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2:2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光曲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月光曲作文

篇1

月光曲

《月光曲》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有一次去各地旅行演出。一天晚上,他来到一间茅屋旁,听到了有人正在弹他作的曲子,便推门进了去。由于他同情屋里盲姑娘和她的哥哥——个皮鞋匠,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谱写《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月光曲》音乐优美,柔和,又有点像催眠曲,只要听过一次,永远都会记得。

那么,这是真的吗?许多人都说这是真的,难道,这件事是贝多芬亲身经历过吗?不是的,这只是传说!

事后,科学家们调查过,贝多芬一身中并没有这样的事情,而《月光曲》是贝多芬用了几天的时间,修改过好多次,才完成的杰作。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月光曲》并不是贝多芬即兴创造的,而是贝多芬用了几天的时间,修改过好多次,才完成的杰作。

这件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分析清楚,不要胡乱下决定!

篇2

那个金色的背影……

这一切。

从千年前就如此凌乱。

——焚火地狱 我是不是不应该去打搅他们? 她到底在等待什么? 过去只会让人痛苦。纠结的爱恋… ——苏格拉

我和苏格拉漫步在阳光下冷清的街道旁。

沉默。

各自怀着自己的心事。

我不是真正的自己吗?

可。我要在哪里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我望向苏格拉的侧脸,他清澈而忧伤的眼眸扯痛了我的心。

不知道为何要心痛。

篇3

黑龙江省绥化市靖宇小学四年二班

李亚轩

我听过蔡依琳的《完美》,也听过林俊杰的《小酒窝》,但是更喜欢听那首钢琴曲《月光曲》。

我首次听《月光曲》是在我4岁的时候,妈妈为我弹的。从那以后,我百听不厌。听妈妈说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为一个盲姑娘而作的,贝多芬是德国著名作曲家,他谱写了许多名曲。其中有一首乐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一天夜晚,贝多芬去 演出,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散步。听到一间屋子里传来钢琴的声音,他走进屋里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坐在钢琴凳上,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但是很不熟练。于是他对那位小姑娘的哥哥说:“我来为这个小姑娘弹一首乐曲吧!”这时,月光从窗子照进来,照在这个贫穷的兄妹俩寒酸的家。在这个优静的夜晚, 贝多芬浮想联翩,随即作了一首曲,并称它为《月光曲》。

我一直被这首优美面奇妙的乐曲而深深陶醉着。

以后每当我听到这首曲子,仿佛像走进了优雅而美妙的仙境,好像大海在为它赞颂,浪花为它鼓掌,海鸥为它吟诵。

《月光曲》,它是我悲伤中的安慰,高兴时的朋友,是我黑暗中的一颗星,黎明中的一片霞,它也将伴随着我成长。

篇4

弯曲的月亮挂在树上

让我听见了蟋蟀的苍凉

深秋的山冈被削得更低

月下的土地

把夜岚牧向远方的河流

谁在敲门?敲窗见霜

只有亡灵在影子里彷徨

我慢慢走回自己的心脏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整合

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绕,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 “诗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自悟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感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中介,是衡量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层面上,那么这种感悟是浅层次的,不完整的。网络的交互性使学习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发送者,为学生的自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问题研读,而后进行网上交流。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安排学习方式和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唤起情感体验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在《月光曲》的情境中,欣赏、品味,激发学习的欲望。课文重点段内容含蓄,我用精心制作的软件,把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狂风巨浪,雪亮的浪花展现在学生面前。随即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随着逐步展示的直观画面和高昂激越的乐曲节奏变化,学生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有感染的语言讲道: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他的曲作者是被人们称为”音乐巨人“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自幼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由于家境贫寒,贝多芬11岁就被送到一座剧院的乐队当演奏员,22岁时他来到了音乐之乡的维也纳,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资产阶极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领悟到了贝多芬遇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的愤恨。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篇6

一, 在教学中找准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认识“具体”的内涵

六年级上册课文《月光曲》,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写具体的很好的范例。

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对于指导学生如何“写具体”,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课文在写贝多芬如何谱写成《月光曲》这件事上,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事情的发展变化 人物的情感变化

(贝多芬)夜晚散步—听到琴声 (好奇)

走近茅屋—听到对话 (同情)

走进茅屋—看到情形 (惊讶)

弹奏曲子—听到赞叹 (震撼)

创作《月光曲》

上课时,学生看到这样的课件展示,听到老师的引导,不仅弄清了这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而且还明白,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贝多芬的情感也在变化。这样,让学生很直观具体的认识到,可以像这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一件事,把事写具体,准确地表达情感。学生练习时,不仅能把一件事写具体,还能把自己的情感在字里行间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

写人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描写具体化。如《穷人》一文中: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他搔搔后脑勺”这一简单的动作说明渔夫在考虑问题,刻画出了他极端矛盾的内心世界----即想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而又觉得自己无力抚养。“得把它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从简单的做人道理出发考虑,孩子同死人在一起是不行的。“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表明渔夫在心理上已做好了吃更大苦头的准备。记事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发展的过程一步一步具体写出来的,使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化。状物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出来,使事物形态具体化。上述主要指的是描写对象的角度,帮助学生如何写具体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丰富学生“写具体”的表象

首先,学会观察,把人和物写具体

作文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写作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必须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抓住特征和细节描写,把人和物写具体。

客观世界里的人和物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要具体地、惟妙惟肖地再现某个人、某一物,首先要把握住这个人区别于那个人,这一物区别于那一物的主要特征。因此,我注意指导学生抓住人和物的特征观察、描写。如写“我喜爱的玩具”,第一步指导学生抓住玩具的外形特征(形状、颜色、质地等)观察。第二步指导学生观察构造,了解用途。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地分步描述以后,再指导学生把内容连起来说一段话,写下来。

再如写“我最崇拜的人”,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来写,即抓住身高、长相、衣着来写,写出他不同于别人的特征。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而且能抓住特征,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

其次,体验生活,把亲身感受写具体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到语言的活水源头去旅行”。就是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学生到社会生活课堂里去体验生活,使学生从实践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感受,文章才会内容充实、具体感人。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如指导写《这次活动真有趣》之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三个有趣的活动:“吹蜡烛比赛”、“夹弹子比赛”和“给熊猫画鼻子”。开展这样一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学生亲自参加了活动,就有真切的感受,再指导把活动过程具体地写下来,就容易多了!如吹蜡烛比赛结束后,我首先指导学生叙述自己或同学吹蜡烛的动作、神态,再指导学生说说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最后让学生把活动过程具体写下来。

三、展开想象翅膀,重点突破“写具体”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把话写具体。如给学生一个句子“教室里静极了”,要求学生回忆生活实际中教室里静极了时的情景,展开想象把这句话写成一段通顺的话。先要求每个同学心里想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用以表达“教室里静极了”这句话的意思,可是要说的话里不能有“静”字。起初大家打不开思路,不知道怎样说。我提示他们从教室的环境、人物的表现以及教室里有哪些响声出现等方面去思考、想象。一个学生马上说“有的同学在认真地看书”。接下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下说出了许多。“有的同学双手托着下巴,眼睛盯着黑板,可能在思考难题吧”,“教室里清楚地听见同学们翻书的哗哗声,写字的沙沙声,还有老师来回巡视鞋底与地面磨擦发出的嚓嚓声”……我把这些话一一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给这些语句“排个队”,凡属写环境的句子编到第一组,写人物表现的编到第二组,写响声出现的编到第三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在每句话前面编好了序号。最后让每个同学练习讲一段话,先讲“教室里静极了”这个总起句,然后讲分述句,按照三组序号依次讲下去,大部分同学都能讲上一段话。再要求他们写在本子上就轻而易举了。

篇7

关键词:海量阅读 学生阅读 能力培养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他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更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只有通过融听、说、写于一体的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在阅读“雨露”的滋润下逐步提高。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并通过积极自主而富有成效的阅读来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呢?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读,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蕴含着迷人的美。教师要紧紧抓住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折射点,去激发学生咀嚼、品位、感悟、欣赏,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这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有常读常新之感,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示范性,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的、严谨实用的读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诵读、泛读等方法进行引导。其次,教师应在教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如在教学《飞向月球》时,我利用神州5号飞天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以激动、自豪的读书声,创设了一种情感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了共鸣,受到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仿佛置身在了发射现场,竟情不自禁地欢呼出“我们成功了!”“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可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表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由此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起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多思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思考是读书的灵魂。多思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更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总是自己讲,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要放开手脚,多启发、多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一旦学生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即使遇到困难,也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不断提高阅读的能力。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月光曲》所处的环境和创作背景比较陌生,所以我采用“体验探究法”让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通过读、思、感、悟,来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接着利用媒体资源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聆听《月光曲》;让他们把在脑海中所形成的画面与之前想象到的画面进行对比,并在文中找到与画面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对比,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让学生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非问无以广识――多问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让学生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掺进文章的解读中,以实现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并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的目的。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就可以概括为“读、思、品、悟”四个步骤。前三步是“悟”的基础,这几步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等来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

要想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学生的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利于质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而不会问或会问而不敢问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其次要扩大质疑的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质疑,课外也可以质疑;不仅可以对教师质疑,还可以对家长、亲朋好友提出质疑;不仅可以对语文知识质疑,而且可以对其他相关知识、相关学科提出质疑。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写

篇8

一、 利用电教创设作文教学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以引导学生感知为基础,尽可能运用直观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放录象,幻灯片,播放录音,幻灯片,播放录音等手段创设特定教学情境,通过形象、光色、声音激发写作兴趣。

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个运动场面时,我借用了电教站录制的25届奥运会孙淑伟跳台跳水最后一跳时精彩的片段录像带。上课时,我导入课题后,我按计划有步骤地放录象,学生他们看到孙淑伟高超,精彩的技艺折服了。当他们看到孙淑伟被教练抛入水中的有趣镜头时,大家都笑了。听着激昂的音乐和有感情的解脱,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运用电教“创设情境”,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的轻松,越教越有趣,越学越爱学。

二、 利用电教指导学生观察事物

我在指导学生观看《精彩的场面》时,为了教会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我让学生看到孙淑伟跳水动作,并思考他是分几步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观察得细致,我放慢镜头,定格,让学生仔细观察孙淑伟的每个动作和神态。再如指导看图作文《公园一角》时,我教学生按地点转移顺序观察景物。以喷水池为中心,指导学生由近到远,有顺序地对喷水池的前后左右进行整体观察,为使观察更加细致,我甚至遮住片中其余景物,只留“喷水池”部分,引导学生从下到上按顺序观察,并且口述。经过多次指导和观察,学生观察事物由笼统变得细致,也学会了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还懂得运用顺序法、分类法、比较法等提高观察的质量。

三、 利用电教开拓学生思维,启发想象

电教媒体有极丰富的表象力,通过具体的形象再现各种事物形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加上观察时往往笼统不精确。电教媒体则能再现生活情景,比较持久地吸引学生,只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的思维状态就大不相同。如上《左江石景林》,教师在课堂上放录像,一块块形态各异的山石像什么?老师定格让学生细看,有的像奔腾的野马,有的像吃草的老牛,有的像钓鱼老翁…….学生在老师具体引导下一边观察,一边描述,一边想象,思维十分活跃。

十一册作文训练内容:描写一处景物或一件东西,要突出重点,把由这处景物或这件东西联想到的也写进去。这是十一册作文训练的难点,也是把文章写生动的关键。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上《月光曲》时,我用幻灯片,《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在声、情、画的激发下,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开展合理想象,从多方面帮助完成这次作文训练,使作文更加具体,内容更加充实,感情更加真挚。

四、 利用电教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篇9

今天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写一件充满趣味或感人至深的事情深感困难,习作有的三言两语,言之无物,有的逻辑混乱,索然无味。读来令人毫无兴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重拾习作快乐,培养他们的叙事能力?我以为可做如下尝试:

一、激发活动兴趣,加强生活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理想的课堂。兴趣能充分调动人对事物的好奇,让人乐于参与其中,激发出热情与灵感。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出具有游戏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进来,加强亲身体验,为习作训练做好铺垫。教师强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要认真留心不同角色的表现、现场的活动气氛及活动的整个过程。这样既深入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又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达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让学生学习的课堂生活化”的相关要求。如开展“摸象”、“钓鱼”、“爬山”等活动,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活动气氛异常热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头脑中所留下的印象就很鲜活而深刻,再作文就言之有物了。

二、理清事情经过,完善思维训练

思维能发散思考,而认识事物本质、完成工作的过程,需要清晰、具体的流程的。训练学生,应力求二者的统一。在学生完成游戏后,教师就应让学生静下来回味,像放电影似的在头脑中慢慢回放,既理清事情的经过,又让学生注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现场气氛,要有具体的表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应互动交流,力求说清楚,说明白。这是让叙事作文生动具体、内容充实、吸引读者的根本。这一阶段的训练,教师应持赞赏与激励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交流,充分培养他们对于习作的自信心。

三、悟读文本范文,学习表达方法

儿童的天性就是善于模仿。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文本中的经典文章或优秀例文的模范作用,让学生学习名家高超娴熟的表达方法。对于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师生共同精细品读,感受别人是如何对环境、语言、心理、动作、神态、表情、细节等方面所作的精彩的刻画与描写的。也许就一件平常的小事,但经过别人的精心构思,细致描写,就可以写的生动传神,感人至深。如《老人与海鸥》中海鸥为老人送行,《月光曲》中贝多芬创作名曲《月光曲》的过程就写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从一般精读到深入心灵的悟读,充分挖掘阅读对于培训学生的叙事能力的无尽潜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入情入景、品味方法的悟读,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四、拓宽阅读视野,提高表达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每一学段的阅读与习作都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实际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名著,包括童话、寓言、故事、中短篇小说,阐明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促进人类的进步的重大影响。无论古今中外,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文化瑰宝,其本身的精神价值与表达技巧都是学习的榜样。在阅读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某些表达方法在自己的习作之中,也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如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写的多是学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当贴近,在作家的笔下,写得是多么生动感人。这是学生学写叙事作文的典范,多读多问多练,就完全能提升学生叙事的能力。

五、观赏优秀影视,感受艺术魅力

篇10

高一(10)班林彩虹

风儿拔动着心弦,奏出一首神奇的月光曲。

在那儿几乎干裂的琴管上,似乎昨天还是霜痕累累。

今日,阳光下的它,却愈发的精神抖擞。寻觅不到昨日的凄婉,也收敛了昔日的苍白。

原来,雪化了便是春!

在干瘪的大地上,突然蓬松地炸出了一丝绿。这淡淡的可爱的绿,在母亲苍黄的脸上划下了一个微微的笔。

在异地飘遥的人儿,跨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了艰难险阻,而今却又无端地被带到了这——他的故乡,一个魂牵梦绕的家园!是何种神奇的力量在束缚着他?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被故乡的情牵系着,对故乡的土依恋着!若重新获得了生命,他们又开始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一展歌喉。

冰封的寂寞,不能随心爱的浮萍飘游的无奈,终于打破了这死一般的无寥。在妍丽的阳光下,她们又开始了新的航程。涓涓细流,仿佛一条平铺大地的白绸带,又如一个洁白如瑕的少女。风掀动着她的衣裳,她只是婉尔一笑。

蓝天下的这片热土,似乎也为之动容!参天古树,也在疯狂地摇曳着枝杆。他们是在欢迎着姑娘带着嫁妆胜利到达。五彩的花儿——这群娇羞的红娘,却躲在了夜间暗暗示怀:鸟儿——这群成功的媒人,却整天都在歌唱着新生命,歌唱着未来。

这是一个万物涌动的季节,而她又岂只是一个简单的季节?

在这春天里,蠕动着青春的活力,隐埋着新生的气息。衣着彩装的学子,在这儿匍匐前进。迎着霞光灿烂的方向,他们在奋进着!

春天的风,编织着一个永远也写不完的绿色之梦,在梦里高飞,在风里放歌……

一切;原来是如此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