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
时间:2023-03-26 21:4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取向;实现机制
“德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在育人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在开放多元的新环境下,立德树人不仅继承了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也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向。党的报告指出,要切实抓好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劳动的基本育人理念,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劳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内涵
立德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树立德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从思想道德方面强调高尚的道德修养。道德建设包括师德建设和学生道德建设两个方面,树人主要针对受教育者,也就是培养人才的问题。同时,德育是大中小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要义,是教育的“先手棋”,在整体教育体系中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德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发展。随着高校种种不道德案件的出现,比如马加爵、复旦投毒等,高校道德教育进一步引起重视和强化〔1〕。成绩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高等学校不应该只用成绩来衡量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高等知识分子深化学习的场所,是青年学生步入社会的“培养基”,是国家后继有人的重要场域。高校的发展目标需要同时兼顾品德高尚的学生,以及学术型人才。记十分重视培养德育工作,多次呼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只有牢牢树立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才能时刻抓住教育的根本要义〔2〕。新时代的高校,必须明确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是我们办什么样的大学,应该如何办这样的大学;另一个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为谁培养〔3〕。高校只有原原本本的按照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所提出的“四个回归”具体要求一一落实落靠,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原点,回归教育的本质要求,改变“失去灵魂的卓越”的状态,才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党和国家把树立人格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二、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认识的片面性
就目前现状来讲,仍有不少高校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教育误区,德育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认为德育工作就是需要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平日关注一下即可。教书与育人没有实现统一,认为科研人员、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做好自己的科研任务攻关、行政事务忙碌、专业知识教授就可以,没有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更没有营造“大思政”育人环境,没有把握德育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全员性的育人特征,从而德育工作无法见到实效〔4〕。同时,教育工作者以灌输为主,没有结合实际学生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仍严重存在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视理科、轻视文科的现象,这是没有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重要使命的主要表现。
(二)新媒体时代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的普遍应用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全面铺开,人们已然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让新时代高校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和行为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价值多元、文化多样、形式多变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然而,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西方的一些不良价值取向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大行其道,多元信息鱼龙混杂让学生难以辨别善恶,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对道德教育机构的建立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家庭不良氛围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着“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不良思维模式,这样一来,本应贯穿于始终的道德教育就被无形中摧残。还有一些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教育偏差,如不守信用、功利主义等。在这种长期的家庭教育理念下,学生不免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质疑和抵触,从而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进程。家庭教育中缺少的道德教育有时是对孩子产生一生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如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及正确的教导,将制约着孩子道德教育的延展。
(四)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出现过于依赖、团队意识不足的心理特点。一些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即使在学校也依赖父母。在学习上也会受到影响,缺乏判断力、主动性、不善思考等。这些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和团队意识〔6〕。进入新环境中,如果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被老师和同学认可,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也会产生较大的挫败感。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学生们更加喜欢接受新的事物,然而,由于不良思潮、不良风气、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以及自身心理的不够成熟,导致自身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判断力,道德标准被削弱,三观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腐蚀。有的学生缺乏自律、道德规范、自我教育意识不足,他们的言行也缺乏约束,难以说外在的社会规范,正确地内化为一种道德行为。
三、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机制
(一)发挥课程、实践和文化育人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对于学生的三观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实现全过程的道德教育,将德育融入到通识课、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中〔7〕。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根据学生的特点,比如活动能力强,喜欢新事物,思想活跃等,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探索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的学习相对枯燥,高等学校应注重实践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学习是在封闭的环境下使学生接受、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高校搭建德育实践平台,可以实现理论的迁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比如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进而形成和发展道德素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作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校园活动中,弘扬正能量。
(二)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教育者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先生”,是立德树人的主体。高素质的育人团队将会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一个学校的“大思政”格局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发展水平,全员教育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开端。教育者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有真知识、真本领、真功夫,同时应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9〕。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应保持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良好形象。教师应培养自我关怀和责任感,提高教育育人意识,树立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教育事业,以实现学生的未来。
(三)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立德树人需要以情感作为联络的纽带,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容易受外部世界信息的影响,对外部世界好奇的同时,也带有压力。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不是一味灌输,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嵌入,道德教育同样如此,需要教育者引导学生由传统被动式教育转为自我主动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教师身份的存在也在于学生,所谓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有教无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激励每一名学生的不断前进〔10〕。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只有心中时刻想着学生,为学生的未来谋划,主动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内化,进而实现德育效果。
(四)大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
加强党史国情教育和感恩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防止他们成为西方道德价值观的“附庸”。高度重视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增强自觉奉行的能力,养成日常践行的习惯,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加强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深入推动学雷锋活动经常化、常态化,鼓励学生为善不辍,集小善成大德。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引导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敢于抓住机遇,适应时展,自觉把实现个人梦想和投身伟大中国梦紧密结合,恪尽职守地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不断增强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重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有序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网上领导工程,建设思想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网络大学生互动示范社区和综合主题教育网站。提高学生在网络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建立实名注册制度和校园网使用溯源制度,形成及时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网上信息研判,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删除不良信息,维护积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掌握维稳工作主动权。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大队伍培训和保障支持力度,培养一支过硬的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干部队伍,唱响网上正面声音,引领积极的舆论导向。
(六)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校党委统一领导,班级管理、师生管理、院系管理为一体,党政共管,充分高校各个学院、部门、教职工等的作用,使高校上下共同营造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加强大学、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学校需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与家庭和学校互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舆论、社会文化和社会实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高校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突出家庭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社会舆论、社会文化等的作用,形成长效联动机制。构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拓展学生的实践范围,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总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重道远。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晓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J〕.池州学院学报,2017,31(03):1-5.
〔2〕杜玉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笔谈)———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8,(02):7-7.
〔3〕靳诺.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06):5-11.
〔4〕周良发,朱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述论〔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8,(03):1-10.
〔5〕张立顺.体育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5):197-199.
〔6〕殷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与工作机制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08):48-49.
〔7〕王祎黎.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审思、发展取向及实践向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43-45.
〔8〕邓永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发展及实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4):57-61.
〔9〕许彩标.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14-15.
篇2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德育;“立德树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征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这个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时代,更是我们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当前,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尤显重要。
1我国高校德育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1]高校德育,指高校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高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2]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日趋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社会格局的日益更新,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能力的提升,而是要求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其明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的重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育人为本”就是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德育为人的发展提供根本的方向指引,因此要把德育摆在首位。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成才的首要条件,也是人成才的基本要求。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则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而道德低下的人则会危害社会。高校德育为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供指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德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1高校德育目标的模式化与生活实际脱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影响对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的主体是个体生命,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探寻个体的生命价值,使每个个体都获得幸福生活的实践活动。[3]高校德育是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有充分的认识,实现自身价值的教育活动。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而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对于道德的需求是不同的,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显得过于模式化,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往往达不到高校德育的真正目的。2.2高校德育内容的知识化与社会创新的脱节。高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德育的实际操作功能。高校德育教科书落后于社会发展,显示不出社会热点,内容没有涉及大学生感兴趣的时事问题,教师注重分数,大学生疲于死记硬背教科书,导致我国高校德育往往事倍功半。[4]高校德育内容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到的基本是书本知识,社会发展创新的速度之快,德育内容缺乏与社会的连接,使得大学生获得的德育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从而轻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2.3高校德育方法的单调化与德育工作需求的不相适应。我国高校德育在方法上虽然加入了社会实践环节,但当前课堂教学依然是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大部分德育教学依然保持着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德育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简单的知识传授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不能让大学生灵活运用于实践生活。面对个性独立的新时代大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很难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和行动上的指引。大学生的德育知识要突破理论层面的理解,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可操作的理论指导,需要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配合。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需求。[5]2.4我国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我国高校德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而又繁琐的工作,往往不能在短时期内达到预期的成效。想要让高校德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德育教师队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和高校思政教师人数的比例不断扩大。目前的思政课教师人数不能满足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薄弱。[6]当前,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旨在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这就要求高校要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各行政部门人员都作为德育教师的主要力量,让其充分参与到立德树人的工作中。新时代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思政课,在专业课、公共课中都要体现德育,而具备相应德育素养的高校教师亟待培养。相对于我国高校发展的速度,高校德育教师队伍还显得单薄,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总体要求。
3新时代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路径探索
3.1德育观念的转变。学校、社会、家庭都要转变德育观念,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强化德育首位观。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从小学的品德课,到中学的政治课,再到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一系列课程,无不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观念以及人们的“分数决定一切”的偏见,导致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7]高校的思政课程考核依旧以考试分数为主,而学生在学习、考试过程中也只是关心自己的分数。他们对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度不高,究其根源,则是他们对于德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高校德育的目的,要是从根本上转变德育观念,把德育放在首位,新时代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融入到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能够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则,其德育观念得到转变。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8]3.2优化德育内容,转变单一形式。高校要不断优化德育内容,转变单一的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德育教育新模式,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高校德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大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好奇,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高校德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关注自己的体验,感受到德育的真正作用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同样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内容的源泉。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积淀,具有它独特的魅力,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德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效果。[9]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被动学习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环境下,高校要转变固有的德育教学方式,利用社会热点与德育内容相结合,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要加大德育实践课程的力度,开展适合大学生的校内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体会德育理论所蕴含的真实内涵,从而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言行举止。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进入到高校的德育课堂。3.3坚持高校德育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0]思政课已成为高校重点建设课程,要想办好思政课,就要落实思政教师的主体责任,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和学好思政课的主体作用。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主要的德育教育工作,其自身的言行以及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高校,以辅导员为主的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最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做好引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变化。高校想要提升德育队伍的素质,首先要加大思政教师的培训,思政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思政教师的要求。其次,高校德育不单是依靠思政教师,所有高校教师都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把德育和教学融合在一起[11],使新时代的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高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使高校德育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我国的发展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对我国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具有新时代德育观念的支撑,离不开适应新时展的德育内容和方式的更新,更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高校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德育要明确发展方向,不断加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241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合,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宏,徐超.浅析高校德育的若干基本问题[J].科技创新,2011(9):143.
[2]朱有荣.高校德育内涵解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9(7):64-65.
[3]郝勇东.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人民日报新知新觉:促进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EB/OL].2016-05-17[2019-10-23].
[4]高竞玉.大学德育的落差及理性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5(22):56-58.
[5]邵斌,王梦雅.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8(12):128-129
[6]张忠华,李丹.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17(1):88-92.
[7]刘海春,李婷.文化自信:新时代德育研究的重要向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0(1):73-78
[8]易连云.“中国特色德育模式”理论建构中的方法论导向[J].教育学报,2018,14(6):43-46.
[9]张莉莉.“对话式”德育课堂的问题反思与合理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4):47-50.
[10]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0-10-23].
篇3
责任督学专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
本人有幸参加了2020年xx区责任督学专业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xx市政府督学xx主任谈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的根本特征,从六个维度进行阐释,并结合xx市的实际就如何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估作了详细的介绍。xx县督导室xx主任指出教育督导进入新时代,肩负着新使命,作为督导人应该有新作为。xx区督导室xx主任介绍了我国教育督导制度体系建立和发展历程,在谈到xx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规范建设时,着重强调督导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参观xx中学和xx区小学,“适性扬才,个性发展”和“阳光好少年”理念的确立、学校的良性发展正是教育督导成果的体现!
三天的学习,收获颇丰。我对督导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督导是政府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学校的工作。督导应该以宏观指导为主,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而不是聚焦于细节、代替学校管理学校。督导应该促进学校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意识,帮助促进学校构建起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老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理清思路,确立目标,明确理念,形成模式,最终达到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的目的。
要想做好督导工作,要精于教学,要善于管理,要有能力。要看得见,指得准,说得清,析得透,写得出。教育发展的新变化,给教育督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每一个督学的要求更高。光有水平不行,还得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还得有过硬的思想品质;光提出问题不行,还得帮助学校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与学校一道解决问题;光会找学校的茬不行,还得学会寻找学校的闪光点,发现学校的优势,推广学校的好经验;光会自己上课不行,还得学会指导别人如何上好课等等。“打铁还靠自身硬”,督学不但要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总结,还要有自己的专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常态化,提升长期化!因此督学必须要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提升专业能力,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教育专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督导工作,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篇4
关键词:学者型教师;师德;专业素养;成长空间;构建
一般认为,学者型教师是以自己的学科性质和教学个性为基础,通过学习、研讨和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实践操作模式、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进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流派的教师。学者型教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知识以脚本、命题结构和图式出现,并能进行完整的知识整合。二是具有较高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能将通过自动化而“节约”的大量认知资源集中在教学领域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依靠广泛的经验.只需少许努力就可以迅速地完成各项任务。三是富有敏锐的解决问题的洞察力。能鉴别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找出相似性及运用类推来重新建构问题的表征,从而取得新颖而恰当的解答。
关于21世纪学者型教师如何成长的问题最新探讨的主要观点认为:要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要进行探究式学习;要不断获取教学专家技能;要学会创造性反思以及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等等。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在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大开放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尽快成长成为学者型教师,已是新时代对教师特殊的要求。下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就学者型教师的成长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首先,学者型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和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其特征表现在师德意识具有较高的水准,师德行为具有楷模性,师德内容具有继承性。
党的十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必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是衡量教师最起码的标准。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维持学校工作的良性运作和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尚的师德对于学生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形成,对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教师必须“爱”字当头,这种爱是对学生的宽容之爱、信任之爱、赏识之爱、理解之爱。宽容之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信任之爱,它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是对师爱最好的诠释;赏识之爱,它是冬日的暖阳,是沙漠的甘泉;理解之爱,它能帮助学生消除理解道路上的各种障碍。
其次,较高的专业的文化素养是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基础。
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将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站在一定高度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每节课、每次专业活动都有一定的收获,才能够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才能灵活自如地指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做出恰当地引导,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最少应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需要适时的充实和更新换代。正如加里宁所说,“既然你在今天、明天、后天就得把你们所有的一切都贡献出来,但同时你们不能日新月异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力量和精力,那你们就什么也不会留下来”。学者型教师除了具备本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外,还应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和过硬的科研能力。要不断获取新时代所要求的教学技能,能探究地获取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得以更新。要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设备,具有超越意识和发展意识,并能不断地进行反思提高,所有这些,是成为学者型教师必不可少的。
再次,学者型教师的成长需要可供专业发展的良性空间。
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教学本身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一大批学者型教师,去完成教学和教研任务,但由于现有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在中学文理分班,大学专业分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导致专业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不高。相比与教育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不高,第一学历较低,后续的教育培训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来说难以弥补先天的学科缺陷,高学历低水平现象较为普遍。更为甚者,不具有可供专业发展的良性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思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者型教师的成长。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社会、教师个人要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观念,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评价诸体系内构架多元形式的、有利于学者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了解新时期教育的特点以及时代对学者型教师需求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一种超功利的宁静心态,在自己固有的文化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建构和提升,在信念、爱心、学习、积累、反思和研究中不断求索,不断熔铸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需求,才能尽快成长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学习英模事迹 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在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典型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9-9日(1).
[2]张鹏程.做学者型教师[G].中国培训,2001年08期.
篇5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课文的选用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情况。
2、学生阅读总量严重不足。很难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要求。
3、语文老师的素质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改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四点建议
建议一:语文教师要摈弃“以阅读为根本,以读带写”的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遵循“以阅读为根本,以读带写”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严重地背离了学生和时代的需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言语个性,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设置语文教学目标时重“读”轻“写”、忽视“听”“说”,就会造成与学生的需求错位,进而造成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建议二:语文教师要摒弃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长时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套驾轻就熟、适应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输出,学生输入。教师习惯于从自己的口袋里把知识掏出来往学生的口袋里装。学生也习惯于这种接收式的学习。怎么改革这种课堂教学现状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第一、教师要建立学科素质教育观念,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 第二,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依据教材,巧妙设置课堂活动内容,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积极思考,个个踊跃发言。
建议三: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用理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吸取优秀语文教师的教研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坚实的业务水平和研究教材教法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创造性地理解教材,不断提高自己,力求做一个专家型的语文教师。
再次,中学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广泛涉猎,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和文人气质。虽不能做到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样样精通,但至少应了解人类文明史,谙熟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史。站在讲台上,能够古今中外,诗歌小说,名人逸事,市井风俗,侃侃而谈,给学生一种精神和美的享受。
建议四:中学语文教师要对整个中学语文的课外阅读作统筹的计划安排,并做好督促检查和评价。
篇6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中小学阶段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促进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护、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实现习惯养成教育一个月成效明显,一学期基本养成,一学年逐渐规范的近期目标。
三、主要内容
按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优秀传统礼仪教育,开展日常礼仪专项训练,引导中小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知书达礼、孝亲敬老等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宽以待人、自尊自律、善于合作等良好品质。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加强节约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强身健体、讲究卫生等良好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家庭教育、升学择业、人生规划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专心听课、规范书写、爱好读书、独立作业、合理表达、质疑探究、创造创新等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主要措施
(一)文化熏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以特色学校创建为目标,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标语、板报、橱窗、校园网等载体,彰显养成教育文化,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着重就“管理文化、校训、办学理念、学生守则、校纪校规”等方面积淀学校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榜样示范。一是提高师德修养,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教育教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教育教师要语言文明、服饰得体、举止大方、礼貌待人、和蔼谦逊。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二是树立学生榜样,发挥带动作用。要制定并公布“优秀班干部”、“优秀团(队)员”、“三好学生”、“文明学生”、“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标准,经常开展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三)督促激励。充分发挥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管理监督功能,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采取学校行政值周检查、教师值日检查、学生值日检查、学生互查、家长督查等办法,全面、细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予以教育和引导。建立激励、表彰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学期评比、年度评比等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
(四)自我约束。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的组织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学校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组织要发挥优势,培养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群团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能力。
(五)家校互动。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班级交流群、校信通、电话交流、家访等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让学生把在学校训练和培养的好习惯带回家,使之能够得到督促与强化。
五、活动安排
一是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各校要把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以活动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各校“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安排一定要认真,全学期有总体计划,每个月形成书面实施方案,切实做到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要求明确、活动效果明显。各校要把每月的活动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活动有氛围,让学生有感应。
二是开展“+1-1”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假期坚持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掉一个坏习惯,开学后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讲故事、谈感受、说体会。
三是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各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好习惯30条的宣传及学习,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县教体局将在每年五月份组织全县的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
四是建立个人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各学校为学生建立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记录每学期学生自评、组评、班评、家评情况,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每学期各学校将学生个人习惯养成情况如实记录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评价表中。
五是开展“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将好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估中,根据综合评估评选 “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 “新时代好少年”,并参与县级优秀学生评选。
六是充分利用节庆日活动,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规范言行,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开展如入团、入队、入学、毕业等仪式教育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展示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保障措施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覆盖面大,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各学校成立“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各校校长要负总责,亲自抓,实行校长负责,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全员参与制度。
(二)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积极宣传发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转变为广大师生、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三)优化环境,全面育人。广大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的影响,同时,形成全方位、多渠道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四)突出重点,注重课堂。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深入开展校长、教师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征文活动比赛等形式,在学校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篇7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根本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面对社会主义新时期提出的任务,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工作核心,形成教育主客体及介体的三方良性互动。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路径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时展
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并不是近年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早在春秋时期,“立德”这一词语就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①简单来讲,人生最高境界是拥有高尚的道德,也就是说道德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追求,其次是为国家为人民建立功绩,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后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思想。“立德、立功、立言”是我国古代提出的“三不朽”,无论经历多少时代变换,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立功、立言相比,立德在人生过程中居于首要位置,也是最根本的前提,表达了我国古人对道德和德育的高度重视。“树人”这一词语最早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②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而作终身的打算时,最好的便是培育人才。这句话在现代被简化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就是说培养一颗树木成为有用的木材只需十年的时间,而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不仅是在其有限的生命中发挥作用,甚至他的才华足以对后世产生影,深刻地阐明了人才培养的不易与人才在国家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立德和树人因其理念的相似,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结合成一个词。无数次实践证明,一个人不可能自发成才,需要不断地培育,也就是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品德的教育始终处于首要位置,并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德”的认识和理解也大不相同。十报告中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进一步深化。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③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要明确“德”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树立的德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不同层面上的德。树人则是为国家培养能承担国家未来,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表明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不仅要做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自觉用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德全方面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近年来愈发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但同高校具备的实力硬指标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软实力得到的关注并不多。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投入和精力投入相对较少。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当前一些人对人才的理解导致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在教育成果考核中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为了应对考试,部分教师在授课中更侧重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无疑会导致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具备专业能力,却在道德素质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手段落后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灌输式理论教育为主,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是无法到达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定的实践活动,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办法真正将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运用到实际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仅限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些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多,没有发挥独特的教育优势。
(三)网络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现今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充斥大学生方方面面。首先,网络的开放性造成大量不同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风俗习惯相互碰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冲击着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某些大学生离开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在虚拟空间中任意妄为。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过于关注显性教育忽视隐形教育
同显性教育的直接影响不同,隐形教育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课堂这种教育主渠道,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能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但缺少课后再教育,实效性会打折扣。通过隐形教育能时时刻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其在不经意间受到积极影响,同时自身成为主流思想的传播者。校园中的隐形教育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方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但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主,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不能很好地发挥隐形教育的作用。
二、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应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个过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单单依靠传统教育主体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不应该是单项的封闭模式,而要形成以教育者为代表的教育主体、以受教育者为代表的教育客体和以外在客观环境为代表的介体的三方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主体的优化路径
1.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关键的一点是能否在高校中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高校的领导、教职员工、行政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从利益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转变,将立德树人的理念作为高校日常各项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首要准则,作为高校所有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与之配套的一系列保障高校立德树人顺利实施的服务机制,将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需要相结合,做到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凝练概述,师者应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相对于向学生传授各类知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占据首要位置。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育人先育己,自己身正才能要求他人,要以身作则,良好的师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坚定的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做到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国家的坚定拥护者,在教学中正确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建立一支同时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因素。
3.加强教育方式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承担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过于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学生对课堂效果的要求,因此对于教育方式与内容的创新迫在眉睫。首先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主流的思想观念。在教学手段上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大量电子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开放性。当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理论,为大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基础。
(二)客体的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项理论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并不是单纯地接受教育者的言论,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即在一定基础上发挥积极性、自觉性,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大学生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信仰、向往和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精神支撑。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当今社会,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冲击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网络世界有太多诱惑,能在徜徉网络世界的同时,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依靠大学生拥有正确价值观念避免。因而,大学生在生活中应自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身素质,不要盲目跟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言论。树立良好的大局观,正确看待国际变化趋势,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时代使命。要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三)介体的优化路径
介体即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客体的中介,也就是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过程中要形成主体、客体、介体之间的环形互动。介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荀子对于环境的影响曾有这样的表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④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恰恰是渗透式教育的典型代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建设以乐学善思的学风、和谐统一的班风、博学严谨的教风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同时在新媒体时代,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用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新媒体阵地。同时注重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反馈,加强同大学生的思想沟通,增强校园文化阵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渗透力及感染力,促使大学生自觉投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2.加强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历史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各种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其内里凝聚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文化素材。我们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中的优势因素,以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和品质,学校可以依据当地特有文化资源开展大量校园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走访这样的文化资源,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在高校中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不是一方面的努力成果,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主客体及介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②王新皓.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6):149.
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
④张艳霞.大学生立德树人理念的养成[J].城市学刊.2016(04):99.
参考文献:
[1][2]王新皓.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6):149-151.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
[4]张艳霞.大学生立德树人理念的养成[J].城市学刊,2016(04):98-100.
篇8
一、指导思想
按照创建职业教育发展高地的要求,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中心,认真开展教学、教科研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突破口,注重过程管理。要进一步增强我校教科研工作水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迅速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在创新性、实效性、针对性上下功夫,确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和思路
(一)工作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工作思路:学科教研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改变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发挥集体和个人的作用,形成有效交流机制。
围绕“三抓一注重”开展,“三抓”即抓常规教研活动、抓专业组教研活动、抓课题研究工作;“一注重”即注重教学研究。
三、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
新时代、育新人——聚焦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的人才标准绝不是只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是必须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德育评价要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课程开设不仅要全,而且要积极开展“课堂思政”活动,各学科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思路、策略、方法”研讨,把思政课堂火起来。
(一)加强和完善常规教研活动
1.立足于本校学生、教师和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各教学部部和课组于开学初要制定出教研活动学期计划,活动有安排表。
2.各教学部和学科组教研活动要有针对性,在认真分析本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教研活动,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效果良好,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均有收获。
3.要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讨论中去学习他人的教学之长,树立在减负的背景下,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的教学目标的意识。
(二)稳步推进专业组教研活动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1.各专业部和学科组本期年继续执行“四课”:新教师达标课、验收课、教坛新秀评选课、三级赛课评比。实现做中学、做中研的目标。
2.强化学科教研。学科教研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改变教育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发挥集体和个人的作用,形成有效交流机制,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活动主要以备单元为主,各学科组在开学后就着手分配任务,把备课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组员,要求备出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的安排、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的设计说明等,并就此展开讨论,其他教师可在教科书上或笔记本上做好相关记录,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必须指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有发言提纲。
(2)课堂评价:听评课活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为教科研活动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如上同一类型的课或同上一节课、同伴互助课、主题教研课等,研讨课要突出教学的某些环节,如教学重难点突破、教法设计应用等,为全体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实际案例,上课结束后全体教师进行评课活动,就某个教学问题展开研讨,专业组长要收集好授课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听课教师评课表,并装订成册。
3.落实“青蓝工程”。个学科组制定“结对”名单,教学部监督执行,实现岗位培训。
4.构建师资培训721结构的“三训”培育体系:校外培训占10%、校本培训占20%、岗位辅导占70%。针对“1+X证书”、中职新的课程标准、课题研究、成果培育、创新团队等选拔教师培训,并利用适当时机进行“校内”二次培训,提高培训面,促进全体教师提高。
通过“三训”深化“三教改革”。在教法方面,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学校鼓励教师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参与教材、教辅编写等。
四、计划安排
2020年9月份
1.各学科制定本学期教科研活动计划、青蓝工程结对确定,即刻执行岗位培训。
2.9.10-10.10日新教师达标课以学科组为单位执行。
3.举办市级“汽车”、“建筑”技能大赛,参加各专业市级技能大赛,并进行相关专业业务研讨会。
2020年10月份
1.进行三级赛课,开展教学比赛。
2.推荐县级、市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3.省级课题推荐工作。
4.进行春季高考研讨,研究本学期的高考问题,开展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研讨、分析解决思路。
5.我校市级课题开题。
2020年11月份
1.参加省级汽修、建筑类技能大赛;科技兴鲁技能大赛。
2.参加中职公共课新的课程表准培训,并在校内二次培训
3.各专业部和学科组负责人期中考试工作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完成各级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2020年12月
1.教务处进行期末考试准备。
2.省教育厅课题通知下发、组织课题团队,进行调研等工作,为申报2021年课题做好准备工作。
2021年1月
1.教务处进行期末考试。
2.各学科撰写工作总结,梳理成绩、总结经验。
3.期末考试总结。
4.各学科制定下一学期教学、教研计划。
篇9
教育是一个过程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
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在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中不断进行调整,人们的接受程度、沟通方式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育也应适时、适人而进行调整变化。现代的大学生群体,较以往个人成熟度、对知识的兴趣、待人接物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教师也应清晰了解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个性,采取新时代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当大学生遇到成长过程中的不解,这时教师需要给予思想上的疏导,这种沟通与师生间的互动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大学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互动,由于其二者的关系、学生成长阶段等特点因素,是其他任何时期都无法取代和弥补的。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为什么?因为教师不仅仅是完成传道授业的责任,还有解惑的重任,而这些都不是完全程式化的,需要教师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提高质量。教师其实是一个需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追求的职业,兼具执行和创造双重重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样一堂课,能吸引学生不是靠纪律的约束,这需要教师的魅力。这魅力需要教师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用最适当的方式,将学生们领进艺术的大门,而且充满热情地去讲课。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亦如此。教师不能把知识讲授了就当成是完成,而是要不断洞察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接受与消化情况,带领学生们,静心读书,用心读社会,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时代人才。“教书育人”应铭记在每位大学老师的心中。
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依靠每位教师的用心与倾心付出,还需要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强大的支持。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通对特定校园文化中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推出了“2+4+X”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学生创新实践的“工程坊”、推行本科生“书院制”、倡导“体育精神”的人才培养等四项系统重大改革。这不是只着眼今天的发展利益,也不是一次走过场的改革,而是基于百年交大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础,在新社会、新需求下,对教育内涵深刻思考和提高质量的切实行动,是实事求是。
大学是培养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才的地方,一所大学的建设、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学风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保障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恩哥
当前,在高校的教育与科研工作中,急功近利、道德失准、行为缺乏规范的问题,值得关注。
北京大学一直以来对学术学风建设,都非常重视,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学术、学风建设,重视道德教育与培养,弘扬科学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质量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
首先,学校的风气,简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良好的学风氛围是高水平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
其次,在学校的科研中,学风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建设,是大家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大力推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给高校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备条件。
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要制度先行,确保落实。
首先是制度: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监督约束体系,形成学风体制建设制度。科研工作考核与成果评价,在高校学术建设中至关重要。建立合理、合需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引导大家向着正确方向创新发展、高质量研发。一定要建立全面而科学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将学术不良行为在发生前杜绝,同时公开、透明,促进学术建设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学风建设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机制,由校领导主抓,通过学术活动等各种方式,动员全校人员共同参与到学风建设中。
其次是落实,增强意识、明确目标。凡事先有意识再有行动,对于学风建设,先要增强学术参与人员的自律和自觉。只有在学术活动中,时刻意识到一定要遵守道德、规范,才能确保学术活动中良好的氛围。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以高校为主体,也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支持、监督,才能实现全面落实。
大力营造良好风气,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篇10
一、注重市场需求,完善教学
“专业围着市场转,教研围着企业转”,这是当前许多职业中专总结出的道理。所以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重新编排组合课程内容,突出专业技能特色,系统地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才是当务之急。首先,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职业中专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Office的应用以及一些基础的网络知识。目前,计算机软件发展速度非常快,软件的版本不断更新,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更新速度较慢。因此我们始终提倡“计算机教育不断线”,把新的内容融入课本中、融入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软件的使用。
二、研究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职业中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获取信息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要加强上机环节的指导,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机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学习、实践、创造的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三、高素质的师资是关键
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习、开放型的教师。
1.学习型。“计算机知识基础教育”教学是基础教学,但是又不同于诸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其他基础课,因为“计算机知识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是“信息化”的,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将日新月异的“新硬件”和“新软件”知识信息反映到课程中来,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学习性”,即:教师应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指导者和教育者。
2.开放型。面对新的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应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难度、深度和强度都将有明显提高,因而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学校应每年为计算机教师提供1~2次短期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的重要性
在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时,我第一堂课的内容就是列举一些例子。我会告诉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你可以做什么样的工作,比如,学习完Word后,你可以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学习完Excel后你可以制作一个学生成绩统计表,学习完PowerPoint后你可以制作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贺卡,学习完FrontPage后你可以制作一个精美网页……这样学生不但对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了解,而且对日后要学习的内容更是充满期待,因为学生总是对自己将来要用得着的东西非常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