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开发研究范文
时间:2023-04-06 06:4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软件设计开发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经实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软件也雨后春笋般的涌向了市场,国家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一些优秀的IT企业开发了很多高品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但是由于软件还处于一个成长阶段,很多应用还不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对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进行分析,从其中发现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
1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
1.1 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分析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分析,编写出高质量的脚本以适合计算机运行,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应该把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作为主体来传授给学生,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能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合理的联系在一起。
1.2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要精挑细选
由于多媒体软件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材内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是作为教学软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内容要精挑细选,教学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都会对教学成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可以发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无论什么课程,一本好的教学参考书不仅能够减轻老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提升。然而对多媒体教学来说就更是如此了,优质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体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1.3 多媒体软件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升华
从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角度来看,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与其他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区别不大,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软件的开发目标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去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软件教学的内容主要由任务性内容和概念性内容组成,任务性内容一般是把几个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注重的是对概念的理解;概念性内容主要是对概念进行深刻阐述。无论对于哪种教学内容,老师都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向学生灌输文本、图形等教学信息,而是结合计算机将提炼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传授给学生。一个善于提炼教学内容的老师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
1.4 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
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析,然后结合多媒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科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游戏型、问题解答型、探索型与演讲型,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1.5 课件的设计和编写
完成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挑选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课件的设计和编写。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要完成的就是课件的设计,但是课件的设计又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因素。对于这些课件的编写要由资深专业的老师去完成。他们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把划分后每个单元中的知识内容合理组织起来,然后试图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用逻辑屏幕将每个单元中的知识点进行统计,详细编写出每个知识点在屏幕中所表达的内容,再将原始的图形进行编辑制作。
对于课件的设计和编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能够吸引老师和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能简洁明了的阐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一的突出重点和难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提问,及时向老师反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学软件的界面操作要简单话,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感,学生随时可以从中搜索到想学习的内容;最后要充分利用屏幕的空间对教学信息进行合理的布局,突出重点。
2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2.1 教学软件的内容选取非常草率
对市场大量的教学软件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教学软件内容过于肤浅,彼此之间相互抄袭,内容选取也非常的草率,甚至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尽管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老师和学生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教学软件内容的选取也是考核一个老师是否专心研究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软件相比较传统教学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很多人盲目的去开发一些多媒体课件,几乎不考虑所选内容适不适合多媒体,造成了市场上有大量的互相抄袭的重复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好坏一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选题了,选择合适的题材内容且适合多媒体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是制作高质量的课件的前提,在选题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去解决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在制作课件之前一定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草率的选取教学内容将会极大影响教学质量,所以,要把选题教学软件设计开发的首要任务。
2.2 教学设计没有受到重视,脚本编写易出现一些问题
教学设计是整个设计开发过程中的核心,是连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中间桥梁。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的规划教学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最后的学习氛围并让他们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课件的框架结构上,所以教学设计是制作出高质量教学软件的重要步骤。然而在实际设计开发过程中,这个中间桥梁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可能是专业人员的疏忽,最终无法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在实际编写脚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把模块设计和结构设计分工做好,为后期的工作做好准备,提高开发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其次是把局部设计和总体设计相统一,学习者能够借助多媒体进行自我学习;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用户界面,这就好比一闪美丽的窗户,是学习者能不能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和视听效果的关键因素。
2.3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做好教学设计和脚本的编写工作后,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教学软件的评价过程。评价过程是软件设计的结束,但是也是软件真正开发的开始阶段,目前对软件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核:教学目标的进展情况、技术要求是否达到、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指标。另外评价通常由组织评价、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三个部分组成。由于目前参与教学软件设计和开发的人员不够专业,评价体系也相对来说不够完善。因此,很容易对教学软件的开发阶段产生一定的影响。
篇2
关键词:云计算;软件;C/S架构;B/S架构
1引言
光纤通信、多媒体、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改进和普及,为云计算的诞生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分片存储、并发计算、虚拟化硬件资源等功能。目前,云计算技术已经在电子商务、金融证券、电力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天猫商城利用云计算可以容纳数以亿计的用户同时访问;支付宝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时的统计用户转账消费记录,保障支付宝金额数据的准确性;证金公司开发的结算系统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收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证券交易数据,实时的进行交易结算;铁路售票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满足数以亿计的用户同时访问系统,实时更新每一列客车的出票情况、余票情况等。云计算环境下软件系统需要采用一个强大的软件架构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目前常用的架构主要包括C/S架构和B/S架构,其可以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逻辑独立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可以使用接口相连,实现业务处理、数据存储等,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
2云计算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云计算可以采用矩阵的连接方式将数以千万的服务器、终端等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为用户提高更强大的数据通信、计算能力。云计算信息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应用软件部署功能、中间件通信功能、基础硬件实施按需出租功能。
2.1应用软件部署功能
应用软件部署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软件系统部署功能,为应用软件分配存储空间、接入接口、云端管理接口,用户只需要输入云端账号和密码,就可以进入到应用软件进行操作,并且访问数据资源。
2.2中间件通信功能
云计算可以将硬件服务资源虚拟化,并且利用中间件实现通信功能,利用接口提供数据上下通信、资源调度、服务器负载均衡、用户访问管理、应用服务管理、计费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功能,便于提高性能服务水平,实现多种应用软件与软硬件资源通信。
2.3基础硬件实施按需出租功能
云计算环境下,其可以为用户提供按需定制服务,不需要独占硬件资源,仅需要占据逻辑的服务资源即可完成业务操作,保证足够多的用户并发访问基础硬件资源,能够实现逻辑业务处理。
3云计算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3.1C/S架构设计
云计算环境下,软件设计师最常用的架构就是两层的C/S架构,该架构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进行开发,其需要安装一个客户端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一个逻辑业务请求输入交互界面,并且客户端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服务器端进行连接,传输逻辑业务处理流程。服务器端是系统的核心组成内容,服务器承载了逻辑业务处理、数据业务处理两个关键功能,可以将用户发送过来的功能处理任务进行有效地解析,进而可以实现数据的插入、修改、删除和查询。
3.2B/S架构设计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软件系统积累了海量的而数据资源,保存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信息,为了提高分布式软件的交互性能、处理速度,许多计算机学者提出了一种三层的B/S架构,该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功能处理层和数据功能处理层。
3.2.1表示层
表示层是B/S系统与客户进行交互的界面,用户在IE浏览器中输入系统的网络链接地址,就可以登陆到系统进行操作。表示层可以通过Web页面接收用户的功能任务请求,并且可以把业务功能处理和数据功能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并且反馈模式采用WebFormat模式,更加形象、条理的展示处理结果,便于用户查看处理结果。
3.2.2业务功能处理层
业务功能处理层是B/S架构的核心。业务功能处理层部署于Web服务器,其作为连接数据库、用户的纽带,承担着功能任务封装、数据业务解析、处理结果整合等关键功能。目前,业务功能处理层采用JavaBean接口、接口等程序实现上通、下达的功能,并且能够识别多种数据库处理语言,比如关系数据库、对象数据库等,采用Format格式反馈处理结果给表示层。
3.2.3数据功能处理层
数据功能处理层主要负责接收数据处理任务,其可以根据Web服务器解析出来的数据库操纵语句,比如SQL语句、关系代数语句等,根据这些语句的操作意义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交互,数据库管理系统启动数据库操作引擎,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实现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并且把数据操作的结果反馈给Web服务器,由其将处理结果整合在一起反馈给用户。B/S体系架构可以将云计算信息系统划分为三层,每一层之间负责处理相关的业务流程,并且能够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具有较强的逻辑独立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分布式管理系统中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设计一个良好的系统架构可以提高软件执行效率,进而提高用户访问、资源调度、负载均衡能力,满足软件操作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宝军.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方案与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4(1):55-61.
[2]张标.云计算应用时代开启及案例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8):19-21.
[3]宁艳.基于C/S架构的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90-93.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
尽管计算机软件开发前景广阔,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是在具体运作中还是要充分的重视信息管理系统,做好日常的软件维护工作。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降低开发成本,充分的发挥软件特点,做好软件开发的信息管理工作。通常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系统需求、系统设计、设计实现三个部分组成。
1系统需求
开发计算机软件之前,有必要对软件开发中的系统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两个构成要素,分别是软件开发信息关系分析和软件开发信息管理需求。关于需求信息之间依赖性关系的存在,需要结合业务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不同的需求。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要清晰市场定位,了解市场需求,有计划的整合需求信息之间的关系,才能让软件开发“物有所值”。在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方面,要科学的考虑工作量的问题,既要考虑到计划量也要考虑到实际量,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的研发方面,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
2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的流程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要和客户需求结合,要兼顾实际工作情况,通盘思考开发设计过程中的各类不稳定因素,按照先后顺序,一般分为:草稿、新建、计划中、定义中、实现中和完成实现。
2.2显示信息和查询模块设计
显示信息和查询模块设计的核心是对多层显示模式和平级显示模式的应用,多层显示模式是结合信息主-子关系树的根节点目标,进而对信息进行显示,达到系统产品有效维护的目的;平级显示模式运用的重点在于模式的切换,通过高级查询的手段达到软件开发信息查询的目的。
2.3业务需求信息管理模板设计
业务需求信息管理模板有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基本信息、依赖业务需求、工作量、附件、更改日志。业务需求信息管理模板不仅要达到便于查询,满足工作需求的目的,还要科学的统计工作量的信息分配,最终实现工作量的合理分配。
2.4技术需求管理模板设计
技术需求管理模板设计同样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基本信息、匹配业务需求、依赖技术需求、上传附件、修改日志。技术需求管理模板设计注重技术信息,要求通过技术信息的合理设置达到基本查询的目的。
2.5多层结构兑现关系设置
多层结构兑现关系设置要注意业务对象之间的有效性联结。依靠节点分析和系统算法,达到设计的目的。多层结构兑现关系设置从业务需求信息出发,认真分析业务需求信息,充分掌握工作量的基本信息,将二者融合起来综合考虑,从而确保需求质量。技术需求对象的设计,主要是对技术需求信息直接管理,并注重工作量的有效性估计,做好系统的根本自动化记录过程,在实际的技术对象应用阶段,注重技术的根本有效性需求,体现独特的业务需求和分析。
3设计实现
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需要在保持原有习惯的基础上,融合新的信息内容,建立管理系统。同时在新建立的管理系统内,嵌入新开发的内容,最终达到软件系统开发的目标,使得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完全实现。
3.1对信息扩展平台的实现
依靠SAP产品,使得子系统得到有效管理,同时要下功夫兼顾移动终端支持和内存技术运用。关于内存技术的实现,通过结合微软VisualStudio基本集成开发环境,对桌面以及移动设备用户支持的一种界面开发,并结合端到端的软件生命周期性管理,结合运行环境的关键用户管理,对新的开发过程进行设置,结合合作伙伴控制的过程,实现和商务平台的一种无缝连接过程。
3.2业务需求管理模板的实现
在业务需求管理模板实现上,主要注意的是结合业务需求的实际情况,做好日志的修改工作。如果增加业务量的需求,就需要同时弹出与需求相对应的对话框,接着依次满足同一级别的业务需求。在增加业务量的压力下,有时不仅要满足同一级别的业务需求,还要满足业务需求的附件部分,这就要在附件链接和附件状态中耐心分析各类数据,根据附件中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达到附件内容实现的目的。
3.3技术需求信息管理模板实现
技术需求信息管理模板设计的核心在于技术依赖,前提是对基本信息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说在对基本信息充分了解之后,依赖技术实现管理模板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把技术需求内容添加到信息管理模板中,并将技术需求内容与业务需求有机的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富有逻辑关系的共同体,接着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区别出优先处理和延后处理的信息,在具体处理过程中,按照区别内容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处理。
3.4版本信息管理界面的实现
版本界面管理信息的实现需要充分的考虑开发周期,并以此为标准确定软件开发的版本信息。在版本信息管理界面设置时要以时间为标尺,尽可能的降低预计生产周期和实际生产时间之间的误差,确保版本信息的制定拥有科学性及合理性。
4总结
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效率,确保了产品的质量,有效的推进了软件开发整体行业的进步,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的局限性,它采用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方式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对现代化技术革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管理设计的高效性让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高度,提高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研发水平,提升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川.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数码产品在线销售系统[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7(23):10-11.
[2]王雪竹.软件开发管理系统的多元化设计分析[J].硅谷2015,7(03):53,59.
篇4
关键词:集成开发环境;软件总线;构件;无线传感器网络;TinyOS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1-20374-03
1 引言
TinyOS是由UCBerkeley分校的研究人员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资源有限,通信响应要求及时的特点而设计的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由于TinyOS为非商业的操作系统,未提供开发环境。如何构造一集成开发环境,既满足不同开发阶段及不同领域开发者的需求,又兼顾未来新的开发方法的需要,一直是值得关心的问题。目前出现了许多基于TinyOS的开发平台,但这些开发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化的体系结构,运行时不可以动态配置模块,扩展性及集成性不强。在认真研究当前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平台的优缺点后,本文提出了基于软件总线的传感器网络集成开发环境TosIDE,该平台采用“软总线+软构件”的体系结构,满足特定功能模块在开发环境中灵活安装,卸载和替换,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2 传统IDE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系统的IDE结构可以分为两种[1,2]:
(1)单块式(Monolithic)结构:该结构开发平台一般由一个功能模块集组成,一个模块可能由多个过程组成,任一过程可以调用其它过程,这样模块间的交互关系是网状关系,关系复杂,扩展这类开发平台比较困难,修改一个过程或模块可能会导致多个相关的过程或模块发生错误(如图1所示)。
(2)层次(layered)式结构:该结构将开发平台划分为若干模块,然后将它们按层组织起来。每个模块提供一组其他模块可以调用的功能,并且任何一层的代码只能调用较低层的的功能。层次化结构有助于组织开发平台的开发过程,减少诊断和修改错误的工作。一个完整的层的功能实现可以整个被代替,而不会影响系统其他部分。层次化方法的不足是每一层都有明确的功能,对某一层的功能上的较大改变会对与其直接关联的上下层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难以实现对开发平台的裁剪。针对以上传统开发方式的不足,本集成开发环境采用基于构件的软总线开发方法(如图2所示)。
3 软件总线定义及数学描述
从软件体系结构的角度看,软件总线作为一种连接件(Connector) ,为构件提供了通信、协作和便利的服务,实现了构件集成设施和构件逻辑处理功能的分离,将构件集成设施从以前的隐式方式改为显式方式,是用于构件集成的结构性软件部件[5]。
从一般性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给出软总线的数学描述,对于软件总线的软件体系架构,有如下数学描述[3]:
定义1:软件总线架构TBA = {C,I,M,S,R},其中C是系统的构件集,I是软件总线接口集,S是系统的状态空间集,M是软件总线方法集,软件总线的方法是系统状态改变的触发源m = ( si sj ) , R 是约束规则。
定义2:软件构件C={(ti,ai,s)|s=aiti},其中t是工具构件,a 是构件适配器。
定义3:软件总线接口I={m ∈M|Selector (m,Qi)} ,其中Selector(m,Qi) 是选择函数,函数接收方法集中的方法,返回满足条件为Qi 的接口I中的方法。
以上为软件总线的基本数学描述定义。在此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将软件总线结构建立在软件重用的思想上,形成一种“软总线+软构件”的体系结构。图3为一种“软总线+软构件”结构示意图,各个构件通过与软总线相连组成一个实现某种功能的复合构件。
在此种结构中,构件之间不再直接连接,而是以软总线作为连接件,集成为一个整体,各构件之间的交互通过总线间接连接,大大降低构件的耦合度,各构件在接口不变的情况下可独立修改,有利于各构件的并行开发[4]。
4 基于软总线的IDE体系结构
TosIDE的结构如图4所示:
根据子系统、适配器及软件总线在消息传递过程中所出的位置和功能,TosIDE的体系结构分为三层:最上一层为构件应用层,软件总线为该层提供接口,欲加入总线的子系统需符合接口规范(软件总线接口定义),才能加入集成开发环境中;应用层的构件由负责实现项目开发的各功能子系统组成,为开发直接使用的应用模块。中间一层为总线适配层,负责应用层的构件与总线系统的连接,实时响应总线和构件的消息发送请求,并适配彼此之间传递的消息格式,使消息符合接收方的格式要求;最底层为通信层,该层负责构件的注册、注销以及构件之间的数据通信,并且屏蔽具体数据通信的细节,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通信接口。
这种体系结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层次性,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逻辑上分为三层,层次清晰,结构简单。
(2)可扩展性强,使用统一的接口规范,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及可配置性。
(3)开放式的结构,系统在提供不同功能的构件供用户选择的同时,也允许用户或第三方开发构件,并可以比较方便地增加到系统当中。
从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及功能,把TosIDE分成功能相对独立且结构简单的多个软件模块DD项目管理、组件管理、代码编辑、版本控制、组件视图连接、交叉编译调试等,并封装为构件,然后通过(Agent)连接到软件总线上,形成一个功能完整,支持整个软件开发阶段的集成开发环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将软总线的服务请求转发给构件,负责构件与总线间的消息格式转换。
5 集成开发环境关键技术
软件开发的目标就是将用户的需求转化为软件产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将用户需求分解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模块(构件)[8] 。构件集成的开发环境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 ①模块之间的接口定义及其集成; ②模块之间的通信。
5.1 构件集成机制
TosIDE集成开发环境支持用户根据特定需要开发构件加入到系统中。由于用户自行开发的构件类型千差万别,存在不同的开发方法;具有不兼容性,因此必须引入完善的构件集成机制来协调这些工具高效地支持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对于构件的集成通常有四种方式:数据交换、公共工具访问、公共数据管理和全集成方式[1,6]。综合考虑以上四种集成方式各自的特点,TosIDE采用公共工具访问方式,用户在一致的界面下以相同的方式调用众多不同的工具,各个构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使用点到点的交换方式,通过翻译程序(即总线)作中介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如图5所示)。由于传感器网络软件的开发常常划分为多个明确的开发阶段,不同阶段的功能模块间往往是串行工作方式,一个功能模块的输出往往是另一个功能模块的输入,因此,使用基于点到点交换方式的公共工具访问集成方式比较符合集成开发环境开发过程中的串行工作方式。
5.2 构件之间的通信机制
在该集成开发环境中,构件可动态配置且不同类型的构件可集成到系统中,构件之间通信的高效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TosIDE中,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工具总线进行双向的消息传递。消息是一个用于构件与软总线之间信息交换的数据包,通常包含消息头和消息体。消息头中定义了一系列的约定属性,比如同步/异步,控制/数据,校验信息等等;消息体即为欲交换的数据。消息可以处理同步和异步系统调度。
整个系统消息传递机制可描述如下:
(1)构件发出消息,总线查询对应的,若无则通知组件重发或者处理异常;
(2)如果消息有效,则消息进入总线消息队列中,根据消息头信息,总线可能需要将消息拆分,并根据订阅信息将相关消息送往各个订阅的构件,如果没有构件订阅该种消息,向发出消息的构件送回异常;
(3)在收到系统总线的服务调用后,判断构件有效性,有效则向构件请求服务调用,否则向发出消息的构件送回异常;
(4)构件在收到发来的服务调用请求后,响应并直接和发送消息的构件通信;
(5)系统中各个,根据需要轮询系统消息队列,如果得到新的消息则将消息取出,过滤掉不需要的消息,转换为组件能够处理的消息,并根据时序重新组织消息提供给组件;
6 结束语
本文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路操作系统TinyOS的集成开发环境的研究与设计。针对集成开发环境将各功能模块集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采用“软总线+软构件”的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具备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复用性。
参考文献:
[1] Kurt C. Wallnau.Peter H.Feiler.Tool Integration and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Technical report of SEI,Carnegie Melton University,1994.
[2] Paul F.Zarrella.CASE Tool Integr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Technical report of SE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l994.
[3] 蔡勇,桑楠,熊光泽.一种基于工具总线的CASE集成模型[J].计算机应用,2002.
[4] 杨芙清,梅宏,李克勤.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技术[J].电子学报,1999, 2(27):68-75.
[5] 郭兵,熊光泽,沈艳,等.工具总线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3,23(5):1-3.
[6] Reiss S. Connecting tools using message passing in the field environment. IEEE Software,1990,7(4):57-66.
[7] David Gay,Phil Levis,David Culler.Software Design Patterns for TinyOS.LCTES'05,Chicago,Illinois,USA,June 15-17,2005.
篇5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
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生生活质量和方式的改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1计算机软件技术概述
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人们除了要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技巧,还要学会相关专业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计算机软件包括两种类型: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实现的是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监控功能;而应用软件则是用来解决用户需求,例如办公软件、社交软件、设计软件等。人们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软件来实现各种操作,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初期,由于技术水平限制,软件的工作效率较低,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应用。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不仅实现了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软件种类、功能的丰富,其设计也更加趋于人性化。
2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现状
基于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及产业化结构改革的必然结果,以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将逐渐取代传统产业结构类型,成为未来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生产实践中,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的应用效果得到了肯定,并开始在社会诸多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即便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在生产应用领域的优势较为明显,但是,相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相对落后的中国来说,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依然有待进一步的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1)中国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方面起步较晚,技术积累明显不足,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依然有待提高。不仅如此,欧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领域对中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在计算软件技术开发的核心领域,中国依然处于自主摸索状态,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系统软件方面的技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人才体系有待完善,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领域的人才缺失,造成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的周期的延长,还影响了软件质量。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在高端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人才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却依然收效甚微,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3)中国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自主品牌的数量明显偏低,相关软件技术开发环境无法满足要求,硬件成本过高,在计算机软件市场领域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抗衡。
3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方法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种类与功能得到了极大丰富,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软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方法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的方法主要包括软件原型方法、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方法两种类型,基于开发思想上的不同,软件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3.1软件原型方法
在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中,软件原型设计是其中需要完成的关键内容,在明确用户需求之后,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人员根据该需求进行软件的模型设计,并通过市场调查,对最初的模型进行修改,以提高其适应性,并最终确定软件模型。在软件原型法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递增式、抛弃式、演化式等,设计人员与用户共同参与,从而使软件的设计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与此同时,通过与市场同类型软件产品的对比研究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修改建议,对软件性能进行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借助软件模型设计,能够有效提高软件技术开发的效率。
3.2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方法
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领域,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方法也被称为瀑布模型,通过对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的不同阶段,将软件开发进行项目化的管理,分为需求分析、软件设计、项目编码及测试等阶段,按照流程化的设计开发理念,逐项进行。在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方法中,软件的设计开发有着明确的框架结构要求,这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有着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能够提高软件设计开发效率。不仅如此,在软件后期使用过程中,也有利于软件技术维护工作的开展。
4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已经覆盖到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多个领域,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优化,其实际应用效果将得到不断提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应用领域也在随之扩大。目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正在向着大数据处理的方向发展,基于硬件的支持,计算机软件将不仅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不容忽视。例如,民用领域的视觉识别软件,经过软件设计人员在算法方面的调整,可实现低空飞行的地形匹配技术,从而取代传统的惯性导航和GPS制导方式。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另一方面也为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反馈信息,基于应用领域的不同,在计算机软件设计方法与模块化设计方面均有着特定的需求。通过总结实际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调整计算机软件设计思路与方法,从而提高计算机软件的适用性,为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积累经验。
5总结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各国开始逐渐关注这一新的技术领域。通过专业化的开发方法,以及针对性的设计思路,计算机软件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志远.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规范化探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14).
2]王韵涵.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脑迷,2017(07).
篇6
【关键词】数据库软件工程作用设计
一、前言
目前,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设计要求,顺序或独立地完成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设计。由于这两种结构是使用复杂的映射进行联接的,所以设计的数据库结构比较差,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不灵活、效率低,这主要是设计过程的复杂性造成的。因此,在数据库设计中引入软件工程技术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数据库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软件工程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与数据库设计的实践相结合,分析了软件工程技术对数据库设计的作用。
二、软件设计周期中的工程技术
(一)软件的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通常包括要求分析、规格说明、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六个环节,前两个环节主要是针对用户的要求,明确"做什么",而后面几个环节则是针对计算机系统,明确"如何做"。
在软件设计的过程要尤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软件的设计是为了人们更好的处理问题;
2、软件设计结果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
3、软件设计和系统工程的联系非常密切;
4、所有设计都要采用结构化方法;
5、设计验证过程要贯穿软件生存周期的始终。
(二)规格说明书
在规格说明环节,要根据用户需求输入数据,整理出对应的规格说明书,然后按照一定形式把用户"要求"表达出来,不允许出现二义性。这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应用结构分析方法对规格说明书进行设计是必要的,其设计步骤如下:
1、以用户活动图为基础,建立数据流程图;
2、设计数据项图。
其中,流程图主要包括数据流名与加工活动名两部分,而数据项图则包括许多名特表。流程图中的所有名字都能够在数据项图中查找到相应的名特表。
(三)软件设计
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规格说明书的内容翻译成基本的系统元素--软件、硬件、人、以及各部分间的通讯。这四个基本实体都保存在信息系统中。
软件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对软件、硬件、人和固件等各个部分的功能信息进行收集,将规格说明书数据输入系统,构造反映用户需求的基本功能,并重复进行下级功能的设计。
根据软件设计开发的特点,除应用系统工程技术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有效控制软件系统的研制复杂性,需要应用一些规范对设计人员形成约束;
2、基于相应规范,明确"什么时间做","怎么做";
3、设计多个方案,明确规定选择标准。
其次,要对软件系统结构进行设计,这是一个层次化模块结构,及程序结构图。
三、数据库设计中的软件工程技术应用
应用软件工程技术对数据库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如下过程:
(一)可行性分析阶段
该阶段主要针对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进行分析,从经济、技术、操作可行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判断系统能否胜任开发的任务。在本阶段,需要撰写可行性报告。
(二)项目开发计划制定
在系统可行的前提下,分析员要着手制定相应的项目开发计划,计划要对系统开发中的人员组成情况、人员分配情况、项目开发进度、项目验收标准和开发关键问题等进行介绍。数据库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用户界面设计十分重要,一个单板的系统界面无法获得客户的认同,因此,要将界面设计师考虑在内。
(三)需求分析
数据库系统的需求包括对数据的需求分析、对系统功能的需求分析、对系统性能的需求分析、对运行环境的分析及未来可能的升级需求等内容。该阶段需要完成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系统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数据库的设计质量会对应用系统的实现效果和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好的数据库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更加有利于数据库系统程序的实现。
首先以数据需求分析为基础,对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进行设计,进而实现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类实体和它们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绘制系统实体联系图。然后,对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进行设计,把在概念结构设计过程中建立的E-R图转换为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并以实体及实体间关系为基础形成数据库中的各个表和表关系。
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包括物理设备的数据存取方法和存取结构设计。通常由两个环节构成,首先是对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确定,然后对结构的空间和时间效率进行评价,进而综合考虑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是否合理。
(五)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总的来说,系统的概要设计需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二是设计软件结构,而详细设计则要确定如何实现具体的系统,这部分主要是设计程序框架,而不是编写程序。
四、结语
本文主要根据软件工程技术的开发流程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讨论。数据库应用系统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引入软件工程技术能够提高数据库设计的效率,增加数据库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对提高数据库的设计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伍华健,刘力,洪月华.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设计 开发 课程 实验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设计与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实验课程。所谓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是指组织或社会团体运用系统学理论方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规划、实施、调整,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更有效的服务于组织或团体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人力资源运用到最佳经济效益,妥善的管理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是一种软件产品,原来为HR部门使用,现在变为企业全局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事管理、薪酬、保险、考勤、招聘、培训、考核、计件等各个功能。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既要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着深刻的了解。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体系,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目标
1.1熟悉其硬件、软件环境,构建网络平台。通过几周的学习,让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的相关硬件有所了解,在开发系统时能够独立进行系统硬件的设计、选型、安装和调试。同时,了解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软件,熟悉相关的软件开发工具及其运行环境,在开发系统时能够根据需要建立软件的运行环境,搭建软件的运行平台。
1.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B/S模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又称B/S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模式应用的扩展。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IE浏览器来实现的。B/S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运行维护比较简便,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B/S结构软件一般只有初期一次性投入成本,扩展容易。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几周的学习过程中去体会,从而掌握最基本的思想与方法。
1.3学习SYBASE数据库技术:能够熟练操作SQL语言,能够设计制作JSP动态网页,也可以学习并运用JAVA语言编程。随着计算机在数据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人们对数据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面向企业或部门,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提供更高的数据共享能力,同时要求程序和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时,不涉及数据的物理结构,也不影响应用程序,以降低应用程序研制与维护的费用。在B/S模式软件开发中,数据库技术及动态网页技术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以SYBSAE数据库以及JSP动态网页技术为基础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开发。
1.4掌握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的实际出发,对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软件项目管理概述、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进度计划管理、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文档管理等内容。
2 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2.1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基本思路不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没有学习过软件开发的相关原理、理论,更没有进行过软件开发的实践,讲授起来有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觉无从下手。
2.2学生对JAVA及SYBASE不了解,上机进行系统开发较为困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的计算机课程为计算机基础和FoxPro程序设计,没有接触过JAVA的动态网页设计技术和SYBASE数据库技术,初次进行操作难度较大。同时,由于JAVA程序设计的工具也不是很成熟,可供使用的也不是很多,因此,学习的难度也较大,不容易入门。
2.3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的特殊性。该课程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不同,它要求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又要深入了解软件开发相关技术、方法及原理等,综合性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该课程还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2.4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的时间特殊性。根据人才培养的计划,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进行,这一时间较为特殊。在这一段时间,学生一方面要准备就业,另一方面可能要准备考研究生,不能全力以赴地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3 课程实验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
3.1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不断总结改进。在学期初,我们会就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进度安排及要求等进行规划,包含指导、答疑、上机的时间、地点,指导教师,学生班级,分组情况等。在上机计划中,同时还对实验的具体内容、进度安排等进行详细说明,做到有条不紊。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组织。课程开始前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动员,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讲解教学要点、教学方法与方式,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过程中严格考勤管理,悉心指导。每次教学完成后,我们会写一个实验教学总结报告,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计划执行情况、主要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不断改进和积累。
3.2做好教学总动员,抓好理论基础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大四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不仅要找工作解决就业问题,还可能要参考研究生考试以及公务员考试,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参与本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安排动员环节,提前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课程教学的总动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内容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信息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JAVA程序设计以及SYBASE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B/S模式软件开发的必备知识,为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设计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学完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如进行JSP动态网页设计、SYBASE数据库的操作等,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3加强引导,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求学生首先上机操作老师开发的B/S模式网络软件(如票据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选课系统等),熟悉B/S模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思路、设计思想、基本方法,了解其硬件、软件环境。二是要求学生安装SYBASE数据库,操作SQL命令,学习建立用户数据库和ODBC数据源,并通过SQL语句对所建立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及远程调用。三是要求学生了解JSP动态网页开发工具平台,安装配置JSP的运行环境(如Tomcat和JRE),在Dreamweaver下设计开发JSP动态网页并进行调式。同时要求学生设计表单,并写JAVA程序接收处理表单数据,写入到SYBASE数据库。四是要求学生设计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如大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等,我们提供各个系统的模块清单供学生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设计好了JAVA部分程序片断并编译出来供学生学习,同时设计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部分系统模块,学生可以模仿学习。
3.4加强考核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学生课堂管理的同时,还严格学生的考勤。在课程结束时,我们要求学生将自己开发的B/S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在课堂上演示,必须实现数据的查询与写入功能,并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打分。最后,学生还要撰写实验报告,总结自己开发软件的经验与体会等。
4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探讨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任吉,李丹,高等教育中人力资源管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J],管理观察,2009,(35).135-136.
[2]侯箴,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J],文教资料,2006,(7):23―24.
[3]许涤龙,李正辉,王佳等,经济管理方法类课程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16―119.
[4]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148―151,
[5]宋成一,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验教学[J],科教文汇,2010,(29):46,53.
[6]施鼎方,王士芬,探析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20―121.
作者简介:
篇8
(黑龙江省劳动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在对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指标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后,基于已建立的统计学数理模型,采用C/S模式,在?net框架下设计并开发完成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评价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模块、法律法规及标准模块、数据分析处理模块、职业危害评价模块及帮助5个模块,实现了对电焊条生产企业的现场监测、现场评价,为职业危害评价工作提供了又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测评方法。
关键词 :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X 95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QC2010101)
第一作者简介:赵蕊(1981-),女,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主要从事劳动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职业危害的传统监管模式主要是通过报告和人工采集数据,不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周期长,准确性较差,常有漏查现象[1]发生,所以很难满足对职业危害全面、及时、连续、系统、动态监管的要求。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职业危害监管工作中,使安全工作由传统管理上升到系统管理,是职业危害监管工作的发展方向[2]。目前,我国已研究或开发的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很多,为我国全面有效地开展职业危害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维皑等在对我国厂矿职业卫生档案及其管理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适合我国厂矿使用的职业卫生档案微机管理系统[3]。广州市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以厂矿企业建立的《厂企职业卫生档案》和《职工健康监护手册》为基础数据,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广州市职业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GZOHSIMS)”[4]。王如刚等结合企业健康监护工作的特点,研究开发了“多媒体石油化工健康监护计算机管理系统”[5]。深圳市在总结1994年开发的DOS单机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职业卫生网络版管理软件[6]。于永中等进行了北京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7]。赵一归等设计开发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法规多媒体信息系统”[8]。朱素蓉等广泛搜集上海市1952~1989年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资料,建立了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资料库[9]。陈飙等研制了行业工业卫生规范化方案,并设计开发了《方案》微机管理系统[10]。张荣军等在分析铝行业生产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铝行业安全卫生管理信息系统”[11]。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制开发了“上海市职业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12]。珠海市卫生监督所建立了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和数据库,该系统为卫生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了信息化服务手段[13]。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发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4]。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研究开发了职业卫生计算机管理系统[15]。
1开发模式
本文采用C/S模式,以Visual Studio为平台,在.net框架下开发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软件设计
2?1软件设计原则
(1)符合职业危害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电焊条生产行业相关标准;
(2)满足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监管工作需求;
(3)方便现场工作,操作简单,可视化程度高。
2?2软件功能设计
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评价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共设计了5个功能模块,即:数据管理模块、法律法规及标准模块、数据分析处理模块、职业危害评价模块及帮助模块,系统功能如图1所示。
(1)数据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企业作业场所现场监测数据的编辑、增加、删除和修改等功能,完成企业职业危害监管数据的汇总和管理工作。
(2)法律法规及标准模块:法律法规及标准模块主要实现对现行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查询功能,将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原文汇总,便于实际工作中应用,同时,为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监管工作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3)数据分析处理模块:该模块以前期数理统计分析结果为依据,通过数学模型,对企业职业危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职业危害评价工作的量化管理。
(4)职业危害评价模块:该模块可实现企业职业危害评价功能,根据评价分数及划分等级标准,得出企业职业危害评价结果。
(5)帮助模块:提供系统使用说明及系统相关信息文档。
3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职业危害评价工作的趋势,它不仅大大提高了评价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在对电焊条生产行业特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建立了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评价模型,以数学模型为理论基础,开发了电焊条生产行业职业危害评价系统,实现了对电焊条生产企业的现场监测、现场评价,为职业危害评价工作提供了又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测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华亮,刘起勇.地理信息系统在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媒介生物性及控制杂志,2007,18(2):169-171.
[2]张荣军,王跃平.铝行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29(5):45-46.
[3]吴维皑,苏江,王宏,等.厂矿职业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1994,23(5):29-30.
[4]何健民,朱昌淇,刘薇薇,等.广州市建立职业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初步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5,8(5):297-298.
[5]王如刚,杨杰.多媒体石油化工健康监护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效果[J].中国工业医学,1999,12(2):124-125.
[6]何家禧,黄先青.深圳市职业卫生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J].中国职业医学,2000(1):28.
[7]于永中,高星,雷卫星,等.北京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000,18(4).
[8]赵一归,罗云,解增武.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法规多媒体信息系统的设计[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0(4):27-28.
[9]朱素蓉,卢伟,薛寿征,等.上海市工种暴露模式(1):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资料库的建立[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20(2):106-109.
[10]陈飙,田德华,高淑芬,等.建材玻陶行业工业卫生规范化及微机化管理[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1,27(5):318-320.
[11]张荣军,王跃平.铝行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3,29(5):45-46.
[12]朱彩菊,瞿菁,刘美霞,等.上海市职业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30(5):258-261.
[13]杨卫国,黄彪,黄宏瑜,等.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监督管理信息现代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21):16-17.
[1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EB/OL].http://202.106.123.35/,2007-09-05.
篇9
1依据课程内在联系
构建软件设计系列课程群构成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计算思维、算法设计、程序设计与实现和系统分析能力四个基本要素,关键是提高计算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一两门孤立的语言或算法课程无法完成,这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整体设计,组合相关的系列课程构成相应的教学和实践系统,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入过程,这一过程一般需要经过知识的积累、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软件开发实践等不同的环节,也就是要经历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和开发应用三个阶段[2]。通过贯穿大学四年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程序设计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和开发应用的不同阶段都能够很好地达到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养成程序设计能力。因此,依据程序设计能力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规律,我们应选择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有着关键作用的课程组成软件设计类课程群,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可由以下课程组成。1)启蒙入门阶段: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2)发展提高阶段: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方法、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等。3)开发应用阶段: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实践、医学信息学、信息系统设计、医学图象处理等。建设课程群的目的是把原本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前后课程互相呼应,逐步深化,把学生引入门。在课程群内涵建设中,按“点—线—面—体”的思路构建课程群框架,即以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为基础,把程序设计类主干课程串成前后有机衔接的教学“线”,在课程群的“面”上构建课内外相关的任务驱动学习激励机制,最终形成软件设计课程群的体系结构和系统化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框架[4]。在具体实践中,从分析课程群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入手,从知识点内涵、教学要求、教学策略以及与前驱知识点和后续知识点关系等多个维度建立课程群中课程的知识架构的点、线关系,进而形成相关课程知识点前驱、后续知识点互相融合汇聚的知识面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达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定位正确、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建立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模式
混合式学习(BlendingLearning)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有机整合,根据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和开发应用不同阶段教学特点,围绕程序设计能力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能力”的递进培养目标,从混合式学习课程导入机制、多元化的程序设计课程活动组织策略、课内外学习支持以及教学评价等四个教学环节,从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开发应用不同阶段组织开展混合式学习[5-7]。2.1启蒙入门阶段从程序设计能力入门训练入手,其重点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程序设计启蒙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等;教学围绕基本知识点训练编程思路、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入门;教学活动组织中侧重于以班集体为单位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结合程序设计竞赛、课程设计、大作业等开展课外编程学习;建立BB平台、开发上线ZCMUOJ(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Onlinejudge:浙江中医药大学在线编译)系统,使之成为程序设计阶段课外学习平台,把师生面对面及借助网络和BB平台的辅导相结合,通过检查平时程序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和程序代码数量和质量,以及期末的现场程序设计实验考试,进行学习成绩综合评价。2.2发展提高阶段发展提高阶段重点在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培养,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研究从程序设计到软件设计能力培养。本阶段主要是针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课程有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方法、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等;该阶段的教学侧重在程序设计的综合性、整体性素养培养,综合相关课程设计任务,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重点围绕软件开发的完整流程开展实践,强调团队分工与协作;以小组协作方式为主,根据各课程知识间的依赖特性从课程群的角度组织开展课程设计与假期实践;同时,强化软件集成开发环境(如VisualStudioTeamSystem、Eclipse等),版本控制工具(如CVS等)等协同开发环境的应用;教师的角色也随之从“教”师变为“导”师,提供实践思路与方法的指导,引导小组成员协作学习、角色扮演、讨论交流;教学评价侧重于程序开发、文档撰写、软件评测、团队协作等多个角度,通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式综合考量。2.3开发应用阶段开发应用阶段重点在系统分析、开发能力培养,软件团队合作开发训练,基于常用团队协作软件开发平台的软件开发训练。针对大三、大四学生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特别是我校医学领域信息开发的优势,从医学信息学的角度,开展跨学科的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开发实践。该阶段课程群主要课程有医学信息学、信息系统设计、Java程序设计、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实践、医学数字图象处理等;该阶段以项目实训、企业实践为主,重点围绕医学信息工程软件开发、网络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等以及软件测试等多种角色开展教学;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和科研项目开发,并与相关卫生信息化企业合作开展企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医院信息化项目研发;由相关教师组成导师组,以客户经理、项目经理等角色给予项目团队方向、思路、策略的指导,教师参与并鼓励学生借助网络等相关资源共同研究解决完善相关问题;通过项目答辩的形式检查实训成果。
3以任务驱动的课内外程序设计推进机制
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完善的课外程序设计学习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为此,我们主要采取程序设计类课程布置的课外大作业、课程设计任务以及参与教师实际科研项目开发等多种途径来驱动学生的课外参与程序设计能力训练,同时建立多种形式的验收讲评和评价激励机制,任务驱动与激励机制的结合是引导学生课外开展程序设计一种有效措施[8]。3.1启蒙入门阶段以程序设计竞赛为抓手在低年级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启蒙入门阶段,以实施课外程序设计竞赛为抓手,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入手,根据程序设计能力的教学规律,建立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课外程序设计训练和竞赛为主的学习激励机制;设计开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ZCMUOJ系统,使之成为学生参与程序设计的主要学习支持平台。为了吸引同学参与课外程序设计,我们建立了周赛、月赛、学期比赛以及单挑赛等多种形式的程序设计竞赛机制,刺激学生的参与兴趣。平均每周组织一次程序设计周赛,每月组织一次个人单挑赛和团体月赛,每学年分别组织学院比赛和学校比赛,参与人员覆盖了计算机专业一二年级70%学生。以程序设计竞赛为主要抓手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明显提高,低年级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编程难度和代码数量明显提高,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明显上升,特别是在ACM比赛中,我校2011年浙江省ACM程序设计竞赛中获铜奖三项;2011年4月,我校在ACM-ICPC亚洲赛区晋级赛福州站比赛中获铜奖1项,学校排名25位;在2011年9月第36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赛大连站比赛中获铜奖1项。3.2发展提高阶段以课程设计为抓手大二和大三学生已初步掌握程序设计基础,需要提高发展程序设计能力,突出软件工程角度的软件工程化开发能力的培养。软件团队合作开发训练采用企业通用的集成开发环境和软件版本控制工具进行软件开发训练。此阶段主要采取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和二年级小学期的集中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实现程序设计。例如在“数据库开发”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开展课程设计,通过剖析数据库开发案例,详细展开需求分析、模型设计、程序设计、程序测试以及系统等各个环节的实现方法,引导学生从单一程序设计到较为复杂的软件系统开发的过渡,培养学生软件工程素养和软件开发能力。3.3开发应用阶段以项目开发为抓手大三和大四学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开发的基础,但需要更多的实际项目开发实践,以便迅速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对此,我们采取课程教学中的模拟项目开发和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针对全体学生,在后续的医学信息学、信息系统设计等课程中开展模拟软件工程开发全过程的程序设计。例如在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中,把完成一个医院信息系统子模块设计开发作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任务,要求人人都参与项目开发,并且要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来实现项目开发。以班级为单位,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模拟实际项目开发,分层管理,班级设立项目经理和技术总监,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和技术管理,3至4人为一组,设立项目组长,负责项目模块的开发,要求每组完成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软件测试四个文档,并且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参观调研,完善需求分析和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尝试对软件设计全过程,特别是软件开发团队的合作,这对提高同学们软件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课程设计成果考核评价中,我们让项目团队中每个人上台宣讲自己所做的工作、演示系统,学生代表评分与教师评分相结合。自2005年级至2008年级,共五届490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医学信息学课程设计,共完成22个门诊或住院子系统,100个子模块。同时,通过公开招募考试等形式,召集一些软件开发能力较强或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参加寒暑假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开发,并使之形成班级软件开发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带动整个班级的软件开发氛围。
篇10
栏目设置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教育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档案管理信息化、财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电力信息化、交通信息化、艺术信息化
>工程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开发研究与设计技术、人工智能及识别技术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网络教研
>软件设计开发:软件工程,程序设计,基于计算机、电子、自动化某个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化教学,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