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6 03:5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技能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实训目的:
本次苏宁实训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旨在增强学生对物流活动、物流的流程和物流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将来的工作打好的基础。
四.公司简介:
南京苏宁物流基地位于雨花现代综合物流园,集苏宁电器服务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客服呼叫中心、培训中心及全国性数据中心于一体,是苏宁电器第三代综合性物流基地,占地面积350亩。
五.实训具体内容:
在苏宁中心库里工作,主要从事货物拣配工作。在工作之前,仓库主管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心库,并讲解其布置的原理.苏宁大库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规模大,家电种类和数量多,这充分显示了苏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后,主管向我们介绍了仓库工作的流程,苏宁的大库主要有收货,存货,盘货,发货四项功能,每一项工作都要很好的链接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做的具体的工作是将高层货架的货物用工具运到集货位,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但也要认真对待。第一天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使用液压叉车去搬运货物,可能是刚从学校里出来适应不了,第一天感觉很累,回去洗完澡就早早的睡了。第二天我开始学习使用电动车去搬运货物,才开始我经常会撞来撞去,可是我并不气馁,坚持认真的学着,学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可以独立的送货了,用电瓶车以后搬货就相对轻松许多了,做的效率也很高,但是货物还是要从电瓶车上搬到集货位的,经常搬手上的皮都磨掉了,有时候不小心撞到腿会很疼,可是想到自己的父母工作的时候甚至比这更苦,而且这也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好处,所以我坚持了下来,收获了不少知识。
篇2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实训教学中,应当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训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下面,笔者根据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谈谈在旅游教学中实训模式的建立。
一、实训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实训教学模式,是根据实训教学的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教学的方法论对策系统,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实训教学任务,经由逻辑归纳概括而成的比较稳定、简明、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它是实训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训教学的中介性环节,是介于实训理论和实训行为之间的一种衔接、贯通、接壤的中间地带。换言之,实训教学模式是对实训教学方法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是指导教师进行实训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二、实训教学模式的建立
(一)校内实训室模式。这一阶段的实训主要针对新生,新生刚刚来到职业学校,对所学的专业都还很陌生,这时候主要开些专业基础课程如《旅游概论》《酒店概论》等,让她们对专业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另外可带领她们到酒店,旅行社进行参观,让她们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有所了解。对于所学知识需要实训的部分,主要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实训室模式是旅游专业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模式,需要在专业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到实训室进行练习。在实训前,教师在黑板上详细写清楚每一项技能的操作程序和细节要求注意事项,然后反复的操作给学生看,边操作边讲解动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学生认真揣摩教师的演练过程后就要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基本的动作。这种模式要求实训方案设计科学合理,目的明确;要求实训指导教师认真耐心,能及时解决学生实训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做好监督,对学生不放任自流,以确保学生能达到训练的预期效果;要求学校能保证实训室设施齐全并能及时更新,做到实训活动安排的有序性。通过在学校实训室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餐厅及宴会的服务程序,掌握酒店前厅及酒店客房对客服务工作的服务程序,掌握导游带团的服务程序。
(二)校外短期实训模式。这一阶段的实训主要针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这个时候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专业技能,这样就可以在假期如:五一、十一等黄金周安排她们到酒店、景区进行实地训练,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暑假的时候到酒店或景区进行为时较长的实习,而假期也正是旅游旺季,各家旅游企业大都缺乏人手,他们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到来基本上持欢迎态度。这种模式就要求学校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训场所,而且也方便老师对此类实训进行管理。通过这种短期实训,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技巧,对企业的工作有了更直接的体验,同时还获得一定的报酬,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
会计专业的开设在我们学院历史悠久,涌现了不少的会计专门人才。这两年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每年招生七个班,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如何开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值得研究。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我们学院及兄弟院校的情况,现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在进行改革,我们学院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四阶段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结构图见下表。
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新的知识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1、职业能力分解不全面
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出纳核算、成本核算和财务成果核算能力太片面。会计职业是通过对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传输,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生成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信息,以达到实时控制现在,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会计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应该紧贴职业岗位全面分析,只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用具备所有会计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时侧重达到会计初级职称职业能力的要求即可。
2、课程设置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课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程序,首先应进行会计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具体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结合职业岗位改革,但是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
3、实训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色彩不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兼职教师数量过少;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有的只是挂了牌子,但实际上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现有实训课程主要是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综合实务。还是按课程对应添加实训,没有紧贴工作过程,没有充分体现每一工作过程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调研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出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办理现金收支、银行转账、日记账登记、现金保管、银行存款核对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会计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处理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会计监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处理单位内部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日常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效益性审计、年度审计报告的编制等业务;协助处理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审计约定书、编制项目审计计划、进行业务循环审计、撰写审计报告等业务。会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企业内部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业务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
出纳岗位的专业技能是出纳业务操作,设计《出纳实务课程》。基层会计核算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资料的整理与归档、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税费的计算与申报,设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会计单项实训》和《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会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侧重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能正确运用ERP资源管理系统存储、输出企业资源信息;能运用财务软件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提供管理者决策信息,设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财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报表分析,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报表指标分析和别的课程融合。会计监督岗位的专业技能暂不做高职学生学习的技能。
2、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将现有的课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整合成《成本管理会计》。考虑《初级会计实务》内容太多,课时不够,将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会计报表》整合成《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拓展、公共基础和公共选修五大模块,采用学分制考核。
3、强化实训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这两年带学生参加湖南省会计技能大赛,就可以体会到点钞、计算器和电脑的数字输入,电脑文字的输入、Excel表在会计中的运用都很重要。所以会计基本技能操作除了《出纳实务操作》,还应开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技能》等课程。实训体系的设计分为单项型(知识点)实训、岗位(课程)综合性实训、专业综合型仿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强调实训体系考评方案的落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篇4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能竞赛;实践教学
一、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思想
为了让教育部提出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制度落到实地,进一步深化我国医学检验教育教学事业的创新改革进程,不断深化院校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医学检验教学水平,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育,为各级职业院校提供教学交流平台,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委员会自2014年起坚持每年组织一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能大赛。大赛的项目定位基于“三个结合”,即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确定了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其中,前三个单元分别对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第四个单元形态学涉及到专业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寄生虫检验技术》中的核心技能。襄职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根据国赛项目和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需要进行了调整,主要为静脉采血、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三大单元。而在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和考核中,充分囊括了国赛所有项目和专业层面竞赛的所有项目。以全体学生为主体,通过人人备赛、现场抽签来确定参赛选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实践教学与各级技能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专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1]
二、专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
(一)参赛时间
二年级下学期4月份左右举行专业层面技能竞赛,根据竞赛结果确定参加国赛选手,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备赛,以参加每年6月份举办的全国专业技能竞赛。
(二)参赛对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至三年级下学期,已经接触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即将面临医院实习。
(三)宣传方案
学生新生入学伊始的专业思想教育上,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介绍今后可参加的专业技能竞赛、襄职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的奖励政策。近年来,襄职越来越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并给予较高的奖金奖励。通过前期的宣传,让学生在二年级专业课学习中能够更加重视,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报名参赛。
(四)选拔流程
1.确定核心技能项目和考核标准。根据6门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各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国赛标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本地通过了ISO15189评审的襄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检测项目的操作规程。由行业指导委员会研讨,详细制定专业核心技能的教学过程和考核标准,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不仅仅对学生培训有指导性作用,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纠正教师实践教学中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操作,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各课程在学期末的实训考核中,严格遵循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人人考核,人人过关,并在医学院和学院层面进行抽查。[2]2.专业层面技能竞赛实施。专业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因此,专业层面竞赛不设门槛,专业二年级所有学生均可自愿报名,提前将竞赛项目和考核标准公布于学生。同时,为了督促所有学生重视核心技能的学习,采取学生报名和学校领导现场抽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初赛名单。各任课老师提前做好自己课程实践教学和考核工作,固定一个时间,由医学院领导现场根据班级学生花名册随机抽出30%的学生,名单确定后,即开始专业技能竞赛。评委由校内专业课教师和本地检验科骨干专家共同担任,根据之前制定的考核标准现场打分,得分前10名参加国赛备赛。通过竞赛项目、标准和评委活动,也进一步深化了校院合作。[3]3.国赛备赛方案。根据国赛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检验形态学四个竞赛单元,指定教师指导,每个竞赛单元两个老师,共8个老师参与全程指导。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晚上和周末时间,根据项目排出课表,白细胞计数、血糖测定、细菌分离与革兰染色三个项目在相应的实训室进行,检验形态学在校内显微数码互动实训室进行。所有项目均严格按照国赛场地、实训器材和考核过程一一落实。其中,白细胞计数一直采取用临床医院检验科提供的血液标本,学生用显微镜计数之后与临床发出的报告结果进行比对。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学生手工计数的准确程度,从而进行改正和完善。整个国赛备赛2个月左右,每次培训指导师生均需签到,严格考勤。每个项目培训时,老师都根据国赛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因为学生参赛时,四个参赛单元都必须参加,因此,为及时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模拟竞赛,所有指导老师共同担任评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做好记录。在临近国赛前不久,综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共同确定最后参赛的3名选手,强化训练。[4]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专业充分利用学生专业技能竞赛这一契机,结合国赛标准,积极修订课程实训项目标准,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层层有序组织,有效地推进了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学生专业课程实训考核成绩较前有明显的进步。
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 物流管理 实习教学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是培养物流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运用实习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习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是“高知识、低能力”,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部分教师还实行关门办学、闭门教书的方法,忽视实习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校内实习教学条件不够完善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技工院校因为资金不足,造成学生实习场地和设备严重短缺,加上缺少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和配套的实习教材,使一些需面向企业开展仿真教学的实习项目无法完成。
3.实习教学内容不够健全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教学主要还是偏重于在校内完成,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使学生对相关物流设备的认识实习以及“真枪实弹”的顶岗实习受到影响,且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习,较少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影响了物流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搞好物流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建议
1.提高对物流专业实习教学的认识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切实强化实习教学,因为实习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是培养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更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强化实习教学环节是技工院校从学科体系型办学向岗位能力型办学转变的落脚点,是培养“职业导向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2.强化物流专业实训室建设
为了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技工院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筹措必要的资金,进一步强化学校物流实训室建设。物流实训室建设要能完成物流整个业务流程的模拟实习,如商品入库过程:客户送来货物收货、验货、贴条码分配储位派工搬运货物上架、入库反馈;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认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模拟实训;物流管理案例与模拟实训等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物流基本流程和单据流转、物流运输环节的操作技能。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如自动拣货系统、立体仓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子标签辅助系统、GPS技术及设备、条码技术等物流现代技术,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3.完善物流专业实习教学内容
进一步完善物流专业实习教学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物流专业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技能、综合素质提升训练,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物流专业实习教学比较合理的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环节(简称“三段式实习法”)。
(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为了增强物流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工作岗位及相关物流设备、物流过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带领学生前往物流公司,熟悉物流公司物流管理岗位职责;物流公司的仓库及构造、仓库的布局和规划、搬运设备、货物的入库、堆码和保管;了解仓单的签发、仓储的成本构成、费用的计算等经营情况;了解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作业组织方法和流程、配送中心模型和类型及管理的主要内容;体验企业生产经营方法、规则、理念和企业文化等内容。认识实习主要需要联系好物流公司,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给学生分组和分配岗位,以参观、师带徒跟班、座谈等形式比较详细地了解物流企业,并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
(2)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利用物流实训室对学生进行物流专业性较强单项技能实习教学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教学训练。一是要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在实习教学前,教师要事先准备好相关物流实习资料和材料,设计好教学情境和实习操作步骤,检查和调试物流实训设备,考虑好各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二是要明确实习教师的地位。实习教师应以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实习活动中,了解各组的实习进展情况,释难解惑。三是要设计实习操作步骤。实习过程中要将物流实习操作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步骤,步骤要清楚,描述要准确,名称要简短,以规范学生的操作,便于学生记忆。四是要采取个别指导和巡视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个别指导法是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相应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除实习中出现的困难,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要领,规范操作步骤;巡视指导法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各实训小组及学生的实训作全面的检查和指导。五是实习教学的考核。教师应根据物流实习的特性,从实习项目的完成情况、实习报告进行评分,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上已形成共识[1]。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2],实践操作技能是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3]。我们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改革,构建“实践导向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应用型人才评价”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一站式”技术技能型检验人才,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确立实践教学观,以实践活动为导向建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调研、行业专家咨询、合作医院参与、专业分析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细致分析,根据岗位能力与职业标准要求,分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制订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专业培养计划。划分出本专业六大核心实践教学模块:临床血液检验技能模块、体液检验技能模块、生化检验技能模块、免疫学检验技能模块、微生物学检验技能模块、血液细胞学检验技能模块。每个模块归纳出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理论教学。
2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必须是对学习者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才能让学习者主动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增加更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搭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际操作中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框架,将理论知识充实到框架中。比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就诊,检验程序包括:医生初诊、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标识与核对、标本运送与收检、标本处理、标本检测、数据确认与审核、标本贮存与复检、质量信息反馈。其中的理论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疾病概要,检验申请单的填写要素,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标本的正确接收及处理方法,标本检测的方法、注意事项、参考值、临床意义,标本检测的质量控制。又比如伤寒抗体效价测定实验,其程序包括:免疫原的制备、动物免疫、免疫血清采集和分离、抗体效价测定。其中的理论知识要点包括免疫原的概念、制备方法,免疫佐剂的概念、佐剂作用机制,免疫动物的种类、免疫剂量、途径和时间,动物采血的方法,抗血清中抗体的纯化和抗体效价的测定。
3实践教学环节
以高职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划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夯实实验操作基础、强化技能实训、“双主体”毕业设计指导。坚持将严格扎实的基础训练放在首位,增加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通过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训来强化岗位职业能力;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医院带教教师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指导,遵循“选题—开题报告—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程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建立综合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编写《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一书,考核内容注意与医院检验岗位接轨,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技能,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考核。该书涵盖88个专业核心技能考查点,包括114道专业技能抽查考题,为医学检验职业技能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标准,针对核心技能项目的考核要点制订了合理、明确的扣分细则,可对每位被考核学生逐条逐项地进行考核与评价。
5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包括“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完善、先进的设施设备,“理实一体化”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仿真实验室。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强、创新型的具有“双师”素质与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进行定期顶岗实践,熟悉和了解行业岗位工作流程、要求和标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对原有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理实一体化”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仿真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能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虚拟实训、仿真实训,教学紧贴临床工作岗位,实训项目开发紧跟检验技术的发展,为模仿真实岗位的实验实训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2]朱建军,尹一兵,涂植光.探索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86-188.
篇7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电子专业;技能教学标准
一、坚持实战导向,突出技能教学标准与岗位技能紧密对接
(一)技能教学标准目标紧跟岗位设置,突出实战方向
电子技能教学标准的起草制定,经过大量的省内调研,其调研主体涵盖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系统掌握了江苏省电子信息大类企业中电子专业岗位的分布、设置、需求和能力构成,而技能教学目标的设定兼顾素养培养、岗位培养和能力培养等,具体目标内容解读分析如下表。
(二)技能教学标准内容紧贴岗位技能,突出实战素养
电子技能教学标准内容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技能学习的通用性、专业性、发展性,紧贴岗位技能,将技能教学内容划分为通用技能、专项技能、岗位实践三个部分。其中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以岗位技能学习领域划分,包括电子产品的装配、电子产品的调试、电子线路的绘制、单片机技术简单程序设计与应用、表面组装技术和电子产品维修与维护,此项技能标准全面贴近电子企业生产、设计、售后、维修等工作岗位的实用技能,为学生顺利高质量就业打下基础。而岗位实践就是围绕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技能训练和储备,更加贴近工作岗位实际,充分突出实战素养。
(三)技能教学标准实施紧扣岗位要素,突出实战需要
1.标准实施的师资条件紧扣岗位要素。根据电子专业技能教学需要,联合电子行业企业力量,建立一支校企互聘、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行业技术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为依据,在技能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整合开发技能教学内容,并有效组织实施。技能教学专任教师应具备电子企业实践经验,至少保证每两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技能教学能紧密结合电子行业发展,更新电子类专业技能教学内容,具有较好的课程组织与研发能力,将企业典型生产项目或产品转化成专业技能教学案例,依据技能教学实际需求开发符合专业现状的信息化教学资源。2.标准实施的实训条件紧扣岗位设施。技能标准实施硬件条件建设始终贯彻职业素养为重、工匠精神为首、人本思想为基、发展理念为脉,营造出技术化、人性化、生态化的良好实训氛围,为实现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的高度融合提供环境支持。按照职业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对校内实训场地进行系统化的统筹设计,按照电子企业岗位要求优化空间设计、环境布置、工位摆布,校内实训室面积及设备配置满足学生的技能教学需要,建设成资源共享的集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并配备集生产、教学、研究、鉴定、大赛、服务、评价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
二、坚持实测为先,突出技能教学标准的可测、可评、可用
为了更加突出技能教学标准的实测性,主要在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在评价体系建设上,引入多元的评价体系
专业技能教学标准制定采用多元主体、多元手段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评价过程真实性和评价结果科学性相结合,全面关注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和发展潜质,进行面向未来职业的特长性引导和发展性评价。
(二)在岗位能力培养上,制定可测的评分体系
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的生产现场岗位规范和技术标准,综合考虑职业素养、安全文明生产和5S管理作为重点,制作成科学标准的评分体系。工位记录表中的“安全生产”可包括穿戴规范、工具和仪器仪表摆放规范、设备维护、安全操作等,工位记录表中的“规范操作”可依据电子产品项目操作规范制定,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采用一票否决制。
(三)在技能标准应用上,强化可用的考核体系
开展技能教学结业综合评价考核,涵盖通用技能、专项技能、岗位实践,通过学业水平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综合性大作业、典型项目、岗位实践报告等方式,编制结业评价量化表,形成有行业人员参与的、具有鉴定意义的综合评价结果,并将综合评价结果应用于结业、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环节,以全面提升电子专业技能教学标准的应用性。
三、坚持实效原则,突出标准的引领作用
1.按照统分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据电子类专业公共基础技能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进程,对技能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统筹考虑,科学编制贯通专业人才全过程、基础技能与专项技能递进提升的教学项目,嵌入到相关课程中实施。制定本专业的技能教学计划和系列化技能教学项目设计书,技能教学计划包括技能教学总体要求、技能教学方向、教学项目及任务、技能教学实施条件等,单个技能教学项目设计书包括教学项目名称、学习任务、教学要求、任务工作页、技能考核评分表及记录表等。2.技能教学标准要依照电子专业技能教学目标,立足企业岗位要求,着力提升学生基础能力、专项技能和知识迁移能力,将行业企业的实际产品转化为技能项目,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对照企业标准、岗位规范,组织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技能教学内容,开发出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系列化技能教学项目,有序开展技能训练。依据教学实际需要,可借鉴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项目,设计教学案例,提高实训效果。对单一技能型教学项目可采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的训练方式,要求学生做到熟练。再逐步形成综合性技能教学项目,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呈递进式发展、螺旋式上升,并注意技能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反馈,形成良好的技能学习习惯和规范。3.注重新技术在电子专业技能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将电子仪器仪表、整机装配调试过程和虚拟仿真软件进行融合,构建虚拟测试环境,实现电子信号测量的虚拟仿真,从而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实效性。建设数字化技能教学资源,注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技能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职业技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职生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必须要有自己的长处。所以,利用社会对技术工人短缺的空隙,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宗旨,着重培养中职生的职业技能,已成为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就此做一简述。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共性,发展个性
中职生普遍都有学习成绩差、调皮顽劣等特点,但是他们聪明、灵活、动手能力强。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他们对文化课的厌学就放弃教育。任其自由发展,从而给社会造成隐患。本着职业教育要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宗旨。寻求学生的共性,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前提,发展学生个性。
(一)中职教师要做好“观念、态度、角色”等方面的转变
1.根据中职生的个性差异特点,教师要进行转变
教师应及时转变以教为教的观念,转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转变仅仅是老师的角色,用一种朋友、伙伴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解除学生的束缚。只有师生的间隙没了,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教师身正为范感染学生
大多数教师都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学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学识、素养、品行及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进而产生崇拜、景仰的情怀,使学生不自觉地模仿。
(二)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研究中职生不爱学习的心理原因,制订有效的解决途径
研究学生上课玩手机、吃东西、睡觉、逃课、课后上网、打游戏等现象。得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职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思想的支配下,造成职校学生难教难管的现状。但对学习没兴趣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学习,对待这种学生,应积极引导他们认识到提高成绩的关键在于提高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克服不良心理。
2.观察学生优势,挖掘学生潜能,确立其独立的人格
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优势,尽量挖掘他们的潜能,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当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优点可以用时,就会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表现在学习上就会利用自身潜能、锐意进取,学生一旦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意味着其主体意识已经觉醒,同时也确立了独立的人格。
3.运用鼓励与赞许培养自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尽量多地设置课堂提问,因势利导,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进行评价。比如,当学生的回答富有创意、有独到见解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夸奖,对不能作答或答错时,给予鼓励和启发,在赞许和鼓励中寻找其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消除他们紧张、害怕答错的心理。经过长时间的耐心指导,不仅能增强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信心,还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体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令其发挥特长,让他们的好动寻找到归宿,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要想使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坚定学生探求专业的信心
树立中职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是培养优秀中职生的前提,所以,在新生^学教育时,教师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安排:(1)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介绍本校品牌专业,即化工、机电、汽修专业的显著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化工、机电、汽修专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化工、机电、汽修专业是我市能源化工基地不可缺少的热门专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树立起学生热爱专业、献身专业的信念。
(二)各专业教师齐上阵,促使学生扎实打好专业技能基础
1.根据中职生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删,更新教学内容
要想牢固地掌握好专业课,就一定不能和文化课脱离,要始终坚持文化课是基础,文化课必须服务于专业课,专业课又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此来制订教学计划,根据专业的实用性和灵活性,适当增删、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中职生的实际需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受益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实训教学”的立体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做到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让课堂充满智慧、充满生机、充满趣味,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实训课时,强化技能训练
过硬的本领是靠实践锻炼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必须靠大量的实训,而化工、机电、汽修专业的实践性都很强,所以,在实训过程中要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在完成任务中提高技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好实验及实训课
专业教师在每一节实验及实训课上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监督学生完成,并且要以具体的方法指导、示范学生动手、动脑,反复练习,精益求精。实验或实训结束后要严格要求学生写实验、实训报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课后对学生的实验、实训情况认真总结,给学生的实验、实训报告做出严格的鉴定,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意见。
2.不定时地举行技能比赛,提高专业技能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实训室的各专业老师要在每学期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时地组织举行各项技能比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并给予实际性奖励。以赛促练,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3.进行见习、实习锻炼,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短暂的学校学习后,学生就会步入工作岗位。因此,学校应把握好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加强对学生的锻炼。
篇9
关键词:职业学校;赛教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69-03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扬州高职校”)秉承赛教融合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技能竞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形成以技能大赛为引导,开发以技能大赛为主体的精品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日常技能教学中,实现了学、练、赛一体化,提高了学生整体技能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构建了“教师引领,师生参与,以点带面”的技能培养体系。
一、赛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引赛入教,实施项目化教学
技能竞赛项目是根据行业标准结合企业实际设计的,它集行业最新的执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于一体。为方便比赛和教学,技能竞赛项目往往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对职业学校的项目化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扬州高职校不断完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为主线、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以技能大赛项目为主体内容的精品课程和项目化教材。
学校建立了长效的技能大赛竞争机制。通过参与省市校各级技能竞赛,营造以赛促教促学、人人争先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推动常规教学改革,将大赛内容引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竞赛能力。竞赛形式灵活多样,如班组竞赛、个人竞赛、团队竞赛等。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扬州高职校针对江苏省财会专业技能大赛方案及变化趋势,从财会专业技能大赛梯队建设、选手选拔和跟踪培养的需要出发,改革财会专业技能教学,全面提升财会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注重教学内容改革,将竞赛项目和竞赛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项目的有效衔接。专业教师全方位解读财会专业技能大赛方案、规则,将技能大赛的手工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点钞、珠算、传票翻打等五个项目纳入教学内容;同时,按照技能大赛的要求调整基础会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竞赛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技能操作的热情,努力钻研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
改革教学方法,学赛结合,以赛促学。课堂上,教师将班级同学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点钞、珠算、传票翻打等财会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加大平时课堂教学的检查测试力度,使学生个人之间比赛、小组之间比赛、班级之间比赛常态化。学生积极主动投入任务中去,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赛结合,以赛促学,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热情与干劲,切实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为就业或创业增添竞争力。
(二)全员参与,形成技能大赛选拔机制
为实现技能竞赛的全覆盖,扬州高职校每年都开展各专业校级技能比赛。一是课程教学中的分组竞赛――实现“全员参与”,将技能教学的阶段测试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考察学生阶段技能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校级技能竞赛――实现“好中选优”,重点考察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熟练程度,并做好市赛优秀选手的选拔工作;三是省市级竞赛前的集训淘汰赛――实现“优中选强”,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定期组织淘汰赛,确定最终参赛人选;四是每年的“技能展示月”,通过全校性的各专业技能展示活动――实现“氛围创设”,营造人人学技能、人人比技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断强化提升技能的理念。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校已初步形成技能比赛“全员参与”的机制,使技能大赛与平时的技能教学有机融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赛教结合,提升专业技能师资素质
教师是影响技能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技能大赛是检验并提升教师技能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明确了技能大赛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分若干专题内容集中培训教师,引领教师学习技能大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校绩效考核方案,强化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如2014年4月至8月,学校与江苏理工学院合作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任教师技能提升专项培训,通过培训,专任教师的原始凭证解读、会计账簿登记、用友T3软件操作、会计手工制题能力等均有显著提升。
经过数年技能大赛的锻炼,扬州高职校已涌现出一批技术精湛的技能教学骨干,他们的教学理念已从单纯的教好课程本身转变为教授学生学会综合应用课程知识,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宣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教研成果,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师资培养、技能大赛等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学校先后成立了3个由金牌教练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并不断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工作室通过课题研究及定期研讨的形式探讨“赛教融合”内容,并通过名师对青年教师的培育机制促进学校整体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以赛促建,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大赛协同发展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阵地,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完备的实训条件是促进专业技能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扬州高职校坚持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从国赛和省赛对先进实训设备的要求出发,搭建校企联姻的平台,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交流机制,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邀请“校外专家导师工作组”进学校实训基地指导实践课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效能。
(五)以赛促评,改革专业技能评价模式
要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技能教学评价机制。
引入技能大赛标准考核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学校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构建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各级技能大赛规则和评判标准引入技能课程的日常教学评价中,让师生重视技能大赛的规程,实现专业技能大赛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顶岗实习推行“校企联动考核”方式。“校企联动考核”是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实习的过程监控和考核方式。学生的顶岗实习考核分两部分:一是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50%;二是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报告、成果的评价,占总成绩的50%。
考核专业核心课程采用“2+2+2+4”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专业技能培养和评价标准,结合专业技能教学实际,学校对专业技能训练相关的核心课程采用“2+2+2+4”考核模式(“2+2+2+4”指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考核占20%,课堂笔记考核占20%,单元测验占20%,期末考试占40%。
二、主要成效
学校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理念,以全国、省市技能大赛的要求为引领,积极营造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构建完备的机制保障,促进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教学与比赛双赢的局面。2013年至今,学生在省市创新大赛中累计40件作品获奖;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18金28银56铜,在扬州市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50金55银51铜的好成绩。学校先后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团体优胜奖”、“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专业优胜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通过建设“全员参与”技能大赛选拔机制,有效利用各种比赛平台,营造了人人练技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得“赛教融合”逐步地成为学校技能教学的一种成功范式。
(一)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通过课程体系、评价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度,促进了学生非认知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校“六个一”德育项目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双证通过率100%,为扬州、苏南及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二)优秀技能教学团队逐步形成
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竞技水平的考核,也是对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核。特别是技能大赛促进了青年教师迅速向“双师型”转变。学校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所有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并指导学生技能大赛,并将参加及指导学生技能大赛成绩作为评优、评先及职称评聘的重要衡量指标。通过这样的机制建设,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为主体的高素质专业、课程、基地建设团队。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胡新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50-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但为什么我国机械类人才仍然严重短缺?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难以满足实际训练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使学生具备了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的数控编程和操作能力和CAD/CAM软件应用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脱离了行业和企业,难以满足企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使得培养质量大打折扣。鉴于此,要提高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起能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通过积极探索,提出了校企合作“互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进行了试点,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一、校企合作“互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核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与企业合作,校内引入真实产品进行生产性实训,校外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全过程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企业的职工则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实现“互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使企业和学校真正实现双赢。第一学年,学生首先到企业进行电动工具的认识实习,然后在校内进行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和引入真实产品的电动工具装配实训,暑期到电动工具企业进行电动工具装配顶岗实习,而被顶岗的企业职工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进行CAD/CAM软件应用和数控加工专业技能训练,进行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并引入真实产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暑期到电动工具企业进行电动工具机加工顶岗实习,而被顶岗的企业职工到学校进行培训;第三学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引入真实产品的专业技能实训,并进行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然后到电动工具企业进行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顶岗实习,并进行毕业综合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按认识实习、专业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六层次进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递进式地引入电动工具认识实习(第一学期)、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包括金工实习、机械零件测绘)、专业技能实训(包括CAD/CAM软件应用实训、电动工具检测与维修实训)、生产性实训(包括校内电动工具生产线装配实训、数控加工实训)、顶岗实习等,使学生从认识电动工具到逐步掌握电动工具设计、制造及检测与维修的相关技能,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以及合作精神,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无缝”过渡,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技能资格考证,进一步强化“双证制”,引入数控操作工、CAD/CAM软件应用、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电机实验工等考证。
二、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考核体系构建
为保证顶岗实习的有效进行和学生实习质量,制订相应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规范。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和专业主任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最终综合学生平时考勤、实习日记、实结对学生进行评分,合格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同时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考核体系。具体过程管理流程见图2。
三、校企合作“互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践行“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目前机械类专业已与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与浙江皇冠电动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组建了七个“订单班”,同时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由我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引进电动工具生产线一条,为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时间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培训需求,掌握企业用人信息,制订“互换式”工学结合培养计划。由于不同企业对培训要求不同,各有侧重。我校采取由企业提出培训内容和要求,学校负责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暑期,同时学生被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发现,采用该模式可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使自身能力素质得以提高,比如职业道德的建立,协作精神的培养、意志力的锻炼,工作环境的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同时企业的职工也进行了培训,并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到真正的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詹忠根.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6.8上,14-15.
[2]赵浩兴.校企联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6-68.
[3]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J].高教探索,2005.4,69-71.
[4]付涛.高职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6.4,85-88.
[5]段长存,李怀伦.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报告[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