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时间:2023-04-11 13: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环境 职业定位
大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既可以接受师长的指导,又能与同学切磋交流,还可以作为生涯发展的纪录,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过程也就是付诸纸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包括扉页、目录、正文三部分。正文包括引言、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与结束语。正文中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实施、评估调整是生涯规划书的重点内容。江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而高校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文通过分析江苏4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00份,发现近两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参赛作品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探索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深入、客观。自我探索一般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优劣势等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100%的学生用到了心理测评的量化分析,但使用并不科学合理。其中有53%的学生并不懂心理测评,只是在模仿,也不会质疑测评的准确性。76%的学生缺乏自我的质化分析,不会用生活事件与经历来说明自己的特质,从总体感觉自我探索很简单。另外,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既然个人素质测评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那么,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之间应该有比较密切的逻辑联系。在这100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中,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素质测评结果,无法把个人素质测评结果与职业生涯选择的论证过程融合在一起。
2.外界探索针对性不强,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外界探索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分析、学校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并进行外界探索小结。外界探索,不是没有目标地探索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职业环境,而是基于自我了解的定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分析。如根据自己的兴趣,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领域,然后着重对这些环境的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最后再反过来思考环境对自己的新要求是什么。但生涯规划书中,30%的学生纯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家庭、学校,没有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联系。在分析社会环境时,39%的学生只是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泛泛而谈,而对自己的目标职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要求及面临的形势分析不够或不到位。对于职业环境的分析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渐进性,从行业、职业,到单位、岗位等。宏观的环境因素为小环境提供了发展背景,而对于职业的探索,只有具体到较微观的部分(如某个岗位、某个专业方向),才是比较有效的、有导向性的。但目前学生对职业环境分析普遍较弱。
3.职业定位中职业生涯目标制定不够客观、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符合逻辑与现实。目标选择不够客观、明确,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模糊不清,在职业生涯规划书中一会希望成为公务员,一会希望自己成为人民教师等;有的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定得太大,目前,比较多的学生属于后者,要做总经理、总设计师、科学家等。现实发展与未来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不统一,逻辑性不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也不符合逻辑与现实,主要表现在没有把自己过去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而且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密切关系的“亮点”展示出来,特别是不少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
4.计划实施过于繁杂,不利于执行。计划实施,也就是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一个详细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方案,包括计划名称、时间跨度、总目标、分目标、计划内容、策略和措施等。行动策略与行动计划要清晰、明了、准确,但37%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不能让人比较轻松地看明白其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的因果关系。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毕竟不是工作日程安排,因此必须注意繁简合理、详略得当。
5.对评估调整部分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结果的情况以及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主要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时间、调整原则、备选方案。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评估与调整”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然而,有些同学在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时,对论证过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结尾的“评估与调整”。另外,调整不是360°大转折,而是应该在利用原有优势和条件基础上的优化组合,在调整中达到提升。备选方案应该是积极的,备选方案的制订也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自内而外”的规划过程。比如在前面自我了解部分,学生得到了许多推荐的职业,从中选择自己的最佳方向,那么,在制订备选方案时,也需要再选出第二个方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有些还采用辅导与咨询、讲座、在线职业规划系统和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来解决当前的学生问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越来越被高校重视。但是,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地位是相当排后的。从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来看,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有的高校购买了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这对学生认识自我很有帮助,但学生并不知情,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作测评,也没有相关的人员负责。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只是一部分人参与,并没有达到全程化、全员化的目标。
2.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首先,教师能力有限。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在高校,大多数教师的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相关性很低,这就导致教师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或不自信,如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不会用,或者会用但不会解释,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把握不住重点。其次,指导教师人员不足,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少并分散工作,没有交流、分享,更谈不上一个团队。最后,教师精力有限,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这一工作,在完成自己的职工作后,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限了。由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个别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满足了面上的基本发展后,应着手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每项工作的价值落到实处。将观念的普及方式更为精细化、目的更明确化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更明显。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学生对自我探索的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自我探索。自我探索试图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准确及时的回答能让学生知道内心的需要,清晰自己的能力,从而能够依据自身和实际作出选择,而不再是跟着感觉走或人云亦云,由此,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再结合职业环境探索,那么就可能比较容易准确地把握职业选择方向。自我探索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涉及较多也较难把握的是心理自我,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外人很难介入。若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就必须投入其中。当然对心理世界的探索也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很多时候还需要联系现实,对照问题,勤于思考,积累每次探索后所获心灵之感动,进而洞见更远的自己。自我探索不是理论,更不是哲理,自我探索本身不只是弄懂事实、学点知识,更多要参与其中,提升能力,获得体验。对大学生而言,自我探索重在自己的信念和理念,至于方法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式标准,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将自省、他人评价、职业实践、心理测量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当然,自我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需要不断跟进和总结。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5日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建立创新型国家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发挥其优势,使之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时代引领人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尽其可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大学生充分考虑个人的性格、能力及事业发展的阻力和助力,做好妥善的安排,通过充分发挥自我潜能,运用各种资源达到探索阶段的生涯成熟,并最终实现既定的理想抱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专业训练掌握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倡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让大学生面临重大生涯发展选择时能理性思考,增进他们个人职业生涯决策的品质,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标为:
首先,使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概念,了解、接受和发展自我,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认识职业生涯发展信息,建立和完善个人的价值观。
其次,使大学生准确判断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态和工作价值观。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技巧,能准确界定问题,并运用各种信息科学分析相互间的利弊得失,力求做出最适合的决定。
第四,使大学生通过规划和选择,找出最适合和匹配的生涯路径,同时熟悉职业生涯决定的过程。
第五,使大学生能调整自身特质,适应潜在生涯选项和工作环境,并能拟定完成目标的计划与策略。
最后,使大学生具有面对社会变迁、科技不断发展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含自我评价、职业生涯选项、相关工作经验、寻找工作、职业生涯改变五个步骤。
自我评价是指大学生收集有关自身的信息,包括价值、兴趣、性格、能力、个人特质与期望生活形态等,以协助了解个人和职业选择的关系,探索自我知识与个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做出有关职业生涯的决定。其内涵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工作价值观,评估职业抱负和动机水准,描述个人特质等。
职业生涯选项指导大学生探索未来的工作世界,通过做决定的过程进行缜密思考,将选择的职业范围减少到足够小的范围,产生特定的职业选项,以免在选择时被信息淹没,失去方向。其内涵包括:学习进入每一生涯领域所需具备的条件,学习参与和个人兴趣、专业有关的课程实践;探索所需具备的教育和专业、职业训练程度;学习所需具备的工作技巧和经验;规划学科和生涯的可替代选项,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关工作经验指凭借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就业实习、挂职锻炼、志愿者工作和社团活动等,获得相关工作实际经验,并对本人的职业选择进行评估,做出明确的生涯决定。其内涵主要有:学习、积累与个人兴趣、专业领域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尝试新技巧和多样化的工作经验;决定要从事各项工作的单位类别;评价各种工作价值观、工作技巧、工作环境、工作职责等;评价实现生涯目标所需的课程、训练和工作技巧。
寻找工作指协助大学生为寻找工作做好准备,开发推销自己的技能并付诸行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申请工作职位。其内涵包括:准备个人简历、求职信、推荐表,并完成申请流程;学习寻找工作的策略,温习申请职位所需的核心专业知识;学习和演练面试、笔试技巧;了解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资助渠道。
职业生涯改变指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后发现本人与选定的专业不适应,在许多方面存在严重冲突,不得不进行专业转换。其内涵包括:回顾和重新自我评价;通过专业强化和扩散性思考拓展现有的专业;决定是否做生涯改变或促进生涯发展;确定所需具备的新技巧;寻求并获得促进专业成长的其他专业学习、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或实习培训;改变学习、工作之外的生活形态,规划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周密且富有弹性,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大学生应培养自己独特的眼光,制定前瞻性、长期性的生涯规划,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适时调整生涯规划,以有效地掌握未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程原则。大学生生涯规划要对个人的整个生涯过程做全盘考虑,妥善安排,设定生涯目标和理想,科学设计完成生涯目标的各发展阶段的生涯活动。
2、实际原则。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很多,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要有事实依据,不是纯为美丽的幻想或不着边际的梦想,否则可能延误生涯良机。生涯途径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若一定要寻找,只有依靠自己,寻出内心的磅秤,选择自己最可行的途径。
3、具体原则。在生涯规划时应收集生涯发展的相关资料,如自我知识、工作世界的知识和环境等,并安排生涯发展路径,这些步骤必须具体可行。
4、可评估原则。规划完成后,就必须根据规划的内容与进度逐步实施,因此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这样才能掌握规划的执行状况,评估当前的生涯发展进展,并可作为下次修订或制定新规划时的参考依据。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或标准,容易拖延具体行动,并因缺少必要信息、前期准备不足而影响进度,最终无法实现生涯目标。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分析
(一)自我分析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体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和调控自己,由此在环境中获得动态平衡,以求得发展和自我实现。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自我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将直接导致职业生涯目标的可行度和持久性。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分析必须全面、科学。自我分析不仅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状况、心理素质、专业学习程度、实践能力等自身基本情况的全面掌握,还包括综合自尊取向、才能取向、家庭取向的职业价值观再现、职业能力及适应性的预测。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结合他人评价,正确进行优劣势分析,扬长避短,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做出生涯目标的最佳抉择。
(二)目标的清晰化。大学生在科学的自我分析后,下一步要确定符合自己特性和内在需要的目标。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我选择,首先是对人生目标的规划和选择,目标是行动的依据和指南,要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它是一个终生追求的方向。因此,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优化、行为选择和智能的建构。当然,目标的清晰明确不等于目标的僵化死板,在确定目标时,目标应富有一定的弹性,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所需要的核心知识与能力结构、经历应该大致相同,否则就无法实现已有资源的正迁移。每个大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下,所占有的资源是不同的,但是资源的活用,各方面的因素配合恰当,产生一定有利的条件,并善于利用这些条件,能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
(三)设计的信息化。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掌握是大学生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保证。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求采集信息及时准确,包括自身、环境以及达成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其次,要求科学周密地分析信息,并做出未来的发展预测,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第三,合理运用信息。职业生涯规划是个动态的过程,要求我们合理地运用信息,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人与职位相协调。
(四)评价的多元化。成功的职业生涯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追求的目标。由于社会职业和人的素质、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职业生涯的成功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相对性。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的人追求的是社会地位和声望,有的人追求财富金钱的拥有量,有的人追求工作内容的丰富化等等。同样,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生涯成功的含义,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与方向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但总体来说,职业生涯成功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判定的标准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职业成功全面评价,必须综合考虑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因素。
成功和失败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是操纵在自己手里。大学生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内心及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的主线就是“侧、定、学、干、评、发”。在这个过程中相继发生需要、动机、主动性活动、自我建设、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过程的关键在于自的获得,获得自就是掌握住自己的主动性。控制是一种重要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选择、自我决定可能会形成更大的自治。这就是个人发展的一种连锁过程:自我意识的表现自我建设自我控制及个人发展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以大学生好的就业为终结,而是为其提供一种“自我组织学习体系”,促成主体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人的身体潜力、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
主要参考文献:
[1]任素娟.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经营与管理,2011.12.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人才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户籍制
度改革不彻底、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加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滞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偏颇等多方面原因,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客观上迫切要求重视并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一、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困境
(一)缺乏正确、全面地自我认识。就业期望互相攀比,对工作条件和薪水都要求比较苛刻,产生了自傲的心理。面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压力,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容易产生自卑和不知所措等心理。
(二)对社会的认识不充分。在对待自主择业的问题上,有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职业常识,对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了解不够深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显得信息不足,没有正确的应对措施,在一段时间内显得恐慌、迷茫、无奈、无助。
(三)对就业的认识不到位。就业焦虑普遍存在于大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很多学生想通过考取研究生来缓解就业压力,但是担心自己失败了怎么办?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接纳、不认同,担心自己的专业缺乏竞争力。
(四)学生的主动性不足。有些学生害怕竞争,平时又不进行就业准备,或者是想依赖家长、或者是想依赖学校。缺乏应对现实的心理准备。
(五)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有些学生在升学就业中遇到困难,自己茫然失措,甚至悲观失望,产生偏激行为。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
在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要在注重“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与竞争和合作并存的人类共有的生存法则和世界进步规律;帮助每个学生享有充分、自由、愉快的生存空间和生长环境,并很好地体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通过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点,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正确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化解人生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危机,使事业发展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作为21世纪的高等院校,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担负起繁荣社会、为祖国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光荣使命,更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导大学生做好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开发,从而使大学生就业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
三、我国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必要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方面,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有着较成功的经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中由于受传统的家庭的家庭教育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的束缚,学生自我独立性差,普遍缺失自我成长和管理意识,自我成才缺乏必要的前提、途径和方法。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少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所选专业内涵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往往是家长决定,个人的选择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选择和个人的将来所从事职业相去甚远。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也很少涉及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要“西学东渐”,要学习西方国家较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计划。 转贴于
四、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应包括评估自我、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多指大学一年级,被称为准备期: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都在起步阶段,通过短期的学习,在初步掌握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职业生涯顾问、辅导员、导师以及家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所想从事的职业和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在交流拓展的基础上,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等基础知识,为可能的转专业、考取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准备。另外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
第二阶段多指大学二年级,被指为塑性期。学生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假期或学习之余,学生利用好做家教、或到企业开展调查、或到车间参观等社会实践形式,提高自己责任感、主动性和毅力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同时加强在英语方面的提高,增强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拓展自己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并定期参加导师的检测和评估。
第三阶段多指大学三年级,被指为拓展期。学生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开始尝试走向社会,搜集公司信息,寻找实习单位,并确定自我的发展方向。在运用所学知识时,要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步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学术的创新精神。同时参加与自我职业目标相关的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在职业生涯顾问、辅导员和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撰写求职简历,了解获取企业信息的渠道,利用学长和校友询问往年的求职情况和市场所需,尽快明确职业定位。
第四阶段多指大学四年级,被指为分流期,也指目标确立期。学生在总结前三年职业规划发展的同时,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在职业生涯顾问、辅导员的指导下强化求职技巧,进行现场模拟面试等训练。考研的同学应积极调整心态,把考研定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但同时也要兼顾有策略的就业,要两个目标并重。
对于不同阶段,学校和各学院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并制定严格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方案:一年级开展认同专业的教育,在制定学习规划的同时,明确专业与职业、职业与事业两大关系;二年级开展对社会的了解的教育,制定好升学或就业之间的矛盾;三年级在了解就业政策的同时,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四年级进行就业技巧等方面的专业训练,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集体指导教育和个别指导教育相结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学生在性别、家庭、性格、学习状况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职业辅导规划时,不能仅仅只停留在集体共性的指导上,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二)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职业指导课。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专门性高级人才,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学校定期聘请教育知名专家举办专题报告,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同时开设专门的实践性课程,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就业模拟、专业学习,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展有特色的贯穿于各年级大学课程学习之中的创新教育课程。
(三)教学模式要有创新。让大学生在专业化的学术氛围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要学有所获,需采取专题教学等方式。如在大学二年级组织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应聘;在大三前半学期,聘请知名企业人士做关于市场动态的报告,同时利用高年级学长开展经验交流会,交流学习经验和就业体会,从中增加对就业的感性认识,学习更多的就业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根据就业市场所需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学生专业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景。能否为社会输送适合社会所需的专门性人才,关键是看专业是否合理。“出口旺进口才旺”,一个好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未来何在?一个学生未来能做什么?为此在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辅导的过程中学院和专业教师要全方位的走向市场,了解市场所需,及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调整专业设置。
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万能钥匙,但是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和科学的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将终身受益。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来说,应尽早考虑和规划职业的未来。而作为高校应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应把职业辅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工作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辅导的目的只旨在于帮助大学生尽早的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增强自我创业能力,是全面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发展的切合点。
参考文献
[1]隗翠宁.从就业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篇4
关键字:大学生;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89-01
在规划职业与生涯的探索过程中,大学生集中的表现出了以下几个观念误区:
第一个误区,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大学生把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规划相混淆了,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不然,文字上的不同已经明确了其不同的含义。
职业规划就是通过规划的手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职业规划的核心标志,这个适合就是更多的在分析自己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在环境的情况下做出判断的,适合的简单判断就是“人-职匹配”,这其中要分析三个因素,一是“人”,“人”就是大学生自身,由包括性格,理想,价值观,道德等的内在因素和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的外在因素所组成,分析“人”就是分析自我的内外两方面。二是“职”,“职”就是行业,职业,企业,职位等外在因素(简称为三业一位),三是匹配,匹配就是“人”“职”互动的和谐适应。从寻找适合职业的角度上说,把职业规划称为规划职业更容易理解其所代表的涵义。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最快最佳的实现职业理想,从而实现职业上的自我价值,二是因其职业理想的实现对个体生涯其他理想的促进和实现。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上的集合概念来说就是,职业规划包含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于生涯规划。
第二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功利的为找工作而准备。在大学阶段规划职业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而职业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位了一时的高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为了找到高薪的好工作。有这种误区的人一是不明确职业规划的作用,二是对好工作的标准有误解。
职业规划的出发点首先是适合大学生,其次才是薪酬高。所以说,职业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适合的工作,除此之外才是追求高薪水。而如果你真的找到了适合的职业,那你是一定可以拿到高薪水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因为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工作,你会把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那业绩提升的同时必然是薪水的增长
第四个误区,职业规划没有变化快,做规划没意义。有这种意识的大学生混淆了规划和计划,规划和变化的关系。
计划是一种较主观的思考安排,而规划则是将主客观都考虑到的一项思考统筹安排。我们说职业规划是考虑了自我,环境,学业,理想,通路等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后,结合自身理想价值追求而确定的路径安排,并且融合了职业判断,职业创新,自我管理等修正步骤在内的整体系统分析方案。制定了规划之后,随着问题的出现,如考虑不周到,执行不到位,部分大学生就会有放弃规划而顺其自然的想法。而规划出了问题不一定是规划本身的问题,很可能是制定者本身的问题。
第五个误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无关的。很多大学生都会误以为大学是大学,尤其是大一,大二是不用考虑就业/职业问题的,只有在毕业的大四才是考虑就业/职业的理所当然的时候。这就是认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不相关的表现。
讨论职业规划和大学学业的关系,其实这里一个前提是要考虑大学生个人对大学定义及个人价值观的问题。
第六个误区,职业规划是大四时才要面临的事情,大一时用不着想。本文的第五个误区已经说明了大学学业是和日后的就业乃至职业规划是有关系的。这里是要从大一与职业的时间相关性和大一对职业规划的影响来说这个误区。
第七个误区,职业规划和日常生活不是一码事,不需要考虑到大学生活内。在校的大学生们,包括职场上打滚多年的人士都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两码事,是不相关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时不谈生活,生活时不说工作,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哲学上的联系,只是两者在相关性上探讨。
我们说,两者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系。职业影响生活,你所选择的不同的职业会直接导致你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第八个误区,职业测评是可以测出适合职业的。职业规划是一定要由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还有自我修正等手段综合并且加以一定时间才可以确定并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否则单纯依靠理论分析,或者单纯依赖职业测评,抑或是一味的职业实践是都不能得出有效的准确的适合职业这个判断的。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探索模式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我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使得供需双方信息沟通受阻,造成“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假象。其次,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毕业生“供大于求”,形成了“过剩性就业困难”。根据资料显示,我国高校自1998年以来进行了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2000的107万增长到2006年的413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有三成的大学生不能实现顺利就业。再次,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很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往往注重学术标准,缺少对社会需求变化的科学预测,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造成了“结构性就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最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更加注重实际,比如对就业地区、工资、就业发展前景等条件的要求过高,这不仅加大了他们自身的就业压力,也使其在求职过程中错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目前国内围绕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业,为他们和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而广义的就业指导就是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
目前国内围绕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或总结国内就业指导经验上,而且重复的内容比较多,缺乏原创性的研究,特别是对国内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的实证考察还相对较少。接下来,我将以我校为例对目前国内常见的就业指导内容进行介绍。
一是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高校重视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公布工作,除了在校内网站上专门设立专栏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文章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资料,如《教育信息报》、《成才与就业》、等相关的报刊杂志,供毕业生查询与参考。
二是进行职业思想道德教育。我校努力在校内营造“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各学院也充分结合实际和特色,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应聘经验讲座、模拟招聘、实地考察与参观等系列活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
三是求职技能技巧的培训。学校主要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和相关的就业讲座实现,在学生入学时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和相关法律知识、就业观的形成和就业心理的自我调试、职场常识与职业道德、求职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等内容。
四是组织召开双选会。我校每年从9月份开始邀请一些企业的代表到学校举行单独的招聘宣讲会,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并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对管理取向模式、指导取向模式、服务取向模式和综合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管理取向模式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点:
1、组织结构接近于与一个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相对比较少。
2、组织工作更加趋向于日常管理活动。
3、就业指导方式缺少创新性。
4、就业指导人员业务能力强,指导能力弱。
常见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思路是:学院和学校两个层面互动。如在机构建设、开拓市场等方面彼此互动合作,同时各个学院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研究方面,各个学院都能积极的申报课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加强师资建设、逐渐形成了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工作以“指导”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关注学生的职业需要和个性特点,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与培训。全过程性、层次性是就业指导内容的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对大一学生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职业定向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等;对大二学生进行职业方向的引导、文明礼仪的指导等;在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生涯方向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到了大四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求职价值观教育和就业心理指导,传授求职技能与面试技巧等。
通过研究,指导取向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没有独立开来。
2、就业指导内容虽然趋于全面化,但是诸如提供就业信息、宣讲就业政策、口授就业技巧和办理就业手续这些传统工作仍是主要工作,仍缺乏指导实战性的环节。
3、就业指导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4、就业部门的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也有待加强。
服务取向模式则是目前我国大学就业指导工作较为理想的模式。我校的就业指导理念便定位在为在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但工作理念偏向于“为有需要的人服务”。我们认为并不是全校的学生都需要就业指导。比如,有些学生准备考研,他们并不想受到就业的影响,本来在就业高峰期时,由于看到了其他同学都找到了工作了,心里便很矛盾或者心慌,我们再硬性对其进行就业指导,这会给他们增加更多的压力和负担。
经过对高校服务取向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基本特征:
1、组织机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中开展工作,而是更注重与社会的融合和沟通,更加强调了与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以帮助学生及早体验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
2、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为组织目标。
3、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4、对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准要求更高。
四、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提高就业指导科学性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知道理念。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强调要以人的生涯为本,根据学生不同生涯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内容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生涯规划,并引导他们按照既定的规划顺利实施,以完成一生的生涯发展任务。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就业指导工作机构首先要认清自身工作的性质。
二是就业指导要分阶段的连贯地开展。肖恩认为个人生涯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并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幻想、试探,进入工作世界,基础训练,早期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职业生涯危机,领导或非领导者的后期职业生涯规划,衰退和离职以及退休等九个阶段,强调即使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相同的需要,每个阶段必须面对一些共同的问题和具体的任务。这说明对学生的指导不仅要分阶段进行,同时还要保持各个阶段知道内容之间的连贯性,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指导理论,锻炼求职技能。
三是职业生涯发展理念还要求在知道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调和过程。为此,高校在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就业工作时,应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辅导与自我培养的积极性,更加注重其自身力量的发挥。
四是转变就业指导观念,重视学生自我发展、搭建信息网络互通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外合作,拓宽就业市场的范围、增强服务意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育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朱启臻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篇6
一路欢笑、一路欢歌,我度过了精彩纷呈的大学生活,可是即将毕业,来到职业人生的路口,却一度孤独不安。迷茫之中,是职业生涯规划让我找到了新航路的灯塔,绘出了新旅程的地图,而今我又激情满怀,信心十足,朝着太阳的方向,出发!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从360°评估视角看,在家长眼中我是调皮活泼,喜欢幻想、不断奔跑的孩子;在老师眼中我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同学眼中我聪慧敏锐又善于组织调度;在朋友眼中我个性张扬,敢想敢做。借助mbti和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测评,我找到了与我个性、兴趣、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匹配的职业方向:我是esa型,适合在企业、社会和艺术相结合的领域工作。
综合考虑,我选定了3个职业目标,一是自主创业,二是新闻记者,三是娱乐节目主持人。这三种职业目标都是以传媒为核心,以我的兴趣特长为半径所做的选择,相关性高,可迁移性大。借用职业决策平衡单技术和创业兴趣测评法,我将目标最终锁定在自主创业,创办sunflower青少年旅游杂志。
与其他的孩子以一样,我从小就酷爱旅游,立志走遍世界。旅游可以增长见识,释放心灵,健全个性。 但是中国的孩子学习任务重,外出经验少,安全隐患多,家长顾虑大,实现旅游梦想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要创办一份面向青少年的旅游杂志sunflower,向那些既要读万卷书,又想行万里路的青少年介绍适合她们知识需求、兴趣特点的旅游路线和旅游分享,传播平安、健康、快乐的旅游精神。
根据swot分析,我的机会在于2.5亿青少年读者群,有80%的青少年期望借助旅游杂志预先满足旅游愿望,而专门面向青少年的优秀杂志至今还比较缺乏。旅游杂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以吸引大量的读者和广告客户。如今国家给予大学生非常优厚的政策支持;而我校创业孵化中心又为我们提供了创业实践平台。
我的个人优势在于理解青少年,热爱旅游事业;既有敏锐的直觉创造力,又有融会贯通的理解力;有激情又有理性;善于思考又善于表达,敢于行动。
在大学期间,我曾多次主持宜春市大型旅游活动,例如“百万青年游宜春”、“月亮文化节”等活动,在创业训练营又有不俗的表现。下面播放的就是我在完成实习任务时的片段,请看大屏幕。
创业者光有激情与自信是不够的,还要对自己的弱势清醒分析、理性应对。
而我的弱势不是旅游专业出身,感性知识丰富、理性知识不足,编辑制作出版的行业经验不够。我的挑战在于未来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创新意识。
篇7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形式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情况分析
目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学生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并不重要。在高校大学生中,只有23.9%的学生表示了解职业生涯规划,5.2%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42.5%的学生的表示不太了解,27.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超过95%的学生缺乏对未来学习、工作的清晰规划。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首先,很多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来自于一些讲座和日常阅读,没有从正式的课程中获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知识。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来源主要包括:父母、亲属、学长、教师、校友等。低年级学生入校时间较短,由于受自身知识背景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其父母与亲属等向他们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方法等带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在心理和情绪上对低年级大学生有效进行生涯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另外,高校目前,辅导员自身阅历和配备比例都具有一定的限制,导致无法为数量众多、需求各异的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受研究型大学氛围的影响,72.6%的本科学生准备毕业后继续考研和出国深造,直接就业的学生只有23.7%。并且,在就业意向中,89.4%的学生毕业后,都想选择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只有4%的学生想到民营企业和进行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在职业规划方面,低年级学生仍然比较看重稳定、高薪的职业,并没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选择主修专业,会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比较有充分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所选专业与自己意向职业匹配的相关度达到了77%。
2.现行就业指导形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都希望能接受较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希望能通过学习、实践等形式探索工作世界,对就业指导形式具有较强认同感的有:“体验式指导、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的培训与指导、职业规划师提供的个体咨询服务与指导”等形式。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现有的规划咨询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一定规模、一支专业、稳定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导致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选择中,63.1%的大学生选择了具有针对性的面对面咨询辅导,并且他们希望通过同学互助、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参与度较高的团体辅导也是他们说希望的就业指导形式。另外,在就业指导中,学生期望获得技能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自信与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低年级对于形象指导、职业礼仪、面试技巧等能力的期望不大。
二、基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策略
1.开展通识教育,充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通识课程,作为前置必修环节,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启蒙为先导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一般的方法、理论和技巧。通识教育课可以为他们提供关于就业和职业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生涯规划的目标,对学习思考生涯发展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并且从通识教育中,也能对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通过政行企校的多元参与,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大学生清除就业中存在的疑惑,规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负方向发展。
2.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形式
帮助低年级学生发现自身特质,通过MBTI等性格测评软件,指导其自身进行全方位探索,提升学生在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认知程度,了解自身的行为特征与职业兴趣,同时,借助量表、计算机辅助系统等了解不同职业对技能的要求,发现自身的能力倾向,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明确大学生存在的差距。并且,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就业发展中所看重的标准和原则,通过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澄清价值观排序。另外,高校高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合力,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整合资源,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受益。
3.建立有效渠道,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篇8
【关键词】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
一、相关概念解析
《辞海》对“生涯”一词的定义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①。大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的生涯的定义是舒伯(Super,1976)的论点: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生涯不是一个静止的点,它是一个动态的历程;不只发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相伴人的一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简单等同于找工作,或者仅仅与工作相关。从舒伯的生涯彩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涯规划立体化了。从长度上,它包括了一个人人生到死的全部生命历程;从空间上,并不局限于对职业角色的关注,同样重视非职业角色对一个人生涯的影响。在舒伯的理论中,生涯规划更注重职业对人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个人一生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根据定义,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对个人特点进行分析,再对所在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职业生涯的意义具有双重性,它不仅与人们的内在状态(对自我的想象、自我认同等),同时涉及政治、法律、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人才竞争是第一位的。大学生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用什么指导思想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由什么样的人参与国际一体化竞争的问题。另一方面,对精神文明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很快,大学生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求大学生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待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用什么理念来指导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值得每一个大学生深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
2.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参与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职业生涯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时间比例,我们应该科学有效地规划、利用好宝贵的时间,促进我们人生的成功。职业生涯能够满足人生需要,实现人生价值。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途径,在完整的生涯过程中,才可能发挥潜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成功就业
1.培养大学生对人生资源的驾驭能力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锻炼、培养个人能力的关键时期。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成功积累人生发展的必备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健康的身体、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其次,及时、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培养大学生对这些资源的驾驭能力。比如,通过对职业尝试性的定位与选择,反思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对个人的评估以及对职业形势的分析培养自己有选择、有目的地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锻炼自己创造人际支持的能力,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在未来人生发展中的分析、观察以及创造能力等。
2.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职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大学生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给自我进行人生定位。大学生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3.促成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人生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的成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特定的职业中去谋求。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不同的人生,因此,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首先,选择合适的职业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舞台。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只有在社会中寻找和争取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最能发挥自己的才华,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其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断调整和改进促使大学生取得更快、更大的成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进展状况。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周围的环境也时刻在变化,这种变化要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不断进行对自身、对职业定位的合理调整,不断发现新的职业机遇,保持职业规划计划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统一,提高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①汉典网站:http://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互动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2],它不仅是帮助人们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自我、挖掘潜能,帮助人们科学地做出人生的规划,使得人生有目标、有方向。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我国尚处于引进国外成熟理论阶段,更多时候采取的是“拿来主义”,当前还没有一个适合我国的教育且成体系的生涯发展理论来指导高校学生的就业[3]。
1.2缺乏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是一种新兴的教育途径,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相应的指导也应该是系统的、延续的。因此,除了特定时期的职业指导课程以外,还应以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依托,全方位地开展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己成为当务之急[4]。
2互动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互动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即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有方向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5]。
2.1校外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组织体系:在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支持系统时,应依次考虑以下方面:政府部门、社会媒体、用人单位、社会辅导机构、其他高校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家庭。3.1.1政府部门。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法律法规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人财物的保证,积极鼓励和督导高校的辅导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和支持高校的具体工作。2.1.2社会媒体。多元的社会文化会对学生接受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对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支持系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1.3用人单位。毕业生进入各个用人单位后,学校应继续和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以便为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出建议,密切关注社会用人的标准和方向。2.1.4社会辅导机构。校内职业生涯辅导中心要加强与社会生涯辅导机构的联系,进行经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2.1.5其他高校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学校应当与其他高校打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平台。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更好地形成针对地区性的专业指导教育。
2.2校内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组织体系:校内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组织体系,指高校应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将学生团体纳入组织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2.2.1建立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校级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宏观指导;为院系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相关人员提供专业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从总体上把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教学、学工办、网络媒体中心、学生社团等组织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全员参与指导学生;结合校外的用人单位、家庭、社会传媒、辅导机构等各种资源,制定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管理条例或规章制度,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典型案例引入,着重分析和指导“两端学生”,即教条规划未来和对未来长期迷茫的学生;负责建设和管理高校的综合职业生涯规划信息网络,推广、介绍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的服务,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良好的形象。2.2.2成立院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小组。要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学办主任任副组长,校内职业生涯规则指导教师、校外职业人相配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小组。在学校总体的方针政策为蓝本的指导下,各院系的职业生涯规划小组要结合本院系的学生特点、就业情况等因素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学业、择业、就业指导,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量体裁衣。2.2.3充分开展学生活动,建立立体阶梯式的活动链。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为例,大一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安排策划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起航月活动,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讲座,并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大二、大三学生根据学生发展开设相关的指导课程和活动,大四年级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其中院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要每月进行分年级、分岗位、分行业的职业咨询,开展简历门诊活动,为学生修改简历,进行职业沙龙活动,以班会形式召开;同时举办高低年级经验交流会、优秀校友返校交流会、校外职业人进校园指导的校园开放日等等;利用竞赛形式举行职场知识竞赛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真实就业场景,帮助学生提前熟悉环境。通过以上的立体环绕的活动链条,不仅可以把理论付诸到实践中,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各种能力,例如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还可以解决职业生涯规划课课时不足的问题,提高规划中心的工作效率。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展开需要高校的全力推进,只有高校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给予全面服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才能体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江.职业生涯发展[M].中国劳动出版社,2008.
[2]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3]刘瑞复,李毅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长春出版社,2012.
[4]马小红.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4):133-135.
篇10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素养 大学生就业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对于多数毕业生来说,别说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虽然投递简历者不乏名校学士、硕士,考到的职业资格证书、IT证书、外语证书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却常常出现各种状况,表现不尽如人意,使很多企业都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自己的显性职业素养外,还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然后才能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用人问题。
1.职业素养及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所谓职业素养,就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内容。
大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其在校期间实际上就是其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是从“纯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阶段。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必然由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内容构成。可以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看成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在未来工作中的地位
真正决定个人成败的不在于能力、学识,甚至也不是理想,而是职商(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职商才是成就一个人事业的关键。在我们的职场中,充斥着有能力却总不成功的人,整天忙碌却无法为企业、单位创造效益的人,有很好的学历却无法将知识卖个好价钱的人……他们是痛苦而努力的,可单位和领导偏偏对他们十分不满。假如他们能够把提升职商当做职场中的第一件事情来抓,他们便拥有了职场成功的钥匙。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的一生将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而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约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职业素养在未来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大学期间如何培养自身职业素养
大学生的在校期间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准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的高低,更直接影响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将为顺利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3.1大学一年级要认识自我,打好基础。
大一这一年,要树立怎样上大学、如何利用大学的观念。大学学习在于学会学习,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对自我进行认知,明确“五个W”:Who am I?(我是谁?);What will I do?(我将来想做什么?);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What does the situation allow me to do?(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What is the plan of my career and life?(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师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进行职业定位,确定职业方向,并分析过去的自己,看看自己的优缺点,然后再展望毕业后的自己,找到差距,制订行动计划。
大学一年级要尽快熟悉校园环境、生活城市环境、班级寝室环境等,加入相关的学生组织,让自己可以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任务相对比较少,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拟订体育运动计划并坚持执行,不断锻炼自己强健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本钱没有了,还谈什么革命?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基础课程较多,不要把这些课程当做“副课”对待,这些课程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我们的自我修养很有帮助。
3.2大学二年级要了解职能,积极实践。
大学二年级要多了解一个社会的行业,了解职能。职能是促使企业维持正常运营的一系列商业能力,如研发职能。你还要了解一个企业都有哪些职能,哪类职能是你适合的。如果确定了一项职能,那么要锻炼的能力范畴就固定了,但如果你无法确定职能,那就以商业能力为要求培养自己,看看在企业、商界打拼都需要什么能力,然后如此打造。一些公认的能力举例如下。
3.2.1培养过硬的专业素质
这个阶段,教学安排的专业课程比较多,由大一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转向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相关的专业实践,开始了职业技能的考证等。所以这个时期要培养自己过硬的专业素质,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同时,还可以考取一些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等。
3.2.2锻炼娴熟的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结果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被秦国全部活埋了。在现代社会也一样,光懂得理论知识,不能够应用于实践,动手能力差的人是不受企业欢迎的。所以,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个阶段,教学安排上会有一些专业实践,同时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多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3.2.3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些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的毕业生是不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大学丰富的教师资源、时间资源等,多看一看心理方面的书籍,多听一听心理方面的讲座,利用自身知识解决遇到的挫折、困难。可以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或者加入诸如心理协会这样的社团,为同学做辅导,既充实了自己对心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3.2.4协作能力
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人才。什么人才?与人团结协作的人才。那些只会单枪匹马单干的毕业生是不受欢迎的。在这个阶段,你的人际交往圈、学生工作等都较大一年级有了很大的突破,学生职务由原来的干事升级到了部长、副部长、主席等,需要与大家一起协作干好各项事务。在实践中,大家也慢慢学会了协作,因为不协作完不成任务。
3.2.5人际交往能力
一如既往地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随着交际圈的扩大,需要跟越来越多性格、个性等不同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要坚持原则,学会忍让与包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在不同性格的人之间游刃有余。同时,要不断学习别人做事处事的方式方法,学习别人人际交往的技巧,并多与人接触,实地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3.3大学三年级要熟悉职场,培养职业道德。
大学三年级面临的就是毕业,毕业之后就要进入职场,所以了解职场就提上了日程。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不可能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所有的职业道德。所以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将了解职场提上日程,看看工作都是什么样的,都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求职,就要确定企业,此时,要根据以往两年的努力,根据所确定的行业、职业和个人倾向性确定一些毕业后要求职的企业,然后逐个对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最后确定几个必去企业。根据所选企业的职业,针对性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当然,一些公认的职业道德,比如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意识等,在大学一开始就应该慢慢培养。大学三年级则主要针对具体将从事的职业的职业道德着重进行学习。
对于一名高职大学生来说,三年的大学生涯是短暂的,就业的竞争是残酷的,用人单位的要求是“苛刻”的,只有合理规划好自己短暂的大学生涯,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缩小自己与用人单位招聘标准的差距,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一份工作,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甘霖.一生成就看职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13.
[2]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11-112.
[3]江波.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