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施工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1:5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表施工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立足本职,钻研技术。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在每一个工程的施工中,除了将日常的本职工作按章有序的完成外,更将大部分的时间扎根现场,跟踪解决施工中的各项技术难题,在新菏复线一期六标段的桥涵施工中,我和现场人员一道研究制作了几套圆管涵管节制作定型模具,使用该模具生产出来的圆管涵管节,圆顺光滑,尺寸准确,而且施工操作简单易控制。在我们生产出第一批管节后,局指挥部就确定本标段的全部管涵管节由我们工点统一加工制作,其它标段如一局、十一局等单位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在中小桥及矩涵施工中,我通过模板体系、混凝土浇注等方面的施工监察控制,研究探索出一套中小桥涵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我撰写的《中小桥遂清水砼的施工方法》发表在我局《科技通讯》年第三期。
年月,我处一举中标省电力公司2#高层住宅工程,该工程高度逾百米,建筑面积26000m2,处有关领导非常重视该工程的施工,将其列为重点工程来抓,组建了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我担任本工程的技术主管,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及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在该工程的施工中,采用了许多“四新”技术内容,很多施工工艺和材料我们都没有接触过,为了掌握这些技术和工艺,我主动积极地到其它同类工地参观学习,和老工程师请教,并针对本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如该工程地下水位较高,所以对防水的质量要求较高,设计采用了砼自防水和三元一丙外卷材防水的“双控”防水体系。在施工中我们对于砼自防水和卷材防水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并特别注意控制细部的处理,如防水砼的施工缝留置处理,以及卷材防水中桩头位置、阴阳角部位的处理等,都制定了详尽的施工技术措施,我跟踪了施工中的全过程,并配合监理、业主代表进行了质量验收,他们对我们的施工质量非常满意,我也将这些施工记录和技术总结撰写了《地下防水工程细部施工技术》并发表于《建筑》年第二期。
二、质量攻关,成绩突出。
电力高层住宅工程为高层建筑剪力墙工程,剪力墙的模板施工技术在本工程的施工中非常重要,我们采用了大钢模板作为本工程的模板体系,但大模板施工中,会出现一些质量通病,如丁子墙位置涨摸、洞口、阴阳角不方正、层间接缝错台等,为克服这些质量通病,我针对这些通病产生的原因,在模板体系和混凝土浇注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尤其通过改进大模板的节点设计,克服了这些质量通病,使我们浇注的混凝土尺寸精确,外美内实,并且由于调整后模板支拆更加方便,施工进度加快,最快时,达到每三天半一层的施工进度。根据这些施工经验,我总结撰写了题为《改进大模板的节点设计,克服质量通病》的论文,发表于《建筑》年第三期。
在该工程的施工中,我们还在项目经理及总工的总体部署下,成立了tqc质量管理小组,进行课题攻关,由我参加发表的《运用qc方法,优化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控制》荣获集团公司年质量管理小组评比一等奖,省质量管理小组评比二等奖。
三、注重安全,精于管理。
我的施工经历从加层改造,既有线施工到高层建筑。这些工程对安全的要求都非常高,在这些工程的施工中我学习掌握了许多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年通过安全员培训。由我从事现场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工程在安全文明施工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省电力局2#住宅楼荣获省安全文明优良工地。在这些安全文明工地的创建中,我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安全文明工地创建经验,我总结撰写的《浅谈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的创建工作》发表于《建筑业》年第八期上。该文获省建筑业协会年度优秀论文。
四、编标工作,成绩斐然。
篇2
英文名称:Mining Technology
主管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主办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2900
国内刊号:43-1347/TD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关键词:现浇箱梁;临时支撑;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U4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该工程是新区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立交设计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80kM/h。主线桥全长1.42kM,下设10个匝道。立交主线桥第七联(20#~24#墩)采用4×27.2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宽29m,左幅为单箱三室,右幅为单箱两室,梁高为1.6m。20#墩墩高15.8m,24#墩墩高17.7m,20#墩与24#墩处均设有后浇段。但由于立交征地拆迁不到位,只能施工主线桥第七联,20#墩及24#墩的后浇段无法施工,此两跨现浇梁的满堂支架也无法拆除。如果时间过长,会使满堂支架基础下沉而发生质量事故,并且满堂支架长时间得不到拆除,其租赁费过高,增加施工成本。
2 现浇梁临时支撑材料及规格的选择
2.1 临时支撑基础
由于20#及24#墩承台宽度为2.5m,故基础材料选择尺寸为2.5m×1.83m、厚度为20mm的钢板共计6块,每块钢板上设置间距为30cm×30cm、长度为25cm的M20螺栓共计48个,承台植螺栓如与承台钢筋冲突,可适当调整植筋间距,植螺栓工工艺必须满足《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J22-2008)及《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J23-2008)的要求。
2.2临时支撑的支墩
临时支墩主材选用直径为53cm、厚度为12mm的无缝钢管。长度根据承台顶至盖梁顶的高度予以适当调节。
2.3临时支撑的顶部
临时支墩钢管顶部放置尺寸2.5m×1.83m、厚度20mm的钢板。钢板上部设置四个砂箱予以调节现浇梁底部标高。砂箱上方设置2.5m×1.83m、厚度为20mm的钢板予以调平。砂箱的设置方便后浇段施工完毕后临时支墩的拆除。
2.4支墩以外的其余部分
西安后围寨立交主线桥第七联现浇箱梁除钢管临时支撑外,其余部分采用碗扣式满堂支架,所用碗扣支架钢管为φ48、t=3.5mm,材质为A3钢,轴向容许应力[σ0]=215 MPa。数据如表1。
表1碗扣支架钢管截面特性
3 现浇梁临时支撑施工工序
3.1临时支撑处基础处理
现浇箱梁的基础处理是支架整体稳定性的保障,立交主线桥对基础的处理要求较高,采用30cm厚3︰7灰土+20cm厚C25混凝土处治,支架周围设置环形排水沟,防止支架地基受雨水浸泡,发生沉陷变形。对于原有桩基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泥浆池重点关注,如果存在泥浆池将采取换填处理,确保万无一失。临时支撑处的基础处理是采用50cm的3︰7灰土+30cmC25混凝土,宽度为桥面净宽每边外扩1m,长度为纵向5m。为了防止雨水汇集于基础内造成沉陷、裂缝,在实际施工中基础四周做20cm深环形排水沟,并将水引至支架基础之外。
3.2 临时支撑施工工艺
3.2.1开挖基坑
将主线桥20#墩北侧及24#墩南侧进行开挖,开挖长度为25m,开挖宽度3.5m,开挖至承台顶面;开挖边坡按照1︰0.75的坡比进行放坡。
3.2.2安装承台顶面钢板
开挖完毕后在每个承台顶面安装尺寸2.5m×1.83m、厚度20mm的钢板,每个钢板上设置间距为30cm×30cm、长度为25cm的M20螺栓共计48个,承台植螺栓如与承台钢筋冲突,可适当调整植筋间距,植螺栓工工艺必须满足《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J22-2008)及《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J23-2008)的要求。承台顶面钢板安装如图1所示。
图1 承台顶面钢板安装图(尺寸:cm)
3.2.3安装钢管柱
每个承台上设置4个Φ530×12mm的钢管柱,长度根据测量队测量标高进行确定。钢管柱与下钢板进行满焊连接,使用б22加劲肋将钢管柱与钢板进行焊接,焊接合格后浇筑70cm高度的混凝土将钢管及钢板进行包裹,以便整体受力。钢管柱竖向每2m设置一道连接缀板将4根钢管连接,钢管柱与桥墩竖向每4m设置一道连接缀板(第一道设置在承台上3m位置),钢管柱与桥墩之间采用支架填充密实。
3.2.4安装砂箱
钢管柱顶放置尺寸为2.5m×1.83m、厚度为20mm的钢板,钢管柱与上钢板之间进行焊接。每个钢板上方放置4个总体高度约为90cm的沙箱,以便调节现浇梁地板标高。沙箱上方设置尺寸为2.5m×1.83m、厚度为20mm的钢板予以调平。
3.2.5搭设满堂支架
钢管柱临时支撑设置完毕后,正常搭设现浇梁满堂支架。待现浇梁张拉压浆完毕后,进行满堂支架的拆除工作。在钢管柱内侧预留4排×0.6m的满堂支架不予拆除,以防止现浇梁的沉降。临时支撑处的满堂支架搭设如图2所示。
图2 临时支撑处的满堂支架搭设图
4 现浇梁临时支撑施工监控
项目部测量队及现场工程师全面负责对现浇梁的沉降观测。由于是首次接触到此种工程,所以为保证施工质量,现浇梁沉降观测分两个阶段进行
4.1沉降观测第一阶段
为了解支架及临时支撑的沉降情况,在加载预压之前测出各测量控制点标高,测量控制点按顺桥向底模底每排钢管柱布置一排,支架混凝土基础布置一排,每排5个点。
在临时支撑及满堂支架搭设完毕后,使用砂袋进行预压。预压重量为设计荷载(箱梁自重、内外模板重量及施工荷载之和)的120%。加载时按照设计荷载的60%、80%、100%、120%分四级加载,测出各测点加载前后的高程。加载材料使用砂袋、用吊车吊至支架中间,从中间向两端分层码放,均匀加载。加载中由技术人员现场控制加载重量和位置,避免出现大的误差,卸载时宜一次性卸载。
在加载60%、80%、100%、120%后每天上午和下午均要复测各控制点标高1次,如果加载120%后所测数据与加载前所测数据支架日沉降量24h内小于2.0mm(不含测量误差)或72h内小于5mm时即视支架合格,表明地基及支架已基本沉降到位,可进行卸载。
满堂支架预压观测点布置按照规范,每跨纵向等间距布置5排,横向等间距布置5个观测点。主线桥第7联两端的临时支撑共计观测点30个。经观测预压后的沉降量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4.2 沉降观测第二阶段
在主线桥第七联混凝土浇筑完成,张拉压浆后,需要对除临时支撑以外的满堂支架进行拆除,为了确保梁体稳定,需要设置观测点对满堂支架拆除前后梁体挠度值及沉降值的变化进行观测。观测点布置在混凝土桥面上,每跨纵向等间距布置5排,每排等间距布置5个观测点,主线桥第7联两端的临时支撑处共计观测点30个。临时支撑沉降观测值见表2。
表2临时支撑沉降观测表
根据CJJ2-200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要求,相邻节段的高程允许偏差10mm,通过以上数据得知,现浇梁的沉降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5 结语
篇4
[关键词]岩土工程 设计 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50-1
1我国岩土工程可靠性理论的发展
岩土工程可靠性原来的含义是指一个人是否守信义,或者人们对某市某物是否真实的一种主观判断行为,可靠性概念无法测度,比较模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提高军事器材的使用效率,军事专家需要对器材具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此,出现了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概率论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器械元件可靠性的活动。在世界大战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可靠性分析的重要性,于是抓紧对可靠性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门类DD可靠性工程学。在上世界中叶的时候,可靠性工程学开始运用于土木工程领域,从而开启了岩土工程分析设计的新纪元。
2我国岩土工程可行性分析的发展
岩土工程可行性研究存在的不足:我国对于岩土工程的可行性理论的引进和研究是从上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的,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岩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呈现出自己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岩土工程可行性研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可行性研究面很广,规模庞大,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我国对于岩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岩石方面的可行性研究比较少,岩土动力学的研究不够充分,岩土工程的特点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岩土力学物理机制与可靠性研究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有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等。岩土工程可行性研究取得的成绩:在30 年的可靠性研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其内容很广泛,包括可靠性理论的系统论述,关于建筑工程中的沉降概率情况分析,岩土参数的统计规律和渗透问题,以及岩土参数的数学统计模型等。这些成果的取得集中反映了我国在可靠性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
3岩土工程可靠性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岩土工程可靠性设计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收集、观察或者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获得的数据包括岩土的属性、周围环境以及荷载等,处理的内容很多,包括统计参数的预测和计算,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概率分布拟合度的验证等;对岩土工程现场进行勘察和取样,并进行初步的试验设计;采取合适的压实技术,使用合适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计算,分析破坏概率与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岩土工程安全度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差异沉降与总体沉降之间的关系;工程实例的经济分析以及安全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对岩土工程进行优化处理和决策制定等。
4我国岩土工程可靠性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4.1地基处理技术
在对各国成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和运用后,我国也形成了符合国土状况的岩土工程施工技术,。自从运用了我国自我开发的这些地基处理技术,不仅在资源上得到了大大的节约、降低了工程成本,还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而且所形成的地基复合桩土应力比更加完美;
在对桩基和复合地基进行研究后,我国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这将充分发挥出桩基间的承载作用,通过桩和土来负载整个建筑的重量,减少地面承重过高发生地面下沉的现象发生。
4.2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研发了后压浆桩技术。这个与传统的前压桩式灌浆技术不同,它是对已经成型的桩进行灌浆加固的一种先进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桩的抗压力,降低桩基的下沉量;岩土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预制桩的设置也有很大的技巧,要多关注施工地区的环境优势,必要的时候采用预钻孔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施工效果,这个方法许多场地宽阔的工程都会采用。
5岩土工程可靠性设计现状
5.1我国岩土工程可靠性设计现状
随着设计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的结构设计已经在概率法和极限状态的基础上采用了分项系数设计,与之相比较的话,岩土工程的设计工作进行的确比较迟缓。在我国,除了桩基的研究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力之外,其它的岩土工程设计水平都非常有限。
5.2岩土工程的特性
岩土工程的设计不足除了与研究历史比较短,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大等外部因素直接相关之外,其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岩土工程自身的特性决定的。与结构工程相比,岩土工程的特点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岩土工程具有天然性。众所周知,结构工程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后天人们自己加工的,比如钢筋混凝土等,其参数可以通过大范围的调查以及人为设定来获得。而相比之下,岩土工程面对的对象具有天然的属性,比如土和岩石等,这些物质的属性是自然确定的,人们无法对其进行变化,而只有通过特定的试验来取得。(2)岩土性能随位置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讲,不同地方的岩土其性能指标是不一样的,此外,即使是同一个地方,随着岩土深度的变化,其性能也会发生变化。
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鉴于以上情况,《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在极限状态与概率法的问题上,只作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由于岩土工程自身的特性以及我国岩土工程设计发展水平,在《岩土工程规范》(GB50021-94)中,对相关的概率法以及极限状态只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比如,第12.14 条规定:岩土工程的定量分析可采用定值法,对特殊工程需要时可辅以概率法进行综合评价。第12.15 条规定了勘察成果报告中,应按不同情况提供岩土参数值。
7结束语
由于岩土工程的设计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可靠性设计时,要针对工程具体情况和实际特点进行随机应变,不能把原来固定的设计方案生搬硬套的进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勇智.论如何实现岩土工程的可靠性设计[J].广东科技.2013(18)
[2]冯兴法.探讨如何实现岩土工程的可靠性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2)
篇5
摘要:
文章分析了建筑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论述了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以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为例,提出了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并重点讨论了“六结合”的改革策略和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54-05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以来,目前国内已有300多所高校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规模发展十分迅速,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已逐步成为各类建筑业企业的中坚力量,为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在一段时期内中国工程建设的步伐不会放缓,工程建设规模仍然巨大,这对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必然会需要更多受过正规教育的高水平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各高校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仍然任重而道远。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原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明确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1]。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可以概括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技术、管理、经济、法律4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土木工程技术放在了第一位,可以看出,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管理人员只有懂技术,才能更好地从事管理工程。
建筑施工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原理、方法,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了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具备科学、合理地组织和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能力,具备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优选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基本能力,以及有效组织、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类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课程理论部分涉及三大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砌体工程、地基基础和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跨越技术和管理两大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本身来自于工程实践,又用之于工程实践,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各工序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在技术与组织管理两方面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因此,教学内容与方法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之前“粉笔+黑板”的呆板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给广大施工类课程的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和展示授课技巧的机会和平台,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类课程上述特点,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师的讲课难度更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1.学生对施工技术类课程重视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容易受专业名称的误导,重视管理类课程而轻视施工技术类课程,意识不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施工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往往在潜意识中放松了对课程学习的要求,学习不够认真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授课教师工程经验欠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筑施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授课教师除需要具备宽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许多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虽然具备高学历,但较少参与工程实践,甚至没有参与过工程实践,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局限于书本内容,无法与工程实际相联系,也无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发挥,缺乏感染力,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近年来出版的施工类教材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但许多内容仍旧是传统的建筑材料、施工机具、施工工艺和工程案例,而许多已经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却未能得到体现。另外教材中的许多插图内容也非常陈旧,有的仍旧是使用多年的示意图,与当前的工程实际差别较大。若仅依靠教材内容授课而不及时更新,会使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丧失兴趣和信心,从而降低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4.课程之间缺乏交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施工类课程授课教师若在授课过程中只讲授施工技术和组织的相关知识,不能适时穿插一些管理、经济和法规类课程的相关知识,学生很难意识到施工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密切关系,容易造成知识孤立,不能融会贯通,达不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于建筑施工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实践性强、逻辑关系差等特点,若授课教师不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只是用语言描述和教材中少量的图片讲解有关施工机具、材料、工艺、工序的具体问题,学生就无法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另外,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有限,教师往往很少安排讨论课,以致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查阅资料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许多高校考虑到实践教学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少安排甚至不安排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只有
寒暑假在工地进行相对集中的实习性质的实践教学,这样使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中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纯粹理论知识的讲授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在学习时就一知半解,再等到集中实习时理论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实习如走马观花,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两者的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三、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介绍
(一)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前身是1999年在土木工程专业下设置的工程管理专业方向,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正式成立工程管理专业,下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投资与造价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取得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8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于2011年5月以全票顺利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评估。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介绍
1.建筑施工类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开设施工类课程的高校有的称之为土木工程施工,有的则以建筑施工、施工技术与组织等命名。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开设建筑施工课程的同一学期还开设了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道桥工程设计与施工两门课程,分别讲述不同施工领域的技术知识。为了更好地对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区别,学校从04版培养方案开始将施工类课程名称由03版培养方案中的土木工程施工更名为建筑施工,开课学期从第6学期提前到第5学期,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专业主干课,并在第5学期末开设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开课时间提前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诸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工程造价与投资控制等后续课程。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2.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承担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归属于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授课教师均具有广泛参与工程建设的经历,在教学之余一直从事工程代建、监理和咨询等业务,拥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他们也承担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和成果奖;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类课程内容逻辑性较差,无法通过推理、演算来掌握,这也导致了建筑施工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很多,学习难度较大[2]。另外,随着国内建设步伐的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形势对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紧迫。
四、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充分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建设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相关研究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该课程以满足毕业生能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和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等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以及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为宗旨,立足于本专业08版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建筑施工课程的重要地位,不断积累授课教师的工程经验,精心挑选授课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各类课程之间的交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认真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和具体改革措施
为了进一步做好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借鉴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授课体会,提出通过实施“六结合”策略来推进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六结合”策略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改革措施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
1.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相结合
授课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应结合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和管理类、经济类、法规类课程学习需要,重点强调施工课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应有计划地将施工技术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有机结合讲解,穿插一些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合同管理的知识或案例,将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技术知识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掌握各类知识的能力。
2.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相结合
针对施工类课程许多教材内容陈旧,授课内容未及时更新的情况,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认真对比分析各类教材,慎重选择,最好从获奖教材和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另外,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建筑领域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和推广情况,了解工程前沿的知识和动向,在讲课过程中适当进行补充和介绍,注重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方便学生学习传统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知识,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会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第5学期末进行的课程设计和第6学期末进行的暑期生产实习,由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的不同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均大打折扣。为了解决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首先,由于第5学期结束后的
寒假不便安排实习,可以将课堂教学安排在第5学期后半学期进行,这样课程结束后紧接着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实际工程开展有关施工组织方面的实践训练,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模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其次,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设置观摩教学课,根据理论课的授课进度安排若干次工地现场观摩课,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时间较为充足,学生可以根据施工图纸和现场施工情况或存在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开展观摩教学前教师需认真编制详细的观摩教学计划和内容,提前确定好工地和现场讲解人员,并重点强调安全和纪律,学生人数太多时,可分组安排,为便于管理和保证学习效果,每组最好不超过20人。再次,在第6学期末进行的暑期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实习施工知识,还包括各类管理知识,所以实习指导教师应做好实习组织工作,继续引导学生回顾和掌握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方面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4.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高层次工程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各种施工工艺的实施方法,还要明白实施的原因,实施会出现的问题。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从力学、材料学、建筑学、组织行为学、美学等角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深入分析施工技术所涉及的各种原理,并且需要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甚至是工程事故进行实证,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授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学科各类理论知识,还应在参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参观考察过程中注意收集和梳理工程资料,比如收集某些典型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机械的照片和录像、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招投标文件、合同,工程当中遇到的问题等资料。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程新闻、工程图片或工程事故照片,不断丰富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在讲解施工原理和方法时,适时进行运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5.教师主讲与团队讨论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主体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不仅要确保教师讲课的主导地位,还要兼顾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对于授课教师,开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内容、讲课思路和方法,明确重点讲解内容。另外,要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将收集到的各类相关工程资料进行链接,营造一个图、文、声并茂的教学环境,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他们的兴趣。授课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内容,从建筑材料到施工机具,从施工工艺到施工规范,从基本原理到例题分析,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确保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对于听课学生,授课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参加讨论、提出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在融洽、开放、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展开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授课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和思考题,提前布置团队讨论题目,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教师适时进行团队辅导,加强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传统考核与创新考核相结合
许多高校施工类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采取传统的“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所占比例可适当调整)”方式。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综合打分,学生提高卷面成绩的手段主要根据考试范围死记硬背,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埋没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和优势。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对考核方式加以改进,要从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为主转变为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在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尝试如下创新考核方式:适当降低客观题所占分值,增加案例分析题,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情况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卷面成绩所占比例降低至50%,将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在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考查的基础上,增加课堂发言、观摩课表现、团队讨论、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考核,赋予一定分值加以量化。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进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
五、结语
建筑施工类课程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尽快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受课程特点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改善教学效果仍然十分必要,建议尝试采取上述“六结合”的策略,采取多种措施来系统提升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国,许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2]刘艳军.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44-47.
[3]汤小凝.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建材,2008(3):77-78.
Teaching reform of construction course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NI Guo-dong, YAN Xiao-fei, NING De-chun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P. R. China)
Abstract:
篇6
何谓核心竞争力
北大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所具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偷不去”,即别人很难模仿你,如你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独有的品牌和企业文化等;“买不来”,即你所拥有的资源不能从市场上买到,因为你能买到的东西别人也能买到;“拆不开”,即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和整体性,合起来才值钱,分开就不值钱,比如鞋子,左只和右只具有互补性,别人拿走一只是没用的,所以你看好一只就行了;“带不走”,是指资源的组织性,个人的技术和才能是可以带走的,而整合企业的资源所形成的竞争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溜不掉”,是指企业的持久竞争力,今天拆不开、偷不走的资源,明天就可能被拆开、偷走,所以企业家真正的工作不是管理而是不断创造新的竞争力。
这段表述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特征。如果非要给核心竞争力界定一个学院派的定义,那么,综合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各种论述,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阶段;是企业持续有效地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独特能力;是企业所独有的,以创造超额价值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和资源。
电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并没有实质性差异,但核心竞争力外延的具体表现和构成要素会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有性或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电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自然会有自身的行业和专业特征。
市场信誉。市场实践证明,电力工程的投资和运营商选择承包商的首要因素就是承包商的市场信誉,因为建设市场的信誉是承包商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承包商经过长期市场竞争洗礼所形成的行业和社会认可度。选择市场信誉高的承包商可以有效降低投资和运营商的风险成本。电力施丁企业的市场信誉主要决定于其技术实力的综合管理水平;工程实体的质量、工艺水平;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管理水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中无形的“润物细无声”的“软功”。企业文化的功能表现在:第一,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种“黏合剂”,可以把全体员工紧紧地凝聚、团结在一起;第二,导向力。是企业该做什么、怎么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第三,约束力。是对企业员工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软约束”;第四,激励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潜在能量。企业要想获得真正成功,赢得广泛信誉,就必须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它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电力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在电力工业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电力工业正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作为电力工作物质基础的创造者,电力施工企业必须满足电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要求,切实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开辟新的空间,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人才的凝聚力。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力资源是比设备、资金更重要的第一战略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电力施工企业,必须结合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结合电力施工行业的特殊性对“人才”的特殊要求,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从以物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创造条件;营造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氛围和机制,使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企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但人才本身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别人可能用比你更高的开价将其挖走。只有形成一种能使人才自主、自发地尽其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机制,才能使人才发挥最大效能并为企业创造核心价值,从而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样,先进的技术也只有通过适宜的管理机制,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只有形成各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并持续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才能为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个激活、催化、进发的通道和平台。
电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效能
建立学习型组织。电力施工企业应按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方法和目标,通过持续不断的强化培训,造就一大批具有技术专长又善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加紧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进行WT0相关知识,国际经贸知识和惯例,工商管理、金融、法律、信息网络等知识的系统培训和计算机、外语技能的强化培训,全面提升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并在全体员工中形成共同的愿景,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奠定企业坚实的人才基础;培育企业人才的“再造”机制,使企业成为“人才”的生产线和大熔炉。
此外,要大力推进“工人阶级”的素质结构重塑工程。作为“产业工人”主要载体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产业工人”比例较高的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尽快重塑“产业工人”的素质结构,即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持续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终身自我学习,使“蓝领”变为“白领”,提高“白蓝率”,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知识总量和开发度增加,组织的整体学习能力增强,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锐意改革,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生活目标、生活方式日益个性化发展。企业员工将变为“自我实现人”,即人们工作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然成为新世纪管理哲学的指导思想。在野外作业,工作环境和条件艰苦,报酬不高的电力施工
企业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更需要树立新的观念,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一,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所有人的企业“软环境”。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就是营造平等、融洽、协调的企业“软环境”。物质条件较差的电力施工企业,就更加需要以感情留住人,以事业留住人,以共同的价值实现留住人,以良好的“软环境”弥补“硬环境”先天不足。
第二,积极探索新型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电力施工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国有体制仍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制约瓶颈。从2l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看,平等竞争与自由雇佣是必然的趋势。企业与员工将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中双向选择,“人才流”的“流动率”上升。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又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客观上需要“核心业务”人员的稳定性。因此,应大胆探索,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对大量的“非核心”业务所需的劳动力则实行短期或临时合同雇佣。
第三,积极探索绩效评估和价值分配的机制。价值分配应从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按资分配”和“按知分配”(用技术入股、技术产出的比例回报)。操作层主要实行劳动定额承包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再加上个人股权的“按资分配”。管理层和决策层则主要实行按资分配、“按知分配”和“年薪制”等。工作绩效考核评估也要引入国际先进的测评考核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形成目标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技术创新
加大R&D费用(政府或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投入。
发达国家企业的R&D费用平均达5%~10%。而我国企业R&D费用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全国企业平均只有0.5%左右。就电力施工企业而言,据统计全行业R&D费用仅占施工总产值的0.4%左右,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力施工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不足。根据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经营状况,当前可提高到l%左右,“十一五”期间则逐步提高3%-5%,应是可行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第一,火电施工企业应重点对600MW以及上高参数、大容量、主效率火电机组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配套施工技术装备、工器具的研究,因为这是其核心业务市场。加紧对循环硫化床(DFB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CCC)等洁净发电技术的研究,应先掌握洁净煤发电技术、火电机组的施工安装技术和调试技术,占领行业技术发展制高点。
第二,送变施工企业应重点研究全国联网工程中大电网直流背靠背联网技术,直流输电技术,750KV及1000KV特高压输电技术实施中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应用技术。认真研究电力自动化,通讯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迅速掌握电网技术发展的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技术”,以迅速占领电网建设这一核心市场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第三,针对电力工程施_丁的“过程技术”特点,特别注重对施工工艺过程的改进,施工工器具的研发改进等现场施工技术的研究。要切实强化对质量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和环保技术的深入研究,因为安全和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电力施工企业市场竞争的焦点。
第四,根据电力工程施工技术“跟进性”特点,即电力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反映在其技术装备的不断升级与改进上,而电力施工企业则必须不断采用新的施工工艺来“跟进性”地满足这种技术装备的升级与改进。
第五,电力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注重其实用性和及时性。即必须强化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将有限的研发资金用在能迅速转化为现场施工技术的项目上,强调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
3.管理创新
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要根据新世纪管理变革的趋势,结合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企业的现状,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目标进行体制创新。顺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内部高效能的机制和运行机制。
第一,根据国发[2002]5号文精神,不断深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到了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企业如何改革的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单一的公有制体制改革从外部政策支撑上看,现在已成熟。电力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研究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实质精神,主动出击,以谋求最佳的改革方案。
第二,整合企业内的人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四流合一”的高效的内部资源共享最大化机制。打破目前电力施工企业最普遍的职能处室管理组织机构模式,削减管理中间环节,逐步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和“网络化”。与国际接轨,按FIDIC条款(国际工程师联合会出版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实行“项目法施工”,建立并规范以工程项目实施为主线的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三,要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和工程综合管理的创新,这是电力施工企业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和竞争对手之间直接较量的关键环节,是市场信誉的主要来源。
第四,建立企业信息中心,设立CIO(首席信息官),以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强化对网络化信息流的疏导、筛选和管理,构筑可靠的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墙,实现企业信息共享的最大化和安全化的统一。
4.企业文化建设
电力施工企业普通缺乏深厚的内在企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外显企业形象。由于电力施工企业的特点,所以其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如何营造电力施工企业的“文化场”呢?
构筑个性鲜明的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是企业文化的外显表现,是企业文化的“硬件”部分。CIS是企业社会识别的第一印象。醒目完美、寓意深刻的企业标志、商标、企业标志性建筑等,往往成为企业的代名词。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应对CIS进行系统性的策划,并借助各种现代化手段,如设立企业网站、多媒体宣传展示等,对CIS进行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更大范围的宣传扩散,树立企业个性鲜明的外显形象。
熔铸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与灵魂。作为中国企业,首先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基础,树立“诚信”价值观。其次,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营养,树立“创新”的理念。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一恒久的就是“创新”。“全方位创新,全过程创新,全员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处处创新”,“创新,创新,再创新”。这就是我们应有的创新意识。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质量
生产实习是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实习,它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丰富实践操作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依托施工现场,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增强他们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结构设计、特别是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模式、管理方法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影响了实习效果。
1.现行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困境
1.1生产实习的模式单一
目前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很多,绝大多数院校采取的实习组织方式是: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队到某些建筑设计院或施工企业进行实习;分散实习则采取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分散进行实习。
集中实习方式,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习时间是第六学期末(第19—20周)至第七学期初(第1—2周),中间含6—7周的暑假,共计10—11周的时间。实习时间虽然较以前4—6周时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因为夏季雨水较多,往往工程进度较慢,不利于学生系统了解一个完整单位工程的施工过程,实习收获不大;另外,集中组队到施工企业的实习,虽然便于统一的安排和教学的组织,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且找一个能接受较多实习生又能满足实习要求的实习单位比较困难。分散实习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实习方式,但也存在管理难度大、难以联系到理想实习单位、缺乏教师指导,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1.2联系实习单位困难
目前因为实习经费所限,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的项目经理部不可能因为接待实习工作获得额外收入。实习单位一般凭老师和学生的个人关系联系,由于学生到工地实习的目的是以学习为主,一般不能给实习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反而给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的安全担忧。现行的市场中,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经理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安全负全面责任,实习单位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施工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的最大障碍,实习单位联系起来就非常困难。
1.3实习师资力量不足
淮阴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近几年来经过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人数为350左右,而能够承担现场指导实习任务的教师仅10余人。因此,学院每年都动员大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工地实习。这些学生因为无人带队,缺乏有效的管理、指导和约束,普遍存在着实习目标不明确、实习纪律涣散等现象,实习效果令人担忧。
1.4实习纪律难以保障
由于大三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压力等原因,在管理制度不甚严格、项目部疏于管理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不能按照教学要求全力投入实习,利用实习时间联系就业单位、参加考研辅导班等,实习纪律比较涣散,学生出勤率难以保证。
2.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效果的措施
2.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实习基地是学生生产实习的重要保障,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实习基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企业的特殊性,每个项目部所能接收的学生很有限(一般1—2人),因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对保证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显得迫在眉睫。
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大多依靠院领导等人的人脉关系建立,实习基地数量显得严重不足。笔者认为解决实习基地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人脉资源,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感情等措施来建立实习基地。例如:合作开发、申报科研项目,学校发挥优质的人才资源和实验室资源优势,企业具有资金和开发项目优势,双方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成果共享,共同受益。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深了校企双方的友谊,为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奠定了感情基础;另外,学校还可以为企业职工进行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提供服务。聘请建筑企业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指导等工作,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也因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更有效地发挥而感到自豪。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双方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为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需要引进人才。为了引进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企业往往也想通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和了解,加深对学生的认识。生产实习正是为企业提供认识学生、选拔人才的良好平台,所以,一些聪明的建筑企业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发现和引进人才。例如:在与我校长期的合作中,江苏信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淮安交通规划设计院、淮工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等每年都为我校提供10多名学生的生产实习岗位,通过生产实习这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认识,从中择优引进2—3名学生。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发现和选择人才、缩短学生见习期,是一种很好的校企双方共赢的合作方式。
2.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指导老师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保证生产实习正常运行、发挥效能的关键。青年教师刚刚从高校毕业,具有较丰富的理论水平,可塑性强,学校要积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创造条件,开辟通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鼓励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走出去,利用实习基地的平台,经常到企业去汲取营养,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社会兼职以及和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老师和基地施工技术人员长期交流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不仅可以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脱离的地方,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技术难题,这有利于教师从事相关的科研活动。
2.3丰富实习内容,提高实习质量
学生应根据实纲的要求以及具体的实习条件来完成相应的实习内容,实习内容力求全面系统,既涉及设计阶段的构成、内容及要求,又涉及施工组织与管理及各种工程的施工技术。
在实习过程中为增强学生的实习主动性,提高实习质量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2.3.1实习内容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结合。在实习之初,明确学生的主要实习任务外,还要求学生在实习中结合后续即将进行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题目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学习,回校后所安排的设计内容一般以实习的工程类型为依据,以增强实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实习兴趣。
2.3.2实习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结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实习中完成一定的社会实践任务。主要的做法有以下两点:一是结合实习所见、所闻,在实习过程中写出报道或论文,并且择优推荐到有关刊物上予以发表,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也提高了工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利用实习的机会,进行关于新工艺、新材料、新的施工方法的社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培养学生从工程实践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4积极探索多种实习模式,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生产实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前面已述),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堂演示(或专题讲座)进行实习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采用流动交叉式实习方式。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施工工艺都可以在施工现场出现并参与,对工程中少见和难见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比较抽象的理论、施工原理,指导老师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在实习期间集中进行课堂演示,通过典型工地相片、特殊施工工艺录像、施工方法动画的形式予以介绍,以完善学生生产实习的内容。当然,这种方法需要广大指导老师尤其是实习基地兼职教师注意平时收集相关素材,通过不断积累、补充,最后形成生产实习教学资料库,可以为更多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服务。
过去学生的实习多固定在一个工地,加之工程建设周期较长,许多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只能学习建筑活动的某一过程的有关知识,比如主体浇筑或打桩。而对一个建筑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不能全面了解。因此,笔者认为应对传统实习模式进行创新即形成动态实习工地的教学组织模式,具体地讲就是以一个实习工地为主,以其他工地为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其他工地学习本工地不能提供的技术或管理,使实习任务充分化,实习内容全面化,以提高实习效果。
2.5改革实习考核方式,注重效能考核
前面已述: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师资力量的相对短缺,给生产实习的考核带来了较大难度。我校以往的考核方法是:依据学生的生产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综合打分,这种考核方法的弊端是部分学生相互抄袭实习报告,或者从网上搜集一些实习报告,这种报告大多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深度。采用答辩的方式是较为理想的考核方式,但由于学生数较多,逐个过堂工作量较大,所以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现行的考核方法则结合答辩和实习报告质量进行评分,具体的考核方法是:每位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或围成圈而坐,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内容,阐述自己对实习内容的认识或看法,不必面面俱到,主要讲解自己对实习的收获,时间控制在5分钟,指导老师则边听学生讲解边看实习报告,根据答辩情况和实习报告质量评分。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针对该同学的认识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就杜绝了学生相互抄袭实习报告、指导老师难以区分学生考核等第的窘境。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都有很大效果,为今后的毕业答辩和就业面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习改革实践情况
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2006、2007、2008级三届约三百名学生的生产实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70%以上的受访同学有如下感受:
(1)由于考核方法的改变,对待生产实习非常重视,再也不敢抱着滥竿充数、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了;
(2)实习内容与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对于提高实习积极性和针对性有现实意义;
(3)邀请专家作课堂演示(专题讲座)效果非常好:图文并茂,对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比较容易;拓宽视野,可以弥补工程中少见和难见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的缺憾;
(4)实习答辩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那些很少接受过答辩的同学来说,答辩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对自己将来求职面试很有帮助。
4.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抓好实习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加强实习指导与监管力度,建立一支稳定的“双师型”专业指导老师队伍,积极探索多种实习模式,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例如:
(1)如何抓好实习的过程监控;
(2)如何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篇8
日前,刚被X省总工会授予X年X省“五一劳动奖”的X,谈起获奖感言,无限感慨,“在X建设集团这个大家庭里,有太多优秀的人,与他们为伍感到自豪,感谢这个平台让我获得这份殊荣,同时,我也感到沉甸甸的,明白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X年,X来到X省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长期坚持在一线工作,先后担任工程测量员、施工员、质检员、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分公司经理、集团项目运营中心主任等岗位。他不怕吃苦、勤于专研,践行“工匠”精神,带领团队先后创建了一批国家优质工程,为企业和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时时以身作则处处身体力行。X出生贫寒,读书时,有时一天仅靠吃一个馒头充饥。走上工作岗位后,他比别人更懂得奋斗和努力。无论是在零下X多度的寒冷北方工地,还是在酷暑的南方工地,他总是能以身作则,带领班组工人紧张而忙碌地奋战在施工一线。
有时夜深了,他还在工地办公室埋头拟草项目管理细则;拂晓了,他还在工地现场指挥着工程质量治理行动的攻坚战......饿了就是桌上的一碗盒饭,困了就是车上的一个盹,他从来就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人。X年,他被评为X荣誉称号;X年,他被X市总工会推荐授予X市“五一劳动奖章”。
“他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对困难有力的担当一直深深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重细节的品质给我影响最深。比如在招投标过程中,他对标书细节的把握,以及对招投标流程、时间节点的把控,都做到有张有节。”集团成本管理部经理这样评价。
刻苦钻研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为克服工程质量通病,X常年在施工一线开展工艺革新和技术攻关,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QC成果十多项。他刻苦钻研技术,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对推动技术革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工程实践中,他不断创新。他参与的《x》获得国家发明专利,《x》等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同时,他深入进行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大胆进行工艺革新,先后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国内行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X多篇。
高支模施工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当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国家和行业重点监管的部位。在X农商行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了层高达到X.X米的高支模,场面壮观,令人惊叹。这正是X攻坚克难,在总结了X文化艺术中心X米高的高支模施工“五步工作法后,形成了高支模施工《首步架验收制度》,并在X建设集团全面推广,得到了广泛应用。
发扬工匠精神创建优质工程。X是新时代建筑工地的“工匠”代表。他不仅着力构建公司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和底线,更努力传承工匠精神,提升工程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真正做到每个工程“每建必优”。
他在施工中十分注重现场的安全文明管理和工程质量创优工作。近年来,他负责的工程项目都被评为了X省建筑施工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每年都有工程被主管部门组织观摩,有两项工程收获X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他负责的X市人民医院住院部B楼工程X年获得工程质量领域最高荣誉奖“国家优质工程奖”。
他积极推行铝模板施工、工程质量实测实量、移动质检信息化等管理工具;组织经验丰富的一线“工匠”对质量通病进行攻关;组织开展现代装配式产业工人培训。他带领工程创优团队深入工地指导工程项目创优,其中他牵头负责的X两项工程获得X年度国家优质工程,X广场获得国家安装专业的最高质量奖“中国安装之星”。
起草行业标准提升项目管理。作为主要起草人,X参与编写了《x》,现已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公开发行。X年,他还主持编写了X建设新版《X》等企业标准,并推动在集团X多个工程项目全面实施。
X还经常深入施工一线,积极推动智慧工地的建设,探索智慧工地管理方式向精细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保证施工现场的本质安全,同时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益。“‘一图两册’和考评办法让我们公司所有的项目都有据可循、有据可依。由此,公司所有项目的现场标准化形象得到很大提升,也在各个区域市场创造了不少精品工程和标杆工程。去年,大约有X个项目接受了来自各层级的观摩,这极大提升了我们公司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X建设标准化建设部经理告诉记者。
篇9
针对以上问题,长沙理工大学于2009年成立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其建设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大学生科技立项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学生课内外科学研究及发明创造活动为主线,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与试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体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并于2014年正式立项成为湖南省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主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训练模式、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一是建设一支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科研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二是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训练方法。三是建立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形成创新实践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和学生自主学习与自由探索的有利环境。四是构建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与奖励体系。五是创新训练中心完善运行与管理模式,确保创新训练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六是建立与兄弟院校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加大创新训练师资队伍的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提高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专职教师比例,确保创新培训稳步、有序地开展。加强双师型指导教师的培养,选送指导教师到企业培训;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等优良传统指导培养年轻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老教师指导一个年轻教师,在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聘请优秀企业人才加入指导教师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创新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构建一支以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创新训练指导教师团队。
(二)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改革大学生创新训练方法
1.在土木工程专业试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2014版培养计划的夏季学期设立“创新学习与实践”环节,在创新训练中心实施。针对该环节,编写特色培训教材。2.创新训练中心对创新能力分阶段培养,骨干创新人才与普及人才共同发展。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层次、不间断递进式培养。初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吸引有创新积极性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力学理论水平,初步了解结构设计,结构模型的制作方法,同时结合工程实践了解工程管理、成本分析和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中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以大学生科技立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院或施工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等为依托,以综合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训练为目标。高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三、四年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为主,以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工程技术项目为依托,如大型桥梁的施工监控项目、合作企业的施工技术难题、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和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研究等,并及时将这些工程实践融入到本科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中去,以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1.建设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相结合、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中心的训练课程与内容将注重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结合。对初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性的力学理论专题培训,夯实其基本理论与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力学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与兴趣。对中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有限元软件分析等专题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对高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大团队创新项目训练,以企业的施工技术研究、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项目、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训练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实践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让力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2.加大软硬件投入通过加大创新训练中心软硬件投入,共享学科专业平台资源,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建设一个能够同时容纳200人以上的完全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每年吸引超过800名本科学生进入创新中心,力争累计训练学生数达15000人天/年。训练项目来源多样化,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转化项目、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中心招标项目,支持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结构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3.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撑平台中心组织开展系列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周培源全国力学综合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结构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组织宣讲会、成果展览会,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人数,确保每年各类赛事参赛的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上。以学科竞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改善了学风。4.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拓展和申报。创新训练中心每年寻求多家设计院或施工企业进行合作,吸引企业深度介入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土木特质人才;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促进土木工程教育回归实际工程。一是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向生产力转化;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在生产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兴趣。5.建设院校交流与合作管道以创新培训为主题,通过与湖南省人力资源协会协调,建立与省内兄弟院校长期交流与合作的管道,吸收和接纳兄弟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创新中心开展实习和专题培训,中心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中心定期派出业务专精的教师深入兄弟院校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参加土木工程各类教学实践研讨会议,学习有效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积极申请承办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增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6.完善网络管理和创新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完善土木工程创新训练网站,公布创新训练基地的全部实践活动,包括培训时间、内容、各类创新项目申报情况、学术研讨活动、仪器设备使用现状等。创新项目申报,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具体由创新训练中心办公室完成。
三、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中心成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创新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发展、学术交流、日常运行进行指导和监督。建立校内学生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创新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凡对土木工程相关结构的创新设计或结构模型制作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以团队形式申请,经考核批准后进入中心,可参加中心学期培训及暑期培训,有资格选修中心的专有课程,可使用中心会议室进行会议或者学习活动;中心采取项目管理制模式进行运作,学生可以自带项目,经评审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也可以设立项目面向学生进行招标,获准立项的学生进入中心;省级以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团队、学科竞赛决赛团队,经申请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将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场地、仪器设备条件,并配备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项目要求或未取得实质进展的应作相应处理。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利用学校的学科竞赛经费,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对学生正常开展的创新活动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自主申报工作,争取教育厅和学校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建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机制,扩大创新项目经费来源;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争取企业的创新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到专款专用。构建训练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训练目标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主要观测点及评价办法,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重在培养学生的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篇10
【论文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需要兴建大量与其相配套的工业与民用高大建筑设施,而可利用的土地空间则相对越来越狭小,所以地下深基坑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多。本文针对工程中深基坑的处理技术做了简要介绍,希望对今后工作能够提供帮助。
一、深基坑概述
深基坑的“深”是难以明确界定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施工单位技术水平, “深”代表的意义不同。对于施工难度较大,地面以下一定尺寸的基坑谓之“深”,反之为“浅”。目前,5m以上的基坑作业被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是深基坑施工。
二、房屋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特点
深基坑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点,是整个建筑的基础,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靠,直接关系着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久性。为保证房屋建筑基础及地下室的正常施工和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不受影响,对地面以下开挖的土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勘察、设计、施工和检测等工作,统称为深基坑工程。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既要涉及到较深的土方开挖,保证基坑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又要有阻断地下水向基坑内渗流、保证基坑内施工作业面干燥的功能。因此,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支护结构,常在基础外围打设连续密排的灌注桩、预制桩或钢板桩挡土,当土质较软、基坑深度较大而对变形限制严格时,还应对支护桩设置水平支撑或拉锚;另一部分为止水体系,常采用连续密排的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形成阻断地下水向坑内流动的隔水帷幕。深基坑工程一般有如下特点:
(1)深基坑的支护系统属于临时性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2)深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很强的针对性,必须因地制宜。(3)深基坑的施工的综合性较强,既涉及结构力学问题,又涉及水力学等问题,计算过程比较复杂。(4)深基坑的深度和平面形状、土体是蠕变体等使得深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时空效应。(5)深基坑工程是涉及支护体系设计、土方开挖、检测、监测等信息化施工的系统工程。(6)深基坑的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三、房屋建筑工程的深基坑处理技术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图纸会审。接受施工图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熟悉及会审图纸,根据图纸情况和合同要求,尽快与业主、协作单位取得联系,进行项目划分工作,明确各自工作范围。同时将图纸上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提交给业主、工程监理及设计部门共同协商,争取将重大工程变更洽商集中在施工前完成或大部分完成。(2)通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施工质量策划,明确质量目标,分析质量目标可能无法完成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3)施工方案编制中,所有参加施工的管理人员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那些在全员集思广益,反复探讨而得到的施工方案,才是最科学合理、最切合实际的优秀施工方案。
2.深基坑开挖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深基坑的开挖宜选择分段、分层的方法进行开挖,分层开挖的土方厚度应在2m之内。深基坑开挖时应按照施工方案的部署进行施工,以免乱挖造成支护系统的受力不均匀。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对开挖深度和位置进行监测,以免施工中出现开挖深度超过基坑底标高,造成超挖的现象。超挖既浪费了人工、进度、成本,又对后续的排水工作很不利。
每一段落的基坑土方开挖,都应在支护系统前均保留一定的被动土,在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完成后再挖这些被动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荷载的积累和基坑支护系统的变形。为了确保深基坑底部土体的自然结构、避免坑底超挖,深基坑挖至设计底标高200mm时宜选择人工进行开挖。大面积开挖时,应统一生产力进行开挖,挖好一段后应立即对这一段铺设垫层,这样施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基坑底部土壤的暴露时间,确保基坑的稳定。
3.降排水方法
(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先期的实地考察,在深基坑的开挖前期以明排水为主要排水方式进行集中排放;在深基坑的开挖后期应配合以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措施,尽量在坑底基本无水的情况下进行作业。(2)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时,虽然有止水防渗措施,但在所难免会出现坑壁渗水的现象,可采取“堵”和“疏”的方法进行控制。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小时,可以用干海绵、导流管将渗水排入排水坑。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较大时,应将该处的土体进行暂时保留,再进行压实,然后使用注浆的办法将渗漏部位封住。
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土方开挖前,应会同甲方有关人员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等地下设施进行确认,以便在施工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如果工程的土质较好,在基坑开挖时可不考虑边坡支护。若土质情况不好,应采用边坡支护。(3)根据定位测量给出的轴线点,确定基坑的挖土施工范围,按一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分层开挖,土方及时运出,不得在基坑周围堆土。(4)挖土前,先会同甲方确定给水管道的具置、走向、埋深,以便挖土时能够有效控制,避免导致给水管道爆裂,造成严重的施工事故。在具体施工时,应在给水管道周围预留部分土方,由人工清理,直至给水管道露出。(5)施工时,新建建筑物边线与原有建筑物较近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观察土方的稳定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土方坍塌造成原有建筑物地面下沉。在施工时,应准备草带子、石头、砖等物品,对该处边坡进行相应的加固防护,确保工程顺利施工。(6)在基坑四周严禁堆放任何物品,施工车辆严禁靠近。(7)基坑四周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安全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组成,宜采用上横杆高度具地面1.2m,下横杆高度距地面0.5m,并加安全围网。安全防护栏杆宜采用 Φ48mm钢 管,防 护 栏 杆 立 柱 应 埋 入 地 下500mm,确保防护栏杆的稳定性。(8)夜间安全防护栏杆四周应设置安全照明。(9)施工人员上、下基坑应走安全通道,安全通道搭设应规范。(10)进入施工区域的施工人员应戴好安全帽。(11)做好基坑周围的排水工作,防止基坑因雨水浸泡造成塌方。
四、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中大量高层建筑不断兴起,促进了深基坑施工技术的发展。而深基坑部位的施工,危险性大,施工难度大,很可能引起基坑周围局部土体发生位移和沉降,危及临近建筑物、道路和管线的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在深基坑施工时必须高度的重视,不断提高深基坑处理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滕春生.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 上一篇:列宁论文
-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认识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