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细节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4:5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春的细节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春的细节作文

篇1

2011年3月7日天气:阴

杨柳依依细雨晴,春风依旧花草香。在十年前,姥姥就是在这样一个早春时节离我们而去的。朝晖数载,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姥姥包的馄饨,薄而精道的皮,包裹着滑而不腻的陷,一个一个只如小汤圆般大小,每次姥姥看着我一口一个吃掉她包的馄饨,嘴角就会慢慢上扬,那个日夜操劳的眼睑弯成一弯新月,流淌出爱的光芒……几年了,每当我经过姥姥的老屋都会眼眶湿润,但目光却依依不舍的念着那里的痕迹。画面定格在姥姥慈祥的微笑,空气弥漫姥姥身上淡淡的洗衣粉的味道,耳畔回响姥姥教我念拼音时的声音。

青春的想念就像一滴水溶入海,无声无息又停不下来,就像最后一片绿叶对枝干的依赖,四季轮回如一不变的念怀。

2011年7月8日天气:晴

日长首夏犹清和,一晴方觉夏已深。今天是最好的朋友小付飞去北京的日子。放学回家路过我们一起走了三年的路,回想起有时放学后一起去她家的一页页场景。有一次去她家,几个好友正在看恐怖片,我害怕的把头伸进枕头里,她们还把声音开的特大故意吓唬我;有一次,小付家心买一条狗,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开她家门小狗就扑过来,把我吓的一个月没敢去她家;也记得我们几个“饿狼”一起冲进一家饭店,在一顿大吃大喝后,我们一个个满面油光,笑着对方快吃成包子的脸……我们哭过,笑过,怨过,但在小付走后,这些思绪变得那么甜,那么黏。

离别在即秋天落叶一去不回来,思念的痛苦难以按捺,三年过后原来的那个你还在不在,我都在这里不离不弃等待。

2011年10月1日天气:晴

亭亭芙蓉露下落,万叶声声写轻愁。他,我最喜欢的男生。耳朵里塞着白色耳机,白线从胸口绕下,越过皮带消失在斜挎着的单肩书包里,他就是这样,总是一身白色微光。好像是从去年秋天开始,他的或喜或悲不时会在我的脑海中放映。一日,我坐在树荫下听着那首《夏天的风》,看着正在打篮球的他,他在不经意间看见了我,推开了手边的球,向我走来,我连忙给他递了张纸巾,他腼腆的微笑着,右边脸颊深陷下去那颗如钻石般的酒窝,装满了男生独有的温柔,身上散发出汗水的清香,仿佛凝固了空气的流动,冻结了时光……如今我们已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勾勒自己的梦想。他曾说过:“我等你,因为你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也想说:“我等你,是你教会了我想念。”

与你相识就像一首诗铺开来,太阳下风拂动我裙摆,想念那个年少单纯可爱的刘海,映的我们笑容很美很灿烂。

我们要听到大风吹过峡谷,才知道那就是风。我们要看到白云浮过山脉,才知道那就是云。青春要思念了,才会知道这就是思念。青春的细节中,无时不刻不透露着思念。

篇2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青春永不褪色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须难得的一份沉稳。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

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

延伸阅读:其他满分作文范文两篇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一叶知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博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忧与爱

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咱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般,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

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是我此刻荣光。

人生天地间,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生命的天平竟然慢慢倾斜。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会对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篇3

我体会 “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 就是记叙文的主旨要鲜明突出, 文章的材料不枝不蔓, 不拉杂, 文章的剪裁有取有舍, 当详则详, 当略则略, 繁简得当。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现在的高中生写作往往忽略文章主旨的重要性, 在考场作文中常常是随性写来, 缺乏主旨设立意识, 使得文章存在不少问题, 如主旨分散不集中、 偏狭不全面; 与标准、 命题指向切合度差; 主旨低幼肤浅、 缺乏深度。

记叙文写作近两年来颇受冷遇, 高考考生常常避之不及, 甚至存在整个高中三年都没有记叙文教学的情况。尽管有个别专家极力呼吁记叙文写作不可缺,尽力引导记叙文的写作, 想全力扭转作文教学的功利化、 模式化局面。然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问题确实存在, 记叙文写作的瓶颈即文章主旨的呈现与深化, 很多同学在主旨的呈现上就遇到了重重障碍, 要写出意蕴深刻的文章那更是一种奢谈。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浅尝辄止, 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 思考与总结。就如何锻炼文章的核心意蕴, 我想简单谈几点, 这也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首先, 理解提炼核心意蕴。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文章要呈现出准确而深刻的立意主旨, 那么对作文材料的准确、 全面、 深入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完全偏离或貌合神离的作文, 常常是因为在读题审题这一环节上太过粗糙随意而深埋的隐患。每一则作文材料大凡都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展开, 而核心概念或关系的理解与界定是关键所在。

如 “有人说,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 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 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 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 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

这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即 “青春” 。关键是看 “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 “青春不朽” 或者 “不朽青春” 的判断,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 “青春” 之上, 因此, 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 “精神青春” 的特征。如靓丽、 朝气、 纯真、 冲动、 张扬、 青涩、 梦想、 好奇等相关特征。如果全文没有关于 “青春” 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 则视为概念模糊、 判断失当处理, 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对于把 “青春” 理解为一种 “记忆” , 通过 “校园青春记忆”等故事进行演绎, 务必关注其 “青春记忆” 是否刻骨铭心、 永志难忘甚至薪火相传, 如是, 可视为切题, 否则,视为偏离题意。

考场写作与随笔最大的不同在于, 材料对核心概念有一定限定,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之间的关系、偏向的重点、 情感价值观的判断, 都是考生需要在读材中思考的, 否则会出现核心意蕴理解不准确的问题; 而好的作文材料往往能在限定的范围里又存在多义性与选择性, 而考生在众多可选择的立意中, 选取哪一点来写, 也是需要明确的, 否则就会出现核心意蕴不明确、不一致的问题; 而在众多的立意选择中, 考生能否选取独到深刻的意蕴, 则与理解思考得广度与深度有关。因此高考写作考查的不仅仅写作的能力, 还有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是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而读懂读透材料, 理解提炼核心意蕴是不可忽视的前提。

其次, 扣住暗示核心意蕴。记叙文的本质是作者悟出了事件或现象之中的意义, 但这个意义必须蕴含在故事或现象之中。正像一碗糖水, 看不出一粒糖来,喝一口尝尝, 却是甜的, 于是我们说糖味就含在这碗水里。如果在故事之外, 另外把意义说明, 那就不是 “含”了。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一步即追求这 “含” 的境界,即做到 “神似” 。

因为要把意义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上, 所以整个故事的每一个节点都须含有暗示的力量, 这样作者就不得不做一番选择和布置的功夫。因此, 记叙文也不能机械照抄事实, 而是要根据作者的经验和感悟, 去选择人物, 布置材料, 创造出一个故事来。这就需要作者在选材构思、 谋篇布局上下一番功夫。

(1) 先紧扣意蕴打一个故事的胚子, 这是个基础工作。如 “有一群栖于深洞中的蝴蝶, 因为科考团来了,曾点燃过蜡烛来照明, 这点微光改变了洞中的环境, 敏感的蝴蝶迁徙远离了。 ”

根据这个材料, 我们来构思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箍桶老人手艺精准, 他原来在城中工艺一条街上有一个店铺, 但这些年来手工艺品行情越来越好,顾客越来越多, 铜臭味也越来越重, 为了专心致志于他所挚爱的手工艺, 他把店铺搬到了远离喧嚣的城外。当然, 好的记叙文不以编造离奇的故事为能事, 在选材组材符合真实的前提下, 力求与核心意蕴的相契与神似。

(2) 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意蕴成为材料的核心, 还需要加上描写、 议论、 抒情, 也需要好好地谋篇布局。要把握好三个要领:

第一是处理好详与略。好钢用在刀刃上, 把笔墨的重点用在最能表现核心意蕴之处;

第二是追求结构的精巧别致。即结构上的精细巧妙、 新奇脱俗, 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 主题深刻。

如首尾圆合法, 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照应, 不仅可使文章结构严谨、 完整, 而且有强化主题, 加深印象的作用。

如剪辑组合法, 即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 抓拍本来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活片段, 加以横向组合, 从而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不仅画面感强, 还可以省去繁冗的过渡, 使文章层次清晰, 重点突出, 主题深刻。

如彩线串珠法, 就是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 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 使之相辅相成、 彼此烘托,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结构可使文章脉络分明, 材料间相互勾连成一体, 共同为突出主旨服务。人、 事、 景、 物、 情等都可做线索, 选好线索,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如双线结构法, 是指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 分叙两件事, 彼此映照、 对比、 交叉、 明暗、 重合, 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如倒叙插叙法, 开篇利用倒叙摆出迷局, 迷惑读者, 以便紧紧抓住读者的眼光, 引人入胜, 接下来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情节展开或人物刻画,可采用插叙来推动情节或丰满人物, 从而使重心更突出, 文章意蕴更鲜明深刻。

第三是巧设对比点。所谓对比, 就是通过人、 事、物、 景之间某一个方面或者全方位的对比, 突出人物个性, 表达作者情感, 反映社会现象, 揭示事件本质。单一维度的叙事与描写展现主旨常常显得单薄, 而巧妙设置对比点, 纵向的对比, 横向的对比, 纵横交错的对比, 都有利于表现出人物或事件的变化过程, 而在对比中, 是与非, 憎与恨, 情感与价值的取向一目了然, 核心意蕴也更凸显。面对思辨性、 现实性越来越强的作文材料, 要在多维的关系中凸显主旨, 对比烘托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如上述材料, 我们不妨以倒叙的手法, 先来一句“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 , 城里人大惑不解,问他, 他说: 要找一个适合自己做箍桶的地方。然后再回叙, 这个地方以箍桶的手艺而闻名, 有几个人只求有个温饱, 而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手艺的精进上。但有一天, 嗅觉灵敏的商人们来到这里, 开始炒作箍桶, 很多手艺人被铜臭熏迷了, 甚至开始做假冒伪劣的箍桶。老艺人看到这些, 独自搬离开了。最后, 我们以老人在自己的铺子里醉心于箍桶的场面来结束。这就是谋篇布局的功夫, “选择合适的环境” 使这个主题更为突出了。如果再有一些细节描写来强化主题就更好了。

再次, 突显深化核心意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 “二锅头” , 少一点 “碧螺春” 。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文那样, 必须要有很强的 “视觉冲击力” , 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 被它打动。而文章的核心意蕴能否迅速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握, 是文章成与败的关键。其实写文章还有一些技巧来突出核心意蕴。(1) 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记叙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主, 但是, 在叙述描写中, 当作者已经将读者的感情撩拨起来时, 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 更易引起读者极大的感情共鸣, 而这个共鸣就是拿到高分的基础。记叙和描写犹如 “画龙” , 议论和抒情则是 “点睛” ,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穿插议论和抒情常用到下列几种方法:

如直点法, 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 即用言简意赅的议论或抒情直接表明意见和看法、 点明其蕴含的主旨因素。在文章结束时, 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 运用简洁的语言, 把主题思想明确表达出来, 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 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 这种方法又称 “卒章显志法” 。结尾是文章提示题旨的关键所在, 是全文最为重要的节点, 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做得好, 能够使文章有波澜, 使文章别开生面, 异峰突起, 引导读者进入深邃的哲理和思想境界。

如呼应法,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 在文首和文末、 或者段与段之间以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复现, 形成呼应。

如串珠法, 指边叙述边议论或边抒情。记叙是线,议论抒情就像珍珠, 形成很好的互补, 共同为突出核心意蕴服务。

如搭桥法, 指在文章段落之间过渡时用议论或抒情来完成。

当然,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要少而精, 要力求做到贴切自然, 水到渠成, 不突兀、 不生硬、 不虚假。有时也可学会转换议论部分, 或者变成人物语言的一部分,或者变成心理描写的一部分。总之, 要注意自然和谐,切合文章的题材、 情境和内在思想感情。

如有一种名小吃 “锅贴” , 一个摊档就卖这种小吃,摊主在锅贴中加了栀子和苹果酱料, 吃起来让人难忘,我们用这个风物来表现 “青春不朽” 的立意。怎样才能让意蕴得到突显?那就画龙点睛, 最经济也是最智慧的方法是, 通过 “我” 的心理活动来议论, 议论不能空发, 要设置一个情境: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 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 仰不可攀。然而, 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 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 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 没有人会永葆青春, 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 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 而如此, 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画龙点睛一般要切中肯綮, 对内容进行深刻的概括, 语言精练, 凝结成发人深省的警句, 最好的画龙点睛是了无痕迹。

(2) 含蓄抒情。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 而是用比喻、 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如作者挖掘题意时, 巧用隐喻法, 用泼油辣子的红火热烈来隐喻二姐如火如荼得青春, 有了这泼油辣子的映照, 通篇都洋溢着不朽青春的意味。

(3) 智慧巧妙的细节。

如 “院子里满是阿婆精心呵护的桂花树。枝缝肆意生长, 在绿叶的掩映下, 时不时冒出几朵淡黄色小花, 从未见过如此温柔的黄色, 如同一轮明月散发的黄晕的光。小花在绿叶间躲躲闪闪, 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涩的小姑娘, 她的美, 是只许阿婆欣赏的。 ”

在叙事或描写过程中机智得与主旨关联, 自然而契合, 了无痕迹。这也是突显核心意蕴得最高境界。

篇4

新材料作文题型成为江苏高考语文卷作文题新宠之后,研究新材料文写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已然成为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就文体而言,新材料作文也可以自选文体,但是学生普遍倾向于感觉能够获得保险分以上的议论文文体。然而,就近三年江苏高考作文得分来看,写不出议论有力度有质量的议论文,往往也不保险。

一、议论有力精彩需要批判性思维

新材料作文特点是可立论的角度比较多,只要符合材料,在材料能指和所指范围内立意写作都是可以的。如2013年江苏高考的材料作文,我们可以就关键词“探险者”(充满好奇心的人类代表)、“蜡烛”(改变自然生态的工具,)、“蝴蝶”(微小的生命、自然的弱者)可写“认识自己”“弱者的顽强”;关键句“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可写“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力”“生态与平衡”“影响”;也可就“探险者与蝴蝶”之间的关系写“小大之辨”“人与自然”等等。但是写“自然生态失衡的对人类的反作用”的话可能更加有力和出彩。有数据统计,约有70%的考生以蜡烛为对象议论作文,以“小大之辨”“细节决定成败”等作为论点。这样,思维差不多,材料差不多,写作脉络差不多的作文怎么可能得到高分?因此,议论文写作要在找准符合材料深意的观点之外,还要尽量让自己思维深刻起来,不落窠臼。

批判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是我们对社会生活和各种现象的一种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推理判断之后,形成的对现象事件及意义影响的本质认识,是具有个性色彩的体验与见解的思维模式。如2013年有篇高分作文是论证材料中“蝴蝶”应为“蛾子”的作文,这篇作文常规角度看,应该是游离材料含义范围的,而其能被阅卷老师给与肯定,与其批判性的思维的运用不无关系。当然,我们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批判思考,运用批判思维立意写作也不能脱离材料的意义范围。

二、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在阅读与写作基础上获得的,也在阅读与写作中表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提升他们的质疑能力,获得个性化阅读和个性的发现。

1.重视课内阅读的吸收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也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如《直面苦难》《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像山那样的思考》等等就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命题有自己的感悟,获得个性的见解。如在《直面苦难》的学习中,我们先让学生结合前面的篇目说说司马迁、屈原各有怎么样的苦难,他们面对苦难是如何抉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就个体而言,哪些可谓是苦难?(社会悲剧、自然悲剧造成的苦难,主客观认识上的悲剧。)然后研习课文,领悟面对苦难,我们要为理想、信念、正义感而奋斗拼搏,勇敢地接受承受而不倒下,维护人的尊严。

2.加强课外阅读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所以高中生需要一定的阅读量。当然,这里的阅读应该是对经典的有文学品位的作品或篇章的阅读。如读《老人与海》,主人公桑迪亚哥遭遇了怎么的命运,他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一般认为他在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勇者的生命价值,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奋斗过就认为他是胜利者。但是他在和鲨鱼的搏斗后,大马林鱼还是最终被吃光。如此,鲨鱼才是胜利者;而老渔夫则应可以算失败者。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成败的结果有可能是英雄的悲剧。因此,我们这样看这一人物,便运用了批判性的思维,其他的一些阅读也是如此思考、质疑,才能有创新的发现。通过批判的思考,才可能另辟蹊径,获得全新的观点和看法。

3.突出训练讲评的指导

篇5

我与________的亲密接触(50分)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

③不得套写、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

⑤文章中不要出泄露考生身份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命题解析】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补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我与________的亲密接触”从结构形式上看是补中间部分的半命题作文。横线上能填的内容可以说“五花八门”,但是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与实生活紧密结合,体时代特点。所填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东西;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象;可以是一种景致,一种行为;可以是一种情愫,一种体验;可以是一种感悟,一种认识……不论写什么,都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以内容“熟”为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小切入口”为上策,如此,定能夺人眼球,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根据试题特点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扮靓标题:

一是以人物、实物等来补题。例如,“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与网络的亲密接触”“我与动漫的亲密接触”“我与外星人的亲密接触”“我与诱惑的亲密接触”……

二是从励志方面来补题。例如,“我与成功的亲密接触”“我与苦难的亲密接触”“我与挫折的亲密接触”“我与理想的亲密接触”“我与奉献的亲密接触”……

三是用情感类的词语补题。例如,“我与父爱的亲密接触”“我与母爱的亲密接触”“我与友情的亲密接触”“我与故乡的亲密接触”……

无论怎样补充,怎样立意、选材,都必须围绕作文“我”和“亲密接触”这两个关键词语,而“亲密”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就要求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等,这样才能扣住“亲密接触”。

如果写与自然有关的文章,就必须有对四季景色或山水风光等的细腻观察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如果写叙事抒情类的文章,必须有生动的生活细节描写,因为“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抓住“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文章中。

【考场佳作】

我与风的亲密接触

河北一考生

我想拥抱风,并成为它的心跳。

――题记

你轻轻拂过我的脸,让我为你着迷,你没有色彩,却让世间风光无限。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你倾倒,为你轻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你的姿态吧;“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你的魅力吧;“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你的诱惑吧;“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是你的豪壮吧。

你平淡,你多情,你潇洒,你豪放。

你在春天扬起温柔的情思,拂过冻醒的湖面,荡起丝丝涟漪。你挥洒爱的雨露,沁润着枯萎的树枝,滋养着田里的麦苗,伴着春光,你轻歌曼舞,向人们展示着你的魅力。春天的风,像一支清新脱俗的乐曲,携带着希望,唤起了沉睡的生命,也唤醒我惆怅的心。从此,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于是,我陶醉在春风里。

你在夏日献出火热的激情,让大地郁郁葱葱。那动人的绿呀,激起农人对秋的向往,对丰收的畅想。我走在田埂上,迎着你火样的热情,心里充满无尽的遐想。有了你,我的心不再荒芜,青春的田野也有了色彩。夏天的风,谢谢你,让我的世界多姿多彩。

你在晚秋吹来了丝丝感伤。让我为你忧郁。我知道,你有灵性,多愁善感,在所难免,但你不孤单,因为你带走了所有的色彩,你的心中五彩斑斓,你充实,你幸福。我从落叶中读懂了你,你送走了幼稚,带来了成熟。我把落叶捧在手里,同时也把你留在心中。于是,我的青春也变得靓丽和稳重。

你在冬天像难驯的野马,在田地里奔跑着,把小草踩得一片狼藉,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吹走了繁华,吹走了虚伪,只留下的大山和大地。你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考验着世间所有事物的意志。冬天的风,你好强劲,打痛了我的脸,也打醒了我的心,让我学会了冷静地思考人生,不再叛逆,不再轻狂。我走在凛冽的冬风里,感受着人生的冷酷与沧桑。

我在风中行走,我与风亲密接触,感受风给我的唯美,感受风给我的启迪。

风,你是我一生最美丽的拥有。

【点评】

这是一曲对风的由衷赞歌。用第二人称“你”代指被描写对象――风,这样写如与风谈心,显示出“亲密”,扣题紧,也便于抒发感情。

文章的亮点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季节转换,线索分明。以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转换为线索,演绎出了风的唯美,以及风给“我”的启迪。

篇6

上期杂志专题“青春就是生产力”,讨论了青春文学的萌芽和兴起,并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青春文学挣钱,挣大钱――具体体现在从《萌芽》策划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一路上经过了高考保送或者加分的特殊利益、新概念版作文的推上市场,再到郭敬明、韩寒等文学明星的成功包装与成名,最后到各种青春文学流派的出现和网络文学如晋江文学网的发展等等。

只以金钱论文学,在我看来是有失偏颇的。杂志“投机取巧”地只选用这个角度,却不能正视我们的文坛存在巨大的问题。我乐意为专题补充一下:青春文学产业化成功了,体现在金钱;青春文学产业化失败了,体现在文学意义上。比如说着重描述的“风头趸”郭敬明,他挣钱最多,但其文学价值也饱受争议。他更像是一个明星而不是一个作家。他宣扬的价值观念,在我看来荼毒少年。

文学,是个非常让人尊敬的词语,它是一种彰显生命意义的特殊表达方式,完全是一副启迪心灵的良药。青春文学作品有它的特征,主要读者群是青春期的年轻人,他们更需要精神的灌溉,而不是无病的。但是杂志专题里我只看到对金钱的褒扬(虽然没有非常地明确展示,但我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缺少了理性的批判。我们中国的青春文学,其发展的动机完全失去了青年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它们就像其他的流行事物一样,只是满足暂时的娱乐需要,甚至是对青春的挥霍。流行的必会很快流失的,它们没有永恒意义。

当下的青春文学,甚至可以说已经不是文学,而是娱乐化的流行歌词,只不过篇幅长些罢了。或许,我们对这些青春文学作家要求过高了?但愿我们能用文学思考、用文学留下有意义的青春回忆,不再仅仅用金钱衡量成功与失败。以上谨代表我的一些胡思乱想。

读者:林志远

Q&A

《赢未来》栏目组:

我刚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现在以实习生的身份参与到公司的正常工作中。在一个嘉年华项目中,我需要负责联系所有参加表演的人员,同时还有确定与会的领导,并要跟进场馆、后勤等事情,承担了大量琐碎繁复的工作。

在我忙得快要折断腰的时候,上司不但不体谅,还很明显地表达出不满。他认为我办事效率过低,他觉得这是简单的事情。他说我若不能尽快搞定那些名单,就由他亲自出马。我认为他完全不懂得这件事有很多工作,大大地低估了工作的难度。我觉得很苦恼,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他。我甚至考虑不干了。

诚挚的读者:小新

小新:

你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上司自认为能做得更好,你需要怎么回应?

这个问题不止你觉得困扰,相信很多人也感同身受。美国职场专栏作家Dave Winer就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位董事会成员想要在产品中增加一种新特性,但他的要求太模糊,程序员搞不懂他到底要什么。这位董事在大学学过计算机科学课程,他可能认为这项工作很简单,手中恰好有些空闲时间,于是要求程序员给他源代码,他亲自去实现这项功能,而不是嗦的口头解释具体细节。程序员显然感觉到了侮辱,并为此吵架。

Dave Winer则给出建议:给这位董事源代码,让他去做。如果成功了,至少你会知道他的要求是什么;如果失败了,他可能会更能领会程序员工作的困难。或者更美妙――你不会再听到他提出什么要求,因为很有可能源代码的复杂程度让他震惊到说不出话。

虽然这个案例说的是程序员的故事,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你是负责整个项目中的一部分工作,若你的任务未能完成,便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无论你上司是出于哪种目的批评你,甚至“越俎代庖”,他最终也是希望项目能顺利进行。

若你认为工作努力,方式正确,并且有很大把握能顺利完成任务,那你可以明确地向上司表达你的态度;若你觉得自己的进度比预定目标要缓慢,不妨向上司学习,看他如何去做,你可以学习到正确的方式;若上司最终发现这事原来很复杂,你做得足够好,那他也可以理解你的工作,并会给予足够的尊重。

篇7

中学生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叛逆,这种青春期正常的心理自然会影响到学习。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中学生语文课谈作文色变,无论是写作课还是作文成果展现的叛逆心理主要有“惫懒”心理、求异心理和“灰暗”心理,张志公说:“作文教学恐怕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这也被语文教师认可。因此追根溯源,从中学生心理出发,利用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情怀,疏导学生写作中的叛逆心理,在语文写作过程中,改变作文教学模式,调节学生对写作的认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工具,最终使中学生的作文达到“真、善、美”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写作;叛逆心理;教学模式

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巧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活动。不仅考察学生字、词、句、标点、书写、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同时也可看出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生活经验和人生感受,知识面,审美等多方面技能和语文素养。语文作文一直是学与教的重难点,要改变现状,方法很多,但若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语文写作,需要从中学生心理探求解决策略。

一、目前中学生写作状态及写作中的叛逆心理

中学是青春期叛逆阶段,学生叛逆心理会体现在学生情感行为以及学习中,文如其人,作文中体现叛逆心理,根据目前中学生的写作状态,将其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分为以下三种:

(一)语文写作中的“惫懒”心理

“惫懒”蕴意疲惫懒惰,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一群人都会围着这个分数而转,无论是家长、教师、学生还是录取学校,但其发挥作用的是中学生,所以多方压力压向学生,考生会每天有繁重而重复的学习任务,学生每天疲惫不堪,语文分值大,语文作文分值比重更大,作文工作量大而难,语文教师为写作准备经常让学生背满分作文,摘抄好词好句,阅读课外书,写读后感,长此以往,学生讨厌写作文,认为写作文没有用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懒得写作文,能不写就不写,教师逼紧了,就百度抄袭。考试时,没有考虑过立意、结构、语言、修辞等,缺乏想象力,写出来的就是“假、大、空”,分值不会高,有的甚至于作文部分一片空白,并不是时间不够用,这部分学生利用写作文的时间来睡觉。从作文质量上看就是学生已经十分厌倦写作文,从写作过程中看就是疲惫不堪,懒惰无比。这种状态简称“惫懒”心理。

(二)语文写作中的“求异”心理

一些学生很有思想,作文结构严谨、情节合理、修辞多样而恰当,有的甚至辞藻华丽,但仍是零分作文,原因是作文不符合作文要求,要求中标明不允许写诗歌,小说,一些学生偏要写诗歌,短篇小说,甚至写宫廷穿越剧,追求的就是标新立异,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这样的作文看起来就是胡说八道,学生故意这样写,为的是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样在同学间吹嘘一番,同时还可以惹到老师生气,在成人看来是幼稚行为,其实是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一种表现,这种“天才型”的叛逆心理看作是“求异”心理。

(三)语文写作中的“灰暗”心理

如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学生接触信息量大,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社会现实和负面新闻被中学生作文材料写进作文中,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本身对社会,对教育制度,对学校就有很多不满,看到一些社会灰暗的一面,就会趁此借题发挥大肆渲染谩骂,哪怕很小的不合理也会被他们无限放大。对于学校或社会一些规范中学生的制度,他们会用他们自己狭隘的眼光看待,写出不负责任的话。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或其他原因,得到的关爱不够,对家人的关心不理解,作文中出现严重消极思想,有的甚至写“遗书”,这种缺“爱”思想也是中学生叛逆的表现,这样消极的行为是语文写作中的“灰暗心理”。

二、纠正语文写作叛逆心理的策略

(一)改变写作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认为屡试不爽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一抄二背三模板”,教师应改变教学模式,从作文命题到启发立意到材料引用直到最后作文评价都要有所创新。作文命题,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启发学生多观察生活细节,“艺术源于生活”当作文成形时应“高于生活”,命题新鲜同时要有思考价值,关注学生思辨能力。作文立意时,教师要帮助理清思路,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等思维习惯。作文评价时除了从作文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评价外,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要多元评价,注重自评和同学之间互评,教师评价更倾向激励性。写作课应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景中寻找契机和灵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改变中学生的“惫懒”心理。

(二)写作“真、善、美”的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同时也要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中学写作应注重“真、善、美”的追求,中学生写作中体现出的叛逆,目的是吸引他人注意,发泄私愤。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教师应加强人文熏陶。学生对社会现实和阴暗面不满时,要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关注生活中积极、正义的一面。教以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作文非华丽辞藻堆砌也非修辞多而优秀。建构主义理论代表皮亚杰指出“学习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互建构的过程”,写作是学生自身情感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而流露文字的作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来一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即语文写作“真、善、美”的统一。

总之,改变中学生写作中的叛逆心理,语文写作教学要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发展,开启学生想象力,调节学生对写作的认知,激发写作动机,培养观察力,引导理性思考,最大发挥写作潜能,追求真、善、美。

作者:张颖楠 单位:吉林省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自由的天空;合作探究;成长空间

13年前,语文学科的“少差慢费”日益凸显,遭到空前一致的口诛笔伐。新课标应时而生、横空出世。它对外融合了许多国外最新教育理念的精华,对内吸纳了国内语文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就如一阵清新的风,吹过日渐僵化的语文田野,让我们豁然开朗、欣喜雀跃。回顾十三年语文课堂实践,我惊喜地发现,新课标果然不负众望,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一、开放、多元的新理念,给了语文课堂一片自由的天空

在教学大纲时代,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语文好教,谁都能教。因为我们有“葵花宝典”教学参考书,有标准答案,语文教师只要做搬运工,把教参上的答案搬给学生。僵化的理念必然衍生出僵死的课堂,语文学科的地位只能每况愈下,坠入“少差慢费”的深渊无法自拔。而新课标以开放而多元的先进理念,给了语文一片自由的天空。对教材,教师有了更大的选择权。适合学生学情、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就合理使用;题材落后、脱离学生,就弃之不用;课外优秀的材料,可以补充增订成为教材。课堂上不同的解读声音,都会得到尊重。因为自由,师生才能真正用语文的眼光去亲近语文、理解语文;因为自由,我们才能挣脱教参的束缚,透过作家泰格特的灵魂之窗,陪学生一起探究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我们才能和学生一起通过优美的文字,与十三岁的田晓菲作倾心的交流,我们才能大胆地指出教材编排的缺陷,合理改编,为我所用,我们才能将学生请上讲台,师生合作,重现“两小儿辩日”的激烈争论场面。多年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新课标引领下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是考什么教什么,现在是什么能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就和学生一起探究什么。这样的理念、这样的课堂,常常让我收获惊喜。在教学刘禹锡的《秋词》时,在诗意探究之后,我提问:“站在秋天的田野上,刘禹锡看到了什么?”有学生答:“看到了冲天而上的白鹤。”我又问:“仅仅看到了白鹤吗?”有学生说:“还看到了他自己。”这个答案完全是学生课上生成的思考和感悟,让我很惊喜。教学“叶”这一专题时,有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常常被教师所忽略。我让男女学生分行朗诵,然后探究三个问题:1.文中“童年的柳哨”“月夜的叶笛”和“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红花岗上对于火的颂曲”排列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讨论出: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这是诗歌写作的一般规律。2.诗歌用了哪些手法来抒感?学生很快有了答案:设问、通感、反复、拟人。3.模仿本诗写法,以“青春“为话题,仿写几句来抒发我们自己的感情。我当堂示例:青春是什么?/是单车飞驰追风的潇洒/是面对试卷无奈的叹息。最后没想到学生诗兴大发,热情高涨。有一位学生一气呵成《青春的样子》:

你见过青春的样子吗/洁白的球鞋/精致的发卡。/你见过青春的样子吗/秋千上的蝴蝶/榕树上的知了。/你见过青春的样子吗/教室里的朗朗书声/图书室的浓浓墨香。/你见过青春的样子吗/汗水与泪水的交织/酸甜与苦涩的相融。/你见过青春的样子吗/她欢呼着惊艳了岁月/你蹦跳着温柔了年华。/你见过青春的样子吗/春天对勃勃生机的礼赞/夏日对昂扬热情的讴歌。/你见过青春的样子吗/挥洒着今日/憧憬着未来。虽然文字还显得青涩,但诗心、诗情已跃然纸上。正是课堂的自由开放,给了学生如此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二、新课标“平等中的首席”定位,给课堂带来了师生合作探究之乐

过去,教师居高临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累,学生更累。因为只有平等才有交流与合作,只有师生的真正平等,教师才能真正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追寻。教学《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全诗,在首句后面标注“烦忧的李白”,要求学生也学我标注,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个性的李白。学生热情很高,很快就有了精彩的收获。“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狂傲、狂放、自信、自负的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苦闷的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执着、倔强的李白。抛弃生硬蛮横的灌输,选择平等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体验中还原了一个立体的李白,课堂因此有了探索的深度。

平等的理念不仅能让师生共享合作之乐,也让教师学会了宽容学生、鼓励学生。有位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马说》一文时,我请他读第一段课文,但他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请大点儿声,好吗?”我微笑着提出要求。之后他的声音稍微大了点,“请再大点声,好吗?”我继续微笑着要求。“很好!标准的男中音!”我真诚地赞赏。学生都笑了。“某某同学,”我看着他的眼睛说道,“你知道吗?你朗读的声音很美,真的让老师很羡慕。我想,同学们一定和老师一样,还想再欣赏一遍你的朗读,可以吗?”他的眼睛发出了自信的光彩,同时异常安静的教室里响起了清晰、响亮的读书声!音韵铿锵,声情并茂。读完之后,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每一颗小草都需要滋润,每一朵小花都需要阳光。平等的尊重,真诚的鼓励,往往能够激发出学生心底潜伏的成长能量。特级教师贾志敏曾经让一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课文,学生读错了七遍,他仍然微笑着指导他读第八遍,并且给他到讲台前读书的机会。正是这种平等的尊重点燃了学生心里的自信火花,让学生拥有并积累成长的正能量。

三、新课标的生成性、探究性推动教师为自己规划学习、成长的空间

篇9

关键词:心灵纯洁;渴望;坚持;不忘初心;“五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专业成长需要什么动力支撑?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工作者,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几年来,目睹并见证了许多名师专业成长,也深入研究了许多活跃在全国教坛上的名师成长历程。

一、“心灵纯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陶行知先生正是因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纯洁心灵,才有了他一个个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教育故事,才使他完成了《中国教育改造》《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等一系列影响中国现代教育的专著。李吉林老师在初中升学志愿表上只填了南通师范和南通女子师范两个志愿;她对教育事业恋人般的痴情,信徒般的虔诚,革命志士般的百折不挠,使她由情景语文教学,创造了“情景教育”理论。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受经济思潮的影响,有些教师开始追逐“名利”,日常周末办班赚钱,假期办班赚钱,不让办班了,搞个别辅导也得“偷偷摸摸”地赚钱。学校选派外出参加培训,以种种理由推掉,学校举办优质课大赛,以种种理由拒绝参加。试想,“心灵如此不纯洁”的老师,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教育?其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何在?因此,纯洁心灵,是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执着和热爱,才会慢慢变成一种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进而形成一种融入个人生命价值的专业情感。

二、对教育梦想的强烈“渴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强大动力

常言说,有梦想,才有追求。只有对教育梦想强烈“渴望”的教师,才对自身专业成长孜孜追求,才可能把教育当做事业。吴正宪老师把“创造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当做自己的教育梦想,她先过教材研读关,过课堂设计关,再过理论学习关,为了上好数学课,她先后从师于刘梦湘老师、廖玉田老师、马芯兰老师、张梅玲教授等,学习的过程可谓“痴迷”,不辞辛苦。她坚持边学习,边实践,不断将学习与实践的感悟内化、升华,通过对“创造让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的不断研究,逐渐形成她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试想,如果吴正宪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梦想不是强烈“渴望”,她能坚持每天骑车几十公里,往返孩子上学的幼儿园、马芯兰老师所在学校和自己任教的学校:接送孩子、听马老师讲课,返校上课吗?况且,一坚持就是几年的时间。她的强大动力何在?那就是对自己教育梦想的强烈“渴望”。

近年来,笔者认识了涿州市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她对教育梦想强烈“渴望”,不断逐梦,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几年时间专业发展实现了三级跳:先是被评为省骨干教师,接着被评为省学科名师,去年被评为河北省特级教师。

三、“坚持”阅读、不断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因素和强大助推力

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需要“渴望”,“渴望”需要“付出”护航,“付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量阅读的过程,是坚持学习的过程。广泛的阅读,认真地学习,能丰厚自己,充实自己,激发潜能,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全国优秀教师、著名特级教师王玉华老师,是“冲关作文”的开创者,近年来,他出版了《夜来枕上睡梦香》《班主任工作三十六计》《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冲关作文》(初中)《冲关作文》(小学)等20多部教育专著。回顾自身专业成长,他说我每天坚持阅读,坚持学习,坚持做读书笔记。我的读书笔记已有上百册。学习是我智慧之源,阅读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收获成果。

分析以上几位名的成长史,不管初始学历是否高低,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坚持阅读、坚持学习、不断探索的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学习使人智慧泉涌,学习促使人不断创新。坚持阅读,坚持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一个没有毅力,不能坚持学习的教师,永远成不了名师,永远不会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长足发展。

四、不忘初心,“永葆”青春激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核动力

每一位老师,在初登讲台时,都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愿望,都愿意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钦佩,领导放心,社会认可的好老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葆青春激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核动力。全国青年特级教师,“青春语文”和“青春教育”倡导者,清华附中王君老师,从重庆市綦江县一所乡镇初中,始立“初心”,一路走来,綦江中学重庆市外国语学校北京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从《一路修行做班主任》《一路修行做老师》《一路修行做女人》《听王君讲经典名著》《听王君讲作文》《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到《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情境创设艺术》《事业与幸福生活》,以及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的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真可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正因如此,她的“青春语文”和“青春教育”理论基本成熟。分析王君老师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王君老师“永葆”青春激情,走的是一条“三栖式”名师成长之路。正如有的动物既能空中飞,也能路上走,还能水中游。王君老师在教学、教育、科研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而且相辅相成。尽管如此,她每天都在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写作,创造性的研究;依然“安于平凡,不甘平庸,追求卓越”。如今,王君老师的名师工作室“语文湿地”栖息者已遍布全国各地,粉丝众多,影响巨大。

五、一“勤”天下无难事,“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因素和保障动力

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无难事。纵观名师成长史,“勤”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专业成长都是通过“勤”来实现的。“五勤”助你成名师:“身勤”,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眼勤”,关注细微,关注细节,细微之处识人,细节之处显智慧。“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闪念灵感,随之成文。勤写教学反思,勤写读书笔记,勤写短文札记。“口勤”,善于沟通,勤于鼓励,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高效沟通,能成就魅力教师。“心勤”,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勤于提炼。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不断总结中成长。使“五勤”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常看常新,常干常新。”“五勤”习惯养成了,就好像静止的汽车打着了火,只要找准了方向,它会带你一路前行。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是五“勤”的典范,一个闪念灵感,不管在什么地方他都会掏出笔记本记下,教室后面,奔驰的火车上,翱翔的飞机上都是他写作的地方。“勤”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写作的习惯,这些“勤”的习惯,使他由一名初中毕业生,一名工厂政工人员,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一名优秀校长,一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

总之,中小学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发展,首先要纯洁自己的心灵,有一个纯洁的“爱心”,真心爱孩子,远离名利,净化心灵;其次,要有教育梦想,要对教育梦想强烈“渴望”,不断逐梦、追梦,才能实现梦想;第三,“渴望”需要付出护航,要坚持“阅读”,不断学习,学习是智慧之源;第四,不忘初心,永葆青春激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核动力;第五,一“勤”天下无难事,坚持“五勤”,定能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徐世贵,于美.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王君.听王君讲语文教师专业成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蔡汀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拓宽 中学作文 渠道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果能把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流行歌歌词开发为作文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多元化,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补,教师再进行整体性的整合,能促使作文水平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作文体系。这样既能为中学作文教学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改变学生因“无米”而难成“炊”的作文窘况。那么,歌词又能给中学作文教学怎样的积极影响呢?

一、深化情感

流行歌曲是深受喜爱的一种文化载体,歌词所承载的广泛、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音乐的节奏,深深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触动着敏感的灵魂。《语文教育人文论》一书在谈及作文要回归生活的时候指出:“立人的写作教学,要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中引向生活,即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做生活的主人。”那么,在遵循作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流行歌歌词“拿来”,让它与作文教学建立联系,是作文回归生活的要求。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可利用流行歌曲涌动着的青春浪漫的活力,追随感觉步伐,让流行歌歌词这一时代的“活水”激发学生的亢奋情感,将学生的情绪反应唤醒到最佳状态,从而“诱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与激情,在“爱屋及乌”式的移情效应中,逐步形成写作兴奋状态,忘情地投入写作当中。如学生在吟唱品味《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时,情绪高昂,心中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就会从表象的感悟进入到理性的思考,自觉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歌词带给人们的启迪,去感悟歌词的情愫,心中涌动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情感。

2.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由于中学生的经历少、感悟生活的敏锐程度不够,对生活的感受往往带有情绪的表层化、认识的肤浅化、思维的点滴化,很难很好地从多角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感受和思考,因而难以写出动人的好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炼生活内蕴的本领,深化学生领悟生活的能力,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而优秀的流行歌歌词大都是生活的再现和提炼,凝聚着创作者深入生活品味和思考的结晶,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意蕴丰厚的人生意识。如学生可以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拼搏争取得到的”,进而得出“只有拼搏奋斗才会成功”的人生感悟。

3.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

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情”的问题。优秀流行歌歌词大都是高尚情感涌动的产物,融注了优美感人、积极向上、催人奋发的真切情感,流淌着深邃的思想热流,扣人心弦。比如,学生会从《懂你》、《一封家书》所表达的儿女一份孝心与感恩之心中反思:“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心中常牵挂父母,能知道并记住父母的生日或其他一些重要的日子呢?又有多少时候细心关注过父母的生活艰辛和为自己的付出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地怀抱责任感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体察周围的事物,从而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

二、扮靓文章内容

流行歌歌词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作文的情感,而且以其构思精巧、结构严谨、韵律整齐、语言凝练、流传性广的特点,可直接作为作文的构成材料和手法借鉴。

1.开头或结尾引用歌词创设独特情境。元朝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好的开头,犹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结尾收束全文,要简约有力、令人回味。歌词用作精美的开头,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深思,或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用在文章结尾则卒章显志,常常会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如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有人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头,来论述忘记是非成败、功名利禄,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阅卷老师)的关注、好奇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