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7 11:5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虎门销烟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虎门销烟的故事

篇1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思考、总结和探索,发现了一种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帮助的教学形式――“名词化”教学。所谓“名词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名词的使用,用名词展示课程目标,以名词作引线贯穿课程教学,拿名词作为学生合作和讨论的命题,以名词作总结课程内容的提纲,等等,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我就“名词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简单介绍,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评和帮助。

一、课程标准的“名词化”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列举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从表述的层次看,“”是识记层次,“《》”为理解层次,而“”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用黑色表示“了解”,“《》”用蓝色表示“理解”,“”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三个名词,而在“《》”、“”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林则徐”、“关天培”、“香港”、“”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为例,在“《》”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名词化”总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板书总结,在课程开始进行“名词化”目标展示时就留白,留下足够书写空间,在课程结束时补全。这样很容易达到总结的效果。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上台补全板书,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全板书。2.语言总结,学生根据板书中核心名词的展示,进行语言上的总结,甚至可以做一个“名词串联”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名词用语言将知识点用故事的形式复述和串联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2

特点:贯通古今

此类景点是家长带孩子出游的热门首选:一来孩子可以在游览人文古迹、历史名城时,领略祖国深厚悠久的历史,增强文化素养;二来这类旅游景点多是经典线路,旅游区的各类配套设施开发完善,旅行社的常规团次多,交通、通讯、住宿等生活设施也便利,不必过多担心孩子的适应问题。

关键字:听

人文景观的线路通常分布在文化历史名城,如北京、西安、洛阳等,这些名城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历史沉淀,曾经或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为了让孩子最大限度地感受旅途的意义,家长可重点提醒孩子学会“听故事”。无论是历史古迹、人文遗产还是宗教名寺,其意义都在于建筑景观背后故事所赋予的内涵,比如长城VS孟姜女的眼泪、慈恩寺VS唐僧的西天取经、虎门炮台VS林则徐的销烟壮举等等。孩子多听听导游或家长的讲解,不仅对旅游景点加深了印象,而且对日后学习历史,理解秦始皇的大一统、唐太宗的文化交流、等事件的历史意义也将有很大帮助。

自然风光游――

特点:投奔自然

这是常规景点中的另一热门线路。久居城市的孩子通常只能从书本和电视上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但间接认知和直接感受不可相提并论。这类线路通常位于人为改造痕迹较少的地区,由于远离现代污染,景点都拥有清新的空气和形态各异的山水景观,孩子在直接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也放松了身心,陶冶了情操。

关键字:看

无论哪种类型的自然风光,最好的享受方式就是用眼睛发现、用心品味视觉的盛宴。家长可以根据眼前的风光挖掘孩子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比如问问他壮丽的长江与家乡的小河有何不同?漓江的九马画山究竟藏有哪九匹马?随着海拔不同,黄山脚下的树木植被和山顶上的又有哪些不同?启发孩子观察每一处景观,并通过回忆、比较、寻找和复述,一次次发现风景的美,开阔视野,加深印象,使孩子不枉此行。

现代都市游――

特点:繁华都会

去繁华的大城市旅游是近几年才新兴的路线,热点城市有上海、香港、广州等经济、文化相对集中的国际化都市,主要以购物、玩乐、游览城市景观、感受都市魅力为主。现代都市游的旅程轻松舒适,交通便利,饮食住宿条件和卫生有保证,而且大多数具有著名的城市地标,值得见识和游历,很适合亲子同游。

关键字:游

路线的精华在于都市魅力的挖掘,除了城市的著名地标,旅行社安排的常规购物、娱乐以外,对于城市风情的直观感受和内涵挖掘也很重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整理见闻,增进视野和感受现代文明:来到繁华的上海陆家嘴和香港铜锣湾时,问问孩子对城市的印象是什么;见识了石库门的怀旧情怀和赤柱洋楼的异域风情,这时孩子对城市的印象又是什么?通过了解和对比,培养孩子对建筑、人文景观等凝固艺术品的审美。

主题游――

特点:有的放矢

每到节假日,旅行社都会根据潮流的趋势、孩子的需要而度身定做特定的旅游路线。这种主题游通常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地,行程安排较为统一,有些路线不只是单纯的游览,还能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如英语夏令营、军校体验营、野外训练营、革命老区游、高校一日游、迪斯尼一日游等等。

关键字:学、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