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24 09:5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学校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基础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学生究竟需要获得怎样的发展?学校应当给孩子怎样的基础?学生需要老师为他们思考什么?做些什么?这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更是我校全体教职工所思考和追求的理想目标。2001年,芮火才校长通过自己多年的探索,积淀了长久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教育就是服务”的崭新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是一切基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而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仍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的,以此来推动全社会教育努力向前,并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一、紧抓细节管理,积极迎接教育督导评估。
我们一直认为,工作检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在问题中改进思路与策略,在成功中优化措施的落实,而不应该是掩饰问题、回避问题。它如同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教育工作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必须一如既往地按计划落实好基本常规管理,尤其是要从管理与教育的细节入手,扎扎实实地在服务中体现教育者与管理者的价值。比如教师的一言一行、身先垂范,学校的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创设,管理者与教师如何为学生的发展而体现出恰当的尊重与服务。
10月24、2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将组织评估组对我校近几年来的教育进行评估检查。其内容是对照《常州市小学督导评估细则(修订稿)》,从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学生发展水平和办学实绩等几方面来综合审视。评估组在进行听取专题汇报,观看升旗仪式,考察校容校貌、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及学生的课间活动,查阅系列的台帐资料,召集教师的个人座谈、师生的网上调查、家长的书面问卷,观摩课堂教学等一系列检查活动后,认为我校办学成果、办学实绩突出,办学经验丰富,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学生个性化教育等方面特色较为显著,服务措施与时俱进,服务实效切合于师生及学校的和谐发展需求。评估组还强调,我校的干部队伍开拓进取、追求执着、团结实干;教师素质好、业务强,是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优秀团体,好课率达95%,市“四类”优秀教师达50%以上,这在整个常州市也是罕见的;管理制度创新,构建了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这是对我校多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它让我们发展的自信心更足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也是一份期望,它让我们发展的决心更强了。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以服务为核心、以细节为载体的常规管理,针对问题与希望,认真研究,积极改进,追求更具本色化与特色化的发展,更具实效的教育质量。
二、深刻反思探讨,全面总结三年发展目标。
2002年8月,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指导下,确定了学校三年内总体发展的六大目标:建设校本课程体系,形成较明显的办学特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行首席教师制;提高教科研水平,主课题研究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素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尝试进行双语教学;建造教学综合楼,改善办学条件。转眼间,已到了2005年。虽说实施的每一年我们都要在学期末召开总结大会,但着眼点往往是一个点或一个方面。在实施末期阶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与思考既是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5年6月,市教育局吕书记与督导室王主任等领导对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三年发展目标达成情况检查与分析,肯定了一些成功的做法,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学校作为省内的知名小学、溧阳市基础教育的老牌实验学校,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如何在全市范围内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更需要我们好好研究。
随后时间一直延续到这学期,我们一直多方面地组织人员探讨三年发展目标的得与失。因为我知道,当代的教育者与管理者不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拨开云雾见天日”式的善于自我反思才是合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组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给教师、家长、社区有关人员,及时了解发展目标达成情况;行政人员和校长室多次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充分地探讨使我们对三年发展目标的各阶段实施情况和总目标的达成有了深刻的认识。例如进一步发展了服务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了教师为本的队伍建设,落实了指向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改革,满足了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实行双语教学的办学体制。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诸如如何处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需求日益增长的关系,如何营造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素质的和谐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校本发展,彰显学校特色,如何处理学生自由而健康的个性发展和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关系,如何建立教育共同体,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等问题的存在,它们都将成为我们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新起点,也是学校05-07年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新方向。
三、贯彻服务理念,科学制定新三年发展规划。
伴随02-04年学校发展目标实施和达成的思考,迎面而来的就是新三年发展目标的确定。我首先思考的就是将目标改成规划,因为目标只是阐述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而规划则包含了基本分析、发展方向、实施优势与弱势、实施措施和实施保障等许多方面。将计划该为规划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制定科学而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具体内容。我在如何制定的问题上作了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如何制定,间言之就是制定人员的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与方法来产生规划草案;其二是制定如何,就是规划的基本内容,它既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也要体现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家长的基本需求。这两方面工作不是孑然分开的,不能用时间跨度来区别,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合体。
我知道,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不应该是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它需要集思广益,参与人员还要包含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附近的社区工作员,同时还要征求关心我校发展的各界人士和主管部门领导的意见。因此,我们多次组织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工作员的座谈会或调查问卷,在大家的参与下组织人员拿出草案,再组织畅所欲言的研讨,形成初步的修正稿,在征求社会人士与主管部门领导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出初步正稿,最后在学校教代会上审议,再次修改后形成正稿。经统计,我们对参与人员的座谈与问卷共归纳出借鉴意义较大的建议92条(其中叙述内容重复或相同的归纳成1条),其中提出学校发展现状问题的30条,提出发展基本目标的31条,提出实施措施的31条,这些意见或建议也成为我们制定05-07年发展规划的最重要基础与资源。实际上,这也是我思考“制定如何”的基本所在:从问题与困惑入手,强化优势,发展弱势,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发展与促进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四、强化师资建设,因人规划教师发展目标。
我在这一阶段,一直在思考教师队伍的整体促进与知名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我校而言,虽然师资建设已成为一道风景,但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化素质发展和部分名教师的培养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师三年(2005年~2007年)发展规划意向表,内容涉及姓名、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职称、所教学科、2002.8~2005.7基本情况(包括课题研究、公开课、发表或获奖论文、考核和主要综合荣誉)、情况分析(包括优势领域与弱势领域)、发展目标与措施、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等方面。并在填写上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如指出“优势领域”是指教师本人目前在职业道德、知识背景、业务水平、人际关系、科研能力等方面发展较为理想的或所擅长的、具有一定领先、超前地位的优势点。“弱势领域”是指教师在上述内容中发展不够理想的或暴露问题较多的薄弱点。
我们要求教师制定目标必须针对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提出,应该是在2005-2007三年间能实现的基本方向,特别是要能进一步强化优势,弥补不足,在弱势领域求得较为有效的发展。不要面面俱到,要紧扣重点抓突破。所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是教师在达成个人三年发展目标中所能实现的基本策略、思路或一系列实施步骤。同时,我们也希望教师可以根据自我发展需要,在个人努力过程中,可以要求学校给予必要的指导或帮助,充分发挥集体的磁场作用。
评价教师目标规划的达成率时,我们不仅注重教师的个人评价和学校对其的师德修养和专业化水平等基本素质的综合评价,还包含了捆绑式评价来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捆绑式评价的实质就是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重要目标的一项具体评价举措,其着眼点落实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教学质量,将学生学科学习质量纳入到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划中来,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表现成果中来。当然,为避免学习成绩的片面追求,我们提出了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三大前提条件:一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个性;二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保持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三是不得任意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严格遵守关于学生作业时间的有关规定。
五、凸显生命质量,安全教育工作长抓不懈。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本身。生命是不能重复的,它需要我们尊重、呵护和爱惜,警醒我们要珍视现在,提高质量,尽可能地去探索生命的精彩而独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首先必须的就是为生命负责。为此,开学以来,我们在组织领导、制定规定、案例说法、应急训练、活动安全等几方面加强落实,长抓不懈。
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和各年级组长为组员。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安全常规和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落实,各组员分工明确,合作协调,定时沟通。
制定规定:11月,我校出台了2005年第3号文件《安全工作若干规定》,分别从学生上学、放学安全,课间活动安全,课堂教学安全中午用餐安全,大型集会安全,外出实践活动安全,住宿安全等方面作了详细而具体的叙述,组织了全校教师的学习与研讨活动,逐一强化了规定的落实。
案例说法:学校每两周有一次的全体教师的集中学习和一次的各年级教师的集中学习,两次的集中学习我们都安排了案例说法环节。前者由校长室主持,主要针对全校内涌现出的守法与讲安全的先进做法,后者由年级组长主持,主要针对年级组内涌现出的守法与讲安全的先进做法。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很受大家欢迎,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应急训练:学校一直很重视住宿学生的安全,如何防患于未然,也一直是我们所思考的。经过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讨论,我们组织了住宿学生进行了防火、防地震等逃生应急演习,用实战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也为学校打好安全工作战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应急预案。
活动安全:对学校而言,教育教学活动安全是安全工作的核心。因此,学校开展了安全法规周的活动,邀请了市交警大队的专业人员来校作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联合城中派出所举办了“珍惜生命,安全出行”图片展出,同时充分结合学校具体的教育活动加强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与全体教师签定安全责任状,由点及面,进一步落实了活动安全教育的达成性。
展望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学校将致力于学校05-07年发展规划的实施、教师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安全教育工作的深化上。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仅仅意味着工作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它的实施。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点来加以落实:第一,成立实施领导小组,进行目标分解。领导小组成员将作为各子目标的负责人,带领并指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实施。第二,每一学期组织各部门人员对三年发展目标规划作具体研究,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学期末根据发展情况、学校实际及上级发展政策文件精神进行调整,落实到位。第三,每一学年结束时学校先对目标规划进行自评,然后接受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的互动评议,最后迎接上级主管部门的综合评估,并及时进行方向与策略上的微调。第四,实施目标规划的过程,要加强控制与反馈,要面向全体师生,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规划的良好实施,实现规划的真正价值。
教师个人的良好发展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将从学校规划中的要求出发,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及时梳理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意向,并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引导教师正视自我发展中优势与弱势,合理确定教师的发展定位,帮助教师制定自我发展的阶段工作计划。同时,作为每一位教师的坚强后盾,学校不仅将随时扮演好物质服务者的角色,更要教师的精神上给予必要的重视,做好监督、指导工作:跌倒了,扶上一把;灰心了,鼓励一下;得意了,警钟一敲。
篇2
自1998年师范毕业至今,工作十年,我一直是一个有着教育梦想的人——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其他师之长处,随着课改大潮的逐步深入,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推进,我发现,我的课堂已经缺少了很多,我想,这需要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在年青骨干教师培训班里,我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安于现状没有什么进步的人,虽然我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可是由于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不强,虽然也有几篇论文在市县论文评比中获奖,但是自我感觉功底较浅,再则由于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自己的惰性也就显露得比较多,总是缺少各方面的营养,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班级里,我更是认识到自己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基本功以及个人文素养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近期个人发展目标。
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学习学校规定的语文知识,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坚持每天读书两时,做到读书有体会,上网有博客,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
3、重视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实践,在探索、感悟、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 型老师。
4、利用现代化设备,借鉴网络资源,加强对教材体系的梳理,多看名师课堂实录,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三、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1、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或是教育随笔、论文等在市或市级以上教育期刊发表。
2、树立了终生学习的观念,在不断的综合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成为了一个有内涵的教师。
3、关注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并能成为有一定个性的县内或市内知名教师,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领导省心的教师。
4、锻炼好自己,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基本功以及做人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四、具体措施
1、养成天天阅读的好习惯。
随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不断深入,我真正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不仅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之梦》、陶行知的《教育名篇》以及众多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专著、专业报刊杂志外,我还将阅读巴金、冰心等国内名家的散文以及国外的名著,以在不断地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品味,让自己成为一名有语文素养的教师。
2、做一个勇于课堂实践的老师。
课堂是老师能力检验的一个大舞台,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不仅是学生的需要,也不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教育就是要让老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必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
3、坚持写“教育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并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由此形成一整套的成果呈现形式。
4、加强基本功训练。
“三字一话一画”的老师基本功要不断练习,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由于我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今后的学习中,我也将重点训练这一条,以便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5、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
篇3
以卢湾区教育现代化目标为指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前提下的个性长足发展为根本目的,在“立美育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依托“五育并举”的操作载体,加强艺术教育与基础型课程学科教学的统整,构建美的课堂、美的教学;拓展艺术教育特色的外延,整合各类美育资源,进而加强美育和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联系,营造美的班级、美的校园;依凭课程实施载体,建设一支术有专攻、教有专长、师德高尚、具有艺术人文素养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在学科美育方面独有建树的特色教师,拥有美的教师、美的职业;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内聚精神、外塑形象,在互动交流的活动中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开放度,辐射品牌效应,形成美的学校、美的形象。
培养目标
我们认为,在国家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七色花小学的学生在以下方面可以形成更加鲜明、更富个性化的状态,形成富有“七色花”个性的我校学生形象:
1、学业基础优良基础上艺术特色的初步形成与潜能的初步激发
这是就学生各方面的学科素养与艺术特色的关系而言,我们期待七色花小学的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形成整体的特色,部分学生艺术才华初步呈现并得到积极的关注与高质量的培养。
而这一特色的形成,同时要求建立在学业基础优良的前提下,而不是顾此失彼。为此,在全面的课程建设中,尤其是在基础型课程建设中,要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探索基础型课程与拓展性课程、艺术教育特色的整合,为我校学生艺术特色的形成提供更深厚、宽广的基础与平台。这是我们新三年特别要强化的内容。
2、合作包容精神与交往能力基础上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与能力的初步发展
艺术活动中充满着群体的合作,但同时不掩盖个体的独特,反而要求每位个体为群体贡献其才华,这是一种群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具体到对我校学生培养目标的思考,我们认为可以突出对当代学生合作包容精神与交往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当代独生子女,对于国际交往、国内交往日益增多的具体办学情况与社会发展情况,都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我们将继续研究培养学生在融入群体、建设群体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无论是在艺术活动中,还是在其他学校生活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是我们对学生发展的新期待。
3、行为举止得体基础上精神世界的敏感与丰富
篇4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是、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新晨
三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篇5
1.召开班会,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班级卫生管理制度》等。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打扫易,保持难,这是卫生工作的常识。所以要搞好卫生工作,必须从源头着手,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爱卫生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为养成学生的卫生习惯,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晨会等各种阵地,开展卫生教育,号召广大学生自觉遵守卫生制度,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
3.实行卫生岗位责任制,搞好校园环境卫生,营造健康优美的育人环境。
(1)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落实到人,值日生分为四个组,每个人干什么都分的清清楚楚,教室卫生,扫地、拖地四个人,擦窗台一个人,排桌子、抬水、倒垃圾、打扫走廊各一人。卫生区是男厕所和垃圾车所在的部分校园,面积较大,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值日生厕所5人,地面3人,分工合作,每天及时打扫,随时捡拾。每天早上,7点30到校,7点45干完回教室;每天中午1点30到校,1点45干完回教室,干完后组长检查效果,每天记录,班会时间进行总结,奖优罚劣,形成良好风气。
(2)制定“人人参与保洁”卫生责任区,每周一大扫,保持校园环境洁美观,教室卫生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做到整洁美观教室窗明几净。
(3)继续做好班级绿化美化,学生认养绿色植物,美化教室环境。
(5)卫生检查办法:实行卫生班长负责制,每天记录各组值日情况,是不是按时完成,干的是不是干净,班会时间进行评比,进行督促,形成组组争优秀的风气。课间及时到位打扫,保持较室内和卫生区的洁净。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主动捡起每一片纸,形成人人讲卫生的良好局面。每周一在班会上公布卫生检查情况。
4.绿化校园,美化环境。要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坛等风景建筑设施。
6.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注意营养,加强体格锻炼,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篇6
一、学校发展规划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关系
学校发展现划不仅体现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利益,而且首先应当反映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体现当今社会的主体价值观。这不仅关系到未来人才的成长模式,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历经近两年修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不仅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还是学校发展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保障。因此,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在自觉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追求主动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保证学校办学方向不偏离“法律”的轨道。在国家和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办学之间,学校发展规划起着维系统一的基础作用。
我国当前学校发展规划大多是三至五年的中期学校发展规划,这一方面与国家制定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间分段相一致;另一方面,三至五年规划相对具有可控性和科学性。由于学校发展历史、客观基础、办学理念、师资水平等不同的差异,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思想指导下,不同的学校在其发展规划的制定方面更多是基于学校自身的特点、目标的适切性、定位的准确性、特色发展的有效性来进行的。尽管存在差异,但每一所学校的发展规划都应“全息”着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而正是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发展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也丰富了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内容,对于拓展和充实其指导性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在“依法治教”的方针指导下,当前,一些学校的发展规划主要致力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而如何处理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也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首要的就是要求转变政府教育行政职能,实行管理重心下移,“赋权”给学校,落实学校办学自,从而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一方面,从学校自身来说,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要真正对学校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准坐标、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切实承担起作为政府应履行的职责,通过政策上的支持、资源上的帮助、智力上的引领,努力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目标一致、功能定位清晰,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而不是权责不清、约束过重或放任不管等等。”[1]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督导、检查以外,更需要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及预期效果,从而更能对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办学水平作出科学的评价,而不再是奉行传统的外在于学校的考核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发展规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评价的又一主要依据和衡量尺度。
三、不同规划主体之间的关系
“谁来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对规划主体认识的模糊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进而会制约学校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来说,以校长为首席的学校领导及中层干部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参与者,普通教师一般没有“权利”参与。这种规划更多体现了校长个人经验主义的“规划”,是校长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但因为缺少教师、学生、社区等其他主体的参与和认同,在实践中必将难以实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变革走向伙伴合作的模式,由于“U-S”合作的学校变革尝试存在着多种潜在优势,寻求与大学研究人员合作,请他们来帮助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显然已成为一些学校的“时尚”。大学研究人员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更能在战略性、系统性、理论性、前瞻性等方面实现突破,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学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有限,对学校规划实施中的动态指导有限,所以制定的规划尽管很完美,但往往执行难度较大,不太切合学校发展的实际,也就很难获得管理者和教师的认同感。
学校发展规划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制定应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包括大学研究人员、校长、中层干部、教职工、学生、家长、地方教育部门等)的协同作用,应该整合多元主体的力量,更应该源自学校自主、自愿的选择,源自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而整合多元主体的力量,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规划团队,团队由各方代表组成,主要负责一般性规划活动并协调各个系统的规划工作,对规划过程中发生的突变因素进行协调,同时对规划随时作出调整,使其成为渐进性的战略规划[2]。这样,大学研究人员的智力支持、学校领导的统一协调、教职员工的参与与执行、学生及社区等主体的拥护与建议就构成了学校规划团队整合了的资源,由于目标清晰、上下齐心、保障得力,学校发展规划更能有效地促进学校长期、稳定和持续性发展。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高原期;幸福感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基础上,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随着课改逐渐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涵义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教师职业是门特殊职业,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具有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教师职业也是一门专业,需要掌握系统的学科和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接受长期专业训练。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进行自我规划、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
2.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构及原则
(1)中小学教师应根据个人特点、社会要求和学校愿景,做出有计划、有系统、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般而言,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处于适应期,思索如何把在师范院校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5~10年教龄的教师处于成长期,渴望能力得到提升;11~20年教龄的教师其教学能力、风格和心态都趋向成熟,处于稳定期,对教师专业的发展程度很满意;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处于衰退期,职业发展停滞不前,若不能突破瓶颈,这种状态将持续到退休。
(2)遵循原则。①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职业规划是为更好地发展专业化而量身打造,但同时必须符合社会和学校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在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时应处理好个体特点与社会要求的关系。②发展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规划应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则希望渺茫,失去信心,过低则太易达到,起不到作用。同时,规划是对未来目标的计划,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职业效能和人生境界。简言之,尽力而为且量力而行。
二、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对中小学教师的必要性
1.中小学教师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1)自我实现和增强幸福感的有利工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需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调动工作积极性,减少盲目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专业发展,也关乎职业幸福和人生幸福。教师职业幸福感,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运用教育智慧,获得学生好评,感受到作为教师受到的尊重与欢乐。它既是对职业成就的肯定,也有学生对教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陶行知说过,教师最大的幸福是培养出令自己崇拜的人。
(2)帮助处于职业“高原期”的教师走出困境。上世纪70年代末,“高原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它指职业生涯到了某个点,上升的职业空间最小的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经济收入一般,社会地位不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社会对教师期望加大,长此以往,教师对未来感到迷惘、疲惫;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不能成为领导,从而使其觉得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职业情感逐渐淡漠,职业生涯“高原期”随之产生。
2.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及教师本身对规划不够重视
(1)社会未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未把它列入议事日程,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2)学校认为职业规划是教师自己的事,不关心也不介入,很少组织专题培训来提高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教师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没有系统规划,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对策
1.教师应有职业规划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应表现出自觉能动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主人翁。成功的职业规划要求教师基于自身的特点,符合社会和学校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
2.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提倡每位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1)帮助教师树立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教师对工作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提供职业规划的培训或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其他教师教育机构都要把职业规划列入培养或培训的内容,满足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和技巧等的需求。
(3)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载体,如教学观摩、培训、反思性教学、校本教研、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等活动。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确立职业规划的标准,将教师职业规划的态度、实践和绩效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
中小学教师是新课改的主力军,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质量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教师本身对教师职业发展应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应积极提倡并给予支持,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宁本涛.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及对策再探讨[R].“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历史、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11).
[2]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篇8
一、统一思想,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验教学的薄弱点,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校首先加强了对科学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组织了各年级的科学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和大纲,明确本学期的实验项目和要求,制定了实验教学计划进度表,并要求他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很多教师不满足于课堂上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科学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采集、捕捞等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大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学校成立了科学学科的兴趣小组——标本制作和无线电兴趣小组。为学生了解大科学、增进科学科学知识提供条件。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化,促进实验教学常规化。
学校实验室在建设、发展、使用的同时,相应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仪器管理使用制度》、《科学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科学实验室卫生制度》、《科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这些制度不仅张贴上墙,而且在平时教学中严格执行。各种实验器材的借用,都能及时做好借用、归还记录,实验室各类仪器的说明书及各类帐册齐全,并做到帐、卡、物相符。实验室仪器全部按部颁目录分类编号,并按上轻下重、里高外低、水平式或垂直式进行存放。不仅做到定定橱定位,还做到科学、整齐、美观、大方。
三、继续强化管理,改革实验教学的评估机制。
本学期,我们继续对实验室的财物进行了对应管理,确定了专人用规范帐册,按部颁目标将仪器记帐,所有仪器都定橱定柜存放,并将仪器用卡片编号,挂在橱上。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竹箦小学科学科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对实验教学继续落实两抓:一抓“实验教学的开展”;二抓“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将实验教学评估纳入教育工作和整体评估中。评估的内容为实验教学计划、总结、实验记录、实验效果、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完好率、实验开出率、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防范等。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随堂听课等形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存放教师业务档案,汇总到教师月考中。通过思想引导和过程管理,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四、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促进实验教学不断优化。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的活力,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和过程研究探讨,用系统论观点,认真研究,积极开展实验试点。具体做法是积极开展探讨性的实验教学研究,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研究课和优秀实验教学教案评比活动,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实验教学论文和自制教具评比活动,并且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和手段,重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科学实验研究的积极性。这一教学研究和评价措施无疑成为推动实验常规化的动力。
五、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师、学生科学实验研究成果。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王琴(1967―),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政策。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加强中职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调查发现,中职毕业生就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就业期望过高,职业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职生的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做好个人生涯发展规划,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生涯规划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特征
(一)学校普遍建立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组织机构,确保了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正常开展
中职学校普遍设立了负责学校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机构,这些机构有的是专门设置的,有的挂靠在学生科或市场部,其中,单独设有就业部的达70%。这些机构都有专门负责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人员。根据调查结果,总体来说,职业指导队伍基本稳定。从事职业指导工作6年以上的人员占54%,其中25%已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些职业指导人员长期从事毕业生的推荐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的工作也使他们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有助于顺利完成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另外,调查显示,职业指导人员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其中,30岁以下占10%;30――50岁的占58%;51岁以上的占32%。这种老中青相结合的人员结构有助于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开展顶岗实习,提高了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为了培养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中职学校注意紧贴上海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专业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学校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如中华职校成立了“研发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成立了“市场部”,专门调查研究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在培养模式上,中职学校普遍采取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三年制的中职学校普遍采取了“2+1”或“2.5+0.5”的教育模式,四年制的中等职业学校实行“3+1”、“3.5+0.5”的教育模式,确保学生在最后一年或至少半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而且,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学校注重实习岗位与未来就业岗位的关系,对前来招工的企业进行仔细考察,对没有用工诚意的企业单位一般不安排学生去实习,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职业指导人员在实践中探索了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多种形式
除了单独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外,职业学校还通过其他方式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1)在实习前开设有关讲座,向毕业年级的学生宣传劳动法、讲解有关从业的心理准备、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有些还开展了模拟面试活动。(2)邀请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人员来校做就业形势的报告。(3)邀请学校已走上工作岗位并作出一定成绩的往届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使学生扩大对所学职业的了解,建立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就业的自信心。(4)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了解所学专业对口行业的工作情况。如上海商贸旅游学校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去东方艺术中心参观。
二、中职学校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未能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由两块构成的,一块是由德育课教师讲授的《生涯规划》,一块是由招就办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围绕实习工作开展的就业服务活动,这两块工作由不同的部门负责。调查显示,有78.9%的学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安排由教务处或专业科负责,德育课教师承担,而顶岗实习前的实习动员、面试技巧、劳动法律法规等讲座由招就办或学生科负责。由于德育课教师与企业接触较少,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不多,对中职生在职业生涯中遭遇的问题也不很清楚,因此,教学中出现偏重理论传授的现象,缺乏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对学生思想触动不大,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培养流于“纸上谈兵”。问卷显示,在学生认为有效的职业指导方式中,职业指导课程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0.8%。而招就办在学生毕业前一两个月开设的讲座偏重于学生面试就业技巧的传授,这对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熟悉职业生涯有帮助,但短期内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可见,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课程教学、就业服务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并最终影响到学生就业的成功以及学生就业的质量。
(二)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需要进一步提高针对性
职业指导科学性不强,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能力倾向的职业指导,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的人职匹配。职业指导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并与社会上的某种职业相对应。职业指导最终指向是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要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必须对个性心理特性和能力素养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调查分析,否则,可能造成人与职的不匹配,学生不适应岗位的要求。比如,学校招就办人员在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一般实行“择优推荐”的原则,而这里的“优”大多凭借的是学生的平时表现、班主任和教师的主观印象。这些主观看法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一位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谈到,有一年他们在推荐学生实习时,一位大家都认为非常优秀的学生到了就业岗位却非常不适应,而另外有一位平时不怎么优秀,甚至可以说是教师心目中比较“差”的学生到了推荐的岗位上却把与之竞争的大学生给比败了,不仅如此,用人单位还说,公司所有的岗位任这一同学挑选。可见,教师眼中的“优”与企业用工的“优”存在一定差别。这是比较极端的事例,但在实际的顶岗实习包括就业推荐中,潜在的人职不匹配的情况还有很多,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到不适应而跳槽;有的可能在实习考察结束后,更换职业;还有的甚至会在就业与升学中犹豫徘徊,以致于毕业时还没有作出选择,最终贻误时机。
(三)中职学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当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尽管目前一些中职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注意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一些中职毕业生进入岗位后,仍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学校就业办的问卷显示,2007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推荐学生就业,其中一次推荐成功率在70%以上的学校仅占34%,需要学校推荐四次以上的中职生达38%。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认为“录用的中职生中,有80%及以上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只占48.3%,而且这些都是与学校建立较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可见,学校对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规格还不是真正地了解,中职毕业生达不到岗位要求的情况依然严重。我们在访谈中,企业界人士也阐述了这一观点。中职毕业生不适应岗位要求,主要表现为:
1.动手能力差。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专业来说,中职生的技术技能与企业岗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上海先锋药厂一位制药车间主任谈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非标准的东西,即与企业流水线的标准不一致。如企业的有些设备,学校公共实训室里也有,但这些设备与企业里的设备有所不同,不能拆卸,而企业则要求员工能够在15分钟以内把机器进行拆卸并安装,了解机器的构造原理,劳动局考证对此也有同样的要求,然而,学生适应机器的能力较差,缺乏动手能力,每年能够考取资格证书的寥寥无几。
2.社会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淡薄。有的企业用工的专业性不强,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中,团队协作精神是用人单位一再强调的。然而,问卷显示,团队意识最不被学生看重,有37.2%的学生把它放在就业所需素质中的第五位也就是最后一位,仅有10.03%的学生把它放在首位。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能与其他员工和睦相处,也影响到企业的录用。正如一家企业的老总所言,如果我录用了你,我还得另外找人帮你协调人际关系。
3.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意识。由于上海技能型人才短缺,一些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等,认为中职生薪酬要求不高,稳定性较强,对中职生很是欢迎。然而,这些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吃不起苦,顶岗实习过程中,在岗位工作不几天就不再来企业工作的学生占1/3左右。而且,有的学生在离开企业时,也不与带教老师或有关管理人员打招呼,责任意识淡薄。可见,中职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准员工地位,缺乏角色转换意识。
三、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全员参与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的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目标定位明确、组织管理严密、运作过程畅通的职业指导管理机制,形成一个有组织、协调一致、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首先,成立主管校长参与的校级职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关系,统整学校职业指导资源,对职业指导的课程教学、学校就业服务工作及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其次,成立包括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委员会,形成企业关心、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第三,设置专门的职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包括职业指导课程讲授在内的职业指导工作。如为学生提供职业决策咨询、职业生涯发展咨询、开设各种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测试、收集并职业信息和就业信息;办理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各项具体事宜,做好毕业生的信息跟踪和信息反馈工作等;积极与社会职业服务机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等等。
(二)建立中职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让学生树立“入学即就业”的理念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下,把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系统。依照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入学即就业”的理念,了解职场要求,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一年级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通过测评等手段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通过课程教学、讲座、企业参观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职业世界,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现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个人条件,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年级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和职业群,包括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学识、态度、从业资格以及获取资格的途径和方法,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薪酬待遇等等,准确地把握职业岗位标准,不断完善自己,为就业做好准备。
三年级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接轨期,毕业班的职业指导侧重于就业指导,包括提供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政策法规以及指导求职技巧等,积极为学生联系顶岗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同时,这一阶段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素质,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业。
(三)提高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活动
为提高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有效性,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活动。(1)开发利用人格性向测试软件,对学生的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努力实现人职匹配。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挖掘个人潜质,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2)增加实践实习环节。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组织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需求。第二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第三年,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通过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在真实职业环境背景下认识自我、了解职场。(3)建立和完善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网站,建立完备的职业指导资料和各类职业信息资料,诸如劳务市场用工需求情况及预测分析、相关专业的企业情况、企业用工标准、专业技能和工资待遇等信息资料,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技能等级、职业知识、心理素质、家庭状况、个性差异等资料,以便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工作。(4)为学生提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
另外,必须改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采取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职业前景有一个切实的了解,准确认识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位置,科学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四)狠抓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些中职毕业生之所以在就业岗位上出现种种不适应,问题的关键是因为中职生到了工作岗位后没有成功实现角色转换,自我角色定位不准确,因此,我们应在中职生一入校就对其进行教育,强化他们“入学即就业”的观念,狠抓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始终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各种方式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强化以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一点也是学校的职业指导与社会职业指导不同的地方,即学校职业指导不仅是提供就业援助,还担负着教育的任务。以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职业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五)强化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首先,职业指导中渗透创业意识的教育。通过创业意识的教育,让中职生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塑造辉煌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自主创业是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其次,对希望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予重点扶持和引导。请一些创业有成的人员来校作报告,让一部分有创业能力的毕业生对创业的全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包括工商、税务知识、劳动政策法规,业务谈判技巧及毕业生创业方面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力争通过创业教育,让中职生从谋业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第三,模拟创业过程,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设计,讨论其创业计划的可行性,并邀请有关行业专家对其进行诊断。
篇10
关键词:后发高校 高水平大学 超越发展 战略规划
高等学校战略规划勾勒的大学蓝图,实际是从办学的历史、现状、愿景及其策略等方面对“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将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成这样的大学”三个根本问题的回应。后发高校与高水平大学是大学发展的阶段性水平描述,呈现了高校“是什么”的历史现状和“办成什么大学”的愿景,而从后发高校跃迁到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依赖于战略规划编制的前瞻性预测、现实性考量、行动性设计。
1.后发高校战略规划的前景思考
1.1客观实际
1.1.1 同世界高水平大学比较,我国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数量很少,后发高校占有比例很大。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2011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国内有3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13所大学进入世界前500名。按照2010年教育部公布数据我国本科院校1112所推算,我国内地世界500强高校比率仅为1.4%,世界一流大学少之又少。
1.1.2 在国内大学间比较,高水平大学数量不多,后发高校还是主体。国内还没有统一的高水平大学衡量标准。目前主要有两种参考标准,一是以部委属的重点院校为基本依据,另一是,以 “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为依据。国内高水平大学比较而言,截止到2011年,“211”工程大学112所,其中包括了39所“985”工程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所占比率为10%。而我国2010年普通高校2358所,地方院校1573所,即使把所有中央部委院校视作高水平大学,也还有67%的高校为“后发高校”。
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高水平大学比较,后发高校是我国高校的主体,“后发”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后发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编制战略规划的一个事实依据。
1.2历史逻辑
大学的办学时间、历史积淀并不是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障碍。对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习惯性认识,构建了高水平大学与历史的逻辑必然性。事实上,历史积淀有助于高水平大学,却并非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二战结束时还只是一所二流学校,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声名鹊起;卡耐基-梅隆大学成为一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只用了30 年时间;即便在英国这样一个非常讲究等级和传统的国家里,沃里克大学也只用了短短30年时间,就跻身于英国大学排行榜的前列;香港科技大学从建校到发展成亚洲顶尖国际一流院校也用了不到20年时间。因此,建设高水平大学不要误读了历史,丧失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自信,后发高校的超越发展不是唯历史论。
1.3趋势及结构异动
目前国内后发高校呈现了三个基本发展趋势:
1.3.1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教育部公布数据,2009年普通高校2305所(本科1090所),2010年普通高校2358所(本科1112所)。如参照中央部委重点院校的高水平大学而言,后发高校的总量逐步递增,高水平大学递减。而以“211”、“985”高校为标准,高校总量上升,高水平大学的比率也是下降的。
1.3.2 高校水平大学的结构异动现象。不管是中央部委高校,还是“211”、“985”高校的高水平大学,高校的结构异动现象都正在发生,国内各大学排名呈现了结构性微调趋势。根据网大2000年至2011年大学综合排名中,西部12省区的前一百名高校分析。十年间,前100名的高校总量是13~15所,数量上基本持平。网大1999年大学排行初,基本上是按照中央部委重点高校来排名,而随后“211”和“985”高校也进入到排名中。此外,西部12省区的“211” 和“985” 高校数量24所,也还有10多所在100名之外,甚至更落后的排名。从这一侧面显示出了“两项工程”对原有的部委高水平高校的结构性冲击,高校排名结构显示了异动迹象。
1.3.3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逐渐汇成了对高校排行榜的新冲击。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号召;袁贵仁把“高水平大学”由少数重点大学构成的封闭性概念,转变为由各级各类院校构成的开放性概念[1]。因此,东南沿海除“211”、“985”高校外,不少的地方性高校也把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上了议事日程,加大了投入和改革力度,势必再次影响国内高校排名的结构定式。
总之,后发高校存在着激烈的低层竞争态势,但也具有潜在有利因素,完全具有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超越发展可能性。更要把握高等教育的历史趋势,抓住机遇,增强自信,编制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
2.后发高校战略规划的现实性思考
2.1 后发高校的优势和劣势
实际上,后发高校不具有必然的优势与劣势[2]。制度差异不足于构成后发高校的劣势。
我国高等教育也为后发高校的超越发展做出了制度设计及政策安排。一是,法律上明确保障高校的自主办学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二是,在高等教育政策上赋予了高校更多具体办学自。新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等。因此,我国后发具有了超越发展的制度条件。
但是,国内与国外大学自主办学也存在一些差别。以欧美和香港等地区、国家的大学章程为例,国内主要是注重于校长岗位等方面事务性工作的描述,而国外注重大学校长选拔任命方式及其权利和义务等自主办学权利的细节阐述 [3]。因此,虽然国内在宏观政策、法律等方面为大学办学的自发展做了制度安排,但在微观办学领域的章程中却没有很好的“自”设计。
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排行榜,中国大陆也有一些国际高水平大学,所以不存在制约高水平大学产生的制度预设。此外,虽然目前后发高校的超越现象主要发生在香港、欧美等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是否就意味着制度是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劣势?我国实施 “211”和“985”高水平大学建设还不足20年,把后发超越归咎于制度的优劣性还为时尚早。
总之,后发高校的超越发展与国家体制并非总是对抗的。事实上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逐步成为了凝聚国家和高校发展价值的契合点,为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后发”超越发展注入了活力[4]。因此,后发高校在编制战略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政策和法律框架内价值契合点。
2.2 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时代适应性
在编制战略发展规划时,后发高校不能盲目地模仿借鉴国外大学的超越发展经验,要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合理借鉴,科学定位,使规划更具现实可行性。
2.2.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后发高校要顺应大众化的需要编制既体现大众化趋势又满足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水平大学并不矛盾,巨型大学同样也可以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当然,精英化教育也为后发高校提供了超越发展的可能。小规模后发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例也同样可以为资源有限的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思考。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几乎是美国最小的研究型大学,但并无妨成为世界名校。
2.2.2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战略缘于机遇与危机,后发高校应逐步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拓展人才培养、科技研究视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国际竞争行列中实现超越发展。因为,高水平大学总是国际视野中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后发超越的核心理念就是国际化。在《香港科技大学2020年策略发展计划:建基卓越》中的六大发展领域中几乎都贯穿着国际化特征。
3.后发高校战略规划的行动性思考
3.1制度化与体系化
制度化与体系化是战略规划的“硬实力”。
3.1.1 以制度化建设提升战略规划的执行效果。以组织机制方式推进战略规划流程管理的本身就是后发高校自主办学、科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体现。高校发展规划机构宜向专业化、专门化、实体化方向发展,要从研究机构逐步过渡到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5]。我国目前不少中央部委高校,“985”、“211”高校已经设立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意识到了战略规划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后发高校对战略规划的归口管理,制度化建设认识还不够。
3.1.2 以体系化建设提升战略规划的执行效果。高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复杂体系。从规划的隶属关系而言,顶层是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划、学科科技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是配套次级规划。从编制主体,可分为校级发展规划、二级学院发展规划与项目建设规划等。学校规划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深入相关单位对其规划编制提供指导与帮助,做好各层次的规划任务沟通与目标衔接,确保宏观目标任务能够成为各相关规划发展目标的基础变量,形成学校战略规划统领下的有机体系。
3.2民主性与科学性
民主性与科学性是战略规划“软实力”。
3.2.1 民主性是战略规划的内在要求。战略规划编制过程和实施过程需要动员教职员工广泛参与,以民主性促进科学性,提升积极性、主动性。民主的战略规划编制过程引导学校基层关注学校的总体规划工作,做好规划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互动,逐步养成贯彻实施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民意自觉。
3.2.1 民主性、科学性赋予了规划权威性。后发高校对战略规划编制、实施的民主性认识不足,把编制规划当成了一个硬性文件的编撰工作,而不是把它当做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广泛动员,凝聚人心过程。把战略规划当文件做很难获得师生员工的价值认同,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合法性,更毋宁说权威性了。
从自主办学的视角看,行政部门对规划应是工作指导、政策引导而不是终极性的权威认证。实际上,国外高校尤其注重自主性规划,而不是依赖性规划。香港科技大学战略规划有专门的“同一科大”的规划协同措施:为了实现大学的愿景,共同达至卓越水平,整个科大上下一心,校董会和顾问委员会、学生、校友、教师、职员以及支持者会携手合作。
3.3 战略规划的格式化与个性化
战略规划的格式化指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战略规划实施的可检查、可评估的基本形式。
3.3.1 格式化: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格式。定性侧重于宏观目标描述;定量侧重微观任务分解。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由于具有总体性、概括性,权变性,因此,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定量几乎不太可能。当前,对国内高校战略规划的批评也主要是发展目标方面往往模糊不清、难以考核。其实,战略规划本身就是理念描述,定量并不必要。香港科技大学《2020年策略发展计划:建基卓越》也只提到了一项具体的定量要求,即“大学将招聘超过100名各级教员,以应付新的教学需要和接替退休的教员”。
战略的性质规定了文本的表达方式是理念描述而不是指标定量。因此战略规划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战略管理的终结,其行动性体现于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各二级院部将学校规划任务落实到本单位的学期或年度计划中,分清责任并配置资源。由于国内高校战略规划权变性,其评估指标体系也应作动态调整。事实上,把一个较长时期的指标定量汇总到一个文本文件中是不符合客观实际。
3.3.2 个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理念是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根本点。“后发”是大学改革、创新,基本事实依据,也是超越发展的逻辑起点。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辛厄特指出:“战略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使学校处于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耐基-梅隆大学就是抓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了后发超越。斯坦福大学也是以“优先合作项目”的发展思路,持续不断的“大学——工商业界”的合作,促成了闻名世界的“硅谷”,并使斯坦福大学享誉世界。
然而,在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各种实例中,大学个性特征也呈现了一条超越发展普遍性原则,如纽曼在《大学的理想》所述: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6]。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超越发展,在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历史中,都遵循了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及其与社会实践高度关联性的大学本位原则。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评价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09tjk124)、广东省高教学会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后发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质量标准研究(课题编号:11GJB1250660)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动员令:学习同志关于建设一流大学的论述[J].求是杂志,2002(7):51-54.
[2]叶志明.谈影响后发高校超越发展的因素及策略[J].教育探索,2011(8):12-13.
[3]湛中乐.大学章程精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04.
[4]叶志明等.建国后我国高等学校“后发”模仿与超越的理念嬗变[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6-15.
- 上一篇:反腐倡廉演讲稿
- 下一篇: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