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8 14:3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桂花雨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现状综述
随着机在会计领域的深人,会计电算化被很多学校列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不同类型的教材纷纷涌现,“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的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丢开教材,欲求提高教学质量,不啻缘木而求鱼。”(上海财大会计系列教材卷首缀语),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教材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的差异,为此,我们在探讨会计电算化(可能课程名称不一)教学内容时,主要以其教材为依据(这其中可能是实际教学内容与教材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但我们认为并不总体水平的考察)。
为了从事这项研究工作,我们收集了国内比较流行的关于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教材,就其内容来说,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主要讲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与操作的基本原理(即型),另一类是按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讲述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即实务型)。而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纯理论的讲述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也有“照本宣科”之嫌,培养的学生不能“务实”,人才难以“适销对路”;实务性的讲述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一定的启发,给人以“实用价值”的感觉,在具体的程序编制方面也确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会导致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从长远来看,阻碍学生在会计电算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规范化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培养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因为学校各项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培养目标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教师紧扣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学生会计电算化,无非是为了适应会计发展的需要,以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胜任会计的实际工作,笔者所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70%的学生认为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最佳理由是实际会计工作的需要。
对于会计教育目标,我们将其定位于会计学科能力的建构,即不同层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智力、能力与会计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形成的能力,是学生的智力、能力在会计学科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运用所学会计知识处理常规会计的技能;2、在变化的新情况中创造性地解决会计新问题的智能;3、随着的发展、运用相关学科新成就,发展会计学科的理论创新能力(也即产能)。需要说明的是会计学科能力的建构不同于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构建会计学科能力的基础之一,我们不能认为,只要经过了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就具备了会计学科能力。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会计学科能力,才能够应付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能够从复杂的、甚至表面看起来是毫无关联的事物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当途径,(胡奕明,1997)。
具体到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我们将其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必须承认,学生面临的是一个真实而又千变万化的信息化世界,“知识陈旧的周期相对缩短,大量的知识已经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丘斯迈,l998),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考虑到会计电算化领域的所有变化,即使能够考虑到,那“明天”的世界又将如何?当会计电算化所依赖的客观环境变了,他们能“适者生存”吗?学生在大学期间已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可能终身受用,而从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到形成会计电算化能力,最终具备会计学科能力,中间经过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具备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取得更的教学效果。因而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实验性的模拟教学,划出更多的课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安排学生毕业前的现场实习,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绝不能“一手软,一手硬”。
三、规范化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基本框架构想
(一)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
l、会计电算化概论:主要论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源、目标、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
2、商品化会计软件及其应用:论述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概念、国内外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基本情况及其比较;进行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条件分析,讨论用户应如何优选商品化会计软件;围绕商品化会计软件的组织应用,结合一两个商品化会计软件讲述如何安装和初始化、如何试运行、如何“甩帐”和正式运行。
3、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的概念、分类、必要性;分别讨论会计电算化硬件系统维护和软件系统维护的概念、内容、特点、,讲述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并介绍若干维护工具。
4、会计电算化控制和管理:阐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概念、分类、必要性;分别论述会计软件自身管理、会计电算化微观管理(注意对会计电算化制度设计的论述)、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进行会计电算化成本效益分析;探讨在电算化条件下怎样实施和完成会计分析、监督、管理和协调等工作。
5、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原理: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步骤、方法,详细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实现技术以及开发过程中的组织问题。
6、电算化系统开发实例:在重点讲解若干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使之能够触类旁通,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能够独立进行系统设计,然后透彻地理解他们应该掌握的教学。
7、EXCEL与会计分析:重点讲解如何利用EXCEL建立会计管理和分析模型,实现会计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其要旨在于强化学生关于“会计电算化是机在会计中的简称”这个观念的建立,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会计实际工作中自觉地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资源,为提高效益服务。
8、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有关:在对中外有关会计电算化问题的比较的基础上,论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层次性以及与电算化审计同步发展等问题;分别介绍电算化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会计改革如何适应电算化发展的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创新。
(二)会计电算化实验
我们认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包括教学实验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教学实验应围绕前述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平时的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毕业实习则应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特别要注意补缺补差,把毕业实习既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节,又作为教学过程的和延续。在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所不懂的问题、疑难问题、重点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力争讲清、讲透、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益,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在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总结各高校 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l、验证式实验教学,学生按实验教程或指导书中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终验证性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要 求不高,一般只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或结果能够有所认识就“过关”了,实验过程也容易进行组织,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2、模仿式实验教学,学生按照具有性质的实验内容,对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加工,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结果,并观察、分析、研究实验过程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部分掌握实验结果及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3、探索式实验教学,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不指定实验步骤,也不给定实验内容,而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设计能力有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较好的把握,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4、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不受具体教学内容的限制,自行选定所开发的实验项目,独立或合作设计调试和运行实验系统,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完善和提高自修能力及创造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会计教学实践中,必须将上述几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我们暂且将这股“合力”称之为“整体化求知”实验教学方法,在对会计学科各门教学课程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书本上或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与方法,最终达到对所学内容能够融汇贯通、使其成为完全属于自己掌握的知识,因而,实验敦学必须与课堂教学相衔接、相配合、使同步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自修能力,最终 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培养与锻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不但要重视实验教学,而且要增加对 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设备投入,最终达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篇2
关键词:汉语教学;教学大纲;规范化论;聚合发展理论
Abstract:Ever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HSK,Chinese teaching has taken great changes in Xinjiang and goes with the stream of language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But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faults in terms of teaching regulation.The author thinks it necessary to formulate language syllabus for Chinese teaching to ethnic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ircumstances of Xinjiang,to regulat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language syllabus;regulation theory;development theory
解放以来,新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如果认真总结这半个多世纪的经验,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从多方面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必将对新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保证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以来,随着全国恢复高考,新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规模有了很大发展。通过实践也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然而,汉语教学活动仍显得滞后、不规范。近些年来,我区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虽已从经验型迈向了理论型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教学活动中经验型色彩还比较浓重。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的规律、方法以求提高教学质量,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该教什么,各个阶段怎样划分,阶段划分的依据和各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学校做得好一些,有的学校则无章可循;即使是有章程的学校也缺乏可比性。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从整体上提高我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继而影响到我区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 制定我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
(一)制定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
1. 课程的设置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计都离不开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应有的合理的理论、知识、能力结构;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又决定着所应开设的课程。也就是说,应该建立“培养目标──理论、知识、能力结构──课程设置”的培养模式。从我区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现状来看,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尚存在着两个尤其应该注意的问题:(1)应该开设的语言、能力课程开设不全,或者是开设得不到位;(2)课程结构缺乏层次性,或者说应该开设的有些课 程界线不明。课程开设不全,对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必然会影响人才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课程设置不全是显性问题那样容易受到重视,更应注意的是课程界线不明显。应该看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尤其是预科汉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了使学习者顺利地进入专业课学习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为此,针对学习者应有的理论、知识、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必须开设三类课程:首先是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课程,这是各种类型和阶段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第二是为适应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必须告诉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第三是作为人才素质的文化知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导入适当的文化内容对学习者不断提高汉语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这三类课程的要求、 任务 和他们之间的界线不明,就很容易导致课程体系的混乱和某些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汉语课应该教语言,不突出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
2.教学内容的规范化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教什么?多半取决于编写、选用什么教材。新疆的各个高校在90年代中期以前使用的是自编教材。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HSK的引入和由此引发的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更新,许多大中专院校都先后选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院校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教材。自使用了这些教材后确实使我区的汉语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使用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对新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不是完全适应 ,主要体现在语料上的不相适应。二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本身就有缺陷。我们曾考察过四套精读教材,以词汇为例,如果把HSK词汇大纲作为标准,有一本教材的词汇常用率仅为43%;另三本教材的情况稍好一些,常用率达到75%左右。至于教材中语法项目的出现和分布,我们还没有进行全面的统计,但理论语法所占的比例较大,实用语法的比例太小。由此可见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来代替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标准,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和发展。因此,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区少数民族实际的、循序渐进的和科学的《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词汇、汉字与语法大纲》、《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大纲》和《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考试大纲》。唯此才能使我区的汉语教学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并使我区的汉语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得以提高。
(二)对统一的教学大纲提出几点设想
1.科学性
针对我区对少数民族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认真总结几十年来已有的经验。许多学校几十年来虽说“各自为政”,但也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应该说为制定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制定教学大纲时我们还应将国内外较成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内化到我们的教学大纲中。在制定教学大纲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英语教学中制定教学大纲的经验。他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了多次总体的专题研讨会,当初制定的《大纲》“说明”中说,他们在教育部的主持下在高校中组织了一系列的测试,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可靠的数据,进而就基础阶段的任务、阶段划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这就是说既有各种会议集纳各种意见,又有一系列科学的测试,使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再者要不断吸纳国内外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内化到大纲中去。上述英语教学大纲1982年修订的主要方面就是吸收当代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测试研究的成果。该大纲十分醒目的是有“功能意念表”和“交际能力表”,很多论著倡导的功能法、交际法所迫切需要的内容都在大纲中得到了体现。因此,在制定我区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大纲时要努力避免经验性的态度和方法。
2.操作性
操作性就是规定要具体。比如说,文中所述英语《大纲》的语法项目不仅规定了要讲什么,还规定了讲到什么程度,同一个项目可在不同阶段作螺旋式的逐步深化;词汇项目不仅规定了词目,而且列出了义项,规定了不同的义项应该出现在哪一个阶段,而不是词典的搬家。否则就可能使不同义项埋在课文中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钉子。
可见,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是发展并深化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奠基”工程,是重中之重的基本建设。新疆的汉语教学界应从各个学校抽调人员,组成精兵强将,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区汉语教学的教学大纲,以便进一步深化新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三 实施全疆性的成绩测试
目前,我区有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几十所,中小学几千所,几乎在所有的学校里都有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机构,从总体上说,某一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对学校来说,自己的教学质量在全区处于什么地位?应该怎样努力?目前还没有统一量化的评估标准。许多学校都是凭着各自的责任心和经验去做,质量取决于自身的办学经验、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素质,缺乏整体的激励、监控机制。这种状态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也不利于某一特定的单位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人认为除了要制定教学大纲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规范外,可以分不同层次实行全疆性的成绩考试制度。这一考试的目的在于全面检查大纲的执行情况,促进教学大纲的贯彻,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评估各单位教学质量和开展校际交流的一种手段。当然,我们在全疆已推行了HSK,但目前的HSK主要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HSK也存在一些不适应我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方面。况且我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和需要 。新疆的汉语教学界应从我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根据新疆的实际在我区实施统一的成绩考试制度。但必须像制定教学大纲一样,组织专门班子,研制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依据应该是教学大纲。
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可是一旦得以实现,必将为考察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能力提供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将对今后少数民族学校和预科汉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四 加强我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管理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除了教学活动以外,教学管理也尤为重要。加强教学管理是加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支柱。目前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单位和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情况也很不一致,教学管理中偏重于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当然十分重要,但不能代替教学管理。在这方面一要靠自身的不断探索,另一个重要的方式是加强有组织的信息交流,学习其它学校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而目前这种交流仅是自发的、单线的、不成系统的。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教育部管理外语院校的经验。教育部对外语院校的领导除了其它形式的领导以外,还设有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会议。每年一次,参加者有主管教学的院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教务长。从1995开始,为了深入研讨教学工作,又单设了协作组教务处长会,也是每年一次。高教司及其下属的外语处有什么新的设想和动态都会提交到这个会上讨论。除了行政系统外,还设有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他们在教学业务指导协调方面协助教育部高教司外语处做了不少工作,本文中所述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就是这个委员会负责制定的。因此,在我区也急需设立一个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结束目前各个学校,尤其是各个大中专院校在汉语教学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制定出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来指导、规范汉语教学,这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几点思考与建议:
1. 建立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三个具体机构。即,小学汉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汉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院校汉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三个委员会的分工协作,建立完整的大、中、小学教学体系,使我区的大学基础汉语教学与中小学汉语教学很好地衔接起来,以求小学、中学、大学汉语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能稳步提高。我区的汉语教学必须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将整个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改革还处于各自为政阶段,或者说,还没有有机地、科学地衔接起来。在小学阶段应解决的问题,不要带入中学;中学阶段应解决的问题,不要带入大学。要避免重复,缩短“补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这应是汉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
2. 分级教学,分类指导,使不同学生、不同学校的汉语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都能有所提高。
汉语是一个长期学习过程,而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仅就高校汉语教学而言,目前只有少数学校采用了分级教学,多数学校是学一年基础汉语,再加上一个专业汉语阶段。由于不重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在通过了学校规定的HSK级别后就放松了汉语的学习,因此,要很好的贯彻“分级教学”,真正作到“四年不断线”,把汉语教学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来抓。同时,针对教学对象不同、生源水平不一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汉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进行分类指导。学校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教学实验和改革,闯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路子。
3. 加强对汉语教学的管理,强化汉语教学建设。针对我区的汉语教学实际,建立科学规范的汉语教学管理控制系统尤为重要,这也是提高我区汉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教学和教学管理活动中我们应对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把对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结起来,探索出能够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充实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从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保障。
4. 进一步完善考试与评估制度。HSK考试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我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把HSK考试与学习者的毕业证书挂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HSK考试不应成为我区汉语教学的指挥棒,只能作为检验我们汉语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且,即使对HSK考试而言,我们也要进一步改革,使之适应实用性汉语教学的需要。目前,HSK考试应增加口语与写作的考试,从而加强对学习者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学校自己设置的考试,也应对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全面考查,促使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汉语实用能力。
5. 到目前为止,我区汉语教学界的大多数汉语教学的改革探讨与实践都是局限于某一具体阶段性的论证,都是对微观教学阶段、教学环节或教学手段的思考,还没有将我区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宏观整体进行规划,所以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无法明确起点。笔者认为,对汉语教学进行改革和规范化一定要打破传统研究框框,转变思路,从“大汉语”格局入手,站在国家发展与全区汉语教学的层面上来关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汉语教学,从而构建我区小.中.大学汉语教学“一条龙”体系。这也是我区汉语教学尽快走出低谷,迈向发展的惟一选择。
6. 此外,为推动我区汉语教学改革,我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我区汉语教学实际的相关文件,稳步推进我区的汉语教学改革,使我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学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的良性发展道路,从而促进我区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新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自引入HSK以后,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上已有了很大变化,即从翻译教学方法转向了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的直接教学法。新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尤其是民族汉语预科阶段的教学属于新疆高等院校的一个特殊层次,是进入本专科专业学习前的准备阶段。汉语课程作为整个民族教学的“奠基”课程,对于提高民族教学的质量,更好、更快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整个汉语课程教学体系上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学习语言的规律,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语言技能培养、语言能力及水平的测试等环节作出规划设计,使整个教学活动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民族汉语教学整个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性作用,对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高级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2]施光亨.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J].语言文字应用,1997增刊.
[3]施光亨.关于汉语教学的若干议论和思考[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4]李扬.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6]汪刘生.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9.
篇3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语文要素】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3.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4.背诵古诗《蝉》。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2.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重点)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重点)
一、交流平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
预设:
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特点表达的感情《白鹭》白鹭外形和情态的美赞美之情《落花生》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有用悟出做人的道理《桂花雨》桂花雨香气四溢;摇桂花的乐趣思念家乡《珍珠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生活感悟。
2.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交流阅读体会。
3.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像本单元几位作家一样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对比的写法
1.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2.提问:这些句子重点说明的是前面事物的特点,把后面的内容去掉可以吗?(不可以,如果去掉了,就不能突出作者要重点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了。)
3.让学生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某种事物。
预设:松树,一种平凡的树,它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呈现给人们,只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为人们送去星星点点的绿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难点)
2.背诵古诗《蝉》。
一、词句段运用:一词多义
1.出示句子。
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①开垦。②开创、创立。姿态:①姿势。②态度;气度。
2.练习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语境中说话。
(1)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气候”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昆明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被称为春城。
(2)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性格”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张老师的性格十分温和,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她总是轻声细语地指出错误,从来不发火。
3.师: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
4.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简单
精神
便宜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虞世南的《蝉》,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分享理解古诗的一般方法。
3.介绍作者。
4.出示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饮:饮用,喝。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籍(jiè):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师:这首诗有什么含义?(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联系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借助“蝉”寄托个人志向、情操的写法。
6.同桌或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并默写。
篇4
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的构建生成性课堂
学生是语文阅读课堂生成的主体,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获得深刻的体验。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前预设的问题非常繁琐细密,学生被教师“诱骗”、“钳制”、“强迫”到一条事先已经精心预设好的具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路径上。相反,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更加“条理化”、“框架化”、“板块化”,设置更加宽阔的问题域,让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使课堂教学具备更强的现场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大家从中感受到什么?”“大家觉得哪一句最精彩?”通过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来为学生营造出充分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学生就会非常踊跃地展示他们自己的理解、感受。
同时,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出主动性之后,师生之间就必然会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互动,这就要求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合理预设出课堂生成。
二、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急切地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来分享他们自身的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应该尽量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应该让学生自己自主决定沟通的对象以及方式,让他们既能够自由地和教师进行沟通,又能够自由地和同学进行沟通,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画图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例如,在进行《田园诗情》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且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一段来细细地品读,同时,采用一种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以及全班同学。一些学生对“奶牛图”非常感兴趣,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学生喜爱“家畜图”,可以表演的方法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学生则非常欣赏“郁金香图”,可以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
三、进行创新阅读教学,引导小学生进行反思
根据“空白”理论,文本留给小学生一些不确定的“空白点”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填充,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悟和“文本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偏差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批判、学会反问。
例如,在进行《江雪》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小学生:“在如此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吗?”可谓是一文引来万人评,学生的眼睛中就会产生疑惑的光芒,教师可以通过期待的目光来进一步引导小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问题。有学生回答:“这位老人正在享受一个人欣赏美景的感觉。”确实是啊,在粉妆玉琢的世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也有学生回答:“实际上,这位老人的内心是特别孤独寂寞的,一个人大雪天跑来钓鱼,这首诗的每一行开头的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这样的理解真是精妙绝伦。还有学生回答:“这位老人不是真正在钓鱼,是在钓一个春天。这位老人在屡受挫折之后,仍然不放弃希望,积极乐观地期待春天的到来。”这样的理解真是太有深度了。
四、进行情境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刻体会文本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出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具体的实物以及图片的展示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营造出直接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非常形象生动,从而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教师可以营造出问题情境,根据课文的中心大意,精心设计出几个精要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迅速进入体验。只有多设计一些必须经过深入的体验课文才可以解决的问题,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深刻体会文本。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情境教学;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害怕作文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没有较多的语言积累,没有较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作文的语言枯燥,内容比较干瘪,而且很难有个人感悟和真实情感的抒写。小学生作文还存在另一个现象,就是学生有意识地背诵名句美段或优秀作文,在作文写作时语言空洞,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感受。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引导他们写出充满着个性和灵气的作文非常必要;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分析小学生写作现状,情境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也推进着我们作文教学的改革。我们的作文教学已经对传统的练习、总结、评价的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写作体验。但是,小学生写作现状还是不容乐观。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将写作当作任务敷衍完成。小学生知识积累比较少,阅读量不足,缺少有意识的积累和应用意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感觉没有可写的内容,于是东拼西凑,完成了事,这样的作文在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都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无视生活体验,在写作中虚张声势说假话,不着边际说大话,闭门造车说空话,人云亦云说套话。所选素材往往是脱离生活的,也难有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的素材;如送盲人回家、救落水儿童、雨中送伞等等。写“我最敬爱的老师”必须让这个老师先生病,带病上课;或是让老师的孩子生病,老师坚持给我们上课等等烂俗的材料。
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指导不力,也是学生写作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首先我们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将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如在《九寨沟》《泉城》等课文学习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走进自然,感悟自然;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反思,获得较好的写作素材和写作中的情感。而作文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写作能力不足,于是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地帮助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列提纲,这样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也使得学生在低水平写作上徘徊。
小学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生活感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思考、想象的写作。强调从观察入手,力求言之有物、内容贴近生活的真实;从体验入手,力求言之有情、言之有理的真情流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生活情感,才能调动作文兴趣,从而能够自由地表白自我,抒写自己的心得体验。
二、探讨情境教学开展途径,激发学生作文主动性
情境作文教学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中获得兴趣的激发,将学生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生活感受、体验情感勾连起来;从而在开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用心体验。
(一)看图写话的情境教学
小学生形式思维比较强,因此,在小学作文写作的起始年级,我们需要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进行体验和写作。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有《小白兔采蘑菇》的组图。我们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同桌之间谈谈读图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小白兔和兔妈妈的衣着、表情;带领学生说说几幅图各自的内容,启发他们将几幅图联系起来,说说这几幅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通过图画展开情境,推进学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我们老师的点拨、启发和描述,让学生感受图片的形象、理解组图所传递的道理。
(二)生活场景再现的情境
情境作文教学需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我们作文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关照生活的进行写作。小学作文主要是记叙文的写作,需要学生将一件事情写完整,在详略结合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如“记一件趣事”是我们常让学生写的作文题。很多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没有快乐和有趣的感觉。于是,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写。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有趣的事”,如引导学生回想《桂花雨》这篇课文,谈谈“摇桂花”有怎样的乐趣。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一些生活体验。如自己看过蚂蚁搬家吗,自己给蚂蚁喂过食物吗,自己养过什么样的小宠物,它们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自己参加过什么样的活动,学游泳的有没有乐趣呢?自己跟随父母出去旅游过吗,爬山有什么样的感受啊?这样,学生会发现自己生活中也有乐趣的。如此,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出真情实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积累与运用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将教材、阅读材料与我们学生生活相关或能引起学生思考的生活场景再现,让学生获得感悟和启迪。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学习时我们就让学生谈谈洪教头这个人物,说说这个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这样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学会通过对人物的典型动作、语言的描写和对比刻画来显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学习《莫泊桑拜师》时,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让他们做观察记录,这样他们也能丰富生活体验。
当然,我们的情境创设要能让学生融入,让他们有感悟;我们老师创设情境时要循循善诱,以亲切的语气、真挚的感情去影响学生;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和表达欲望,让他们有兴趣进行“我笔写我心”的写作。
总之,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需要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联系生活、联系所学的进行思考。只要他们养成留意生活经历,学会细心观察,能够不断体验、丰厚生活感悟;那么,学生就能写出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优秀作文。
参考文献
篇6
自新课改以来,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一直都在困惑着我们。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塑造品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前沿阵地。为什么我们满腔热忱地走进课堂,有的学生听课却是提不起精神?为什么我们有时花大力气备课、教授,尽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而课堂教学效果却仍不理想?综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其中固然存在多种原因,反思过后,我感觉最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我们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许还没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没有能在学生心中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所以说,如果我们不研究学生对语文课的需求,不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在学生心中荡漾起圈圈涟漪,抑或留下深深的印痕呢?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1.以学定教,提升教学个性魅力,打造趣味课堂
我们应该有选择性的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性格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努力建构语文教育系统的现代化的教学机制,采用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类型。比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发》时采用探索型结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说明性文字比较强的《松鼠》、《新型玻璃》时,采用自学型结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桂花雨》采用审美型结构,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才能;在进行《口语交际·习作一》综合性学习时,以"开卷是否有益"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辩论活动,采用的是竞争型结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语言思维等能力;教学《有趣的汉字》时,采用开放型结构,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扩大视野,培养现代开放的头脑;开展《我是"小小推销员"》口语交际活动时,采用民主型结构,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提高民主参与的能力。
2.亲近多元化解读,关注动态生成,让学生个性绽放
与传统的灌输教学的形式不一样,教师应在"生成"中,为学生搭建"个性对话"的平台。"对话"作为教学中一种交往,师生双方在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信赖的基础上,共同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如教学《四个太阳》朗读理解"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时,一生提出问题"落叶从树上掉下来,怎么邀请小伙伴呢?"大胆向文本质疑,这时,另一学生举手:"风是邮递员,落叶是邮递员送出去的信"我正为他精彩的发言高兴时,旁边的学生却认为:"不对,落叶更像一只只小手在招呼我们。"在学生对文本质疑,对同伴质疑的过程中,达到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以人为本是动态的课堂的主要特征。而以人为本的教学,课堂既不是让学生回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也不是全部问题的解决,而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
3.注重课内外积累,激扬学生灵性,放飞想象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首先便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所以平常的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读好书。为此,我在本班的黑板上开辟了一个"课外阅读光荣角",每天不仅将班上爱读书的学生作为明星榜样,在该处张贴他们的照片,并把一些著名的诗词抄写在其中,让学生在课余休息时读读、念念、背背,平日尽量少布置重复性的作业,劳逸结合,让他们定时定量的读书,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记载卡片。这样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所学,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也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在其他同学的薰陶和带动下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情视角: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65-04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水平,引导他们经历积极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经历了“怎么教”到“教什么”的辩证升华后,小学语文教学亟需突破教师“教”的思维局限,设计以“学”为基点,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得以真正发生。直面教学现场,检视学情视角的重要意义,探寻学情视角下的教学路径,对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益和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面现状:“教”与“学”错位的现实之困
在一次赛课中,笔者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读起来觉得嗦”的语言,体会萧红的语言特色,感悟其内心的自由快乐。自以为精巧的设计思路,体现在课堂上却“波澜不惊”。学生学得疲惫,学习目标也没有达成。课堂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产生错位并非偶见现象。教师仅考虑自身“教”的意愿,忽视学生“学”的状况,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发生。
1.漠视先有知识经验,认知无法迁移
先有知识经验是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与思考之前,已经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先有知识经验是学生接纳一切新的信息的基础,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会借助先有知识经验把新信息联系起来,进行推论假设、建构重组,纳入有助于自己认知迁移的概念框架。课堂上,如果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往往是因为学生没有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新信息与先有知识经验建立相关链接,学生大脑中的先有知识经验对新信息产生了排斥效应,导致新信息无法顺畅迁移。
2.发展水平与学习内容脱节,最近发展区无法穿越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学生学习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意义在于把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做了限定,从而为有效的教学提供依据。当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又能够接受的学习内容,学生就能很好地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当教师所教内容超过学生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学生无法穿越最近发展区,就会对学生的下一步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设计中,学习萧红的语言特色已经超过了一般情况下五年级学生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因而学生最终只能在“嗦”上打转,而无法深入其本|。
3.教授方式与学习方式错位,意义无法联结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具有独特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展开必须尊重和依据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并非是自在自为的行为,而是为了学生的“学”的行为,指向的是学生立场。在上述案例中,对于感悟萧红的语言特色这一教学目标,归纳思维、体验思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嗦”一词为教学的切入口,违背了儿童的学习规律。如果把教学作为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教师的讲授与演绎并不能引发学习,甚至会阻碍学习。
二、内涵透析:学情视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检视
在许多一线教师的备课里都有“学情分析”这项内容,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认知迁移点”“学习盲区”都缺乏具体的分析,因而教师也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视角是指教师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出发展开课堂教学的特定角度,它涵盖“学情分析”,更超越“学情分析”,强调教师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把教学的重心回归到对学情的关注与研究上来,重视学生“学”的需求与方式,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
1.关注起点,回归学习本义
学情视角强调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关注。《学习的本质》一书指出:“对学习者的先有概念的考虑必须成为一切教育计划的出发点。”[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先有概念基础之上,学习才得以真正发生。
有效的学习起点分析应当包涵两个维度的内容: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是学习内容观照下的学生经验分析。仅仅关注学生的先有学习经验,而脱离了学生即将面对的学习内容,会造成学习起点“去意义化”,对于语文课堂学习来说没有实质效益。过多地关注学习内容,忽视学生的实际先有经验,将会导致“起点”定位不准,影响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
从学习内容的角度观照学生经验,教师能够准确有效地把握学习起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监控状态,优化学习过程
“学情视角”的确立就是始终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放在教师关注的首要位置。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状态,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学习内容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
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的意愿,学习的行为和内在的思维活动。监控学习状态,教师可以不断改变教学活动,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拥有学习的“求索欲”,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饥饿感”,享受“满足感”与“成就感”,学习便得以真正发生。
3.评估结果,提升学习效益
“学情视角”打破传统“学情分析”单一分析学生学习起点的局限性,把对学情的关注拓展到整个课堂过程,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
评估学习结果就是评估学生“学习后的学情”,要回答“学生在课堂究竟学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两个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学习后的学情”得不到一线教师的重视。教师的“目标意识”重于“结果意识”,认为有了“目标意识”,结果的达成是水到渠成之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学习结果评估的缺失严重损害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我们必须认识到,“结果意识”与“目标意识”相辅相成,只有把对结果的评估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目标真正落地。
对学生“学习后的学情”的评估既是对学生当前语文课堂学习效果的检验与回应,同样也是对下一次课堂学习的预热和铺垫。课堂上,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指导或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判断评估、咀嚼回味,从而让学生“一课一得”,获得切实的发展与提升。
三、路径探索:让儿童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一)深入学生,以儿童的视角关联教学设计
让儿童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儿童视角出发开发教学内容、组教学活动。
1.直面经验,确立合宜的学习起点
已有经验能够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组织环境和解释环境的方式。布兰思福特在《人是如何学习》一书中指出:“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习。”[2]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为例,学生已经在五年级《黄果树瀑布》一文中初步学习过“移步换景”这种描写方法,但印象并不是特别深。教师可以把这一学生先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先入为主”提出“移步换景”这一描写方法,既唤醒了旧知又激发了兴趣,通过“作者用‘移步换景’这种写法向读者描写了哪些景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沉潜文本,在思考、质疑、激辩中不断深化对“移步换景”的理解。
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与诊断,选择最为适恰的教学起点,既消弭了学生对已有知识概念的倦怠感,又避免了对未涉认知领域的畏惧感,这种“熟悉的陌生”正是学生乐于学习、深入学习的“阿基米德点”。
2.把握需求,甄别适恰的学习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兴趣是其对未知领域的迫切探求。陈隆升教授指出:“‘教’的前提是满足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发展儿童的心灵。”[3]课堂教学就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思想历险”与“行动探险”。
教学四年级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感受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艰辛。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一读就懂,他们感兴趣的是能否自己讲这个故事,是文中对各类中草药的有趣描述,是李时珍不顾生命危险亲自尝试草药药效的情节。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文本特征,教师把“复述故事”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把“亲尝草药”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了解草药的效用,走进情境体悟李时珍的心境,从而更好地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情感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首先要培育学生的语文情感。表面的新奇并不能唤醒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符合学生的口味,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3.遵循规律,选择最佳的学习路径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在情境和结构中发生。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中指出:“当学习者的思维结构较单薄或存在错位时,他只会接收孤立的信息……他被淹没在信息中。”[4]如果只是简单地往学习者的大脑中输入信息,真正的学习其实并没有发生。
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桂花雨》教学为例,抓住语言文字感受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儿感受到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呢?”“我”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抱着桂花树使劲的摇”,享受着摇桂花的快乐;而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这种独特的举动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拓展佛教中的相关礼仪,让学生知道“母亲”是信佛之人。学生再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能够体会到桂花之于“母亲”是纯洁的、虔诚的信仰,能够带给“母亲”心灵的宁静祥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乐”。
学习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会对它所寻找的信息进行“消化”,但并非原封不动地接纳和储存。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不拘泥于学习的方式,用精彩的引导与讲授赋予语言文字以伦理、美学或情感价值,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
(二)建构支架,以“促学”的立场改进学习活动
“教学支架”是指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维果茨基指出,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中主要通过教学支架发挥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化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就能更好地实现“让学”和“促学”。
1.自学导航,促进认知迁移
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是步步递进,环环相扣的,“旧知”与“新知”的断层会阻碍学生认知的迁移。自学导航指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必要的前置性学习,借助认知链接、初步探索和提出疑惑等,促进学生主动地依据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自学导航中就有如下设计:
课文第13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通过用反复的、充满想象的语言传达出内心独特的感受,需要学生仔细体味。而自学导航的价值正是在于给学生的思考提供必要的帮助,既不是“和盘托出,一手包办”,也不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初步的感知,获得初步的学习经验,为课堂上的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2.核心话题,激活学习思维
真正的语文学习需要有话题来驱动。精准的话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思考起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质疑问难、感悟发现,体验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设计核心话题,就是要整合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话题的驱动下高效地学习。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爱如茉莉》教学为例,教师把感受细节描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核心话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爸爸和妈妈之间茉莉般的爱”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关注语言文字。有的学生关注到爸爸出差回家没见到妈妈后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有的学生感动于爸爸和妈妈两人执手而眠的画面,还有的学生发现景物描写背后所蕴涵的深厚情感。
围绕核心话题组织教学,教师则可以退居幕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要说,通过适时适度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让学生的学习向文本深处“漫溯”。
3.思维冥想,打开反刍时空
学习科学强调帮助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程的认知,学习者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自我学习进行监控与理解,从而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提升学习智慧与能力。
课堂上,教师不应该把一节课的时间填充得满满当当,要舍得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建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反刍自己的学习经历。每一次的语文教学,教师都可以在下课前留出三分钟时间,通过多媒体出示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与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沉思,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进行总结性分享,最后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个性化建构。思维冥想其实是一个个体思维不断生长延伸的过程,它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并从整体上加以理解和把握,从而获得智慧的生长。
让学生学会叩问自己“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学生就能学会对自己学到的内容负责,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与低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力也会不断提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儿童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归根结底还是要把课堂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考察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开展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当我们的立场转换了,视角转换了,目光始终注视在学生身上,真正的学习便自然发生了。
参考文献:
[1][4]安德烈・焦尔当. 杭零译.学习的本质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98.
[2]约翰・D・布兰思福特.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3]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6.
Chinese Learning from the Angle of Learning Situation
ZHU Jin-tao
(Nanjing Dongshan Primary School, Nanjing2111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