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体知识范文

时间:2023-03-23 13:2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文体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文体知识

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 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策略

Abstract:Headline serves as the role of eyes. Based on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vid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those English news translators in their translation of headlines und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so as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Chinese readers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by using the eyes of English news.

Key words:Cross-cultural awareness, English news headlines, translating suggestions

一、引言

新闻翻译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新闻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新闻报道的翻译,除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外,还应遵循新闻翻译的基本规律。

新闻要求客观准确,翻译要求准确、忠实。但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和编者双重身份合一的作者,在诠释原文时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目的和个人倾向,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正所谓精确未必精彩,精彩未必精确。好的新闻往往是真实的内容与完美的语言表达的统一。这就要求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和编者双重身份合一的作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

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实际上是间接地与原文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

不同民族由于其历史、文化、思维和习惯等诸多方面的相似与不同,人类语言的结构体系、词汇组成和词义内涵会相应出现异同,因而必然引起言语表述的差异。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

跨文化解码是指在跨文化的交往中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的理解手段及方式。

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中都是以自身默契来编码与解码的,而跨文化交际是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去破解东西方社会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东西方文化共识,以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最终促成交际成功,以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从翻译角度审视,就要求把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加以体现,以期能在读者脑海中激发类似的联想,进而认识民族特性和人类共性之间的关系,那么,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翻译的价值就得以实现。

三、中英文新闻标题翻译

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中英文新闻标题也不例外。简洁和真实是二者突出的共性。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新闻传统使中英文标题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英语新闻标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直以来是新闻翻译的一大难题。了解中英文标题的异同是前提。

从词汇来看,中文标题喜用动词,英文标题偏爱名词。新闻英语一般遵循所谓的“ABC”原则,即:力求报道内容的准确性(accuracy),语言文字的简洁度(brevity)和文章结构条理上的清晰感(clarity)。为此,英文报纸很少在标题中惨用形容词或副词,以求准确、简洁与客观,而形容词或副词在小文标题中却频频出现。相同点是两者都喜用缩略语(汉语中,如:“武警”、“政协”、“人世”、“安理会”、“长航”、“人行”等)、“小词”及大众化用词和时髦用语。

新闻英语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一,常用词汇有特定的新闻色彩。新闻报导常使用某些词汇来表达事实和事件,因此,这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取得与新闻报导相联系的特殊意义,成为新闻体词语(journalistic words)。例如:horror一词是新闻标题中长用的词,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动,再如nadir常指“两国关系的最低点”。此外,新闻报道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语,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据有关方面报导),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话)。第二,使用“小词”。小词(midget words)即:简短词,一般为单音节词。小词的广泛使用一是由于报纸篇幅有限,用小词可以免于移行,二是由于小词的词义范畴很宽,一般比较生动灵活。新闻英语称这类词为synonyms of all work (万能同义词),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第三,大量使用缩略语。这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银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国销售价), biz (business商业)等。第四,临时造词。为了表达需要和追求新奇,新闻报导常常使用“临时造词/生造词”, 即:临时创造或拼凑起来的词或词组,例如:Euromart(European market 欧洲市场),haves and have-not(富人和穷人)等。

翻译时注意中英文在新闻中不同时态的表达方法:英语中多用现在时态,汉语中多用过去时态,且汉语往往借助时间词,如:“昨天”、“明日”、“将”等以衬托时间关系。针对新闻英语在句式和修饰方面的特点,可以采用切断、拆译、倒译、插入和重组等方法进行英汉和汉英对译。

从修辞来看,英汉标题风格各异。汉语标题更重文采,讲究对仗和押韵;英文标题则显得质朴平淡,重在铺陈事实。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的修辞格有限,较常用的有典故、比喻、拟人、谐音、头韵、重复、双关、移位修辞、倒装等;汉语则常用排比、重叠、借代、回环、警句、倒装、顶真、对偶、比拟、双关、委婉、衬托等。某些修辞格如头韵、回环、顶真、衬托分别为英汉语所独有。

四、跨文化交际意识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策略

新闻翻译与其他类型的翻译如文学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科技翻译等存在很大区别。原因是:第一,“新”是新闻的生命,这一特点要求新闻翻译必须抢时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见语新闻传媒,超过了一定的期限新闻就成了旧闻,新闻翻译作品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全文照译,完全可以采用灵活变通的手段最快捷地传译消息的主要内容。只要完全真实,就是有价值的新闻,而不必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第二,对于同一新闻事实,常常有多家媒体的多种报道,内容庞杂。这时就要求译者有很强的辨别和综合能力。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评论,以及以何种方式对事实进行取舍、组织、整合,这都不是全译能做到的,必须求助变译。第三,有时报刊新闻要翻译成广播电视新闻稿,这就涉及到体裁和语体的转换,更需要用变译。新闻翻译中适用的变译方法主要是减、编、述、缩、并、改。

语言简练是英汉标题的共同特征。翻译时,可采用省词法、缩略语、文言概括等手段保持这一风格。英文标题质朴平淡,汉语标题讲究文采,因而要充分发挥汉语优势。汉语标题注重交待新闻事件关涉的人名、地名、人物身份和国籍、具体主题背景等,英语标题有时忽略这些细节。有些原文标题不宜直译,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比如:直译后的汉语标题过长甚至有些拗口.或因国文化背景差异而语焉不详,这就需要引入另外两种翻译方法――编译和解释性翻译。由于新闻价值的作用,在对外新闻报导的翻译中,要考虑外国受众的要求和兴趣,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有的放矢。因此,有时在国内报导中占相当篇幅的新闻,在对外报导中则被编译成简讯、图片新闻等。 而对涉及文化差异及背景信息的标题则可以采用增词法作补充性介绍,以利中国读者的理解。对于英文标题中的修辞手段,如果汉语有对应的修辞手段,则尽量直译。若难以与汉语契合,应根据原文的主题和汉语表达习惯,或减词瘦身,或换用其他辞格进行补偿,或者按内容意译。

1.增词法。有些在汉语新闻标题中一般都作交待的新闻要素和背景信息(如:人名、地名、身份、国籍等)在英语新闻标题中有时不交待,这就要求运用增词法:另外.有些英语标题直译时需要增补词语才符合汉语习惯。

标题Cautionary Tale:China’s IPos.若直译为“谨慎的故事:”中国股票上市”,意思不完整,可增加“购买”一词说明之:“购买中国新股须谨慎”。

2.反译法。如果标题直译无法准确表达文章内容,可换一个角度,从反面着笔,反而更达意。

An Unsuitable.Boy (情人眼里出帅哥)

3.修辞格的翻译。许多新闻标题不仅以其简洁精炼引人注意,同时也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技巧,既有效地传递一些微妙的隐含信息,增强语言表现力,制造新奇别致的结果。在翻译时应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修辞特点,如:双关、比喻、押韵等,使译文和原文在修辞上基本吻合,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近乎一样的感受。

例如:No Fans? No fret!(赛场没人气?咱可没生气!)

英汉修辞格系统不完全对应,即便是同一辞格也难以做到直接转换。翻译修辞格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在不能保持原修辞时,可换用其他辞格补偿或采用意译。

After the Boom, Everything is Gloom(押韵)(繁荣好景不再,萧条接踵而来)(保持原修辞格) On“The Rock”(双关)(困境中的古巴关塔那摩基地(译意,双关义和盘托出)

4.发挥汉语优势。英语新闻标题平铺直叙,重事实报道;汉语标题除重事实外更讲出彩。因而英语标题汉译时应多用对仗、押韵、成语甚至文言用语。

Bush’s F1ight Into the Sunset (桑榆暮景照归程)(文言)

Saving Time for a Rainy Day(储蓄劳务,未雨绸缪)(四字成语)

Stepping up to the Firing Line (裁人难,难于上青天)(夸张)

5.减词法。标题Not only Hove I Seen the Future、I’ve Got it Ringing in My Pocket.这是一个较长的句子,译为“我不仅看到了未来,还让它在我衣兜里鸣唱”未尝不可;为了简洁起见,似可改为“手机畅想曲”。

6.换颜法。有篇文章的标题叫The life of party,可有多种理解,但该文讲的是一个美国投机商违规操作,大发横财,最后锒铛入狱并连累他人的事;汉译时可根据内容变通一下,译作“筵终人散”,或者点明主题:“某某兴衰记”。

7.直译。当一种文化已被另一种文化所接受,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转换。

如Who moved my thumbs? 借用了畅销书who moved my cheese?的名字.因为该书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亦可直译为“谁动了我的拇指?”

Opportunity knows―but at a cost. (学习还是赚钱,是个问题(套用英语名句)

五、结论

在英语新闻中,“标题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英语报刊的新闻标题往往迎合本国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且由于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也与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要尽可能地把标题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体现出来,以期望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对国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有关信息、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符合国内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通,翻译时应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标题意义,尤其是要透过字面理解其深层意义;在不曲解原意的情况下发挥汉语特点,以增强译文可读性;在文化背景缺失的情况下,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正如刘宓庆先生在《文体与翻译》中说的:“即使是明白、易懂的新闻标题,我们在汉译时也常需加上逻辑主语,或电讯中有关的人的国籍、事件发生的地点等等,总之必须增补介绍性、注释性词语以利中国读者的理解,避免读者产生误会。”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苗 燕:《从新闻语言的特点看新闻的翻译》,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4.2。

篇2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争相举办世博会,对此,我的体会是对于主办国而言。通过举办世博会能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能给本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能对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希望能通过举办世博会来展现本国风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世博会的主题,是因为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作为一个话题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20004年11月30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正式揭晓。仔细观察,你或许就能体会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了。会徽是以一个汉字的书法创意作为图形标志——“世”在中文里可以理解为“世界”。它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理解了它的设计创意就不难体会到它的寓意了,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以抽象化想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继而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体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会徽选用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2007年12月18日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正式,吉祥物名为“海宝”,这名字看似简单,寓意可是非常丰富的。很多中国老百姓都喜欢用“宝”为孩子取名,寓意吉祥。而它生于大海是四海之内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人士的宝贝,意为“四海之宝”,称它为“海宝”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看着可爱的海宝诞生,我情不自禁地感受到设计者的细心和想象力,我深深地体会到设计时花的功夫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

海宝,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的吉祥物设计中使用文字作为创意,我所能想到的只有两个字:创新!“海宝”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涵义。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名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的朋友的赞许和欢迎。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大脚稳固的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着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海宝采用了充满包容性、想像力的蓝色,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才能,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篇3

(一)知识管理对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呈现出区域创新主体要素集聚的特征。通过自主创新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要素。首先,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区域内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过程是隐性知识再现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体现在知识的有序化、反馈的监控和保持竞争优势等3个主要方面。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并通过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其次,知识管理强化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链接。通过对知识在流动过程中有效引导、反馈,可以提高知识吸收和应用能力来优化创新过程,有利于创新主体增强知识创造能力,提高“知识溢出”效应。政府通过及时获得最新科技资源,强化区域创新体系知识链接。第三,知识管理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存量与分布、知识流动的规模和效率、知识收集与处理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效率。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还取决于知识配置力(KnowledgeDistributionPower),即一个系统向创新者及时提供渠道,使其获得相关知识配置的能力。系统的知识配置力比知识生产更为重要,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配置力影响创新者获得知识的速度以及社会资源浪费的程度,进而影响到系统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影响到知识在各创新组织之间的配置,从而最终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优势。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大学、企业、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3个基本要素,它们以知识流动和配置作为纽带而组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3个基本阶段。科研机构和大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知识源,企业同样是科研机构和大学知识创新的信息源。政府是区域创新的宏观管理者,为创新主体的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的创造为起点,以知识共享为传播方式,同时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的起点,通过技术知识市场向创新组织提供原材料;知识共享是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过程,也是知识应用的必经阶段;技术知识市场是知识应用的交易平台,是运用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要素进行创新的必要手段。

二、基于知识管理三阶段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知识创造阶段的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在知识创新以及使知识的载体————科研成果进行转让或产品进行销售过程中,会发生知识外溢现象,从而创造出新知识。组织知识创造过程涉及组织内部员工与企业团队层次的互动,最终形成区域层次的知识互动与反馈。对于区域创新体系而言,知识在个体层次组织层次和区域层次被创造出来,在各个层次都存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存在知识创造的螺旋。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包括个体、组织与区域3个层次。个体层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个人知识的增加、个人新思想的出现以及个人发明或技术改造,创新个体是知识创造的来源。组织层次的知识包括已经形成文字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个体之中的隐性知识。随着组织个体知识不断积累,知识增加到组织知识库当中。创新组织的知识创造行为一旦导致知识溢出效应,组织的知识就会扩充到其他创新主体之中。知识创造以区域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以多个创新组织知识库为基础的区域知识库。区域知识库是一种整合性、结构优化的知识库,使得区域内任何创新组织都可以共享区域层次的知识库资源。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知识创造机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增加了社会知识量,同时也是区域持续创新的根本。

(二)知识共享阶段的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是知识共享的基本途径,创新主体能够通过这种共享机制来获得创新所需知识。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共享机制包括开放的信息交流机制、互动的学习机制以及基于效益的激励机制3个方面。其中,组织之间通过区域知识库、网络等技术来交流,使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机制化,它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前提和基础;组织间的互动学习是区域层面的学习,可以通过组织之间的知识合作,或者是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移等等;区域知识共享的效益来自于各创新组织最大程度利用知识所获得的价值,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得重要创新资源,科研院所通过知识与信息共享了解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政府通过知识共享有针对性地协调区域创新的发展。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也包括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传播与应用。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区域内知识传播与知识共享,在此,本课题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共享机制。

(三)知识应用阶段的运行机制

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意味着以一种价值的载体进行交易和扩散,也就意味着创新知识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参与市场交易,从而发挥知识在创新中的最大价值。区域知识应用机制保证创新知识在区域创新主体之间自由转移。其中,政府制定有利于区域知识应用、技术转让的相关政策;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知识的使用者,也是知识的主要“购买者”,从相关知识的“供应者”处购买知识。下面分析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

1.“知识购买者”、“知识出售者”与“中介组织”“知识购买者”通常是对知识存在需求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它们从其他创新主体那里购买知识寻求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知识出售者”是区域创新体系中所有创新主体,它们需要通过知识资本的共享与交易来获得收益,这主要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等等“;中介组织”是连接“知识购买者”和“知识出售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例如专利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法律咨询机构、知识产权咨询机构等,可以扩大知识的流通范围,促进创新知识的流动速度。

2.知识库知识库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知识汇集和积累的场所,以充实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量。同时,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微弱信号收集机制,作为创新组织来说是一种创新刺激因素,促使创新组织能做出有效的、及时的决策行为。

篇4

关键词:突发事件 新闻图片 报纸 编辑 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已经进入危机多发期,突发公共事件高频率爆发。例如:1998年的抗洪抢险、2003年的SARS、禽流感、2008年全国性大雪灾、汶川大地震、贵州瓮安等。突发公共事件以其突发性、重大性、灾难性、复杂性、刺激性、敏感性的特点,加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性,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巨大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一大重点。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报纸要科学、准确、客观、冷静、适时地向全社会报道灾情,就必须借助新闻图片这一武器。

新闻图片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真实性、贴近性、现场性等特点,成为现代报纸表现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份报纸是否具有吸引力,与报纸处理图片新闻的功能是分不开的,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图片、用在什么位置、放大还是缩小、图片与文字新闻的衔接和呼应等,对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①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特殊的性质,在新闻报道中,现场的新闻图片比文字报道更加有说服力与感染力。这些新闻图片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传递出比文字描写更加丰富的内涵。这是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在以往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报纸给了图片更大、更宽广的空间。

新闻图片在报纸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势

图文导读,吸引读者注意力。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报纸为了让读者最快地获得全面信息,往往对新闻信息进行立体包装,经常采用“图片+标题”、“图片+提要”或“新闻+标题+提示”的形式报道新闻,不但迅速而且在报纸版面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起阅读兴趣。

再现现场,感染力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如果报道中只是单纯地使用文字详加叙述,很难让读者产生一个明朗、形象、准确的印象。而且,短时间内记者不可能综合大量相关数据信息,作出有条理、有逻辑的报道,这就影响了报纸及时传递信息。有时可能会因记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够或者读者在文字领悟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而影响报道质量。这时候,报纸版面上使用几张现场图片就不同了。新闻图片以其直观、可感性、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及时、准确地传达信息,弥补了文字叙述现场的不足。

交代背景,再现现场。突发事件中,人们都会急于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所以,在报道中交代清楚新闻的相关背景,不仅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的价值,还能更为全面地解读新闻信息,这时候,新闻图片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图片内部包含的相应背景元素能够恰到好处地让新闻背景一目了然地传递更多信息给读者,让新闻图片“自己开口说话”,起到点题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可以看出,新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作用不可替代,据调查显示,读者在翻开一张报纸时,98%的人会首先看图片。刊发一些好的图片,能丰富活跃版面,图文并茂地说事讲理,使得报纸的信息传递变得越来越形象化,这是报纸版面发展所必需的。但是突发事件报道由于时间仓促,或者编辑片面追求图片视觉上的冲击力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图片的编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突发事件中新闻图片使用的主要问题

选用的新闻图片过于血腥。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图片以越来越大的篇幅、越来越多的数量出现在报纸上。当车祸、凶杀、火灾、水灾、地震、台风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因为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影响力、破坏力而被各家报纸所重视,并且经常配以大幅、多幅的现场照片,使得现场的鲜血淋漓、血肉横飞、残肢断臂、触目惊心的悲惨画面一目了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2009年6月1日广州某晚报A9版刊登了一则图文并茂的《疯玩生祸!悲剧罕见!拔河拔到手掌断然分离》。报道中将手掌与手臂分离的血淋淋的新闻图片以特写的形式刊出,裸地把这一幕血腥、残酷的场面予以突出,以求达到视觉冲击力、说服力、还原事实的效果。

这样大肆地渲染事件血腥残忍的程度,不仅给事件的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而且对于一些无辜的受众来说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一种不经意的“影像暴力”冲击。根据心理学家研究报告,不论是直接受灾或参与救灾的人员,有30%~50%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候。对创伤事件的相关刺激或者受难经历的不断反复,将强行唤起幸存者痛苦的记忆,出现紧张、失眠、忧郁的症状,甚至产生精神病、自杀等问题。对于一般的受众而言,这种新闻报道方式也会带来厌恶、不安的情绪,从而影响接受消息的真正内容。

新闻图片与文字说明的不和谐。文字是报纸新闻的主体部分,图片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图片的文字说明将文字和照片黏合在一起,是新闻图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靠文字画龙点睛,即使是一张很普通的图片,如果说明写得好,图片便会出彩。但是,有的时候文字说明也会毁掉一张很好的新闻图片。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图片文字说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重复新闻文字和图片内容。有时候,对那些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新闻图片表现的具体内容的,记者或者编辑往往还要在文字说明中不遗余力地将图片内容细致描述一遍,这样不仅达不到文字说明对新闻图片的阐释、补充和升华作用,而且还浪费了版面,倒读者胃口,费力不讨好。例如,2007年5月13日,四川一家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件,2007年5月25日《新京报》对此报道的新闻标题是:四川一煤矿爆炸11人遇难。使用的新闻图片是救援人员整理装备,图片说明是:“5月24日,救援人员正在整理装备。5月23日晚,四川省泸县兴隆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件,造成11人死亡。”而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煤矿瓦斯爆炸事件11人遇难的新闻事实已在导语和正文中被重点处理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片文字说明完全等同于新闻图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这里的图片文字说明的重复就显得嗦了。2.图片文字说明呈现“看客”式的风格。突发事件现场往往是比较血腥与惨烈的,报纸在给新闻图片配文字时,有时忘记了受难者、受难者亲人以及广大受众的感受,运用一些貌似客观的“看客”式的语言和文字,甚至是调侃式的语言风格,致使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是对生命和尊严的冷漠无情,缺乏对受难者应有的同情。

那么,编辑应该怎样避免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片使用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制定新闻图片编辑规则,树立“把关”意识。传播学者巴斯提出的“双重行为把关模式”认为,在信息流程中,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可以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第一个把关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是以编辑为代表的。无论是新闻还是其他信息内容取舍,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标题制作,都要经过编辑的把关。而编辑的把关活动要比第一阶段记者的把关活动更有决定性作用。②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性、时效性,报道时需要编辑在版面语言的使用上慎之又慎。对新闻图片的选用制定相应的编辑规则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报纸对此有专门规定了。《新快报》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新快报图片使用与编辑指引”,其中对涉及人文关怀的地方需要做马赛克处理就有许多条详细的规定。如“突发事件中血腥暴力图片的处理,应考虑一些暴力血腥图片对特殊读者人群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儿童、妇女、老人),如果使用血腥暴力的图片尽量转发报纸内页或制作成黑白的图片,以弱化读者的感官刺激”③。报纸可根据相关法律制定出符合本报的突发公共事件编辑规则,从制度上规范编辑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新闻图片使用的判断、取舍、操作,在严格自律和他律的基础上,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使用血腥的图片,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出本报的办报方针和办报风格。

图片编辑要有人文关怀的情怀。一些媒体在突发性灾难报道中使用新闻图片时存在着人文关怀的“缺位”和“错位”现象。一些名为关注受难个体的报道,把别人的伤痛和委屈当成一种向受众宣传的题材,缺乏对生命真正的敬畏。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编辑可以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时根据版面的需要,及时与前方记者联系,讲明编辑意图、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引导现场记者在还原事实、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可以拍摄什么样的新闻图片,使得作为新闻图片的第一把关人,有把好图片第一关的意识。有了新闻图片就要对新闻图片进行合理筛选,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图片编辑对图片采用与否的道德思考、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是对图片血腥、恐怖、痛苦因素的判断,最后是合理地在版面上使用新闻图片。

要对新闻图片进行特殊处理。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常常会伴随着受伤甚至死亡,新闻图片不可回避的是破坏性的画面,因此在媒体上出现受伤者的画面甚至尸体的照片也不足为奇。但同时,新闻媒体的报道权也要以尊重当事人的隐私为前提。这就要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编辑要首先寻找是否有可以替代的照片,如果没有而又必须使用照片,编辑应该对那些有血腥性的图片进行特殊处理。

第一,使用新闻模拟图过滤血腥、恐怖。新闻模拟图作为对现实进行解释和再现的一种摹仿、模拟、虚拟的图像,能够整合新闻各个要素,简洁且形象地概括出新闻事发的现场状况,再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同时又能过滤和减少直接的惨烈、血腥、灾难、痛苦、暴虐图像给受众带来的精神刺激,因此适合在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使用。

前面的例子中提到的《疯玩生祸!悲剧罕见!拔河拔到手掌断然分离》的报道,同样的内容在《广州日报》上《男子参加拔河时右手掌被绳索拉断》一文则是使用的新闻模拟图,把男子断掌的情况予以表达。把原本比较残忍、血腥的场面化解为有一定心理距离的事实表达,这样可以让受众在没有负担的前提下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当然,新闻模拟图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救场”的功效,同时可以活跃版面,还能减少因缺乏图片、用满版文字代替而给读者造成的审美疲劳。

第二,对新闻图片作“马赛克”、虚化、黑白等技术处理。充分尊重报道主体的隐私就要隐去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具有明显辨识性的因素;在图片的处理中基于不扭曲原照的处理,例如对当事人的眼睛、头部等重要部位、容易识别部位应以马赛克、虚化遮蔽、整体模糊、剪裁等技术加以处理;同时在图片的颜色选择上采用黑白照片往往比彩色照片更能淡化血腥性;或者采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转达图像或画面的内容,文字细节作为补充用比较含蓄的方式表达。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可以减少直接的血腥、灾难、痛苦图像带来的对公众的精神刺激,也使得媒体在报道这类突发公共事件时,不只是停留在悲剧本身的“真实再现”,更体现出报纸的人文关怀意识。

“读图时代”来临,报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争取更多读者的关注,都十分重视对图片的应用。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性质又决定了在图片使用中需要编辑和记者都特别小心地处理,如果新闻图片的使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到信息内容的传播和读者接受、理解信息的程度,更严重的会影响到报纸的品牌形象。所以,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的时期,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应扮演好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重视读者和当事人的利益,遵循“适度原则”,在趋利避害的原则下,恰当地使用新闻图片,字斟句酌地写作新闻图片文字说明,全面周到地编排新闻版面,使得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信息能够迅速、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为读者所获知。

注 释:

①周柏平:《精美的新闻图片会说话》,《新闻战线》,2007(8)。

②道格拉斯・凯尔纳著,丁宁译:《媒体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0页。

③方金春、方炜杭:《灾难新闻的“影像暴力”控制》,《新闻爱好者》,第337期,第6~7页。

篇5

中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对新课程很不适应,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大制约因素,而体育教师的成长最终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其中包括脱节的职前体育教师培养机制以及低效的继续教育模式。因此,优先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职前体育教师教育模式,更新职后体育教师培训观念,创新培训模式,在当前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因此,研究我国中职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阶段特征,提出促进体育教师发展的积极对策和措施,对促进我国中职体育教师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深化中职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体育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划分

根据中外学者对教师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大致分为职前期和职后期。

二、中职体育教师成长的定义、影响因素、对策

职前期教师主要心理期望和行为特征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争取学生、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并且寻找在新环境中处理日常事务的合适方式。初期是从学生到老师的重要转变期,学校领导和体育部负责人必须认识到职初期新教师的特征和成长需求,采取积极的对策,创设积极氛围,使新教师掌握各种存活的技能,并积极向前发展。

此时,教师正在增长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他们获得成功是关键,因为这个时期几乎对职业生涯的其他时期都起着引导的作用。那些成功建构了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有可能进入到热情与成长阶段;那些无法建构恰当教学能力的教师,可能逐渐进入到挫折阶段、稳定或停滞阶段,或提前离岗。因此,针对体育教师的特征和成长需求,制定相应的对策,关系到体育教师的发展方向。

职后期教师职业热情与成长期应该是所有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达到这一阶段。而同时到达这一阶段的教师,也可能会因为个人环境或工作环境的影响,在任何时刻走向其他发展阶段。因此,强化和奖励他们的教学热情和工作成就,为他们发挥领导才能提供机会,为他们表现创新能力提供渠道。

而进入稳定期的教师大部分是中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中后期。影响他们的主要因素是身体健康状况和消极心理。进入中年后,体育教师的体质开始下降,体力上开始适应不了激烈运动的体育教学,影响了教学的积极性。加上体育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较低,许多中年教师感觉职称不可能再提高,提升的机会渺茫,因此产生了消极心理。稳定期的体育教师反映出一种维持的心态,他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他们的激励措施也应是多样的,并应该鼓励他们向积极成长阶段发展。

我国中职体育教师在其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针对他们的特征和专业发展要求,采取相对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支持体系,有利于他们职业生涯和专业的发展。体育教师职业生涯可能会经历多次和低谷,从而在其间来回转换,而影响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他们所处的个人环境和工作环境。

三、中职体育教师职前、职后的专业成长

1.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前,基础教育体育学科领域所经历的这场变革,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职前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的教育机制应当进行配套改革。首先,加强对职前体育教师的课改培训,实现职前体育教师内在角色的转变,如开设一些与体育课程改革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其次,职前体育教师教育机制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体育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需要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不仅仅是只会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去培养学生。只有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才能从体育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大的益处。最后,深化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例如,当前很多体育老师抱怨:“以前按体育教学大纲还知道怎么上体育课,现在按照课标却不知怎么上课了。”这反映了职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新的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职前体育教师专业课程设置应当符合新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要求,只有这样,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才符合新课程环境下的要求。

2.职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1)转变职后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基本范式。我国传统的职后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受学力补偿教育的影响,大多缺陷范式,有强烈的学科本位主义倾向,难以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基本范式由传统的缺陷式转变为以成长范式为基础,且融入变革范式、问题解决范式的新范式。深入研究体育教师自身需求的发展需要,为职后体育教师的发展提供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的选修科目和丰富多彩、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培训模式。

(2)开展以新课程为核心内容的职后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职后体育教师获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需要开展以新体育课程为核心内容的体育教继续教育工作。职后体育教师在这过程中获得了新知识,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实施新体育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3)优化职后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过去,职后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结构大多是以体育学科知识为主的结构,新体育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继续教育课程结构,建立以学科知识为主的主体性课程、以教育基础理论为主的条件性课程和以教育经验的升华为基础的实践性课程等构成的主体性发展三维课程结构。从而体现职后体育教师以实践为基点的特性,促进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以适应新课程环境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四、结语

体育课程改革对中职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职前和职后的专业培训,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体育教师的成长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最主要的因素,而体育课程改革也为促进教师成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体育教师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新体育课程改革呼唤体育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170.

[2]陈海波.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25-27.

[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体制出现了不少弊端,部分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已不在适应我国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果要想实现建筑施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促进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一、探讨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新时期建筑工程在施工管理体制方面针对施工进度规划管理的问题 新时期某些建筑工程在施工管理体制方面针对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真正一成不变且可以顺利实现的施工进度规划是较难合理制定的。因为其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总是会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造成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规划的实现存在困难。例如:施工的过程中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施工周期性规划编制缺陷、由于一些因素对施工现场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整、建筑资源的供应不到位影响等很多方面,这些多方因素的影响,就要求必须要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的进度规划做出调整。事实上,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规划整理、编制结束之后。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规划在正式的实施中需要不断的发展问题、再不断调整的过程。但是,现在我国很多施工企业存在机械制定,对施工规划进行照搬模式,没有做到灵活的对其进行调整,最终致使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失去应有的控制度。

2、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方面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体制存在的相关问题

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存在对施工质量的忽视。安全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停留在“两查一证”,即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和发许可证,工作方法还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的层面上。虽然政府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但是人员、手段和机制尚未完全到位,监督管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部门而言,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还需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施工管理提高社会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新时期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方面在施工安全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管理者存在对一些施工安全认识不明确与具体,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甚至有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针对新进职工不经培训就安排上岗,安全意识淡薄而引发的事故率不断上升,不懂安全操作规程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明显不足。

另外,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者对于安全责任制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对“三违”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有些企业建立施工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既不重视制度建设,也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

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缺乏搞好安全管理的办法和手段,对现场作业中存在的习惯性违章和一些隐患问题不敏感,不制止、不分析、不研究、无动于衷、见怪不怪,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不重视造成了安全管理职能上下脱节,工作失控,使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下去。很多生产经营单位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还很严重。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没有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淡薄。施工安全管理不严,抓落实的力度不够。这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就会致使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二、针对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创新与解决

1.针对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在施工进度规划管理方面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进度方面,要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工期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因为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调整的问题。所以,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采用伸缩式的规划制定。另外,可以将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规划按照“阶段性”进行工期规划,在一段时间内对所施工工程进行整体管理,这样可以根据在施工工期内出现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调整,确保建筑工程顺利的完成。

2、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的施工质量的管理

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要做好对施工质量的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通过对施工实施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纠偏,从而保证施工企业的成本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过程。在工程项目施工实施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要使成本控制工作得到有效实施,应当在对所施工的项目成本进行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动态控制的前提下,并确定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另外,作为建筑工程的管理者要制定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办法,严格监控成本控制措施在建筑施工中的具体执行情况,以保证其预期成本目标的实现。

3、针对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施工安全的管理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对于施工安全的管理,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并加强对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切实例行每日的安全检查。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建筑施工工作的正常运行。此外,根据建筑施工生产的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对于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既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自身进行改革,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又要使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者根据其经营发展战略和建筑工程施工的内外条件,按照现代施工管理的运行规律,制定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体制,从而实现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报纸新闻;传播

一、引言

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传统新闻媒介产生了很大冲击,诸如报纸新闻的传播方式逐渐和时展节奏相脱离。而报纸媒介要想在这一竞争市场中得以更好地发展,就要积极地进行改革,和新媒体有机融合、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报纸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环境中的生存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媒体主要是在移动电视以及网络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在一定视域范围内,其存在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渠道的新主力军,快速占据了信息传播市场。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开放性和网络的实时性。微信、微博、论坛等大众平台的大力发展让新闻的传播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不能相比的。[1]另外,新媒体中网络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没有空间的限制,并且还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媒体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能够传播信息,使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沟通比较便捷地进行。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传统媒体要及时地寻求发展道路,否则会面临迫切的生存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变化与发展策略探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变化分析

1.组织结构的变化。

处在新的媒体发展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在组织结构层面的变化就比较突出。虽然受到了行政管理以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报社还是在结构改革方面有了不少的收获。要能对新技术加以利用,从而推进报、网两者的有效结合,在形式上要能进行积极创新和管理创新。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工作流程的变化是在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媒体生存的必要发展道路,只有实现了“优势互补”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2.新闻信息源的变化。

在传播主体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新闻传播时代,其中的社会团体以及政府机构是重要的信息来源。而新闻工作者则是承担着新闻信息的采集以及制作的职能。即便如此,在信息的数量上和新媒体的新闻信息量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2]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播主体由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向着职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共同分享的方向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源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及言论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就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3.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

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媒体的融合功能也在不断地增强,所以在接受以及新闻的手段、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更多的媒体对多媒体加以应用,在多种终端介质上进行听、说、读、写,这样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也呈现出多种化发展。报纸新闻的信息来源以及内容也比较丰富,这些新的变化对新闻的传播效率和速率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发展策略探究

1.传播渠道的整合发展策略。

发展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对全新的发展模式加以应用,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报纸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将传播的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将受众的范围进行扩大。在当前竞争比较激烈的发展环境下,报纸要通过数字化的转型对新的生存空间进行拓展。同时,其最大优势就是内容生产能力,而在信息社会,传播渠道的单一对新闻的扩散力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所以,报纸传播要将自身作为基础,对新的传播平台进行积极整合,进而有效地拓展传播渠道,这样新闻传播影响力才能得到扩大。

2.报纸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交互策略。

报纸媒体跨界传播之后,除了在社交媒体上有所创新,在用户行为和轨迹上也产生了新的传播数据。互联网用户每个月通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工具搜索报纸的频次达到300多万次,并且每个月以3%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报纸在跨界传播中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用户的黏合度,更加凸显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主流地位。截止到2015年3月,纸媒微博粉丝量持续增长,党报粉丝量突破5800万。[4]纸媒在微博领域的粉丝数量、传播影响持续增长。390份各类报纸媒体在新浪微博的总粉丝量达到3.34亿,并且每个月以4.7%的速度增长。

3.报纸新闻传播的数字化策略。

报纸若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则要进一步地加强传受互动能力,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嫁接数字技术对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是新技术发展的一个体现,对先进新闻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有着指导作用。报纸由于受到出版周期的限制,在到达读者手中时就已经在新闻价值上打了折扣,传统的报纸媒体就要致力于电子号外的发展,这在时效性上能够得到显著的彰显。[5]电子号外对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这将对传统纸质报纸的传播模式和形态都带来巨大的变化,为报纸数字化目标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报纸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已经成为趋势,只有实现在优势上的互补,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此次主要对新媒体的特征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对在这一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究,希望能有助于报纸传媒在当前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用户黏性视角下报纸新闻客户端的运营对策[J].新闻世界,2015(12):25-26.

[2]王悦.简析报纸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J].新闻知识,2015(12):68-69.

[3]陈洁丹.怎样让报纸新闻“短小鲜活”[J].中国地市报人,2014(08):18-19.

[4]兰元.简论报纸新闻图片的选用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2013(04):36-37.

篇8

论文摘 要:新生进入大学后因为适应不良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针对高职新生在生活环境、人际交往以及学习方式等各方面的不适应,提出解决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 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 

1.1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是高职新生常见的问题 

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绝对的中心,从一个人的房间到集体宿舍,从衣来伸手到一切都要自理,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环境,他们开始产生手足无措的感觉,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大部分学生缺乏独自应对生活的经验和自理能力。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生活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就会慢慢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一些情绪上的障碍,如情绪紧张、焦虑不安、情感无处寄托和自卑感加重等。 

1.2 面对多重压力,不堪重负 

高职生大多数学习基础比较差,而且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比较多,在他们心理发展最为迅速而又未成熟的时期就过早地经历了中、高考失利的挫折以及学习、生活、情感和舆论等方面的压力,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罩上了阴影。进入高职院校之后他们又会感到现实中的学习、生活条件与其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相距甚远,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而失落、彷徨、抑郁、偏执、无所适从。而那些在高职生中占有相当比例的贫困生还要承受高额学费、家庭变故、生活窘迫所带来的强烈压力。诸多压力的长期困扰致使许多高职生时常感到精神紧张、心理压抑、身心疲惫,部分学生则消极颓废而选择逃避现实、不务正业染上网瘾、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沉溺于吃喝玩乐而无所事事,个别学生还因为无法排遣思想压力引发严重的心理疾患。 

1.3 人际交往问题是困扰高职生的又一个较为敏感而又多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时代,人际关系较中学时要复杂。高职生脱离父母的监控和保护独立生活,一些人刚进大学时常常会觉得很孤独、空虚,感觉自己交不到真心的朋友。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习惯了家人的百般呵护,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冷淡。不少高职生存在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求之间的矛盾,既渴望他人的理解,又不肯轻易袒露自我,加之过高与过低的自我评价、不良个性、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都使得人际交往问题成为校园内发生最为频繁的压力事件。 

1.4 学习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为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任务、内容、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课程一直是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且有老师天天辅导,学习目的明确;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其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时被动的填鸭式教育忽然间变成了放任自流的学习模式,这让很多新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其次表现为学习上的挫折感与厌学情绪。高职生大多数来自于普通中学学习较差的学生群体,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致使学习实训跟不上,或者因为所学专业非所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使学习上的挫折感越来越强烈,逐渐厌恶学习,甚至会产生学习焦虑症等心理障碍。 

2 解决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高职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从性质和程度上看主要是适应不良或情绪困扰。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高职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对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应以心理教育及预防为主。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习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家务和生活琐事。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父母的过度保护,往往造成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事情时容易放弃和退缩。家长应该经常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吃吃苦并非坏事,反而能够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独立自主,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高职新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加强学习动机教育,引导高职生逐渐学会自觉激发学习动机,学会根据客观现实和自己的能力条件确立自己的抱负水平和所追求的目标,增强对实现目标的自信心;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广博、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应改进教学方法及考试考评方式,对高职生来说,考试不一定是有形、有标准答案的书面知识,主要应考评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 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针对高职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交往心理问题,从学生方面而言,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应该学会互相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对同学的意见、生活习惯等各个细节中,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乐于与人分享,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分享,都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作为学校方面,可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改变消极认知,坚持真诚、尊重、平等、奉献、相容等基本原则,学会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积极寻求各种帮助;通过讲授一些人际吸引规律,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人际吸引因素,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较快地适应大学集体生活。 

营造有利于高职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高职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美化、净化、绿化和诗化校园,建设有学院特点的文化景观,良好的校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有益健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理解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锻炼自己与人协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人际和谐的愉悦,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改善适应能力,克服心理障碍,促使自己奋发向上,施展才干,最大限度地缓解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对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学院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丽.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 

篇9

范文一

短短的几天,几十个新教师聚在县进修学校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培训。从新入职教师的人员来看,女教师居多,惟独三个男教师。这样看来未来小学幼儿园新教师即将出现一种新情况,那就是女教师多男教师少的局面,做为男教师的我们更要担起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为祖国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本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时间也从10月份持续到11月份,但统一一起培训的时间只有五天,其余时间是自学自练阶段。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师专业素养及专业成长,师道尊严,老前辈对我们新教师的一些建议,了解学生的心里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教学艺术的培养,校园安全及防护,班级管理、听课、评课、备好一堂课的指导,如何上好一堂课等等诸多方面的学习。虽然一起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内容却是如此的丰富,对于我们小学、幼儿园的新教师来说更是终身受益。通过此次的培训,我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收获,现总结如下几点:

一、经过此次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本次培训中听了有关教职专员老师的讲座后,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正如韩愈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也涉及到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是有向师性的,这也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更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作为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求。第五,教师是朋友,良师益友这就强调了作为教师要懂得和学生做交心的朋友,师生之间相处要融洽,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里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里学等,作为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里特点、心里困惑、心里压力等,并及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里品质。与此同时,对教师工作的基本内涵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认识到了教师责任的重大,要做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具备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拼博精神,这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含辛茹苦,默默耕耘,更要爱生如子时时为学生着想,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处处用真情去打动学生。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先进的理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里素质和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夫和专业水平,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对待学生要多问为什么?还要多鼓励、多安慰、经常开导,说实话。少说讽刺的话,冷淡的话,伤人的话、威胁的话,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二、经过本次的培训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许多实际日用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学科专业科的培训,使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六要素既: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设计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课内外活动。其中备课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备课中要准备三方面的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到了多少东西。这不仅仅要求老师课时的安排及备课,还要善于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总结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应该懂得将教学艺术化,学会抓住学生的心里,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从新知识的传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要懂得授课的艺术性。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势迎接新的挑战。如何使自己能够有质量有效率有能力地教好这门学科,使学生能够持续地从心灵深处接受我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我努力地备好课,努力地锻炼,努力地学习。

三、经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本次的培训贯穿对新教师的鼓励。鼓励我们要赶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做教学发展的浪花。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高尔基曾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让自信充满生活,并实现自己的意志。也许,对于我来说,只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就能取得好的开始,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最后,各位长辈的建议我将铭记于心,用心去备好每一堂课,用心去教学,用时间来证明我的付出。在教学上的不足要努力去克服,在生活上更应该幸福快乐。

范文二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在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上,还感到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通过岗前培训几门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大,以前一些认识模糊的问题,现在搞清楚了,从前的一些情感体验,如今也找到了理论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确是一门艺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去钻研。通过培训,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开学典礼中,院长和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特别这一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陈旧的话题,但细细体会、琢磨他们的话语,觉得很有分量。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篇10

关键词:通信工程;光缆;施工质量控制

近年来我国通信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代通信工程已采用了光缆来实现规模较大数据的传输,虽然光缆传输具有众多的优势,但是其是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易出现接头损耗、光缆外皮破损、断纤等现象,而引发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其所选光缆性能和是否规范施工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为此控制和确保光缆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其在后期运行过程中安全、高效的传输[1]。下图1为典型的通信光缆网络结构示意图。

1通信工程光缆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1.1受外界环境影响引发的问题

由于大多通信光缆都埋设于地下,这就使得其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光缆受氢损坏、光缆内部进水以及发生化学反应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光缆传输衰减增加,而受外界温度和物理性质的影响,光缆自身的温度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易出现光纤余长现象。

1.2线路铺设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光缆线路铺设之前通常需清理铺设光缆沟渠,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不少施工人员并未有效清理铺设光缆沟渠,从而导致其内部的杂质损伤光缆外层的保护皮。此外,在铺设光缆过程中,还存在部分施工人员疏忽于控制光缆牵拉过程中的力度或管理不当,而引发光缆光纤出现损坏[2]。

1.3接线处理不当引发的问题

在光缆接线施工过程中,存在不少施工人员对光缆保护套的掰开用力过大,从而导致开剥控制不准确或失败,进而引发光缆出现明显光衰现象。也有施工人员对光缆的焊接过程观察不仔细,未发现光纤断面的破碎现象,从而易引发光缆出现溶解质量不足问题。

1.4测试不到位引发的问题

测试是光缆施工中的重要环境,而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存在不少测试人员未对盲区进行重点性的测试或重点测试部位检测的不到位,进而引发大范围的光纤线路故障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阻碍光缆测试的正常进行,同时其对光缆施工中质量控制力度也具有严重的影响。

2通信工程光缆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做好光缆线路防蚀、防雷处理

为了降低外界因素对光缆线路的干扰,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腐蚀地带可采用加装硬塑料管或陶瓷管防护方法以及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雷区采用埋设消弧线和排流线对线路进行防雷处理;为防止光缆内进水可对其加绝缘金属外护套,且对地绝缘电阻应大于10MΩ•km。若光缆套管在过小的弯曲半径处出现打折,可采用0TDR测试在非接头位置出现台阶,并利用并用工具对其进行复原变形以使台阶消除,再包封加固热缩管[3]。

2.2光缆敷设施工质量控制

光缆的通信质量受光缆敷设时产生的应力作用影响较大,因此进行光缆敷设时,需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采用“8”字形盘法或按5~10m间隔排开方法进行敷设,并保证敷设沟底无坚硬物且保持缓平,为防止光缆长期受力,敷设前先回填300mm细土。在敷设时不允许浪涌、背扣、扭转、急弯或在地上拖拉光缆,并保证光缆弯曲半径比其外径大15倍以上。敷设管道、架空光缆时,需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应力控制,可借助于承接滑轮,牵引力需高于光缆张力的80%,速度需低于15m/min。此外还需根据施工场地和实际的施工条件进行光缆敷设,如在桥梁上进行光缆线路敷设时需充分考虑桥体电气区大电流可能击穿光缆外护套等因素,因此需做好减震处理;将光缆线路敷设在低温地区冻土层,为避免土层冻胀挤压光纤需采用硬塑料管保护无金属铠装护套的光缆;为防止爬坡光缆张力过大,需采用S形埋没和进行挡土墙防护。

2.3规范光缆接线盒安置环节施工质量

光缆线路采用地下埋设方式时最重要的是做好防水、防蚀处理,而其采用架空安置方式进行时,则需规范光缆接线盒安置环节施工质量,首先需将光缆接线盒设置在距离电杆1.5m处,为防止雨水侵蚀接线盒密封胶还需做好防水弯设置,然后将井内接线盒牢固安置在光缆托架上,以避免后续施工人员误踩而损伤光缆接头,而直埋式接线盒安置无论接线槽采用带盖防护形式还是反扣式为防止接线盒因高差等受力、水泥槽下沉产生变形,在施工中都需使光缆贴近于坑内地面[4]。

2.4控制特殊地段光缆施工质量

若在城区禁挖路面进行通信管道和线路敷设时,需采用顶管方式进行施工,通信管道一般采用长度为3m、直径为800mm的砼管,先确定顶管的准确位置,然后按照实际施工需求进行顶管连接处理,处理方式主要分为油综绳填充缠绕和油麻缠绕,油综绳填充缠绕是将缠绕的油综绳填充在连接处,然后对其连接内径直径和加装外径(长度多为8~10cm)相同的内环,再对内环两边边沿采用含有胶、沙子、水泥的混合灰浆进行粉刷,直至内壁光滑;油麻缠绕是先用油麻缠绕在连接处,然后利用钢钎沿节连接口内壁处楔入石棉绒,最后将厚3cm、宽8cm的200#混凝土抹刷内壁并密封。若敷设的通信光缆需通过立交桥或高速公路时,可采用φ110mm双波PVC管、φ47mm或φ30mm硅锌管或φ100mm镀锌钢管进行连接处理。

3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丰富、便捷和快速,而这一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网络数据传输,而当前网络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为通信工程光缆,光缆光纤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网络网络传输的容量和速率,同时也提高了其传输的稳定性,而为了使通信工程的传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相关施工人员需不断优化通信光缆施工的技术水平和做好施工建设质量控制,才能使通信光缆的传输环境变得更加安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黄永泽.浅谈通信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投资,2012,(30):59-60.

[2]丁海.电力通信部门ADSS“光缆”系统工程施工要点分析[J].硅谷,2010,19:29.

[3]余晶.对通信工程施工过程项目组织管理的有效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2,(1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