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美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0 22: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人之美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人之美的故事

篇1

故事简介:大海王国有一个美丽而善良的美人鱼,美人鱼爱上陆地上英俊的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幸福,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脱去鱼尾,换来人腿。但王子最后却和人间的女子结婚,巫婆告诉美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流到自己腿上,美人鱼就可回到海里,重新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她却为了王子的幸福,放弃去伤害王子,最终化为泡沫。

作者简介:安徒生,是一个将民间传说、道德说教和幽默诙谐与他自己的非凡想象力结合起来的丹麦作家,他创作的童话故事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年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是啊,当我们还在妈妈怀抱的时候,就谙熟了司马光砸开水缸救助同伴的故事。我们羡慕那位古代少年的机智,更赞美他助人的美德。这之后,从金庸笔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胡斐大侠,到《悲惨世界》里悲天悯人的米里哀主教,都熏陶着我们纯真的心灵。这其中,最强烈感召我们的当然还是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哦,必须把赶路的大嫂护送到家,现在是夜深、雨大、路远、泥泞!”《雷锋之歌》的节奏敲击着我们成长的步点。我们形成了一种理性的信念:“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亦是做人的道德.助人为乐,是正直善良的人怀着道德义务感,主动去给他人以无私的帮助,并从中感到幸福愉快的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我国古代先贤们有许多关于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处世格言,如“忽已之慢,成人之美”,“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已”,“趋人之急,甚于已私”,“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两千年前墨子就倡导:“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意思是说,对别人有利的事,即使从头顶到脚跟都受到损伤,也要干。这种精神发扬到现在,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

助人为乐要有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并要把它贯穿在自己的生活中,作为为人处世的一种准则。当见人遇风险时,要先人后已。《三国志·蜀书》中有句名言:“每有患急,先人后已。”它要求人们,临危不惧,见义勇为,这是助人为乐最高思想境界的体现。《世说新语》上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华歆、王朗二人一起乘船避难。半途遇有一人想要搭乘便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幸而船上还有空余,为什么不许可呢?我们要多做帮助人的好事才对。”这个人上船后不久,就听到后面杀气四起,原来是盗贼追来了。只见盗贼离船越来越近,在这事态险恶之时,王朗想抛弃后来的这个人,可是华歆说:“我原先之所以犹豫,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他的请托,怎么可以因为形势危急而见死不救呢!”最后,他们终于使那被盗贼追赶的人获救。 见人遇到灾难时,要排他人之忧。我国古代名医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华佗行医不像当时其他医生那样,一定要病家寻上门来才给医治。他经常是主动去给病人治病。为减轻病人的痛苦,他常常跋山涉水,餐风宿露,到几千里、上百里以外去给人医伤治病。有一次外出看病回来,天已经很晚,途中碰到一个人蹲在路边,他就主动走上前去询问。路人说:“肚子突然痛得厉害,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华佗就在路旁为他诊断,告诉他说:“你肚子里有虫,可向附近小店要三小杯醋酸,喝下去就会好了。”那人照办,果然肚子不疼了。当这位病人要感谢时华佗时,华佗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就走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华佗的一生中不知有过多少次,经他抢救而生存下来的病人不计其数。

是啊,当攀登香炉峰的“第二台阶”时,你多么需要同学有力的手拉上一把;当雨夜淋在汽车站时,你多么渴望与同学共撑一柄小小的花伞;当几何图形已被涂抹成凌乱的“蜘蛛网”时,你多么企盼同学轻轻擦掉纷乱的笔道,再准确画上一条清晰的辅助线。正是无数的生活经验,将“乐于助人”推上了我们心中美德的第一位。

但是,面对“别人碰上麻烦事”的提问,不少青少年却抛弃了“乐于助人”,而选择了“悄悄走开”。是的,在生活实际的答卷上也有许多同样的选择。我曾看到,一个路人滑倒在寒风冰雪里,放学的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却无一人上前搀扶,我还读到过很多很多这样的生活实例,但给我只是一个感觉——可悲!为什么我们的知与行如此背离?今天,面对反差巨大的两份调查,我不禁再次深思:为什么我们最赞赏的品质,在需要自己身体力行时,却缩进了明哲保身的硬壳,如寒风冰雪,没有半点青春的热度?

篇3

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同样需要朝向“成人之美”。换言之,美术教育的培养方向,不应囿于技术、知识、素养,而是幸福完整的人生。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获得知识技能,感悟生活,提升素养,拓宽胸襟,涵养人格,升华人生境界,成长为人格健全、生命充实――幸福完整的人。我将其确立为一种教学主张,即“审美人生教育”,以此来实践行动,诠释和践行新艺术教育理论。

一、 朝向美好,培育“审美人”,确立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光明磊落,心灵敞亮,善良悲悯,身体康健,朝向生命美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审美人”特有的精神纹理,生长在他的灵魂深处,并随着时间延续再生长,继而成为他的行为模板。这种精神纹理,有着多重维度:

1.对美善有敏锐的觉察

“审美人”在与美相遇时,会瞬间被美“击中”,调用知觉、感受、理解、想象等审美认知系统,激活情感的、审美的、道德的、幽默的等诸多心理能力,敏锐“嗅出”蕴含其中的宁静、灵动、纯粹、和谐、美好,继而与善良、尊重、关怀等心理品质相容相契,直达精神忘我。“审美人”拥有为美而感动的能力。

2.对物象有独特的解读

世界博大奇妙,纷繁复杂,“审美人”能在平凡中发现它的美好,在表象中觉察它的独特,在寻常中解读出它的精妙。一轮清月,李清照会发出“淡云来往月疏疏”的审美感悟,苏轼会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审美理解,而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柯依则有《月夜》的审美创造。这,超越了器物功用,也超越了功利欲念。

3.对生活有诗意的追求

即使生活日复一日,“审美人”也能跳出现实和逻辑的羁绊,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丰满。他懂得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懂得欣赏艺术的趣味和灵动,懂得珍惜千年文明精髓,懂得着衣打扮、居室格调与人的角色素养的和谐,像林徽因那般“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白落梅)。“审美人”,让日子有意义,让生活有诗意。

4.对生命有由衷的敬畏

“审美人”知道生命是天地宇宙最伟大、最奇妙的造化,所以,他会认真地活着。同时,他会珍惜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他懂得尊重这个生命的独特存在,并用生命静静聆听另一个生命。他知道,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生命的相互依偎、相互取暖。悲悯,是他的信仰。

生命独特,“审美人”精神维度的长度或者厚度一定不相同,但他会尊重生命的个体性、独立性,并努力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会生活的人,一个幸福完整的人。“让生活幸福完整,本身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让生命价值永恒,本身是一种存在的艺术。实现二者,也就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确如朱永新老师所言,培养幸福完整的人,应当是所有教育者的行为圭臬。

二、 聚焦素养,关注“能量源”,实现美术教学的价值超越

美术的教与学之所以能够使人幸福完整,其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带给人以审美的精神境界。也就是通过聚焦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将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化作成审美“能量源”,将人带入一种无功利的、心灵自由驰骋的状态,继而在幸福和陶醉中,启迪智慧,修炼品格。

1.发展审美感知

美术教学是学生审美感知发展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能在感觉、对比、鉴别事物本质的过程中发展视知觉系统,引导学生通过对物象的观察,感知它的造型美、色彩美、细节美,挖掘它的秩序美、均衡美、节奏美,表现它的变化美、力度美、稚拙美,继而归纳美的规律和法则,并保存为内心的领悟,甚至成为一种审美标准,在将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这一审美标准去生活,懂得什么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

2.提升审美理解

“美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的宇

宙”(恩斯特・卡西尔),所以,审美理解有别于以概念和推理为基础的理性理解,它充满了感性色彩。例如,当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沉重的悲剧气息席卷而来时,学生在“真恐怖”这一印象中完成了审美理解的第一层,即对审美对象的直觉认识。“画了什么故事?”学生们的追问走向了第二层,即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为什么要用我们看不懂的立体主义来表现?”这一需要审美结构支撑的问题,完成了第三层的超越,即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理解――由感性

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再转化为感性的审美愉悦及审美判断,完成了从“入画”到“出画”的审美

历程。

3.影响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的生活环境、心理结构、社会交往、文化教养、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糅合的结果,具有强烈的个人意志色彩。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完善审美认知系统,在别人都得到美的地方看到美,更在别人看不到美的地方感知到美,理解“境由心生”,化生积极的审美态度。当学生们感觉到美的时候,便满足了一种生理“需要”,那就是快乐。幸福,也因此而来。

4.引发审美创造

“人天生就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赞可夫),但随心智成长有意无意地追求表达主观,再加上教育的错向引导,大部分人的美术创造力受阻。美术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引发想象力,引爆创造力,并能调用自如,让学习、工作、生活充满惊喜和愉悦。

5.培育审美情操

鲁迅认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甚至一再呼吁“以美育代宗教”来匡正人心。在读图时代,美术教学借助可视性资源优势以美育人,面对惠斯勒的《母亲》,学生收获母爱这一人类感情中最真挚、朴实、永恒的情感;面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在面对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是在收获对忠诚的敬仰,对背叛的鞭挞……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代代人对美的褒扬和对恶的评判的经验,然后内化至灵魂深处,从而完善价值判断,剔除出人性中的丑陋,使生命完满而充实,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6.实现审美人生

朱光潜用“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诠释美之于不同的人的审美情操:第一种是功利欲念,第二种是器物功用,第三种是超越了前两种以审美为目的的人生情怀。教育,不排除也不能排除前两种态度,因为人总有合理的欲望,高不可攀如神人或者圣人,或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但丝毫不能放弃第三种态度,并当将之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去引导、培育学生的卓越人格,帮助他们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人生――审美人生。

三、 唤醒美感,建设“课程群”,进行美术课程的研发重构

研发并重构课程,建设基于国家课程基础上的课程群,使之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学习的生发点,评价指向的依托点,正如新艺术教育所强调的那样,让美术成为学生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和开启世界的第二把钥匙,是审美人生教育的目标朝向。

1.课程结构重构

培育懂得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学生,必须通过课程找到美的形态与学生心智成长之间的关系,解决与学生渴求美之间的“供需矛盾”问题,让拓宽了的美术课程,为学生的天赋异禀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发挥的空间。所以,在以管理为切入口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模式基础上,放眼教育目标,进行课程结构调整重组。

一是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传统课程,更囊括摄影、影视、动漫、环境、3D绘画等新兴视觉艺术门类和形式,既夯实审美基础,又拓宽审美视野;既实现美术技能与现代科技的勾连,又实现学习兴趣激发与审美感知能力的融合。

二是拓展课程。即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课程。其方向分别为:美术语言,表现方式,

审美形式,文化情境,综合表达等,

构建丰富又有趣的美术教学内容,在充满审美意蕴的美术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得观察、理解、创造美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三是特色课程。这是自主开发、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例如“百幅名画鉴赏课程”,通过欣赏评述、创意性临摹等多种手段进行赏析,“唤醒”学生的眼睛,帮助学生开发想象,发现自我世界,提升美术素养,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

2.课程资源重构

一是教学方式重构,注重不同学科的融合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贯通;二是教学内容重构,关注信息多样化,拓展视野,倡导从当时、当地、当人出发的高度个性化;三是教学环境重构,充分发掘学生生活经验,利用社会社区文化资源,延伸和拓展美术课堂。四是课程类别重构,研发跨学科类、中西文化比较类、乡情类、中外历史名人名作类等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美术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从而形成对美术文化的整体性认知。

3.课程形式重构

“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云平台”“大数据”等概念为美术教学的课程形式带来了N种可能性。一是微课程介入,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课程需求,研发110部“百幅名画赏析”微课,实现学生自学、发现、赏析的无缝对接;二是选修课程同步,通过社团满足不同个性学生成长需求,让“美好心育”等课程以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眼”帮助学生对世界进行不同侧面的审美;三是技术经验支撑,美术表现以最大限度再现客观世界,又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的优势,帮助学生通过对美术技能技法的练习,去感受和体验,让整个心灵世界获得涤荡,助长自然天性的萌发,感知真善美,领悟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研发重构的课程呈现出一种有生命、有温度、有色彩的价值样态,

师生艺术才情激扬迸发,生命在场。

四、 以美育人,营造“生命场”,致力美术课堂的范式洗练

构筑理想课堂,追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审美人生教育课堂的价值基础和理论支撑。

1.架构教学模式

美术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寻美、求美、立美,获得人生教育和智慧启迪的过程。因此,通过架构“宽度・密度・向度”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以实施有效的且有意味的美术教学。

(1)宽度。包括:第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多学科综合,拓宽学生的审美视域;第二,在工具选用上注重多媒体、材料的多重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表现美的技能;第三,在课堂组织上加强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感知不同场域下审美客体带来的不同感受,加强感知美的能力;第四,在评价机制上采用偏重学生美术学习过程记录的质性评价表“美术课笺”和“师生信笺”。这是立足于新教育理想课堂三重对话层面上的评价机制,既“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学生美术技能的理解与表达;“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教师和同伴对其作品的美感特征的针对性描述;“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对自己学习态度、思维品质等自我成长性的反思,由此“实现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朱永新)”

(2)密度。包括信息的密度和思维的密度,两者相互呼应,帮助学生站在历史和人文的高度看待美术。教学中注意两点,一是密度必须疏密得当;二是密度节奏要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呈正比。

(3)向度。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取势,指向教育目标和价值。第一,超越技术层面。通过具体的美术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水平,帮助学生丰富形象思维,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美,逐渐养成自觉认识美、热心追求美的习惯,拥有唤醒心中“缪斯”的技术、方法和能力。第二,守护学生天性。坚守学生立场,通过创意性临摹、情景写生等趣味性美术活动,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有意识地创造审美意象。第三,催发道德情感。通过具体的美术活动,学生能在自然、生活、艺术各个层面感知美的存在,获得审美准则,升华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为走向真善美提供丰厚的营养基础。第四,提升生命质量。在美术活动中,帮助学生时刻感受美带来的愉悦,达成感官与精神的统一,体验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快乐和自由。

宽度、密度、向度,三者紧密关联,并且视具体学习领域而作优势组合,充分体现美术教育教学应有的价值,以美育人,以美养德,以美启智。

2.建立教学基本环节

(1)设境引导,确立目标;(2)名作启迪、专题引导;(3)双基导学、尝试表达;(4)发散启智、创造表现;(5)个性展示、完善自我。为了教学更有针对性,根据美术四个课程领域的不同特点进行结构变通。“欣赏・评述”细化为:作品呈现、审美直觉、文化解析(艺术通感、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生活社会)、比较梳理(中西横向比较、历史纵向比较)、观点评述。“造型・表现”细化为:观察、思考、认识、表现、评价;“设计・应用”细化为:分析设计对象的应用功能、构思设计草图、选择制作材料、动手制作、整理、评价;“综合・探索”细化为:呈现或发现问题、提供或搜集参考资料、思考、讨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选定方法付诸实施。

3.设置美术教学与道德教育

相结合的美术活动

与学校文化建设同步开展“视点聚焦”图文创意系列活动,“校徽设计擂台赛”“校服设计招标赛”“跟爸妈上班去”“漫画家乡环境”“漫画雾霾”……这是一个独特的学习过程――经历学习,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着知识形成的过程,经历着挖掘并体验知识内在的伟大魅力的过程。学以致用中,学生学会肯定自我,尊重他人,关注社会,独特的学校美育文化由此形成。

篇4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一)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信任

b.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c.三古义:虚拟,泛指多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论语>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

二、本单元我的补充: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主人公可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多采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二)

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③《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④《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三)

1、为什么由“我”来抉择母亲老了,习惯听儿子的;儿子还小,习惯听父亲的,妻子总听我的。

2、为什么“我”决定走大路?

因为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母亲年龄大了,我孝顺母亲,顺着母亲,想让母亲舒心。

3、“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年迈,小路难走“我”伴儿子的时日还长,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4、“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呢?

“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尊老,又要爱幼,生活的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5、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含义)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不能有任何闪失。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我”和妻子代表一代中年人在家庭生活、人类社会作用中油然而生的一种特有的深沉、庄严、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

6、第4节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初春、新绿、嫩芽----春天生机盎然为什么“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作者由景生情,希望母亲的生命也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活力,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祝福、孝敬之情。

7、第7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篇5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滋润人生。中国的经典诗文,博大精深,已存高远,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生诵读经典主题的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生诵读经典主题的演讲稿1

春去秋来,千载的长风吹散了千年的往事,亘古不变的流水冲走了沉睡千年的记忆。但历史的印记,文化的传统,却牢牢的融入到这片土地里,融入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从数千年前《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到汨罗江畔屈子的那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浪漫的'楚辞到华丽的汉赋;从对仗押韵的唐诗到宛转悠扬的宋词……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阅尽翰林书三千,千古佳句岂等闲。空留悲歌沧桑尽,春风经年忆流年。

你可知道有一个盛世被称之为汉唐?你可知道有一家学说被称之为儒家经典?

朋友,当你深情的唱着李宇春那句“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时你是否知道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当你唱到那句“战歌送离人,行人欲断魂”可曾想起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当你整天喊着“有志者,事竟成”的时候,你可知道它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当你沉迷于西方的神话传说,你可曾知道中国有一个故事叫做“后羿射日”……

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它是千百年来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它是祖祖辈辈精髓的传承。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现如今,在这个繁华喧嚣,在这个利欲熏心的年代。我们丢失的已经太多,蓦然回首,那灯火阑珊处是否依旧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呐喊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如今的灯红酒绿,如今的盲目媚外。我们早已忘记了九月九日登高临远要遍插茱萸;早已忘记了端午节的粽子是为了纪念何人。我们开始嘲笑愚公移山的迂,我们开始排斥“男女授受不亲”的保守,我们只能凭借那曲《东风破》感受到古典主义的唯美。然而多少优美的传统文化语言从我们口中流失,多少优良传统美德正在被我们遗忘?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损失,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但是徘徊与匆匆的瞬间,我们是否应该抓住些什么?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能遗忘过去的优良传统。君不见我华夏的天空近百年来受到蛮夷的玷污,君不见曾经列强的炮火对中华大地的侵扰。今天的中国没有了战火硝烟,站在了世界的前面。然而我们不能忘却先人们的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示训。听听古代先贤们关于爱国的呼唤,看看那慷慨激昂的满江红诗篇。如今的我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爱国的热情不能得到丝毫的退减!

《诫子书》有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今的我们,面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我们显的漠不关心,勤俭节约被更多的忽视,淡泊明志被看成没有上进心的表现,宁静致远成为一句遥不可及的神话!我们尚且不谈为社会做巨大的贡献,也不谈为国捐躯,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中国人的根基是什么。我们应当一边读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语,一边担负起自己对社会、对家庭以及对工作的责任,用我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去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

小学生诵读经典主题的演讲稿2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弟子规》《三字经》《史记》??犹如一汪清泉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这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论语》。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仁礼之风。《论语》中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与之类似,《论语》中的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实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随着自己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当回过头在看到以前的学过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为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中的仅两句话,我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国学经典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若我们一味读书而不勤于思辨,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学

习的过程亦是味同嚼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张网捕风,一无所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不但诠释了学习过程中温习与思考的重要性,还提醒我们要重礼仪。“不学礼,无以立。” 只有简单的六个字, 却含义深刻。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不学礼,不懂义的人;只有言教,没有身教的人,最终也无法以德服人,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被淘汰的。两千五百年前的夫子就是这样教书育人,而我们,作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小公民,正在接受着知识教育,更应该知书达理、举止文明、谈吐得体,提高

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学好知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克己复礼;躬行仁义,九思慧德,智道不失;立心定于道,建中建极。两千五百年的荏苒时光,没有让《论语》湮灭在汩汩的岁月洪荒之中,反而因时间的打磨而显出璀璨之华。

朋友们,用仁爱之心,为自己寻觅一个拥有文明和谐之美的桃花源吧。愿你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精美的花朵,阅读经典之书,享受精致生活。然后躺在清风送爽的绿色大地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国学经典传唱,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

让经典的种子在我们的校园里开出璀璨之花!

谢谢大家!

小学生诵读经典主题的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争当有志青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悠久的岁月,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漫长的历史,凝成了经久不蓑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演练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每当我们徜徉其中,感受国学的博大与精深,品味中华文化的优美时,我们都禁不住深深的陶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有岳飞的《满江红》,有曹操的《观沧海》,还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瞧,那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唱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看哪,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还有那乱世漂泊的李清照,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了遥远的绝响!

篇6

一、单字激活,赋予动态美

古人作文、写诗最讲究炼字造句,炼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精心挑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很多的古诗词往往因为一个动词的妙用而意境顿出,这也就有了贾岛“推敲”的千古美谈,再看看“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些诗句中“绿”、“闹”、“说”这三个动词的妙用,使得诗句的意境幽美而深远,诗意醇厚而浓香。

对于像“墙”、“桥”、“窗”、“路”……这样单个名词的话题作文,拟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紧扣话题,精心选择一两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文章的标题就会眉目传情,双眸生辉。例如:

1.以“墙”为话题:掀掉心灵之墙;打造“穿透”心墙之术;高墙内外的期盼

2.以“窗”为话题:擦亮你的窗口;别关上你心灵之窗

3.以“桥”为话题:搭起生命之桥;守住你精神家园的大门;理解,串起你我他

4.以“路”为话题: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在你脚下;人生短暂,紧要处就几步

5.以“树”为话题:头顶烈日,脚踏大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匍匐大地,根深才能叶茂

6.以“灯”为话题:黑暗中的使者;点亮心灵那盏灯;来自灯的温馨;人生航行需要航标灯

二、巧借诗词,翻出新意美

古典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借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古典诗词美好意境的回味,又能引发人们对当今现实的深刻认识。如:

1.教室里头夸先进,听取掌声一片

2.才气才露尖尖角

3.失败不是无情物

4.“减”学生苦,“增”学生苦

5.人生自古谁无搏?

6.我寄希望与明日

7.问君何能尔,努力能成功

8.师言抵万金

以上标题是以学生谈学习为话题的拟题,借诗的形象,翻出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利用修辞,增强情趣美

修辞就像是一道大餐中的食盐,缺其不可。用好了修辞,就会使标题有新意,有情趣,从而熠熠生辉。如:

1.拟人:草原在哭泣;小鸟在呼唤;绿化,绣出一片新天地;归来吧,自信!;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

2.夸张:减负刮起“龙卷风”;千年等一回;师怒一声吼,地球抖三抖;千年月色,万年情

3.对偶:坐着读书,站着做人

4.比喻:诚信是金;尊重是张通行证;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5.对比:鲜花与荆棘;勤奋与懒惰

6.顶真:读书乐,乐读书

7.回文:“打假”岂能“假打”

8.反语:培养不孝儿女八招

这些标题运用了修辞,因而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深沉,或文采飞扬,就像一盘盘美味佳肴,脍炙人口。

四、巧卖“关子”,妙设悬念美

评书表演艺术家之所以能让观众、听众欲罢不能,除了故事精彩,情节生动,和其娓娓道来,妙语连珠的精湛技艺外,还在于他们对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他们总是在情节的最关键之处打住,给听众留下一个悬念。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标题的拟定,也可以翻新俗语或成语,以形成鲜明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悬念。如:理直“气”壮;班门弄斧又何妨;做“贼”心不虚;临时抱佛脚也管用;旁观者未必“清”;成人之美非君子;弄虚作假升级版;“破罐子”不破摔。

也可以巧卖关子,留点悬念,以吊读者的胃口。如:欢笑中的叹息;追求生活中的那截树枝;十六岁,老朽了;考试魔鬼定律;两个女孩一台戏;一只老鼠的手记;谁的眼泪在飞;我与168,不得不说的故事。

以上作文标题,个个都吊足读者的胃口。其实,在拟定文章标题方面,除了议论文的标题可以直露一点,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外,记叙文的标题大多可以含蓄一点,诗意一点,不把话说实说尽,给读者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这样的题目才更有吸引力。

五、巧用歌词诗词,转换意境美

话题作文的拟题,也可以根据话题的需要,正面模仿或反面模仿名句名诗、俗语或成语,为我所用,从而展示出文章标题独特的艺术魅力。请看:

1.“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

2.“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环保”话题: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

4.“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5.“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6.“亲情”话题:世上只有妈妈好

7.“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

8.“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再比如巧借俗语、成语等:

1.君子动口不动手

2.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3.弄斧定要到班门

4.道是无情却有情

5.有心本可贵,诚信价更高

6.酒香也怕巷子深

7.每逢佳节倍思“清”

8.“忠言”也要“顺耳”

六、巧用标点,构筑形式美

有人说,标点是“无声的符号,有声的语言”,此话不假。不少优秀的文章,精美的段落,总是巧妙地借用标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正如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句:“活该。”一个句号,力透纸背,对法海之流予以辛辣的讽刺。此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系列的标点符号,巧妙而准确地表情达意。

在近年来的中考中,不少考场作文的标题也成功地靠妙用标点,巧配文字,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增添了文章标题的形式美。如:

1.成功的伴侣――诚信

2.诚信,难道也要“出口”转“内销”?

3.那人,那山,那狗

4.生活――网?网!

5.,?!……与他

6.5〈2=0

7.?+。=!

8.爱?爱!

巧用标点,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也增加了标题的意蕴,使文章的标题更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如上面的《,?!……与他》,用文题中的四个标点写出了他“豆芽菜似的身材,爱发问的习惯,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产生了“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艺术效果。再比如《5〈2=0》,用文题中的数字和符号“〈”“=”组合,反映了当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的情况:在学校五天的学习,比不上双休日里的放松,最终教学效果等于零。既形象、生动,又含有哲理,是一种有个性的创意。再如《?+。=!》,网瘾使“他”陷入困境,学业一落千丈,父母老师伤透了心,怎么办?最后经过家长、老师的一番开导,“他”终于结束了那场令人不堪回首的噩梦,句号用来表示悔过和醒悟。经过努力,“他”成功了,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篇7

漂亮的小韩随的是妈妈的姓,长得也像韩妈。她们母女总是姐妹花一样同进同出,一起逛街,一起享受美食,一起分享各种美丽心得,还互相调侃拌嘴,惹得远亲近邻都羡慕无比,直说生个女孩儿好。

追溯起生命的起源,韩妈讲起小韩的出生,那真叫一个滔滔不绝。每次的开场白基本都差不多,二十八年前,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肚子里的小韩差点要了韩妈的命。也就是这个原因,小韩的父亲本姓王,却给孩子取了个韩蕾蕾的名字。

韩妈是个家庭幸福的女人,小韩爸对韩妈特别好,小韩爸爸说起韩妈,脸上有忍不住的笑意,他说韩妈总爱丢三落四,啥事都不往心里去,听上去满是嗔怪的口气,好像在说一个正当青春的姑娘。用韩妈几十年驭夫之道的经验来讲,在婚姻里,有些事情是要动点小心思的。

眼见为实,小韩发誓说一定要找个像老爸那样知冷知热宠女人的男人。眼看着小韩要订婚了,韩妈长出一口气:终于是嫁出去了。然后老王和韩妈喜气洋洋地为小韩操办起婚事来。

在婚姻大事上,两位老人还是蛮尊重小韩的,双方家长正式会面后,他们询问小韩,订婚仪式想要什么风格的?

小韩答得很随意,就两个字:都行。

韩妈又问:那宴请定哪家餐厅好呢?

小韩还是简单回了两个字“都行”,那态度就跟不是她的订婚礼一样,一瞬间就惹怒了韩妈,她怒嗔道:自己的事自己不操心,谁愿意替你操心似的。

见韩妈有点气,小韩上前又是撒娇又是哄,直说形式什么的都无所谓。

韩妈收起怒气,看了看女儿,就开始若有所思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好苗头,韩妈劝小韩,关乎一辈子幸福的婚姻一定要慎重选择才是,哪怕不结,也不能错结。

小韩挥挥手,举棋若定地说,要嫁的准老公老实忠厚,品性纯良,自己是想好了才决定走进婚姻里的,慎重着呢。

韩妈听后,也不好再说什么。

2.小韩的从前

知女莫若母,韩妈知道,小韩多多少少还是对过去有些介怀。

小韩在准未婚夫李大伟之前,还有个爱得死去活来而不得的前男友,名叫杜哲,昭示着小韩一段插足别人婚姻的暗黑史。

韩妈见过杜哲,那还是在一年前,小韩爸爸第一次心脏病住院的时候,母女两个人都被吓得手足无措,杜哲帮了很大的忙,联系主治大夫、找床位、楼上楼下做各种检查化验。

小韩爸爸在医院里一住就是半个多月,被照顾得很好,小韩家人都对杜哲感到非常满意,交际广、能力强、不吝啬小气,细心体贴又周到,韩妈止不住地说,这人的优点一大堆,都不知道怎么夸好了。

唯一不好的,小韩没跟爸妈老实交代,杜哲有家,可对妻子感到不满意,正在办离婚。

杜哲不是什么富二代,辛苦创业才成中产,从一个小小工作室打拼到现在拥有七八十名工人的服装厂。小韩是后来进入杜哲公司的,起初是个设计师,接连着设计了几款低库存的爆款,渐渐得到杜哲的赏识和真传。小韩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这一点杜哲看得清楚,他放心地把公司里除设计以外的重要事情都交给小韩处理,而更让他欣赏的是小韩为人低调,她不炫耀自己的成绩,从不利用和他的关系以及所处的地位在公司同事面前耀武扬威,而且还处处为他着想,为他的公司利益着想。

杜哲和妻子关系紧张走到离婚这一步,不全是因为小韩。杜哲妻子在圈里是小有名气的模特,也曾是杜哲公司的御用模特。能娶上她,杜哲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当初在结婚之初就有约定,为了保持身材,一定要丁克到底。

杜哲喜欢小孩子,但他婚后在意的却并不是妻子给不给他生孩子这件事,而是他在家庭中感受到的嘏越来越少。小韩就是这个时候出现在杜哲的生命里,杜哲是想过要给她婚姻的。

小韩从没争过抢过,也从来没觉得自己在破坏别人的家庭,她认定了和杜哲之间是真爱,而最终让小韩决定放弃,不是不爱,而是因为杜哲的妻子怀孕了。

是一种阴谋的挽回,杜哲一再跟小韩道歉解释,说他那天喝多了,才糊里糊涂地和分居已久的妻子同了床。但小韩真的不恨杜哲,她觉得杜哲配得起过圆满的生活。

3.韩妈的心事

难道小韩对杜哲就没有一点不甘心?

韩妈不信。

后来知道事情所有来龙去脉的小韩父母都替她感到惋惜,谁让好男人结婚早呢,他们挺支持小韩成人之美的选择。就是嘛,有婚的男人不能碰,这是大忌,是底线。

彼此真心相待的小韩和杜哲,谁也不算辜负谁。小韩不再提爱,她说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自从和杜哲分开,小韩便离开原来的公司,走了一条杜哲走过的路,搞起服装私人订制的工作室来。

李大伟是通过客户介绍认识的,看上去为人不错,规规矩矩,本本分分,老实忠厚又可靠,相处半年多,双方都挺满意,于是开始谈婚论嫁。

眼看着小韩要订婚了,韩妈几次走进小韩的闺房,徘徊了又徘徊,终于开了口,她跟快要嫁人的小韩说:结婚以后,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韩妈语重心长地看了看小韩,她说,杜哲就绝对不能提,毕竟这段感情本质上来说是一段不光彩的婚外恋,所以一个字也不能说。关于这些,韩妈跟小韩说,放聪明点儿,不能提,即便是说也要轻描淡写。小韩却觉得,对人要真诚,特别是和共同生活的人。李大伟不问便也罢了,要是追问起从前,她没有隐瞒的打算。

韩妈听了小韩的话后表示很无奈,沉默了一会儿,声情并茂地跟小韩摆事实讲道理,哪个女人没点故事呢?可大多数男人都受不了这个,你要坦白了,以后的日子就得处处猜忌。

小韩听后觉得老妈太拿这些事当回事了,都是陈腐的老观念。

不管韩妈怎么苦口婆心,小韩就是油盐不进。

没办法了随她去吧,韩妈重重叹了一声气,走出了小韩的房间。

4.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听说小韩找到了一个好归宿,说实话,杜哲心里挺不是滋味,但也表示欣慰。如果不能相守,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了。

杜哲准备送份大礼给小韩,左思右想,他买了一部新车,直接开到了小韩工作室的门外。小韩跟杜哲不是为了他的钱,这么贵重的礼物她不打算收。可杜哲说,车主名字登记的都是韩蕾蕾,而他想给她的又何止这些而已。再说,她那么帮过他,应该得的。

小韩几番客气之后收下了杜哲的礼物,她想着杜哲的孩子快出生了,到时再把这份人情还回去。

一部车勾起了李大伟的好奇心。李大伟问起时,小韩就如之前所讲的那样,很坦荡地说了和杜哲之间的过去。李大伟听后痴愣了许久也没说话。都是过去的事了,关键是活在当下,可后来李大伟的表现,让小韩越来越失望。

一向老实的李大伟学会了冷嘲热讽,他话里有话地说小韩开车去给别人量衣服时特别的威风八面。他还学会了怀疑,哪怕小韩有一会儿行踪不明或联系不上,他都草木皆兵地问是不是碰见别人家的老公了。而最让小韩感到无法继续下去的原因,是李大伟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他调笑着追问小韩有没有总结过转正失败的原因。

终于,订婚过后,没等来小韩正式的婚礼,她没有勇气忍受将来和这个男人一起生活。

好像正应了韩妈的推测,她嗔怪着小韩不听她的话。

小韩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对,不应该不听妈妈的话。毕竟人生在世,做不到事事坦荡。可后来,小韩淡然了。她不后悔,如果以后再碰到同样的事,她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她始终相信,会有那么一个人,理解她,包容她,懂她。

得知小韩失婚后的杜哲第一时间向小韩道了歉,他为自己送小韩车惹出的麻烦而感到愧疚。

小韩照样是释然的态度,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深爱的,或浅浅爱的。而且,通过这一次,她也不打算随便和谁将就着过日子了。她等着迎接下一个能够真正征服她的男人缓缓地走进生命里,情投意合地开出绚丽美好的花来。

篇8

一、故事的巧合

其一:情节之“巧合”。故事情节安排之巧妙体现在男女主人公的送礼环节上。首先叙写了女主人公德拉买礼之不易。因家庭条件的拮据,她不能用现钱给自己心爱的丈夫买白金表链。怎么办呢?她绞尽脑汁决定用一头金发换钱。她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头褐发卖掉,然后跑遍全城,用这笔钱为丈夫杰姆的金表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他。巧合的是就在这天丈夫为了给自己心爱的妻子买礼物,也卖掉了祖传三代的金表,更巧的是丈夫用卖掉金表的钱为妻子德拉从百老汇的橱窗里买了一套纯玳瑁的发梳。就这样,他们精心为对方准备的圣诞礼物一下子成了毫无用处的废品,然而他们还是笑了,流着泪笑了。这是一个非常巧合的故事,但仍然给我们一种可信的感觉。因为,从时间上看,在圣诞节前夕,德拉和杰姆互赠礼物,这是习俗,让人不感到意外;从经济条件看,杰姆夫妇是生活在美国的下层人物,买不起称心的礼物,只好忍痛割爱卖掉各自心爱的东西去买如意的圣诞礼物,这是可信的:从情感上看,杰姆和德拉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年轻夫妇,他们为纯真的爱情各自牺牲了自己,为对方买回已经毫无价值的礼品,这也是情理中的事。这个巧合的故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没有令人肝肠寸断的缠绵,只是在喜剧的框架里交织着悲剧的成分,是一种“含泪的微笑”,却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其二:双线写“巧合”。为了造成悬念,避免情节的雷同,作者采用了一明一暗的双线结构来叙写故事。明线是德拉卖发买表链,暗线是杰姆卖表买发梳。明线写得详尽,尤其是对德拉在去买礼物之前的复杂矛盾心理的刻画非常精细。焦虑:“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角七分钱,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兴奋:“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面前,她的两眼晶莹明亮。”惊骇:“但是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留恋:“这时德拉的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波浪起伏,金光闪闪。头发一直垂到膝盖下,仿佛给她披上了一件衣服。她又神经质地很快把头发梳起来。痛苦:“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坚定:“她穿上她那褐色的旧外套,戴上她那褐色的旧帽子。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她飘然走出房门,走下楼梯,来到街上。”终于,果断战胜了犹豫,德拉毅然地从困惑中走了出来,这深深表明了妻子对丈夫的爱,“麦琪的礼物”就是爱的礼物,爱的力量胜过一切。而暗线写杰姆卖表买发梳的事真是惜墨如金,仅仅一笔带过。双线的重合是写二人互送礼物的过程,毫不知情的丈夫也带回了同样包含着挚爱的礼物,作者没有直接叙述德拉看见礼物的表情,而是用杰姆“奇怪”的神情和举动来铺垫情节,其实是为了使巧合来得更让人信服,更让人同情。德拉终于看见了丈夫的礼物,“全套的发梳”,“配那已经失去的美发,颜色恰恰合适”,作者不厌其烦地渲染这套发梳,正好说明“可是用来装饰那一向向往的装饰品的头发却没有了”这一巧合至极的结局。

二、情感的巧合

正如鲁迅所说:“从喷泉里流出来的总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总是血。”杰姆夫妇“送礼之巧”的故事,无疑体现着这对贫困中的年轻夫妇互相深爱的真情。在对他们的真情赞叹之余,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这份真情的确有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真情。因长发是德拉美的象征,也是她唯一令人羡慕的东西,并且是有闲阶级妇女不惜金钱加以精心呵护的对象,但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她最后毅然剪掉了自己傲人的长发,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美丽。对杰姆而言,金表是他的传家之宝,金表不仅贵重,而且浸润着浓烈的亲情,是他最珍惜、最珍贵的“宝贝”,本不应随便卖掉,但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他也决然地卖掉了金表,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为了表示对爱人深挚的爱,在圣诞节前夕,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同时舍弃了金发和金表这两份最珍贵的宝物,实际上,这不是“巧合”,这是令人感动的无私奉献的真情。

其次,这是一种成人之美的真情。自私的爱总是想着成就自己,无私的爱总是想着成就对方。德拉夫妇双方都卖掉了心爱的东西,都想让对方锦上添花。德拉舍弃美发而为杰姆买来表链,他是想成就丈夫做男人的尊严。文中写道“杰姆的表有了这条表链,在任何场合中都可以毫无顾虑地看看钟点了”,因为在那个时代手表是男性品德(守时、精确等)的象征,也是中产阶级男性事业成功的标志。杰姆当然谈不上有什么事业,金表也是祖辈留下的遗物,但德拉仍然希望自己的丈夫有做人的尊严,希望他能够在同事们的面前显露一下这份“财产”。杰姆卖掉“传家宝”而买来一套由纯玳瑁做的、边上镶有珠宝的美丽的发梳,他是想成就妻子做女人的美丽――他希望妻子美丽的长发,再配上美丽的发梳,美上加美,美若天仙。可见,这种不顾一切成就爱人的“巧合”里寄托了多么深厚的爱意!

第三,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真情。本来,妻子送给丈夫的礼物可以由自己亲手制作,表明对丈夫的体贴关心,但若能为丈夫买现成的礼物,特别是购买略为贵重一些的礼物,则更能表明妻子对丈夫的情意。但在当时(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美国妇女基本上是家庭主妇,经济来源靠丈夫,如果妇女出去打工挣钱,这有失丈夫的脸面,甚至会造成家庭失和。从这个意义上说,德拉的送礼行为便具有了新的意义,不论是千方百计省下的一元八角七分钱,还是卖发所得的二十元,都是德拉自己劳动或奉献所得,她所购买的礼物(表链)即使一般的中产阶级主妇也不一定支付得起,最重要的是,德拉的购物不是出于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而完全是一片真心的奉献。和妻子一样,丈夫本来可以送妻子一些廉价实用型礼物,如家务劳动用具或厨房用品等,但杰姆送给德拉的礼物却不同寻常。这把由纯玳瑁做的、边上镶有珠宝的美丽的发梳的价格显然过于昂贵,这只能说明,杰姆对妻子的爱也是至高无上的。总之,他们因为爱而做出了超出当时一般人的举动,他们失去的是财富,可收获的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真挚的爱情。相信他们的爱情因为这次“巧合”更加深笃了,他们更能坦然地面对严峻、贫困的生活了。

三、背景的巧合

这个巧合故事的发生,我们不能简单归结是偶然性的故事。试想,杰姆与德拉的爱情是美丽的,是圣洁的,但为什么要借用“送礼”这个非常物质化的方式来表现呢?实际上,这与当时的社会消费背景息息相关,至少可以说明两点。

第一,人们的消费意识增强了。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兴起,礼品很快成了商品,走进了百货公司,这就刺激了市场消费,尤其是消费水平象征着人们的身份、地位、收入等。换句话说,“有身份、会消费”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变得很重要。作为女性,能够踏入华丽的百货公司,挑选价格不菲的消费品,就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因为她购买的不仅是消费品,还包括消费品带来的虚荣和消费行为本身带来的兴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德拉平日的“羞愧”和今天的“满足”。平日,“这些小钱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店、菜贩和肉店的老板硬扣下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未免落个吝啬的恶名,当时羞得脸红。”今天,为了杰姆的表,她“跑遍了全城”,“两个小时张着玫瑰色的翅膀一晃而过”,表链那“淡淡的贵金属似乎闪着光芒,映射出她兴奋急切的心情。”因为她知道:“仅凭它(表链)的材料就足以显示它的质量。”她在解开杰姆送给她的礼品盒时发出“一声狂喜的叫喊;紧接着,哎呀!突然转身变成女性神经质的眼泪和大哭,立刻需要公寓的主人用尽办法来安慰她。”因为这把梳子是“早就在百老汇的橱窗里相中过的”,内心里“渴望好久的东西”。从今天的兴奋可以看出,德拉平时的羞愧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兴奋,激动和满足。所以,作者写这个浪漫的故事,也是在让读者获得愉悦享受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道德规劝,“灌输”正在被人们遗忘的“懂节俭、会操持”的传统伦理道德。

第二,人们的贫富差距拉大了。整个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发展,到19世纪末,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大城市数量、银行资产、资讯交通等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是,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当时有一半的人口几乎一无所有,百分之一的人拥有百分之五十四的财富,一百个家庭中有一家能把其它九十九家全部买下还绰绰有余,四千个百万富翁掌握全国财富的百分之二十。而杰姆夫妇一家正是贫民家庭的代表者之一,“一块八角七分钱”是圣诞节前能为丈夫买礼物的唯一的一点钱,“公寓租金每周八元钱……实际上,确实与贫民窟也相差无几了”,“楼下的甬道里的一个信箱,但是永远不会有信件投进去”,说明他们生活贫困,无人与之交往:“鬼才能按响的门铃”让人体验到一种内心的酸楚;“狄林汉”是名片上中间一个姓氏,是杰姆富裕时加上去的,现在已经变得模糊起来,可见,由于人穷了,连富姓都要隐退了。作者对以上的描述,正说明了在美国这样经济繁荣的社会里,贫民的日子仍然很艰难,这里面实际上寄托着作者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使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篇9

一、微笑,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与学生,无论是从年龄上、学识上,还是教室里所处的位置上看(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说明教师不能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者,而应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蹲下身来,这样与学生的眼光平视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就缩小了,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应时刻提醒自己以微笑的方式投入教学,用微笑与学生交流信息,以耐心与学生做伴,学生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最积极主动的反馈。这里的微笑包括教师亲切的笑脸、优美的语言、宽容的眼神、和蔼的举止等。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教师还要考虑如何以更多的耐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水乡歌》这课时,教者在课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个侧身倾听的身姿,一声真诚的请,一句充满激情的表扬,一次情不自禁的鼓掌,不仅让人在视觉得到的是美的享受,更能感亲切可爱平易近人,让每一位学生更自信,让学生不由得喜欢这位教师,也就更喜欢这位教师所上的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当学生读错字音时,她依旧一脸微笑着不厌其烦地纠正;当学生站起来一紧张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微微一笑说:“有点紧张,没关系,你再想想。”这充分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为了激励学生仿写小诗,教师委婉地说:“小朋友,《水乡歌》这首诗真美,今天老师也想当一位诗人,可是老师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愿意与老师合作吗?”此时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朋友,一切都流露出她是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这样就缩小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希望得到教师注意、关怀、指导、也乐于接受教师交给的任务。《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教师从课堂的主宰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用微笑与真诚营造了宽松、和谐、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

二、信任,创设自由课堂

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信任。”教师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探寻,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新课程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充分的信任学生,引导得法,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一定会还给我们一个个惊喜和奇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教学也是一样,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只能给学生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我们要想办法发挥人自觉学习的天性,使学生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自愿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新鲜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成长特别需要教师的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智慧。现在学生的接触面比较广,对某些问题有他们的分析、有他们的见解,他们的分析和见解甚至不比我们差,喜欢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善于表现自己,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共同特点。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就应放开学生的手脚,因势利导,让学生去想、去干。要想还课堂以精彩,就让我们充分地相信自己的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还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

三、赏识,打造活力课堂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作家有篇小说,无意间得到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的赏识,认为“这位青年人如果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正是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赏识,竟一下子点燃这位当时无当作家妄念的青年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享有世界盛誉的大文豪。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原来赏识的力量竟有这么的神奇!可见赏识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赏识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意。

我在教学《雨点》这一首诗歌时,通过朗读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是学习的重点。如有个学生把“池塘”这个词轻轻地读,让人感觉池塘里的水非常的平静,我就伸出大拇指夸奖她:“你真会朗读,把小朋友们带到了一个平静美丽的小池塘边。”其他小朋友个个跃跃欲试,争着来读“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当学生美美地读“睡觉”时,我用“听得出,小雨点睡得可真香真舒服呀!”来给予评价。学生不仅读出了这种感受,而且很自然地加上了动作表演(睡觉的姿势),当时我觉得这些孩子真的好可爱,就像那滴滴可爱的小雨点。

赏识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进取的不竭动力。激励、赏识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功感,那么我们的课堂不仅充满了阳光,更充满了活力。

四、智慧,构建灵动课堂

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灵动的课堂蕴含着智慧,具有强烈的生命性。教师机智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够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执行教案”逐渐走向师生“互动生成”。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形形的情况和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灵活调控,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

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呼唤一种高智慧、大智慧的观照和统领。诗意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结晶。所谓知识,那是看见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欣赏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所谓智慧,它看见的不仅仅是这粒沙子,更是这粒沙子背后的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故事,它欣赏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更是蕴含在这块石头中的一个个鲜活赤诚的灵魂。

教师凭智慧,一次次地唤醒,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走向精彩。是的,我们应当牢记,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因此,智慧构建我们灵动的语文课堂、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10

――《向左走向右走》

夫叫妻叫,同名同姓,已是姻缘奇事;他生八二她生八二,同月同日,更显佳偶天成。

同名男女相遇是缘

2007年,河北省某部的会议室大厅。

今天是新晋人员第一次一起开会的日子,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的,打算给同事们留下个好印象。会议这会儿还没开始,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得正起劲,突然有人大喊一声:“!”

“哎!”会议室不同的角落一男一女两个声音同时答应。女孩寻声望去,一个高大的大男孩也正诧异地看向自己,目光清澈如水。两人不觉相视一笑,表情都是,哦,原来是你。

虽是初次见面,彼此却早已知晓对方的存在,因为工作在同一部队不同部门的他俩,同名同姓、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两人谁也没有在意,毕竟“”这个名字很大众,遇到同名同姓的人,早已不算是新鲜事。话虽如此,真的见面时,还是觉得很有几分亲切和有趣,毕竟两人年龄相仿、同名同姓却是异性。开会时,两人很自然地坐在了一起。女:“你好,我叫。”男:“我……同上。嘿嘿!”女:“很高兴认识你。”

两个同名同姓男女万千没有想到。这一聊,居然真聊出点儿事来:两人都是 1982年出生,生日都是4月29日!太神奇了!20年前的同一天,两位母亲在世界上不同的两个地方,分别诞下一男一女两个!何等奇妙!两人的亲切感一下加深了好几层,赶紧相互留下手机号码。

短暂相遇后,两人分别出差了。男孩去大西北,女孩去大西南。漫长的出差生活,让女孩倍感孤独,有时一个人待在宾馆,拿起手机,却不知该打给谁好。

一遍遍翻看手机电话簿,“”这个名字一次次跳进视线。虽然凭直觉同名同姓的他是个真诚、热心的人,但毕竟只是萍水相逢,女孩太过主动,会不会……

终于还是发了短信给他,一句淡淡的问候。

而他,则很快回了短信。

一来二往,两人心扉敞开,她向他讲述出差途中的种种郁闷,他则用一贯的幽默为她排遣。渐渐地,短信成了两人每日的必修课,有了可以谈心的朋友,枯燥的差旅生活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出差回来,两人一起吃了饭,开始经常见面,相互好感不断加强,但爱情的青鸟却迟迟未来。也许,缘分一直躲在暗处偷笑,只等时机一到,就跑出来把有缘人系了红线的手握在一起。

同心相吸相知有分

2007年岁末,冬夜的列车,窗外漫天大雪。车厢里,好几对情侣相互依偎着,温馨甜蜜。

“他们的世界里一定不知寒冷与孤独为何物吧?”女孩不无惆怅地叹气。想起刚刚参加过的那场婚礼,新郎新娘笑靥如花,从心底里洋溢出来的幸福动人心弦。新娘的闺密呆呆看着新娘,出神地想,都说女人一生最美的一天就是当新娘那天,果真如此。

列车前进的“哐啷”声敲打在心上,仿在提醒她,青春年华正一点点流逝。窗外,黑夜已笼罩大地,只有远处偶尔闪现的几点昏黄灯光。雪,依然纷纷扬扬地下着。

家乡哈尔滨也在下雪吧,想。冬天的哈尔滨是一个冰雪世界,比河北冷得多,可是在哈尔滨,她从来没感觉冷过。因为那里有家人的温暖,然而家人终究不能呵护自己一辈子。

再次看看对面座位上的情侣,熟睡的女孩把脸深深埋进男孩的肩窝,男孩也歪着头,靠着女朋友睡着了,睡梦中还时不时调整一下姿势,把女孩搂得更紧些。窗外,雪花不眠不休地飘落,感到自己就像它们一样,飘啊飘,不知道会落向哪里,在何处融化。短信响起,打破深夜车厢的寂静。从冥思中回过神来,忽然心念一动,短信是“”发来的。

(男):你在哪里? :―)

(女):火车上。刚去石家庄参加完一个朋友的婚礼。

(男):快到了没?

(女):晚点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呢。:―(

(男):我来接你吧。天都黑了。

带着微笑发完短信,刚才的低落意绪一扫而空,很快沉沉睡去,睡梦中那丝微笑仍停留在嘴角。

列车晚点两个多小时后,终于缓缓到站。雪仍在下,夹杂在混乱的出站人群中,一眼就看见了出站口的他,头上和身上都落满了雪。

暗夜里,人群中的他身材颀长,玉树临风,茫然于人海中搜寻她的身影。女孩笑着站在原地,欣赏良久,心中一个念头渐渐坚定。他终于看见她了,兴奋地挥手。在他的笑容里,女孩觉得自己像雪花一样,快乐融化。

那次雪夜接站后,两人间多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女孩能够感觉,男孩看她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温柔怜惜。不久,他被单位派去桂林进修。相隔千里,炽热的思念,短信越发越多,彼此的心意越来越明朗。半年后,他毕业回到单位,恋爱关系公开。

两个谈恋爱的消息传开,立刻成为单位的头条,同事们总问,“你俩结婚后怎么称呼对方?”“将来生个孩子叫什么名字?”

两个都喜欢直接称呼对方姓名,同事们听着别扭,总觉得他们是在自己叫自己。于是,有人问:“你们叫自己的名字不别扭吗?”

“不啊!”两人异口同声。

军装上有姓名牌,两人穿着军装走在一起,时常引来旁人的注目,姓名一模一样,性别一男一女。

女孩把恋爱的消息给闺蜜,说自己正在和一个同名同姓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家伙谈恋爱,结果没一个人相信。直到把二人穿军装佩戴姓名牌的合照E-mail给她们时,她们才惊叹不已。

同伴今生相爱最真

2009年4月26日,一个寻常的黄道吉日,一场不寻常的婚礼。庄严华美的婚礼进行曲响起,一身白纱、妩媚温柔的新娘,挽着英姿飒爽的新郎,缓缓走上红地毯,接受人们的祝福。礼堂门口的巨幅婚礼海报上,赫然写着:新郎,,生于1982年4月29日;新娘,,同上。

就在婚礼前夕,一天路过一个算命摊,女孩突发奇想,非要把两人的八字合一合。算命先生听两人各自报完姓名、出生时间后,仍然微眯着眼、若有所待的样子,半晌看他们没反应,便问道:“你们刚才只说了一个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那另一个人的呢?”听清楚他俩同名同姓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时候,算命先生的眼珠子差点掉下来:“天哪!老夫算了一辈子的命,还是第一次听见这种奇闻!真是世间奇事,天作之合啊!”

中国传统的说法,夫妻本是一体,有那首著名的“你侬我侬,忒煞情多”为证。西方圣经故事里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言外之意也是夫妻本一体。生活中我们说,某某的另一半如何如何,好像有情人原是一个整体。这一点,在两个身上,越发浑然天成。

2008年10月,他俩去大连拍婚纱照。可在机场换登机牌时,却遇到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意外。工作人员无奈地告诉他们,电脑上显示他们只订了一个座位。原来,虽然认证件号码不完全一样,但名字、身份证号中代表出生年月日的那段数字一模一样,于是电脑把他们默认成了同一个人。

两个很无奈,工作人员赶紧找来经理,经理也很诧异,“这种情况还真是第一次遇见”。得知他们是专程到大连去拍婚纱照后,工作人员成人之美,迅速帮他俩补办了登机牌,顺利登上飞机。

从大连回来不久,他们便去登记结婚。登记处的工作人员拿着两人的材料,反复核查,一副匪夷所思的表情。很久后,审核终于通过,两人松了口气。“同名同姓的夫妻本来就少,更何况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我们还是头一次遇见,所以审查得严格了些,主要是怕你们是近亲结婚啊!”工作人员如此解释,两个很无奈。至此,同名同姓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终于踏上了幸福之旅。

夫妻本是一体,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比两个的婚姻更适用这一条的。有一次,两人郊游途中,恰好一辆满载生猪的车经过,贫嘴的男立刻想占嘴上便宜:“快看,这车上好多的哈!吼吼……”听见这话,她笑得直不起腰来。他这才反应过来:“吃亏了,吃亏了,本来想损你来着,结果连自己也一块骂上了。”

有时候,两人怄气,挑对方毛病的时候,张口就是“你……”诸如自私、懒之类,却怎么听怎么像在作自我批评,转念一想这些毛病自己身上还真不是没有,于是忍不住笑了。

真吵起架的时候,免不了说一些伤人的话,但话一出口立刻感到在说自己,反过来一想如果对方这么说自己,自己心里该有多难受,于是马上噤声。有一次,男孩动情地说:“这样多好,我们一辈子都不会说伤害对方的话,做伤害对方的事,因为那样做时我们会觉得同时也在伤害自己,我们时时都不会忘记,我们两个人原来是一个人。”

诗人徐志摩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果足够幸运地找到了冥冥中的另一半,并且互相珍惜、视对方为另一个自己,加在一起应该就是天长地久的幸福了吧。

(摘自《女友LOOK》)

链接

史上最奇妙夫妻龙凤配

同年同月同日生夫妻同一日双双获金牌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5000米长跑比赛现场,此前已夺得两枚金牌的长跑名将扎托倍克再次夺魁,半小时后,带着丈夫金牌的扎托普科娃走上标枪赛场,以50.47米的成绩夺得标枪冠军。从此,一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夫妻在同一天的同一个田径场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在赛场内外被传为佳话。

九旬老夫妻同年同月同日生 五世同堂子孙百人

胡恩庆,大连人,96岁,1911年阴历十一月十四日出生;期老伴胡刘氏96岁,1911年阴历十一月十四日出生。如今,这对共同生活了77年的老夫妻已有子孙120余人,组成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