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4-05 07:0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与"课题"研究无关,搞课题似乎是大人的事。因而,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创造性。然而,在美国,进行小课题研究成了孩子们的家常便饭,正是这些小课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求索精神,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研究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的天性。从“哇哇”落地开始。孩子们便睁大双眼“研究”着周围的一切。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教师“吃”教材“喂”学生,学生成了语文知识的“容器”,他们的“研究”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的探索之路常被封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主动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在教学中满足孩子心灵深处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呢?几年来我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小课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帮助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搜集处理信息,得出并表述研究成果。
一、“小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在研究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确定“小课题”,自主开展研究活动.自主总结得出结论,自主交流展示成果。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性原则。“小课题”的研究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我们要软化学科边缘,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各门学科知识的通道。沟通学科间的联系,做到语文与思品,语文与自然,语文与艺术(音乐、美术),甚至是语文与其它各门功课的综合。当然,既然是语文“小课题”研究,综合中应以语文为重点,是语文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小课题”研究要激活各门学科的知识贮存、尝试相关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
过程性原则。小学生进行语文“小课题”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兴趣,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因而,小课题研究≠科学研究,“小课题”研究所重视的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开放性原则。“小课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研究的目标是开放的,分层要求,鼓励创新,对诸多问题的研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研究内容是开放的,没有教学大纲,固定教材,而需要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确定内容,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研究时空是开放的,研究时间有长有短,研究时还经常需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二、“小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
1.确定主题。先让学生小组议论,对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想研究并可能得出研究结果。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帮助学生将可研究的内容分类列出。例如:
①课文知识拓展型。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知识点、作者、时代背景等进行拓展,确定“小课题”。比如学《特殊的葬礼》后,可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a.世界上的瀑布;b.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c.水资源的保护。
②乡土民俗搜集型。根据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开展研究。比如: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乡土文化的搜集与研究,主要农作物的研究等。
③时事热点调查型。抓住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a.奶粉造假;b.中国梦;c.科教兴国。
④观察实验报告型。结合自然、劳技课,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撰写观察报告,实验报告。如:a.蚯蚓的再生能力;b.阳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c.绿叶的作用。
2.制定计划。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学生自主地设计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制定计划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步骤。“小课题”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方法、方式,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准备,课题研究的时间表等等。制定计划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3.实施研究。按照小课题探究的研究学习计划,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和搜索、实验、资料或数据统计处理,以及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在这一动态复杂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具体说来,可着重进行两个方面的指导。①指导搜集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一切“信息源”,多渠道、全方位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得出结论。②指导研究成果的撰写。a论文式:概括总述(研究的目的、意义)――详细论述(提出具体做法,阐明研究成果)――归纳总结。b报告式:小课题题目――提出研究问题――交待研究方法――阐明研究结果――注明参考资料。
4.展示成果。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和“研究小论文”之外,还可以通过辨论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归纳起来,成果展示的形式有四类。①演,即通过相声、小品、课本剧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②讲,即组织“研究成果汇报会”,让学生介绍研究计划,研究过程、方法、碰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结果。③展,即展评优秀的研究报告、研究小论文、资料图片、自编研究小报。④赛,即组织适当的研究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
三、“小课题”研究的探究与评价
独立探究是探究活动的关键。每个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式。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书自悟,积极思考,运用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综合等探索方法,力求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求异,有所创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行有差异的帮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有差异的研究。
篇2
重大。
一、实际课堂中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进行《白鲸》课程的教学时,很多教师会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课堂提问:“你们见过白鲸么?”“白鲸很漂亮对不对?”“大家是不是很喜欢白鲸?”这种毫无意义且简单的语言提问,既不存在提问价值,又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范围,无法产生思维的具体过程,在教学活动开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课堂质量自然难以提升。
2.过于注重提问教学
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喜欢不断进行提问,来帮助学生思考,而这种过量提问的教学方式,同样也是课堂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样以课文《白鲸》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提问:“你们见过白鲸吗?”“通读课文,你能介绍一下白鲸吗?”“学习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等一系列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小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一次教学能接受的教学内容本来就少,在教师反复提问中逐渐产生了迷茫、没自信的心理,进一步发展为厌学的学习态度,极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后续开展。
3.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当
提问教学是伴随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改变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针对教材中需要学生思考或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把握,在提问时难以正确把握适当的时机,致使无法产生有效的提问。如,在进行《金色的鱼钩》教学时,很多教师都会犯一个错误,在学生通读文章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说出课后词语的具体意思,而在课文教学结束后,提问学生课文中有哪些人物让他们记忆深刻。这其实是错误的,简单地通读课文并不能够让学生对于课后词语有非常准确的理解,因此,在通读后解释词语的具体意思并没有实际意义,而是应该放在课堂当中,在课文讲解中遇到该词语后,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才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对词语进行记忆。
二、提升提问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注重教学语言运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引导的具体方式就是通过教学语言来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注重教学语言的运用,如,在进行课文《白鲸》的教学时,应该以“鲸”字导入,注重语言的魅力,“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能不能列举几个你喜欢的动物,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呢?”用这样的问题开篇,这种简单的问题所有学生都能够回答并且畅所欲言,在进行一到两分钟的讨论后,教师再一次发起提问:“那么,你们认识鲸鱼吗?”这样就能很好地进行课程教学的开篇导入内容,学生也在开始就产生了学习探究的兴趣,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
2.适当开展提问教学,劳逸结合
小学生有着与生俱来对事物探索的好奇心,这也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他们难以长久地保持注意力在课堂上,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懂得劳逸结合,适当地开展提问教学,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重新放回课堂。以《金色的鱼钩》为例,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教师要观察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已经出现学习疲劳,注意力转移的现象时,教师就要调整教学进度,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影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提问学生:“学到这里,你对于老班长有什么想法呢?”“如果你是老班长,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调节,劳逸结合,以提高教学整体的有效性。
3.丰富提问教学,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常常采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目不暇接的听的授课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引,很少有时间进行思考和有效消化,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牵引学生学习,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和思考空间,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文章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改变师生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高高在下,学生对教师往往有惧怕心理,特别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心理发育尚且不成熟,对教师的畏惧心更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更多地和小学生形成互动,让小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以语文教材为中心。这样小学生便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这就要求教师尊重、信任每位小学生,不管学生学习好或者坏,也不管学生聪明还是反应一般,教师都应该视每位学生为可塑之才,而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畏惧感,产生亲切感,这样才能激发兴趣、提高热情。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手段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将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并从中选取最优的方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特点,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效果更加明显。举个真实的案例,笔者在讲授《秋天的图画》这节课的内容时,便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新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授课刚刚开始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了要求,让他们讨论自己在课外生活环境,如公园、广场、草坪上对秋天的认识,然后将其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将改组讨论的结果在黑板上画出来,然后告诉其他小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且上去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个小红花。这样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远胜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学生将自己心目中的秋天画完后,笔者给予了肯定和赞扬,然后顺势进行教育,说:“小朋友们,在大家眼中秋天为什么这么美,就是因为有了春的播种、夏的滋润、秋的耕耘,所以大家以后也要做个勤奋的孩子好不好?”看着学生欢乐的眼神,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优于预期。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小学生的接受教育的特点,难以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完全集中精力参与其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特点,综合借助相片、影视资料、模型等工具,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升。举个例子,笔者在讲授《从现在开始》这节课时,事先准备了一盒录音带,并且在课堂开始之前播放给小朋友,录音带讲道:小朋友们大家好,现在你们已经进入我们的森林王国,欢迎你们参加我们的万兽之王的选举活动,但是你们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们认为一节新的课文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不管你答得怎么样,都有资格参加选举。录音播完,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瞬间迸发,顺利引导学生们进入课堂学习。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我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扮演不同的动物,并进行课文中动物之间的对话,这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较好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课堂学习,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经常表现出愉快的笑容和心情,便会将这种情绪带给讲台下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从心底愿意和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用赞扬和鼓励的词语,如“你真聪明、真能干”“你说得太棒了”“这朵小红花是你的”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心理容易获得满足,可以愉快地和教师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笔者在讲授《从现在开始》这节课时,每位同学模仿动物读完对白以后,笔者都会说“非常像”“简直一模一样”“太动听了”之类的话,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效果特别理想。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小学生打好语文学习基础的中心环节,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大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现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许多无效提问的现象,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喜欢直接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来供学生进行回答,表面上来看,教师的确进行了提问,学生也积极的参与了,但是这样的提问,并没有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学生往往无需过多思考便可回答。那么,应当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呢?
一、 有层次的提问艺术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问的顺序,应当由易到难的进行提问,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并且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更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晏子使楚》时,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会有晏子使楚这件事情?""晏子在楚国表现如何?""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这种层层深入的方式进行提问能够有效的理解课文的含义,同时能让学生从词句到整篇文章都能有极为深刻的理解。由于教师提问具有层次感,能一定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 把握提问时机
任何事情都有时机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最佳的提问时机,以求达到最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最佳的提问时机则是指提问的时机最符合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是总结教学的最佳时间。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提出疑问,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当学生产生疑问时也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时候,教师应当利用学生产生的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例如:在讲《海伦.凯勒》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海伦面临怎样的困难?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从她身上学到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深思,能让学生积极的投身于课文学习过程中。由此可知,教师提问应当基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并且问题应当具有启发性,让学生主动的解决问题进行思考。
三、 把握问题的连接性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当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同时应当注重所提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切不可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复杂,这样则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寻找不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对新知识感到茫然,而如果问题过难,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务必注意问题的难度控制,最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日常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层次的提出问题、把握提问时机并且把握问题的连接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但是,我们也发现“校本教育科研”领域中的“浮躁”、“跟从”、“虚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也许是由于受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吧,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因而学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严肃与“宁静”,表现出科研缺少针对性、创造性、操作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中小学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使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趋“实在、管用、有效”,使之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应有的、正确的引领和促进功效?这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也需要我们缜密思考并认真解决。
一、在启动和组织“校本教育科研”的动机上,必须淡化“功利”
学校启动和组织教育科研必须先端正并明确目的。中小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必须从身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来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命“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定“题”。只有这样,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才能渐进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才会使中小学教科研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符合“科学性”与“方法论”的前提下学校的科研氛围日趋浓厚。
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处于一个确实需要实践工作者研究的阶段。有好多实践性的问题应该说大家都了解,但却都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学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随偶像、考试,还有学生发展性评价方面的问题等。但中小学校又不同于专门的教科研部门,广大教师更不同于专业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走专业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师却有自己的“别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独具优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富有个性的成百上千学生,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绚丽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风景,还有那年复一年常见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活动,以及由此积淀并内化的丰富而厚实的经验体会和感受体验。这些都为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头,也为学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点”。“雾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万万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严肃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科研必须淡化“功利”色彩,切实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实在、管用、有效”上,具体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启动并组织实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选取“校情”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校本”、“师本”特征。我们如果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各学段的中小学,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个性。正是由于各校独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为办学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方面的研究就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表象出发,并引发进行一些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计划地进行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这本身就是“创新”。
要重视从“弱项攻关”和“强项冒尖”两个维度来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项攻关”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明显薄弱点引导重点研究,全力攻关力求有所突破,由弱变强;“强项冒尖”就是对已经显示出来一定优势或具有较大潜力的优势项目,通过专题组织研究,予以重点强化,使之成为代表学校乃至更大范围产生名牌效应。教科研的选题往往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
三、在教改过程中,要做好“生成过程”资料的积累、记录和整理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改过程要重视探究,注重教改的实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畴,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积累”。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浑然一体。否则就会给人以无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分析、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对广大教师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过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项研究能解决系列重大的所有问题。我们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自身渐进提高的过程。起码可以使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往往影响久远、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教师关注教改过程及资料收集、记录整理,这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四、在认定和评价教科研成果时,谨防“虚空”,关注“实效”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应是: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其成果必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而获得,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社会价值,甚至对教育科学发展有一定学术意义。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标准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就会挫伤实践者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注意鼓励涉足于科研的教师的坚定信心。
中小学教科研成果的评价认定,我想除了对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认定外,还应该包括对学校教科研机制状况的评价认定。我们有必要关注学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学校要在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竞争方面做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要倡导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专家、教研员结成研究共同体,学校部分教师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在形成浓郁学术氛围上下功夫,这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浓厚“校本研究”的氛围,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力戒“依葫芦画瓢”,要学会变通、合成和更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项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终结于研究结题报告或得奖。而更要看重该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得以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学校或一定区域的教学效益。离开了成果推广和转化为效益这一环节,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存在的实际意义。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目前必须重视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变通”。我们对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芦画瓢,照办照套,即使是纯粹本地区本学校的成果,也会因人、因时变迁、由外部环境变化而难以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现在可行吗?二是怎样变通更可行?我们要把变通贯穿于教改的始终。
二是做好嫁接与合成。教改过程是一个灵活度大、综合性强、变量多的动态过程。要比较精细地做好相关成果重新嫁接与组合的工作,不断适时地调整、补充与完善。
三是创新很重要。在课改实验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同类型课题别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启发,自己又产生一种创新的灵感,并引发了对相关其它问题的研究兴趣;或者有时觉得自己的教改实践又遇到了全新的问题或障碍,与原来的设计方案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潜下心来苦心钻研,或许通过审视自己设计好的教改课题,在重视认识、反省后,觉得有充实、完善的可能,这就必须进行关键性改进,也许会使教改更趋科学。总之我们要关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创新,这更有利于落实“实在管用有效”。
六、谨防“科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倡导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学校说:“科研教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因为教学科研的内容、教研方式与教学实际“两张皮”所造成。中小学广大教师要直接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专业研究者的路子。务必要把“教学、学习、研究、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这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而教科研相对次之。同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又是科研的主阵地,如果离开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教科研成为无本之木。教师要牢记“教为主,研为辅,研为教服务”,不能只教不研、一味苦干,更不可以研代教,因研舍教。倡导中小学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篇6
引言
英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成为了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据科学表明,6―11岁是人的一生中最佳进行语言学习的阶段。所以,我们要从小就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并鼓励孩子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敢于主动用英语和外国人进行交流。英语的重要性使得英语教学成为了全球的关注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1.基本概念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时为了能够快速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开设的教学活动。对于很多的老师来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时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首先对教师的要求包括:语言准确、表述清晰、口语自然流利;老师的肢体语言应用灵活。自然亲切、能够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同时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均学有所得,能够使学生乐于使用口语进行交流。
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2.1围绕学生展开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去选择具体的方案来进行教学活动,计划好教学目标。在教学课堂中老师要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它们的额学习注意力,全方位的考虑学生的需要,配合学生解决问题,不要去支配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己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这样学生才能够达到最大化收益。
2.2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
古人云:“勤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小学英语作为英语入门教学,应当把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每一位学生都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的。老师的鼓励和夸奖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图片、PPT教案、灵活的肢体活动、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可以使学生兴趣达到最高点的办法。
3.围绕生活展开教学
教师要能够创造性的把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进去,同时使学生主动的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贴近生活,真实的教学活动才能够综合教学的内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使用真实的要领来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把在课堂上需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1.机械学习,忽略能力的培养
教师着重于自己授课,突破教学重点,而不是偏重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累积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的偏离的教学的轨道,错误的强学生这个主体给忽视了。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要培养学生能够独自主动的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在很多学校中,多数的老师偏重于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自己讲课教授上,不能够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过于注重过程的研究,忽略最终效果
目前,众多学校的教学活动可谓是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斥着小学英语课堂,教师们能够给与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这种方法显然已经在教学的过程中暴露了它的弊端。我们不难发现,当老师布置作业,宣布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的同时,同学们立即的形成小组来进行交流和讨论。但是很多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很多学生在别人处于讨论的状态是在嬉戏打闹,还有少数的学生表现出茫然不知所以的样子;也有的学生是听众,只是纯粹的听着其他同学的发言,自己在当中充当看客的角色……教师过分的看重活动的过程,从而忽视了自己的领导作用,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甚至毫无所获。
3.学生缺乏自信,自主积极性不高
不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想法和特征。小学生的意志力弱所以要需要家长多多的关注和指导。在学校中,英语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引导孩子每天进行有效适当的学习,要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和快乐的事情;不能够给学生压力和负担,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老师在时候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改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努力转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交流能力。小学生正是出于对什么都敢带好奇的年龄他们对新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旦他们在某件事情上遇到了一点点小挫折或者不喜欢就会立马选择逃避,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交流和指导。
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1.奖励制度
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做的事能有所回报,对于天真活泼、爱玩好动的小学生来说,适当的奖励制度能够提高小朋友的学习质量。当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课堂问题时,老师不仅仅要给孩子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还要给那些回答正确的学生适当的奖励,比如一支笔,一个本子等。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吸引那些不善于发言的小朋友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2.使用有趣的课堂游戏
教育学研究者Martin曾经说过:“游戏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它能让儿童以一种轻松的、享受的方式练习外语。而教学游戏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将特定教学内容融合于游戏活动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们在课堂中引入学生喜欢的小游戏,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好玩、好奇、好动的特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游戏中更好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
3.色彩丰富的教科书
艳丽的颜色能够刺激吸引人的眼球,学校可以选用图片式、颜色丰富的教材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原声带的动画片,有很多这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视频,这些视频可以省掉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简单的英语可以帮助学生去主动了解它的意思,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据新课改精神,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深入挖掘语文,突出学科特性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掌握语文的特性。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载体,虽然它同其他学科一样包含了美育、德育、思想教育等内容,但其最主要的核心特性仍是“语”和“文”,语,指的是口头语言;文。指的是书面语言。由此可见,语言才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语言才是文化的根基。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学习文化,接受中华民族的观念和思想。认同和体验我国的民族精神。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切入点,突出强调语文的特性,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其语用能力,并以现行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语言精华,品味思想的升华,从而达到审美训练、思维锻炼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语文特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综合发展学生素质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而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例如,在教授《田忌赛马》时,其中有个环节是让学生品读文中对话描写的提示语,并体会田忌“垂头丧气”。孙膑“胸有成竹”,齐威王“得意洋洋”的各种心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恰当的词汇能够活灵活现的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在感受之后,纷纷发言,有的说:“恰当的提示语,能够引领我们进入当时的情景”;还有的说:“我在以后的作文对话描写中,也要使用适当的提示语,增强作文的形象性与真实性”,课堂氛围也变得活泼热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领略不同的情味与文味,抓住文中的每一组语言文字,对其进行推敲、琢磨、触发、鉴赏以及体会,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使他们学会欣赏,学会品味,让学生在不同的美丽风景中流连忘返、辄心向往、乐在其中,触动他们敏锐的思维,激发他们思绪的飞跃。例如,在讲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教师可以减少对于京口、瓜州、钟山地理位置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讲述,增加对于文字的解说,让学生领悟“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学生体昧“明月何时照我还”,以此来增强语文气息,使学生的思维“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
三、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展开实践教学
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有利于交际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在语言交际的实践练习中掌握语用能力。比如,开展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增加师生对话,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促使语文教学处于生机盎然的状态。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教学,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放低姿态,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做到教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这五个方面的平等,只有平等,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并主动与老师对话,将老师看成是自己的良师益友。长久以来,学生也一直将教材、作者怀有敬畏之情,不能真正敞开心扉,影响了阅读效果,也不利于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转变自身观念的同时,也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真正与教师以及作者发生人格对话,从根本上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更要设法营造有利于进行语言训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能脱离文本内容的制约,脱离文本的教学,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教学的实际意义。
四、利用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知识和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这就是所谓的“知行统一”。创造个性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不断内化和发展而形成的。起初的意向、好奇只有不断与活动对象之间进行结合,才能激发更浓厚的兴趣与探究的积极性;只有敢于直面各种疑难的挑战,才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有不断经历和体验才能的成功,尤以克服困难的喜悦,才能使他们具备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的自信心。所以,为了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必须设法加强学生与活动的紧密结合。比如在讲到《家》这一课时,问什么是什么的家时,各种答案层出不穷,还有的学生为证明太阳系是九大行星的家,把《宇宙之谜》的光盘和书都带到了课堂上。最后要求学生以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造和想象,然后将学生们的各种各样的作品放到展板上进行展出,并给着个展出命名一个主题:班级是我家。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处处体现着生活,而生活又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各种包装袋、广告牌、车站名、商店名等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汉字提供生动的资源。
五、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篇8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85—01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语文课堂师生相互提问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部分学生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人以杂乱之感;老师提问的艺术水平不高;老师的评价语言不够合理规范等,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这种局面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兴趣动机、语文学习的社会氛围有关。到了高中阶段,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如初中阶段那么浓了,投入的时间少了,吃老本的思想严重;教师教法陈旧,观念滞后,创新意识不浓;受浮躁风气和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上表现出淡化语文的倾向。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广大语文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但它们成了一种客观存在。
一、实施有效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学习语文,为什么要提出问题去思考解决?提问对促进语文学习有什么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白设置问题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相当一部分学生惯于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情景下的“静听”,懒于动脑、动口,思维活动不够充分,进而厌倦思考回答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外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明确教学目标,要让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
一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有所得”与学生的“学有所获”要相关联。针对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要考虑学情,要兼顾到好中差三大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基础,分层接受有关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分类分层设置问题,能充分尊重学生,能公平民主地对待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如指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好中差合理分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课堂讨论大阵营中来,表现自己,完善自己,在交流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充分掌握学情,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让他们同时进入学习思考状态,人人都有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做好全面总结工作。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学有所获”,同样,教师也会感受到“教有所得”、“教学相长”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篇9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3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87
走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已经有十个年头了,曾经的一堂公开课让我记忆犹新。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二泉映月》。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我自信地走进了课堂。然而,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却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为了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能够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我播放了《二泉映月的》的乐曲,委婉、哀伤的音乐充满了整个教室,播放结束后,我问:“听了乐曲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吗?”有学生举手回答:“有点昏昏沉沉想睡觉的感觉。”面对这种答案,我顿时懵了,这跟我预设的答案大不一样,冷场的感觉让我觉得好无助。在那个漫长的几秒钟时间里,我的脑中很难想出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回答。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我们不妨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
为什么提问?是针对问题提出的目的的。教师要领悟语文课程理念,从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符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否有利于建设开放、动态的语文课程审视问题的开放性等方面考虑。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针对问题的内容的。这里有一条总的原则和标准,那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是针对提出问题的方式的。高超的提问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就要教师研究提问的艺术性。
二、提问要有切入点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
(一)问在关键处
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如教学《彩色的非洲》,课文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提问:“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看出了非洲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
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
(二)问在空白处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课文《最后一头战象》中这样写道:“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教师在课文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并提问“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好像在凝望……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也许这块龟形礁石……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好像在说……”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去展开想象,从而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填补,对“善良、忠实”的战象嘎羧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善于营造问题的氛围
篇10
关键词:无意注意;中学语文;研究与策略
无意注意这种教学方法,有这样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巧妙地运用注意的规律,无意进行的、没有提前备课的一些思维活动。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处于精神放松、心神宁静的状态下,人们的思维处于高度灵活,如此一来,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空间中,感知能力会逐渐增强,进而人们的才智也会提高,那么就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内容。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无意注意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情况
1.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
当今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难以想象,他们每天“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并且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杂乱无章,时刻都处在于精神紧绷的状态。长期以来,学生就会忍受不了,他们便开始寻找可以稍微休息的时刻,由于语文课的枯燥,中学生觉得可以在语文课堂放松自己,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久而久之,中学生的语文课堂只属于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根本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所以语文课的地位慢慢下降,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一直呈下滑趋势。
2.中学语文教师的低素养
素养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必备,一方面是个人素养,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不可侵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德服人,并以身作则,教育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另一方面是专业素养,有着专业化知识的教师才能够准确地将知识教给学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潮流,无时无刻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部分教师墨守成规,专业知识落后,个人素质低,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导致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甚至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样语文的教学效率肯定不会提高。
二、运用无意注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1.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今,高效的教学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环境。有人曾认为,若一个人真正地想学知识,根本不会在乎身边周围的环境,但是这个观点很快被否决,由于大量的调查可知,中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里,他们会更加专注学习,这样教学效率才会真正地提高。教师可以这样营造氛围:第一,教室内的卫生情况必须合格,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周组织学生一起打扫教室卫生;第二,在课堂上,中学生特别容易受教师的感染,师生之间的一切都是相互影响,对于语文课更加如此,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激情昂扬地教授知识,使得课堂时刻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三,课下闲暇时间举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这样学生时而放松一下,最终保证上课饱满的精气神。
2.无意注意的教学方式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方面都涉及到无意注意的方法,中学生在学习时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学习效果是具有极大的差别,一旦集中注意时,人的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的兴奋点,但是一旦学习不专心,注意力分散,不会集中在一个方面,那么学习的最终结果会更好。例如,一位著名的高级翻译官,一次,上司分配给他一个实习生,实习生在高级翻译官眼里只是一个不完美的翻译官,他根本不会有意注意地去训练这个实习生,一开始他就无意注意地传递翻译技巧。实习生自己研究出高级翻译官的一个方法,每天上班不会坐电梯,边听法语新闻听力边数自己所走过的楼梯阶层数,久而久之,实习生攻破了之前难以攻克的翻译难点,最后实习生也成为一名高级翻译。所以说,无意注意的方法会提高效率。比如语文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检查背诵古诗词,课上肯定有听课与不听课的学生,最后有这样的结果,十分专注背诵的学生背诵好多遍,依旧没有完成背诵。然而,那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专注哪个内容,并不会要求自己背诵的程度,所以他们不会刻意去注意,不一会儿,他们就能很好地完成背诵。
3.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变换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完美,所以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方式,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中学的语文知识并不会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一味地无意注意教学,那么学生就会厌倦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讲课时要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然后依照学生不同的兴趣来转换注意的两种方法,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倦,更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课堂运用无意注意的方法,教师必须重视注意的转换,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中学生面对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心中隐藏的斗志,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学生能够完善自己,全面培养素养,做一个素质高的人。
作者:季玉花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J].中国教育报,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