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23 19:0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之后,我感慨万分,我再也抑制不住我心中的那份激动的情怀,记下这篇文章。

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我的心里涌出一大堆问题:作者明知爬悬崖会有危险为什么还要去冒险?作者是怎么脱离险境的?在那个悬崖上作者所学到的经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会有什么用处?作者从这件往事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这么多的问题像录像一般,在我的脑海里重复播放,使我无法不去探讨这些有趣而有深奥的哲理。

经过一番推敲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作者很想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与他们一样爬悬崖。但是,因为小时一直生着病和母亲的训诫,使作者不知所措。但最后,还是在伙伴们的召唤下一同去爬悬崖,因此陷入了险境。暮色茫茫,父亲在好朋友杰利的带领下找到了作者。父亲又让作者按他自己说的做,使作者脱离了险境。事后,每当作者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想起很久以前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便能应付一切,他时刻的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完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他要抵达的彼岸。每当这时,作者便会惊讶而自豪地发现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的漫长。

是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前程万里,全要个自去努力。大家都认为有困难是件坏事,但我认为困难也是件好事,因为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只有在困难的环境中才能锻炼人的才能,进而,战胜困难。的确,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是可以随随变变就成功的,所有的人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所以没有劳动就没有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篇2

吴黎F

近来读的《心灵启示录》给我的感触特别深,是一部经典教育理念案例的书籍,书中大量引用了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通过故事的形式叙述,讲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在这些优秀教师的笔下,这些案例故事展示了教师的智慧、才华、感情、理念和责任感,这些大师的想法和做法给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成长与不足!

《和蜗牛一起散步》是激励篇中所举的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上帝派给一个任务,让“我”牵着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责备它,甚至踢它,受伤的蜗牛说:“我已经尽力了。”又一天,上帝又派“我”牵着蜗牛去散步,看着惊恐的蜗牛,“我”不忍再逼它,但等“我”欣赏完美丽的景色之后,回头却发现蜗牛已经爬出去好远了。人与蜗牛是有差别的,怎么可以要求有一样的速度呢?而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存在着这个差别呢?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没有差别就谈不上教育,差别永远存在。差别只能缩小,而不会消失。

善待别人,就会快乐自己。“差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永远存在的。很多教师、家长面对“差生”,只要他不“出事”就行,或者干脆放弃了教育的责任,抓十个“差生”不如提一个“优等生”,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

如爱心篇中的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感受最深,读后心头涌上深深的敬意和感动。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教育不好或者不可教育的孩子。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学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番感人至深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位平凡教师的不平凡,她这种60年如一日的职业真爱非常令我敬佩。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美国的家庭教育完全的不同。对于美国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他们为孩子做了什么;对于中国父母来说,重要的是孩子为父母争了光没有。基于这一认识的不同,中国父母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成为世界上最无私的父母的同时,也不自觉得沦为世界上最自私的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到为孩子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应该就是——智慧与道德。拥有了足够的智慧,辅之以良好的道德,孩子才能在一生的发展中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人。

篇3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令人不能乐观:课堂效率不高,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与成就感,更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活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在课堂设计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有旺盛生命力的学生,也许我们每一个老师就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首先,课堂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带动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要求同学们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给文章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原因,比较分析原题的妙处。学生反应热烈,他们马上走进文本,开始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列出了各种各样的题目。在自己的题目被不断否定后,逐步认识到原题的妙处在于既是经历的概括,又是经验(即主题)的总结。通过探究问题,学生懂得回归文本解读,领会了“经历加经验”的写作模式。

其次,适时从教师提问转到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上来。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原来课堂设计大相径庭的“意外”,是照本宣科公布原来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还是因势利导,这是最能够看出一个老师是否具有人文情怀的时候。

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学生个性,让他们敢于对同学质疑,对教师质疑,对书本质疑。

一、借助文学精品等陶冶情操,丰富学生心灵

以美养德,以情育德,以智启德,实现真善美的内在统一是德育教育的境界和追求。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古人早就把“传道”摆在“授业、解惑”的前面,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可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总是把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变成僵化的说教。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采取引导的策略,通过启迪而不是宣传和灌输,通过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通过丰富的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通过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限制和防范,达到育人目的。

首先,推荐学生阅读文学精品,可让学生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转述文学精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要通过适当的载体。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富有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的代表作和一些传统蒙学精粹,如《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

其次,注意发挥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辅助功能,比如浙江经视“新闻深呼吸”“舒口水”等节目,让学生在无意之中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充满人性的影视片有助于学生完善自我文化心理。教师可以组织推荐学生多观看优秀影片。每当有好的影视片,我会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写观后感,谈心得体会,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身审美品位。

再次,有条件的时候适当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感恩父母”的一个行动,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并且营造父母子女沟通的机会。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德育过程的基础。道德行为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磨炼道德意志。正所谓“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显精神”,学生的意志主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磨炼。为此,我常常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教育。例如,我要求我的学生互相监督“日行一善”,坚持记录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传递正能量。这对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极为有利。

二、突破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机制,实践“大语文思想”的理念,真正做到语文即生活,人生亦语文

语文不是知识课,语文即言语,是活动课,是言语活动课,字词句篇语法修辞这些语文知识要教,但不是重点,语文课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掌握言语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语文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面对的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完整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这就要求语文要关注社会,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形成“从生活中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好长一段时期,我组织学生收看“焦点访谈”,收到良好效果: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使学生义愤填膺;“神州9号”上天,使学生扬眉吐气;三农问题,使学生牵肠挂肚……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国家的兴衰逐步取代了个人的鸡毛蒜皮,时展的大潮压倒追星的时髦。普通百姓的冷暖,正重新调整着学生的爱心天平。社会大课堂潜移默化地纠正着过去死记硬背的误区,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

当教师的教学行为突破了原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这一封闭机制,对学生真正做到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心胸和视野开阔了,情操高尚了,理想远大了,也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