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范文

时间:2023-04-01 16:1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篇1

一、走好每一步――践行弟子规: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家长们更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视物质财富而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

少年时代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特有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情态之中,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教育,加强孩子的品德修养。

还有,要教育引导孩子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这些对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古典文学赏析、传统服饰的美学探究、中华戏曲欣赏等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从而浸润身边的孩子。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家校互动、亲子互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了家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走好每一步――践行弟子规:学校要发挥平台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摇篮,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表现在: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观点,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如:学校组织编写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走进木兰围场》教材,在小学生中讲故事,讲家乡、讲规范,讲理想,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将我县民间游戏搜集整理,编排了《走进老游戏》,作为学生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学校广播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午间练字10分钟);还把古代先贤的教诲通过学生手书张贴在教室的墙壁,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课堂之中;整合了德育处和大队部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学生班队活动(单周班级活动、双周中队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拓展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的美德教育;结合重大节日发挥少先队组织的独特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品鉴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学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熏陶、感染孩子。学校还不时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召集部分家长交流互动等形式,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身边的孩子。

三、走好每一步――践行弟子规:学校还要发挥引领作用,共同营造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弟子规,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优秀的传统文化――弟子规,需要学习、需要示范、更需要传承。在践行过程中如何做到引导认知、规范内化、养成习惯,这十分重要!我认为,在践行弟子规的过程中需要引领,作为学校来说是不可缺失的、也是责无旁贷的。

1.认知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

首先,学校组织相关部门,检查各年级、各班熟读、背诵弟子规情况,达到了班班会背、生生熟记的程度;之后,教师通过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旁征博引、有意渗透,班队会的主题活动等形式,使学生逐渐理解弟子规深刻的“成人”精髓。

2.内化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弟子规。

学校整合了各方资源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学校的广播、电子屏、专栏等定期的宣传弟子规;通过各个班级的读本、多媒体、板报、绘画、手抄报、我的小日记等宣传弟子规;组织以弟子规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中孩子们用搜集的资料,有童谣、民谚、民间故事、民谣、卡通、版画等多种题材展示弟子规内容。通过这些主题明确、形式新颖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兴趣。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弟子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那些有“闪光点”的孩子,培树榜样,引领示范给其他学生,从而起到榜样作用。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区教育;和谐中庸;诚信待人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掌握必要的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是人们一种常态的生活及生存方式。如何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强烈学习需求,建立起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的学习体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的最基本单元组成结构,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社区”是指由个体或者群体在某一地域里组成的集合。在我国,该词最早见于上世纪30年代,是由先生从英文中翻译而来。居住在同一社区的成员基本上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习惯。而且社区又同时具有社会学及政治学意义。社区不是一片单纯的住宅区,也不是由一群陌生人构成的生活群体,它是我国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社区,关键就在于社区成员持有近似的生活理念、秉承公认的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基于此社区教育才能在个体或群体群众中展开并取得良好效果。

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区教育最早起源于丹麦,随后欧洲其他国家争相效仿,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众教育运动。在不同国家社区教育有着不同的发展进程,国外对社区教育做了很多总结,大体的说法有三种,分别是:把社区教育视为社会教育、民众教育、向居民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

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还不算晚,通常把社区教育的前身归为社会教育,大体诞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通俗教育”。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我国的社区教育最早是以强化学校教育为主导,对象多为青少年学生,把社区作为校园的外部环境,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以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中心思想。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大力支援学校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回报社区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社区与学校实现双向互动。此时期,社区教育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老年教育、技能培训、社会生活教育等等,从教育形式到功能都逐步丰富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随后,教育部在《教育中长期计划――继续教育专题规划(草案)》中明确将社区教育纳入继续教育范畴,由此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打开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应该辩证的看到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比,与社会群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认识偏差

社区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新型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新型事物的发展也不是单一的、可脱离群体的,它需要社会给予关注,需要多方面的鼓励、支持与配合。但是,在我国的现状是,绝大多数人对于社区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给不出一个确切的概念,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在社区建设中,尤其把政治、经济建设放在主要位置,并不会把社区教育工作作为主要议题提上日程。

(二)凝聚力缺乏

目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教育并没有达成普遍的认同感,社区教育对于居民的吸引力不足。内部的凝聚力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有了凝聚力社区居民才能够自觉地投身其中,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社区的居民缺乏基本的归属感,过度强化个人利益、放大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难以提高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也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人际关系冷漠

社区不是简单的住宅区,社区居民也不是单纯的居住在同一区域的人们,社区居民虽然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但是都基本秉承相同的文化理念,有着大体一致的价值观。但是社区居民又都是社会上存在的独立个体,性格差异、兴趣爱好的迥异、文化程度的不同,都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随着社会的发展,虚拟经济的出现,社区民众间的不信任感骤增,社区建设的单元式结构把社区变成了一个个关起门来的小家庭,这些难题都成了阻碍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四)参与度低

参与度低的问题不仅表现在社区教育方面,在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均有所体现。民众的参与度低,究其原因是社区居民利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个体对于自身的规划、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都是不同的;另外,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多是强调政府作用的发挥,想让民众主动的舍弃小的个人利益,趋于利益等同化,主动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更是难上加难。

三、在社区教育中植入传统文化理念

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论证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延续的动力源泉,在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成员内部凝聚力、强化居民积极主动参与意识,有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平稳发展。

(一)和谐中庸

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社区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境界。因此,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和”。“和”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流传于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长河之中,也贯穿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遇到难题时,各让一步,采取折中调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论语》中也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说法,指出正确的为人处世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要在相互切磋、相互争辩中达成共识。

这种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思想适用于社区教育之中,社区教育功能不是单一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处理社区教育问题时运用“和谐中庸”的思想,以加强学术的碰撞,从而促进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修齐治平

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社区与社区居民的利益有效联系在一起,形成社区居民凝聚力、向心力是推进社区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传统文化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修”指“修身”;“齐”指“齐家”;“治”指“治国”;“平”指“天下平”。上述几项以“修身”为核心内容,将修身与其他项结合,强调个人的道德品性在治国、实现天下平中的作用。其实“修齐治平”最好地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概念。

缩小的“国”就是“家”,放大了的“家”就是“国”,社区是缩小的“国”,也是扩大的“家”,所以社区的建设、社区教育发展的好坏,与每一位社区民众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修齐治平”虽然不一定是全体民众共同持有的观点,但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其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能是多样的,经过长期的发展论证,在某一地域内就会实现由多元化到统一的过渡,在社区教育中普及“修齐治平”、“家国同构”的传统文化理念,有助于社区居民达成地域性的共识,从而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实现由社区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义利之辩

在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义”指正义、道义,也可以指群体性的利益,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所谓“利”指的是与个人相关的如金钱、名誉、地位等。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孟子又有“舍生取义”的言论,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社区教育中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意识的缺乏,忽视公共利益强调利己主义。张应航曾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正统儒家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重义轻利甚至是尚义反利的思想也一直是一个传统。这一传统维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塑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主,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 如果能在社区教育中植入“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切合实际地在社区群众中开展喜闻乐见的道德教育活动,提倡乐于奉献、先人后己、互相帮助,注重日常宣传工作,摒弃机械式的灌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区居民的人生态度和方向,社区教育民众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兴趣点迥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四)诚信待人

《彭氏家训》中对“诚”的论述:“人只一诚耳,少一不实,尽是一腔虚诈,怎得成人?”《袁氏世范》中对“信”的认识是:“言忠信,行笃敬……有所许诺,纤豪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传统文化中“诚信”涉及“诚信立身、诚信经商、诚信做官、诚信交友”等方面教育内容,作为五常之一备受推崇。教育方法包括言传身教、上行下效等,均是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最初是要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诚者”方可悟道,悟天道,悟人道,涉及到“义”与“利”等存在矛盾冲突的问题时,也可用“诚信”的传统思想予以解决。正如上文所说,我国社区教育存在很多弊端,缺乏社区建设的内在原动力,因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容易调和,社区民众对于多种形式、多种功能的教育机构缺乏信任,这就有必要构建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可以吸纳熟悉传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社区教育建设队伍中,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提高社区教育机构的民众可信度,因而有利于形成社区教育和谐共荣的局面。

(五)包容会通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发展之中,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止步不前的,它总是能够以超乎想象的包容力和融会贯通的精神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能够体现这一事实的实例有很多,比如:诸家学说采取的兼容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古代的文人思想家虽然是各有所尊,但是又同时认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并且把它作为文化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虽相互驳斥,但也相互汲取。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上就有统揽百家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长期并存,在古典著作中也可多次看到三者合一的局面,唐太宗甚至认为任何宗教其实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观点。除此之外,我国还包容性地接受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在过往的教育中承认个体的差异被过多提及,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得到了大力推广,然而,作为某一区域内的利益共同体,社区居民必须要持有大致相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如果能将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应用在社区教育中无疑可以很好地解决由于个人需求不同导致的难以达成共识,民众参与度低的问题。

四、结语

总之,传统文化能在社区教育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上所述,我国社区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社区教育缺乏凝聚力、社区居民关系冷漠、社区教育参与度低等问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谐中庸”“修齐治平”“诚信待人”“包容会通”等思想,可以很好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的先进思想比如“乐善好施”“耕读传家”“勤俭重德”等,以“耕读传家”为例,发展到现今社会,我们可以把这里的“读”变相的理解为是要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安身立命。这也反映出教育在一个人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将社区教育归为继续教育的范畴之后,更可以在传统文化思想中找到必须发展社区教育的理论来源。

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我们需在实践中加以甄别,去粗取精,将“和谐中庸”“修齐治平”“诚信待人”等传统文化思想应用在社区教育中,对于处理社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个人与社区和谐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增强个人社会竞争力均有益处,同时为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新时期,传统文化也必将在新时期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陈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

[2]王艳秋.和谐社区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析论[J].南阳理工学院报,2014(6).

篇3

大家对星巴克一定不陌生吧,可能许多人和我一样喜欢和那里的咖啡,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件事情却足以让中国人大吃一惊!那就是在故宫经营了许多年的星巴克老店被“赶”了出去!

当时有关部门甚至说星巴克进入故宫是文化进攻!可以和韩国端午祭齐名了!

但我不真么认为: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应该学习,而不是排斥,应该取其精华,其实西方文化早已在我们身边!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这些节日不久每一天在充实我们的生活,西装、歌剧、咖啡,这些生活必需品也无时无刻的陪在我们身边!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己的独特性,而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不曾中断而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一个自我更新、不断发展有兼容并蓄的开放体系。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篇4

关键词:国学 幼儿教育 特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206-01

在我国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文化明珠,光芒灿烂、流传千古。我们把这些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髓称为国学瑰宝。之前一段时间随着西学渐进,国学的影响有所削弱,但现在国人对传统文化重新开始重视起来,觉得国学应该从儿童抓起,从幼儿教育抓起。学习是每一个儿童的本能,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机械记忆能力、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一生中基本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时间段内有着扫描机一般的记忆,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身边一切知识,增强自己的技能。在这个学习的最佳时期,有目的地强化国学教育,能对儿童起到熏陶文化素养、开发智力技能、培养良好品质的作用。

我国国学内容博大精深,种类繁多,能够跨越千年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在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中,我们把国学一部分适宜儿童阶段学习的选取出来,与现代幼儿教育相结合,成为有特色的幼儿教育模式。在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模式里包括以下内容。

1 读国学―― 诵读经典篇目

幼儿的大脑几乎是白纸一张,初始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形象生动。这个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里就专门编制了适宜幼儿教育的教材―― 《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文章简单易懂、短小明快、朗朗上口,文中的故事经典又易懂,配上与文中典故相符的童趣插图,适宜儿童直观形象为主的思维模式,方便儿童理解、记忆与吟诵。而高声朗读,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增强儿童记忆力的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2 演国学―― 歌舞民族神韵

幼儿性格活泼好动,兴趣浓厚却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不长。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都穿插很多活动:如武术、音乐、跳舞、表演等内容。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也是如此。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民族特色的乐器声乐、富丽堂皇的王宫歌舞、长袖广舞的古代服装与锣鼓铿锵的传统戏剧等。在我们国学特色幼儿教育中我们截取其中的精粹部分,例如,让男孩们学习威风凛凛的武术、敲打喧天的锣鼓唢呐,女孩子练习飞天歌舞与古筝、琵琶、二胡的弹奏等等,这些特色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与歌舞中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得到民族艺术熏陶,也使我国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

3 绘国学―― 领略国画精髓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历史长廊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自成一派极有特色。写实派的工笔画与写意派的泼墨画,都与西方画派截然不同,蔚成一家。尤其是山水画、水墨画更是一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中国名画中诗情画意给人留下许多精彩的故事与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幼儿教育阶段,可以让儿童学会欣赏中国画的独特风味和构图模式,了解中国画的种类与历朝历代著名画家的有趣故事。如,在《戴嵩画牛》的故事中,小小牧童就能根据常识指出了知名画家的牛尾巴画错了,名画家也虚心接受知错就改。这些故事都对幼儿很有吸引力。同时我们国学幼儿教育课中也让孩子们提笔沾色,临摹名画,随意发挥。

4 书国学―― 侍候笔墨纸砚

讲到国学,不能不提我国的书法。我国的书法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分门别类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了很多的书法大家,他们练习书法的故事生动有趣,他们留下的墨宝至今令人倾慕。就算是打印机与电脑结合能制造各种各样的字体的今天,能够写一手好字的人仍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在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展示毛笔、墨条、宣纸与砚台―― 这些古代的文房四宝,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古代与近代读书人的写字方法。课堂上,我们也不要求孩子们练习什么隶书、篆书、楷书、行书、草书,也不要刻意临摹柳体、颜体、王体、欧阳体,只要他们拿着毛笔蘸着墨汁,在描红薄上,勾勒出横撇竖捺弯钩,就足够他们亲身体验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5 行国学―― 养成传统礼仪

在浩瀚如海的国学典籍中,蕴含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我们在我们国学特色幼儿教育模式中,选择一些初始的、简单的来指导儿童的日常行为,从而形成幼儿礼仪规范,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做一个文明懂事的孩子。例如《弟子规》就是一部讲基本处世礼仪的儿童教材,一开始就提到“父母呼,应勿缓”,孩子们就知道,亲人、师生、朋友之间相互见面要打招呼,学会了国人处世的最基本礼仪;书中还提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孩子们学会了养成尊重长辈的良好习惯,在日常走路、交往时,要让长辈先走,让师长先坐,在吃饭的时候不要抢食、独食。同样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让孩子们学会相互照顾,相互谦让,“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人要言而有信,一言九鼎,才能在世上堂堂正正立足。幼儿礼仪的养成不是靠棍棒与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运用国学指导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在幼儿教育环境设计上布置上我国的琴棋书画,凸显浓厚的民族特色,虽然许多国学内容要等孩子们长大后才能理解,但是“幼儿不解歌吟事,种粒冬埋春复苏”,等到他们慢慢长大,他们会对幼儿时期学到的国学知识有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慢慢地领略到国学熏陶,国学的味道会从他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渗透出韵味来。

总而言之,将国学经典带入幼儿教育中,把国学经典与玩,与学习结合起来,能有助于开启幼儿的语言智慧、培养幼儿良好的预感,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们国学特色的幼儿教育,会为儿童的未来人生增添一抹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让他们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陈海鹰.本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J].华人时刊(中外教育),2011(4):45.

[2] 许玉蓉.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J].东方青年・教师,2012(4):47.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但传统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和新时期社会文化的冲击,很多民俗文化形态正在逐渐变化和消亡的过程当中。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也需要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本次研究将以小学美术教育为例,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围绕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进行探索和分析,在丰富美术形态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关系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当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载体,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必修课,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也是美术教育关键组成部分。文化正是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重要课程素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融入,让学生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也是教育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标。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传统文化和小学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判断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协同化发展。

1.1 相关性

传统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风俗文化,反映的是民间特质和民族风貌内容。同样这种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每个民族的民俗传统文化也是特有的。在小学美术课堂之上,我们除了要教授学生美术相关的技能之外,还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些传统文化当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美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实际上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文化积淀,代表着不同精神下的内涵文化和东方美学的哲学思想。这些风土人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的乐趣所在,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1.2 传统文化的教学地位

一直以来,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我国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内容,例如涉及到年画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教学内涵非常丰富,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关心并喜爱这些具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当代学生出生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公民,所以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上比较遥远。如果年轻一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出现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小学美术教学果年轻一代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出现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小学生作为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加提升美术知识和学科素养的同时,如果能亲自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就能进一步实现文化传递。再加上传统文化和热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影响着对学生开展的素质教育。从这一层次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地位,产生的影响深远持久。

1.3 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从文化渗透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历史积淀下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发展结果,表现的是一个民族在各种时代下的观念形态与思想内容。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这些民俗文化内容离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接近,因为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就感受文化特点。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灯谜、戏曲、传统节日等,而美术课堂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通过具体的画面方式去解析这些艺术的文化价值[1]。我国各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融入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价值,也能让课堂氛围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高度关注如何将教学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以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达到课堂预期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改革工作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当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

现阶段美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成为必修课,也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发挥美育功能达到新课程的具体目标。在美术教育和学习当中,重点内容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我国乡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种类繁多,如何将这些选修内容融入美术教材的必修课程当中,必然成为未来的难题和挑战。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到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来培育学生的爱国之情,结合地域特色,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知和文化认同感,让美术教育不忘初心,坚守传统,积极发展本土优秀文化。但从改革环节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

美术资源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特有的功效。在现阶段美术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民间美术的有关内容,让这些色彩和形态方面的特点能够全方位展现在学生的生活之内。显然这些美术元素也是课本教学无法达到的层次。此外如何使用视频继续播放有关的美术资源,就能发挥直观生动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融入学习过程当中。例如在“节日的装饰”和“过春节”这一部分的知识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各类软件将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播放,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内容也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际上我国民间美术形态分布地区广泛,文化特征多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上能够把这些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引导学生广泛关注,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并积极寻找资源信息,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2]。

2.2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外实践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课内教学之外,课外实践工作也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美术教育和学习当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十分关键,而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注重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这些传统文化的底蕴化为美术形态。例如在寒暑假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写生和拍摄的方式收集不同的民间美术形态,然后在开学时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前文提到的春节这一部分为例,可以安排一个小型的社会实践项目,即让学生深入自己的家乡,了解不同地区在过春节方面的不同习俗,并且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文化资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文化的导入,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有了教师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这些身边的内容也会更加熟悉,在耳濡目染当中进行创新。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和载体,除了课外实践活动之外,还可以围绕不同地区开展的民间文化活动展开教育工作,如某些地区的庙会节日活动等[3]。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源在课上进行播放,也是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融入的典型表现。

2.3 生活化情境创设

知识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来源于生活,所以现阶段的教学工作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内容,感受生活当中的美术元素和美学价值,然后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问题的解决环节。换言之,只有将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而具体才能实现生活化教学,为学习添加足够的乐趣。在新课程标准出现之后,小学美术课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领域要求,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之外,还应该进行课外的延伸,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让课本知识变得不再枯燥无趣。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让学生欣赏文化作品,并让他们感知背后的时代元素。不同时期的民间美术特点往往与当时的经济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也说明了民间美术和人们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为了让教学更加丰富出彩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学习和探讨环节当中。以传统建筑为例,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很多传统建筑逐年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在早期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某些传统民居建筑年久失修,缺乏修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让学生离传统元素越来越远。实际上在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当中就有涉及到古建筑保护这一部分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先让学生欣赏我国十大著名古建筑,并且介绍不同建筑的时期和历史特点,利用PPT进行总结分析,就能引导学生围绕每个建筑的结构功能和生活用途进行阐述说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也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突出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这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意义显著[4]。

三、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而小学美术教育本身作为基础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将传统文化具有的审美体验全部教授给学生,从而让他们具有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未来的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美术这一门具有可视性的艺术门类进行深度创新发挥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并借助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知识的同时,从视觉角度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学元素,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杨秀芳.传统文化进课堂――新时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35):1-2.

[2]庞明启,王侠."互联网+"语境下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1):119-124.

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动画;创作;特点;展望

“动画”作为一个外来名词,其英文译文为是“animation”。从广义角度讲,动画所涵盖的对象主要是指与真人饰演的电影相对应的一切艺术的统称。从狭义角度讲,animation一词所代表的就是我们汉语中所经常称谓的动画的意思。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不断发展的动画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与阐释,通过对动画艺术的特点的介绍以及从创作的规律特点着手,论证了文化对动画的影响,旨在为我们对动画的发展与认识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新时期动画创作的特点

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崭新的观念。就动画艺术而言,主要体现在其综合了各种艺术的特点,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动画艺术在形式上的灵活自由,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借鉴漫画、音乐、影视、戏剧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从而赋予动画丰富多彩的形式,而内容的取材上则因内容上的丰富性,从而得到了广大设计者的喜爱。

在新时期,动画的创作主要通过网络的有效传播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在以FLASH动画为主要代表的媒介给人们所提供的一个更为宽泛的平台。突出的表现在于,设计者不仅可以单独制作代表自身的情感与愿望的动画作品,还可以借助网络与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工具使其能够迅速传播开来。同时,这其中也诠释了新时期动画制作的新特点。

(一)制作手段的平民化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许多简易可行的动画设计软件以及支持多种动画播放格式的软件。这些新的软件的不断开发不但丰富了动画制作的语言,为更好地传达作品的内容提供了条件,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动画制作的成本。

(二)传播方式多样化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再发展。尤其是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传播形式,更是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为动画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总体而言,新时期动画创作在传播形式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1.多维性

就传统动画的传播形式而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播放方式上的强制性的特征。对于受众而言,则只有选择信息的权利,而且在观看方式上也明显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新时期的动画艺术不仅在传播方式上更加灵活,而且还打破了以往的限制。突出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动画不仅融合了传统动画播放方式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其实现了观看方式上的自由性,甚至还可以无限制地反复观看。

2.艺术创作的个性化特征

由于动画语言不仅融合了绘画艺术、电影艺术、戏剧艺术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创作优势,而且还将前卫精神与通俗文化的内涵也融入其中。这在彰显了动画形式上的多样性的同时,也给予了每一个设计者以表现自我的机会。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则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动画形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发泄自己的情感,从而也使动画创作感染上了设计者自身的个性化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影响下的动画创作内涵

(一)意境美

意境美作为一种美学层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书画艺术中表现得更为强烈,但凡文人骚客无不在其作品中深切地表达出了对意境美的追求与向往。这一点与西方的审美文化观念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西方主要追求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而中国所追求的则是一种蕴含寓意的影像,需要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用心去体会。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以作品《花季》为例,在该作品中,通篇都运用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特点。作品以一对恋人相聚在桃花下展开,然后场景切换到了夏天,他们约会的地点也变成了荷花池边;随后便到了秋季,映入我们视野的是两人在旁边聊天的场景;最后展示给我们的一个场景则是两人在冬季的梅花下拥抱。从这一简短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整部动画的画面处理得十分和谐,处处充满了写意性的特点,结合着悠扬的琴声,表达出了一种含蓄的意境美,从而流露出人类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之情。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在妙音动画的《德行天下》之《百喻故事》这一系列动画中,也以一种简洁洗练的绘画风格达到了以形写神的效果。

(二)意味美

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不仅蕴含着独特的形式之美,而且其内容,也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简单摹写,还包含了社会形态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因此,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不仅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感还具有浓厚的意味之美。事实上,对意味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动画艺术中,而且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都得到了强有力的表达。网络动画与传统动画二者之间的不同主要在于网络动画拥有较高的自由度,

以SHOWG00D工作室出品的作品《大话三国》为例,该作品的题材内容主要源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内容,但是又进行了一些改编,在其中融入了一些现代生活中的情节,从而使这一作品又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如在《草船借箭》一集中的情节就对其故事进行了颠覆。在这一集中,故事中的主人公被塑造成了夹带一口广东口音的形象,而且偶尔还能说上几句英文,在通讯方式上则借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常见到的手机与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最后的结局也进行了大的改变,曹操通过发射火箭从而打败了孔明。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设计者在制作的过程中无疑是进行了探索的,而故事情节的改变也避免了以往历史剧中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又耐人深思。

(三)道德美

在动画片中,除了具有以上所介绍的意境美、意味美以外,还蕴含着深厚的道德美内涵。就道德美的本质而言,主要是追求一种“善”的规范。这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深刻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形式之中。在网络动画中的体现则主要是一种观看后的提升。以《西岭雪》为例,在这一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宣扬做善事的道德理念,整个作品无论是在题材的选取上还是在情节的设置上都在时刻告诉人家要爱护自然环境,关爱大自然中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前景

如果要想使我国的动画创作得到深层次的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赋予动画内涵的动画语言。只有深切地认识到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与提升自身。就中国的动画创作而言,其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在动画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出现的文化失衡现象。由于动画在国内的发展起步较晚,就动画的受众而言,更多的还是受到一些国外作品的影响,而从对动画作品的定位来看,受众对象主要还是以青少年为主,对国内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对较少,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土文化的不断流失,这不仅给动画的良好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审视是值得每一个设计者深刻思考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动画产业的惟一途径。

(一)发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促使动画的创作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传统科技水平所无法实现的制作效果。在这样的一个驱动之下,也衍生出了一个崇尚电脑制作技术的群体。就其效果而言无疑是华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动画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其传承性地位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动画的生命和灵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都积淀了意蕴丰富的民族文化,也正是这一民族文化构成了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内力源泉。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历史积淀更为深厚,因此,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应该广泛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加以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融合的多元性的文化趋势之下,展示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语言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

(二)培育中国动画文化,发展中国动画产业

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的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动画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主要是就作为文化产品层面上的动画而言,如同其他类型的作品一样,动画作品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在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个层面则是就具有商品属性层面而言的,动画作为一种商品,无疑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当代,这种形式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积极发展与动画相关的产业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话题。

美国是全世界公认的动画产业链最完整,形成最早,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年产值约为2 000多亿美元。日本的动画文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00年以后,每年在美国播放的日本动画片在40部以上,收入达5304亿日元,销售与动画片相关的商品收入达4 920亿日元。日本的动画产业为国内第三大产业。

从2000年开始,中国也逐渐意识到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大力培养具有中国性质的动画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只有当我们设计出受大众所喜爱的动画形象时,才能实现文化的感召力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因此,如果能够将中国的民族文化融合到网络动画的生产与传播中,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被社会认可与了解,而且还有利于中国本文动画文化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推动动画产业的良好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使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四、结 语

今天,随着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而且也是从文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角度出发的。同样,动画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也需要在创作中学习、借鉴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以中国文化为核心思想、以民族特色为目的特色发展之路,从而使中国的动画屹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彭玲.动画创作与创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舒平.中国动画片如何走向世界[J].电视研究,2002(09).

[3] 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 姜军.网络动画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 键 词:乡土美术 课程资源 教学内涵

由于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改革,转变了课程的功能,开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及学生学习体验、方法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性,实行了“三合一”管理,提高地方、学校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性。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最终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美术课程育人的功能,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开始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尤其重视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所进行的建设。

一、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实施现状

步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国也在进行着课程改革,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随着2001年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性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拓宽了课程资源的涵盖面,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甚至更广的领域。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在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利用情况

就温州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课程资源的思想滞后,课程教师队伍有待壮大;不能合理利用资源;课程开发力度上不够;综合性不足,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筛选及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等。而温州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俗艺术,随着温州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将其作为新课程改革中资源利用的研究,无论是促进乡土美术资源的发扬光大,还是促成新课程教学的转变,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三、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在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深刻内涵

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研究乡土美术,在于它所涵盖的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 转贴于

1.有利于爱国爱乡教育

温州乡土美术同温州乡土戏曲、舞蹈等一样,是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本原、质朴的一部分。它体现着温州人民传统的审美观念,抒发着“天人合一”和谐的哲学观,传达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识和美好愿望。因为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无论是国家、地理、文化、历史、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还是温州乡土中那些剪纸、米塑、黄杨木雕、瓯绣、木偶、灯龙等,都凝聚着温州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浓浓乡情的最好表达。

因此,开发温州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弘扬温州内在的人文精神,不仅可以理解温州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现代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温州乡土美术是最好的爱国爱乡教育素材之一。

2.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国家美术课程并不是全面性的,只有充分发挥地方课程资源优势,将美术课与温州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增加对温州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理解,才能将自己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认识这座历史悠久的活力城市;才能真正汲取温州现代文化中的精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集温州当地富有特色及具有影响力的美术文化资源,也可结合身边的乡土文化,来组织课程内容,合理开发并传播乡土美术,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3.有利于师生教学的融合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目标;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乡土这块文化,使学生早日适应时展的要求。

4.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城市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我们忽视了乡土这块可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弥珍稀罕的乡土艺术及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比如温州苍南的蓝夹缬,起始于东汉时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盛行于唐代的宫廷与民间,然而到了近代,夹缬这独特的染色技艺将面临着失传。通过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温州乡土优秀文化,将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等联系起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触身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5.有利于认清乡土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但真正认识并不易。研究温州乡土美术课程的开发,既要认清乡土美术发展的根源所在,同时又要分清其他共生关系中非民间美术的联系。为了找出温州乡土美术发展的根本所在,有必要研究乡土美术在各个历史特定时期所做出的成就,从而帮助我们对不同时期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作出判断。因为,若不去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就无法对客观现象的存在以科学理性对待,也无法对一些表面现象作出解释。譬如,中国的佛教绘画及雕塑在温州乡土艺术的发展中,缘何如此有生命力?温州的古村落建筑、宗族文化及其脉络是如何形成的?温州的务农又崇尚仕官的思想是怎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温州人的?如果对美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清,就无法理论联系实际,无法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剖析,甚至会纠缠在自身的束缚之中。因此,只有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一个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一个生存与文明的尺度,才能抓住其本质规律。

篇8

摘 要:高中政治校本选修课程《客家文化》的开设,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将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机结合,通过文化寻根,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从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接触、思考客家文化,深刻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增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

关键词:文化寻根 文化自觉 校本选修课程 客家文化

林芳,女,广东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兴起。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面临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压力和升学压力,对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显得困难重重。笔者在开发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过程中体会到,地方传统优秀文化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对必修课程的学习、领悟、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在此试以我校政治组开发的高中政治选修Ⅱ课程《客家文化》为例作一分析。

高中政治选修Ⅱ课程《客家文化》以“追寻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觉”为主题,基于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充分利用广东梅州“世界客都”这座从语言、文化、风俗处处散发着中原汉唐雄风的千年古邑的独特地域文化,立足于本校学校资源开发出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本课程采取“专题”组织方式,体现学科“专业拓展”特征,突出“探究”色彩,始终坚持以生活为基础,兴趣为引导,内容为依托,活动为载体,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深化知识理解,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通过文化寻根,增进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感情,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弘扬,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一、追寻民族精神之根,发扬优秀民族传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凝聚而延传的稳定的整体精神特征,是渗透在一个民族多样文化中的主色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客家先民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在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传统。无数次的磨难,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可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是古汉族的“活化石”。

《客家文化》中“触摸客家渊源”专题,以“客从何来,迁徙成系”、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的客家话、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客家山歌及客家习俗“挂葛藤”的由来等为主线,展现了客家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期间组织开展策划活动“编写家谱,追根溯本”以及查找汇集客家文化“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崇尚节俭”的相关信息,分析其思想对客家人的影响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历史,理解客家人“敬祖思亲、爱国爱乡的情怀”和“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风尚”,理解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确定积极向上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激发和唤醒学生们学习的意愿、体验和享受因学习带来的喜悦,增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客家文化》中“客家围龙”专题,以客家围龙的分类与建筑特色、客家围龙的文化解读、客家围龙屋中的习俗与文艺为主线,组织开展客家围龙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让学生们了解客家传统建筑文化艺术。它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一份珍贵的客家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文化传承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都是可以参与的。学生们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可清晰掌握,且深化和扩展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深刻理解客家文化既要传承推广也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

二、追寻怀疑批判精神之根,培养独立创新意识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如果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警觉和怀疑,失去了直接面对生活实践的独立思考和心智的创造力,文化的传承将难于维系和延续。客家先民承载着中原文化,一路南迁,一路传播着发达的中原文化,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在迁徙中不断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元素,最终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中“客家围龙”专题,探索创新围龙的历史。自围龙屋诞生以来,客家人就一直在围龙上尝试着创新变化,代代客家先民根据居住的山形、山势、风水等缘故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围龙屋,“牛角屋”、“反围龙”、“枕头屋”等等。这些创新的围龙屋,非但没有破坏围龙屋的古典韵味,反而为传统的围龙屋注入了新元素,使梅州地区的围龙屋更具有不同于传统的个性。此外,客家先民还建造了各式中西合璧的围龙屋“华侨屋”,虽保留着传统围屋的形式,但眼界开阔的客家华侨,从追求形式的变化到追求与西洋文化的糅合,把海外居住的屋式带回家乡,建起了富有异国风情的日朗屋、火船屋等各式各样的洋楼。在专题阅读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客家人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围龙屋不断被赋予了时代的色彩,在创新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城镇化进程中,老围龙屋的存与拆”的关于客家围屋今天的辩论和对客家围屋未来开发利用的创意风暴活动等,让学生们在对传统文化的思辨、直面生活实践的独立思考中体验、感悟、生成、发展,进一步懂得我们既要珍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用于吸纳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新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以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对待文化传承与发展。

《客家文化>中“客家人的财商”专题,引导学生们从收集梅州地区家风、家训、楹联、族谱、堂号故事等资料,走访阅历丰富的长者中感悟家族中传统的消费观和金钱观的传承,理解客家人传统的消费观和金钱观的历史价值。从调查当下中学生的金钱观念与消费状况,分析客家人消费观和金钱观的变化,探讨这种变化对客家青年一代的利弊影响。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客家新一代青年审视自身,能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增强对客家人务实谋生、崇尚节俭之美德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三、追寻生命精神之根,提升素养勇于筑梦

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价值是人对自己生命执着的意义追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沧桑数百上千年,客家人经历了丛林、沼泽、荆棘的艰难跋涉,既要克服自然的恶劣条件,又要排除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不畏艰难险阻,果敢决断,顽强不屈,勇往直前,从而铸就了坚韧不拔的客家精神。

《客家文化》中“客家人的奋斗”专题,通过历数客家先民在漫长岁月中的艰辛历程,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孝背父骸,颠沛流离,在陌生的土地上滴血拓荒,筚路蓝缕,胼手胝足,靠勤劳的双手获得新生和发达。让学生们在追寻历史中感悟到客家先民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理解客家精神的价值。通过了解客家名人奋斗事迹,如张弼士、曾宪梓、田家炳等知名客商的创业故事,让学生感悟锐意进取、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寻找新时代客家人奋斗的榜样和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劳动、积极创业的观念,明确就业和创业必须明确自身的优劣,要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素质,要学会顺应时代的潮流成为知识型人才,为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而努力。

《客家文化》中“客家人的社会管理”专题,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在蕴含“天人合一”思想的客家围龙屋中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了解客家家训中传承“为公”、“为善”、“孝悌”、“和睦”的客家传统道德,对培养人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公德意识和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秩序的大局意识具有积极意义。在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学生认识到一个更加真实的现代围龙:充分发挥优秀客家宗族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弘扬和睦宗族的优良传统,发挥较大宗族的凝聚人心的作用;巧妙利用客家宗族传统文化,引导村中德高望重的宗族前辈积极参与村民理事会、民间纠纷调解站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事务管理;以传统的家规族训充实村规民约,强化传统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规则意识等等。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教材的深刻理论内涵,领会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的做法和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积极关注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

篇9

目前,国学教育在我国初等教育中遭遇了严重危机,很多中学生对国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教材范围内,远远达不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一、基础教育里的国学

语文教育是进行文字和语言学习的主要科目,也是进行国学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的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每一个汉字都饱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字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学会从文字的组成结构及音、形、意的不同角度阐释民族文化,进而进行国学教育,使学生真正去了解每一个汉字,喜欢每一个汉字,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写好、用好每一个汉字。“弟子规”中说“字不正,心先病”,写好、用好每一个汉字,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

二、阅读教育里的国学

古书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曾提出《论语》《庄子》《六祖坛经》等七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阅读现状,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篇幅适中、文字浅显的读本供学生入门学习。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著作《论语》和道家的经典作品《道德经》作为学习内容。一方面,《论语》是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表述比较生活化,具有感彩,而且篇幅短小,一般在几十字左右,文义不会晦涩难懂,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伦理及教育方面的思想,适合初中生阅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也涉及了《论语》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道德经》篇幅也比较短小,采用对偶和韵文的文体,充满警句和格言,而在内容上采取了逆说法,学生从中能感受到神奇的激励。

三、语言教育里的国学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读文章,写文章来学习和使用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折射出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我们通过学习这些文章,不仅是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章去了解当时的人文思想和民族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和文化,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四、营造国学教育的氛围

1.学校要在校园布局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等在校园美化方面的特殊作用。国学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利用历史人物、典故、古代诗歌等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古诗词、文言文,还有更多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独特风情的文章。这些传统的内容的本身就来源于祖国大地,甚至是来源于我们身边,让学生们用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态和思想去体会、去欣赏,定会在学到语文技能技巧的同时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感叹和震惊,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山河壮美、人民勤劳的国家而深感荣幸和自豪。因为这些精髓的内涵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沉默寡言为家人辛苦奔波的父亲,也可能是任劳任怨为家人操劳的母亲,也许更是田间地头老农们嘴里随便吼出的一段秦腔,这随处可见的点滴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支血脉。当我们把学生引导到这里,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就渐渐走入学生的内心。

五、从唯美的国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气质

篇10

1.学生民族文化知识水平较差

在中国后,中国逐步走向衰落,越来越多的国人为了实现富国强国梦,逐步向西方文明学习,但是由于前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充足,导致传统文化逐步走向衰落。这也是导致现代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原因之一。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时,只能够将作品设计做到形似,比如陶瓷制品时,学生制作的作品在形态上可以达到艺术的标准,但是由于他们对作品精神的理解度不足,最终也会影响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要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课堂为学生进行艺术讲解时,就应该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找到自身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学生也要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将其内涵渗透到作品当中去。学生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找到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最终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去,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生机。

2.学生设计理念存在缺陷

我国高校艺术生在中学学习阶段一般都很难进行系统的艺术知识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突击的情况下进入高校。这样就很难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艺术创作效果。一些艺术生在进行作品设计时,单纯考虑作品设计中要应用的色彩或者其他因素,最终导致作品质量下降,影响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在绘画中,学生在西方的技巧学习下比较重视光与影的结合,注重立体感和真实感。但是中国传统画法则比较重视写意,学生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将传统画法与之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水平的提升,加强艺术创新,在追求写实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写意的内涵体现出来。中华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它自身包含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而且不同的地区也会存在不同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去观察周围的生活,找到艺术创作灵感,能够充分将传统文化理念渗透到设计的作品中去。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缺陷,在文化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最终会影响到艺术作品的设计效果,不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价值。

3.学生设计水平较低

我国高校在校艺术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艺术设计上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设计水平低下就是问题之一。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也不能够发挥自身的艺术设计能力,最终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学生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为了减少自身的设计负担,往往采用网上的一些作品来进行设计,这样就不能够发挥他们自身的创造力,减少他们对设计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借鉴相应的艺术作品时,不能够自己分析出作品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最终影响他们设计作品的能力水平。所以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不断提升学生设计水平。培养他们自身的创造力,积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学生自身水平的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艺术设计作品商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要想在商业化设计中赢得更加有利地位,高校在艺术教学中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就为我国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灵感,而且这样的作品更有深度和内涵,在市场中更能够赢得市场亲睐。由于学生自身的设计水平较低,这样就会导致我国艺术设计整体水平低下,从而影响到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高校艺术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渗透的措施

1.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

设计作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时,首先,就要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中国古典的艺术设计中,他们就遵循自然和谐美,从而设计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图形与文字转换之间能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将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第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当地文化的学习,找到学习的方法,提升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艺术设计中去,就需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才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理念,可以实现艺术设计的最终要求,保证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

2.处理好现代与传统设计观念之间的差异

随着国际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设计也在逐步走向国际化。每个国家的艺术设计人员都在充分开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以为了适应市场设计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要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的放矢,利用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来不断扎实学生的设计基础。其次在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使学生可以找到科学的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充分结合。但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时,也需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存在的差异,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保证设计质量,提高学生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能力。

3.丰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手段

在进行当前设计教育模式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对高校艺术设计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确保建立完善的教学、研究、实践理论体系。教师在对高校艺术设计手段进行丰富的过程中,要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和研究理论作为教学基础,根据教学环境对教学手段进行有效选取,确保提高学生对高校艺术设计的学习效果。

(1)互动式探究教学

互动式探究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调动,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学习效果。通过互动式探究教学可以充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当前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完成对艺术的交流和知识的拓展。在进行互动式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式探究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自身的创意进行阐述。学生完成阐述后,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进行完善,提出相关的创意改正意见。其次教师要提出自身的创意,让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在进行互动式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开阔自身的视野和创意角度的转变。最后,由学生之间对创意进行探讨,将自身与同学之间的高校艺术设计思维进行拓宽,由教师完成总结和创意提升。

(2)以课题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高校艺术设计进行全面深入。教师可以根据课题形式对教学进行完善,注重对学生的创意性教育和艺术个性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保证高度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教学课题,将传统文化和当前的艺术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创作阶段、侧重等方面由浅到深,由表面逐渐深入,确保从本质上提高对学生的课题教学效果。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课题进行准确定位,对教学内容、教学表达方式等要素进行确定,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框架。在进行课题设定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题进行深入创造,确保学生能够在课题教学中发现和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由想象力。

(3)加强艺术设计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官认识,减少课堂的枯燥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我国当前教学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进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多媒体进行充分运用,加强学生对创意的立体感认识。通过高校艺术多媒体实现对艺术的直观展现,提高艺术设计的形象效果,加强学生对高校艺术设计的兴趣,确保学生积极投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艺术创意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多媒体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减少教师空讲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一个实体的创意展示,提高学生对创意的认识。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