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8 21:4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蝌蚪找妈妈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

篇1

此创意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在公园内随处可见的用矿泉水瓶盛着小蝌蚪的美女和孩童们。而在整个游园的过程中,山间小溪一直随路相伴,在清澈见底的山涧小溪中,时常见到有成堆的小蝌蚪在自由游弋,小溪很浅,水很清,蝌蚪也很乖,用手有意识地轻轻地捧一抔水,其中就很有可能发现一两只小蝌蚪,好多孩童会将没喝完的饮料瓶子倒掉,撕掉上面的标签,装进小溪水,放入小蝌蚪,一路欣赏把玩,其乐融融。小蝌蚪不属于娇生惯养的动物,比较好养,不会轻易死掉,所以孩子即便投入了感情,也不至于太伤心,哈哈!

有此基础,一个帮“小蝌蚪找妈妈”的策划创意应运而生。具体思路和步骤如下:

A、 “来,亲,请把小蝌蚪请回家”

通过报纸宣传征集参加人员的形式,周末组织活动,吸引小学生前来波罗峪,亲手捉几只小蝌蚪,并盛情邀请它们来孩子的家中做客。

由于城里的孩子平日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比较少,到生态较好的环境中去捉蝌蚪,带回家养着,此举肯定会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而儿童属于典型的购消分离的市场——儿童“消”费家长埋单(“购”),再加上大多家长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耳熟能详,且充满好感和亲切感,而参加活动又能够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这非常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自然对活动也会大力支持。

B、 “养小蝌蚪,做个科学小达人”

把蝌蚪带回家,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违犯生态平衡的,有违道义,但如果以培养孩子爱科学的意识、提高孩子观察能力这一角度着手,由于披上了更高层面的外衣,看上去比较光鲜,则相对而言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波罗峪景区可以考虑聘请专业的生物老师和作文老师来进行现场辅导,教会孩子如何认识、观察、了解小蝌蚪,并将观察情况用日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则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家长和孩子们对此次活动意义的认识。

C、 回归大自然,帮小蝌蚪“找妈妈”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有的小蝌蚪已经变成小青蛙了,是时候让它们回归大自然的“家”了。此时,可以考虑举行一个“让小蝌蚪回家找妈妈”的特殊仪式,由相关老师做总结性发言,并邀请相关中小学生或中小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发言。与前面的策划思路遥相呼应,同时也兑现了活动不违背生态保护的承诺,。

D、 请“小蝌蚪”代言景点

召开新闻会,公开宣布聘“小蝌蚪”做形象代言,揭开波罗峪“小蝌蚪公关”的大幕。

以上思路当然只是个建议,具体到执行层面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此次“帮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至少体现了“三高”的特点,具体如下:

a、 立意高:借“小蝌蚪”可以暗示波罗峪良好的生态;借小蝌蚪也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意识;借小蝌蚪让孩子认识、了解和接触了大自然。

b、 寓意高:通过此活动,至少参与者和了解者知道了这里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这家景点是个有责任心的企业、这里的生态保护得相当棒。

c、 回报高:看得见的回报是家长和孩子前来捉小蝌蚪、放小蝌蚪的门票和相关消费;看不见的回报则是品牌的传播力和张力、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然还有一年四季可以继续组织相关活动时的回报,如春夏秋的“到蝌蚪的家做客(看看)”的活动等等。

整个活动能够比较吸引人的地方,是过去60后、70后和80后对“小蝌蚪找妈妈”这一儿时经典故事的回顾。由此可见这其中的策划也有情感营销的成份,这与邵珠富被人们称为“单位是教父,出门是情父”的“情父(情感营销之父”的称呼相吻合了。

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原文

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柳树长出了绿色的叶子。

青蛙妈妈在泥洞里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慢慢地爬出来,伸了伸腿,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碧绿的水草上,生下了许多黑黑的、圆圆的卵。

春风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生下的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

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

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小鸭到池塘来游水。小鸭子们跟在妈妈后面,嘎嘎嘎叫着。小蝌蚪看见了,就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他们你问我,我问你:“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可是谁也不知道。

他们一齐游到鸭妈妈身边,问:“鸭妈妈,鸭妈妈,您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您告诉我们,她在哪里?”

鸭妈妈亲热地回答说:“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面游去。

一条大金鱼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大金鱼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他们想:一定是妈妈来了,就追上去喊:“妈妈!妈妈!”

大金鱼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金鱼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去找吧!”

“谢谢您!金鱼妈妈!”小蝌蚪又向前面游去。

一只大螃蟹从对面游了过来。小蝌蚪看见螃蟹的肚皮是白的,就迎上去大声叫:“妈妈!妈妈!”

螃蟹摆着两只大钳子,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你们看我有几条腿呀?”

小蝌蚪一数,螃蟹有八条腿,就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呀,我们认错了。”

一只大乌龟在水里慢慢地游着,后面跟着一只小乌龟。小蝌蚪游到大乌龟跟前,仔细数着大乌龟的腿:“一条,两条,三条,四条。四条腿!四条腿!这回可找到妈妈啦!”

小乌龟一听,急忙爬到大乌龟的背上,昂着头说:“你们认错啦,她是我的妈妈。”

大乌龟笑着说:“你们的妈妈穿着好看的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快去找她吧!”

“谢谢您,乌龟妈妈。”小蝌蚪再向前面游过去。

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边,看见一只青蛙,坐在圆圆的荷叶上“呱呱呱”地唱歌。

小蝌蚪游过去,小声地问:“请问您:您看见我们的妈妈吗?她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四条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白白的肚皮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

青蛙没等小蝌蚪说完,就“呱呱呱”大笑起来。她说:“傻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呀,我已经找了你们好久啦!”

小蝌蚪听了,一齐摇摇尾巴说:“奇怪!奇怪!为什么我们长得跟您不一样呢?”

青蛙笑着说:“你们还小呢。过几天,你们会长出两条后腿来;再过几天,又会长出两条前腿。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跟妈妈一样了。那时候,你们就可以跳到岸上去捉虫吃啦。”

小蝌蚪听了,高兴得在水里翻起跟斗来:“呵!我们找到妈妈了!我们找到妈妈了!”

篇2

关键词:细化 精彩 扮演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79

“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以其画面精美、图文并茂的优势走进幼儿园,走近孩子。基于绘本的优势,抓住幼儿绘本的兴趣,在指导幼儿绘本阅读时,帮助幼儿细化角色、情节,投入绘本故事,领悟绘本的美妙所在,再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演绎故事,更好地帮助幼儿融入绘本,在亲身参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跟随故事情节的逐步深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从而让自己融进故事,跟随故事中的角色一起展开绘本所带来的神奇之旅,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 引领幼儿走进绘本、领悟绘本

我们在指导幼儿绘本阅读时,除了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以外,更应抓住该绘本画面中所传递的信息,引领幼儿走进绘本,领悟绘本,加深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为角色扮演做铺垫。

1.1 细致观察画面,了解角色特点

对于绘本来说,画面就是它的生命,它的画面甚至比文字更丰富,幼儿正是凭借对画面的观察来读懂故事的情节,理解故事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和信息。

绘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为线索,讲述了小蝌蚪找错妈妈到最后找到妈妈的一个过程。这一经历使小蝌蚪的内心也产生了从喜――忧――喜的不断变化。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演绎“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绘本故事,我们在指导幼儿阅读时,特别注重引导孩子观察绘本画面中的角色形象,和孩子一起分析该角色的主要特点,并鼓励孩子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大胆模仿、演绎角色的动作、表情、语音语调等,在细致观察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角色的特点。

如小蝌蚪们误认乌龟妈妈情节中的角色分析:当小蝌蚪们看见乌龟妈妈有四条腿,激动地迎上去叫“妈妈,妈妈,好妈妈!”的时候,一旁的小乌龟听了可着急啦:“她是我的妈妈。你们瞧,她跟你们样子不像呀!”阅读指导时,我们一方面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蝌蚪、小乌龟进行亲身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上角色的动作、表情,此时,一些细心的孩子说:“小蝌蚪们的头都朝着乌龟妈妈的方向游过去的,都围在乌龟妈妈的身边了。”“小乌龟前面的一条腿伸出去想要拉住乌龟妈妈,又好像是在对着小蝌蚪们摆手摇头,急得眼泪都流下来了。”……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画面、抓住细节,将画面中一些容易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都找了出来。在细致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让孩子来模仿、演绎角色的言行,孩子们在边阅读理解、边模仿扮演的过程中,将角色的心理活动、形象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帮助幼儿细化角色,那么孩子在扮演的过程中将会更加精彩地演绎出故事中的角色形象。

1.2 细化阅读指导,加深情节理解

对角色形象的认识是我们在绘本阅读指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要让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就必须对该绘本的故事情节做进一步的细化指导,如: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来帮助幼儿感受作品,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在角色扮演时能栩栩如生地反映作品,让角色扮演更加精彩。

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三只小猪》经日本的濑田贞二改编后,作品中狼与第三只小猪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狼一次次设下圈套引诱小猪,小猪一次次识破狼的阴谋诡计,化险为夷,前者虚情假意、狡猾奸诈,后者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我们在指导幼儿阅读此部分故事内容时,采用了分段式阅读法来帮助幼儿逐步理解作品。

由此可见,细化阅读指导,采用多种阅读方式练习角色语言,能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作品中角色语言的变化,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加深幼儿对作品情节的理解。

2 鼓励幼儿大胆扮演、精彩扮演

“阅读与扮演”的实质是“感受与表达”。基于绘本阅读的角色扮演活动,既是基础阅读的延伸,更是深度阅读。幼儿的角色扮演是在理解绘本故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因此一本精彩的绘本故事总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欲。作为“表达”方式的角色扮演,期待呈现出来的是幼儿对整个作品整合性的感受。

2.1 细致分析绘本,鼓励幼儿大胆扮演

在我们班的小舞台游戏中,每次演出都会安排一个角色扮演的节目,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孩子们邀请当观众。记得刚开始进行角色扮演《小蝌蚪找妈妈》时,我们发现幼儿对绘本中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话、心理、语气、动作、表情微妙的变化等掌握得不是很好,因此,在小舞台游戏中再次开演这个节目前,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角色的对话、心理、情节发展的变化等。经过扮演前再次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孩子在小舞台中大胆扮演、精彩扮演的身影。他们在享受角色扮演带来的快乐过程中,扮演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2.2 采用多种手段,让角色扮演更加精彩

在初次进行角色扮演《三只小猪》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对绘本中各个角色间的对话、语气、动作等理解不够深入,有的演员表演时动作不够夸张,有的演员与演员间配合不到位,我们便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幼儿大胆扮演、精彩扮演。首先,分组进行扮演。幼儿自由分组,推选出组长,在组长的协调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其次,给予幼儿充分彩排的时间。台词不熟的幼儿可以向同伴学习,动作不到位的幼儿可以跟着同伴做一做。最后,点评的过程也很重要,我们经常把扮演的过程拍摄下来,扮演结束后播放给幼儿看,幼儿可以结合录像看到自己表演中的不足,下次再有所改进。也可以请出“点评团”,互相说一说。有了录像的指引,幼儿就能更直观地发现彼此间的优点与不足,提高了幼儿在下次扮演中的态度与能力。

篇3

新概念教育学校马场分校

万丝雨

清晨,太阳火红火红的,它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嘴巴像一个弯弯的小船。白云像棉花糖那样飘在空中。

蜻蜓飞在半空中,随着风儿翩翩起舞,池塘里有一只大青蛙,它长着一双大眼睛,像受了惊一样,还有一只大嘴巴,大的能装下一个大鸡蛋。每当蚊虫经过,它的舌头一伸一卷就把虫子吃掉了。它的肚皮雪白雪白的,一看就知道里面装了不少蚊虫。小河里的荷叶有的像一柄大伞,有的像小船,还有的像翡翠玉盘。荷塘里有了两只鱼儿,它们在玩捉迷藏呢!藏起来的鱼儿真笨,屁股还在外面,一下就被另一只小鱼捉到了。

篇4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循序渐进 方法引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9-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了“读”的重要性。因而,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抓好“读”这一重要环节呢?

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正确地读

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读,不唱读。这是朗读的首要环节。但朗读时,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减少、添加或改动字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学生一个字个一字地指着读,不添字不漏字,注意放慢朗读速度,读准字音,反复训练。受方言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孩子“t-q”不分、“d-j”不分,总把“天空”读成“qiān kōng”,把“大地”读成“dà jì”,达不到正确朗读的要求,我就把这些字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教给他们,一遍一遍地教,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跟读,并通过实例来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不厌其烦的严格训练,孩子们最终达到了正确朗读的要求。

(二)流利地读

这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决定读的速度,力求快慢得当,有节奏感,这是朗读的第二阶段。这就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及一些难度的句子。对于长句,要指导学生先找准节奏、重音、做好停顿慢读读正确,再快读读流利。

(三)带感情读

“听其声,视其行”,我们都知道,评价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表露出来的神态,面部表情等。如教《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先范读两遍后,请几位小朋友表演小蝌蚪,一位表演青蛙妈妈。当蝌蚪找到妈妈时,游过去叫:“妈妈,妈妈!”

学生们竟然把小蝌蚪找到妈妈时兴奋,亲热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青蛙妈妈往下一看,笑着说:“孩子,你们已经是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这孩子把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非常形象。孩子们的这种角色意识相当惊人,正好低年级的课文童话故事居多,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去读文章,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便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二、方法引领,事半功倍

“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就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指导。

(一)看图学文的朗读

看图学文,要教学生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读,即凭借图画、对象,引起学生观察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同时,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画意之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寓言的朗读

寓言的特点是语言含蓄,生动活泼,篇幅短小,情节紧凑,富于浪漫夸张,人或物的个性形象鲜明;感情外露明显,是非特点突出,说理具体深刻。有的寓言讽刺意义很浓。朗读寓言,必须仔细分析寓言中每个字词的含义,人物的个性心理,故事的情节及其蕴含的哲理。例如《南辕北辙》中坐在车上的那个人所说的话:“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没关系,我的车夫是好把式!”“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这些话是车夫自以为是、刚愎任性的语言表现,要读得既形象又夸张,但要力忌夸张过分,达到既形象生动、又恰到好处即可。

(三)童话的朗读

童话的朗读,是低年级课文朗读的重头戏。它的朗读要体现儿童口吻,唤起儿童新奇的情趣,以便使儿童的思维和情感顺利地进入到童话故事之中去,在新奇的兴趣中长知识受教育。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努力:

一要努力适合儿童幼稚好奇的心理状态。例:《小蝌蚪找妈妈》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要体现不同角色说话的音色特点。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当蝌蚪找到妈妈时,游过去叫:“妈妈,妈妈!”青蛙妈妈往下一看,笑着说:“孩子,你们已经是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小蝌蚪说的话,读音要细而高,读的速度要快,以表现小蝌蚪的兴奋、喜悦。青蛙妈妈的话读音要低而浑厚,速度要慢一点儿,以表现“长辈人”坦诚稳重。这种灵活恰当的语音变换,可以使文章中角色的个性明朗,给儿童的感受真切、新奇、深刻,使之越听越爱听。

三要确定好褒贬对象,恰当地表现立场情感。例《狼和小羊》中有这样一段: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这段内容充满着对狼的蛮横无理的憎恨和对小羊温柔可爱的同情。朗读时,对狼蛮横无理的话不能绘声绘色地读,必须用带有否定色彩的佯音读。即,力度要弱,语音要低。对于小羊的语言,要用平力度慢语速读,以形象小羊的据理力争、弱不畏强。只有这样调配,狼“蛮横”的嘴脸和小羊“弱小理辩”的形象才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总之,朗读教学一直是我国语言教学中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的朗读教学方法,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还语文课堂琅琅的书声,使语文教学获得更高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如何让学生学有乐趣呢?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要*教师搞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象、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把幻灯片、录象片、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葡萄沟》等课文,教师让学生边听录音"我们新疆好地方"的乐曲,边听老师的讲解。乐声一起,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做起新疆特有的舞蹈动作,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文章的角色。在讲读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为更好地理解"一大串一大串"、 "五光十色"等词语,适时放录象,当播放到葡萄沟的葡萄到处都是,伸手可及;有白的、绿的、灰的、紫的……什么颜色都有时,学生嘴里发出啧啧声,不禁脱口而出:"我都馋了","我都想到新疆去了".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去学习,有了乐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

语文知识的故事性,我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常以故事进行教学,如教第二册基础训练与看图说话教学中《迷路和小白兔》,我先让学生看三幅图,看后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幅图画的是:早晨,小白兔走出家门,擒着篮子去森林采蘑菇,找不到家了,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与小白兔说话,乌鸦给小白兔指路。为了使学生能围绕故事中心有目的进行说话训练,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起个名字,有的学生起出了如《勤劳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小白兔》、《找不到家的小白兔》等题目,最后我板书《迷路的小白兔》,当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后,我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进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白兔,有的扮演乌鸦,学生们声情并茂,兴趣盎然,这样教可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知趣结合,掌握了辩别方向的知识,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

篇6

一、“延迟结论——扩展反思”模式

语文老师讲授每节课,都有相应的内容核心与知识结论。包括中心思想的概括,写作方法的总结,人物性格的评析,相关知识重点的梳理,等等。归纳这些关涉到教学目标、任务、重点与难点的内容核心与知识结论,传统教学常常习惯于由教师来完成,而新课改倡导学生多参与、多动手。所谓“延迟结论”,即是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把作结论的时间和契机适当往后推延,并且最好不要由教师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做出结论,使学生在反思活动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所谓“扩展反思”,即发散思维,力求思维向纵、横、前、后各个方向发展,形成逆向、横向、侧向、纵向思维。在幅度上,参与的学生面要广,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面要广,力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域和认知空间;在深度上,要不断增补、充实和深化。“延迟结论”与“扩展反思”两者辩证统一:“延迟结论”是“扩展反思”的前提条件;“扩展反思”是“延迟结论”的效益结果。

二、“设置问题——分聚反思”模式

提出“问题”,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形成“问题意识”,又是发展能力的关键途径。所谓“设置问题”,也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语文教学。问题要关联着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的、目标,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驱动力和贯穿线索。所谓“分聚反思”,是说有分有聚、分聚统一的反思过程。先是把教学目标任务分解为若干个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索,然后再把对若干个问题的认识聚合起来,形成问题的整合和认知的一体化。

比如,有位教师组织一堂作文指导讨论课,定课题为“寻找普通的精彩,写作真情的文章”,并把这个教学大目标分解为四个紧密相关的问题:一是“实,亲身实践有价值”;二是“真,体验生活有素材”;三是“新,独树一帜有神韵”;四是“深,悟出情理感动人”。教师遵循四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先是讨论“作文要实”,引导学生关爱自己身边的生活;接着讨论 “作文要真”,即真实感受与写自己的真实情感;再接着是讨论“作文要新”,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发现,选取新素材、新故事;最后是讨论作文要“深”,即作文要有情有理,就要敞开心灵,张显个性;有理,就要升华认识,创造境界。“实——真——新——深”形成四个紧密相关、环环相扣的问题环;而在一一分解、题题递接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社会体验、生活感悟、典型事例和生动叙事。这位教师说:“将作文法理寓于生活叙事之中,每个生活素材里都有一件故事,每件故事里都凝结着一种情思,每种情思里都蕴含着作文的方法过程。”在分解、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四个问题环“实——真——新——深”串联起来,加以集中和归纳,就形成了本课题的系统知识和完整理念。

三、“学科整合,迁移反思”模式

所谓“学科整合”,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对有关学科及知识的连接、渗透与结合。学科整合包括教学思想、内容、方式、手段等各种因素的整合。学科整合的优势,是能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实现知识的重组与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所谓“迁移反思”,即是反思的发散、扩延与转化,突出反思的灵活性和变异性,突出联想的品位和想象的价值。两者之间,整合是基础,是条件;迁移是发展,是变化。

例如,有位教师尝试了语文、美术、音乐的学科整合。课题为《小蝌蚪找妈妈》,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为:1.语文,美读感悟故事;2.美术,观赏电脑屏画;3.音乐,为朗诵、图画濡染情境氛围;4.讲童话故事与绘童话图画。教学伊始,优美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电脑彩屏呈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师生带着感情美读感悟课文。由美读塑造了小蝌蚪的天真纯稚的性格个性,感悟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内心世界;由电脑屏幕描绘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春天池塘环境,绿草、红花、清水及各种动物为故事凭添了生气;由音乐形成了故事欢快、明朗、清新的格调,烘托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氛围情境。在将文学语言、声画语言、音乐语言整合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反思的两种转换:一是由感悟故事情节向进入故事情境迁移;二是由故事情境体验向联想说话作画迁移。此节课以语文教学为主体,适当地引进音乐、美术手段,并由音乐濡染色彩缤纷的自然背景,由美术凸现动态的立体画面,赋予音乐、美术手段以人文内蕴和情思色彩,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作幻想,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创造性的迁移反思。小学生编讲了各种有情趣的童话故事,画出了不同构思的童话彩画,此节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四、“创造情境——形象反思”模式

篇7

可是,这些儿童剧的质量如何,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小米两岁多起,我们就开始了观看儿童剧的历程,我称之为“小女生的文艺生活”。在这些木偶剧、人偶剧、话剧、歌舞剧、皮影戏中,有高质量的,也有低水准的,为了让钱花得物有所值,更为了给孩子带来一场视觉、思维以及心灵的盛宴,久而久之,我摸索出了一套选择儿童剧的方法。

看品牌:在浏览儿童剧的演出信息时,不妨先看看是什么机构出品的,如果是中国儿艺、北京儿艺等这样的大品牌,那就放心大胆地去看吧。

咱没收广告费,但要说到儿童剧的品牌,还得是中国儿艺。小米作为其忠实粉丝,看过无数经典剧目,其中《小蝌蚪找妈妈》甚至看了三次之多。前段时间小米总在问我,什么时候能再带她去看一次《小王子》呢?当然了,她补充,没有《小王子》也没关系,中国儿艺演什么她就看什么――从这番话中,就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其出品的剧目有多信任和喜爱。

为什么中国儿艺能让看过的人都竖起大姆指?

就拿我们看了三次的经典剧目《小蝌蚪找妈妈》来举例吧。每一次看到小蝌蚪呼喊着妈妈时,我和小米的眼泪都会忍不住夺眶而出。剧中小蝌蚪看见垂老的妈妈时,哭着说:“妈妈,我不想长大!”青蛙妈妈满含着爱与不舍说:“我的孩子,可是生命就是这样啊!”――这不就是真实生活中的写照吗?孩子在慢慢长大,妈妈却年华渐逝,但爱,亘古不变。

小米看完后问我:“为什么小蝌蚪长大了,青蛙妈妈就老了呢?”我说,每个生命都是这样的,生老病死是必经的过程。小米听着听着,担忧地问:“那妈妈也会老,会死,会去湖底深洞吗?”我说:“是啊,就像青蛙妈妈一样。”

小米忽然眼睛红了,抿着嘴巴不说话,我问她,是不是舍不得妈妈?小米点点头,不说话,只是忽然就依偎在了我怀里。

我忽然,也跟着感伤了。

你能说,2岁5个月的孩子看不懂吗?你能说,这样的儿童剧有年龄限制吗?你能说,这样的儿童剧没有魅力吗?如果一个剧目,人们看了多次后还能被深深感动,说明从编剧到演员、从导演到舞美,都在用心打造。

就如著名剧作家欧阳逸冰所说的,“儿童剧不应是一次性甩卖的地摊商品,而是应该陪伴孩子们一生的,就像安徒生的童话,让人终生不忘,终生咀嚼,不断反刍,渐次加深”。在我看来,儿艺的经典剧目,就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看题材:不要被热闹新颖的噱头所迷惑,真正的好剧,不需要靠这些来拉拢观众。细读内容简介,选择有故事、有真情、有寓意的剧目,一出剧目的主创人员用不用心,一定能从宣传信息中看出来。

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看儿童剧?除了开心热闹之外,还希望好的儿童剧能够传达给孩子真善美的正能量。而现在的演出市场上,许多儿童剧打着魔幻的旗号,甚至靠动画片、电子游戏里的一些角色来吸引孩子,和那些粗制滥造的“山寨绘本”一样,没有一点营养。

好的儿童剧,应该要彰显真善美这个永恒价值观,就像中国儿艺的《小蝌蚪找妈妈》,北京儿艺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以及我曾经以为属于大人的童话《小王子》。

这也是中国儿艺改编的一出经典剧目。说实话,我过去对《小王子》不太感兴趣,因为它被过度解读后,反而让我觉得深奥晦涩。可这一切固有观念,都在带小米去看了这出儿童剧后改变了。

舞台剧《小王子》并没有华丽的背景或炫丽的灯光,仅靠五个演员与一个大提琴手,就把剧中“飞行员”、“小王子”、“虚荣人”、不愿实地勘察的地理学家、想要统治一切的却没有臣民的老国王、贪婪的商人、醉醺醺的酒鬼、尽职尽责的点灯人以及沙狐、蛇、狐狸等N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既有着原著的浪漫诗意、唯美忧伤,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充满了童真欢笑。尤其是虚荣人的那句“求求你崇拜我吧”,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小米时不时地挂在嘴边回味一下。在这样场景与演绎中,孩子领会到了《小王子》的智慧和哲理,学到了爱与被爱。

《小王子》的导演焦刚曾经说过:“我们希望这部戏能像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孩子心里,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发芽,渐渐明白曾经看过的经典哲理。”这就是我的选择标准,一出好戏,它的题材可以很广泛,可以改编自名著,可以是独创的新故事,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国内的。只要能让孩子在看完之后,能从心中萌发真善美与爱的种子,那就是一部好剧。

看口碑:基本上好的儿童剧都会一传十、十传百,看过的人都说好,那才是真的好,宣传网页说得再大型、再魔幻、再精美,也敌不过观众一句真实点评。

现在很多儿童剧都是根据名著、童话来改编的,比如现在市面上纷涌而出的《绿野仙踪》《爱丽丝梦游仙境》《黑猫警长》《海的女儿》《小红帽》等等,这些孩子熟悉的题材,更容易吸引第一次观剧或年龄偏小的孩子。但是,并非所有名著都适合搬上舞台,所以大部分主创人员都会对故事进行改编,改编后的质量是否有保证,就得擦亮双眼来挑选了。我的秘诀是:多打听多留心,口碑决定一切。

比如,都说中国木偶剧院口碑好,我也带小米去看过几次木偶剧,还不错,但他们排的人偶剧就鲜有好评。起初我还不信邪,冲着《黑猫警长》的名头带着小米去看了一次,结果实在被雷着了。大头套没有美感也就算了,把儿童剧变成一场闹剧又算怎么回事?当“白猪班长”出场时,小米郁闷地说:“他们演错了,是白猫班长呀!怎么跑出来一只猪呢!”而在其后与“一只耳”的斗争中,舞台上你杀我砍、你找我躲,完全是为了打闹而打闹。所以,往后我再没帮衬过他们的人偶剧,因为在网上看到其他妈妈的点评:木偶剧院的喜羊羊系列,简直是把儿童剧当成了低幼剧。

篇8

[关键词]幼儿;计算教学;兴趣;策略培养

培养幼儿的兴趣,应该首先了解幼儿的兴趣特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幼儿兴趣培养的有效性。然而幼儿的兴趣会随着所经历的环境与事物的改变而很快改变;幼儿的兴趣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老师和家长的恰当引导、激发下,幼儿的兴趣可以塑造和改变;幼儿的兴趣还具有宽泛性,天生具有较强的接纳性。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学习计算的兴趣呢?

一、选择恰当教学内容,激发幼儿计算兴趣

幼儿的注意力和成年人所具有的相似之处在于,对于熟悉的东西,容易熟视无睹,而对于不太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视而不见。因此,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不能仅仅着眼于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还要关注事物与幼儿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等的联系。在幼儿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幼儿实际的融合性来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应具有新颖性、游戏性等特点,如此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计算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将计算的对象确定为水果、小动物、小花朵等,因为这些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首先让幼儿乐学。

二、开展趣味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计算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领悟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趣味。幼儿最多的活动是游戏,因此,将计算的学习融合于有趣的、参与性强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比如,为了引导幼儿认识数的实际意义,进行计数的练习,教师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开展了“数字罐”游戏。首先准备一些贴上数字的饮料罐、吸管,让幼儿根据饮料罐上贴的数字,把相同的吸管放到饮料罐内,做到一边插一边数,幼儿的家长也可以首先在饮料罐内放几根吸管进去。然后,让幼儿核对一下数字是否正确,如果根数不足,就添加够数,如果多了,就拿出几根来。最后,从中随便取出两罐,让幼儿去比较哪一罐的吸管多,那一罐的吸管少。

三、通过讲述有趣故事,激发幼儿计算兴趣

喜欢听故事也是幼儿共同的特点,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幼儿的这一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幼儿在自然而然中去感受数字,进行计算。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擅长结合所教学的计算内容来精心设计故事,使所讲述的故事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能发挥出学习计算的作用。

比如,教师在教学“1+2”的时候,就为幼儿创编并讲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三只小蝌蚪游到了小河里,看到草鱼大婶问:“草鱼大婶,您看到我妈妈了吗?”草鱼大婶说,:“呵呵,可爱的孩子真乖,每人给1颗糖,去湖里看看你妈妈在不在那里吧。”小蝌蚪游啊游啊,游到湖里,看到乌龟大叔问:“乌龟大叔,您看到我妈妈了吗?”乌龟大叔笑着说:“这些孩子真可爱,每人2颗糖,去水塘看看你妈妈在不在。”最后,小蝌蚪在水塘找到了妈妈,妈妈高兴地说,:“孩子,你们手里有草鱼大婶给的1颗糖和乌龟大叔给的2颗糖,一共几颗呢?”讲到这里,立刻激起了幼儿计算的兴趣。这时,教师及时出示了两组糖,一组是1颗,一组是2颗,然后让幼儿加起来帮助小蝌蚪来数数一共几颗,幼儿很高兴地说出了“3颗”。

篇9

1、给孩子讲故事建议用带彩图的书,边讲边带孩子看图加深理解与认知。

2、适合儿童的故事书非常的多,有《小蝌蚪找妈》、《鲤鱼跳龙门》、《小牧童与小猴的故事》、《不爱吃药的小老鼠》、《狐狸家的晚餐》、《不睡觉的星星》、《胖奶奶和三只小猫》、《快乐的小鸡欢欢》、《鼹鼠找面包》、《老鼠学猫叫》、《三只小猪上幼儿》、《小兔多多过新年》、《小螃蟹找工作》、《勇敢的小刺猬》、《雀鹰和小鸟的故事》、《母鸡妈妈下的大鸡蛋》、《小猪家的摇钱树》、《机智的小灰兔》、《小乌鸦学艺》、《乌龟与野鸭》、《金发姑娘和三只熊》、《野兔和刺猬赛跑》、《小灰狼和狼妈妈》、《小熊红红的苹果》、《花羽毛的小松鸡》、《天空将要塌下来了》、《小老鼠打电话》。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一、从中国传统元素的视角看中国动画电影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动画电影,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视觉与听觉的语言形式,动画电影很多故事情节,比如:场景、故事信息以及人物性格特点等都要通过视觉向观众传递。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当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风格各异、形式多变以及辉煌灿烂的动画电影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既包括艺术形态的独立性,比如:我国传统的书法篆刻、剪纸、图形纹样、绘画、服饰搭配、建筑样式以及民间绘画等,其中为大众所喜欢的皮影、脸谱以及刺绣等各种元素也都在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内。[2]这些丰厚的底蕴我国各地域及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积淀及智慧结晶,现代的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态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演绎者。在我国传统视觉艺术文化的发展及继承,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的动漫领域就已经前后制作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猪八戒吃西瓜》以及《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大量为大众所喜爱的国产动漫电影,同时,这也在对动画电影中国化的探索上取得了丰富的动画制作经验,对中国动画电影的进步与发展有非常重大的影响。[3]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画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中国动漫研究人员就已经将现代的动画电影艺术与传统的水墨画进行了完美结合,从而制作出了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国产动画《山水情》《鹿铃》《小蝌蚪找妈妈》以及《牧笛》等优秀作品,这些水墨动画电影也为我国特色动画电影创造了一种新动画形态,即:水墨动画。我国的第一部水墨类型的动画电影就是《小蝌蚪找妈妈》,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中国水墨画,这种动画电影将动画片和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墨艺术进行了完美的柔和,中国水墨画中独具特色的笔墨惟妙惟肖地在电影屏幕上展现出来。[4]此外在《小蝌蚪找妈妈》的绘画表现形式上,对齐白石的作品《十里蛙声出清泉》艺术形式进行了借鉴,对小蝌蚪的描绘以浓墨开始,以淡墨收尾,虽然对青蛙的描绘只有寥寥几只,但是整体表现却非常生动,动画中的毛绒小鸡是通过变化着的墨色绘制出来,此外,灵动晶莹可爱的小虾,也似乎带观众进入了一个具有灵气的水墨世界。

要说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主要是对水墨花鸟形式进行的采写,那么,动画电影《山水情》就是从中国具有写意特点的山水人物绘画中脱离了出来,这些标志着我国的水墨动画电影达到了顶峰。[5]《山水情》的动画电影中,主要讲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钢琴家在回家的路上病倒,又得益于一位少年的帮扶,最后是老钢琴家在养病的过程中对少年赠琴和教琴的动画故事。这部动画电影中所出现的瀑布和清泉等景物都是对浓墨湿笔的巧妙运用,浓淡变化的水墨颜色是对不同影像的完美营造,云雾缭绕的山峦,烟雨蒙蒙的江水、清秀雅新的竹梅以及展翅翱翔的雄鹰。这些似梦似幻的景物不仅有大山大水的韵味,而且还有进入仙境般的高贵与优雅,使观看影片的观众为独具艺术魅力的水墨动画电影所陶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水墨语言在传统水墨动画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升华,同时又用电脑合成的三维影像演绎了一种新的动画电影形式。[6]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运用环球数码进行制作的、具有三维形式的动画电影作品《夏》,被全球最高级的SIGGRAPH赛事所入选。这部电影是通过对电脑软件的合理利用,在淡雅清新的传统水墨基础上,对其动画的转场效果和动画的立体感等动画影片的语言及画面效果进行了强调,在三维动画电影中,对浓墨重彩的虚拟的水墨世界表现更为丰富,同时也开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全新水墨动画样式。

在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其中角色的设计,这也是创作电影的主要组成部分。[7]影片中对角色的设计,必须用简练鲜明的形式对其人物形象及特点进行描绘和表现,这种艺术形式同我国的民间艺术造型形成了完美的契合,我国一系列的动画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对民间绘画视觉艺术要素进行了借鉴。其中有以视觉上的艺术形式作为影片的形象特征,还有的是通过民间绘画的视觉艺术对某一细节上予以采用。比如:国产动画电影《南郭先生》《猪八戒吃西瓜》以及《渔童》等,在对这些角色进行设定的过程中都是对民间剪纸中所塑造的造型特点得设计。动画电影《骄傲的将军》的人物形象设定中,则是运用我国民间年画元素,对将军的角色进行了完美融合,在民间的年画中,其门神造型比较威武与夸张,其娃娃则比较憨态可掬,而且体型比较浑圆,《骄傲的将军》中,将这两种年画造型进行适当的结合,使得将军角色既有将士的威猛,同时又有动画角色的憨厚与可爱。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最经典的一部动画作品就是《大闹天宫》,对这部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形象的设计可谓是我国动画电影的形象标志,这部动画电影中所有的艺术元素及角色造型都由我国民间美术起源,在设计这部电影的角色造型时,所采用的都是一线钩形,以色辅形的艺术形式,影片中各个角色在造型上都是对民间戏曲脸谱及年画艺术精华的直接吸取,带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力。[8]比如:孙悟空的三瓣嘴、桃子脸、灵动的黑眼圈;玉帝的柳叶眉等,这些形态美和人物的特点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二、国际动画电影在中国传统元素上的借鉴

目前,随着我国不断加大的动画影片市场潜力,再加上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中国动画元素越来越多地被国际上的动画电影所借鉴,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逐渐成为全球动画电影想要开发的珍贵资源,通过对中国元素的借助以使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得以扩大。[9]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动画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动画电影《花木兰》,它是以文学著作《木兰辞》作为创作背景,此外还有《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电影进行了多种中国绘画元素的大融汇。

动画电影《花木兰》中,主要讲的是一个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女儿代父从军的故事,其中可以发现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动画人对我国传统绘画文化的大胆尝试和借鉴,在整个动画电影背景中,对大场景的设计主要运用画面点散透视效果,对局部的设计主要运用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表现,而对服装的设计则是对我国南北朝服饰的还原,但是在影片场景及角色的造型设计上,则是对好莱坞式特点的沿用。

要说动画电影《花木兰》属于一部裹着中国外衣、讲着美国故事的电影,那么,后来拍摄的《功夫熊猫》,从画面细节到表现手段等各个方面都是对中国传统的视觉绘画元素的完美融合。[10]整部动画电影在进行背景及画面的制作过程中,是对我国水墨语言的巧妙贯穿,比如,世外桃源的落英缤纷,山林间的群山缭绕,云海间的笔走蛇龙等。又如:各种各样的书法艺术、建筑形式以及传统的图纹等等,每一个道具及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都进行了细化。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在为观众所赞赏的,就是对电影情节的切换,其方式耐人寻味,在电影的开头中,主要用我国民间剪纸的艺术姿态来对电影的背景进行叙述,随着故事情节不断的向前发展,到影片中阿宝追忆时,进行了水墨形式的巧妙运用,影片将电影情节的转换同我国视觉文化元素特征进行了完美结合,不得不让观众感叹其表现手法的灵动及我国视觉元素的神奇及魅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