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8 13:4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训练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芭蕾舞基础训练课钢琴伴奏能力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是唯一通行于整个欧洲的古典舞剧形式,被人称为“古典舞蹈”。芭蕾舞于建国初期系统地引入我国,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并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目前我国有多所舞蹈院校,并且许多高校都设有舞蹈系,芭蕾舞基本功训练课(以下简称基训课)列为舞蹈专业的必修科目之一。
在芭蕾舞基训课中,音乐与舞蹈像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姐妹。舞蹈缺少音乐的衬托,情绪与意境的表达就不够全面充分,需要二者相互勾通,相互补充,因此在基训课中便加入了钢琴伴奏的要素。基训课的钢琴伴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伴奏,主要任务是在理解舞蹈教师意图的同时根据舞蹈教师的需要用钢琴配合以相应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芭蕾训练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动作之中,同时通过不断的听音乐与做动作,加强学生对音乐与舞蹈相互融会贯通的理解与感知能力。由于钢琴伴奏是为基训课教学服务的,好的钢琴伴奏能在舞蹈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情感、动作的沟通桥梁,因此要求基训课钢琴伴奏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1、具备芭蕾舞基本知识
了解芭蕾舞的发展历史。既然基训课钢琴伴奏音乐是服务于舞蹈教学,那么钢琴伴奏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芭蕾舞发展的相关历史。这样才会懂得怎样去欣赏、怎样去鉴别,根据舞蹈教师的需要选取经典的伴奏音乐曲目,营造贴切的气氛,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了解芭蕾舞基本训练的目的。舞蹈基训课中每一个训练动作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训练价值,训练要求与训练技巧各不相同。钢琴伴奏教师只有了解基训的总目标,每一动作的训练方法及目的,才能根据训练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旋律和节奏与舞蹈教师密切配合。
了解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相关术语。由于芭蕾舞源于欧洲,属于西方舞蹈体系,舞蹈教师在芭蕾舞教学中一般音译法语的芭蕾舞训练专业术语。如“adagio”,音译为“阿达久”,汉语的意思是控制;“sondu”音译为“丰久”,汉语意思为单腿蹲。钢琴伴奏教师只有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才能了解舞蹈教师的意图,而不至于在听到舞蹈教师发出指令后不知所措。
2、具备相关的音乐知识及音乐表现能力
钢琴伴奏教师工作的重点在音乐,必须具备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能在基训课上运用自如。塑造任何一种艺术形象都应在掌握相关知识与技法后,运用特定的手段来服务于所塑造的形象。因此,基训课钢琴伴奏教师也必须在具备音乐基础知识后,运用音乐中的各种表现手段来为基训课中的舞蹈教学服务,如对旋律、节奏、力度、速度、气息的运用等等。
在做基训动作之前,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钢琴奏出的高低不同的音组合成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体现音乐的主要思想。钢琴伴奏教师在弹奏之前应充分考虑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动作的训练方法及目的,需要什么风格的音乐,做好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气息等各方面的处理。如钢琴伴奏时,激烈的动作就要选择进行曲形式的音乐来表现,一般采用进行曲常用的四二拍的节奏,速度较快,力度较强,气息较短。在配和优美抒情的动作时,一般就要选择四四或八六拍的曲子,速度悠缓,气息绵长。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音乐才充分能调动学生的情绪,结合训练要点完成训练。
3、有大量的曲目储备和即兴伴奏能力
芭蕾舞基训课内容十分丰富,一堂课可能包括体态站立、把上、把下训练、技术技巧训练等方面。肌肉的控制能力,灵活控制关节的能力,完成技术技巧的能力都会涉及。每一个训练都有相应的音乐与之匹配,这就要求钢琴伴奏教师拥有大量的曲目储备,能根据动作训练的需要,情绪的需要弹奏相应的曲子。目前北京舞蹈学院等院校、出版社都发行了许多芭蕾舞钢琴伴奏曲目可供选择,钢琴伴奏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芭蕾舞基训课的教学也是灵活多样的。由于该科目属于技能训练课,舞蹈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训练情况推课。有些动作可能实际需要推十六个八拍,有些动作可能只推十个八拍;有时舞蹈教师会把几个动作或几个技巧融合在一起。凡此种种,音乐必须随之改变,但现成的曲目是固定不变的,这就要求钢琴伴奏教师即兴伴奏。钢琴伴奏教师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对音乐马上作出调整,处理好乐句的结束、节奏型的转换、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甚至还要满足舞蹈教师临时对不同风格音乐的需要。因此钢琴伴奏教师的即兴伴奏能力在芭蕾舞基训课中是十分重要的。
4、具备把钢琴伴奏与训练动作有机糅合的能力
在钢琴伴奏教师具备以上几点能力后,最后要做的就是把音乐与动作有机地糅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中,钢琴的音乐表现必须以舞蹈动作为基准,这时的弹奏不同于单独的钢琴表演。钢琴独奏以创造性的再现作曲者的创作意图、抒感为主,较少考虑其它因素。而芭蕾舞基训课上的钢琴伴奏则以舞蹈教学为主,钢琴伴奏教师必须采用与舞蹈动作相一致的音乐来伴奏。要把音乐与动作完美地结合起来,就需要从音乐与动作的情绪表达,节奏、节拍的处理,学生的掌握程度,男女生动作的差异等等各方面来考虑。从音乐的情绪表达上来说,小弹腿训练的是小腿肌肉的爆发力和脚背脚趾的快速穿透感,要求动作快速有力、干净灵活,这就需要钢琴伴奏教师选用明朗活泼的曲子与之配合。把上控制训练的是肌肉的控制能力,要求动作舒缓到位,教师就应选用抒情优美的曲子配合。
在弹奏时钢琴伴奏教师还应该注意节奏、节拍与动作的关系处理。在芭蕾舞的训练过程中音乐节奏的鲜明、准确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刻意强调强拍,以便学生听得清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还较浅)。如跳跃的练习,要求节奏的重拍非常明显,音乐甚至不以乐句划分而以小节为单位,以一个单一的起跳为基点,强调在重拍下跳跃瞬间的爆发。不同动作的音乐处理是各不相同的,需要钢琴伴奏教师灵活掌握。
篇2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2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LIDP)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生率为4.7%~4.8%,男性多于女性,所以也是一种多发病[1],主要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的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多见于腰椎3~4、4~5,腰5~骶1,如不及时治疗易成为缠绵不愈的腰腿痛,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2]。LIDP是引起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的常见病因之一。运动疗法对于LBP患者肌力及疼痛症状的改善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并能够降低其复发率,促进患者早日参加工作[3]。笔者通过回顾分析在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科采用核心肌力训练方法治疗LIDP的45例患者,观察他们腰椎功能的恢复和疼痛的缓解等情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科就诊的53例LID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在35~55岁,平均年龄49.6岁。病程7d~10年,所有患者都经CT或MRI做出明确诊断。实验组30例,L3~4椎间盘突出者8例,L4~5椎间盘突出者13例,L4~5和L5~S1突出者9例。其中伴有脊柱侧弯、生理曲线消失的患者5例,伴下肢放射痛、麻木及无力12例,单侧直腿抬高试验(+)7例,双侧直腿抬高试验(+)6例。对照组23例,L3~4椎间盘突出者6例,L4~5椎间盘突出者11例,L4~5和L5~S1突出者6例。其中伴有脊柱侧弯、生理曲线消失的患者4例,伴下肢放射痛、麻木及无力6例,单侧直腿抬高试验(+)8例,双侧直腿抬高试验(+)5例。两组患者均排除脊柱结核、肿瘤及其他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LIDP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患者主诉腰及下肢疼痛,咳嗽时疼痛加重,夜间加重,疼痛时难以入睡,腰部活动受限,有外伤史或长期腰痛史。体征:脊柱侧弯,双下肢各关节活动正常,腰部有压痛及放射痛,可放射到足踝部,下肢直腿抬高试验(+),足背伸加强试验(+),膝腱或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肢感觉减弱,背伸肌力减弱。X线检查:腰
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减小,脊柱侧弯。CT或MRI检查:可见腰间盘脱出或膨出影像。结合X线造影、CT、MRI等方法,能准确的做出病变间隙、突出方向、突出物大小、神经受压情况及主要引起症状部位的诊断,但仅有CT或MRI表现而无临床表现,不应诊断该病。
1.2.2 对照组治疗
对照组行传统方法治疗,具体如下:严格嘱咐患者卧硬板床,佩戴腰围,绝对卧床休息,保证休息质量,并辅以牵引、推拿、超短波、中频,中药熏蒸,常规运动疗法等辅助治疗手段,在护理过程中避免增加腹压因素,如剧烈咳嗽、喷嚏、用力大便等。
1.2.3 实验组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传统疗法基础上加核心肌力训练,具体如下:
1.2.3 核心肌力训练
1.2.3.1 双臂屈曲90度俯卧位支撑床面,下肢用20cm高滚筒支撑,后将腰部中空抬起,1min/次,5次/组,2组/天,
1.2.3.2 四点跪位,后将同侧的上肢向前伸直,对侧的下肢向后用力伸直呈两点支撑位,1min/次,5次/组,2组/天
1.2.3.3 倒走训练时治疗师在患者的后腰部施加一定的阻力,5min/次,2次/天,4周为一个疗程
1.2.2.4 评价标准[2]
优:自觉症状消失,无腰及下肢疼痛,无阳性体征。良: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但劳累后仍可出现轻微疼痛。差: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
改善或加重,仍伴有轻微腰腿痛,且易复发。
2 结果
3 讨论
脊柱在中立位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脊柱肌是脊柱外部的稳定结构,当人体重心在水平面作前、后与侧方移动时,分别需要背肌、腹肌和腰大肌的参与, 特别是对侧肌群的有效活动以保持平衡。 脊柱肌通过对抗重力以保持身体直立,通过稳定关节来提供支撑和保持各种姿势。椎旁肌在维持脊柱直立姿势中至关重要,在休息和活动时,没有完整的椎旁肌作用,脊柱动态的稳定性就无法得到保持。[4]良好的肌力是保持姿位的必需条件。由此可见,背肌、 腹肌和腰大肌在保持脊柱稳定与平衡中发挥作用,这是保持脊柱力学平衡的运动学基础。腰椎间盘突出症常伴随腰椎节段肌力与肌张力功能紊乱而影响腰椎的稳定性,加强腰部核心肌力训练成为其重要康复治疗措施之一。核心肌力训练具有促进腹、腰背肌力,提高腰椎节段稳定性,对腰椎间核心肌力训练具促进腹、腰背肌力,提高腰椎节段稳定性,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则具有康复和预防的双重效用。
在对这5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时,发现患者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患者年龄越大,疗效越差,这可能与椎间盘随年龄增长而退变的自然规律有关;另外还发现患者防护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越强,其效果越好,而且还能减少其复发的概率。从临床效果来看,核心肌力训练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全面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希望广大老师和同仁能够认可并扩大研究。
参考文献:
[1] 秦瑞先.运动疗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1):136-137.
[2] 胡军,张瑞.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腰间盘突出症4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3):107.
[3] Handa N,Yamamoto H,Tani T,et al.The effect of trunk muscle exercise in patients over 40 years of ag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J]. J Orthop Sci,2000,5(3):210-216.
[4]屠其雷, 沈志祥, 熊宝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运动康复1672- 4208 (2011 ) 01- 0013- 03
篇3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
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难度大,尤其是老年人因各种脏器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机体免疫功能和耐受性降低,易出现并发症,我科自2004年2月~2008年1月手术期积极处理,疾病恢复快,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58~84岁,平均71岁,病史最长20年,最短2个月,平均住院23天,随访最长1年,最短3个月。所患疾病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塌陷松动翻修术19例,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股骨颈陈旧性骨折7例,股骨头坏死3例(Ⅲ~Ⅳ期)强制性脊柱炎2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术前应详细介绍麻醉方式、手术方法、优点,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主动与病人沟通给病人以关心理解和安慰。充分利用典型病例的作用,让病人之间互相沟通,成功病例现身说法给他们的心理护理带来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减轻恐惧感,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1.2 患者准备:协助做好各种必要的检查如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查好血型备血,做药敏试验。
1.3 练习:术前的康复锻炼是术后康复的基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要采取正确的。训练床上排便习惯,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关节活动训练、为防止肌肉萎缩须行股四头肌舒锁运动。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如此循环,每天(10-30)次,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一系列的训练程序,使37例病例都能很好配合训练。
2 术后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系统的了解患者全身状况,检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常规心电监护24小时,给予低流量吸氧,增加血氧含量,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伤口渗血、引流量的颜色、性质和量,对肾功不全注意观察尿量,对糖尿病病人要定时测血糖、尿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2 根据医嘱精滴抗生素止血消肿药物以减少床上反应及组织水肿。
2.3 :术后平卧6小时,保持正确的髋关节轻度外展15°,两腿之间夹枕头。做到三防,一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牵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一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近患肢而过度内收。正确的翻身方法:向术侧翻身时,应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旋转中立位;向健侧翻身时,也应伸直术侧髋关节,两腿之间加软枕,防止髋关节内收引起假体脱位,同时伸直同侧肢,以便用手掌脱位髋关节后方,防止髋关节内收引起假体脱位。
2.4 创口引流管的护理:注意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形成,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术后引流量少于50毫升/日拔除引流管,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完整干净。
2.5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术后伤口疼痛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老年病人长期卧床易出现三大并发症,应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持病房空气新鲜,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做深呼吸及扩胸运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鼓励病人多饮水,以防尿路感染,同时做好会阴处理,加强对骨突出部位的护理,预防褥疮发生,保持床铺平整、干燥,为防止便秘腹胀给病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应少量多餐,增加粗纤维和水的含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同时加强营养,注意食物色、香、味,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遵医嘱使用支持疗法。
3康复训练
3.1 鼓励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一般术后第2天做收缩股四头肌、臀肌训练,使肌肉保持一定张力。
3.2 术后第3天做轻柔的髋关节屈伸动作,注意曲髋
3.3 抬臀动作一般在术后第5天完成,在完成此动作时应注意在膝下垫枕使髋屈曲(10-20°),护士的双手托住双侧髋关节防止动作完成的过程中出现髋关节的旋转。
3.4 患膝下垂摆动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力,防止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
3.5 术后第七天开始①助力下直腿抬高30 持续10秒重复(20-30)次;②小腿床边摆和;③患髋外展,内收,后伸肌群的等长收缩;④加强床边转移,包括半坐~躺转移练习和坐~站的转换练习;⑤健腿支撑站立平衡;⑥步行:鼓励患者扶双拐行走或健腿支撑三点式步行;⑦术后3周继续加强患肢股四头肌渐进抗阻练习,站立位髋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加强步行训练从平行杆开始~步行器~扶双拐~扶单拐~多脚杖~扶手杖~弃杖[1]。
4 出院指导:嘱病人及家属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术后康复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三大原则,循序渐进由弱至强[2],做到不盘腿,不坐矮凳子,不过早过度负重,不跑步,跳跃和举重物。术后6个月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3个月平躺时,可在两腿之间夹枕头,3个月内防止髋关节屈曲90°,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加肌肉训练,正确使用步行架及拐杖,预防居家意外跌倒,上下楼梯时,坚持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术侧先下的原则,恢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定期复查。
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髋关节疾患病人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议政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能结合及时的手术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3]。本组病历采用术前宣教,术后各种护理措施及指导性康复训练,有效地防治了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和长期卧床造成的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减少了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日康复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施楚军,张莲春.康复训练程序在全髋关节置换病人中的应用,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28~29.
篇4
【关键词】芭蕾 基础训练 形体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64-01
健康的体态表征着人生命的活力,同时也是身体健康的外在表现。这对于正值人生黄金期的女大学生意义重大。基因遗传对体态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后天的形体训练在改善体态方面也有着一定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形体课在学校逐渐普及,该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日渐提高。学生们可以通过形体课的练习,掌握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平衡,体验力与美的结合,其中芭蕾基础训练可以使练习者的手眼协调能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得到全面提升。
一 课题研究方法
随着芭蕾基础在国内形体课程教育中的普及,基层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芭蕾基础教育方法;同时,芭蕾作为文化“舶来品”,国外在芭蕾基础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总结出了一大批可以借鉴的资料。故我们可以通过翻阅、查阅国内外芭蕾基础教育相关资料,汇总、分析其在形体课程中的重要性。通过联系已经开展、实施芭蕾基础训练的学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参与其中的学生进行调研。采用生物力学相关理论,分析芭蕾基础训练中训练者的跳跃能力、跳跃高度对训练者身体肌肉及骨骼、关节的影响。综合分析评价芭蕾基础训练对形体课程的影响。
二 芭蕾基础训练的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形体课教学,对于未接触过同类课程学习的初学者来说难度大、训练痛苦、不易表达出体态之美。同时长期的情绪不满,势必导致学生对形体课的学习兴趣下降。通过调研发现,传统形体课学生缺课现象严重。面对这一难题,教育学家提出了传统形体课吸收芭蕾基础课的教育方法。芭蕾基础课的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特别是初学者动作僵硬的弱点,同时芭蕾教学结合优雅的音乐,对舒缓学生心情,缓解训练疲劳,提升训练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塑造完美体态
人体形态美直观表达了四肢均衡发展、左右对称,也就是各种身体指标均衡发展。人们常常认为身体比例接近黄金分割的情况为标准体态。对于完美体态的塑造,芭蕾基础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基础训练中的拉伸、跳跃等动作,韧带、肌肉充分得到拉伸,对练习者的腿部线条塑造有着很好的效果。通过长时间的基础练习,训练者消耗一定数量的热量,减少腿部、腰腹部的沉积脂肪。在柔韧性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可以矫正体态,大量的事实证明,从事过芭蕾基础训练的女生的身体形态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3.讲求力与美的统一
芭蕾舞是一项力与美高度统一的运动,同时又是高雅的舞蹈。芭蕾基础训练的每一个基本单元都要求艺术与美的展现。对于学生来说,进行芭蕾基础训练不同于以往的形体课只注重拉筋、压腿等基本动作,其训练学生每一个动作、训练线路都要符合音乐节奏、舞蹈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内在气质得到提升,艺术修养、文化品位也会随着身形的变化显露出来,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
三 将芭蕾基础训练加入传统形体教学的建议
1.复合式教学
复合式教学,即将芭蕾基础训练融入传统形体课教学当中。根据两种方法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是做好形体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芭蕾舞基础训练中的Battement tendu、Grand plie、Battement tendu jete基本动作结合五个基本脚位达到塑造学生腿部肌肉线条、拉伸韧带的作用。同时,芭蕾基本动作、基本脚位的练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
2.芭蕾舞蹈动作组合教学
普遍意义上的芭蕾舞,就是成套动作配合音乐在舞台上的完美表演,可以说是美妙绝伦。但是,完成优雅舞蹈成套动作的先决条件就是熟练掌握一系列的芭蕾舞蹈动作组合。就像学习文化知识会有人偏科一样,成套动作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难点各不相同。想要做好基础教学,就需要一线教师身体力行,把握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集体强化训练;同时,针对特定学生的特定动作,悉心教育改正,强化学生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的乐感、体态的优美程度、舞蹈动作的熟练度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 结束语
芭蕾是一门结合力量、音乐、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把芭蕾基础训练引入学校的形体课程是一次大胆的创新。芭蕾舞姿的优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者(即学生)的舞蹈能力、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对舞蹈美的表达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优美的舞姿同样能塑造学生的体态,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做到二者的统一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形体课程训练过程中,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同时适当的引入芭蕾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塑造学生身形,提高舞蹈作品艺术表现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芭蕾基础训练将会走入更多学校的形体课堂,给学生带来优美舞姿的同时,塑造健康的体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29%~71%[1]。研究表明发病3d内的急性卒中患者有50%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伴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易出现并发症且死亡率较高[2],易发生脱水、营养不良、皮肤压疮、误吸性肺炎等,从而影响康复和预后。我院于2009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101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基础上,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1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36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6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例,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并发症,均伴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1.2 纳入标准 (1)病程1~4周;(2)临床诊断并经头部CT或MRI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具有饮水呛咳、吞咽障碍的症状,多伴有构音障碍;(3)洼田氏饮水评级≥级;(4)患者能积极配合,完成治疗。
1.3 方法 康复护理包括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不能经口进食或存在高度误吸风险者给予鼻饲。
1.3.1 基础训练方法 主要是通过口运动训练有意识地提高对唇、舌、声带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吞咽。(1)舌运动训练: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反复紧抵住左右口角、上颚及上下牙龈;早期若患者不能进行舌的主动运动,可用湿纱布包住舌头,然后用食指、拇指捏住患者的舌头,引导进行各个方向的运动。(2)进行咀嚼肌、颊肌的训练,即最大限度地做鼓腮和咬合动作,反复训练5~10次。(3)软腭上抬训练:早期用压舌板下压舌暴露软腭,用冰冻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喉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应大范围、长时间地触碰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寒冷刺激能强化吞咽反射[3]。(4)喉活动训练:早期用手进行喉的被动上下运动,患者利用发“啊、依、噢”等声音做喉的主动运动,也可以让患者做点头样空吞咽动作。
1.3.2 摄食训练方法 摄食训练以安全管理和口腔卫生为基础,随着基础训练带来的功能改善,以阶梯式推进,是一种综合性训练。患者取坐位,躯干前倾约20°,颈部稍微向前弯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进入食道。不能坐起者可采用健侧卧位。选择容易吞咽的黏稠糊状食物(如豆腐脑、酸奶、蛋羹等),逐步过渡到固体、液体。注意每一口的量不要过多或过少,一般先以少量开始(1~5ml),应该在专业人员确定患者安全的一口量后,方可进行喂食。另外,推荐使用小的表浅的勺子,同时,进餐环境应尽量保持安静,使患者能集中注意力进餐,减少误吸。
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为1疗程。
1.3.3 针灸疗法 令患者张口,用毫针点刺悬雍垂两侧的咽后壁,每次3~5点,有少量出血或不出血均可,不留针。配穴:上廉泉、上夹廉泉,此二穴均选毫针向舌根方向针刺,电流小幅度捻转,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为1疗程。
1.3.4 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 (1)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患者床头抬高25°,患者进食或饮水后保持坐位至少30min,每天进行肺部听诊,不要让患者使用吸管,吞咽时不要分散其注意力。(2)预防窒息:饮水或进食时,务必使患者处于90°坐位,给患者喂食物时要说“一次只喝一口”这样的话,当患者口中含有食物或液体时不要提问,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3)服用药物:让患者坐位吞服药片,一次服用一个药片,让所有药物成为流体形式。
2 结 果
本组101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痊愈45例(44.5%),显效30例(29.7%),好转10例(0.09%),总有效率为84.1%。
3 讨 论
中风引起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或延髓损伤均可导致吞咽障碍,饮水吃饭出现呛咳,容易继发吸入性肺炎或严重营养不良而危及生命,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日,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以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通过对口面肌群的运动训练,腭咽闭合训练,及补偿技术来改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可以防止吞咽肌群萎缩,提高其活动度和能力,增加吞咽肌的协调性,刺激吞咽反射的产生使之增加吞咽功能。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提高了医护人员及家属的警惕性,减少和防范了误吸误咽的放生。
参考文献
[1] 蒋琪霞,耿利琼,梁萍,等.预防脑卒中患者误吸的护理研究[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121.
篇6
摘 要:以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的少年跳远运动员及其教练员为研究对象,对该年龄阶段的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少年跳远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少年;跳远;训练;现状
中图分类号:G82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704-04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Training Situation of Junior Long Jumpers in China
LI Tielu1,ZHANG Hongwu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Through a research on junior long jumpers and their coaches in the National Junior Athletic Championships, the current training situation of juniors is analyzed and the problems are found. All these will contribute as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of junior long jumpers.
Key words: junior; long jump;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跳远是我国的田径传统优势项目,但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我国田径教学训练大纲对14~17岁的青少年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设有专门的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目的是检查这一年龄阶段运动员的训练和选材情况,对规范我国青少年田径训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解该年龄阶段的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情况和与大纲规定的要求执行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全国部分优秀跳远苗子的基础训练情况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目前我国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情况和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5年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少年跳远运动员70名及其教练员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收集整理有关跳远运动训练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了《运动员调查问卷》和《教练员调查问卷》。
1.2.3 访谈法 在2005年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期间,走访了有关跳远教练员。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等综合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刻的探讨。
1.2.5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年龄和比赛情况
2.1.1 运动员开始接受训练的年龄
运动员的多年训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即使具备优秀的身体条件,如果不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要达到较高水平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运动员开始训练和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都十分重要,过早或者过晚都将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参加田径训练的年龄结果见表1、2。
从表1、2可以看出,我国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开始参与田径训练的平均年龄是13.1岁。
我国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开始参与田径训练的平均年龄是12.1岁。
根据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田径》中的划分,我国的教学训练大纲中的基础训练阶段(13~15岁)相当于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而8~12岁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一般基础训练阶段。因此,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接受田径基础训练的年龄偏大。
2.1.2 运动员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
在《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田径》教材中,13~15岁是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这一阶段应确定专项方向。专项基础训练阶段应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基础来组织训练。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跳远专项训练的年龄见表3、4。
从表3、4看出,我国少年男、女跳远运动员开始进行跳远专项训练的平均年龄分别是:13.9岁和13.5岁。因此,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跳远专项训练的年龄符合教材的要求。
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开始专项训练的时间,平均是在接受一年多的田径系统训练之后进行的,而少年男子跳远运动员开始专项训练的平均时间则只是在接受田径系统训练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在没有经过必要的全面的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即确定专项的方向,由于对运动员的运动潜力没有足够的预测,为运动员进一步的专项训练不利。
2.1.3 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的时间安排
运动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运动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作保证。此外只有对训练次数、训练时间合理安排才能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间情况统计见表5、6。
训练次数、训练时间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能否系统进行、以及其训练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训练积极性。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次数都在6次以上,集中在次到8~11次之间,而且除正常的上下午训练外,绝大多数的运动员每周还要出2~3次的早操进行训练。据大纲在基础训练阶段的跳远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是5~6次;而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的跳远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是6~8次。因此,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次数远远超过了大纲的规定次数。
从表6可以看出,运动员每次的训练时间集中在2~2.5 h之间,而根据大纲的要求,基础训练阶段和初级专项训练阶段的运动员的每次训练课的时间分别是1.5~2 h和2~2.5 h,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的每次训练时间基本符合大纲的要求。
另外,大纲要求少年跳远运动员的年训练次数为,基础训练阶段220~240次,初级专项训练阶段为250~280次,即年平均训练约39~48周和32~47周。在调查中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了解到,大部分运动员在寒、暑假能够保证坚持训练。因此在每周训练次数增加而全年训练周数不减少的情况下,运动员的训练总次数必然多于大纲的要求。
2.1.4 少年跳远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
参加比赛是检验教练员的执教和管理水平以及运动员的训练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教练员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运动员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但是,青少年田径训练是基础训练,青少年的运动竞赛是为选拔后备人才的需要服务,不应该只是为了达到专项运动成绩而安排竞赛。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参加比赛情况见表7。
根据调查,运动员每年参加国家级或者省市级的田径比赛都集中在2~3次左右,占调查运动员总数的78.3%,而且还有部分运动员只参加过一次甚至没有参加过此类比赛。而根据大纲的要求,少年跳远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每年参加的比赛次数是6~8次,而初级专项训练阶段的运动员每年参加的比赛次数是8~12次。因此可见,少年跳远运动员每年参加的比赛次数远远低于大纲的要求。
在调查中还发现,从比赛内容上看,少年跳远运动员参加的比赛绝大多数是采用成年人的竞赛方式,而没有对少年运动员进行体能、身体素质以及技战术的测试。这些比赛,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是评判运动员的唯一标准。过多的参与这类性质的比赛,必然会导致在运动训练中过于重视专项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运动员全面基础的训练,不利于少年运动员的成长。
2.2 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情况调查与分析
2.2.1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安排情况分析
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除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应具有合理而先进的专项技术才,技术训练应该是运动员专项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技术训练的目的是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或者改进和完善技术中的某个部分或者环节,青少年的技术训练应该贯穿与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调查结果见表8。
从上述对教练员每周技术训练课的安排次数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教练员对技术训练重要性的认同。在绝大多数的教练员的训练安排中,技术训练课在准备期每周约为2~3次,在比赛期约为每周1~2次。
在准备期中安排较多的技术训练,主要进行一些技术的专门练习和一些分解技术练习,使运动员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对技术进行体会,有利于掌握新技术和改进技术的巩固,重点放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上。而在比赛期中,由于运动员要参加一些比赛,现代的运动训练将比赛看作是训练的一部分,所以运动员的比赛被看成是一种实战性质的训练,所以每周技术训练课的次数较准备期减少。但是这种实战性质的训练在某种意义上对运动员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技术训练多以完整技术训练为主,保证完成技术动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运动员训练的强度,其目的是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的情况下完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努力将准备期中相对较低的强度的训练中掌握或改进的技术以较高强度不断地进行加固、强化,努力适应比赛的高强度要求。
由于技术训练对于运动员的体力和神经肌肉系统的要求较高,运动员必须在各方面状态都较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高质量的完成技术训练任务。如果运动员在状态不好或者疲劳情况下进行技术练习,很难以正确的技术完成动作,这样不仅由于多次重复达不到改进和巩固技术的效果,还会破坏原有的动作结构。在实际调查中同样肯定,技术训练应安排在运动员体力和精力较好的时间进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练员对于跳远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安排是符合运动训练的规律要求的。
2.2.2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手段选择
研究表明,在基础训练阶段,技术练习的核心手段是:原地或分解的起跳模仿练习、短助跑完整技术练习和3-5-7步助跑起跳练习,技术练习是在先掌握完整动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起跳练习、模仿练习来提高起跳技术。初级专项训练阶段的技术练习与前一阶段相比,表现为逐渐增加助跑速度下的起跳和完整技术的练习,促进起跳技术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常用技术训练手段统计见表9。
通过对运动员的调查,发现在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在训练中突出了助跑和起跳这两项技术训练的关键环节,并在训练中十分注重这两项技术的衔接,以中、短程助跑为主,完整技术练习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模仿练习在训练中出现的频率较低,技术训练手段在基础训练阶段即表现出了较强的专项化特点。而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技术训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技术训练手段是全程助跑练习和完整技术以及中程助跑完整技术练习,短程助跑练习和分解技术练习出现的频率较前一时期减少,与对教练员的调查基本一致。
2.2.3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安排 不同时期每周安排速度训练课的次数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在准备期中每周会安排2~3次速度训练的教练员占80%。在比赛期中每周也会安排1~2次训练。主要是安排与运动员助跑距离接近的短距离跑的练习,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适应比赛的要求。在调查中,大多数教练认为在训练中,速度练习的距离不能过短,因为速度能力是发展绝对速度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速度能力基础,运动员很难获得好的绝对速度水平。对于训练的强度,绝大多数跑都要求达到最大强度。
2.2.4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手段
青少年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好,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快,是提高步频的最佳时期。因此青少年训练阶段要多安排快节奏、高步频的练习,打好步频基础,对以后绝对速度的提高会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跳远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利用跑的专门练习,学习和掌握跑的基本技术,提高跑的能力,重点突出提高跑的步频能力和动作能力;初级专项训练阶段以60 m和100 m跑为核心练习手段,主要利用跑的专门练习和跑格练习改进和提高跑的基本技术,速度训练手段增加。
从表11看,在基础训练阶段,各种距离的跑是运动员速度训练的最常用的手段,发展步频的各种跑的专门练习也是练习的重要手段,基本符合该年龄段的运动员的身体发育特点,但是其它各种跑的专门练习在训练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不利于该年龄段的运动员掌握基本的跑得技术。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可以看出,运动员训练的手段明显的减少,速度训练手段出现了明显的专项化特点,不符合该年龄段运动员速度训练特点。
2.2.5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训练安排
在众多的力量类型中,与起跳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快速力量。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很重视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训练。但是盲目发展下肢力量,尤其是下肢的绝对力量,会导致肌肉收缩的速度下降。而且由于青少年骨骼钙化程度相应较低,骨质较为疏松,富于弹性而硬度小,在外力或重力的作用下易于弯曲变形,所以少年儿童不宜进行负重过大的力量训练,以免骨骼发生畸形。15~17岁年龄阶段是力量增长的敏感期,因此对于少年跳远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发展是力量训练的主要内容。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快速力量的训练的安排,在准备期和比赛期中,每周的课次均在2~3次左右。在准备期,快速力量训练的强度和量都相对较低,主要是对运动员进行专项力量的恢复性训练。到了比赛期,快速力量的训练强度和量都较前一时期提高,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水平,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准备。
由于肌肉工作力量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发射的神经冲动的强度有密切的关系。神经冲动的强度越大,肌纤维参与工作的数量越多,表现出的力量也越大。因此,运动训练中应注意有意识的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求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进行爆发力训练对神经系统兴奋性要求更高。快速力量的训练应该安排在运动员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较好的时候进行。
2.2.6 少年跳远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训练手段
快速力量的训练在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就必须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应该说,跳远教练员对快速力量的重要性有着很清楚的认识,因此都非常重视其训练。发展快速力量的方法有许多,但在实际的训练中,发展腿部快速力量的最好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就是与专项技术动作相似和肌肉用力特点一致的各种各样的跳跃练习。一是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水平,二是提高运动员掌握基本跳跃技术的合理程度。教练员通常此类训练手段和方法来同时对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和基本跳远技术进行训练。
通过对教练员的调查,认为在基础训练阶段,专项跳跃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是立定跳跃,而在初级专项阶段以短助跑5~10级跨步跳为核心练习手段,突出在一定助跑速度下的跳跃能力的训练, 练习手段逐渐由立定跳跃练习过渡到助跑跳跃练习,跳跃训练的专项化程度在提高。而通过对运动员的调查,在基础训练阶段,除进行立定跳跃的训练之外,具有一定初速度的跳跃练习的训练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具有较强的专项化特点。而在初级专项训练阶段,训练手段的选择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3 结 论
1) 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开始接受田径基础训练的年龄分别是13.1岁和12.1岁偏大。而开始进行跳远专项训练的平均年龄分别是13.9岁和13.5岁比较合理。
2) 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次数远远超过了大纲的规定次数。而每次训练时间基本符合大纲的要求。但每年参加的比赛次数远远低于大纲的要求。
3) 教练员对于少年跳远运动员的专项训练的安排以及训练负荷的认识符合跳远项目的特点和训练规律,但是训练手段的选择不符合少年跳远运动员训练的各阶段特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 章碧玉.中国青少年田径远度项目选材和训练的方法学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4] 林萍仙.从当前世界跳远技术的特点谈运动员的训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3):21-23.
[5] 朱振杰.跳远踏跳专项力量特征及训练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21-22.
[6] 张亚平,程晖,王麒麟.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25.
[7] 于川茗,宫本庄,王今越.几种跳远起跳练习手段效用的运动学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4):24-26.
篇7
1前言
档案资讯的透明公开,奠基于档案管理制度规划之妥善,以及执行之落实;而档案管理之良善,则根基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育与训练健全与否。目前,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之培训,可从学校教育、在职训练等方面,建立其专业知识、能力与技术,因此,本文简述档案管理高等教育及专业机构培训之概况,再针对“《档案法》”公布施行,“档案管理局”成立后,对于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力培训相关法规订定,培训课程规划、设计、执行推动等相关策略和方法,以及推动之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的探讨。
2档案专业人力的配置
2.1法规标准。有鉴于政府机关对于档案管理长期忽略,“档案管理局”(以下简称“本局”)于草拟“《档案法》”时,即明订各机关档案管理,应设置或指定专责单位或人员,并编列年度计划及预算。并于“档案管理局”筹备期间,就积极订颁“《机关档案管理单位及人员配置基准》”(以下简称“《人员配置基准》”),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显示本局对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应有之配置及其专业素养培育之重视。依据人员配置基准规定,各机关依其机关层级及员额规模,设置档案处、室、科、组、课或股,未设档案管理专责单位者,则与相关业务单位合并设置,并指定专责人员办理档案管理业务。
各机关于设置档案管理专责单位或指定必要之档案管理人员时,应衡酌该机关档案之数量及成长量、档案管理作业之工作量,以及其他档案管理和应用之必要工作量,并预估未来3至5年档案管理业务量之变化与需求。为利于机关进行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分析与员额配置需求估算,本局于编制《机关档案管理作业手册》时,特别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章,明列计算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员额配置时,须考虑的变项因素。各机关得据此审慎加以估算后,依人员调整或请增程序,循序办理相关作业,并应至少每3年检讨一次。兹说明各变项因素及计算方式如下:
2.1.1年归档档案件数:以全年归档量5000件为基本员额数,配置1人,逾5000件者,采分段累加方式计算。分段累加计算方式为:归档量大于5000件、小于60000件之部分,归档量每增加15000件,得增置1人,最多为增置4人;归档量超过60000件、小于100000件之部分,归档量每增加22500件,得增置1人,最多为增置2人;归档量超过100000件、小于450000件之部分,归档量每增加45000件,得增置1人,最多为增置8人。
2.1.2保管档案件数:机关保管档案之总数量每1700000件,增加员额1人。
2.1.3档案调阅频率:机关内或机关间档案检调,以及提供外界阅览、抄录或复制实体档案,每月600件,增加员额数1人,唯影像调阅不列入计算。
2.1.4档案清理频率:机关每半年或每年办理1次档案清理者,增加员额数1人。档案清理,系指依档案目录逐案核对,将逾保存期限之档案办理销毁作业,或已届移转年限之永久保存档案办理移转作业。
2.1.5电子或微缩处理档案情形:机关委外办理档案电子储存或微缩处理者,增加员额1人;未委外办理者,不予增加员额。其中,电子储存,系指档案原始文件以计算机或自动化机具等电子设备处理,并予数字化储存之程序;微缩处理,系指使用摄影方法,将档案缩摄于卤化银底片或其他适于长久保存底片之程序。
2.1.6管理所属机关档案之机关数:每增加管理4个所属机关档案,增加员额1人。所谓“管理所属机关档案”,系指所属机关档案由该机关负责归档与保管。。。
2.2专业进用。至有关提升档案管理人力专业素养部分,本局甫成立之时,就争取于公务人员高等考试及普通考试设置档案管理专业类科,并于公务机关设立档案管理职系,且鼓励各机关依据人员配置基准规定,于进用档案管理人员时,应就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优先遴选:
2.2.1经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相当高等考试或普通考试之特种考试档案管理相关类、科及格者。
2.2.2经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相当高等考试或普通考试之特种考试非档案管理相关类、科及格,并修满大学校院档案管理相关课程20学分以上,或经“档案管理局”或“档案管理局”认可之专业学(协)会、大学校院系所等举办档案管理人员训练达160个小时以上者。
2.2.3大学校院档案管理相关学系、所毕业者。
2.2.4曾办理档案管理相关工作2年以上,并修满大学校院档案管理相关课程20学分以上者。
2.2.5曾办理档案管理相关工作2年以上,并经“档案管理局”或“档案管理局”认可之专业学(协)会、大学校院系所等,举办档案管理人员训练达160个小时以上者。
其中,(三)至(五)项之遴选条件,仅适用于未经取得公务人员任用资格之现职人员或约聘(雇)人员之进用,无论考试进用或约聘雇人员聘任,都希望机关能借由提升进用人员档案管理专业素养,确保档案管理之质量。多面向之考虑,据以订定相关规定,足见本局对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之重视。
3档案管理高等教育现况
专业人才之培育首重教育,我国档案管理高等教育至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专科学校与技术学院部分,仅部分校院因就业市场之需,开设《档案管理》与《秘书实务》等相关课程;而大学部则有图书资讯学系、历史学系等相关学系,有开设《档案管理》、《文献学》或《数位内容》等相关课程或学程,但仍无档案专门之科系,培育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至于研究所部分,政治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之初,分设图书资讯学、档案学与博物馆学三个分组,是台湾首次于研究所设置档案学专业学门;2003年,该所更名为“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政大图档所”),并取消博物馆学组,是第一个以《档案学》为名的研究所,成为培育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摇篮。并历经多次向“教育部”争取,于2011年增设博士班开始招生,为培育档案学师资开启新页。其设计的课程包括:《档案编排与描述》、《电子文件管理》、《档案读者服务》、《档案工作实务》、《档案选择与鉴定研究》、《文书学研究》、《档案维护学》以及《档案馆管理》、《档案数字化》、《资讯服务管理》与《行销》等专题。
另,为培育中小学教师具备图书资讯服务与数位学习之科技知能及经营管理能力,政大图档所运用数位学习方式,落实在职教育理念,自2009年起,开办“图书资讯学数位硕士在职专班”,以在线网络教学为主,学生可同步、非同步上网学习,节省到校上课的时间与交通往返费用,另,利用周六、周日及暑假期间安排实体面授课程。该项在职专班,虽以《图书资讯学》为课程设计主轴,但亦开设《档案学研究》、《电子文件档案管理专题》等档案相关课程,且前者为3学分之必修课程。
其他大学部分,尚有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开设《档案管理》3学分课程;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硕士、博士班,开设《档案学研究》、《文献学研究》、《数位典藏技术专题》等选修课程;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所则开设《电子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学研究》、《档案鉴定》、《档案编排描述》等各2、3学分的档案专业课程;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所,则开设有《数位典藏规划》、《数位典藏专题》等课程。
4大学与学会档案管理培训资源
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及企业管理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政大公企中心”)设有“档案管理基础班(80小时)”、“档案管理进阶班(80小时)”及“中区档案管理研习班(40小时)”等三种班别,由政大图档所档案学门专任教授、“档案管理局”、“国史馆”、“故宫博物院”等档案典藏机构之实务工作专家授课。课程之设计理论与实务兼具,包括:《档案学概论》、《文书学》、《档案维护学》、《档案法规与行政》、《档案编排与描述》、《档案选择与鉴定》、《档案应用服务》、《档案分类与国际档案馆》、《图书档案修裱》、《历史档案与档案展览》、《档案数位典藏专题》、《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权威控制与检索》、《档案馆建筑》、《档案馆管理》、《口述历史》、《档案经验分享与参访实作》等。
另,“中华档案暨资讯微缩管理学会”(以下简称“中华档案学会”)是台湾唯一的档案学会,成立于1978年,该学会开办之专业训练课程包括“现代档案管理讲习班”、“档案管理高级研究班”、 “档案管理专业班”、“档案修裱基础班”、“档案修裱进阶班”及“档案修裱高级班”等6种班别。档案修裱3种班别皆为5日的课程,其余档案专业班别则为2至15日不等。训练时数从10余小时至120小时,课程内容有《档案学理论》、《档案鉴定理念与制度》、《档案资讯服务与营销》、《档案应用与使用者分析》、《知识管理》、《档案开放应用与法律问题》、《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档案管理专题研讨》、《档案菌虫防治》、《档案立案编目》、《档案数字化储存管理》、《档案加值服务》等。培训对象为政府机关、工商企业等档案管理人员,自2005年起,亦推广至台中、高雄等地区开班。
无论是“政大公企中心”或“中华档案学会”,课程之设计,较偏重档案管理概念建立及档案管理实务运作,历史相关领域的课程仅口述历史或政治制度史等,课程科目与时数相对偏少。
5 型塑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能
兹简介“档案管理局”对于机关档案管理人员配置相关法规、档案管理专业培训之规划、执行之策略,以及多元之培训管道与方式。
除了订定相关法规及作业准则,让各机关进用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有所依循之外,面对5000余个“档案法”适用机关,以及上万名机关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之专业知能需求,本局亦规划推出各种档案管理基础、进阶等专业课程,以提升各机关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知识及技能。
5.1基础训练课程。本局于甫成立之初,即深刻了解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在职教育之重要性。并为倡导“《档案法》”及其子法等所规范之相关档案管理作为,于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办理大型之档案管理研习营,调集机关档案管理人员,教授档案管理综合性课程,包括基本概念、法规及整体管理流程之各项作业规范等。而每期基础课程之规划,约2至3日,18小时。2005年起,缩小规模,对于新进档案管理人员,办理例行性基础训练,另,针对高阶主管或资深档案管理人员,适时开办进阶课程。唯囿于本局预算所限,于2006年起,协商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务人力发展中心”办理,以及与县市研习中心协同办理档案管理基础训练课程,以节省经费支用。
每年,委由“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公务人力发展中心”及县市研习中心开办的基础训练课程,会针对实际需要进行小幅调整。例如,2011年,规划的课程涵盖《档案管理计划概论》、《档案分类与保存年限区分表编订》、《档案立案编目》、《档案征集、鉴定与清理》、《档案入库保管及设施建置》、《机密档案管理》、《档案应用推广与在线检索》等。另,因应组织改造,针对中央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增开一门《档案移交作业》课程,以符实际需求。
5.2专业培训课程。除综合性基础训练课程外,本局各业务组亦针对各组主管之各项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开办相关专业培训课程。例如:《档案保存维护》、《机关档案复制储存》、《库房建置》、《各项档案资讯系统》、《立案编目》、《档案保存价值鉴定》等,各项课程之授课时数则视情形规划,截至2010年,受训人次已逾36350人次。
鉴于机关档案管理人员资讯能力相对较缺乏之情形,而资讯技术又是档案管理亟须运用之科技技术,因此,在专业培训课程特别着重资讯系统操作、机关档案复制储存等课程之安排,且曾针对档案主管、资讯人员开办资讯技术专班,以促进主管之支持及推动资讯人员之协助。另,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本局人力之匮乏,为善用各机关人力资源协助培训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故建立档案管理荣誉讲座制度,每年,敦聘各机关档案管理现职或退休人员担任荣誉讲座,以协助支持各项课程之讲授,因此,针对这些荣誉讲座亦办理相关训练,以说明本局近期推动策略、相关法规异动及加强授课技巧之训练等。
5.3数位课程培训。各机关有数万档案管理人员,然本局每年仅有数千人次之培训能量,其中,基础训练课程仅250人次~300人次,远远无法满足各机关之需求。而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异动频繁,实体基础训练课程无法随时满足新进档案管理人员受训之需;且较基层之机关(仅1位档案管理人员或兼办)、地处较偏远之机关,受限于人力调配及经费不足,往往无法参加多日之面授基础训练课程。因此,本局于2008年争取专案项划预算,建置“档案教育学习馆”(e-archivist.archives. gov.tw/,首页请参见图1),制作档案管理数位课程,运用网络不受时间地点之限制,让各地档案管理人员随时可利用此学习平台,学习专业所需之知能。
“档案教育学习馆”中,数位课程之规划分为“通识入门”、“基础实务”及“专业进阶”等3大类,“通识入门”主要为概念性课程,如:《档案管理入门初探》、《公务人员应有的档案管理素养》、《电子档案介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概论》等,选课对象不仅限于档案管理人员,亦扩及一般公务人员或对档案管理有兴趣人员,期增进其对档案管理之认识。“基础实务”是针对档案管理人员一般日常处理档案管理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而设计的,课程包含《档案归档与点收》、《档案入库保管》、《档案清理》等,期增益其工作实务知能与技巧。而“专业进阶”则适用资深档案管理人员或主管人员,内容涵盖各项档案管理事项进阶处理之相关课程,包括《纸质类档案修护》、《录像音带类档案保存修护》、《档案加值与行销》、《档案展览实务》等,期增进其对档案管理之学理知识与专业技能。数位学习课程可兼顾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自2009年1月15日启用迄今,已陆续完成38门、47小时档案管理专业课程,每年,约增加10余小时课程,并依据法规修订、增补说明或实际需求等因素,适时修正已上线课程,使课程内容得以保持新颖、正确。目前,已上线提供网络选读之课程及时数表,详见附录。
为了推广本局“档案教育学习馆”之档案管理数位课程,自启用以来,陆续推出“我是档案e达人”、“档案管理无极限”、“挑战档案领航员”等多样性之推广活动,以加入会员、征文、号召同伴、使用经验分享、闯关游戏等活动设计,吸引广大档案管理人员加入学习平台。另,规划推出《混成学习》之课程,也就是结合数位学习课程及实体学习之优点,要求上课学员必须先至“档案教育学习馆”修习指定课程后,再开办面授学习课程,进行更深入的实务分享或案例探讨等进阶课程,例如:混成学习中的《档案应用与加值》课程,就必须先上网完成2小时的《机关档案应用服务》及1.5小时《档案加值与行销》数位课程之后,再上1.5小时的《档案加值与行销作业原则及实例分享》面授课程才算完成该项课程。混成课程,一方面,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增加课程深度,节省离开工作岗位的时数;另一方面,又可改善数位课程不如面授课程可与讲师立即互动的缺点。数位课程通过网络提供学习机会,不受时间与地域之限制,并可逐步扩展修习对象至一般公务员或对档案管理有需求、兴趣的人,因此,该馆启用后,广受好评,截至2010年12月底,累计学员数为9762人,累计通过学习认证时数者为17133人次(请参见图2),每年,以倍数稳定成长。
图1档案教育学习馆首页
图2数位课程成长图
5.4支援培训。本局以有限之人力、经费,实难满足所有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基于上级机关对所属机关业务督导之责,因此,本局亦鼓励各机关对于所属机关办理相关人员培训课程,各机关可借由派员参与本局训练,培育机关之种子师资。对所属机关施以相关训练外,如有需要,也可来函请本局支持讲师,办理培训授课事宜。依据历年统计,本局支持各机关所办理之培训,每年,训练1000人次~2700人次不等。
5.5观摩及辅导。档案专业培训,除规划课程内容与设计教学方法,以增加学习诱因与成果外,观摩学习、实例分析亦能提供印象深刻之标杆学习效果。因此,本局于2003年即规划办理绩优机关档案管理及人员之评奖活动,评选绩优机关颁予“金档”奖,遴选绩优档案管理人员颁予“金质”奖,借由机关相互标杆学习及人员相互交流,达到最佳实务典范的建立,相互观摩学习之加乘效果。
另, 2006年~2009年,本局规划组成机关档案管理服务团,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择选部分县市政府实地辅导,以其档案管理现况为例,个案辅导并提供改善建议,甚至邀集该县市政府所属机关或邻近之其他机关一起参与,借由实际个案观摩、分析、诊断及辅导,从实务经验分享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相关知能,已完成台北市政府、台中市政府、台南市政府、高雄县政府、桃园县政府、彰化县政府、台东县政府、云林县政府等9场次服务团工作。
5.6公务人员基础训练。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得好,不仅需要有专业尽责的档案管理人员,更需要各机关公务人员档案管理基本概念的落实。进而于办理各项公务时,重视各种公务记录之归档,并配合相关档案管理之要求,方能真正达到档案管理之功效,留存有价值之档案。因此,本局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获取“考试院”同意,自2010年起,于公务人员基础训练中,开设《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扩大档案管理概念之推广层面,并能落实推动扎根工作。
6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民主开放的脚步,民众要求知的权利,政府机关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势必与日俱增,档案管理人力之培训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因此,本局未来对于机关档案管理人力之培训,仍会秉持一贯理念赓续办理,充实课程内容之多样性,拓展其广度及深度,使新任或资深之档案管理人员,皆有合适课程可学习。一方面,可让档案管理新手得以顺利、迅速学会基本档案管理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期望能让资深的档案管理人员或主管,得以持续学习更深的学理及管理知能;并且,规划与其他公务员学习平台合作,使档案管理专业数位课程能借由不同数位学习平台,让更多人可以选读,希望将档案管理的观念,落实到各机关每个承办人员,能于承办各项业务时,重视所产生之各种公务记录,并妥善保存、管理及提供各界运用,以发挥档案最大之效益。
篇8
一、根据项目特点,科学选材
田径中长跑项目的特点,对身体机能方面要求有非常好的心肺功能,稳定持久的神经支配能力,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在选拔少儿中长跑运动员时,不仅要考虑身体形态、素质、生理等方面。还要考虑心理素质,要选拔神经系统和心理素质稳定的运动员。身体形态以瘦长形为好,认真贯彻“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着眼未来,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业训指导思想,应根据少儿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抓好基本功训练,首先打好全面身体素质基础,完善跑的基本技术,加强少儿敏感期训练。少儿正处于发育阶段,在训练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注意科学合理的营养和恢复,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二、少儿中长跑运动员应具备最重要的特点
中长跑项目本身比较枯燥,体力消耗很大,少儿优秀苗子首先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乐意刻苦训练,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良好的心肺功能,完全放松的跑的技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他们强烈的运动愿望和顽强的性格,因为激烈的训练伴随着痛苦,为了获得成功必须有顽强的精神去战胜痛苦,要培养运动员在艰苦环境和疲劳情况下继续忍受肌肉疲劳的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刻苦训练的思想作风,良好的训练态度,才能为以后承受艰苦训练打好基础。
三、抓好早期基础训练,促进机体全面发展
首先要考虑少儿中长跑运动员机体发展的规律、训练年龄和发育规律。培养他们对其项目的兴趣,增进健康,提高全面训练水平及身体素质水平。早期训练应抓住心肺功能,迅速发展的这一特点,注重进行以心肺功能为主的全面身体训练,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使他们在速度、力量、弹跳、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采用各种体操、球类练习、游戏发展灵活性、协调性。注意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采用跳绳、快速高抬腿、快速弓箭步跳、快速打腿、俯卧撑、立卧撑、单、双脚原地跳、跳低栏架,增强他们髋、膝、踝关节的力量。利用跑的专门性练习和跳的练习。加强和提高腿部力量。采用高抬腿跑、后蹬跑、跨步跳、小步跑,山坡跑、沙地跑,主要加强快速力量。全面的身体素质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生命的延长,为青年阶段顺利过渡打好基础。重点抓好速度素质。速度是基础,由于项目的特点和少儿身体发育规律,10一12岁是发展速度的有利时期,练习内容要保持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步频突出“快”字。速度训练在各个时期都占据重要地位。重点突出速率练习,采用30―60米段落跑、加速跑、上下坡跑、快速高抬腿跑。少儿中长跑运动员平时训练中加速跑和变速跑应经常进行,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四、掌握跑的正确技术
少儿中长跑运动员强调跑的技术动作协调、轻松省力、经济实效。在跑时应尽可能少的消耗能量,平时训练中要培养运动员协调放松能力,在各种练习中掌握跑的正确技术。放松匀速跑是提高放松能力的基本功,使他们在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中建立快速放松的感觉,真正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技术,利用跑的专门练习改进跑的技术,帮助运动员掌握正确技术,提高技能和诱发他们学习正确技术的兴趣,培养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合理性。为今后专项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五、采用多种形式发展有氯耐力
有氧耐力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基础,应加强少儿中长跑运动员一般耐力训练,加强有趣味的练习,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运动量。去发展他们的一般耐力。在训练课的安排上要注意少儿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使用各种办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编组训练,集体跑,接力跑,公园跑i林中小道,雪地跑,追逐跑,运动游戏。有意识将新老运动员混合编组,以老带新,以男带女,在训练中相互促进,充分调动运动员积极性,进一步发展有氧代谢能力。训练课的安排要多样化,防止单调、枯燥。从手段和场地的变换,防止植物神经过度疲劳。由于少儿运动员年龄小,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健全,利用心率控制强度,这对增强他们的心肺功能,恢复疲劳,延长运动寿命是有益的。为了防止受伤,训练场地多安排在草地和比较松软的场地上跑。越野跑应穿厚底的鞋,这是防止踝关节受伤和胫骨骨膜炎的有效预防措施。
篇9
关键词:实验中心;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培养;系统工程
当今,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实验中心实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是难以在课堂上实现的,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经过工程实践的锻炼,并借助于一系列工程案例与工程实例,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广泛地接触工程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验中心实训体系必须贯穿于课程结构体系的全过程,从实现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试验与检测技术方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当今建设应用型本科和我校内涵发展的大环境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传统专业课程的实习为载体,根据测试专业方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将实验中心实训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通过初级实训、技能基础训练、系统训练与创新设计等训练,学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实际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能力培养平台,最终使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的创新改革
1.土木实验中心模块化划分
我校交通土建实验中心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建有2000平方米的大型结构实验室和1000平方米的路面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千多万元。
交通土建实验中心下设路面结构与材料实验室、桥梁结构、岩土工程等8个实验室,以及工程测量实训、桥梁检测等28个子实验室,其中路面结构与材料实验室为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桥梁实验室、水力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拥有大型结构加载试验系统(MTS)、道路材料加载试验系统(MTS)、路面结构足尺加速加载系统、超前地质预报仪、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先进试验设备。
为了方便实训中心的工作开展,根据其使用功能,把实训中心进行模块化划分,如下图。
2.学生知识体系划分
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试验与检测技术方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年级进行调研。根据交通土建试验与检测技术方向学生在不同年级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划分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知识构建的层次。
3.实训阶段划分
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实验中心的模块化,分阶段研究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的内容。将实训体系分成以下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1)实训的初级阶段
二年级学生入学一个月内,在土木实验楼内展示“宣传板”“宣传画报”,领学生参观实验中心现场。学生参观实验中心的方式主要是参观实验中心的每一间实验室,认真听取实验中心教师的介绍(如仪器用途),大体认识实验室的重要仪器,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背景认识,为其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2)技能基础训练阶段
该阶段实训内容主要来源于专业课程教材中的工程案例,对学生进行动手技能操作训练。该阶段实训内容主要是随堂训练。下面举例来说几门重点专业课的随堂训练内容。
对于工程测量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②普通水准测量;③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④光学经纬仪认识与使用;⑤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⑥钢尺量距;⑦导线测量;⑧全站仪的认识和使用。
土质土力学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颗粒分析;②土的液限、塑限试验;③击实试验;④压缩性试验;⑤直剪试验。
公路检测技术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灰剂量滴定;②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③压实度检测;④回弹弯沉检测;⑤平整度检测;⑥路面构造深度检测;⑦路面抗滑值检测;⑧基桩完整性检测;⑨混凝土构件超声探伤;⑩混凝土构件回弹试验;?橡胶支座抗压弹性模量检测;混凝土构件应变检测。
建筑材料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建筑钢筋拉伸、冷弯试验;②细集料试验(筛分、表观密度);③水泥试验(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④混凝土试验(工作性、抗压强度);⑤沥青三大性能指标试验;⑥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工程地质这门专业课主要包括:①造岩矿物;②岩浆岩认识;③沉积岩认识;④变质岩认识。
通过技能基础训练阶段,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技能基础训练阶段
该阶段将依托于实际工程(如在建的公路、桥梁或地下隧道),通过查阅公路工程的相关试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和施工技术规范,让学生从路面底基层、基层及面层进行不同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实际工程的系统训练阶段,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再到面,全部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训练阶段的开展,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试验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和施工技术规范的能力,并且按照规范进行施工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为学生将来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新设计阶段
该阶段将结合我校教务处公布的开放实验项目、学生科研立项及学生创新大赛等项目,让学生成立2~5人的课题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生实施“构思―设计―实施―操作”全过程的工程化训练。
目前,我校交通土建学院的学生创新大赛比较多,具体包括:结构设计大赛、测量大比武、招投标大赛、港航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在创新设计阶段,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的创新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传统专业课程的实习为载体,根据测试专业方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将实验中心实训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通过初级实训、技能基础训练、系统训练与创新设计等训练,学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实际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构建能力培养平台,最终使土木实验中心实训体系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日强,邓志军.国外企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3]赵亮.应用型人才培养处方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石义海.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09(2):110-111.
[5]朱天云.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853-855.
[6]马惠彪.地方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33-35.
[7]张爱玲.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科技资讯,2012(33):213.
[8]杨泉良.对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成人教育,2008(252):28-29.
[9]肖毅.高校实训中心教育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7(6):21-22.
[10]张艳华.高职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1):28-30.
[11]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03-104.
篇10
[关键词]举重运动员 训练策略 训练方法
当今世界举重竞技水平越来越高,运动员想在全省、全国或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具备全面的抓举、挺举技术。如何全面提高少年举重运动员抓举、挺举成绩是摆在各级业余体校举重教练员面前一个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介绍举重运动员的训练策略并与同行商讨。“科研为训练服务,科研促进训练效率的提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几年来,我长期致力于体育特长生的管理策略、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方法以及举重训练策略研究。长期的研究,我摸索出“身体训练为先,心理训练为辅,基础训练为首,技能训练为重,实施分层训练,促进均衡发展”的训练程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一、把握选材标准,确保优质生源
要培养一名高水平的少年举重运动员,选材这一关很重要。不仅要选拔身体素质好的,而且还要考虑年龄、身体形态、心理素质以及遗传等因素。选好材是确保优质生源产生优秀效果的基本保证,更是对学生的人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教师职业要求。多年来,我认真把握举重选材标准,尽力做到万无一失,我的选材措施如下。
1.坚持按照举重训练大纲要求选择培养对象。初步确定的培养对象,其体形必须符合举重训练大纲对举重运动员的要求。
2.坚持潜能测试。当培养对象初步确定后,经过举重潜能测试,才能最后决定能否录用。在多年的选材工作中,本人通过以下方法对培养对象进行测试:(1)手握木棍下蹲上举。(2)双足立定跳远。(3)负重深蹲。(4)膝上高抓。(5)力所能及的重量挺举。
通过以上几项测试,可以对学生关节柔韧、爆发力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专项素质全面的了解,确定学生是否具备举重运动员的潜质。“选好材,等于事业成功了一半”,通过十几年的训练实践证明,我的这一选材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身体训练为先,心理训练为辅
全面身体训练不但可以增强队员身体健康,提高素质水平,而且还能使队员的身体活动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加强,有效地增强队员机体的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能力与适应能力,“身体训练为先”是举重训练的策略之一。我的做法是:对初进队的新队员,首先打好基础进行全面身体训练,用80%的时间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在此过程中再次筛选队员。对有一定训练基础的队员分三个层次分别用50%、30%、20%时间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分别用30%、50%、75%时间重点抓好以力量与速度为主的素质训练。
在训练手段上我们采用短跑的一些专门练习来发展他们的动作速率;用轻杠铃的快速举来发展他们的基本力量和快速力量;用多样的跳跃来发展弹跳能力;结合举重技术动作的辅助练习以“重量轻,次数多,速度快、动作准”为原则有目的、有重点地提高他们的专项素质和技术水平。
对举重队员,身体技能素质固然是第一要素,在实际比赛中其心理素质对其成绩的影响更是起关键性作用。为此,在训练中我通过多激励、多鼓励,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着力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紧张心理。队员每取得一点进步,每取得一次成功,我都要有意识的抓住闪光之处予以及时的表扬鼓励。当队员遇到困难时,我则及时加以引导和启发,防止他们由于缺乏耐挫折力而失掉成功的机会。
三、基础训练为首,技能训练为重
在新选队员训练上,不能急于求成,要老老实实地从头开始,从基础抓起,坚持“基础训练为首,技能训练为重”的训练策略。在时间安排上,我用80%的时间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和基础训练,用适当的训练时间向新队员讲解一些简单动作技术的概念和要点,进行项目启蒙,并且练习一些举重关键技术和分解动作,帮助队员形成正确的技术定型。不盲目上专项,求成绩。这样,当队员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时,就会很快掌握技术,成绩也就随之得到提高。
技能训练,要切实贯彻“教练为主导,队员为主体”的思想,积极进行动作的技术分析活动。首先,根据专项特点,先教练示范,再进行动作图解,再让队员对比练习。通过录像,教练和队员一起观察和分析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把思维和直观有效地结合起来。其次,就某些动作,用科学的原理以及一些力学基本知识进行技术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杠铃运动要贴身走直线的技术原理:用“近、快、低、准”四字概括出举重项目的四个技术原则。第三,用运动解剖学知识,帮助学生对竞赛动作结构和身体用力性质进行分析,使他们明白和有意识地在训练中采用相应的动作和方法去发展肌肉力量和力量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分析对队员在训练中减少错误动作的定型,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很有帮助。
四、实施分层训练,促进个性发展
举重队各队员间年龄、性格、身体素质、训练水平、发展潜力都不尽相同,教练员必须根据队员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实施分层训练,促进个性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