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范文

时间:2023-04-10 06:1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篇1

关键词:物流 管理 信息系统

从实践的角度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物流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主要依靠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物流信息系统处于简单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由于物流理念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局限,物流信息化仍处在较低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中的初步应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之处。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注意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和整体化,MBP、MRPII的概念被提出,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信息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其核心地位的作用。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TQM、JIT、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概念的提出,大大丰富了物流信息管理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使物流信息管理进入高级阶段。

就物流管理信系统的研究而言,从总体上看,比较深入的研究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Edward J.Bardi等(1994)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阐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高层管理的作用。

Lisa Williams Walton(1995)从技术层面上介绍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同时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

Carlos F.Daganzo(1999)和Becerra-Femandez等(2000)认为LMIS(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在3S1L(Speed、Safety、Surely和Low)的原则下,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宋伟(2001)主要阐述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功能;分析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等问题。

胡健、印玺(2005)认为,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定位及对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合理规划。第三方物流(MIS)开发集中度较低,设计中没有很好地考虑客户需求,缺乏完善的相关业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执行环境。并提出,要改进我国第三方物流(MIS)开发与应用水平,开发应有明确的产品定位或客户定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仔细分析其现有物流运作流程和价值链,找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与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第三方物流(MIS)规划;同时应加强信息数据的标准化。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

黄文涛、颜海珠(2007)通过建立物资订货、仓储、配送、供销和供应商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平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优化物资供应模式,降低物资供应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孙胜楠、陈国华(2007)阐述了物流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物流产业进一步升级,实现现代物流运作的关键环节。并从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的供需状况出发,通过对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找出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原因,提出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的发展策略。

刘遂宪(2008)从应用角度,简要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类型、一般分类方法及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通过对现代物流技术和粮食物流的深入分析,说明了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是物流信息化;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粮食物流领域的具体应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筒仓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发原则和设计方法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

Martin,Christopher(1998)提出常见的LMIS具有如下几个模块;营销分析模块、接单模块、运输分析模块、仓储管理模块、客户查询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接口模块、安全功能模块等。

Edwards M、Burwen M.P等(2000)认为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研发LMIS需要从数据库、网络设计、系统结构、模块化分等细节权衡考虑。

胡文斌、潘文军(2002)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提出了比较适合于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软件和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系统的数据序设计方案。

葛振忠、梁嘉骥(2003)分析了现代企业生态环境下构建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界定和应遵循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gent的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构建中所需的相应技术。

高贵兵、刘炜琪、胡新宇(2007)分析了物流管理软件在我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并结合ERP系统的原理提出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的系统流程、系统模型,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系统的实现方案。

曹彬(2008),通过对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描述了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详细说明了每个功能模块的作用,绘制了仓储物流各业务流程图,进行了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思想。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三、关于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岳辉(2004)对逆向物流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研究,指出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墓本功能和总体框架,并提出设计C/S与B/S相混合的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任松、杨学强等(2006)探讨了基于C/S和B/S模式下的逆向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为加快逆向装备物流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张颂梅(2007)在了解逆向物流及信息系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逆向物流的特点,和所需信息的类型,对逆向物流资源化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通过建立一个集政府、制造企业、第三方(包括回收商和处理商)、消费者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各种类型的信息能

够在参与各方中得到共享。

刘巍(2008)阐述了逆向物流特点,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流程,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实施网络,并对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四、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际运用状况的分析

郑海涌(2000)探讨了当前连锁超市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状况以及在连锁超市中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做法,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连锁超市提升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郭冬芬、何东彬(2002)以加强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为目的,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理论,在总结了GIS在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GIS在邮政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核心技术问题,最后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指导性方案。

陈睿、朱汉成(2003)对系统开发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开发方法和开发策略进行综合运用的方法模型,根据武钢金结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武钢金结公司的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模型、总体设计及结构模式,其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王辉自、晓东(2004)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发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实际经验出发,阐述了如何利用软件工程及网络应用开发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现有物流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合理划分以及适当调整,自主开发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物流管理系统软件。通过该系统软件的实际应用,严格规范了业务管理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刘俊兰、韩冬雪等(2008)分析了目前医院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财务核算和实物资产控制为主要内容,以流程改造为主线再造建立了相应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医院钱物管理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徐建军、罗永昆等(2008)分析了天津市电力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实现公司物资管理从计划、招标、合同、采购、领料、调拨、配送、销售到结算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五、关于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刘琪彦(2003)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作业过程,提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及其3个子系统(操作作业子系统、管理控制子系统和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系统静态信息管理、运输指令管理和查询管理的框架。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具有实用性。

周大钧(2007)分析了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特点和系统需求,介绍了J2EE平台的基本知识和框架特点,并结合某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讨了基于J2EE平台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与设计技术。

胡健、印玺(2007)认为,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通过对物流配送的各环节进行有限的资源最优配置,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和物流企业对外的Web站点。文章提出,应将开放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作为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系统应包括客户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仓库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经营决策子系统、账务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等。

梁家豪、吴杰(2008)基于Web服务的MIS系统也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分析了传统两层C/S结构和B/S的区别,基于J2EE的体系结构对WEB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

篇2

[关键词] 现代物流 物流信息系统 系统功能 系统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跨国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产品、原材料的需求量剧增。另一方面,虚拟企业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茁壮成长,而虚拟企业需要实体物流的配合才能成功进行商品交易。这一切都需要更强大的物流系统支撑,物流企业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兴产业的一颗星星。但是,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一般都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物流管理效率不高,严重影响客户满意度。为了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国内外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适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保证标准化的物流服务的同时使成本最低。其实,业内早已普遍认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理念,只是早期企业受制于信息技术水平。因此,对于企业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现代物流理念的产生

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核心是物的流通,强调货物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管理和控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得扩张,市场分工更加精细,现代企业物流变得异常复杂。面对复杂的物流关系,企业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管理,这萌生了现代物流 (Logistics)概念,现代物流就是指为了符合顾客的必要条件而同时发生的从生产到销售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以低成本与高效率为目标而进行的计划和控制行为。与传统物流不同,现代物流融合了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流程与高效的事务处理促进企业间物流信息的交流,突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限。同时,引入供应链、第三方物流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层次。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必要性

信息在管理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信息对于管理之重要在于“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工作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决策有效性如何,决策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系统可以将其整理、组织起来,经过操作处理,转换为数据,进一步作相关分析,可以成为对决策层有用的信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子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该子系统的作用在于抽取业务流程中有效的信息,辅助物流管理者做出有效的决策。

三、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指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中信息进行记录、存储、收集与传递的信息系统。日本学者阿保荣司认为,物流系统可以视为是一种战略性的思想,是企业谋取长远利润的管理手段,而不局限于眼前利益。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LMIS)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物流理念的形成而产生的。业务和信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LMIS来源与物流业务流程,收集流程中的大量信息,抽取其中的规则,反作用于业务,使业务更加精炼,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也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考察LMIS的演进过程。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处于简单的操作阶段,此时物流企业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主要靠手工操作,没有计算机支持工作。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企业物流信息化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主要是因为企业核心物流理念还没有形成。但是,信息系统已经被应用在大量数据的简单操作中,业务的基本处理中。企业内部各自出现了具备局部功能的部门系统,如财务系统、工资系统等,部门之间的信息还没有互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物流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得到了高度重视,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等软件都已经引入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和整体性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始形成,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趋于成熟,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成本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削减,效率得到空前提高。但是,企业与外部的联系还比较欠缺,整个企业链竞争能力较弱,无法适应动态的市场需求。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全面质量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 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等概念的提出,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得到了丰富,同时,Internet/Intranet等互联网技术、数据仓库与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LMIS进入了真正的所谓信息系统层面。

四、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一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用户、仓库、运输、查询等功能模块,当然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个性模块,但是一般都具有以上几个功能模块,下面从这些功能模块进行展开。

1.用户管理功能:

信息系统都是以用户为中心展开服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主要由三大块组成:托运方、收货方和中间承运方。其中托运方可以是生产商、供应商或企业自身,是产品的来源。收货方是销售商,负责将产品投入市场,销往终端顾客。中间承运方包括物流公司下的下属机构,或者其他一些运输机构,是物流过程的主要承担者。从信息系统权限的角度可以将用户分为企业用户、一般用户以及系统管理员,分配不同的权限给不同级别的用户,从而在物流信息的共享环境下保证其安全性、一致性,为物流信息的管理提供便利。

2.仓库管理功能:

仓库管理或仓储管理模块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一般生产型企业都具备必要的仓库,而仓库管理是一项既费时又费力的工作。想要精确得把握在库数量、入库量与出库量必须借助信息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物理管理信息系统的仓库管理功能能够实现订单信息的预测,缓解库存管理的压力,充分利用库存空间,有效地降低存货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仓库管理功能模块对运作全过程的跟踪进行定位,使得货物的在库管理更加有序、安全、高效。

3.运输管理功能:

运输费用占据了物流成本中较大的比重,不可忽视优化运输流程所能带来的好处。从运输流程看,运输管理模块具有处理接单、发货、签收以及此间发生的一些单据的电子化管理。实施物流信息化之后,货物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得到保证。同时,配车方面,系统已导入车辆状态信息,可以随时定位车辆闲置或到达情况,准确的实施车辆调度与配载情况。在运输问题中还会涉及到一个最佳线路选择的问题,将此功能加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减低运输成本,是物流运作追求高效的一个有利途径。

4.查询功能:

查询功能是信息系统必备的一个功能模块,用户界面是用户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接口,强大的查询功能是物流信息共享的必备条件。物流信息系统使得货物实时状态可视化,用户可以随时查询信息,反馈信息,并根据自身条件调整销售计划,承运商也可以根据客户的反馈改变运输工具,调整运输路径,可以有效的控制物流过程。

五、新技术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腾飞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新技术的实行使得物流系统更加完善。如B/S结构的流行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压力,将客户端的复杂数据操作转移到专业服务器中进行处理,将简单明了的结果以友好的界面形式返回给客户,提高操作效率。

另一方面,企业海量数据的动态查询得益于WEB数据库技术的诞生为。数据库技术在大量的数据组织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WEB技术是一种较好的信息途径,这两种技术的相互融合便产生了WEB数据库技术。远程客户端可以通过WEB数据库方便的查询到自己的货物信息,并做相应的信息反馈。企业自身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反馈实施相应的物流运作控制,保持用户的满意度。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物流运作实现与控制提供了保障,现代物流业务流程的深入发展优化也拓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促进了新技术的研发与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准确性,缩减了物流成本。但是,信息系统仅提供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在管理层次上,还需要物流管理方面先进理论的指导。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总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现代企业物流模式,促进企业物流管理的变革与发展,为现代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莉 李金伴: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J].现代经济,2008,7(6):59-62

[2]高贵兵 刘炜琪 胡新宇: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J].中国水运,2007,7(8):197-198

[3]梁巨平:基B/S结构的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分析[J].软件导刊,2006,(5):13-14

篇3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车辆配送

一、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二、当今物流管理系统的不足

因为作者在日常工作和对配送业务运行的调查分析中,与配送各环节各部门管理人员及现场实际操作人员有较多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日常交流和实际操作,总结出了在装载与配送环节的主要问题。

1、在实际装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当某些用户的货品出货要求较为紧急时,则不按照装配优化的原则、装上就送、一味地赶时间、造成跑一次车只送了几件货物的情况、空驶情况非常严重,造成极大浪费。

(2)下单(运输单)、装载等均采用手工操作,加之搬运人员素质不高,使错误和遗漏时有发生。对同一客户送货的批次较多、种类较多时,大量手工填写的送货条彼此混杂在一起,常常会出现漏送错送商品的情况,不得不专程再跑一趟,不但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还常常延迟对客户的送货时间,受到客户的投诉。

(3)配载单等各类单据全部是手工填写或者手工标记,不规范、不准确、容易被涂改,一旦发生遗失或偷盗行为,在查证上有诸多困难。

2、在车辆配送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配送计划完全按照调度人员的经验判断.对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不熟悉业务和新到岗人员无法较好地完成任务,使得配送的经济性大为降低,运输与车辆的冗余非常严重。

(2)对一些较大批量的和较复杂的配送活动,仅靠一两个调度员的个人协调已经无法完成在整体上进行配送优化工作,必须根据有效的人机交互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来实现对整个配送和装载的调度组织工作。

(3)完全依靠人员经验判断使得配送业务的处理速度较慢(在配送数量较大时尤为明显),而且通常一位调度员只熟悉某一区域的配送情况,很难做到全局统一管理。

通过以上的工作,作者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需要,找到了日常运作中的问题所在,完成了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

三、物流系统中心主要模块的功能分析设计

1、仓储管理的核心

其中仓储管理的核心是对各种仓库的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和盘点;仓储管理还可通过对库存资料和货品资料的综合分析。实现货物库存点的优化分布。这里对所有货物进行条形码管理,从而使系统实时控制货物的状态,以及仓库的库存。当然这对货物的在途跟踪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主要模块包括:管理模块有库位自动筛选管理、仓库基本信息管理、再加工信息管理、盘点管理、入库作业管理、出库作业管理、交接作业管理。

2、配送管理系统

其目的是提高配送速度,降低配送成本。本系统的配送管理包括配载优化管理、固定配送管理、应急配送管理、一般配送管理。

3、运输管理模块功能分析

运输管理子系统:其目的降低运输成本。主要的功能模块有司机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现场管理、动态监控管理、线路优化管理等功能模块。

司机管理:对于和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驾驶员建立信息档案,严格管理,杜绝因人的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包括如下内容:姓名、性别、年龄、身份征号、个人登记扫描文件(驾驶证、行车证、运营证)、联系电话,诚信积分(根据司机与公司的业务数量和质量评比,同等条件下对于积分高者优先提供运货业务机会)。

车辆管理:包括内部车辆管理和外部车辆管理。

动态监控管理:解决运输过程中的中转、短距离配送和异地库间共用同辆车运输问题实现对运输途中的车辆进行动念监控、调度、查询,降低运输管理成本。

线路管理:包括路线的静态管理和动态选择。

四、系统设计与构建

1、系统的开发模型

B/S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是对C/S模式的一种变化和改进。B/S结构利用大量成熟的Web浏览器技术,并结合了中间件的技术,使用浏览器实现了需要复杂软件设计才可以实现的客户端功能,节约了开发成本,同时解决了C/S模式客户端需要维护的缺点,是一种全新的软件构造技术。所以本系统采用B/S结构。

2、开发工具的选择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1)能够将要解决的问题简化,并以某种理念快速实现之。

(2)不隐藏任何用户想知道的细节,可以忽略用户所不想知道的细节。

(3)主动去适应不同层次的程序员。

综上,基于B/S模式下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的选择,我采用.NET开发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

篇4

关键字:Agent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8.011

本文著录格式:[1]黄启昭.基于Agent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J].软件,2013,34(8):34-35

0引言

随着各种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不断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物流事业对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于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对自身物流工作的建设,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将物流战略视为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

1我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据统计,2003年,我国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物流总值27.5%的增长速度低了13.9%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总计为14028亿元,同比增长15.1%;仓储成本共7376亿元,同比增长15.1%;管理成本总结3570亿元,同比增长7.3%.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03年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为8.4%,比2002年又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社会物流总效益在不断提高。但目前大多数企业使用的仍是较为落后和传统的,基于EDI的数据交换方式来建设自身的物流系统,于是导致了整体信息较为封闭,孤立,且多种功能整合性较差,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等多种问题的出现。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灵活性较差,不能满足在各个企业多行业、多领域实施的实际需要。而源于人工智能的Agent技术,不少专家学者都对Agent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且,近些年来,随着企业发展自身物流建设的需要日益增加,Agent技术具有智能性以及较为突出的交流和互动能力,且具体行为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干扰到。并且具备了目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所急需的分布式自主决策能力以及和多个Agent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力。于是,基于Agent技术的特点,我们尝试设计出一个基于Agent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 Agent技术的含义

目前,对Agent技术的含义的具体含义,尚且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已经有不少的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按照自身的理解提出了一些定义。目前广泛被大家接受和认可的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描述的Agent的概念。

1Agent广义角度的概念。广义角度下,Agent即具有一些的特性的软件或硬件系统。(1)自治性:指的是Agent在运行的过程中 均按照自身的知识、状态和感受等来控制各种动作和行为,不会受到各种直接干预。(2)社交能力:通过特定的语言模式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3)自发行为:在接受到具有提示性的信息后,做出相应的以最终目标为依据的相关行为的能力。(4)反应能力:具有了解、感受外界环境的能力,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

2Agent狭义角度的概念。学者们认为,Agent 是一个实体,具有一些特性,例如:(1)推理能力: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2)学习和规划能力:具有依据积累的经验纠正自身行为,并进行适应性的短期规划的能力。(3)移动性:具有在携带数据和指令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跨越多个平台进行持续运行的能力,且能做到内部状态不变。(4)善意和理性:再不发生目标冲突的情况下保持顺利的快速应答。

3基于Agent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3.1基于Agent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结构。我们尝试使用多Agent混合的方式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的整体结构,利用多个Agent组之间的交互与合作,协调作用,构建出Agent 层和通信层。整个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模块:资源管理Agent模块、信息管理Agent模块、通信管理Agent模块、决策支持和智能控制Agent模块和评估Agent模块,以及推理Agent模块。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物流管理系统的具体要求和市场的动态变化,通过多个Agent 组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各种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我们基于Agent技术对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需要对第三方的需求进行管理、并对库存和运输进行管理,这三方面的问题既有物流上的联系,又有 信息上的流通,所以,我们采用Agent技术将涉及到的系统作为单个智能体,并将供货方及需货方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分别作为相对独立的智能体,实现第三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于是,多个独立的子系统Agent,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各Agent通过协商与合作来实现各项功能。

通过各个Agent相互通讯,新的规划和求解方法被开发出来,有效的处理了各种不完全、不确定的信息;Agent协作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环境影响与各种社会行为的理解;模块化的系统组织,充分发挥出Agent技术的自主性和协调性的优势,有效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性能,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物流管理目标。

3.2系统中多个Agent模块的具体功能:(1)资源管理Agent模块:该模块是从全面角度出发,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请求,并进行分解和重组,以保证企业资源的和理性,有效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信息。该模块涉及到企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以及被提供的多种相关资料的信息,例如生产过程使用的各种车辆、各种物资占用的仓库、生产过程要用到的各种设备等,资源管理Agent模块还负责处理各种新增资源的注册,并注销报废资源,并对多种资源使用的登录进行管理,并合理对资源进行分配等。资源管理Agent模块还具有其他Agent模块没有的功能,即接受各资源申请要求,并进行分析和重组。(2)信息管理Agent模块:该模块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来实现对Agent 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自身的信息管理,并协调管理相关Agent 之间的信息的交流和互动。(3)通信管理Agent模块:该模块是一个纽带,能有效保证Agent与其他多个Agent之间的消息传递的通畅。在这个模块中,会对每个Agent组中的Agent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消息进行整合和打包,并封装起来。也可以对接收到的已经整合和打包的消息进行分解或释放,并将消息发送到相应的Agent。通信管理Agent模块可以要求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整理,并进行妥善的保存和流通,还可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管理环境,这个管理环境中包含了信息设备和通信所用的网络以及信息数据库和各种系统软件以及支持性软件等。(4)决策支持和智能控制Agent模块:该模块可以准确的判断信息Agent传递而来的信息和各种任务源,并通过推理模块得出Agent能够理解的语言模式下的推断结果。然后通过网络搜索和其它Agent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互动。(5)评估Agent模块:评估Agent模块可评估整合后的多种信息和各种决策事件,全面展示出决策事件的真实态势,并将最终所得的结果及时传递给推理Agent,有效完善了推理方法。(6)推理Agent模块:推理Agent模块包含了多种内容,例如任务表和对任务表的管理以及知识库和规则库,还有相应的规则管理系统,是整个Agent的中心模块。推理Agent模块可以为上文提到的信息管理Agent模块和决策支持和智能控制Agent模块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4 总结

本文,我们通过对传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缺陷进行分析,引出了agent技术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然后,我们尝试设计出基于agent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并具体介绍了系统中各种agent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通过设计构建基于Agent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其具体功能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对基于Agent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应用于实际物流工作中,能取得较大的实用效果。Agent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效果和水平,促进企业物流发展战略进程的推进,保证了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蒲光华.基于Multi-Agent的铁路物流中心信息系统模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23-24.

[2] 李玉民.张仁彬.基于Agent-中间件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决策层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32(01):66-67.

[3] 陈德荣.王晓秒. 移动Agent在面向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J].网络与信息化物流技术,2013, 32(01):65-66.

篇5

航空备件泛指航空公司所储备的用于维修的航空配件。根据航空备件管理工作实际业务,并结合该课程的课时限制,以航空备件管理工作的主要业务为基础,形成航空备件库存系统的主要设计实现目标。航空备件库存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实现要求包括三项主要的功能,即:入库出库、信息查询和系统维护。

1.入库出库功能。包括备件入库、备件出库两项子功能。备件入库过程中,要首先查询仓库容量是否已满,如果容量已满,则该备件不能入库。入库需要详细记录入库备件信息、入库时间、入库数量等信息。备件出库过程中,将备件的状态进行调整。记录备件出库时间、出库去向等信息,并对应更新库存容量。

2.信息查询功能。信息查询功能包括备件信息查询、供应商信息查询、库存信息查询等具体功能。备件信息查询功能,需要支持按照备件名称、备件类别、备件编号、入库时间等作为检索条件进行数据查询,能够通过分页列表形式进行数据显示。供应商信息查询功能,支持按照供应商名称、编号等信息进行查询。查询结果界面需要显示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并且提供超链接显示每一个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信息。库存信息查询功能,提供对于仓库状态信息的检索。详细列表仓库各类商品的入库、出库详细流水信息。

3.系统维护。系统维护功能包括系统登录和密码修改两项功能。系统登录功能需要验证用户所输入的用户名、密码是否匹配,之后匹配的用户名、密码才能够完成登录。密码修改功能,需要正确输入原始密码,并两次输入新密码才能够完成密码修改。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系统需求设计系统数据库结构模型,设计系统功能界面设计,完成应用程序各项功能实现,调试运行系统。

二、民航物流配送系统设计

物流配送工作是民航各货代公司的日常业务之一。配送过程中,需要实现车辆、司机、运单等各种资源的综合调度。以货代公司的车辆调度业务为背景,根据本课程的课时限制,确定民航物流配送系统的实现目标。民航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包括资源管理、运输管理和系统维护三个部分。

1.资源管理功能。资源管理功能包括车辆信息管理、司机信息管理两项主要的子功能。车辆信息管理功能要求实现车辆信息录入、检索、删除、修改等各项功能。维护车辆的编号、牌照、车辆类型等各种信息。司机信息管理功能要求实现司机信息录入、司机信息附条件检索、司机信息列表等具体操作。

2.运输管理功能。运输管理功能包括运单录入、配送调度、运单签收、费用核算等子功能。。运单录入子功能实现运单向系统中的录入实现。运单录入系统过程中,需要填写发货人、收货人、货物类型等各种信息。配送调度功能根据车辆的容量限制、可用司机信息,为每一单货物分配车辆进行配送。运单签收功能由收货人实现对于配送货物的签收。在收获人签收完成之后,货物的配送业务完成。费用核算功能对于每一运单进行计费,并统计总体的运单费用。

3.系统维护功能。系统维护功能包括系统登录和密码修改子功能。系统登录子功能要求调度员、司机、收货客户登录系统后,跳转到各自不同的功能界面,界面中显示支持不同类型使用者功能实现的菜单。密码修改功能完成系统使用者的登录密码修改。要求学生查根据需求设计系统数据库结构模型,设计每一种用户的系统功能界面设计。运用VB6作为系统开发工具,设计系统的功能界面。完成系统开发。完成应用程序各项功能实现,调试运行系统。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 多Agent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型体系结构

一、引言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从提高事务的处理效率、作业效率等物流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而支持整个物流活动,最终把生产和销售结合在一起而贯穿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信息系统。

分布式体系结构具有敏捷、灵活、实时的优点,它主要采用多Agent系统(MAS)的形式。由于MAS中每个智能体皆有一定的独立功能,而且智能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可动态调整的,因此由不同功能的Agent组成紧耦合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结构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良好的协调性能,可以通过协调方式完成繁杂的整体运作,为传统上难以有效管理的复杂物流业务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办法。

二、Agent技术及其与企业信息系统的相适应性

Agent是一个具有目标、行为和领域知识的实体,能作用于自身和环境,并对环境作出反应。由消息处理模块、通讯模块、信息协调模块、决策模块以及数据库和任务表组成。消息处理模块和通讯模块负责与系统环境和其他Agent进行交互,任务表为Agent所要完成的功能和任务。信息协调模块负责对感知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处理和存储,决策模块是赋予Agent智能的关键部件,它运用数据库的知识对信息协调处理所得到的外部环境信息和其他Agent的通讯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推理,为进一步通讯或从任务表中选择适当的任务供执行模块执行作出合理的决策。

自治性Agent能够在没有人或其他外界因素的直接干预下运行,对自身的行为和内部状态有一定的控制权;反应性Agent可以感知环境并及时作出反应;社会性对于某些任务需要多个Agent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Agent可以与其他Agent或人进行信息交换;能动性Agent能够能动地采取有目的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响应环境,可以作出基于目标的行为。

Agent的特性:适合于成员自然分布、主体自治、地理位置分散,成员间有灵活互需求,处于变化着的系统。显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属于此类系统,适合使用Agent模型描述。Agent的主动性、反应性使企业物流系统易于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响应,实现与企业变革的同步调整,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

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分析

物流信息由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物流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组成。

内部信息是伴随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息,包括物料流转信息、物流作业信息、物流控制信息和物流管理信息。

外部信息是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但提供给物流活动使用的信息。

基于多Agent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支持面向群体的多种工作模式

要求物流信息系统中的成员协同完成共同的任务。物流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分散性和阶段性,决定在一般情况下采用灵活、高效、适应性强的异时(异步)工作模式,而对于紧急协调需要采用实时(同步)工作模式。

2.支持协同应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各物流子系统之间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多种数据的交换。

3.支持协作角色和冲突解决

物流信息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任务和权利不同,运作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

4.支持不同权限的信息的共享

物流信息系统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有一定安全性的信息共享,实现各子系统之间不同层次数据、资源共享。

5.支持智能的协作时间和任务安排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系统的灵活性和合理有效的调度。物流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计划和任务描述来供系统和其他子系统感知。

四、基于多Agent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型体系结构

在基于多Agent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Agent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资源管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通信管理模块、决策支持模块和推理模块,如下图所示。

资源管理模块用于对各种资源信息的管理,涉及企业生产需求和物流中心供应的各种资料,包括车辆、仓库、生产设备等的使用信息,如对新增加资源的注册,报废资源的注销,资源的使用登录、分配和管理等。接受来自Agent资源申请要求,对所有请求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最后由资源管理Agent返回资源分配信息。本模块从企业全局进行考虑,对请求进行分解和再组合,确保资源请求的合理和资源支持的有效性。

物流MIS多Agent体系结构图

信息管理模块环境信息获取、处理及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以及对相关Agent之间信息的交互和任务的协调管理。通信管理模块对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作出要求,并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和支持性软件等组成的管理环境。该模块是Agent与其他Agent之间消息传递接口。

决策支持模块该模块将根据信息Agent传来的信息和任务源进行判断通过推理模块得出推理结果,并转变成Agent能够理解的语言格式。推理模块是Agent的核心,包括任务表、任务表管理、知识库、规则库及规则管理系统,为信息处理模块以及决策和智能模块提供信息和依据。

物流管理信息Agent组采用集中式Agent组织结构,系统通过多个Agent组相互协作,相互作用,完成某些Agent组提出的任务或目标。其中某个Agent要求任务的公布可以采用网上广播的方式进行。

五、结论

篇7

物流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并且与设备环境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物流系统也有着一定的开放性,在电力企业中,物流系统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物资供应以及物流管理等都是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我们通过对物流以及物流管理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也能够更好的找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可行性,从而找出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的相关措施,以便更好的提高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管理质量,进而促进电力企业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1物流的基本内容浅析

物流的概念在二十世纪就已经出现,其中我国引入物流的定义是通过日本,而日本引入物流的定义是通过美国。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物流的相关理论,并且也出版了很多关于物流方面的著作,这些对于提高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企业在通过物流理论的研究后,再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物流行业的发展也相对较为迅速,比如很多著名的大企业,在物流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如沃尔玛超市、亚马逊商城等,这些企业在物流方面相比其他企业不仅有着很大的优势,同时也形成了非常先进的物流供应管理体系,这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与此同时,日本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引入了物流的概念,并且在国内也开始发展了物流行业,虽然日本的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较短,但是通过对美国物流业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应用,在日本国内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物流体系,并且也取得一定的成绩,特别是日本的物流也发展相对迅速,现代化的程度也相对较高,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日本经济的发展腾飞也可以看出,在日本经济中,物流业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也为世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较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接受物流的概念,我国通过对日本物流业的分析和研究,再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也开始形成理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体系,在对于物流定义的研究上也有着独特的理论,这也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规定的物流定义也可以按照以下内容来加以说明:物流主要是将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具体流动过程,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参照物品运输的实际需要来将一切活动实现有机的处理,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物品流动的可行性。

1.2物流管理概述

物流管理是基于物流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概念,物流管理的水平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物流水平,并且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很多发达国家中,物流管理的水平也有着很高的质量,并且也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物流水平也成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美国的物流研究学者对于物流管理的概念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在很多社会经济领域中,物流管理也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因此物流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而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式来加强产品数量、合适的价格来为客户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证了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2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项营销工作也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各项业务也在不断的精细化,并且业务的分工也越来越明确,在这样的情况下,物流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而以往的重商流、轻物流的管理方法也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业务发展。在用笔记录以及用纸交接的物流办公模式也逐渐被时展所淘汰,这样对于物流也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信息化的物流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的质量,同时对于物流的发展水平以及物流的管理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进行高效运转的过程中,管理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很多企业也开始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研发和应用,在此情况下,物资业务的集中化管理和资源调配也可以为企业的各项业务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物流管理的过程也需要由各个部门相互协助来加以完成,其中包括了业务部、服务部、中心库、物流部以及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这也是对物流的基本要求,而每个部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业务部:根据用户需求及库存情况,确定所需电气设备类型,商定合同。与招标中心合作,确定电气设备供应商并订货。服务部:根据合同,对电气厂家生产的电气设备进行验收。在验收合格、设备款付清的情况下,督促电气设备供应商发货到仓库。中心库:根据合同,对电气设备供应商所送的设备进行清点,在核对无误的情况下,贴上唯一条形码标识,办理入库手续,等待业务部的发货通知物流部:根据合同的发货时间和业务部门的通知,到中心库办理出库和装货手续,安全将设备送到指定地点,确定无误后交货,并将信息反馈至各部门和中心数据库。信息中心:提供网络服务,存储和处理整个系统的数据。提供各部门人员的操作界面,将新产生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并提供各业务流程所需的数据和报表。

3信息化工程的流程分析

3.1IT规划VS信息系统规划

3.2战略信息系统规划的框架BSPISSPITSP的关系(来源:AMT-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4系统网络

整个物流信息系统基于公司内部局域网络。由提供Web服务和数据库服务的服务器、分布在各个部门的操作终端,以及条码打印机、条码扫描仪等组成。

5实施方案

5.1移动办公信息化解决方案

业务特点:随时随地上网,物流使用移动网上联络。

5.2物流定位设备安排导航装置

在各物流中心实行导航装置的安装,方便各物流点的分派和联系,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6系统软件

6.1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系统软件采用三层架构,分为表示层、商业规则层、数据层。所有用户通过浏览器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查询工作状态、生成工作报表。

6.2功能模块

本系统由用户管理、仓库管理、运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业务办理6大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有各自的功能模块,配合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

7.结束语

篇8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对物流企业或者部门的专业化、知识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客户服务意识的增强。而通过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是目前最佳的选择。本文就是利用LBS、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GPS、无线通讯等技术与物流管理相结合来实现物流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可视化、网络化。

1.系统的整体设计

本设计是将LBS技术通过WEB-GIS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中,使其及时地将运输工具的位置,仓储地点、客户位置等在城市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然后利用GIS工具来实现统计分析、物流配送管理、线路选择、运输工具调度等模块的开发,以达到企业物流的可视化职能管理。再采用GPS来获取运输工具的位置信息,由无线CDMA通信网络提供移动通讯功能,借助WebService提供给GIS系统,以点的特征在图层中元素显示出来,利用开放的技术标准开发客户端实现企业物流的一体化、可视化管理与监控。本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是由监控端服务器、货物运载终端、GPS全球定位系统、无线CDMA1X通信网络、P0S系统以及企业管理系统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针对于系统的整体框图,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PostgreSQL;位置信息引擎采用PostGIS技术;应用服务器平台可以使用JBoss服务器。各客户端是基于浏览器来实现物流订单的制作、查询、统计、空间分析、运输调度、仓储管理等可视化管理。

2.系统技术应用

2.1 GIS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

2.2 LBS

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LBS)也称定位服务,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在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位置信息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随着GPS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普及,位置服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有了基于位置的业务,用户可以方便地获知自己或他人目前所处的位置,基于位置的业务的巨大魅力在于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把正确的信息发送给有需求的人。

通用LBS平台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平台。平台涉及海量存储的数据库技术、现代无线通讯及传输协议技术、互联网应用技术、WEBGIS技术等众多繁杂的技术体系,部分技术体系仍处在发展变化的前沿。将如此众多的技术体系融合在一起,构建运营级的通用平台,需要具备大型系统的设计、构建、集成、测试、试运行、转产、运营支撑等全面的技术能力。

2.3 GPS

目前,为了取得广泛的覆盖范围和降低系统投入成本,GPS系统普遍采用成熟的公共移动通信网作为通信通道。当前GPS可用的较先进的通信网为GPRS网和CDMA1X。基于GPRS网的传输速度理论可以达到100kbps以上,而2003年正式开通的CDMA1X网络,由于采用了反向相干解调、前向快速功率控制等技术,理论带宽可达300kb/s,目前实际应用带宽在100kb/s左右(双向对称传输),传输速率高于GPRS,可提供更多的中高速率业务。神州数码、安华北斗、奥星等公司最近已推出了基于CDMA1X无线通信方式的ITS系统,支持实时GPS车辆定位、监控、行车信息采集(如车辆ID、车辆速度、定位点经纬度、方向等)。日后,随着2.5G的CDMA1X/GPRS向3G网络过渡,频谱效率越来越高,支持的速率也将越来越高,增加到3G初期的几百kbps,再到3G增强型的几Mbps,然后在3G进一步增强型的几十到上百Mbps,再到超3G(B3G)的上百Mbps-1Gbps,GPS将可以实现更多视频新业务。

gpsOne定位技术实际上一种应用和改善GPS技术的方案,又称为辅助GPS(AssistantGPS)定位技术。gpsOne移动定位技术,结合了GPS卫星信号和CDMA网络信号进行混合定位。在终端能够接收到GPS卫星信号时采用GPS定位方式,当终端在室内或者接受卫星信号不好的环境时采用CDMA基站接收的辅助GPS卫星信号实现辅助定位,满足室内室外的全覆盖定位。

2.4 CDMA通信网络

在外的车和人终端通信可选CDMA1X。CDMA1X采用扩频速率为SR1,即指前向信道和反向信道均用码片速率1.2288Mbit/s的单载波直接系列扩频方式。因此它可以方便地与IS-95(A/B)后向兼容,实现平滑过渡。由于CDMA1X采用了反向相干解调、快速前向功控、发送分集、Turbo编码等新技术,其容量比IS-95大为提高。在相同条件下,对普通话音业务而言,容量大致为IS-95系统的两倍。CDMA1X网络可以作为话音业务的承载平台,也可以作为无线接入Internet分组数据承载平台,既可以为用户提供传统的话音业务,也可以为用户提供端对端分组传输模式的数据业务。

3.系统功能及工作流程

3.1系统功能分析

Web客户端服务:客户可以通过Web的方式,向物流公司提交物流需求,也可以通过Web方式对物流服务进行查询,对运送货物进行实时位置关注等。

货物运载终端服务:针对货物运载工具如船舶、车辆等设计。将客户所在位置及货物情况在地图上显示,运载工具则利用GPS和CDMA移动通信,实时地发送定位信息到服务端,然后服务端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在对车辆运输线路进行规划调度,将调度信息通过CDMA发给运输工具,实现运载工具的导航功能,指导司机的行车路线。同时完成终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并为运载工具及其货物提供安全保障。

物流管理客户端服务,包括维护、查询、物流仓储管理、运输工具调度、信息管理等。

实时数据查询服务:客户端通过平台进行的实时监控。即对客户端提供正在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查询,在GIS中实时显示货物所处的位置以及信息。

物流仓储管理:对所有仓库进行位置和储存情况的查询、统计和显示,并且提供货物智能储存规划等。

运输工具调度:实时显示运输工具的位置和客户位置,可对其进行路径规划、指挥。

信息管理:对客户信息、仓储信息、运输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提供给客户,为企业提供决策辅助。

3.2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1) 用户在互联网上向物流管理系统提交物流订单。

2) 物流管理系统收到订单状态信息。订单信息主要包含订单对应的货物、起始地、目的地、时间、预计到达时间。

3) 物流管理客户端再对运输线路进行设定和决策。将客户货物位置信息及线路信息实时的传至GPS/CDMA定位终端。运载工具到客户处提取货物,办理相关手续。

4) 货物进入仓库,由P0S系统终端输入基本信息,制作条形码,上传数据入管理信息系统。

5) 物流管理客户端对仓库货物按目的地及货物类型进行规划整合,安排运输工具,出具运单,并发送给相关运载终端。

6) 运载终端根据运单提取货物,货物出仓库,P0S终端输入出仓记录,服务器将运载工具GPS信号与P0S系统记录的条形码信息进行绑定。货物由运输工具送达货物目的地。GPS/CDMA定位系统终端将其所获取的当前GPS地理位置信息,通过CDMA方式上传到地图服务器。

7) 物流管理客户端通过IE浏览方式,对当前受监控运载工具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网络对终端进行控制,实现移动运载工具与监控中心的双向数据传输,完成对其运行状态、安全状态以及货物运载状态进行可视化管理与控制。

8) 货物到达目的地后,办理交接手续,物流运送完成。最后系统服务器通过数据库将信息存为历史数据,方便进行企业查询、分析、管理以及对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篇9

关键词:信息化;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

前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优化供应链物流管理业务流程,从而减少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新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供应链与其他企业协同物流管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企业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加强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一、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在协同信息平台中,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组织协调起来,从而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目前,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共享、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技术、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等三方面。

1.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共享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共享能深化信息集成,避免因信息交流不通畅引起“牛鞭效应”,从而全面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减少物流成本。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能通过信息共享,构建相应的矩阵数据库,实现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完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信息使用率,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2.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供应链中企业之间无缝沟通的基础,由于供应链上不同企业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业务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采用的数据库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学者们在浏览器/客户端技术架构、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数据库技术、智能体技术等方面有比较深的研究。

3.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系统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运作的,目前,学者在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系统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例如Abuhilal等分析比较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拉式系统和推动式系统,从而为成本效率的供应链库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Abuhilal et al.2006);黄斌、腾启龙等在供应链协同业务流程及相关工作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协同管理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要求,并设计出来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平台的工作流管理系统(黄斌、腾启龙,2011)。

二、信息共享下的供应链协同物流效应

供应链不同环节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协同物流信息化规划质量对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的信息共享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信息化建设,能更好的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由于在信息共享模式下,企业开展供应链物流协同管理会引起一定的协同效应,下面就信息共享引起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效应进行分析。

供应链协同效应是指供应链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整体效应或者集体效应,各个子系统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集体效应很有可能比各个子系统单独运作产生的效应总和高。在进行供应协同物流信息分析时,通过对信息共享下供应链协同物流效应进行分析,能为供应链上各个企业进行信息化协同物流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不仅符合企业最求最大化利润的需求,还满足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利益追求,因此,通过信息化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实现企业之间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为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带来更大的效益。

三、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分析

1.企业内部协同物理管理

企业在物流环节中,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的业务部门,因此,在进行物流管理时,需要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进行紧密配合,从而共同完成物流管理任务。企业内部协同物流管理的模式主要有采购、生产、仓管、财务管理等,从企业的整体利润上看,采用ERP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改善企业自身物流协同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

2.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

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经常是在企业供应链上出现的,是企业进行物流战略联盟的协同管理模式。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供应链管理系统要求企业需要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出发,通过信息共享,来消除信息孤岛的现象,从而将各个独立的企业联系起来,通过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等实现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近年来,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朝着纵向一体化协同物流、横向一体化协同物流、第三方物流协同等方面发展。

四、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

信息化进入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进行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化规划时,要以“连接、沟通、协同、监控”为系统架构,从而实现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化的价值。其中,连接是指将协同物流管理系统分布在不同的组织中,然后利用网络构建一个业务集中处理中心,从而满足Internet的应用需求;沟通是实现不同组织、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邮件通信、消息提醒、信息共享等;协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信息与人员、组织与人员等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协同完成业务,同时在信息系统层面上,建立独立系统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并集中获取、转换、传递不同组织的管理数据,从而实现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信息化;监控是指对不同组织的工作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从而及时掌握业务的处理情况,并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整。企业架构是企业技术架构、应用架构、业务架构、框架体系架构等架构的总称,它能够构建一个企业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的桥梁,是企业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的基础,由于企业协同物流管理模式不同,其对应的架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供应链协同物流架构,从而促进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五、总结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企业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化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企业在进行供应链协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研发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企业要从实际出发,不但优化物流管理业务流程,并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建立合理的供应链协同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从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建东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 鄢飞,董千里,王莉萍.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运作机理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08):24-25.

[2] 付浦君.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3] 王红梅,史成东.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01):167-168.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供电企业、管理策略

Abstract:Area Power Supply Branch in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precisely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connecting link, contact the ties between the province with cities and counties in grass-roots branch.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logistics system information is the branc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power supply is reasonable, if practicable. Related discussion in this article especially for China's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logistics system of moder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pply compani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TN948.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供电企业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上述目标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大。在这个时机下,供电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刻不容缓。

一、供电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供电企业是一个高技术密集行业,与现代化企业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发电企业的产品是电力,所以,对设备的管理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具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发电企业而言,设备的健康、可靠和优化运行,是实现企业低耗高效目标的根本保证,降耗增效,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设备健康运行是每个供电企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供电企业物流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分散,而非集中。其不足主要存在于电力集团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方面。

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①物资的采购和仓储管理目前基本上集中在各电厂层面,各电厂各自为政,自行决定采购政策,决定库存管理方式,集团公司、区域公司只对电厂的总成本进行核算,电厂作为成本中心自己对备有品、耗材进行成本控制;

②电力集团对下辖发电企业的物流工作控制乏力,目前只是进行了部分的事后控制,主要依靠事后报表来进行管理,而非常重要的事前控制没有开展起来,事中控制也很弱;

③目前区域公司的物流管理职能薄弱,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

④集团中各分公司、各电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千差万别,缺乏统一标准,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⑤在发电企业,物流工作中的需求管理、采购计划、仓储管理都存在脱节现象,降低了物资工作效率。

2、外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电力集团物流工作在外部管理方面,主要在供应商管理和物流管理上存在着不足。

①沿袭了传统采购管理模式,没有发挥集团化整合优势,难以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要求;

②外部资源缺乏整合,难以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③缺乏和大型物资商的战略合作,很多发电企业频繁采用空运等紧急运输方式,增加了物流成本。

④采购、物流业务基本上由供应商或供应商完成,导致物流作业极其分散,极大地降低了采购、物流效率

⑤物流信息的严重滞后,增加了供应的不确定性,对安全生产形成了威胁。

二、电力集团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构想

根据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大型企业集团的物流信息总体应该分成两大体系,一个体系是集团内部信息结构体系,另一体系是集团外部信息结构体系。内部结构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指在集团公司、区域分公司和发电企业三级之间实现工作流和资金流的对接,另一个层次指在电力企业这一级实现物质具体操作工作的信息化。外部结构体系主要指实现集团和其供应商、物流商的工作流、资金流和物资流的衔接.整个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内部结构体系和外部结构体系用信息流结为一体,通过信息流综合反映整个集团在物流管理中产生的工作流、资金流和物资流,最后实现整个物流环节的价值创造与实现。

1、电力集团物资管理模式的框架

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来看,主要存在着三种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分别是财务控制模式、战略控制模式和经营控制模式,这些模式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集团对下属企业的控制力度上。

从电力集团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物资管理基本上属于财务控制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表现集团不参与具体物流业务的操作,但也不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物资采购模式进行管理,没有实现现金流的控制,只是简单地对下属电厂实行发电总成本的考核,对物资管理来说显得过于粗放。财务控制模式的特点是集团是投资中心,下属企业是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这种模式比较符合电力集团的现在的经营特征,由于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行业,其生产、经营十分复杂,各种情况瞬息万变,而且电力集团规模较一般企业远为庞大,在物流信息化管理根不上的情况下,电力行业只能采取财务控制模式,不适合采取经营控制模式这类全面控制的管理模式.当电力集团采取新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之后,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的加大,这使得电力集团对区域分公司和发电企业的调控能力增强,此时集团总部就可把在现在管理模式下的由区域分公司、甚至是发电企业所属的职权拿过去,这样可使集团成为投资和利润中心,而区域分公司和发电企业成为成本中心。此时电力集团则可采取战略管理模式。这样可减少整个集团的管理成本,增加整个集团企业的效益。

2、基于战略控制模式的管理控制模式的框架

电力集团现状的物流管理模式要求在事前控制环节,对外部关系的管理时,集团公司、区域分公司不用指定重要物资的供应商和物流商,而只要密切注意其及时的状态信息就行了,使双方的保持动态联盟的关系即可:对内部管理时,只要求发电企业只从生产,不再要求它从事物质类的操作。在事中控制环节,集团公司、区域分公司随时干预发电企业的具体物资工作,以免出现生产企业不按总部或分公司指令操作的情况;在事后控制方面,由于在事前和事中的过程得于强化,事后控制就可以弱化了。而当电力集团采取新的物流信息管理模式后,集团物流管理模式则发生了质的变化。

图1基于战略控制模式的管理控制模式的框架

在这种模式下,电力集团可以实行垂直集中的一体化管理、实现统一物质采购的模式。这样可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整合优势,将过去分散在每个分公司、发电企业的采购业务合并,实施统一管理,利用整合后的集团优势,大宗物料实现大采购,利用集中采购带来大量采购的折扣,利用数量优势和品牌优势取得国内同行业的最低价格。

3、基于战略控制模式下的集团物流业务职责划分

在内部物流管理体系中,由采购、仓储、运输等物流活动产生了工作流、物资流,资金流则根据电力集团的要求不同有不同的体现,如在上图的业务框架图中,A类、B类物资的资金支付功能不由发电企业承担,而是由发电企业统一上交给区域分公司、集团公司,由这两级机构向供应商统一支付。

在外部物流管理体系中,集团公司、区域分公司和发电企业根据职责分工,和相应的供应商、物流商开展相关的活动,产生相应的工作流、资金流和物资流。

基于战略控制模式下的管理层的职责重新划分:

集团公司物资公司(战略型)①负责A类供应商的选择、管理;②对A类物资集中付款;③建立与重要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VMI管理方式:④推动与其他公司采购联盟的建立;⑥建立与大型物流商的战略合作关系⑥负责集团的采购统计与分析:⑦竞争情报体系的建立;⑧负责相关管理制度与标准的制定与监察。

区域分公司物资分公司(服务型)①负责B类供应商的选择、管理与统一付款(在集团公司监督下);②负责本区域内的协同采购与相关事务的协调;③负责本区域的采购统计与分析;④负责本区域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标准的制定与监察。

发电企业物资部门(事务型)①负责C类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在区域公司监督下);②负责ABC类的具体采购活动;③负责相关制度与标准的执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