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传说范文
时间:2023-03-21 04: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吉思汗的传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因为陵墓诅咒的传说的传播,本想一探究竟的人也都打消了念头。美国考古队在成吉思汗的周围发现了很多身首异处的骸骨,似乎有人已来到这个地方进行着什么活动而惨遭报复。
2、从墙壁和四周中冒出了很多不知名的毒蛇,美国的考古队成员有很多都被咬伤了,他们害怕了,可就在回去的路上也一路不顺。
3、有蒙古国的人说是他们惊扰了蒙古人的先神,不能在继续挖了,再挖会得到报应的。美国的考古队在来之前也有所耳闻,成吉思汗的陵墓是极为神秘的,甚至还传说有下了诅咒,在他们深思熟虑加上已经遇到这些蹊跷的事件后,考古队的工作人员也有些后怕,决定停止继续挖掘成吉思汗之墓。
4、随着这个考古队的放弃,成吉思汗陵墓的谜团就更加浓厚了,似乎再也解不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朋友们,在阿巴嘎旗广袤的原野上,有一处神奇的景观,那就是成吉思宝格都山。阿巴嘎,蒙古语意为“叔叔”。成吉思汗的同父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所部称阿巴嘎部,清代设为阿巴嘎旗,沿用至今。成吉思宝格都山,是一座草原上的圣山。“圣”在哪里?“圣”在它那奇特的象形地貌,“圣”在它那深厚的文化内涵,“圣”在它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水有水的柔情,山有山的伟岸,圣山更有圣山的个性! 成吉思宝格都山景色优美,雄伟壮观,那山北坡酷似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仰面头像,轮廓清晰、神态逼真。这座巨山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巧合而让人叹为观止。 让我们听听关于成吉思宝格都山的传说吧:“宝格都乌拉”据传是成吉思汗在此山祭拜神灵时命名的。“宝格都”蒙古语是“神圣”的意思,“乌拉”就是山的意思,“宝格都乌拉”即为神圣之山。 相传,成吉思汗当年率部南下讨伐乃蛮部。有一天,大雨过后,天空呈现一道美丽的彩虹,成吉思汗正为美丽的彩虹所陶醉,突然发现草原深处出现一个白点,由小到大。他定睛仔细一看,是一匹雪白的骏马,嘶鸣着向队伍飞奔而来。白马临近队伍后,腾空一跃,便在成吉思汗面前立住,温和而顺从地向他点头致意。大汗意识到这就是令他魂牵梦萦的神马,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命令部下从战车上取出一副雕花的马鞍,亲自为白马备上,然后纵身跃上马背,率部继续前行。 队伍穿过几十里的丘陵地带后,出现了一马平川的大草原。这时,大汗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仿佛向他微笑,成双成对的百灵鸟在为他歌唱。他举目眺望,碧绿的草原上微风习习,鲜花绽放。忽然,远处一座神奇的山峰映入眼帘,此时神马也不听主人号令,嘶鸣着飞奔到山前,闪电般腾空而起,跃到山顶。大汗随即感到浑身发光发热,眼冒金星,一股神奇的力量突然涌入全身。大汗下意识地大喊了一声,顿时狂风四起、地动山摇,他拔剑挥舞,只见飞沙走石、山崩地裂。成吉思汗意识到这是上天赐给了他力量,是这座山激发了他的灵性。他不禁仰天长叹:“我铁木真就是天之骄子,就是世界的征服者!”众位将军见到此情此景无不欢欣鼓舞,俯首祝福。 成吉思汗下令在山下安营扎寨,设立祭坛,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在祭拜仪式上,成吉思汗向苍天献上马奶和整羊,说这座山是登上苍天的阶梯,是大蒙古国的支柱,遂将这座山赐名为“宝格都乌拉”,即“圣山”。周围40万大军齐声欢呼“成吉思宝格都乌拉”。 成吉思宝格都山从南北两个方向看都呈四方形,从西面看则呈现高矮不齐的两座山峰。峰顶上有敖包,高峰上的是旗敖包,矮峰上的是苏木敖包。从脚下开阔处观望,自西北向东南,此山却又宛如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从东南向西北,则俨然一头凛凛之雄狮。 观看这座山的最佳位置在其东侧。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头朝北仰卧的老寿星,他前额开阔,胡须俊美,无论是眼睛、眉毛、鼻子、嘴唇,甚至下颌都清晰可辨,他的头顶还插着簪子呢。人们说这就是成吉思汗仰面头像。形态逼真,不怒而威。武缨、头盔、额头、眼帘、眼眶、颧骨、鼻梁、人中、嘴唇、下颚、长须,明晰能辨,既像是仰卧沉思,又像是与长生天对话。所有来过这里的人无不惊叹于此山的形似神更似,这就使它赢得了“世界奇观”之美誉。 圣山周围地域广袤,野趣横生。清澈透明的季节湖依傍在圣山脚下,与它遥遥相望的是天然的梯形火山台地——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顶山。这里流淌着稀有的火山熔岩矿泉水。圣山的北边环绕着哈喇土里木湖,雨水丰沛时,可形成三个湖,好像是祭奠成吉思汗的三尊美酒。朋友们,让我们好好欣赏一下这座圣山吧。
·德王府导游词 ·锡林郭勒导游词 ·通辽市导游词·阴山岩画导游词 ·麻池古城导游词
·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 ·清真大寺导游词 ·内蒙古之旅导游欢送词 ·柴河旅游区导游词
篇3
美丽的锡林九曲湾
下午,我们去九曲湾游玩。一路上,绿绿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和高远的天空,衬托着美丽的草原。九曲湾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哪!相传,成吉思汗同他的夫人一起骑马远行,当路过一片草原时,一阵风把成吉思汗夫人的围巾吹落在大地上,就化作了现在的“九曲十八湾”。虽然现在因上游水流较大,看不清锡林河弯弯曲曲的美景,但放眼望去,宽广的草原还是美不胜收呀。在草地上,我发现了一只黑色的大大的虫子,虽然腿很长但爬得很慢。有很多蝴蝶在飞,我悄悄地走过去猛的一抓,但它还是灵敏地飞走了。远处有很多游人,有的在骑马,有的在拍照,有的在眺望美景。
天渐渐黑了,那个大型蒙古包饭店门前燃起了篝火。在优美的歌声伴奏下,人们都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夜色中的草原也变得热闹和欢畅起来,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画。
作者:许令宇,学校:油田学校三年级二班,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内蒙古锡林河九曲湾的美景,让人无限向往。)
篇4
图瓦家访还给我们介绍了一种耐烧的材料,叫红松木。图瓦人给我们喝自己酿的奶酒,就是酸奶的蒸馏水,不含酒精度。他们喝酒的时候还要敬酒,唱敬酒歌,“是上敬天,下敬地,三敬我们心中的成吉思汗,四敬世界万物,”喝酒感觉有好多小针在扎舌头,喝了还想吐,图瓦人喜欢打猎、喝酒,喝酒是因为避寒,他们不与外族人结婚,所以他们只有2000多人已经是稀有人种了。
图瓦人跳舞,吹苏儿,苏儿是用芦苇做成的,吹苏尔是很难的,还要舌头和牙齿配合才能吹出来声音像很远的地方传出来的东西。
他们家的墙上还挂着孢子、狐狸、狼、棕熊等的动物皮毛,他们的乐器也很多,还有一个两根线的乐器,还有古式划雪板,是单划雪杆。进图瓦人家的时候是右脚进左脚出,不能踩门槛,家里面全是地毯,还要光着脚。他们离不开酸奶疙瘩,传说还发现了印第安人血统。还说是西伯利亚迁过来的,又说是成吉思汗留下来的后人,至今还是个迷。
篇5
4月10日星期四 呼和浩特
从北京到呼和浩特途中,经过康庄、沙城、张家口,只见一路上风卷黄沙,刚刚见绿的草地和树木都朦朦胧胧的。这大概就是北京沙尘暴的风源。我俩的心情也随着风沙变得阴郁起来:再往塞外走,指不定得多荒凉哪!
经过将近500公里的奔波,大约下午1时左右,我们如愿抵达呼和浩特。没想到,这里却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绿草如茵,树林成片,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风沙。看到街上蒙古包似的楼房,我们感到新奇而亲切,楼房之间空间很大,显得开阔,没有北京那样拥堵的感觉。
心情好了,自然游兴大增。我们在市里吃了饭,便直奔大召寺。大召寺在汉语里,又叫“无量寺”,意思是“宏大的庙宇”。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庙,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这座金碧辉煌的庙宇,真不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中轴线建有牌楼、山门、天王殿、萨提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采用了藏汉结合的建筑形式,庄严肃穆。这里香火极盛,我们老两口也燃香点蜡,拜拜菩萨,祝愿此行顺利,生活顺心。
4月12日星期六鄂尔多斯、榆林
告别呼和浩特,我们驾车经包头,来到了“羊绒衫之城”鄂尔多斯。清晨,路上行人稀少。黄河在绿色的的莽原上蜿蜒流淌,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尽管走近了看,草地沙化还是比较严重,但仍使人感到辽阔清新。我们驶过了黄河大桥,在一望无际的河套平原上飞驰起来。经过短暂的行驶,宽阔、高楼耸立的鄂尔多斯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干净,道路整洁,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沿省道一直向南,就是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史称“八白室”,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圣地。这位伟人的遗体到底葬于何处,现在考古证实就有3处,但每一处都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成吉思汗陵。这里只埋葬了成吉思汗的兵器、马缰和盛马奶的木桶,坐落在鄂尔多斯市旗甘德利草原上,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牧草腾碧浪,羊群卷雪花。蓝天绿草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辉煌夺目的金黄琉璃宝顶,使帝陵显得格外庄严。陵园有5万多平方米,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有浓厚的蒙古族艺术风格。鄂尔多斯部落世代担负守护管理陵园的责任,其中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供奉之职,完整保留了独特的成吉思汗祭祀仪式,四季大奠在农历三月二十一、五月十五、九月十二和十月初三准时进行。站在陵前,眼望着碧野蓝天,听着远处传来的马头琴声,电视剧《成吉思汗》的插曲立刻萦绕在我的心头:“风从草原走过,吹散了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
进入陕西省的第一站是陕北榆林。榆林曾是古代中国北方的边关重镇,拥有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位于万里长城中段,依山据险,巍峨壮观,气势雄浑,登台四望,大漠风光尽收眼底,与山海关、嘉峪关齐名。
镇北台山下的红石峡,始建于宋元年间,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石刻、水利枢纽于一体,被誉为“塞上碑林”,是万里长城上罕见的游览胜地。我特别喜欢这里,因为它是真正的文化遗产、历史文物,没有后人精心雕琢和装修加工的痕迹。离开榆林后,我们驱车经过豫北,游览了著名的云台山,便进入了山西地界。
4月16日星期三晋城
下午抵达晋城,首先参观了城北的白马寺。白马寺是一组非常漂亮的建筑群,游客适量,感觉不错。更不错的是,这里竟然不收门票!
随后我们又来到城外30公里的海会龙泉禅寺。它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大桥村,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唐末梁初,总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寺内龙泉双塔、海会龙湫、曲水流觞等名胜景观确实漂亮,有山有水,地域开阔,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晚上,我们在宾馆舒舒服服地洗了个热水澡,品尝了极有山西风味的炒凉粉、拌莜面、南瓜粥,我还喝了几口老白汾,准备好好休息一夜,第二天回家。
4月18日星期五赵县
终于踏上了返乡的路,我们心情大好。在京珠高速的元氏县出口下来,我们顺便拐个弯,抵达了赵州桥的故乡河北赵县。
篇6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览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美术作品展”和“2013年新疆国际版画展”。在几届“全国《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上荣获过金、银、铜奖。
乌日切夫, 一名来自北方的艺术家,他跟狼有着同样明显的特征。世界的北端,有着刺眼的白色积雪,浩瀚无垠的草原,这景象一下子开阔了艺术家的认知和视觉,搅乱了他们的感官神经,给他们以新奇而惊人的体验。他们应接不暇,向往自由的战斗,这是一场追求生存的斗争。
他的作品中萦绕着狼一样的野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乌日切夫分说,狼是蒙古族游牧文明重要图腾的代表动物之一,为保护他们的群体和家园,都会战斗到最后,誓死如归。有这样的勇气,团结,坚韧和英雄主义者都是参与战斗时必备的。
因此,狼是英雄。它浑身都体现了原始雄性的特征。草原的传说中狼是唯一一个有权与人类女性的雄性动物,传宗接代,生生不息并荣耀永传。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去想,在蒙古族的传统中,人们认定狼是成吉思汗的祖先绝对不是一种巧合。毫无疑问,成吉思汗是苍天的使者―天狼,一个至高无上的,唯一一个有能力与“白鹿”―即欧亚大地,传宗接代的男人。
我不仅想说狼和鹿的明喻象征着男性和女性,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指代的特征。母鹿是白色的,就如冬日的大草原,洁白如雪,清晰的就如宣纸,在宣纸上写下文字,图画以及描绘这个世界的蓝图。苍狼,不能仅是蓝天,白雪也是墨色,他不仅是传说更是概念,又是一种力量。就像在草原上白雪融化燎原后的野草根里隐藏着的那些刚刚发出来的嫩芽。
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和简洁大气是乌日切夫近期版画的一大特点,创作中木刻的版印力度和水墨融化的结合是画种材料结合的一大尝试。在纸上,在画布上,在木版上,艺术家的双手呈现了狼那强而有力的质感,在他的土地上,在他的领土,在他的蒙古草原上,唯一一个他想要从之吸取养料和精华的地方打滚。从此狼的力量在这儿发芽,并让自己成为“根源”的本身。以不同的形式让人想起那些繁衍后代“生命的源泉”,生生不息而强有力的“生命的圣火”……
线条锋利果断,毫不留情也不留半点空间,线条遵循唯一的确定途径,这是一个男人在洁白草原上走路时留下的脚印。这些轨迹象征着这个男人经历路途,有意识地留下走过的痕迹,虽然雪会将其融化,但在艺术家乌日切夫的眼中看来,它留下的是不朽的信息,世界的起源就是这,狼。
篇7
这是一个传说。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次打了败仗,大汗率兵退至宝格德乌拉山脚下,敌军很快就追赶上来。此时,将士们又饥又累,只好登山暂避,等待援军。成吉思汗率兵刚刚到了山上,敌军就已追至山下大汗仰天长叹:“难道我命该如此,大山,请保佑我!”霎时间,云雾满山,山上山下一片云海。敌军怕有埋伏,迟迟不敢进兵。不久,救兵赶到。成吉思汗在山上挥动令旗,将士奋勇争先,一举歼敌,很陕就转败为胜。大汗得胜之后,当天就率大军在此敬拜,组织庆祝活动,封大山为“圣山”。
多年后,草原连年大旱,寸草不生。人们手捧哈达、奶酒前来圣山求雨。倾盆大雨连降三天三夜,草原从此人畜两旺,草美花香……
由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和七月初三,草原上的牧民都要在宝格德乌拉山上举办隆重的祭祀盛会。数百年来,只要是这两个日子,方圆几百里,成千上万的牧民便如期而至。有高僧主祭,为黎民祈福。盛会期间进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比赛,还有民族广场舞、乌兰牧骑文艺演出、巴尔虎饮食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多彩的民俗,越来越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度假、观光、旅游。
这一天凌晨3时,我就朝50公里外的圣山出发了。一路上车灯闪烁,看来去的人还真不少。夏天的草原天亮得早,4时半到目的地时已曙光初露。这时,已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种各样的越野车、轿车、工具车、大货车、摩托车喇叭声响成_片。这些年草原的牧民富裕了出行也由骑马换成了汽车和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5时许一轮红日从天际升起,照得草原红彤彤、金灿灿。我随成千上万的祭祀者向山顶登攀。圣山海拔922米,但相对高度不算高,半小时后就到山顶。主敖包高约6米,周长约40米,用石头堆成,中部围插柳条并在四周挂满蓝白两色的哈达,形成一种非常壮观的独特景象。穿着民族盛装的祭祀者围着敖包顺时针转三圈,并不断地把糖果、饼干等祭祀品撒向敖包。三圈转完,再向敖包跪地祭拜。作为摄影发烧友,我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采风机会。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响成―片,两只相机也显得不够用了。
因山下还有骑马比赛,我在山顶没有久留就匆匆下山了。骑马比赛规则是按马的年龄分为成年马、8岁马、5岁马、2岁马四个级别,而骑手则无限制。为减轻体重跑得更快,骑手多为十来岁的少年。等我赶到时,前二个级别的比赛已经结束了。不一会,只见前方尘烟滚滚,出现了一红一白两匹骏马,正争先恐后向终点飞驰。刹那间,红马领先一步冲过终点,观看的人群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他是这一组的冠军,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蒙族少年,穿着白色的蒙族服装。不愧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
篇8
记载了华夏从蒙昧走向文明:
五千年是一首激情洋溢的赞歌,
唱出了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五千年更是一段奇丽的诗章,
道出了华夏人浓浓地中国情!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
一段美丽的传说,一个神秘的国度。
中国,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
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如同一坛陈年老窖;
散发着得缕缕清香是那辉煌时代的余韵!
秦皇、汉武开疆拓土,
唐宗、宋祖开创盛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武功赫赫,扬名于万世。
好一派华夏盛景!
扬子江畔独寻根,千年情结难分舍。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千百年风雨沧桑地洗刷,
你依旧那般深情、那般厚爱;
你是否听到你的儿女在向你深深地召唤?
中国————我爱你!
虽您曾有不平凡的遭遇,
但您用平凡见证了您的伟大:
您宽厚仁爱、虚怀若谷,
成就了华夏人爱好和平、奋勇拼搏的美德。
您看————华夏大地异彩纷放!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神五、神六驰骋太空,圆梦华夏!
08奥运携手北京。
千秋伟业,功勋卓著。
我要向世界庄严地声明:
篇9
回望伊金霍洛旗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这块仅有5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充满了神奇与魅力,无数大大小小的人物曾在这里演绎了或悲壮或平凡的故事。5万年前的古人类在乌兰木伦河畔留下了他们刀耕火种的足迹——“乌兰木伦古人类文化遗址”;4000多年前的“朱开沟人”在这里建设了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开创了举世闻名的“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古老的狄人、羌人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阴山下的敕勒人驾着高车,吟咏着“天苍苍,野茫茫”的牧歌,越过黄河在这里高擎酒觞、挥鞭牧羊;战国时秦人修筑的秦长城至今仍傲然挺立蜿蜒北去;扶苏和蒙恬督建的秦直道经历了千年的风霜依然若隐若现,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灵车裹挟着一缕鳗鱼的臭味,沿着秦直道从这里行色匆匆地驶过;胡汉和亲的绝代美女王昭君曾在这里弹着琵琶幽幽怨怨北眺青山、南望长安;一代枭雄李元昊及其先祖在这里纵马驰骋,以此为根据地之一,建立了一个辉煌了近百年的西夏王朝;横扫欧亚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不仅在这里卷起七百多年不散的征尘,而且最终选择在这里永远长眠,让伊金霍洛旗成为全世界蒙古人心中的耶路撒冷,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威武不屈的精神圣地。
闲着没事的时候,我总要翻阅伊金霍洛旗的前尘往事,品味这片土地上那些亦真亦幻的人物和故事。然而,80多年前,一位从渤海之滨千里迢迢来到伊金霍洛旗的草根学者让我永远回首、久怀敬慕。他是伊金霍洛旗历史上第一个小学教员,更重要的,他还是蒙古族两部巨著《蒙古青史》、《蒙古秘史》的现代汉语翻译、转译的第一人。他就是谢再善。
二
《蒙古秘史》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帝王家谱,当时称为“金册”,一直深藏在元帝国的皇宫,由皇帝代代相传。从1240年成书至今,它已阅773载沧桑,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学典籍,被中外学者誉为解读草原游牧民族的百科全书。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以独特的艺术、美学和文学传统及天才的语言,使它不仅成为蒙古文学中独一无二的著作,而且也使它理所当然地进入世界经典文学的宝库”,并将此书列为世界名著之一。元朝末年,朱元璋派兵北伐,围攻元大都(今北京),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儿仓皇北逃,这本原始版本的由畏兀体蒙古文写成的《蒙古秘史》落入朱元璋的手中。明朝建立后,朱皇帝命人依据《蒙古秘史》编纂了《元史》,从此,原本《蒙古秘史》神秘失踪,现今保存下来的《蒙古秘史》是明朝翰林依据原本按“纽切其字、谐其声音”用汉字拼写的蒙古语而成。
这部奇书充满传奇色彩,它记载着从远古以来蒙古民族的天机和隐秘,是蒙古族创世纪式的回忆、想象和记录,记述了蒙古族这个狩猎游牧民族的起源、发生、创始的过程,吸收远古以来蒙古民间文化精粹,开蒙古书面文化先河,是研究蒙古史、元史、世界中世纪史的经典文献。它充满大气磅礴的史诗气息,它神秘而不外传,到明清两代,虽然收入或列名于一些大型类书、丛书,也曾被收录于《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但一直藏于皇家宫廷,远离民间。
谢再善1903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现蓬莱市)的长山岛上。“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白居易曾在《长恨歌》里描述过这个神奇梦幻的地方。
长山岛面临大海,与内蒙古关山远隔。谢再善生于蓬牗茅椽,绳床瓦灶之家,最高学历不过是民国小学肄业。他与蒙古文化没有任何渊源,竟然首次翻译了汉文版的《蒙古青史》,首次完成了《蒙古秘史》由现代蒙古语到现代汉语的翻译,进而让一本异族的皇家奇书走进平常百姓家。
正是谢再善先生,让我和千千万万的读者阅读了这部内涵丰富,充满草原强者气息的书,让我们共同走进七八个世纪前由零星的原始部落走向强大帝国的刀光剑影的历史,知道了曾经雄踞蒙古高原上的一个个传奇人物的前世今生,了解了成吉思汗统率英雄的蒙古民族崛起的过程,领略了700多年前北方草原那段真实的社会变迁、文化风俗、、审美精神,乃至于中亚诸民族神话、传说、、仪式、故事、寓言、诗歌、格言、谚语等,让我们攀上了一座非常值得重视的世界人类狩猎游牧文化的高峰。同时,这本奇书出现的时代与中原地区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不相前后,它们南北呼应、共同描述了元明之际的东西征战和南北撞击的历史画卷,迸发出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生命活力。
这一应由庙堂之上的专业史官或翻译家承担的历史任务,却由身处偏僻江湖的贫儒抑或是业余作者兼文史爱好者谢再善先生完成,不仅让人感然慨然。更让人欷歔不已的是,现在除了在部分大学图书馆、资料室能看到他竟毕生精力留下的珍贵笔墨外,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却寥寥无几,其事迹几乎湮没于俗世红尘。
三
谢再善的人生曲折多舛,一生漂泊,前半生颠沛流离、饥寒交迫,后半生忍辱负重、疾病缠身。他将孱弱的身躯化做一副铁肩,以一介布衣之身,毕生探寻北方少数民族远逝的历史烟云,为《蒙古秘史》记载的那段时光拂去厚厚的尘埃。
20世纪初,中华大地国难当头、内忧外患,山河沦丧、支离破碎。15岁的谢再善背井离乡,随父亲告别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家乡,踏上了闯关东的血泪生涯,风雨兼程辗转到东北的白山黑水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冒着风雨,蜷起辘辘饥肠,时而躲藏胡子的冷枪,时而逃避溃兵的骚扰,时而在路边小店当学徒,时而跟随马帮做杂工,时而误入深山老林遭遇黑瞎子,时而在冰冷的松花江险入鱼口。几年来,他付出的是辛劳,收获的是屈辱。肥沃的黑土地没有他的立锥之地,不得已,只好折身西去,流浪到草原深处的归绥城(今呼和浩特市)。
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内战连连、外患不断,狼烟四起,但苍茫深处的内蒙古因地广人稀,封闭落后,相对东北还是较为安定。少小离家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谢再善先生一踏上这块广袤的大地,茫茫草原、辽远大漠、碧绿湖水让他眼前一亮,蒙地淳朴的民风、悠悠的牧歌、古老的传说令他耳目一新。
他的命运在草原博大的胸怀里发生了转折,他的人生之旅从最初的只为打工糊口转向同时追求学问。对草原文化的新奇与热爱,在他茫茫的人生前路点亮了一盏心灵的灯火。
落脚归绥城,他先是受聘于一个蒙古族学校担任汉语教员。他天资聪慧,特别是从小受博大精深的孔孟文化浸润而形成了勤奋好学的禀赋。在这座边塞名城里,随着与当地蒙汉人民交往的不断加深,他把握住一切机会,伴着三更灯火,陪着五更鸡鸣,短短数年,悬梁刺股,从简单的蒙语学起,直至精通了现代蒙古语文,掌握了古代蒙古语文的基础,特别是涉猎了很多蒙古族的古典著作,积累了丰厚的蒙古族历史、文化知识。
他开始给《绥远日报》写稿,优美的文笔,显露出他的才华,不久成为这家报纸的记者、编辑。他的文章开始屡屡见诸报端,虽然仍为一介穷儒,但引起了上层社会的关注,这个操着外乡口音的年轻人成为归绥城乃至绥远地区(现在的内蒙古西部)的文化新星。
正当谢再善先生踌躇满志、大试身手之际,一触即发,归绥上空黑云压城。
很快东北沦陷、华北沦陷。
日本人沿着平绥线,即将占领归绥城的消息四起。一时人心惶惶,商贾士人、贩夫走卒惊慌失措,大小报馆也蒙上冰霜,开始关门闭户,随时准备溜之大吉。谢再善也为自己的何去何从而焦虑。
居于黄河内侧、近靠长城的伊金霍洛旗有一个美好的传说:700多年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征时,路过水草肥美的伊金霍洛旗,勒马沉思良久,用诗一般的语言说出为自己死后在此选择墓地的一段话。成吉思汗死后,这位叱咤风云的伟人就被安葬在这里。从此,由大汗生前卫队组成的800多名达尔扈特人(守陵人)在这里点起700多年没有熄灭的圣灯,祖祖辈辈在这里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此这里即是一方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也造就了蒙元文化深厚的矿床。初期,这里尚属远离战争的后方,是乱世中最安全的一隅。此时,在当地衙门担任要职的蒙古族开明人士贡布札布在周游北平、西安、归绥等地后,大开眼界,怀抱教育救国、教育改良民族的梦想,将唯一的王府私塾改造为伊金霍洛旗第一所民国小学,慕名请来了谢再善先生,谢先生也成为伊金霍洛旗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小学教员。
篇10
家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这种生活共同体的组成形式,就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织。最早记载的蒙古族家庭是父系家庭,由一定范围的亲属,即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所组成。小家庭由婚姻关系的缔结形成了最初的家庭成员――夫妻,后来又生儿育女。儿子成家后,在父母的蒙古包旁另建新包,共同游牧。
蒙古族的家务,男子和妇女分别承担。放牧,蒙古包的拆迁及搭建,制造工具等都由男子负担。他们除了从事牧业生产外,也从事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手工业,如鞣制皮革,照管羊,挤羊奶等。牧区的妇女负担的家务则比男人繁重,有人说蒙古族女子:“女子所在,则朝夕榨乳,制造奶酪,汲水,拾兽粪而干之,制衣制靴,无不任之。乘马疾驰于原野,不亚于男子。其业务之勤奋,性格之活泼,有独立生活之资格。此为蒙古女子之特色,较甚于汉女子百倍也。”以上就是对蒙古族家庭构成及男女分工的简介,下面我们来谈谈蒙古族在家庭教育这方面的观念。
二、蒙古族家庭教育观念
(一)胎儿的发育
蒙古人注重让孕妇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让孕妇焦虑或生气,认为这样对于孕妇腹中的孩子的发育是不利的。蒙古人非常注意为孕妇创造良好、舒心的环境,不让孕妇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现代科学证明,孕妇的心理状态与所处环境会影响腹中孩子的遗传素质。因此可得出结论,孕妇的心态与所处环境对腹中孩子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二)教育从出生开始
蒙古族主张,应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对其进行教育。“蒙古族为了让孩子掌握生产知识、技能、技巧,注重从小对其进行教育”。蒙古语中有“成人从童年开始,良驹从小马开始”的谚语,可见他们对教育孩子的重视程度。
(三)重视儿童的交往
蒙古族非常注重正确选择儿童长期来往的人,比如儿童的伙伴等。他们认为,孩子长期与品德优良的人来往,就会形成好的品德;如果与品德不好的人来往就会形成不好的品德。蒙古语有“近金者变黄,近墨者变黑”的谚语。儿童长期来往的人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以伙伴为例,儿童会模仿自己的伙伴,和伙伴产生最初的社会合作关系。蒙古谚语中的“变黄,变黑”都是儿童社会化的结果。因此慎重选择和儿童长期来往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四)游戏的重要性
蒙古族注重通过游戏锻炼儿童。“蒙古人的传统游戏是在蒙古族长期的朴素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独特之处,为发展儿童的身心发挥着其特殊作用”。蒙古族的传统儿童游戏有赛马、搏克、沙拉哈等。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游戏能给予儿童模仿成人实践情境的机会。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五)禁忌教育法
蒙古族家长注重利用禁忌教育儿童。禁忌是指“绝对禁止人们接触的事或人以及与此相应的禁忌观念”。禁忌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对于儿童来说决不能忽视其教育性”,蒙古族家长非常注意这一点。例如,孩子玩火,家长就会说“不要玩火,晚上会尿床”,这就是一种禁忌教育。
(六)通过讲史诗培养孩子品德
蒙古族通过给孩子讲史诗与传说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品德。“蒙古人的传说非常的丰富,“化铁?F山”的故事脍炙人口,可以启迪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勇敢、顽强、拼搏和进取的精神;阿阑豁阿五子折箭的故事反映了“团结一致就是力量”的哲理,他们广泛的利用历史传说来教育下一代。“蒙古人世代传唱的蒙古英雄史诗竟达300余部(除去变体也有80余部)一个民族中流传如此多的史诗,这是世界各个民族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蒙古英雄史诗与传说故事会影响儿童,让儿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家长在给孩子讲述史诗传故事时,通过赞美正面角色的勇敢、机智、拼搏的精神,无时无刻的传递给儿童自己的期望,促进孩子形成勇敢、机智、善良、蔑视邪恶的品德特征。另一方面,英雄史诗与传说中的正面角色很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学生喜欢模仿能把事情做好的人,儿童和青少年喜欢模仿那些有名望、有权势的人”。蒙古族史诗与传说故事中的正面角色,在其故事情景中,是那些能把事情做好的、代表正义的人物。因此儿童很容易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将他们的行为准则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榜样的力量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品德。
三、蒙古族家庭教育内容
蒙古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如蒙古谚语讲“冬季的余寒直到春,老人的嘱咐给子孙”,父亲的教育是黄金,母亲的教育是智慧,哥哥的教育是利益,姐姐的教育是慈爱。家教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形式多样,有道德品质的教育,有劳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环境道德教育和生产知识教育。蒙古人在家庭传统教育方面,比较注重教育者也就是父母自身的形象。对于这一点,蒙古人常说的一句谚语就是“六畜的前两只脚踩过的地方,其后两脚一定能够踩到”。同时,他们也十分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爱父母、爱家乡、爱民族的教育。蒙古人懂得,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是很难做到爱他人、爱社会的,爱父母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根本。
(一)道德教育
蒙古族历来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在蒙古族的传统观念中,道德规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成吉思汗颁布的札撒中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格言。例如:“凡子不率父教、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忤其夫,男虐待具已聘之女,女慢视已字之男;长者不约束幼者,幼者不受长者约束;高位达官,信用亲近,遗弃琉逖;富贵之家,不急公而吝财;若是之人,必至流为匪类,变为叛贼。家则丧,国则亡,临敌则遭殃。我严加告诫,以防此弊”。蒙古族把家庭的道德教育提高到了关系到国家稳定安危的程度。
首先,道德教育中比较注意的礼仪教育,如让孩子尊重长者,尊敬父母和老师。蒙古族的谚语说:“金银可以获得、父母不能再得。”“别看是鬓发蓬乱,也还是慈爱的母亲,别看是草檐茅舍,也还是可爱的家庭。”“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不尊重父母和教师,要受到公众的指责和惩罚。
其次,在家中说话要和气,注意卫生,孩子们要学会团结人,养成纯朴的协作精神。尤其是要培养诚信,勇敢的品德。
再次,蒙古族强调的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此,蒙古人一般都不善于张扬。蒙古人在培养孩子勤奋务实精神方面,最经常的一句话就是:“念珠子(喇嘛用的宝贝念珠)、不如饮牛”;“只要劳动,就能啃上骨头”。其实这些训言用蒙古语讲起来,十分生动,而且都是合仄押韵的。在蒙古人看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是比较实在的事情,他们认为培养青少年勤奋务实精神的有效途径,就是从小事做起,逐级深入。这样,他们尽最大努力不让孩子们成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眼高手低者。
(二)劳动技能和知识传授
在技能教育方面,蒙古族的家庭教育有着利用游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方式。如让小孩从小就用弓箭木枪做狩猎游戏,模仿成年人打猎。七八岁开始就要练习骑马驯马,十岁左右就开始摆弄枪支去射击飞禽走兽,十一岁时,就可以跟着大人学习打猎,操练射击技术。女孩在母亲的指导下,十一二岁开始学习刺绣和各种针线活儿,个个都成为心灵手巧的人。这培养了女子操持家务的能力也学习了各种社交礼仪。
(三)生产知识教育
蒙古族家庭会教育后代识别牲畜,诸如牲畜的毛色、性别、年龄以及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生产生活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四)传统文化教育
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民间口头文学起很大作用。自古对英雄信赖的蒙古族认为,男人如果是聪明的英雄,可以盖世。这些教育内容,一般都是借古代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教导的。历史上对成吉思汗的评述,更使其成为了蒙古民族崇拜的偶像。儿童、青年们都以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而感到自豪。传统文化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青少年一代。
(五)环境道德教育
蒙古人在家庭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其子孙后代进行着环境道德教育。众所周知,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蒙古人在对其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时,遵循了自然法则,他们有意无意强化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