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0 17:3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高专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MOOC;高职高专;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45-02
MOOC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SA Zhimin
Abstract As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igher voca-
tional school, improving its teaching quality has been often discussed
but not completely solved the problem. MOOC from some foreign university put forward, to the well-known university in China to join,
until now many scholars, research experts, to solve the problem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Key words MOOC;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1 引言
随着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整个社会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信息的获取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拥有未来;谁先拥有信息,谁就拥有控制未来的主动权。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爆炸给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教育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工作能力都需要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更新,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地要求提升。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完成,要求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的效率、教育的能力、教育的模式等多个方面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2 高职高专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纲领性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入学率要接近15%;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过
渡;积极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根据1998年的统计结果,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成人继续教育学校,再加上电大注册生、通过个人自考所获得文凭的学生以及军事院校学生(党校除外)的毛入学率也只有9.1%,与世界公认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低数量指标15%还相差甚远。为此,我国所有的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财政支出等已经达到极限的情况下,也只是让毛入学率达到10.5%。
再者,从苏联式精英教育模式向美国式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过程中,还包含从以前的只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少数英才,转向培养既满足国家需求,又满足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的大众人才。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对知识型人才进行培养,而是更加重视对应用型、职业型之类专门人才进行培养。
高职高专教育的学制一般是2~3年,设置较短的学制有利于快速培养人才,降低学生学习的平均成本,以比较少的经济、时间的投入获得比较快速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得到加快。新型的、多样的高职高专教育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满足公民个人的需求,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之类的专门人才,成为对培养少数英才的高等教育的补充,使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满足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不同需求。
3 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现状
从1999年起,受到全国高教扩招的影响,高职高专学校也毫不例外,教育的发展出现极为明显的失衡现象。一方面,学校每年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许多在校教师承担的工作量严重超标,多则20多个学时,少则也有10学时左右,许多一线教师整天忙于从事教学工作,无暇顾及科研和从理论上进行总结[2],更不用说脱产进修学习。笔者所在学校2003年由两所中等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大专后,曾制订计划,教师通过逐年轮训学习的方式去进修提升业务水平,但只有第一年派出二十几位教师去华东师大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以后计划就搁浅了。
高职高专教育历来是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宗旨,从而建立的教学模式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为质量标准”。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多次提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但眼下全国的高职高专学校中大多数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描绘式讲,学生坐在下面想象式听。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与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同步。
4 MOOC的优势
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亦有人将MOOC读作“慕课”,定义为:“MOOC是一种以开放访问和大规模参与为目的的在线课程。”MOOC既是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发展,也是开放教育资源所推崇的开放教育理念的新发展[3]。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就开始在中小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实行优秀课堂录像共享,尤其突出的是大量的实验课演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由于师资、资金、环境等条件制约带来的教育不平衡和不公平,但相对于当前网络这个平台,只能说是MOOC的雏形。
“MOOC元年”,也就是2012年以后,MOOC在全世界迅速得到发展,各个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诞生。最早的是美国的Udacity、Coursera、edX等数个MOOC平台,接着,欧洲、亚洲和澳洲的一些国家先后创建各自的MOOC平台。在我国,首先由清华大学发起并MOOC平台――“学堂在线”,该平台同时面向全世界提供在线课程[4]。
随着世界各地MOOC平台的建设,网络中提供的上线课程和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的用户的数量也日益增长。我国的MOOC发展在政策、资金、平台建设等方面得到教育部的支持,“十二五”期间,“985”高校在教育部支持下率先完成200门左右大学MOOCs课程的建设和推广使用。MOOCs课程的建设和使用,对社会和普通高校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共享资源。
5 MOOC在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中的应用
学生独立学习的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学习内容安排发生很大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主动的学为导向,教师提供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颠覆。先由任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符号的学习资源,而学生则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在正式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学习,课堂上则主要由教师和学生通过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来一起完成学习任务[5]。
MOOC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其平台上承载着数量极为巨大的知识资源,其中大量的免费课程资源为众多学习者在课前自主学习中提高理解能力提供了更为透彻、全面的可能。
教师进修的资源 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而高校的办学水平更是不能x开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在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而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用创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高职高专由于课程教学负担重、学校财务支出紧张,无法坚持让更多的教师到更高的学府去进修学习。陈旧的知识体系和过时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及时充电已刻不容缓。
MOOC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媒体,将传播知识和学术社交兼容的高校知识进一步整合和共享。通过将高校的知识体系内容以慕课的形式进行建构和展示,促进了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促使知识的协调创新,推动了各个专业之间的知识互动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强了高等教育学校对外的科技、文化辐射能力。
MOOC平台的建设将不同地域的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通过各种终端互联设备连接起来,加入学习协作群组,建立社交网络。使用一定的开放性工具,对超媒体、电子书、微视频等知识资源实现浏览、学习、交互和评价等各种活动,实现参与者之间的多种活动角色和信息的沟通交互,实现对各种各类知识资源的传播、重构和共享。笔者所在学校目前除了鼓励教师轮流脱产到对应专业较强的高校去学习外,还要求在校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网络自定时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集体对学科知识进行探讨、研究和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的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经常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需要大量相应的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材料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又受限于教师本人的设计、制作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
在MOOC平台上,随着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的知名大学的加盟,众多知名教授、学者、各专业教师的介入,提供到平台上的视频、动画、微课等都成为其他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可用的素材。
6 结语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担负着大众教育的重任,要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因此,要抓住当前因特网中基于MOOC的强大的数据库,充分利用好校外强大的优势资源,不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靳占忠,马原良,李双群.高职高专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1(7):7-8.
[2]张秀芳.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04,21(2):87-88.
[3]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3(11):42-50.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专业发展
本文对广西高职高专“十五”时期的专业现状、“十一五”时期的专业规划做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呈现出三大趋势的同时也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存在三大隐忧。基于此,课题组对广西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五大对策。
一、发展趋势:三产类为主、跨行业拓展、财经电子成热门
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专业目录》),高职专业按照产业、行业、职业分类,共分为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2个专业种。截至2005年7月,广西共有52所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等院校。经分析研究广西各高职院校“十五”时期高职专业现状和“十一五”高职专业发展规划情况,可以看出,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呈现出如下趋势。
1.高职院校仍偏重发展第三产业类专业。广西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共有52所,按隶属关系分为三类:本科高职(15所,含2006年上半年专升本院校)、行业(部门)所属院校(20所)、市属及民办高职(17所,未含2005、2006年升格备案高职院校),形成“三分天下”格局。若从区域布局上来看,52所院校中有31所即将近60%的高职院校集中在桂南经济区,而这又主要都集中在省会南宁市,很显然是个“一头沉”的结构。课题组研究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专业布点上,64%的专业集中在文化教育、电子、财经三个大类,在开设专业种数上,第三产业类专业占据近2/3。广西的52所高等院校举办的高职高专教育中,共设有专业点948个,涵盖了三大产业的19个专业大类,分属66个专业类的248种专业。与《专业目录》对比,广西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大类覆盖率为100%,专业类覆盖率为85%,专业数覆盖率为 47%。在已开设的248种专业中,第一产业类专业18个,第二产业类专业68个,第三产业类专业162个。248种专业覆盖各产业的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7.3%,第二产业27.6%,第三产业 65.7%。专业数排名前四位的专业类为:文化教育类、财经类、艺术传媒类、计算机类,均属于第三产业。
2.专业覆盖面扩大,跨行业发展的院校趋多。根据广西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按产业门类分布情况统计表明,计划到2010年,广西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总数达到363个,在现有的专业数基础上增加46.4%。涵盖三大产业的19个产业门类,分属69个二级专业类,共设有专业点1479个。与“十五”期末相比,第一产业规划增加11个新专业,增幅为61.1%,增幅居中,增量最小;第二产业规划增加46个新专业(含4个目录外专业),增幅为67.6%,增幅最大,增量居中;第三产业的规划增加58个新专业(含16个目录外专业),增幅为35.8%,增幅最小,增量最大。按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开设情况来看,“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内平均每所院校将覆盖7个专业大类,比“十五’’期末的校均覆盖5.8个专业大类有较大发展。其中“一业为主”(一个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由“十五”期末的25所下降至17所;“二业为主”(两个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17所,比“十五”期末增1所;“多种经营”(三个以上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由“十五”期末的11所增加至 18所。
3.电子信息、财经等专业成热门走向。从各院校的“十一 37'专业发展规划来看,各院校的专业跨类发展主要向电子信息和财经专业大类进军,80%的高职院校涉足电子信息大类, 78%涉足财经大类,一小部分院校继续保持原有“一业为主”的特色。
二、发展隐忧:供求信息不足、专业结构欠优、发展特色不够
从各院校“十五”时期的新增专业和“十一五”时期专业发展规划分析的情况来看,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隐忧。
1.在专业开发上相对缺乏高职人才培养的供应信息、就业需求信息的分析支持。各个院校在专业开发时注重社会调查,听取行业、企业人员的意见,有些院校还专门成立以企业、行业的现场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对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论证。但这种社会调研基本上局限在验证性过程,调研所得到的信息对开发专业来说是不充分的。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一味地追求专业的设置数量,而不考虑学校本身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考虑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的需求状况。这势必会引发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就业困难等问题。从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来看,现有专业布点超过20个以上的有6个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30、文秘28、电子商务24、市场营销23、应用电子技术22、商务英语20),从专业设置科学性上来看,应限制新设布点,可仍然有学校规划设置。这样,在就业市场需求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今后的生源、就业竞争系数将进一步加大,势必会对这些专业的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形成较大冲击。
2.专业发展规划的产业结构与广西“十一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五”时期,广西高职高专教育新增了不少专业和专业点,在三大产业上都有布局,尤其是为适应广西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少院校开发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在高校扩招和满足第三产业的人才急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十五”时期广西高职专业结构中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仍然偏大(约占专业总数的65.7%),专业设置结构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第三产业类专业中的“轻型”专业居多,“科技”含量不大。按照广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广西的经济发展重点是推进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加强开发面向农村、面向工业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应用型专业,以推进我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按广西高职院校“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高职院校的第一、二、三产类专业比例为8:31.4:60.6,而2005年广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22.3:39:38.7,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广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8:44:38,广西高职院校在一产、二产类专业发展规划上,与广西建设新农村、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具有盲目向财经、电子信息大类模式化同构化拓展的倾向,缺乏专业特色。从课题研究的结果来看,广西高职院校“十一五”规划有向多专业大类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综合化”成为时尚,而“一业为主”的行业所属院校数量在下降,绝大部分院校“跨行”发展趋势明显,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有逐步丧失的可能,而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有弱化“文化教育”的倾向。广西高职院校在专业拓展上出现模式化倾向,主要模式有:“本业+3(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本业+2(电子信息、财经)”、“本业+1(电子信息或财经)”等模式。如综合类院校,一般采取“本业十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模式;文教师范类院校,主要采取“本业(即文教)+电子信息”,部分采取“本业+财经”模式;工交类院校,主要采取“本业+电子信息”模式,部分采取“本业+电子信息+财经”模式;农林类院校,采取“本业+财经+电子信息”模式;财经类院校主要是“财经+电子信息”模式;政法类院校已开始由单一法律专业大类向“法律 +财经+电子信息”发展。
三、发展对策:加强三个外力支撑,加强院校特色化发展
1.政府加强“五厅委”统筹协调,合理布局,扶持重点。首先,政府应建立由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厅等政府部门领导组成的“五厅委高职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还可以考虑将分散于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将其合而为一,构建统筹管理的“广西人才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年度人才人力使用情况的政府公告制度,通过对企业、事业、政府等用人情况的定期汇总统计,建立定期人才人力资源就业状况和需求信息,以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指导学生的专业报考选择。其次,政府应合理规划院校专业布局。+方面要依据需求与可能原则评估学校的专业承办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特定专业还要考虑承办学校的行业背景,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再次,政府应尽快建立“高职高专基本状态公布制度”。按照教育部自2006年起建立每年统计和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制度,广西可以建立“高职高专基本状态公布制度”,定期《专业就业年报》《专业布点年报》和《专业开发指南》,以强化政府对专业开发的指导,以增强院校在专业发展规划上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最后,政府应对急需专业实行“扶持院校、扶持学生、扶持就业”的三扶持政策。一是扶持学校开办某些有很好的市场需求但由于专业建设成本高的急需专业;二是扶持学生就读某些学生不愿意读或者是读不起的急需专业;三是对某些急需专业学生担心就业不保障,政府可以协调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培养就业合同等方式来支持。
2.组建行业联会加强中介服务,建立专业评价和专业预警制度。首先,组建行业联会。近年来,政府部门的分化整合和院校办学的跨类发展,呼唤着新的“行业联会”出现。国外的“大行业 (产业)协会”(如农业协会、工业协会、商业协会、服务业协会等)的做法值得借鉴。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可以在现有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将若干个相近的行业协会联合起来组成“行业联会”,由“行业联会”协调“行业协会”制定“高职专业人才标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协调建立行业、产业的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分析、定期公布人才需求信息,为各高职院校提供更好的指导。其次,加强中介服务。成立“高职专业评价中心”等为教育服务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挥其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作用。(1)定期进行高职专业评价并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提高专业质量,为社会、家长、学生提供客观的高职专业质量信息,以此加强社会对高职专业质量的督导。(2)进行就业岗位情况和趋势的定期分析并公布分析报告。包括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数量需求和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要着重加以分析。(3)进行高职专业预警分析并面向社会公布分析报告。做好全区的专业战略发展规划,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使社会和高等院校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的现状,同时又能适当预测其发展趋势。
3.成立“广西高职研究会”,组建“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广西有“广西高等教育学会”,还有“广西高等成人教育研究会”,但却没有专门的高职学术研究组织。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加强联合,成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学会”或“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如暂不适宜,可在现有的“广西高教学会”中,成立“广西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分会”。总之,要尽快成立广西高职教育学术组织,为高职专业规划、建设、发展提供统筹服务。此外,还应加强“专业大类”的教育教学研究。目前教育部已组建了全国性的高职高专教育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广西应在成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学会”的基础上,组建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分类指导。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分析,依据政府有关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全区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进行全面的、准确的、系统的指导和调控,受权审议全区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方案,指导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及专业基地的建设,评估现有专业的适应度及竞争系数,专业的需求程度等级及专业的预警等级,为政府提供专业建设及专业结构调整的参考意见。
4.高职专业规划应遵循“六道程序”,注意“五个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上应遵循以下“六道程序”:一是调研。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人力资源供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调研。二是分析。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具体、明确。三是规划。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政府由决策机构进行宏观规划,或由决策机构主持,聘请独立机构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四是决策。决策机构既包括区域内的教育行政机构、行业协会,也包括学校的决策层。规划的思想要通过具体政策加以体现和贯彻。五是实施。在政策的引导下,学校负责专业的建设和实施。六是评估。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分析出专业运行中的优势和问题,并及时反馈到学校并加以调整,或反馈到分析环节并调整规划,推进新一轮的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应做到“五个把握”:把握经济方向、把握市场需求、把握专业布点、把握自身条件、把握长远发展。所谓把握经济方向(即趋势),就是把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什么?所谓把握需求,就是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急需什么专业?所谓把握布点,就是谁举办过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办得如何?所谓把握条件,就是能不能、该不该举办这些专业?所谓把握长远,就是要主动规划专业、引领专业发展新方向。
5.构建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和办学特色。(1)加强专业大类规划,以突出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体现在其主体专业大类是定位于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还是均衡发展。(2)加强专业类规划,突出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在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中,一半的专业大类基本对应政府单一部门,另一半的专业大类则是对应政府的多个部门,如果按照行业来对应,那么多数的专业大类对应的是几个行业。因此,要突出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就应该做好重点发展专业类的规划。(3)加强专业种规划,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有 1838个细类,除去“其他”职业,实际职业总量为1496个。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共列有高职专业532个,理论上每个高职专业平均对应2.8个职业。应通过重点专业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专业、支柱专业、重点专业,以此为主干结构,构建科学、合理、全区性的专业结构框架,并进而带动其他专业均衡协调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重点经济领域、支柱产业的职业人才需要。
篇3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高专;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 广州产业发展概况
2000年以来,广州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开始发力。在这十多年间,广州的经济结构逐步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初步实现了从以轻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协调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并提出建立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据统计,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6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79亿元,增长13.2%。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 37.2 61.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38.4%和61.2%。[1]
图片来源:广州统计信息网
在近五年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广州主要呈现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2]这主要体现在“十一五”期间,广州市工业向重型化和高级化转变的速度和贸易结构调整的速度方面。2006年至2010年,广州的轻、重工业结构比由39.29 60.71调整至35.37 64.63,重工业比重提升了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制造业中的“现代性”和“先进性”成分日益增加,2010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78.98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194.55亿元。贸易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般贸易所占比重的升幅方面。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让广州出口结构得到优化,从出口品种来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明显高于全车。其中,广州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50.28%上升到2010年的54.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则从2006年的18.96%上升到2010年的20.47%。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影响产业结构的比率,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加大。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资源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2010年,广州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45%、17.54%、17.9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2.11 40.14 57.74调整至2010年的1.7 37.24 61.01,较2009年而言,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4和0.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上升0.16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38.1%、61.5%。
表1:广州市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
“十二五”时期,广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是:以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为方向,以建立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总部引领、品牌主导、创新驱动、集群发展为重要路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的支撑。[3]
二、 广州三次产业的人员结构现状分析
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差、产业布局规划欠科学合理、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用地紧张、融资困难等等。[4]其中,各行各业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则是我们高职高专教育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2010年末,广州市社会从业人员788.0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8.52万人,下降1.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12.90万人,增长5.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96.58万人,增长9.7%。从表2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减少,逐年往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目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数的10%左右,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4%,说明其人员的贡献率是最低的。我们亦可发现,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逐年增多,比重也越来越大,与第二产业的比重差距也逐年增加。
表2:广州市主要年份三次产业社会从业人员构成
资料来源:广州统计信息网
而在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截止至2009年底,广州市专业技术人员为54092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32%,不足10%,以第三产业为最高。其中第一产业专业技术人员1402人,占0.26%;第二产业130069人(其中制造业84512人,建筑业37493人),占24.05%。从制造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来看,制造业比建筑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多了近一倍。第三产业409454人,占75.70%。
表3:广州市三次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分布表(2009年底)
资料来源:广州统计信息网
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分配中,第三产业占绝对比例,说明第二产业的人才技术力量很弱。而在专业技术人员占绝对比重的第三产业,分配也很不均衡。在第三产业内,除文、教、卫、科研机构行业特点占比例较高外,传统服务业如餐饮、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专业人员比例十分低,新型服务业如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等更是匮乏。
表4:2009年广州市第三产业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分布图
资料来源:广州统计信息网
三、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改革要服务地区产业转移升级
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广州的高职高专院校获得了较大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市场、企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随着转型政策的实施,高附加值产业逐渐替代原来传统的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因而其对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产业的变换而变化,更多的是需要具有高技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因此,广州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应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体制,以培养数量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产业结构转移升级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与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人才需求相匹配,这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学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工应上下同心,紧跟时展步伐,明确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提高教学质量,育人为本,积极探索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5]
1.努力办特色院校及特色专业,产业与院校对接
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依托院校的优势学科、发挥相关行业、专业的特长,优化结构、打造精品,以构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市场一线需要的、能充分体现相关行业需求特点的专业。院校还应深入有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才市场,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查、了解相关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及人才规格等信息,认真分析和预测地区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讨论,集思广益,不断优化调整院校专业结构与布局,争取行业发展协会的支持与指导,适时适势调整、申报专业,努力办特色院校。专业。
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下设汽车职业学院、社区学院、钢琴学院、旅游学院等,是基于以第二、三产业人员调整为主的大方向,取消原有的“大锅饭”式的专业和课程,实行针对性的“产业学校”模式,将工业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直接对接。[6]又如南华工商学院,在2010年根据广东省劳动关系发展现状,结合社会对劳动关系领域的人才需求,申报了招生目录外专业“劳动关系管理”,已经过省教育厅审查和国家教育部批准,在2011年开始招收新生。劳动关系管理专业更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的首创专业。
2.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
学校应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院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能切实解决双方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一线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使学生得以解决毕业就业问题,学校得以长远可持续发展,企业不愁用工荒,更能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感。
南华工商学院与岭南集团旗下的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有限公司在经历起初的实习合作后,不断磨合与配合,双方就酒店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应用英语专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目前已签订中长期校企合作的战略协议。学院与广东博学道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传媒企业正式合作开设“传媒营销与管理”专业,直接为广东传媒企业订单式培养传媒营销、传媒市场管理人才。企业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传媒界成功经理人更是直接参与编写教材及亲自授课,此为国内首次传媒企业与教育学院合作办学。
3.以学生为本,加强德育教育,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特别是吃苦耐劳、责任感教育,适时引入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践育人,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应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着实推进素质教育,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校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企业工厂提供设备、技术和补充师资,联合组织实操实践,才能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才能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还需要在资金投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后勤配套设施等方面加以统一思想,紧跟学校教学办学目标,才能与时俱进,办出特色,服务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01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zstats.省略/tjfx/gztjfs/201104/t20110411_24947.htm
[2][4]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08):71-75.
[3]广州市发展改革委课题组.加快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1(10):62-63.
[5]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6]郑霞.从广州产业转型看高职教育的发展[J].广东教育・教研,2009(06):20-21.
篇4
【关键词】实践教育;创新;技能
0 引言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市场经济需要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要使其具有学习能动性,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等等。目前我国的学历教育系列分为普通教育系列、国民教育系列和非国民教育系列,普通教育系列指由义务教育延续并由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中、高等教育系列,国民教育系列指五大教育,成人教育、电大教育、自考教育、业余教育和函授教育[1]。而今天所讨论的成人高职高专的学生是指能过每年的成人高考招收的两年全日制成人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实践教育问题,这些学生均是由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的年龄段与普通教育系列录取的学生一样,唯一有些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之中某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相对于普通教育系列的学生略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全日制普通教育系列的学生的模式。所以成人高职高专的目的更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较成熟的工作技能,立足于现代化工作生产环境中。怎样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这就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育。
1 实践教育的模式
在成人高职高专教育中不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为科学家、思想家,而是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主要是对技能知识的应用,能在工作中完成相关专业的技术操作。在成人高职高专教育中,要努力改革传统普通教育系列中的重理论知识培养倾向,增强技术操作能力,要按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来组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受到较真实生产环境相似的技术岗位的初步训练,并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1.1 教师的教学风格与角色定位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不懈努力提高个人技能操作能力,确定独特的教学风格,时刻保持与社会相关产业信息同步。确立角色定位:在校内成为教师任课教学,在校外成为专业技师,技术过硬的双师型人才。不同的课程对此有着不同的要求,甚至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阶段要求也不同,以计算机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为例。
在开设课程的初期,教师应以该课程的特点选择所需的教材,主要以教会学生对所使用软件的各个工具的掌握,辅以相应的小例子,可以从网上、书上、实践工作等处查找。而此时教师就是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风格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语言简练、流畅,每个例子能做到精确讲述工具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为主。
在开设课程的中期,当学生对所学课程软件的掌握后,教师可以自定一些题目,或从实际生活中已有的例子让学生来模仿,以检查学生对软件的使用熟练度。而此时教师就是以考官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辅助的例子应尽可能的包括更多的工具的综合使用,查看学生对软件的使用情况。
在开设课程的后期,就是检验学生对软件使用掌握情况,可以去校企合作的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公司领取业务,按客户要求设计出相关产品,再由客户给出相关的意见。这时教师应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相关的指导意见,而不参与学生的设计过程,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的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对所教课程的理解与掌握,还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去企业进行实践,与社会接轨。要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资源,可以利用假期去学习相关知识的扩展,包括课程理念的培训、程序的指导等,要避免使初次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1.2 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角色定位
要想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实现学习目的,学生应不断努力提高个人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如何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灵活掌握技术。不同的课程对此有着不同的要求,还是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平面设计课程为例来说明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角色定位。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目的,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怎样学习?学习以后通过这门课程以后能找什么样的工作?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所要求的三个阶段,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熟练掌握各个工具的使用,不仅在课堂上多做练习,在自习课或业余时间应多去图书馆、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尤其是在业余时间应摒弃应试教育模式,只要把教师课堂上所教内容掌握了、会做了,就算完成学习目标,应该活学活用,灵活掌握。在第二个阶段,除课堂上按教师所要求完成学习目标外,还应该在业余时间把所看到的平面广告、立体实物都加以制作,能够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说明基本掌握该软件的使用。在第三个阶段,不仅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协调指挥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要有创新精神,不能拘泥于形式,对软件的使用应灵活。
2 考核方式
现在一般的学校都是将所学的实践技能操作分割成不同的模块,按照阶段进行学习,学习阶段结束后从所学习的实践技能操作中选取几个模块进行考核。考核实施包含应知(理论知识)、应会(技能操作)两部分内容(其中应会部分占70-80%),考核过程由专业教师全程负责监督,考核方式为单人独立操作,根据操作要求逐项给出成绩,最后以分值形式给出综合评定[2]。
从上述考核模式来看,考核是在完成整个教学计划之后进行的,考核项目不够全面、不够实用,只能从整个学习阶段选取部分内容;而且为了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相对于某些同学过于简单,对于某些同学又过于复杂,难易程度不能很好地把握,考核的结果未必就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且由于考核方式属于期末统一考核,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积极主动性不高,学习过程中不求甚解,在考试前一周搞突击,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考核也加入到相关的教学中,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力求贴近企业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为学生创造较为贴近的生产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考核方式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们普遍反映新的实践考核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驱动力,使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效果更加明确,实践训练的效果更加突出[3]。
【参考文献】
[1]张仲兵.高职成人教育的困境与突破口[J].成人教育,2012(9):308-310.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革新;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就应当充分认识到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迫切的更新和改进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转换角色,才能真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新需要。
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可提高可改进的。教师及其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变化,必然使教师要完成的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教学中我们不再强调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不再强调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而是强调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这种变化打破了多年来教师习惯的教育教学目的,并且对于知识体系的界定是明确的和较为简单的,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具体职业能力的界定与评估却是相对模糊和困难的,这使教师一时无法适应,教师要适应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引导者和训练师。
1.教师角色转换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当今社会,职业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法则已被否定,新职业和就业领域中,岗位要求和个人技能是一种开放式的对应,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动态适应的过程。基于这种形势,在职业技术教育计划课程的设计中,教师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设计者,而首先应当是一位学习者。教师要不断认识和解读职业领域中的需求变化,判断这种变化给就业者职业能力带来的新要求,思考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实现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应。
教师在计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主观的设计者,而应当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协助者,是在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一个协调者,我们要做的是像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所作的那样,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一个相对多样的,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方案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服务。
课程教学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应当首先从教师的角色观念作起,从课程结构与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方面作全面的变革,具体包括:
课程结构与管理方面:改变过去课程以学科为基础的做法,以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改变过去一元化、专业化的倾向,向多元化和均衡性的管理转化;改变过去教学过程管理的同一性与指令性,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灵活的,指导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性与自觉自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中,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习惯,代之以职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心;改变过去课程组织强调系统与规范的做法,强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减少过去课程组织中原理与经典知识,增加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与技术政策问题;变旧有课程教学的难、窄、旧为浅、宽、新;将过去教学过程的概念、法则、练习的渐进模式变为经验、思考和应用模式;将过去的教学重心从注重结论、获得知识转移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通过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使教学从一个单向的授递过程变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设计发生以上变化之后,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转变,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者。
2.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3.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各类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学生把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可把这些搬到工作上,难免不张冠李戴,画蛇添足。这就是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师的神圣使命。教育教学评价应当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的评价。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是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的,通过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过程中应以评“学”为主,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被动地位,多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精神与学习收获的总结评价。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少给定标准化答案,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其次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形式,多采用论文、答辩和制作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在此从评价考核的内容出发,减少知识掌握的测试,加强技能、技巧、参与性、多元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评,以此种评价的指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升能力。
篇6
关键词:继续教育;动力不足;归因
收稿日期:2007―09―20
项目来源:湖南省2005年度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湘教通〔2005〕280号”。
作者简介:周正怀(1967―),男,汉族,湖南省新邵人,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实然分析:教师素质存在缺陷但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明显不足
(一)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升格,加上专科与中专招生齐头并进,教师数量大幅增加。从群体看,教师群体年轻化趋势带来敬业精神不强、教学不够规范与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升格前原有高职称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处于高原状态,不继续提高难以胜任大专教学;骨干教师不仅数量不足、学科分布不合理而且不知如何发挥作用,致使群体进步缓慢。
就教师个体而言,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精神缺乏。普遍视教师为谋生的手段,敬业和奉献精神不强,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因学校升格,机构“水涨船高”缺编多,很多老师寻找机会去学校机关,教学思想不端正,亟须提高境界。
2.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年轻教师专业课程知识过深、过专,年老教师则不足;基础学科方面知识过窄,缺乏人文科学基础和跨学科知识;重专业课程知识,轻教育理论课程,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知识,严重制约教师能力和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
3.教育实践能力差。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以及承担课程,无暇与学生谈话和保持接触;多数教师难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难以使学生面对恰如其分的挑战环境;除年轻教师外,很多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或使用频率低。
4.创新意识不够,科研能力较差。创新教学的理念模糊且不稳定,观念与行为容易脱节。原中专学校教师长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专任教师工作量过大,对外学术交流机会少,从事教学研究的精力不足;加上中专学校本身重“教学”轻“科研”,不少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不会申请课题或撰写学术论文,教师整体学术水平偏低。
5.新老教师群体之间存在文化冲突。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群体很多并未摆脱中专模式的影响,难以适应专科教学的需要;新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方式,却缺乏经验,也难以与老教师积淀在老教师思想深处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融合。在工作过程中 ,新老教师之间文化上的冲突不可避免,而且短期内难以消除。
综上所述,升格院校教师素质的现实是普遍呈现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窄、综合素质较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无法适应专科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如何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填补缺口,实施继续教育既迫在眉睫又无可替代。
(二)继续教育的动力不足
实际上,很多教师满足于毕业文凭或“合格”学历,现实中也确能应付教学,认为再搞继续教育就是“继续折腾”。很多教师不愿意参加,即便参加也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表现为四种类型:“被动任务型”,学习主要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学习中往往走“过场”,出现被动、无所谓的态度;“急功近利型”,学习主要是为了能取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如高校教师资格证等),或能拼凑几篇文章发表,为晋职晋级作准备;“随大流型”,学习动机模糊,对参加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认识不清,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拓展提高型”,希望学习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学习中珍惜学习机会,主动自觉地学习,不过这部分教师为数较少。可见,教师继续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动力不足。
二、继续教育动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表现出的动力严重不足,存在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就其主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三个滞后”。
(一)观念滞后。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权威性、严肃性与自觉性,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参培教师的认识滞后。当继续教育与其他安排相冲突时,继续教育只好让道,不善于也不想认真解决矛盾,没有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教师晋级、聘任、续聘等必备的条件。把“合格”学历视为教育教学能力合格或“管用一生”的教育。
2.参培教师任职学校领导的认识滞后。少数领导只重视学历教育,在全员继续教育上缺乏远见意识、全局意识,视培训为教师个人的事,缺乏投入意识(强调费用自负)。缺乏榜样意识,不认真参加,难以身作则,总之,表现出一种能拖则拖、能挤则挤、能少勿多、能省勿费的“教育消费”观。
3.培训院校的认识滞后。培训院校更感兴趣的是培训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招生大规模扩大而办学硬件的建设和投入不足或不肯投入,条件较差;教学大班化,以节约课酬支出;教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滥竽充数,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承担继续教育的责任。
(二)培训滞后。培训实施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1.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师继续教育应使所有教师能在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有进一步提高,包括职业道德的升华、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等。实施中往往顾此失彼,如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师德,同时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教师的区别对待。
2.课程内容缺乏前瞻性、实效性。套用学历教育模式,教非所想学,学习内容缺乏对现实教学的指导意义,重理论轻实践仍然是个“老大难”。
3.培训形式、手段滞后。继续教育缺乏开放性、多样性和适应性,以传统班级授课模式为主,缺乏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无视参培教师的个性与要求。流于形式,走过场,形成教育事业的“豆腐渣”工程,既加重教师负担,又挫伤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作为培训者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认识滞后。大部分培训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底蕴,但由于少数培训院校遴选教师时把关不严或没有选择余地,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如把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或即将退休的教师推上教学岗位,他们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理论底蕴浅薄,造成培训者存在“一个认识不到位”(开展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两类情况不熟悉(教师教学现状及成长规律不熟悉)、三档结构不理(职称、学历、学科结构不合理)、四项能力较弱(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指导教改的能力较弱)等现象,这无疑明显地制约着继续教育的质量,影响参培的积极性。
5.缺乏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虽然有关法规规定,实行继续教育考核与成绩登记制度,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的依据之一。但事实上证书与成绩并受未到任职学校重视,相关的待遇也得不到兑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理论研究的滞后。继续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较之蓬勃发展的实践,理论仍显滞后。问题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主流文化意识中缺乏对继续教育的公正评价。受观念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师继续教育的地位、作用远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导致教师继续教育实践中出现种种误区和偏失,重要原因在于它因循其他教育经验,缺乏科学指导,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2.继续教育基础理论的薄弱是学科建设的弱点,主要表现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缺乏严格科学的规范,研究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上,缺乏深层次的创新;方法上,大多数研究属于抽象思辨,介于常识与理论之间,或是局部的调查以偏概全;一些研究者习惯于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科研共同体”和学科意识,研究成果很难对教育决策、教学实践产生学术影响。
3.理论的被接受面太窄,群众基础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理论研究的繁荣。同时,研究人员较少深入实际,实际工作者较少介入理论研究,造成理论与实践彼此脱离。可以说这是成人教育文化的“脆弱”,而这种脆弱表现为:在观念上对终身教育的“淡漠”,在态度上对完整教育的冷落,在制度上为其构建法律支持系统的“滞后”,体系上对其机构设置与调整的“随意”,在机制上对其基础动力资源积累的“忽略”。
参考文献:
〔1〕霍斯曼•J•P.动机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各学科(领域)调研报告.成人教育(打印稿)〔Z〕,2001.
篇7
论文摘要: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做好实践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既懂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一部分,是一种可以在学生不出校门,相对容易具备的条件下实施,因此试验教学是所有高职院校尤其是难以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稿纸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能够大大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的教学改革必须朝着体现职业岗位性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而加强实验教学无疑是必然的选择。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存在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单一、方法选取使用不当、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对试验课重视不够,形式化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的效果。寻找科学合理、多样化、有良好效果的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是高职实践教育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对高职试验环节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的分析。
一、高职试验课教学方式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试验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演示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或者利用教具由教师演示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熟悉,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它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爱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通过看录像,光盘等方法,一边观看一边讲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去加强理性认识。
(二)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包括课本知识的预习、阅读分析模拟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这样在课堂上才有思路,使模拟教学法真正达到效果。其次,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又要落实课堂目标,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激“兴趣”,更增“知识”强“技能”。
(三)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法介绍
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2)案例教学步骤:
1.教学案例的选取。选案例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
2.教学案例的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所反映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上去。对于案例中某些关键性情节和话语,可视需要重复呈现。
3.教学案例的讨论。讨论案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需注意的是案例的答案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得到多个合理答案。
4.总结归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对案例的评析进行总结或者引导学生来进行。在讲解和评述案例时要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校正,不应当只停留在分析结果正误。而要着眼于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5.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书面报告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才能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案例教学法对试验教学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活化”教学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2.由于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向活动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教学舞台上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可以动脑筋,可以大胆求异,质疑探索,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思维共振。
(四)开放式试验
改革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创建一个动态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学习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环境,用开放式实验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成了高职实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开放式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区别
(1)实验理念不同。开放式实验教学推崇的是“人人都能成功”的实验理念。它是一种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经过严格的技能训练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进行学习的实验模式。
(2)教学主体不同。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开放式实验教学则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推到实验的主置,享有选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步骤等权利。这样,开放式试验兼顾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教学方法不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单一,具有较强的验证性和模仿性。实验前,教师通常对实验(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实验步骤、数据等)有详细讲解,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做实验只需“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老师对学生只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对实验原理、步骤等不作交代或只作少许提示,内容展开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课题,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实现实验教学时空的真正开放,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同时,交流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被融入实验环节中。
(4)教学目的不同。传统的实验大多数仅仅(下转第62页)
(上接第110页)停留在对所学知识的验证、重复和再现这些较低的层次上。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过程,更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高职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对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有了新要求。其中加大实验室经费的投入、重新规划实验室布局、建设新技术实验室、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关键。特别是教师,由于实施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紧跟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试验课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高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作 者:易康平 文小毛.
篇8
关键词:新课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据统计,截至2010年4月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共有1239家,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均已占据了整个普通高等教育的很大一部分。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为此,从几年前开始,国家教育部已将高职教育的工作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提升内涵质量上来。
要谈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从高职的办学目标谈起,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学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不但强调学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更强调学生技能和技术的掌握,这也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树立基于能力的、能适合新时期市场经济需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教学质量观。要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另一个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是由学生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决定的,高职学院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学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促进人的发展是高职学院的办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另外由学生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也决定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个性特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才会爱学、乐学、勤学、善学,成为高质量的人才。
众所周知数学小论文,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学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根据高职教学目的,教师应重视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至此,以学生为主体、基于能力培养的课型理论应运而生,新课型不是单纯的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使课程得以实施的、使教学环节具有程序性或模式特征的教学方法的系统化。在实践中新课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以探究为主导的课型―“研究型”课型,该课型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重创新,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学生可在研究中学,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课型强调课程学习的探索性,运用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思维的培养性。教师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推荐、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同时,教师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进度,利用已有的教学条件选定合适的组织形式,在研究实施阶段,教师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学生的基本概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第二种,以合作为主导的课型―“参与型”课型;该课型,重知识,以学习知识为中心,学生可以分组或团队教学,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学生可在参与中学;“参与型”课型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使学生在尝试、探究、交流等活动中,找到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在“参与型”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设置诱因,如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活跃的教学场景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渴望,产生一种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种,以对话为关键词,所有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环节都要以此为中心。并以此确定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具体细节。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都取得了平等地位的教学;对话不是停留在热闹的形式上,而是深入情感层次,共同交流自己对文本的体验;师生共同探讨山知识,发展自己,师生都变得更聪明和快乐了;这种教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平等、合作、互助的精神。
第四种数学小论文,以体验为主导的课型―“体验型”课,该课型重实践,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中心,学生可以在体验中学。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本身即学习,学习离不开体验,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体验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真正发展。进行”体验型”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认识、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型”教学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快知识经验的转换,有利于促进情感的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入了实践的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种,以生成为主导的课型―“任务驱动型”;这种课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任务型课型以学生心,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机会,其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它强调提供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自我去建构知识和能力。情境有利于意义的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教师围绕任务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来训练,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让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通过相对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训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心理活动也随着语境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相应任务的目标。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必须放弃和纠正自己“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必须有听取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他们学会了团结协作、与他人共事,同时有了“成就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第六种,以问题为主导的课型―“案例型”课,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数学小论文,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型”教学具有理论和概念所无法表达的“实体感”和“真实感”,说服力强,符合认知的基本过程。该课型能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使课程内容由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研究和讨论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运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也避免了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利用新课型并达到理想授课效果,在课前往往要进行大量而充分的准备,提炼、研究、讨论的摘要学习的知识都是主动去摄取的。
总结一下,我们不难看出,推文应用新课型主要能取得以下效果:
(1)改变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竞争意识,增加学生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扩大其学习的视野,使其能更好利用课余时间。
(4)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运用知识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有利于思维训练,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5)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具备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这正是我们要进行的高职教育。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型不存在,任何课型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功能、适用条件和范围,总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发挥作用,没有哪一种课型是最优的,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果,教师研究根据“课型”教改方案,将“三元教学目标”分解到每节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专业、学生、教材的特点,不断地摸索。实践证明,基于能力培养的课型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 2007-01-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李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环节问题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实践智慧 专业成长 教学模式
很多人都认为,高职高专教师只要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只要能够了解学生心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教学的成功,因为高职高专教师既不像中小学教师有着升学的压力,又不像本科院校教师有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实际上,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差异性问题,任何阶段的教学都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学过程,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过程,会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教师个体差异、地区文化差异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面貌。
当然,高职高专教学过程当中还是会有一些教学规律存在的,因此我们才能够开展集体教学。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是所有的教学规律都能够适用,有些规律在某些场景之下会显得毫无用处,甚至是反作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就成为了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过程。
一. 教师实践智慧理念
(1)实践智慧的含义
什么是实践智慧?顾名思义,实践智慧就是对于实践进行反思从而展开的智慧,或者说,实践智慧就是个人对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和推敲,从而获得启发、提升经验,以此达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智慧。
(2)实践智慧与教学经验区别与联系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总和,这种智慧不能直接从书本中得到,也无法从他人身上获得,而必须借由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给予教师本人。这样的智慧能够帮助教师在面对教学突发事件的时候,准确及时地作出反应,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将其内华为他们的实践智慧。
所以我们可以说,实践智慧并不等于教学经验。有些非常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缺乏实践智慧,当他们面对前所未遇的教学事件时,未必能够将表面化的经验提炼出来,将问题准确迅速的解决。
(3)实践智慧与教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准确迅速的反应,这是针对具体情境的,因此无法将它演变成一种普遍化的原理;而教学理论是前人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本质的理性分析和逻辑分析之后得出的一种普遍化的原理。
实践智慧能够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实践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展开;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活动展开的一个祭奠,它帮助教师把握规律、树立理念,是一个基点。实践智慧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它的重点对象在于个别化、特殊化的教学实践问题,并没有一种一般规律,因而无法在教学活动之前获得;教学理论具有稳定性、相对固定不变,基本上不会因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是相对普遍的。
二、教师专业成长
(一)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要求
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任务和中小学教师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并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篇章结构,抑或学生是否再现书中的公式定理;他们和本科院校的教师也不同,着眼点并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此种研究能力,或者学生是否深入钻研了某种学术方向。
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书中的理论知识,并且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将这种理论知识良好的运用。因此,如果一个教师只关注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那么他是不能够胜任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的。
(二)高职高专教师专业成长
正是基于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特点,高职高专教师更应该时刻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对自己的意义,对学生的意义。
在拥有实践智慧的教师的眼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不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用自己对世事的洞见、用饱满的激情、用活跃的灵魂去影响学生。
另一方面,实践智慧的形成使教师跨越了以上的认识偏见,从而对自身职业的内在价值以及自我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工作是具有自身特点的,这个工作是一个需要教师时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工作,因为教师需要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结构的变化、课堂突发状况的变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学生心理的变化,来及时积极迅速地衍生出自身的教学方法的变法,从而把握到最
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机。这些都是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由此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届学生或者某一个学生给予的评价,而是教师在自身的教学生涯中获得的某一笔精神财富,这样的精神财富可以充实教师的实践智慧,也可以让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获得长足的进步。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教师实践智慧和他们专业成长上面的联系。
三.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成长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这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联系。
高职高专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因此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学习对高职高专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就教师教育而言,如何澄清教学模式的内涵,指明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方略,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有效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高专教师学习主要的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向同行、专家和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对教师来说,读书是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扩大知识面,了解最新的专业内容;向同行、专家咨询是学习,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如何为人、如何教学,尤其是对初任教师而言;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可以帮助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从而启发自己得到更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因此高职高专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反思性的教师,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性。
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实践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教师在面对教学问题情境的时候有效的解决问题,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我的不足和长处,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芳,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教育探索,2003.9
[2]朱连云,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j],中小学管理,2003.2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教材建设 问题 对策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既是联系教与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科与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科与课程改革发展成果的凝结与体现。教育部把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作为检验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与力度。近年来,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高职高专精品教材。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当前高职教材的建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缺乏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所用教材,大多是借用本科教材。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高专有很大不同,本科教材偏重理论,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基本是“本科压缩型”,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极大影响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自编的讲义,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加工不细和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
第二,教材及时更新不够
有些教材一用就是好多年,没有选用最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和业界前沿最新信息,而且不少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教材虽然冠以“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名义,其内容其实是原专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更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
第三,教材缺乏实践性指导
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主要是供教师授课使用的。和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指导书严重匮乏。而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
第四,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
“双证书”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有效衔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欠账太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品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特别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获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以前的底子差,高职高专院校所需的资源短缺,高职高专教材编写也相应与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知识经济也催生了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双师型”教师相对较少,正式出版难度较大。 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因为要编好一本高质量的高职高专教材,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扩张的主渠道还是来源于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及其调入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由此可见,高职高专教材编写的人力资源自然十分短缺,能够反映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别是贴近实践的教材就更少。
第三,教材出版发行中的利益驱动导致了高职高专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连年扩招,急需大量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教材。在这一形势下,许多出版社争相加入到“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的组织建设中。不可否认,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各方面的配合下,确实出版了一批能够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但这些教材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由于一些出版社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很难按照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重新编写一套全新的高职高专教材,大部分都是将原来的本科、专科或者中专教材进行整理或者改头换面,因此,一部分打着高职高专名号的教材要么理论性过强、内容过于深奥;要么内容庞杂重复;或者成为剪辑拼凑的低水平之作。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发行中的这种短期行为,完全和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也损害了一些出版、发行单位的名声,影响了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工作。
第四,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虽然教育部早就提出了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规划与目标,但是要具体到某一专业、某一课程的教材建设则需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来确定。目前,随着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许多学校在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方面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院校也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改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和出版社的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这样常常导致许多出版社拿着高职高专教材的出版计划,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教改工作搞得轰轰烈烈,甚至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自编教材,但由于缺乏教材编写与教材出版联系的平台,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在宏观上缺乏引导与推动,也就不可能出现一大批能够反映高职高专特色的精品教材。
由此可见,高职高专教材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为了改变当前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缺乏的局面,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论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生功效与实践中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搞好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工作,做好规划是基础,加强领导是保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材建设的领导,尽快制定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培养规格,组织编写、出版队伍,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协调工作,搭建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及时整合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各方面信息,从而从宏观上定期提出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出版的计划,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教材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并有效地促进各院校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工作步入良性循环,推动大批能够反映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色的教材涌现,从而使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出版的渠道畅通无阻。
第三,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开展工作。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建设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跟上科技发展和生产工作实际的需求。
第四,必须加强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好教材。
第五,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是教材建设的基础,教材编写工作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相结合,同时,教材建设要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协调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