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礼物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2:1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麦琪的礼物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麦琪的礼物作文

篇1

今天读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的《麦琪的礼物》,这个故事看上去很平凡,也许还会觉得两个主人公很“傻”。但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蕴藏了一个。。。。。。

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主人公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圣诞节惊喜,送给丈夫一个配金表的金链,可是自己只有一元五角七分,钱根本不够,但德拉为了给吉姆买他梦寐以求的金表表链,德拉把自己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卖了,买了给吉姆的礼物。而吉姆也想在圣诞节给德拉一个惊喜,看中了一个可以配德拉美丽瀑布般的秀发的梳子,但他没有钱去买这件礼物,他做出的决定和德拉一样,牺牲自己卖掉自己珍贵的金表,去换那个梳子。但最后配梳子的头发没有了,陪金链的金表没有了。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有人会认为他们很傻,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由于他是聪明人,他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而故事的主人公吉姆和德拉,虽然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但是他们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

世界需要爱,需要奉献。爱是美丽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因该充满了爱,对父母,对生活的爱,这种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爱!因为有爱,人类的生存才有了价值,有了光辉和温暖!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篇2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在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已初步展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它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互助学习,进而获取知识。合作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以小组的形式出现,一般由2人或4人组成,而且组合方式常分为同质小组(成绩接近的)、异质小组(成绩上中下搭配的)。这两种形式不是孤立运用的,有时分,有时合,有时交叉。这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例如,在课堂讨论中,就常用2人或4人的异质小组形式。因为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变化的流动的过程。在整个课上交给学生的任务是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的,当学生完成了上一个任务后就接着要完成下一个任务,这种快节奏的思维活动,就随座位而定。这种形式组合快,有秩序,而且使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快速组合生成集体的智慧,及时地反馈出来,让师生之间及时沟通,交换知识信息,搭成共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譬如,笔者在教学《麦琪的礼物》一文时,把一组思考题发给学生各小组进行讨论: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2、什么是麦琪的礼物?3、你认为德拉和杰姆两人的珍贵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值”吗?为什么?4、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们通过讨论,很快得出小组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产生更大范围的讨论,扩大思维,集思广益,形成较完善合理的认识。这样学生顺地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在语文学习中需要记忆、背诵的知识(如要背诵的诗文、文学常识、生词听写等)大多采用4人异质恒定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小组积分比赛竞争,优生带动中下生共同进步。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层层管理:老师——科代表——大组长——小组长——组员。派人专门记分,每周一次评比,做到各组的进步有目共睹。培养学习语文的优生时多用同质小组合作学习,便于优生之间的“逐角”。利用这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并促进组员与组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逐渐形成好的学习风尚。

在作文教学中,合作学习也表现出了无限的优越性,体现出集体智慧的无穷性,实现了资源共享的最佳学习境界。例如,笔者在作文《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的教学中,对两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的效果就不一样。在一班采用传统教法,首先告诉学生本节课是作文课。板书标题。老师开始辅导:审题。讲清写作体裁,写作范围,写作思路,选择、组织材料等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写作。结果许多学生还是不知怎样写,不知写什么。在二班笔者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就收到了事半工倍的效果。我开始时,未告诉学生要作文,只说讨论一个话题:“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索,结合自己的经历、经验、知识等,纷纷发言,自由地谈观点,举事例。生1说:“学好语文少写或不写错别字。”生2抢着说:“我赞成生1的观点。而且还能提高识别错别字的能力。若常写错别字轻者闹笑话,重者会产生一些严重后果。”师问:“能举例说明吗?”生2:“能。曾经一家百货公司的门口有一广告‘我公司有一批妹(袜)子要处理。’一位煤矿经理看到后,就在广告下批注‘我厂全买下!’言下之意,在煤矿工作的都是男青年,正需要有妹子给他们成亲呢!”(同学们听后大笑)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述所见所闻:有的说“路见牛屎大吃一斤(惊)”。有的说“我打蒜(算)到广东去打公”。生3说“不学好语文,错别字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如甲方要交货给对方。合同上甲方要求对方‘货到付款’,不小心写成‘贷到付款’。这样甲方不仅白给了对方一批货,并倒赔对方一笔钱。”学生们的事例不胜枚举。生4说:“学好语文能提高思维能力,帮助学好其他学科。”生5又接着说“还能增强我们的口才,提高我们说话的艺术性,提高我们的论辩能力。如晏婴、诸葛亮、等都是好口才的姣姣者,让人敬佩不已。”有的说“学好语文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能帮助我们读懂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学生们对自己的观点都能举出有力的论据加以佐证。话匣打开后,就滔滔不绝。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我看时机成熟,顺势抛出作文要求。此时学生们听到作文不但不紧张,反而喜形于色。因为他们通过讨论,已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不会认为无话可说了,不会被无话可写所困。结果,二班学生在写作时鸦鹊无声,各人低头奋笔疾书,作文一气呵成。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语文是百科全书,语文学习是百科之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运用合作学习尤其必要,也尤其重要。对于今天的学生,为了更适应明天的社会,就更应该从小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合作。

当然,在语文学习中展开合作学习的方式还很多,有待深入地研究。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辩论等都能体现和运用合作学习。

篇3

课堂效率;自主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51―01

一、教师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要诱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其实,读书兴趣的培养早在孩童时候就应当开始,但是一旦家长们忽视了这份责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坚定地担当起来。有了担当的心思,于是天天告诉学生“读书啊,要多读书啊,读书好处多啊”也是不行的,兴趣的激发往往只是因为一件事、一句话或者是一点点渴望。与学生畅谈理想时,不妨告诉学生自己的生活理想是在《豆寇镇的居民和强盗》那本书里;在讲授写法时不妨告诉学生最让人悲喜交织的巧合是在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里;分析人物形象时也不妨告诉学生作家笔下最丑的人物非《水浒》里的泼皮牛二莫属……凡此种种,不必正经八百地去劝说,点到为止,引而不发,自然会有学生去看,和你争论,然后有更多的学生去看,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面会越来越广,兴趣也就这么培养出来了。

其次是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沉闷的学生,沉闷的语文课堂,换来的一定是令人沉闷的成绩。要想让学生乐于表达,让课堂活跃起来的方法很多,现推荐三种:

第一种可以称之为快乐表达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构思一个童话的开头,让学生口头续写童话,只要情节合理就可以无拘无束地说下去。一些学生丰富奇特的想像力势必会点燃其他同学的兴奋点,他们的表达兴趣越来越浓,表达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第二种可以称之为激励表达法。对于班级里极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可用此法。在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后,故意制造误会,将错误推到该生身上,并给该生辩驳的机会:要想证明自己清白,必须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找出三条证据加以证明。情急之下,再内向的学生表达的火花也会被擦起,而打破了第一次的拘谨,以后的表达就不会那么艰难了。

第三种可以称之为开放表达法。在语文课堂的表达氛围已经好转的前提下,可适时地上演讲课,角度自选,观点自选,给他们以最大的表达空间,并评出奖项,让学生获得表达的愉悦,将表达的热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成绩也会水涨船高,蒸蒸日上。

再次,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在班上宣读或展出,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能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成功感,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二、教师更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努力钻研各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陶冶法、发现法、探究法、练习法等都是成功经验,我们应该熟练应用。不仅如此,更应在此基础上,钻研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并做到:1.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的讲授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针对不同的技能的培养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4.一堂课里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其次,要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如果说语文知识是座高山,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指给学生的一条条登山的捷径,让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和精力;如果说学生是在知识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的骏马,那么教师就是那摇杆呐喊的牧马人,不让一匹马掉队,才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彰显。

讲课的时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所有的学生都在你的视线范围之内,这才仅仅是教师能驾驭好课堂的前提。

提问的时候,几个学生动嘴,其他学生就要动笔,教师既要动耳又要动眼,既要听清学生的回答,并做好评价,又要巡视其他学生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

巡视的时候,要在头脑中迅速地把优缺点分类,把发现的问题分类,随时准备在必要时对学生加以提醒。

篇4

一、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育观念。要重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单以分数高低衡量学生优劣的质量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着眼点,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事物的质疑态度和辩驳批判精神,要改变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方法,转变迫使学生机械地被动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观念,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自实践,提高他们对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这样会变“学会”为“会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传统的思想中,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比如问到“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个问题时,几代人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那便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创新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产生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就能极大地挖掘这种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发问,敢于提出新颖大胆的想法和主张。教师对学生充满好奇心的问题要特别重视和呵护,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提的问题很不错,很有见地,继续努力”、“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新颖,咱们不妨一起来讨论一下”等等。这样的鼓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敢说,敢问别人不敢问的问题,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想法,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方法灵活多样,激励学生创新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阅读法。要想有所创造就必须先学习知识、经验和技能,创新要求学生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阅读便是储备知识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阅读,以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储备。如在讲过《晏子使楚》一文后,我便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阅读晏子的其他故事。这样就让学生养成了多读的好习惯,增加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为其创新打下了基础。

2、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发表新的看法和见解,久而久之,便渐渐地形成和提高了创新能力。如在讲《麦琪的礼物》一文时,就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两个人都卖掉了家中最宝贵的、心中最珍爱的东西,买来的却成了最无用的东西,这样的做法究竟可不可取?学生们分成了两派:有人认为,为了“爱”,这种做法是对的;有人认为,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保证不了,还如何去“爱”?两派同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通过争论,学生们对问题看得更全面,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想象法。在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尽情发挥、大胆想象。讲《背影》一文时,读到父亲为我去买橘子的情节,我就让学生推测父亲的内心活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讲古代的诗词时可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人的形象,想象诗人所描绘的名山大川的形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解读 想象力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层面上,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想象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味情感、品味“美”。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放飞心灵,让想象伴随他们一路高歌。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经典名篇,除了它本身的社会意义外,更让人称道的是它永恒的艺术魅力,丰富而大胆的想象便是其中之一。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入境,才能生情。如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首先在课间播放了《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声夺人,营造出奔腾、豪迈的气势。在奠定整堂课的主体感情后,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朗读,追随苏轼的脚步,抑或直接变身为苏轼,去赤壁一游,赏景悟情。最后的总结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周瑜的形象,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从而体味在特定环境下作者的情感。

除使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借助很多手段来创设情境。比如教《画山绣水》一文,有的教师为了让那些没有到过南方的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领略到南方的风光,运用图画再现、板书展示、音乐烘托、假想旅行、放映录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根据教材内容所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表象,理解了文中描写的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唤起了学生积累在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重新组合构想了一幅“桂林山水美如画”的生动画面,进而领略了祖国山河的美,体味了作者热爱祖国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感知―领悟―品味”这一思维活动过程,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生活表象的积累,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二、抓住“空白”,拓展想象力

文学的创作很讲究“空白”艺术,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海明威曾说:“作者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原则。学生不仅要认识“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了解没有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七。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抓住“空白”,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只有六个简单的意象,没有任何媒介,留下了大量空白,但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叫声就起床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李,起身赶路等内容。再比如有一次课外阅读,欣赏柳永的《雨铃霖》,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词中哪一句话最能表现情深,为什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大部分学生的首选。究其原因,是因为词人将情人依依惜别时的千言万语形象化为一幅千古不老的动人画面,用笔何等俭省,意蕴何等丰厚。正是词人巧施“空白”,用情人的眼睛、执手的动作来传递温情,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刘熙在《艺概》中说的“词之妙莫妙于不言言之,非不言也”的道理。

三、续写情节,培养想象力

教材中有些文章(小说居多)看似已经结束,但读完之后仍觉意犹未尽、余音袅袅。言虽尽,但意未了。对这些篇目应尽量唤醒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引导他们续写故事的情节,实现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的转化,可能会达到“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以泰格特的《窗》为例,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使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我问学生:“课文结尾省略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构想。学生的想象很快地就活跃起来了,有的描述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时,他的心里一定翻江倒海般变化着,他会想些什么?有的描述当又来了一位新的重症病人时,他会怎么做?……最后把《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项链》介绍给学生,为课文补续尾声。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创造性想象。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缺乏创造想象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

根据故事情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等等,这些都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好办法。

四、积累素材,丰富想象力

在作文训练中想象力的培养不可忽视,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事实。正如一个盲人永远不会想象黄山如云似雾、雄奇俊美的景象,一个聋人永远不能体会清脆悦耳、余音绕梁的音乐。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想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