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6: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滨东小学 三年级三班 林琛琪 指导老师: 许丽萍
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哈哈!不知道了吧还是我来告诉你吧!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 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冷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即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扫墓。今年清明节前后,我们学校组织了春游,就是去革命英雄纪念碑。我们带着太阳帽,拿着小白花,浩浩荡荡地拉到了革命英雄纪念碑,在那里,有许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在上面的,我们低着头,来到长清树面前,把我们的小白花寄在长清树上,默默地看着长清树上的小白花……依依不舍在离开了革命英雄纪念碑……
篇2
清明节包青团吃青团作文 篇【1】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清明节包青团吃青团作文 篇【2】江南四月,苗青草青树叶青,风清水清空气清。清明节来临,时令食品青团也出现在人们踏青的食品袋里。青团,外表青青可爱,口味清香诱人,它是由叫做“青”的植物染青的糯米粉做成的带馅的团子,是一种极富民俗特色的传统食品。我们江南一带就有清明节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吃青团的风俗有来历。相传将领李秀成兵败被追杀,他只身出逃,在一农田装成耕农躲避,此时他饥饿难耐,让村民张三想办法给他送点吃的。因官兵搜查很严,张三很为难。当看到地上被踩烂的艾草时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把艾草煮烂,加上糯米,蒸出青光光的青团子,然后把青团子和青草一起放到筐里,顺利躲过官兵的检查,来到水田边将青团子和青草一起往田里扔去,官兵以为他在施用肥料,就散去了。官兵一走,李秀成捞起青团子就吃,不仅充饥,而且清香满口。李秀成吃饱了肚子,等到天黑就摸过官兵的哨卡,安全地返回了太平军的大本营。后来,李秀成吃青团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张三做的青团子就成了清明时节一道十分独特的风味食品。
查查青团的做法,发现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用青菜汁,有的说用清明茶或艾叶粉,过程倒都差不多,绿色汁液和咸盐或石灰一起煮熟,漂去苦涩味后,捣烂,配上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春笋等其它馅料的。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蒸笼,垫上粽叶,隔水蒸熟就大功告成了。
而现在人们图方便,一般去超市买青团,小小一个裹在保鲜膜中,颜色碧绿。这些青团虽然不是用“草头”做的,但特别糯,口感很细腻,人们也很喜欢吃。
清明节的青团是一定要吃的,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更是流传已久的一种食俗文化。
清明节包青团吃青团作文 篇【3】在清明节的前一个晚上,奶奶在厨房里切切炒炒,为明天的清明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奶奶就起床了,我想看看奶奶是怎么包青团的。青团,看起来是青色,但上面还有绿色的东西。只见奶奶坐在凳子上揉着面团,面粉变成了绿色,这种绿色的东西是奶奶从山上采摘而来的青叶。把它切碎,并融入面团中,可以使吃青团的口感觉得有弹性。奶奶搓的很吃力头上还滴下豆大的汗珠。搓了一会儿,奶奶就把面粉放在桌子上,桌子上放着馅,馅是由咸菜、肉碎、豆腐干和笋组成的,还飘散着一股诱人的味道。
篇3
为什么叫做“过年”呢?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到冬春交接的晚上出来吃人。它的血盆大口像钟一样又大又深,一口气能吃掉很多人。人们害怕得东躲。有一天,一位神仙来到人间,告诉人们:“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噼哩啪啦的响声,在冬春交替的晚上,每一家都要贴红纸,放爆竹,就可以把怪物赶走了。”按照神仙的办法,人们果然把“年”赶跑了。第二天,大家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到邻居和朋友家串门,并互相道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后来,“过年”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越传越广,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
每到过年就是我们小朋友最快乐的日子,妈妈和奶奶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爸爸买回来各种各样的礼花和爆竹。吃完香喷喷的年夜饭,就到了我们最开心的时间了。小朋友们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拿起礼花跑出家门,直奔院子,开始了一场有趣的“放烟花大赛”。眩目的烟花在黑夜里竞相绽开,空中成了五彩缤纷的大世界,噼哩啪啦的爆竹声仿佛要把每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接下来,贴年画、吃饺子、收压岁钱……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心里都在想:“要是天天过年该多好啊!”
我喜欢过年,喜欢过年的时候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的热闹场面,更喜欢看到每个人幸福的笑脸。真希望春节早点儿到来!
老师点评:全文介绍了年的来历以及自己家过年的热闹情景,语言流畅,娓娓道来,让老师也不由得回忆起自己和家人过年的情景,文章年味儿十足!
指导老师:董婷
篇4
小学生光棍节作文范文一光棍节那天,一个人看了“分手33天”的剧情介绍,却最终没有勇气去看这部电影。就像清明节街上活动的都是活人一样,光棍节在路上走的都是情侣。
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回顾自己不太长的十七年,听着肖邦的夜曲,弹着塞内维尔《梦中的婚礼》。却觉得一切是那么苍白,我无力地看着那些曾经拥有的美好,一点一点地消失,余华的《活着》,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能勾起我最沉醉的伤怀。只是未来的路有点长,有点累,有点让人不知所措。
少年强说愁,真的只是为赋新词么?我总是很羡慕别人,远远地望着他们的快乐,他们似乎不顾一切的单纯,同样是青春,同样是这个最美丽的季节,我只是害怕,已经有许多年没有哭过了,我害怕又谁能触碰到我的神经,我会泣不成声。
我会想着从前,那些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的日子。没有一个昏暗的角落,没有一个安静的仲夏;谁也不是谁的后轮,谁也不是谁的前轮;手上是一瓶永远也喝不完的伏特加,嘴上是一根抽了一个月的古巴雪茄。
“爱你一人一心一意一生一世只有这一次”,一个三年没有聊天了的好友突然对我说了这番话,我吓了一跳,因为据我所知,他是一个同性恋。好在他解释道发错了,在寒暄了几句后得知他已有了对象,准备来年做变性手术,和!世界多奇妙,却没有我的舞台。
光棍节的这天,我一个人早早地回到了家,这里我估摸着也算住着有十来个年头了,不到一百平米的小公寓里,几乎承载着我所有的喜怒哀乐,我是看着小区里的树一点一点张大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和我一起分享它们了...
小学生光棍节作文范文二光棍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广为认可的一种是说它起源于20XX年代南京高校的校园趣味文化。
光棍节的由来之一
光棍节的来历,一直是个迷,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说法。但是,其实那些流传都是错误的。光棍节真正的来历,知道的人非常少。这还得从一个典故说起。
这个搞笑指数较高,故事讲的是某年月日,4光棍——绝对光棍,相约搓麻,神奇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从上午11点搓到晚上11点,每次凡是自摸、放炮,必与4条有关!太邪门了!不会是上天在暗示什么吧?查老皇历,4光棍惊奇的发现当天的日子也是4条——11月11日!为了纪念这段传奇经历,他们把11月11日定为光棍节!
相传当天光棍们都要吃糖葫芦,而且要一口气吃光,这叫“”,要不然,来年还是光棍。光棍节又名“光光节”,寓意饭吃光、酒喝光、钱花光,购物要买光棍商品,晚上尽情狂欢。
光棍节的由来之二
十一月十一日,是年轻人的一个另类节日,因为这一天的日期里面有连续四个“一”的缘故,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光棍节”。
“光棍节”,既非“土节”又非“洋节”,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诞生于南京高校,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产品之一。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近两年“光棍节”的气氛,竟然渐渐向社会弥散,如今,也已经成为南京年轻人的一个特别日子。这两天,记者发现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上,有关“光棍节”聚会的消息渐渐增多,虽然主体活动依旧是饭局,但强调“AA制”似乎成为这个节日个性独立、彼此尊重的一个标志。南京长江花园附近的茶餐厅浦菲站,十一日全天的包房早早被预订出去了,据说是七、八位年轻人要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进行一次“相亲式聚会”。
光棍节的由来之三
据说这个节起源于800多年前,也就是1120xx年11月11日,那天光棍达到和创纪录的8条。其实,设立这个节是上帝的意思。耶稣诞生那天,也就是公元1年1月1日,第一个光棍诞生了(耶稣到底是不是光棍啊)。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成为一些光棍纪念的日子,可是真正成为节日,则是1000多年以后的1120xx年11月11日。其实,说耶稣是第一光棍,并不是说在他之前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光棍。那样的话,当时的这个世界岂不成了人间乐土了吗?那上帝也就不用派耶稣来拯救人类了。只不过耶稣成了最有名的光棍。其实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总统的夫人不是叫第一夫人吗?那并不是说在她这前就没有夫人了。我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吧?
小学生光棍节作文范文三毫无疑问今天是11月11号,我把发型再次刷到了三毫米的,因为这里没有两毫米的。
然后就把鞋刷了,估计这样一来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的宝贵的自习时间。
有张图片是“神马都是浮云”很经典。想起来都感觉好笑。
今晚据说有光棍晚会,书院还有光棍许愿墙,其中还有很多令人无语的小插曲。晚会的话估计最后只能和阿甘跳了,所以就不去了。而且是自习的黄金时间。
对于鄙人一直光棍这件事从前我一向很有微词,后来自从接受了浮云观,就觉得没啥了。所以今天如厕的时候还在想,如果能让我学业一路顺利包括各种保研直博不挂科出国之类的顺便身体健康包括更加有型减肥成功之类的等等愿望,我宁愿再光棍五年。五年不中的话六年,七年,…十年就好比为了葵花宝典自宫一样。真乃韶华如梦,“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悲情里。
近看看佛教哲学,缘起即缘灭,这句话SHOCK了我一下,就好比很多言语我往往没看到更深层的意思,这下突然明了了。
老是说很多人的眼神不够深邃沧桑,其实没有什么深邃不深邃的,曾经泪水流淌风干,化作秋樱一样的明净干朗的映衬。这是今年梧桐叶垂暮的时节,秋风吹尽,不见了黄金叶,只有光影婆娑;这是暖气快开放的时候,马上就进入干燥的年岁了。
篇5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汉字及其韵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音律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虽然没有提出传统文化的概念,但是它要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到汉语音韵美的同时完成传统文化渗透。所以,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音韵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传统音韵知识。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识字部分的第一课选用的是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这首小诗不但朗朗上口,容易记诵,而且诗中巧妙地嵌入了从一到十的自然数,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教材中还有许多古典诗歌,通过精心的渗透和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传统语言艺术的知识,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语言艺术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合时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能够对所讲述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会写字,写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把字写好了,学生才有好的榜样可以模仿。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字和他们的学科教师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必须用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并注意行列的安排,力求做到美观大方。
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要讲笔顺、间架章法,还要适当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课。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做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篇6
如何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 的环境下捕捉习作题材,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多点乡野风味,这是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七个方面去选材:
1写写农村风光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写乡村之美,表表心中之情。
(1)田野风光,美不胜收。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麻、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村景观,取之不尽。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轮美奂。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富了、变了。漂亮别致的农家新居,宽敞清洁的乡村道路,功能齐全的健身场所,新型环保的卫生设施――正是新农村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民家园,描绘农家新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习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2写写农村往事
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像《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和爷爷、爸爸比学校》、《我眼中的农村》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很感人。
3做农活写农活
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
(1)尝尝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乐趣。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不让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往往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具体,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真干一干,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到“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2)学学农民的经验,收获农民的智慧。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栽麻采茶,喂鱼养蟹捕虾,放牛牧羊插秧,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4写写淳朴民风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有的是情浓、趣浓的题材。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桥筑路、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他们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写写乡村民俗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世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再如二月二,家家户户做撑腰糕,据说吃了撑腰糕,种田不腰酸。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让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箍、抖空竹、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6写写民间工艺
带领学生到民间去调查、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本地民间艺术的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鼓励他们去发现本乡、本土的文化气息和美的艺术,把他们作为习作的素材。笔者曾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土法造纸,观看跑马灯,拍摄三清茶的制作过程,跟老婆婆学剪纸等等。然后把学生自己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与大家一起欣赏、学习,将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传统手工绣花、雕刻、剪纸、竹编、草编,还有用家中旧布缝制充满儿童趣味的布娃娃等工艺品汇集到一起。学生们在体验、模仿、制作、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增添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在活动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这样的教学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7写写农村新时尚
篇7
【关键词】中国文化 高中英语教学 输入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输入在语言(本文主要指英语,所以以下文章内容中都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教学应该结合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为当今广大中国英语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接受,研究英语教学中文化的输八的文献与日增加,国内最新教学大纲也强调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文化教学研究和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过多地放在了目的语国家文化上,学生读西方的文本,接触西方意识,只学会如何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而对自身文化不甚了解,更不用说用英语表达了。本国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相关文献大部分是关于中国文化输入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关于中国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输入的文章屈指可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研究与教授的不平衡导致了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认识,在真正的交流中总是遇到挫折。
二、文化与交际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民族历史、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知识。学习中国文化。我们主要学习其哲学思想,地理山川,节日、礼仪习俗,文化典籍,饮食,建筑,绘画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并了解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礼仪之邦”的深刻含义;了解中国文化遗产,追溯中国人审美观的起源。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语言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注意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引入。也就是说我们学习英语这一语言,仅仅掌握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一点不懂。是不可能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同样,对本国文化了解不多,不能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也不能很好地达到交流目的。在交流中,我们不可能只说些简单的How are you?Fine,thankyou・‘Fhe weather is nice,isn't it?Your English is good,大部分时间我们交流的是更深层的各个方面的文化交流,而且交流是双向性的,我们也不可能只谈论对方国家的文化。所以,在教给学生语音、语法、词汇,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在我们遵守各自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准确使用英语,培养交接能力,达到交流目的。
三、问题分析
目前的问题是没有中国文化知识的人向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人用单纯的语言描述介绍中国环境有的东西,往往颇费周折。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国文化的输入也是困难重重。
首先,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位在对目标语文化即英美文化的教学。许多教师(包括外籍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英语国家(主要是英美国家)的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测试中的文化内容也以目标语文化为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考什么学什么,考试卷里没有中国文化内容,所以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老师也不教这方面的知识。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
其次,由于长期接触西方学习材料,加上高中教与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升学,学生学习压力大。虽然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教学大纲也要求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还是放在了语法能力上。如果让学生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他们往往不会用英语流利地表达,只能泛泛而谈。在交际中因不知如何用外语准确表达本国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无奈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无知确实令人尴尬。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笔者调查的北京某普通高中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甚至不知道中国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学生对于笔者所列反映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内容如“论语”、“儒家文化”、“中国书法”、“甲骨文”、“兵马俑”、“针灸”、“闹洞房”、“丝绸之路”的英语表达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或者不会表达。让他们用英语介绍故宫的题目,很多学生交了白卷,有的不知道故宫的英语怎么说。许多学生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庆祝“圣诞节”,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知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但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当然,对孔子、孟子、《易经》、《黄帝内经》等了解就更少了。
再次,高中英语课本里的阅读内容均选自国外地道的文章,很少有整篇文章是用地道的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的。而且国内用英语系统介绍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出版物很少。教师和学生没有足够的工具书及参考资料去查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内容。那是因为国内没有足够多的合格人才编写充满用正宗英语描述中国文化的教材或资料。试想,教材、字典以及教参里都是西方文化,本国文化却寥若星辰,怎能指望学生准确而流利地表达?
这些问题说明高中英语教学对中国文化缺乏重视,学生如果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
四、文化输入的方法探究
1.中西文化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下第13单元“Healthy eating”,在讲解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将西方国家和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比。让学生课下收集中国的名菜和小吃并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
2.翻译法
翻译法可以用一种文化的语言来传递另一种文化的语言。用英语来
表达反映中国文化的汉语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既测试他们的翻译水平,又考验他们对汉语的理解。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对此是云里雾里,其实中国学生对此也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翻译这些词语,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只要能反映这些术语的内涵,又比较接近英语表达,我们都给予认可,不拘唯一的答案。
3.词汇记忆法
在高考作文里,经常会碰到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词语,比如介绍景点建筑的,介绍饮食习惯的,娱乐的等等。所以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一些中国特色的英语单词。比如,(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四合院)courtym'd dwellings;(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两手抓,两手都要硬)place equal emphasisonmaterial progress and eth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这样既利于增加他们的词汇量,也利于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
4.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对高中教学来说,毕竟目前高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还是考试,考大学。但是补充文化知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比如周末、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参观文物景点时看看对应的英语表达;鼓励学生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霉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试着向他们简单地介绍中国某方面的文化。
5.教材改革
尽管我国学生对中国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并不陌生,但往往也是零碎的、孤立的。比如学生从语文课本里了解很多中国文化的内容,但是他们只了解广博的中国文化某一方面,也是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表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材料和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生活的材料不平衡。要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应该从教材改革着手。当然。教材改革事关重大,需要长时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多方论证。
6.高中阶段打好基础
很多人都赞成大学英语教学里输入中国文化,其实中国文化传授应该在高中打好基础,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往往高中所经历的事情。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印象深刻。所以中国文化的教学不能推到大学再进行,在高中初级阶段就应该开始。
- 上一篇:表彰大会总结
- 下一篇: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