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7 10:5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体工程学教学

篇1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教学改革;多维教学

一、人体工程学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并结合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完善、舒适宜居的环境,以满足人们在居住环境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体工程学则是一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重要学科,它具有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中,它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对前导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知识的理论概括与总结,而后续课程包括建筑装饰CAD、3DMAX/VRay、住宅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它们则是基于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展开实践操作训练,所以它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毋容置疑。此外,通过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普遍认为人体工程学难教、难学。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体工程学本身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和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精品教材缺乏,或者存在书本内容的专业针对性弱及书本内容僵化、落后等问题。总而言之就是教师认为不好展开教学,往往只能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然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效果差。即使掌握了人体工程学的数据尺寸等理论知识,常常也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在之后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操作中,频频出现类似于忽视尺寸数据,或者尺寸差值大;忽略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不能制作和使用等情况。因此面对以上情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二、人体工程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面对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状,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有的放矢地对人体工程学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要让教师把人体工程学从独立授课,变成具有专业针对性的综合性授课,将它与专业的前导后续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所以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人体工程学的教学设计方式。下面,我以课堂实践教学设计为例,列举了几种主要的教学方式。1)“问题式”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学科知识,必须将理论讲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教学过程中采用先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的循环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否则,老师讲的再好,对于学生也只是纸上谈兵,或者只能生搬硬套所学知识。下面,我以实际课程为例,讲解“问题式”教学设计。在人体工程学的第一节课,我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体工程学,在开始的导入教学中,选用了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椅子为例,先告诉学生一般椅子的尺寸规格,再抛砖引玉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椅子的多媒体案例。问题包括:椅子为什么是这个尺寸,分析这个尺寸的由来,针对实际情况的不同,椅子设计尺寸变化的依据及原则。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成果,回答上述问题,我再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椅子的设计依据及原则,并提出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机——环境三者关系的学科。这样的“问题式”教学方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及能力。否则,椅子的设计尺寸对于他们就只是一串数字,很快就会遗忘,也就不能体会到设计的真谛。2)“合作式”教学设计。“合作式”教学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原则上没有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所以,课堂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对学生来说具有惊喜感,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组织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式”教学过程设计,具体来说是教师设置一个课程项目目标,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教师提供的项目任务大纲,自行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及任务分工,然后合作完成任务目标。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对于他们常见的问题,有预见性的进行提点,对于突发状况从旁起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另外,在最后教学成果验收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项目成果及形成过程中的问题,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多维度、多方面地了解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培养学生形成以设计大局观为主,同时注重设计细节的良好设计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3)“场景模拟”教学设计。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模拟及思考,有助于改善因为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对生活多样性体验经验的缺乏,导致做出的设计具有不合理性的问题。此外,通过不同场景的模拟演练,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我一般是根据人体工程学章节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场景模拟练习。首先,我通过案例讲解示范“场景模拟”的主要内容,并设定项目任务目标。而且场景模拟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力求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例如在讲述“室内设计与人体工程学”时,我设定模拟在装修公司业主与设计师之间的对话场景。首先让学生四人为一组,两个人为一方,轮流扮演业主与设计师的角色。如果学生是业主,那么站在业主的角度提出自己对房屋设计的问题及设想,有助于学生了解业主的需求,以及对设计师的期望;如果学生是设计师,那么如何应对业主提出的各类问题,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到设计师的职能及素质要求。并且这样的沟通对话也是以后室内设计师的职业内容之一,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职场体验方式。

三、总结

以上是我以市场导向为原则,以实践加理论的教学模式为基础,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而提出的多维教学设计方案。通过课堂实践证明,多维教学设计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改变目前人体工程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钝化现象,更快更好地推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果、王栋、郭媛媛.《人体工程学》.吉林大学,2016

[2]李达.《人机工程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3]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刘怀敏.《人体工程学应用与实训》.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篇2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设计;教学改革

人体工程学是设计专业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它主要服务于实用艺术,为提高事物的使用功效和舒适度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科技成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增大,人体工程学已成为实用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门课程教学的成效也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是否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课也起到示范作用。如何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正确理解人体工程学的内涵,并将该课程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项目当中,是一个值得所有专业教师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缺乏针对性。人体工程学对于设计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头疼的课。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在人体工程学教学时还是采取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课终闭卷考试”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普遍有厌学心理,虽然靠在考前死记硬背都能基本过关,但考过之后很快就忘记。

2.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难以使学生从现实层面了解课程内容。人体工程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往往和社会实际脱节,难以使学生从现实层面了解课程内容。

3.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启发性。目前的教学比较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教授人体生理学、人体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等。课程中安排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简单的家具进行测绘,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这种授课方式没有跳出传统模式固有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方法探讨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重视设计实践教学。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根据现实需要,教师也可挑选网上设计招标项目,如家具、展厅或环境小品的设计等,让学生自组团队,设计投标,当然教师也可虚拟课题进行。在这种实战或模拟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哪方面欠缺,为以后自学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2)合理运用多媒体。在课件的设计上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繁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图表,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将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表现出来,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并用,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3)结合案例进行讲授。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设计中能更好地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更好地理解其使用范围和应用方法,在教学中就应注重运用丰富、典型的案例进行阐释,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评析、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工程学和本专业的关系,学会进行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例如:在“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这一章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各个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场景,除了选择书中介绍的案例外,还参考了大量和艺术设计相关的案例,特别是大量的人体测量数据与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像室内展厅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展具设计等,就会涉及到身高、立姿双手上举高、眼高的相关尺寸等。

2.灵活进行课程设计。虽然人体工程学是理论课程,但是它的作业最好要求学生以简单的设计形式来完成,或者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进行辅助教学。(1)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重新理解,本课程设计了一次调研报告:“用人体工程学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校园环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室外环境景观――寝室、教室、绘图室、阅览室等――坐具、寝具、文具等三个角度,去发现现实生活和校园环境当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此次作业可随着课程章节内容的展开逐步进行调研及资料的搜集,重点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2)小课题的设计。本课程安排了一次小课题设计“工作椅设计”,根据人体尺寸依据及椅子设计原则,分析目前学生用椅的缺点,设计一种适合学生用的椅子。作业提交内容包括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及设计说明。(3)大课题的设计。大课题设计既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小型空间设计作为设计题目,如居室设计、书房设计、小酒吧设计、小办公环境设计或专卖店设计等,制定完整的任务书,要求根据空间功能恰当地分割空间、布置和营造空间,尺寸处理要满足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其中的家具及用具设计要以人的舒适使用为宜,并将设计意图以效果图的形式体现出来。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人体解剖生理学;医工结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82-03

一、引言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在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中,它是医学基础类课程,也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是交叉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层次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后续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医学基础。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类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医工结合的交叉点,促进学生围绕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工作。

二、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多在工科院校和医学院校中开设,由于这一专业学科交叉的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容易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偏重于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此外,在这些专业中,其医学基础课程和工科专业课程独立开设,尤其是所开设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学科独立性较强,存在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专业课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些专业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发现,作为医学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涉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等几门课程,内容体量大、理论性强,然而课时方面却基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的几十个学时内完成该课程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大体量的教学内容,达到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对该课程的知识要求,是《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现有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研究大多是在生命科学专业和医学临床专业中开展,而在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仅有少数教学研究开展。作为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在这些专业中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如何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如何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实际的教学工作急需有新方法的探索。因此,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医工结合专业的培养质量提高有帮助,同时,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工科院校背景中开设的,依托工科背景,在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然而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医学学科基础薄弱,教学改革之前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突出生物医学工程的工科特色和学科交叉特点。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这种沿袭传统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负担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出发点,提出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分别从课程内容选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和实践环节结合以及改革考核模式等方面开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突出医工结合专业特色

以生理系统为框架整理课程内容,开展以生理系统为单元的专题教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在该课程中,细胞基本生理功能尤其是生物电的生理机制、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章节是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心电、脑电、肌电与生物医学工程重要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这些章节的教学会重点讲解,内容包括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相关的工程应用;而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内容系统性较强,相对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式设计采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把章节的内容梗概在课堂上讲解,具体内容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学报告,这样区别分配授课时间,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解决了课程体量大而课时少的矛盾。

为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整理、添加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循环系统时增加对血管支架、人工瓣膜、人工起搏器等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仪器工作原理的介绍,同时结合生理功能的原理给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比如,“更换人工起搏器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关闭起搏器,而是要逐步减慢人工起搏器的搏动频率?”;再如,在泌尿系统的教学中,在讲解肾单位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尿液是如何产生的?临床使用的人工透析机是如何工作的?”等问题,启发学生关注这些医工结合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并在课堂讨论时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些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以后《医疗仪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建立了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寻找医工结合的交叉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结合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公开课等视频资源把优势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网络视频公开课、课程相关专题纪录片及文献数据库等资源,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弥补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体量大而课时有限的矛盾。我校图书馆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视频,比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网络公开课程,斯坦福大学的《人体解剖学》课程,香港中文大学《语言与大脑》视频公开课,杜克大学的《人体生理学导论》等等,这些课程由资深的专家教授进行全程教学,内容清晰、详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进度介绍这些视频公开课给学生课下自学,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自学情况做简要的讨论和总结。此外,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纪录片也对课程教学做了很好的补充,这些影片由专业团队拍摄,案例丰富,制作精美,观赏性强,学生被纪录片内容吸引的同时,也激发了课程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睡眠功能时,链接《人体奥秘》睡眠专题的记录片,片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对睡眠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睡眠功能和研究现状有深入了解,教师针对纪录片中涉及的重要生理学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睡眠对人体是必须的?”、“快速眼动睡眠和记忆有什么联系?”等等,通过这些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实验环节教学

该课程配套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注意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的配合和衔接,开设的实验都涉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比如,生物电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围绕生物电内容设置了神经肌肉电生理、大鼠心电图描记、大鼠运动感觉皮层脑电信号的获取、人体脑电图描记等四个实验,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生物电,并通过生理信号分析系统对获取的生物电信号进行分析,实验中教师提出思考题,比如“如何获得好的心电图描记?”,这些实验操作和思考题将启发学生深入的认识生物电,为以后学习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专业课打下了基础。这些操作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逐步建立和后续专业课的联系。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完善考评体系,由以往对知识点的考查为重心转为以能力考查为重心,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考核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来改变考核构成,如平时作业(主要是章节重点内容的训练等)占15%、专题讨论表现占15%、自学模块表现(以讨论和读书报告形式体现)占1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占5%。减少闭卷考试中固定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目的分值等办法,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50%,重点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并且,把这种考核模式在开课之初就对学生明确指出,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把考试也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

四、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发现,注重医工结合、突出工科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有很大帮助,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人体解剖生理学》与工程应用和医学临床现象的结合,突出医工结合特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具有工科专业特色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此外,目前尚未见有生物医学工程等医工结合专业专用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结合正在开展的这种面向工科专业的医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收集整理相关的课程资料和各类教学模块的内容,尝试编写面向工科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既是对我们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归纳和总结,更希望能对医工结合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丰富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岳利民,崔慧先.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董秀珍.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旭,刘志成,陈安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的改革与实践[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7.

[4]陈超敏,周凌宏,龚剑,冯晓刚,陈光杰.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

[5]王凤丽.五年制高职医药学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6]徐燕,朱娟霞.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探讨[J].医学信息2008,21(11).

[7]刘书朋.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4).

[8]白燕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

篇4

关键词:基因运输工具 运载体 载体 DNA 连接酶 专一性 大肠杆茵 干扰素 糖蛋白

中图分类号:0-49

文献标识码:E

1 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到底应该称为运载体还是载体

人教版必修2第103页谈到:基因的运输工具是运载体;可选修3第6页提到。基因的运输工具为载体。那么,基因的运输工具到底应该称为什么?还是两者都可?

运载本身的汉语词典释义是:装载、运输。运载体的英文名称是carrier,定义为以下3种:(1)为分离样品中微量的放射性物质而加入的大量同类非放射性物质。(2)在细胞悬浮培养系统中,支撑生物体或细胞生长的固相颗粒基质,如加入发酵罐中的特殊塑料或微孔玻璃颗粒。(3)携带另一种物质转移的转运剂,如结合某种物质,携带其通过生物膜或在生物体液中转运的蛋白质。事实上,教材对基因工程载体的概念性定义是:指能将目的的DN段带入宿主细胞,并能进行扩增的一类DNA分子。

其实,基因工程的运载体不仅是转移目的基因的运输载体,也是扩增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同时也是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所以运载体这个名称,局限了它的功能含义,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人教版选修3称为基因的载体则更具有包容性。如果运载体只是起运输功能,那么转基因动物实验中,当导入目的基因采取显微注射的方法时,运载体实际是可有可无的了。实际上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大量扩增还是需要借助载体的自主复制功能,其表达也还需要载体上携带的启动子等调控元件。

另外,必修1教材中又有细胞膜上载体一词,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将之表述为载体蛋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基因工程载体和细胞膜上载体作本质上的区分和理解。

2 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具有专一性要求

人教版《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第7页“思考与探究”的第一题:限制酶在DNA的任何部位都能将DNA切开吗?以下是四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形成的DN段:

你是否能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

此题对(2)(3)(6)(7)这四个平末端在教参第12页给的答案是:(2)与(7)、(3)与(6)能连接。此题的原意应是想让学生形成对限制酶特异性的感性认识(即限制酶所识别的序列,无论是6个碱基还是4个碱基,都可以找到一条中心轴线,中轴线两侧的双链DNA上的碱基是反向对称重复排列的),但这样的答案却容易让学生对DNA连接酶产生一种误解。部分学生因此认为: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具有专一性要求。但事实上,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不具有专一性要求,DNA连接酶可以连接任意两个平末端。

实际操作中,对于平末端的DN段,常用T4DNA连接酶直接将两DN段连接(但因为连接效率较低,通常采用高浓度处理);或是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给具有平末端的DN段添加寡聚dT,在另一片段末端添加寡聚dA(或者分别添加寡聚dC和寡聚dG),再用DNA连接酶将其连接起来;或是先在DNA末端加上化学合成的衔接物或接头,使之形成黏性末端之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由此可见,DNA连接酶不同于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要作用于特定核苷酸序列,并打开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它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的碱基序列没有专一性要求,由不同限制酶切开的两个平末端,也可以由DNA连接酶封闭并连接。

另外,教材上的习题若教师按教参答案解释则可对题目加个条件要求“将四种由限制酶切割得到的片段再恢复原状”,这样才能基本体现题目“让学生形成对限制酶特异性的感性认识”的本意。

3 大肠杆菌能生产糖蛋白吗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在“基因工程的应用”一节中,在介绍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时,有如下一段文字“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1kg细菌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mg干扰素”。很多学生对这段文字存在一些困惑: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因此能生产糖蛋白,而干扰素是糖蛋白,故酵母菌细胞能够生产干扰素;但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这些细胞器,那又怎么能生产干扰素呢?

篇5

【关键词】大学;成人教育;工作质量

所谓成人教育是指对在职或脱产的成年人进行的具有较高层次的教育工作,以满足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我国的成人教育一般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两种,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工作主要集中与独立设置的成人教育高校以及大学设立的成人教育学院(抑或继续教育学院)。因此,我们认为大学成人教育是指大学根据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对成人进行中等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对成人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活动。

一、当前我国大学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学成人教育因其独特性等因素,当前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导致我国大学成人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大学成人教育办学主导思想混乱、成人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尚需加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尚需进一步推进、成人教育管理机制尚待完善等,并导致成人教育工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当前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以推动高校成教工作的迅速发展。

(一)大学成人教育办学思想不明确

很长时间以来,成人教育一直被认为仅仅是普通教育的补充部分,人们并未明确成人教育的地位,并对成人教育工作持以“游击队、杂牌军”的态度。尤其是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学校资源趋于紧张,很多学校便将成人教育资源用以普通教育工作。同时,部分大学成人教育工作还出现办学方向和教学目的不明确等现象,如一些机构将成人教育作为学校创收以及学校工作人员分流的途径,对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等很少进行考虑。部分学校在办学目的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并没有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开展工作,不为学生服务意识明显。

(二)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尚需加强

在成人教育办学过程中,有些学校专业布局十分不合理,部分专业趋于同质化,甚至部分学校的成人教育工作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办学倾向。在一些学校,成人教育专业布点多、招生数量大,而其他一些专业则布点少、招生数量则很少,这导致学校毕业生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同时存在的问题,即就业中的结构性失调问题。近几年,部分学校加强了学校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工作,但仍未满足学校须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这导致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人才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用性人才偏少等问题。

(三)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尚需进一步推进

在一些学校,成人教育工作的部分内容与成人生活实际情况脱节严重,实用性较低,并且部分学校的成人教育教学内容未能适应成人完善自我以及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实现成人教育的价值。同时,部分学校成人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在教学中未能关注成人学习的特点,过分注重单向输出,在师生感情沟通方面较为缺失,难以引发学生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情感认同。在部分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目标过分注重学历,与成人生活等现实问题相脱节,逐步丧失成人教育的特色,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进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积极推进成人教育改革工作,实现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实现成人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积极推进改革,这具体包括探索成人教育多元办学机制、优化成人教育专业设置以及加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等。

(一)探索成人教育多元办学机制

高校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满足成人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以逐步打破封闭式办学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加强大学成人教育与企业的互动参与。对学校来说,这首先需要加强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多层次分析,邀请相关企业参与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育课程的设置工作,并在教学工作中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经常聘请企业人员对成教生的专题讲座,并在企业建立学校实践基地等,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入全面合作。其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并根据学校是实际办学能力进行招生;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则应加强与社区、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学校教学工作于基层组织的紧密结合,提高办学质量;在就业方面,学校则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优化成人教育专业设置

大学成人教育工作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适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在保持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情况下,大力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首先,学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来招收学生,并以市场供求作为学校开展教学培养工作的导向,同时也明确的对专业方向进行调整。其次,学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努力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这就要求学校将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成教学生开放,并将优质资源对成教学生的开放程度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

(三)加强成人教育教学改革

在加强成人教育改革方面,学校则应坚持教学相长,努力改善学校的教学方法,丰富学校的教学方式,提高学校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具体方法则包括开始任选课,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以及职业发展实际需求选择加深课程;教育工作应实行学分制改革,让成教学生在学习时间、内容以及具体学习方式上享有较大在自主性等。

此外,推进成人教育改革工作还需要加强成人教育的制度化管理,这包括提高管理规范化、完善学校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健全学校绩效考核制度等,以实现大学成人教育工作在系统化、体系化的管理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梅影.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7-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肩负着为食品企业培养食品工程师的重任,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1]。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许多高校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对高校工程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认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参照工程教育认证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目前该协议组织共有15个正式成员、7个预备成员,我国是第21个成员。该协议要求各正式成员采用实质等效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这对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已经有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10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完成第二轮认证[3],大连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4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加2014年度专业认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导向性作用。

二、工程教育认证中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规定,对工科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4]:

(一)课程体系方面

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基础课程应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1.工程基础类课程。各校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

3.专业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二)实践环节方面

必须包含的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或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三)毕业设计(论文)方面

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毕业设计应有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

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结题答辩等。

三、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因此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科学及食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但是很多学校存在重工艺、轻工程,重论文、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表现在工程制图、金工实践、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教师自身工程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高学历却无工程背景,既有工程背景,学术水平又高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毕业,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缺少食品企业生产技术、工程及工厂设计的实际经验,有的甚至无工程专业教育背景[6]。由于顶层设计的问题,近几年高校注重SCI论文的发表,将教师的职称、评优、考核等与挂钩,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更愿意扎根实验室,而不愿意到企业一线指导。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影响工程教学质量。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体现学生工程教育水平

高校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特别是工程相关实践在学生综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学生的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较低,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

四、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加大工程类相关课程设置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保留《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设计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新增工程类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绘图》、《C语言程序设计》、《化工仪表与自动化》、《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等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删除课程论文类实践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新增《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工程训练(金工实习)、《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工程类相关的实践环节。

(二)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校讲课

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现今所招聘青年教师学历高,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锻炼与职称考核、评优等挂钩,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晋升的青年教师,至少有半年企业或生产基地实践的经历。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校,除为本科生授课外,实施“双师制”,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时,加强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

将原先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从4.0学时提高到6.0学时,周数从8周提高到12周。针对之前毕业学生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规定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中必须有50%以上做毕业设计。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课程考试改革,将课程考核从过去的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加大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小测、实践等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0%。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期末压力,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五、结语

课程体系改革仅仅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其他多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比如师资队伍建设、毕业条件、支持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力争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工程领域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任海伟,陈晓前,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8):71-7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网站[DB/OL].http:///column.php?cid=18&ccid=36.

篇7

近年来,大众化教育以及对人才需求量的剧增,使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国基础建设飞速发展时期,土木工程作为一门工程类专业,也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上必需满足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三大属性,所以对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1,2]对于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向研究型转型大学,创性型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关系到这两类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是否准确和评价是否达到办学核心目标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但是当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而言存在较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矛盾

长期以来,土木工程教学一贯秉承重理论、轻实践的作风,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胜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实践课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完成,学生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导致实践课名不符实,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如大规模的扩招,使得现有的试验器械、试验场地已不堪重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严重滞后,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手段和内容的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迫切需求。

2.实践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的矛盾

其一,要求担任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然而,对于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是十分稀缺的。其二,现在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中,教师本身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出现偏差,往往以说教代替指导,忽略了实践教学的本质。其三,受社会功利的影响,部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把实践教学当做是获取上课酬金的途径,把教学当职业而非事业来对待,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实践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的矛盾

大部分高等院校长期以来通过校院两级督导,对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监督,而对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学生的课程设计、室内外实验、三大实习均在无序的情况下进行,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秩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4.缺乏对实践教学方法和保障措施的探索

为教而教的现象在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屡见不鲜,相关教师在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和实施保障措施方面投入精力过少,没有深入思考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什么策略和办法能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便利和支持。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利剑,是实现研究型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然而,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措施方面都无法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结合湖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以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重新构建适合于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二、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措施

1.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优化课程结构

现有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重新定位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组,核心内容是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结构的优化需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制订适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突出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4,5]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需重新优化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关系,删除现有课程体系中重复、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部分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实验;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扩大实践教学作用;设置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性实践活动,加强课堂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校内资源合理利用,构建阶梯形创新试验平台

我校2006年与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院校合并,并将各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合并后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由于合并前缺乏整体布局,一方面重复购置了大量的试验设备,合并后的土木工程试验室设备处于混乱不堪状态;另一方面,试验室教师的分工不明,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利用试验教师个人能力,导致大量设备空置率极高,部分新购置的贵重大型试验设备,自验收以来就从未投入使用,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通过校内试验资源的整合,对现有试验设备进行重新定位,试验指导教师重新定岗,建立面向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试验平台和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试验平台、技术鉴定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从而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阶梯形创新试验平台。

3.素质提升计划实施,加快创新人才的产出

为了给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提供实践平台,加快创性人才的培养和产出。土木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12年首次实施素质提升计划,每年招收1个素质提升班。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选拔对土木工程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并有余力的本科生,提前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中来。学院为每位素质提升班学员配备专业导师一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从事创新性实验研究,加快了创新性人才的产出。

4.创新项目平台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大学创新性实践实训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主要是以实践项目为载体,调动本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组织有能力和余力的学生主动进行申报、参加这些创新实践项目,在立题、开展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勇于承担和团队精神,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5.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促进创性人才培养

学科竞赛是引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李金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手段。本科阶段的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模糊,主动性不强。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在构建创性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国家级、省部级及学校开办的各类学科竞赛当中去。在竞赛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充分发挥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勇于承担和团队精神,实现了以学生位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能够接接触并深入学习学科前沿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及创性意识,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

1.整合资源,加快试验设备共享

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硬件和软件上的双方面保障。首先,从学院层面上,学院内部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快现有试验设备的整理和归类,整合现有的试验资源,并合理规划将来需采购的试验设备,使土木工程试验室内空置的大量设备得到最大化利用,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的同时能够开展创性性实践研究。其次,从学校层面上,应该充分发挥设备管理和采购等职能部门的统筹规划功能,破除各二级单位的隔阂,建立全校资源共享系统,宏观控制各学院之间少买或不重复购买一些使用率低、已经过时或教学效果差的试验设备,多购买一些适合于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创性人才培养急需的试验设备,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服务。

2.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管理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严格的经费使用管理措施是确保创新性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学校通过上级拨款、企业捐款和开支节流等多方面的途径,争取尽可能多的将教学经费投入到创新实践教学当中来,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学校和学院制定两级经费审批制度,建立校院实践教学督导组,对实践教学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对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每一笔费用支出严格把关,杜绝将实习经费以接待费、招待费和劳务费等科目的支出,切实将每一笔经费利用到实处,确保经费使用效果最优化。

3.鼓励产学研项目和校企两层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产学研合作项目,是将科学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并反哺教学的重要举措,开展好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产学研合作是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加强学院已有的建筑设计院、工程检测中心、监理公司和司法鉴定中心4个工程实体建设,抓住学校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实体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广大在校学生参与到实体当中,促进实体全面健康发展,为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其次,要加强学院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互惠互利的合作新机制和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增强企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企业紧密结合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聘请企业导师,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材料力学实验 工程教育认证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39

我国是世界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大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工科毕业生被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输入社会。可是,虽然我国的工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在培养人数上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在对世界工程教育的影响力上却并非最大。为提高我国工科人才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从2006年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汪试点,到2013年6月19日,我国已成为《华盛顿协议》第21个成员。这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开始走出国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时期的到来。专业教育的改革必导致课程教学的改革,反过来课程教学的改革同样要遵循专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渚多工科专业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改革的浪潮下,基础课程的改革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课程改革是整个专业教学改革的其中一环,是为专业教学改革服务的,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有意义的改革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工程教育认汪对我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有什么影响。

1 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中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与我国传统的工科专业教学评估不同,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其自身的特点。

1.1 培养目标更具体

在工程认证体制中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明确指出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要求,其中除了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外,还有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程度的具体要求。例如:经常见到很多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写某某专业是培养怎样的专门高级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含糊其辞,目标达成与否也不可估量。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中这种教育目标是不可取的,目标的确定也必须满足SMART原则,即Specific具体的,Measurahle可计量的,Attainment可以达成的,Reasonahle合理的,Time有时间性的。以吉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在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改进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变为学生不仅能很好的掌握水、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很好的设计和综合规划能力,最终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家长和老师期望的毕业生标准。当然这种培养目标比前一种培养目标更能体现SMART原则。但是仍有改进空间。

1.2 知识和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由于在专业的新评价模式上,学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评估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要求上,还体现在各种能力和技术上。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人才培养要求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固然与现有高等专业教育的要求相去不远,但是在人才的能力上面要求就大不一样了,如要求学生有团队协作能力,这意味着只知自己读书与同学关系不好的学霸并非高校培养的合格人才;又例如要求学生有运用现有课堂知识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也就意味着中国式教育中通常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的教条式教育需要改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仅是记忆,还要会运用,并且能够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一个较复杂的工程问题转变成自己可以解决的各个知识点的集合。此外还有人文素养、运用现代工具和手段等等一系列的能力都有相应的要求,

1.3 人才培养与工程实际结合更紧密

工程人才培养出来是干什么的?绝大多数人才都是在各个工程行业当中从事工程相关工作的。这就意味着人才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的,既然是面向社会,面向各个工程行业,就必须与工程行业发展和需求相结合。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为增强工程教育与行业的紧密度,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都有区别于以前的要求。首先人才培养针对学生不仅仅是完善的学习指导还需要完善的针对学生专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都需要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再就是,毕业生要求需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且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中除了要有专业教师还需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1.4 强调学生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现有的高等教育是学生出了校门就和学校没关系了,以后能不能在行业内有发展全凭个人本事,但是新的教育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学生毕业时的状态,还要能反应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这就好比高等教育要从商品售出概不负责的时代,转变成一切商品免费质保5年的时代。这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大大提高。

1.5 以普通学生评价代替优秀学生评价

办教育的都知道,好的学校有差学生,差的学校也有好学生。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往往拿着金字塔最顶端的学生说事,通过证明我有好的学生来说明我的办学质量符合要求。这种评价方式本身就不符合概率学的理论,因为这些优秀的学生对你教育的专业来讲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并不能代表平均水准。但是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需以刚刚满足毕业要求的普通学生为评价标准,而能够满足毕业要求的学生为绝大多数,也就意味着这绝大多数学生比评价时能看到的更优秀,这样的评价模式更能体现学校某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2 《材料力学实验》课程可以提供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的培养

在对工程教育认证体制的人才培养的特点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反过来看看《材料力学实验》课程可以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的培养。首先,当然是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如巩固材料在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情况下的变形特点、应力分布特点、应力应变关系等。其次是熟悉工程测试中常用仪器的操作和常用实验方法如扭转仪、万能试验机、千分表、静态电阻应变仪等。最后是对学生一些能力的培养,如与实验直接相关的如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的总结能力及动手能力等,与实验无直接关系的团队协作能力等。显然,一门小小的实验课程涉及到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

3 现有课程教学及教改中与工程教育认证中人才培养特点相悖的地方

正是由于课程涉及的学生知识能力培养方面非常多,同时开设这门实验课的专业也非常多,所以开设课程的学校多、教学的老师多,大家总结的教学特点及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意见也多。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有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很多与工程教育认证中人才培养的特色相背离。这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3.1 与现有行业发展不符,学校教育明显滞后

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行业内涉及到的材料试验种类较以前增多,同时测试仪器、工具和方法不断更新,然而看看现有的材料力学教材和课程要求,很多毕业了十多年的大学生会发现,实验项目基本不变,很多工程界已经很少使用的仪器设备或测试方法学校还在用,而一些当下在工程界常用的设备和仪器,学生没听过,老师没见过,学校更不会主动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人才培养与时代与工程界可以说是完全脱节的,更不要说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了。

3.2 学生动手机会减少

学生进行材料力学实验,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但是现有的很多实验教学改革中却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降至最少。举个例子来说明,电测法是材料力学实验中一个重要内容,电测法实际上是将应变片贴在测试物体上,通过物体的变形使得应变片上电阻产生变化,通过不同的电桥接线方法,经应变仪把信号放大读出贴片位置处材料的应变情况。这样一套实验如果要完整的操作下了,其难点有两处,一是应变片的粘贴,二是电桥搭接。尤其是应变片粘贴时对学生耐心、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如果是处理不当,应变片就作废了,应变片得重新粘贴。但是为了节约教学成本、为了提高教学速率,很多学校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是将应变片贴在固定的实验构件上,电线也焊好,一批学生用过后,下一批学生接着用。学生知道应变片怎么选择了吗?实验指导书上写了。知道应变片怎么粘贴了吗?实验指导书上也写了。在工程中能自己实施类似的实验,自己贴好应变片吗?不会。这样的实验过程,无异于纸上谈兵。更有一些好心的老师干脆将电桥线路也搭接好,学生来了直接加载,读数,走人,实验数据得到的又快又准,皆大欢喜。但是如此设置的实验,已经没有开设实验的必要了。

3.3 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训练太少

在中小学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所有操作步骤教师都会有严格的标准的说明。到了大学,很多学生做实验时总习惯性的问老师,实验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实验数据怎么记录,有没有表格,要记录几组,哪些实验数据是需要的,实验数据处理用哪个公式等等。一些教师为了避免过多的类似问题,于是在实验前总是将实验的所有细节通过课件、教学参考书等多种形式直接塞给学生。老师好吗?好。学生还要动脑子吗?不用了。于是乎课程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不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而是展示老师的实验设计能力。而这样的老师还往往是学生口中的好老师,各种教学竞赛的佼佼者。为什么?细节处理到位啊。实际上学生在这种课程中顶多是学会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和处理,但是实验设计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和养成,毕业后遇到很多工程问题,没有固定的实验方法提供,没有老师帮忙,只能干瞪眼了。

4 《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趋势

对于《材料力学实验》课程而言,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的教育改革重点之处应该就是以上的相悖点所在。同样着重三点。

4.1 提高与工程行业结合度

实验课程中学习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应及时更新,关注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实验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可领先于行业发展但不应落后于行业发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时效性。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每隔数年进行实验项目设置的调整,遛免实验课程项目设置时的换汤不换药现象。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工具也应做到除了折旧、损坏原因的淘汰之外也应存在技术原因的淘汰。

4.2 增加学生实验操作中动手机会

在实验教学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主动性学习,而非被动性的听听课,看看书的学习。学生应熟悉重要实验操作过程,熟悉重要及常用测试仪器操作步骤及使用方法。而且,实验操作应以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实验小组成员不易过多,以防止很多实验操作训练只能惠及极少部分学生的情况存在。

4.3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高校老师不是保姆和奶妈,没必要将所以实验的细节都送到学生面前,高校教育应更强调方法、能力的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一个实验也仅仅是一个实验,学会实验设计的能力则使得学生在社会中和以后工作中有着更强的行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实验课程的教学导向也有必要改进,不应把将所有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作为评价标准,而应该以学生是否基本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作为教师教学好坏的评价标准。

总之,在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工程专业教学目标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作为专业支持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也应顺应时展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迟子芳.工程教育认证环境下环境工程教改初探――以吉林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1,3.

【2】修开喜,朱泓.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对我国专业认证的启示【J】.吉林教育,2013,(13):43-44.

篇9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个人成长工作坊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46

Effective Exploration of Experience Teaching: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Course

LI Cuiping, YANG Xiaoxing, DING Zhiguang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is a use of the theory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into new forms of teach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mong real.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s to follow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act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give full play to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l, in the case of setting the theme, drawing on psychological drama plays, expand training and other forms of psychological open lesson.

Key words experience teach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group counseling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颁发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三位一体的特色。个人成长工作坊是顺应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设定主题的情况下,借鉴心理剧扮演、心理扩展训练等形式开设本课。个人成长工作坊既丰富了理论授课,同时也是对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和创新。

1 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意志、情感、态度和行为全部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整个学习过程和形式由教师设计、指导;学习效果呈现在学识层面上的增加和个体能力、情绪、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改变上。

体验式教学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研究历史可以直接追溯至杜威、勒温、荣格、罗杰斯等人。1934年,科翰(Kurt Hahn)强调“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并把这一教育思想应用到人员培训和户外学校(Gordonstoun School)上,目前,Outward Bound已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培训机构。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 Kolb)阐述体验学习应该包括学习者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它涉及到学习者的情感、知觉、思维和行为。其中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表一个面向全体美国人的计划,强调亲身体验学习的重要性,其中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有布鲁纳发现教学(JeromeS.Bruner)、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的非指导性教学、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Suchman),马夏拉斯与考克斯(Masha, and Cox)的社会探究模式。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以他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为依据进行教学创新,提出“在做中学”。杜威从社会角度观察教育,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在于教育;社会的组成是因为人们互通的意识、情感、目的和信念,经由人们的交际和联系实现;而教育是实现有效交际和联系重要渠道。无论是何种教育,都是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由于经验改造和生活紧密相联,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而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他反对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

从体验式教学发展历史来看,它的理论基础比较丰厚,国外研究成果较多。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体验式教学起步较晚。体验式教学在我国受到重视并得到规模性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9年,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重点就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教学,重点强调“在体验中学习”的教育思想;2001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各学科进行教学目标和体验目标的描述。另外,从近几年的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发表文献数量上,可以得出体验式教学逐步受到重视。在心理健康康教育领域,更多的是把心理工作坊作为一种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培训手段,或是进行团体辅导的实证性研究,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综述和问题提出方面。

2 个人成长工作坊的开展缘由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将“工作坊”的概念应用到不同人群的相互交流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工作坊当中有不同的角色分类,一般有三种:(1)参与者如学生,一般10~20名左右,他们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群体,在本课题研究中,参与者均是在校大一学生,他们问题相近,心理需求相差不大,为同质群体。(2)专业者如指导教师,一般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指导老师,对参与主题工作坊的学生有直接的帮助作用,每次主题由一名老师主导,其他两名老师辅助。(3)促成者指一般的工作协助人员或观察者,促成者既可以具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也可以是其他人员,没有严格要求,但其作用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地协助学生探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工作坊以10~20名左右的成员在某领域专业领导者的引领之下,通过活动、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活动形式。由于其趣味性强、人群的易接受性、效果显著性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短期的心理培训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个人成长工作坊是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组织形式,每次活动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设计、组织活动,让参加人在活动中有所感悟,促进他们的思考,获得个人成长。

目前,关于本课教改的呼声很高。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颁发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文件明确地将本课定位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据所查资料显示,目前有少数学校用个人成长工作坊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个别学校开设了类似的选修课,而将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未见报道。为了更好地体现“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这一特色,本研究尝试将在心理培训中常采用的个人成长工作坊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设定主题的情况下,借鉴心理剧扮演、心理扩展训练等形式开设本课。在实际教学中,本课题计划用个人成长工作坊形式开设两期选修课作为试点,并将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与个人成长工作坊式的教学效果做对比研究;除此之外,试图探索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为将来全面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 个人成长工作坊实际应用

在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成长工作坊开设两期“个人成长”选修课作为试点,每期四个主题,每个主题两次课,时常八周。为了便于整体活动、分组活动和分组对抗活动的开展,设定每期32人;选修同学为2年级的本科生,根据学校男女生比例设定为1:4,他们在一年级都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编》课。

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情况、自身的教学和咨询经验以及文献查阅等几方面来源发现,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方面存在问题比较突出,心理需求比较强烈;因此我们设计四个主题:人际交往,心灵成长,放松减压和情绪管理。这四个主题根据授课循序渐进的情况进行排课:首先是随机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相互认识、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由于放松也可以作为管理情绪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情绪管理之后;情绪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认知,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体验,之前的活动能够很好地为这一课程做铺垫,根据这点把它放在最后讲述。

个人成长工作坊以学生体验为主旨,通过借鉴团体活动、心理剧、角色扮演、放松训练等活动形式,进行主题设计、组织活动。每次课正式开始之前会有一个5~10分钟的热身活动,比如放松减压课堂用到的“为你按摩”――其中一个学生背对另一名学生,后面的学生为前面的学生按顺序从头部到肩部一直到双臂,开始用指尖为对方按摩;这一热身活动既可以让大家打破僵局、活跃气氛,又能体验到放松的感觉。主题活动是围绕每一次的主题进行设计的活动,比如情绪管理课当中使用到的心理剧扮演。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设定好剧本,比如课上用到《镜子》――李明一心想当学生干部,却一直未能如愿,为此,心情越来越坏,时逢学生会干部改选,每每与同学交谈,他总是指责批评某某同学想当 “官”,令其他同学十分反感;最终,在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开始反思,最终走出情绪的魔窟。

每一次课程都会涉及到体验、分享、交流和整合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能通过活动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期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有所收获,并把这种行为改变应用到生活当中。

4 存在的难点、问题与建议

本课题试图遵循体验式教学的理念:结合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做-学”结合的思想,利用个人成长工作坊式的体验教学,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启发学生把课堂所学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个人成长工作坊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在开展的过程对学校师资、学生的考核以及规模性的推广都存在一定的要求:

通过总结两学期的开课实践,发现个人成长工作坊作为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验式教学的尝试。它充分遵循了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中心,以合作为主线” 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原则。通过学生反馈发现,学生在工作坊当中不仅增强了自信,体验了快乐,还满足了需要,塑造了行为,获得了成长。个人成长工作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只有学校全员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使个人成长工作坊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

*通讯作者:丁之光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GJJG060)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理工院校人文学科;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近些年,理,工科院校向文理综合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培养的都是具有较扎实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相应地,为增强学生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就必须开设“现代汉语”这门基础工具课。而理工院校人文学科学生的特殊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对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新的探索。

一、研究方法和实施计划

1.研究方法。(1)问卷法,调查师生对现代汉语课学习兴趣、内容了解和实践运用情况,然后统计分析;(2)加强教学实践(作业训练和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3)积极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不断积累教改经验,不断完善讲义,及时总结教改得失,(4)虚心学习,要主动向学界大师请教,还要利用一切便利机会,观摩同仁课堂教学,切磋现代汉语课程教改的有关问题。

2.实施计划。(1)学习有关最新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2)搜集有关非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改信息,开阔眼界;(3)制定教改方案;(4)积极投身教改实践;(5)积累和总结成败得失。

二、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

目前,国内现代汉语教材,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的通用教材,各有特色,不同程度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做出了一定贡献。有的教材理论的系统和精深,辅导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青年学者。但现代汉语教材各行其是、体系纷乱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善,若论鲜明的简明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强人意之处,比如:个别教材或许“全书信息量大”,但教材内容偏多,重点不够突出、简明精要不足;语音、语法或过多重视学科体系,知识繁琐艰深,偏繁偏难,师生穷于应付;或只对语言现象作脱离语言环境的静态描述,不切实用;或顾此失彼:这些教材大多是语法领域大师主编的,而且在配套教参或指导书中收集的尽是语法成果,实用、适用的修辞部分失于薄弱,有的甚至于没有修辞;或强加于人,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缺少弹性,整齐划一有余,灵活机动不足,教学效果仍不甚理想。所以编写一部全新的简明适用的“现代汉语”教程是时代所需,势在必行。

俗话说,“兵马未行,粮草先动”,对教学而言,师生的物质基础就是教材,编写一本全新的简明实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以及突破性的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实用现代汉语教程”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程以非中文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以及新时期学习和应用现代汉语的需要为宗旨,结合学生已有基础,精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系统学习过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立足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内容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部分,简省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语音、文字,重点放在词汇、语法、修辞三章;在总体构思、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练习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不失系统,务求实用”,同时充分吸收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突出汉语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的知识。

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一部带有突破性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社会交际交流奠定基础。为了便于教与学,本书编者正在编写辅助教材《(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内容有教学大纲、课程说明、习题答案和其他供教学和自学用的资料(包括模拟试题),可供普通高校师生参考。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加强授课的针对性、灵活性和亲和力,现代汉语教学最好还是传统的黑板教学法。但是,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手段。我们对多媒体手段的利用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功夫在课外。我们正在准备将所有的授课内容,比如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材重点说明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便于学生复习、自学,便于教师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在课堂教学中,讲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合理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到讲授知识准确无误;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针对现代汉语课抽象缺乏灵性而实践性又强的特点,尽量采用趣味教学法、语用修辞教学法、语言文化教学法,精选语料,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3.现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采用以“面”带“点”的方法:重点讲解每章的概说,给学生以对该课程系统全面的认识;每章之后节的内容,选取重点讲解,余则要学生自学。同时,为便于学生自学,指导学生用网络法把相关的知识系统起来,列成表格,一目了然,以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