开写的精彩。
经我这么一说,这位同学放心了,于是他大胆地在作文里写出了对老师的不满,大胆地在作文中向老师提出了抗议和建议。结果怎么样——他这篇壮着胆子写心里话的作文,得了一等奖。
原来,在作文里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不但不会因为“胆大妄为”而受处罚,反而会因为“率真可爱”而得奖励呀。
三、大胆写符合自己个性的话
赵小芳是从乡下转到城里来的新同学。在她转到城里上学后的第一次作文课上,其他同学都开始依照题目写作文了,赵小芳却没有写。
我问:小芳同学,你怎么不赶紧写作文呀?
赵小芳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俺从乡下来,普通话说不好,写作文时也会出现“土话”,俺怕用这样的话写作文,大家会笑话俺。
赵小芳果然是满口的方言土语。但是我给赵小芳壮胆:作文中的方言土语并不会成为别人耻笑你的原因。你知道有位叫莫言的大作家吗?他就用自己的方言土语写小说,结果他的方言土语小说不但没有被人耻笑,反倒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所以说你不能把自己的方言土语当成写作文的包袱,反倒应该将其当成自己的秘密武器——“个性语言”来使用。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作文会大受赞美的。
篇8
笔者教语文数十年,能够使学生对写作文始终保持着兴趣,且由兴趣上升到主动、积极写文投搞,这其中与在作文批改中的谈心式评语大有关系。
谈心式作文评语指的是在作文眉批和总批中,语言呈朋友谈心状,语气呈切磋状、口语化,变教师的居高为同学生的平位谈心建议状,变教师的高调术语评价为学生易懂易实行的通俗语言。
谈心式作文评语的好处,首先在于通过作文沟通师生情感。平时那个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可远视而不可随便冒犯的老师一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师生间的情感通过笔端得到了交流。例如:学生作文中用词不当,若按普通改作文方式,把不当之词划去,生硬地在眉批上换上老师认为恰当的词。这样批改,简单、快捷,可是要学生对你换的词能畅快接受吗?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学生连光顾一眼的情感也没有;二是学生匆匆扫一眼,不知其究;三是学生认为老师的替换词不如自己原文有味。若是第一、第二两种情况,教师批改的心血还没白费,若是第三种情况,那教师岂不成了改文不成反结怨吗?对于上述作文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在不妥处划上横线,再在眉批上捎上一句谈心式的话:“你看换上××词是不是显得更恰当些?请考虑。”短短的一句眉批。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情感由相对变为相近。作文发下去,学生看了眉批,心里定是充满暖意,下课会找到老师切磋讨论一番,而后心悦诚服。这时,师生间的切磋讨论不是高位的教师与低位的学生,而是平等式的朋友。气氛热烈而和谐,语言是直率而质朴,教师的写诗功夫在诗外,教学目的就自然达到了。
谈心式作文评语:语气呈切磋状而不呈命令式,对中学生尤为重要。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心理上渴望自立,人格上渴望得到尊重,自己的见解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最忌讳别人命令干什么,因此,谈心式作文评语语气的切磋、商讨状正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接受特征。如这个学生的作文选材、结构都属合格作文,只是文章的学生腔太重,滥用华丽词藻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评语中就写上:“自然美才能永恒。能否脱去华丽的外衣,给人以自然美?可否多读一些散文。若能,你的文章则会插上理想的翅膀,能试试吗?”学生拿到了作文,看到这种谈心式的商讨切磋语气的评语,感到教师的评语他能接受,学生会多次主动找老师商讨关于阅读散文的想法。日积月累,学生腔慢慢用去了。
自然、准确、得体的语言取代了昔日的满纸华丽词藻。对于上述例子若按教师批改作文的一般程式,可能会批上此类批语:要认真阅读散文,甩掉学生腔。满纸硬生生的,学生可能连瞄一眼的兴趣也不会有。更不要说按教师的指导去做了,那么,教师批改作文的心血白费了不说,教师的作文教学的目的也就不能达到了。
篇9
按照人的一种正常心理而言,学生每次写完作文之后,都是怀着焦急的心情期待老师的回音。这样,评语应该能够成为师生之间关于习作沟通的有效渠道,教学双方都能从中获得益处。然而很多学生反映学生不喜欢看评语。作文本发下来,总是往桌子下面一塞了事。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除了学生自身的情况外,老师在写作评语的时候,也可能存在失误。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评语不能只追求快捷便速而忽略具体到位
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犹如与学生谈话交流。但是当你在与学生交流时,你所说的话全都是什么"海阔天空"式的"高谈阔论",则可能会使对方似懂非懂却无言对答,这样将失去了交流的实际作用。因为它有失对话之间的平等性与平和性。在给学生下评语时,也会有多种语言的出现从而导致这样的结局,让学生很失望,像那些模糊笼统的语言,概括性倒是很强,却不容易让学生把握实质;挖苦嘲笑的语言,固然可以逞一时的快意,却招致学生在写作上不思努力,引起反感;老师写下来的语言对具体的写作个体而言没有对象感,放到任何一个人的作文当中都适用,如"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结构严谨"之类,是经常写在学生作文本的话,只是概括性比较强的话语,对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武断言语,教师的评语书写倒是便利,教师可以非常轻松地写下:"离题万里""你太粗心了""中心不突出""基本功太差""一窍不通""一塌糊涂"等等,这只是一种判断语,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更没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因而注定是要失效的:应付性言语,诸如"阅""好""较好""认真"等,除了可以加快作文的批改速度外,并没有多大用途,这样的评语写与不写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二、评语不能只顾挑剔毛病而不给与适当表扬
学生作文困难和问题肯定不少,和那些名人名家的作品自然相差甚远,即使和老师的文章相比,可能也存在相当的差距。问题是很多老师似乎很少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味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把作文考试的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针,对学生的习作充满不满,找出学生的一大堆不是,进行批评的时候,又不能做到语言上的委婉含蓄,通常都是直言无忌。带"不"字的句子或者否定意思的表达充斥评语之中:"字迹潦草""细节描写不生动""没有按要求写""层次不分明""论证没有力度"......这些带刺的语言是打击学生自信心的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过多的否定性评语,会让学生看不见作文前进的曙光。那些曾经有过的作文的一丝兴趣,也会因此消失殆尽。有些写得不好的作者一起受到大家的奚落和嘲笑。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讨厌作文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学生不喜欢作文,与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没有或者很少得到老师的称赞和表扬有关。
三、评语不能只追求片面评价而不注重引导
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评"起"导"的作用都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问题是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不自觉地完全站到评判者的立场上,对学生的习作评头论足。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旁者、评论者,只注意到教师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问题。评价的结果尽管也给学生指出了优点和缺点,但是怎样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还是没有体现出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四、评语不能只评价文章而不评价作者
教师写评语的时候,经常只看学生的作文,看完以后发表一通意见。只评文不评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只对学生习作活动的结果即写出来的文章的好坏做出评价,通常的做法是指出文章的优缺点,却没有涉及作文的主体,尤其是对影响作文的因素以及作文主体在作文过程中的活动没有做出合理的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对一个静态的文本做的分析,不能深入到作文的内部,教会他如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不可能教会他如何体会情感。有时候,看起来教师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总是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教师似乎只是为了写成任务,批改作文不分或者很少考虑区分不同对象,写得评语大都差不多,并且几乎都是"课程标准"用语或者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用语的翻版。诸如"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或者如"中心不突出""层次不分明""语言不流畅"之类的话,显得大而无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五、评语不能只追求片面实际效应而忽略幽默风趣
我们很多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只注重文章好不好或者文章中存在什么问题,然后直接进行评价到"该文章语言流畅,用词恰当,重点突出"或者与之相反。这样的评语在学生看了之后,并不感多大兴趣,即使是后者。在这里,教师则忽略了作为语言功能的一种特别艺术--幽默风趣。幽默在人与人交流之间及言语表现中。不仅具有很大的吸引作用,它能有效地融恰关系,增加默契感、和谐感,我平时在给学生批改日记练笔中非常注重这一点。可有一段时间由于我个人的心情有问题,在给学生批改日记中,则只是下一些非常"正规"的评语。可在这样一两次之后又交上的日记中,则有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到"老师,最近你给我的下的批语我们都不喜欢看,还有学生甚至说写日记没什么意思了。这是为什么?"看了之后我也非常的明白,在后来的日记评语,我则想方设法的使用幽默语言与学生增进幽默感,和谐感。而学生再次的日记中也尽力的发挥着自己的水平。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写评语这条师生沟通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和督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态表达意图,使之为学生所理解,提高作文练笔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
篇10
一、快速读懂命题者的意图
(一)快速读懂命题者的意图有何重要的意义呢?
这里不妨研究一下200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有删略)。该年度的作文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1.只要扣住话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灵动”、“沉稳”来写作,就可以视为切合题意。
2.考虑到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考生只要写到“灵”、“动”、“沉”、“稳”这四点中的一点或几点,就可以视为符合题意。
3.文章在上升到哲理高度论述时,要看其是不是话题的自然生发,是否结合话题展开论述,或者最终是否回应话题。稳与变、动与静等,可以看作是话题的自然生发,符合题意。内在与外在、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等,最高不超过40分。
4.如果接过材料中的“话头”,转而纯粹地谈一个哲学命题,根本不结合“灵动、沉稳”来展开论述,应视为偏离题意,最高不超过35分。
5.如果以“山”、“水”为话题,根本没有涉及“灵”、“动”、“沉”、“稳”,应视为偏离题意,最高不超过35分
6.评卷时要特别注意那种若即若离、硬贴标签的文章。对这类文章,可根据其“即”“离”程度来评分,最高不超过40分。
7.完全另立话题的,最高不超过30分。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1.几个细则的关键词都特别强调审题。细则中的关键词,或是强调“切合话题”、“符合题意”;或是强调“结合话题”、“回应话题”;而一旦“偏离题意”、“另立话题”,则得分很低。可见审题准确有多么重要。
2.作文评分根据“切合话题”、“符合话题”、“偏离话题”、“另立话题”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类别。满分70分的作文,一旦“最高不超过35分”或“最高不超过30分”,你的语文成绩是铁定高不起来了。一旦语文分数严重下滑,你的高考总分也就可想而知。
这么严重的问题还不足以使我们每一位同学深思和重视吗?
(二)怎样才能在考场上快速读懂命题者的意图呢?
1.解读材料,提炼观点
如果是材料作文,要尽快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如果要求你自定话题,既要抓住材料的重点,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如知识储备的侧重、擅长的文体等等)另外确立小的话题。
2.根据话题,选择角度
近几年多考话题作文。遇到这样的命题要学会选择角度。话题虽宽泛,自己的拟题却不能大而空。要学会化大为小。是议论文,论题越小,越容易把问题说清楚;是记叙文,描写越细,越容易用真情感染他人。
3.重心突出,观点鲜明
不管选择什么文体,写作时都不能忘记自己想告诉阅读者的究竟是什么。
如是记叙文,要重点突出。不要写成散文,从东说到西,从出生说到幼儿园,从小学说到初中……流水式的写法虽然好操作,但不能给人强烈的震撼。不妨就写一件事,哪怕就是一个感人的细节,哪怕就是那关键的一句话,只要始终围绕自己的中心,都会给阅读者强大的感情冲击。
如是议论文,要观点鲜明。最好确立分论点,一条一条条理清晰。根据分论点分别摆出例证简洁地阐述,最后总结,重申自己的观点,水到渠成。
戒观点模糊,左右摇摆,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戒例证与观点相左,论点与论据南辕北辙。总之,议论文不要在写法上玩太多花样,重要的是有理有据,观点鲜明,有说服力。
4.不忘话题,反复现身
很多同学考试时容易紧张,写着写着,就由着自己的性子,离话题越来越远。心里只有自己的小标题,忘记本次作文的大话题。阅卷者对这样的作文最没有耐心,不要指望阅卷老师慢慢地品读,帮你找出文章与话题的内在联系。一眼扫过去,没有看到与话题相关的词句,可能就判你跑题,那损失就大了。
正确的做法是,既有自己的小角度,又不忘命题人的话题,时不时地提几句话题内容,不管文章怎么样,起码不会出现算你作文走题的那种严重。
(三)为何要快速读懂命题者的意图?
之所以要快速读懂命题者的意图,是为了给阅卷者看。这就如同问:评分细则是给谁看的呢?给阅卷者看的。阅卷老师有一定的评分自由,但前提则是:严格执行全省的作文评分细则。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对阅卷者,你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二、贴心考虑阅读者的感受
1.卷面清洁,避免涂改
首先,书写不求漂亮,但起码要工整。
怎么工整?要一笔一划地写,不能潦草。平时就严格要求,坚持加强训练。老师批评你的卷面或是让你重新誊抄作文的时候,要诚恳接受,认真改正。不要指望等到大考的时候再在书写上下功夫。因为,考试时间紧,你突然地这样认真书写,可能会影响答卷的速度。如果试卷容量过大,你甚至有可能答不完全部的试题。
其次,选用一支好笔。
有的同学为了备战高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唯独舍不得买一支好笔。很多同学平时作文用质量很差的圆珠笔,或是颜色极淡,卷面看上去一片模糊;或是笔油不够充足,字迹断断续续;最严重的是写了一半,笔不下水了,临时换笔,卷面很难看。
现在已经实行网上阅卷,明确要求使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可是还有很多同学不重视,平时不练习,只待考试时使用。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好平时每次考试的训练机会,慢慢养成使用这种笔的习惯,慢慢摸索使用这种笔所用的大概时间。我带的历届高三学生,每年都有因为从未有过的认真书写影响速度,导致最后作文没有完篇的现象。如果平时就坚持认真书写,预估好所用的时间,又怎么会出现这种遗憾呢?
作文不完篇的评分细则是这样的:
(1)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打分以后再扣字数分。
(2)明显未完篇的作文最高不超过35分,不足600字的最高不超过30分,不足400字的最高不超过20分。
最后强调的是,卷面避免涂改。
有的同学过于认真,文章事先没有很好地谋篇布局,结果写的时候涂涂改改。这样更影响卷面。正确的方法是,除了错别字外,不涂改。因为,尽管你调整了一些看上去影响文章的小问题,却因为不清洁的卷面影响了阅卷者的情绪。一旦阅卷者不想细看你的文章,你就是修改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2.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写文章要有清晰的思路,最好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到你要说的几层意思。如果这一点不容易做到的话,最好多分几个段落,不要三段论,甚至两段论。
为什么要多分几个层次呢?因为,如果一个段落太长,老师阅读起来很费劲。想一想,只有一分钟左右的阅卷时间,老师怎能很快找出你黑压压文字里的观点呢?
当然,段落也不能过多,否则结构容易松散。所以,既要注意行文的清晰,又要注意结构的紧凑。
3.你的亮点,独立成行
作文的精彩处,用何永康教授的话说,叫“亮点”。在阅卷过程中,在发展等级分中,有一个亮点最低可以加三分。因此,如果你想获发展等级分,就要让自己的“亮点”亮起来。
“亮点”在哪里“亮”,才容易照亮阅卷老师的眼睛呢?
(1)放在首尾。这个方法同学们大都掌握。阅卷时间再短,老师也会看看首尾的,所以,有精彩的内容,文章首尾是第一选择。
(2)独立成行。大部分同学的作文“亮点”藏在了大段的文字当中,在批阅时间很紧的情况下,这是不容易被老师很快地发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华阅卷者根本就没有被看到,那不是白费力气了吗?如果你花了许多心思装扮了自己,别人却熟视无睹的样子,你会怎样伤心?
所以,你要让“亮点”尽快跳出来,照亮阅卷者的眼睛。
怎么跳?
独立成行。把“亮点”单独放在一个小节里,或是独立成行,这样容易引起阅卷者的注意。他的目光投过去了,你才能照亮他,你才能得高分。
4.联系自己,拉近距离
现在有的同学写作文陷入几个误区:误区一,假、大、空;误区二,仿、套、抄;误区三,选材老一套。不管是哪个误区,其实都是不写自己,不写真情。人是感情动物,阅卷老师也不想面对冷冰冰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