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4-02 14:4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案;教学;实践;思考

目前,学案教学法是很多学校比较普及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有学习目标而发挥个人主体性质,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学科学案教学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学案教学避免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各种弊端,主要包括:(1)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程序化的环节,即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2)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比较重视教学结果,学生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所考的历史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

二、高中历史学案设计与实践

在高中历史学科学案导学模式中进行开发研究,学案的设计是学案实施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主体性原则。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高中历史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除此之外,学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2)引导性原则。高中历史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和指导人,在编写学案时应该根据课本知识的内容,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意愿,提高教学的质量。(3)方法性原则。这里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其单纯地讲授题干,不如把学习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学案的设计要遵循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只有这样,学案才会发挥它最大的价值。例如“开辟新航路”的学案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自主学习】

一、东方的诱惑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必要性)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_____的发展和_____的出现。

(2)社会根源:_____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寻金热”)

(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_____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可能性)

(1)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2)客观条件:欧洲出现了地圆学说,而且_____技术和_____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走向会合的世界――影响

1.结果

_____和_____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2.影响

(1)对世界的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理大发现)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_____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的影响:

①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_____沿岸。

②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___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新航路开辟的含义: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总而言之,学案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成绩的好坏,我们要加倍重视学案教学的利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中,老师应该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老师的引导下,除了考虑如何教学生之外,更多的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在学案导学的模式下,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案例主题】

教学内容:房龙的《〈宽容〉序言》

目标设计:①以个体阅读为经,以情感体验为纬,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蕴,体会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山民这三类人各自价值及其功过是非,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树立基本的评价尺度;②认识到对现实认识上的封闭、偏见、愚昧、守旧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创新与守旧的对立与转化。

【实施背景】

①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②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精神培养这一宗旨,启发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来体验文本的真情,容许不同思想互存乃至交锋,引导学生用生命去体验真善美,张扬大写的“人”字。在课堂上,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深化与升华。从理性的角度关怀人类发展的历史,认识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从而得到思想的净化与提升。

【片段描述】

学生:(解读全文之后,再次朗读房龙的《〈宽容〉序言》一文。)

老师:同学们读了很有感情。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作者这句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想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里我先作一个发言:无知山谷中所发生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今天依然在发生,明天也许还会发生,历史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悲剧的不断重演。同学们朗读课文后,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整体感悟,激感。)

生一:我认为,先驱者走出山谷,这是一种勇敢的创举,为了发动更多的山民走出山谷,他又回来了。不幸的是他竟被守旧老人运用律法的权威以及那些无知的山民打死了。这是多么的可悲。但我们为这位先驱者的英勇壮举而敬佩而自豪。

师:说的多好啊。

生二:先驱者为了真理,为了理想,勇敢地走了。但他发出的反叛声音,演绎的悲壮故事,开创的开拓精神,却永存于我们心中。而那些僵死的律法,愚昧的山民,无知的山谷,守旧的老人,也将遗臭万年。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师:如果我们中的哪一位是守旧老人,哪一位是先驱者,哪一位是无知山民,那现在会产生什么想法呢?现在我们分小组,以这些不同的身份来讨论,同时准备好如何回答另一方的问题,并对另一方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甲小组(守旧老人身份)代表一:山民们,我很后悔。我囿于自己的无知与偏见,也为了维护山谷的秩序与尊严,鼓动山民杀死了走出山谷又回来带领其他人一同离开山谷的人。这是我的罪过,我错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忏悔。

乙小组(先驱者身份(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代表一:你们不要给予我这样高的荣誉,其实我是个悲剧人物。作为一个先驱者有这样的结局并奇怪,人类的历史就是要许多这样的人。当时你们都不会理解,只有后来的人才能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要我们这样的人做铺路石,只有以我的死才能唤醒人们,使人们能勇敢地抛弃陈旧的思想,这是社会前进所付出的代价,我愿意做这样的人,并以此为荣。

甲小组代表二:先驱者的眼光敏锐,以至让人无法想象。他居然说,他的眼光看到了奇妙的景象,他居然怀疑圣书,怀疑祖先的智慧。你叫我怎能相信。我从自己的知识、眼见,以及圣书的记载是无法想象的。

丙小组(无知山民身份)代表一:我们的老祖宗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一直在山这边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圣书的指引下,在智慧老人的管理下,我们生活得很满足也很幸福。我们从来没有听说山那边有盛开的鲜花,有茂盛的森林,有奔腾的江河,有智慧的大厦,有甜蜜的生活。难怪我们听说以后,我们以为他们是在骗人,是在散布谣言,妖言惑众。他们也太大胆,居然怀疑圣书,对抗智慧老人,于是,我们拿起石头,砸死了他们。

丙小组代表二:作为山民代表之一,我认为,这一悲剧的发生应该归结为山谷的封闭与落后。山谷与外面的世界应该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封闭造成愚昧,愚昧形成偏见,偏见杀死先知。

师:(适时点评)对,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要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要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要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要交流。所以,我们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深得人心,也是符合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

乙小组代表二: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先驱者,他们的结局虽然很不幸,但我们流芳百世。中国古代不是有商鞅变法,被五马分尸吗?西方近代也不是有布鲁诺否定地心说,在火柱上被活活烧死的事吗?

师:(补充事例)是呀,我们中国当年提出计划生育,也曾被迫害致死。(小结)由此看来,人类历史就是在先驱者的鲜血铺就的道路上前进,没有流血的先驱者是不存在的。人类接受一个真理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后来人为先驱者的死怎样的捶胸顿足,悲剧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倡导宽容,屏弃偏见;倡导理性,宽容异己;倡导开放,抵制封闭。

(总结)房龙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诗歌的语言告诉我们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实,倡导人们要宽容相待,摒弃偏见,让不同的思想都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理解万岁,宽容无价。社会在先驱者的指引下迈向新的征程,历史赋予我们唤醒民众、走出封闭、脱离守旧的职责。

【案例反思】

一、本教学片段试图通过三个教学环节(一整体感悟,激感;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三拓展思路,把握精髓。),诱导学生深入文本,启发他们交流讨论,深入思考,独立解读,最终形成带有个性的阅读体验。教学片段显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

地理案例教W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目的是通过有限的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进行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一、新颖的教学引入

引入是授课的前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材中每章节的开头都有和生活相关的小问题和精美的图片,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明前龙井”在日本栽植不好,赵亮的父母6月买房,1月阳光却被挡住等生活性很强的例子就很好。若能匠心独运,新颖别致,势必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好的引入应是语言精练,文辞优美、流畅,创造意境,或诗词,或图片,也可用精致的多媒体动画等多种形式,于平凡中提炼问题。又如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这样导入:2017年的春运工作刚刚结束,全国交通部门共发送旅客超过20亿人次,你知道交通压力主要来自哪一类旅客吗?(学生回答:民工)你知道民工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包括民工流在内的人口移动现象DD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以感性认识先入为主,从而拉开授课的序幕。

二、案例情景的精心创设

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授内容精熟,先研究《课标》的要求,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分类建立材料库意识,从而用时信手拈来,从容高效。有了原始材料后,不能生搬硬套,还应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特别是成组材料的出示更应如此。如在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利用以下两组材料对我国“民工流”进行分析。

案例一: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8000万农民进城打工,一时间涌向大街小巷。有人大声惊呼“民工潮”,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

案例二:今年春节刚过,小王和邻居们就琢磨着早些来城里找活干。家里农活只几天就忙完了。他打算再苦几年,学个技术,回去办个小厂,自己当老板。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D分析案例D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篇4

一 、 案例教学的概述

(一) 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具体是指老师指导学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条件上,分析与研究典型案例,让学生处于具体实际的情境中进行主动探索、思考与分析研究,进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借用和教育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从教育学案例中。引入案例教學方法在教育学中,通过对教学情境进行处理,引导学生能够学会独自思考与分析,独立解决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期间,可以让学生采用集体讨论、小组分析与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借助这些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并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教学效果才能达到良好的目的[1] 。

(二) 特点。

案例教学在高职教育学中的应用有着显著的特点,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客观的具体案例是案例教学要围绕此展开的,而且案例是要对事实的记录,不能虚构或者编撰,对推演的案列与评价是不能存在着个人的主观色彩。第二,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尤其是需要引入案例针对特定的教学,并且要对其细致地进行分析和筛选,精心编排。第三是都存在着共同的基本目的于案例教学,也就是运用模拟实现情境使学生的参与性得以提高,达到学生的课程运用能力增强。第四,为了确保设计的案例具有真实性,经过具体的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对问题的及时发现,消除老师只会传授知识给学生这样的传统教学弊端。具体从功能这个角度考虑,案例教学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具体是运用逼真的教育情境来使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参与积极性得以增强,并使得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在相互交流中[2] 。另一方面就是案例中融入知识,这样就能从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到知识,对教育教学的相关背景得以理解,提高学生认识教育学学科,例如怎样思考、怎样去做,怎样运用教育理论来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在教育实践中。

二 、 高职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过程

(一) 对学科知识的重视体现。教学案例在教育学中的开发,第一要设定案例的教学目标,一是对案例分析的描述要增强,二是要对学习功能的开发得以体现。比如在介绍某一教育事件时,要把握描述案例的全过程重点,对教育案件的缺点与优点方面陈述理由,引导学生借助教育理论来论证。要考虑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对案例进行设定时,对教育理论的验证要加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还有选择分析型案例时,要对问题的构建上,原因的探讨,主次的分析,同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在案例中。

(二) 编写案例教学教案。案例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是编写课程案例,这也是最开始的工作。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编写案例,要先从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案例的设定要按照教学纲要和培养规划进行,对案例的主题与数量要进行确定,例如:应该把某些内容作为重点部分,应该分工哪些任务,老师又应该对哪些工作进行承担,学生要如何凸显哪些技能等。在对案例进行编写时,以下三点编写要求要达到满足:第一,设定案例的教学目标工作要做好,准备教学案例要从哪一章开始,具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教学目标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第二对案例中所涉及的教育概念与理论要具体明确,还有应用到哪些方法在教学实施中。第三要贴近学生专业实际来进行编写案例教学教案,教学素材要体现出职业特点专业性。

(三) 案例设计实施过程

(1) 在设计案例的准备期间,具体要考虑两个方面:在进行实施前期,要对相关教材与教学知识点进行了解,特别是老师要做好案例教学法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相关案例与其可行性,还有小组学习分组和案例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的假设与预置等。第二是关于学生方面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与阅读相关案例材料,对案例中的重要观点进行了解,对案例教学目标要明确。第二是关于学生对工作的准备方面。学生要经过课前预习和阅读相关案例材料,进而对案例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解,对案例教学目标要明确,谁是参与者要确定好,还有不同角色及要怎样和他人建立关系,对参与者具体要做什么、怎样的价值观应该坚持等等进行了解。此外,在分析案例教学细节上,还要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担当角度方面,对各自的态度与视角进行明确,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够从自身立场角度出发,对案例教学的客观性从自身体验中进行强化。

(2) 对案例进行分析。开始案例教学后的首要就是分析案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高职教育学使学生能够对案例阅读进行了解,对案例中所体现出的教学情境要学会迅速地分析,案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设身处地的分析,查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案例中的中心内容要掌握好,提出自己对案例分析的看法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分析教育学案例期间,在对基础知识学生进行掌握基础上,对教育知识进行深化的理解,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形成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特色,这对提高教学素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3) 分组进行讨论。通常情况下运用小组讨论方式在案例课堂教学中是比较普遍,具体分组与调整要按照小组成员的认知水平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达到优劣互补和分工合作。学生要先进行独立思考在进行小组讨论前,再对案例的理解进行发表。小组在已有的学习资料选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促进学生进行一起分享和交流信息[3] 。

(4) 报告的评价及撰写。在案例教学法实施期间及后期评价上,要全面评价学生分析及成绩对比,一方面要总结学生的分析能力,对等级划分要以准确程度及严密性。另一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说服力,对学生的决策可行性多关注。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多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于独特的见解或精辟的主张,要给予非常肯定。案例教学及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撰写分析报告,要对课堂讨论及课后书面总结上分别加以汇总,对本次案例教学进行充分而全面地表达出其不足和优势,以改进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理解,并利用科学的理论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在案例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培养敏锐判断力和的观察力,多角度地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从真实的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质量逐渐提高。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期间转变被动的听课习惯,以积极的参与性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回应,主动思考的习惯要养成,使得学生能够梳理思维,训练思维在假设、实践、检验期间。第二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决策难题,尤其是从案例中的问题意识启发上,在问题情境中融入一个个隐性课程,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进而选择与判断,并对自己的决策进行检验,增强思考能力。第三是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多视角地思。经常运用到分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探讨,使得学生观点相互碰撞,让学生对问题学会如何看待,其他人的优势如何借鉴等等。第四是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强化。案例教学法把学生的创造性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借助鲜活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并用自身思维解决问题。第五是学生对教学不确定性的把控能力的增强。

篇5

在江苏省“五严”规定出台后,作为高中教师,我明显感觉到教师用来讲授知识的时间正在减少,学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大量增加,而历史新高考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对新材料、新情境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有自主分析、理解的能力。然而现在的高中生多数学习依赖性强,很难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利用导学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处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首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方式。“教材—教师—学案—学生”的新型传递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其次,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多数学生面对教材时往往只满足于看懂内容、记住知识,很少关注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领会其中的思维方法,导学案不仅能够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方法。第三,导学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进行集中设疑解惑,或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即可。

二、导学案的设计与实践运用

导学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学案为载体,学案与教材相结合,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进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我们使用的导学案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温故而知新。复习上节课的重点知识,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在下节课开始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可用问答题的形式进行提问,也可采用默写或填空的方式。

2.解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明确学习目标。导学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包括识记、掌握、理解、运用各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另外还要研究分析教材,让学生明确重点和难点知识,以利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知识梳理。学生可根据这部分内容进行自学。知识梳理可分为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力求简洁明了,目的是让学生根据线索浏览教材,构建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感知。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基本线索:转折的标志:—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框架结构、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空白处填写好,并在课本上勾画,以此强化学生对重要概念、关键知识等的掌握。

4.合作探究。知识升华这一部分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一系列问题集体展开讨论,集体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升华本节知识而设计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设计得有探究的价值。导学案要依靠问题去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教师的精讲要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知识小结。让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概括本节教学内容,学会串联知识。

7.巩固训练。巩固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查,它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种形式,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对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对于有些题目的技能训练,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方法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答题方法的总结。

8.学后心得。最后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供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自我调节和提高。

三、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的课堂,也不能放羊式教学。

2.正确处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的讲解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要讲解透彻。

篇6

纵观近几年高考、 不难发现、 无论是地理单科试卷还是文科综合测试卷、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自主命题卷、 在大部分主观试题的命题形式上都体现了“案例导原理” 或“案例导理论的特点、 即要求学生根据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或案例、 运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 地理原理或规律来分析解决教材中未曾出现的实际问题。 这里,举两个例子。 ①2004 年上海单科试卷主观题中的第七大题、 通过提供冰岛的一段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该国的相关区域特征(包括冰岛的地理位置、地形、岩石成因类型、气候、洋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类型、旅游业发展条件、主要城市和能源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②2004 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沿海和安徽等地区卷”的第 36 题、通过提供中亚平原地区 20 世纪 60 年代频发沙尘暴(“白风暴”)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该地区河水的主要补给形式及影响因素、外力侵蚀作用、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结果及形成过程和机理等。 因此,从高考的上述命题形式及其反映出来的命题意图看,重视地理案例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否则,学生在高考中很难具备这种较高层次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此外,依据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尤其是人文地理部分和《选修》教材)乃至即将全面实施的与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实验教材中,“原理加案例”或“理论加案例”式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实施地理案例教学也是可行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根据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在高一(必修)下册和高二、高三选修教材中,“原理加案例”式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教材中的案例往往只提供一种情境,至于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去创造。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就现行教材高一下册《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节中分析影响上海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地理案例教学。

1、呈现地理案例

首先、在上课之前、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材提供的上海港背景素材、确定所要讨论的问题。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可预先把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生动描述,并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手段或网络环境方式呈现背景材料,模拟再现实际情境。

补充:上海港区位案例相关材料

已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扼长江入海之咽喉,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同时又处于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运输通道的交汇点。 上海港地理位置适中,腹地经济发达。 上海港最突出的地理优势是水上交通便利、水陆相连,江海相连。

上海港是我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着名大港口之一。 2000年以来,货物吞吐量突破 2 亿吨大关(位居世界前列),上海物资总量的 60%和上海口岸外贸进口物资的99%都通过上海港。可见,上海港在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港的管辖范围包括长江口、黄浦江水域和杭州湾北岸水域,港区总面积达3600km2。 主要港区沿黄浦江两岸分布,现有万吨级泊位 70 个、黄浦江航道水深约为 8—10m。

讨论问题设计如下:

①阅读课本“图7.15上海港位置”。找出上海港的位置,观察其主要港区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说上海港首先是一个河口港,又可兼作海港?②上海港所处地区属于何种地貌,这种地貌对港口建设有何优缺点?③长江和黄浦江为上海港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④为什么上海港能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港?其有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⑤什么是经济腹地?上海的经济腹地对上海港发展有何促进作用?⑥上海市经济发展对港口建设和发展起什么作用?⑦与上海近在咫尺的浦东地区经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⑧对比上海港,鹿特丹港有哪些区位优势?

2.分析讨论地理案例

(1)在简单介绍港口建设的历史及我国海洋运输概况后,引入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建设,首先呈现中国政区图及上海港补充材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水域条件和陆域条件两方面了解影响上海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然后围绕小组合作、现场抢答等形式展开问题讨论。

(2) 指导学生阅读“图 7.15 上海港位置”,得出上海港地处长江口与黄浦江交汇处,主要港区沿黄浦江两岸分布,东临东海,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河口港,又可兼作海港。

(3) 结合案例材料有关数据讨论长江三角洲地貌对港口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三角洲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容易淤塞航道),以及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建设提供的有利条件(为港口提供淡水,并保证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抛锚所需的空间)。

(4)呈现“上海港的经济腹地”示意图,联系《4.3 海洋资源(二)》一节中有关港口建设、经济腹地及配套设施等内容,分析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通过比较长江流域水陆交通运输条件,说明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联系《5.6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宝钢原料运入、产品运出与上海港交通运输条件的关系,讨论上海港依托上海市这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外贸基地,对港口建设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5)指导学生阅读“图 7.15 上海港位置”,讨论与上海近在咫尺的浦东地区经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由于黄浦江的阻隔,交通不便所致。

(6)最后让学生对比上海港和鹿特丹港、讨论鹿特丹港有莱茵河流量季节变化小,海港更广阔、更发达等区位优势。

3、总 结点评地理案例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课堂

案例教学方法是由哈弗商学院提出的,不过正所谓“魔鬼藏在细节之中”,老师们对案例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的误解与片面的认识,由于现在的案例教学已经应用在高中地理学课堂的教学中,所以我们应该怎样的去应用案例教学法,才能够有效的去提高学生们自我本身的兴趣与成绩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模式是源于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场景经过模拟或者重现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做到能够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融入到我们学习的案例所涉及的场景中,接着让学生们自己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或深入分析来进行每一个案例的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我们普遍应用在很多学科,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身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获取更多的经验,并且从通过案例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们通过亲身体会和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使自己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而在通过改革的新型的地理教科方式中也添加了案例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支持下老师们开始广泛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时,地理案例教学则是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加工与细心的选择,在一朝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的为基准的,以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设计和运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们进入特定的实践情景中去,并而导致引发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去引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远远不同于我们的传统的教学,只通过命令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怎么做,没有实际的内容,而且很难应用于实践,从且在这样的教师的指导下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最终导致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变得很低,但是在案例教学中没有任何人会告诉学生们怎么办,而是要求学生们去独立思考,去创造,从而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互动,而且案例教学后阶段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与他人的法案综合后的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互动,是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可是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有情可原,但是长时间的落后失败,必然会引发学生们心底的那份不服气,那种奋发向上超过其他同学的动力,促使学生们再进取努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成绩并且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同时要注意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的合理应用方法及配合

合理的应用方法对于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模式中实施的重要性是不需要解释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聊好的改良与学习方法的创新一直都是新课程创新的主要内容。当然在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合理的应用方法,以及全过程、高中地理基本知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必然离不开相应的案例的有效配合,高中地理老师们还需要注意通过基础知识的培养来让学生们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都要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案例教学的配合中还需要很多工作的有效支持,比如基本的知识教学。合理的应用方法、以及加强学科间的配合等,说到配合,我有必要提到一点就是加强学科间的配合也是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对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拥有更深刻的了解,懂得更多广泛的知识面,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着重加强学科间的配合,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资料和案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等。而且在案例教学中,及时、恰当的学习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做到让学生们经过独立的思考,以及遇到问题自我解决的方法,我们老师要去对学生们选好相对的案例教学的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性以及可以促使每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会逐渐发挥更大的力量,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让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学会互相比较,从而去深入的研究曾经经历过的成功的和失败的一些经验,并学会从中总结学习地理和其它方面的方法,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以自己思考和与周围同学、老师的相互学习中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毫无效果反而还会适得其反,我们应当对案例教学的模式有着清晰的思路与了解,从而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的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立霞,张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

[2]蓝县华.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2008(9):121

[3]江修军.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7):43

【作者简介】

篇8

一、学案导学法的基本概念

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学案的编制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1)厘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三、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一)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二)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三)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式教学;学习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生动概括,是教师教学策略理念实施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进行有效锻炼的重要“舞台”。传统问题教学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不注重数学问题的典型性和功能性,致使所设问题体现不出教学目标要求,问题教学活动达不到设定的预期目标。而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纲要指出,要凸显问题教学的典型特征,设置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典型具体的数学问题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典型案例解答中,使其学习素养和学习技能得到提升。近年来,本人在高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中,就如何运用案例式教学策略,开展了有效问题教学活动,进行了尝试和探究,现进行简要论述。

一、问题案例设置要体现精准性,深刻反映教学目标要求

数学问题案例的设置要渗透教材的目标要求,要贯穿能力的培养要求,要反映教师的教学意图。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案例过程中,不能不经甄别、加工和创新,而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领会教学要求,把准教学重难点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出贴近教学纲要,反映教者意图,体现教学理念的数学问题案例。

比如,在“平面向量”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数学问题案例的典型性和经典性特征,根据该知识点的“加强向量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明确研究向量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向量法的思想实质”目标要求,同时,抓住“重点是向量的概念、运算及坐标表示,向量共线的条件及其坐标表示,向量垂直的条件及其坐标表示;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等教学重难点提示,在创新、“加工”现有问题案例基础上,设置出“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向西行驶了100公里,到达B地,可以用向量a表示,那么从B地出发到达A地应如何表示”的问题案例。这样,所设置的问题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教材的目标要求,更加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意图。

二、问题案例解答要体现能力性,能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众所周知,问题解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学习能力水平锻炼、实践和提升的过程。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案例式问题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将解答问题的过程演变成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问题分析、思考、解答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问题:已知tan2θ=-2,π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能力发展”理念,将解答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在解答该问题活动过程中发现,解题目标中含有角、θ+。因此,可以向θ角的方向转化,以便出现tanθ,从而求解。加之该问题条件中有tan2θ=-2这一条件关系,因此,可向tanθ方向转化,这样,就能够消除解题目标与解题条件之间的差异。其解题过程如下。

原式===,由tan2θ==-2,解得tanθ=-或tanθ=,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向学生指出,该问题解题的重点在于做好差异分析。因为,在实际问题解答中,有时需要从条件和解题目标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分析,这种相向而行的思维方式,可以快速连接解题的思维线路。

三、问题案例教学要体现思想性,培养学生数学解题思想

问题:已知函数f(x)=x2-(m+1)x+m(m∈R),若tanA,tanB是方程f(x)+4=0的两个实根,A、B是锐角三角形ABC的两个内角,求证:m≥5。

证明:f(x)+4=0即x2-(m+1)x+m+4=0.依题意: =(m+1)2-4(m+4)≥0tanA+tanB=m+1>0tanA·tanB=m+4>0,又A、B锐角为三角形内两内角,0m+4>0>0,m≥5

上述问题案例是关于函数章节的一道综合性数学问题案例,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案例过程中,求证m的取值范围时,运用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这时,教师向学生指出:“解答该问题案例时,要深挖题意,做到题意条件都明确,隐性条件要注意,列式要周到,不遗漏。”

通过上述问题解答过程可以发现,在案例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数学问题的思想性,利用数学问题解题策略的规律性和方法性特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和思想。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典型性的数学问题案例,进行专题性训练,实现学生解题数学思想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篇10

1案例教学具备情境化

情境化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探索,符合学生的思维实际,也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所以被很多老师所采纳与实践。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就具备了情境化,案例是现实中的或者是教学的需要安排设计同时符合逻辑的材料,无论怎么样,都是把学生放在了一种生活的情境之中了,不再是干瘪的知识展示了。比如:在讲授“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把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件引入过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随着去吗?如果你也加入这种移民队伍,是什么驱使的?这样的话就会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其在真实的场景中去思考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在天马行空的自己瞎琢磨了。在实际的课堂中,收到的效果会超出预想,有的学生说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加入这种移民的好处、坏处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与可行性;有的学生从时间上说现在不适合去移民,等自己的学到了知识,再去,因为他想做葡萄酒生意,而现在自己还小,不具备这种能力与可能性,所以暂时不会去加入这种移民;学生各抒己见,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产生了极其好的效果,明显的课堂氛围不同,学生的积极性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具备极其强的情境化特征。

2案例教学具备探究性特征

既然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媒介,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客体,那么对这一客体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然学生无法感知案例,也无法进行对其思考,如果老师关闭了开放性,那高中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就成了讲故事课堂了,因此探究性成了案例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如在讲授我国南水北调的知识时,笔者把三条线的研讨成行过程大致的给学生展示了一遍,然后引导:我国为什么在借助古运河争论很大,而且耗时很长才决定下来呢?学生立刻进入的深思,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其实在刚才展示的研讨历史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学生是可以归纳出来的,那么在这一思考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要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如果单个学生思考真的有困难,我们可以分组讨论,那么案例的探究性就彰显无疑了。

3案例教学具备典型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