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系统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6 02:5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系统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电子设计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设计不仅能够提高设计的准确性与便捷性,提高设计效果,还能够节约设计制图的时间,并将平面的图形立体化形象化,方便设计人员进行再次修改,因此,电子设计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电子设计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1.现代电子设计技术概述
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影响,市场需求量大,对技术的发展要求较高,资金与科研力量投入较大,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也就越迅速,电子设计技术也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并获得了一定成效。现代电子设计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下面主要围绕电子设计自动化设计进行简要概述。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为电子系统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到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再发展到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变革,已经逐渐完善,在电子系统中的多个领域,尤其是微波领域以及模拟领域等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进行电子系统设计仿真测试,第二,进行电子系统的布局布线,第三,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与逻辑分析,第四,实现印刷电路板的自动化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工作平台只需要计算机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在具备电脑以及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工作,方便、快捷,投入小,回报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电路性能分析与设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电子产品以及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电子设计的发展经过了多次重大变革与进步,其发展历程如下,电子设计技术的原型是应用分离元件,经过不断研究,转变为SSI,SSI是电子芯片所构成的电子系统,不过当前,此电子芯片构成的电子系统已经不再使用,成为历史,在此之后,研发了微控制器MCU,微控制器MCU在电子系统设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克服了数字电路系统中存在的许多难题,实现了复杂的逻辑功能,使电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因此,微控制器MCU是电子系统设计的里程碑,在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价值[2]。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还是较为乐观,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发展,为电子设计技术创造了发展的条件,提供了辅助,使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具有强大的动力,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大,电子产品市场前景越来越好,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科研人员的研发动力较强,相关企业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促进了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
3.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3.1系统功能仿真
系统功能仿真是验证系统设计逻辑功能的有效途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运用电子设计技术工具与测试平台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波形输出、文件记录输出等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将输入信号与输出矢量进行比较,验证真伪,实现系统设计模块逻辑功能的验证[3]。系统功能仿真的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在本系统输入EN、CP、CLR等信号,在信号输入之后,等待一段时间,得到功能仿真系统输出的波形,其次,对波形进行验证,将输出波形与输入信号测试矢量进行比较,最后,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系统逻辑功能是否正确。
3.2报警电路工作原理
报警电路是电子系统中常用的系统,常与检测数据处理系统同步,在电子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电子设计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报警电路性能,增强报警线路的有效性与灵敏性,改变传统报警线路的实现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报警电路多是由数字系统设计方法设计而成,不仅规模小、灵活性差,逻辑能力差,调试过程还较为繁杂,无法使报警电路有效工作,而运用电子设计技术研发的新型报警电路,则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报警电路的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报警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将首级电路信号输入到扫描电路中,并为扫描电路制定标准,标准规则如下,在10次连续超过标准值的情况下瞬间报警,在其他情况下,安装定时器,累计到一定次数后,发生警报。其次,严密观察规定时间内的信号变化,30分钟、8小时是较为特殊的观察点,需要做好观察研究工作,最后,安装定时控制器,以8小时为间隔,每8小时,发出一次自检信号,此自检信号的作用是对计数器进行复位。
3.3逻辑优化综合
逻辑优化综合是电子设计技术在电子系统中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逻辑功能的综合优化,能够提升电子系统的应用性与实用性,使电子系统的智能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强电子系统的各种性能,促进电子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逻辑综合是指将较高抽象层次的描述转化为较低抽象层次描述的方式,当前,电子设计技术能够利用综合器对源代码进行优化综合处理,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还能够将逻辑电路图转化为门级电路,生成网络表文件,提升电路的性能,增强逻辑的综合性,有效进行逻辑优化,发挥重要作用。
4.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设计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不仅能够实现逻辑的优化综合,提高电子系统的逻辑性与应用性,还能够设置报警电路,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保证电子系统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因此,研究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永鸿 单位: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亚平,王亮亮.EDA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
篇2
【关键词】EDA技术 电子系统 应用
一、 前言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过去那种传统的电子系统设计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一般情况下,电子系统的功能划分需要紧密结合不同的要求来进行,对所有子模块进行真值表的罗列,然后进行简化,利用布尔表达式来对逻辑线路图进行绘制,然后对元器件以及电路板等进行选择和设计,实测和调试放在最后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手工设计非常重要,那么对设计者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有错误出现于某一个环节,就不利于查找和修改。如果设计的是集成电路,那么设计实现过程将会直接影响到具体生产工艺,不利于复杂电路的测试。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EDA技术,通过自顶到下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设计的自动化和可移植性,系统的开发周期也得到较大的缩短。
二、现代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
一是EDA技术:EDA技术采用的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将设计语言定义为硬件描述语言,借助于可编程器件,进行元件建模和系统仿真,以此来自动化设计电子产品。具体来讲,EDA技术包括这些特征:
在硬件设计中,应用软件设计方法:通过开发软件,可以自动实现硬件系统的转换,可以采用VHDL语言来进行设计输入,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不需要有任何硬件参与进来,并且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产品互换性。
基于芯片的设计方法:有人也用基于芯片的设计方法来直接定义EDA设计方法,有着较高的集成化程度,可以实现片上系统集成,借助于EDA技术来设计专用集成电路,可以缩小产品体积,降低功耗,有着较高的可靠性。
二是EDA的设计流程:EDA技术的出现,革新了电子电路的设计,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以往那些复杂的设计工作,电子设计师借助于EDA工具,对电子系统进行设计,通过计算机来自动进行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并且生成相应的版图。EDA技术是我国电子设计技术方面比较先进的技术,设计人员借助于计算机,从顶到下进行设计,对系统方案进行设计,并且做好功能划分,然后采取其他的开发工具,来设计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品。
三、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一是电子系统电路级设计:首先对设计方案进行科学确定,然后结合设计方案要求,对元器件等进行合理选择,然后结合这些元器件,对电路原理图进行设计。然后进行系统仿真,逻辑模拟数字电路,分析出现的各种故障情况,对模拟电路进行交直流分析和瞬态分析。在仿真系统时,元件模型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利用计算机上的模拟输入输出波形来对实际电路调试中的信号源和示波器进行替代,本次仿真,主要是从功能层面上来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通过仿真之后,来自动布局布线PCB板,依据的是结合原理图生成的电气连接网络。在PCB板的制作前,也可以应用原理图生成的电气连接网络,比如热分析,噪声及窜扰分析、可靠性分析以及电磁兼容分析等等,并且在电路图上反标分析后的结果参数,然后进行后仿真,简单来讲,就是第二次仿真,第二次仿真主要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PCB的可行性进行试验。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得知,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应用电路级的EDA技术,可以对系统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全面了解和把握,这样在设计阶段就可以有效解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陷,从而促使开发时间进行缩短,并且也不需要很高的开发成本,
二是系统级设计:我们也可以将系统级设计称之为概念驱动式设计,设计人员在对电路进行描述时,不需要结合门级原理图,只需要进行功能描述即可,但是要充分结合设计目标进行。因为不需要考虑电路细节,那么设计人员就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构思设计方案,在计算机中输入概念构思和高层次描述形式,EDA系统对整个设计进行自动完成。系统级设计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对系统进行功能划分,采用的是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将VHDL代码输入进去,然后将图形输入方式应用进来,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这种方式理解起来比较的简单。然后用VHDL文件来编译以上的设计输入,如果设计规模较大,需要进行功能仿真,以此来对系统功能设计进行检验。在大型设计过程中,综合和适配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在综合前仿真源代码,就不需要有过多的重复设计,节约了大量的时间。通过综合器来综合处理VHDL源代码,促使网表文件的生成;因为综合优化的对象是ASIC芯片,不同的厂家供应商有着不同的系列,那么就需要结合厂家的综合库来进行综合。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EDA技术不断成熟,已经被应用到很多的领域。目前电子系统有着更高的集成度,体积更小,并且对性能和可靠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应用EDA技术,通过大量的时间研究表明,有着不错的效果,设计风险可以得到减少,设计周期也可以得到缩短。
参考文献:
[1]俞宏峰,耿卫东,黄燕.基于SKILL的EDA系统二次开发技术探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2(8):123-125.
篇3
关键词:电子电力;系统集成;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学者在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以及拓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传统的系统在设计上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控制策略和拓扑结构在整体系统当中的应用,也导致一些复杂的、高性能的电力电子设备出现大量问题。电能的应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改革而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关系着整个电子行业的发展,是电能被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条件。电力电子技术的相应改进,不仅实现了电子的应用系统,还使技术改革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最大限度的降低,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也使电力、能源以及工业生产中实现自动化。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发展,是电子领域的高技术、高质量、应用效果强大的结合产物。
一、电力电子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是指将已有的元器件及部件进行集合拼装,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系统集成属于功能集成,难度性与集成度都相对偏低,在当今工程技术领域应用广泛。但是系统集成的集成度偏低,无法较好地使其体积及重量减小、降低,且构造复杂,集成优势无法明确体现。系统集成常用于大功率及结构复杂的电力系统。大量有实体设备的出现为机器的有机组装提供了可能,通过合理的搭配组合能够制造出成品的系统机器。面对电力电子中,可以选用过个电路设备以及相关的装备进行系统的集成,使系统的整体性能得以更加完整。主要集成的是功能,使不同的功能集合一起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力,而相对技术与集成度与集成技术的要求较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系统集成组合,与独立系统进行比较会发现他的重量较高,体积较大,不能够有效的发挥集成线路所具有的优势。虽然对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可是相对于微功率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而言,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研究任务更加艰巨。
电力电子系统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功率范围极宽;一个系统(PSIP)的组成需要将功率器件与低压控制、传感器件的芯片集成在一起(PSOC)或将高功率器件和控制器件在同一衬底基板上组构成;功率无源元件的集成;功率系统集成的通信技术,电磁兼容和稳定性问题等。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方法的探讨。
二、嵌入式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嵌入式系统以其独有的系统设计方法,被广泛运用到现代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如:数字电视的推广、电视机顶盒、手写文字输入以及语音拨号上网等。根据英国电机工程师协会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为:嵌入式系统为控制、监视或辅助设备、机器甚至工厂操作的装置[1],早在1993年,美国国防部纠集全美20多所顶级高校和研发部门实施的“RASSP”计划[1],其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新方法来降低军用芯片的设计周期和成本。在1998年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嵌入式系统大会上提出的许多新技术成为引领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国内,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时非常广泛,但是在嵌入式系统的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只有中科院推出了“Hopen”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两三家国内研究院研究该领域。今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大规模集成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将再次走在IT应用领域的前沿。
三、嵌入式系统与电力电子系统的内在联系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并能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和功耗等严格要求的计算机系统[2]。一般可将嵌入式系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如图1(a),(b)所示:
图1(a)所示为嵌入式系统模块;图1(b)所示为一个标准的电力电子模块,两个模块对比可以看出来:电力电子模块同样具有嵌入式系统模块的特点,也由硬件和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而硬件部分的功率变换器通常采用单片机或者DSP作为控制核心,并加以相应的控制策略,再根据相应的负载变化,对输入、输出的电流和电压进行有效控制。故我们可以认为,电力电子模块是对电能进行变换的嵌入式系统[3]。随着,SOC(System On Chip)的发展,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面已经变为现实,这就使得整个系统变得更加轻巧、更加节能、可靠性能更强。这种发展的方向是与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发展方向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用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与理念应用到电力电子的系统集成上,这将对电力电子产业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2]。
四、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
目前,许多国家为了能够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和成品,并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都非常重视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但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设计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将它们归纳为:系统描述、系统测评和样机实现等。
针对传统系统的设计方法所带来的种种缺陷,根据Y-chart[3]抽象理论来描述的嵌入式系统分为三个不同领域如:行为、结构和物理实现。这种理论由行为概况来具体描述,逐步向结构层面进行描述,最后在结构层面张的物理构件实体,再通过上述循环、叠加最终实现具体的电路和系统。由此,出现了新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即: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法。
该方法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等高等学府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来对该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DAC(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会议上有大量篇幅涉及该系统设计方法。具体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主要任务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行为描述:系统行为描述主要
是指用描述语言(如:System C语言)描述待设计系统的功能以及约束条件等,使得设计人员对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进行早期的可行性的验证。此种方法避免了传统的软、硬件分开描述所带来的缺陷。
(2)体系结构和软硬件划分:通过上述的系统行为描述语言建立的模型,根据系统在满足成本、设计周期和功耗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体系结构的选定,并通过反复循环和迭代来实现软、硬件的划分。
(3)软硬件协同模拟和验证:这一步主要是在软硬件在进行独立的详细设计之前,对系统进行的一种集成模拟测试。现阶段较为成熟的方法是:低层次的模拟研究,如ISS(Instruction Set Simulator)模型以及软件调试环境等。
对电力电子系统的设计也要完成这三个主要任务。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交叉应用,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但是,单纯地追求系统集成会造成可测试性和可靠性的缺陷,而在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过程中引入先进的嵌入式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将会使得电力电子系统集成不仅是单独的功能和物理的集成,而且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工程设计新的起航点。
五、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的常见问题
1、余量问题
结合相关的要求,在硬件载体中加载和运行嵌入式系统软件,需要留出的存储余量和运行速度余量需要达到 20% 左右。嵌入式系统软件往往有着较高的实时性要求,采用的运行方式往往是中断或者周期的,那么所有实时任务都需要执行于有效周期内,这样在进行系统操作和后台处理时,利用留下的 20% 余量来进行,系统才可以更加安全地运行。如果实时任务的运行不能够在当前周期内完成,那么就会降低系统性能,甚至在积累作用下,还会瘫痪系统。在存储余量方面,对于存储余量的实现,可以通过程序存储器来实现,可以编译、汇编和连接嵌入式软件,对文件进行静态分析和内存,统计软件不同模块对 ROM 的占用情况,这样,总的 ROM 占用情况就可以有效得出来,为了达到余量要求,一般采用的方法是代码优化。
2、运行速度余量
对于嵌入式系统来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行速度余量。在监控实时任务执行周期的过程中,因为难以有效确定程序的最大执行路径,那么系统有效状态的软件分支组合状态也就无法确定了,这样就无法确定程序的动态运行时间。为了对软件的运行速度余量进行验证,逆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人为在软件每一个运行周期的起始位置进行 20% 运行周期时间的延时,然后对程序运行情况进行仿真,如果系统可以稳定地工作,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系统的运行速度余量满足相关的要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够利用编译器内的延时函数来实现延时,因为可能会有停止中断的事情出现在编译器延时函数的使用过程中,或者出现周期计数的问题,这样都会影响到统计数据的正确性。
3、中断的问题
嵌入式系统软件及时响应外部事件,一般是通过中断技术控制来实现的,并且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实现响应的处理功能。从实质上来讲,中断服务是将一个运行环境提供给了嵌入式系统,以便进行事件驱动,要想实现不同的功能,只需要通过中断服务程序对相关的功能模块进行调度即可。通过中断控制,嵌入式系统可以更加灵活方便的应用。但是,也让一些隐患留设于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中,中断的嵌套会增加软件的结构层次,在设计软件时,因为中断的保护和恢复现场具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将计算机的硬件特性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并且中断系统公用变量的问题十分容易发生。如果有多个中断源存在于嵌入式系统中,并且中断服务程序与之互相对应,那么就需要充分注意不同中断服务程序之间的公用变量。
结束语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涉及到许多共性的电力电子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是电工学科、信息学科、材料学科等多学科的高度交叉,是一个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新学科增长点,代表着 21 世纪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具有促进电力、能源、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产生革命性的变革的良好前景,开展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正,童维勤.嵌入式系统应用程序移植的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 2006(29):133-134.
篇4
关键词:素材库;计算机辅助教学;航空电子;虚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80-02
一、引言
目前,民航机务人员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实践培训、在岗培训,理论培训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实践培训在模拟维修环境进行模拟维修操作培训,而在岗培训是在飞机维修现场进行,但是由于维修成本以及维修安全的要求,学员在岗培训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参观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在培训结束后,学员对飞机结构、操作以及工作过程了解甚少。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减少培训成本,在理论培训过程中引入虚拟维修,将实践培训与在岗培训过程中部分内容转移到虚拟操作中。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民航机务人员的培训转入以模拟机辅助教学为主的模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需要在维修现场进行的维护训练操作转入虚拟维修系统,大大降低培训成本,避免培训过程中出现工作失误,提高飞行安全。当前世界的虚拟维修模拟器主要有美国Aerosim Mechtronix、加拿大CAE以及法国Faros三家公司,虚拟维修系统涵盖机载系统,按照空客公司和波音公司的数据包提供的系统设计文档进行仿真建模。但是,这些虚拟维修系统的采购与维护等成本巨大,不适用于教学过程中。本文提出的机载电子系统教学素材库以民航行业需求为导向,分析目前主流机型(例如B737NG、A320等)的机载电子系统逻辑,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实现机载系统原理、基本操作等内容,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适用于课外自学机载系统的相关知识,方式灵活,大大降低了维修模拟机的教学成本。
二、民航维修培训关于机载电子系统内容的需求分析
机载电子系统的教学内容的制订应以民航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民航规章要求的专业知识为着眼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适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覆盖下延伸工程技术应用的内容和关键点。因此机载电子系统教学素材库建设内容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引入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实现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纵向链接,达到理论和实践统一。
(一)基于民航法规的机载电子系统培训需求
民航作为国际性运营行业,从机载电子设备的设计到机载电子设备的报废整个生命周期都必须满足国际通用标准,作为机载电子设备使用和维护者的培养也不例外。在机务维护领域,所有维护工作必须遵从飞机注册国的民航规章与标准,我国范围内的飞机维护人员资质要符合CCAR-66部的要求,民航培训机构在培养机务维护人员时要满足CCAR-147部的要求,这些民航规章的制定必须遵从国际规范ATA-100。因此,机载电子系统素材库的建设内容,必须符合CCAR-66部、CCAR-147部和ATA-100规范的内容要求。综合各民航规章总结民航飞机的机载电子系统主要包括:通信与监视系统、导航系统、飞行管理与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以及机载维护系统,如图1所示。
(二)机载电子系统教学素材库内容设计
通过分析机载电子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操作逻辑等内容,总结任何电子系统都是由输入输出接口、电源管理、核心计算机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输入接口实现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离散信号等输入,包括来自导航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无线电模拟信号、来自飞行控制系统控制机构的离散信号、来自控制面板的数字信号等内容。
输出接口以灯光、音频、数字显示等方式将机载电子系统参数、状态等内容呈现至机组人员,包括控制面板的各种状态灯、飞机各站位的声音提示以及驾驶舱电子飞行仪表系统的显示等内容。
电源管理实现仿真电子组件电源供应以及系统通电逻辑,实现各种电源供应状态的仿真。
计算机是机载电子系统的核心组件,在通电正常情况下,根据输入接口的信号,生成输出信号,其中包括正常信号处理、故障处理以及自测试逻辑。
三、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素材库设计
(一)虚拟仿真对象建模
虚拟维修仿真对象建模主要包括几何建模和物理建模两个部分。
1.几何建模。首先通过3dmax、Creator、AC3D等三维视景建模软件构建机载系统各组件的外观,在设计与实现中按照机载系统实际尺寸进行构建,实现三维的几何模型,然后通过OpenSceneGraph系统实现几何模型渲染,该系统支持VRML2,AC3D,DXF等不同3D文件格式,使呈现出的模型与实际机载系统各组件外观相近,达到真实感官效应。
2.物理建模。物理建模准确反映机载电子组件的物理运行状态和物理特征,仿真机载电子组件在不同外部环境和电源条件下的正常和异常操作。机载电子组件功能复杂多样,依赖的物理原理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研究对象建立相应的组件仿真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来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分析机载电子组件,分别从组件输入输出接口、电源接口、故障处理逻辑接口、自测试逻辑接口、音频警告接口和系统功能接口等几部分进行物理建模,实现真实飞机环境中机载电子系统运行状态的复现。
(二)三维虚拟场景生成
基于虚拟仿真的机载电子系统教学素材库系统采用一台计算机、一个显示器、音箱等组成,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仿真驾驶舱的仪表系统显示、各控制面板的模拟操作、电源跳开关的闭合状态、头顶面板操作与灯光显示灯内容。(1)计算机是系统控制中心,包含几何模型、物理模型、系统工作逻辑等内容的仿真以及信号源的模拟,计算机对模拟信号源以及来自于其他系统的模拟输入进行处理,生成输出信号,分别与其他系统接口、显示输出、音频输出等相连;(2)显示器实现驾驶舱各仪表板显示以及控制面板、电源面板的操作,显示器所呈现的仪表、控制面板等按照实际机载系统的位置进行仿真,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驾驶舱仪表、系统操作等相关内容。
四、结语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机载电子系统教学素材库系统呈现出以下特点:
1.系统能够直观呈现机载电子系统的显示、布局以及操作,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展示实际机载系统的相关内容,学习效果较好。
2.占用场地较小,解决了实习场地不足的问题。仿真系统采用一台电脑与一个显示器组成,比传统的维护训练器的体积大大减小。
3.维修成本很低。由于采用了仿真技术,实际维护过程中仅需要解决软件的bug以及部分硬件出现的问题,相对比维护训练器维修成本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李妍,崔永利.仿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信息技术,2006,(11).
[2]王晨.高校教学素材库建设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12).
[3]吴学敏.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篇5
关键词:RFID;电子导游系统;旅游行业;溶洞
景观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桂林,是世界上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在桂林山好水好风景好。桂林有2个5A级、十几个4A级和20多个3A级风景区。桂林最出名的就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里奇山怪石,数不胜数。桂林的溶洞有“洞奇”“石美”之名的各种岩洞,岩洞里有钟乳石、石笋等地貌,这些景观鬼斧神工,千奇百态,是大自然创造的景物,当然还有不可缺少的地下河、天坑等特色景点。现在的景区都标配有导游为游客进行讲解与景点相关的知识,以前出去旅游的人比较少,并且大家主要选择的是报旅游团出去,因此旅游业对导游的需求量不大。但是,随着现在中国各个地区旅游景点的开发,国际交往的频繁,世界各国来中国旅游的人数也增多,自由旅行的人数也增多,因此对导游的需求量增加,并且要求导游掌握多个国家的语言。供不应求的导游需求量催生电子导游系统的产生,现在普遍的电子导游系统主要是用GPS来进行定位,或者是用GSM基站来给游客定位,并且还可以为游客们讲解景点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比较宽阔的地方是十分方便的,但是,由于桂林的溶洞在山洞里,对信号有一定的屏蔽作业,因此有些功能无法实现。面对这些问题,就采用了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来解决,RFID技术就适合在溶洞里进行使用。
1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在桂林的溶洞里观景主要有以下特点:(1)溶洞区域范围比较大;(2)大多在地下,因此无法接收GPS与GSM的信号;(3)在溶洞里的景观是比较分散,而且溶洞里光线不好,有时是需要灯光的照射。但是使用RFID的读卡器可以使它的工作范围扩大3~10m,它有很好的兼容性能,能防冲突机制,并且在整个范围内可以支持多个RFID的运用。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需要RFID技术来解决,帮助游客和相应景点进行配对。RFID技术和镶嵌技术,能够帮助游客在溶洞里观景时进行定位,并且还可以对景点进行详细的介绍,相配套的还有景点的图片、语音和视频展示,必要时还能控制灯光。电子导游系统主要由读卡器和RFID导游组成,读卡器又是由微控制器、超高频的读与写板块、射频的功效、天线、灯光的开关等部分组成。RFID导游是由微控制器、LCD显示器、触摸屏、音频输出、电源接口等部分组成[1]。读卡器的写工作范围只有3~5m,并且读卡器的读与写部分直接连接到控制器上,控制器由读卡器发来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进行控制灯光的开启和关闭。
2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电路的设计
RFID导游是由微控制器、LCD显示屏、触摸屏、音频输出以及储存、电源接口等电路组成的,它是以微控制器为核心,由韩国的三星公司生产的一款微控制器,是处于高端的设备装置,它工作的主频可以达到533MHz,这款微控制器的片内是由两种技术结合而成,这样可以扩大微控制器的储存容量,并且还可以进行一些连接互联网等操作,本文中设计的RFID导游就是采用韩国三星公司设计的这款微控制器,用来储存景区的景点解说音频。RFID的定位标签又用的是双界面卡的形式,双界面卡一面是接触接口,另一面是非接触接口,两个接口融合在一张卡上,这样就能使接触连接和射频连接两种方式进行工作,射频连接的方式是通过天线来与读卡器进行交互信息和通信。RFID导游中的LCD显示屏是用TFT的彩色液晶显示屏,可以进行超音频的数据解码,从而对景点资料数据输入和输出[2]。读卡器是由微控制器、超高频的读与写板块、射频的功效、天线、灯光的开关等模块组成的,它的微控制器选用的是一款低耗能、性能比较高的控制器,它有3个定时器,32位普通接口等性能。读卡器的读与写板块是使用的专用芯片,它工作的主要频率达到了860~960MHz,奥地利的一家公司生产的芯片能够将射频信号的接收、单元转换的协议等融为一体。电路中含有编码器、电路调制器、电压频率合成器等等发射功效和含有电路解调器、电路混频器以及电路滤波器等接收功效。单元转换协议是把微控制器的数据信息转化成能够传播的帧,而且还能把收到的传送帧转化成能够被读取的数据信息。电路中的芯片能够进行并行和串行连接,这样极大地方便了以后进行连接并信息传递。为了适用于桂林溶洞里长年潮湿、温度较低等环境,RFID导游和读卡器都必须装在有防护装置的地方,比如防护壳等设备,防护装置不仅能够进行防潮保护,还能进行防水、防尘等作用,这样能保证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在溶洞里的正常工作,不被其他的因素所影响。
3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软件的设计
设计电子导游系统就是为了减少对人工的需要,减轻导游的工作任务,实现导游在前面带路,游客在景点里打开电子导游系统,导游可以为游客们进行解说和引导观看,还能使用灯光进行照射[3]。读卡器在开始工作时,马上进入查询和发射的工作状态,并且搜索在工作区域内的RFID标签,一旦发现后,就会发射信号、控制景区的灯光等,一旦发现信号消失,灯光立即关闭,实现了节能的功效。RFID导游开始工作时,一般情况下它是处于休眠的状态中。有游客进到景观后,同样能够接收到读卡器发出的消息,并立马激活RFID的定位标签,并且为游客进行路导。在游客结束观景或者一段路后,还可以选择进行重新播放,并且可以自动进行保存,在没有使用这个系统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低耗能阶段,节约能源。
4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的测试阶段
RFID的电子系统对每个客户的服务都是相对独立的,每个游客和系统都有相对应的ID,RFID导游和读写器之间能够进行独自辨别,并且完成相对应的操作指令。这个系统和地铁收费系统是一个原理,读卡器的工作范围是不重合的,而且一个工作范围内,读卡器与不同导游ID都一一对应,因此不会出现错误或者混淆的现象[4]。这个系统在设计之后,进行了多次的试验,采用多个场景检验,比如以每个实验室作为读卡器的工作范围,在实验室的门口处安装好系统,有工作人员走进实验室,读卡器就立即发送信号,然后RFID导游就进行解说和放映,当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后,读卡器立马停止工作,灯光熄灭,进入低耗能阶段。显示此次试验成功完成。因为溶洞里的景观是比较分散和独立的,这就造成读卡器需要工作的范围比较大,而且通道往往只有一条,并且这条通道还比较窄,又由于读卡器的工作范围是有限的,因此读卡器安装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一般都是安装在游客们必经的通道入口处,而且,每隔几米还会增加一个信号传输器,确切保证在通道内没有盲区,使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达到最大程度的使用。
5结语
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加入到旅游行业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的设计是在对广大游客们进行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功能都是为了满足游客所设计的[5]。在技术选择和运用上,将超高音频的RFID技术和镶嵌式的技术完美结合,针对溶洞景观的特殊环境和特殊问题逐一改善,最终设计出一个符合在溶洞景观中使用的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它能够给游客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游客们在观景时,不仅可以看到实物,还能够在RFID的电子导游系统的帮助下,了解景点的历史渊源、现代的发展,以及它产生的人文条件等一系列知识,并且针对不同时间洞内光线的程度来控制灯光,更好地帮助游客游玩。在类似于溶洞景观这样的旅游区,由于景区范围比较大,各个景点之间又比较分散,有时游客自己走散,GPS无法进行定位时,使用RFID的定位标签来帮助游客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引导游客走出困扰区。
[参考文献]
[1]邓健志,程小辉.基于超高频RFID的音视频溶洞电子导游系统设计[J].电视技术,2012(19):89-91.
[2]施连敏,陈志峰,贾海天.基于PTR2000的电子导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1(11):137-139.
[3]张晓明,殷雄.基于混沌序列的小波域语音信息隐藏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7(9):2113-2117.
[4]王小明,颜斌,吕文红.基于线性干扰抵消的扩频语音信息隐藏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0(7):1821-1824.
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子站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目前,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子站系统双机的切换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保护故障信息子站系统在其中每台出现问题故障时能做到双机切换,而且需要在切换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可靠性必须完全正确。电子系统调度自动化(SCADA/EMS)系统和相关技术在目前已经非常完善,电力网络一次系统运行监控、管理、分析的自动化水平也已经得到了卓越的发展和进步。
根据电力系统结构的本身特点,且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具备层次化的结构特性,其结构应该包括有:监控管理中心主站系统;置于变电站内的子站系统;保护、录波器等二次装置。顾及到大量保护及录波器等二次装配的复杂及多样性,在变电站内设置了继电保护与故障信息子站系统(又称为PRFIS子站系统)将是PRFIS系统实现成功的关键。并且根据IEC 61850 等相关技术标准、采用OMG分布式系统和CORBA设计实现高性能的PRFIS子站系统。
一、系统设计目标
作为构成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变电站层子站系统的PRFIS子站系统,它主要设计的目标可以概括为:
1、数据汇集与转发;实现主站与二次设备之间的有效数据通信是在二次设备与PRFIS子站系统互联的“通信网关”下在节省通信资源及减小通信的前提下进行的。
2、数据的缓冲:内部配有小型数据库系统,可实现故障数据的缓冲处理,从而增强整个PRFIS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数据预备处理:信息的预处理部分可以实现,比如信息过滤等等。既可以减轻主系统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处理数据的效率。
4、多样性设备的阻挡,整个PRFIS系统的可维护和可扩张性的提高:PRFIS子系统可以连接“即插即用”式的不同厂家及型号的二次设备的通讯规约库,可以对主站阻挡连接多样性的二次设备,确而保证整个PRFIS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张性和开放性。
5、远程维护:在授权充分的条件下远程维护就如身临在现场,特别对于没有值班人员时,对系统的维护及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6、对时:二次装置的时钟源需要具备硬对时与软对时的功能。
7、具有自检能力的子站系统,能够产生自检报告,向主站系统上报。
8、强大的就地功能。用户可以使用便携式计算机、子站后台及站内监控后台等方式使用维护接口及维护软件的对系统进行维护。子站系统可以安装任何工具软件以实现对子站系统的管理。
二、硬件平台
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思想设计的PRFIS子站系统主机硬件系统,全部的硬件系统不仅小巧,并且可靠及耐用。模块化和分层分布式是嵌入式子站管理机采用的结构,装置是由多个智能模块组成,模块类型主要有主管模块、交换机模块和装置接入模块、I/O模块、电源模块、GPS对时模块、等。各个智能模块之间通过高速背板总线交换着数据,不仅仅每个智能模块间可以自由的正常工作,其它模块之间也可以充分的相互配合。PRFIS子站系统的特点主要有:
1、主机装置化,只有2U高度的整个系统,有典型的装置化特点。尺寸的要求符合机柜的要求,可直接安装在机柜上。2、功耗低。全部装置消耗不超过15W,无需任何散热设施。3、可以连接键盘、显示器。根据要求使用标准的显示器和PS2键盘。4)支持220V交直流电。5)多种通讯方式可兼容。可在通过不同连接方式,通过一个端口实现多种通讯方式的兼容,无需任何跳线。6)光电隔离设计。运用在所以的通信端口,保证PRFIS子站系统主机运行时不会受到外界干扰,同时芯片也采用了防静电设计,可抵抗高达1500V的静电。7)RJ45接口,既方便又可靠。此接口专业用在高速以太网连接的接口。8)可扩充性。可以通过装置本身本身自带的USB接口和网口,可连接各种标准扩展设置。
三、软件系统设置。
软件系统的设计从软件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平台、端口处理线程与“即插即用”、主处理进程、数据库系统、基于IEC61850的CORBA服务器、PRFIS子站系统应用工具软件体现。
1、软件系统设计
PRFIS子站系统关键的软件结构包括:端口处理线程、主处理进程、数据库管理系统、事件处理程序、基于IEC61850的CORBA服务器
2、操作系统平台
PRFIS子站主机系统采用的是嵌入式操作系统。此系统比现代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高效、安全并且易维护,供给了强大的网络功能,便于远程管理。
采用此系统的内置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为故障信息的处理、管理与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3、端口处理线程与“即插即用”
本线程由主处理进程系统启动时,据存贮在数据库中的信息自动启动,一个通信端口相对应端口处理线程,负责处理相应端口上所以智能二次设备的通信程序,端口处理线程会根据配置好的信息确定相应的通信规则,并配置相应的规约处理程序。对应的端口处理线程会处理和全部保护及录波器等的二次装置的通信任务,支持二次装置的即插即用是其规约处理程序的可配置性致使PRFIS子站在软件体系结构。
4、主处理进程
PRFIS子站软件系统复位启动时的入口程序之一有主处理进程,它的功能主义包括了:根据系统配置信息自动启动和管理端口处理线程,分别实现了各端口处理线程、数据库管理系统、CORBA服务器、事件处理器之间的异步通信,并且也可作为核心调度程序实现信息中转。
5、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统一管理端口处理线程收集并且处理的数据,再由数据库统一提供访问与安全管理机制,方便故障信息的处理和共享。也可经过数据库集中的管理产品系统参数配置,可提高产品的运行于维护的方便。稳定、可靠及高效。
6、事件处理程序
若电网出现故障时,PRFIS子站系统一方会自主的搜集关于设备的故障信息,另一方面会将搜集到的信息传递到主站系统,形成非常完整事件的处理流程,事件的处理程序是在IEC61580标准中面向对象的通用变电站事件信息结构定义和通用变电站事件模型设计的。
子站系统所连接二次装置中所产生事件的记录信息是由事件处理程序负责,并转换成为GOOSE定义的事件信息结构,再采用标准的事件通知服务技术,然后服务接口调用运行于PRFIS主站系统的时间通知服务器的接口任务,将事件推向主站系统,从而实现二次装置产生的数据信息主动送上。
四、基于IEC61850的CORBA服务器
1、关于IEC61859
IEC61850作为变电站通信和系统技术标准,它的核心内容规范要建立在信息模型上的抽象通信接口服务的变电系统的信息模型。但是其实质的目的是实现变电站系统与其他自动化系统开放地互联及互相操作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智能设备之间开放的信息互操作。IEC61850所规定变电站系统的信息模型和抽象通信接口服务,并且全部采取面向对象的思想构思,因此需要经过映射处理。
2、OMG分布式系统标准与CORBA技术的实现
网络化硬件环境是PRFIS子站的软件系统的基础,但是应用程序在网络环境下也是需要分散的。因而组成全部软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运行在网络内不同计算机平台上的,并且能够协调运行。分布式系统可以使用网络和计算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但其就像本系统开发的背景一样,通常具有不同的硬件平台及操作系统,因此在这些分布式网络环境下,采取传统软件思想开发分布式系统非常困难且易于出错,并且会不可避免的重复工作。
CORBA是种国际标准及规范,只有根据这个标准,所有厂家采用任何语言开发的都能实现交互操作(运用对象组件)。
3、 IEC61850标准是由IEC61850模型映射到CORBA服务器要以CORBA技术实现的,需要做到以下工作:1)面向对象的信息模型是将标准规定的信息模型映射成的。2)将ACSI映射成CORBA服务器接口考虑到现场二次装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PRFIS子站的CORBA服务器同时实现了ACSI以外的多接口,以支持过渡性的系统构造方案。
五、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已经成功运用某变电站,站内保护的设备及故障录波器设备通过网络接入到了该系统。在本身有的的网络的基础上,将保护设备与故障录波器设备统一接连至PRFIS子站系统,通过光纤网络送到局端,可实现局端对站设备的管理维护,运行表明了系统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1)在电力系统运行及故障的情况下全部都能够按真实情况反映、记录数据并且告警系统的相关信息,包含了电网运行的参考数据、设备通讯的状况、保护压板投切、开关动作、定值区切换、故障录波、保护动作等。
2)系统供给了简单并且直接的查询方法,可以对保护设备、故障录波设备进行管理,同时提供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的快速有效的查询。
3)根据需定义各个层次的用户操作权限,权限定义可与设备相关联,用户登录、注销及操作在系统中都有记录,可预备查询。
小结
系统根据IEC61850等其他相关标准设计,并且采用CORBA技术映射其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系统采取层次化的体系结构,可以与任何厂家、型号的保护等二次设备的"即插即用"。系统采用了嵌入式软、硬件平台技术,安全、可靠、耐用、支持通用、标准的软硬件产品配套,系统整体设计先进、功能完善实用、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扩充性及开放性。
随着电网迅速的发展,保护死区问题造成的危害愈来愈大,所以,希望引起电网管理部门的重视,及时采取防范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玉,刘成林.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双机互备的方案和应用[D].电力系统通信,2011(230).
篇7
关键词: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磁兼容技术;分析探讨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equipment,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EMC of power system automation equipment.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ystem of relay protection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 communication,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in the field (including the MCU system), 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problem more prominent. 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in the 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system is discussed,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问题
由于电力系统本身是众多一次系统设备和二次系统设备的集合体,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作为二次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其电磁干扰的来源十分复杂。外来电磁辐射、一次系统设备、二次系统设备、二次系统设备之间、自动化设备内部元件之间、各传送通道间的电磁干扰均对自动化设备产生干扰与破坏。
(1)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均包含有以微机系统为核心的大规模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其中应用最多的是二极管、集成电路块、A/ D 转换电路等,它们既是干扰源, 又是对干扰敏感的器件, 尤其以CMOS、D/ A 最为敏感。
(2)干扰信号在微机系统表现的形态有差模与共模两种形态。电磁干扰侵入微机系统的主要途径有电源系统、传导通路、对空间电磁波的感应3 方面(包括内部空间的静电场、电磁场的感应) 。其中静电场、电磁场的感应在微机系统内部普遍存在,静电是CMOS 电路的大敌。由于微机系统工作于低电压大电流方式,电源线、输入输出线构成高速大电流回路,故有较强的电磁感应。
(3)微机系统之间的内部传输线有延时、波形畸变、受外界干扰等3 方面问题。
(4)脉冲干扰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微机系统是以识别二进制码为前题的,其组成以数字电路为主,数字电路传送的是脉冲信号,同时也易对脉冲干扰敏感。以开关模式工作的开关及开关电源变化频率高达几十万Hz ,容易在内外产生脉冲干扰。
(5)对电源影响比较敏感。电源对电子系统的影响有电源波动影响和系统作用影响两个方面。所谓电源波动影响是指由于电源波动引起的信号紊乱和系统失调。系统作用影响是指因电源是系统所有信号的交叉点而引起的系统各信号之间的相互影响。系统作用的大小与电源功率裕度、滤波能力及电源连线方式、分布形状有关。
二.电磁兼容技术的设计方法
影响微机系统电磁兼容性的因素见下式:
N (ω) = G(ω) C(ω) / I (ω)
式中: N (ω) ———干扰对系统(或设备) 的影响;
G(ω) ———干扰的强弱;
C(ω) ———干扰传输的耦合函数;
I (ω) ———受干扰系统(或设备) 的抗干扰能力,即敏感度阀值。
显然,影响系统(或设备) 受干扰严重程度的因素有3 个方面,他们都是频率的函数。该数学模型提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的原理是: ①切断干扰源, 即减小G(ω) ; ②减小耦合, 即减小C(ω) ; ③提高受干扰系统(或设备) 的敏感度阀值,即加大I (ω) 。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3 个因素综合考虑,并按①②③的顺序去采取措施,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电磁兼容技术的设计要从电磁兼容的3 个基本要素着手,从原理的可行性、元器件的选择、加工生产工艺、安装运行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考虑。把握不同类型电磁干扰的本质,对不同的干扰频率、频谱采用相应的滤波、隔离、接地、屏蔽等措施。
2. 1滤波
滤波是利用滤波器来抑制电磁干扰,滤波器是由集中参数的电阻、电容和电感,或者是分布参数的电阻、电容、电感构成的一种网络,这种网络只允许有用信号的频率分量通过,阻止其他干扰频率通过,使电磁干扰减少到满意的工作电平上。滤波器是防止传导电磁干扰的主要措施,如电源滤波器解决传导干扰的问题;滤波器同时也是解决辐射干扰的重要武器,如抑制无线电干扰,在发射机的输出端和接收机的输入端安装相应的电磁干扰滤波器,滤掉干扰信号,以达到电磁兼容的目的。滤波器工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让无用信号通过,并把它们反射回信号源;另一种是把无用信号在滤波器里消耗掉。在采用滤波方法来抑制传导干扰时,首先要了解干扰源的频谱、干扰源在频带中的分布情况,干扰波幅值等。可以通过干扰仪器来检测,获得干扰源的频带分布和幅值,有针对性地选择滤波器的种类或者设计滤波器电路。
2. 2隔离
隔离是干扰线路(馈线) 周围存在干扰电磁场,当其他线路(导线) 在其附近时,由于电磁耦合而形成干扰。防止这种干扰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将干扰线路与其它线路隔离开来,以切断或削弱它们之间的电磁耦合。隔离的原则和方法是:
(1)干扰线路和其他线路尽可能不要平行排列,如必须平行,导线间距L 与导线直径D 之比应不小于40 ( L / D ≥40) , 在可能情况下导线间距应尽量大些,并且平行部分的长度越小越好;
(2)敏感线路与一般线路如平行排列,其间距应大于50 mm ;
(3)电源馈线与信号线应予隔离,当他们平行排列时,其间距应大于50 mm ;
(4)高频导线是对其他线路干扰最大的线路,一般都要屏蔽;
(5)有些脉冲线路的脉冲功率较大,对其他线路构成严重干扰,应按干扰线路对待。至于电平较低,功率很低的数字电路可按一般线路处理,原则上按敏感电路对待,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2. 3接地
接地是指在系统的某个选定点与某个接地面之间建立导电的低电阻的通路,把系统中电子元件的零电位互相连接起来,再把它们同时与某个等价于“地”的参考点连起来。具体方法可以将理想的接地体作为一个零电位、零电阻的物理实体,作为与各有关电路中信号电平的参考点,任何不需要的电流通过它都不产生电压降,这种理想的接地体实际上是近似的,在设备上接地是为了使设备本身所流过的干扰电流经过接地线流入大地,减少干扰源所传播和的能量。接地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电磁干扰,消除公共电路阻抗的耦合,也是为了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基本接地技术有浮地、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和混合接地4 种。
(1)浮地常用于电路或设备工作状态不能与公共地或大地相连接,它的原理近似于起到隔离变压器的作用;
2)单点接地是所有需要接地的引线全部接到一个点,再由这个点直接与地相连接。一般用于抑制频率在1 MHz 以下的干扰信号;
(3)多点接地是指系统或设备中所需接地的引线直接接到离它们最近的地上。一般用于抑制频率在10 MHz 以上的干扰信号;
(4)混合接地是在复杂情况下,设备或单元电路的接地难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接地形式来解决而采取的混合形式,用于干扰信号频率在1~10 MHz 的情况。
利用接地的方式可以减少或衰减干扰源的能量,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接地线尽量短; ②接地线阻抗要尽可能小; ③应采用金属材料相同的导线作为接地线; ④接地线的接地点应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⑤接地线的连接点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2. 4屏蔽
屏蔽就是用导电或导磁材料制成的盒、壳、屏、板等将电磁能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使场的能量从屏蔽体的一面传到另一面时,受到很大衰减而防止电磁干扰的措施。有电屏蔽、磁屏蔽和电磁屏蔽3 种方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也是基于上面的理论,对不同功能、不同安装地点、不同结构的设备应分别有侧重点的采取不同的电磁兼容技术措施。
三.电磁兼容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是由微机系统(或单片机系统) ,D/ A 转换电路、A/ D 转换电路、电源回路、驱动电路、电路、通讯电路等构成的一个系统或者一个网络。在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问题的同时,也要对其各个构成电路或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加以重点研究。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频率设计技术。频率设计技术要解决的是频率兼容的问题,也是微机系统设计中的比较复杂的技术之一。微机系统要能使用统一频率元,保证频率特性的要求。频率设计包括电平(幅度边沿和频率) 核实、最高工作频率设计以及降频和谐波分离(低频信号的频率不与高频信号成整倍数,特别是A/ D 转换的速率) 技术;
(2)接地技术。接地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源内阻分析技术,另一方面是接地点和地线设计技术。电源内阻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电源最大瞬时功率的分析。接地点和地线分析设计的原则是做到频率隔离、功率隔离。频率隔离是指高低频系统分开, 功率隔离是指弱功率和大功率分开;
(3)电源技术。电源技术一方面包括了电源特性的设计,例如电源要保证有适当的容性电流吸收能力和一定的功率裕度,另一方面还包括系统电源性质的选择,如使用电池还是使用整流电源,所有电源的种类,电源之间是否需要交换,集中供电还是分布式供电等;
(4)布线技术。要降低各管脚和连线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对分布参数加以限制。分布参数主要由系统的布线所决定,因此,布线是系统或设备电磁兼容技术的关键,也是系统或设备电磁兼容技术设计的基本体现。布线技术包括环绕布线、线径选择、分层处理等;
(5)降频控制技术。对输出的高频信号,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频率,对某些输出信号采取平滑措施(例如L ED 驱动电路中加入适当的电阻和电容) 。对功率较大的输出信号(包括低频阶跃信号, 如PWM 输出等) 尤其要考虑降频处理;
(6)多层板去耦技术。随着微机系统的频率越来越高以及电路的几何尺寸不断缩小,多层板电路已成为印制电路板的主要模式。多层板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大大地降低系统各连线之间的分布参数影响;
(7)表面贴片技术。表面贴片是一种使集成电路与印制电路板形成一体的电路制作技术。集成电路出厂时不加封装,而是直接出厂裸芯片。电路制作时利用焊接技术把裸芯片粘贴到印制电路板表面,这种电路不仅体积小,而且电磁兼容的性能大为提高;
(8)软件技术方法。当外界干扰窜入并破坏了程序的正常运行时,就会产生程序“跑飞”,程序走,中断不响应和芯片内信息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误动作等。通常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法实现软件抗干扰: ①加入空指令,目的是使微机的指令地址纳入正规,以便执行下面的指令; ②收留井法,即在空指令后再增加处理“跑飞”的程序; ③定时监视主程序; ④由主程序监视中断运行情况; ⑤采取容错技术,用时间冗余或信息冗余方法进行抗干扰和提高可靠性。
由于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运行的电磁环境十分恶劣,因此,必须对其安装运行环境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目前,工程上采取的方法如下: ①良好导磁材料机箱的选用及合理设计(机箱的尺寸大小,接插件的合理布置,接线端子的引出方式等) ; ②设备安装环境应采取的措施(主控室应采取屏蔽、接地等措施) ; ③设备运行和管理人员必要的电磁兼容知识的培训; ④其他措施。
四.电磁兼容的试验方法
检验电磁兼容措施实施的效果要通过一些必要的试验,常用的电磁兼容试验有:谐波试验、间谐波试验、信号系统干扰试验、阻尼振荡试验、快速瞬变试验、静电放电试验等。
五.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问题的新动向
微机系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必将向着高速度、高灵敏度、小型化、多功能、大系统的方向发展,这就使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问题有了一定的新内容。例如,高速度带来宽带噪声,高灵敏度使原可略去的弱小干扰信号不可忽略,小型化增加了内部的耦合干扰,大系统使干扰源增多,干扰问题更为恶化。预计今后的电磁兼容性将涉及如下问题:
(1)集成电路元件的封装材料含有微量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钍和铀,它们的原子裂变将产生α射线,使存储器误动作。因此,要从元器件的制造技术和系统的制造两个方面考虑电磁兼容的设计问题;
(2)数字逻辑电路与软件技术的微妙结合,正成为抑制干扰的有力武器。软件的应用将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例如,利用错误纠正码的软件手段检查并纠正错误,是去掉进入系统后的干扰的危害或切断干扰的有力手段;
(3)在抗静电干扰措施中,用“分布式的静电保护涂覆”弥补静电保护的不足。在CMOS ,A/ D等芯片板及印制电路板的接头上作静电涂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随着干扰情况的复杂化,统计处理的方法将得以充分利用;
(5)采用光纤电路抗电磁脉冲干扰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途径。目前,光纤通讯已进入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实用阶段,随着纤维光学和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必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篇8
关键词:电子认证;数字证书;身份认证系统;数字签名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143
互联网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优秀成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交互方便、信息容量大、应用成本低的特点,是多元化纳税服务最主要的方式。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纳税服务平台,可以使纳税企业涉税业务办理不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涉税业务;而且纳税客户端可以对加盖印章的电子缴款凭证查看、下载、验证和打印,远程报税不仅简化业务处理流程,而且更加方便快捷,节约时间、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效率、省时、省力、更省心。
建设省地税纳税服务平台的电子认证服务保障项目,必须为地税纳税服务平台的电子认证集成和改造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为地税纳税服务平台应用提供统一的电子认证服务,并针对网上报税的需求,对企业报税的关键操作和关键数据进行签名服务,满足地税纳税服务平台电子报税的信任系统体系建设需要。
综上所述,报税企业基于因特网通过纳税服务平台进行涉税业务办理,电子认证建设目标如下:
(1)足不出户就可以安全、高效、快捷的完成涉税业务办理工作。
(2)报税系统能够迅速对报税企业身份进行合法性验证并返回验证结果。
(3)报税企业登录报税系统申报的数据及其过程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4)报税企业对其地税纳税服务平台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行为不可抵赖。
(5)报税企业对电子缴款凭证进行正常获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地方税务局电子认证系统是以PKI/PMI技术为基础,利用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PKI/PMI系统为用户签发数字证书。身份认证网关与数字证书结合,保障登录纳税服务平台用户身份的真实可靠性;数字签名服务器与数字证书结合,对用户提交的关键数据进行保护,以实现提交内容的完整性、可靠性和行为的不可抵赖性。电子签章系统生成电子印章,与数字证书结合,为用户提供文档保护、电子签章以及验章等服务,以实现盖章内容保密性和完整性、盖章行为不可否认以及盖章合法性要求。
1 系统框架
纳税服务平台应用电子认证建设整体方案框架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行业相关标准为依据,以PKI技术为基础,以数字证书为手段,通过应用安全支撑平台与纳税服务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深度结合,为用户提供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电子签章服务。
通过对纳税服务平台电子认证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本次项目中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的逻辑框架设计从总体上分为身份认证体系和应用安全支撑体系两个层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身份认证体系:主要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贴切的证书服务,通过数字证书的技术手段实现用户身份的可信描述;针对本次纳税服务平台应用安全建设项目,身份认证体系可直接使用云南CA所颁发的证书体系。
(2)应用安全支撑体系: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它们属于身份认证体系和应用系统之间的桥梁,通过身份认证体系发挥的中间件作用,业务系统可以方便、快速的实现用户管理和证书与应用系统之间的安全整合。
2 部署方式
身份认证网关采用双机热备部署方式。部署中有两台网关,一台为主机,一台为备用机,并实时进行状态监测,当主机发生问题时自动将业务转移到备用机,当主机恢复正常后自动切回。
双机热备部署方式用于解决安全认证网关的单点故障问题,对后台受保护的应用系统提供更可靠的安全认证等服务。
3 身份认证对系统的改造
针对B/S应用系统,身份认证网关提供针对各种开发平台的过滤器,应用系统只需要把过滤器部署到业务系统,过滤器经过简单的配置就可以和身份认证网关进行通讯,为业务系统提供单点登录的功能。
用户在访问应用的时候,部署于业务系统端的过滤器就会截获该用户的请求,经过判断,对于经过认证的用户请求直接予以通过,对于未经过认证的请求直接重定向到身份认证网关,身份认证网关针对该请求,提示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在经过认证后,把该请求再次重定向到业务系统,业务系统的插件截获该请求后,发现已经认证,则该请求可以顺利的访问业务资源。在访问其他的业务系统的时候,同理部署于业务系统的插件也会校验用户的请求,对于已经验证通过的请求,则不再进行认证,达到“单点登录”的效果。
(1)用户启动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应用系统。
(2)Filter截获请求,连接网关检查用户是否已经认证,如果未认证,将认证请求重定向到网关。
(3)用户提交身份信息到网关进行认证。
(4)网关生成Ticket,并经客户端重定向至Filter。
(5)Filter提交Ticket至网关。
(6)网关通过SAML协议,返回用户主Token。
(7)Filter根据主Token,生成动态Token并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携带动态Token访问应用系统。
纳税服务平台电子认证服务也可以使用数字证书接口方式实现身份认证,实现原理和身份认证网关一样。但由于用户使用身份认证网关进行身份认证后可以直接访问应用系统,身份认证不占用业务系统软硬件资源、访问速度快、系统业务处理效率高;此外,身份认证网关采用旁路部署,网关对用户透明,用户体验好,并且不在现在业务系统做任何开发,不用更改现有网络拓扑,易于兼容原有系统。所以推荐使用身份认证网关实现身份认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静电;危害;防静电设计
对于电子信息系统而言,静电对其存在着较大的危害,特别是静电对于计算机半导体器件的损害,特别是一些大规模集成电路及一些双极性电路中,一旦静电过高,则会造成电路崩溃。同时静电还会干扰计算机元件对于信号的输入,从而使计算机工作产生错误。因此需要对静电对机房所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做好机房防静电设计,确保电子系统的安全。
1静电造成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静电对于电子设备所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静电引力作用下会吸附浮游尘埃。静电放电时会引发介质击穿。当在静电作用下时,软伯装置会发生错误信号或是出现暂时性故障无法正常运行。而对于元器件,则会在瞬间被击穿。在机房内,工作人员穿戴的衣帽手套等纤维物质,在摩擦作用下会静电产生,一旦其负载的电荷达到一定程度上则会放电产生电火花,瞬间会释放较大的电压或是放电功率,一旦携带电子的身体与电子设备接触,则会导致某些元器件被击穿,人体也会产生电感应。
2机房防静电设计
2.1防静电接地
防静电接地防护中,系统接地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对电荷的释放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接地设计时,需要对接地的要点进行严格把控。在防静电接地过程中,埋设与检测方法需要与相关规定相符,一般情况下各防静电测试点与防静电地线间电阻以小于4Ω为宜,理想条件下是0Ω。防静电地面与设备地面间电阻随两接地线间地面干湿程度不同,对地电流影响不同。三相五线供电时,通常把大地线作为防静电地线(但零线、地线不得混接),需要注意的是防静电的地线一定不能接在电源零线上更不能与防雷地线共用。为保障安全我们规定接地线颜色以黄绿色线为宜,截面积规定:接地主干线应≥10mm2;设备和工作台的接地线应≥2mm2支干线截面积应≥6mm2。防静电设备连接端子应确保接触可靠,易装拆,允许使用各种夹式连接器如锷鱼夹、插头座等。钎焊是接地主干线的主要连接方式。
2.2系统等电位的联结
利用等电位可以对机房的静电环境进行净化,有效的对工作人员和系统设备进行保护。因此在机房接地系统中,需要做好等电位联结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辅导模式对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干扰频率、机房等级和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将等电位联结分为S型、M型以及SM混合型。在具体进行接地系统设置时,需要确保每台计算机都要与防静电接地体进行单独连接,在进行接地线埋设时,需要保证接地线和接地桩之间的连接具有较好的牢固性。另外,计算机显示器还需要安装防护屏,同时防护屏的引线一端还要与静电接地线之间有效的连接在一起,这样能够将静电有效的导入大地。
2.3浪涌保护器的设施
可以在变电所总配电室、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UPS室内和重要设备用电处等设置浪涌保护器,其对于计算机防静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主机还需要安装SPD保护设备,在具体安装时要针对具体情况对保护装置进行合理设置,确保机房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2.4防静电地板
防静电地板又名耗能散静电地板,是指在机房四周墙面安装角钢支架,金属屏蔽网与机房接地铜排相连,组成一个完整的机房屏蔽系统,具有接地、抗干扰、抗静电的作用。当它接地或接到任何较低电位点时,使电荷能够耗散,表面电阻及系统电阻值均为:2.5×104Ω~10×109Ω。目前市场上的防静电地板主要有以下几种:无边防静电地板、防静电PVC地板、加强型防静电地板、三防防静电地板、全钢防静电地板、全钢通风防静电地板、陶瓷防静电地板、铝合金防静电地板,至于机房使用过程中选择哪种防静电地板应视环境而定。
2.5静电屏蔽
当一个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时,其内部场强为零,如果把一个导体的内部挖空,其壳内的场强则为零。利用这个原理在实际机房防静电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金属网或是金属板将信号源包围起来,这样内部信号无法向外部发射,而外部信号也无法进入到内部来。即所包围的区域内不会受到外部电场的影响,从而起到良好的屏蔽效果。在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进行静电屏屏蔽时,可以针对机房的屏蔽情况和性能上的不同,将机房屏蔽分为不同的级别,将屏蔽性能最化的定为A级。
2.6温度、湿度控制
带电体表面的电荷会向四处进行散播,其散播途径具有多样性特点,即可以通过带电体表面、带电体体内进行散播,同时带电体表面的电荷也能够向空气中泄放,而且当周围温度和湿度较大时,表面的电荷向空气中泄放的速度也会随之加快。因此在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防静电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机房内的电子设备的防静电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控制,通常情况下,温度控制在24℃±2℃(夏季)、20℃±2℃(冬季),湿度控制在35%~65%,相对湿度应在50%~85%,这是机房内最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一旦超出这个值或是低于这个值,都会对电子设备的精度及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2.7人体静电防护系统
防静电工作服、鞋袜、防静电腕带是构成人体静电防护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静电泄露、中和、屏蔽的作用。防静电工作服主要是利用含有导电纤维的静电导电织物的面料缝制而成的,利用衣物上的导电纤维形成的电荷通向大地来释放静电荷。利用纤维的电晕放电中和静电荷的消电原理。利用电阻变化较小的静电导电材料,制作成工作人员的防静电鞋、袜通过导电材料连接大地把人体的静电泄放出去。防静电手环主要是由紧贴手腕的不锈钢外壳通过线内1MΩ电阻由导线,铁夹接地,使皮肤上的瞬时静电电压小于100V。这样不仅可以随时泄放掉人体携带的静电,而且防止电火花的产生烧毁敏感元器件。
对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而言,其静电设计直接关系到机房内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认识到静电对电子设备的危害,重视对静电防护的研究,从而保证静电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的降低静电对机房内电子设备运行安全带来的影响。
作者:樊磊 单位:黑龙江省新桥机房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蕊霞.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防雷、防静电设计[J].现代建筑电气,2011,5,30.
篇10
[关键词]火电厂 工资自动发放系统 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78-0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发严峻,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不断深入。电力系统的改革,也随之更加开放。人才是电力系统发展、进步的最重要资源。工资、福利作为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合理的统计、发放工资是火电厂等电力企业所需要研究的重点[1]。为此,本文就火电厂企业工资自动发放系统展开研究。
1、火电厂工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火电厂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笔者多年的火电厂工作经验,总结、归纳了传统的工资管理体制以下几个问题:
(1)火电厂等电力系统企业,往往拥有企业内部组织庞大、职工众多,其中工资统计、发放、核准都是通过“纸”完成了[2],准确性较差,难以实时更新。
(2)火电厂等电力系统企业通常为国企,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的收入类别,工资数量、五险一金等的计算方法均有所差异。不同层次的员工的综合收入难以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得部分业绩较好的员工的综合收入反而较低,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
(3)传统的火电厂工资管理体系,由于是在“纸”上完成的。工资的统计、发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纸质报表,这些纸质报表需要找不同部门的领导一一审批、签字。常常大量的签字环节,而单位了该月的工资发放时间。
2、火电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的设计要点
由上一节的分析可知,传统的火电厂工资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而且部分电力企业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的工资管理体系,也存在着系统过于简单。人事信息与工资不同步等不足。本节将重点探析火电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的设计要点。
2.1 人事信息与工资收入同步
和所有企业一样,火电厂的人资管理系统中储存了所有人事信息。这些信息应该与工资自动发放系统可以做到实时相通,两个系统之间应该开发一个数据同步接口。该接口应该采用目前通用的单向同步技术[3]。这样就可以保证人事信息的变动可以及时影响到工资系统,而工资系统的改变,即每个员工的每个月都在变化的工资收入,不会引起人事系统的任何数据变化。
2.2 员工工资自动计算
火电厂的员工,其工资收入由基本工资、二次分配资金和公司福利等三大部分组成[4]。一般而言,火电厂通常具有以下几个部门:安环部、财务部、电控分场、发电分场、工会、供热分场、燃料部、生产技术部等等。下图1,给出了一种员工工资自动计算方法。
3、工资自动发放系统的设计原则
3.1 兼顾历史
所有的火电厂都已经有一套自己的工资发放系统了,新系统的开发、应用应该充分考虑到已有系统的特点。最好是在原有系统上逐步改进而来。以避免新系统的突然引入,使得企业内部动荡。兼顾历史,这就要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调研目前各个层面的员工的现有工资收入组成,并重点找到其中的“保障性收入”,即员工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工资。只有保证了保障性收入”,才能有效的维持企业稳定[5]。
3.2 增强弹性
火电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建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工资来调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不仅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死工资”,而且提高员工的激励性和竞争性。所以,火电厂的工资自动发放系统设计应该重点强调其“弹性”[6]。
4、结论
本文就“火电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相关课题展开详尽的研究。首先,笔者多年的火电厂工作经验,总结、归纳了传统的工资管理体制诸多问题;然后,从人事信息与工资收入不同步以及员工薪酬自动计算两个方面,探析火电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的设计要点;最后,从兼顾历史、增强弹性这两个方面初步讨论火电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的设计原则。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火电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的建设实践,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卫青延,于洋,赵耀峰,李丽. 基于某大型军工企业的薪酬管理系统研究及应用[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06:30-34.
[2]刘建宇.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学院绩效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0:70-72.
[3]张梅. 开放式高校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策略[J]. 经济师,2008,12:128-129.
[4]桂俊煜. 基于ExcelVba的工资条自动生成程序设计[J]. 财会月刊,2007,04:22-23.
[5]杜敏. 科技型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6]纪若雷. 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工资管理[D].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