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18:2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目标: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方法学习新知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三、教学难点:
记忆口诀和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前几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小朋友进行了一次口算比赛,今天老师把口算题目也带到了咱们班。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师用课件依次出示题目,生以开火车的方式回答)
2×55×4 3×6
6×54×4 4×3
6×16×3 2×4
3×26×6 1×1
2×63×3 2×3
5×52×4 6×2
6×41×62×2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既好又快,很不错!现在咱们回过头来看这些口算题,一共有多少道呢?
师:怎么这么快?谁来介绍一下经验?
生:每竖排有7道,一共有这样的3排,“三七二十一”嘛,一共就是21道。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刚才那位同学实际上用到了一句几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
生:(齐)7的乘法口诀。
师:看来大家对7的乘法口诀已经有了一些了解,除了“三七二十一”外,7的乘法口诀还有别的吗?
(生七嘴八舌地说:有!还有好几句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新课
1、整体猜想。
师:在正式开始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先请你猜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并说一说你猜的理由。
生:因为2的乘法口诀有2句,6的乘法口诀有6句,所以我想7的乘法口诀应该有7句。
生:因为我们老师以前说过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师:你们俩说得挺有道理。大家再想,7的乘法口诀里肯定少不了哪个字?这个字写在口诀中的什么位置?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七)
师:“七”字前面是哪些数?这些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一、二、三、四、五、六、七。
生:表示7相加的个数。
师:那“七”字后面呢?
生:“七”字后面写几个7相加得到的和。
2、学生试编。
(1)教师引导。
师:在刚才完成的口算题中,除了有“三七二十一”,你还能发现7的其他几句乘法口诀吗?(学生脸上流露出困惑的表情)我看到大家都在思考,找到了吗?(学生仍是迷惑不解“瞧,我找到了一句(将口算题中的左边一列算式圈在一起)。现在你知道我发现的是7的哪一句乘法口诀了吗?
生:一七得七!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一竖排有7道题,1个7还是7,就能出现“一七得七”。生:老师,我还找到了“二七十四”。看两竖排,两竖排是2个7,2个7是14,就得到了“二七十四”。
师:(由衷地)你已经学会了观察的方法!谁能把他的意思重复一遍?
(生回答后,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观察的方法编了3句7的乘法口诀,看一竖排就是1个7,知道了“一七得七”,看两竖排就是2个7,得到了“二七十四”,看三竖排就是3个7,得到了“三七二十一”)
(2)学生自编。
师:7的乘法口诀我们已经出了3句,剩下的4句你们是要老师一句一句地讲呢,还是靠自己的能力把它们编出来?
生:(齐)自己编。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继续编剩下的口诀呢?
(有的说用加7的方法算,有的用画图数,也有的提到用小棒摆)
师:注意,光写出口诀不算真本事,还要能在练习纸上把编的方法也表示出来。能行吗?如果有同学感觉难度太大,也可以参考课本第72页上的七巧板拼图来编。
(师穿梭于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适当反馈指导)
(3)全班交流。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先请这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成果”。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成果”)
生:我每行画上7个三角形,一共画了4行,4个7是28,就编出了“四七二十八”。又画了一组5行的,5个7是35,就编出了“五七三十五”。
生:我每行画7个O,一次性画好了7行。看四行就编出了“四七二十八”,看五行就编出“五七三十五”,看六行就编出了“六七四十二”,看七行就编出了“七七四十九”。
师:这样一次性画完再编口诀,更省劲!这样的“偷懒”,值得提倡!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是先写出几个7相加的算式再编的。4个7相加的和是28,编出了“四七二十八”;5个7相加的和是35,编出了“五七三十五”;6个7相加的和是42,编出了“六七四十二”;7个7相加的和是49,编出了“七七四十九”。
3、记忆口诀。
师:同学们、确实不错,靠自己的力量把7的乘法口诀全编出来了。大家大声地读一遍吧!
(生大声朗读)
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学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处啊?
生:可以用来计算与7有关的乘法算式。
生:能提高口算乘法的速度。
师:现在请你挑一句口诀说说它可以帮我们计算的乘法算式。
(师根据生的回答在与口诀对应的位置板书13道乘法算式)
师:我发现前面每句口诀都写了两道算式,为什么“七七四十九”这里只写了一道算式呢?
生:因为两个因数都一样,交换之后还是7×7。
师:原来是这样。要计算7×4想哪句口诀就可以了?
生:四七二十八。
师:看来7的乘法口诀确实重要,赶紧花两分钟时间读一读、记一记吧。
师:都记熟了吗?咱们找一位同学背一背。谁来?
(一生闭上眼睛背口诀,背得十分流利)
师:在背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几句容易记?
生:一七得七、三七二十一。
师:为什么?
生:感觉比较顺口。
师:哪几句难记一些?
生: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
师:生活中人们常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做事很勇敢但是也很莽撞。《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呆了――
生:七七四十九天!
师:这些大家都熟悉的话可以帮我们记忆。刚才有同学提到有几句口诀挺难记的,谁还有好的记忆经验介绍给大家呢?
生:看“七”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
生:看“七”后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多7。
师:老师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背的时候突然忘了“五七三十五”这一句,怎么办?
生:可能先想一想“四七二十八”,然后再在后面加上7就行了。
生:也可以想“六七四十二”,然后再减云7就行了。
师: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说明已经掌握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看前面的数,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从下往下上看,得数是一个比一个少7,请同学们用找到的规律,再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更熟一些。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说口诀。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师点击出示一道算式,生说一句口诀)
①
⑦ ②
⑥ ③
⑤ ④
师:现在提高难度了!
①3×7+7=②4×7+7= ③5×7+7=
(先出示第一个,请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3×7等于21,然后再加上7就等于28。
生:老师,我还有更简便的方法!3×7可以表示3个7,再加一1个7就是4个7,用口诀“四七二十八”一下子就算出来 了!
师:很巧妙的方法大家听明白了吗?
……
2、应用举例。
(1)古诗中的口诀。
师:大家表现得很出色,老师送一首诗表示祝贺。大家齐读一遍:
×××××××
师:你从这首诗中发现与7的乘法口诀有关的问题了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行是7个字,我想到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
师:对!每一句都是7个字,这样的古诗又称为七方诗。
(2)大自然中的口诀。
师:古诗中有7的乘法口诀,大自然中有没有呢?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一只七星瓢虫的图片,生饶有趣味地进行观察)
师:你发现这幅图片里的数学问题了吗?想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生:一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黑点,一七得七。
师:那两只瓢虫背上有多少个黑点?用哪句口诀?
……
(3)生活中的口诀。
师:一个星期有几天?
生:7天。
师:那两个星期共有多少天呀?怎么列算式?可以用哪一句口诀计算?
生:2×7=14或者7×2=14,二七十四。
(生依次回答四个星期和六个星期各有多少天)
四、课堂总结
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
养成教育训练点: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进行反思与总结。
教学重点:
对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对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
课型:练习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具:投影仪
学具:每人准备一套1~9的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⑴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整理和复习这一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出示课题)。同学们想一想,你学到了有关乘法的哪些知识?可以和你最要好的同学说一说。
⑵学生自由说。
⑶集体交流
2.整理乘法表
⑴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自己学了很多乘法口诀,下面我们就来整理乘法口诀。请各小组拿出准备好口算卡片。
⑵引导学生找一找卡片的规律。
⑶小组合作,排好算式。
⑷交流各小组是怎么排的。让学生说一说反哪些算式排在一起,为什么这样排?
⑸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该怎么填,然后学生动手把乘法表填完整,最后交流。
3.观察乘法表。
⑴师:同学们填写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张乘法表,看看它有什么规律。观察要有序,大家认为该怎样观察呢?
⑵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⑶小组汇报本组观察得出的规律。
二、总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展示和交流,都感到自己是有进步的。我想大家都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的自豪。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是一次有趣的数学课等,同学们都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老师也为大家感到高兴。
三、作业: 课堂内完成
1.连一连。
68 八九七十二
4个7
92 四七二十八
6个4
74 六八四十八
2个9
89 二九十八
8个9
2.对口令。
九九 三七 二八
二四 五六 七九
3.想一想,算一算。
98+8
59-9
76+7
64-6
38+8
84+4
板书设计:
做个乘法表
连一连。
68 八九七十二
4个7
92 四七二十八
6个4
74 六八四十八
2个9
篇3
关键词:乘法口诀;研究;探索
【问题】
教材特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乘法教学一般分成三段:(1)表内乘法;(2)两位数乘法;(3)多位数乘法。表内乘法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乘法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教材把乘法口诀分解为5的乘法、2的乘法……9的乘法,九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各有若干句乘法口诀。
遇到问题: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教师一般采用创设一个情境、学习一部分口诀的常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性比较明确,以“熟记口诀,运用口诀计算”为宗旨,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但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笔者觉得不理想:学生早就会背诵口诀,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深入;在2、3、4的口诀学习之后,兴趣大减,后续学习不主动。
思考: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在宋淑持老师的“用系统思想方法学习表内乘法”思想的影响下,尝试跳出“就口诀教口诀”的单一被动模式,改变教材“小步子”前进的做法,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力图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借助对口诀的学习主动探究,当一回探索者。
【实践】
(一)“第一次亲密接触”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乘法口诀,教师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的出色表现,介绍了本节课的学习载体——奥运五环旗。
(1)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观察五环旗的特点:每面旗上的圆环数为5,所以一面旗就代表一个5,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讲解口诀一五得五的编法。
(2)增加五环旗的面数,即增加了5的个数,得到多个5相加后的得数,编出5的其他口诀。
(3)交流识记的方法,进行各种有趣的练习和应用。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并带领他们从乘法的意义出发,经历编口诀的过程,挖掘可迁移的规律,为其他口诀的自主学习作好铺垫。这个教程与传统的教学差不多,但更加重视口诀的意义、得出的过程与方法。
(二)“我试一试”
学习5的乘法口诀之后是2的乘法口诀,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
(1)复习5的乘法口诀;(2)复习5的乘法口诀编写过程;(3)创设2个以2为个数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编2的乘法口诀的兴趣;(4)和学生一起编前三句,问:“下面的口诀会编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试一试!”(5)学生独立编写,教师巡视,并发现问题;(6)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口诀;(7)练习与应用。
当第二次接触编口诀的问题时,教师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策略,扶着学生走几步,让学生自己走几步,然后又一起走出容易出错的“沼泽”,把产生的错误、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这个教程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更显现。
(三)“我能行”
在学习了5、2的口诀之后,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口诀所含的意义,掌握了口诀的编写方法。在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这样设计:
(1)找身边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2)通过汇报、交流,从中提取出3个以3为个数来学的事物,作为编写3的口诀的学习材料;(3)学生独立编写口诀;(4)反溃学习成果;(5)练习与应用。
这一教学环节与传统教学相比,变化较多的并且比较可取的是:由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独立进行学习,合作得出结果。学习材料来自学生,将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我会创造了”
在前三次的乘法口诀教学完成之后,教师提出教学设想:将以前在课堂内一小步、一小步完成的4~9的口诀编写教学拓展到课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1)布置研究任务:独立或合作完成4~9口诀编写任务;用清晰的书面材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作清楚的汇报。(2)分阶段汇报、展览学习成果。(3)及时进行多种形式检测,检测口诀的掌握情况。(4)总结阶段,全面地学习“九九表”,查漏补缺,练习与应用,巩固成果;回顾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总结自己的收获。
这一教学设计是传统的教学中所没有的,教师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效果】
实践证明,抓住口诀的基本特点,大胆调整并组合口诀教学是可行的。按这样的思路教学,既可节省教学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引进了系统思想,“重整体,抓过程,讲联系”。从1~9口诀的整体出发,让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纳、迁移,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主动构建知识,形成了纵横交错,有机互补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既获得了规律性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学生积极性高,一改以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被动状态,较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反思】
这个表内乘法口诀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对教者本人来说是一次突破,带来很多的思考与启发。
1.备学生很重要。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口诀的得来、熟记、能灵活地掌握与运用。起初,我认真研究了教科书,阅读了教参,对整个教学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但实际却出人意料:孩子们对于乘法口诀已都会背了,怎么办?如果按部就班,则没有必要再多讲。于是,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透过表面寻求本质,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才出现了新的尝试,对学生、老师都有新的收获。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76-P77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和9的乘法口诀。
2.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自经历编制8和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熟练掌握。
【教学难点】记住并灵活、正确地运用8和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去购买一些体育用品,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体育用品店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画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有:
A:1个足球8元,买8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B:我的问题是,1个篮球9元,买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C:我想知道买8个足球和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不少。接下来,老师就看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设计意图:通过购买体育用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为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利用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1.算一算,填一填。
a.把课本76页的表格补充完整。
师:(出示课件)商店里有些什么球呢?
(出示课件)你想买篮球还是足球?准备买几个?需要多少钱?
b.汇报。(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我想买 个 球,需要 元钱)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你想买篮球还是足球?准备买几个?需要多少钱?”这一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自我决定,自我解决问题,尽情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编制8和9的乘法口诀。a.独立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上面表的内容编出8和9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把编好的口诀写在课本第76页。
b.同桌交换检查。c.全班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编的口诀说一说?
d.读口诀。
师:看到自己编的口诀开心吗?(开心)一起来开心地读一读,好吗?(把新学的口诀多读几遍)
e.引出课题。
师:我们刚才编的是几的乘法口诀?
生:8和9的。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请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这里,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编制口诀,使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换检查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果,在读口诀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3.寻找口诀中的规律。a.小组讨论,探索规律。
师:张老师发现二(1)班的小朋友可聪明了,我们研究研究上面的口诀,你发现它们的得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b.全班反馈。
师:老师看到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说得很认真,谁能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生汇报时,师鼓励学生: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学生也可以说发现哪几句口诀是新学的)
4.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的个体特质,决定了他们对乘法口诀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学生参与口诀的形成过程后,我放手让学生找口诀的隐含规律,在探究规律中感悟口诀,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记口诀,还能增进对乘法口诀的个性化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数学思考方法,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分层练习,游戏巩固
1.师:既然同学们的表现都这么棒,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8、9的乘法口诀,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先和小伙伴说一说,一会咱们共同来交流。学生观察、交流。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和交流的都非常认真。接下来,哪小朋友先来汇报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学生集体交流8、9的乘法口诀中存在的规律。师: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动脑,发现了8、9的乘法口诀中存在的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记忆口诀。你认为哪条规律便于记忆,你就采用哪条规律。老师也想交流一下记忆8和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1)记忆8的口诀对口令游戏:男女生互对(先男后女,先女后男)。
1只螃蟹 8条腿
(2)老师把这个方法命名为“手指游戏”记忆法:(教师演示)师生共同用手指游戏记忆法记9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和熟记8、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其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加深了对8、9的乘法口诀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买球,学习了8、9的乘法口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收获。
【教学反思】
内容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明确目标,唤起原有经念,进行有效学习。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自觉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5
关键词:有效体验;知识建构;动态生成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在多元的体验活动中有效建构数学知识?”是笔者一直所思考并努力追求的。下面就结合最近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实施体验教学的一些见解。
一、体验在认知冲突时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比一比谁的速度快。我报题,学生写算式:2个3相加、5个4相加、10个3相加、45个2相加。一些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着急地说:“哎呀,我来不及写了,老师,慢点!”但有一些学生却乐滋滋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这时,我故意说:“怎么有的人写得快,有的人写得慢,写得快的人是不是有什么好的方法?”接着,学生汇报写的算式,我板书,写着写着马上有学生抢着说:“不要写加法算式,太麻烦了。写乘法算式简便。”此时,我追问:“有谁是写的加法算式吗?”教室里没有一个人回答,都在说:“加法算式太麻烦了。”
让学生面对一个要求认知复杂性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不相匹配的状态,即认知冲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自主探究体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内部动机,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获得,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即由具体走向思维。
二、体验在知识形成时
我把“1~4的乘法口诀”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及来源,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以及发现口诀之间规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这样安排,以求突破难点:
用“小动物们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数学情境逐步得出1~4
的乘法口诀,此时,学生对口诀的认识都是形象的,对口诀的记忆是“点”状的。于是,让学生读一遍1~4的乘法口诀,并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口诀,你有什么发现?”一时掀起千层浪,学生不断地回答:“1的乘法口诀有1句,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4的乘法口诀有4句”,“1的乘法口诀是1个1,2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是1个2,第二句是2个2相加……”,“我发现了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而且第一句总是1个几,第二句是2个几相加……最后一句总是几个几相加”,“我发现了几的乘法口诀的后一句总是比前一句大几”。我通过不断地对学生的发现进行引导、解释,学生很快地理解并记忆了1~4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我又追问:“运用你们刚才发现的规律,你知道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吗?先试着说一说,再试着写一写。”学生兴趣极浓,都安静地尝试着编写5的乘法口诀。
思维的系统化过程表明:小学生从一课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局部的、分散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之进行梳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或进行整合,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结构,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知识的构建经历由“点”状到“块”状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结构,思维达到系统。
三、体验在动态生成时
在教学“有趣的七桥板”时,让学生选七巧板中的任意3块,拼出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给了学生足够的选、拼的时间后,学生这样介绍:“我选了一块正方形,2块小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我选了一块正方形,2块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此时,一个学生说:“老师,他们选的七巧板是一样的。”我顿感惊喜,但直觉告诉我,这值得一提,于是,我顺势引导:“咦,原来选同样的3块七巧板还能拼出不同的图形来,你们发现了吗?同桌合作,选出这三块,拼一拼,检验一下他的发现对不对?”接着提问:“那你还能试着选出3块拼一拼,看还能不能拼出不同的图形来吗?”学生又投入新的挑战。不一会儿,有人汇报:“我选一块中三角形和2块小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大三角形;还可以拼出一个正方形。”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生成是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后,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是智慧火花的即时迸射。在这里,学生“任意选3块,拼出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的活动,与我的教学设计十分吻合,但学生的发现――“他们选的七巧板是一样的”却是我未曾预设到的,这是课堂的生成资源。在课堂里,教师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更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信息,及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篇6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本人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探讨,仅供参考。
一、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目标的指引,以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主线,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目标的指引下,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序的开展。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把握重点、难点,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教学目标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学习“五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带领学生亲自动手总结归纳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明白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强化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认识和理解;(2)熟记乘法口诀,熟练地背诵五的乘法口诀,并且在计算时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运算;(3)加强实践锻炼,让学生认识到乘法口诀对实际生活的价值,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以过程教学和体验教学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类比推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行为,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团队合作意识,要想成功开展合作学习,必须树立良好的分工合作意识。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恰恰说明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探讨时间,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讨论,并在合作学习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可以这样设计:给每个小组发一个袋子,其中装有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和圆柱体,让一位学生按照其他学生的要求从袋中摸出正确的物
体,这样的活动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联系实际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探索世界的手段,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生活经历匮乏,同时抽象的逻辑知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了障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理解感悟,这就要求我们联系实际生活,建立课内课外联系机制,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思想。此外,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乐于参与,才能学好数学。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已经接受过学前教育,对数学知识并不陌生。因此,在学习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室,找一找教室里都有哪些可以看见的数,如,人数、桌子数、凳子数等,或者带领学生去参观校园,找一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数字,比比谁说得好、说得多,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四、采用积极评价,树立学生信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要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年龄特点,在班级内设立“问题之星”“智慧之星”等荣誉称号,对喜欢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他们的练习本上画“小红旗”或“小星星”,在完成章节内容时,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小红旗”或“小星星”比较多,并给出恰当的评价,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提问。但是教师应注意,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即使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非常浅显、幼稚,教师也不能表现出任何不满和不悦,否则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祖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把握起点; 捕捉意外; 调整预设; 放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2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把握认知起点,捕捉课堂意外,及时调整预设,放手自主探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一、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唤醒生成热情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由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生长点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促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实现课堂最优化。
[案例]《认识百分数》教学片段
师:问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小?(板书25)
生:在2和5中间加小数点,就是二点五。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加一条分数线在下面写100就是一百分之二十五。
师:变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知道它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加百分号。
师:请你来加一加。
在引入百分数的环节,一改以往的情境引入,而是抛出简单的问题――怎样把“25”变小?学生凭借着以往的学习经验,一定会想到引进小数点和分数线来帮忙,这也是老师设问前预料到的解决方式,这些也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虽然对于添“%”,只有一小部分同学会知道,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这个加了百分号的数与小数、分数联系起来,用旧经验来适应新知识。
精彩的课堂呼唤充分的预设,教师在备课中,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学生回答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上好每一堂课,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成功。
二、及时捕捉课堂意外,提升生成价值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聪慧地利用这些偶发的意外,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继续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让学生出错的课堂闪现更亮的价值。
[案例]《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在一次“梯形面积”的教学中,让学生求一个梯形的面积。(见右图)
这题的解法一般是:(4+1.2)×2÷2=5.2(平方分米),可在巡视检查中,竟有学生直接列式4+1.2=5.2平方分米,显然是列式错误。我没有直接草率地责令他改正,而是让他列在黑板上,没想到同学们看见了,哄堂大笑。这位学生满脸通红,辨解到:“我发现梯形的高是2,在面积计算时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不就抵消了吗?这不是4+1.2嘛!”
这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楞住了,发现他说的话有道理。许多双眼睛转而又盯住了我。渴望寻求“真”理。我带头鼓起了掌,告诉他们在计算中遇到这种计算可以打破常规计算顺序,使计算更简便。
课堂教学是不可预设的,等一等,给学生一个表述的机会,善待“错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尊重学生的原则思维,给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活。
三、善于弹性调整预设,优化生成效度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看图说出有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大声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人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原本应在活动后作为研究成果的方法却被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学生的思维跳出了预设框架,怎么办?望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老师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很快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组教学流程。于是,老师高兴的对学生说:“你们真厉害,连7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赶紧抓住契机说:“还有一些同学不会,你们愿意教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沸腾了。有的说看书上的插图教;有的说用身边的小棒教;有的索性用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
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抓住这一小插曲,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已有认知和预设方案融合在一起,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增加了课堂的效度。
四、敢于放手自主探究、创设生成空间
学生学习的源自于成功,挑战成功是一种享受。《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理解和鼓励学生改变头脑中原有观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应该是让学生置身问题情境,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实现自己感悟、体验,自主构建新知。
[案例片段] 数学第十册第36页分数意义教学
(一)“造”分数
1.谈话:对于分数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你们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创造”几个不同的分数吗?比一比,谁创造的分数多。
2.学生活动:拿出圆形或正方形的纸、小圆片、小方块、直尺、水彩笔和操作报告表等学具,分小组活动,要求把操作结果填写在表上。
3.学生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相关的内容)
师:根据刚才的分数举例,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分数。
生:(比较自然地交流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启示: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放手让学生通过智力活动获得对知识的重新构建。布鲁纳也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机会,开放空间,给足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走进新课程,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倘若能经常关注这些热点,努力践行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学习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 更新观念 正确到位 灵活应变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利用的有效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教材这条主线,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内涵,用足用活教材,精彩呈现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立足教材,全面把握,落实教学目标
为能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我们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有关的课程资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例题和练习安排的目的和优势。同时,在教学中既要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能不脱离教材,而又不为教材所束缚。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找寻关键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单元复习。
第一题,口算下面各题(4组):320÷40 12×5 32÷2 36÷12 450÷90 14×7 96÷8 64÷16 560÷70 4×24 85÷5 70÷35
教学参考书中说明此组题的教学要求是:按题组练习、比较,分别总结出口算的方法。有的教师可能会把教学要求的内涵忽略了,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一起练一练,而后校对结果是否正确,校对结束后不了了知。这样处理可以说没有能够全面达成练习设计的要求。作为题组训练,编在复习课中肯定有它的价值所在。那价值在哪?如何落实于课堂?我们在进一步解读教材意图后,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13页,看第一题的4组题,请同学们一组一组练习,做完后比一比,想一想,每组题是怎么做的。”(意图:请同学们一组一组练习,落实按题组训练的目标,做完后比一比,想一想,每组题是怎么做的。落实比较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口算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为落实口算的方法、目标作准备。)
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一组一组反馈答案。
第一组,呈现学生的资源让其他同学自主校对结果,指名说说怎样做比较快?(意图:此组题被除数与除数的末尾都有零,口算时把它们末尾的零同时去掉比较快捷。)
第二组,校对同上,让学生说说怎样做不容易错?(意图:此组题计算结果有进位,学生往往会把进的1丢掉,所以,提出要求:怎样做不容易错?)
第三组,校对同上,让学生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意图:此组题第一次试商后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字需落下后与个位合在一起进行第二次试商,学生往往会把第一次试商后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丢掉,所以,提出要求: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组,校对同上,让学生讨论怎样做比较方便?(意图:此组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做除法想乘法的,所以,向学生提出思考:怎样做比较方便?)
四组题根据不同的题型,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明晰了口算中灵活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对题型的敏感性,从而提升训练的价值。
二、活用教材,让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交流、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数学问题,去获得数学信息。但课程内容又是一种文本化的形式,教师必须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其进行重新选择、组织,使数学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
五年级上册的认识两位小数。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教材:教材中安排了一块橡皮0.3元,信封0.05元,练习本的单价是0.48元,为什么该例题中还安排一个一位小数?而一位小数学生已经在四年级学过了。细细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教材是从现实情境出发,引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许多教师误认为这个例题中还设置一位小数的认识是继续要组织学生重新认识一位小数的,而实际上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二位小数,以及它的读法。在充分解读教材中例题的基础上,如何把死板的文本教材转化成鲜活的教学过程呢?我在此例的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出示情境组织讨论:⑴甲乙两个商店:甲商店橡皮单价是0.3元,乙商店同样的橡皮单价是3角,哪个商店贵?为什么?在学生讨论后组织反馈:0.3元就是3角,0.3元为什么就是3角?3角怎么变成0.3元的?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元、角、分的角度来解释其内在的联系。⑵出示同样的信封的单价:甲商 店0.05元,乙商店5分;同样的练习本的单价是:甲商店0.48元,乙商店4角8分。哪个商店贵?为什么0.05元就是5分,5分怎么变成0.05元的?为什么0.48元就是4角8分,4角8分怎么变成0.48元的?学生结合0.3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0.48元就是4角8分,0.05元就是5分的内在联系。
接着讲解两位小数的读法:零点四十八是遮掉0的读法,在48前面加上了0就不这么读了,要读作零点四八。接着再找些两位小数让学生快速读一读。
这样的教学赋予枯燥的数学课堂以“生命”,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全面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
三、超越教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有一千个教师同读一个例题,很有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方案。如何挖掘习题功能,超越文本,用足用好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解读能力。
近期在听课过程中,听到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运算》的复习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提问:⑴在乘、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还有各自的名字呢,还记得分别是哪些名字吗?⑵出示两张表格(表格中是7组数据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要求学生填表,填完后和同桌相互查一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利用乘法口诀求积或求商的?收集资源:集体交流,每组说一说方法。教师小结:不管是用乘法求积,还是用除法求商,都可以用乘法口诀。
这一题的功能是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9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今学期二年级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太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好做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这个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少,大都上进心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今学期要注意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长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快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合作用。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实际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丛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据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合作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口诀、观察和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置方向,增强数学的好奇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简的位置关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任务保障;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更、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2、优生方面: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
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3、差生培养:以学生以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大量的丰富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注意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交流让他们产生兴趣,自觉参入到学习中来,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进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三、总体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具体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在从事“节日广场”“趣味运动会”以及“小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
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表内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认识;六、方向与位置;七、表内除法;八、总复习。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贴近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使学生能观察、联想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的学习有现实的意义。
2、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是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问题串”。
3、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
4、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每一部分的“合作探索”板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潜能,体现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第二个层次,运用初步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联想、推断等探索活动,独立地解决综合情境图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掌握新知识。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6、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二班共有学生27人,优生占30%,中等生占50%,差生占2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大部分学生能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学习,并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积极性。他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尽管如此,也有个别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较差,说话随便,学习成绩较差。
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
会看路线图。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口诀的来源,记住1到9的乘法口诀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措施】
1、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编,根据内容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联系教学实际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积极参加角研究活动,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要求,较强扩展,创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掌握叫法,提高学习质量。
4、加强学生的辅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核算题的技能和技巧。
5、引导学生在数学科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录像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教学内容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2.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表内乘法(一) 4.表内除法(一) 5.厘米和米6.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7.观察物体 8.期末复习
三、总体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具体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与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用竖式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四边形,并初步理解平行四边形,认识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经历连加的过程,学会使用简单的乘法,能够背诵并运用1~6的乘法口诀,并初步学习乘法与减法、减法的混合运算。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
5.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
6.进一步学习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
7.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8.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
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五、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哪些问题可以 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 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
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 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六、进度安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45名,他们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这是我刚刚接手的`班级,对于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篇10
一、思考之一:如何深入准确地分析学情
我曾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做过一次课前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对钟面有一定的了解,大约90%学生能准确认读整时,70%左右学生能认读几时半,只是到底是4时半还是5时半呢?这种类型容易混淆,这一起点已远远高出教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由此可见,深入细致、准确分析学情是找准教学设计起点,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如何准确分析学情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即学习新知前学生已达到何种水平?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什么?本节课教学起点应定位在哪个高度?本节课中哪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点拨与引导的?二是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落脚点。即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预期应该达到的水平。只有当教师的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学习方式,预设弹性教学路径,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提供用力的保障。
二、思考之二:如何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后,我们会发现教材上的内容和我们学生的现状有一定的出入,有的是起点太低,有的是内容连贯性不够,有的地域特点不明显,还有的和时代不接轨了,根据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要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一)扩充教材。《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结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的探索与体验。新课程教材中许多情境图与例题都蕴含着这一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因受篇幅限制也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线索而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以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实现有效建构。如:在“商不变规律的简算”中教材例题只呈现了750?0。而商不变规律的简算内容除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0个数相同外,还应有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0个数不同的;去0简算后留有余数的;把除数25、125、50转化为整百、整千的简算。而且后三者的思维难度更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扩充9600?0、630 ?0、8000?25,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不断的变化中走向深入。
(二)更换题材。新课程教材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所选的题材都是学生听过、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但部分题材并不适合学生,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组织教学。如北师大版第四册教材第29页是借助数小正方体认识计数单位“千”与“万”,认识万以内的数,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找到这么多的小正方体做教具绝非易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把小正方体替换成人民币为题材,这样既便于准备,又便于操作,而且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同样能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内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教学更适合学生知识的链接、衍生,老师要勇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裁剪与组合,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前,我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方法多而杂,计算速度极不均衡,与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学生则认为自己已经会做了。根据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肯定激不起学生学习热情,于是我把本单元的8课时教学内容整合为5课时。第一课时: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算法呈现多样化。第二课时:优化算法,学习讨论“凑十法”(或破十法),感悟它的优越性,并能用它较快较准确地进行计算。第三、四课时: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分层次练习。第五课时:归类练习,查漏补缺。实践证明这样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使学生实现了从会一种算法到会多种算法,从算法的随意性到算法的择优性。学生学得开心,没有重复感。
三、思考之三:如何精心设计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与提炼数学材料,教学设计中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机为学生提供从事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功效,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提升合作交流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做到:
(一)按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合理选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让静态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化,特别是“空间与图形”板块内容,以及第一学段的学习要多为学生预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动手中创新、活动中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设计第一册的“1~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时,每堂课都让学生用学具数一数,摆一摆,既能极好地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那些后续性的知识,学生已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起始知识,则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旧知自主探索。如设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小数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等教学时,都可以采用先尝试、后交流、再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利迁移。这样既能让学生乐学、爱学,又能轻松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知识建构,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重难点处,知识易混淆处,探究与归纳概念、公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产生分歧时,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都可以采用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根据学情预设有效的学习方式
追求实效是教学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学习方式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心预设,才能真正发挥效益。问题或主活动的预设要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并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其次还要对合作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还可以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等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
四、思考之四:如何构建利于学生“学”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往往对自己如何“教”进行精雕细琢的设计,“以学为本”环境下教师还应多多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既能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又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我们提出了“板块式、非线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效果颇佳。板块式、非线型的教学设计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策划,把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为一个可随时移动的板块,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机呈现相应的教学板块,同时在每一板块中又预设多个方案,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预设好通道。
下面试以 “20以内数的复习”一课为例加以阐述,“20以内数的复习”所涉及的五个知识点内容设置成五个板块,每个板块的下面一般又预设了学生能顺利生成的教学方案及生成有困难时的教学构思。
上述的复习环节5个板块每个板块预设了“顺利”“受阻”的两个方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特定表现,作教学流程的随机调整,实行板块式移动,进行“粗框架”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脱离教师教学设想之外的“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但要有处理“意外事件”的经验和机智,更要“藏”有对付“意外事件”的策略――多样化的教学路径。本案例所构建的教学路径有两种:(1)如果学生自己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较好地再现所学知识,该怎样施教(即方案一);(2)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再现知识有困难或有盲点,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即方案二)。多途径非线型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性、直线性的教学路径,为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新授课中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可调整性则主要体现在“探究新知”“拓展应用”板块。教师根据学情的分析,教材的解读,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有充分的估计,并预设出与之相匹配的方案。如:当学生的思维与预设同步时应如何进一步深入;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该如何点拨;当学生的反应与预设完全相左时又该如何引导或怎样调整自己的思路等等。粗线条、多路径的块状弹性结构,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更大的灵动空间与弹性余地,给学生的探究空间、体验途径、感悟深度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
五、思考之五:加强课后反思,提高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前的规划与预设上,还应在课后进行不断地反思与完善。教师可以用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述,长此以往,教师的设计能力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从设计理念层面进行反思
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与精髓,可谓是有怎样的理念就会设计出怎样的课堂。因此,我们上完一堂课首先应站在设计理念的层面反思: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什么形式得以体现,是否合理有效?还需作哪一些更新或补充?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片段练习设计:1.基本练习:先说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8.4+3.5-2.7;(2)8.4+(3.5-2.7);(3)8.4-(3.5+2.7);(4)8.4-3.5+2.7。2.综合练习(略)课堂上学生虽然说对也做对了,但做得索然无味。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此题可以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改变现状呢?经过一番琢磨后我设计如下:(1)你能用8.4 , 3.5 , 2.7 , + , - ,()编写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吗?(2)教师有选择板书。(3)说说运算顺序。(4)看谁算得快。结果这一小小的改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情绪高涨,学得非常开心。
(二)从实际效果层面进行反思
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先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没有?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困惑?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怎样改进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总结设计中的精彩之处,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可以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地补充与完善;还可以查找不足,分析对策,对原来的整个教学设计或某一环节进行二度设计,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类推到后续教学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