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8 12:4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蝌蚪找妈妈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题,选编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3篇课文,1个“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1个“语文园地”和1个“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所选3篇课文都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为主,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借助图片、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演一演、比一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有趣的动物”,在大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话时吐字清楚,在认真听的基础上对没听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语文园地通过识字、字词句运用、写字、古诗积累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快乐读书吧”围绕“读读童话故事”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小蝌蚪找妈妈
2
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长成了小青蛙。
1.认识4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
3.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4.能借助图片或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
5.能提取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再交流。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我是什么
2
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如云、冰雹、雪等以及水的利与害。
植物妈妈有
办法
2
儿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大自然很奇妙,我们要仔细观察。
口语交际
1
有趣的动物
1.交流自己喜欢的一种有趣的动物,吐字要清楚。
2.听后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能有礼貌地提问。
语文园地一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归类识记8个词语,正确认读11个生字。
2.能结合生活了解“迎上去”“追上去”等三组词语中动词的意思。
3.照例子能使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的句式说话。
4.会写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字,做到执笔、写字姿势正确。
5.诵读和背诵《梅花》。
6.朗读《企鹅寄冰》,讲讲这个故事,体会阅读的快乐。
快乐读书吧
1
读读童话故事
1.在课外开展阅读童话故事的活动;了解读书的一些方法和好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2.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体会分享的快乐。
1
小蝌蚪找妈妈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四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各说一句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好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叹号和问号。
重点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根据语境选择读音。能正确读写“两”等10个字,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写字姿势。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
1.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角色对话。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字词教学
借助插图:“塘、脑袋、宽、肚皮”等字词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归类识字:可以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动作演示:“捕、迎、披、跳”这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达到识记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语气词“哇”,应借助具体的句子认读,再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
书写生字:“两、皮”是独体字,“顶、跳、孩”等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
2.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富有趣味性,有大量的角色对话,角色语言的朗读,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小蝌蚪,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对话的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抓住问号与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在情境体验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3.积累运用
结合课后习题的要求,通过比一比、选一选、演一演的方式体会动词的妙用,并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动词。借助插图,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__”的句式复述小蝌蚪变为小青蛙的变化过程。
1.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课文,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
(2)初读课文,和同桌一起认读课后的词语。
(3)再读课文,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随文识记“塘、脑、袋”等14个生字,在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教”。
2.借助插图,梳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3.抓住关键词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老师刚才在学校看见了一张寻人启事,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欢快地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2.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通过寻人启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读一遍课文,注意遇到不熟的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助识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抽查读。
(3)识记多音字“教”。
2.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1)相机出示词卡: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积累运用叠词。
课件出示:
红红的太阳
蓝蓝的天空
高高的树木
清清的河水
(3)指导读准轻声词:脑袋(nǎo
dɑi)
尾巴(wěi
bɑ)
(4)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
(5)读准后鼻音:塘。课件出示:池塘。相机用“塘”组词。
3.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快活”的语气。(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再指名读)
师:小蝌蚪这么可爱,我也想来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请大家给我鼓励,如果我读得不好,请大家给我指出不足。(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后,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1.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青蛙的呢?请读读课文,把写小蝌蚪逐渐变化的语句画下来。
提示:引导学生画出完整的句子,小蝌蚪变化的过程是: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2.引导交流小蝌蚪的变化。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谁能对照这些图,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件出示:
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
4.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完成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腿,再长出两条(
)腿,后来尾巴变(
)了,最后尾巴(
)了,成了一只(
)。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梳理故事情节,读悟课文呈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分角色朗读课好铺垫。
四、图文结合,学习分角色朗读。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久很久。指导朗读“游哇游”。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准语气、语调。
提示:迎上去问,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追上去叫,读出急切的语气,语速较快;看见妈妈后游过去叫,读出惊喜的语气,语调上扬。
课件出示: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1)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①教师引读第2自然段中小蝌蚪说的话,结合图片理解“捕食”。
②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想到了什么?
③齐读小蝌蚪说的话。
(2)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①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②读准生字“顶”,识记“披”。
③各小组分角色练读。
设计意图:
重组教材,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认识介绍小蝌蚪,到学习文本,再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五、情境表演,体悟道理。
1.谁能上台来演一演?(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小蝌蚪)
2.师生合作表演。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多么开心呀!妈妈会怎样夸奖他们呢?
4.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小结:小朋友们以后遇到困难要主动探索。
设计意图:
在情境中体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激起学生喜欢读童话、演童话的兴趣,在表演中体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认读生字、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积累动词,并会运用“披、露、鼓、甩”等动词写句子。
3.练习复述故事。
一、图文结合,品读语句。
1.小蝌蚪长大了叫什么?它长得还和小蝌蚪一样吗?
2.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
课件出示:
四条腿
宽嘴巴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谁能读一读?
(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青蛙长什么样子?
提示:仿照描写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脚有序地介绍。
(3)小结:青蛙真有趣,小时候叫小蝌蚪,长大了就叫青蛙。
3.动词积累。
课件出示: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像这样的短语还有哪些?
(2)看图,说句子。
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老师披着衣服改作业。
第二幅图:小妹妹露出胳膊打针。
第三幅图:大灰狼吃饱了,鼓着肚子睡大觉。
4.识记“披、露、鼓”。
(1)谁来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2)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动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找得准。
(3)迁移说话。
①出示一个人的照片。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说说这个人的打扮吗?
课件出示:
提示: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等。(能说短句即可。)
②教师追问,把句子说具体。
提示:戴着什么样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大衣?引问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③鼓励学生连着说两三句话。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他们多高兴啊!他们是怎么做的?
(5)找出相应句子,体会“蹬、跳、蹦”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小青蛙动作的词。
②指名读一读这三个动词。
③仔细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蹬
跳
蹦
④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带有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
⑤指导朗读句子。读出青蛙的敏捷。
⑥小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读句子,感受课文中动词的运用,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动词,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适时融入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课件出示:
两
哪
宽
顶
眼
睛
肚
皮
孩
跳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字分类。
独体字:两、皮;左右结构:哪、顶、眼、睛、肚、孩、跳;上下结构:宽。
2.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两”“皮”。
①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②观察并说说“两”“皮”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③范写“两”“皮”,分别提示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④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2)出示:顶、跳、肚、孩、眼、睛、哪。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①指导书写“跳、孩、眼”。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眼”左部横画间距均匀。“跳”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撇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结构更紧凑。“孩”字中“子”的横变成提。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②指导书写“肚”。
提示:“肚”字教学中,先借助块状图直观展示左窄右宽,再边讲边演示“错位”:左右两边差不多长时,左边的略下移,右边的略上挪,字更和谐、匀称。可出示儿歌“左右等长要错位,左低右高好可爱”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③指导书写“顶”。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顶”的右边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时两竖左右对称,末笔点与竖撇收笔处对称。
(3)指导书写“宽”字。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宽”字宝盖头包住草字头,“见”的横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撇和竖弯钩要舒展,底相平。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写,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类书写生字,通过观察发现、教师范写,落实了写字的重难点,学生先自主练写,再点评,优化写字效果。
三、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1.同学们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解到小青蛙生长的过程,真会学习!那么,你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吗?
2.学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按照小青蛙生长过程的顺序,参照图画,用“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要求:用普通话按顺序讲;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个体练习。
(2)反馈指导。按要求组织评议,重点是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3)按评议的内容,同桌互讲互评。
(4)反馈指导。
设计意图:
借助课文的插图,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看着图将课文内容一步一步复述清楚,复述课文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
、思、记能力训练过程。
四、游戏识词,趣味延伸。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小青蛙过河。同学们扮演小青蛙,一边读词语一边学青蛙跳,准确地读完一组词语就顺利过河了。
小青蛙,双腿一蹬,向前一跳,再一蹦,再一跳。学生边读边小青蛙跳。
课件出示:
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主动探索,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可开心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就一定能了解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
游戏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小青蛙过河》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巩固课文生词的识记的效果,和前面环节浑然一体,让学生余意犹存。
《小蝌蚪找妈妈》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同学们可开心了,因为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2.读中感悟,悟中激情。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初读课文后,学生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读的质量。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导学,要求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以读促说,说中理解。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重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3.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篇2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学习,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让孩子们快乐地置身于学习。因此,在幼儿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打开,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有吸引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吸引力,提高教师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应变能力。
一、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手段。通过这样现代化的手段,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充分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渴望。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的以黑板为知识载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带着兴趣学习,能够让学习轻松自由。多媒体教学富有活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将孩子们耳朵所听到的、眼睛所看到的生动联系起来,使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孩子展现这样的场景: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池塘里生下许多圆圆的卵,卵慢慢地孵化,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蝌蚪,接着教师用声音配合文字给孩子们展现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时,孩子们都高兴得欢呼“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找到妈妈了。”这样不仅完成了要求的教学目的,还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辛苦,使他们切实明确要做成功一件事是要付出努力的,通过这个过程他们的德智便得到了协同发展。
二、 提高幼儿的语言感悟能力
幼儿由于年龄小,感悟能力差,如果只文字进行教学,即使文字再生动形象,孩子们都无法理解。孩子们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居多,而多媒体课件大都是以图片和视频为主体,内容形象直观,色彩艳丽,把生硬的文字课程转化为生动的动画,使语言和动画有机地结合,让孩子们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刺激孩子们的感官,让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在教《胆小先生》一课时,胆小先生害怕一只老鼠,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胆小先生为何害怕一只老鼠,教师采取剪切画面和定格的方法,突出故事情节,使孩子们能够深入了解作品的人物特点,让孩子们切身感悟到了作品的真正寓意,由此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三、 丰富幼儿们的想象力
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可以使孩子们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了心理压力,提高了求知的欲望,激活了思维,强化了记忆。通过形象的课件,在不知不觉中便可以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此外,接触现代信息媒体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他们在活动中对媒体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选择、组合以及使用各种信息媒体的能力就会随之得到发展和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文字灌输,让孩子们看着课本学习,由于孩子们的语言水平有限,他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原本的文字信息变成了生动可爱的动画,孩子们即便是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通过多媒体的展现,他们也能够幻想出昆虫小草的天地。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既可以想象天上星星月亮的世界,也可以想象树林里花儿、草儿的生活。因此,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能够得到更为广阔的开发,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们的创造性也得到有力的开发。
四、高幼儿们的审美力
在以往的教学里,虽然也采用了图片开展教学,但是图片是静止的。而多媒体教学是采用声音和动画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感受。通过多媒体能更好地体现美的因素,如色彩美、造型美、动态美等,而且会表现得更鲜明、更强烈。比如教师在教《认识长江、黄河》一课时,为孩子们展示滔滔黄河、浩浩长江奔涌向前的画面,让孩子们感受到两大母亲河的磅礴气势。这种美的体验,激发了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生动的教学体验,激发了孩子们对课堂的喜爱,让他们对“美“这一内涵丰富的词有全面了解,提高审美力。多媒体教学通过造型、色彩等多种角度给幼儿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中具有美感事物的兴趣,可以激发孩子们发现生活美的热情。
篇3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下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 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
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到了第九天早上,有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后腿来了!”这一叫,同学们都围了上去,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仪上放大。学生们都睁大眼睛,两眼放光,小脸通红,那份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
二、引导实践,在生活本文由收集整理中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
因此,我们应该用新课程理念来实施教学,对教材内容加以充分挖掘,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实践的体验中学习。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
如教学《龟兔赛跑》时,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前表演故事情节。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制作课件,演示乌龟一刻也不停步地向前爬的动作。当学生们看到小乌龟这样努力地爬行,都情不自禁地为小乌龟呐喊“小乌龟,加油!小乌龟,加油!”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仿佛就在赛场,亲眼目睹了这场比赛,并深深的为乌龟的精神所感动。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四、手脑相长,在生活中创造
陶行知就手与脑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手脑相长”的论点。他认为脑与手联合起来才能产生力量。陶行知先生还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篇4
形是指“字”的形状,而“象”则是指印像有些字本身就是由图像演变而来的,这一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文字本身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借助于实物来帮助学生识记。如:在教《口耳目》一课的生字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形与字相似的地方,然后,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音、字、形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认字效果和速度就变得又好又快了。
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如:在教学生学习“鼠”字时,我让学生把“鼠”字想像成一只小老鼠,然后启发学生,那上面的“臼”实际上就是老鼠的脸,而下面的则是小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来,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得到了发展,我把这种方法称为“联想识记法”。
2 教形近字,注重比较
在教学生识生字时,我一般不让学生单独去认,而是把相近的字集中起来,一并出现,让他们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我把它与“日”字相比较,告诉学生记忆方法:“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如;在学生学习“她”字,我们可把“她”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既”与“即”容易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比较识记法”。
3 形义结合,加深理解
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教“看”字时,我让学生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教“跑”字,我让学生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在教学“开”字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让画面中的人做了一个开门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猜这代表什么字,先显示古体字像两手拉开门闩开门,接着把古体字笔画拉直,最后写出楷体“开”字,用颜色标显,使画面闪动。通过计算机边演示边讲解,使学生知其来源、含义,当今后学习“升、弄、奔、弃”等字时,学生自然会把这些字的意思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思考,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形义识记法”。
4 巧设情境,主动识记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创造轻松和谐学习环境。除了老师要有调控外,还要结合课文即席表演小节目,穿插儿歌等活跃课堂气氛。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配合课文内容,我制作了一个课件,问学生:“这只小蝌蚪想找妈妈,可是遇到了困难,不能往前游了,同学们愿意帮帮它吗?”“愿意!”学生的回答十分响亮,看来他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好,让我们一起行动吧!只要你最好的方法记住鸭妈妈、大金鱼、大螃蟹、大乌龟和青蛙身上的字,小蝌蚪就能找到妈妈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识记的方法很多样,看着因为自己的帮助小蝌蚪一步一步的向前游,学生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当我代替小蝌蚪感谢同学们的帮忙时,班级沸腾了,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识字的过程,学生的情绪始终很高,这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营造,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情境识记法”。
5 游戏识字,寓教于乐
在识字过程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设计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识记能力。我曾设计了一种欢乐对对碰的游戏法。这个游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我出示“亻”和“也、木、本、火、半、主、立”,让学生同桌进行“欢乐对对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把部件和汉字组成新的汉字,同桌互相拍手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一碰,他他。”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提高识记效果,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游戏识记法”。
篇5
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中,作者把小月牙比作一个弯曲的小船,一个孩子坐在月亮船里作诗――“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星星,星星在夜空闪烁;月亮,月亮上弦,月亮船;孩子陶醉地坐在弯弯的船上。生动形象的再现课文内容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氛围中。又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用多媒体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播放前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播放后组织学生回忆片中的情节,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是怎么样一天天长大变成青蛙的。这些动画效果,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兴趣浓厚,在快乐中学习,积极性相当高。
二、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内容生动形象,丰富直观,所以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有效地突破难点,轻松地掌握重点。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如在拼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通过CAI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效果声响,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和满足感等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学习拼音的新奇和兴趣;运用多媒体的录放音,辅助发音练习和纠正拼音的读音,使学生认读拼音更准确,更规范。在说话写话训练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描写的画面,并配上与儿歌内容相符的音乐或其他模拟的声音,恰当地运用声音、画面增强学生读、背、说和演的情趣,从而加强说话、写话训练,提高读写能力。又如在传统的写字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全过程要让整个班级的同学都看得清清楚楚是不太可能的。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大屏幕投影机或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可以充分地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全过程,是非常容易的。
三、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和创造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培养他们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创造语言美。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声音、图像和文本融于一体,形成多彩立体的视听效果,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领悟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如训练学生写《可爱的春天》作文时,可以先播放几段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片段,让学生感悟春天景色的美,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再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顺序的说出来,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写出美丽可爱的春天。这样,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会用美的文字去创造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篇6
1.传统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识字教学机械化。传统的识字教学注重形式,教师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从字的音、形、义逐一讲解,重在强调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学习,通过重复朗读和练习加深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耗时又低效,忽略了对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对识字学习产生厌倦感。
(2)教师主导识字教学。大部分低年级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到位。因此整个课堂识字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教”,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懒于思考,养成消极的学习习惯,并且使学生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局限于课堂的识字学习。传统的识字教学过于重视课堂识字学习,忽视了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堂虽然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识字量是有限的,教师教学任务多,不能将整个课堂教学停留在识字上,所以完全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识字量是不可取的。
2.教学中相应的改进措施
(1)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汉字的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游戏中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游戏识字,这不仅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会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比如,教师可以画一棵树,把与水果、树木相关的生字做成卡片,贴到对应的位置上;也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识字。教师拿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认对一个发给学生一张小粘贴画或者一面小红旗,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将识字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情境中识字。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引入一些故事情境或生活情境,调动起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以春天为题材,教师就带领学生去体验春天,感受春天的山清水秀、万物复苏的景色,从而为学好本单元的《 山青青 》《 小树谣 》《 春晓 》《 世界多美呀 》等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利用课件视频识字。生字课件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生字的写法和读法。例如,在教学《 小蝌蚪找妈妈 》一课时,可以用直观的方法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整个过程,方便学生理解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有了课件的帮助,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课文中的生字也就能很轻松地掌握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仅靠课堂来识字的话数量会很有限,要多掌握生字,学生就必须学会自己进行课外阅读。低年级学生不懂得选择读物,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引导,介绍一些有意义的课外读物,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识字量。
(3)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要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还要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校园里的资源,像通告栏、黑板报等内容,让学生学会去认读,在认读中识字。另外,家长也要利用家里的图片、日常用品的说明书、街上的广告等内容引导孩子去认读。认识的字多了,孩子就会自主地去学习生字。所以教师应和家长配合,一起促进孩子识字的主动性,让他们养成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篇7
现在,有了计算机,教师工作方便多了,查找资料、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既省时又高质量。而利用计算机设计出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是令孩子们深深喜欢。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教师的活动设计,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利用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述并构成的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那绚丽的色彩、美妙的声音和动态的图像,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的眼睛,充分地刺激着幼儿的感官,唤起了幼儿的情感,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其成才。
一、绚丽色彩,吸引眼球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要想让孩子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兴趣,就要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幼儿的特征是爱美、喜新、好奇、求趣,一切美、新、奇、趣的东西,都能引起幼儿极大的注意,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表达欲望,而多媒体课件鲜艳生动的画面最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例如在教学大班语言课《宝宝逛超市——认识量词》时,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有吃的,有玩的,有用的,有穿的……物品绚丽多彩,给孩子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渐入学习的境地,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量词的运用,去吸收新的知识,受到美的熏陶。
二、美妙声音,优化情境
古老的教学方式,一节课里,幼儿在课堂上听到的都只是一位教师单调的声音,没有多少学习的气氛,幼儿的无意注意也坚持不了多久,从而引起有些幼儿无法专心听讲,在教师讲话时去玩自己的东西,或者是和同伴讲话。而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添加各种各样的美妙声音,能刺激孩子们的头脑,使得孩子们的大脑不容易疲倦。
例如在教学大班语言《航天之歌》时,介绍到航天飞船升空时的情境,我在课件里播放了平时航天飞船升空时的倒数声,并在播放升空过程的时候还配上了航天飞船冲上蓝天时发出的打雷似的声音,这个声音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让他们感觉到仿佛自己就在航天飞船升空现场一样。在孩子们认读生字的时候,我在课件里插入原先让一些人录好的一些富有情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例如 “你真聪明!”“你说对了,我太喜欢你了!”“说得不够好,要加油哟!”等,然后在课件里插入一些可爱的动物,当孩子们认读生字后,会出示一个小动物,通过小动物富有情感的声音评价,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样,既提起了幼儿的兴趣,又提高了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因此,多媒体课件里那美妙的声音让孩子们倍感亲切,不仅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滋润,而且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三、动态显示,刺激感官
多媒体可以利用动画,充分刺激幼儿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从而把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的形式,把静态、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不但会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多方位地刺激幼儿的感官,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时,我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小蝌蚪从卵里钻出来,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小尾巴慢慢不见了,变成小青蛙这样的动态画面,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小蝌蚪成长的过程。我还设计了可拖动小青蛙的操作效果,只要轻轻移动鼠标,屏幕上的小青蛙跟着你的拖动而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可爱的小青蛙吸引住了,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故事里的小蝌蚪去找妈妈了。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形式多样,提高效率
过去,教师们习惯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单调且乏味,虽然讲得口干舌燥,但幼儿不喜欢听,教学效果也不明显。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它除了音、色、动画的结合,还可以将播放音乐、实拍相片、实拍视频或下载视频、设计常见的类似电脑游戏等多种效果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教具的单向性和功能的单一性,并将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内容,不仅缩短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时间,更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样,对于教师来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了更多的教学教育任务,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更生动、具体幼儿特殊的年龄特点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形象、鲜明、具体的事物更容易感兴趣并愿意接受。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需要,其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变小为大、声像并茂,改变了过去只利用挂图、图片等呆板、单一的表现形式,使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呈现或不易观察到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可以有效压缩空间感和距离感,使幼儿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数学活动《七巧板》,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利用flash播放动画演示,让幼儿欣赏一组七巧板变化的各种图案,充分感受七巧板的神奇,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房子”图案,演示七巧板拼房子的步骤并引导幼儿观察,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幼儿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信息。如在科学活动《可爱的小蝌蚪》中,幼儿对自然角中的小蝌蚪很感兴趣,都挤在自然角中观察。但小蝌蚪形态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给幼儿的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若能借助多媒体把蝌蚪放大,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头和身体,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可以让幼儿在兴趣盎然中看到从圆圆的卵变化成长尾巴的蝌蚪,接着长出后腿、前腿,最后尾巴消失,变成真正青蛙的过程。这样做,有效解决和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如科学活动《空气在哪里》,要向幼儿正确阐述空气的结构、性质等是非常抽象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应用将抽象的概念化作一段生动、有趣的拟人故事片段,这种形式对幼儿更有说服力,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作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这一特点,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让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激发出幼儿的美好情感。如音乐活动《小鱼游》,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的“海底世界”,各式各样的鱼在水里遨游。很快,幼儿就被具有动感、形象声音的画面吸引住了。在具体的感知下,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模仿小鱼游,同时配上欢快活泼的音乐,让幼儿感到大海似乎就在他们身边。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鱼,自编出不同的动作来,这样就能帮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幼儿游戏的主动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需要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入其中,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在表演《黑猫警长》时,通过教师的讲述,幼儿虽能理解故事大意,但要对每个角色进行揣摩并运用到表演中就有点困难。有些幼儿在教师的反复提醒下仍毫无头绪,便会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欣赏、体验、模仿,幼儿就能熟练掌握故事情节和故事节奏,从而积极地参与游戏,深切感受到成功以及成功所带来的愉悦与欢欣。
六、结语
篇9
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在经过近20年的发展之后,在现代信息化程度方面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主要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和图片等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后运用到教育中来,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扩展幼儿的信息来源,使他们更加的了解生活、接近生活;还能加强幼儿们对于美术的体验效果,使幼儿们相互之间能够多进行沟通与合作,从而尽可能的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能够收到更好的美术教育。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幼儿的美术教学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美术教学进行了阐述,首先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然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加深幼儿对内容的理解;最后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功能,可凸现幼儿教育的重点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验功能,提高幼儿欣赏水平,以供同行们进行参考。[1]
二、 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没有兴趣的话,那么人们只能被动的去接受和执行,这样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如果不激发幼儿们对于美术教育的兴趣,那么我们就只能强迫他们去学习,这样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们的学习效率,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会扼杀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要想幼儿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并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例如在给幼儿们上手指印画课《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调动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来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先给幼儿们创设一个丰富的情景,可以找一些有关《小蝌蚪找妈妈》的图片库以及背景库等,比如我们可以把小蝌蚪们找妈妈的背景设置的很美,从而起到视觉效果去吸引幼儿们主动观察和学习,也可以把一些图片直接拖出,呈现给幼儿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图片,这样幼儿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并身临其境地在教师为其提供的情境中学习和思考。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加深幼儿对内容的理解
与成年人的思维不同,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如果一个物件不能以一个很直观的形象出现在幼儿们的眼前,那么幼儿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难去理解,更不用说去对它进行很好的掌握。所以,为了使绘画的内容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象呈现在幼儿们的面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幼儿们的面前。比如在对幼儿们进行《设计邮票》的绘画时,如果我们对Flash 课件《邮票》及各种精美的邮票图片,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去对其进行很好的展示,那么幼儿们是不可能对邮票绘画掌握的很好的。因为幼儿们平时很少能够接触到邮票,更不用说让他们能够对邮票的图案、构成及功用进行轻松地掌握了。因此我们要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很好的利用,要尽可能的去加深幼儿们对于邮票内容的理解,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和运用。 [2]
四、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功能,可凸现幼儿教育的重点
由于幼儿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中,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们进行内容的讲解时,虽然内容已经非常直观的展现了出来,但是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幼儿们难以理解。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照相和放大功能,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仔细观察,提高幼儿的认识。例如,比如在幼儿的美术教学当中,幼儿们在对蝌蚪和青蛙进行了解的时候,可以展示不同时期蝌蚪和青蛙的特点,采用电子白板放大的功能,让幼儿仔细观察不同时期蝌蚪和青蛙有什么不同,然后总结归纳,幼儿们都感觉到其发展和变化。这样在帮助幼儿们掌握知识的也能凸现其重点,要想利用电子白板技术让幼儿们更好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学的老师多花费点时间和精力,在备课的时候将幼儿们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提前找出来,同时在课堂上要多加与学生进行互动,再将课堂上幼儿们经常犯错的地方进行放大,然后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对这些内容展示给幼儿们。只有这样,才能把电子白板的放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保证幼儿们能够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验功能,提高幼儿欣赏水平
在幼儿的美术教学当中,提高幼儿的艺术欣赏水平是做好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根基。幼儿们在美术的学习当中,需要由老师们去引导他们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让他们能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从而尽可能的去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最重要的是老师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的评价能力。比如在幼儿的美术教学当中,当我们引导幼儿们欣赏《民间剪纸》的时候,我们要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很好的利用,从各种资源中下载最适合幼儿们去欣赏的民间艺人剪纸的图片和视频,将这次好的图片和视频先播放给幼儿们观看,首先帮助他们了解这些剪纸图案所包含的寓意,然后引导他们去感受这些图片和视频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再将所展示的剪纸的种类、剪纸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和剪纸不同种类的图案告诉幼儿们,并让他们能够很好地去掌握,从而去帮助他们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在幼儿的美术教学当中不断地去提高幼儿们的艺术欣赏水平。[3]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幼儿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幼儿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了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卫星通讯技术、音像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因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幼儿阶段是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普通教育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1]。把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幼儿教育中,使幼儿教育与时俱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传播快、内容丰富、实效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形成清晰直观性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幼儿喜欢新奇,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增强幼儿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化特征,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快乐的氛围中,增强情感体验[3]。例如,在语文知识内容学习的课堂上,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在课前准备好视频教学课件,并以图标的形式在电脑桌面上展示,大班的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与爱好来选择自己想要进行语言练习的内容,进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对话练习。又如,在舞蹈表演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视频,向幼儿展示出风格各异的儿歌、舞蹈。在《化蝶》舞蹈的学习中,教师利用教学课件把角色与音乐进行有机融合,使幼儿对蝴蝶飞舞的情景有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而且舞蹈动作十分形象。
2.游戏教学,加深理解
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实现快乐教学的基本途径,同时对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4]。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幼儿实现精神成长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全身心投入,不分主客体,和其他小朋友之间尽情交流与沟通。在充分的互动中,拓展思维,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首先播放相关视频,通过动态化的视频,使幼儿对故事中小蝌蚪与鹅妈妈、乌龟妈妈及鱼妈妈之间的对话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将幼儿进行随机分组,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开展《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同时,教师要可以播放相关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游戏氛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对话内容。另外,由于幼儿在这个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生活化角色模仿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一同进行联合教学,家长利用数码相机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把这些视频播放,引导幼儿对这些生活角色进行扮演,不仅能够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由于幼儿对生活中的这些事物及交际比较熟悉,因而,理解和模仿起来比较容易。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引导幼儿积极发现问题,使幼儿的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幼儿会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相关的影像资料,对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对于一些中班的幼儿,他们对坐公交车要不要买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对此,可以播放乘车要买票的视频资料,当幼儿看到上车要主动买票或者出示月票的镜头后,就会懂得上车要主动买票的道理。
3.播放视频,提高幼儿自律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律能力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幼儿教师可以认真分析幼儿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视频动画,加强对幼儿的正确引导,提高自律能力。比如,幼儿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猴子过桥》的视频动画,动画片主要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只有一座独木桥,每次只能通过一只猴子,但是小猴们你争我抢,都想第一个过桥,结果在互相挤推中,有的小猴被挤到了河里,有的被挤伤了,此时老猴王说道:“如果你们再这样争抢下去,谁都过不了河,就让我们排队吧!”在猴王的指挥下,小猴们顺利地过了河,并且吃到了美味的桃子。教师通过播放类似的动画视频,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观赏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文明礼让的道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总之,由于教育技术优势颇多,彰显了时代特色,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环,因而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采用科学化措施,丰富幼儿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课堂实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虞春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伊斯兰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范丽娜.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1):15-16.
[2]宋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教学[J].广东科技,2012,06(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