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高中数学范文
时间:2023-04-10 06:4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学习高中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教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求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开展的,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量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量、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进门结婚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总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篇2
【关键词】数学 实施 研究型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一 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二 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和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老师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编制数学开放题,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但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 三 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第一手资料,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对于高中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以及网络中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 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度
篇3
一、诱发求知欲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和规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高中数学课堂应多采用设疑的方法,利用高中生的好胜心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中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不断增设重重障碍,为了抢先解决问题,碰到障碍学生往往会对新知识有所渴求,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二、精心设疑,激发探究心理,诱导兴趣
激疑是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在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恰当的质疑问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质疑是认知的起点,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对所学内容独立思考;而教师设疑,则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竞赛也得适量.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的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
四、发现学习法是激发学生内在兴趣的有效方法
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全盘灌输,要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让他们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上教师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一题多解巧妙引导
高中数学题中的解法甚多,恰当地使用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有好处,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而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趣.一题多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和多向思维的能力.要想一题多解,必须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涉及的数学概念,采用的推理、论证方法等方面去思考.
六、重视高中数学实验
人的认识规律都遵循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高中数学新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许多问题都要求让学生自己亲身去动手操作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的体会更加深刻.由于所学知识来自亲手实践,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仅加深理解和活学活用了所学的知识,还能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七、亲近学生,分层教学,鼓励成功
篇4
如何学习数学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区别
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还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另外,因为数学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便于记忆。
二、数学八环节学习方法
学好数学需要注意抓好下列环节:⑴制订计划,⑵课前预习,⑶认真听讲,⑷及时复习,⑸独立作业,⑹解决疑难,⑺系统小结,⑻课外学习。一个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这八个环节学习,步步落实到位,那么这个学生就将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成为班上的优秀学生。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黑格尔
三、数学四大要素学习法
把数学知识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数学知识结构具有四大要素,即感知、理解、应用、系统化。具体来讲这四大要素具有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⑴ 感知: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开始、是基础,一切数学学习活动只有知道了“是什么”,才能进一步地探索“为什么”从而才能理解和应用知识。⑵ 理解:为了对一个数学结论能够理解,必须明确它的原理,它的来龙去脉。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结论的解释等,都要弄懂搞明白,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事实的原理。⑶ 应用:数学教材当中,对例题的总结,练习题的解答,及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都是“应用”掌握的过程。⑷ 系统化:“系通化”指的就是“知识体系”。数学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种种联系,如果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就能达到由此及彼的作用。掌握“系统化”有以下几个作用:知识结构严密化,记忆牢固,思维灵活多样,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因此通过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是十分重要的。
天生的能力必须借助于系统的知识。直觉能够做的事很多,但是做不了一切。只有天才与科学结了婚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斯宾塞
四、要善于动脑 勤于动手 乐于探究
现在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如火如荼的展开起来,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过去比较有了较大的改变,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为综合信息传递,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公式、定理、结论等。要善于提问,学会提问,“凡是问个为什么”,用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带动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理解概念,学会证明,领会思想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
篇5
一、悬念引入,培养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善于收集与数学知识有关联的社会知识,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圆的知识的教学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圆有关的实物,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各种车轮都做成圆的,有车轮吗,没什么呢?如果把车轮做成正方形、菱形、梯形的会是什么效果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在引入新课。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在写出一些数,判断是不是方程的解,让学生说说该怎么做,然后教师一口气说出结果。问问学生你们想知道秘诀吗?这样同学们就会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例如在讲等比数列这节新课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阿尔要求他父亲每星期给他一美元的零用钱,可是父亲对这种超过50美分的要求予以拒绝。他们争论了一会儿后,阿尔说:“我出个主意,爸爸。我们是不是这样办:今天是4月份的第一天,你给我1美分,明天你给我2美分,后天给我4美分。总之,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给我的两倍。”“给多长时间?”爸爸警惕地问道。“只是4月份一个月,”阿尔说,“以后我一辈子再也不向你要钱了。”“好吧,”爸爸立即答应,“就这样说定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阿尔到底得了多少零用钱吗?这时可以让大家猜想到底有多少,找几个学生说说,最后教师说出结果,在学生大吃一惊的状态下迅速引入新课。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言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育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精心设疑,调动兴趣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讲分式方程时,我选了一道只有增根的方程,在学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增根以及解分式方程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他们的注意力自然特别集中。
三、满足成功,升华兴趣
篇6
论文摘要:中专生因为受应试教育及数学基础差等原因,导致学习数学的兴趣较低。中专学校教师应树立能教好所有学生的观念,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当前中专学校由于招生竞争激烈,基本属于“无淘汰招生”,这样就造成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普遍对数学学科缺少兴趣,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自然成为了中专学校数学教师密切关注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提高中专生数学学习兴趣问题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勉。
应该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社会、学校、数学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数学教师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转变观念,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对目前中专学校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现状,教师首先要树立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虽然中专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教师要充分相信中专生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现状,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用自己的信念鼓舞学生去获取进步,逐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难学。
2.加强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大多数中专生因为自身数学成绩差,对数学学习也可能存在恐惧心理,或存有自卑感。教师不仅在课堂内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外也应与学生多进行交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要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也要关心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进而由讨厌上数学课逐渐变为愿意上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缓解学生对数学畏难的心理,使其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兴趣。
3.稚化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中专生在学习上过多遭受挫折,他们内心比普高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悦纳,而且他们对这种肯定希望能以“小孩子”的方式得到满足。当学生有了精彩的回答,在学习上有了点滴的进步,要常常用一些小奖品奖励他,这样学生的学习行为会得到鼓励,同时也调节了班级气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上课时几乎是“半迷糊”状态,一次讲完课后,我让他到黑板上做练习(较简单的),他做完之后。我立即表扬了他,并及时鼓励他,“只要每节课都像今天这样认真去做,相信你数学学得一定很棒”。从此该生数学课上不再“迷糊”,听讲认真,主动做练习,进步很大。在其他班级中,我也采用这种办法,效果很好。
4.围绕专业,突出数学的作用
中专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看法,中专学校毕业后在社会上作一名技术工人,学不学数学没有关系,的确社会上相当多的岗位,无需多深的数学知识,但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数学既成为工作中一种工具。又成为训练思维的有效方法。对中专生所学专业而言,数学知识的用途又非常现实。如机械类专业,学生至少应掌握工件下料的划线、加工作业点的定位计算等,这些计算问题必须用到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知识等;电工电子类专业许多计算问题需用到向量、复数等工具;计算机专业的深入学习更需较好的数学训练和扎实的数学基础等等。结合专业与数学的关系,让学生明了数学的作用和地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5.降低难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
结合专业,教学中按“必需、够用”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注重实践应用。中专学校数学教学要树立“实用主义”思想,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轻“形式”重“意义”,避免使学生陷入枯燥的形式学习中。如,“三角函数”教学,按教材结构先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研究图象性质及和、差、倍、半角的计算等。我认为这部分教材处理可分成“实用’,和“延伸”两部分,对大多数专业和学生而言,学生只要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会解三角形即可,因此,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结合工厂生产实际,下料划线的定位及计算等来讲授、练习,就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有些专业如电工、电子类专业、由于较多的涉及到谐振信号的合成等等,因此要将三角函数“延伸”到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会进行和差倍半的计算。教学中结合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明为何要学习这部分内容,以及它对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这样他们在同步学习专业课时,容易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反过来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另外,在“实用”和“延伸”的处理上,还应注意学生的基础层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实用”,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实用基础上还要“延伸”,这样才能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足够的兴趣。
6.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中专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抽象想象能力也较差,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表达出来,而多媒体技术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影的综合运用,将静止的东西运动化,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枯燥的课堂生动化,可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教师要认真研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设计制作符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中专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要认真究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不断地研究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使数学知识更加通俗易懂、接近实际、化难为易。这样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淑文.数学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5.9
[2]朱水根.王延文.中学教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呢?下面结合我的教研实践谈几点看法,大家共同探讨。
一.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高中,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
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才会有兴趣学习。这样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了,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趣味化教学
高中学生的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研究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图象变化趋势,我引出了这样的故事: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区区小数,几粒麦子,这有何难,“来人”,国王令人如数付给西塔。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内放1粒,第二格内放2粒第三格内放2’粒,…还没有到第二十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飞快增长着,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拿出全国的粮食,也兑现不了他对西塔的诺言。原来,所需麦粒总数为:=18446744073709551615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公尺,宽10公尺,那么仓库的长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尽管国家非常富有,但要这样多的麦子他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这么一来,国王就欠了西塔好大一笔债。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很生动地使学生认识到指数函数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三.巧施教学方法
篇8
复习前要认真研究市数学《中考说明》,对上年市中考试题作了详细的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我们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梳理——单元整合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从总复习开始到5月初。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熟练基本方法,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是总复习的重点。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知识点的梳理。按照中学数学复习指南的内容,回顾初中数学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再次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练习的优化设计与训练。每天对前一天的内容,紧扣《中考说明》,精心出一份10分钟学生能完成的基础的“每日一测”,意在检测每个学生对前一天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单元检测。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同步测试。试题选择要紧扣《中考说明》,以近年中考题为题材,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考题进行检测。每个单元同步检测注重前后联系,本单元为主,其余单元要渗透一定比例。
4、模拟试卷。市质检前出2、3份和中考一样的题型、难度值、分值的试卷训练下学生,让学生适应下中考题型。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时间大致两个周。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数学能力。
第二阶段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并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根据课改以来的初中数学考试的试卷的命题特点,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主要收集以下一些资料:
我市近几年来中考的25题与26题以及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中类似的题目。
配套练习是由我们几位数学教师分工出的。所有专题例题、习题都印发给学生。讲前先发例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讲后再发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模拟中考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重点是加强解题指导,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提高临场发挥能力等。
我是从泉州市出过的试卷、各地中考试题中精选考题,进行改编,对照近几年中考试题结构和分值、难度比例制成几套模拟试题,答题时间为100分钟。这一轮复习中还可以将近几年各华师版教材地区的中考原卷印发给学生课外练习。
每次模考都要认真阅卷,评讲试卷时重点指出学生的答卷弊端。同时,对于那些没能及格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其进行单独的辅导,做到不放弃每个学生。
最后留半个周的时间给学生,让其自查复习,回归教材,回味整个数学总复习以来的一切,翻翻教材中的重点习例题,看看前面做过的练习考试卷。
进行三阶段的总复习,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还要看复习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以及各环节的落实情况。而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精篇例题、习题,提高学习兴趣。在复习的过程中,好的例题和习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结合我校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教材使用校本化及其案例》和《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练习的研究》,在总复习中,我们对例题和习题进行改篇,使例题和习题校本化更有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环环落实,夯实基础。每节课进行10分钟的基础测验,夯实学生的基础。对于没能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进行单独的座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帮其提升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篇9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28-01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科技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已经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会他们使用现代化技术。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手段单一老套,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切实改善这一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简单阐述一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在信息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要具备专业授课能力。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教师的配备方面满足信息技术课的日常教学要求。在选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时候,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强调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改善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进行补充与更新。学校应该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专业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教师自身也应该自觉主动地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 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学校应该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四、运用游戏教学,优化教学形式
所谓游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寓教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以促进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巧用“警察抓小偷”、“太空大战”等这些富有情趣的闯关游戏,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游戏中都设置了由易到难多个关口,学生每闯过一关,心中就多一分成就感,他们在忘情地“玩”中不知不觉地熟练了指法,熟知了换挡键、退格键、功能键等多个键的功能与操作。
由于借鉴了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了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因而游戏教学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动机,不但能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发挥潜能,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乐趣中既获得知识、陶冶了情操,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在自主训练中增强计算机基本技能。
总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计算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也需要不断提高的。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这也迫使教师要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自主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21世纪培养出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我国,高中美术教学长期处于只关注技能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缺乏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于是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要想使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缺乏审美的现状得到改变,就要从教学过程出发进行探讨。下面笔者就来分析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改变教学观念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观注重的是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忽视了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做出改变。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目的,将发现美、创造美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美术技能作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感官是获得审美感受的途径,审美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感官而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比如,在教学语言上要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所描绘的画面要鲜活,从而使学生能够展开想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音资料,从而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感受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美”,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三、将教学与现实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