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6: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

篇1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时光在这片黄土地上留下了段段佳话。

回首古代历史长河,那一声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带领农民揭竿而起;那一番千古奇策“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使诸葛亮流芳百世;那一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笑出了风流;那一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道出了曹操心中的宏图。他们是忠肝义胆的英雄,他们是聪明过人的智者,他们是才华横溢的文人。

我敬佩他们,但要说得上崇拜,还是孔明当之无愧。三顾茅庐,使诸葛亮现身风起云涌的乱世,卷入了这场“江湖风波”。

诸葛亮的博学智慧令我惊叹。周公瑾精心巧计的给曹孟德上演一场痛打黄盖的戏码,可只被孔明一眼识破。七日之内早出三千箭,本想为难孔明的周公瑾,却不想孔明的智慧远胜自己。三天之内就轻而易举的从孟德处骗到三千箭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公瑾急的积劳成疾,可孔明却一语道破天机,巧借天时“借”来东风;“既生瑜,何生亮?”周公瑾被孔明三气吐血身亡,临死之前仰天质问。

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才智足以远胜任何一位君王,可为报刘玄德的知遇之恩,他把一生都服务于兴复汉室之中。

他,为人公正严明。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连坐。可陈寿却对诸葛亮依旧高度评价:“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他,是忠臣的楷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道出了孔明的忠心耿耿。不仅如此,自担任丞相,他凡事亲力亲为,直至最后在出军途中,病死五丈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篇2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把学生不集中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含义深刻的课题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我向学生展示一幅幅“乡村秋景图”的课题图,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渲染下,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阅读欲望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起始和导入环节。教师如能精心设计一段导入,那就会犹如磁石吸铁一般,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为新课内容的顺利教学作好铺垫。如教学《俗世奇人》一课,课件开头设计的是动画图片——民间艺人的杂技表演:蹬梯子、吹糖人、顶碗、翻跟斗……印入了学生脑中。配着《洛桑学艺》柔和的古筝乐曲,把学生的心由紧张而引向舒缓,听着播音员那抑扬顿挫的朗诵,感受着作者对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的赞美之情,从而把学生引入了课文情境之中。

如何不失时机地把计算机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为了突破这个语文教学上的缺陷,要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首先在屏幕上展现不同类型的云层图片,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找出文章所描写的云层以及各种云层的特点。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寻找答案,从而把学生引到了反复研读课文中来。

由于答案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学生当然就有强烈的探究精神,学生经过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时的那种喜形于色的愉悦感,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创设艺术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各种艺术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思维,受到人性、人格的熏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学习《秋天》这首诗时,我先把自己做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课件的第一部分在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烘托下,屏幕上出现了丰收的画面;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先给学生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使其充分感受歌曲中蕴涵的浓浓亲情,然后多媒体展示一组表现亲情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感。

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用它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五、激愫,产生写作欲望

篇3

【关键词】:高考作文材料积累叙写

【中图分类号】G634.34

(一)话说“材料积累”

量变引起质变。无话可说是不是就说明学生在素材积累时量的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呢?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都知道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就要有一定量的素材的积累,但是不是拥有了一定量的素材积累后,学生便有话可说了呢?其实不然,从高一到高三,科任老师都会给学生大量印发作文素材,这些作文素材的涉猎面也是十分的广泛。早读时间学生也有意识的进行记忆。但在实际写作实践中,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仍然有无话可说的无助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从浅的层面来说,是学生的盲目自信造成的。

很多学生对于当时印发的素材事例,自以为已经记下了,所以也就放下了。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心理学中记忆分为浅层记忆和深层记忆,学生看过材料后当时记住了,一两天之后忘掉一半,一两个月后,忘却十之八九。久而久之。三年高中的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对于作文素材如同走马观花,面对试卷中的作文考题时也只能指雁为羹。很难有深层的知识记忆任自己挖掘。就出现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2.学生没有掌握对生活的留心观察正是作文素材的来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老师印发材料,推荐学生作文素材书,无论哪种方式无疑都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只有真正的热爱生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的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每个考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每天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认识、感悟、理性对其进行审美与思辨,并思考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素材的积累。考场中才能做到文思泉涌,才能有话可说。

3.从深度层面来说,是教师要求不全面造成的。

在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的只是:作文素材的积累讲究的是典型和新鲜,而忽视了“要具体”这一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記忆作文素材时,只是泛泛地记一些零碎粗糙的信息,对人物或事件的一些精彩和感人的细节并不上心。如学生最常用的素材:“无比钢琴师”刘伟,很多学生知道的只是他是“中国达人秀”的冠军,他在赛后得到观众和评委的好评,而对他在失去双臂之后,怎样坚强地站立起来,实现人生理想等一些感人的细节不曾做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这样,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想要有话可说难上加难。

试想:如果学生对自己占有的材料的细枝末节熟稔于心,那还能在写作的过程中绞尽脑汁仍然一无所获吗?如:“徐霞客”这一人物,如果他们不仅知道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还知道他为了追寻理想,在探险的道路上,即使“三次遇盗,四次绝粮,还差点丢到性命”也不曾后悔等一些感人的细节,那在运用这则素材写作时,还会“无话可说”吗?

由此,要解决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的“无话可说”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积累材料的问题。在指导学生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一味的指责学生,而是要多督促,多引导,使其端正态度,对手中已占有的材料做到常回顾,勤记忆,多观察,只有这样,在写作过程中,方能做到“有话可说”,说出的话也更有感染力。

(一)话说“材料叙写”

“有话不知道怎么说”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抱怨的,尽管他们手中占有一定量的作文素材,但在面对具体的作文题目时,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依然感到很迷茫。关键就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根据题目打开材料的叙写思路。

确实如此,在过去的议论文写作指导中,我们的考生强调的只是:材料的叙写必须紧扣论点,也就是”定向叙述”,但在“定向”中的基础上究竟怎样叙写,怎样打开叙写的思路,我们很少有过这昂面的指导。那怎样才能打开叙写材料的思路呢?我们可以采取“多角度提问文题”法。

多角度提问“文题”,也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个角度,对命题者提供的“题目”进行提问。如作文《解开心中的绳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心中的绳索是什么,?怎样解开?解开后有怎样的意义?通过这样设疑后,该如何去叙写所选择的材料,我们的思路就变得很明晰了。如:一味考生根据文题对“苏子”这一材料的叙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水承载着的是苏子阵阵的愁思。他不明白为什么被认为“大肚能容天下”的九五只尊仅仅因为意见不同而贬谪良臣,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鞠躬尽瘁地为国为民,竟然落得如此田地!(心中的绳索是什么)但与旁人的交谈中,苏子心中的绳索慢慢地解开——千古风流人物就如大江东去般褪色、消逝,这是规律,更是命运!(怎样解开)解开心中的绳后,赤壁之上,他向世人展现的岂止是那场惊天地的战争,更是一种洒脱超然的精神。(解开后的意义)

很明显,因为通过对题目多角度的提问,这位考生在叙写材料的时候不仅紧扣题目,而且思路非常的清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叙写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每个角度都兼顾,而是能够根据命题者的要求或是题目自身的特点,对材料进行取舍吗,做到重点突出。如作文《解开心中的绳索》这篇文章在叙写材料时,关键是要叙写清楚人物心中的绳索是什么以及怎样解开,因为他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落在动词“解开”上面。

(三)小结

篇4

幸运的是我这个语文老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 三年多来,我经常尝试用多媒体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染学生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声像兼备的课件,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在七年级教学《黄河颂》时,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黄河”,用《黄河颂》MTV片引领学生走进黄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黄河水流深深感染了学生。我再用多媒体介绍背景资料,学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战保黄河的背景。然后,我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用背景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我发现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说黄河”,学生热烈讨论,并相互质疑、回答,特别是“解除疑团问黄河”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变化各个角度发问,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黄河,甚至还提出了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黄河、关注黄河的欲望。拓展训练中,我播放了影片《保卫黄河》片段,让学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受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课外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进一步培养他们爱黄河爱祖国的情感。我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黄河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激发了他们爱黄河、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我清晰地记得以往在学习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我们对书中描绘的景象,绞尽脑汁去联想也感觉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以讲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作者背景对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服务作文,激发写作热情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感与感染力,融视、听于一体,有利于创设生动有趣的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其真正做到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缘情为文,顺理成章,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写作。

例如在七年级训练学生进行场面描写时,我利用网络多媒体功能,剪辑了多个场面:有闹市熙熙攘攘的画面,有菜市吆三喝四的画面,有公园游人如织的画面,有运动场上热闹沸腾的画面。这些景象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提起笔来,心中有画面,耳边有声音,笔下如行云流水,个个场面描写得逼真传神。

同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写作题材,打开发散桎梏,丰富写作内容。运用多媒体,以电脑、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影碟机、音响等组合,可以全方位的提供发散思维的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身临自然、社会、历史的环境,并从中寻找联想的始点,创作的灵感。我经常搜集一些新闻题材并保存下来,这些平时在电视、报纸上司空见惯的题材,一旦通过多媒体有目的地在课堂上播放或展示,就会引起学生思考,诱发学生对事情的深入思考。比如,环境污染、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等主题题材,可让学生想象未来地球、未来社会、未来人生。选择恰当的题材,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如在进行九年级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作文训练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提供了孔子、孟子、曹操、李白、鲁迅、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图像,以及他们成就的介绍或相关的视频短片,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帮他们找到了写作的灵感,打开了写作的大门。从作文效果来看,远远胜于教师空洞地讲解,学生冥思苦想的写作。

再则,运用多媒体点评文章,修改作文,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以其直观性、方便性、趣味性,使点评文章与修改作文变得容易,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形成作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如进行点评文章训练时,利用多媒体将文章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点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新的见解。文章可以是课文、范文或学生自己的习作。这样的训练,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将自己修改后的作文通过多媒体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要求与具体操作,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