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与传说范文

时间:2023-03-14 19:0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希腊神话与传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

篇1

关键词:身世传说;外部形象;内在个性;承继

发展

古希腊神话中神与人同形同性,神与人的区别仅在于掌握特殊的力量和享有永生的权利。而古罗马早期的神灵没有个性人形,崇拜仪式简单机械,缺少思想内容,在希腊人的影响下,罗马人也开始赋予神以人形,出现了罗马神和希腊神的混同过程。在这一混同过程中,罗马神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阿佛洛狄忒在希腊神话中代表着爱情、美丽与,在她在罗马与当地象征丰产植物的女神维纳斯合并后,成为丰收和爱情女神。罗马承继了希腊神话,同时它根据当时罗马政治、经济以及生活需要将一些神的地位和功能作了调整。融入了阿芙洛狄忒因子的维纳斯成为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改写的民族史诗《埃涅阿斯纪》主人公、罗马城建立者埃涅阿斯的母亲,故被视为尤里乌斯皇祖的女始祖,由此名声大震。从阿芙洛狄忒到维纳斯,从她的身世传说到与人神的交往,由外在形象至内在品质,现存文本中阿芙洛狄忒与维纳斯的种种表现指引笔者通过细致比较找寻希腊与罗马人民女神崇拜背后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观念。

一、身世传说比较:完整神谱,部分承继

在女神出世的传说部分,古希腊神话对阿芙洛狄忒的身世提供了详尽的解释:赫西奥德在《神谱》中称,阿芙洛狄忒源自乌拉诺斯被割下抛入海中的生殖器,在海浪的泡沫中出生,所以神明们这样称呼她,意为“浪花里出生的”。她出生后,起初向库特拉岛靠近,因此被称为“库特拉的”,后来她由那里去到四面环海的库普罗斯岛(今塞浦路斯),在那里成为一个庄重可爱的女神,称为“库普罗格尼娅”,意为“库普罗斯出生的”。她一出世,便有爱神埃罗斯和欲望女神陪伴她。她满面甜蜜的微笑,善于窃窃私语,惯于欺骗。美神阿芙洛狄忒在《神谱》中是从上生长出来的,其实这已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古希腊人的一种观念:爱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它是美的根源所在。

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阿芙洛狄忒是宙斯和狄奥涅的女儿。在特洛伊战争中,她支持特洛亚人,是金苹果裁判中有恩于她的特洛亚王子帕里斯的保护人,她为了保护帕里斯,在战场上被希腊将领狄奥墨得斯刺伤后,忍痛返回奥林波斯,“倒在她母亲狄奥涅的膝头上”。关于她的母亲,一说狄奥涅是乌拉诺斯和盖娅的女儿,因此也是提坦神;一说狄奥涅是提坦神奥克阿诺斯和特梯斯的女儿,因此与宙斯是同辈,阿芙洛狄忒便属于新一辈神。

古希腊神话关于阿芙洛狄忒神世传说的详细解释体现了古希腊神话完整的神谱体系。而古罗马神话中,这位女神海洋出世和众神迎接的故事被大致保留了下来,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欧伊珀的女儿与文艺女神竞赛唱歌之时,提到“爱神维纳斯变了一条鱼”。这无疑与维纳斯的海洋出世传说有着密切联系。但是维纳斯奇特的诞生历程在古罗马文学作品中甚少被详细描述。而相比之下,古希腊人不厌其烦地描述阿芙洛狄忒诞生和她被众神所接纳的神话。

另外,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与父亲宙斯有着频繁的交流,但她的母亲狄奥涅却难觅踪迹。这位在《伊利亚特》中“用手抹去女儿臂上的灵液,平愈了手腕上的伤口”的母亲在古罗马神话中几乎没有踪影。这表明与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相比,古罗马神话简单朴素,并不重视血脉家族的传承。古罗马作家斯维托尼乌斯谈到古罗马早期文化发展缓慢滞后的原因时说,古代罗马人一直忙于战争和扩张,对那些事情无暇顾及。因此古罗马人只是部分承继了希腊神话。且古罗马的神起初并非拟人,而是带有万物有灵和拜物教的特点,因此维纳斯作为女儿的人性部分没有得到重视,也体现了古罗马神话的自身的特点。

二、外部形象比较:恒久之美,细化之权

在希腊神话中,阿芙洛狄忒是爱与美之神,代表了希腊时代的审美价值。她在神界引众神追求,在人间因美貌闻名。在罗马神话承继希腊神话的过程中,阿芙洛狄忒身上的意味被维纳斯完整继承。例如阿芙洛狄忒有着古希腊最完美的样貌,她的臀部曲线尤其完美,以至于希腊人特地为此建了一个叫做“爱神美臀”的寺庙。与之呼应的是,罗马神话那句赞美“不可言说的维纳斯”,指的也是她美丽的臀部。不论是阿芙洛狄忒还是维纳斯,对于神界与人界的异性都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她虽为神o但从外貌中更加凸显人性一面,她不会用清冷皎洁的神性之光维持自己的矜持与骄傲,而是用美妙可人的青春气息动人心肠,轻而易举就获得希腊和罗马人普世审美观上的认可与欣赏。

美貌如斯,在神话故事中对她产生爱情幻想的神o数不胜数,所以她惯用他们的力量达成心愿,也会因为美貌而任情纵性地追逐爱情。维纳斯与阿芙洛狄忒在这一点上相似,她们的美貌都引起了父亲的疼爱,神o的追求和丈夫对于她的愤怒。相

反,就同性神o而言,她确实引起了她们的嫉妒和憎恨。《变形记》中的林仙波摩娜直接道出:“至于维纳斯,她丝毫没有把这位女神放在心上。”而她的美并非只是引起异性的追逐和同性的嫉妒,在罗马神话中,这样的美感上升到了高洁典雅的母亲形象的程度。在《埃涅阿斯纪》中,她全心全意帮助儿子埃涅阿斯逃出困境,走出烦恼。虽为人类的母亲,她身上高洁的神性却愈加浓厚,现身与离去之时都神秘委婉。在古罗马神话中,神与人有着分明的界限,对于神灵,罗马人始终保持敬畏的态度。扮演母亲角色的维纳斯形象圣洁高远是包含着古罗马人民根深蒂固的敬神观念和宗教观念。

女神有许多种类不同的圣物来象征自己的爱与美。鸽子、麻雀、天鹅、山羊、猞猁和海豚都是阿佛洛狄忒的圣物。而关于她举世闻名象征爱情魔力的腰带的描述在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不同的是,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最初是一位丰收女神,奥林波斯教形成后,被作为爱情、及美的女神。作为女海神,她的祭品是海豚;作为丰收女神,她的祭品是麻雀、鸽子和兔子;她最宠爱的圣鸟是鸽子,在维吉尔的《变形记》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一章,提到了爱神的鸽子。从圣物处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的一致之处。罗马神话对于这些圣物的划分体现着维纳斯本身职能的细分、身份的转换、丰收女神的角色定位,也体现着古罗马农耕文明的发展。

三、内在个性比较:温和或威严,皆因爱与美

在女神充满魅力的外表之下,是她因为爱与美呈现出的复杂个性。她有点燃战争的谋略,却没有奔赴战场的实力。在众神中她有驱怂爱情的力量,但常常因为其他神力的不足而显得少女般软弱,引来众神的怜爱和打击。

在荷马史诗中,阿芙洛狄忒为了捍卫特洛亚的荣誉表现出敢爱敢恨、勇敢立威、果决处事的性格特点。她与赫拉等支持希腊人的神o屡屡发生争执,甚至因为受伤遭到众神嘲笑,虽不善战但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而不怕战争的威胁,果断处理海伦与帕里斯的矛盾,都证明了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并不仅仅是一位单薄纯美的女神。她在特洛伊战争中与赫拉和雅典娜有着较为激烈的冲突,但是当赫拉有求于她,向她借充满魔力的腰带,请求给予和欲盼时,她非常理智地选择了同意。通过她与神o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弥补她不足勇力的是她美丽的外表下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

在古罗马神话中,她敢爱敢恨、敏锐果决的性格没有改变,更是会为祭祀仪式的不当而愤怒惩罚凡人。在《变形记》中,阿玛托斯的居民用被屠杀的客人的血来祭祀朱庇特,而“好生恶死的维纳斯见了这种渎犯神明的祭法,心中大怒,准备放弃她在塞浦路斯的城池和原野,但是她说道:‘这些美好的山河和城市犯了什么过错呢?它们有什么不是呢?我不如把这些不敬神明的人处死或流放,或者给他们一种介乎死亡和流放之间的刑罚。’”因此她就只把他们的身体变成凶恶的雄牛,在这一惩罚背后,我们固然可以看到维纳斯的果决和威严,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正义主张和对美好自然的依恋,她最后的惩罚也留有余地,“好生恶死”,体现了她仁善的一面。从这一部分来看,属于阿芙洛狄忒的性格并没有被大范围改写,而是细致入微,具体完备。她的处世哲学加入宗教祭祀的因素,更进一步强化了阿芙洛狄忒性格中能够体现罗马人英勇果决、充满智慧的民族性格的一面。

爱与美之神内在性格的温和与勇敢在与她的儿子埃涅阿斯相处之时最为突出。在荷马史诗中,阿芙洛狄忒飞身挽救埃涅阿斯并因此被刺伤,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这种伟大的母爱在《埃涅阿斯纪》中被无限放大,她的母亲身份实际包含了整个民族。在《埃涅阿斯纪》中,特洛伊人战败后,正是因为她的保护,埃涅阿斯才得以出逃特洛伊,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祖国,这就是维纳斯为什么成为罗马的特殊保护神的原因。从希腊神话到罗马神话,阿芙洛狄忒与维纳斯的故事拼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罗马人母亲”的叙述。阿芙洛狄忒负责的是女神维护特洛亚城的努力和作为埃涅阿斯母亲的身份说明,而维纳斯则延续并充实了整个故事的过程。

因为在古希腊神话中,神o的个性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饱满,因此阿芙洛狄忒的个性比起维纳斯更加复杂,经过古罗马神话的简单化、民族化的承继方式,阿芙洛狄忒的某些性格品质被格外放大,例如她捍卫特洛亚时表现出的勇敢和理智,作为伟大的女性神的高贵与矜持。她的神性扩大,人性缩小,而回到古希腊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更具人情味道的爱与美之神。

四、结语

从阿芙洛狄忒到维纳斯,本文着重研究了古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关于爱与美女神的故事细节表现出的她的面貌、行为、品质的异同。本文从女神身世传说中分析出古罗马神话对于神谱体系的部分承继,立足女神的外部形象和内在品质,可自然挖掘出女神的人性与神性,得出两个民族之间思维方式、整体性格和社会形态的异同。阿芙洛狄忒与维纳斯的不同引发的是关于两个民族神话的深入思考。罗马神话实际承继并发展了希腊神话,将加入了罗马元素的文化艺术传向了世界。而爱与美之神在这股浪潮中,以永恒的艺术魅力吸引世代人民走进她的世界,她是希腊人的阿芙洛狄忒,更是世界的维纳斯。

参考文献:

1.奥维德.变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荷马.伊利亚特[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3.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215.

5.斯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篇2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美文学;影响

0 引言

当我们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学习时,常常会有一种力有未逮的感觉,会有这种失望感觉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对作品的文化底蕴过于缺乏了解。希腊神话就像一个指示灯一样影响着英美文学,一直以来对文学创作者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这个指示灯永远都指引着创作者的方向,让他们的灵魂可以得到更好的洗礼,让他们可以因此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1 希腊神话的来历及身份

每个民族都是具有其自身神话的,我们可以从祖辈那里听到关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很多丰富多彩的、充满神话的故事,这对于我们的童年来说,是非常具有神秘的力量并且也是最为期许的。神话对于民族而言也起到了文化起源的记录过程,神话不但将文化命运当中的沉淀凝聚在一起,还将民族的精神力量记录了下来。我们从不同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中可以发现,世界所有民族的原始文化及最初的精神都被体现出来。不同民族带来的文化都展现出了自身的特点,由于神话是一个古老的、粗略的、经典的方式,通过其表现,也进一步的体现了文化的价值、思维和审美。所以神话并非以一种简单的文字形式进行表达,也不是以一种幻想的方式进行表达。它体现了古老民族对大自然的现象产生的看法,以很多故事形式展现了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形成及人类形成。用传说的方式,将人形容成神明,来进行族谱的划分。太阳、月亮、花鸟鱼虫、雷鸣闪电都是有其渊源的,都是神明的化身。古希腊有很多诗人会通过很多优秀的作品讲述古代希腊人的战斗史,并将其过程里的种种奇遇进行神话般的描述。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阶段,古希腊的文化被重新展现出来。古希腊神话是整个希腊文化当中的明珠,让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神话令文学艺术更加丰富,精湛的文学艺术反过来也给神话富裕了一个新的色彩。西方文化就是从神话同文学艺术相互结合的状况下成长起来的。神话是非常伟大的产物,希腊神话在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当中,是保存最为完整,内容也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是人们童年时代的标志,它为世界的文学宝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让这些故事通过不断的加工,形成了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2 希腊神话的特征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希腊神话在英美文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希腊神话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在众多特征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类依照自身的形象塑造了神的形象,让神拥有和人类一样的外貌,及同人类一样的性格,还拥有和人类一样的社交圈子。但是人和神是具有一定区别的,那就是神拥有着人类所没有的强大力量,神可以长生不老,可以永远存在于世上,他们生活的非常富有,并且没有人类对于生活柴米油盐的苦恼;而人类是非常渺小的,人类的力量没有那么强大,并且人类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生活也是十分艰难的,所以人类会将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希望神明可以给人类带来平安、幸福。古希腊人对于神是崇拜的,但是他们同时也对人类给予赞美,因为在古希腊人的眼里,人类是非常勇敢的,是具有非常强大的进取精神的。古希腊人对暴力、残忍、虚荣、骄傲、偏执的人群是非常不屑的,古希腊人痛恨这样的人类,而且古希腊人觉得,人类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性格,才会酿成很多悲剧。神明在古希腊人的世界里虽然是崇拜的,但是他们不会让神明主宰过多,也不会将神明定为道德标准,而是让神明适当的折射人类的人生。正因为如此,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才更加被世人推崇,其精神思想才会更加鼓舞世人。

从文艺复兴后,英美文化的作品中不断体现了古希腊的神话,很多作者被这样的神话故事深深影响,在其作品当中不断的进行引用或者寓意。众多的诗人作家都是从古希腊神话当中获取灵感,创作题材,让很多作品都成为了非常经典之作。他们运用希腊神话作为题材,进行创作,让作品的悲情程度更加深刻。会运用神话故事创作出优美的诗歌,被人们广为传颂。还有的作者会运用神话对人类进行讴歌。运用神话进行人类解放过程的诠释,让人们觉得通过作品的欣赏可以振奋情绪,斗志昂扬,通过作品的创造,激发起人们对抗当时社会的暴力和压迫的自信,将革命的思想融入到作品当中,强化主人公正义的形象,让其作为反抗转正的代表鼓舞人们的意志,展现了主人公舍己为人的慷慨气质。

3 希腊神话是英美文学创作中的符号和媒介

英美文学创作中,希腊神话起到了对其文学内容和取材上的影响,也体现了无意识的状态沉淀在欧美人民的意识当中,对英美作家在创作当中机遇了更加深层的影响,也改变了作家们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思维,也让英美文学拥有了更加丰厚的底蕴。所以,要想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欧美文学作品,就应当先充分的了解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不仅反映了人类的基本特性,还反映了人在行为上的基本模式。用丰富的知识作为媒介,让人们可以通过神话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会通过熟悉的神话故事进行情感的沟通,也进行思想的表达,因此,神话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就好比我们一提到牛郎织女就会立刻联想到悲伤,也会联想到被迫分开的一对璧人,所以,作家会议神话故事作为叙述的先决条件,同理,希腊神话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构成了英美文学作品当中的媒介。很多神话故事都会被历代的文学创作者所运用,希腊神话好比一个文化符号一样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在文学作品当中,作家会运用神话隐身的含义来表现自身的思想感情,因为这样的神话故事才是最能表达人类的原始情感和行为的方式。希腊神话是欧美人民最原始的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的典范,它是一个宝物,可以让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可以让诗人激发出创作灵感,也是作品当中的中心思想,还是一个优秀作品的蓝图。神话当中的优美故事给作家们带来了丰富的灵感,这些故事也为其作品带来了更加美好的寓意。

4 希腊神话和文学取向

神话不但可以让艺术家激发出创作灵感,还能让作家创造出更多的概念和形式,这对文学的发展来讲是非常有帮助的。在神话故事当中,最让人崇敬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就是太阳神阿波罗,这位人物不但具有稳重的外表,更有理性的判断力和庄严的形象,而酒神狄俄尼索斯正好与之相反,他不但家境不好,也是所有神明当中唯一的一位半神人,因为其母亲是一位凡人。可是他每天都是对酒当歌,四处游走,无牵无挂。这样的形象正好展现的是人类对感情的发泄,无法理性的思考,反常的举动等。在文学创作里,这两种思想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英美文学创作中,交替的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思想,就是情感和理性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就好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一种浪漫主义风格,其作品当中以对人类的情感宣泄为主。到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者都会觉得,理性才是最佳的艺术状态。之后,有不断的出现了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和理性主义风格的作品,两者相互交替。一直到了现代文学时期,更多的以人内心的世界进行描写,放弃掉理性的观念。很多作者都从作品当中展现了狄俄尼索斯的精神思想。

5 学习希腊神话的意义

对于希腊神话的进一步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读者的知识层次,还能加深读者的文学修养。很多希腊神话的故事人物对人们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比如我们最为了解的丘比特,它是爱情之神,它的形象是拥有一对可爱的翅膀,背着小巧的弓箭;拥有智慧和艺术的雅典娜女神等等,很多人物也都相继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

希腊神话对于英美文化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神话运用了精简的语言概括出人类的秉性,并且这些寓意一直受用至今。运用这些生动的典故进行叙事,会更加让人接受。如果对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不甚了解,那么就无法深刻的体会到英美文学作品的精髓,无法品味到作品中体现的韵味,也无法真正的感受到作品的美感。

英美文学作品中非常明显的体现了古希腊神话故事,所以,读者在对英美作品赏析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古希腊神话故事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的体会出英美作品中的含义。这样的文学素养是要靠平时日积月累才能产生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英美作品,也可以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将这些典故灵活的运用其中。

结束语:由此可见,古希腊神话同英美文学之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英美文学是由古希腊神话孕育出来的,不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形式上,都为英美作家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作源泉。希腊神话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瑰宝,它一直以来都引领着全世界的文学作品,让世界人民都为之倾倒,为之痴迷。它需要人们不断的专研,不断的去发掘。让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到古希腊神话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想要对一个民族的文学进行了解,就一定要先了解其根源,不断的提升文学修养,才能对特定文化下衍生的作品做出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对于研究英美文学的人们来讲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水神;湘妃;波塞冬;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3-0102-05

神话学家谢选骏说:“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他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① 神话最本真、最忠实地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古代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择水而居的古老民族,对水神的崇拜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但由于海洋与古希腊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海神信仰很是兴盛。而中华文明是长江、黄河孕育的古老文明,内陆河流湖泊众多,因此中国上古神话着重塑造河神、江神与湖神。本文选取中国上古时期就已产生的水神湘妃神话与古希腊最有影响的海神波塞冬神话进行比较,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神话传说和神话体系中探讨两个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气质。

一、成为水神的途径不同

湘君、湘夫人、湘妃都是湘水神的不同别称,她们是以洞庭为中心的各条河流所共有的水神。湘君之名最早见于屈原《九歌》,湘君与湘夫人是作为湘水配偶神的面目出现的,但湘妃的最早传说见于《山海经・中山经》中的“帝之二女”神话。“帝之二女”神话最先可能系洞庭地区的土著神神话,她们所辖范围包含了洞庭湖周围的广大地区,既是山神,也是水神。但是由于历史的演进,洞庭湖地区水系众多,水神的地位日益凸显,山神的地位退居其次。后来由于屈原《九歌》对水神湘君、湘夫人爱情的反复歌咏,为舜、二妃传说的杂入提供了契机,舜、二妃作为古史传说人物,其事迹由此更让人信服。

中国上古称“神”本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纪念意义,“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二是凡名山大川均有专守,称为山川之主,也可称“神”。前者遴选死人为之,后者由生人世袭。舜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在《尚书》、《孟子》、刘向《列女传》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二妃溺死于湘水成为水神湘妃,其由来应属前者。再加上二妃贤良智慧,德纯行笃,在当时已成为道德楷模,将其升格为神更有纪念之意,这就是中国上古神话中舜二妃成为湘水神的由来。

希腊神话中没有专职的水神,因海岸线漫长,海神神话丰富,其中尤以海神波塞冬神话更为多姿多彩。在希腊神话中,波塞冬是很强大的神明,他掌握着海洋和湖泊,力量仅次于宙斯。关于波塞冬在希腊神话中是怎样成为海神的,可以简单归纳如下:波塞冬是神王克洛诺斯的儿子。克洛诺斯为了确保自己不像预言中那样被自己儿子,就吞食了妻子瑞亚给他生的孩子。后来,在母亲瑞亚的帮助之下,同是克洛诺斯儿子的宙斯没有给父亲吞食。

宙斯长大后,在瑞亚、波塞冬及其他克洛诺斯的子女们的帮助下了父亲的统治。宙斯、波塞冬和哈得斯通过抓阄划分了统治世界的权力范围,其中宙斯得到了天空,波塞冬得到了海洋,哈得斯得到了地下的冥界。波塞冬成为海神后,住在海洋深处的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面,跟妻子安菲特里忒住在一起。

由波塞冬等用武力父亲统治的过程我们可以得知,希腊神话崇尚武力夺取、鼓吹占有、自我满足,并主张命运主宰一切。希腊神话的主旋律就是由奋斗指向占有,所以他们关注物质利益、肯定武力占有、推崇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因为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为了克服陆地的贫瘠和财富的稀少,他们不得不四处掠夺财富,与大海做斗争。在海上,他们凭自己的勇敢、智慧、经验和技术生活,不依靠他人,形成了独立不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个性。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自由、独立的价值,他们可以毫不顾及他人的眼色、社会的舆论以及伦理道德的压力。在长期的航海生活中,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四处漂泊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希腊神话中充满对英雄勇士的礼赞,对武力夺取的顶礼膜拜。

而中国水神湘妃神话则崇尚个人品德修养,重视的是道德教化的社会性和社会责任。湘妃屡次助夫成功,贤良聪慧,最后不远千里追寻丈夫来到江南,并以死殉情,成为中国古代女性道德的楷模。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中国神话的道德教化功能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是紧密相关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封闭国家,在遇到严峻的生存挑战时,人们只有结成集体的力量,才能共同抵御外在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化对集体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重仁义、轻私利、勇于牺牲、奉献自我等精神理念在远古神话中就得到了反复的突出和强化,并成为中国神话的基本情调,经过后人一代一代的歌咏传承,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内在精神支撑和信仰。而贞德贤良历来被视作妇德的首选,这也就是当时水神湘妃神话受到社会广泛推崇的社会原因。

此外,湘妃成为水神还得益于其“帝女”的高贵血统。尽管女性的活动在父权社会中常常被限制在家庭内部,但是她的出身好坏以及她夫家社会地位的高低对于她人生的沉浮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山海经》中的“帝之二女”还是古籍中记载的“舜二妃”,都是帝女。而神话中大部分神格较高的女神都具有较为显贵的血统。女娲先是古帝王,后来是“三皇”之一;西王母不仅是人间帝王,也是天帝;观音娘娘是皇族血统;海神妈祖也被附会为贵族血统。后世女神的塑造仍然没有摆脱阶层影响,《搜神记》中的女神与女鬼、女妖相比,出身好,地位高。她们多能诗善赋,文辞可观,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反映着下界高阶层女性的特点,常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不光看重女子的道德操守,她们高贵的出身也是不容忽略的。

而希腊神话中波塞冬用抓阄的方式获得海上和湖泊统治权,可以看出希腊人对命运的推崇。敬神信命、注重今生是古希腊人生活的中心。命运的安排是这样的灵验而不可战胜:宙斯了自己的父亲克洛诺斯成为神王,部落的起源、英雄的降生与遭遇都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正是因为古希腊民族对这无所不在、不可抗拒的“命运”的认可和敬畏,才使他们养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命运”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希腊人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对于宇宙规律的初步理解,闪耀着古希腊人智慧的曙光。因为在“命运”面前,凡人几乎取得了与神灵平等的地位,“命运”可以决定凡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神灵的胜利和失败,神人同受“命运”支配,这就意味着神在人面前失去了他们的优越地位,变得与人同样不完美。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赞美其实就是对人的赞美,对神的贬低则暗含着人的地位的提升。所以“命运”是古希腊人自我意识萌发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他们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二、水神的外貌和个性塑造不同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大多为怪神,如河神“冰夷”,水神“天吴”,海神“禹京”和“禹”, 沙漠神“长乘”等, 都是人面兽身, 人面鸟尾或人头蛇躯。西海之神崦兹和北海神禺疆“人面鸟身, 珥两青蛇, 践两赤蛇”②,东海神禺虢“人面鸟身, 珥两黄蛇, 践两黄蛇”③,南海神不廷胡余“人面, 珥两青蛇, 践两赤蛇”④。

《山海经》中对湘水神的外貌似乎没有提及, 只是粗略地写到:“帝之二女居之……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 状如人而载蛇, 左右手操蛇。多怪鸟。”那么“帝之二女”到底是人的形象还是半兽半人呢,我们可以把《山海经・中山经》中另一处比较类似的描写拿来进行对比分析:“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同样作为水神,后者明确提到了水神计蒙“人身龙首”,而前者只提及“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帝之二女”的外貌特征,但我们根据这两处极其相似的描写可以推知,帝之二女”应该是像计蒙一样半兽半人的“状如人”的神仙。

舜二妃是湘妃神话的历史化,纵观记载舜与二妃故事的所有典籍,宋以前的古书就有近70种之多,经、史、子、集各类书籍都有,有的书籍的性质还难以确定,记载这个故事最古老的经典是《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文献系统。这六大文献系统中的舜二妃故事中没有一处提到二妃的外貌特征,而偏重于二妃的品德与智慧是各书的共同特征。

和中国水神共体或忽略外貌不同的是,希腊神话偏重对水神的外貌描写。波塞冬是一位卷发浓须、头顶金冠、手执三叉钢戟的中年男子,健壮魁梧,外貌英武。这是因为古希腊人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的,他们把神和英雄看作是最美丽、最健壮、最聪明和最有力量的人,所以古希腊神话诸神大多拥有黄金比例的形体和俊美的有个性的容貌。男性诸神无不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匀称健美;女性神灵则个个体态婀娜,光彩照人。如宙斯、波塞冬均为有王者威严的美须男子,阿波罗则为一翩翩美少年,赫拉为雍容华贵之美妇,阿尔忒弥斯为冷艳的猎装少女,阿佛洛狄特则集中了所有女性美的极致,丰满而性感,连绝世美女海伦见到阿佛洛狄特时,都对她的美感到惊诧不已。

中国与希腊水神在外貌塑造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会出现“半人半兽”的形象,一是源于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上古长江流域以蛇为图腾,所以该地区普遍崇拜“人面蛇身”的神;二是受万物有灵原始思维的影响,即认为动物与人一样,人可以变为兽,兽也可以变为人。这种半为人半为兽的形象,加重了神的神秘色彩,拉远了神与人的距离,神凌驾于人之上,比人更加威严。人在神面前显得渺小而卑微,人要对神顶礼膜拜。

而希腊文化崇拜人自身的体格美、人格美。这是因为希腊人民生活在地中海边,舒适的自然环境让他们感觉到人类力量的伟大,自信心不断增强,所以产生了对自身的崇拜。他们特别重视体育,因为体育能塑造体格的健美,他们把神的外形塑造成最健美的,实际上表现了他们崇尚自我,热情赞颂自我的精神。

中国神话中湘水神的性格,除了文献中记载的舜二妃母仪天下温婉的一面之外,也有着暴戾的一面,有时可以阻断交通,甚至危及渡江者和船只的安全。唐韩愈在其《黄陵庙碑》中就有“今之渡湖江者,莫敢不进礼(黄陵)庙下”的记载,可见湘水神的威力不可小觑。《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也有记载。据说当时秦始皇在君山东麓的“封山印”传下四颗,1968年被毁半数,现仅存两颗,其印长1.2米,宽0.8米,笔力苍劲,数千年字迹不减,印文为“永封”、“封山”。

希腊神话对海神波塞冬性情的描写,也有平和的一面,如他心情愉悦时,海洋平静,为航海者吹顺风,如有海难,只要他赶到,就会让恶浪狂风瞬间停止。但总体上波塞冬给人的感觉是强权的暴戾的。当他挥动三叉戟的时候,海上立刻掀起高山一样的滔天巨浪并且刮起强烈的风暴,怒吼的巨浪冲击着沿岸的峭壁,使大地震动。波塞冬野心勃勃,非常好战,不满足于他所拥有的权力。他密谋夺取宙斯的王位,但阴谋没有得逞;他与雅典娜争夺雅典城失败,便掀起万丈巨浪,淹没了特里亚西安平原;他报复奥德修斯,就是因为奥德修斯设计刺瞎了波塞冬的儿子――独眼巨神波吕菲马斯,他搅动大海,掀起滔天巨浪,使奥德修斯所乘之船惨遭覆没。

中国水神湘妃和希腊海神波塞冬性情的塑造是基于各自的客体――江湖之水与海洋之水的。河神与海洋神形象是河流与海洋的反映。相对而言,海洋比河流更为凶险,所以希腊先民在这种经验积累的“集体无意识”基础上,不自觉地塑造了海神波塞冬狂怒暴戾好战的性格。而洞庭湖畔的中国居民则在感受江河之水恩泽与灾祸并重的经验下,塑造了湘妃时而温婉时而暴戾的性格。

三、演变过程不同

“自然神崇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为普遍的共同信仰形式,大凡自然界的无生物和生物体的所有物种,都会因其特有的自然属性引起崇拜”⑤。在先秦时期,湘江水神只是土著自然神,还没有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秦汉时期,由于神话的逐渐历史化,后人将舜二妃的传说依附在水神湘妃上,水神由自然神向人神转变。在汉代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关于湘君、湘夫人与舜、二妃之间的对应关系引发诸多争论。这主要是缘于湘水土著自然神与舜二妃神话故事本就分属两个不同的神话系统,产生的时代也不同。湘水土著自然神“帝之二女”比湘君湘夫人神话产生年代应更久远,文献记载更为零散匮乏,当其与已历史化了的神话舜二妃故事融合时,难免会有费解之处,所以引来历代学者的争论。唐代以来,韩愈认为湘君是娥皇,湘夫人是女英,无形之中将封建君王的后宫等级制度附会于远古时代的君王,这一看法得到后世的普遍认同。由此可见,洞庭湖水神湘妃神话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而古希腊神话大约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就已记录定型,这正是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或奴隶社会初期。这时古希腊人居住在三面濒海的陆地上,大海对古希腊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而古希腊人十分信仰海神波塞冬。波塞冬的名字可见于公元前两千多年的铭文。据古老的神话传说,他与浸透水分的大地所产之物相关联,他又是地震之神,他还与印欧语民族中的丰产之神有关。在奥林波斯宗教中,他被奉为海的主宰,其他的地域性海神,如涅柔斯等都退居次要地位。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和某些岛屿将他尊为部落神,对他尤为崇拜。爱琴海附近的希腊海员和渔民对他极为崇拜,在希腊本土,其庙宇多建于海角和地峡。

中国水神湘妃神话随时代而不断发生变化,究其原因,是由于年代久远,缺少系统的加工和保存,神话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湘妃神话本只是《山海经》中洞庭土著水神,在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还只是土著水神,只不过由二女神变成了夫妻配偶神。但屈原对湘君湘夫人的歌咏,给后人将舜二妃故事与湘夫人联系起来提供了契机。再加上中国儒家文化“不语怪力乱神”,半人半兽的神很难被纳入正统的历史源流中,《山海经》中半人半兽的“帝之二女”自然也要发生改变,逐渐向人神转变。

湘妃神话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女神地位的日渐下降。《山海经》中的“帝之二女”以天帝女儿形象出现,还保持着自然神的风格,但已失去了独立性,成为男神的附庸,这说明此时母系氏族社会已为父权中心社会所取代。后来舜二妃神话的植入,使其地位进一步下降,彻底从“天上”降到了“人间”,失去了天神原有的神秘的光环。女神在神话中位置的变化,是世俗现实生活的反映。因为当时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夫荣妻贵、母凭子贵是她们的唯一出路。二妃的光耀在一定程度上说只是舜帝带来的,她们的一切只因与舜有关才引人注目,完全没有独立的神格。唐代韩愈将湘君与娥皇、湘夫人与女英对应起来,认为娥皇为正妻,所以称湘君,女英为侧妃,所以称湘夫人,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封建等级制度强加给神话人物的体现。中国封建社会十分看重血统,正妻地位相对较高,“不论一个男子娶有多少配偶,第一配偶才有资格称之为‘妻’。在一夫一妻制婚姻中,妻的地位是不容僭越的”⑥。封建王朝一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母亲身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感生系列神话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地位寻找更高贵出身编造出来的。女神以帝王后妃母亲之类形象出现,成为帝王传宗接代的工具,向世人传达统治阶层的道德要求,女神沦为男神的附庸与道德统治的奴隶。

统治阶级用封建伦理道德改造神话中的女神,湘妃神话已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对女性进行道德说教的精神工具。其实当初二妃作为帝女下嫁给舜,直接给丈夫带来了荣耀和财富,更带来了事业成功的机遇,后来二妃又以自己的聪明仁孝为舜排除诸多危难。正是因为有了二妃为舜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才让她们在史书上有了一席之地,成为母仪的范本,成为《列女传》中的首篇,供后世女性瞻仰。她们殉情而死的壮举,更是统治阶级对后世女性进行道德说教的最好教材,这也是湘妃神话被历代统治者追捧而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湘妃神话发展到明清时期,与洞庭湖畔的孟姜女传说相结合,形成了颇具湖湘特色的南派孟姜女故事,其中孟姜女故事中的望夫、绣竹情节明显是湘妃神话的翻版。明朝澧州嘉山修建了孟姜女“贞烈祠”,对女性的道德说教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傩戏《孟姜女》开头孟姜女去庙堂烧香许愿:

姜女烧香无别事,

保佑孟姜早招郎。

三岁的孩童遇到我,

罗裙兜回结成双。

有人说我丈夫小,

甘罗十二为丞相。

八十岁的公公遇到我,

拐杖之下结成亲。

有人说我的丈夫老,

姜太公八十岁遇文王。⑦

孟姜女后来在池塘洗澡被范喜良看见,她这样唱道:

世上只有藤缠树,

奴家倒做了树缠藤。

小来脱衣见双亲,

长大宽衣见夫君。

奴家洗澡你看见,

范郎哥做事好狠心。

哥哥你不为我成婚配,

只有投塘一死表真情。⑧

从以上唱词可知,明朝时澧州《孟姜女》人物塑造已接近人性扭曲,但这却正是封建统治者对女性的道德需求,孟姜女的贞烈得到统治阶级的赞许而被广为祭祀宣传。

可见,湘妃神话之所以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诠释,正是中国男权文化心理对女性的长期压制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把湘妃不合规范的神迹尽量掩埋并忘却,而把符合道德规范的神迹强加在了她们身上。

希腊神话也经过了历史化的过程。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曾把神话当成希腊远古时候的历史,但是这些对希腊神话本身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希腊神话的记载主要是保存在文学作品中,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荷马史诗》和《神谱》等,正是文学家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对波塞冬的描写,情节跌宕起伏,如写波塞冬与雅典娜争夺对雅典城的保护权,写他密谋夺取宙斯的王位,写他的众多情人等。波塞冬神话还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来描绘波塞冬的愤怒,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希腊人虽然已经开始认识海,并且看到了海的能量,再加上航运并不是很发达,他们出海经常遭遇灾祸,所以就有了海神波塞冬发怒的猜想。波塞冬的神话应与人们期望除灾赐福,畏惧自然灾害有关。

波塞冬神话中的某些故事经常出现在希腊美术、雕塑作品、剧作甚至罗马作家的作品中,对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水神湘妃神话在后人的非文学的处理之下,逐渐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失去了其本身独有的魅力,成为统治阶级进行道德说教的工具。湘妃作为多情、忠于情而殉情的水神,具有了浪漫的悲剧色彩,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悲情意象。湘妃神话的流传,使得洞庭湖及湘江那烟水深处,始终萦绕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和神秘色彩。而这种淡淡的哀愁和神秘色彩,正是文人所喜爱的、为之敏感和心动的浪漫情怀,它可称得上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阶段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决定于这个民族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材料,无论这种文化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自己创造的”⑨ 。中国水神湘妃神话和希腊海神波塞冬神话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观念。同样作为水神神话,由于中国较早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⑩,形成了大一统的儒家传统,使得中国神话为适应政治和道德教化的需要逐步被改造,所以湘妃神话有着伦理性、说教性和社会性的烙印。而波塞冬神话姿态质朴、风韵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古希腊人崇尚自由的乐观性格。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神话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11}。对这两种影响深远的神话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东西方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原因和理解文化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注释:

①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②③④ 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270、284页。

⑤ 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

⑥ 姜跃滨:《中国妻妾》,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⑦⑧ 系笔者在澧州(今湖南津市)采风时所得,最初采录者为王泸,他据津市民间花鼓戏(傩戏)班主周安全口述的录音整理成手抄本傩戏《孟姜女》。

⑨ 博厄斯:《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⑩ 参见陆道平、张铭《行政强控制模式之认识根源批判》,《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篇4

关键词: 神话 中西文化 差异

一、引言

神话(mythology)本来是古希腊语,原意为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传说,它是试图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虚幻的构想。鲁迅先生给神话下的定义是:“昔之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可见,神话是原始人以想象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和解释的精神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因此,本文从神话角度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差异

1.从神的形象塑造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神的形象塑造上,中国神话将人神化。中国神话将一切美德、美行、美言和美功都赋予自己所崇奉的神,使其崇高伟岸、超常脱俗。中国的神往往被塑造成具有为了群体利益敢于战斗、坚韧不屈、舍己为群、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古典群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圣人形象。如鲧、禹和后羿为了普天下老百姓的生存利益,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成为了中国神话史上令人崇敬的道德偶像。中国的神由于融入了阶级统治的思想,被当作阶级统治的工具使用,其形象的塑造和人性的体现已被理想化、信仰化,具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常人无法相比的力量和常人没有的精神。但在神的形象塑造上太讲究完美至极,全无缺点和弱点,导致中国的神不真实可信,缺乏人格的魅力,丧失人的个性,只能是道德的标榜和偶像。

与中国神话重视人的社会责任,重伦理道德不同的是,古希腊神话则强调人的个性,重个人权利。因此,古希腊神话往往以“人”为中心进行展开,人的本性和个性等都在神话中得以全面体现。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大多反映主人公对生活、命运强烈的个人反抗精神。如美狄亚杀子报复的故事虽然残忍,但体现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以及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而中国神话就较少这种抗争获取自由、反抗命运不屈的故事。与中国古典群体主义相对的是古希腊的古典个人主义,古希腊神更追求一种人的个性的解放,敢爱、敢恨、敢争。因此,古希腊神话比中国神话显得更具有以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色彩,与中国神话的群体精神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中国神话将人神化,那么古希腊神话则是将神人化。古希腊人往往从现实世界人的个人感受、需要和欲望方面幻想他们心目中的神,他们肯定人类的自然形体、自然人性,并把这些美质集中到神的身上。

2.从价值观念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价值观念上,中国神话重视人的社会性,重社会责任,重伦理道德;而古希腊神话则强调人的自然性、个人性、重个人权利。开天辟地、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是志在天下,为天下人谋福利,这些都充分表明,在价值观念上,中国神话重视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肯定人的社会性和社会责任,视个人主义为洪水猛兽,认为“和”是支撑天下的杠杆。

古希腊神话是以利作为推动历史的杠杆的。它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利益和个人的价值,充分理解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甚至认同为了获得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走极端。阿喀琉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所顾及的不是社会公共利益,也不是国家民族的尊严,更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死活祸福,而是一己之私利。

3.从体现的民族精神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意识里,值得崇拜的不是“力”,而是“力”所体现的道德性质。“知识就是力量”无形中就让位于“道德就是力量”。因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确切地说是经过史官文化浸染过的中国神话中,提倡的是三皇五帝式救苦救难、律已甚严的高尚“圣德者”作为以文化向心力为纽带的庞大稳定政治实体的统治者,以礼仪、道德和仁义来治理国家、团结人民,所以中国神话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规范与伦理符号,使其民族精神有明显的伦理倾向,集中体现在中国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对社会政治等世俗生活方面的“德”的尊崇。

而古希腊神话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经济的、力量的、技术的聚合力。古希腊文明是城邦制文明,而其城邦起源的典型是:先出现一个军事要塞,然后围绕要塞,渐渐出现并形成了市场,最后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城市,这个城市既是军事重镇,又是经济中心,但不论是军事性的还是经济性的中心,其目标都在于追求物质力量,而这些只有通过技术才能有效获得,可见“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城邦文化强调从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战胜其他城邦,得以生存和繁荣。因而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中,崇尚的是透露着强烈的非伦理倾向的奥林匹斯诸神们强大、神奇、分工细致的力量,所赞美的是叱咤风云,能扭转乾坤的有“力”者。这些天神具有超人的神力,而伦理道德水准极底甚至不及凡人,所以古希腊神话所体现其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对“力”的崇拜和追求。

三、结语

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在世界神话体系之林中,具有各自的典型意义,代表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在神话上的差异。而这些神话能体现其各自的民族精神,神话与民族精神互为表里,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神话的复兴,有激励民族的特性、促进与保存民族性的价值。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时代,我们不仅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且要把眼光延及全世界;不仅要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而且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以趋利避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罗小东.神话思维与神话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1998,(2):35.

[2]潘世东.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1,(3).

[3]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4]潜明兹.中国神话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篇5

如何借用这篇教材最终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我与教材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对话。我觉得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位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正如《普罗米修斯》一课,如果学生能抓住重点段落,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那么其中的人文熏陶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孩子们心中潜滋暗长,从而实现文道统一。

一、走近神话,引发阅读期待

课前交流时,让学生自由讨论说说火的用处,初步了解火在人类生活中作用很大。然后顺势导入:“在古希腊神话中,传说有一位神把火种从天上带到了人间。”接着出示普罗米修斯的图像,最后师生共同呼唤他的名字――普罗米修斯,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走进神话,引导阅读感悟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神话,我引领学生经历“初读神话,初识神的形象;品读语言,感悟神的形象;拓展升华,丰满神的形象”这样一个阅读过程。

1.初读感知,以词串文,初识神的形象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逐一出示了“悲惨、驱寒取暖、气急败坏、惩罚”四个词语,这简单的四个词语承载着三项学习任务:(1)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驱寒取暖”一词,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构词特点,加以理解;“气急败坏”一词,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表演,加深感悟。(2)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对作文内容有所了解。例如:课文一开始介绍人类没有火时的痛苦情景,就是借助“悲惨”一词让学生得到体会。(3)梳理课文脉络,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巧妙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环节简单,却扎实到位,让学生习得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2.抓住主线,层层感悟,内化神的形象

(1)抓住“敬佩”这条主线,层层感悟

初读,引导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再读,感受普罗米修斯的痛苦。学生读时,自己抓住关键词语,如“死死地”“风吹雨淋”,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如“啄食”一词,则是教师激情渲染,使学生被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所震撼。三读,引领学生走进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世界,感受普罗米修斯的情感领域和精神内涵。

(2)注重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语言的渲染、想象的拓展都是在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入于其内、徜徉其中,亩使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有血有肉地扎根在学生心中。

3.一咏三叹,叩击文本,丰满神的形象

文中普罗米修斯这样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是他内心世界的集中体现,是他勇敢、坚强、无私的动力和源泉。教学中,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读这句话,回旋反复地叩击文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磁场,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充分感受到普罗米修斯对人类博大、无私的爱。

三、走出神话,引领阅读超越

通过对语言文字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无论是普罗米修斯的神的形象,还是文章撼动人心的语言文字都已深入学生的心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已蓄势待发。此时,我出示了诗人雪莱写的《普罗米修斯赞歌》,伴着抒情的音乐,学生齐声诵读。情与景的交融,诗与文的结合,心与心的碰撞,学生的满腔激情借着这首诗歌得到了充分释放,整个课堂激情飞扬,荡气回肠。

最后,我告诉大家:“《普罗米修斯》只是一把打开古希腊神话大门的钥匙。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许多的神,他们的故事也很吸引人。请同学们课外读读《古希腊神话故事》,你会感受到古希腊神话那无穷的魅力。”这样,学生已走出这个神话故事,走向更广阔的神话世界,阅读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引领学生实现了阅读超越。

《普罗米修斯》的教学,使我感悟颇多,其中有收获、有心得,但更多的是对教学的反思。

1.教师上课时要时时刻刻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处理好教学细节,使其做精、做细,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说错的或者是说得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引导,给予指正。

篇6

关键词: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比较;异同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34-03

希腊神话被后人评价很高。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使它的土壤。”①古希腊的神话不仅是希腊史诗、悲剧题材的来源,还是后世欧洲作家、画家、雕刻家、音乐家、进行文艺创作的题材。希腊神话还深入到欧洲人民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懂得希腊神话就难以了解西方文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欧美人的生活。可以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还是西方艺术的武库,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土壤,而且还是西方文化成长必不可少的土壤。

我并不认为对于希腊神话的评价是为过誉,但是相对于希腊神话来,对于中国神话的评价就显然有些不够公平了。虽然大家都认为中国神话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学、绘画等文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始终未被提高到一定的理论角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淡化的趋势。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神话较大的散亡,而保存的零星片断又东一片西一片地散见在古籍里,给人以不丰富的感觉。一个明例就是解放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大都没有“神话”一章。中国神话的被重视,可以说与鲁迅、茅盾、闻一多诸位先生有关。他们从民俗学和考古学方面为中国神话研究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先驱们。他们为我们拨开中国神话的神秘面纱踏出了第一步。

我们在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进行比较前先要把二者放到一个同等的高度,不能因其材料多寡和体系清楚与否而有所偏重。这需要我们首先了解什么是神话。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地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②他认为神话的产生也是基于现实生活,并非人们的空想。而中国自古就没有“神话”一词,它是近世纪从外国输入的,所以但从文字上讲,让人看起来很容易迷惑。其实古代历史与古代神话虽然两条线索,而它们在很多时候又纠缠在一起的,这在希腊神话中表现较为明显。我们首先从神的分类中来比较中国神话中的神与希腊神话中的神的异同。

一、神的分类

神话和历史一样是人们在时间的年轮中留下的痕迹,只不过是历史更清楚些罢了。但是,神话的梦幻特点是文学艺术所钟爱的,神话是文艺的肇端。

无论是中国神话还是希腊神话,其神都可以分作两大类,创世神和治世神。创世神的时间应晚于治世神。人们最初感到神的存在必定是始于自身的周围环境,而不是世界是如何产生的。熟知的“开天辟地”的故事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当创世神出现后,神的谱系也便有了确立的可能性。

治世神又可分为自然神、生活神、祖先神。神话最初的治世神应是起源与自然物的象征,即人们把自然力和自然物加以人格化了。于是,太阳神、月亮神、海神、山神、水神、火神等一些自然神便出现了。自然神便兼职行驶了生活神的职能,直至这些生活神的独立。火神到灶神的转变,水神到井神的转变,生殖神、酒神、门神、床神等等。最初的治世神多是一神兼任数职的,如希腊神话的宙斯是最高神,还是行云之神、雷电之神,便是最初治世神的遗留。治世神中还包括诗神、战神、戏剧神、文艺神、历史神等等,这些神应该是出现的较晚的神。希腊神话中他们多是归属于生活神中,而在中国神话中他们多是同属于生活神和祖先神的。因为这些神本身是属于生活神的体系,但是多是祖先神兼任的,并且是多位神同一职。

祖先神的出现与其在神的分类中的位置显示了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不同。中国神话的祖先神虽出现比自然神、生活神晚,但是他们的出现有的成了创世神,如,女娲、伏羲,有的成了神的统治者,成为神和人的共同祖先和共同的统治者。虽然这一点和希腊神话中众神和凡人之父的宙斯无有不同。但是中国神话中的最高神不是一位,而是多位,他们虽不是一时一地,但是却体现了中国神话的包容性。中国神话是融入了各民族的神话后形成中国独特的神话体系。希腊神话是其把其神话带入了欧洲各民族,进而形成各分支。希腊神话中的祖先神可以看作是其英雄传说部分。而伟大的赫拉克勒斯也没有中国黄帝、少昊、帝俊等等的位置之高,这是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的神的不同。

二、神的形象

古代希腊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塑造了自己的神的形象。神祗都是毫无瑕疵的,是道德高尚的,自由自在的,十全十美的,精力充沛的。希腊神话中的神祗是高度人格化的,神的形象多是神与人同形同性。他们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并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希腊人的理解我们现在看来还有些难以与神的形象完全契合。希腊神话中的神贪图眼前的享受和快乐。他们有时争风吃醋,有时玩世不恭。战神与爱神私通,而被爱神的丈夫发觉了,于是用一张网把他们包在里面送到众神面前,引得哄堂大笑。恶作剧使这些神们所喜爱的嘲弄方式。希腊神话中的神更像是一些贵族。我们并不认为这样的神是道德高尚的,但是在希腊人的眼里,这样的神即是完美的。雕塑中的完美的人体形象与神话中的神的形象结合起来既是古希腊人眼中的神。

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中国神话中的神的形象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人认为神应该与人是有区别的,包括他们的形象,所以中国的神,严格意义上是神话中早期的中国神的形象都有别于人的。至于在中国宗教化的神中神的形象都是与人的形象相同的,另当别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我们来看看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③“伏羲鳞身,女娲蛇躯”④“古者皇帝四面”⑤“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⑥等等。这种神的形象在中国神话中比比皆是,无论神是善是恶,是大是小,一概不同于人。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在希腊神话中却是被当作妖怪的形象。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中杀死的九个头的毒龙,长着蛇头发的女妖美杜萨都是被当作负面形象来描写的。

希腊神话不仅对于希腊,对于欧洲甚至美国的文学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史诗、悲剧以及造型艺术,大多以神话为题材。罗马神话是完全继承了希腊的神话故事,只不过把希腊神话中的神换了个拉丁名字罢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题材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希腊神话。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作品多取材于希腊神话。20世纪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的故事形式对应关系,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都是表明了希腊神话对欧洲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同样,中国神话也不仅对于中国,对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一切文学艺术,如诗、词、赋、曲、以及绘画、建筑、雕刻等,大多以神话为题材,西王母,女娲、羽人等神话中的神的形象出现在各文艺作品中,以秦汉以前的为多,但是,三国以后仍占有相当的比重。在现当代的文艺作品中,由于鲁迅等人的提倡,神话题材又频频出现。中国文学中的追求浪漫气息,热爱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思想是对中国神话精髓的继承。

六、结论

无论是中国神话还是希腊神话,都是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的世界观的体现。不同民族的神话体现的本民族的特点,也影响了其民族心理的发展,形成了极为深厚的民族心理沉淀而伴随着这个民族的发展,进而影响这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创作。

本文通过对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重新解读,进而比较了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中国神话中的神的异同。通过对于神的分类、形象、谱系的比较进而分析神话背后的民族特点和影响是为了追求神话中神的原型。

中国神话中的神与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有其相似性的,如分类,但是由于民族的特点不同,归根到底中国神话中的神与希腊神话中的神是有本质区别的,进而其影响也是显著不同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无论希腊神话还是中国神话,他们都是我们的珍宝,是我们认识自己童年最好的镜子,神话不仅是我们童年民族心理的展现,也体现在我们的民族心理沉淀中。神话的影响是深远的,神话中的神是我们最初认识世界的形象,我们只有更好的了解它,才能更好地了解以后的路。

注 释: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②[前苏联]高尔基.苏联的文学[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社,1949.

③[战国]屈原.楚辞・天问[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④[东汉]王延寿.文选・鲁灵光殿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⑤[宋]太平御览・卷九引,尸子.

⑥山海经・大荒东经.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篇7

一、解读《饥饿游戏》中的象征意象

影片中故事的发生时代、所在国度、政权形式等外部环境因素看似都是随意虚构的,殊不知其中隐含着创作者的巧妙心思。苏珊?柯林斯匠心独运,每一处细节都暗藏着隐喻,其设计的精妙程度堪比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

首先以废墟之上建立的新国度之名为例,“Panem”一词的出处是拉丁文中的短语“Panem et Circenses”,即“bread and circuses”,中文译为“面包与竞技场”。而面包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粮食,是生存的根本。英语中有一个短语“bread earner”,翻译成中文便是“养家糊口的人”;列宁曾有一句很重要的名言,“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由此可见“面包”这一意象在西方人眼中的重要性。面包意味着生存,意味着希望,是一切幸福和梦想赖以存在的源泉。苏珊?柯林斯取“面包与竞技场”中的面包作为这个全新国度的名字,其良苦用心可以想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个国度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竞技,才能获得面包,获得粮食,获得生存的资本。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名字,却无时不透露着这个国家政权的冷酷与凶残。

Panem国的都城名为“Capitol”,Capitol有两重意思,国会大厦和古罗马朱庇特神殿,而无论源于哪种含义,都透着一种权力集结和神秘莫测的味道。Capitol享有任何人不得质疑的强权,因此他们胆敢设立如此罔顾人命的游戏规则。Capitol国会区人物的形象设计也颇有意思,他们服饰夸张,妆容个性,用色上大胆使用明亮的紫红,辛辣的黄绿……一眼看去,仿佛有种刻薄与嘲笑的感觉。这样的统治阶层令人不难想到,这个国度在他们的统治下该是多么荒诞与无厘头。

影片中,将参加饥饿游戏的“贡品”挑选仪式命名为“Reaping(收获)”,我们不禁要问,本是一场即将赴死的旅程,为什么要以收获命名?这实则是因为在古老的传说中,代表生命的“粮食”与代表死亡的“冥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埃及神话中开明的冥王Osiris去世以后,其肉身被分葬在许多地方,而埋葬了他肉身的土壤竟然变得异常肥沃,因此人们将他奉为农业之神。无独有偶,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女儿Persephone被冥王所劫,成为冥后,每年在人间半年,在冥界半年,而当她来到人间的时候,大地万物复苏,植物开始生长。这些古老的传说都讲述了冥界与粮食生长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奔向死亡的仪式竟然被命名为代表生存的“收获”了,这仿佛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隐喻,求生必先敢于赴死,死中暗含着生的机会。

影片中,还有两个意象符号频频出现,“火焰”与“学舌鸟”。来自各区的贡品们驾驶喷火战车亮相,凯特尼斯最为经典的燃烧女孩形象,操纵者将凯特尼斯赶回中心地带时周围的熊熊火球……火的形象无处不在,甚至《饥饿游戏》第二部则直接命名为星火燎原。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勇敢地违背权力所有者――宙斯,义无反顾地为人类盗得火种却因此被宙斯惩罚而英勇献身。因此,“火”往往意味着激烈、斗志、反抗和希望,多次出现的火焰昭示着贡品们不堪摆布,不肯服输的斗争精神。

二、解读《饥饿游戏》中的古典文化元素

可以这样说,西方古典文化源于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而闻名世界的希腊神话则是希腊文化繁衍生息的土壤,也是西方古典文化的珍贵宝藏。许多人说《饥饿游戏》故事本身很像日本电影《大逃杀》,甚至将它称为好莱坞版的《大逃杀》。但是在作者苏珊?柯林斯的心中,事实却并非如此。柯林斯表示创作《饥饿游戏》的灵感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忒修斯和牛头怪的传说,原著里的凯特尼斯就像忒修斯,而无良政府和残暴的体制压力则是升级版本的牛头怪,故事本身是简单的古罗马角斗士的故事,只是融入了现代元素,以现代视角去解说这个故事,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而已。

不仅是故事主线源于古希腊神话,影片中很多形象和场景,也都巧妙地复古了史诗神话元素。《饥饿游戏》中“贡品”的概念,以及整个挑选贡品的仪式“收获”,其实都是源自于古希腊神话,透着浓浓的古典与神秘气息。在游戏的最开始,贡品们都要去一个名为“宙斯之角”的地方领取武器和食品。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之角”是一个装满了香甜的花果,象征着富庶丰饶的羊角,传说是哺育了宙斯的羊角。而关于古罗马元素的体现则更是明显,Capitol作为权力的集中地,整体建筑风格仿照古典的罗马城,而住在Capitol的上等公民都有属于自己的罗马名字,彰显着自己高贵的身份。参赛选手游行时乘坐的战车也是采用古罗马的风格建造……所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恰恰是电影别具匠心的地方,正如苏珊?柯林斯所说,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古希腊神话,那么影片中这些用心处理的细节则似乎在向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献礼,在向古老的西方文化致敬。

三、解读《饥饿游戏》中的现实隐喻

《饥饿游戏》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影片设计上充满复古风格,故事环境却架空在未知的未来世界,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织下,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隐喻。

在贡品选择仪式上曾经播放了“黑暗时期”因反抗而被毁灭的第13区的影像,那是一个惨不忍睹、充满死寂与辐射的“无人区”,其中“核辐射”与“无人区”的概念,令我们联想到这就是核战争爆发后的死城,一幕幕残酷的记忆再次涌向我们的脑海,假如有一天核战争真的爆发,死城之下,也终将有我们的骸骨。游戏开始之前,真人秀游戏节目的主持人弗雷克曼播放了一段到处在发生爆炸和街巷战的城市画面,一幕幕枪林弹雨和烟雾弥漫,让我们联想到数年前伊拉克战争的混乱画面。这些画面在影片中是用来震慑参赛者们的手段,是统治者赖以树立权威的工具,这样的情节设定似乎在含沙射影地指出某些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他们将战争和武力视为维护权力的手段,却忽略了普通民众的生命,忽略了和平的意义。

故事的作者苏珊?柯林斯有着浓厚的反战情结,这与她儿时痛苦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柯林斯年幼的时候,她的父亲被迫参加了越南战争,残酷的战争在她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之后,看到电视转播伊拉克战场画面的时候,她的心灵再次受到了震撼。她是反对战争的,这种反战思想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她的作品当中。

作者的反战情绪直接倾注在故事的女主人公凯特尼斯身上,凯特尼斯不忍年幼的妹妹面对残酷的死亡之争,自告奋勇地代替妹妹成为贡品。在故事结束之前,她无从知道自己的结局,相信最终的胜利曾经是她本人始料未及的。那么她勇敢地站出来,必然是抱了必死的决心,这是一种对家人的保护,甚至可以将其引申为对平安、幸福和友爱的保护。凯特尼斯仿佛在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殉葬品去反抗和质疑统治者的残暴和好战。

而在游戏过程中,其他参赛者大多是攻击型的选手,他们主动去杀戮,去算计,只为了消灭他人,让自己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在他们心中,自己的“生”必须建立在他人的“死”之上,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便是统治者设定的游戏规则。但即使了解这样的规则,凯特尼斯也并不愿意这样去做,她更多的是在危机四伏、充满阴谋的丛林中保护自己,而不是主动去侵略别人,在她心中,始终坚持我要“生”,而你们不必“死”的潜意识。虽然这在当时的故事环境里形同幻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作者那种反战情绪的影射,她和主人公一起拒绝杀戮,抗拒战争。这样的情绪在第二部《星火燎原》和第三部《自由幻梦》中体现得更加清晰,凯特尼斯经历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困惑,更加向往和平与自由。

抛开战争这样国际化的宏大概念,《饥饿游戏》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一些启发。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经常处于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很多情境之下,故事的结局也需要并且只能是由某个人的胜利和某些人的失败告终。残酷的竞争之中,也会有人主动出击攻击别人,有人明哲保身幻想远离是非,而胜利最终属于谁?必然还是属于如同凯特尼斯这样的选手。凯特尼斯在令人绝望的压力下从未放弃,她不主动伤害,却一直在不懈争取。凯特尼斯不是一名冷血好战的死士,而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人类,她全力以赴保护家人,在斗争中曾结识伙伴并忠诚于这个小族群。如果要问凯特尼斯最终胜利的原因,可将其总结为三点,出类拔萃的实力,永不放弃的斗志和维护正义的立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的精神。

四、结语

篇8

大众辉腾

商标人物:阿波罗的儿子辉腾(Phaeton)大众辉腾这个品牌为众人所知是因为网上流传的段子,由于辉腾的外观很像一辆加大的帕萨特,因此有人编出一系列让人喷饭的笑话。当然,今天我们不说辉腾那蛋痛的外观,而是来看看辉腾商标的传说。

在英文中,Phaeton(辉腾)的意思是四轮马车或敞篷汽车。不过在希腊神话中,它却是太阳神阿波罗儿子的名字。辉腾同学爱慕虚荣,无论他走到何处,总是反复给人们讲述父亲的事迹。有一次,他借了父亲那辆“拉轰”的太阳火焰战车出去泡妹纸。辉腾开着火焰战车在天空狂飙,但由于速度太快,他无法控制车辆。战车失控,冲向地面,熊熊火焰让河流干涸了,作物枯萎凋谢。奥林匹斯山上的交巡警宙斯童鞋发现了事故车辆,暴跳如雷,掏出雷霆牌手枪直接毙了辉腾,于是天下太平了!

大众用辉腾当作汽车的名字,原本是要炫耀一下,但我总觉得它很不吉利。怎么说辉腾都是个车毁人亡的下场啊!

星巴克

商标人物:塞壬海妖(Siren)星巴克的商标形象中拖着两条鱼尾的女人其实是希腊神话中的塞壬海妖,她们是河流之神阿刻罗俄斯的女儿,拥有优美的嗓音,往往能让听众着迷,忘乎所以。海妖们常年在礁石林布的水域歌唱,听到歌声的水手会被催眠,驾驶船只冲向礁石,至于女妖们把落水的水手拿来干嘛,这种少儿不宜的问题就请各位自己去想了。

在荷马史诗中,只有英雄奥德修斯在路过塞壬女妖出没的水域时,将自己绑在桅杆上,并让水手们用腊封住耳朵,从而既听到了美妙的歌声,又顺利地躲开了危险。据说还有一个女妖因为没有迷住英雄,于是羞愧得投水自尽—坑爹啊,水里的妖精能被淹死?神话果然不靠谱。

显然,星巴克把塞壬女妖当作商标是有阳谋的,它就是希望大众像被塞壬女妖的歌声迷住的水手一样,义无反顾地冲向咖啡店,成为它的俘虏。事实证明,它成功了!

Tips:

在中国神话中,也有10个太阳在天上狂飙,结果被交巡警后羿童鞋用弓箭直接击毙九个的传说……

范思哲

商标人物:美杜莎(medusa)范思哲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时尚品牌,而它的商标则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美杜莎的头像。说起美杜莎,也算是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她原本是个美丽而高傲的女妖,被海王波塞冬看上了,收为二奶兼小蜜。美杜莎自负而,某天拉着波塞冬跑到雅典娜家里XXOO,这真是“赤果果”的炫耀。要知道,原本美杜莎就时常在雅典娜面前炫耀自己的美貌,这让雅典娜原本就很不爽了。需知雅典娜实在是太暴力了(战争女神),所以几万年都一直找不到男朋友—属于斗战剩佛级别的灭绝师太……于是,雅典娜爆发了,将美杜莎变成了丑陋的蛇发女妖。变丑后的美杜莎又被波塞冬给抛弃了,心里变态,诅咒世间万物,凡是被她看到的生物都会变成石像。

可就是这样,雅典娜也不愿放过她。在后来的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将自己的盾牌借给了父亲宙斯的私生子珀尔修斯,让他斩下了美杜莎的头。

美杜莎的美丽和高傲以及不检点的生活毁掉了她的一生。看完了这段传说,不由得让人猜测这个品牌的内涵:自负与的二奶专用服饰?此外,价格贵得让人石化……

商标人物:厄里斯(Eris)

一直不知道为何HTC会用古希腊神话中纷争女神的名字给手机Droid Eris命名。看过《辛巴达七海传奇》动画片的人都应该知道,剧中那个盗窃圣典,企图挑起战争的女神就是厄里斯(Eris)。

在希腊神话中,厄里斯女神因为没有获邀参加海洋女神同珀琉斯国王的婚礼而怀恨在心,于是她送去一个上面刻有“For the fairest(送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当礼物。结果引起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及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的纷争。天神宙斯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做评判。

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分别用好处贿赂特洛伊。赫拉给的是权利,雅典娜赐给他智慧和力量,阿弗洛狄忒给他美女……帕里斯本身是王子,权利财富不缺,于是选择了美女,他将金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忒。后来,帕里斯在阿芙罗狄忒的帮助下拐走了斯巴达的王后海伦,直接导致了特洛伊战争地发生。而厄里斯则看着诸神狗咬狗好开心……

所以,HTC选择Eris当手机的名字,这是有多蛋痛啊!况且,作为一款智能手机,Droid Eris其实并不太好用,导致了用户和手机商之间的诸多问题……纷争女神之名,真不是盖的!

使用希腊神话中的人和事物当商标的公司还真不少,下面来看看其他的吧!

公司名字:瑟伯勒斯资本管理公司(Cerberus)

商标来历:希腊神话中三头地狱犬的名字。

商标注册地:美国

公司名字:耐克(NIKE)

商标来历: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

商标注册地:美国

公司名字:阿波罗

商标来历: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

商标注册地:中国

公司名字:达芙妮

商标来历:希腊神话中河神之女的名字,也是月桂树之神。

商标注册地:中国

公司名字:玛莎拉蒂

商标来历: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武器。

商标注册地:意大利

公司名字:兰博基尼

商标来历:希腊神话中宙斯泡妞时变的那头美丽的金牛,金牛座的象征。

商标注册地:意大利

篇9

 

古希腊罗马哲学  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定"、"气"为世界本原;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着的火;毕达哥拉学派把 "数" 视为事物的原型,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凡物皆数";爱利亚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相,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 "存在","存在" 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后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有的则进一步探求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认为有一种最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东西"奴斯",促使热和冷、干和湿等相对应以及"种子"从原始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

 

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

 

③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 "回忆"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构成的。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提出了一个事物最后的目的、运动最终的原因"第一推动者",认为它是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在 8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哲学流派,主要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等。它们在前人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涉及了伦理问题及宗教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系统化阶段,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为传统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哲学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的作用是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后期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认为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质性的。爱尔兰的哲学家J.S.爱留根纳认为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神就是总体,它创造一切,包罗一切,又超越一切。神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万物之中。11世纪初至14世纪初,在中世纪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派别。以法兰西经院哲学家罗瑟林为代表的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只不过是名称,"共相"不过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及圣灵。以基督教哲学家安瑟尔谟为代表的实在论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实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普遍教义实在,认为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罪实在,认为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实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等等。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由于教会的衰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愈益脱离神学,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萌发,中世纪哲学逐渐向近代哲学过渡。

 

近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带上了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及广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以笛卡尔和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笛卡尔提出了"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赋的。不过,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独立存在外,还承认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并把这两个相对的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断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休谟则进一步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18世纪,除了存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色。

 

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存在一个"物自体",它是感觉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不能被认识。物自体的刺激使人产生感觉经验,然后认识主体感性,知性分别与时空、12范畴等认识的先天形式相结合,整理感觉经验材料,以达到对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它要求认识世界的本质,但却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费希特则进一步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又进一步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一哲学,认为客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表面相反,实则同一,都是浑然一体的无差别的"绝对同一"的不同阶段。黑格尔把整个世界视为"绝对理念"自身演化的过程,认为绝对理念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对立统一使绝对理念自身沿着正、反、合三段论的模式进行着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产生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到了绝对理念自身。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较大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神学"。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实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和上帝创造了人。自然界产生了人,人及其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界,思维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了精神。不过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

篇10

古希腊这个地方,地处地中海的东部,它的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从地理状况来看,这些分散的岛屿必然导致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知,自然也会崇拜不同的神,所以早期古希腊的神话体系出现了许多种,比如说奥林匹斯山神系、卡德摩斯神系、弥诺斯神系、阿特拉斯神系。不过也正是由于地理上这些岛屿相对集中,地域较为狭窄,所以这里经常会出现相对统一的政权,而神话体系也伴随着部族的统一而形成了一致,奥林匹斯山神系从中脱颖而出。

一说到这个神系,很多人都觉得宙斯是诸神之王,那世界自然也是他打造的了,其实不然。在希腊神话体系中,宙斯已经是第三代神王了。创世之初,只有卡俄斯(混沌之神),他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混沌神有五个孩子:大地母神该亚、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黑暗神俄瑞波斯、黑夜女神尼克斯和爱神厄洛斯,这五位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五大创世神,世界在他们的打造下被划分为七层。

第三层是世界的最顶层,天神乌拉诺斯像碗一样倒扣着,四周与大地相接,形成苍穹;第二层是亮层,太空神埃忒尔居于此,日月星云在其上运行:第一层为空气,阿俄尔掌控着气流的运转;之下是世界的正中层,大地之神该亚孕育着人类的居所;地下一层是黑暗层,由黑暗神厄瑞玻斯掌管,死人先要从这里经过;地下二层是冥府・冥王哈德斯控制着亡灵的国度:地下三层是世界的最底层,地狱神塔耳塔洛斯囚禁着诸神的死敌于此。

这个七层世界是经过若干次沉淀才形成的,沉淀的过程就包括创世诸神和他的子女们与泰坦众神的战斗,经过这次历练之后才形成了以宙斯为核心的奥林匹斯山神系。诸神们的斗争一直延续,但他们这帮家伙是永生的,他们折腾一般对自己没有什么大影响,可是对世界来说,那就是惊涛骇浪了。所以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平衡法则,那就是诸神不能直接干预人间的事情,但诸神总是不甘寂寞,他们要在人间寻找自己的人来对人间进行干涉,于是英雄的时代便来临了,希腊的一个个城邦都有了自己的守护神,而英雄就是诸神在人间中行使权力的棋子,他们往往拥有比常人更加卓越的力量,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半神。

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是诸神们导演的一场闹剧,缘起在于赫拉、雅典娜及阿芙罗狄忒三个女神争夺“最美的女神”的称号,当然里面还掺杂了一个人间极品美女海伦的存在。在这场战争中,各方各路的英雄都被调动起来,最终斗了个鱼死网破,赫克托尔、阿喀琉斯、帕里斯都被扣上了悲剧的帽子,唯一有些得意的,就是那些高高在上又无聊透顶的诸神。他们这种率意任性的胡闹实在让人感觉有些不爽。

古希腊的神明就是如此,同人相比只是多了神力和神格,这些神经常会干些人渣都不会做的事。就说宙斯大人吧,这家伙就没少干缺德事,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给人类,这厮就命令威力神和火神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任其风吹日晒,受尽折磨。而且宙斯君的私生活还极为不检点,、包二奶、包三奶那都是家常便饭,当然要是太检点了也生不出阿波罗他们了。面对着这样一群不靠谱的家伙,古希腊的人们其实并不像我们东方人这样敬神。

所以希腊人看待这个世界,那是有点辩证的味道在里面的,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天人相分宇宙观。思想信仰是思想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问题,世界到底是咋样的,咱们还得去探索。诸神们都饱暖思欲,没事瞎折腾去了,世界的真理需要我们希腊人自己去琢磨。于是在诸神时代、英雄时代之后,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就要跨入“人类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