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寓意范文
时间:2023-04-03 01:3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鹬蚌相争寓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鹬蚌相争,汉语成语,拼音是yù bàng xiāng zhēng,意思是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2、寓意:人们从苏代讲的这个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语“鹬蚌相争”,并常和“渔翁得利”一起连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往往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3、故事: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其弟弟叫苏代,他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不要出兵。苏代到了邯郸,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苏代,你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苏代说了这个故事:一天,蚌趁着天晴,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鸟见了,快速地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肉。蚌急忙把硬壳合上,钳住鹬的嘴不放。鹬鸟啄肉不成,嘴反被钳住,便威胁蚌说:“好吧,你不松开壳就等着。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钳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饿死!”就这样,蚌和鹬鸟在河滩上互相争持,谁也不让谁。时间一长,它们都精疲力竭。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见到它们死死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捉住拿回了家。苏代讲完故事后,又对赵惠王说:“如果赵国去攻伐燕国,燕国竭力抵抗,双方必然长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惫不堪。这样,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那样坐收其利。请大王认真考虑再作决定。”赵惠王觉得苏代说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入情境,懂故事
1.借助朗读入境
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要用眼睛理解文字符号的大意,也要让学生在声音中揣摩言语意蕴。教材中的寓言故事言语生动,学生学起来也是兴趣十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朗读,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故事的文本情境,理解故事。
如在教学《鹬蚌相争》时,教师先是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躯壳,在朗读中走进寓言人物的内心,体会“鹬蚌相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威胁与得意;紧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划分角色,感受鹬蚌 “越威胁,越得意”的情感过程;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角色的直接对读中,感受两者各不相让的僵持。
正是在教师逐层朗读之下,学生真正走进了故事的情境之中,促进了对故事的深入理解。
2.依托品析入境
寓言虽然篇幅不长,但故事起承转合的脉络非常明晰。教师可以从故事发展处开掘关键性词语,引领学生深入体悟,促进对故事的深入解读。
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楚国人被问得“张口结舌”,教师抓住这一词语引领学生思考:“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他肯定想怎么解释?为什么又会无言以对?……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品味了核心词语的丰富意蕴。
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词语的感知体悟停留在表面的符号式理解上,而是结合故事的前后联系,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揣摩,为之后寓意的揭示提供了认知支点。
二、巧整合,练语用
1.拓展补充
寓言的语言清新易懂,但却能将深奥的道理融入其中,足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因此,学习寓言不能有悖阅读教学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故事的基本情境,进行必要的拓展与创编,从而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
如《画龙点睛》中,作者以简练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墙壁上的龙在“点睛”前后不同的状态。教学中,教师则以文本语言为基础,通过“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以及“电闪雷鸣、腾空而去”等感受龙的外形和状态。随后,教师引领学生结合自己在影视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列分两条线进行随文练笔:一条补充描写静止时龙的外形,另一条补充刻画龙在腾飞时的样子。
这样的拓展基于文本语言,又不限于文本语言。学生在感知品味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意蕴后,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在语言与经验的碰撞下,提升随文练笔的实际效益。
2.文白对照
寓言是经过时间洗礼的文化产物,寓言故事大多可以找到文字记载的源头。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补充对应的文言原文,让学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对照中,感受两种不同言语风格的特点,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如在教学《滥竽充数》后,教师出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的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趿,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如此文白比照阅读,为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悟故事、明晰道理提供了资源,也让教材文本成为了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寓言的支点。
这种切实有效的语言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文言词汇的机遇,为之后文言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开思路,揭寓意
1.在情节发展中揭示
不少人会认为寓意的揭示应该从故事的结尾处提炼。事实上,寓意蕴藏于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是细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发展的轨迹,紧扣文本的核心词语,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迈进,从而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
如《鹬蚌相争》中故事的阶段,作者运用了“相持”一词。教师就地引发学生思考:此时,它们共同想到的都是什么?而不会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则意识到:它们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却忽略了自己已经身处险境。于是,教师顺势点拨,揭示寓意:如此无休止的缠斗,根本就没有胜利者,只能为他人谋取利益。
寓意如此深刻,却在情节发展处对一个核心词语的体悟中迎刃而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颇好。
2.在推向生活中内化
很多教师的寓意揭示,未能依照故事顺应而出,显得较为生硬,学生的所谓“懂得”也是机械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将寓意推向生活,对照生活案例与故事的相似点,对寓意进行内化,将寓意融化在学生的生命意识中。
如《滥竽充数》教学完,有的学生说:背书时,少数学生不会背却装模作样跟着背,这就是“滥竽充数”;有的学生说买回一箱苹果,里面有几个烂了,这也是“滥竽充数”……
篇3
一、小组合作,让课堂趣味与高效并存
新课程改革主张课堂上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能为孩子们在互助合作中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习目标,和伙伴们一起收获合作成功的快乐,从而融入到集体当中,树立彼此的合作精神。
心理学家肯定地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成功。在我执教的一节县级语文教研课中,我尝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将课改理念践行于我的语文课堂。《鹬蚌相争》这则寓言虽然短小,却为孩子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在课堂上创设了小组合作活动。在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便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活动和互相合作。每个环节的合作活动,我都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活动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趣味盎然。
在课堂的合作学习――品读故事环节,我让孩子们组内合作分角色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对话,读好关键词语。学生的不同体验在组内得到了交流与分享。这样的小组合作给了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角色对话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提醒、学习,使他们对课文对话的体会更加深刻。
在课堂末“深入文本,揭示寓意”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去发现故事中藏着的大道理。因为整节课孩子们都在主动积极自主参与,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不同的思维火花聚在一起,就碰撞出了新的灿烂烟火。他们口中说出的体会,比教参上给出的更加有血有肉,这就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小组合作,让我的语文课堂更加趣味盎然、更加高效。
二、限时讲授,让孩子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限制教师课堂讲授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充满情趣的教学状态中学习,充分彰显他们课堂主人翁的地位。
在教学《鹬蚌相争》第一环节,我让学生自主观察总结鹬蚌的外形特点,自由质疑,带着问题学寓言,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为初读课文环节,孩子们用上一课所学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孩子们在操练中巩固了用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课堂的第三环节“合作学习,品读故事”,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称赞。这一环节,孩子们在合作对话中,理解了“威胁”“得意洋洋”等词语,并能通过朗读借助动作表现出来,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内心和人物语言的魅力。
通过这个尝试,我体会到,我们教师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还他们真正的主人翁地位,那才是课程的真正改革。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会更加灵动创新,更加优质高效。
三、踊跃展示,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踊跃展示的平台,踊跃展示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语文老师要根据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给阅读教学提供更为宽阔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鹬蚌相争》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诵读、表演对话、质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为了帮助学生体会鹬蚌相争的情景,我让他们小组合作演一演。他们在动作和语言中揣摩不同的人物语言和人物心理,并通过小组展示表现出来。三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思维比较活跃,好表现,个个都跃跃欲试。我通过生生互演、师生互演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再借助评一评、议一议,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特点。
篇4
【狼】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狐疑不决
【兽】困兽犹斗、如鸟兽散、人面兽心、飞禽走兽、珍禽异兽、衣冠禽兽、洪水猛兽、狼吞虎咽、鹿死谁手、中原逐鹿、象牙之塔、盲人摸象、猫鼠同眠、黔驴技穷、一丘之貉、管中窥豹
【鱼虫】金蝉脱壳、蝇头微利、花飞蝶舞、螳臂挡车、鱼跃鸟飞、如鱼得水、独占鳌头、井底之蛙、瓮中捉鳖、虾兵蟹将、鹬蚌相争、沉鱼落雁、缘木求鱼、蜻蜓点水
2 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的寓意 引狼入室—— 喻招来灾难;心猿意马—— 喻三心二意
鱼目混珠—— 喻以假乱真;兔死狐悲—— 喻同类悲伤
老骥伏枥—— 喻年老志高;引蛇出洞—— 喻骗人离开
马到成功—— 喻大功告成;引狼入室—— 喻招来的灾难
心猿意马—— 喻三心二意;马到成功—— 喻大功告成
兔死狐悲—— 喻同类悲伤;鱼目混珠—— 喻以假乱真
老骥伏枥—— 喻年老志高;狐虎之威—— 喻虚张声势
螳臂挡车—— 喻自不量力;调虎离山—— 喻骗人离开
狐假虎威—— 喻混淆是非;狼狈为奸—— 喻勾结作恶
庖丁解牛—— 喻谙熟事物;盲人摸象—— 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蛛丝马迹—— 喻可寻迹象;鹤立鸡群—— 喻比人突出
鞍前马后—— 喻甘为效劳;逐鹿中原—— 喻在中原争夺天下
鸦雀无声—— 喻非常寂静;招兵买马—— 喻扩充人力
3 故事类的成语 1、寓言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
2、历史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指鹿为马、大器晚成
3、神话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攀龙附凤、屠龙之技、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开天辟地
篇5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作业
2、背诵课文
3、课外阅读简短古文
板书设计:
学 弈
一人 专心致志(成功) 态度决定成败
一人 三心二意(失败)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篇6
根据《汉书》、《清史稿》等书籍记载,巴里坤从汉代起就有汉族人在这里戍屯,清代实施大规模屯田,先后有数万人从内地迁居这里,主要为甘肃、陕西、山西人,还有四川、湖南、湖北、河北、天津等地的官吏、客商、士兵、遣犯。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就像一条季节河一样,时大时小,时断时续地在东天山巴里坤这块沃土上汇集、融合。所以,在巴里坤的民俗社火中,可以见到中国南方水网与沿海地带流行的“鹬蚌相斗舞”,可以见到巴蜀之地的板凳龙,可以见到鲁西北平原上的鼓子秧歌,可以见到黄土高原上的抬阁脑阁,但这些社火表演的内容及歌舞音乐已不再是纯汉族音乐文化,其他民族的音乐及歌舞也融汇了进来,有的社火队扭的秧歌变成了哈萨克族“黑走马”,有的社火队跳的是蒙古族的“萨吾尔登”,有的汉族社火队中的演唱者是哈萨克或是蒙古族,巴里坤的节庆社火中融入了多民族元素,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混成特点。
作为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文化样式,新疆巴里坤社火在特定的地域盛行并不断传承着。2008年6月,巴里坤社火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众参与广泛
以元宵社火活动为代表的庆典,是人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寻找并享受人间欢情的特殊时刻,可以说民俗社火是一场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大狂欢。大大小小的旺火堆,是社火活动的基础。元宵节这天,巴里坤县城沿街,每隔100米或是200米就用煤炭围成下大上小的圆锥体火堆,中间加上木材。入夜时分,大家不约而同地点燃,高高的火舌随风翻滚,有如红色的火龙在夜色中翻舞。垒旺火一是因为巴里坤出产煤,二是因为巴里坤素以“冰窖”著称,严冬气温零下30多度,旺火堆可照明,可取暖,可助兴。在一堆堆旺火旁,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同语言、不同服饰的人们载歌载舞,纵情欢闹。在阵阵锣鼓喧闹声中,来自全县15个乡镇场的社火队次第上场,纷纷亮出绝活,个个精彩,样样鲜活。
耍社火,作为新春佳节迎神赛会队伍行进中的演出形式,它是通过列阵表演展现的。传统的阵形,主要有军阵、戏阵、灯阵、舞阵、牛马阵、方技阵等,而这些阵形的排列,在民俗风情浓郁,文化内涵深厚的巴里坤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它以军阵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巴里坤人质朴豪放的气质;戏阵是最受各族群众欢迎的,如打春牛,它由四个壮汉抬着一个如真牛的模具,配着铿锵有力的鼓点,由一位农民打扮的庄稼汉用鞭子拍打,打去晦气,来年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最后打破“春牛”,牛肚子里漏出用红包包裹的糖果和五谷杂粮,预祝来年生活蒸蒸日上。还有城隍出府、扑蝴蝶等,可以说戏阵形式多样,包罗万象;舞阵表演中的本地特色鲜明,又吸取了外地歌舞的艺术特长,边行进边舞蹈,如秧歌、高跷、脑阁和抬阁等;跑竹马、跑驴等均属于牛马阵形,还有车船轿类,如跑旱船、太平车等,以精湛的技巧把道具装饰成各类民间交通工具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
模拟动物类及民间劳动生活场景的社火,以深厚的文化意蕴见长,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凶禽猛兽的斗争,反映了人类对邪魔鬼怪的迷信与敬畏,透过它可以窥见到民间娱乐由娱神到娱人,以及达到和谐相处的发展过程。表演中,不管是老还是少,演员们仿佛都融入到文化仪式中,融入到一招一式的演出里,那么投入,那么忘我,好像他们每一个人都真真切切地化成了文化的符号,即使天寒地冻也阻断不了他们真挚的文化情结、质朴的文化根脉。
每个社火表演队在旺火堆旁轮番表演后,就有专人斟酒敬贺,并发红包给予奖励,红包奖金一般在500到5000元不等,视表演的精彩程度而定,这也是对表演者辛勤付出的一份尊重。现在,巴里坤社火不光在元宵节表演,只要有大型节庆活动,社火队都会走上街头闹一闹,这种表演艺术就其广泛的民众参与度而言是其他艺术表演无可比拟的。
展示多元文化
巴里坤社火是随着内地汉民族的移民进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此前,在关内举行的社火活动不仅体现了各地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还有着驱疫祈福的各种民间仪式,后随大批汉民进入新疆后,杂交混居,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不断碰撞中形成一种认同,从而满足了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的人们共同的心愿和文化表达,巴里坤社火便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显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愈加丰富多彩、娇艳无比。其表演形式有表演类:舞狮舞龙、高跷旱船、背蚌赶驴等道具舞;花杆腰鼓、执绸秧歌等执具舞;二鬼绊跤、张公背婆等滑稽舞;抬阁脑阁、高台顶幡等技巧舞;走马舞、动物模拟舞、节庆舞等少数民族舞蹈。祈愿类:抬城隍、抬龙王等巡游节目。演唱类:即兴演唱巴里坤小曲子、秦腔、眉户调等戏曲小调,或者斗杂话、说快板。杂耍类:武术表演、杂技魔术表演等。
在巴里坤社火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是多民族大众展示的各具风情的民间表演,是不同民族技艺的精彩荟萃。巴里坤多年举办社火活动不仅汉族群众喜闻乐见,也影响到本地的少数民族,在社火的表演队伍中,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是参加人数最多的民族,几乎每个社火表演团队都能见到不少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群众的身影。其中,海子沿乡,哈萨克族群众占全乡的95%,乡政府直接组织了一支哈萨克族熊舞队参加社火表演,在众多的社火表演队伍中独树一帜。
熊舞哈萨克语意为“阿尤毕”,是一种动物模拟舞蹈,表演者统一着当地哈萨克族传统生活服饰或身穿白衬衣,着黑色带图案的长裤,外套黑色半长绣花袷袢,也有穿用羊羔皮缝制的毛朝外的皮大衣,代表狗熊的鬃毛。鼻孔和嘴角两边分别插芨芨草棍,象征狗熊的利齿獠牙,以强化其形象。熊舞队不仅模仿狗熊的动作,而且通过模仿熊的生活习性,如熊警觉地出洞、笨拙地行走、觅食,捕获猎物后高兴得击掌、吼叫,饱餐后懒洋洋地梳理鬃毛、挠痒等,用质朴的舞蹈语言描绘了一幅熊生活的生动画卷。
又如奎苏镇、花园乡、石人子乡等汉族乡镇,都是典型的民族混居区域,他们展示的社火包括汉族秧歌、舞龙舞狮,还有哈萨克族黑走马、蒙古族萨吾尔登等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巴里坤社火表演的别样风情。更有趣的是奎苏镇的社火表演中还出现了哈萨克族大妈骑毛驴闹社火的逗趣场景。其大型的民族表演场面和丰富的各少数民族表演内容把社火表演推向了。
在巴里坤社火表演的30多支队伍中,采用歌舞表演的就有10支,其中表演民族歌舞的有7支,3支为汉族歌舞表演队。这些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生活在内地汉民族社火中绝无仅有的场景,从而成为新疆巴里坤社火表演内容的独特亮点。比如:黑走马队,哈萨克语叫“卡拉角勒哈”,男性舞者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动作则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丰富多样。
萨吾尔登是蒙古族舞蹈,舞者都是蒙古族妇女,她们随着乐曲的变化即兴而舞,或表现挤奶、擀毡,或模拟山羊顶角、雄鹰展翅,常用“揉肩”、“轻抖肩”以及“下腰”、“扬手揉臂”等优美的动作,抒发她们对草原美好未来的憧憬与遐想。
社会的和谐来自于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巴里坤社火所呈现的多元形态,恰好折射出当地人们多元的文化生态。在社火这个共享节日的活动中,通过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达到各民族间相互的了解和认同,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景象。
因人们生活的多样性和现代性,巴里坤社火的内容也被注入了新潮式样,以流行音乐、民族歌曲作为伴奏音乐的社火表演,已是社火中常见的形式,这些音乐往往是为社火中的舞蹈进行伴奏,因此,在音乐的选择和社火的风格上更多的呈现出现代审美情趣。近年来,巴里坤社火表演中新潮的元素又有所增加,如老年太极拳表演等一些非传统项目,这使得巴里坤民间社火无可避免地具有了城市面貌特征。
交往关系的助力
交流是一种沟通,是一种交融,同时也是一种释放、而社火这一民俗活动,恰好充当了这一特使的身份。如今,巴里坤社火已成为本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阵地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年复一年地反复沟通和交流,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得到了很好的填补,从而有效地弥合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民族关系的紧张和摩擦。在这个意义上,巴里坤社火起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作用。
巴里坤社火是巴里坤人最大的公众文化集会和交流平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社会,相互隔阂、缺乏沟通,渴望有机会与他人接触交流、互通信息,而社火活动恰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接近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这种交流机会,权力部门可以公布告示或行使执法权,人们可以传播大家都感兴趣的信息,亲友之间可以进行感情交流,有的家庭可以为自己的儿女观察与寻找合适的配偶,而青年男女可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比如:社火鹬蚌相争,扮蚌的女子全部是妙龄未婚,她们身背用竹子和布匹做成的蚌壳,一张一合,身躯若隐若现;扮鹬的都是未婚男青年,另有一名男子扮渔翁手拿鱼叉,寻机捕捉鹬蚌,大家配合表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既有寓意,又相互表达了思慕之情。
政府的介入与引导
巴里坤社火是由政府直接介入并组织的文化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闹社火,都是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各乡政府及社区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排练,社火表演中的官民同乐氛围,也作为社火活动的特别仪式而固定下来。由于政府的介入,体现民族大团结的精神贯穿巴里坤社火的始终,不仅起到了对民众进行宣传、引导的作用,而且增强了自身影响力。巴里坤县总人口10万人,去年县本级财政收入3.38亿元,文化活动经费投入达3000多万元。
除此之外,企业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进来。如:巴里坤芒硝矿的欢乐鼓表演队中就出现了芒硝矿全体员工向全县人民拜年的标志及企业员工的礼仪队伍等,这种借助民俗活动来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方式,成为政府和百姓普遍接受并认同的事情。
社火作为巴里坤的一种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留其基本俗愿及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政府的介入及引领也促使了它的蓬勃发展,并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即社火中传统的人文内涵在注入了政府的积极引导之后,其固有的功能形式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异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使社火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篇7
关键词 民间剪纸;造型观;动画创作
民间剪纸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根植于劳动人民深厚的生活沃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融入普通民众对真、善、美观念的诉求,不受社会功利和价值观念的制约,集中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民间剪纸以镂刻形式表现物象,与皮影的制作方法相同,皮影又是动画的雏形,因此,中国早期动画曾借鉴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成功创作出了《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渔童》《鹬蚌相争》《葫芦兄弟》等动画片,为中国动画赢得多项世界荣誉,并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树立“中国学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动画走入低谷,而民间剪纸也走出历史舞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当我们注意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再重新解读民间剪纸,其独特的造型手法、文化内涵、审美情趣都释放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并对动画创作有很多启示。
一、民间剪纸心象造型手法与动画形象的塑造
心象造型手法是民间剪纸特有的表现方法,是指民间艺人在剪纸创作中不受物象形体结构、比例、透视等客观因素影响,而以主观对物象的理解去表达事物。这种造型手法源自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作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主体――广大劳动妇女。没有受过正统的美术基础训练,不受具体物象的形体结构限制,而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心灵影像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在这种造型观念下,民间艺人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念,可以打破自然法则和时空界限,将不同时空、没有任何联系的物体放在同一平面上,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大胆创造。
动画,顾名思义就是会“动”的“画”,动画既要有能“动”的技术含量,还要有会“画”的基本技能。动画创作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艺术修养,无论是前期造型设计还是中期原画创作以及后期合成,都要以较高的造型能力为保证。我国早期经典动画更强调对动画形式的表达与形象的塑造,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些艺术精湛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完全是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手段。民间剪纸艺人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却能创作出鲜活的艺术形象,靠的是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与用心体悟。民间剪纸源于生活,表现的内容大多反映身边的事物,但这种反映不是对生活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采用夸张、变形等突出物象特征的手法来抒发内心情感。通过民间剪纸的心象造型手法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当代动画创作艺术水平低下,无论是形象塑造还是细节刻画,都没有典型性,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缺少对物象形态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没有抓住事物的特点。在动画创作中应注重体验生活,正确观察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善于分析比较,只有抓住物象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表现其本质,从而提高对动画形象的塑造。
二、民间剪纸意象造型语言与动画作品的内涵
意象造型是中国民间美术特有的一种造型手法,在民间剪纸中最常使用。意象造型是指民间艺人在创作中将表面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通过寓意组合,形成新的艺术形象,呈现新的意境,表达新的含义。在纹样的组织过程中,通常采用“以意构象”“以意表象”“以象寓意”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种造型手法已形成定式并深深扎根于民间,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现语言。
民间剪纸的意象表达语言来源于原始的思维方式,来源于中国本源哲学观与世界观,体现整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和审美素养。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先民在原始混沌思维的作用下,把生命看得极其神秘和神圣,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殖与繁衍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以生殖繁衍为中心的阴阳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也就成为中国本源哲学观。受中国本源哲学观影响,民间剪纸艺人通过“观物取向”的象征手法,运用通感联想、象征寓意等造型手段把自然属性的动植物同阴阳观结合起来。如鸟、鸡、鼠、鱼、蛙等动物以及荷、莲、葫芦、石榴、佛手等植物因其具有坚强的生命力与旺盛的繁衍能力,被赋予深刻生命象征意义。传统民间剪纸《老鼠娶亲》《鸡衔鱼》《鱼戏莲》《葫芦生子》《蛇盘兔》等都是以意象造型语言,运用不同的纹样组合,表达人类最朴素的生命意识,体现民间剪纸深刻的文化内涵。
动画是一门集绘画、音乐、表演、文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可借鉴各种造型语言,在剧本创作上要求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民间剪纸是由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作品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之中,属于生活的艺术。中国经典剪纸动画《老鼠嫁女》《渔童》《葫芦兄弟》等在表现形式上借用剪纸的造型手法塑造了鲜明的动画形象,反映人类对是非善恶的评判和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教化意义。随着老一辈动画艺术工作者退居二线,新生动画创作的生力军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接受的是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极其淡漠,更不知其深刻的文化寓意,其创作的作品由于脱离传统文化,背离社会现实环境,缺乏生存的土壤,严重影响了中国动画发展。美国动画《花木兰》《功夫熊猫》是从中国文化资源中找到动画创作的基因。并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文化,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从这两个事例不难看出,中国动画要想重新崛起,必须树立民族风格,必须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剪纸又是大众艺术,在众多传统文化中是最易于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借鉴,通过民间剪纸意象造型语言,体会其思想寓意并将其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会使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提升。
三、民间剪纸吉祥造型观念与动画创作思维
民间剪纸的意象生命寓意反映了先民原发的哲学观与世界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剪纸的造型观又有了新的变化。栾伟丽指出:“民间美术原始的生殖崇拜观念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延续、发展与变异之后,在百姓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具有人生普遍意义的吉祥瑞福观念。”这种吉祥造型观念是以祈祝平安、希冀美好为共性心理,以求福、长寿、喜庆、吉祥为主题,表达人们对平安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祈望。
民间剪纸吉祥造型观念通常采用“象征赋意”“谐音取意”等表现手法表达主题。这种表现手法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经过广大群众不断地修整、概括、提炼,已经形成一种程式化体系,具有民间美术鲜明的文化特色。
“象征赋意”是指运用典型的事物,根据其性质和特 点,赋以其吉祥寓意。使之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形成吉祥观念的替代物,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被老百姓所理解和认同。如“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能够祈雨辟邪的神灵,古代封建社会把龙视为皇权的象征,历代皇被称为“龙子”,以示权威与尊严。“凤凰”被人类视为神鸟。是人类的保护神,是百鸟之王。民间剪纸“龙凤呈祥”就是以龙与凤凰组合到一起,象征完美、吉祥、光明。“鸳鸯”属水禽类动物,根据张华《禽经》描述:“鸳鸯匹鸟也,朝倚而暮偶,爱其类也”。据说鸳鸯雌雄不离,展翅双飞,夜里共栖,交颈而眠,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将不再寻找配偶。因此,民间在新婚之时常剪刻鸳鸯贴于洞房,寓意夫妻相濡以沫、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谐音取意”是利用汉字同音不同字的特点,将某些难以表达的吉祥语或吉祥观运用与之谐音的事物来表现,使人产生联想,通过“谐音假借”“因音象形”“语义双关”的手法突出主题。例如民间剪纸中“鱼”既是生殖繁衍的象征符号,因其与“余”“裕”“玉”谐音,鱼纹剪纸又喻示“吉庆有余”“金玉满堂”等美好寓意。“蝙蝠”属翼手目哺乳动物,因“蛹”与“福”同音,在民间美术中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民间剪纸常借用蝙蝠的形象表达“福禄双全”“福寿安康”等美好寓意。
篇8
剪纸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发展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人们对生活,对理想的一种创作方式,因此剪纸的造型都比较夸张,并不是单纯的对事物的描摹,剪纸造型要比原型更为突出,在抓住物像的主要特征的同时,也将线条进行了整理归纳,力求简洁传神。剪纸艺术家经常采用部分变形、扩大、缩小、变长、缩短等方式表现所剪对象的主要特征,更有民间剪纸艺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物种,例如:龙、凤等,这些超自然的物像往往寄托着作者美好的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寄托。动画造型根据动画剧本内容通过假设和想象设计出来,它是以绘画或其他多种艺术形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在动画中通过各种表情、动作的表演推动影片剧情的发展、引领着人们来到一个梦想的神奇世界。
民间剪纸造型和动画造型有着太多的相同点,都是用简洁、夸张的造型表述着人们内心的美好事物,从20世纪开始,中国动画者就借鉴剪纸艺术的创作方式构思并创作了无数的动画片,创作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动画发展历史上第一部剪纸动画片,导演万古蟾以剪纸的形式将一个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展现给观众,剧中造型大胆的采用了民间剪纸的色彩和造型方式,造型设计整体简洁明了,同时进行了卡通化的处理,圆润而可爱。其后很多成功的动画片,都以剪纸的艺术形式造型,但是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形式,有的通过色彩晕染效果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栩栩如生;有的通过绘、刻使得造型变得更加刚毅;有的通过水墨画剪纸拉毛技术使动画形象巧妙逼真;有的更是吸收了京剧脸谱、壁画、年画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精华融入到剪纸动画造型中,使角色造型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创造出一批又一批让动画迷们魂牵梦绕的动画形象。民间剪纸在造型上追求线条流畅,万剪不断,笔笔相连的,虽然造型美观,极具民族特色,但却不能像一般动画造型通过动作、表情传达给观众故事内容和丰富情感。如何将其改良并应用于动画创作中呢?我国剪纸动画制作者通过无数实验后,在剪纸角色设计的关节处采用细铜丝或者黏粒进行灵活联接,然后将其摆放在摄影机前进行逐个动作拍摄,再将动作进行连续播放,使剪纸造型有规律的动起来,进而实现角色对动画故事的表演。《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等剪纸动画片中的角色就是采用小黏粒联结关节逐格摆拍完成动画动作,但因为造型是剪纸形式,动画角色动作有局限,角色表情的变化、转面、转身都不能很好的实现,动作不能像普通动画角色那样灵活自如,大多数镜头中角色都是侧面,表情也比较生硬。
二、剪纸动画造型创作的新途径
剪纸动画造型参照了民间剪纸造型,同时还吸收了皮影造型,年画、戏曲造型的精华,极具民族特色,但是剪纸造型却制约着动画造型和动画动作的创作,并直接影响着影片制作水平的发挥和艺术风格表现,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如何保留剪纸艺术的魅力,又能克服动画创作中的不足,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呢?
(一)多种剪纸材质的运用材料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是表达最丰富的视觉元素,具有决定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动画的制作技术的运用,也能营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材质体现出的形式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的心理感受。80年代制作的剪纸动画《猴子捞月》、《鹬蚌相争》是采用了纤维细长,质地松软而柔韧的皮纸作为材料,因为皮纸的质地松软,具有能吸水能挥墨的特点,角色的边缘外轮廓不再用刀剪刻,而是用手持外形撕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水墨拉毛效果,使动物角色的毛发看起来惟妙惟肖,如同真的毛发一般。《桃花源记》中造型将皮影的特征和剪纸的平面化造型相结合,皮影的特殊材质使得人物造型表现出更加浓厚的传统艺术风格。肯德基广告中食物与人物的拍照剪贴动画带给人们特殊的趣味效果;宜家的传统窗花剪纸广告带给人们温馨、幸福、亲切的感觉……因此我们在动画造型创作中可以材质上进行进一步的突破。剪纸动画的主要材料是纸,纸的肌理有粗有细,质感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粗肌理的纸张给人感觉粗犷有力,原始而质朴,例如:瓦楞纸、牛皮纸等;一般质感的纸张给人感觉温和、耐人寻味,例如:印刷纸、复合纸等;细肌理的纸张给人感觉细腻、柔美、华贵,例如:铜板纸、白卡纸等。在动画创作中我们可以大胆的尝试这些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受,粗肌理的纸张可以诠释原始的民族,强壮的男人等;细肌理的纸张可以代表细腻的女性,华贵的装饰物等;玻璃纸可以在动画中透视人们的内心;箱纸板可以代表人们耐磨、抗压的坚强毅力;甚至是卫生纸也能在动画中表现出人们焦虑、暴躁时那一刻的状态……在动画创作中,不同的环境又可以用多种材质的纸构成,不同的肌理的调和对比产生不同的气氛效果,不同的肌理在赋予不一样的色彩,定会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
(二)剪纸动画造型结合软件技术的适合发展传统剪纸动画角色动作制作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人物的表情表现、透视、转身都不够灵活等,以至于剪纸动画缺乏镜头和情节夸张表现。新世纪,数字软件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FLASH、3DMAX等优秀的专业动画软件技术为剪纸动画制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以擅长图像处理的Photoshop和以矢量绘图为主的Illustrator的图像软件在动画创作中的广泛应用为代表。创作者可以轻松地把自己整理的素材和绘画元素从原有的环境剪切下来再复制到新的创作环境中去,还可以对现有的动画元素进行快速的装饰、放大、缩小、调色等的处理。在软件技术的支持下,剪纸动画的创作更加不受限制,原本剪纸动画存在的技术和艺术表现上的复杂环节就慢慢被简化了,软件技术的应用使动画动作的表现更加流畅,人物表情的表现更加具有夸张性和镜头感。新的艺术形式更多的应用于剪纸动画的制作上来,同时使得传统逐格动画的制作形式转化为数字技术形式,更加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缩短了制作周期加快了剪纸动画的制作效率。软件技术的发展为剪纸动画探索新形式、新思路、新渠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总结
篇9
摘要::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成语习语作为文化的承载物,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中英文作为世界上两种影响面极大的语言,有着极其丰富的成语习语资源,并反映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从文化的角度对汉英中的成语习语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语言、掌握语言。
关键词:成语 对比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都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育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尔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词汇作为文化的承载物,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成语习语的定义、英汉成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
二 成语习语的定义
习语,包括比喻性词语(metaphorical)、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成语(idiom)、格言(maxim)等,是指词汇中结构固定,语意、语法完整,在功能上以独立的单位来运用的词、词组或句子,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习语具有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短语,是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的最典型的表现。
汉语的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英语“idiom”广义指一种民族语言中所有的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法,可以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狭义指的是长期以来习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三 英汉成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词汇与文化息息相关,词汇中的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下面我们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等方面对英汉习语及成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
1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说话方式和特性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地方特色,习语也如此。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因而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就和该民族的自然环境、山川物产密切相关。英国是位于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英国渔业发达,人们历来善于航海,因此就有大量的成语涉及海上的航行和经受的风雨。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all at sea(不知所措)”、“trim the sails(随风转舵)”、“in the same boat(同舟共济)”等。
农业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少的,磨坊和铁匠铺曾经是英国农村重要的手工业,从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to plough a lonely furrow(孤独地行动)”、“to plough the sand(白费力气)”、“to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说得中肯,打中要害,做得恰到好处)”、“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实话实说)”、“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相应的,习语很大部分与农业有关,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顺藤摸瓜”;“枯木逢春”;“七十二行,庄稼头一行;“不耕不种,终身落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等。
中国盛产竹子,汉字里便有很多同竹子有关的成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节外生枝”等等。而英国不出产竹子,英语中“bamboo”的一词也源自马来语,所以英文中这方面的习语也寥寥无几。
2 宗教信仰
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所以许多英语成语出自《圣经》。如:“a labor of love(爱做的事,出自喜爱而做的事)”、“after one’s heart(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to heap coals of fire on somebody’s head(以德报怨使人感到后悔惭愧)”、“to fall from grace(堕落,犯罪)”、“to cast pearl s before a swine(明珠暗投,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者)”、“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想要面包,反而给石头;意为“得非所求”)”等。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如:“一尘不染”、“不二法门” 、“五体投地”、“回头是岸”、“菩萨心肠”、“借花献佛”、“大慈大悲”、“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在劫难逃”等。
对于不同的民族来说,被神秘化的数字文化内涵不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数字“七”情有独钟。这是由于古人将七个天体(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与神联系起来,从而使数字“七”被神化,而这个神秘的数字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宗教方面的习语有:“Seven Days in Creation(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世间万物)”;“The 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Faith(信任),Hope(希望),Charity(仁慈),Justice(公正),Fortitude(毅力),Prudence(谨慎)and Temperance(节制)”;“The 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七大礼物)”;“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天精神善事)”。
英国人不喜欢13这个数字。有时就用“baker’s dozen”来代替。这条习语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对各种面包的重量作了规定。但是,要保证面包的重量,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容易做到。为了避免因短秤少两而受罚,面包师便在规定的一打12个面包上再免费多加一个,宁多勿少。这样,“面包师的一打(baker’s dozen)”就变成13,而不是12了。例如:“She bought a baker’s dozen of eggs.(她买了13个鸡蛋)”。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要算“九”了。“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在我国可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九起初是龙形(或蛇形)之图腾化的文字,后来演化出“神怪”之意,象征着天。例如,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紫禁城有大小院落及房屋9999间。汉语中带有九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九霄云外”、“九天揽月”、“九天九地”、“九牛一毛”、“九生一死”、“九牛二虎之力”等。另外,“天诞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民间还有九头鸟之说。
如今,随着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其价值观也发生相应变化,勤劳致富成了人们共同的愿望,由此带来对另一个数字――“8”的膜拜。因为数字“8”汉语谐音为“发”,因此凡是电话号码、汽车牌照、商店名称(或开张日)无不带有“8”这个吉利的数字。由此可见,英汉民族不同的数字观念,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3 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名著是成语的重要源泉之一。一些名著的诗文语句因此成为广泛流传的习语或成语,这一点英语和汉语具有共性。英汉语的一些习语或成语都来自本民族脍炙人口的名学名著。如英语有这些成语:“a nine day’s wonder(九天的新鲜)”,该习语出自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传奇诗《特罗勒斯和克丽西德》,比喻昙花一现的人事物;“paint the lily(给百合花涂彩)”,源自莎士比亚剧本《约翰王》第4幕第2场,喻指“作不恰当而过分的修饰”,这条习语相当汉语的“画蛇添足”(to paint the lily)。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lily)象征着纯洁、高贵、美丽与吉祥。关于百合花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夏娃因为同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被赶出了伊甸园。她悔恨自己的过失,不禁流出了眼泪。而这表示忏悔的泪水落到地上,立即长出了百合花。也许由于这一传说的缘故,西方人一直视百合花为圣花,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亵渎这种象征纯洁吉祥的花。如果有人给百合花上色,那就是“多此一举”,有时还引申为“冒犯”的意思。如在美国,人们常说“to gild the lily.”
再如,“Mid summer madness(仲夏疯狂)”源自莎士比亚剧本《第十二夜》第3幕第4场,这条习语被后来人喻指“极度疯狂”。
汉语中源自中国古名典名著的成语更是俯拾皆是,如四大名著中的成语就有很多。如:
《三国演义》成语: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割须断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足鼎立;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
《红楼梦》成语:骨肉分离;太虚幻境;曲径通幽;鸳鸯在梁;摸着石头过河;风水宝地;寻花问柳;耳鬓厮磨;锦衣纨裤;饫甘餍肥;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了然不惑。
《水浒传》成语:腥风血雨;心满意足;一马当先;逼上梁山;不识泰山;飞檐走壁;一箭之遥;人困马乏;改邪归正;徇私舞弊;积草屯粮;天诛地灭;探头探脑;有头有尾;民穷财匮;指手画脚;两相情愿。
《西游记》成语:三头六臂;拖男契女;三五成群;长年累月;福星高照;一本正经;万事不求人;好自为之;好吃懒做;神通广大;呼风唤雨;普度众生;法力无边。
4 历史典故与历史事件
典故是指典制和掌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故结构简练,言简意赅,能使文章语言洗练、形象生动、含蓄幽默。一般典故都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如果不了解这样的一个渊源和背景是很难理解典故的涵义的。例如:“拔苗助长”、“滥竽充数”、“黔驴技穷”、“愚公移山”、“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朝三暮四”、“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东施效颦”等来自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都源自中华民族特有的古代文化。英语中与此对等的习语很难找到,表现了与英语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国家也有类似从典故中产生的习语,如“to be cat’s paw(被人利用,吃力不讨好)”,源自《伊索寓言》:相传有一只狡猾的猴子看见火堆中烤着的粟子,自己想吃而又不敢拿,于是哄着猫儿“火中取粟”。猫取出一个,猴子就吃一个,等到猫把火中的粟子全部取出后,猴子也就全部吃光了。猫只落得“为他人做嫁衣”的结果。
四 结语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浓缩的文化”。通过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的比较,可以看到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生活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从而形成了各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说,不同的民族文化语言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成语。
近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末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相距遥远的平行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但源头的差异,决定了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过自己一段独立的互不相交的发展史,它们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今天来研究中国与西方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旨在把握中西两种文化在各种具体文化观念方面的特点和差异、认识文化交际的本质,从而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实现文化传达。
参考文献:
[1] 洪蓉:《比较英汉习语及成语 透视中西文化差异》,《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2] 赵冰:《从成语看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 陈兰娟:《从习语看中英文化差异》,《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 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10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2春节话题作文,欢迎阅读!
2022春节话题作文1我的春节生活非常精彩,几乎每天都能听到鞭炮响彻云霄的声音、看到烟花漫天飞舞的身影……只有这些还不够,当然还有我那多姿多彩的春节生活。
镜头一:烟花趣事
春节期间,当然少不了我们小孩子手中的烟花。来到外婆家,我和几个捣蛋鬼就要“大显神威”。首先,是用摔炮当“战斗工具”,来吓唬一下牲畜,也可以吓人;再玩闪光烟花,射进废弃的房子里……我玩得最高兴的,就是“摔炮大战”了。我、大哥、姐姐和隔壁的堂弟,分别站在不同的地方,精心谋划着吓人计划。突然,不知何时在我背后发出一阵惊天动地的响声,原来是姐姐准备吓唬我时一不小心把自己的摔炮全部都摔在了地上。姐姐暴漏了自己的行踪,堂弟一下从厨房跑出来,拿出三个摔炮,扔到她的身后,把姐姐一下吓倒在地上。我趁堂弟得意洋洋之际,快速把三颗摔炮,扔到他的身边,把他吓得哇哇直叫。堂弟发现我后,疯狂地朝我扔摔炮。我也不甘落后,朝堂弟也扔起了摔炮。没想到大哥早在门外看到我们“鹬蚌相争”,准备当个渔翁。他一下从我们俩中间穿梭过,分别用三个摔炮扔到我和堂弟脚边,把我和堂弟的脚都吓软了。最后,宣布赢家——大哥。
镜头二:被子大战
强烈的阳光把我晒醒。看看旁边,大哥这个太阳把屁股烤焦的都不会知道的大懒虫,今天还在呼呼大睡。这时,我想到了一件好玩的事:被子大战。我一下抓起自己的被子,往大哥身上扑。大哥一下惊醒,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行动……最后冷静还是赛得过发怒,大哥之后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反败为胜,让我又是一个完败。
镜头三:飞石滑翔
我、姐姐和大哥中午闲来无事,便展开飞镖(扔石头)大赛。规则:一回合每人一块石头,谁扔得远谁胜,五局定胜负。这种游戏大哥最在行(力气大)所以最后冠军非他莫属。
寒假马上就要过去,要迎来新的学期。我希望我在新的学期里,能像腾飞的烟花一样,越升越高。
2022春节话题作文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新年习俗,让我来带你们走进我的家乡,走进家乡的新年习俗。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中旬左右就开始了。那个忙碌简直无法形容。腊月二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油炸果,酥角,米粽,年糕。用糯米打成粉,用糖和粉拧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糖果,饼干。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个各种玩意儿——口琴,风筝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年糕。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鸡,肉,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七关门,到正月初八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着做年夜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贴好后人们要祭祖。饭后是我们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因为要领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铺户上看板子,门前堆放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二,大家提着大大小小的礼品回娘家。
正月初六,大家起得十分早,大家忙着为“老爷”准备饭菜,“老爷”游门是家乡年的重点。这天,你会看到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旗子,这是护送“老爷”的旗子。旗子是以前“老爷”留下的,十分有价值。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这天月晚,大家会到庙里去看别人演戏,灯火越亮,观众就越多。
一眨眼,到了春节的尾声,春节使我们又增长了一岁,更懂得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春节使这个慈祥的祖国母亲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喜气洋洋。
2022春节话题作文3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日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我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在鞭炮声中,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我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我高高兴兴,大家今年都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在鞭炮声过后,就开始吃早餐了,吃过饭后,我出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我看着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在街上,我看见有人在卖玩具,有人在卖小吃、点心、水果,各种各样的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样样俱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顾客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具: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玩具。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真心希望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哟!
2022春节话题作文4一进入腊月,走在各个小区,我们便可以看到很多居民家的阳台上挂满鳗鲞、腊肉和香肠,商家也挂起灯笼、贴好春联,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氛围。“新年到,龙灯锣鼓敲打敲”,“新年龙灯游万家”这是流传在奉化的两句俗语,新年盘龙灯,从明代至今,是奉化民间的一大传统习俗。
“新年见着龙,八十老翁耳不聋。年年见龙灯,九十婆婆还能穿针孔……”古老的民谣,说明在奉化舞龙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还包含着对龙的图腾和对新年的祈福。但现在,我们奉化的大街小巷上,却很少有盘龙灯的。
过年,从“腊八”拉开序幕,为过年做一些准备,很多人家要磨粉、做年糕,还要腌制和晾晒鱼干、腊肉等传统食品。奶奶也不例外,有时还拉着我帮她做活。爸爸妈妈放假,还会给我带一些“年货”。爸爸的朋友都送来各种海鲜,吃都吃不完,怕坏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这家送来的给那家,那家送来给这家。
从“年三十”开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人们开始享受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光,喜悦的氛围一直可以延续到元宵节。“正月初一”是春节。人们欢欢喜喜地早起,穿新衣、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
奶奶告诉我:开门炮一般放3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老话的“备炮”便出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越吉利。早餐时,全家人都要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而且客厅的桌上总是摆满麻饼、芝麻糖、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水果等等食品,让我一饱口福。
“正月初二”开始,人们便走亲访友,我们都开开心心地收红包,而爸爸妈妈却送礼、发红包。最开心的是,可以去乡下走走。大约到初六、初七、初八,爸爸妈妈就要上班。而我们学生则是过完“正月十五”才报名上学,春节也就此画上一个句号。
2022春节话题作文5明天就是新春佳节了,我非常高兴,想着能吃到美味的饭菜,香喷喷的点心,还能得到很多压岁钱,我越想越高兴,当晚我兴奋得一夜都没睡,脑子里想的全是饭菜,点心、压岁钱,还有那漂亮的新衣服,可爱的玩具……
新春佳节的早上,我第一个从床上跳起来,抖擞抖擞精神,活动活动筋骨,然后高高兴兴去叫爸妈,爸爸见我起得这么早,也不甘落后,从床上翻身便爬了起来了,妈妈和姐姐也陆续地起床了,洗完脸刷完牙,一心想到的就是吃个痛快!一想到吃,我就来劲,忙向爸妈建议做这做那,妈妈是我家的主厨,因此做什么由她这位裁判来决定,妈妈说:“很久没吃过饺子了,包些饺子吃吧。”我们都非常赞同。
决定做什么以后,我们便分工进行了,爸爸做肉馅,妈妈揉面,我和姐姐烧水。我们干起来都十分有劲,不到半个小时,肉馅弄好了,饺子也弄好了,水也快烧开了。妈妈便熟练地包起饺子来,我和姐姐也学着包起来,我好不容易包了三个,累死了,还真难学啊!妈妈说:“我就天生会做啊,不吃点苦,努力学,怎么能学得好呢?”我听了有点惭愧,便吸取教训,重新扬起风帆,认认真真地包了起来,这下做得更快了一些。这就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什么都应该刻苦。
过了大概二十多分钟,揉的面已经全部做成了饺子,我和姐姐烧的水也已经在锅里翻江倒海了。妈妈便把饺子放进锅里,煮了起来。妈妈在中途还加了一些佐料,使饺子更加好吃,约摸过了十多分钟吧,妈妈便把饺子捞起来,分成了四碗,在每碗中还放了一些汤。我妈刚弄好汤,我便抢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个痛快!由于吃得太快,舌头都火辣辣的。
我们个个都吃得满嘴是油,便欢天喜地去看精彩电视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