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9: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的变化作文

篇1

当我们还是羽翼未丰的小鸟时,祖国就以他宽大的胸怀包容了我们。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到2009年的今天,祖国在风雨中已度过60个春秋。当我们回头翻看中华的历史时 ,不禁惊叹:中国,真是个奇迹!

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它为我展现了一副浩瀚的历史画卷:从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秦王政统一中国,到郑成功,林则徐,到最后的争国权,这些历史人物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令我震撼。

我读完这本书,厌倦沉思,脑海里浮现出种种画面:一会儿为屈原冤死伤心落泪,一会儿为郑成功感到骄傲。。。。回望历史,如果没有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那些英雄人物,如今我们的生活会是这样幸福吗?如果没有为祖国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们,祖国怎会有今天的辉煌?如果没有为守卫祖国边疆外出打仗的勇士们,祖国怎么会被世人尊敬?这本书里的许多历史人物,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在历史的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们今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很少有读书的欲望和兴趣,真是令人汗颜。古代有包拯、范仲淹这样清廉正直的官员,为人们主持正义,他们不畏权贵,为维护国家的正义牺牲自己的利益。而现在社会,却有很多官员,为个人利益驱使,贪赃枉法,这样的对比,足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上下五千年》,它似浩瀚苍穹中的一轮明月,兀立在如烟似海的少儿从书之中,更象茫茫大海上的一盏航标灯,把我们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让我沉思: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要如何谱写我的人生?

篇2

一、选题策划的社会价值分析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选题策划的社会价值分析是基于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首先,当代中国正处在全球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全新的、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国际新秩序,从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宽容,并最终引向和平共存,成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只有正确解决好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共存,才能为我国进一步的发展铺平道路。孔子的“仁学”可以为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它所强调的“和”,在当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当前我国整体社会形态正处于转型期,这就使得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整体上还不够健全,同时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强度也有所加剧。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压力和诱惑力的社会里,人们难免会感到焦虑和空虚,《论语》中所包含的孔子的“仁学”思想则能够很好地指导人们如何寻求一份内心的安宁与快乐。因此,对于《论语》的当代化解析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最后,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化的解析、发扬,从而创建有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这一伟大历史时期的内在需要。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仁学”,则更值得在当代加以传承,使之发扬光大。

二、选题策划的市场、读者分析

对于《于丹〈论语〉心得》的市场分析是从外部环境与图书产品调研这两方面着手展开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于丹〈论语〉心得》作为“百家讲坛”系列图书中的一册,是与央视“百家讲坛”同步推出的。“百家讲坛”的热播,为该书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由该栏目引发的一股读史热,也激发了对于该书的社会潜在需求,从而形成了该书的潜在市场;最后,由于作者于丹教授在文化界及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该书市场空间的拓展。

从对图书产品调研的情况来看,在同类图书市场中,书籍种类虽多,但内容大多雷同,并且特点不突出。《于丹〈论语〉心得》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融专业性、学术性、通俗性、时代性于一身。这使得该书在同类图书市场中格外抢眼,有效地拓展了该书在同类图书市场中的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并且由于电视传播本身具有即时性、直观性及内容不易保存等特性,而以电视节目内容为蓝本编辑出版的书籍,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电视媒体的很好补充,更能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考。这在无形中也形成了对该书的市场需要。

数据表明,该书的读者群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其中有一定受教育程度、对传统文化及历史较为关注、有一定购买能力的中青年占读者总量的半数以上,且男性多于女性。读者构成多为大中专院校的在校生、普通工人及文化工作者,其中的大多数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

三、选题策划的成品分析

《于丹〈论语〉心得》是依托“百家讲坛”这一央视精品栏目,在于丹教授所做的关于《论语》的导读及其当代化解析讲座大受欢迎的基础上,以该讲座内容为蓝本,在经过适当调整修改使其更适合图书出版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辑策划推出的。而身为知名学者的于丹教授作为该书作者,也使得该书在内容上更具含金量。利用“百家讲坛”的品牌效应,加上作者于丹在业内的影响力,可以说该书是品牌效应与金牌作者强强联手的最佳产物。

(一)图书的内容及人文关怀

综观图书市场上以《论语》为基础编辑出版的同类通俗类历史文化读物,其内容大致可分为:①直接对《论语》原文进行白话注解;②在对《论语》进行白话注解的同时,点明其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及人生哲理;③将《论语》中的箴言、警句收编为语录这三大类。《于丹〈论语〉心得》作为这类读物在内容上则不同于这三种形式。《论语》原文作为该书内容的一部分附在书末,而作为全书的主体内容则是作者对《论语》所包含的“仁学”思想及这一思想的当代化的解读。这种解读是作者在自身文化知识构成、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基础上,通过对《论语》的亲身阅读、思考、总结,巧妙地把其所隐含的哲学思想同当代人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生活中的事例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回归内心的本我。这使得该书在内容上的指导性大大增强。作为通俗类历史文化读物,全书在语言表达上也力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准确地把握了文化与普及之间“度”的关系,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可以说该书不仅是一本很好的通俗类历史文化读物,还是一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励志类读物。

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反映的是人的追求和愿望。一切优秀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在当前社会里,人们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在思想领域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种种的变化都会给当代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面对此种情况,人们更需要一种内心世界的回归,一种精神、心理上的慰藉。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人文关怀。《于丹〈论语〉心得》所提出的仁爱、平等、宽容、人道、信任、忠诚等正是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通过阅读该书,能够使人们的内心境界得到提升,并且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所谓的“仁”。这就拉近了文化与心灵之间的距离,在阅读之余更能激发人们心灵深处的思考与共鸣,用文化的力量安抚了当代人疲惫脆弱的心灵。

(二)图书的编排及装帧设计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内容编排分为两部分:正文和附录。正文部分由各自独立的七个小章节组成。全书这样的结构布局增强了该书的条理性,方便了读者阅读。并且由于正文部分为阅读所“得”,附录部分为《论语》原文,这样的结构编排也有利于两部分的充分结合、互为补足,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该书的正文部分文字的编排印刷方式上看,对于一些重要的、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采用底色为淡红的文字框圈出,加以强调,突出其重要性,这样做有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全书所要传达的文化思想及整体脉络,对于该书的阅读起到了导读的作用。该书页面正文的编排采用了读书笔记式的页面外边册留白的排版方式,有利于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及时地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感悟,充分体现了编排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在留白处灵活地插入《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使全书在内容上更全面、生动,文化气息更浓厚。该书封面设计以淡黄色为基调,配以水墨山水画为背景,以宋体字编排的书名,给人一种简洁、大气、古朴、雅致的感觉,与该书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营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淡雅、含蓄的文化氛围。配有印有“百家讲坛”标识的书腰,也可谓是对该书的一种广告宣传。从整体分析,该书开本适中、版式合理、印刷精良,这些使该书更具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这突出了《于丹〈论语〉心得》在内容结构的编排方式及装帧设计上独树一帜的风格。

(三)图书的发行及营销推广

《于丹〈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并通过多种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手段,利用“百家讲坛”的品牌影响力,在电视节目中为其进行广告宣传;同时也借用作者自身的号召力签名售书,为该书的顺利推广做足了铺垫。该书自问世以来就受到来自社会各界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读史热”再度升温,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文化风气,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⑴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篇3

关键词:动画 对比 表现 动画角色

《功夫熊猫》《兔侠传奇》源自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作团队,却有着相同的文化旨趣,在文化表现上都藉以中国文化作为元素。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动画设计的思考。

一.《功夫熊猫》与《兔侠传奇》的对比

1.受众人群对比

故事情节也是观众所比较重视和在意的。《兔侠传奇》的故事情节稍微有点简单。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兔侠不需要努力,不需要付出,只要有正义的精神就轻松地打败了坏人的一个故事,故事情节没有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功夫熊猫》中主人公的形象处理也正如配音阿宝的杰克布莱克所言:“阿宝其实是一个大小孩,所以小朋友和年轻人都会与这角色产生共鸣,投投入他的成长之旅。”体现这两个年龄段人群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行的精神,作为这一精神的体现,受众人群相对范围要广一些。

2.《功夫熊猫》、《兔侠传奇》受众的感悟

对于这两部影片来说,中国影迷观影后的体会是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而自豪,另一方面又为中国的文化财产在别人手里变得赤手可热而着急,一种人认为这是好莱坞掠夺中国文化,担心自己没有发扬光大的文化遗产被人抢走;另一种人认为这部片子是中国国力昌盛的表现,作为只把西方文化当作文明产物的制作工厂,能藉以中国文化背景来进行制作也是中国文化强盛的充分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说服力。

二.《功夫熊猫》与《兔侠传奇》的对比来看中美动画的差异

1.主题特色

(1)美国动画的主题: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比较明显,在美国的动画片中各种题材的动画片都会出现,并且制作的都非常精致,我们总能看到美国动画片不断推陈出新,走在世界动画的前流。在动画制作中不断变化的主题和跳跃的故事情节把不属于本国文化的故事重新包装,把美国文化特征强行置入了原文化。例如《功夫熊猫》则是运用中国的元素,运用中国的国宝——熊猫来当主角。通过不断努力来验证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2)中国动画的主题:寓教于乐、忠孝情结是中国动画的最主要的主题之一。“寓教于乐”一直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中国传统素来“文以载道”,并且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道德的国家,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对审美期待,都隐含对“寓教于乐”的强烈需求。

2.角色选择

(1)动物角色是中国动画里的小角色

中国动画中的主角也不缺乏动物,像《喜洋洋与灰太狼》《虹猫仗剑走天涯 》等。这些动画片只是单纯的把动物制作成卡通形象来吸引孩子眼球与好奇心,并没有从深成次的去抓住更多年轻人的兴趣与爱好。

(2)动物角色是美国动画中最闪耀的明星

篇4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让45分钟的课堂变成学生的乐趣而不是负担,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沃土,这是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以自己的一节市级示范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谈谈如何活跃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确定主题,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环节

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指向标。所以拿到一个课题,首先要进行定位,也就是确定这节课的主题,给这节课以灵魂,赋予其生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是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涉及衣食住和社会习俗两大板块,经过综合考虑,我给本课确立的主题是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角度感受中华民族的进步,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充满信心并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进而为之努力奋斗。

教学环节是一节优秀课的生命线、路线图。本课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与今天的生活又有一定的历史差距,我觉得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最大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拉近与历史的距离,走进历史大环境。所以我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做了如下教学环节设计:游览展览馆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试图唤醒学生的历史感,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恰当的导入来激发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或视频或时事,总之,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学生的生活有关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所有一切能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眼前一亮,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

鉴于此,本节课我以热剧“来自星星的你”的一段节选视频――展示都敏俊服饰的变化作为视频导入――服饰是时代的外衣,这种变化也反映了韩国四百年的社会变迁,将视角切换到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里我们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变迁。本节课教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展览馆,开启今天的文化之旅。

三、认真解读课程标准

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指向标。而课程标准则是这一灵魂的载体: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近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都有哪些表现,并且探讨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变化的产生。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我们通过本节课能获得哪些人文方面的提升?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四、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怎么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呢?怎么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呢?我觉得可以从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自身语言的简练精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即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这几个方面着手,这样可以增加生生互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样的探究题的设置,4~5位学生为一组,自由组合,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过程既因为新材料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因为每一个组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关注课堂小结

篇5

“我想我应该发扬中国文人的传统,其实中国文人不是只能坐而言,应该起而行……我觉得知识分子就是天生可以关心时事,批评政治,然后拥抱社会,而且没有退休的权力,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永远关怀这个社会。”

当我接到2006中国(南昌)首届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笔会采访台湾女作家陈若曦的任务,上网搜索她的资料时,总会看到这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再细看她的经历,更是让我好奇,是什么动力,促使她从美国飞向祖国,回到美国后又飞回了故乡台湾?又是什么力量,让她从基督徒转为了无神论者,又成为了佛教徒?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查找到她的作品,书有一些,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旧书店里,最远的,还在黑龙江。通过网上联系,电话确认后,我到银行一一汇了款,便开始期待着书的降临。一个星期以后,第一本书飞至我的手上。是1976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的《陈若曦自选集》,距今已有三十个年头,比我还年长几岁。我迫不及待地翻看,可书是繁体字竖排的,读着有些吃力,也正因为读得慢,心渐渐跟上作家的步子,回到过去的年代,忍不住为文姐、金喜仔那凄惨的命运而悲,为阿萱父亲的愚昧无知而伤,为追逐理想的钦之却以自杀结束生命而叹,最后,却深深地陷入那三个青年的问题中:“是科学,还是宗教,可以挽救二十世纪的人类?”

在困惑中,陈若曦的书蜂拥而至,《突围》、《远见》、《陈若曦中短篇小说选》、《二胡》、《纸婚》、《生命的轨迹》……一本一本地看过去,骆翔之、廖淑贞、应见湘、苏德清、乔健光、林同富、胡景汉……一个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被书中的人物牵绊着,紧随着那主人公们的命运起伏而时喜时悲,时而激动万分、时而惆怅不已。那生活在异域他乡的中国人,或是随波逐流、为异邦所同化:或是汲汲于名利、无视道德的沦丧;或是进退两难,既难融于新的环境,又无法回到旧时地方;可更多的,却是去国怀乡、忧国忧民的人儿,不管他身处何时何地,他始终告诉自己――“我是中国人”;他始终牵挂着祖国故乡、关切着祖国故乡的变化。

透过他们,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化做了两个字――“回家”。我知道,随着这个声音,作家在1995年义无反顾地抛弃一切回到故乡定居,后来,又加入了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等多个公益性团体,积极从事环保和妇女等公益事业;更在台湾埔里九,二一大地震后,多次到南投县参加救灾。后又住进了灾民居住的组合屋,成为南投县第一任驻县作家,以实际行动去体会灾民食、衣、住、行、育、乐等生活层面的细节。在南投县的一年里。她走遍了十三个乡镇市,深入各个层面去体会观察南投的风土民情、多元族群及居民性格,并将心得写成长篇小说《慧心莲》和《重返桃花源》,这是台湾最早的两部佛教小说,而长篇小说《慧心莲》为陈若曦再度摘取了台湾中山文艺奖“小说奖”的桂冠。

她曾以“理想的追寻”作为自己文学创作课的题目,的确,对理想的执着信念,是她在台湾――美加――祖国大陆之间漂泊的动力;她提倡“宗教融合”,希望宗教不要太分界线,大家融合在一起,彼此尊重。

寻寻觅觅数十年,飞了大半个地球,她找到了对自己理想的解答――理想的桃花源并不是自然存在于某处,它就是脚下的这片故土,它的美丽、和谐、依靠每一个人的努力打造。所以,她回到了生命的原点,回到了生养她的故土,将所有能量投身于“打造桃花源”――故乡的建设之中。

打造桃花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是她穷一生精力所追寻、终身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这也是中国哲学追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她的坚持执着,难能可贵。

我想,在见陈若曦之前,曾经困惑我的种种问题,都已得到了答案。

带着钦佩、渴望而又紧张的心,我走近了陈若曦

她很瘦小,头发灰白,岁月在她的脸上似乎并没刻下太多的痕迹;她很朴实,一件草绿色长袖薄外套,外套下是橘色短袖T恤,米色休闲长裤。脚下是暗红色的休闲鞋――她的模样,和普通人也没什么不同。

从机场回来的路上,她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仔细地盯着窗外的风景,不时地扭头问我南昌的现状,听到说红谷滩新区居然是在一片荒滩上、只经过短短数年的时间便建立起来,她大为吃惊,不禁说道:“南昌变化太大了!很漂亮、很现代!”

她一直握着我的手,手心传来的温暖。消除了我的紧张,也消融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觉我们就好像是一家人,而她是家里德高望重且和蔼可亲的长辈,一点也没有大作家的架子。当小车经过阳明路。她得知眼前所看到的市民公园和老年活动中心,居然是由南昌市原来的市委办公场所改建,而南昌市委、市政府为了长期发展的需要,将行政区迁到了红谷滩新区,她尤为感慨,认为南昌政府的做法非常有魄力、南昌的领导很有远见很有头脑。

在她的言语之间,浸透着她为南昌拥有今天的巨大变化流露出的无比欣悦和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

次日,滕王阁笔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法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山东、澳门、台湾等地的著名作家学者汇聚于南昌,再现一千三百多年前滕王阁盛会之景象。

相比一千三百多年前而言,今天的作家借着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一日之间飞越重洋、跋山涉水来到滕王阁,远胜当年风送王勃之景况,其规模、其影响更是远远超越了古时。

开幕式上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激情澎湃。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当我扭头拭泪的时候,却发现陈若曦的眼角也泛着点点泪光。记得陈若曦在《海外作家和本土性》中这样写道:“中国人对故土永远心萦魂牵,乡愁竟是地久天长”,海外作家把浓浓的乡愁化作文章,寄回故土发表,乡愁成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投稿则成为他们和故土维持联系的纽带。

一度有过“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念头的陈若曦,曾十分排斥“海外作家”这个名词,但随着时间推移,她逐渐接受了这个称呼,更在1989年创办“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以刻画中华民族真实面貌、延续并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为己任。

他乡再好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陈若曦在美国时,她扬弃了“落叶归根”的旧观念,强调“落地生根”的新观念,积极鼓励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积极参政,并写了不少关于美国司法、福利、家庭、环保等各方面的文章,可其目的,却还是为了推动中国的发展和扩大中国的影响,其主要作品,也还是以华人为主人公,展示了华人在海外的种种心态。印象最深的,是《向着太平洋彼岸》里的苏德清。在书中,主人公病危卧床 时,他总喜欢让夫人打开西窗,面对着蒙塔那山。因为山的后面是一片的太平洋。而太平洋的彼岸便是他的故乡和祖国。陈若曦借着主人公之口发出“都是自己日夕怀念的土地”的深情呼唤。

1985年,应之邀。陈若曦首次返回祖国,到北京和南京参观访问,并与会见。谈论台湾和大陆“一国两制”的可行性,其时更曾两度带领台湾作家到大陆考察,让作家们感受大陆的进步。

她加入了美国籍,可她的那颗爱国的心却没有丝毫改变,1995年她更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台湾,并兼任了台湾专栏作家协会的副理事长,负责两岸文化交流。

我能感觉到,她对两岸炎黄子孙携手共进、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殷殷期望。

这些天南昌正处于晴热高温的天气,烈日炎炎,可嘉宾们仍是兴致勃勃,三五结伴,谈论着社会百态。我常能听到陈若曦在评述着台湾的环保、治安等方面的长处和问题,她的言语幽默诙谐,不时还夹杂着爽朗的笑声。但,偶尔却发现她独自一人,默默不语地参观浏览,目光深邃,像蔚蓝大海,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滕王阁笔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作家慷慨激昂、指点未来,为南昌的文化、经济发展提出很多精彩建议,陈若曦更是两度发言。对南昌十余年间取得如此巨大的变化,她很惊讶,更为之赞叹,她觉得,南昌获得“世界动感都会”的称号的确实质荣归。可是,她看得更远

她谈到台北,经历了这些年来的建设之后。现在想要保护文物古迹,想要保存一些古建筑,却是困难重重。她也谈到十年前的意大利,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境况中,靠着旅游业的繁荣而一枝独秀于世界经济舞台。去意大利旅游的人是“满坑满谷”,他们去干什么?他们是去看古罗马竞技场、老城堡……那些古老的、刻满历史痕迹的建筑。她说,世界上现代化的城市多得不得了,如何才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位呢?她强调,文化非常重要,南昌一定要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一定要保护好;南昌刚刚起飞。比起那些已经发展成熟的高楼大厦的地方,有着更好更优越的条件去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

绿色的南昌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她对绿色南昌的期望更大:她希望南昌在现代化建设中抓住重点抓住机遇,将南昌打造成为中国的第一座绿色城市。这里的“绿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拥有许多的绿色植物,现代“绿色”,已是环保、生态、延续的代名词。她以简朴的语言形容说,如果别的国家标榜自己的产品是绿色的,那他对产品的零配件要求也是要绿色,南昌若达不到,便会失去商机;而南昌制造的产品若是绿色可持续使用的,那将是对产品的极好宣传,它必将吸引更多的商家。

生态延续,光明无限……

这已不仅仅是对南昌的期望,它更是陈若曦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理想中的桃花源就在足下。无须“暗恋”,也不必费尽心思去移民,桃花源依靠我们去打造。污染的河川可以整治,森林可以栽种,只要对土地付出爱心,它从来都有回馈的。

同样,只要全民共同来保护我们的文化、保护我们的环境,对自然、对城市付出爱心,很快会有一天。南昌就会成为和谐、繁荣、美丽、优雅、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的绿色城市!

篇6

关键词:西部;粟稻起源地;黄河及长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S-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3-0001-07

中国历史悠久,农业发端早,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许多农作物的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德尔(A. de Candolle,1806-1893)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栽培植物起源的学者,他根据作物的野生种存在、历史文献、语言和考古资料等进行研究,于1882年出版其著作《栽培植物的起源》,涉及247种栽培植物,认为世界农业最早起源于3个地区:中国、亚州西南部(包括埃及)及美洲热带地区[1]。前苏联植物育种学家瓦维洛夫(Vavilov, N. I1887-1943)依据“遗传变异最多的地区即为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认识,于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对世界各地植物进行广泛调查,写出《作物的起源、变异、抗病性及育种》一书,提出世界重要栽培作物起源于8个独立的中心:中国、印度、中亚、近东、地中海地区、阿比尼西亚、墨西哥南部及中美、南美洲。瓦维洛夫认为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及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包括中国中部与西部山区及邻近的低地。瓦维洛夫在其另一本著作《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中进一步说道,中国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世界农业发生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关于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国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获得许多成果,他们统计了世界上所有的667种主要栽培植物,其中起源于中国的有粟、黍、稻、大豆、萝卜、白菜、葱、杏、梅、山楂、银杏、茶等136种,占20.4%,居世界第二位,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3]16-17。起源于中国的136种作物,有的起源于北方,有的起源于南方,如我国起源作物中最为重要的两种作物粟和稻,就有“北粟南稻”的说法。粟在古代是五谷之首,稻后来居上,成为大江南北居于首位的粮食作物。游修龄先生在其所著《中华农耕文化漫谈》一书中说,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秦汉以前3000年主要是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从唐朝起,才接过黄河流域的班,继续大发展,后来居上,“两河”流域先后共同发展,形成整体的中华文明大国[4]。游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在“两河”流域的先后大发展,说的就是以粟作农耕文化和稻作农耕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文明的先后发展与繁荣。中国的“两河”流域不仅哺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还是史前东亚两类农耕文化的摇篮。黄河流域是粟作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与其并驾齐驱,长江流域则是稻作文化的重要起源中心。南北之分自古为我国栽培作物和农业类型考察的一个习惯视角,不过,即如笔者在《我国农耕文化研究刍议》一文中指出的那样,虽然说的是南北,然而视野往往只是南北的东部,西部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即存在“重东轻西”的倾向,这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将详细检视前人关于粟和稻起源的考察和研究,特别是西部的考察和研究,以强调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一、西部与栽培粟的起源

粟在中国古代的农作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那么粟就是哺育中华民族的乳汁。粟在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其他作物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粟在植物分类上属禾本科的“狗尾草属”(Setaria),栽培粟的学名为Setaria italica。粟又称谷或谷子,去皮称作小米,植株称禾。粟喜湿暖,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强,春播夏播皆宜,因此特别适合在黄河流域种植。粟是中国北方原始农业中最早驯化的谷类驯化作物之一,栽培历史至少已有8 000年。关于栽培粟的起源,国内外学界曾有不同的观点,有埃及起源说、印度起源说、中美洲起源说等,主张埃及和印度起源说的学者认为,粟是自埃及或印度起源之后传入中国的。不过上述说法由于缺乏明确充足的证据而受到质疑。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粟是我国黄河流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独立驯化的主要农作物,中国作为粟的起源中心已无异议。能够说明粟起源于中国,最有力的证据是黄河流域诸多史前遗址发掘出土的粟的遗存。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者已经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的新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碳化粟粒、粟壳或粟的谷灰40多处,其中发现于西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的碳化粟,年代距今8 000-7 500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粟作遗存[3]16-17。考古资料说明,早在远古时代,粟就已成为黄河流域乃至中国西部和北部广大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黄河流域遗存有粟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东部的黄河下游流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遗址是山东省胶县三里河遗址、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三里河遗址属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4 800-4 200年。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共发现476个灰坑,其中有88个存有粮食。磁山遗址经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405+100和公元前5285+105年。树轮校正后为公元前6005-公元前5948年,比半坡遗址早1 000多年。与磁山遗址同等重要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也发现粟的遗存。裴李岗文化是以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早于仰韶文化而与磁山文化相当的一种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属于裴李岗文化的新郑县小乔乡的沙窝李遗址所发现的粟的碳化颗粒,年代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5220+105年(未经树轮校正)。属于西部的黄河中游流域粟作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重要的有山西万荣县荆村瓦渣斜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山西万荣县荆村瓦渣斜遗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是黄河流域最早出土粟的重要遗址,其时代为仰韶至龙山文化时期。继荆村瓦渣斜遗址之后,陕西省西安市郊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粟的遗存。半坡遗址F37出土的陶缸中有腐朽的粟粒壳;F2门道口有一个双耳大瓮,内有腐朽灰白色谷物粉末;T8出土的储藏罐(编号为P4716),罐口用一皿状器作盖,其中装盛保存完好的粟粒;M152压在女性儿童左脚上的5号和6号钵也装有粟粒,两钵内壁也粘附许多粟壳;F88房内东北角有一个小窖穴,深不到1米,底径约1米,内有粟粒朽灰推积,显系为一储藏粟米的粮窖;H115窖穴亦堆积厚达18厘米谷物朽灰,呈灰白色的半透明状。粟粒不但发现于窖穴,还发现于墓葬中,成为随葬品,可见粟在半坡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半坡遗址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年[5]。位于更西部的黄河上游流域粟作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重要的有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青海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等。甘肃先秦农业考古资料说明,粟是该区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农作物。该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遗址,遗址下层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另一种遗存,年代经碳14测定,最早者为公元前5200+90年,树轮校正为公元前5850年,与中原地区早期磁山裴李岗文化年代相近。重要遗址有房址、墓葬、窖穴三大类,出土遗物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粮食以及装饰品等,此外在墓葬中还发现了以家畜随葬的事例。这些情况真实反映出当时居民已过着比较稳定的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结构的生活。在第四发掘区T303号探方内发现的F374号房子内有一窖穴,圆形直壁,底部存有已碳化的粮食颗粒,经鉴定是稷和油菜籽。在H219的底部发现有一层厚约0.2厘米的碳化粟粒。此外,一些陶器上彩绘图案中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作物状况。马家窑文化是甘肃另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初步统计发现遗址400多处,分布地域很广。根据底层叠压和年代测定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类型,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4个类型,主要遗存有房子、墓葬、窖穴、制陶遗址等。出土遗物6万余件,直接与农业相关者有生产工具、粮食作物、窖穴以及反应农业生产的彩陶绘画。粮食作物主要是粟,均以陶罐或窖穴储存。储存规模最大的是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储粮窖穴有长方、圆形直壁、圆形尖底、椭圆、袋状等种类。建筑工艺细致规整,有的内壁涂抹草拌泥或红胶泥,上部用圆木搭盖屋顶,向北开门修筑斜坡门道,门口两侧对立圆木构成门框,形成半地穴式的仓房。室内置放若干陶罐,罐内装粟。广河齐家坪第一号窖穴,70多个陶罐重叠放置,每罐装粟大约15斤,一次可储粟1 000斤左右。大河庄遗址共发现12座房子,15个窖穴,储粮约15 000斤,说明当地粟作农业生产已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6]。此外,在西部的青海等地,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与中原地区近似的农业遗存,目前已被大量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3个时期)和齐家文化遗址,都确认存在农耕遗迹。在青海东部地区,尚有时代稍早于马家窑文化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农耕文化。在青海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以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至齐家文化阶段的资料最为丰富。在这些资料中又以柳湾墓地的资料最完整,该墓地先后发掘了半山、马厂、齐家、辛店文化的墓葬1 730座,由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撰写的《青海柳弯》整理发表了其中1至1500号墓葬资料。柳湾墓地位于青海东部的湟水流域,那里自然条件较好,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柳湾墓地有粮食随葬习俗,粮食被置放于粗陶瓮或陶罐内,柳湾墓地墓葬原始登记表中记录了17座墓葬粮食随葬的资料,依据实物鉴定得知,当时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7]。上述考古资料说明,西部的黄河中上游流域及其周边,遗存有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远多于东部的黄河下游流域,而且年代相当久远,说明西部在我国粟作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西部与栽培稻的起源

“稻(Oryza satiua L.)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今天,稻米已成为全球30多个国家居民的主食,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亚洲,有20亿人从大米及大米产品中摄取60%-70%的热量和20%的蛋白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产量占世界的35%”[8]。稻自古就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可达万年。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者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已近200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河南、陕西对等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最早的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年代都在1万年以上。稍晚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年代距今9 200-8 300年。湖南岳阳钱粮湖农场坟山堡、汩罗市附山园、华容县车轱山遗址以及河南贾湖遗址的稻作遗存,年代距今8000年。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7 100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碳化稻谷和农作工具,尤为引人注目,距今也有7 000年[3] 25-28。以上遗址,均为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从其分布地点来看,有的是在东部的长江下游流域,有的是在西部的长江中游流域的湖南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根据考古遗存、野生稻分布和稻谷遗传资源等因素,国内外学者对稻作起源做过不少研究,结果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栽培稻起源论,它们都涉及我国西部或东部,兹简要叙述于下。

(一)国外学者瓦维洛夫、盛永俊太郎、张德慈的喜马拉雅山东部稻作起源说

此说的稻起源中心包括我国西南地区。较早提倡此说的学者是瓦维洛夫,他主张亚洲栽培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山麓,而他同时也把奥里萨和马德拉斯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地。日本盛永俊太郎依据他对锡金和大吉岭两地原有的稻谷品种与亚洲各地的各种生态类型进行杂交试验的结果,也提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地是喜马拉雅山东部的结论。盛永俊太郎的论据如下:喜马拉雅山的稻种群(锡金和大吉岭的品种群),与日本、奥斯、波罗、阿曼、且惹、布鲁6种生态型品种不同,杂交的实验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稻种与它们既不太近缘也不太疏缘,稔性常在约60%。从这个结果来看,他认为喜马拉雅山的稻谷至今还继续保存着稻种的未分化遗传因子复合(isoreagents)的状态。他因此认为上述6种生态型稻谷是喜马拉雅山的遗传性复合离开了原中心地喜马拉雅山东部各自传到不同的地区栽培,后来因受这些地区的气温、土壤或者生物因素的作用,失去了各自的遗传因子,而保存了某些新产生的突变遗传因子,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态型。在起源中心地,生态因子是极其复杂的,容易发生各种突然变异。并且,起源中心地是适于保存它们的遗传因子的地域[9]55。同样主张栽培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东麓的学者还有张德慈博士。张慈德是位于菲律宾马尼拉郊外的国际稻作研究所(IRRI)的创建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稻谷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1976年,他在荷兰的《Euphytica》杂志提出亚洲栽培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论断,后来他又发表《作物的历史和遗传资源保存――稻谷的事例》论文(chang,1985,1995),系统论述其观点。张氏的分析,先是根据经济学的重要性看起源,其次谈分布。同为属内相互近缘的稻种,今日为何会分布于相距很远的亚洲、非洲和澳洲等地?张氏对世界稻谷分布之谜作了解释,认为那是因为远古超大陆的扩展导致其四散分离,起源于喜马拉雅南麓的栽培稻随着几块大陆漂移,便形成了今日的分布局面。张氏认为,在距今10 000至15 000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带,在干期和雨期的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一年性栽培稻的先祖。先产生了“印度型”品种,后来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和中国接境地带形成了“日本型”品种,在其东部则产生了“爪哇型”品种。随着稻谷栽培从湿润热带向亚热带和温带扩展,促进了稻种生理或形态学的变化,加之不同族群对口味的选择,作为稻种新系谱的深水稻和陆稻出现了。而且对应于不同的栽培期、水利和土壤,稻谷品种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张氏起源地划定的范围较大,包括喜马拉雅山山麓的恒河沿岸、上缅甸、泰国北部和老挝、越南北部、中国西南部这一幅员辽阔的地带[10]。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创意产业 结合

检 索:.cn

Abstract :Give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old as the core of the word new vitality, new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s a shortcut. I think the present cultural industry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backward material culture industry. Our environment is badly in need of especially deep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new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ul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ulture, while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 is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function of it is widely concerned, will combine the research of the two major cultural concept down two different forms, points out, a new way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ombination

Internet :.cn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性与异性思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在老一代的记忆中流光溢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一代年轻人的眼里就像只剩断壁残垣的圆明园无法真正吸引新的价值观成长下的年轻人。但仅仅只将其博物馆化,也违背了它活态的特性。求新、求变、求发展,所以将其与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开辟发展的新途径。文化创意产业的输出方式包罗万象:影视、动漫、音像、表演等传媒方向,视觉、手工艺、雕塑、环艺、广告等设计方向,软件和计算机等高新科技方向。存在形式:地方相关特殊文化特色通过相关开发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化方式再开发、推销知识附属产业。主体人群基础:画家、作家等的艺术人才。存在目的:解放人的创造力,给拥有创新思想的人更多的机会,并且将创新思维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输出方式:口口相传的传统史诗艺术、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民俗活动及礼仪活动与节日庆典、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自然与宇宙的地域文化空间和亲身实际、手工技艺及相关地域文化空间。存在形式:被各个不同群体、团体、有些时候也为个人所视为其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的各种亲身实践、表演、表现等形式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空间体系和手工技艺及形成的特殊环境背景。主体人群基础:父子(以家庭为基础)、或者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已经达到三代以上的,传承的时间已经超过100年的民间手工艺的能工巧匠、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各个宗教仪式和特定民俗礼仪文化的主持人、民族民间地方文化典籍和相关资料的保存者等。综合以上两种不同的概念,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内在共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间与文化的沉淀,一种动态的积累,需要动态的保护,商业化的保护,它其实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升华。我一直认为终即是始,旧即是新。来自民间,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被时间所淘汰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其实它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文化,新兴领域可以进行极好的内在连接。两者都是以文化宣传,文化输出为目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口头表达分别对应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音乐、表演艺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在文化全球化下促进了地方文化多样性和激发民族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则完全依赖于国人的创新,也可提高文化素养,开阔眼界 。一个注重传承保护,一个重点在经济的新开发。不过两者共同在于人为本位思考重心,“文化产业”以人为发展基石,解放和发展人的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性文化发展基础,它强调的是人所拥有的相关手工技艺、精神技艺,其特点是如江河入海般活态流变。所以两者互相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的更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素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也存在着内在差异性: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并没有特定的具体的文化知识产权,它需要广泛深刻的文化知识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具体深入的文化题材资源但却没有具体把它推广的方法。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其提供一种新型的,功能化的保护形势。用一颗发现的心,创意带动保护,产业带动传播。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珍贵的活态基因,历史素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民族辨识力。特别是,在经济、文化、人文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不仅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使新的文化产业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性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保护与传承,代表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民俗特性,代表中国自己的价值观,虽然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在以产业形式进行文化推广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国内一直误入文化软实力,认为影视、书籍等具象传媒代表软实力,实际上其核心竞争力是内在独特文化价值观,具象符号没有实质意义,其背后支撑的价值观这才是根本所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中国文化软实力,意义十分重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高度与民族意义,增加重视度。比如,大热荧屏的甄执中多次出现的古琴演奏技艺,就是一次完美的对接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度,转化成具体影响就是古琴培训班人满为患,还有其中出现的蜀锦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几个画面就为蜀锦做了一个最好的宣传保护。再比如东阿阿胶桂圆羹不知让多少人口水大流。其实山东东阿阿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外因甄执而重又走进人们的视野。所谓文化创意产业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就是将无形的文化,有形的表现出来。再比如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以一颗艺术的心、用发现与创新的眼睛,精心调研,悉心感受,分析整理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故事”这个最具民族性与文化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原生态的完全保留与艺术升华完美结合,演员全部为云南原住民,用最民族的表现与沟通方式让世界为之着迷,也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完美体现。而这一切形成的重点与创新,就是发现了“民族神话故事”这个最剧民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遗产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貌、民族历史,还有民族传统歌舞艺术、民族服装服饰艺术、民族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全景呈现,无可争议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新的方向,同样的,少数民族神话故事概括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性的文化感染力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开发点,成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方向。这一成功案例在两者合而为一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如何把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新颖的创意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进行活态地重现,以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的表现形式“旧瓶装新酒”。让身处新时代的普通民众惊喜的发现寻寻觅觅的创意产品、创意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在始终坚持原生态、原真性的原则之外,云南印象大胆的融入了现代化的艺术表现元素、形成了云南文化的活态表现与活态保护的新的标杆,这一创新后来别中国其他多个地方借鉴运用,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创造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化科技结合起来了, 将立体舞台表演特别是人的作用大大提高,使得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完全有机交融在一起,成就了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的成功实施案例。

三、以天津为例具体分析结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影视与表演的方式结合相得益彰,经济利益与文化宣传双赢,但这只是第一步,深入挖掘深层次的结合才能真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开发周边产品,结合地方,开发新的经济发展方向,才能将两者的经济文化地位彻底提高。以天津为例,天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丰富的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影视宣传与表演的宣传力量进行周边的产品开发利用,将之与位于天津开发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结合,以创意产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联盟的输出方式为动漫开发与网络游戏研发、广告设计、会展设计、设计创意开发及文化用品制造、影视制作、文化版权交易、文化旅游等方方面面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将天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串成一条天津旅游线:传统音乐类旅游地点第一站为北辰区祥音法鼓,传统戏剧类旅游地点第二站位于天津评剧院,第三站在宝坻区,当地的文化馆剧场,传统美术示范基地旅游地点第四站是天津西青区的杨柳青,当地的画社众多,还有年画博物馆具体地点在杨柳青的繁华地带杨柳青年画一条街、第五站是在古文化街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还有临近的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鞋店及其博物馆,第六站是天津传统酿酒文化特色站是义聚永酿造酒文化博物馆,第七站是天津传统中医药文化展示地是达仁堂中药文化展馆、还有位于河北区的隆顺榕厂区展览回廊。而设计创意可以于传统美术示范基地结合;文化旅游可以和所有基地合作;影视结合可以借鉴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具体结合中津门蔡氏贡掸与影视的结合。曾几何时,蔡氏贡掸,鸡毛掸子,早已经因功能退化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它的历史,它曾经的繁盛与尊贵,都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变成了一种旧的不合时宜的。勉强传承,只是依靠政府的扶持,脱离了民间,远离我们的生活。但一部戏,改变了一切。《行走的鸡毛掸子》将扎掸手艺人的魂,将我们逝去文明的骄傲呈现了出来。剧中的“火驹”“墨龙”和“玉兔”灵性十足,好似拥有自己的灵魂,美的惊心动魄。这三把出自天津蔡家的传奇掸子将津门蔡氏贡掸带到大家面天津独特的软实力挖掘并且通过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影视开发后可以结合网络开发相应的软件,比如将蔡氏贡掸的制作过程通过手机网络游戏的方式展现文化用品的开发以天津地域文化作为卖点,将蔡氏贡掸的符号提取后制作成文化产品等。

结语

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文化创意的角度思考,我们发现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创新的变化而焕发新的时代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旧时怀念也有新的经济文化意义,古老文明更能激发我们的创新与活态思考,用创意带动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产业化生产,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的新思考,也是对古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保护形势,活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活化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心,结合思考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 胡娟、朱练平.文化创意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3.

2 郑鑫.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互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 刘宇,张礼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本位基因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

篇8

    一、民族性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精髓

    由于文学的传承性,无论客观社会如何变更,其民族的文艺审美观都无法动摇。海外 的华人虽然在地域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更,但骨子里却蕴藏着太深太多的民族意识、民 族感情,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种民族情结正集于华人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

    (一)大陆本土文学与海外华人华文文学之间所反映的客观状况通常用整合和分流来界 定。同文同种,脱胎于同一文化母体的文学创作本属一个文化整体。当这个整体由于客 观或人为的原因受到阻隔时,分流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推动着文学的发展。众所周 知,由于战争,许多的华人作家流落域外,从早年的林语堂、梁实秋等大师级作家到林 海音、洛天、痖弦、徐讦等着名的老作家,从现代派、乡土派的陈映真、黄春明、白先 勇、余光中到新生代的钟晓阳、查建英等,无不将强烈的民族意识融进作品之中,可以 说,民族性是这些海外华人作家创作的精髓。特别是新移民文学的崛起,更将这种创作 的“精髓”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当母体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将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 主题始终定格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元”,而不脱出民族文学的“围城”之时,民 族性便将大陆本土文学与海外华人华文文学沟通到一起,在客观上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学 空间。这种沟通和融会是20世纪华文文化身份定位的理论背景。

    (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描绘,折射出整个民族的人文和时代的精神 。无论是林海音笔下那位旧中国传统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凄凄哀哀至死都未“堂 堂正正当一回妻子”的金鲤鱼的悲惨命运,还是由于现代文明下的变态心理而崇尚爱情 至上、性解放而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的夏晓云的婚姻悲剧;无论是“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的昔日达官显贵今日无奈的流浪者,还是致力于“我们的歌应该是从我们 中国五千年文化里、泥土里、人的心里发出的声音”留学于维也纳的青年音乐家江啸风 的“民族魂”的力量所在,都是与时代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这不能不说是整个民族文 学的艺术再现。

    (三)体现在母体文化中的民族性带给海外华人华文作家的是永不泯灭的良知。“数千 年来勇敢、勤劳、俭朴、孝敬祖先、忠诚国家,乃至古代既有‘大公无私’、‘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同理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克己奉献精神,还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1],常唤起海外游子 们的创作激情,使其在文学创作中,面对新的文化空间,展开更广阔的视野,表现出更 恢弘的气度。“两脚踏东西方文化”的饱学之士林语堂,让西方人从《京华烟云》中领 略了中国文化以及老庄哲学的魅力和精义,赵淑侠《塞纳河畔》的深邃的思想内涵与强 烈的爱国情怀,乃至于后来认同中华文化、趋向传统回归的年轻新移民作家们,无不将 游弋于海外作家的一片赤心捧予祖国。

    二、异变——在恪守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突破母体文化,将移民群体文化色彩涂抹 到其创作文本中

    海外华文文学虽然以本民族文化传统为核心,但却不可抗拒地吸取了各旅居国本土文 化的营养。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已逐渐形成了海外华人作家群体的现代思维方式 ,于是一种融合的双重性文学应运而生,我们称之为“异变的华文文学”。

    (一)大相径庭的文化观念造成尴尬无奈、漂泊无依的痛苦心态。一种异于本民族的思 维和行为模式,必然成为赖以生存的支柱。皈依西化,痛苦、无根无源的困境所产生的 观念必然成为华人作家创作的精神渊源。因而,早期的乡愁主题——失落、孤独曾是华 文文学多年不变的基调,他们无法对人生、社会、国家、时代作出更理性的认知。我们 可以从赵淑侠的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上看到这种乡愁情愫的异化:《西窗一夜雨》中 的陈志翱遭受感情上的流浪和文化上的乡愁,挣扎在生存线上,是个典型的海外悲剧形 象;而《我们的歌》中的江啸风却“无暇去品味漂泊的痛苦,无暇领略失业的苦闷”, 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爱自己的祖国,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这种于感性与理性的嬗变亦 代表了众多华文文学创作中的潜意识的两种文化的交融。

    (二)异域风情、语言和情节结构亦是华人华文文学易于接受的较为自然、合理的表达 方式。丰富的多样性和差别性,亦是海外华人华文文学异变的特点之一。中国传统小说 的以人物对话和行动直接构筑故事情节的表现模式更多被西方小说的多样化描写方式— —意识流、象征主义、印象主义乃至于隐喻、暗示等修辞格所替代。我们可从早期郁达 夫的《沉沦》、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小说中体会到这种西化的描写方式。倘若说这 仅是异变的初始状态,那么在以后的现代派作家群中大为不鲜,如聂华苓以现实手法表 达象征意义的《桑青与桃红》、陈若曦以时空倒错的表现方式来刻画主人公的精神状态 的《最后夜戏》等,乃至后来的“新移民作家”们将异域文学的审美观及语言风格渗透 到其作品中,使西化的异变更为显着。

    (三)新移民文学迅速崛起,标志着华文文学走向新世纪。社会和时代的前进步伐的加 快,人类观念的进一步大同化,新一代华人移民知识层次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新 时代海外华人华文文学新成果的产生。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异变,显示其 创作中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对时代、社会及人生的思考。这种异变似乎 是在作一番如何融传统于现代,融西方于中国的探索。正如国内评论家界定:不再满足 于对异国作浮光掠影的描绘,冷静的观察思考取代了早期的惊异、迷惘的目光。尤其是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新移民文学,以其内容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吸引了读者,以结构风 格多样化显示了作者的创作实力。如阎真的《白雪红尘》、张翎的《上海小姐》等完全 摆脱了以往留学生文学的乡愁阴影,投入到争取适宜的、愉悦的生存空间。在表达形式 上,新移民文学亦大胆采用空间与时间的肆意交错以及浓墨重彩的猎奇式渲染。无疑, 这类积极向上的历史定位,乃是新移民作家不同于早先留学生文学的异点所在。从发展 的角度来看,新移民文学正坚忍不拔地在攀登华文文学的新的高峰,这也是我们的企盼 。

    三、冲出东西方文化夹缝,寻求独特的文化归宿

    新世纪的到来,给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但似乎也增加了华人华文文 学发展的某些困惑。这类困惑被称为“忧患意识”,目前正经历着从忧患传统的被迫丢 掉到关注传统没落这样一个过程。正如国内资深学者研究所论“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 是处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一意识有时并不 那么强烈。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在两种不同文化差距所做的文学想像,是一种文 化现实的描述”[2],这种对于经异族文化冲击波内化而成的“他者”和“异域”的描 绘,可视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

篇9

前些年提起电视购物,往往毁誉参半,一些夸张的电视购物节目让人印象深刻却又不敢轻信。在消费者从怀疑到尝试,从选择到信任的过程中,电视购物这种消费模式逐渐发展,东方购物这个电视购物品牌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业内的标杆,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2004年4月上海东方电视购物节目正式开播,2010年4 月获得全国首家24小时电视购物模拟频道运营牌照。目前拥有两个电视频道,全国落地覆盖面达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同时,通过网站、移动端、目录、IPTV、广播等多媒体立体销售平台,向上海地区以及全国观众提供逾11万种商品的购物服务。东方购物陆续开发销售汽车、房产、旅游、家装等商品,开创了中国电视购物史上商品销售类型的多个第一,引领中国电视购物业的发展潮流。目前,拥有顾客近895万。2015年荣登上海百强企业榜单。

2004年,网络购物还没有盛行,东方购物如何让消费者接受电视购物这种消费模式?如今网络购物盛行,同样是在购买前没有接触商品本身的购买模式,东方购物又是如何留住客户,保持业务稳定增长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东方购物,得到的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答案:“始终以诚信立足,从消费者中来,到消费者中去”东方购物副总裁李卉蓉如是说。

品质管理中心的权力

和实体零售业一样,电视购物也要决定将什么产品放在自己的“货架”上展示。在东方购物谁来决定“货架”上展示什么商品呢?商品开发中心当然责无旁贷,他们筹划“选什么”,而对应的品质管理中心却握着否决权,决定“不选什么”。

选什么商品,就是选择供应商,是保障服务、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第一个门槛,作为一个平台,要当好平台的“把关人”,要将好的品质有保障的供应商引入到东方购物的平台来,将在标准线外的供应商挡在门外。东方购物站在顾客的立场上选择能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以相关法律法规与顾客的期望作为品质管理标准;优先考虑顾客安全,不因价格而降低品质。

东方购物形成了一套完整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机制,所有的供应商都要经过资质审查、品质承诺、产品品质检测等一系列过程。除了在硬性指标上不让步外,所有新商品进入到东方购物平台,都要经过网上调研、顾客品鉴会、新品会等市场前测和内部打分环节,在过五关斩六将后,才能算是正式入选。可是即便市场前测和内部打分的分数再高,通不过品质管理中心的质检,也绝不能售卖,因为任何要素都不能让步于东方购物最珍视的质量。

2015年东方购物继续强化了品质管理中心的职能。这样一支高素质高责任心的队伍,独立于商品开发中心,目的就是为了从入口处提高品质管理的公平性,严防死守品质这一道防线,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的把控都是慎之又慎、严之又严、细之又细,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内部的质检准则,不让任何有隐患、有瑕疵的商品在东方购物的平台上售卖。在商品进入仓库时,还要接受入库商品的抽检,个别商品要进行一一比对,只有符合入库标准的商品才能入库,最终送到顾客的手中。

商家在正式成为东方购物的供应商后,将被纳入东方购物的供应商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东方购物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指标对供应商进行评分,淘汰得分低的供应商,让供应商“蓄水池”流动净化起来。

同时,东方购物视供应商为家族成员,供应商是东方购物的合作伙伴,两者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东方购物为供应商建立公平、公正的合作环境,维持公正的合作关系,建立透明的合作文化,将这种关系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

对品质的把控是东方购物赢得顾客、留住顾客的不二法门。如果没有十多年对品质的坚持,东方购物无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品质关乎企业的信誉,所以东方购物始终认为必须强化品质管理,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让顾客满意,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守住老顾客赢得新顾客。

竞争,让人更看清市场

十年发展,消费者逐渐认可东方购物,品牌影响力逐渐形成。然而今天的东方购物正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

在互联网的时代,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冲击着原有媒体格局,网络购物的迅速崛起,成为炙手可热的购物模式,催生了新的营销潮流和模式,也打破了消费者原有的购物习惯和购买决策过程。

随着市场环境的开放,行业公平性的加强,电视购物行业也逐渐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呈现出了新一轮的繁荣。越来越多的电视购物企业获得了外省的频道落地权,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购买选择,给电视购买的“货比三家”提供了可能性。去年,环球购物落地上海,打破了东方购物在上海电视购物行业的垄断地位。所以说,东方购物除了面临互联网转型的挑战,同时也要应对同行的“前后夹击”。

变化往往会迫使企业思考,会促进企业改变。在经历了一番冲击和探索之后,东方购物十分乐意接受这样媒介环境的挑战和优秀同行的竞争,无论是倒逼式成长,还是自发型变革,一切的宗旨都是由消费者中来,到消费者中去。这也让东方购物把市场看得更加清晰,也对细分市场的理解更加充分。

东方购物成立伊始,就着力研究中国的消费者市场,顾客定位也更加重视亲情,重视家庭。以家庭为出发点的顾客更加注重品质,注重功能,他们未必会追随最前沿的科技,却希望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好用;他们未必跟踪每年的流行色,却希望在客厅看到这个产品时赏心悦目。

激烈的竞争让东方购物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解消费者,站在消费者立场思考,才能扎扎实实做好细分市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东方购物的商品开发程序包含顾客品鉴会、新品会等诸多复杂程序的原因所在,即为顾客挑选最合适的商品。

打造全媒体购物平台

经过十多年发展的东方购物,如今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日益快速的跑马圈地式的发展,如何和消费者对话,建立多媒体生态机制,催生创新营销新模式,都是东方购物面临的挑战。

同时原有的忠实消费者的日趋老龄化是无法避免的,如果老一代消费者在逐渐退出,而没有及时跟进年轻一代的新消费者群,那么,市场必定日趋萎缩。在今天,再好的品牌除了要坚守传统的东西,同样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去打动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心。

因此和新兴环境的良性互动,探索电视端、PC端、IPTV端、移动端、广播端等多平台的全媒体融合的路径,打破各通路之间的联动闭环,是东方购物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这些努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消费者更便捷、更舒适、更丰富的消费体验,让顾客实现“随时随地,购物随心”,轻而易举的获得更有品质的生活,真正提升消费体验。

依托东方购物的品牌优势,东方购物开通了全球购业务。东方全球购是东方购物旗下的海外购站点,于2015年9月6日正式上线,每日10:00准时上新,在确保海外爆款产地直采的同时,由于提前在自贸区集货,比起一般代购配送周期更短。消费者购买欧美、日韩等地商品,均能享受中文客服服务。这一模式既确保了商品新鲜、热门、低价,又解除了消费者海淘需要漫长等待、海外直购难以维权的后顾之忧。

他们还颠覆传统O2O,与消费者对话,让消费者有了更丰富的购物体验。2015年10月,由东方购物主办的“2016年新品博览会”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展会以“融合智能互联共创宜居生活”为定位,开拓创新,以实景演示的方式展现厨房、卫浴、卧室、客厅环境下的家居新品,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诉求,让消费者体验到高品质的未来生活。

即便在自己最擅长的电视购物领域,东方购物坚持创新,不忘社会责任,关注更多消费人群的购物体验。从2015年1月1日起,东方购物二套每天8:00-9:00增加手语同步播报,以“画中画”方式提供专业人员手语解说,让听障人士也能真正的“看”电视了。关爱听障人士,实现传播“无障碍”理念。这一尝试,更是在全国家庭购物领域开创了先河。

2015年12月15日,东方购物全国版APP正式上线,东方购物把服务推向全国,为全国的消费者带来更多个性化的消费模式和便捷的购物体验。

篇10

每一个员工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在总结中发现问题,吸收经验教训。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三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三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1考试对高三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每个月的月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的学习情况。因此需要我们慎重的总结,因为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明确考试目的

这个道理每次考试前后提及到,可是现实中多数学生拿到成绩后的表现可看不出是自我完善之后的那种静心、理性、更有效率的学习。而是一种焦虑、急躁、甚至对自己失望。当然这样的“靠后综合症”仅仅持续了几天时间,他们又被卷入都茫茫的备考大军中去了,依然没有效率,甚至盲目的复习,随波逐流,甚至迷失了自己,这样一来,一直到高考,都是这样循环着——学习——紧张——考试——失落——学习——紧张——考试——失落。虽然现在高校招生录取率相对比较高,但是想去好学校,好专业难度还是很大,因此说高考之后,绝大多数人对自己成绩还是有失落感。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是不是我们不能做得更好,当然不是。因为每一次考试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机遇,如果说仅仅为了考试而考试,有可能失去了机遇。

建立高考备考日志

一份完整的《备考日志》做好包含以下内容:

(1)考试的心态变化

有的学生越到临近考试,越紧张,甚至在考上外还加班加点的看书,打算考试的时候能对到一些题目,心理不断的暗示自己”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其实抱有这样想法的人,往往都是对自己丢失信心。有的考生考试之前盲目的士气高涨,觉得:”反正考试还没有考,什么都可以发生,我这次考试肯定能打翻身仗。“结果很多人事与愿违。还有的指望通过这次证明自己,也有人觉得这次没有复习好,考试肯定完了,考试之后再好好努力吧,那么你是哪样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一面,那么就在考试之后把它写下来吧,把几次考试的日志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会收获得更多。

(2)考试时的感觉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优势的学科,特别时自己最拿手的一科,有时候却没有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分数,那么考试时对试卷的认知最为重要,是不是你考试中对某科,某个题目意识决定了你考试中出现的一些不足?所以说不管你每科成绩怎样,你在考试中肯定对每科都有不同的认识,那么在考试之后就应该把这些认识记录下来,看看在接下来的复习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3)考试结束后的感觉

考试结束之后,学校一般都会放两天假,那么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你是否忘记了考试?如果没有忘记,那么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担心?如果你能忘记考试给你带来的不快乐,是哪些方面给你的力量?不管你是否忘记这次考试,你肯定属于自己的感觉,下一次考试还会如期的到来,为了有更多的收获,你也应该把考试结束后的感觉写下来。有人心里没有底气,有人怕第一时间见到分数,也有人盼望着早点知道成绩,更有人对成绩抱有幻想....

(4)拿到分数的感觉

拿到各科成绩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感觉肯定不一样,考好的人往往春风得意,一切在眼里都是美好的,考不好的人对自己灰心失意,不知怎么面对才好。都说分数是命根子,在现实中往往有一些人拿到分数的时候,对自己不满意,发誓学习,结果没有坚持几天,就忘记了这事情,下次考试一样如此,结果高考败得很惨。你是否有一种”在成功的喜悦中欢天喜地,不在失败的苦痛中呼天抢地“然后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最后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那么也就拥有自己了。因此说,拿到分数之后,你应该记录下你的感觉。

(5)备考状态

这一条很重要,学习过程中,最摧残人的就是做了很多无用功,并且找不到做有用功的方法。例如很多学生都把时间留给作业,把自己折腾的身心疲惫,结果学得东西考试没有考,考得东西没有学到。还有用一些资料,都是一些老题、旧题甚至错题,那么你就在这次考试过后有新的认识了,知道什么资料好,什么作业好,平时做哪些事情才能有益于学知识,同时适应考试。很多人考不好,就想找课外辅导班,或者找一对一,其实你不对你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并且没有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那么盲目的报班,请老师,效果肯定不好。

(6)对下一次考试有什么期待

很多人都期待下一次考多少多少分,而不去想下一次考试绝对不能出现哪些错误,同时在现实中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制定的学习计划,还有下一步的目标很不合理,到头来什么愿望都没有实现。那么你对下次考试有什么期待?在这次考试之后详细的写下来,下次考试验证一下,看看你制定的计划和目标是否合理,这能折射出你备考过程是否合理。

高三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2高考的日子一天天地近了,我们即将迎来人生征途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场竞事——高考,它对翻开我们人生征途中崭新的一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把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比作一次万米长跑,那么现在我们已经跑过最后一个弯道,距离终点仅有百米之遥。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鼓起勇气,携手并肩,作最后的百米冲刺。这样才能在满怀希望的六月,打一场漂亮的胜仗,收获我们的梦想。

展望即将到来的高考,我们对本届高三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同学们会为邵东一中创造出新的辉煌。我们的信心来自于我们的实力和优势:我们有一支能吃苦、肯奉献的教师队伍;我们拥有1400多名有着远大理想、肯学、善学的学生。从各次月考成绩来看,500分以上的人数越来越多,第一次381人,第三次434人,第四次517人,第五次已达545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下,明年的六月一定是邵东一中的辉煌时节。

同学们,高三最后的五个月也是对同学们毅力、恒心、耐力、细心的考验的时刻。在这里,我还想对同学们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要全身心地投入。

距离神圣的高考仅有一百六十多天了,同学们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将全部精力用到学习上。从现在开始,暂时抛开一切与学习、与高考无关的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希望同学们用对自己一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高效率地学好每一天、用好每一分钟。一百六十多天,实在太短,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好;可是,一百六十多天,对于有心人来说,却又很长,只要精打细算,科学安排,就完全来得及弥补过去的漏洞和不足。任何目标的实现要靠踏踏实实的行动。我们要从现在就开始,不把今天的事留到明天,因为明天是失败者找借口的日子,如果行动有所迟疑,成功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投入别人的怀抱。

2、要有坚持到底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高三的学习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起早贪黑,付出了十分艰苦的努力,我们看在眼里,也看到了希望。在这过程中有些同学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回报,有了放弃的念头;还有些同学在历次考试中发挥得很好,觉得自己的水平还可以,高校录取通知书就在眼前。这是两种极端错误的想法,高考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如果现在就开始松劲或泄气,那你肯定不会彻底成功。世界上没有人永远成功,也没有人永远失败,“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只要你努力,就有可能成功。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目标,我们要鼓足勇气,迎难而上,永不言败。

高三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3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一种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不安,对成绩感到不安,对未来的学习感到不安。有的科目的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我不满足于此;有些科目真的说不过去,通过这次考试,我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第一个就是我发现了在做题速度上的问题。从一开始,我没怀疑过我的做题速度,可是这一次,几乎每一科都有时间紧迫这个致命问题,仔细想想,原因就是由于每天在完成作业上拉的时间线过长了。拿物理来说,我的逻辑能力不是特别好,思考问题不全面,反应不够快,平时做题练习时思考的时间就会很多,只做到了保证质量,在做题数量上却一直没有提高。我平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考试时时间一紧,大脑一片空白,做题毫无思路,更别说什么答对了。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需要平时自习课上多多提高自己写作业速度,但前提是保证质量。如果想要见题就有思路,就要在吸收了课堂内容后,在课下多做题,每天一两道,重在坚持下去。为了提高做题速度,我会坚持做下去,数、理、化、生,每天都要有记录。

第一个就是缺少总结积累。在语文这一学科里显得尤为重要,有些知识点如字音字形,文学常识,作文素材等都是靠平时积累背诵的,临时抱佛脚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我的日计划里又多了一项语文基础巩固。

第三个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从小学开始我的心理素质就不是很好,遇事爱紧张,直到现在,甚至在考试前几天偶尔就会有紧张感,不是我的信心不够,而是每一次考试后的败落想起来就让我难以承受,我不想有这种感觉,归根结底,我认为是知识不扎实以及其他与考试有关的能力不够,比如说考场上的随机应变,难题的大胆放弃等等。话说回来,我为什么每次都考不好?我觉得正如老师所说,一次考好了,你不去思考为什么会考好,到底是哪个环节起作用了;一次没考好,你又不去反思为什么考砸了,是哪里出了问题。无疑这种“不管不问”的行为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是有弊无利的。如果心里总想着自己这次又会考不好,考不好后结果又会如何,这样的话在复习阶段你就落后于别人一步了,所以我会尽量克制自己不去想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聪明,不如别人反应快,但我必须做到比别人勤奋,肯吃苦,用不断重复的方法来加深记忆、积累经验,笨鸟先飞早入林,正是这个道理。从多次测试的结果来看,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我认为自己就是不会学习,不会安排时间,可能这节课后做数学题比较好,我却拿了物理来做。很多时候是在做无用功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在这次考试之后,我会合理安排我的时间,在合适的时间段做应该做的事情。我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我,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今后取得好的成绩。

高三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4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我们的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落下帷幕。

在这一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这是我们的春天,这是我们高三年级这个大家庭的春天,这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春天;

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享受月考之后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在这一片晴朗辽阔的蓝天下,我们奋发图强、奋力拼搏

在这一片晴朗辽阔的蓝天下,我们继往开来、自由翱翔

高三年级组月考总结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理科年级前五十

没有冬日里的寒风刺骨,哪里会有春天花朵的娇艳美丽;没有昨日灯下的伏案苦读,哪里会有今日的名列前茅。同学们,凤凰只有在浴火之后才能翱翔于九天之上,也许你认为,古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这些对于我们相去甚远。其实,勤奋的身影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用自己的努力验证了那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文科年级前三十

冰雪消融,化作千顷碧波;朗朗书声,铺就锦绣世外。他们是学习中的佼佼者。刻苦是他们身上凸显出的力量,优秀是他们身上折射的符号,日复一日,他们敏而好学,孜孜以求,在博远的书山学海中取得了累累硕果。

单科状元

他们积累着点点收获,堆积成巍峨的山峰!他们吸纳着丝丝能量,汇聚成浩瀚的海洋!谁说状元只有预招的学子,普班的强者一样可以博得头筹!他们对学习充满必胜的信念,使巨大的冰山化为大海;让坚硬的岩石变成浮雕。领奖台上,他们才是真心英雄!

班级前三

谁会说,无边的学海里充满着艰辛?他们的快乐在为理想而拼搏的过程里,他们的幸福在为未来而跋涉的努力中。他们凝神贯注于每一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传递着他们感恩的情怀;他们苦思冥想于每一道难题,会心的微笑里,绽放着他们收获的欣慰。

理科普班前二十(文科普班前__)

踩着困难前进是求实是他们独有的风骨,踏着泥泞奔跑更是他们奋进的灵魂。勤勉与踏实造就了他们求实风范,关怀与温暖为他们铸成了雄鹰摇篮。

学习进步奖

如果没有战胜怯懦的勇敢,就听不到胜利的宣言;如果没有斩断徘徊的毅力,就不会延伸前进的航线。挖掘潜力、突破自我、明晰目标、寻找动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是对他们最恰切的评价!

学习先进班集体

班级是一个温馨的名词,班级是我们梦想的起点,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相互鼓励奋发向上,相信只要团结一致,定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文明守纪班集体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虽无大树的挺拔,但依然可以用嫩绿装点春天.同样即使我们不是学习之路上的领航人,但依然可以用遵规守纪的品质让人折服。

文明礼仪之星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而礼貌既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只有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

(所有颁奖结束)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其他同学在离期末考试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里,振作精神,奋起直追,争创佳绩。

杨主任讲话

古话说:没有德行,文学成就算得什么呢?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因此学习与纪律好比俩驾马车,必须并驾齐驱,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胜利

张主任讲话

我们 常说老师像蜡烛,用自己的智慧照亮了学生的前途,耗损的却是自己的身心;是的。可以说,我们优秀成绩的取得与学校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是他们为我们的学习营造并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完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论上一次月考成功与否,从现在做起,勤奋努力,让每一点付出都获得回报;让汗水洒过的地方,开满明艳的成功之花!

结束语

踏着青春的节拍,我们向春天走来,

激扬着青春的风采,我们向春天走来,

我们拼搏,用美好的青春铸造日后辉煌的成功;

我们奋斗,用坚忍的毅力谱写日后温馨的礼赞!

让我们记住今天,自强不息,人比天高,志在神州!

让我们期待明天,团结奋进,脚比路长,丹心长留!

月考总结表彰大会到此结束!

高三第一次月考总结范文5“思维方式决定做事行为, 做事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比尔·盖茨的一席话令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总结,但每次结果却没什么大的变化。成绩的不见好转,说明我自己在思想上存在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并不是解决成绩,而是思想上的问题,因为这将关系到我一生的命运。

成绩问题的确很让人头疼,不过路是自己选的,问题也应由自己来承担,针对单科存在的问题还是应该系统的分析。

这次考试语文试卷得了104分,放在高三高三的确是个高分,但对于高三来说,语文110分以下的成绩都是低分。汉语作为母语,每个人在思想中都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所以要人为的改变这种模式确实有点困难。语文卷总的来看,影响成绩的还是选择和作文,这就涉及到一些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丢分,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弥补的。我还是很有信心在第一次月考中突破110分的~

数学自古以来就是文科生的弱科,但这个社会又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你不强,就注定被人吃掉。所以我还是选择无条件的提升数学成绩,针对此次考试,数学卷子综合来说还是比较简单,但因马虎未审清题意,所以丢了许多不该丢的分。此次数学考试,就我个人看来124分是正常分数,因为这124分都是基础分,最次也得过120分。上高三以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是班级里的,但这次的失误令我十分懊悔,希望没有令数学老师失望,下次月考,我会拿回本属于我的东西。

英语常被中国人看作第一种语言,但在经济发达、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早已成为了中国的第一种母语。汉语、英语不过关,很难在社会上生存,此外还必须掌握日语或法语第一门语言。香港大学的面试更是以英语为交流方式,由此可见,英语对于我们这些90后来说非常重要,必须无条件的学好英语。

政史地一直被人们视为小科,但自分文理以来,政史地就已占据了半片江山,想要考高分,政史地绝不能缺腿。可我现在还仅仅是拘泥于及格… 首先在基础上我就很不过关,所以受题的难易程度影响很大。感觉基础上的问题是解决的,只要付出时间与努力就应得到相应的收获,但事实证明,并没我想得那么简单。上高中以来,欠下了太多的债,现在想一次性还清的确很不现实。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放弃。正如政治说的那样“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之变”。

已经在路上,就不要忘记出发时所说的话。是否还记得当初许下的承诺,是否还记得当初夸下的海口。做人应做到“无悔”,已经到了这步田地,结果怎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过程,我们到底为人生积累的多少的财富。从高考考场走出,是否敢对自己说“我无悔”,如果能,那就没有对不起这三年的努力,就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知识没能学会,但做人我们还总是要学会的。所以说思维方式很重要。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积累财富,不要放过每次学习的机会,知识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懂得探索。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追求,不然这真是一个失败的人生,锁定目标,专注重复,永不言败。

人的一生就好比在拍一部电影,有的人把自己看成是电影的观众,享受着无穷的乐趣,沉浸在那虚幻的世界中;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电影的主角,主演着人生的点点滴滴,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限;而我将自己视为电影的编导,影片的剧情由自己决定,因为我不想做那无知的观众,也不想做那失败的演员,我要导演自己的人生,拍好这部电影,因为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因为我要做到真正的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