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21:1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评价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评价设计

篇1

关键词: EXCEL 教学督导 量化表

1.问题

教学督导工作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要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强化教学质量第一的意识,就必须在学校建立健全正常的规范的教学督导、检查和评价机制,如何对教学督导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评,就必须考虑以下四大问题:第一,确定教学督导评价体系和教学督导评价内容,并力求其具有针对性、适用性、普遍性和广泛性。第二,将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数字化,得到的量化表力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结果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第三,数据统计的样本量要足够大,数据采集来源于多级督导教学评价管理体系,有校级教学管理层、教学行政管理机构、校教学督导组、全校教师和全校所有学生。第四,数据统计时机合理,统计结果的计算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处理速度足够快,结果准确性强,可信度高。原来我们采用手工方式对收集的纸质教评资料进行统计,样本量较少,且工作量较大。后来我们通过参考大量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总结出如下课堂评价内容,并采用计算机工具软件EXCEL,较好地解决了以上四大问题。

2.设计

2.1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设计

课堂教学评价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评价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2]。由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操控体系要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要全方位、全过程地覆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必须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到底可以确定哪些评价内容,建立怎样的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标准,很多教育专家从教育评价的模式出发确定评价内容,有的从行为目标模式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结构四项;有的从CIPP模式[3](C表示背景评价,I表示投入评价,P表示过程评价,P表示成果评价)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准备、教材处理、教材的讲解、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项。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对基本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评价中绝大多数群体,所以我们着重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如下表格(表1):

表1:学生评教量化表

以上表格只供一位学生使用,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表中只列出学生对5位教师的测评,每一位教师的测评项目共20个,总分满分共100分,每个测评单项目平均最高分为5分。

2.2课堂教学评价工具软件的选择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评价数据来源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就必须将样本量做得尽量大,让学校所有参与教学的人员都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包括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全体教师和全校学生。目前用得比较广泛的数据库软件有:ORACLE、SYBASE、MYSQL、ACCESS和FORPRO等,数据处理软件有MATLAB、SPSS和SAS等,这些数据处理软件功能都非常强大,也很专业。但是对于普通学校内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士来说,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特别是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能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些软件。因此,寻找学生熟悉的数据处理软件显得非常必要。EXCEL是使用最广泛的数据处理办公软件,学校几乎所有办公用计算机和教学用计算机都安装了EXCEL,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都已经学会了EXCEL的基本操作,这为每一个学生快速输入课堂教学评价数据奠定了基础。

2.3学生评教表的基本设置

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参与了每一门课的教学,他们参与了教师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教学的主体就是他们,所以他们对于教师的教学体会最全面、最深刻。为了让采集学生评教数据具有较好的说服力,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教学评价,同时也要考虑数据统计便利性,将一个班内的所有学生评教表放在一个工作簿文件中,为了方便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表格,将学生的学号作为学生评价表名,例如学号1、学号2……学号N。为了方便汇总表的统计,将班级号作为工作簿文件名。为了避免在数据单元格中误操作,将数据单元格的数据有效性设置为1~5,允许输入小数,这样大于5的数字和小于0的数字就无法通过键盘输入进去,保证了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4学生评教表中统计公式设定

EXCEL具有动态数据计算的特点,当参与计算的单元格数据发生变化时,公式单元格中的计算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表1中每位教师的“总分”栏目中填入求和公式:SUM(“以上数值单元格”)。为了避免由于学生误操作自己的表格而破坏公式,在班级工作簿中添加一张班级汇总表,用于统计全班学生输入的数据。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安全,将此工作表设置为隐藏属性,并设置密码,锁定表中所有单元格,不能随意修改。班级数据统计表见表2。

表2:M班数据统计表

在每一位教师的学生汇总单元格中填入跨表求和公式:SUM(学生N!“教师n20个单元格”),在每一位教师的班级数据汇总单元格中填入求平均值公式:AVERAGE(“以下数值单元格”)。若按常规设计表格,一般是将汇总单元格放在表格下方,而本表却是将教师的班级数据汇总单元格放在上面,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在统计某位教师所任课程全部班级数据的工作簿中,汇总公式可以引用不同班级工作簿的相同单元格,利用绝对引用方式和自动填充方法,达到批量输入的目的,减少输入公式的工作量,节约时间;其二,由于不同班级学生数是不相同的,公式中向下引用的单元格数量可以固定一个足够大的数字,超过班级人数,EXCEL不会将空白单元格计算在内,所以不影响计算结果。

2.5全校教师学生评教数据统计

建立“全校教师学生评教数据统计”工作簿文件,第一张表为“全校教师学生评教原始数据统计表”,见表3。

表3:全校教师学生评教原始数据统计表

这张表中空白单元格的公式为跨表引用每个班级汇总的数据:[班级名]班数据统计表,某单元格。为了不影响含公式统计表的数据,建立表4:全校教师学生评教数据汇总表。

表4:全校教师学生评教数据汇总表

将表3的数据复制到此表中,不含公式,便于数据的其他处理。为了将某个教师任某门课程的不同班级的数据汇集到一起,将“教师姓名”作为主要关键字段,将“课程名称”作为次要关键字段进行排序。为了保证数据表结构的标准化,去掉冗余单元格,将相同教师姓名和相同课程名称的不同行的数据移动在一行,在平均分栏目中填入相应的公式,然后在序号栏目中利用填充句柄自动填入相应数字,学生教评统计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3.讨论

从统计学角度看,数据量越大,则结果越真实,因此我们就需要采集全校所有学生的数据,若用手工处理,任务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必须利用数据库软件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才能做好教学督导工作,而EXCEL是学生都会用的普通软件,可以解决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督导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进行了解决。

3.1在“学生评教量化表”中有一些栏目填入的数字是一样的,例如每位教师“课堂文明行为”都是5分,学生利用填充句柄自动填数,由于个别学生的误操作,使填充数字递增,虽然设置了数据有效性为1至5,但是计算机填数,不是键盘输入,结果出现了大于5的数字。所以要求班干部和督导教师严格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填写。

3.2由于输入数据占用了学生业余时间,为了节约时间,少部分学生使用填充句柄自动填入数字,造成了一些满分的表格,当然是全部教师的满分,提高了统计结果的整体基数,但对排名次序的影响不是很大,对这一部分学生要加强教育,认真填写教评表格。

3.3表4“全校教师学生评教数据汇总表”数据来源比较复杂,所以使用了大量手工操作,比较费时,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利用EXCEL分类汇总的功能、EXCEL函数或控件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姜志坚,周俊玲.继续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探析——以电大开放教育为例[J].继续教育,2013(2):42-44.

篇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过程性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以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小组间的互相评价为基本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日常英语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团队合作精神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激励性、同步性等特点。根据英语课程评价的要求,我们通过组员与小组捆绑式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具体实施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组内评个人

利用“组员评价记录表”,对小组内学生进行评价,每节课由各小组的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内组员的得奖情况。评价项目可随课堂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调节,如果小组评价做得比较好,还可以从4个大的方面和20个小的观察点进行详细评价,如表格:

二、组际评小组

利用“小组评价记录表”,记录各小组得奖情况。通过各小组组员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在课前展示、课中合作交流汇报展示、反馈展示环节中分别记奖。注意学困生的得奖数量要相对增多,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项目可随课堂中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调节。

一堂课中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四个大方面对小组综合评价:一是学生的活动状态。学生兴趣浓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氛围浓厚,民主平等互动;互助学习分工明确,学生热情高且具有实效性。二是学生的活动形式。学生活动分个体、小组、集体等,形式多样,观察、思考、合作有机结合。对于学习内容,善于创新且富有实效,如合理、恰当地运用听、说、读、写、演、唱、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也可以利用不同形式学习和展示同一个内容,如对于句型可以用对话的形式学习和展示,也可以是编成歌曲、加上动作或扩展为排比句的形式等,这样学习形式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创新的精神。三是学生的参与面。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广,能够全体参与不同内容的展示。四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勇于展示,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相应发展。思维有深度,能够体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重组和应用,而且外显效果好。

当然,为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互相竞争,课堂上除了利用以上两种评价办法外,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创建黑板评价栏。评价栏设计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展示的评价项目、评价维度等,实时记录展示各小组的得奖情况。教师暗中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各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做到展示得奖机会均等,如果小组之间差距较大,教师适时调节,基本保证各小组的得奖情况不要相差太大,以免得奖少的小组失去追赶的信心。黑板评价栏的评价项目和维度要随着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表现或者出现的不同问题而不断进行调节,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内容,使学生不断进步。

三、发展性评价(即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篇3

关键词:多形式 全过程 多元 反馈 循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9

近年来,全国各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文件号召,都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节点,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很大成效,而教学评价在实践操作中多数沿用传统模式,或者有所变化但过于统一,针对性不强,合理性不够,导致教学评价没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

为此,就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专业改革六年来,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这些问题也是同样在改革摸索中的多数高职院校的共同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指标体系方面

现行的评价指标不能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不能区分课程类型,所有课程均用同一评价体系的“万能表”;不能完全体现项目式教学的目标评价。这样,教学评价指标与项目式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出入,就不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教学评价这一引导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指挥棒”的作用就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1.2 评价组织的导向方面

系部一般在学期中期进行教学检查和学生座谈会,学院在邻近学期结束时组织一次终结性定量评价。这些数据对于教师来说神秘莫测。教师不能适时得到信息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纠正。麦可思公司要等学生毕业后才能开展调查评价,信息反馈明显滞后。还因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不足,出于应付、报复等心理,难以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因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受到质疑,所以评价的鉴定、激励等功能不容易实现。

另外,传统的教学评价重在评价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特色―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不能体现对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尤其艺术设计类的教学效果,更不能简单评价。针对上述问题,经过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教师团队的多年研究,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专门的摸索、实施、验证和调整,形成了一套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即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形式、全过程、多元评价,并不断反馈信息和循环评价。

2 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

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以往艺术设计类教师评价系统,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

2.1 多形式评价

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分三个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应该按照教学要求和能力目标来设计三种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任何形式的评价方法都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

专业基础课程的评价方法可以沿用传统评价方法多一点,如教学资料检查、系部与督导不定期听课、学生座谈会、毕业问卷调查、毕业后回访等。专业主干课程的评价就要严格按照项目式教学要求和目标进行,除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外,还要考查教师是否按项目化课程进行教学,教学模块是否切实可行,教师的主导角色是否发挥到位,学生的主体角色有无突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何种程度等。

最重要的是专业实践课程,这类课程综合性较强,考核的内容也最多,也是最能显示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所以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除了前面两类课程的全部评价方法都适用外,还应该考察教学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都能显露出来,技能水平达到何种行业水平,也可以由督导检验评价。

2.2 全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不是简单的开课前的检查结论,也不是一两次的听课结果,同样不是课程结束后的学生评教结果,更不是毕业后的麦可思调查表数据。教学评价应该是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准备-实施-完成-应用反馈的全过程评价。任何一个或几个过程都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艺术设计类教学效果。

2.3 多元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评价,都应该是多角度评价,首先是教师的自我评价,其次是学生、所在系部和学院督导的评价,四方面评价综合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公正的评价结论。表1为无锡工艺学院环艺系经过几年验证和和修改后,较为有效的教师评价计分表。

以前,系部的评价结果多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参考数据,组织的学生座谈会、毕业问卷等调查结论,只是作为系部分配课程时的参考。这些都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并拿出来与其它评价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帮助教师改进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而督导在教学评价中明显督多于导,应该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规律和专业教师的特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全过程“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关键在于后两条的切实实施,不但使教师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还能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另外,还要考虑课程特点,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2.4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每一次教学评价的目标不只是为了评价教师的工作,而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将多方面信息反馈给各个教师,让教师结合自我评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改进和调整自身的问题。而且,系部和督导应该适当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此循环下去,才能唤起教师积极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

这一点上一定要相信教师的职业道德,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但是,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看到自身的问题。美国许多大学为使教学评价很好地发挥促进功能,专门成立了“教学支持中心”,有些学校的“教学支持中心”在教师需要的时候,会帮助来访教师详细分析各方面评价信息,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形成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教师产生正确的工作动机和积极的情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学工作,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正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2.5 建立评价循环体系

在教师得到教学评价信息后,经过自我评价和教研室等多方面帮助后,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系部和督导组成员要有针对性的就所调整后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分别就不同的课程设置针对性更强的教学评价表,并将教学评价内容纳入课程标准。评价标准必须符合三方面要求,即: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教学目标、符合项目化课程教学目标。

另外,评价指标要对所有教师和学生公开,才能更加完善课程改革,也有助于用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引导课程建设的方向、教师教学改进的方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向。另外,构建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还要考虑到评估项目的导向性、全面性及其权重的合理构成,同时还要体现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探索与研究并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敏.美国高校教学评价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7,(6).

篇4

关键词:教学评价;SEEQ;多维度结构;因素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08-02

一、引言

学生评教是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目前,评教内容主要依赖评教系统中的条目设计,缺乏对评估内容的客观考量和信息的多维度甄选,所以评教结果的客观性较差。教学评价有评分和评语两种形式。评分是从定量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定位,可作为多维度评价模式之一;评语是从定性角度对教师教学诸环节的综合评价,可作为单维度评价模式。多维度评教设计应遵循“简短的特征表征、特征明显、学生能接受的特征”三原则。可见,构建多维度评教方法的关键是要明确评价体系中的维度设计。这即可从学生对有效教学内容的逻辑分析、采用第三方评价、来自师生两方面的反馈补充进行多维结构设计,也可从教学角度布置其他维度表征。Feldman[1]提供的19种评教维度,成为有效教学评估内容设计的基础。

二、维度结构的发展

因素分析法:可否区分有效教学的不同结构;但不能明确单因素对有效教学的权重;一组评教维度,不能有效表征教学效果。应用因素分析法评教,要结合评教维度内容,且参考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关于评教维度的反馈才能得出较全面结论。

SEEQ法[2]:有9个因素:学习/价值、热情、组织、团队互动、关系和谐、知识面、考试/评分、作业和学习量/难度。该法能对不同课程和学科实施独立教评因素分析,确定每种情况的因素结构。

三、高阶维度评教探索

上述分析表明,多维度评教已被广泛接受。但对不同维度的因素如何关联,及如何把关联用于评教,并将评教结果同其他数据关联,值得进一步实践。Frey[3]指出,评教结果不一致来自不恰当维度的评级。可见,坚持多维度评教标准和独立维度验证才能产生客观的评教效果。Feldman的19种评教特征分类,可关联推断出教师作为讲述者、作为促进者以及作为管理者的高阶因素。对评教内容的设计,只有设计有效高阶因素及结构,才能使评教结果全面反映客观性。

四、我国多维评教结构现状

中国大学特点的七因素模型[4],高校调查结果[5]及湖北大学的研究[6]都支持七因素结构。从总体上看,多维评教结构在实施中能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此外,因评教内容间的较高关联,多个评教维度会形成“总教学评价”,这也得到不少实证研究支持。学生评教维度数量和内容要依靠多种研究方法综合确定,在独立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验证性的因素分析,是基本方法。演讲者、推动者和管理者是国外优选的构建学生评教维度的出发点。以上三种角色除外,我国教师还担负“育人”和“楷模”的职责角色。因此,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评教指标还必须重视这些维度的设计。

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教,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学效果的许多指征可从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来反映教师授课水平及学生听课效果的好坏。评教设计中教学的多维度特征应在实践教学中自然形成,还与不同学科、不同学校文化背景和不同专业相关。不能简单教条化、相互模仿。典型的设计方法要结合Feldman因素分析法的19维度评教量表和SEEQ法的9维度评教结构来共同构建多维评教体系,是目前被国内外高校广泛接受和使用的策略。

参考文献:

[1]K. A. Feldman.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llege students' ratings of their teachers and cours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78,(9):199-242.

[2]H. W. Marsh. SEEQ:A reliable,valid,and useful instrument for collecting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2,(52):77-95.

[3]P W Frey. A two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tudent ratings of instruction[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78,(9):69-91.

[4]孟庆茂,赵增梅.评教教学效果的多维性研究[C].新世纪测验学术发展趋势(会议).台北心理出版公司,1998:541-560.

[5]周晓东,蓝汉林.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J].现代教育科学,2005,(5):54-57.

[6]任训学,王春喜.教学效果评价问卷SEEQ信度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76-80.

Design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ZHAO Wua,HUANG Danb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b.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ozuo,Henan 454000,China)

篇5

【关键词】教学环境;规划设计;系统集成;视听效果;E-control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论文编号】 1009―8097(2010)06―0005―06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教学环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化教室或会议厅堂,而是信息系统的一个“群落”概念。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从设施(如设备、系统等)、资源(如图书、讲义、文件等)到活动(如教学、会议、培训、服务等)全部信息化和数字化。当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最大特点是现场演示和实时交互,能为教学(培训)、会议、学术交流、信息和资源共享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多媒体教学环境是当下流行的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 教学环境的规划设计与系统集成

从系统集成的角度讲,信息时代教学环境的显著特点就是应用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换代快;而从具体应用的角度讲,最高原则是功能效果俱佳、操作简单便捷,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是决定教学环境需求的根本,而系统集成则是实现教学环境目标功能的保证。

1 设计理念

一个先进的多媒体应用环境的系统集成,应充分体现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及软硬件设计技术紧密结合的整体设计理念。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先进性与实用性

首先,随着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产品设备不断涌现,系统设计务必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选用先进的技术及设施,将整个系统的技术水平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以适应未来更高的应用要求。另一方面,在系统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和易操作性,便于管理和维护,易于用户掌握和学习使用。

(2)可靠性与高性能

为保证可靠性,系统应采用当前流行、成熟并有较多成功案例的技术装备。交互性和集成性是教学环境功能强大与否的关键。因此,采用合理的拓扑结构,进行预先的模拟分析、设计和测试,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设备的优势,建立一个适合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应用的高性能应用系统,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极为务实。

(3)完备性与可拓展性

系统设计要以满足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保证系统整体性能,能支持多系统、多用户、多分支机构的灵活接入,兼顾系统的中长期扩展,在结构、应用、管理、系统性能等各个方面适应未来多媒体应用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系统的升级扩充,配置的系统设备需要具有能够增加或连接新技术设备的能力,从而使系统在一定的时限(3-5年)内保持技术不落后。

(4)产品选型与标准化

所设计的系统应是一个开放式、遵循国际国内标准的系统,与其他接入产品具有良好的互通性。产品选型必须符合国家级标准,系统启动快,故障恢复迅速,并具有一定地热备份功能。

2 设计方案

方案设计不是仅仅提供单机产品的罗列组合依据,而是要给用户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所有高品质的厅堂环境设计,必需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计算机模拟、频谱分析、建筑物理设计和最终的系统集成与测试,保证其性能指标的一致,以期达到:听觉上实现建声效果好、声压级高、恒定指向、音质优美、悦耳动听;视觉上无盲区、色彩还原好、图像清晰、传输质量稳定可靠;操作上人性化设计、智能化程度高、结构紧凑、便于掌握等目标。

当前,国内一些院校在教学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设备选型轻系统设计的误区,比如:在大屏幕显示系统方面,认为屏幕越亮越好,而忽视了环境照明因素;在扩声系统方面,唯“抑制声反馈”为上策,不惜牺牲音质效果和语言清晰度,而忽视了声场设计和合理的扬声器布局;在中控系统方面,只图价格便宜,追求大而全,而忽视了不同系统之间的信令互通和标准化,等等。没有规划设计方案造成的直接结果是设备资源浪费和环境效果低劣。

设计方案是需求和目标功能的确立,是指导系统集成的蓝本,对系统的拓扑结构、系统原理、综合布线(管线路由、连接方法)、接口协议和控制信令都应有明确的图示和解释。

3 系统集成

所谓系统集成(SI,System Integration),从字面上讲就是综合应用各种相关技术,经过相关人员的设计,适当选择各种软硬件设备,应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安装调试,结合科学的管理,将各单体设备和功能部分的子系统综合、整合为统一的系统,使集成后的系统能够充分满足需求。一般地说,教学环境系统集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集成要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2)系统集成不是选择最好的产品的简单行为,而是要选择最适合需求和投资规模的产品和技术。

(3)系统集成体现更多的是设计、调试与开发,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项工作。

(4)系统集成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技术是系统集成工作的核心,科学管理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可靠保障。

(5)性能价格比的高低是评价一个系统集成项目是否合理和实施成功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 决定教学环境效果的四要素

当下的教学环境可划分为多媒体演示型、交互型、现场采集与直播型、授课中心(会议中心)型等若干子系统。子系统的功能不同,其设计工艺和集成流程与要求也不尽相同。

尽管受制约的客观条件不一样,但总体而言都包括:建筑声学环境因素、建筑光学环境因素、设备选型因素和系统集成技术,它们在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集成方面高度辩证统一,也是决定多媒体应用环境系统集成效果的四要素。

1 建筑声学环境因素

建筑物理因素对多媒体应用环境的影响非常关键,尤其对音频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的扩声系统包含两个方面:建筑声学条件即建筑声学环境因素;电声条件即电声设备。建筑声学条件指特定空间的声学环境条件,如:混响时间、吸音效果及隔音系数等。

2 建筑光学环境因素

环境照明因素对多媒体环境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比如:环境照度太高,影像视觉效果就差;环境照度太低,则影响受众者的视力和情绪。再如:灯光的亮度和色温对摄影图像的清晰度和色彩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3 设备选型因素

有了良好的设计方案,在建筑物理和环境照明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设备选型因素也较为关键。性价比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性能优良的装备必然价格不菲,但最昂贵的设备未必最适合某一环境。下面列举一些影响设备性能的品质因素:

(1)音频设备的频响范围、信噪比、扬声器的Q值等决定音频效果和语言清晰度。

(2)分辨率、对比度、亮度(ANSI流明指数)视频信噪比、压缩比和码流率决定视觉效果。

4 系统集成技术

精良的设备需要优良的设计工艺和施工技术。因此,系统集成技术对多媒体环境建设也非常关键。比如:

(1)音频系统中平衡与非平衡的连接技术的结果都会出声,但传输效果及抗干扰不一定一样。

(2)数字视频中的VGA、DVI、HDMI的连接技术和选用对图像和画质影响重大。

(3)串口(RS232、RS422、RS485)和IR技术应用在中控系统,控制效果一样,但抗干扰、可靠性与稳定性不尽相同。

(4)RS232、RS422、RS485接口相似但原理不尽一致。

(5)串练、并连和混合接地技术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对安全接地和信号接地意义重大。

(6)控制程序创作编程技术不同,操作界面的友好程度就大不一样。

三 教学环境视听效果的评价

多媒体应用系统在分类上大多是分开的,但在视听环境中,人们要求视听同步、效果和谐统一。教学环境作为多媒体视听环境中的一分子,声音和影像效果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出判断呢?

1听觉效果

音质好坏的评判标准取决于表演者(演讲人、演员等)和听众的主观感受。音质设计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出这些与主观感受相对应的客观指标(物理参数),使音质的客观指标符合人们的听觉要求。

(1) 评判音质的主观标准

评判音质效果不仅与空间环境的物理条件有关,也不仅与人的听觉特性相关,他还与民族特点、文化传统、艺术风格等密切相关。人们对不同声音信号(语言或声音)的主观感受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就称为评判音质的主观标准。音乐素养不同的人群对音质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

人们对声音音质的主观评判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量的因素、质的因素和空间因素。此外,在室内音质评价中,对于语言信号,还有一个定量的评价标准――语言清晰度。

1)量的因素

“响度”是指人们感受到的声音大小,足够的音量是室内环境具有良好音质的基本条件。对于教室的语言扩声来说,响度在60-80方足够;而对于多功能报告厅,响度的要求范围就大一些,约50-100方或更高;针对大礼堂等有文艺表演时,对响度的要求更高,至少在100-140方,甚至更高。

“丰满度”是指人们感受到声音的余音和厚度感。声音一出,整个环境空间内都在响应,给人以“余音”萦绕在耳,丰满而有力的感觉。与“丰满度”相对应的物理参量是“混响时间”,因此“丰满度”又称“混响感”。

2)质的因素

质的因素主要指对声音信号源音色的还原度和美化。保持声音信号源固有的音色不失真,是质的因素的基本评价标准。人们常用“温暖”、“透亮”、“悦耳”等来形容音色品质。评判质的因素的相关物理指标主要是混响时间的频率特性和早期衰减的频率特性。

3)空间因素

空间因素是指室内声学条件让听众体会到的一种空间感,包括听众根据声音判断音源的远近和方位。比如,在礼堂或剧院中演讲或歌唱,由于室内声学条件可使听众感觉到演出宛若在小厅内,即距离感较近,有种“亲切感”;在大型音乐厅表演交响乐时,由于室内声学条件可使厅内的人们产生被演奏声所包围的感觉--“立体感”和“围绕感”。“亲切感”、“立体感”和“围绕感”等就是对空间因素的评价,它与反射声的强度、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密切相关。

4)语言清晰度

语言清晰度的测定方法因发音者和听者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语言有连贯的意思,往往不必听清所有音节即可完全听懂所有讲话,听懂讲话的程度叫“可懂度”。实践证明:“语言传输指数”与“可懂度”密切相关,“语言传输指数”达到0.6以上时,“可懂度”即可达到“优良”。

(2)决定音质的客观指标

音质好坏的主观评判标准是音质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但决定音质效果的具体物理指标是客观的。声压级、混响时间与音质主观评价的量的因素密切相关。

1)声压级与声场均匀度

与“响度”相对应的物理参量是“声压级”。各个频率的声压级与该频率声音的响度是相对应的。语言和音乐都有较宽的频带,对于语言扩声来说,最大声压级90dB足够;而对于语言音乐兼用的多功能报告厅,最大声压级93dB或更高;针对大礼堂等有文艺表演的综合型大环境时,由于对响度的要求更高,最大声压级至少在100-120dB,甚至更高。为了避免环境内出现弱音区或盲区,室内声场均匀度应尽量控制在声压级误差±3dB以内。解决室内声场均匀度的最好办法是除了科学地进行建筑声学的音质设计外,还要根据环境的体型进行扬声器布局与供声方案(集中式、分散式、混合式)设计。

2)混响时间与声音明晰度

混响时间则与室内的混响感和丰满度有对应关系:较长的混响时间有较长的混响感,较高的丰满度。在厅堂环境中,听众接收到的声音是多元的:直接来自音源的直达声;天花、墙面等反射后的反射声(一次反射声和多次反射声)。最先听到的是直达声,然后是各次射声。就语言扩声来讲,直达声后35-50ms以内到达的近次反射声有助于加强直达声(提高响度)和提高清晰度的作用,对于音乐,近次反射声的时间范围可以扩大到80ms,以利于增强空间感和丰满度。为了保证语音清晰度,混响时间越短越好,太多的混响声对听清声音不利。而与语音清晰度相反,要保证音乐的丰满度和保持室内有较长的余音效果(混响感),就必须延长混响时间以拥有足够的混响声,虽然混响声会降低语音清晰度,却有助于音乐音质的美化。“亲切感”要求在直达声后20-35ms之内有较强的反射声。

一般来说,在空场教室等语言扩声环境中混响时间可选范围为0.8-1.2秒,多功能报告厅为1.2-1.6秒,大礼堂则为1.8-2.4秒。

2视觉效果

不同的人对色彩、亮度、对比度等不同的视觉信息(文字、图形、影像等)的主观感受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也就称为评判视觉效果的主观标准。视力不同的人群对视觉效果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

(1)影响视觉效果的主观因素

人眼的分辨能力决定了人们对感观对象的视觉效果,人眼分力包括:视觉分辨力、适应性、色彩分辨力等。

1)视觉分辨力

人眼分辨力的大小用分辨角(视敏角)表示。视敏角是指在被观察物体上,人眼能分辨出的最近两个相邻点对眼睛形成的张角。实践证明:视敏角最小值为1'-1.5'。这个值对视频系统扫描行数的选择提出了基本要求。在观看距离一定的情况下,若两相邻扫描线的视角小于分辨角,人眼就不能分辨;若大于分辨角,则会有颗粒状的感觉,影响视觉效果。

就人的视觉范围而言,10°以内是视力敏锐区,即中心视野,对图像的颜色及细节部分的分辨能力最强。20°以内能正确识别图形等信息,称为有效视野。20°~30°,虽然视力及色辨别能力开始降低,但对活动信息比较敏感,30°之外视力就下降很低了。

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定义,高清晰度电视的最佳观看距离为屏幕高度的三倍,这样即能使一名正常视力者在观看演示时有临场感。所以,当显示系统的标准根据需求一旦确定,就可以按照座位的布置(即观看距离已定)选择屏幕的大小了。

2)人眼的适应性

人眼的适应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 暗适应和亮适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人们从阳光下走进较暗的房屋,就会感到一片漆黑,几分钟后视觉才能逐渐恢复,一般在30分钟左右达到稳定;而当在黑暗里打开电灯时,很快就能分辨出景物(包括明暗与彩色)。这说明环境由暗变到亮时,锥状细胞很快(一般只需几秒钟)就恢复了作用,并约在一分钟内达到稳定。

b 亮适应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是由适应性引起的,当人们同时观看深色(偏暗)背景和浅色背景(偏亮)上的灰点时,会出现前者的主观亮度感觉比后者的强一些的现象这叫近旁对比效应。同样红色小纸片分别贴在亮度相等的灰色和红色纸板上,相比之下会感到红色纸板上的红色小纸片的饱和度较低,这是彩色饱和度对比效应。如果把一张桔红色的纸放在红色纸旁边观看时比单独观看时更黄些;而如果与黄色纸靠近则桔红色显得更红些,这是色调对比效应。彩色样品的面积不同也会使人的色彩感不同,面积大的比面积小的给人以亮度和饱和度都强一些的感觉,这是面积对比效应。如果一种彩色包围另一种彩色,而且被包围彩色的面积非常小,则被包围的彩色的主观效果有向周围彩色偏移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同化效应。在广告和教学媒体设计中利用这些对比效应可以取得较好的彩色视觉效果。

3)色彩分辨力

人眼对彩色的分辨能力比亮度分辨力差。如果眼睛对黑白细节的分辨力定为100%,则实验测得人眼对各种彩色细节的分辨能力都小于1。

(2)影响视觉效果的客观因素

视觉效果优劣的评判取决于观众对文字、图形、影像效果的主观感受。视频系统设计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出这些与主观感应相对应的客观指标(物理参数),使文字、图形、影像显示效果的客观指标符合人们的视觉要求。

评价视觉效果除了讨论人的视觉特性外,要更加重视显示设备的性能客观指标,同时也不能忽视空间环境的照度。

1)照度

照度是指物体表面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光通量。被均匀照射的物体,当1平方米面积所得到的光通量是1流明(lm)时,其表面照度是1勒克司(lux)。照射强度被光源功率和设计以及与投射面间的距离决定。光源发光强度越高,照度越高;距离越近,照度越高。故,室内照度设计对教学环境大屏幕显示系统意义重大。表1为相关环境照度设计参考值。

2)显示设备的性能

显示设备的性能由其指标参数决定,核心参数包括:亮度、分辨率、对比度等。

a 亮度

亮度表示物体表面发光的强度值。不论这一表面是反射光线(正投),还是透射光线(背投),它都是发光的表面。在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度即是该物体表面的亮度。单位是尼特(nt)。流明并不是亮度单位,而是“光通量”的单位,它说明光能的强弱。经验值表明:在环境照度相同的条件下,2000ANSI流明的投影机投在50英寸白色玻珠幕上的图像亮度感明显低于50英寸等离子屏(200 尼特),而与50英寸TFT液晶显示器的图像画面(150尼特)亮度相仿。在同一发光面,

方向不同亮度值不同。亮度的测量一般在垂直于视线的方向

进行,如光强不变,光源投射面积越小,则亮度越高;投射面积越大,则亮度越低。

正投显示系统的亮度与距离和屏幕大小有关,屏幕大,距光源远时,自然因为光能分散,其受光单位面积截获的光通量降低,则亮度就降低了;反之,其单位面积截获的光能多,亮度就高。另一方面,物体的反射率越高,亮度越高,同一光照下,白色与黑色的被照物体反射率不同,反射和吸收光线能力不同,其表面亮度不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注重投影机选型的同时,也要注重屏幕材质的选择,这一特点对于大屏幕系统设备选型至关重要。

b 分辨率

分辨率是较易混淆的一个概念,分辨率常见的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以电视线(TV线)的方式表示,另外是以像素的方式表示。以电视线表示时,其分辨率的含义与电视相似,这种分辨率表示方式主要是为了匹配接入投影机的电视信号而提供的;以像素方式表示时通常表示为RGB分辨率。

RGB分辨率与水平扫描频率、垂直扫描频率及视频宽带有关,它以乘法形式表现,比如:分辨率为1024×768,表示水平分辨率为1024,垂直分辨率为768,即:“1024”表示屏幕上水平方向显示的像数,“768”表示垂直方向的像数。像素是组成图像的基本单位,像素数越大,则图像越细腻。

如表2所示:分辨率决定显示设备的档次,若所演示的内容以一般教学及文字处理为主,则选购XGA(1024×768)足矣,而要显示HDTV信号,则必须达到1920×1080。

c 对比度

在视频节目中,重现图像的亮度无需等于实际景物的亮度,而只需保持二者的对比度相同即可。

对比度是指在画面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之间的比值,而亮度层次是指在画面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之间可分辨的亮度感觉差级数,也称为灰度层次或亮度梯级数。由此不难理解,对比度越大,画面上的亮度层次就越丰富。视觉效果与景物或重现图像的相对对比度有关:亮度层次是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亮度层次多,图像就会显得明暗层次丰富,柔和细腻;反之,亮度层次少,图像会显得单调生硬,即使画面上细节很清晰,也难以令人满意。

实验数据表明:要得到比较理想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显示模式对对比度有不同的要求,如表2所示。当前流行的显示设备中,三片LCD投影机对比度约为200:1~500:1;单片DLP投影机约为800:1~1500:1,三片DLP投影机约为1500:1~2000:1;而等离子或液晶平板显示器多般在2000:1或以上。

(3)正面投影模式的投影机选型

室内多媒体应用环境中,在满足国家室内照明标准(150-400LUX)的前提下,采用平板显示系统(LCD、PDP等)、背投大屏幕墙或LED屏对视觉效果一般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采用多媒体投影机正投系统,则必须面临环境照度的问题。现实中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投影机参数越高,视觉效果越好。且不论用户的投资负担,单就人眼的“视觉特性”来讲,这种观点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是不科学的。

实验证明:在正面投影模式的情况下,环境照度、显示对象(文字、图形、图像等)的对比度系数、屏幕大小及屏幕增益与投影机的亮度存在一个比例关系。

LANSI=1/4(Cr×S×E/P)

上式中,LANS即投影机亮度;Cr为显示对象(文字、图形、图像等)的对比系数;S、P分别为屏幕的面积(m2)和增益;E为环境的照度。这样,就不难得出各类应用环境中投影机亮度的参考值,参见表3。

四 教学环境的智能化与管理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在校生规模都已达到几万人,因此,教学环境的规模也相当庞大。以清华大学为例,多媒体教学环境覆盖了东、中、西区十几栋楼宇,目前共有多媒体教室和兼具会议功能的教室238间。面对如此庞大的日常运行系统,如果采用教师自理或“人海战术”的服务体系,势必大大降低课堂效率或极大地增加人力成本。此外,还容易造成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的矛盾,浪费设备资源,降低设备寿命。所以要达到保障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学环境科学的、一体的智能化管理不可或缺。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清华大学教学环境的一体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在网络控制(e-control)系统之上,是一个多用户、多媒体资源管理控制平台,使用多种软硬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使得运行管理和操作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e-control系统提供高效的“指向和点击”界面,可在大范围内提供实时监视、控制,以及对多媒体资源和环境系统应用状况进行即时报告,还可以通过简便的一览式图像监视整个控制系统的网络。

一个高效的智能化教学环境管理平台的建立,至少具备以下技术条件和特点:

(1)具有相对独立于校园网的教学环境专用网络,使教学活动免受校园网其它用户或其它因素的干扰。专用网络要根据教学环境各类资源信息传输的需要设计,以保证其有足够的带宽和可靠的防护系统。

(2)管理平台及e-control系统必须具有支持基于网络的跨平台和计算机可执行的、完全用户自定义界面。

(3)e-control系统可与SQL Server, Sybase及Oracle直接进行数据库集成。

(4)e-control系统可与MS Exchange服务器全面集成,从而进行事件计划。

(5)e-control系统支持HCP、SSL网络和Windows事件日志。

(6)e-control系统应具有日历、热点列表、操作项、即时信息和网络摄像头等插件程序模块,适时得出设备使用情况和呼唤次数的统计报告,可设定联系人属性和联系方式等,以便资源管理工具得以实时跟踪和安排维修保养计划。

(7)e-control系统应具有教师课堂应用效果评价体系,以便管理者(部门)能随时监督或检查运行人员工作质量。

清华大学于2003年在第六教学楼率先建立了教学环境中央控制系统管理平台,并按点(教室)、线(小区)、面(全环境)布局进行了智能化管理,根据“优、良、中、差”的教师课堂应用效果评价体系表明:第六教学楼已接待50多万人次的教师上课,教师对运行人员服务水平和质量评价的优良率达到99.69%。自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教师课堂应用效果评价体系已推广到全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秦佑国,王炳麟.建筑声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严立中.现代声像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移动终端 教学评价系统 教学质量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增,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教学观念以及管理方面也随之逐步发生变化,中职教育中的教育质量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有些老师骨子里觉得职业教育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很难奏效,干脆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敷衍了事,如今总体的教学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了逐步下滑的现象,所以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开始引起学校、社会的关注。如果对中职的教学状况进行随机调查并能够对相关的教学情况进行实时的反馈,从而及时的制定出相应的调控措施,对中职的教学质量肯定会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再加上当前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IPAD这样电子产品的不断盛行,所以开发出一套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评价系统会对教学的长久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相关技术介绍

本文所研究的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评价系统,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分析,准备采用C/S结构以及IOS操作系统来对该系统进行设计。具体相关技术的介绍如下所示:

(1)C/S结构的介绍

C/S(Client/Server)结构即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采用这种网络架构模式,可以充分的利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的分配到这两个部分进行实现,这种情况可以减少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通讯开销。

整个C/S体系结构的数据主要有两个重要的部分组成,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服务器端的工作负载降低;整个数据的存储功能比较透明。因此采用C/S结构的系统比较多,并且随着目前web技术的发展,C/S也可以进行同样的业务处理,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块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不仅是内部的用户,外部的用户也可以访问应用系统,并且也可以实现系统的扩展。

(2)IOS操作系统的介绍

IOS操作系统是苹果公司在2007年为Iphone系列手机产品而研发的操作系统。Iphone智能手机是苹果公司研发的第一款智能手机,然而由于其时尚、完美的外形,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使得其一经推出就大受追捧。Iphone的热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特有的IOS系统。对于苹果公司的系列产品,使用的都是IOS系统,在今天苹果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与IOS密不可分。

三、系统的需求分析

教学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且较为繁琐的工作,会涉及到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但是主体还是对老师的评价有关,如: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态度的评价、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学能力的评价以及学术水平的评价等等;同时还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以及教学条件、学校风气等等都有所涉及,因此在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时,同时要结合本校教学改革的工作实际,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采用由表及里、自上而下、由外向里的分析策略,确立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的具体需求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设计。

四、系统的设计

(一)系统总体物理结构的设计

对于整个教学评价系统而言,需要包括服务终端、数据库、通信网络、无线网络、互联网,学校内部终端及服务器、移动终端等几个部分。将其归类,则分为服务端和客户端两个部分。

(二)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根据整个系统的需求分析以及所需实现的功能出发,笔者对系统所需包括的总体的结构功能模块进行来设计。

从系统的总体功能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系统主要是由四个模块所组成,分别为:用户登录模块、教学评价模块、评价结果统计查询模块以及报表处理模块。

用户登录模块其实质就是对系统中的使用者的身份进行认证,该模块是教学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设计的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评价系统,共提供了客户认证和服务器认证两个部分,通过该客户认证可以减小对服务器的压力。

五、总结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先好多都是通过人工进行处理的事情,已经逐步开始采用计算机或者其它一些电子产品系统所取代,本文所研究的教学评价系统也是如此,通过借助于移动终端设备将教学评价系统装入到相应设备中,可以大大的提高评价效率,及时的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沛,高等学校教师管理评估体系的研究,[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任务型教学;教学评价

学习任务单是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以“做中学”为主的教学方法[1],让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获取知识及技能。这一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判定不能仅仅靠成绩决定,要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更客观的判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进行的作用。本次课程中,笔者利用教学评价来验证学习任务单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效果起到的作用。在本研究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选修课程,这门课程的授课形式分为理论课和上机课。

一、基于学习任务单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及其必要性

(一)学习任务单与教学评价相结合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高的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是理论大于实践的“纸上谈兵”[2]。本研究利用学习任务单的教学形式使知识与技能并重,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改变了原有的由“教为主、学为辅”的上课模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是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为决定性因素,成绩的高低不仅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结果,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本门课程中导入学习任务单,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3]。因此,教学评价的方式应该与学习任务单相结合,期末成绩定性质的教学评价方式不适用于本次研究教学过程的评价[4]。

(二)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客观、公正、科学的教学评价会对课堂、学生及教师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学评价的结果可以对教学过程起一个诊断、总结的作用。教师通过获取反馈信息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判断教学质量和水平,并对教学成效和教学短板进行分析、反思,从而做出调整,不断改进和完善任务单的设计。而学生在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中可以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建立兴趣,提高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内在的潜力。

二、基于学习任务单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学习任务单贯穿了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对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价,从一定程度来说,就是评价基于学习任务单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形式的教学方式,形成性评价则是最佳的教学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最终的学习成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做出评价的一种教学评价方式[5],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最大效能地管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增强自信心,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过程。这与通过导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所要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相一致。本研究是基于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法展开的课程研究,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既符合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持续观察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了科学性、导向性原则。

(一)课堂情绪观察法

观察法是最直观、也最能从细节之处发现学生情绪以及行为上的变化的方法。在上机操作课中,总体观察学生在收到任务单时的表情、肢体行为,感受学生情绪的变化;再从学生个体入手,仔细观察其面部表情,比如略有惆怅、较为严肃的面部表情,可能代表任务单对该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打开任务单是无所谓、毫无思考的表现,可能该学生存在着对此学习任务单或者学习方式甚至是本门课丧失兴趣与动力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开设本门课程的班级的人数较少,完全可以做到观察每个学生。

(二)任务完成度与“QQ档案袋”相结合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单时的表现以及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结果都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如果完成学习任务单较为轻松、不用查阅资料,可能就意味着任务的难度系数较低,并不能实现对知识技能的拔高。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数量,任务完成的多少反映了学习任务单任务量的制定是否合理;二是质量,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任务的难易度、精准度以及是否适合学生。此评价都是以大多数学生为相对参考。如果个别或少数学生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单,可能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这一现象。反之,大多数学生都未能达到完成任务单的标准,这反映出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QQ档案袋”是指将档案袋评价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大众使用的网络平台腾讯QQ所建立起来的一个集沟通、收纳、保存于一体的网络档案袋。QQ群,为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情况的途径。学生将完成的学习任务单通过QQ平台发送给教师,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和内容。学生在各自小组的QQ群里讨论小组作业(教师在每一个小组的群里),作业是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同样是QQ备份,教师可以以“QQ档案袋”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情况。

(三)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现代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6],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之中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新形势下,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整个教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个学习任务单后都有自我评价环节,学生在完成本次任务单后需要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整体上包括两大模块的内容,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的自评,包括知识方面如函数的基本概念等、技能方面以及能力方面。在能力方面的自评中,主要体现的是学生能否完成拔高型、提升型的任务。二是在小组作业中,学生对于自己做的工作及付出、参与度进行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等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单以及小组作业汇报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在此环节中,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实现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结语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分析,不仅可以反映出学习者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能够比较精准且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改进。基于学习任务单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单时的实际表现来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因此,教学评价要能有效地判断每个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的潜力所在,判断学习任务单是否有益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继续向上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维东,赵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为例[J].外语教学,2011(5):56-60.

[2]邓晓云.新课标背景下任务型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45-46.

[3]佟玉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张凌.基于多元智能评价观构建大学英语多元评价体系[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91-93.

[5]王瑜.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62-01

评价是由理性的定量评价、感性的定性评价以及科学的价值判断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缺乏任何一个,评价都不能算是完整的。而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只是单纯地将目光集中在学生运动能力的直接测验上,以生硬无情的分数替代评价的完整内涵和意义,将评价的三要素片面地归结到量化评价上,并无形地将全体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无端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门槛。我们有必要将教学评价内容拓展到教与学的每一个角落,切实关注学生的体能水平、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和运动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以不断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和运动方式。

一、可量化学习内容的理性评价

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在可量化学习内容上的理性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体能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控能力的评价。

首先,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由于智能因子的存在,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可塑性,都具有某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但也正由于智能组合间的差异性而导致了个体间潜能趋向的巨大差异。体能作为个体的一种特殊能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水平,而且在体能内部的组合间也存在差异,如有的人擅长短跑,有的人对篮球运动具有天分,而有的人只对跳跃运动“情有独钟”等。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的第二阶段,在该阶段,学生间的差异分化已较为明显。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当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体能状况,这不仅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还能发现学生在体育大类中的独善之处。例如,初中体育教师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调查和记录学生的“闪光点”,以利于因材施教。

其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必须重视学生对根本性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设计科学的量表来完成评价目标。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将量表分化为知识测验(纸笔测验)和技能测验(实践观察)两个方面(由具体的指标和细目组成),系统地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考评。例如,在学习“武术”系列课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堂“武术技能”考核课,对学生的基本手型、步型和手法、步法进行全面考核,以了解学生对基本功(腿功)、第一路弹腿(冲扫)、韵律健美操以及组合动作等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反应,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心理品质的弹性评价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可量化的考评范围,盲目崇拜分数的至上权威,将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方式作为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的全部内容,结果导致学生体育个性的泯灭,使学生丧失主动锻炼的热情。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将不可量化的学生心理品质流露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意表现。

首先,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内容,即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课堂表现情况、体育运动和训练的自觉度以及主动探索和解决体育运动问题的积极性等。例如,学习“三级跳远”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当延伸至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应观察学生是否对“三级跳远”感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是否在课堂教学上踊跃参与、积极表现,以及是否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技能训练等,并形成一个清晰的记录表,为整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其次,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中的心理过程和情感意志,即关注学生在初中体育学习中的心理反应、意志力表露、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训练的习惯以及表露在可视区域的情感等。例如,教学“短跑”的内容,其涉及的知识技能非常丰富,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跑的基本方法、快速跑的基本方法、预备跑的准备方法、跑步过程中两腿两臂的使用方法等。这个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才能掌握,因此,学生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和出现各种不同的行为。教学评价应当及时关注和记录学生对“短跑”运动和训练的心理反应程度以及行为表现情况,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后续的体育教学工作。

篇9

[关键词] 教学技能评价;双主体;评价量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13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254- 04

0 引 言

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来说,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学技能”上,对于教学技能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什么是教学技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教学技能观。目前,在教育理论界存在4种观点:①活动方式说,认为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用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②行为说,认为教学技能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③结构说,认为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认知活动结合而成、相互影响的序列”;④知识说,认为教学技能是“用于具体情景(教学情景)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

关于教学技能,无论何种理论,其本质都是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其核心是“怎么教”。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以及课后3个阶段,所以“怎么教”是应在课前、课中、课后这整个过程中进行界定的问题,“界定”必然涉及到“如何界定”的问题,虽然理论界对于教学技能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但“教师的教学技能总是由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各种外显性的行为表现构成”,这一观点是为理论界所认同的,因此课前、课中、课后“怎么教”的问题,其“界定”也应是可观察、可操作和可测量的。基于此基本特点,本文从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双主体”角度建立教师教学技能评价工具,设置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标准,以此引导教师参照评价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起到加强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的作用。

1 教学技能评价工具

根据高校教师技能的要求,其教学技能评价的基本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5项一级指标。由于教学研究技能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应不断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更要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始终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并用最先进最有效的方法统领教学。这个过程是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进行积累的过程,并最终反映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所以本文将教学研究技能并入教学设计技能这一大类中。而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这两项内容是在进行了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工作,所以将其并入课后教学技能中。据此,将5个一级指标归纳为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课后教学技能三大类。

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具有可操作性,需将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更多的二级指标。①教学设计技能指标,本指标评价突出考察教师制订授课计划以及撰写教案的能力,以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和求知欲为目的,本文将教学设计技能细化为课程设计、课程撰写这两项二级指标;②课堂教学技能指标,该指标突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考核教师的传授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核教师如何生动演示以及与学生的良好互动,让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本文将课堂教学技能指标可以细化为讲授、演示、互动这3项二级指标;③课后教学技能指标,该指标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延续,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其中包括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以及课后的考试评价等内容,本文将课后教学技能的指标细化为课后答疑及课后反馈这两项二级指标。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一、二级指标见表1。

表1为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指标设计,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息息相关,仅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技能评价会有失偏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投入精力进行提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能够将从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教学所引起的反应也是相当重要的,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否能够落到实处,所以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学生的反应情况也纳入教学评价工具中,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学习知识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接收、消化、吸收,这3阶段主要是对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教学进行的接收、消化、吸收情况,再通过课程答疑及课程反馈,将学生的接收、消化、吸收情况反馈到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对以上方面进行修正,如此反复,不断提高。学生评价侧重在学习效果上,教师评价侧重在教学效果上,这种“双主体”的评价体系关系如图1所示。

由于该评价工具是为了界定教师课前、课中、课后“怎么教”的问题,所以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制订评价标准。目前理论界讨论评价体系时,出现许多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评价体系要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评价标准就要高于基本要求;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技能是一种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就需要更多关注基本要求。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界定“基本要求”。“基本要求”顾名思义属于既不优秀但也还行的一个水平,属于“中不溜”的程度,而本文教学技能评价工具的设计思想是,希望通过比较教师目前的教学技能水平与优秀的教学技能水平的差异,以实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提升的目的。所以,本文教学技能评价标准的设置是“优秀的标准”,是需要教师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教师)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见表2。

2 教学技能评价量表设计

由于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是为了通过测评来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值得发扬与尚待改善的方面,以此来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所以需要根据指标与衡量标准设计教学技能评价量表,以通过量表中的数字得到教学效果的直观反映。

本文对教师评价量表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对学生教学技能评价量表设计了3个一个指标,每个指标都代表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衡量方面,但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并不是相同的,存在相对主要与相对次要之分,重要性差异主要通过赋予的权重值的差异来体现,例如教学设计技能的权重为30%,课堂教学技能的权重为40%,课后教学技能的权重为30%。但权重并不是随意赋予的,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由于本文旨在设计一套教学技能评价的量表,各个一级、二级指标的具体权重可根据各相关使用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文给出了进行教学技能评价的量表模板,使用者可根据下表设计进行数字填充,见表4。

通过以上步骤即可获得该教师的教学技能评价分值,由于本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最终是通过分值来体现教学技能的水平,故该分值代表何种意义就需要进行清晰地界定,本文设置了优秀、良好、合格与改进4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设置了相应的分数段,也可根据自己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的原则必须是保证评价结果的设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改善,见表7。

由于本文设计的教学技能评价方法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分别进行评价,最终加总得到的分数,所以被评价老师不仅可以得到自己教学技能总的成绩,还可以了解自己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情况,了解自己优秀的地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得教学技能评价的结果更有针对性。

3 结 论

本文依据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从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双主体”角度出发,界定教学技能评价标准,挖掘教学技能评价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技能评价体系进行设计,同时给出了教学技能评价量表。本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是在已有的教学技能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与运用。具体特点如下:①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采用了“双主体”的评价模式,评价角度考虑了教师与学生,相对全面;②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中的评价指标基本涵盖了教学的整个过程,相对完善;③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采用定量化的评价手段,易于操作与统计;④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用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该评价工具进行改进,扩大了该评价工具的使用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章俊,谢志明.教学方略初探[J]. 科技信息,2009(6):42-58.

[2]周能,潘家芳. 高师教师技能的全程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层次教育[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2).

[3]廖聪慧. 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J]. 数学教学通讯,2011(6).

[4]高春玲. 浅谈教师的教学技能[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3).

[5]高糯.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6]郑珠,魏钧,刘凯.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案例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0(8):86-88.

篇10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转贴于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