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区规划范文

时间:2023-04-08 03:0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区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区规划

篇1

关键词:多规合一 旅游区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

引 言: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已经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人居适宜指数发展到了实现智慧型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即城市建设即要符合符合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又要显示出环保、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旅游区建设成为一个热门项目。而旅游区规划如何能够达到多种建设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多规合一”的规划背景

1.1 “多规合一”的基本含义

“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仍按各自相关专业要求编制完成,以满足提交人大审核或向上级报批的要求。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从旅游区规划的文件中体现的多规合一是规划项目的综合设计,而在旅游区实际规划过程中体现的多规合一,则是旅游区规划本身带来的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的综合发展。

1.2 “多规合一”的发展状况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四委、部联合发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环保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目前开展“多规合一”就是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广州市是广东省率先进行“多规合一”建设的城市,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广州市通过一系列城乡统筹规划,实现了城市旅游产业、环境保护、市民宜居指数和土里利用率的共同发展,成为“多规合一”的典型。在这一系列规划中,围绕着旅游区发展的多规合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

2.1 产业规划与土地规划结合

湛江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漫长的海岸线和岛屿资源成就了湛江市的渔业发展,为湛江市南三岛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应与湛江市土地资源应用规划向结合,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土地资源规划更加科学。旅游规划区位于南三岛的东部,是湛江湾的外海岸线区。整个规划区呈南北狭长的条带状,南北向长约8km,东西向陆域纵深在1―1.9km之间,它北起南三岛大辣村,南至南三镇沙头寥村,东临南海,西接南三镇田头圩,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0.49km2 。规划区的建设用地约77.18公顷,约占规划区的7.54%(红色图斑);风景旅游用地166.55公顷,约占规划区的16.27%(深蓝色图斑);一般农地286.59公顷,约占规划区的28%(浅黄色图斑);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防护林)约46.45公顷,占规划区的4.54%(深绿色图斑);自然保留地约98.24公顷,占规划区的9.6%(灰色图斑)。为了使旅游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南三岛土地规划形成了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旅游区用地和自然资源保留用地的立体型规划布局,以旅游区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交通用地同时也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自然资源保留地也可以作为旅游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

2.2 建设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

南三岛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可以反映出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规划区内现状排水体制主要为为雨污合流制,无系统性的排水设施,大部分以明沟形式排放,沟渠走向随意性大,排水断面较小。虾场通过管道向海滩排放污水,已对周围环境以及近海水体造成了一定污染。遇到排污量大,潮水顶托,污水不易扩散,引起“黑潮”现象;村民生活垃圾以丢弃至海滩,或小规模堆放,定期焚烧为主。无统一固定收集点,通常散布于路边及水塘边,对规划区的土壤及沙滩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旅游区的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行一系列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政工程建设,包括居民垃圾投放点、排污管道修建、水利设施修建等,这些建设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旅游区发展,便于滨海度假村的日常经营,但是,这些建设项目一定会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有效减少由于居民随意丢放废水和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旅游区建设规划中还包含了退虾场为休闲海滨或自然保留区等项目,这是对粗放农业滥用环境资源的控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

2.3 旅游区发展规划与乡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的近期发展规划是构建滨海休闲度假、亲水娱乐、温泉疗养、冬休、渔岛生活、文化体验几大功能板块,树立湛江滨海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建成国内知名的海洋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携手湛江市其他旅游景区, 创建国内重点滨海旅游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企业的进驻,将为南三岛的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区开发是农村居民创收的主要途径;而南三岛旅游度假区的长期发展目标则是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宗教朝觐、城乡统筹板块的旅游服务,延伸旅游服务链条,建成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湛江旅游产业的龙头和彰显湛江旅游形象的代表作。这样一个长远的旅游区发展规划目标,将促使湛江市及附近乡村的居民和各类社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旅游区建设当中,其中,以渔业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文化建设,将吸引大批资金的投入,使乡村经济彻底脱离传统的农业经济形势,转而以农业文化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形式。

3.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

通过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规划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区规划实际上实现了多规合一的规划目的,即将湛江市南三岛地区的土地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在旅游区规划表达出来。在这样的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表现在实现乡村经济与人居环境发展的高度结合的方面,而旅游区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高度统筹的同时,也是在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发展规划从表面上看来是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主的产业性规划,但实际上,旅游区规划实现了对规划区内各类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综合性协调和部署,能够起到全面改善地区建设面貌的作用,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科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廉军伟.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多合一”的策略研究[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年9月:133-136.

篇2

论文关键词:情景规划市场旅游规划设计商业战略

情景规划是理清扑朔迷离的未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先设计出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使战略更具弹性。情景规划与其它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不同,它考虑到战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使得规划从“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活动,转化为持续性的研究方案。将情景规划的理念引入到旅游规划设计中,能够突出市场的作用,使其发挥旅游规划商业战略分析的作用更为明显。

一、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

情景规划的第一个作用是管理工具。壳牌石油公司运用它成功地预测到发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令情景规划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当时传奇式的情景规划大师,法国人皮埃尔·瓦克领导着壳牌情景规划小组。该小组于1972年构建了一个名为"能源危机"的情景,他们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应对。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政策时,壳牌公司已有良好的准备,成为惟一一家能够抵挡这次危机的大石油公司。现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景规划已经成为大公司通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情景规划的核心作用,就是改变一个组织的理念、思维方式、分析方式及研究方式。因为它是一套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决策者高瞻远瞩地进行分析的方法,所以不仅能帮助决策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决策,同时也能使决策者对需要变革的信号更为敏感。情景规划如果不能影响决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导组织的变革,那么对组织来说,它也很难创造真正的价值。诚如皮埃尔·瓦克所言:“除非我们能够影响重要决策者对于实际状况所持的心智印象,否则我们对未来的各种看法就像是洒在石头上的水一般,四散而无法凝聚。”

情景规划的第三个作用是提供了一个预防机制,让管理者处变不惊。因为情景规划是在问题发生前假想可能发生的情景,并做出反应,所以当想象过的情景真正出现的时候,就能够从容和周密地加以应对。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经常会感到缺乏特色和个性,设计上追赶所谓的潮流,求大、求洋、求多、求全。而如果运用情景规划的方法,便能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资源浪费和不良的市场反应。因此,这对设计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者的体验。如果只从经营者自己的概念出发,就会天马行空地出现许多并不关注游客,但自我感觉很好,市场反应不尽理想的旅游产品。

情景规划可以推测出将来的市场价值取向、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情景。所以这个工具有系统、科学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发挥想象力,把复杂的决策过程感性化,使其能够被更好地把握。

二、情景规划如何使旅游规划设计创新

1.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运用市场情景规划的工具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导向方案,首先要了解旅游者究竟需要什么,为什么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创造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这是对市场调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在旅游市场调查方面,即使有了具体实际地进行市场调查的观念,现实中很多调查的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仍然有限,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数据分析和专家分析相结合。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专家的感受和眼光实际上并不能代表旅游者的眼光。所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旅游者的感受,并研究市场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我们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而市场前瞻在本质上应当是引导潮流。这个工作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好相应的预测,然后再研究如何引导,由此情景规划分析工具预测变化、预防风险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市场需要培育,特别是培育终身顾客和挖掘潜在需求。当前技术迅猛发展,消费取向千变万化,企业需要通过市场的前瞻来培育一个现实的市场。在我国,旅游是新兴的市场需求,如果能考虑到各年龄层的市场培育,尤其是孩子的市场,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旅游消费者,往往以后就是终身旅游消费者。

2.差异与特色

旅游规划应该强化每个地方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特色资源,突出差异性、惟一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相对的垄断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吸引游客。只有创造性地使自然及人工美汇于一处,发挥其特色,旅游产品才能真正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区域。

总之,要坚信有特色,不存在绝对没有特色的项目,其次是如何把特色挖掘出来,最后要落实到如何强化特色上来。情景规划正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准确地抓住每个地方的特色,并进行判断,从而推动规划设计中的创新。

三、最终目标

设计行业本身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设计的产品创新。创新需要创意,创意需要追求差异,差异产生特色,特色产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情景规划正是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预期的平台,使我们的想法和设计的创新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也是情景规划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商业战略作用。情景规划的预测为旅游者创造出全身心的感受,追求差异、形成特色,最终达到提升项目和景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旅游学刊》,2004.1。/

篇3

关键词:村庄规划 风景旅游区 整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36-02

1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现状问题

1.1现状的主要特征

受旅游业的影响,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以单一性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业共同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特征。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与一般的村庄相比较,一般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村庄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与风景旅游区的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风景旅游区的自然资源相比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稀缺,从而对景区周边村民的生活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限制了原住村民传统的自然资源获取方式以及生活生产习惯;

(2)风景旅游区的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景区周边村庄与一般村庄相比,往往拥有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3)由于旅游活动的强季节性,村内的流动人口的比重较大。在旅游高峰期,时常会出现用工短缺,有的村委会还会以临时性协议的形式招聘外村的村民,来帮助他们应对庞大的客流;

(4)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因地理位置、村庄内部或者附近景区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村庄之间贫富不均;

(5)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传统文化机理得到了保护。在有些村庄中的传统文化虽然失去了现实的功能,但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游客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使得景区周边村庄的传统文化“重见天日”,更使那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破土而出”。

1.2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源利用问题

现阶段尚缺乏有效提高和充分利用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研究,景区周边村庄旅游资源的利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2)系统规划问题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大多都拥有环境优越的自然景观和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然有一定价值的历史遗址却因缺乏有力的保护而逐渐湮灭。

(3)村民意识问题

目前村庄与景区协调发展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原住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难以一时改变,景区风貌形象受损的现象比比皆是。

2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发展目标

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等联合制定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将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长效机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因素以及当地原住居民的需求,通过双方资源整合来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有效引导周边村庄与风景旅游区的协调发展,是优化旅游综合效益,推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突出村庄的协助效益

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地处风景区的边缘地带,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景区内旅游资源的消耗紧密相关,如果不对原住地居民有效的控制,可能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行之有效的保护,能使周边村庄成为核心景区与外界之间的过滤带。

若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发展观光型特色种养基地,或是建设农舍休闲屋提供接待住宿服务,景区周边的村庄则可以截流部分客流,缓解传统景点人满为患的现象,减轻其景区环境的压力,利于旅游资源的长久利用。

2.2完善旅游业的供应链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要发展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同时,也可以在不对景区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加工一些特色旅游商品。

此外,有些旅游地用水和食物供应不足,还需依赖周边村庄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在游玩时多重需求。

2.3丰富游客的旅游需求

随着游览经历的日益丰富,游客在某一地区的旅游方式已逐渐由多个点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转变为对某一目的地的深入了解,由对自然风景的单纯欣赏转变为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习俗。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作为一个原生态社区,是充分展现当地民俗风情的最佳场所。游客能通过对原住村民生活方式的观察、直接互动的交流,使整个旅游过程的体验更加丰富与完整。

3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整治对策

3.1加强整治规划的可操作性

风景旅游区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通过村庄整治,带动和促进景区的其他各项工作。而村庄整治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切实的整治规划。

着力把握自然资源保护、农村产业调整和历史文化内涵挖掘这一主线。在规划中,应注重村域人文传统内涵特色的认知和把握,不仅在规划上注重文化导向,更在建设中体现文化品位;注重整体乡村景观氛围,通过创意、设计、造景、整合等多种手段,重视对散落在民间的传说、历史典故、历史建筑和遗迹等历史文化细节和碎片的挖掘整理。

3.2突出整治示范的引导作用

建设村庄整治示范村,向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展示。如果按照规划建设,修缮建筑,拆除违章建筑和围墙,切实加强保护原生村落的风貌,可以使村庄发展成为能够吸引观光者的旅游点。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从景区周边的村民消极对待、观望徘徊到积极参与整治的过程来看,可以体会到榜样起到的作用,使景区周边村民真正体会到只有通过村容整治,切实加强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突出景观特色,才能吸引旅客,才有可能开设“农家乐”,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3.3拓宽整治资金的筹措渠道

村庄整治的资金应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多方筹措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限制,许多景区周边农村都没有解决自来水问题,更谈不上“截污纳管”。为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解决市政基础设施问题,既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景区水资源和环境的重要举措,实际上也是城市反哺农村的主要措施,应由政府为主财政支持。

涉及村民的建筑整治应由村民集体投资建设;涉及村级集体用房整治的,应由各村管理委员会经济组织承担,其余建筑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实施原则,由产权单位负责;对一些与风景旅游区无关的企业,则需要逐步实施外迁,费用由政府承担。

3.4完善整治建设的政策体系

在村庄整治建设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整合资源、分步实施、逐个推进”的整治建设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分阶段实施,每一阶段规划一个村,整治一个村,宣传一个村。强调集中力量,每一阶段完成一个村的整治建设,还要考虑村庄整治过程中会给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也给景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尽可能缩短建设工期,同时也可使景区周边村民在期间看到整治村庄的巨大变化和自身利益的改善。

坚持“四个自我”的主体原则,即自我筹资、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由原住地村民自身来解决农舍整治的资金问题;由村民按规划自行实施整治,不搞包办代替;整治后的农舍由农民自己经营,整治后的村庄由村民自己经营承包管理,实现村民自治。

为鼓励原住地居民积极参与整治,可建立完善的农居整治奖励办法,引导村民积极投入到村庄整治工作中去。对村民按照规划方案实施整治,效果明显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有序外迁安置,以降低景区常住人口密度。

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村庄的建设发展,同时,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整治建设对于风景旅游区的深度开发也具有积极意义。合理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将对当地旅游的整体开发和形象推广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旅游地周边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结构更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1(3):95-97.

[2]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4(11):55-60.

篇4

香草产业一般指香草种植业与加工业,近年来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内涵与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其特殊的文化特点、保健功效与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业之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我国旅游业已从传统休闲观光旅游跨入养生度假旅游阶段,逐步向新兴的健康产业领域靠拢。目前,我国将旅游业与香草产业以及健康产业三者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尚未形成成熟的发展理念和产业体系。本文研究对象是将三者结合的一个养生度假旅游区规划实践,本文着重对其以香草产业链为核心的开发理念和产业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一、“差异化+创新型+一站式”开发理念

(一)开发条件分析

该旅游区项目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平模镇。道真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西北、东北与重庆相连;西南、东南分别与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201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8.15%、19.48%、42.37%,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道真气候宜人,拥有奇山、异洞、幽谷、小溪等典型喀斯特地貌风光,如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仙女洞岩溶洞穴群等,并且对未来的旅游发展格局也有较为全面的统筹规划。据《道真旅游重点旅游区(点)建设规划》,道真县旅游发展思路以西北三桥华山石林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生态观光与温泉度假旅游区、北部大沙河徒步旅游与科考探险旅游区为道真自治县旅游的重点旅游区。三大重点区域突出地反映道真旅游的“人文”(仡佬风情与道真傩戏)、“山水”(石林森林与峡谷温泉)、“生态”(大沙河与银杉林)。与这些地区相比,目前本项目所在的平模镇基础建设滞后,旅游特色与发展思路亟待明确,旅游服务设施亟待提高。

对旅游区所在区域现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其特征为:a.高海拔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b.山谷、山岭、山地草场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c.大面积原始松林资源;d.仡佬族传说与风俗民情。旅游资源的种类偏少,等级也偏低,以气候和生态坏境为主。但是,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观念更新,需求发生变化,相应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内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养生度假产品对旅游资源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要求不高,更注重的是独特的品牌价值、高品质的服务水平、人性化的设施环境。因此,养生度假旅游区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已有资源,要引入新的触媒点、新的资源类型,发挥引擎作用,带动区域旅游度假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开发理念及定位

1.差异化发展。通过调研分析得到,目前周边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多针对中端市场,高端疗养设施较少,开发不完善。因此本旅游区应该从差异化发展的角度入手思考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目前道真县重点建设的几个旅游区分别做的是“人”、“水”、“景”的文章,本项目确立特色与发展思路为“香”,与上述各旅游区互补互动(图1)。

2.创新型资源。充分利用本文开篇所述香草产业集独特景观价值与养生保健功效为一体为特点,结合现状场地自然特征,借助国内优秀的香草种植开发团队与高端康体疗养机构,打造以香草丘陵大地景观为旅游观光资源、以香草养生康体项目和香草社区为旅游度假资源的新型综合旅游区。

3.一站式综合体。以上述开发理念确定本旅游区定位为:以香草养生度假为主体,集农业观光、创意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学、户外运动、养老产业、婚庆产业、有机花果蔬产品展销以及定期有机花果蔬菜配送为一体的“一站式”旅游区,满足游客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全时段需求,打造宜游宜居的养生度假综合体。

提到法国普罗旺斯,首先想到的是香草以及美妙的度假意境。笔者希望未来提起贵州道真所能联想起的是:道真,养道归真,一种有机的生活方式。旨在推广低碳健康的养生思想,给渴望暂时逃离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一个回归自然的“世外花园”,将“健康”理念植入旅游产品中,提供从休闲度假到相应配套疗养、农业观光、创意体验以及有机产品配送等一条龙精品度假产品和服务。如果香草+有机+养生的概念发展的好,未来本项目可以拓展为“中国香草农业有机养生示范区”,成为全国养生度假旅游产业的典范思路和推广模式。

二、三产联动式产业发展策略

(一)产业路径

“三产联动”式产业发展路线,遵循市场运营规律,打造有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度假区,用二、三产业发展成果反哺农业,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赢发展,让现代农业发展保持有力的牵引和充足的动力。通过拆村并居,原址复耕,耕地集中开发“香草孵化园”和生态高效农业(一产集群);置换出的村庄建设用地集中用于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老等养生产业(三产集群);建设“香草加工基地”“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二产集群),为三产开发项目及周边辐射地区提供有机养生产品。(图2)

(二)产业定位

按照以上发展路径确定项目产业定位为:以领先的香草农业科技技术为引擎,以有机农业为突破点,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以一产(香草、生态农业种植)为先导,以三产(养生、旅游服务)为主导,以二产(香草加工和生态农产品加工)为辅助的产业格局,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香草产业集群。(图3)

(三)三次产业内涵及发展策略

以“香草”作为产业引擎,一、二、三产业联动式发展将形成香草种植、香草加工、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养生度假五大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香草产业集群,将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度假社区整合,互为支撑,实现多赢态势。

1.第一产业:香草种植+生态农业种植。第一产业的发展将外来的香草种植与本土优势生态农业结合,香草种植业可以从香草种植延伸至盆栽、园艺、科普、香草特色有机养殖等特色产业方向。生态农业种植业可以开发现代有机农业种植、本土精品农业种植展示、有机采摘、农事体验等多种周边产品。再香草植物会挥发精油成分,能够抑制空气中的细菌,减少农作物农药的使用,提高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培育特色家禽农产品如香草鸡、鸭等。二者相互补充,可打造集培育、生产、观光、体验、科研、教育为一体的香草孵化园,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的整体提升。

2.第二产业:香草加工及生态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发展香草加工及生态农产品加工,利用种植业的优势,开展农产品加工,建立有机食品和芳香产品的出产地和加工地,创建自有品牌。香草加工业不仅局限于干花生产、香包、香枕、香袋等初加工产品,还可逐渐向食品、药品、保健品、精油提炼、创意文化产品等深加工方面延伸。例如,可开发香草特色保健蔬菜、茶饮、菜品推广,许多香草品种如罗勒、薄荷、香蜂花、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香万寿菊等等不仅可作新型保健蔬菜直接食用,还可作为烹调佐料,而花草茶更被称为21世纪的时尚健康饮品。生态农产品加工方面可开发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加工、有机茶叶加工、有机果蔬产品加工配送等。农产品加工过程又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式旅游资源,与科普、展示、展销等第三产业结合,提高附加值。

3.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养生服务业+度假型房地产业。第三产业以服务业和度假型房地产业为主,服务业包含了旅游服务业与养生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包括休闲观光、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婚庆节庆、科普教育等。可打造以香草和田园景观为主的旅游休闲区域,吸引游客观光和体验,同时也为婚庆礼仪、文化时尚活动、影视剧拍摄等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环境。养生服务业包括香草医疗保健、康体疗养、运动、托老养老等,可开发包含以芳香为主题的养生体检中心、疗养医院、康乐中心、禅茶文化中心、养生养老培训课程、养生养老论坛基地等养生服务综合体,吸引省内外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养生养老人群。

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依托旅游服务业和养生服务业的度假酒店和度假社区的开发,提倡景区、园区、社区的高度统筹,未来项目地既是一个大的休闲旅游景区,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依托现代农业的产业型的农业旅游园区,最后通过养生度假项目的注入,又是一个生态和谐的高端养生社区。

三、联动效应下的特色空间格局

根据开发理念、产业发展策略和地形地貌特征对场地进行空间布局,尽可能尊重原始地貌,保留山地特征的同时形成以香草为线索贯穿的特色空间布局。规划空间结构为:三心、三带、四区(图3.1)。四个主题片区的特色分别为:度假养生区根据建设用地的分布又细分为四个组团,以“香”为线索,按照“一区一种生活方式,一区一种养生氛围”的思路,旨在引领新的度假方式和养生理念,打造高端养生示范区。种植孵化区既是生态农业香草苗木孵化基地和香草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也是香草产业生产企业和行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基地;形成香草种植、加工、销售完备的产业链条;同时带动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图4)。休闲观光区打造风格各异的万国香草花园,形成一个集香草种植观光、七彩林休闲观光、森林休闲、特色商业、有机香草农业展览等为一体的有机香草观光园。综合接待区与农产品加工园及村民安置点结合布置,以大片七彩香草花田作为旅游区的形象展示区域,具有入口服务、游客集散、综合管理、农产品加工及售卖等功能,安置模式采取“住宅+商铺、住宅+岗位、住宅+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图5)

四、结语

篇5

一是要对我区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审视和再认识。充足的阳光、宜人的气候,使*特别适合开发以避寒为主的冬季阳光旅游。这次省委、省政府将我省首届冬旅会定在*召开,提出要将*打造成中国西部的*,将冬季“阳光之旅”塑造成*的又一知名旅游品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市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夯实旅游发展的各项基础设施,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尽快做大做强,也为我们融入全市旅游大发展、加快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是要正确认识发展旅游业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旅游业不仅是市场需求量大的经济产业,而且与其它产业相比有很多的优势。其一,旅游业早期大投入小产出、中期中投入中产出、后期少投入大产出,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投资少、效益好、收益期长的产业,被人们称为“永远生蛋的鸡”。其二,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带动性强,不仅可以为工农业、商业等提供很大的市场,还可以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通信、饮食、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据桂林市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近40个,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人的就业机会,作为来攀旅游者食、住、购、娱的“大本营”,我们完全有条件把更多的财富留在*。*旅游大发展、*将大受益。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旅游业固有的特性,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我区对外开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我区经济新的强有力的增长点来培育发展,作为对我们各项工作的全面推动抓紧抓实。

三是要坚定信心,认清优势,使*成为全市旅游大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一,*正在成为攀西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为集中的地区。随着机场通航、攀西、攀昆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长期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将不复存在。专业市场、餐饮、娱乐、高档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等娱设施齐备、档次较高,这是发展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和环节,这方面,*在全市和周边区县中最具优势。初步规划,今后几年,*将着力打造一个具有现代化城市景观的中心商业区——炳草岗商业中心;培育两个批发流通中心——五十四公里商品批发中心和密地商品物资批发流通中心;构筑三个商业零售中心——大渡口商业零售中心、弄弄坪商业零售中心、瓜子坪商业零售中心;建设四条商业街——炳草岗商业街、大渡口商业步行街、倮果旅游一条街、瓜子坪商业步行街;新建五星级酒店1-2家、四星级酒店2-3家、三星级酒店2-3家。届时,*有望真正成为川西南、滇西北片区的商贸中心和让游客宾至如归的“驿站”。其二,*具有发展大工业之旅得天独厚的优势。攀钢四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象牙微雕”的独特布局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的独特工艺,为*发展大工业之旅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攀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旅游参观线路已经出台。在这条线路上共列入了7大旅游景点,游客将观赏到全国最大的露天采场——兰尖矿壮观的作业场景,观赏到首创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四号高炉;观赏有“西南第一卷”之称的热轧轧制线,观赏到世界一流的轨梁万能轧制线。攀钢大工业探密之旅,将成为全市最具特色的精品路线之一,也将有力地带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业,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确立起新的旅游观,不能就旅游论旅游,要跳出旅游抓旅游,充分认识旅游业的经济产业特点,把旅游业放到经济工作十分的重要位置,象抓工业一样花大力气抓,下真功夫抓,努力走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使旅游业在我区跨越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当前的重点工作

*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打好“阳光、健康、生活”三张旅游牌,努力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完整旅游链,全面构筑我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商旅互动的旅游业新格局,努力打造*市的“迎宾大厅”。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旅游业收入达到2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下一步,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快推进冬旅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实现旅游业的高点起步。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方方面面树立大旅游观念,包括大产业观、大市场观、大宣传观、大服务观、大目标观,抛弃用传统的产业观和资源观看待旅游业,真正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首先,要充分认识冬旅会这一重要机遇,切实抓好冬旅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近几年来,上海充分利用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的机会,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庞大框架,他们响亮地提出,不仅要办好世博会,更要利用世博会,影响和带动上海二十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使围绕世博会的筹备建设成为推进第一个十年城市发展的热点和亮点,通过世博会的举办推动第二个为期十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不断增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带动经济发展,造福全市人民。冬旅会决不仅仅是一次会议,它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我们*人,也应该象上海人面对世博会一样,牢固树立这样的一种机遇意识和胆略气魄,即:“大干苦干一年,带动今后五年”,通过冬旅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推动三产发展、旧城改造和各项工作,塑造“生活*”的良好形象。让没来的想来,来了的不想走、走了的还想来。

目前,我区冬旅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面启动。到明年10月,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到一年,各项筹备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责任十分重大。各级各部门务必认清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把筹备和办好冬旅会作为明年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最近,区上已经成立了以我任组长的冬旅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今天的会议上,区政府还将与各街、镇和部分责任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相应成立精干的工作班子,切实加强对冬旅会筹备工作的领导,层层落实任务和责任。区冬旅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至少每月听取一次工作汇报,加强对旅游产业的规划、指导、检查、调控和监督,及时研究解决筹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旅游局要按照倒计时的要求,理清工作思路,排出时间网络,进一步加强与旅游相关行业部门的协作,对旅游业发展情况实行全程监督检查。各责任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

要以“当好东道主,打造迎宾厅”为主题,精心策划,强化宣传。如,通过开展“全市旅游大发展、*怎么办”的大讨论,举办*旅游形象小姐、*旅游形象太太、*旅游形象太婆选拔比赛,征集旅游公益广告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加快形成全区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全区树立“人人是形象,处处是风景”的旅游意识,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城区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可靠的组织保证和良好的舆论导向。

(二)坚持高标准搞好旅游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旅游要发展,规划需先行。没有规划盲目干,会造成旅游业开发上的失误。今年12月底前,要初步编制完成《*20*-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聘请专家对《纲要》进行科学论证,并尽快制定与周边市场接轨、高起点、符合市情区情、可操作性强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规划要围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指导原则,坚持特色强、花钱少、效果好、多渠道、成规模、可持续的方针,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旅游规划要注意与工业、农业、文化、城建、对外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十一五”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切不可急功近利,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要着眼于对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整理、组合和开发,用新的资源观看待旅游,凡是对人们具有健康吸引力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制定旅游规划不能囿于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不能囿于*辖区范围,要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拓宽视野,把*旅游放在全市、攀西乃至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区内来规划,通过筛选对比,突出本地特色,从整个旅游区域链条上来考虑配套好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的内容,以高标准、高起点、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指导全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快精品工程建设,实现旅游项目建设的突破。旅游项目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如果我们没有一两个特色强、品位高的旅游项目是很难吸引游客的,旅游经济也难以形成规模。当前,项目开发要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要求确保明年“十一”前完成的项目有三个,即:完成城市休闲漂及接点建设(该项目由璋炜和永航同志牵头,旅游局和银江镇负责实施),建成宇龙四星级酒店、金雅仙客三星级酒店等一批上档次的三产设施(该项目由勇进同志牵头,旅游局、城开办负责实施),部分完成阿署达旅游公路建设及机场下方的绿化(该项目由永航和勇进同志牵头,农水局、林业局负责实施)。二是要求全力推进的项目也有三个,即:阿署达旅游新村建设(该项目由永航同志牵头,银江镇、农水局、国土局负责实施)、倮果旅游一条街整治(该项目由启高和赵琪同志牵头,银江镇、旅游局、建环局负责实施)、弄弄沟至大黑山旅游公路建设(该项目由启高同志牵头,发展计划局、旅游局、银江镇负责实施)。

(四)加快三产实施建设,一切为旅客服务,一切使服务增值。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立足中心城区优势,我们尤其要在食、住、行、购、娱方面狠下功夫。以电话、手机为例,电信靠什么赚钱?不是靠卖手机、卖芯片,而是靠服务增值。旅游业做到最后就是做服务增值,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假日酒店等。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各类三产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三产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规范服务业管理。并通过开展诸如“餐饮十强”、“星级服务”、“服务标兵”、“最佳窗口”、“特色菜品”、“定点接待点”等评选活动,以及建立行业协会等,从内涵上、素质上,切实提高服务业水平,推动*第三产业实现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在*市的旅游大发展中分享最大的一块“蛋糕”。

篇6

关键词:旅游规划;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价值维度

世界银行定义欠发达地区为社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不仅包括那些处于绝对贫困的地区,还有许多相对贫困的地区[1]。刘进宝、王艳华认为,欠发达地区是指由于机会丧失、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的发展缓慢或停滞的区域,这些区域具有低下的生产率、低下的生活水平、大量劳动力不得其用、对农业生产和初级农产品的高度依赖、对外开放程度低等特征[2]。文红认为,欠发达地区是指相对于其他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更高,贫困人口更集中,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更落后的集中连片地区[3]。

一、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中的困惑

(一)资金瓶颈

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本区内企业规模竞争力不足、居民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地区旅游投资不足。其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服务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大环境营造等都缺乏相应力度的配套开发,使地区旅游可进入性、接待能力、服务质量都难以提高。这种结果反过来又限制了地区旅游发展,失去了发展机会的地区,经济、企业和居民收入得不到增加,又造成贫者更贫的后果,这就是资金链的恶性循环。

(二)体制问题

欠发达地区,由于旅游业发展不健全,往往没有专门的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因此在规划中必须要考虑以后具体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部门协调和产业管理问题。另外,在现有体制下,地区产业开发获得的成绩也是衡量地区政府部门政绩的重要指标,由于旅游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在现有基层干部较短任期制度下,往往难见明显效益,因而增加了干部决策风险,影响干部政绩[4],长期规划与短期政绩的矛盾造成基层决策者对旅游规划不能完整落实。

(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道路可进入性差,通讯不畅,水电供给不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只局限于旅游开发区内实施,这就会使旅游规划的实施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促进整体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目标,最终,由于旅游区域内外的发展机会差异,将会拉大地区收入差距,造成贫富不均,从而加剧社会矛盾。

(四)开发模式问题

在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中,开发模式是关系到旅游区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内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以政府主导型开发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旅游开发的现实条件而决定的。但是在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同时还要负担贫困人口的财政支出,造成政府对旅游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最后由于财力问题造成旅游开发搁浅。另外,欠发达地区的长期封闭,思想观念落后、地区管理体制落后,政府角色和市场作用不能准确定位。这也是在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中面临的尴尬局面。

二、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

(一)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机制

投资要采取梯级投资战略。在初期阶段,旅游投资的能力有限,投资着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设施的完善,开发以投资少、回收快为主的项目。在中期阶段,致力于中低档旅游产品向高端旅游产品的转型,提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远期规划阶段,旅游开发进入成熟期,基于先前阶段的资本积累,要强化地区旅游形象,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在融资方面,首先,创新融资手段,扩展招商思路。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发展政策性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和筹建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创新手段,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融资网络。其次,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革除融资弊端和不合理的招商政策,并且改革资本管理机制。

(二)利益主体多边化

在旅游规划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利益分配是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应在规划中明确旅游业的利益主体,美国学者弗瑞曼(Free-man)把(一个组织的)利益主体定义为任何可以影响该组织目标的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5]。旅游地开发相关利益主体主要有政府、开发商、社区居民、周边竞争者。在规划过程中,要以利益主体多边化为原则,既要从空间上处理好各方利益,又要从时间上谋取区域长久发展。

(三)政府搭台,市场唱戏

在旅游规划中,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决定了其资源的开发方向,和未来旅游者目标市场的定位。规划必须围绕资源—需求—产品—客源—效益这一核心轴线进行[6]。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角色是桥梁、引导者以及监管者。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制定本地区旅游开发战略规划,吸引、招徕投资商和开发商来本区投资开发旅游业。在营销中,政府部门是旅游地和客源地的纽带和宣传员,政府主要为本区旅游业打造旅游形象,整体宣传推介,吸引旅游者和旅游经销商。

三、实证分析:环燕山湖旅游区总体规划

(一)旅游规划背景下的问题研究

1.规划滞后。朝阳市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朝阳市一直没有完整的旅游发展规划。时隔二十年,朝阳市才由政府部门主持,正式规划发展旅游业,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省内其他市区。由于规划制定的滞后,朝阳市旅游业发展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没有确定的发展目标和组织行为约束,导致在发展上处于无序状态,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产业缺乏竞争力。

2.产业结构不协调。旅游发展观念滞后,企业经营机制和产业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产业投入相对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产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旅游精品开发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使朝阳市旅游业出现“有说的,少看的,没玩的”的尴尬局面。

3.发展压力。周边的一些县区由于旅游开发得比较早、经验较丰富,旅游规模也较大,并已经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客源市场。因此大平房镇的发展将受到同质旅游区以及新建设的旅游区的双重竞争压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大平房镇自然生态比较敏感,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建设和运营对自然环境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带来环境质量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以及水体污染等。受利益和其他因素的驱使,古塔和古城等历史古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燕山湖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对旅游产品的形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二)战略规划

1.开发模式。采取阶段递进模式。近期无投资商介入该镇整体旅游开发时:实行乡镇自行集资组建公司的模式,进行初步开发,重点进行旅游核心区的综合接待组团和果园体验组团的项目建设;由村委会牵头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吸引村民集资参股,由开发公司出面管理包括餐饮、住宿和自助采摘活动等经营活动。有旅游投资商介入该镇旅游开发时:实行公司+农户型模式,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以及后续开发,指导村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2.全域谋划。首先,总体发展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将大平房旅游区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发达、居民富裕、社区和谐、最适人居的山水生态旅游名镇;建成融湖光山色、运动休闲、古朴州城、风情小镇于一体的城市后花园、辽宁西部湖滨休闲游憩地、关外首选山水度假胜地。其次,总体布局。大平房镇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应突出自身功能,发挥资源优势,统一规划、分期开发、综合配套、优势互补。最后,相关规划,做好农业、工业、环境、城镇等相关规划,将大平房建成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休闲旅游城镇。

3.政府职能的变革。在规划近期,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加大引资力度,积极建设地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成立专门旅游机构并且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大型旅游项目开始入住。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争取使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规划中远期,政府搭台,企业主导,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促进旅游发展上新台阶。修复古州城和古塔,实现旅游区深度开发,着力打造北方古镇风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各项旅游法律法规,使政府职能完全转向监管与服务。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中国20世纪90年代扶贫战略[Z].世界银行文件,1992.

[2]刘进宝,王艳华.中国欠发达地区贫困现状及扶贫对策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6):35-37.

[3]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借母溪自然保护区为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7.

[4]石正方,刘继生.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0,(6):19-23.

篇7

【关键词】旅游规划;价值;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旅游业,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逐渐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会给目的地区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旅游业的积极作用,同时最大限度的控制其负面影响,就需要有系统的、科学的规划。文章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我国当前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旅游规划过程中如何把握价值取向的问题,以期对旅游规划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一、旅游规划及当前旅游规划的现状

1.旅游规划。对于旅游规划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提出了“旅游发展规划(tourism development plan)”的概念,即“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根据这一界定,旅游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与社会管理等诸多因素,并使它们成为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将旅游市场和产品结合起来考虑,通过高质量地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来提高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减少旅游业对目的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旅游规划的现状。我国旅游规划理论发展较晚,国际上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国家,最初只是为一些旅游项目或实施做简单的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具有较完整的旅游规划形态的则是1959年的夏威夷规划。中国的现代旅游起步于1979年,随后不仅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开始涉及旅游,而且还修编一系列风景旅游规划,1985年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内容作了明确规定,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旅游规划的地位。我国旅游规划目前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旅游规划业已经普遍得到认同与重视。纵向上,从国家级一直到乡镇级,都在开展规划;横向上,从项目规划到旅游区规划,一直到旅游市场规划,各种规划也都在开展。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地市和县一级的政府纷纷聘请专家为本地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沟通描绘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宏伟蓝图。(2)旅游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渐完善。在对旅游景区旅游规划管理方面,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方面做出规定。在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中有明确规定,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2001年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出台了旅游规划的行政性法规、管理办法和管理标准,如《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旅游规划通则》等,一些地方政府也颁布一些关于规划方面的管理条例。

二、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规划性质不明确,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旅游理论界对于旅游规划的提法较多,常见的有“旅游区规划”、“旅游区发展规划”、“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等。这些模糊概念的出现使得旅游规划的性质不明、内容不一,旅游规划管理比较混乱,导致评审过程中不同行业、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往往意见不一,使规划成果的技术评定工作质量无法保证。(2)旅游规划中没能找出自身的优势,新建风景区盲目跟风严重,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档次。在很多旅游规划中,没有找出自身的优势资源或者是一些规划编制单位为了迎合委托单位的需要,鼓起管理者发展旅游的信心,过分夸大旅游资源的价值而不考虑与周边其他景点联系与互动,不懂得在这个区域内形成多元化互补的旅游体系,盲目追求“大而全”,导致最后的结果是你有的我有,我有的你也有,就是没有精品。由于全面的追求,导致财力人力大大分散,丧失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3)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不够。旅游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旅游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从编制到管理、再到实施和反馈的连续过程。但是在实际编制过程中,一些规划编制单位为了迎合地方政府的需要,在规划的编制中对细节问题设计过多,一是使得规划的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规划作得过细限制了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这样的规划既失去了作为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也因过于详细失去市场的应变能力而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规划最终的结局就是“领导说说,墙上挂挂,画饼充饥”。(4)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好,在开发中对历史文化遗迹、遗产的保护不够。历史文化遗迹、遗产非常脆弱,使得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遗产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不是因为时间对其的侵蚀,更多的则是人为性的破坏,究其原因则是旅游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有些规划者忘记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遗迹,甚至还加以拆除、破坏。

三、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该把握的价值取向

1.旅游规划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使用最广泛的定义源自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规划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1)生态可持续性开发原则。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性开发原则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的过程中,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游客规模,处理好收益与环境的关系。(2)公平性原则。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一个旅游规划师的必备素质之一,而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能否真正贯彻是一个旅游地是否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关键。

2.旅游规划应该遵循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价值取向。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整合”是一种共赢的手段,合作区域实行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整个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而要达到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就需要在区域旅游规划协调方面加强。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风景区盲目跟风,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档次。

3.旅游规划要遵循弱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旅游规划自诞生起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倾向于经济效益。因为效益的获取是区域旅游开发的原动力所在,否则就失去了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价值。但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无度的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我们在旅游规划中应该遵循弱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弱经济效益就是要求旅游规划中对资源的合理与优化配置,以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相平衡的综合效益,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总之,我国的旅游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期间也走了一些弯路,但在未来的旅游规划中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能够最大限度的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得以持续延长;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的达到旅游地取长补短的效果;而弱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较好的解决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平衡的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长白山 国家AAAAA 国际生物圈 旅游胜地

一、优势

(一)【温泉群】 在黑风口滚滚黑石下面有几十处地热,大如碗口、小有指粗,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温泉群。其中比较著名的长白温泉、梯云温泉和湖滨温泉等。此外,还有芦泉、仙人桥温泉群、十八道沟温泉,玉浆泉、药水泉等等。

(二)【自然植物】

虽然气候寒冷,白杜鹃,它们在海拔 20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扎根,罂粟,,高山菊、长白龙胆和长白越桔、松毛翠等,匍伏等。植物种类繁多,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植物资源丰富,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之源,是中朝两国的界湖。它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壮丽的长白山群峰之中。天池略呈椭圆形,“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天池实际湖面高度为2194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不愧“天池”之称。天池的湖水面积为9.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

(三)【长白瀑布】

长白瀑布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到1250米后,飞流直泻,便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瀑布。

(四)【山大峡谷】

谷是火山爆发时期形成的地裂带,是锦江的上源,峡谷大约有60公里长,最宽的地方有300多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米,垂直深度约有150米左右。峡谷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大森林,树木笔直粗壮,由于谷上低温潮湿。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那些溶岩林的造型,真可谓千姿百态,拥有奇峰、异石、泉水、瀑布、奇花古木、景点壮观。

二、问题

(一)接待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薄弱。旅游路线单一,长白脉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部分景点急待开发,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没有形成产业链,(二)建设资金紧缺。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大规模开发景点还不具备条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三)交通设施滞后。交通设施有待进步发展,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四)旅游管理待改善。在管理上环节不但真对远方来客。

三、规划

(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智力产业,能够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外延,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但现实中,旅游规划的作用并不被认同,主要原因就是规划并不能指导项目的落地。作为旅游运营与房地产开发的“脑库”,绿维创景一直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奉为公司的理念,并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提升旅游规划生产力的创新方法:理念上,策划先行;实施中,策划规划设计三位一体;组织架构上,团队成员一体化。

(二)旅游规划,长白山区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规划也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对目的地或景区的长期发展提供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因此,旅游规划中既包括科学的规律、又有艺术的创造。

四、对策

(一)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围绕建设长白山原始生态旅游区或,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快完成全县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旅游发展目标,搞好《长白山开发详规》长白山山脉等景点旅游规划,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推进长白山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坚持文旅互动,深入挖掘景区景点,形成长白山生态旅游核心吸引力,积极融入精品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原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体育赛事、温泉洗浴、民族风情等旅游,努力将长白山建设成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完善长白山区一期开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长白山山脉附近景区”旅游线路建设。积极稳妥的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改善旅游环境,开通县城至景区的旅游班车,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提高旅游效率和接待能力。 (三)积极做好对外宣传促销。认真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长白山旅游宣传,不断更新旅游宣传册和宣传品;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争取引进有实力的商家,索道、滑雪场等,高尔夫球场精品旅游线路。

篇9

【关键词】青海旅游 旅游规划 注重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带动,以及对文化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环境多样、地里地貌复杂、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的旅游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重大战略部署并开始全面打造“大美青海”旅游精品品牌,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重要战略,青海省旅游业也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省掀起了旅游发展的热潮,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达到90.57亿元,同比增长30.1%;接待入境游客51692人次,同比增长10.5%,旅游外汇收入2658.5万美元,同比增长30%,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高点起步,良好开局①。

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规划,我省自始至终都在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积极构建青海省旅游规划体系,截止2011年底,先后有100余项旅游规划成果通过了省级评审,实现了全省所有8个地(市、州)和46个县(区、市、行委)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有相应的旅游规划可依②。已完成的规划也囊括了旅游规划的各个阶段,总体发展规划有《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2020)》、《青海省环西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旅游区规划有《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年保玉则景区旅游整体策划》、《青海省坎布拉旅游区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有《青海省乡村旅游规划》、《青海省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青海省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日月山旅游区修建性详规》《互助北山修建性详细规划》《黄河源头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等。这些诸多旅游规划的完成实施,同时也是我省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对应写照,体现出了旅游发展的速度,规划视野的广度以及规划研究的深度。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③。笔者作为省内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一份子,对省内的旅游规划工作也小有研究,现提出在我省旅游区规划中需注重的几点问题,供探讨:

一、注重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境内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一时很难恢复。为此,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项目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故此,笔者认为在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注重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尽量避免规划大体量的、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尽量做到适度开发,避免旅游区的大拆大建;尽量顺应自然生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且应该限定大众观光游客活动区域,科学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不过度依赖传统大众观光旅游市场;再者,旅游设施设计建设应突出生态化、集约化,充分保证规划建设项目的原生态型和高度体验性,既节约建设资金,也将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二、注重整合、低碳节能、合力发展

青海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一些项目的落实来之不易,旅游业又是新兴产业,可争取的项目资金更是有限,因此,在旅游规划当中,要有整合项目的全新思路,大胆创新,突破产业传统边界,走项目整合之路,让旅游项目“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大力延伸产业领域,深度拓展涉旅要素体系,强调旅游业与城镇建设、农牧、交通、文化、林业等其他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整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项目,还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也是实现低碳节能的有效手段。整合项目,是借力发展,也有利于与其他项目形成合力,对项目本身有更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三、注重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旅游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从昆仑文化到石器文化,从卡约文化到热贡文化,从民族文化到宗教文化,无不彰显出青海文化的博大精深,青海省委省政府也实时提出了建设高原文化名省的战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文化是旅游的活力源泉,在旅游规划工作中,必须注重对文化的凝练,做到生态景区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努力升华景区文化精髓,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景区规划时对文化的把握至关重要,规划注重提升文化的同时,所规划建设的项目也应该是彰显文化、弘扬文化最好的现实载体,民族文化的体现、宗教文化的表现、历史文化的展现,都需通过规划建设项目来传达,故此,规划中注重文化、深挖文化,实现文化旅游,彰显旅游文化,才是“文化活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双赢之举。

四、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讲,发展、和谐是以人为出发点、以质量为基准要求、以文明为基本要素、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那么在我省的旅游规划过程中注重细节,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游客为中心,满足各种层次的游客在旅游全程活动中的需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创新,促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旅游是游客与景区的互动,其活动的核心是人。坚持注重细节、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要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周到、安全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结合我省景区实际情况,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是体现注重细节规划的典型案例:

1、供氧设施规划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大多景区海拔较高(如青海湖湖面海拔近3200米),内地游客易出现高原反应,为此,在旅游规划时,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旅游区需规划建设吸氧室、氧吧或车载氧吧,此类设施还应按照应急服务半径配备,要具备在突遇游客高原反应时能够及时救治。

2、观景、摄影平台的规划

青海广大的三江源地区及柴达木盆地,地势广袤,一望无垠,景观对象有组合多、尺度大等特点,如果只是“身在此山中”,断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故此,在此类地区需考虑选址建设观景、摄影平台,才能让游客“大块朵颐”、“大饱眼福”。

3、寺院规划

青海省世居的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30%,全省各地也是佛教寺院林立,此类宗教文化资源也是绝好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在对寺院的旅游开发时,尤其要注重规划三个方面:一是注意寺院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布局建设旅游厕所、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打造佛教“净”地;二是做好寺院内部的游览组织,游览线路尽量多的串联各个殿宇,既不走回头路,又能实现顺畅游览;三是寺院的电力线、电信线等线路尽量规划为地下敷设,以消除摄影时的视线干扰。

4、标识系统规划

青海省多数景区出行旅游线路较长,地处偏僻,不易到达;近几年来旅游市场逐步趋于成熟,自驾车、自助游客增多,青海省作为自助体验式旅游目的地,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特色化、个性化的标识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细节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穿至旅游规划中,就能够通过旅游产业开发,促进旅游景区的宜游性,提高本地人民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落实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陈放.中国旅游策划[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10)。

[3]网络资料

《青海省旅游统计2011》

篇10

(广西国营雅长林场,广西乐业,533209)

摘要:本文概述生态旅游的概念、特点和景区规划的含义,以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为例,分析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因素和问题,阐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途径,提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资源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

前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自己生存环境的绿色浪潮。人们在厌恶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趋向于走向大自然、溶入自然,把旅游、学习、教育、休养寄寓于自然之中,于是,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生态旅游应时而生。20__年,世界旅游组织明确指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请记住我站域名旅游风景区是发展生态旅游新兴的一个典型。风景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集“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于一体,经中国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教授带领多国科学家全面科考得出结论,认为“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在世界上的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当居于世界旅游资源之首”。20__年10月1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正式对外推出,共有大石围天坑、布柳河、罗妹莲花洞、穿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火卖生态文化村六大景区建成同时开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建设与开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作为广西旅游业“第三极”的优势开始突显,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旅客数量接踵而至,知名度日益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

1、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

1.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旅游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旅行,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详细划分,生态旅游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

广义概念——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不破坏污染环境,保证游区的持续发展的一切旅游活动,统称为生态旅游。

狭义概念——人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有其它传统旅游所没有的独特的特点。一是品位高,旅游者一般文化素质较高,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与人文知识;二是计划性强,旅游经营者一般是经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之后,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旅游,以求获取大自然之知识、探索自然生态之奥妙;三是强调自然性,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资源进行非损耗利用,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生态安全性极强的游览方式。

1.2景区规划的含义

规划是对未来事务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应该说,旅游活动产生之初并无规划可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已经从城市拓展到乡村,旅游需要规划的思想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深入发展。

旅游景区规划的对象从系统中的简单要素到整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方法也由单一的美学形体规划方法,逐步发展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产品导向相结合,形体规划方法、经济理论、环境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综合参与。不仅根据资源和市场进行调节,还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响应。当前,应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旅游景区规划已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方法。

1.3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1.3.1旅游资源

景区规划,旅游资源是基础。当前,被誉为“阳光工程”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意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化消费颇受青睐的情况下,旅游资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海、陆、空无所不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激活地方社会经济的“催化剂”。甚至在某些时期被认为是“穷乡僻壤”的贫困农村,如今借助其相对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开展“农家乐”等活动,也使其成为城里人热衷的度假胜地,比如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要选择有意义的区域、有价值的自然区域、有特殊生物学、生态或人文价值的区域开展旅游。

1.3.2产业间的整合

产业间的整合,不仅包括旅游业同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而更强调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虽然建立产业链已是旅游界的共识,旅游业的发展因其乘数效应也会对传统产业起关联带动作用,但在旅游规划中还往往是就旅游谈旅游,对与旅游业直接相关产业的内在联系关注较多,而对于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当地居民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措施探讨较少,缺少旅游业与当地社会经济融合的组织规划。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 合,同时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要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乐业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旅游强县”,将“旅游强县”、发展生态旅游列为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强县富民的重中之重,并全面通过道路、交通、城建、旅游等部门之间的统一规划与整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产业间的整合是成功的。

1.3.3区域合作

发展旅游要树立大区域思想,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这既可以避免旅游业中“遍地开花”的低水平发展现象发生,还可以保持资源完整性,避免同类竞争导致的游客分流甚至是两败俱伤。虽然要突破行政区域进行具有资源特色的规划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区域协调加强优势互补已成旅游规划发展的一个方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在开发之初,就有意识的通过旅游组织社团和部门加强与田阳布洛陀壮族文化遗址、靖西通灵大峡谷、那坡黑衣壮、凌云纳灵洞、茶山金字塔以及百色澄碧湖等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的横向联系,20__年国家正式将百色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区之后,这种联系更加密切。

1.3.4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规划要有利于旅游景区的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保护多了,影响旅游业的运转,不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多了,生态环境容易失衡,旅游资源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必须寻找它们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未来状况予以充分重视,正确分析旅游景区各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积极规划,长远打算。景区规划不仅要注重满足旅游者需求,还应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到过大石围天坑景区观光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那是因为只能在天坑上边俯视坑里,无法下到坑底探个究竟,揭开“神秘之旅”的面纱。曾有有关部分和人员曾积极提出在大石围天坑修建地下通道或电梯,给游人提供方面之门,对此马上有专家学者给予了否定,认为在现有条件下,这种开发的破坏性远远超过了原始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应该保持现状,维护平衡。

1.3.5自主与配套开发的关系

乐业的生态旅游是一个大系统,各个景区子系统是这个大系统的有机组成,因此,任何子系统的开发都只能作为整个风景区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其中布柳河、黄猄洞天坑等景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地缘优势也不明显,总体旅游气候尚欠成熟。规划者也充分的意识到,应该把这些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作为配套乐业旅游开发的一部分,摆正配套开发(发展)与自主开发(发展)的位置。

1.3.6客源市场

客源,是景区规划的价值所在,没有客源,也无所谓规划,规划再也没有意义。要从开拓各类客源市场、扩大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范围出发,做好规划。

1.3.7规划组织部门的多元化

旅游涉及多区域、多产业,故在规划组织结构上也应多元化,由主要牵头单位组织多个规划部门共同完成,充分发挥科技、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民俗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从规划到正式对外开放,得益于上至区党委、政府,下到百色、乐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在决定开发大石围天坑群之初,自治区就决定由区副主席袁凤兰女士牵头主持规划。

1.3.8社会效益

规划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效益,理所当然,首先直接受益的当是经营者。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已经从城市发展到乡村、从大都市推广到小乡镇,越来越多的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资源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经济目标仍然是其制定旅游规划、发展旅游业的首要目标。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景区规划必须以当地社会、环境、经济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与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密切联系,使得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切实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地方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1.4旅游景区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4.1调查与评估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必须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等前期工作,没有调查、评价,就谈不上规划。旅游业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气候、交通区位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大力支撑。要认真调查地方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地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同时,在规划的区域范围、促销市场等方面,尊重资源的完整性,深化区域合作,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的资源调查与评价,一直是整个风景区规划的首要工作。在正式规划前,以朱学稳为首的国内外老家和学者就多次对大石围天坑群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科考、论证,也陆续发现了很多优势的自然旅游资源,比如乐业天坑分布数量世界第一、大石围天坑综合欣赏价值居世界第一、布柳河仙人桥跨度世界第一、百朗地下河系统规模世界第一、罗妹莲花盆单盆面积世界第一……等等,给以后的规划开发与发展定位提供了极其宝贵而充分的依据。可以说,这对于整个旅游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起到了“成败”攸关的作用。

1.4.2突破局限,统一引导

从我国现有的旅游规划机构来看,隶属于各行各业,各有不同。不同的行业及专业背景使其旅游景区规划各有侧重。有侧重,就有偏重,有了偏生,就会产生不足。故在做规划时,必须统一引导,统一发展方向和目标。比如在做旅游景区规划时,加强引导专项规划研究,通过制定旅游景区规划对当地一、二产业的发展给予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对于一些拥有一定的特色旅游资源、但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落后地区来说,通过旅游景区规划,整合地方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把旅游业与地方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自20__年以来,乐业县组织部就组织开展“农家课堂”培训活动,对举办“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旅游项目内容进行培训,统一规范与引导。目前,在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已开展有8处“农家乐”和1处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谭家山庄”。

1.4.3整合空间,同生共荣

在旅游开发中,在行政区基础上进行的旅游规划常会破坏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引起同类旅游区间的竞争。但如果相关地区和部门能在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基础上实现协调与合作,则可以维护这种资源特色的完整性,互相促进,同生共荣。因此,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该加强空间整合,通过区域合作变旅游地竞争关系为互相促进的互补共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各相关旅游区的共同持续发展。

当然,对旅游规划进行空间整合,并不是只求共性,不求特性。相反,共性与特性必须共存。只有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共性,才具备整合的基础;同样,只有各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各自具有一定区别于其他 地区的特性,才有可能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实现各相关旅游区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共同发展。

2、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2.1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概念,它既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回归自然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客体,又是一个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物质基础。生态旅游资源是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吸引物,满足生态旅游者生态体验的、具有生态化物质的总称。杨桂华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其内涵包括4个基本点: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客体属性、保护需要。

2.2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途径

保护与开发,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兼容。在生态旅游规划经营中,保护与开发是一对同时存在的矛盾双方,稍微不注意,开发就成了破坏。20__年专家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考察,发现了数量巨大的海洋动物化石群,这些生物显露在头一年修建通往大石围天坑景区公路边的崖壁上,成为一条独特的“化石长廊”,他们还惊奇的发现,这条公路铺设路面所用的石头也全都是开凿出来的古生物化石,成了一条不折不扣的“化石路”,经中方科学家对此化石群进行进一步考察,证实这是古生代二纪时期的腔肠类动物化石群,2.5亿年前这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曾是一片大海。如何解决、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既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日趋完善,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景区规划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景区规划。本文认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最佳模式之一。任何对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景区进行规划的行为,都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开发中必须有保护。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它们所共有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不受破坏的自然能够保证资源永续,但却不能带来经济繁荣,故只有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对生态环境实施保护与开发,才是实现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

首先,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关键在于规划问题。规划不当,就会出现各种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在规划生态旅游景区时,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市场导向的原则,在深层次正确把握它,在具体操作中合适地应用它。这就必须做到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国许多生态旅游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意识、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旅游季节集中和景点(区)的集中,人满为患的现象已在一些保护区出现。加之一些风景区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为一时的经济利益驱动,借生态旅游之名,在自然景观中滥建人造景观,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修建公路,破坏了景区的环境。据报导,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注重旅游者管理。生态旅游既是一种旅游方式,又是一种管理模式。学术界认为生态旅游者至少应具备两个特征: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为了享受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生态旅游者必须负有一定的环境保护责任。而目前不少人对此了解不够,在景区乱扔垃圾、乱涂乱画、乱踩滥踏。随着实践,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真正含义。目前,因为考虑到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和资源自身的容纳极限,已有一些景区九寨沟等明确提出控制游人数量,减少开放时间。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早在开放前期就提出“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印象,什么都不要带走”,以此对游人进行宣传保护生态资源。

最后,注重导游的重要作用。导游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可以积极、直接地规范和引导游人的行为与活动。当前乐业旅游景区的导游素质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一些导游除了把自然现象杜撰成神奇古怪的传说外,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生态资源保护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加强对导游的素质培养,可以为保护乐业生态旅游资源提供较好的宣传窗口。

2.3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2.3.1循环经济与生态工程

在一些地区目前实施的生态旅游开发,除了产品的推出,整体系统的生态旅游特征并不突出,给人感觉生态旅游只是一块招牌。原因在于: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战略高度,另一方面则是生态旅游的开发需要正确的途径。当前,国家十分重视科教兴国,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突出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因此,要确保生态旅游战略目标的实现,其基本途径就是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都与消耗能源和资源关系密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要抑制旅游者的消费,而是注重提倡生态保护的理念,提倡合理消费,自觉注重消费过程中的环保;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如低能耗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与此同时要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景区开发过程中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节能设施的开发、绿色饭店的标准实施、饭店与景区污水的处理、污水回用技术的采用、生态步道的修建、无水生态厕所的建设、天然河流的保护、景区空气污染的控制、旅游区植被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工程技术实施等。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结构与功能协调、系统优化、良性运转的生态旅游系统。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以科技为支撑,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利用生态工程设计资源的配套利用,促进旅游活动的和谐美,最大程度减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2深入开发,创新产品

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形成有特色的产品系统,要坚持深入分析旅游资源特色,采用大规模问卷的科学方法研究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价值取向、消费水平等,还要考虑开发区居民的意见和参与程度。从现在的具体情况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旅游区已经非常有限,我们所面对的多数是旅游资源非优区,这就要充分发挥规划者的创造力,对旅游资源进行深 层次开发:一,挖掘非常规资源,对其环境中的大气质量、地表水质量、放射性辐射剂量水平、空气细菌含量、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含量等各项有益因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二,文化挖掘,对区域内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三,项目翻新,以市面上流行的产品,合理扩展而成。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就别出心裁,把攀岩与速降运动“搬”到天坑里,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天坑攀岩和速降基地,开辟了三条国家级攀岩线路和四条180米高的速降线路。

3、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与概念

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空间有赖于环境的提供。19~20世纪,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盲目自豪的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正当人类为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的时候,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酷的现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持久发展。为了寻求环境与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与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tfuture)一文。该研究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共同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完整地定义为“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系统,使之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受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1990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旅游会议,明确定义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引导所有资源管理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需求,同时也能维持文化完整、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的旅游”。

3.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过去,在以景观美学思想、产业思想、经济学思想等主导下的旅游规划中,旅游规模和旅游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均大大增加,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使人们一度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困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也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有效实施途径。

规划是为了发展,保护与开发也同样是为了发展。要使旅游长盛、资源永续,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在景区规划中的地位,保证保护与开发两者的平衡,把旅游规划目标由单纯追求美感和经济收益转为寻求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利益的协调和统一。

结论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规划在各地兴起。但规划热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规划本身缺乏特色,规划实施受地方条件限制、可行性较差,等等。本文认为,虽然旅游业由资源导向、产品导向发展为市场导向、消费导向,越来越重视旅游者利益,但不容忽视的是,旅游业已成为新时期许多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地区经济的突破口。生态旅游是一个大系统,其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运用一种手段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旅游景区规划必须系统地综合地方的各种要素,既要保证旅游资源永续,又要通过旅游规划的实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和经济福利水平,而决不是单纯就旅游来谈旅游。

参考文献

[1]奚旦立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5

[2]闵成文,成升魁.发展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学的新纪元.中国生态学学会编,20__:104

[3]方怀龙《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综述》/Browse/ShowDoc.aspx?Code=3-10&Id=20__042809102657703

[4]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

[5]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__.

[6]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__.

[7]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__.

[8]乐业县网./bswz/leye/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