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3 22:0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工科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教学计划流程再造的总体思想
理工科教学流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先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开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行,且一直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英语与人文文化教育课程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以听说为主,人文文化教育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为主,加强传统文化、爱国、礼貌礼节教育,增加大学生在人文文化课程中的讨论与互动。毕业论文自选题,通过专家组或教师评估组考核,对于在专业领域有新的认识、新的发明、新的成果不局限于形式,可利用创新性研究成果直接答辩毕业。大学一年级以专业基础课的图学、力学、机电液基础为主,以公共基础课的数学、物理为辅,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同步,合理的安排上课时间,适当调整数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中需要应用到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的课程顺序,不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大学一年级学生大多在高中学习阶段就向往和渴求大学学习,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兴趣很高,如果此时开始专业基础课,学习效果定会非常理想。大学二年级课程以专业课为主,以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和程序设计为辅。大学二年级是学业最为关键,课程最为重要的年级,此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进入大学的兴奋感的惯性,以较短的时间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大学三年级以专业选修课为主,以大学英语、人文文化课程为辅。在经过大学二年级紧张的学习后,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兴趣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选读。同时在此时加入大学英语和人文文化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非常有效的补充,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学四年级以专业技能扩展与毕业设计为主。每年,教育部或教育厅都会主办各类机械设计比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力学建模比赛,在四年级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各种比赛中一展身手,丰富大学毕业季的生活。同时大学四年级也是考研的关键时期,如果专业课程扎实,英语、政治课程还正在学习进行中,势必大大提高学生考研入学的英语政治成绩,提高考研通过率。
2流程分析与问卷调查
2.1课程流程关联性分析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分析理工科主要课程的联系性。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流程主要有两条,两条流程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定要保证流程的正确顺序。一条是数理分析类流程,如图1所示,该流程以高等数学为基础,辐射至大学物理、力学、汽车原理等课程。第二条是车辆专业类流程。如图2所示,该流程以机械制图和力学为基础,辐射至机械原理、汽车结构与设计等课程。课程设置时必须保证流程1和流程2的先后顺序,否则有些知识点在前期课程中没有涉及对后续课程会产生影响。英语与人文文化课程开课顺序对专业学习无影响,合理的安排主要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指导作用。
2.2问卷调查针对现有教学流程问题,作者从2007年开始思考教学流程改革的方法,并针对现有教学流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成调查研究,在课堂上通过问卷,课堂外通过交谈,形成调查表,见表1。对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关键问题形成4个主题,统计他们对主题认识的观点。在解释教学流程再造的基本观点后,统计与教学流程再造相关的4个主题的观点,形成调查表,见表2。统计结果表明,教学流程再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对学生考研和参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教学计划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案与有效措施
3.1实施方案以车辆工程为例说明具体实施方案,目前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安排主要以图3为主。各高校之间有细微的差别(由于在分析过程中不方便将所有课程一一列出,本文只列举了核心课程),高校间均以先公共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然后专业主干课,最后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设计的循序渐进式为主(部分高校将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混上,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区分)。教学计划流程再造后的流程是以专业基础课开始,紧接着专业主干课,然后再专业选修课,最后是专业能力拓展与毕业设计。公共基础课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流程如图4所示。
篇2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理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发展起步阶段就落后于学校的其他主体专业建设,这是由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定位所决定的,所以理工科高校从整体专业建设来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理工类专业的实力明显优于文科类,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文科专业也受此影响,另一方面,理工科高校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了一些积极因素,这就是工业知识基础和行业背景,如何将理工科高校的这些积极影响因素转化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能够指导理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1]。
1 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特点
基于对11所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情况的调研,结合教育界的相关专家评价,对我国理工类和文科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理工科高校和财经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学校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思路[2]。所调研的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点具体如下:
1.1 专业课程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均含有行业基础概论性课程安排,强化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工业生产过程的认知,有的工商管理专业甚至安排有对应的工业认识实习,更进一步凸显了学生所在学校的行业背景。
1.2 实践成果方面
工科学校的联合办学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工厂90%均围绕行业优势学科分布,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80%仍然围绕相关优势学科行业背景展开,取得的实践成果95%以上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
1.3 科研成果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受学校所处行业优势的影响,在开展的横向和纵向课题申报研究中70%以上的成果均集中在这些工业行业知识体系内,尤其是横向课题高达90%。
1.4 学生就业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优势学科相关的行业中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知识学习和工业企业实践两方面的积累,增加了学生的竞争实力,在此类行业中,比其他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受欢迎。
1.5 社会认可度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业知识积累方面为社会所认可,行业内企业招聘重点考虑生源地,逐渐形成人才的接续和社会的共识。
综上所述,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从学生培养、教师科研到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都受到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影响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和方向,这是对所在工科高校优势资源的利用,促进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专业的竞争力。
2 基于SWOT的专业建设策略选择
SWOT分析工具来源于麦肯锡咨询公司,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工科高校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时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2.1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和管理专业逐渐细化,工商管理专业已由过去的热门专业逐渐受到冷遇,与之对应的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分离出来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3]。工商管理专业由于知识面广,目标过于宽泛,造成了专业性不强,特点不明确,竞争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企业需要更加专业更加细分的管理类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营销、人力、财管等管理类专业的竞争挑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工商管理专业尽管在市场中受到了其他管理类细分专业的威胁,暴露了专业弱化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机会,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管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企业各类管理岗位的需要,人才成长空间大适应性强,尤其适合我国微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微小型企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影响,无法设置细化的管理类岗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完全符合企业初期需要,一人能够身兼数职且适合整个企业管理活动,性价比较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庞大的微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给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这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机会。
2.2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学校的性质定位影响,建设相对落后于学校其他工科专业,这属于先天不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工科高校建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4]。受此影响,社会各界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也持弱势学科专业观念,始终认为影响力不如财经类高校的工管专业,所以从内外两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都处于劣势,对内比不过理工类专业,对外竞争不过财经类工管专业。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又有其显著的发展优势,首先,工科高校的工管专业立足理工类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鲜明,社会认可其对所属工科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在同财经类高校竞争时,这种出生所带来的行业熟悉程度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科技和管理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成熟阶段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日益迫切,所以立足工科高校,理工类专业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SWOT分析,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市场的微小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机遇,结合自身立足工科高校的行业优势背景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所以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应坚持立足行业,突出背景的优势,走管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服务于行业类的各类中小型企业发展建设需要[5]。
3 基于AHP的专业建设策略评价
依据SWOT分析的建设策略选择,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和专家经验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见表1),采用Delphi法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进行评价,按照评价分值的差异给出不同情况下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建议。
通过专家打分给出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E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评价;Ki为第i类指标评价值;Wi为第i类指标权重系数。通过计算得出E值,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确定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合理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针对现状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提出建议。
4.1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充分分析自己所在学校的优势,在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选择专业建设方向和策略;
4.2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立足行业优势背景走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坚持管工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业知识素养,满足行业内企业的需要。
4.3 专业建设应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类人才需求,通过目标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强化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积极引导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金玮,梁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16-17.
[2]朱宁.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4-15.
[3]马艳华,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3(19).13.
篇3
一、考试改革原则
(1)以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为依据;(2)考试体现综合性,包括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护理技能的全面考核;(3)结合国家专业技术等级考试综合能力测试要求,力求与专业技术能力考试接轨。
二、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1)理论基础课的考试:理论课的考核,诸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强调广度与深度。通常采用闭卷笔试方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试题题型有概念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答、计算等,同头课考试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这样的成绩构成比例其主要目的是注重和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平时养成教育。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和出勤情况四部分内容。出勤率主要是针对目前个别学生出勤不好而设定的,那些出勤率低(达到学院规定的取消考试资格的出勤率)的学生将被取消考试资格。像基础课: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采用了闭卷笔试考试模式。
(2)实验、实训课程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①实验、实训课程的考核。采用完全实践考核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技能考试,以能力为中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模式中,根据课程特点,实践考核在整个考试中占一定比例。理论考核部分采用闭卷笔试方法。考核实验或实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包括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测试。部分实践课程的考核采用由学生现场抽题,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评分的模式。每位学生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综合和操作技能各占50%。包含课内实验的课程,如定量化学分析、有机分析、仪器分析等课程均采用了理论与课内实验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实训课根据学生参与实训的情况,依据动手能力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例如:工业分析课即在化工系实行了完全实践操作考试的形式,这种考试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验课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态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②课程设计考核形式。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课程。这类课程学习的好坏,是否达到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难以用一两个小时的笔试或上机考试来测试学生的水平,所以这类课程我们应该强调过程考查。在教与学的整个阶段,教师从一开始到课程终结,分阶段进行测评。课程结束由学生提交本课程的综合设计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设计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③生产实习的考核。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基础上转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实习工厂产品、生产工艺、设备及布置各不相同,生产实习考核很难像理论课那样建立标准化考试体系,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对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考核采取全面考核的方式,将实习过程与实习成绩有机结合。实习过程(基本实习两周):参观工厂,听报告,熟悉实习产品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工艺参数及工厂布置等内容。考核的内容包括:a实习日志的考核。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将整个实习任务分解细化,每天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将学习内容记录下来,指导老师通过实习日志可掌握学生每天的实习情况。b实习纪律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遵守纪律情况。c现场提问考核。在实习期间教师经常就实习内容与学生交流,现场问问题,让学生回答,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情况。d实习报告考核。实习报告应包括实习工厂概况,主要产品及质量标准,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及原理,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控制指标,主要设备,各车间带控制点总工艺流程图及设备布置图,全厂布置图,生产的“三废”防治及综合利用,实结等内容。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通过使用新考核体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对待实习的态度比以往认真,实习质量得到提高。
(3)专业课的考核:专业课的考核为素质类教育考核,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在考试形式上,实行闭卷、“开卷+闭卷”和开卷三种类型。闭卷考试可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识记,对理论知识的推理和运用,全系集中时间统一安排考试。在“开卷+闭卷”考试形式中以闭卷考试为主,分两套试题,时间各45分钟,闭卷考试考核需记忆的基础内容,开卷考试试题则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分析性;而开卷考试试卷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考查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能力测试的角度看则应侧重采用开卷或闭卷+开卷的形式。新型考试模式强化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检测,顺应新形势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强调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也相应减少了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4)毕业环节考试:①顶岗实习的考核。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但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与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它具有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我们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规定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平时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三部分考核指标。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给定技能评估成绩,校方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的实结报告,评定学生实习成绩。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②毕业设计及答辩环节的考核。毕业设计及答辩是高职生在校完成所规定课程学习后必须进行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实践,更是一次对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检验。我系从2005年开始选择了部分专业结合毕业前顶岗实习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模式的改革。将高职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密切结合起来,以顶岗实习作为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平台,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根据每学年的教学情况及专业特点,拟订论文题目,由学生根据顶岗情况自行选择题目和指导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进行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战演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论文。答辩时先由学生陈述论文要点,然后由答辩委员会(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根据论文的观点,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及论文质量(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三方面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应用能力,还可以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
三、考试安排
篇4
共情能力是一种理解他人感受的特殊的沟通方式和心理表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殊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共情的认知结构以及对他人行为研究观察等的培训,获得更高的共情能力。它要求人们可以换位思考,以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想法,进而认同,最后接受其想法和感受,尽量地达到思考共鸣。Mayeroff(1971)认为共情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睛去看他的世界,以及就像是他自己,不是把他看成是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他的行为和动作,必须进入到他的世界里,从他的世界内部去体会、认识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生活目标和前进方向”。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以临床医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理工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控技术与仪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等)的大学在校学生,被调查的对象学生均没有视觉、听觉等五官感觉异常,没有情绪上的障碍(包括情感纠纷或者家庭纠纷等问题),也没有精神病症(如精神分裂、狂躁、抑郁、自闭等),没有滥用酒精和物质的过往史,更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残疾)等等。
(二)方法
以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对照研究。发放的调查问卷总共有2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的调查问卷有192份,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有效调查问卷的学生按大学年级分,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共63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20人,心理学专业17人,理工科专业26人;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共50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18人,心理学专业20人,理工科专业12人;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共57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22人,心理学专业16人,理工科专业19人;应届毕业生(在读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共15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5人,心理学专业3人,理工科专业7人。合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有65人,占总调查对象的35.13%;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56人,占总调查对象的30.27%;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有64人,占总调查对象的34.59%。调查问卷的结果参考由我国台湾学者詹志禹依据Davis基于共情的多维理论建构所编制的测量共情能力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根据IRI-C的描述,共情能力可以从人的观点采择、想象力、同情关心、个人痛苦等来测量。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的结果
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无管是临床医学专业、心理学专业或者是理工科专业,在观点采择、想象力、同情关心、个人痛苦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在读大学二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观点选择和想象力的测量方面,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在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方面比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稍稍有点优势。在读三年级和应届毕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观点选择、想象力、同情关心还是个人痛苦的测量结果都普遍比理工科专业学生的高,特别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同情关心和个人痛苦方面的能力表现得最高。
(二)临床医学专业与心理学专业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共情能力的调查结果总结
从调查结果上看,共情能力在各专业的在读一年级学生没有很大区别,随着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共情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共情能力相对来说反而有所下降。大部分的未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学生都处于原始状态,只表现出自己原来的共情能力,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专业教育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萌发能够帮助别人的想法,共情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达到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相对地,理工科专业学生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其共情能力有呈下降的趋势。
篇5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多元化;实践型教学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把“教与学”模式的探索放在试点的核心位置,把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即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推崇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倡导“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实行”的教育理念。
一、多元化实践方式的探讨
在实施实践型教学模式时,所选取的实践课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环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个性发展的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当然在选取活动形式时,还必须认真考虑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活动的主题性和针对性,内容和形式、知和行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实践方式可以多元化。
1.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挑战性强的各类科技竞赛是检验、锻炼、提高和展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平台。竞赛的特点与特色是努力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紧密结合,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建设紧密结合。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可以全面检验和促进参赛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
2.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吸收优秀学生和个别特长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使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实验室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模式具有实践训练层次化、系统化、多学科、长效性的特点。以科研任务为驱动力的培养模式使得整个培养过程与内容具有创新性,抓住了学生实践能力结构的中心地位,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积极培养科技创新。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研发团队的建立,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必须充分重视占用大部分资源的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得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这是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基础。但是,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上,应该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以参与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参加这些实践活动,通过引导、讨论、协作,甚至争论,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校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实验室是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基地,是高校师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实验室功能设计上,要改变传统的以课程设置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模式,建立宽口径的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在功能布局上,要体现实验室不是理论验证的场所,而是培养实践能力的环境这一理念,强调对学生基本方法与技能、综合设计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多层次培养;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中,实验室要实行开放式管理,形成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多模式实验教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
1.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鉴于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不具备直接利用大规模设备进行实际实验的能力,模拟实验就成为各种大规模实验的必然选择。如,利用MATLAB或Proteus仿真软件,实现自控系统、信号处理以及单片机应用的仿真实验。使用虚拟仪器和仿真软件既能间接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能直接节约成本。类似于这种仿真之类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切实有效,而且也是提高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以科研带动实验教学。教师科研与本科教学紧密联系,教师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本科教学和毕业设计。将科研项目引入到实验环节是对实验教学的一种最好支持。具体做法是:对学生给出思路、给出条件、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设计、充分发挥其想象力。通过实践环节,选拔部分优秀并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教师科研工作,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又能解决教师精力不足等问题。
3.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验室的开放工作是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正常教学实验的有力补充和延伸。开放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实验的机会,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实验的兴趣都是必要的。同时,开放型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4.实验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将以往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实验时间更充实,能形成独立的实验课程,因而可以较方便地为这些实验课程或课程平台安排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还可以在课程平台上设置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这在以往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情况下是不容易实现的。
在实验内容上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整体优化,从而使重组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有独立的教材、独立的学分、独立的实验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更优良的实验解决方案,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
三、结语
通信电子类专业在实验教学上做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将实验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建立起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践型实验教学队伍,这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石光明,王松林,等.塔式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
篇6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 艺术专业教育 艺术素质教育 金字塔结构
我国理工科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教育模式的“唯专业论”很普遍,艺术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生态单薄,教育理念中的“工具化”特征明显。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教育观念的更新,近十几年来,理工科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得到了普遍提高,而且一些理工科高校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还成立了艺术专业,让艺术专业教育带动和提升艺术素质教育,使艺术素质教育具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在艺术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教育“功利性”的引诱。艺术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生源多、收费高,能迎合办学主体的功利性追求。如果是这种缘于经济利益驱动而掀起的艺术教育浪潮,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办学盲目、特色模糊、竞争力缺乏等弊病。虽然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大都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延伸产物,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相对较弱。但分析其客观现状,办学仍存在盲目趋近艺术专业院校办学模式的“硬伤”,如果再有硬件设施不配套、管理方式不兼容、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就会使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受挫。同时,也削弱了艺术素质教育。因此,分析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一般很难跳出专业艺术高校的办学“窠臼”,其办学目标不明确,学科建设相对传统,缺乏有实战意义的艺术实践。尤其在音乐、美术和表演类专业中十分突出,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大都与专业艺术院校雷同,唯恐不够“专业”,这种“拿来主义”的办学惰性是有悖于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的特殊性的。
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有其自身的优势。艺术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研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参加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渗透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技色彩。所以,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应发挥这一优势,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砥砺下,培养全面的素质,激发多方面的创造力,成为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举、文理兼容、一专多能的“通才型”艺术人才。
艺术教育是一种倡导教育艺术化、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创造力、反对标准整齐划一的教育。①艺术教育所强调的是百花竞秀,突出个性和特色的教育。而理工科高校的艺术学科就能“近水楼台”地与其他专业进行学科交融,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从而创立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特色性艺术学科”。比如,与管理专业结合,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与计算机专业结合,培养动漫设计、视觉传达、音乐制作人才;与土木专业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与机械专业结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与经济、法律专业结合,培养艺术市场经纪人;与心理学专业结合,培养音乐治疗师等,或许就能成为一个新的特色艺术专业领域中的“领军者”。这便是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如果离开了这个优势办专业,与专业艺术高校比拼“纯艺术”专业,那就是“舍近求远”。为此,艺术专业必须更好地融入理工科大学的教育格局中,正所谓理工搭台,艺术唱戏。借理工科大学的优势,创艺术专业教育的特色。这样不仅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而且理工科高校的艺术学科借理工之势也具有了与一流专业艺术院校进行艺术交流和学术对话的资格和特色优势。
二、艺术专业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素质教育
艺术素质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虽同属艺术教育范畴,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艺术素质教育不仅是一般性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的艺术审美、艺术情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在培养对象和教学内容上强调的是“面”,是美育;而艺术专业教育是培养艺术的专门人才,侧重培养艺术专业技能,是关系到艺术专业学生的择业方向和生存技能的问题,强调的是“点”,属于智育。
有些理工科高校把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办了艺术专业就不必再花大力气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了。此种做法,笔者认为弊大于利。因为,艺术专业教育的工作重心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教育,是培养艺术家或职业艺术工作者。如果理工科高校只重视艺术专业教育,而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艺术的受益者仅仅是少数的艺术专业学生,而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只能在艺术的大门外徘徊、观望。如此一来,就背离了理工科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这是一种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特色。
三、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
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应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应该相互渗透、彼此支撑,共同打造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其一,艺术专业教育是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制高点”,是提升艺术素质教育水平的核心力量。艺术专业师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投身于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使艺术素质教育能够获得稳定的艺术能量。
其二,艺术专业除了向全校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素质课以外,还要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将艺术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专业教师与不同学科的学生一起探讨艺术规律,交流艺术心得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们的艺术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提升了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的能力。
其三,艺术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广泛地活跃在学校的各种艺术社团中,并在其中担当艺术骨干,发挥指导和引领校园艺术活动的作用。这种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自我整合、更高的效率以及客观的自我评价,并使刺激、检测和评估新的认知成为了核心。②因此,艺术专业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的艺术实践中更直接地检验自己的艺术水平,查找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四,艺术专业的各类艺术成果展示,如画展、艺术设计作品展览、音乐会等都能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最直接地触摸到鲜活的艺术,学生们在观赏与聆听中激发想象、提升审美、陶冶情操……这便是艺术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一种直接延伸。
总之,在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中,不仅提升了艺术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开办的专业价值,而且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各类艺术活动也为艺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了更广阔、更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从而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四、建立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队的重要性
由于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不是以“纯艺术”为主,不能直接为学校提供纯艺术的作品或演出,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艺术专业的专业优势,吸引优秀的艺术专业师生真正融入到理工科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局之中,学校就必须搭建一个纯艺术的高端平台,将全校的“艺术精英”汇聚到一起,在这个平台上所展示的是学校最精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节目。这个平台就是在高校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艺术团队。它如同一个“艺术特区”,持续地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辐射到整个校园。艺术团的人员构成应以优秀的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特长生为骨干,并吸收有文艺专长的在校各类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聘请高水平的艺术专业教师担任艺术指导。艺术团应是服务于学校和广大师生,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作为首要任务,不断传播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并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和艺术赛事。它是学校的艺术形象使者和大学文化的传播者。艺术专业教师可以在这里指导优秀的艺术学生,共同研究更高境界的艺术奥秘;艺术专业学生可以将这里作为艺术实践的基地,为将来从事艺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艺术特长生有了释放艺术激情的舞台,全校师生有了心灵休憩的“艺术氧吧”。
五、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金字塔结构”
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目的除了具有艺术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外,还要兼顾非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所以,理应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内涵和使命担当。笔者是一位在理工科高校任教多年的艺术专业教师,不仅担任艺术专业教学,而且长期从事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尤其在大学生艺术团担任艺术指导10余年。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办学特点,归纳总结出一套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金字塔结构”模式:
“金字塔结构”共分为塔基、塔腰与塔顶三个等级。
塔基:艺术普及教育,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主要为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精英教育提供各类艺术实践的平台和各种艺术传播的途径。包含以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和综合艺术五大序列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供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开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讲座和艺术培训班;各类大学生艺术协会、沙龙、兴趣小组,以及广泛开展的艺术审美体验活动等。艺术普及教育是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特点就在于最大限度地为理工科专业学生普及艺术,满足不同艺术层次的学生对艺术的需求,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体验到艺术的美和快乐,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塔腰:艺术专业教育,是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为特色的理工科特色艺术专业教育。艺术专业教育具有多重任务,除了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标志的艺术专业教育以外,还要担当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为大学生艺术团(艺术精英教育)输送艺术尖子生,提供不同艺术类别的艺术指导,还要为艺术普及教育提供各类艺术选修课,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和组织艺术培训班等。艺术专业教育处在“金字塔”的塔腰,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艺术精英教育的“人才库”,是艺术普及教育的“正规军”。
塔顶:艺术精英教育,是以“纯艺术”为特色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为艺术专业教育提供高端的专业艺术实践平台,为艺术普及教育提供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即校级大学生艺术团。它集中了学校中最优秀的艺术教师和艺术学生。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艺术团可下设合唱、舞蹈、器乐、戏剧、书画、工艺等艺术分团队,创作出学校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排演出学校最精彩的艺术节目,定期举办艺术作品展览、音乐会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学校的大学文化以及丰厚的艺术教育成果,不断向“塔腰”“塔基”辐射出艺术的能量,是高雅艺术传播的主阵地。
通过塔基、塔腰与塔顶三个层面的彼此协作,相互影响,理工科高校必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艺术教育模式,引领着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步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结语
艺术与科学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两股伟大洪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两个支点。艺术是以丰富的形象和情感来表达人类的美好心愿与精神追求;科学是以深邃的思想和探索的精神来研究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人在其中的定位。艺术绝不是科学的附庸或补充,而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和获得身心幸福的源泉。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世界只有科学而没有艺术,那么人性就已经丧失了!因此,大学绝不能将艺术当成是游离于人本的一种附加技艺,或等同于吹拉弹唱、艺文谐趣、雕虫小技之传授,而应作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一环,将艺术传播的真善美作为做人的根基,③把艺术教育的存在意义真正作为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必要条件和构筑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科大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理工科大学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让理工科大学插上艺术的翅膀,让理工科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对科技人才与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笔者认为,在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激荡、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既能产生如达・芬奇一样的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大师,也能产生如爱因斯坦一般的具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大师。到那时,“钱学森之问”便会迎刃而解了。
(注:本文为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注释:
①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7.
② 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73.
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培养; 科学意识; 工程意识
收稿日期:2007―10―25
项目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刘晓光(1976―),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
在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举行的第19次会议上,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了要高度重视学科的交叉,特别是文理学科的交叉,他明确指出,一个人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绝对不行的,同样道理,没有足够的科学意识与工程意识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一、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校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培养。它是区别于传统的单一学科专业培养的新模式。时代潮流已清楚显示出:在人才培养中,在教育中,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文化、人文教育的交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它有利于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增长、人类知识积累和更新突飞猛进的时代要求。
2.它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广,素质、知识、技能有机构成的新型人才。
3.它有利于改造、更新学科专业,搞好学科建设。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纷纷实施跨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计划。例如,美国实施通才教育,改变文科与理科截然分割,文科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局面,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用人才。还有许多国家实行了不同学科分段培养或不同学科课程交叉配合的改革,改变过去单纯以科目为本位或以经验为本位的专业模式和课程模式,强调知识体系的集约化和结构化,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转变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尽管各国改革的具体做法各异,但在打通专业界限,造就通晓多学科专业知识人才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构建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新型人才的模式势在必行。
二、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科学意识培养
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理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应该具有什么特色及怎样的实用性和发展前景,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色素质才能与外语学院与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竞争并且适应社会的市场需求呢?谈到其实用性,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进入纯语言研究领域,大多数人会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服务行业,这样,英语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如何赋予理工科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工具同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理工科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进入科学与工程行业的机会会更多,在科技与工程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一)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工程意识的培养重要而迫切
人们都明白为什么要培养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意识,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很少有人清楚为什么要培养人文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尤其是工程意识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1.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才能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避免主观武断和刚愎自用,才能立于世上。2.科学与工程教育启迪灵性,增长智慧,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与工程是指赋予人们认识自然,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避免迷信崇拜和唯心主义倾向。4.科学与工程知识能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和富有逻辑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避免疏漏和少犯错误。
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
(二)对任何教育体系来说,培养学生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含量与素质特色
当代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应着重抓好科学理论学习、科学实验教育、科学文化熏陶和自我科学教育。理工科院校可以在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对英语专业学生注入科学与工程意识教育,可以利用理工科院校独特的工程视角环境制定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培养具有工程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1.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为英语专业学生安排一些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知识选修课程,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工程意识。还可以要求学生必须跨学科选课学习,如规定每一位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修完6门科学课程,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微积分和生物。
2.在教学管理上,突出科学与工程实用性的管理策略,做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有效结合,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于科学与工程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3.在实践环节上,安排英语专业学生参观理工科学生的试验和实践课,对于部分基础的试验和实践课也可以安排英语专业学生参加,提高学生的科学与工程实践能力。
4.创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文化熏陶。激发学生自发追求科学与工程意识的热情,从而进行自我科学教育。
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与工程意识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满足市场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培养的英语人才才能具有竞争力。英语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并经历恰当的工程实践锻炼,我们称其具有工程特色。而具有工程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一定会成为理工科院校向社会奉献的独特“产品”,必将在科学知识及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说,培养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工程意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人们对于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必要性有很深的认识,也能达成共识。理工科院校可以做到为理工学生开设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能为人文学科的学生开设工程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院校并不多,即使开设这样的课程,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强调人才的全面素质时,文理交叉始终是一个热门课题,其中对加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得比较多,教学实践中步子迈得也比较大。相对而言,对文科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与实践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则显得比较薄弱。难道人文学科的学生天生就具有科学素质吗? 因此就不需要实践吗? 当然不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更特别是生物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人周围的世界,改变着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乃至改变着人的本身。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世界里,人文学科的学生必须要了解这种变化,也必须要了解带来这种变化的科技,要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
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因此我们说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科学意识与工程意识教育是顺应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旨在强化学生培养的实用性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人才培养对社会有更强的实用性。是对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意识继续教育的有利保障,是继续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必将引起教育同仁的广泛重视,一定会拥有宽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College English Syllabus Revision Team 1999 College English Syllabus for Students of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增冬梅,曹国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 《外语界》 (4).
篇8
【关键词】培养方案;文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14-02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十二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具有创业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于2009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与优化,此次修订工作广泛吸收了我校近几十年的教学成果, 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
1 2005版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1.1 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高等教育担负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每一所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与思路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我校2005版文科专业培养方案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文科专业都有重复性课程,使得程设置十分相近,培养的人才也基本类同。其次,未将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使文科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特色相脱节,不仅失去了本校应有的特色,也使得在本学校特色上缺乏专门性的文科性人才。
1.2 课程体系及内容不够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 [1]目前,我校文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过分专业化和学时分配不恰当的弊端。而且,还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各学科之间教学衔接不上、课程重点和难点不明确等问题。
1.3 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学历化本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老版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我校文科专业的学生仍然坚持以学历化教育为主,在制定中一味地强调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的培养和锻炼。对于目前我校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内容绝大部分被考试、课堂的理论教学所掩盖,实践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
2 新版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2.1 文理渗透,相互融合。
高等院校培养本科生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高级人才。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科学”与“大综合”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更高的层次上相互渗透、融合。[2]新版文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在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的基础上, 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科学素养水平
当前我国高校的科学教育重知识、轻方法,更轻精神。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文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获取哈尔滨市高校在读大学生的实际科学素养水平为目的,我院以调查问卷形式对哈尔滨市各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性的科学调研。调查统计数据分析与检验显示:科学素养的缺失在我校文科专业的学生中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对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对基本的方法没有实际的运用能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在制定新版培养方案中加深对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方面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2.3 加强教学改革,把实践性教学摆到突出位置。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长期以来,在我校老版文科专业培养方案中,一直施行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中,我院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有所提升,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将其摆到应有的位置。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包括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环节的比重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要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做文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优化新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3.1 “两重为先”即“重实践、重应用”。
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了专业实践训练,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法学专业开设了“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实践课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开设了“课程设计”、“机关工作实践”等课程;做到了从入学的第四个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得到相应的专业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管理相关事务的能力。
3.2 依托学校主体学科特色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培养方案依托学校“三海一核”的主体特色学科优势,要求学生了解船舶概论、核科学概论、机械制图、大学计算机基础、微积分、大学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理工科基本素养的文科生,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3.3 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特色平台。
在新版人次培养方案中,根据学院两个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不同情况,打通了第一、二、三学期的课程,设置了一个大的课程教育平台,即前三个学期两个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是相同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整合了学院的教学资源,开出一些特色精品课程;第二,为学生第三学期的专业调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3.4 设置通识教育学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方案中设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共分为三大类,即:1-文化素质教育类;2-新生研讨类;3-专业拓展类。其中“文化素质教育类”具体划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A:中外历史与文化;B:语言与文学;C: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D:艺术修养与审美;E: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F:国防文化与船海史话。 要求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必须修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总计10学分,其中,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模块及国防文化与船海神话模块课程至少4个学分。通过这些学分的设置,让学生了解文化、艺术等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至今已运行三年。学生普遍认为,该版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明显、突出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理工科素养和“三海一核”特色的文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工科专业 物理学习
一
学习物理可以补充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但如今工科专业的物理学教学普遍不受重视,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学生大部分物理基础薄弱甚至没学过物理,对物理不感兴趣。
在当今社会,高考改革影响着教育方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必学,其他科目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只要考试合格就过关,有很多报考理工科的学生甚至没有选学物理科目,而单纯的初中物理知识太少,根本不能满足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在职业学校的工科学生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大部分学生中考分数较低,初中物理就没能及格,甚至有几乎没学过物理的学生。
(二)工科专业以课时紧张,专业课比物理课重要为由,缩减学习时间。
在国家的大环境指导下,基础教学中的数学、语文、英语、德育和体育是必修的,一些专业的专家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以课时紧张为由,极大地缩短物理课的学时,甚至有直接删除物理课的。在这样的课时安排下,学生也都误认为物理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边缘学科。即使开设物理课也只是补充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而忽视了物理基础对于专业课学习的必要性。
二
很多人忽视物理的重要性,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时非常吃力,书到用时方很少。学习物理有如下作用。
(一)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工科专业的专业课知识学习必须有较好的物理基础,而学生的物理基础往往很差。虽然一些专业科目的教材中也有物理知识,但这些内容只能给有较好基础的学生用来复习回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没有基础,何来承上?又怎能启下?例如:工程力学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物理力学的基础知识“力的概念”,一节课的内容包括物理力学的一章内容,没有基础的学生怎能及时学懂?电子技术讲解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时电路图中会用到电位的知识,电位又称电势,是在物理静电场中的一节知识,又是哪个讲电子技术的老师可以几句话介绍完的?电工基础中的“R”“L”“C”,很多学生只知道初中学过“R”代表电阻,那么“L”代表电感,“C”代表电容,电感电容的物理意义又能有几个学生了解清楚呢?还有低压电器中的电磁感应作用,材料力学中的力学性质,等等。物理知识不一定每个都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应用到,但工科的每一门专业课或多或少都会应用到一些物理基础。
(二)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物理除了可以补充知识,还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有了这些知识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很多伟大的思想,遗憾的是,他关于物理学的说法有一些错误。他认为,自由下落的物体,越重的下落得越快。两千多年来大家都对此深信不疑。直到16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经过认真思考,觉得这种说法有问题。因为如果把一个2kg重的物体和一个1kg重的物体捆在一起,让它们一起下落,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个3kg重的物体应该落得最快。但是,还是按照他的说法,2kg的物体要落得快一些,往下拉1kg的物体,1kg的物体要落得慢一些,拖着2kg物体的后腿。结果捆在一起的两个物体应该落得比2kg的慢些,比1kg的快些。这样,从一个基本原理就得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定有问题。关于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伽利略有他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呢?他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终于发现,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像这样有趣的例子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课上,听前人的故事,学他们的方法去做,思维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做一个生活中的聪明人。
物理学的发展带动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日常生活与物理息息相关。例如:电饭煲煮饭、电炒锅炒菜、电水壶烧水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炒菜、烧水的。抽油烟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是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即对科学的探究能力,而且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即探究能力当然重要,但老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更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探究能力,学生才能适应以后对陌生领域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学好物理能促使学生更快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汤光华,宋涛.电子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5,(第一版).
篇10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金融专学业;教学团队;人才引进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11-03
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联合推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作为高校教师之间缄默知识传送、转化的纽带,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因而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主题之一。相较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等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科院校所设的金融学专业一般起步相对较晚、投入有限,体现金融专业特色的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教学深度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1],但也同时具备数理基础雄厚、突出实践能力发展、注重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等优势特征。相应的,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需结合其院校优势、教师特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关的教学团队组建方式、团队规模和结构以及引才与考核机制等。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
1.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上世纪80年代,团队研究开始被应用于教育体系,美国学者Joyce B.和Showers S.率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认为教师应协同互助,形成同伴关系共同对教学进行研讨,并实行系统的教学训练与反馈,相互学习并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我国学者对于“教学团队”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义。马廷奇从高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3]。孙丽娜、贺立军将教学团队定义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4]。张意忠则指出,教学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5]。上述研究虽对教学团队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了教学团队的两大基本特征:一、目标同一性,教学团队需具备明确、一致的团队建设目标;二、责任互担性,教学团队成员应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团队建设的责任。
2.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作为一类非正式教学组织,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有很多种,如基于教学研究室组建,基于课题组建,基于一级、二级学科组建,基于课程组组建等。根据学科方向、教学内容要求和培养模式等,成立数个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组,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这一组建模式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同时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数据显示,我国2007~2009年来批准的205个国家教学团队中,课程(群)型教学团队数平均占90%,并逐年升高,2009年提升到100%。这种比例构成及变化说明,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组建模式,是各高校教学团队通过逐步探索而形成的共识[6]。
3.专业教学团队研究。专业教学团队研究即以某一具体专业的教学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其实践过程进行提炼与归纳,进而对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经验总结。专业教学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李静敏通过对目前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人才引进机制、绩效考核和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等相关意见[7],葛欣、许望和卢德馨总结了南京大学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探索和新成果[8],但目前尚无针对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培养建设方针,依托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以课程组为核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基础雄厚、国际化视野开阔、实践指导能力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本文将以该教学团队为例,对其建设过程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丰富相关研究内容,并为同类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一定借鉴。
1.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团队围绕金融学专业的课程组进行建设,以数理与金融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模块,组建了一支由数理与金融交叉、国际化双语和实践能力培养等三支子教学团队构成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①数理与金融交叉教学团队。根据院校特点,利用数理工程学科优势,以传授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建立涵盖数理基础知识(包括工科数学分析、计量金融学等课程)和金融专业知识(包括公司金融、证券投资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②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以国内教师双语授课、海外学者英文授课为主要教学模式,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英语能力强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该团队涵盖国际化(英语能力)课程组(包括专业英语、国际金融等全英或双语课程)的师资力量。③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从事金融活动的技能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组建涵盖金融专业实践(包括企业调研、综合实习等课程)和实践拓展(包括金融学案例分析、金融创新讲座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
2.专业教学团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①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金融学专业采用“三大引才模式”,构筑教学团队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完善教学团队,依靠“海天学者”基金计划及国际会议等吸引海外学者,利用校企合作机会聘请企业金融管理人才。首先,专业教师队伍引进。设立“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作教学团队在海内外长期宣传人才招聘计划的费用,以及聘用教师的安置费用;其次,吸引海外知名学者。外聘“海天学者”、客座教授。依托院校“海天学者”基金项目,每年聘任1~2名优秀海外学者,作为特聘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来校承担全英语授课、金融知识讲座等短期工作。依托国际会议,吸引海外人才讲座。每年定期举办“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利用会议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外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前来与教学团队进行交流互动,并为学生举办英语讲座;此外,吸纳金融管理人才。强化与大连银行、广发证券大连分公司、泰富(大连)投资公司等金融型企业的双向合作,从每个企业选聘2~4名学历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团队的毕业生实习指导教师,选聘1~2名高层管理者作为金融实践讲座客座教师,将具有丰富金融管理经验的相关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个体需求,打造教学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和“教师合作导师制度”,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组织双语教学培训和教学实验实训,提高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首先,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依托国家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教学团队内部,每年至少选派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交流院校进行半年以上的学习或进修,使青年教师通过海外交流平台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前沿金融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合作导师制度”为教学团队内新入校的青年教师配备1~2名教授级导师,从基础教学、课程实践及专业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引导,以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其次,培育双语教学团队。与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外语学院等部门配合,为教学团队成员举办教师双语授课能力培训学习班,聘请2位外籍教师、2位国内教师承担约60个小时的课时量,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化培训,并协助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计或改革。最后,以训促教指导实践。利用每年寒暑假,邀请大连金蝶软件公司、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软件的提供方,为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全面实训,使教师深入了解实验室、软件的操作程序及更新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教学实验。
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需与高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紧密贴合,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研究,探寻其建设规律及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探索、修正,寻找有效的团队组建方式和教师引进及培养模式,进而不断充实专业教学队伍,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确保高校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英,徐彬,崔兵.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J].文教资料,2007,(3):10-15.
[2]Joyce B.& Showers S.The Coaching of Teach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2,40,(1):4-10.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4]孙丽娜,贺立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2007,(5):162-165.
[5]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2):40-43.
[6]陈晓林.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2-74.
[7]李静敏.对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3):100-101.
[8]葛欣,许望,卢德馨.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