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范文

时间:2023-03-15 08:0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政治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政治知识

篇1

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意识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意识的知识1.意识

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特点和表现: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中政治选择题怎么答1.抓住立意。

每个政治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认真阅读,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后,再看题肢的设问,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当然,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2.找关键词。

一般来说。每个政治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3.排查误项。

高考政治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排查法,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4.不得已,猜。

对于实在拿不准的政治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可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50%,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的得分机遇。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

高中政治大题答题技巧1审设问范围。这就要求明确答题时所依据的知识范围,看这个知识范围属于经济、哲学、政治,还是选修模块知识。在回答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设问范围是隐性的,需要结合设问与题干材料来确定;第二,答题所依据的知识可能具体到某一模块的某一知识点上,因此答题时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篇2

永远不能被别人夺走的东西只有三样:学到的知识、心胸中的梦想和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所以,我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胸怀大志的吃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1唯物论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3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4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5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篇3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1第一课:货币

(一) 货币的本质

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

1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5:货币与财富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三句话):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考点6:结算与信用工具

1.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考点7: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则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

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②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③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

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②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商在中国市场购买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将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④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2第二课: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考点8:价值与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个别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无关,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少,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小,则处于不利地位。反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大,则处于有利地位。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

考点9: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二者成正比关系

考点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改动的地方)

考点11: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注意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考点12: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求。(价格由市场形成)

1.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2.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考点13: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商品价格的变动,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变动,这种消费者收入的变动会导致消费者对商品购买量的变动,从而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改变,这被称为收入效应,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考点1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改动的地方p16)

1.调节产量。

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就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的使用量;反之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考点15: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1)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2)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3第三课:消费

考点16:影响消费的因素

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亦然。

(2)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会减少消费量。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还有物价的变动、居民的消费观念等。

考点17: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18: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

(1)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我国恩格尔系数降低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2)影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考点19: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

是一种理性消费。

考点20:消费行为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篇4

1. 知识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但对其基本涵义目前仍有争议,不同的学科解释不尽一致,即使在同一学科看法也不尽相同。完整的知识应当包括人类知识和个体知识,知识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知识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自然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各种媒体长期贮存,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狭义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客观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及其技能。

就知识与教学的关系而言,教学从一开始存在,就总是与一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知识,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现代教学论主张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尤其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从本质上说,知识与能力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教学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较高的效率,它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虽然并不就是唯一途径。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内亲身实践去获取无限的知识,更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教学更成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教。高中政治课具有理论性强和比较抽象的特点(特别是《哲学常识》部分),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把政治课当成空洞的说教。因此,政治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然要涉及到如何看待高中政治的知识和对知识进行分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出发点,精心进行高中政治的教学设计,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高中政治知识的分类 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助于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知识的分类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而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解,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从行为表现的角度看,凡是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概念和命题。命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如学习“市场”、“市场主体”、“市场体系”、“世界市场”等概念这样的单个命题所获得的知识就是这类知识。二是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如陈述“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所需要的就是这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死记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

(2)程序性知识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的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税收”的基本含义,可利用图表将其含义与基本特征联系起来统一理解,既可以让学生明确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又可以将学生从学习概念引向掌握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3个基本特征。还可以使学生懂得,税收的含义体现了其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又是概念的延伸和具体化。甚至还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明白:每个公民都应维护税收的权威性,应增强依法治税、依法纳税的意识。从而使有关税收的知识不断迁移,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3. 运用分类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优化的对策 课堂教学要优质高效地达到目的,完成预期任务,需要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础,由于知识类型的不同,教学的策略也应有所变化。如果置知识类型不顾,都采取同一种形式、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则其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1)高中政治陈述性知识教学。 一般而言,高中政治陈述性知识教学主要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学生一般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死记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过程,一定要注重意义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的理解过程。一些教师强调学生的“理解”,更多的要求学生的“自悟”,而不是通过千方百计地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悟性”。

为了解决好地这个问题,就要按照认知结构理论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并讲清二者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次,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和提取的关键是编码,教学设计以知识理解为核心,才能有利于按意义进行编码、组织、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储存,也便于知识的提取和回忆。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检查这种能力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陈述学到的知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反对建立在知识理解和认知结构形成基础上的知识记忆。

(2)高中政治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应用概念、规则、原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概念与规则(陈述性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变式联系,以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则解决问题。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所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则,这一点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相同。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部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如何将储存在头脑中的原理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

篇5

【关键词】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选题缘由

(1)教师教学活动的切身感悟

在高中政治新知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过程,发现高中政治教师在分析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以外学生还具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以至于导致教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差,课堂教学出现了“重复灌输”、“脱离生活”的低效现象。

(2)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高中生源较复杂,个人家庭生活背景多样,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从小学到初中的受教育环境不同,造成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经验差异很大。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迁移、拓展应用等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这也是研究选题的一个重要缘由。

2.研究意义

(1)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本质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是体现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落实德育功能与学科人文素养的需要。高中政治教学必须源于生活,是要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其操作性很强,并且融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环节很多。

(2)有效地推进本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表现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通过科研引路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打造高效课堂,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是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在相同的学科知识储备的条件下,由于学生生活的地区、环境的不同,会造成生活经验上的差异,由此会影响学科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的差异研究为同属于生源复杂学校的高中一线政治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一个借鉴,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研究假设

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紧密相关。学科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以生活经验为起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增加关联;促进新问题的生成;是学生自主理解构建新知识的元认知和桥梁纽带;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生活经验的最大价值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实现增值。

2.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名优教师。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尝试开发适合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打造高效课堂。

四、研究内容

(1)遵循生活经验对学科知识的促进作用的研究假设,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探索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有机整合的方法、策略。

(2)通过调查、访谈、学生作业、试卷作答等数据或采样分析,以实证的方法探讨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如何为学生的学习增值、进一步指导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到底是什么状况,与教材中提供的有关生活经验的事例的差距在哪里?理解教材知识所需要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有哪些不同?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学生到底需要获得哪些经济知识。

(2)实证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导致学生学科知识学习差异的证据收集、跟踪分析,探索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

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申报,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明确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式及其他前期准备工作;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状况,洞悉学生生活经验积累情况;

第二阶段:探索、研究阶段(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

通过教师自身广泛地探索,采用实证研究路径,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给学生不仅提供一些社会经验,还要提供学科知识脉络、框架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且取得好的成绩。此阶段要重点探索在不同生活经验下,怎样有效地实现与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积极寻找这种整合的差异性及解决的办法,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着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成果形成、总结阶段(2013年2月至2013年4月)

通过实验研究,认真撰写好研究报告,形成相应的研究论文,整理好课例、教学设计等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后提交鉴定。同时,进一步扩展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在相同知识储备的条件下,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的差异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

1.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差异,是高中政治新课程向纵深化推进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学生生活环境、生活背景存在很大不同,生活经验内容和层次各异,新课程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不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重视知识的感悟、生成和实际运用,重视多种形式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独特感受。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高中政治教学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的基本特色。

思想政治课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向学生灌输晦涩的学科理论观点,而在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学科基本观点,科学地回答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整合所面临的困境

新课程要求从生活体验中归纳知识,或将知识还原于鲜活的生活之中,这两点的实现都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只有学习生活经验,而社会生活经验贫乏,想让两者相加,教学中,就出现两者难以兼顾,实施教学必然花费大量时间的现象。社会经济生活的高速变化,政治学科理论的不断更新,也对教师原有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提出挑战。

2.思考与建议

(1)学生客观存在的生活背景差异,要求教师要认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把差异看成“教育资源”和“教育时机”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2)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仅要学知识,也要学“经验”,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应是”研究者”,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学科素养,涵养身心,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篇6

【关键词】民族高中;时事政治;高中政治;价值;应用措施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课程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也需要顺应时展,做出适当的改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应该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就目前高中政治的教学情况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性的知识讲解,而往往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际价值和知识的趣味性。而应用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政治教学,就能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为此,笔者对此进行了以下的相关分析和探讨。

一、时事政治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能够拓展教学内容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中政治教材虽然也进行了适当的改变,但是,教材中的图片以及案例等,相对于实际生活和社会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政治考试中所出现的背景材料大多是一些时事热点。如果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时事政治,教师就能通过时事政治对那些理论性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最终就能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

(二)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用时事政治,学生就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就能合理地将其运用到问题的分析解决当中,最终就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政治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由此可见,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用时事政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三)能够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任何一门课程教学都是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是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下接收知识,而应用时事政治就能有效地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因为在时事政治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自主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和探究,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有成为主体,才能真正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最终就能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2]。

二、r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教师需要加强对时事政治的重视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将时事政治有效地应用其中,教师首先就一定要意识到时事政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这样才能真正将时事政治的应用价值发挥出来。针对这一点,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良好的政治教学课堂,让学生处在一个较为和谐并且自主的学习环境中,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社会和生活加强关注。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网络对现如今所存在的一些时事政治进行搜寻,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就能为今后时事政治的应用打下基础,发挥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价值。总之,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要想得以体现,教师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

(二)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真正发挥出时事政治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兴趣。比如,可以专门针对时事热点来举办专题讲座,这样能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因为生动、形象的专题讲座本身就是对当前时事政治进行具体的分析,而这种新鲜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就能提高教学效果[3]。例如,教师在对“征税和纳税”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今日说法等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情境演示,通过这一方式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对这些时事政治节目进行关注。之后,我们还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以此来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并且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高中政治知识点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掌握。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使用的合理性会直接对时事政治应用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灵活、合理运用。

(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渗透时事政治进行教育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时事政治的价值发挥出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时事政治的渗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渗透,通过穿插讲解的方式把时事政治的价值发挥出来。比如,在课前5分钟,教师可以应用时事政治将本节内容引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且自己在其中做好指点,最后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时事政治进行总结,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海外孔子学院这一时事热点来对学生进行扩展教学。通过这一时事热点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投身到这一课时的学习当中,最终就能将时事政治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显著的作用,能够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能促进师生教学地位的转变,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渗透时事政治教育,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贤学.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2(51):78-79.

篇7

(一)设计时事板报

首先,教师应该对高中生进行组织和分配,利用班级黑板进行时事政治板报设计。设计的主要年内容包括近期国内外大型事件,例如: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的举行、朝核问题、MH370失联问题等等。通过这一方法和手段能有效让学生把握所学的时事政治内容,并较好的就教材展开系统全面的分析。另外,还可以通过举行时事政治竞赛和演讲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导入时事新闻加深学习印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可知,课堂中对时事政治的引入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在主题教育中提高感情基础,这也在时效性上给予政治课充分的肯定。在针对时事政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首要做到的是导入国内、国际大型事件,继而引入课堂内容,比如: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问题,使同学们利用政治、经济以及哲学等眼光和思路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由此,可以让同学们了解最新社会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材滞后、枯燥的缺点。

(三)作业与练习中引用时政材料

政治课堂作业或练习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巩固知识,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教中深入练习,合理带领学生在政治理论的基本前提下,进行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并充分挖掘政治内涵。由此,不但能巩固政治的基础性知识理论,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准确把握时代规律和特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更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高中生政治知识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实现极佳的教学氛围和效果,一般而言,现今的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以及好感,可以把新颖、新鲜的事物引入课堂,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够让学生会作出自己的分析,还能使学生相互间实现评论,进而准确、全面、系统的进行讨论和分析,实现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这也对学会生的总结和归纳知识点最为有力。

(二)有助于转变高中传统政治教学观念

一般而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对有效转变传统政治教学课堂模式,实现全新的政治教学极佳效果。新课改下的高中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传递的主要对象,而已经演变为课堂教学的新主体,由此以来,就要教师在公平、平等、开放的政治教学环境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兴趣并予以激发,系统合理的引导学生体验和观察社会生活,从而不断提高中生在面对各项问题中的判断能力,积极把改变高中传统政治教学观念引向深入。

(三)有助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合理的引入时事政治能完善教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利用教材内容和方法解决对时事政治的基本问题,并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抽象化,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第二,将时事政治引入到实际教学课堂中,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作出思考和判断,能延伸课堂、丰富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爱国情怀。第三,时事政治的引入和运用,能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习过程中对社会事件进行关注,有效防止学脱离时代轨道。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政治;应用研究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对高中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高中教育是学生教育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所学对以后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的改革也正处于初级的状态[1]。如何让高中的教学发挥得更好是每一位老师需要深思的地方。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本质。老师的教学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度,而高中教学最能体现其生活本质的当属政治老师。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把时事教材运用于政治教学中,是高中政治老师应当把握的一重要环节。

1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现状

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的一门学科[2]。在现阶段的时事教学中,老师一般运用3个步骤来完成:时事热点专题、时事新闻、时事评述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其中的时事例子,在整个高中教学中,时事教学针对的学生不相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就不相同。当出现时事的例子时就让学生自己讨论。例如,当政治老师在教育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时,大部分政治老师就是将门捷列夫发现圆周率的例子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运用于时事教学中,就会出现诸多的问题[3]。首先,将时事教学流于形式。政治老师好比一台电视机,播放完了节目就结束了的那种。其实,时事新闻对高中的政治教学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开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对时事的热点讲解仅存于表面,并未深入其中。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容易对知识点的掌握只在于表面。最后,对时事的评论缺乏客观性。在高中阶段,老师、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在时事的讲解中,老师只讲述自己的观点,对时事缺乏客观、冷静的思考[4]。一味追求快速的完成。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接受这样的时事教学,对社会的认知度明显就不会很高,而且老师在教学时很难将政治与时事联系在一起,容易脱离教学的本质。

2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中的应用

高中的政治教学应当与时事政治相联系。时事是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一个窗口。根据高中教学阶段的特殊性,政治老师应当好好运用时事政治对学生的作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度。

2.1 联系时事,把握政治与其中之关联

时事教学,就是联系国内外的形势,国家的各项政策、路线、方针运用到政治的教学中。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5]。一般的时事具有很强的实际性,且新闻性非常强,能够让学生在其中体会更多的趣味性。在政治的教学中,穿插一些时事的材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政治的教学与时事教学相互渗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要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政治的教育能够与国家大事相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枯燥的政治教育提升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兴趣。

2.2 结合事实,强化政治教育

新闻来源于生活,根据教学的目的,将新闻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素材,不仅可以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还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时事新闻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鲜明的思想性。在政治教学中,用新发生的新闻作为教学的材料,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能够让他们对社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识点虽陈旧,但是材料是新的,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对知识点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2.3 时事资源,政治课的有效性

课堂的学习是为了提高知识在自己身上的效用性。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利用时事的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教学应当符合一个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能够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时事资源利用得当,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体验时事的最新近况。利用时事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每一本课本的编排中,知识点就是那一些,如何对课堂内容进行丰富,政治教师就应学会就地取材,把握好生活中能够运用的每一个素材。时事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在生活的气息中学习所要学的知识,对学生知识点的把握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能够在课堂之外自主地进行知识搜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 结语

时事政治原本就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时事的教学能够运用得恰当,不仅对学生知识点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能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国家的最新动态,而不像外界的人所言,纯粹属于读死书的书呆子。高中政治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外界学习的捷径,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中政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好好运用有关的时事教学,莫让政治教学仅存于表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其中,学好时事政治的同时,学好高中的政治。

参考文献

1 张帮改.以时事政治为依托创设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情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2 贺海东.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实践与探索,2013(5)

3 周东静.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3(9)

篇9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作用;运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高中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升学压力的增加,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及时政热点不够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使其在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本文就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谈政治课堂融入时事政治的有效措施及积极意义。

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学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政治课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感悟能力都有严格要求。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背景大都来自时政,来自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的背景材料就是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建设。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时事政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熟悉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在教学高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部分时,可以引入2016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讲述故事 弘扬精神”的内容。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另一方面拉近了距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给课堂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活力。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和精神,还让学生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要我们不屈服,不后退,咬牙坚持,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读社会热点的能力。如在高二“当代国际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的相关时政材料,让学生了解G20,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读时政材料,从而在时政的解读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谓一箭双雕。又如在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国庆假日旅游消费等新闻素材,让学生了解目前中国部分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能比照自己及家人的消M行为,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见,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时事政治为背景巧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解读问题,并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更好地锤炼自己。如在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时,教师可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考题。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但学生愿意去尝试,去挑战,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教学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入与时代相契合的知识点能扩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使他们积极进取。然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政治内容多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了突出时事政治教学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对实施时事政治的重视

为了课堂的生动性及课堂效率,教师备课时应考虑时政与教材的结合以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课前认真筛选时事政治,选择对课堂教学有最大价值的时政材料,以期通过时事政治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如选择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材料等。

创新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时事政治在高中课堂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起、创办社团。社团活动多种多样,如时政热点专题讲座、演讲、辩论赛、时政知识竞赛、出版时政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寒暑假撰写时政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其把握时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众论天下大势,观看四海风云,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师把时事政治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自觉关注。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篇10

一、高中政治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政治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重视卷面上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能力方面的考查。

很多教师通常以卷面上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能力的高低,过于追求课本内容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类型的考试。就政治这门科目而言,应该格外关注学生在心理、智力和兴趣方面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大部分学校往往不能够专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造成了学生培养方面的一些偏差。

2.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考试形式,开卷考试逐渐沦为了一种形式。

在我国的大多数高中学校中,闭卷考试往往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考试形式,而且在学校的考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考试形式比较传统,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和检验,有着其他考试形式不能比拟的优势。但是,重视闭卷考试并不代表着开卷考试不重要,开卷考试涉及的知识点是十分宽广的,不仅有课内知识,还包含课外知识,这其中的题目大部分都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3.文理科态度不同。

虽然全体同学都会进行政治科目的考试,但是理科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文科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也是十分随意,这样的备考是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考试结果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没有原因,高考的旗帜效应就是问题的原因。高考要求的科目使劲学,高考不要求的科目则是肤浅学,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二、高中政治考试方式的问题解决策略

现阶段,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中,学生将在6门等级性考试里选考3门 ,作为高考改革先行者,两地均提出了“3+3”的高考模式,即除语数外必考科目外,考生还可在6至7个科目中选择3门考试。此外,上海高考成绩缩水为660分,浙江保持750分不变。这种高考方式从分数公平走向内涵公平,同时高考将选择权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和学校,但是,这样多样化课程教学将引发中学办学模式改革。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来分析和探讨高中政治考试方式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方式。

1.考试方式要符合政治科目的核心定位。

思想政治课程能够培育学生优良品德,也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因此,高中的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类型的教育,教师们要通过政治课堂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和提高。

教师除了讲授有效的政治理论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性评价。常见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诊断性评价,二是形成性评价,三是总结性评价。通过评价,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价。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在考试中体现评价的相关内容,这就涉及了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原则,也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出现,只有这样,考试才能够符合政治科目的核心价值定位。

2.考试方式要多样化。

在国内高中的思想政治考试之中,卷面考试是最为常见的考试形式,然而,在许多国外的学校中,卷面考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我们可以适当学习一下西方的考试制度,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之处融入我国的政治考试中来。在英国,公民课是一门思想道德培育的重要学科,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品质的合格的公民,这其中涉及对公民的评价。在英国,大部分的公民课教师都持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公民教育的目标是不断改善人们的行为,让他们比以前的自己更进一步,而不是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标准。这种观点是颇为先进的,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体,因此共同的评判标准可能不会适用于所有人,这样一来,每个人与自己相比更能够体现出教育之后的成果。

3.考试要以人为本,减少功利化。

当代社会是一个步伐逐渐加快的社会,人人都在和时间赛跑,都在和金钱赛跑。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之中,功利化思想是比较严重的,我们往往过于重视高考,而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去功利化,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变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及时地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评价,真正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而努力,在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同时兼顾高考,帮助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所谓以人为本,主要就是指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护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两者之间应当充满信任与关怀,从而构成沟通的教学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改善相关的教育环境和考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