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10 20:2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篇2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作为数学老师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进一步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方法,培养能力。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17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17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教育局和学校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配合学校达成“安全校园”和“家长满意学校”的办学愿望。积极深入探索“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眼于学生终身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由平方根和立方根开始,进而学习实数的相关知识。

第十三章 整式的整除主要介绍了幂运算、整式的乘法和除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几个基本的运算,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十四章 勾股定理主要探索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模型的建立为主。

第十五章 平移与旋转主要介绍了图形的基本变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总结规律。

第十六章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以及几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对几何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落实

通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能力的培养。钻研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因人而宜,制定课堂上有效的辅导、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四、教学常规落实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协作。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批改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有效,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五、深入业务学习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分备好每个教案,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六、将“多媒体”渗透于教学

充分利用课件,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七、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落实课标理念。

将“合作分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于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2、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补充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扩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培养。

3、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目标实施。

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课题研究。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师生共同提高。

6、实行分层教学。

关注各类学生,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类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待转化三类学生。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打牢基础知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2017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二)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两班比较,83班优生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84班学生单纯,有大多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 平 行线是在七年级上第七章提出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这章将继续学平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教学时把握证明难度,避免概念超前,加强形的建模。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说理的过程仍以填空为主,注意避免综合性较强的说理出现。

2、要避免证明、命题、定理、公理等词的口头出现,课本是以判定方法、性质、结论来描述。

3、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景抽象为相交线、平行线等数学图形的建模过程。

4、还应注意画图、探究性题的教学。

另外对教材中

(1)P8 例2出现了添辅助线的说明方法,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作深入展开,

(2)P20 第5题:不是很明确其意图。

第二章 特殊三角形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一步熟练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书写;教学时要控制证明的综合难度,侧重计算与形状的判定。本节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加强了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要求;

2、强化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3、淡化了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4、P28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明、P36 例3,教师可简单提出辅助线的作法、作用、要求,但不要藉此来提高难度。

5、可以在勾股定理的知识上,让学生去研究探讨,增强数学人文性教育。

另外教材中的

(1)P24—4、5两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教师要作提示、作小结;

(2)教师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

(3)勾股定理这节中出现了不少“定理”一词,是否在教学时可改。

第三章 直 棱柱是从七年级上册提出立体图形概念后第一次对立体图形的研究,与原浙江版义务教材相比,是较新的一章(原教材有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也是为高中阶段立体几何中棱柱的学习做准备;教学时要借助实物、课件的展示,逐步构建空间想象基础能力,教材重点落在两处:

1、直棱柱特征及表面展开图2、画三视图,关键要理解“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法则。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1)充分利用实物、课件、实际动手操作等途径,使学生能慢慢的在实物与空间想象之间找到一些转换的经验,

2、在教学时对解答过程、说理过程不作过高的要求,避免过高的严密的要求挫伤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

第四章 样本与数据分析是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收集与图表的基础上,对科学取样、数据分析、合理化决策的研究学习,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章;教材以生活现象为导入背景,以解决问题为达成目标,教学应注意

(1)避免对样本、总体、个体的定性的描述;

(2)增加了对某一事件研究抽样与普查的方法选择;

(3)加强了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这些数据处理方法的决策判断,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掌握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及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教学时应注重与方程、等式的迁移类比,发挥数轴工具性,建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第六章 图形与坐标是函数知识学习的开始,与老教材比较也是较新的一章,重在突出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其中也有一部分知识与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相关;教学时应重视场境模拟,降低坐标表达的抽象,侧重变换图形的坐标描述。 当然更应注意多利用实际场景图示,降低点的位置表达的抽象性,增加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性。

第七章 一次函数是在第六章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变量间变化关系的刻画,侧重了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的又一数学模型。注重函数建模,降低函数抽象图形分析,融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统一,教学中应做到:

1、突出了函数是生活中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刻画。

很多问题是以实际生活背景为载体。

2、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教学顺序做了调整。

3、要加强函数基础知识的练习,要注重解题时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理念。

要充分利用合作小组讨论,有足够形成建模的时间,切忌分析模式化,练习呈式化。

另外,本书的设计题(P95, P181)切合学生实际,容易操作,要好好利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题学习P181-182《怎样选择较优方案》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一堂较重要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综合应用课来讲。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篇3

[关键词]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53-03

[作者简介]张建飞(1981―),男,重庆人,本科,重庆市第八中学教师。

新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及创造力的培养,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方法注重授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注重以学生为本,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一、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概念阐述

“惑”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是指在外在因素作用下个体产生心理迷乱的一种心理状态,但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过渡状态,个体会在原有心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达到平衡,并在这一平衡状态下逐渐产生趋向于可能水平的思考和行为。因此,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正是教师利用“惑”这一外界刺激,通过主动发现、制造惑去刺激学生,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并理清、辨析惑,进而解答疑惑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应用中一般有“设惑”“厘惑”“解惑”“思惑”四个步骤。

二、八年级数学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要求

认知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学习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经验背景下的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学习的方式方法有潜在规定性”,教师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需遵循以下要求:

(一)创设有效的“惑境”

有效的“惑境”主要表现在情感性和动力性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情感性上需要引发学生的困惑心理,使学生面对“惑”时能有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实现由“惑”而“知”的可能性飞跃;另一方面,教师在动力性上需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强调的“跳一跳,摘果子”原则为学生创设难度适中的惑,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让学生既不会因“惑”太难而放弃,也不会因太容易而失去兴趣。

(二)关注“惑”的个体性

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在同一“惑境”中,不同学生对“惑”呈现出不同的个体性。如就产生“惑”的原因来说,有些学生会因原有知识准备不足而困惑,有些学生会因学习能力不足而困惑,更有些学生会因审题出现偏差而困惑。教师面对学生“惑”的个体差异性,在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时,需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交流,了解学生的“惑”,了解学生产生“惑”的具体原因,并采取一些措施指导每一位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惑”,使学生达成由“惑”至“知”的目的。

(三)倡导学生的探究

学生自我在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解惑重视的是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设置“惑”的目的是通过引发学生认知的失效与学生与之俱来的认知欲形成冲突,而自我解惑正是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探究“惑”的过程,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欲达此目的,教师一方面需要降低学生探究的“危险系数”,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及自我解惑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学生探究失败时,需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因此而萎靡不振,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犯同类的错误。

(四)重视方向的引导

解惑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试误,但当学生反复试误无果时,教师需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需要蹲下身,放下架子,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上,去发现、满足学生至“知”的需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无障碍交流,实现学生顺利解“惑”至“知”的教学目标。

三、以“惑”为诱教学方法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为例,从四个步骤去分析此教学方法在八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一)“设惑”,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困惑

师:甲、乙两村合修一长80米、高5米的水坝,甲村修到一半时乙村接着修。现县水利局要给这一工程以每方50元的补贴,两村因图纸丢失而无法确定补贴金额而焦头烂额。在座的同学若是村长,能否解决这一难题?

(生听完问题后相互讨论,一致认为条件不够,无法解决)

师:为什么不能解决?

生1:要算总金额,需算出拦水坝的体积,拦水坝的长80米是已知的,只需计算出拦水坝的横截面――梯形的面积即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但在此处只有高5米是已知的,故不能解决。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们一致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据已学数学知识推断这问题无法解决,可这问题又必须解决,这该如何是好?其实这问题可解,同学们可设法攻破这一难题吗?

这时,学生们脸上露出疑惑,感到难以置信。不少学生还在嘀咕:明明是条件不够,老师怎么说问题可解,这是怎么个解法呢?可见,这一问题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学生产生了困惑。

(二)“厘惑”,即与学生一起辨析惑

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哪呢?

生2:知道上、下底的长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

生3:知道上、下底之和也可。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此时,学生已将思考的焦点从“能不能”的困惑转移到“怎么做”与具体解惑问题上了。

(三)“解惑”,即启发、引导学生解决惑

图1

师:同学们可画出梯形的草图,标明已知量,想想上、下底的长度或上、下底之和。同学们可相互交流讨论。

师: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吗?

(几分钟后,同学们都说没有,但眼中闪烁着渴望)

师:请学生4上讲台画出草图并标明已知量。

(生4画出的草图如图1所示。梯形[WTBX]ABCD是水坝的拦截面,CD为拦水坡,实线为甲村完成的部分,虚线为乙村完成的部分,高AH为5米,是已知的,线段EF可量)

师(夸生4画得好):还有其他遗漏的条件吗?同学们赶紧阅读题目。

生5:甲村修到高度的一半,即AG=GH=2.5米 。

师:还有其他被遗漏的条件吗?

(同学们摇头示意没有)

师(用书遮住梯形的虚线部提示):这是个什么形?

生齐:梯形。

师:一共有几个梯形?梯形有什么性质?

生齐:共3个,梯形的两底相互平行。

(此时,不少同学暗喜大声说:梯形中有3条平行线,即AD∥EF∥BC)

师:将条件AD∥EF∥BC与AG=GH放在一起,你们想到什么呢?

(正在思考的同学们恍然大悟,异口同声说: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师:谁能将这一个定理解释一下?

生6(自告奋勇):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它在其他线段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师:据此定理,我们能推出什么呢?

学生一起答:AE=BE,DF=CF,即E、F分别为线段AB、CD的中点,线段EF为梯形的中位线。由以上条件,可算出梯形的面积,S梯形ABCD=1/2(AD+BC)・AH=1/2・2EF・AH= EF・AH。[WTBZ]

师:至此,我们顺利帮村长们解决了难题,也学会了梯形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中位线×高。

(四)“思惑”,即反思解惑的过程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的稍有难度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且课堂气氛活跃。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黄晓学.从“惑”到“知”――数学教学重学术认识的发生原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篇4

①数学应用,它在课题学习中是指面对一个原始的实际问题,通过将其数学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进行数学处理,从而获得问题的数学解决,最终再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加以检验鉴别的过程。

②数学探究,主要是在学习某个数学知识时,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它关注数学问题内部关系的挖掘和数学问题相互之间的转化,关注学生数学研究、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养成。

③数学实验,在课题学习中它是指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种数学问题,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学生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

④数学调查,它是指选择某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调查活动,收集有关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学处理,从而做出相应的推断,用以指导实践的活动形式。

⑤数学制作、数学设计,在课题学习的数学制作、数学设计中,学生并不知道其具体制作过程,而要求学生通过对所提供材料的观察、分析,获得该设计物中蕴涵的某些数学规律并根据探索后得到的数学规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活动。

⑥数学主题阅读,在课题学习中它是指就一个确定的数学内容或主题,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文献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以达到一定的阅读目标的过程。如:七年级数学下册的“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是属于数学探究型的课题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从数据谈节水”是属于数学调查型的课题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改变心态,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自身的参与,独立的思考和实际的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开阔自己的思路,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提高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针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收集和整理成果,从中获取问题解决的经验;同时这些素材既记载实践活动的经历,并把此成为很好的学生成长记录,又可以为学生后续有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经验或借鉴。

比如我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篇5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24-01

数学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富有激情与活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点拨与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感悟思想与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前置诊断,引入新课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已有经验,教师应在每一课时教学前开展相应的前测,以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预设。但是前测并不仅仅是布置几个练习题,而是将问题蕴于情境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展现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就可以暴露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已知和未知,从而使新课教学更有针对性。

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的座次来设计教学情境:以讲台所在的直线为横轴,以教室最左侧的走道为纵轴,让学生分别用有序数对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这就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于小学时学习的《位置》是否还有清晰的印象,从而为本节学习作好了铺垫。然后改变横、纵轴,让学生再说说自己所处位置的表示法。这样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坐标轴上的点及每一象限内的点的横、纵坐标符号的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

二、问题引领,开展讨论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熟知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解答,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出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目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更活跃、思路更清晰,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用学生都熟悉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并通过讨论比较,找出最佳解决方案。“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广角”中已经学过,他们能够想到用列表法、假设法、抬腿法等来解答,在上册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也举过这个例子,让学生用方程法来解决。现在学元一次方程组再提到此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学生通过设出两个未知数,可以很轻松地根据头数与脚数列出两个方程,构成方程组,使问题顺利解决。在教学时让学生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很有益处,也体现出了解题的多样化和思维的多样性。

三、探究升级,点拨指导

数学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后,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进行发现与验证,让知识显性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出现代教学观的本意。教学时,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更加高效。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时,教师给学生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将其中一个正方形绕另一个正方形的中心旋转,那么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多少?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想、操作、推理、验证等,进一步探究结论和过程。学生在展示时用两张纸片来旋转成最特殊的情况,得出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的。但是再旋转后是不是还是这个结论呢?多数学生显得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点拨: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全等,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不规则的情况转化为特殊情况进行解决呢?在这一提示下,各小组立即展开了交流与探究,很快就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得出了结果。可见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理清思路,提升思维水平。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与总结,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构建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树状图、表格等形式来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比较新颖、形象,进而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更好地厘清知识,完善认知。

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从开口方向、对称轴、增减性等方面展开总结,并发现其中平移的规律。学生在总结与反思中既可以展示自己的收获,还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篇6

八年级下册的分式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自主探索并与同学,老师共同合作交流。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思想,使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的认识理解能随着学习内的扩充而不断的深化。让学生主动的获得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对新事物与已熟悉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认识水平的提高,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及分式方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

(一)从改变教师的贯常态度和例行为入手,客观地进行教学改革。

在分式方程的教学指导上,只重视解分式方程的步骤:(1)去分母,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2)解这个分式方程;(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为零,使分母为零的根是增根(舍去);不为零的则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过分的强调预设和封闭。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就是完成教案。

在分式方程的教学评价方式上,评价角度存在局限,评价反馈时期长,收效少,评价针对性不强,评价方式单一,教师的语言已成套话,就是好或不好,指导意义不大,在评价作业上,教师书面评改,缺乏师生间的交流讨论,老师的定势思维形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4―6人,且每小组形成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都要内部团结,相互学习,讨论。每当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教师都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讲台上讲,教师在下面听,学生讲完后,小组与小组之间讨论并做出评价,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评析。再次就是教师批改作业时批改每小组的某个即可。但批改是详改,其余的作业由每组的某一个成员来批(轮流批改)然后把本子反馈给老师,老师再进行查阅,并做出评析。

(二)反思分式方程的教学的升华。

在以上的反思与尝试中,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及以后学习的分式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或高次方程做准备。

1.找相关分式方程的题目进行训练,即训练解题技能,增强解题能力。

2.培养解题兴趣,养成解题习惯。

3.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数学思维。

二、分式方程的教学探索。

数学是培养和发展人思维能力的,则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从闭锁规束走向多元化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激励学生创新思维,重视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积淀,让学生不怕分式方程。

(一)让学生具有较持久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分式方程的核心任务是打消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畏惧和顾虑,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尊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学生敢做,想做,爱做。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创新。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路解题,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自我消化。变“我仿做”到“我会做”,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求异性,灵活性与敏锐性。

(三)加强学生的知识积淀,减少学生的知识误点积累,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

设改错卡,减少知识误点的累积,改错卡的内容包括错题,错因分析,改正措施,更正,巩固。

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混淆的知识不断的交叉出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错误知识的再现。从而降低学生知识误点的累积。这样能使学生对正确知识的识记得到强化,即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积淀。

三、加强各环节的实践和开延性思维。

解分式方程是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或高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

(一)提出问题,列出方程。

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等,问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根据物理学知识“两次航行所用时间相等”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会不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不会很好的分析出来,会不会列出方程;3.对该问题基础较差的学生会不会有困难,应如何加以适当的引导。

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从分析入手,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用这些式子表示相关的量。然后列出方程,即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准备。

(二)归纳定义,寻求解法。

鼓励学生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学生自然会想到“去分母”,来实现这一转变,而怎样去分母呢?引导学生找分母的公倍式(也就是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然后求出的解,最后验根。从而引导学生归纳解分式方程的步骤:1找分母的最简公分母;2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去分母),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3把整式方程化为的形式(解整式方程);4把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公分母为零,则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若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分式的解。

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关注:1学生会不会从所列的方程中观察到它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于“分母含有未知数”;2学生是不是有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3学生会不会相互的讨论和听教师的见解从中获取知识。因为怎样解分式方程是本节的核心问题,这又一次的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把待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化归到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探索分析,解决难点。

1.解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与。为什么去分母后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是原方程的解,而去分母后所得的解却不是原方程的解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整式方程的解就是分式方程的解而在什么情况下不是呢?

提出以上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懂得在解分式方程时一定要验根。因为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后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进行检验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索,并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认识.用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基本性质解释分式方程可能无解的原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全面落实。

篇7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16-01

新课改实施以后,如何高效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一直都是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基于已有认知基础,通过创设情境展开互动探讨,使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散与拓展,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由此,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以趣味、轻松、短小精悍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目标性、过程性、动态性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探究型任务,鼓励互助探索

探究的过程是学习摸索的过程,也是验证知识、方法、技巧与思路的过程。初中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首先会想到如何解决,然后再进行探究摸索,最后得到知识和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一课题展开探究,可以是学术性问题、趣味性问题、多解性问题、生活实际问题等,通过猜想、制订方案、展开探究、得出结论、反思总结等,完成探究过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创新思维与强化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时,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以“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为主题展开探究型任务驱动学习。通过引入数学归纳法,画图分析、猜想、验证,再进行推理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逐步分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将四边形划分为2个三角形,五边形划分为3个三角形……以此类推,将其他多边形进行分解,连接不相邻的两个顶点,发现有(n-2)条连线,得出n边形能分割为(n-2)个三角形,由此猜想,多边形内角和与其边数(顶点数)有关,其大小等于(n-2)个三角形内角和,即180×(n-2)度。接着再引入数学归纳法进行推理验证,让学生领悟推理思想,结合数形结合的理念,动手画图、相互交流与分析,了解到增加一个顶点,就多出一个三角形,也就是多出180°。由此当n=3时,S=180度;n=4时,S=360度;n=k时,S=180×(k-2);n=k+1时,S=180×(k-2)+180=180[(k+1)-2)]。由学生画图、猜想、类推、验证与反思,展开探究型任务驱动学习,鼓励学生互助探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开放型任务,激发创新思维

固定学生的思维和模式,让学生选取特定的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数学问题,无异于依葫芦画瓢,这也正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新课改实施后,教师要选取开放型教学任务,可以分为主题开放、过程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解决问题的策略开放等,让学生在自主性、过程性、动态性、实践性的开放型任务中,体验、感悟、反思与归纳,提升数学素养。

如教师可以针对“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这一开放型问题,展开任务驱动学习。学生们起初思维较为混乱,但在教师引导下选取图形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结合验证型思维,了解到SAS一定全等,ASS在这个角是直角或钝角时全等,在对边(相等角的对边)较大时也全等。又如以“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为主题,展开开放型任务探究。学生分为6人一组,通过猜想、作图、验证、反思与总结,体验任务驱动学习过程。将位置关系分为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三种情况,由浅入深,先分析点与圆,得出点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关系,结合点与圆的关系,直线与圆可以用圆心与直线的距离作为划分方法,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同样,圆与圆可以基于两个圆心的距离与半径和、差的关系,得出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这几种关系。通过结合开放型任务,鼓励学生全面思考、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实践性任务,强化综合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也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因此,教师应结合实践性任务,实施任务驱动,鼓励学生在任务驱动模式下,设定主题、制订方案、展开实践、记录数据,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如“旋转”这一单元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比较多,有银行标志、车标等。这些标志都紧贴生活实际,教师选取“图案设计”这一实践性研究课题,通过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展开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图案设计,运用到旋转、中心对称等相关知识,全面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参与体验;数学价值

科学发展观提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首先需要实现角色变革,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挖掘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积极性。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略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的价值。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效数学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教学理念,而且更多的需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施教。“有效的教学,开放的教学”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逐渐提上日程,不断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的问题,学生总是“安静”地在课上“学”数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很低。师生互动少,课堂教学反馈不上来,教师不能动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总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感知体验度不够,严重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显著,学生不能、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情境的创设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教师在同一课堂中实施一刀切的目标,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较简单,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能跟随着走,弄不懂的也不敢问,生怕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基础差的学生像听天书一样,什么也听不进去,只能做到不干扰别人学习,对数学越发的抵触。这样慢慢出现两极分化,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甚至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的教学效果出现下滑的趋势。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效果较明显,现将有效的方法介绍如下:

1.多一点情境与归纳,分层递进化解目标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的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的情境为目的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实际背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将知识系统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分层管理,对数学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这一分层递进化解目标的做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对新授课的内容做好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适当做出变化。

如,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课,笔者首先根据学生身边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我校从超市购买了晨光红色水性笔和晨光黑色水性笔共15盒,所付金额超过480元,但不到490元。已知这两种笔的单价:晨光黑色水性笔34.9元/盒,晨光红色水性笔44.9元/盒。设购买晨光黑色水性笔x桶,你能列出几个不等式?

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实际与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找出已知条件,晨光黑色水性笔购买了x盒,则晨光红色水性笔购买了(15-x)盒。已知各自的单价,学生很容易就得到所付出的总金额应为44.9x+34.9×(15-x)。超过480元即大于480,不到490元,即小于490列出所有不等关系式,互相讨论,类推概念。笔者及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列出表示这种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学生总结出:一般的,由几个同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一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在教学中创新情境可以启动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思考热情。在一定的实际背景下,分层递进化解目标,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多一点思考和回顾,设悬质疑提高参与度

数学课堂教学激感便于教师进一步答疑解惑,提高认知度。课堂教学中情感互动过程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推作用。在备课阶段就为学生设计一些在学新课前学生较难单独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设下悬念,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更加突出数学对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如,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课,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笔者充分考虑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研究探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能学以致用。笔者在课堂中巧妙地设悬质疑,通过让学生多一点儿思考和回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问题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悬念的思考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变换措施让学生在对悬念的反思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又如,在讲完“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定义,定理一与定理二)后,笔者让学生对题设进行比较、区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定理应用的条件。设悬念:“工人师傅为了检验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否成矩形,你有没有方法帮助工人师傅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兴趣引导学生有进一步参与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一点探索和发现,激趣加深课堂体验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变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新课改中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习的社会性,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强调“合作学习”。“穿新鞋、走老路”使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形式化,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维度目标的要求上产生学习体验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如,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3章第3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笔者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通过对圆的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认识新的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体会所体现出的完美性,激发学习兴趣。笔者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个圆形卡片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两张圆形卡片探究半径不同的O1与O2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像这种动手的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加深对数学价值的体验。

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在经历“观察─猜测探索─验证─用”的过程,渗透了从“形”到“数”和从“数”到“形”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维能力。可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发挥学生的活力,“以人为本”,加深学生的课堂体验,提高教学效率。在有效的时间内,增加学生参与密度,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研究并变革教法、拓展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使数学知识形成系统化,在学生全员参与下和都能体验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安修杰.重视数学模型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2]陈群安.引起兴趣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J].中学数学,1983(04).

[3]朱海瀚.精彩的课堂源于教师的智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2).

篇9

数学新课改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了解,我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我们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教学对策简要分析如下。

一、加强培训

通过学习要使教师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创造力,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上时间还给学生。近几年我县举行了层次不等的学科培训,但培训限于时间和条件多数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教师缺乏实践体验,再加上各学校学科反展不均衡,所以新课改在有的学校开展的轰轰烈烈,而在有的学校收效甚微,所以如果能在均衡各校教师水平的前提下,优先给教师提供一些具有实效的培训,并放慢脚步,先在各校培养部分带头人,然后以点带面,辐射全校,我想效果一定不错。

二、加强教研

教研是新课改的根本出路,尤其是多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灵活、方便的校本教研既节约时间、经费又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将"四个一"的新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即教师每周至少做一次教后记录、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作为一个制度扎实有效开展下去。当然参加校外的教学观摩、课改讲座、教学咨询指导等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砍柴不误磨刀工","付出终有回报",在教研上舍得花时间必将极大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各校教学质量。

三、加强义务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要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刻保持研究和创新的态度,以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四、狠抓课堂管理

主要抓三点:(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

(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质量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五、加强自我反思

有效方法是撰写、分析数学教学反思。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反思下列问题:这节课是否如我希望的?上课时改变了计划中的哪些内容,为什么改变?是否有另外的教学活动或教学方法更成功,为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六、合理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不当教材的复印者,不把教材当作圣经念。要结合本地实际活用好教材。①要对教材取舍重组。例如:在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这节中,课本是一课时,而我们将它分为三至四课时讲,另外,我们还补充、探讨了十字相乘法,目的是为了九年级分式约分奠定了基础。有的学校对教材中的证明内容进行了重组,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②要重视课题学习。课题学习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快捷方式。具体操作时不一定局限于书中内容,也可以参阅相应资料进行二次设计。③要生活体验教材。可以把热点话题编进教材。例如班干部的选举统计等都可编入相应的数学内容,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改变传统的机械、被动学习方式。

篇10

关键词:优化作业 趣味设计 分层设计 合作学习 反思再练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业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绝不是靠着“题海战术”战出来的,而应该通过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趣味设计,激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在数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趣味性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一定要注意挖掘数学中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可以把生活引入数学设计中。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在课堂上举出生活中全等三角形的例子。

2.可以把游戏思想置入数学作业之中。如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学完了《勾股定理》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题:有一长方体盒子,如图所示:

今有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盒子的表面爬行到B点,请你为它设计一条最短路线?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长为10,宽为6,高为8,求这条最短路线的长?

趣味设计是优化作业设计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顺利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学生有着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这个差异性。在作业设计中应关注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分层设计。如何分层设计呢?

笔者在教学中,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基础能力层次。这个层次重在学生基本数学能力的掌握,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第二个层次,数学能力提高层次。这个层次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第三个层次,数学能力创新层次。这个层次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第一个层次都必须做,中上以上的学生要做第二层次的题目,一些优秀生要选择做第三个层次的题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自主完成规定的作业。在这个基础上,中下的学生也尝试着去挑战更难的题目,在数学基础能力掌握的基础上力争提高。通过这样的分层次作业设计,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分层设计,因材施教是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步骤,能够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重要,合作学习也很重要。在作业设计中不能只体现自主学习,还要体现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想可以相互撞击,产生出新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会经常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作业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把学生进行分组,每四个学生分成一组。这四个小组每周要有三次的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就是针对某道题分析它不同的解答方法,然后由小组负责人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公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明显具备分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意识,总会想方设法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数学能力。

四、反思再练,巩固提高

反思学生在学习中的缺陷,再次练习,这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稳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笔者每周都会反思自己在作业设计中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然后在布置周末作业的时候把不足之处补上。

2.笔者会让学生在周五对自己在这周的作业中还没有掌握的知识、解题技能进行反思,并把自己反思的结果写在本子上。这个本子要交给合作学习小组,由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解决。合作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指导。笔者会把各个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全班提出,然后由全班进行解决。

通过这样的反思再练习,学生就很牢固地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也掌握了数学学习方法,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体验做作业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现代化研究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