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技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1:1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理科技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零售企业与物流绩效管理关系基础上,提出了零售企业明确管理战略、强化绩效评价、构建管理体系以及有效运用改进方法等四个改进物流绩效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改进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零售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现代物流提供的速度、成本、服务以及效率。零售企业强化竞争发展优势就需要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依靠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的发展、物流信息的合理应用并通过不断改进企业经营资源整合过程的物流绩效管理,才能提高运行效率,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好的企业价值。
零售企业改进物流绩效,就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条件下,在零售企业经营运作全过程中对物流绩效的产生、形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主要有四个基本策略:
一、建立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战略
1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战略要素分析
运用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要素划分方法,影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的战略要素主要就是物流资源、物流产业竞争、物流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四个方面,并由此构建了基本的共同影响框架。物流市场需求包含需求量、需求结构与需求变化趋势所产生的导向信息,物流资源包含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人才、物流服务管理所决定的运作能力,物流产业竞争包括了竞争程度、发展能力以及相关产业支持的基础条件,政府政策包括了相关法规、宏观管理体制与调控能力的制导作用,四者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影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的战略要素。
对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战略要素进行的价值分析,就是价值分类、竞争权衡、确定优势资源、共享优势资源、创造更大的物流绩效。可以通过价值、吸引力、持久力的分析来完成物流绩效发展战略要素的系统分析。价值分析就是分析企业物流资源与物流需求匹配的程度和形成的竞争优势;吸引力分析就是分析促进企业物流发展的企业资源力量,包括资源的独特性、传递方式和转移效用;持久力分析就是分析政府的政策环境与企业优势资源积蓄和提高的速度、等级,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发展战略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战略模式主要表现为合理化战略模式与创新战略模式。物流绩效合理化战略就是将合理化思想与操作方式贯穿在改进物流绩效的全部过程。零售企业物流运作系统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需要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调整、改进与优化,通过提升物流服务能力,科学地解析物流成本构成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手段,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物流绩效的合理化。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的创新战略就是通过创新物流管理的制度、方式和方法,改变企业原有物流服务构成,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以更优质的服务创造更多的物流价值。
为此,零售企业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战略需要,通过战略、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具体的、系统的、可操作的战略目标,从而形成集评价和激励,传播和沟通、团结和学习的多功能的战略管理系统;必须进一步分析和评估企业资源素质与能力,科学确定企业物流战略,实施战略管理,确保物流绩效管理产生战略价值。
3强化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管理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就是以有效满足竞争与发展的物流需求为目的,通过客观定量标准与主观效用行为测定物流绩效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物流价值的事前计划与控制以及事后的分析与评估,以衡量企业物流运作系统和活动过程的投入与产出状况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分析工具,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成为一个不断分析、控制和修正的动态过程。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多个群体利益的协调、平衡和兼顾。为了建立起零售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体系和各环节各部门和各个员工的激励机制,并建立起供应链体系中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利益群体的利益分享机制,需要对物流绩效进行多角度评价的平衡和有机协调。主要包括:外部评价指标(品牌形象、顾客态度、股东收益等)和内部评价指标(内部组织效率、物流运营、技术、创新与成长等)之间的平衡;成果评价指标(市场占有率、利润、物统费用、物流设备利用率等)与行为评价指标(物流功能组合、物流控制、物流设备状况、员工、物流流程、物流服务等)之间的平衡;客观评价指标(响应速度、准时率、准确率、配送频率、差错率等)与主观评价指标(顾客满意度、员工忠诚度等)之间的平衡;直接评价指标(直接衡量物流活动成本与收益的指标)与间接评价指标(物流活动提升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指标)之间的平衡;长期评价指标与短期评价指标的平衡;有形资产评价指标与无形资产评价指标的平衡。
面向未来的竞争,零售企业的绩效更多地在于所选择的供应商绩效、所选择的目标市场顾客绩效等构成供应链系统的共同绩效。零售企业必须从着重内部控制转为内外协调并重,就需要沿着供应链系统对物流绩效进行延伸的协调和控制。零售企业经营品种日益丰富,博弈下的供应链系统日益复杂,对物流绩效实现全面评价涉及更多的因素和数据处理,需要更大的成本投入、更长的分析时间和增加了出错的可能,很难满足零售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竞争优势的要求。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绩效实施动态测评,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选的动态测评的关键性指标(KPI指标)编制成系统软件,在零售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上根据需要采集数据并分析和提供测评结果,为供应链博弈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并保证时效性与准确性。
4构建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体系
要建立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体系,除了要有管理职责、人员与物质资源、绩效体系结构等要素之外,还必须要有符合零售企业经营特点的物流运作要素。包括:物流需要的调研与评定,物流服务设计,物流服务提供过程和物流绩效管理的分析与改进。
物流需要的调研与评定是企业物流活动过程的首要内容,要运用各种有效方式了解物流需要,依据调研结果和企业实际物流服务条件,确定新的物流服务项目,编制物流服务大纲,以作为物流服务设计的基础。物流服务设计是把物流服务大纲中的内容与要求策划设计为物流服务规范、物流服务提供规范和物流绩效控制规范,确定开展预定物流服务项目的时间计划表,确保一切必要的资源、设施和技术支持,并对物流服务项目进行适当的、切合实际的宣传。
物流服务规范规定了物流服务的特性、内容、要求及验收的标准;物流服务提供规范规定了提供物流服务的方法和手段;绩效控制规范应有效地控制每一物流服务过程绩效,以确保物流服务始终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和顾客需要,既可以此制定物流绩效管理控制规范,也可纳入企业整体服务规范和管理规范之中。
物流服务组织应采取行政、经济、教育等各种手段确保物流服务规范的实施,不断地对物流服务过程绩效进行评定和记录,识别和纠正不规范物流服务,把影响物流服务过程绩效的各方面因素,如人的技能、设施的完好与安全等置于受控状态。还应十分重视顾客对物流绩效的投诉和评价,力争实现无缺陷物流服务。
零售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物流绩效管理进行分析,为此要建立一个物流绩效管理信息反馈管理系统,既要进行定性分析,更要进行定量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以寻求绩效改进机会,进行绩效改进,提高物流绩效管理水平。
二、有效运用物流绩效改进方法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改进就是指为向零售企业物流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零售企业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物流绩效活动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所有措施。绩效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既为零售企业物流创造绩效改进的环境,持续地改进企业物流运作过程;又为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改进创造必需的价值观和文化基础,重视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使绩效改进贯穿于从供方到顾客的整个供应链。
三、树立企业物流整体绩效管理思想
一般来说,零售企业物流活动就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服务性活动,不同的企业物流服务功能的构成和重要性不同,其绩效都会影响顾客感觉中的整体物流绩效和顾客的满意程度。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绩效管理,就必须树立整体绩效管理思想,必须深入了解物流服务全过程,并根据顾客需求,认真做好物流服务网络体系设计工作和物流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创造物流价值,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企业在物流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必须以优质服务组成的整体,为顾客创造更大的物流价值,增强顾客的信任感和忠诚感。
物流绩效是服务客观现实和顾客主观感觉融为一体的产物。零售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期优势,应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绩效管理,做好每一个关键环节的绩效管理工作,提升零售企业物流服务的整体绩效水平,促使服务实绩符合或超过顾客的期望。
顾客感觉中的物流绩效是由零售企业物流员工和顾客之间相互交往的结果决定的。员工的服务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服务行为对顾客感觉中的物流绩效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内部物流绩效,才能为零售企业外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物流服务管理,必须高度重视顾客的物流需求管理。
四、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零售企业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能为企业提供物流绩效改进决策必需的各种信息,能激励企业内部员工改进物流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
计量顾客对物流绩效的期望。零售企业既应计量顾客对物流绩效的评估,也应计量顾客对物流服务的期望。顾客对物流绩效的期望是顾客评估物流绩效的依据。不计量顾客的期望,零售企业就很难正确理解顾客对物流绩效的评价。
篇2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气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显现各种奇异的物理现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线索,全力追踪,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予以观察,并将它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方法、新途径。教育学生理解学习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为数不少的物理教师都认为: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错了,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当面反对。不正确的师德观念,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直接降低了教学效益,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就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之中。学生讨论热烈之时,往往正是发散思维最为活跃之际。我曾见过一位物理老师设计的一个可供学生讨论,并引导他们一步步探究解决的实验题目:不用长卷尺来测量两座相距较远的楼房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提出利用自行车来测量,先测出车轮的半径,记下自行车经过两楼过程中转动的圈数,然后通过计算可测。有的提出利用声速和光速来测量,大家认为这一方案比较先进,物理知识含量高、有创新思想……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问题的难点是当听到枪声掐表时间误差大,……问题一个接一个出现,被同学们一个又一个解决,终于大家得出了比较满意的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就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兴高采烈地去做实验,最后回到教室,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题目是教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议论研究出来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创新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的练习,促使学生广泛搜寻自己的记忆储存,提取尽可能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
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如:进行测密度的分组实验前,先提出:想一想,有关密度的知识有哪些?利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能设计出哪些方案?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联想与思考,看学生能提出几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进行收敛思维训练,即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方法进行筛选,从而开拓思维,针对不同物体、不同问题找出简单易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取得收敛思维训练的良好效果,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重视物理科学方法渗透,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探索未知自然规律时(实践活动),从实践或理论上,把现实的解决具体任务所运用的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人们要想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创新,就必须掌握各种有关的科学方法。牛顿能建立经典力学,这是他善于运用理论分析法、数学测算法、经验总结法和理想化法的有效成果;伽利略之所以能发现惯性定律和落体定律,与他正确选用了实验法、观察法、猜想假设法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步入热机(工业革命)时代,观察法成为他发明的佳传。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开辟了电能的新时代,这是他运用科学假说方法和实验验证的成功之处。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使人类走进了核能时代,理想实验起了重要的作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突破,造就了电磁破信息的新时代,这与科学理论假设的应用有重大的关系……纵观物理学发展史,众多的物理学家之所以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杰出的创新贡献,无不与他们运用正确有效的科学方法密切相关。以上的事实充分说明科学方法在物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创新地位,我们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适时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和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优化创新环境,鼓励创新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图书馆工作核心已逐渐从为读者服务到主动引导读者获取适当的知识。图书馆的日常运作已不能满足新功能发展的需要,项目管理把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集中,具有目标性强、效率高、操作性强等特点,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既能维持图书馆传统功能,又能更好地开拓图书馆新功能。
循规蹈矩的管理方式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长期有效的环境,然而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基于项目的组织越来越普遍,基于项目的管理也逐渐成为新一代的通用管理模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改变、机遇、挑战,把项目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引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可以使图书馆提高管理效率和排除一些管理中的障碍。
1、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1. 1项目的定义
项目是一种努力(endeavor),它以一种新的方式将人力、财力和物资进行组织,完成由独特范围定义的工作,使工作结果符合特定的规格要求,同时满足时间和成本的约束条件。项目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目标,实现项目目标就是能够实现有利的变化。
1.2项目管理的特质
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可应用于各个行业:管理过程模块化,具有可“重复”应用的性质,易于移植;系统的管理方法有一定的标准体系。
1. 3项目管理的优势
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规范的管理方法,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利于组织人才的培养及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明确的管理过程,使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提高管理效率。
1. 4项目管理的过程
项目管理是一个一次性的、渐进的、系统的过程,它主要分为:(1)启动过程;(2)计划过程;(3)执行过程;(4)控制过程;(5)结束过程。
2、图书馆开展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组织之所以做项目,是因为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一段时间后,发展的方向会逐渐偏离目标。如果图书馆的目标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进一步的是引导读者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不能履行引导读者获取信息的功能或一些矛盾,如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会使计划落差缩小,如图1。
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往往缺少计划和目标,都是一些日常的管理。这些不利于图书馆与社会发展接轨与创新。虽然图书馆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但以项目的方式开展一些工作,必定会使图书馆的发展有所创新和得以持续性发展。
3、图书馆的一些功能满足项目管理的特质
3. 1研究生撰写论文进行专题服务
图书馆应为研究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检索点,编制各种专题目录,提供最新期刊信息通报、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以及提供专题综述、图书评述等三次文献,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每年研究生论文撰写有高峰期,研究的具体方向也不同,有新增的专业,有国内国际新的研究成果,都需要一个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来完成。其目标就是更好地服务于研究生,创造质量更高的研究生论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3. 2科研项目提供重点服务
每个科研项目都有一定的截止日期,各个方向的不同都需要专业的人士提供信息,项目管理运用在各个方向科研项目中,提高质量与速度。
3. 3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图书馆数据库的开发,往往有一定的周期性,开展起来需要一定的经费和资源。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可对成本进行估算、控制、管理现金流等。
3. 4图书馆组织的各种学生活动
例如每年的讲座等都可以由项目的形式展开。
3. 5图书馆人才培养等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所有日常管理中,图书馆的人才培养是最适合开展项目的。图书馆一直存在吸收高级人才难的问题,对图书馆现有人才进行培养,可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人才。图书馆人才培养可按年为时间单位,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培训的结果还可进行考核和评估。
4、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图书馆工作的步骤
4. 1项目规划与计划
首先要组建团队,团队的成员必须了解获取图书馆信息途径,和一定的专业背景和协调能力;其次是计划为服务对象开展哪些服务,为研究生和教职工撰写论文提供服务,内容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咨询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服务,包括介绍、指导服务对象研究方向的馆藏资源等;(2)整理、编写相关专业的二次文献,最新研究动向等;(3)与采购部门联系引进服务对象需要的资源;(4)开展论文写作讲座或交流等活动;(5)建设与学校专业相关的特色论文数据库;(6)帮助服务对象进行科技查新工作;(7)对一些服务进行合理收费工作;(8)在馆内设立研究生论文撰写教室,配备相关计算机等资源,为学生与指导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等。
4. 2项目组织形成
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与独特性的特点,在决定一个项目以后,就需要根据这一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项目的管理班子,负责项目的实施、费用控制、时间控制和质量控制,按项目的目标去实现项目。按照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模式,项目的组织结构也可分为线性的项目组织结构、职能的项目组织结构和矩阵的项目结构等若干形式。项目管理组织的结构实质上决定了项目管理班子实施项目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方法与相应的权力,不同的项目组织结构对项目的实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图书馆开展的项目相对比较单纯,也不是以纯粹的经济利益为目的,可采取线形和职能相结合的形式,见图2。
4. 3项目实施及控制
4. 3. 1对项目进行资源分配
每个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都有一定的限额。当图书馆开展项目的时候,不可能专门配置项目人员。对资源的分配要避免“按人员分配工作还是按工作分配人员”的风险。以为研究生、教职工撰写论文及开展课题提供服务为例。见图2,项目组长直接向馆长负责,主要由组长服务对象,由组织成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一些服务服务对象的工作。组织成员可由各部门的人员参加,如采编,信息,流通等部门,组织成员最好具有外语、计算机及其他专业知识背景、对本部门工作熟悉,便于开展工作,由项目组长协调工作。
4.3. 2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将进行的活动进行计划安排,包括估算工作内容和工期,在工作范围内对活动进行日程安排等:对工作授权;描述活动的日程安排和描述时间进度。以为研究生、教职工撰写论文及开展课题提供服务为例,项目组成后,在实施的过程中由项目组长对工作进行安排,定义团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工作。
4. 3. 3分配工作
当工作即将开展时,要明确每个项目成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及时间等。以为研究生和教职工撰写论文提供服务为例,分配工作包括:项目组长开展讲座等活动、负责内部协调、拟订研究方向、收集资料、科技查新及服务等工作,项目成员按照项目组长的要求,分别负责收集资料,制作数据库,向项目组长提供信息、服务等工作。
4. 3. 4有效控制
当项目被运行,我们必须确保它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为研究生、教职工撰写论文及开展课题提供服务为例,项目的运行是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对象,从而提高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困难使服务对象不能获取相应的最新的信息或使服务对象不愿意接受服务。如果出现这样大的偏差就采取纠正措施,这种结构化的方法就是控制,控制过程包含以下4个关键步骤:(1)指定计划并估算执行情况;(2)检测并报告结果;(3)将报告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并预计未来结果;(4)计划并采取有效行动来修复原订计划,或者将偏差减少到最小,见图3。
篇4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是一种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效的实验教学对物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结合STS教育,合理把STS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做到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科学评价能力、以及科学价值观。本文研究了STS教育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作用以及应用实施。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STS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带动着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因此,社会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性人才,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和价值观。STS教育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合贯通STS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必要条件。
一、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简称,STS教育重点强调现代科学素养以及社会价值观。初中阶段对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学生智力、认知、感觉、思维、想象力以及记忆能力得到不断的增强,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也在成长。而初中阶段增加物理科目主要是为让学生引起对物理的兴趣,进而对生活中其他的科学技术进行关注,为今后的物理学习和科学素养打好基础。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导地位。通过实验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理解总结出物理学中重要的理论。而实施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能有以下作用:
(一)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偏向
(下转第23页)
(上接第22页)
物理教学是一门实验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初中物理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初步知识以及应用,结合比较全面的物理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逐步了解物理以及其他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学科。但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比较偏向物理教学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缺乏实际的应用。STS教育能结合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实际问题,突出物理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还深刻的认识到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其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其所涉及到的知识和学科比较多。在学生的综合能力测试中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命题,考察的知识多样、复杂。可见,STS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用整体的、综合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三)开辟多样化、开放式教学
传统教学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要的吸收工具,且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而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能将现代科技以及社会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渗透到物理教学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突破了教材内容的限制,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使物理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实施STS教育,将学校与家庭、社会以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教学。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
(一)STS教育的内容选取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渗透式教学,然后选取合适的内容。由于STS教育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在选择内容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所选择的STS教育内容应该与物理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且相适应,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做到深度和广度适当。(2)时效性:STS教育内容能够及时反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社会问题。(3)综合性:STS教育内容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根据以上原则选取渗透式教学内容。
(二)STS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STS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其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根据编写的STS教材和STS教案适时地开展STS活动课。具体如下:(1)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活动课系列。一是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照相机、潜望镜、潜水艇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如测定炉子的效率,安装照明电路,测定太阳的直径等。(2)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活动课系列。如举办“生活用电知识竞赛”“生活中的大气压知识竞赛”等。(3)增长学生见识、扩大学生视野的科技讲座系列。例如,超导、新兴电源的发展前景、核能的利用等。(4)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STS报和科技小论文系列。如举办物理STS报和开展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等。
(三)STS教育的社会实践
STS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接触大自然,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的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如环境污染调查,围绕环保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分别到油漆厂、特种水泥厂、造纸厂、化工厂等地进行调查、访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白色污染、光污染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并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怎样控制、消除这些污染等。
三、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建议
(一)开放实验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开放;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主要是以课本的实验内容为主,教师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进行讲解并做出来,最后得出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告知学生即可。实际上,这样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现代物理实验教学应该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既要将课本中的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扎扎实实地做好,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又要注重适当增加实验内容,特别是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遇到实验现象与课本中的内容有出入时,有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改变实验教学形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除了课堂上老师演示、学生操作课内实验这些传统、简单的教学形式外,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室外进行各种实践教学。实验教师可以提倡学生根据实验教学相关物理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完成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修理等实践操作。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电子仪器厂等进行实践,定期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使得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技术的内涵和重要性。除此之外,学生可以课外到图书馆、科技馆等地方阅读学习,增加物理兴趣。
(三)把握实验教学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验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在面对问题时,能独立的思考,积极进行探索。同时,还要根据物理知识进行实践。但是实验所用知识最好不要超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要与教材紧密结合,对实验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应用延伸。不要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太远,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实验过程提出的要求不要太高,最好是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的要求,否则学生会失去信心。
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主在培养学生的动手、管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而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STS教育则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STS教育[J].教育界,2013,10
(22):136-136
[2]阮雪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渗透STS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2):144,147
[3]邵亚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12):29
篇5
1.1教学理念
实现由偏重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教育并重转变。
1.2教学内容
实现由重经典轻现代向经典和现代内容并重转变。
1.3教学方法
实现由重推导演算向更加注重传授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并重转变。
1.4教学环境
实现由重课堂教学向课内外教学并重转变。
2研究内容
2.1建立科学的物理课程体系。
开设多种形式的物理课,丰富物理教学体系。通过增设物理学史、文科物理、近、现代物理等选修课程,开设科普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不同学科的学术知识讲座等,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特点,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体系,实现普通物理现代化。依托物理探索演示厅和基础物理实验室的平台,增加演示实验项目,丰富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开设探索性演示实验课,建立学生充分参与、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物理教学模式。
2.2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它真实记载了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的历程,充分体现了物理学发展突破中的分歧与争论、曲折与反复、停滞与跃进以及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奋斗与拼搏、成功与失败。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动态以及诺贝尔奖和代表人物,及时将最新成果、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引入课程教学,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物理学史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3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教学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先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结合演示实验、录像、动画、计算机仿真等手段,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将观察、实验、假说、验证等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融入教学过程,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物理学科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如:结合课程学习布置研究课题、实验设计方案,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介绍或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2.4发挥演示实验功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将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强化课堂演示实验。增设多项演示实验项目,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一些不适合实物演示的特殊物理过程和现象,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计算机模拟来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现物理过程。如:讲授驻波时,先用弦线驻波演示仪演示驻波现象,然后用计算机模拟驻波形成过程。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将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克服演示仪器数量不足、现象不明显、可观察范围小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可互为补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利用物理探索演示厅,开设“物理探索演示实验”全校选修课(16学时),近5年,共有近200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在“文科物理”课程(文科专业)和“人文物理”课程(全校选修)中均开设8学时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探索能力。开设探索性实验项目,建立学生充分参与、体现个性化学习的演示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主要以教师引导为主,采用灵活的辅导方式,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定性或定量测量实验结果,课后查找资料,探究实验原理,做出相应的软件设计或改进的仪器,并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如:利用热机实验进行热机的P-V曲线的研究;利用空气动力仪验证流体力学的伯努利方程,研究各种结构的流体力学性质等。许多学生对探索性实验充满好奇,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5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学研究氛围。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如:中国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及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过程是一个知识应用与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有利于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使动手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结语
篇6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前提。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他的情感、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
1.创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
2.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巧设问题情境,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是物理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同时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学内容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质疑,学生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
二、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等方法构建物理模型,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能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为了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做到:
1.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估算法,等等。教师要选编有多种解法的习题组织教学,渗透物理知识点,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打破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有效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提高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物理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是物理模型方法、等效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方法等具体思维方法。而物理模型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建立各种模型的方法和如何应用各种模型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3.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诸如奇趣的实验演示、科技史话、实物模型、图表、动画等来制造悬念,配上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创设教学情景。这样可以激起学生探根求源的愿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冲动, 创造性的活动就由此开始了。
三、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育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索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1.演示实验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讲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使用器材、设计思想,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用严谨的科学作风与熟练操作技能给学生做出示范,使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科学家正是由于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发现出别人所不能察觉的规律。所以,通过演示实验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和观察后进行深入细致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思维深度和广度发展。
2.学生实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索成分,将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指导或引导,让学生去操作、分析和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接受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或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依赖思想为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忠于实验数据的求实精神和领悟教材的思维方法。
3.课外实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热力学统计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21-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物理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就热力学统计物理这门课程来说,这是一门研究热现象和热运动规律的学科,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是物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之一。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大都感到难以充分理解和熟练应用,因此学科教学面临着诸方面的困难。
当前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授课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物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时,课时较少,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却基本不变,这对按时完成教学进度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教学形式的陈旧,很难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的语言严谨而枯燥,内容包含大量的公式和推导。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从而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仅仅是为了通过考核,拿到学分,学生并没有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更谈不上实际应用。
第三,所学知识与前沿科技严重脱节。在教学中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内容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对于前沿知识的介绍甚少。学生通过学习,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前沿物理研究联系起来,很多知识浮于表面,无法应用到当前的科学研究中,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是一种限制。
对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引起了全国范围普通高校的高度重视。目前,在课程的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已经有了诸多积极的探索和研究[1-6],本文拟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和教学一线的实践工作,开展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积累。
二、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一)课程定位
热力学统计物理是一门研究热现象和热运动规律的学科,是四大物理理论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内容丰富,包含热力学基本定律、熵增原理、相变理论、近独立粒子的三种分布和统计等重要的知识内容。课程的授课学习对象一般为物理专业本科生,他们具有了普通物理学力学、热学以及原子物理学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在知识体系上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对热力学知识进一步加深了解。另外,伴随着知识体系的展开,课程内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统计、平均、理想化、相图等为师生开展研究型学习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研究型学习
对于研究型教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而大家对研究型教学的认识也不尽相同[7]。有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学生在“从事科研任务”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还有学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教师以课堂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不仅包括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探究性学习的各种教学活动,还包括了课后学生的各种研究与创新活动,即包括了基于课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基于课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及基于科研小论文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同时,在该模式教学过程中,基于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始终贯穿其中。对于热力学统计物理这门课程,我们通过对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进行了上述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其目的正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中的困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修养。
1.基于课堂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以灌输式为主,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责任感,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由于课堂教学教授给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基础,所以传统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们采取降低传统课堂比例的方法来完成基本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的讲解注意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辨析重点难点、简化推导过程、讲授基本思路。在完成传统课堂的同时,引入研究型学习课堂,我们采取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研究型问题教学模式。如:热力学部分,可以从常见现象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每一个基本原理都成为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思路、培养研究兴趣的案例。如关于熵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之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科学和规律的,那么关于生物进化和宇宙演变,物理学是否也能在此发挥作用呢?在学习完熵的内容后,用熵的概念来讨论生命进化过程是怎么样的过程?上述的问题,既有趣味性,贴近生活,又能引发思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效完成,可以说,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学习,只要能回答出一到两个问题,这部分内容就学习完成了。
2.基于课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课堂之外的主动性学习对于大学本科的教育至关重要,而任课教师在课堂之外的主动学习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另外,让学生利用课余课后的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也能为师生节余课堂时间,为有效解决教学课时少和授课内容多的矛盾提供方法。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课题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由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由教师提出1个或者多个和课堂相关的小课题,学生们通常以3~5人为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每组选择承担一项课题。课题小组可以由一人担任小组长,在规定的时间内(1星期至1个月不等)完成。课题小组在完成任务后,可以采取小组汇报、小组互评、课题论文等多种形式完成结题并获得一定的课题完成分数。课题的难度由教师来给定,通常要求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一定的科研视野和学术深度,学生往往需要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做必要的调研和学习,并加以讨论和总结才能完成任务。与课堂结合紧密且效果不错的课题有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历史发展、永动机历史、焓的调查、熵和系统进化、熵和热寂说、熵的意义及拓展应用、相图分析调研、等概率原理分析、玻尔兹曼分布和玻色以及费米分布的区别和联系、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实验调查研究等等。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的变革
区别于传统的试卷考核打分模式,以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导的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也需要相应的进行变化革新。对于热力学统计物理这门课程来说,熟悉该课程的基本认识、了解研究的方法、得到思维方式的锻炼比记牢几个公式,学会一些理论推导更重要。因此,我们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打分考核方法,研究出课题打分法、课程论文打分法、课堂讨论表现打分法、期末考核打分法四种方式综合的打分方法。按照学院和学生的接受认可度,期末考核打分法比例降低至50%甚至以下,而课题和论文表现、课堂讨论的表现三种综合平均后,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占据50%或者更多。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再呆板单一,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参与度,也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课堂的问题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及基于课题和科研论文的课后研究型教学模式,并相应地提出了该课程多种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该教学模式立足传统教学模式,并加以创新,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缓解了授课学时不足与教学内容繁多的矛盾,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谢国秋,刘仁臣,程和平.热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整合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68.
[2]曹海静.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教育,2013,(5):187.
[3]徐序,郑秋南.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若干教学方法探讨[J].新西部,2013,(33):145.
[4]刘静.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3,(3).
[5]胡晓颖,胡文|,呼和满都拉.谈热力学统计物理的教学方法[J].教学实践,2014,(3).
[6]冯立芹.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人才,2014,(5):90.
[7]宋永涛.本科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8]吴寿煜,张忠锁.21世纪物理专业知识的培养对《热学》教学的要求[J].物理,2003,(02).
[9]陈波.应用物理专业物理类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改革之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3).
篇8
【关键词】基础化学 教学改革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06-02
高等军事院校是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培训有实战作战能力的高等教育机构。它在承担一般高等教育任务和遵循其一般性原则的同时,还必须依据部队实际需求和发展不断调整其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面向21世纪,西方国家重新强调理科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一个普通家庭里可以找到化学品在百种以上。这种规模已超过百年前的一个标准化学实验室所拥有的化学品。在部队中,我们所使用的各种各样高科技的武器、装备都离不开化学的身影,可以说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了安全地使用我们身边的化学品,每个人都应具备基本的化学知识。让化学教学走向社会和生活,使学生对化学在现代科技文明所扮演的角色有正确认知,不畏惧化学、不排斥化学,增进学生对化学的正确认知。而如何使化学教育能更好的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使化学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这是每个化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点。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科学理论,化学课堂教学应该是轻松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新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强调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能力。因此,我们以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突出地位为中心“活化”课堂教学内容,力求使教育教学活动与当代人类生活现实贴得更近。在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课程中,坚持引导学生,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感受化学,用化学知识重新认识与体味生活,在科学知识学习与科学素质建构中,塑造科学世界观。例如:介绍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臭氧层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型材料如钛系化合物作为精细化工产品,前景诱人。四氯化钛TiCl4在军事上,尤其是在海洋战争中作为人造烟雾剂;在农业上,用TiCl4形成的浓雾复盖地面,减少夜间地面热量的散失,保护蔬菜和农作物不受严寒、霜冻的危害。如通常用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而国外已从氯消毒的自来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致癌或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世界环保联盟即将全面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更理想的广谱性安全、稳定性强、高效杀菌消毒剂ClO。有关磷酸盐,被作为减少环境污染而推广使用的无磷洗涤品;过多的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国外正流行的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信息,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二、开展生活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化学的魅力,逐步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生活与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开展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意识,并对科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思考。例如:①食盐或食品中碘的简易检测: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不过人体摄入过多的碘也是有害的,不可盲目“补碘”;②香烟中部分有害物质的检测,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向人们发出警告:吸烟对健康有害,它会使你患上癌症、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其它疾病;③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化学方法;④真假白酒的鉴别;⑤传统电池、油漆中铅的测定:现代社会中,铅对身体的危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发达国家,废旧电池被列为危险有毒废物,必须单独投放和回收处理。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再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四、展望未来,激励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研究的是生命的基础、生活的质量和如何不断改善生活。专业化学知识意味着广阔的前途,可以籍此进入广阔的天地;化学已成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展望未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关注现代社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增强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如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今天,开发利用乙醇为动力燃料,并用纤维素作为一种新的原料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电极活性物质”作为电池燃料,成为微生物电池,展示出美好的前景。又如,在密闭的宇宙飞船里,宇航员排出的尿用微生物中的芽孢杆菌来处理,生产出氨气,以氨作电极活性物质,就得到了微生物电池,这样既处理了尿,又得到了电能。另外称为水合甲烷的物质大量沉积在大陆架的边缘,未来洁净能源的最大一部分也许藏在海底。2005年12月15日俄罗斯独立电视台报道,俄罗斯科学家从天然金刚石(钻石的初级品)的成分――碳元素,和头发的组成中碳元素也占很大比重这一共同点出发,将人的头发经过物理化学处理后合成出美丽的人工钻石。这些都是化学创造的奇迹,化学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从生活和社会中选取素材,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学生感悟化学、探究化学,用化学创造生活,用化学改变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篇9
关键词: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学习习惯
一、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解决问题、搜集和查阅资料,提出假设、用实验验证假设的能力培养,以主动、负责的精神完成有目的、不断改进经验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用探索、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新知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发现新的问题,陶冶学生的情操。
观察是人们 对客观事务、现象感知过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各种各样、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原始“信息”为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提供了事实根据,但这些信息中同时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等,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指导学生思考现象的本质属行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自觉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自觉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分析、比较、归纳实验表现出的特征,并提出问题,设置议题,通过问题剖析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不断掌握观察问题和提高观察的能力。
二、增强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增强学习氛围,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引进竞争机制,让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属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内容,应坚决的还给学生,不要怕浪费时间,学生知道的或能自主学懂的再不必浪费时间大讲特讲。在思想上要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只怕学生学不会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做的是课前的准备及课中的引导以及赏识的眼光,多给学生以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做好合作探究讨论及交流,增强竞争的学习氛围。在没有专职实验员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课前反复操作,知道熟练的地步,对于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故障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过去物理实验时,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总结,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步骤重复实验就行了。新课标标准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评论、评估、交流与合作。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素质、掌握实验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每次做实验前一定要先弄清楚实验的目的,并拟定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等。在做实验时要严格的按操作程序,认真的进行操作,力求实验准确、细心读数、如实的记录结果及数据。实验完成后,要认真整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师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眼演示实验的作用。演示操作要规范。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构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新课程下的创新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与氛围的创设上,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教师营造民主的为学生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主体性的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比较自由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开放的时间空间环境,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即不限于时间,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开放的知识系统,不局限于概念、规律、公式及考试范围。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等、靠、要”的被动的情形。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即时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教学课堂的延伸。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按统一计划,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课后进行“三小”: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比赛,在科技上把好的作品进行展览;可进行物理知识竞赛和进行科普知识讲座;还可进行有学生参加的物理小实验表演等。当然活动中要有明确的目的与计划,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形成尊重实验事实、科学求实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意思想,养成爱护实验仪器和用品、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养成严格认真、细心、有条理、有层次的进行实验操作的习惯;养成乐于动手、善于观察的手、眼、脑并用的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让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振福.初中物理教学中差异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1.2
篇10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想;科学方法;课堂讨论
在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实施的研究性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理科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与教学督导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供各位同仁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思想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人类数千年文化思想发展与继承的结晶,现代科学特点之一是发展神速,呈现了知识量激增和知识更新,新陈代谢加速的形势。以此出发,知识的学习是无穷尽的,学习并掌握一门学科或一堂课的基本内容只是走了一个台阶,而形成这些内容或问题(定义、定律、规律、原理……)的历史背景,提出或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观点和方法则是教学中的精髓所在,这些东西能使学生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这也就是我们的先辈早就说过的“与其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思想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或者说,思想是课堂教学的龙骨。为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一道去分析、研究、探索、发现,一道跟随历史发展的足迹去类比、归纳、演绎、综合、假定……在引入新课时,也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所要讨论问题的实验材料、各种矛盾或困难,可以这样向学生表述:“这就是当时摆在科学大师面前的难题,也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请大家和我一道思考。”例如,在物理和化学专业的量子物理(或量子力学)、结构化学课中,电子自旋的本质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自旋的本质至今仍是一个谜,诺贝尔奖的桂冠正等待着勇于攀登者去探索!”正是这种诱导与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研究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与探本求源的积极性,这种亲历探究,是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魅力的最佳途径。
任何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任何科学的内涵都有不少有关人的丰富的内容。每一个科学规律,每一个科学发现不仅伴随着这些智者长年累月的艰苦探索,也几乎都伴随着无数次失败或失误,从成功与失误的对比中,更能使学生得到启迪,更利于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就曾感触至深地说:“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为此,要求教师能有机地、恰如其分、不喧宾夺主地结合课程内容阐述科学史。已故北大化学家付鹰教授说得好:“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因此在理科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典型事例(如物理学中热的本质、光的本性、化学中的电离学说……)进行分析,从成功与失误,正确与错误,一个观点或另一个观点的对比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跟踪历史的步伐去探索与判断。在“结构化学”课量子力学基础中讲爱因斯坦关于光量子假设时,我们用几分钟讲了普朗克的悲剧:到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发展到了很完善的地步,以至不少物理学家公开声称,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已被发现完了,剩下的事仅仅是解方程,“玩弄”数字符号罢了。可是随着人们实践的不断发展,经典物理学的天空出现了两朵乌云。其一就是黑体辐射的规律,维恩和瑞利・金斯的理论都只能解释部分现象,如果按照瑞利・金斯公式,在紫外波段能量将发散,这就是艾伦费思特所说的紫外灾难。1900年当时已年过40的普朗克运用内插法将维恩与瑞利・金斯的两个公式结合成一个新的公式,能完全与实验吻合,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普朗克公式。在这个公式中他不得不提出一个假设:E=hv――“能量子”,普朗克也因此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他日夜操劳:或者把能量子假设纳入经典理论的轨道,或者寻找回避这一假设的途径。就这样整整花了十五年,力图放弃这一革命的假设。他有一次和儿子散步时,甚至说:“我现在做的事或者毫无贡献,或者可能成为牛顿以后物理学上最大的发现。”就在旧的传统观念禁锢普朗克思想的时候,1905年当时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接过并推广了由普朗克提出几乎又被他扼杀的能量子假设,提出了新的“光量子”假设,建立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同年,爱因斯坦还用能量子假设探讨了固体的比热。可是就在此时,普朗克还认为爱因斯坦“在其思辨中有时可能走得太远了”。普朗克的这个悲剧是发人深省的。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中,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文化艺术的熏陶也是激发科学家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群论,在物理和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源于“对称性”这一基本概念,而对称性又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在古希腊、古埃及、我国殷商时期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到飞天的,无不呈现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案。正是这种对称性,导致了一系列守恒定律,其中由左右对称导致的宇称守恒律,它们都被认为是永恒的颠不可破的绝对真理。至20世纪50年代,在亚原子领域,种种实验表明:θ介子与τ介子具有相同的质量、电荷与寿命,应为同一种κ介子,但在衰变中却显示它们的宇称不相同,与其他实验矛盾,这就是著名的之θ~τ谜。坚信宇称守恒的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迷惑不解,而深受中国古老文化熏陶的两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也许受了阴阳太极图的启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及实验验证的建议。可是当时另一位很著名的以理论思维极强、发现错误见长的物理学家泡利却扬言:“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软弱的左撇子,我可以跟任何人打赌,做出来的结果一定是左右对称的。”以中国女科学家吴健雄为首的实验小组证实了这一发现。李、杨因此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见,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于理科生也是有益的。事实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多才多艺。如: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也是一个造诣很深的哲学家,一个很优秀的小提琴手。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的文学水平很高,杨振宁称赞他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一点渣子,他的笔是神来之笔。我国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苏步青的文采都令人称羡。因此,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花3~5分钟,用三言两语“打侃”,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远远超过知识的传授。
在科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绝对真理少之又少,现今广泛呈现在各学科中的定理、定律或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随着生产力水平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这些相对真理或则被,或则会被修改、被完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辩证
的发展的观点讲解这些内容,要讲它们的局限和不足。要使学生不仅对定理、定律不迷信、不僵化,反而有敢于挑刺、敢于质疑的叛逆精神。教师还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向学生简介自己的构思,引导学生去创造。例如,我们在结构化学中,对阐释分子结构中的两种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与价键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其不足与发展前景,也简介我们自己的工作。这样不仅破除了大二学生对科研的神秘感,也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二、科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科学方法是人们发现真理和改造自然的桥梁与手段。一般地说,科学方法包括归纳、演绎、观察、实验、假定、类比、推断、分类、理想模型、思想实验等方法。在课堂中结合科学史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就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作为知识活动结果的结论,还可以学到如何运用这些科学方法来进行创造,发展科学。
在科学发展史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创造,取得重大成果的例子比比皆是。众所周知,抽象的逻辑思维与演绎是数学家发展数学的最基本方法,数学领域的绝大部分辉煌成果都由此而得。类比法是古今中外物理学家最常运用的思维方法,类比使物理学家取得重大突破的例子不胜枚举:库仑定律把静电相互作用与万有引力类比;卢瑟福将原子结构与太阳系进行类比;德布罗意将微观粒子与光子类比;薛定谔将物质波与机械波类比……归纳法是使化学家取得重大发现的主要方法之一,人们熟知的元素周期律就是门捷列夫在分析当时已发现的六十余种化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后归纳得出的。在当代,对有机合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也是以大量有机化学实践为基础,正确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方法而得出的,这一规律的发现者之霍夫曼因此获1981年诺贝尔奖。在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中也可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晓本学科的科学发展史,更要善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若能在讲授中逻辑思维缜密、推理演绎严格、讲授语言简练准确,娓娓道来、滔滔不绝,这种示范作用将使学生折服,受益终身。我国著名科学家吴有训两支粉笔讲完一堂课的完美形象,使同样是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在进入耄耋之年后仍念念不忘。
三、课堂讨论――激发创新火花的催化剂
在以学生为主、学习为主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实施时,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适量的课堂讨论,是激发创新火花的催化剂。上世纪中叶以著名物理学家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培养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的学术讨论会对科学创造或发现所带来的推动作用是举世闻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