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23 01: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欣赏:“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使文中的描写显得亲切而真实。
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欣赏:“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呼啸的寒风,准确地写出了济南冬天里风的`轻柔。如果说成是“没有风”,与实际情况不符。
3、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欣赏:“晒”“睡”“醒”等词语的准确运用,烘托了一种安闲、舒适、温暖的“理想”境界。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城灵性,体现了老城温暖可爱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把老城给写活了。
4、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欣赏: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5、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欣赏:“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6、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欣赏:“顶”字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树尖上覆盖着一点儿白雪的位置、形状和情态。 “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7、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欣赏:“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描绘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秀美景观。
8、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欣赏: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暗”字准确地绘出了山上的枯草冬天里失去光泽的枯黄颜色。
9、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欣赏:“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10、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篇2
一.多维问题的内涵
多维问题,强调课堂问题的提出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直线的提问,也不是单纯的教师为学生的质疑作答,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触动学生已知经验,有效进行思维训练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的问题设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一种动态的问题生成与探究过程,它可以由一个主问题衍生出多个次问题,一个问题又可以有多问和多解,它是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的民主、合作、和谐、趣味、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图示如下:
二.多维问题的构建
设置多维问题,构建灵动语文课堂,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革旧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最终实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教学教学,亦教亦学,教中有学,教中进学,学以致教,教学相长也”的目标。
1、构建多维问题,和谐师生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确界定,一方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另一方面“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本”(教参、教本)为本,冷落人,忽视人,甚至不把学生当作人,即使当作人也是可怜的“套中人”。课堂几乎是教师的“独角戏”和“个人秀”,教师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一系列的问题物化和客观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接受与被接受”的主客体关系。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新课标始终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宗旨,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侧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自由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强调以“学生”为本,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进行民主、平等、和谐、舒畅、无拘无束的对话。师生之间是“主-主”的关系,是互为存在、互为发展的条件,他们共同对彼此的成长过程负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互相倾听和言说,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余映潮执教《济南的冬天》,他不急于告知学生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而是让学生自主品读、比较、思考“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系列词语,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充分联系文本,在自由讨论、自圆其说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济南冬天“温晴”的总特点。余老师的问题设置,关注了全体学生,起点低,沸点高,散点众多,重点唯一,尤其是恰切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师:如果我们说,你自由地选用文中的这些词语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大概每一个都可以用一下。但是,我们是在全文的基础上来进行分析的。首先我们注意课文第一段的两个关键词:“温晴”,“宝地”。可以这样说,济南是温晴的宝地,因为温晴才是宝地,这是一;第二,再从全文看,因为温晴才创造了许多自然的迹,因为温晴才有那样的山、水,和人们的心理感受。我想,温晴这个词,还要从其他的角度来看。下面,我给你们再逐条地、仔细地分析一下。(边放幻灯片边讲解)全文是扣着“温晴的天气”这条主线来写的,所有的景物描写都要突出“温晴”两个字:正因为扣住“温晴”描绘着济南的山和水,作品才铺展出一幅幅淡雅秀美的画面;第二个道理,看顺序,绘天绘地,写雪写水,由暖阳描画到暖城、暖山,描画到不结冰的水,表现的都是“温”和“晴”。继续看。第二段,全景;三段、四段,雪中山色;五段,水上美景。没有哪一幅是写阴冷的,都是“温晴”。因此,这些画面在“温晴”的基调上统一起来,给人和谐一致的美感。还有理由,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因为晴朗,所以“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带领学生赏析文中四个经典比喻句“小摇篮”,“带水纹的花衣”,“小水墨画”,“蓝水晶”,以“你最能够欣赏的是哪一个”投石问路,多问多解,问题不固定,答案不唯一,放手让学生自由言说,倡导多样性的欣赏结果,然后由教师提纲挈领的总结将学生热烈的讨论“沉静”下来:
师:摇篮太美了!写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适的冬暖环境;带水纹的花衣,表现的是雪后山色的斑斓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飘逸美好的情韵;小水墨画,凸显的是山村的疏朗点缀,山村点缀在小山上,远远看去,那样的美丽,而且因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朴淡雅的,这足见作者用小水墨画来比喻冬天的济南的城内的小山的精致之美;空灵的蓝水晶,则显示了天光水色的清净和温暖泉城的亮丽。总的来看,这篇文章表现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绘大,以小描绘大,从而表现出景物的画意诗情。
篇3
关键词:范读;品读;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有些语文教师似乎也比较重视课堂上的“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以往“以讲代读”的模式变成了如今的“以读代讲”。但“读”的效果却不好,甚至有些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到文本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又怎能发展阅读的能力。
因此,朗读教学在教师高度重视的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讲究一定的策略,注重方法的引领,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范读引领,树立榜样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读的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品味和鉴赏。如:《春》这篇课文,文字清新,语言优美。“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文章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给人以生动形象、呼之欲出的感觉。学生在老师范读的指导下,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天的画画,令人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其实,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二、品读感悟,传情达意
品读,品是品味和赏析的意思,读是阅读思考的意思。品读即在赏析中品味情感意境,升华对文章的理解。品读就是对课文的内在挖掘,一字、一词多层次多角度咬文嚼字,品味文中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品读中深刻感受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语言之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必须要把握理解、分析品读、注意品读出文中的美妙之处,以便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如,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采用“美点”寻踪,看作者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描绘,对藤萝花的渲染,“……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这就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描写与抒情的主体,像这样充满灵性的句子,让学生品读出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情感”。
三、美读吟诵,激感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而“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认为这种读法“不知不觉之间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番话告诉我们: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方法,它的目的在于传达课文中所蕴含的美,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发展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典范之作,“美”味无穷,上这些文章前,学生有一种审美期待,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准备好美读导入,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如,教《济南的冬天》前,这样充满感情地导入:现在是初冬季节。一提到冬天,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可是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下面,我们随着老舍先生,到济南去走一走,看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一幅风景。学生入情入境,学习效果明显,兴趣大增。
篇4
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课堂提问,从动情开始。希望有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情感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走入文本,思考文本,让课堂更加有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尝试比较有效。
一、导入提问,寻求动情的契合点
案例一:梁衡《夏》(苏教版七上)
常见的导入方式常常是这样的,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生1:喜欢,夏天里我可以吃美味的冰激凌。
生2:我也喜欢。我可以泡在游泳池中,享受水的清凉。
生3:我不喜欢。夏天烈日当空,一不小心蚊虫会咬我,痒死了。
……
老师:十三、四岁的你们对夏是这样的感受,那作为中年人的梁衡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的散文《夏》。
这样的导入看似不错,以学生为起点,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夏的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讲,为课题的导入做好铺垫。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提问真的动情了吗?教师在学生的叙说过程中,完全不置可否,有置身事外的感觉,学生和老师没有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仿佛有隔膜,这样的导入也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意义不是很大。
经过评议之后,老师这样导入提问。
“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我很喜欢夏天。午后,我和一群小伙伴偷偷溜入人家的菜园,摘几根黄瓜尝尝。常常想,明天大人就会给我买五分钱一根的冰棍了吧。你们呢?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年少时的我们对夏天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当岁月流逝,我们终将长大,人生步入中年之时,对夏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的散文《夏》。
这样的导入,从老师的童年回忆开始,师生之间找到情感的契合点,师生真心实意地走入文章。教师情和学生情交织在一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对未熟悉的文本有了探究的兴趣。文未读而情已先行,正如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铺垫已经完成,只待蓄势而发。两种情感交织,产生合力,向着文本情奔去。
二、整体感知,找到动情的共鸣点
案例二:余秋雨《信客》(人教版八上)
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经常这样提问: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的答案七七八八,基本上到位了。但观察学生的动作表情,不积极,甚至有的学生表现为懒洋洋的,语文基础扎实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尚可,其他一些孩子则有走过场的嫌疑。学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虽然有准确且客观地去表述,但是学生的心没有走进课文中。
换一种提问方式看看。“假如你是那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你愿意去成为一名信客吗?”
学生立刻分成两大阵营,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各自到文章中去寻找理由,解说自己的选择方向。说着说着,对信客的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了感受,对信客的个性品格有了了解。
这样学生就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信客,用心去体会,去揣摩,努力地把自己置于课文的场景之中,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虽然这只是提问的角度的变化,但对学生而言,其触动与震撼却是不一样的,这就提醒我们思考如何让提问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奇妙的,这个世界是鲜活灵动、绚丽多姿的。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感同身受,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才会发挥提问的最大效用,才是有价值的提问。
三、赏析提问,探寻动情的切入点
案例三:老舍《济南的冬天》(苏教版七上)
“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学生读完这几句话之后,教师提问:“你们能猜测老师读这几句话时的表情吗?”大多数同学都猜是笑着读的。教师叙说提问:“的确如此。老师在读到这一句时,是面上含笑的,因为我想到了自己六个月大的小女儿,我把她揽入臂弯里,我们母女俩对视着,我对她小声说话:‘孩子不怕,妈妈保护你。’那种感觉,真的,好温暖。同学们,你们读时,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呢?结合你的生活说一说。”
生1:读着这段文字,我的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场景。我和奶奶冬天在院子里晒太阳,奶奶说:“乖孙女,让我给你掏掏耳朵吧”我把脸贴在奶奶的膝盖上,阳光照在脸上,我眯着双眼,任她给我掏。作者把“小山”赋予了慈母的情态,让人感受到小山对济南的呵护、体贴,真是太形象、生动了!
篇5
一、矛盾与抉择
传统与现代、主导与主体、立人与应试、工具与人文的矛盾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的课堂授人以柄,常遭非议。“看语文是语文”、“看语文不是语文”,语文老师似乎应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知阴阳八卦,精通三教九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语文老师,难。做一个好语文老师,更难。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输送一个个人格健全、精神饱满、有责任感、有一颗善良之心、有知识的人。我们想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因为尊严;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家长需要这样的孩子,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公民。
二、探索与共识
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应该是这样的:以生为本,学生欢迎;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讲速度,更讲质量;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精致并非高效
教材内容把握精细、教师语言精美、课堂练习精选、训练形式精巧、教学准备精心是精致课堂的特征。他常常出现在优质课比赛现场,是很难复制的,它就像是一件艺术品,熠熠生辉。但我要说这样的课堂就如“精选”和“精炼”后的“定点滴灌”。吹拉弹唱一起上,听说读写有保障。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效率低下。因为精致课堂关注教师的作用,关注教材的设计,唯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状态的关注不够明显。而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精致课堂如何从博物馆的艺术品走向寻常人家,成为日常用品?
(二)简约才能高效
1. 教学目标要简约。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事实上,单一的堂课往往无法全面完成三维目标。一课只是整个单元的一个特例,其目标也是单元目标的一个部件。确定一个重点目标进行简约设计,目标扎实,重点突出。
2. 教学方法要简化。知识性的内容教师大可讲授,让学生在尽量少的时间内了解、积累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能激发思维火花的交给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回答,看似冷清,实则有效;合作探究,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简单问题一人回答即可,有争议的问题,有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十数个同学回答也无妨。
3. 教学手段要简约。(1)课题及简单问题不用多媒体。(2)代替学生联想和想象的音像不上多媒体。
4. 教学内容要简约。
(1)精选着力点,预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激发学生潜能的情景。如《最后一课》可从“我”这一独特角度进入文本,设计三个问题:其一“我”是谁?其二,“我”的教室在哪儿?(大的时代背景,小的课堂环境)其三,“我”的老师如何?如《记承天寺夜游》可设四个点:白读自讲;朗读体味;选点赏析(写景句);闲话“闲人”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自然高效。
(2)点亮一个“点”,统领全篇,以一问敌多问。如《济南的冬天》在“响晴”、“温暖”、“有山有水”、“慈善”、“秀气”、“安详”这些词语中,那个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
(3)找准拓展点,加深理解。拓展不是学科渗透,拓展也不等于能力拔高。拓展应是文本内容的一个延伸,是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情的体味的一个途径。如《农夫和蛇》类似的寓言,概括寓意是拓展;搜集解释有关蛇的成语是拓展,但介绍蛇的生物特性就大可不必。
篇6
一、在课堂上构建广阔蓝天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立体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一段段凝固的文字在形象的再现中变得鲜活、灵动。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我教《小石潭记》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然后由学生分别做导游介绍,并回答其他同学(游客)的提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钻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信息交流中,获取文本输出的知识信息,刺激了获取各种信息的疑问,开拓了更开放的课堂思维空间。教师要完全摒弃效率低下的讲解法,打破将课文结构当成课堂结构的教学形式的窠臼,挖掘学生潜能,我们语文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里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更加自由。
二、在蓝天下自由飞翔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把学生置于蓝天之下。我在讲授朱自清的名篇《春》一课时,为了拨动学生心中的春天之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学生轻声自读课文之后,我播放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将书中之春、眼中之春和心中之春交融在一起,真正陶醉在春的情境中,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三、在飞翔中锻炼臂膀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皇帝”和“大臣”呢?学生饶有兴趣,结合现实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涵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凭借臂膀学会感悟欣赏
篇7
关键词:初中 散文 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联想 想象 对比 衬托 比喻 拟人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分类号】G633.33
会分析散文表现手法是鉴赏、评价、探究作品的基本能力。它包括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分析表现手法,就是教会学生分析文章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方面,作者采取了那些艺术手段,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对表情达意有什么好处等。阅读过程中,透彻地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不但有助于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一、细节描写
【手法特征】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优秀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
【解题技巧】从细节描写中来探求人物的事件的流程、性格、心理,分析对文章主题的作用,烘托环境气氛、把握对情节发展、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作用等。
【示例】请简要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技巧运用】按照这个流程,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依葫芦画瓢的去捕鸟了,隐约的也透出出捕鸟少年的心情。因为没有深刻的记忆是不会写出如此细腻的捕鸟全过程的。
【答案要点】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表达了“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留恋.
二、联想 想象
【手法特征】联想就是有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由眼前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想象就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生动,更有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示例一】下面划线的文字可以删去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技巧运用】春天天的繁花“闭了眼”“仿佛”就可以看见秋天的果实,这是明显的想象,可从这个累累的果实推测出作者的心情。
【答案要点】作者由繁茂的春花想到累累的秋实,“闭了眼”“仿佛”告诉读者,这是想象,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已深深陶醉在这花香中。
三、对比 衬托
【手法特征】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有密切关联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解题技巧】在描述主要人、事、物时,写到其他人、事、物,一般可以从对比、衬托的角度思考、分析。分析时,先要指出对比、衬托的对象(是衬托的,要分清主次),弄清对比点,最后,还要指出对比、衬托的目的,即对比、衬托的表达效果。
【示例】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对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高尔基《海燕》
【技巧运用】从他们与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截然不同的表现可以知道,主角是海燕,其它都是反衬。
【答案要点】以海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英勇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比喻 拟人
【手法特征】比喻,描写事物(或人)阐述事理时,用与之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拟人,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物来写,赋予事物人的言行、思想、情感等。
【解题技巧】比喻句的分析,要紧紧把握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借此概括事物的特性、阐述事物的道理,还要指出比喻之法在使事物生动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拟人句的分析,要抓住人格化过程中的动词,把握事物特性、作者情感以及拟人手法在使事物生动化、事理形象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示例】简要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技巧运用】①雪后的矮松头顶的白雪,被比作白花,顶着一髻白花的矮松也和看护妇相似,静止的雪、树似乎一下子有了生命,而且能给人以温暖。②傍晚时分,被夕阳暖调的阳光照射的山腰上的白雪,有了夕阳的粉色,和害羞的少女相似,表现出雪后小山的可爱,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也流露无遗。
【答案要点】这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和雪后小山秀丽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
篇8
预习的好处不言而喻,如果不预习,上课时只能是老师讲,学生听。即使有师生对话,也只是老师和学习好的学生的对话。以往,很多教师也关注到了预习的重要性,在课后也布置了预习,可是很多学生回家之后根本不预习,预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上进的学生充其量也是读读课文、查查字典。其实,不一定是学生不想预习,而是他们不知道该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而“批注阅读自学法”却恰恰能够对症下药,让我们的语文预习不再是梦。
“批注阅读自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进行自学的方法。分为预习和展示两部分。如果教学内容多、篇幅长就采用大循环(即预习和展示各用一课时)的模式,如果教学内容少,篇幅短就采用小循环(即预习和展示共用一课时)的模式。
体裁不同,预习展示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文体之间也有相通的东西,力求找出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比如,文言文更侧重文言实词的积累,诗词更重视意境,现代文有布局谋篇,但是不管什么文体都离不开整体感知内容、语言赏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下面以现代文阅读为例说说预习课的内容与流程。
课上,依据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质疑问难的意识。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只给出方向,不给具体内容,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具体过程是:
1.初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展示课提到具体段落或语句时方便找寻,节省时间),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可能用到字典等工具书。
2.再读课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自学。主要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边读边在书中空白之处进行批注预习。用到彩色笔、格尺或者便利贴。
(1)重要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分析。
(2)重要信息筛选。
(3)评析优美句段。
(4)理清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5)归纳人物精神品质。
(6)理解句子或题目的深刻含义。
(7)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8)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
(9)情景再现或情景构想。
以上九个角度,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涵盖。有的文章可能只涉及其中的某几个方面,需要师生共同确定。在预习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生成个人问题。这个过程,组长要督促检查成员的预习情况,教师组织参与指导。
3小组交流:由组长组织成员简短交流预习过程中的问题,简单问题小组内部消化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纸上提交给老师,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会成为下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一过程还要选出展示代表。
以上九个阅读角度需要学生心中有数并熟记于脑。每一种阅读角度都需要一定的课节去单项学习,主要是以教科书上的经典篇章作为学习的主阵地。比如通过《散步》《紫藤萝瀑布》着重学习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通过《秋天的怀念》着重学习如何分析题目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学习如何从词语运用和人物描写的角度对句段加以评析,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羚羊木雕》引领学生关注插叙及其作用,生动而具体的人物描写;通过《我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筛选重要信息,如何归纳人物精神品质;通过《春》《济南的冬天》着力学习叠词的表达效果,多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以及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赏析。
批注阅读的明显效果:解放老师,还学生学习的权利。让语文学习变成乐趣,而不是在漫无边际的题海里挣扎。就学生来说:
1.会预习。包括各学科的,尤其是文科类的学习。如果老师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并梳理出本学科的知识链条,再教给他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做好预习。很多时候,其实不是他不做而是他不会做,是我们做老师的包办多了或者是没帮到点子上。如果学生会预习就能为他终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会读书。阅读对人一生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身边很多人不读书,不爱读书。其实,我认为不是他们一开始就不爱读,只是他们错过了阅读的最佳时机。而在阅读的最佳时机,他们没有学会赏析,也就读不出美好之处,对于一本书,如果无从下手也就读不下去了,读书的习惯从此搁浅。
3.会做题。学生找到了阅读的方法,懂得了阅读方法,熟悉了阅读角度,学会了设计问题,自然会站到一个高处,做题就更胜一筹,考场上能够从容面对考题有条不紊地答题,提升效率和质量。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片段训练;方法探究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经常令老师感到难教,学生在做文章时感到无话可写,不知从何下笔。因此,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值得我们教师探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片段训练做起,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片段作文训练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有人说:“作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无需刻意地去搬去套。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想象……让学生从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采撷朵朵生活浪花,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片段作文给了学生展示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增强了写作兴趣。
二、片段作文训练有利于学生观察力和思考力的培养
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文章中“三叔教导狗娃如何观察野豆角花”的情节时,可让学生学习这个片段的描写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时要言之有物,抓住特点具体写,可以从绘形、绘色、绘味、绘神、绘情趣等方面着手,学生在深入观察后一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
在描述性、说明性、评论性片段训练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增强对身边事物的敏感性,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积累写作素材。除了对学生作文技巧方面提供帮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灵。例如,学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后,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倾吐了肺腑之言:“中秋节的晚上,我看到一轮缺角的月亮,因为妈妈在南京打工。南京的月亮,也是缺了角的月亮,因为妈妈没有我,没有爸爸陪在她身旁。妈妈,你快回来吧!……”虽然只言片语,却写真话,抒真情,真挚感人!
三、片段作文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文本中有许多言简义丰的词和内涵丰富的句、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模仿、迁移。
在学习老舍的名作《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借鉴课文某一处的写作方法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用饱蘸浓情的笔描绘自己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让学生在创造的愉悦中感受美。这样的练笔,学生不得不潜心会文,深刻领会文章的含义。这种写作、想象、生活和文本互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忠于文本又超于文本的理解过程,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写作内容更丰富,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举多得。
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在一个雨后秋日的傍晚,我来到山中……”根据这一拟设情境,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进行练笔。再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最贴近课文的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片段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在适时性片段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写作中尽享作文技巧训练。如作文开头艺术,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句段仿写,词语锤炼……都可以让学生精心打造出一个个精彩的片段,扎实有效地提高写作基本功。如在《假如我是……》的片段练习中,有位学生这样写《假如我是风》:“假如我是一缕清风,我定会和天空的彩虹做伴,点缀我们美好的世界;假如我是一缕清风,我定会在下雨的季节出现,随着那沁人心脾的蒙蒙细雨滋润你的心田……风的冷静,风的执著,会成为我的明灯……”;在仿写冰心的小诗《母亲》时,有学生这样表达对母亲的爱:“我只愿化作您杯中的一片茶叶,为您消解无尽的疲劳;我只愿化作您身上的一床棉被,为您抵御寒夜的侵袭;我只愿化作您窗前的一缕阳光,为您带来生活温暖。如果这些我都做不到,我只愿做您的好女儿,给您以宽慰,给您以鼓励,给您以帮助。”
篇10
电教技术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它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从我平时教学中的体会谈谈电教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如果开头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会使学生萌发积极的参与意识,思维就会活跃,注意力就会集中,学习也就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我演示了精心制作 “狮子林公园一景”、“配合竹子花木的假山” 的两幅幻灯,请学生观察欣赏,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内容描述给同学听,画面一出现,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我觉得契机已到,随即引导读文:这两幅图是苏州园林中的几处景观,它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与你的想法是否有不谋而合之处,话音刚落,学生就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读文,寻找自己的“知音”。
二、分析课文直观形象,学生易懂易接受。
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将无声语言文字通过有声语言和思维活动,再现所表达的事物、景象,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由于各人的智力、经历、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但如果运用电教手段,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将会对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书的演变的理解,我把“甲骨文”、“竹简”、“木牍”、“书帛”、“视盘”、“缩微图书”等用图片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短时间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直观印象,增强了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看云识天气》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云的变化,我把精心制作八种云的形态展示给学生看,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特点“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看云识天气。
在学习《化石吟》这课时,我搜集了一些有关化石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并配有文字说明,使学生对化石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恰当使用电教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语文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在教学中教师会感到课时紧张,在教学中使用电教教学,能有利地提高课堂有效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把教学目标、板书设计、课堂练习都制成投影胶片,根据教学进度适时使用,这样不仅一目了然,加强直观,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在较短的时间里能使学生学到较多的知识,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幻灯、投影。用图表的形式,采用边问边答把八种云的特点在图表中展示出来,大大地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的课堂时间通过云的特点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图文结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就有“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中。电教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朱自清《春》一文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春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我精心设置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五幅场景图片,让学生感到春天的生机和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中我利用现存的幻灯片,再现苏州园林美景,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闻花香、如见鱼戏莲间,使学生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感受,更加敬佩建设者的独具匠心。
五、启发学生联想,促成知识运用。
在文章教学中,要注重词句的理解、赏析训练,更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作者的妙笔之“点”的利用,教师要巧借语文教材,运用电教手段启发学生奇思异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迁移,指导作文的宽松空间。
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通过投影先放映一段城市雪景,再配录音机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济南的冬天“响晴”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