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时间:2023-03-31 02: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脱贫基本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脱贫基本途径

篇1

2016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使扶贫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的进行,根据省、市、县相关工作要求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就在册贫困户的走访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贫困人口39人,为使贫困户脱贫增收,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按照“一户一策”的总体要求,瞄准贫困人口,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为目标,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对贫困户实行有效的帮扶,按期完成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二、工作原则

1.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激活脱贫信心。

2.坚持“扶智、扶志”的原则,激发贫困户的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原因,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

3.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帮扶工作中,应先选择脱贫决心大、具备一定条件、能扶得起的贫困户进行帮扶,为探索途径提升帮扶水平提供经验。

三、目标任务

1.任务: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2.目标:通过工作队员结对帮扶,使该村11户42人在计划时间内摘掉贫困帽子,被帮扶贫困户基本脱贫,贫困户家庭成员有病能及时就医。贫困家庭学生不再面临辍学,危房能得到改造,对有劳动能力而无处就业人员进行劳务信息服务等。

3.时间:2019年前。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2.对存在“等、靠、要、怨”等思想的贫困户,重在思想引导。要采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贫困户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陈旧思想,克服思想障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尽快脱贫致富。

3.对“因老、因残、因病、因学”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重在生活救助。一是建立贫困户帮扶制度。本着“强化管理、扶出效益”的思路,多途径筹措贫困户(村)帮扶及项目资金。二是建立贫困户子女教育制度(雨露计划)。三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坚持春节等重大节日以工作队名义上门进行走访慰问。对家中发生突发性事件和生活一时遇到困难的贫困户,要及时上门走访慰问。

4.对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列入重点扶持对象。一是技能培训。按照“扶穷先扶智”的原则,切实加强贫困户家庭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上门指导,思想发动种养殖大户进行结对帮扶,提高贫困户的致富技能。二是就业扶持。对帮扶贫困户的剩余劳动力和大中专院校毕业且专业对口子女,尽可能帮助寻找就业机会。同时,多方联系,介绍外出务工(采挖虫草),提高收入。三是政策扶持。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门路而无法起步的贫困户,想办法、找门路,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落实中草药种植等农业产业项目。

篇2

关键词:共享发展:实现途径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又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基本内涵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党坚持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要实现共享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目前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完善脱贫工作的体制。按照精准到村到户的要求,精准摸底从而科学制定精准扶贫攻坚规划。按照精准帮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社会扶贫和专项扶贫的力度。还要加大行业扶贫工作力度,如大力实施交通、水利、医疗、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扶贫,全面落实行业扶贫的职责。同时要落实精准扶贫攻坚责任,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精准扶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加大精准扶贫资金投入以及强化精准扶贫队伍建设。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机制,努力做到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落实全社会共同责任,凝心聚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二、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也期待获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明确政府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应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到既能让全体人民受益于更多更公平的发展成果,又是可持续发展。第二,明确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内容。在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第三,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改革创新公共资源配置的方式。第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同时建立系统规范的公共服务管理及评价体系。第五,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要积极推进法治化。制定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规范来约束政府履行职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普遍、公平的公共服务的权利,同时确保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开透明。

三、加快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具体制度的建构与完善

坚持共享发展,关键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就需要逐步完善各项社会制度,以确保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公平正义的制度是共享发展坚实的根基。通过完善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将进一步巩固,从而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首先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的各级领导机构要领导各级政府在制定各级各类规划时,要提出明确反映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及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同时各级政府要明确分工和责任,责任到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督促检查,通过自查、抽查、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严格抓好落实。强化党内、民主、法律及舆论监督。加强群众对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舆论监督,推动制度落实。最后还要完善评价机制,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规范党和政府主导的监测、评价机构建设,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评价共享发展理念。

四、完善基本民生的保障制度

篇3

关键词:贫困县;脱贫管理;信息学院;新疆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43-04

从国家制定反贫困政策以来,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的2005年末的2 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2.5%;而新疆87个县(市、区)中,贫困人口224万,占新疆总人口2 010.35万的11.14%。新疆贫困县中有26个国家级贫困县,占新疆87个县(市)的31.1%;26个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516.36万,占新疆总人口2 010.35万的25.69%;26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人口433.44万,占全疆农村人口1263.5万的34.3%[1]。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增长以及国际、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反贫困工作也表现出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明显减慢,返贫现象时有发生。面对新疆地域广大,贫困人口分布广泛,贫困原因复杂多变,如何实时监控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及其状况的发展变化,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运用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技术,涉及到开发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跟踪、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辅助决策。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生命周期法、原型法、结构化设计方法以及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特点是开发过程阶段清晰,各阶段都有明确的标准化图表、文字说明等组成文档资料,便于在开发过程中管理和控制。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尤其是地域广大、情况复杂的阶段性问题方面,生命周期法是最为适合的方法。本文将生命周期法运用于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脱贫研究中,不但可实时监控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及其状况变化,还可及时为脱贫情况提出预警及部分对策,该系统的开发将会给贫困地区脱贫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一、生命周期法的概念

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管理领域,由Dean[2]和Levit[3]提出,提出的目的是研究产品的市场战略。当时,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划分是按照产品在市场中的演化过程,分为导入、成长、成熟和衰亡阶段[3]。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在识别用户最基本需求基础上,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如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等[4]。

二、基于生命周期法的脱贫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一)新疆国家级贫困县不同发展阶段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即实现了解决温饱问题;到21世纪初,又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即实现了初步的小康。新疆国家级贫困县也应实现从贫困型社会―温饱型社会―基本小康型社会―全面小康型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逐步转变(图1)。

图1社会发展阶段图

贫困型社会是建设全面小康型社会的起步点,只有找对起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在新疆,农村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贫困阶段的特点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当缓慢,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低,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非常差,人均收入比国家规定贫困县人均收入标准低很多,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家庭人口众多及人均占有耕地少,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差,贫困原因复杂多变,抵御灾害的能力较薄弱,反贫率极高,本阶段首要且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温饱问题。

温饱型社会的目标是摆脱贫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向基本小康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没有这一阶段的过渡,贫困地区很难实现摆脱贫困跨向小康社会的进程。这一阶段,国家扶贫政策大力推行与实施,扶贫方式基本以村为单位,扶贫资金使用到位,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自然条件及调整农业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较快,贫困人口数量得到控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所提高,经济收入有所剩余,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得到良好改善,生活生产有了一定保障。

基本小康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基本小康社会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必经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巩固温饱社会的成果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加大科技扶贫为主,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生态环境改善有所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有相当大的提高,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经济发展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阶段。

全面小康阶段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加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快,第三产业发展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快,交通、通信、水利等设施完善,人均纯收入基本接近国家小康标准,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应用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更高层次的进步,普遍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得到丰富,为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不同阶段的不同数据处理要求,使贫困地区脱贫管理信息系统与普通县域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大的差异,其针对性和专门性需求更为明确。新的信息系统能够超越传统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反应极限,根据各阶段数据特点,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及时动态地处理变化的数据,迅速地对贫困阶段作出反应并起到及时预警与调控的目的。

(二)研究目的与范围

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1)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基本数据库设计;(2)构建基于生命周期法的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2.研究范围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审核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知》国开发办[2002]4号文件,确定新阶段自治区27个国家级贫困县(市)[1]。

和田地区包括7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包括3县1市: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喀什地区包括8县: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莎车县、叶城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阿克苏地区包括:柯坪县、乌什县;阿勒泰地区包括:青河县、吉木乃县;塔城地区包括:托里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包括: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尼勒克县;哈密地区1个: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三)指标体系选取

结合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参照国内、外已建立的各种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体系,根据新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和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特殊性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专家意见,本文提出了符合新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及保障、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及生态环境等5个子系统,共18项指标。

为了使信息系统能够较快及方便地分析数据,各个阶段都采用相同的指标来衡量其特点,根据相同指标的不同指标值算出相应的权数并对比分析各阶段的脱贫情况及脱贫进程,提出预警和调控措施。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评价指标体系

(四)数据库分析及建立

由于对有关贫困县脱贫的数据收集较复杂且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较强,综合性较大,所以数据采集主要以国家规定的能反映脱贫状况的指标为依据。

针对新疆贫困县各阶段的贫困原因和数据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反映贫困县不同阶段脱贫的标准。通过分析评价这些指标,判断脱贫处于哪一阶段并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脱贫情况,发现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起到调控和预警的作用。

建立数据库首先应建立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数据信息库,其次将各个数据信息库整合为一个综合数据库,通过对比,应用综合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得出各县的贫困脱贫实现程度与贫困层次划分,为决策和实现途径提供依据。

为了达到综合性对比分析和各阶段对比分析简洁直观,研究中各阶段都采用相同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分析方法,不同的是根据动态变化的数据,计算其权重并综合分析各阶段的脱贫情况及得出相应的结论。

运用统一的指标体系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及时有效地反映了脱贫情况,达到了快速处理、管理数据和预警的目的并为扶贫组织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各个阶段的数据库构建模式和评价方法都采用如下的过程:

图2 数据库建立

根据以上数据库建立过程,分析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数据信息并建立综合数据库,最后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其实现程度,得出国家对贫困县脱贫政策的评估以及制定今后扶贫政策的相关措施和战略。综合数据库图如下:

图3 综合数据库

(五)脱贫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基于对研究区的基本情况、分布及数据库的分析和研究,贫困地区脱贫信息系统的组成一般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脱贫分析子系统和脱贫情报子系统三个输入子系统及预警子系统、脱贫进度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三个输出子系统。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相比,此系统的结构性更强,系统结合输入输出两大子系统对脱贫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脱贫信息系统集研究区内外部资源信息与决策系统为一体,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又互为影响,对复杂庞大的数据进行有条理的管理和处理,打破了传统数据处理复杂、管理难的弊端。脱贫信息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4):

图4脱贫信息系统结构模型

(六)并行开发环境

并行开发环境的建立可以充分考虑系统生命周期中社会各阶段与系统相关的因素,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系统维护各个阶段的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在建立过程中实施并行开发环境工程,能够最大限度地交流数据信息,避免分析失误以及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未考虑系统生命周期在设计过程中相关因素而导致的不能满足决策者需求、系统开发周期过长以及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的问题,达到压缩系统开发周期、提高系统的质量和功能集成性的目的。并行开发环境信息系统图:

图5并行开发环境信息系统图

三、结论

通过对新疆国家级贫困县及脱贫情况的了解,基于生命周期法的思想建立新疆贫困县脱贫管理信息系统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如下贡献。

1.针对新疆广袤的地域情况和贫困机制的复杂性,新疆需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要求的脱贫管理信息系统。脱贫程度的好与坏、快与慢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环节,由此,为引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一个好的脱贫效果,建立一个理论充分、切合实际和规范可行的脱贫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一个全面、客观、整体的把握和评价,对国家研究新疆脱贫情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研究将生命周期法的思想和方法融于其中,针对新疆地域特点及不同的贫困产生机制,详细分析了不同社会阶段的贫困特点和数据,选取统一的指标评价体系,并构建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分析其特征,通过建立综合开发小组并在并行环境下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动态综合数据库,最后使用综合指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脱贫的实现程度和贫困层次的划分,对措施和政策的及时提出指引了方向。建立综合数据库使得信息系统的建立更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对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信息交流与使用、加强信息反馈周期的缩短都十分必要,也更有益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脱贫措施和政策,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十分重要。

3.基于生命周期法的贫困县脱贫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将脱贫研究由以往的人工处理数据繁重、响应时间缓慢、政策制定和措施实施信息反馈滞后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数据更新快、反应时间短、政策和措施实施反馈迅速的现代管理模式。与传统的脱贫管理模式相比,新模式具有使用方便、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过程清晰简洁、有益于信息的迅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响应周期短等特点,因此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脱贫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4.基于以上脱贫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优点以及信息化社会的需求,针对新疆地域辽阔、贫困机制复杂、返贫现象多重发生的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脱贫管理信息系统在脱贫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集以上特点与要求建立符合新疆贫困县发展的脱贫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政府和相关扶贫组织全面及时准确地动态掌握脱贫情况,适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达到调控和预警的目的,同时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建立这样一个适应新疆贫困县脱贫发展的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宋岭.21世纪新疆贫困地区发展论[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21-135.

[2]DEAN J.Pricing Policies for new Product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0,(5):45一53.

[3]LEVIRTT.Exploit the product lifecycl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5,(6):81一94.

[4]彭志忠,MIS开发方法的比较及统一性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1999,(6).

[5]张清宇,[加]田伟力,沈旭.环境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2-123.

篇4

一、 园岭山村基本情况

郧阳区青山镇园岭山村是科学技术局联系的精准扶贫村,有4 个村民小组,338 户1156 人,劳动力778人,外出务工620人,60岁以上留守老人98人,无留守儿童,单生男性22人,版图面积11.3平方公里,山场10563.5亩,耕地2051.8亩,其中:水田480亩,旱地1571.8亩。该村是青山镇的重点贫困村,处于二高山地,典型的高海拔山区贫困村,自然环境恶劣,山高路远、缺水少雨,土地薄弱,传统农业经济作物不适宜该区域种植,群众增收渠道匮乏,村民依靠传统种植业、畜牧业脱贫致富难度较大,当地青壮年村民普遍进城务工,村内劳动力短缺。

调查组看到,园岭山村的变化交脱贫攻坚之前有巨大的飞跃,特别是2017年变化最大,市科技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项目经费,共协调扶贫产业项目资金105万元。着力加强道路、饮水、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村民服务保障能力。通过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促进村容村貌和民生环境改善,让群众享受到国家的政策红利。一是做好劳动力转移,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对口输出就业,获得更高层次的工作、更高水平收入。二是科学筹划产业发展项目,论证确立香菇、蔬菜、水果、养殖等主导产业,明确发展方向。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项目经费,支持一批民生项目建设。四是通过积极向上争取经费,横向协调相关部门,动员系统内的力量,多方筹集整合项目经费,帮助推进青山镇园岭山村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支持园岭山村发展香菇产业、林果种植和林下养鸡产业,五是协助村两委组织实施好其他扶贫项目,通过每亩交20元押金、补贴800斤尿素和有机肥,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已经推广种植100亩三叶菜项目。六是建成150平米标准村卫生室,配套8万元医疗卫生设施投入使用,保证健康扶贫落实到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七是在村级环境建设方面,科技局通过节省办公经费等办法在科技局系统内筹集20万元,在异地搬迁集中居住地和村级4km主干道上统一安装40柱电杆和节能路灯,该工程于9月13日竣工验收。八是 2017年筹集65万元修建完成农村饮水工程,覆盖全村70%人口,完成易地搬迁安置点五个和两个新水源工程(配套主水管6000M)。计划和逐步实施涉及公路路灯、基地建设、电网改造,电信宽带、饮水工程等11个项目,计划467万元,实际到位324万元。群众们正真享受到国家的温暖,发自内心的感谢党,感谢政府。

二、目前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园岭山村精准脱贫、扶贫工作开展扎实有效,但通过调研发现,现阶段扶贫攻坚组织推进工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贫困户脱贫困难。

1.医疗保障水平偏低。走访中发现缺技术、缺资金是贫困的主要原因,85.1%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缺技术、缺资金致贫”;8.25%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无劳动力”;6.3%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因病、因残致贫”。受访贫困户家庭因家庭成员患有大病,花费较大,虽然合作医疗报销了部分,但对于贫困户来讲仍需支付一大笔钱,收不抵支。调查显示,“医疗救助”是受访者最迫切需要政府帮扶的措施,呼声最高、占比为71.1%;其次是“低保保障”,占比50.7%。

2.扶贫资金投入较少。脱贫扶贫主要问题还是缺乏资金。尽管村有集体经济,但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租赁承包,收入并不高,用于扶贫资金的投入也不高。

3.社会统筹合力不足。目前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支持,社会资本投入较少。企业参与扶贫主动性不高、参与度较低,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基本还停留在慰问和善施层次,资金整合利用难度较大,进展缓慢,合力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

三、政策建议

篇5

要在牛团仓村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首先要成立市高山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就全市而言。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办);其次要加快制订全市山区老百姓移民下山详细规划,对全市山区村作一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排出下山时间表,落实责任单位,规划好迁移目的地,移民下山工作总体上要与城市化工作做好对接;再次要制订出切合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移民下山具体政策;最后,要召开全市移民下山工作现场会,总结经验,全面推开。

易地致富,组织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高山老百姓移民下山。有利于山区老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利于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今天我实地察看北漳镇牛团仓村移民下山新村建设,总的情况令人满意,新村建设能够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内形成这样的规模,确实难能可贵。

牛团仓村移民下山试点工作的成功给了很多新的启示:

习惯于对贫困落后地区的老百姓实行“输血式”扶贫,一是为市委市政府解决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条新思路。一直以来。给钱、给物、给技术,修桥、铺路、装电话,思路始终定位在帮助他原居住地上脱贫。几十年来,工作做得不少,但真正实现脱贫走上致富路的却不多。移民下山,易地致富应该是解决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的根本途径。

村级班子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要通过一家一户的工作,二是为市委市政府解决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脱贫致富的根本是要激发山区老百姓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村级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山区老百姓下山来自己作比较,感受山上山下的差距,从而主动地要求下山,创造条件争取下山。

反映了领导层的爱民之心,三是为市委市政府和各乡镇部门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树立了一个新形象。牛团仓村移民下山的成功是各级政府、各部门为山区百姓办的一件大实事、大好事。真正体现了想民所想,办民所盼的工作作风,树立了领导、局办、乡镇敢抓敢管,扑下身子办实事的良好形象。牛团仓村移民下山试点工作再次充分说明:只要我考虑的问题、作出的决策真正有利于老百姓,真正切中老百姓的心坎,就一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只要我方法对头,作风深入,就一定能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情;只要我政策配套,部门支持,形成合力,就一定会做好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工作。

牛团仓村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移民下山不能仅仅做到地理上的移位”更要实现观念上的移植”当前要抓紧制订新村发展规划,一要认准一个较高的目标。即要努力把牛团仓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设计好今后发展方向,新村建设上要考虑长远,争取成为生态村、电话村、电视村和电脑村。要做到移得下,过得好,富得快,不仅要在物质上富裕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充实起来。

篇6

XX村是省县XX镇最西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行政村),南与,西与XX乡连接,北与XX村近邻;共有8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有农户226户,总人口1130人;劳动力38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20亩,山地面积26000多亩,毛竹林面积6000余亩。

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2名)。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为2350元。

二、致贫原因及表现

1.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缺劳力的导致贫困人口重要原因,加上贫困户经济基础差、收入低、因病、因残、因学致贫,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人士对他们进行救助才能摆脱贫困。

2.贫困户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受资源条件、资金、技术、观念等因素制约,贫困户以种植为主,因管理不当,投资较小,加上有时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经营能力低下,科技意识不强。贫困户当中有些养殖业,没有规模和特色,缺少资金或缺乏技术,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产业不少人“半途而废”,有时生活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致富。

3.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条件差,生活难、用电难、用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得“六难”问题很突出。因为这些贫困户居住分散,靠山建房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差,开门见山,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力不足等造成贫困的原因。

4.贫困户多数居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地方,生活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长远解决贫困。目前,我村共有10户40人需要移民搬迁。

5.项目申报上级部门在审批下达计划时,个别项目下达的总投资比上报的总投资小好多,致使工程缺口资金过大,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完工,发挥不了扶贫的作用。

三、扶贫的效益和成果

1.近年来,我村硬化了7.5公里的村组道,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农副产品运输畅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2.推动扶贫攻坚行动,落实一户一策。根据县扶移办的要求,在乡政府和扶贫办的指导下,我村认真履行扶贫攻坚行动,2014年全村共有种植业46户,养殖业46户,享受了上级扶持,让这些贫困户得到实惠,基本摆脱贫困。

3.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我村山地资源,村委会鼓励村民发展养蜂业。

四、今后的打算

1、持续做好“10864”结对帮扶工作,根据县《关于村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帮扶贫困户进行“10864:结对帮扶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精准扶贫的工作,切实帮扶好贫困户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尽量做到一户一策,帮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再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蜂,以养殖农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带动贫困农民养牛、养羊为主的特色产业,为贫困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计划在2015年全年发展100头以上养殖户2户。

篇7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脱贫攻坚领导组。局党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明确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班子成员调研指导。局班子成员多次召开局务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对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人员保障、计划安排、项目支持、资金落实和检查督办等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主要负责人到村调研指导共4次,班子成员到村调研指导30余次,我局党委每两个月听取一次驻村工作组的情况汇报,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15个。

(三)强化干部驻村工作。继续选派担任村“第一书记”,为驻村工作队员,明确办公室主任担任联络员。今年,多次全覆盖走访贫困户,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通过“一看、二问、三算”,对农户住房、生活生产设施、家庭成员情况及人均年纯收入等进一步了解,摸清家底,配合镇、村因户施策,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具体责任,实施帮扶项目。

二、工作措施

(一)制定帮扶计划。我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推进帮扶对口单位的脱贫工作,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结合交通实际,制定《交通运输局2020年脱贫攻坚定点帮扶计划》,对帮扶人员、帮扶资金、帮扶措施、帮扶要求作了详细安排部署。

(二)建立结对帮扶。一是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机制,将村、文武村的149户贫困户分别落实对口联系帮扶责任人,制定“定点扶贫一对一帮扶”措施,实行一对一精准扶贫,按照一对二、一对三的方式进行定点帮扶,落实工作第一责任人,做好对口帮扶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二是与结对帮扶户交心谈心,了解帮扶村及村民的基本情况,实现了交通运输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出谋划策。

(三)坚持定期走访。干部职工要定期走访结对帮扶联系户,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摸底,及时掌握情况,做好基础性工作。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入户调查贫困户享受政策的情况,填写季度对账卡,帮助结对帮扶联系户分析原因,理清扶贫帮困工作思路,根据实际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并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宣传解释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帮扶干部人均走访达12次以上。

(四)落实帮扶措施。一是开展种植养殖帮扶。在入户摸查的基础上,针对各户的实际情况和各户脱贫发展计划,切实为有关农户提供种植养殖帮扶。想方设法为贫困户解决种植养殖技术和资金问题;二是支持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帮助贫困户咨询房屋改造、种植、养殖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做好与农业、林业、畜牧部门协调,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在公路建设上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做好与乡镇的协调配合,为贫困户提供致富信息、政策咨询帮助、就业机会,农村公路养护岗位可优先安排贫困人员。

(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充分利用院坝会、座谈会、农民夜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扶贫政策;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普惠政策给村内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力宣传扶贫开发给村内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年交通大会战等利民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发展的希望;加强与非贫困户的互动交流,积极搞好现场答疑,及时反馈个别特殊疑难问题,切实化解各类矛盾。

三、工作成效

篇8

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5个多月后的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十二五”时期,全省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但仍面临着“十三五”期间年均减少100余万贫困人口的巨大压力。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对此,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大扶贫”确定为两大战略行动之一,坚定承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战天斗地:前所未有的精气神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就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打赢这场攻坚战,关键还是在主观因素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

为了脱贫攻坚,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

2015年的金秋十月,全省扶贫开发大会在贵阳召开,印发扶贫开发“1+10”配套文件;12月7日,全省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及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召开。不到两个月,先后两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全省脱贫攻坚步伐加快。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以上率下,带头深系点威宁自治县蹲点调研,与群众拉家常、话脱贫、谋发展;深入长顺县、台江县等基层一线宣讲脱贫政策,调研基层党建扶贫工作。他多次谈到,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用心、用情、用力。脱贫攻坚是考验各级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主战场。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深入武陵山腹地,召开座谈会宣讲中央精神,把脉铜仁脱贫;走访湄潭、正安、安龙、望谟等地,专题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强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了脱贫攻坚,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传递党的好声音,助力农村同步小康。

省委政研室派驻威宁自治县驻村干部在走访中提炼出看真贫、扶真贫的“四看法”精准识别体系: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精准甄别、确定扶贫对象。

遵义市选聘1433名能带动群众发展项目的优秀人才驻村任“项目书记”,占全市村总数的85.3%。“项目书记”共领办项目918个,带动实施项目1240个,可带富35万余人。

六枝特区邓连贵、邓连桥、邓连瑞“同胞三兄弟”相约驻村任“第一书记”。大哥当起维护和谐的“守护者”,二哥成为传授绝技的“好师父”,三弟成为引领脱贫的“特派员”。

大方县羊场镇“第一书记”谢雨石,走村串户,磨破了三双“走访鞋”,厚厚的两个笔记本记满了村情民意。

2015年,全省驻村干部累计走访群众980余万人次,帮助谋划思路点子25万条,办理好事实事35.7万件,争取帮扶资金35.1亿元。

“精神状态好,一好带百好。”在深山贫瘠之地,贵州以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扶贫精神”,激扬了一曲战天斗地、决胜贫困的铿锵之歌。

产业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六盘水市盘县普古乡最边远的舍烹村,三年前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通村路,地里种出的庄稼只能解决温饱,大量村民外出谋生。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1260元,是三年前的3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扛着锄头、镰刀的农民乘坐“考斯特”上下班,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线”。

“这要感谢陶正学,感谢家门口的农业园区。”53岁的陶正能满脸笑容地说,返乡企业家陶正学成立的“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让村集体资源以集体产权方式入股,让村民以资金和技术入股,激活了村里的农业。

近年来,六盘水市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市扶贫局局长王成刚介绍说,“三变”改革,使六盘水的农民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了农民、村集体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用发展产业来发展生产、实现脱贫,已经成为贵州扶贫的基本经验。

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产业化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亿元,实现总产值813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万多个,按照资源禀赋、市场导向和区域经济的理念,大力发展优质菜、果、茶、药、薯和牛、羊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

“发展旅游有助于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有助于提升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陈敏尔在接受中国网专访时说。而乡村旅游,是贫困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途径。

遵义市枫香镇苟坝村土陶传承人母先才是乡村旅游的直接受益者之一。他说,村里的旅游发展起来以后,他的陶艺生意越来越好。今年“五一”期间,每天都有2000多元的收益。由于客流量增多,他还必须请三四个帮工才忙得过来。原来一年的收入只有两三万元,去年的收入却超过十万元。

据统计,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已经突破3000个,2015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59亿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42.4%;旅游收入705.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带动社会就业287.61万人,受益人数超过577万人。仅“十二五”期间,就有64.7万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

正如省扶贫办主任叶韬所说,产业最大限度覆盖了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帮助贫困群众“提了素质”“换了穷业”。

易地扶贫搬迁: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

贵州493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大多数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地区,且受教育程度较低。“难点就是这部分群众。”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认为。

易地扶贫搬迁,这一被总理称之为“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的举措,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剩下来的这些人”的生存与发展。

在绥阳县郑场镇卧龙村移民安置点“幸福港湾”,别墅式楼房坐落于青山绿水间,处处荡漾着幸福的气息。

“我们搬来一年了,我和儿子住一起,这里空气很好。”今年60岁的李梅美笑着说,在卧龙村边上就是“万亩金银花”示范基地。依托示范基地,他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农家乐户均年收入8万元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十二五”期间,全省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5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92万户,其中易地扶贫搬迁66万人。

同时,作为脱贫攻坚六大重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绿色贵州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之首,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全省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1月14日,孙志刚强调贵州要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在精准上下足功夫,挂图作战、挂牌督办、逐一销号,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关键一仗。

1月25日,省政府《贵州省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围绕“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六个关键环节,匡算总投资270亿元,确保今年全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5万人,其中包括30万贫困人口。

精准脱贫:贵州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贵州咬定“精准”二字不放松,聚焦“两有户、两因户、两无户、两缺户”,坚持“六个精准”“六个到村到户”,瞄准贫困“病根”,实施“靶向治疗”,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了可信可行、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经验”。

――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实现“三个转变”。扶贫方式由单个项目扶持向产业化扶贫转变;扶贫重点由一村一户扶持向区域性扶贫和扶贫到户并重转变;扶贫力量由部门扶贫为主向社会化大扶贫为主转变。

――全省精准扶贫机制基本建立。狠抓“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以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等“六个到村到户”和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等“六个小康建设”为重点的扶贫措施惠及贫困山区千家万户,“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贵州闯出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开发新路。凝聚各方力量、多重优势叠加的“毕节试验”,种草涵养水土、养畜增加收入、发展防灾避灾产业的“晴隆模式”,山地农业开发、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比较效益的“长顺做法”,以整村数村、整乡数乡、区域开发、连片推进的“印江经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扬长避短的“威宁实践”,扶贫抓党建、党建促扶贫、脱贫奔小康、强化三支队伍建设的“迤那路子”;精准识别“四看法”在全国推广……

――脱贫攻坚在全国取得“六个率先”。率先推行“摘帽不摘政策”的“减贫摘帽”激励措施;率先以整村推进为基础,实行整乡、数乡、区域连片开发;率先采取“省领导联系、省直部门牵头负责、县乡组织实施”的集团帮扶模式,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实施集中攻坚;率先出台《贵州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率先实现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率先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

贵州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在叶韬看来,“扶贫云”是“大数据+大扶贫”的耦合,是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必然选择。

篇9

党委主责 政府主抓

:面对脱贫攻坚新形势、新任务,铜仁高新区是如何进行部署和安排的?

寇启聪: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但这项工作没有讲条件、打折扣、搞变通的余地,必须高标准、高质量、按时限完成。

铜仁高新区目前有贫困村4个,贫困人口538户2007人,要确保2016年全面脱贫,时间紧、任务重。从贫困人口结构看,既有产业发展滞后、增收途径少的问题,也有个人观念落后、技能缺乏、因病致贫等问题;从存在的问题看,有的村重视不够、用心不足,还在打常规战,还在按老框框、老套路走。

脱贫攻坚是一场不能回避的大考,没有任何退路。高新区牢固树立政治、核心、大局、看齐四种意识,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政策要求,把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党委主责、政府主抓”的责任制要求,推行区级领导包保:各位区级领导对所包村脱贫攻坚工作负包保责任,负责组织协调、解决问题和加强督促等工作。既要牵头抓总,又要亲力亲为;既要全局在胸,又要细处着手,从而促使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潜能,确保脱贫工作顺利推进。

帮扶单位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优势,整合自身资源,在项目、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扶持,确保所包贫困村实现出列。包保单位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力量,要把帮扶工作纳入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明确包保人员,全力以赴抓好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工作。

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帮扶人员承担着精准帮扶的首要责任,要把贫困群众真正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致富路子,满腔热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共同责任,形成强大合力。

落实措施 上紧“发条”

:铜仁高新区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是什么?

寇启聪:决战脱贫攻坚,关键要引导干部群众“上紧发条”,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拿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铜仁高新区坚持出实招、想新招、用硬招,围绕“五个一批”“十大行动”等主要脱贫路径,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明确定点包干责任。按照“统筹安排,相对固定”的原则,原来区级领导班子所包的村(社区)不变,各贫困户的帮扶人员不变。再从区直部门抽调12名精干力量驻村蹲点帮扶,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大调查、大走访活动,全面摸清贫困村情况、统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每个第一书记、包村干部要真蹲实驻,深入一线开展帮扶。对新增的贫困户要明确帮扶人员,确保脱贫攻坚不漏一户、不留一人。帮扶干部对贫困村实行定点包干,不脱贫不脱钩,队伍不解散。

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省、市明确了脱贫攻坚的路线图。结合实际,高新区制定了更加具体、细化的实施计划,拿出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真正把各项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贯彻好、落实好,确保实现今年的脱贫目标。

精心编制帮扶项目。尽快制定脱贫攻坚规划和编制项目,涵盖交通设施、水利、人居环境、社会公共服务、产业五个方面,包括交通类项目、教育项目、市场建设项目、农村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农村幸福院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种养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等。让有限的脱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把“好钢用到刀刃上”,真正实现“精准滴灌”。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讲,没有投入就没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铜仁高新区抓住每一个机遇,围绕贫困村出列和贫困户脱贫这一目标,精心编制各村的脱贫项目,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步实施。同时也通过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缺口,确保项目能够落地实施。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项目和措施制定出来后,靠什么去推动落地实施?

寇启聪:打赢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脱贫攻坚战,还有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落实。抓落实考验党员干部的意志品格,也检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因此,铜仁高新区科学统揽,实现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M建高新区脱贫攻坚督导组,负责对各村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督导,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及时整改;对脱贫攻坚中出现的不作为、慢作为行为,包括、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推诿扯皮等,要严肃追究村(街道)、部门和个人责任,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既是任务分解表,也是必须兑现的承诺书,必须桩桩落实落细,不打白条,不走形式。因此,铜仁高新区通过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清单落实落细落地,不断提升党建工作强基础、促发展、惠民生的整体水平,突出三大方面的实质性内容。一是三次选派精干力量驻村工作。二是加大驻村工作和村级运转保障力度,驻村干部后勤保障全部参照全市驻村“第一书记”标准执行(每天补贴55元,每月报销交通补贴200元),提高村“三把手”报酬,人均月增资200元,每村(社区)保障村级运转经费8万元,其中:2万元用于工作运转,6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三是强化驻村工作措施,加强驻村干部管理,落实定点包干责任制。

当前,全区上下紧盯脱贫目标不放松,按照“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的要求,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确保全区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聚焦“精准” 合力攻坚

:铜仁高新区脱贫攻坚路线图、时间表是如何制定的?

寇启聪:铜仁高新区坚持在早字上谋布局、快字上抓项目、敢字上求实干,制定了精准扶贫的路线图、时间表。围绕“2016年率先全面脱贫”目标,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一平台”“一精品”“四本书”,助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

:“一平台”“一精品”“四本书”具体指什么,又是如何推进的?

寇启聪:“一平台”指建设“铜仁高新区扶贫大数据平台”平台。为实现大数据对大扶贫的精准管理,推动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工作,铜仁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建设,2016年6底开始与贵州为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铜仁高新区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

“铜仁高新区扶贫大数据平台”在铜仁市扶贫云的基础上再深化、再细化、再量化,使精准扶贫全过程聚焦“精准”二字,使“六个精准”动态化、过程化、精确化、直观化,实现从贫困户的识别―帮扶计划的制定―计划实施的全过程监管。

“一精品”指实施“精扶贷+”精品工程。高新区坚持把“精扶贷”工程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抓手和解决扶贫资金总量小的重要途经。全区现有贫困户500户,按照每户5万元贷款额度,最高可撬动2500万元“精扶贷”小额贷款,充分发挥出财政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实施“精扶贷+”精品工程,贫困农户将“精扶贷”贷款投入光伏扶贫项目和入股农工商公司,平均每户每年可获收益4001.6元,不仅能顺利实现脱贫,还为贫困户建立了长久增收的渠道,确保稳定脱贫。

篇10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总体情况

实施有效帮扶的前提和基础是调查摸清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掌握致困原因和求助需求。2016年10月,工会保障部积极安排部署,对纳入公司工会困难职工帮扶管理信息系统的特重困职工家庭开展了实地走访慰问调查工作,逐户了解特重困职工家庭基本情况、致困原因及生活现状,对档案不完整不真实、信息模糊、不符合标准的档案及时进行梳理,对内退、下岗人员和老、弱、伤、病、残困难职工及遭受意外灾害、本人或家庭主要成员患大(重)病等原因造成困难的职工群体进行了普查。做到对特困、重困、一般困难职工进行精准识别、建立健全帮扶救助档案系统,一户一档,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分类,目前,公司困难职工群体由特困职工、重困职工、一般困难职工这三类对象组成。

困难职工基本情况分析

截至2016年底,中铁五局四公司工会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57户,供养人口数172人,其中,特困职工家庭15户,占26.3%,重困职工家庭23,占7.7%,困难职工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年龄结构。困难职工年龄普遍偏大。

第二,身体状况。身体状况良好的占16%,患各类疾病的占84%,患病比例达47.9%。

第三,就业状况。困难职工中待岗人员占26.5%,在岗职工占19.5%;退休、内退、遗属、工伤退人员占54%。

第四,收入状况。困难职工中待岗及职工遗属人数占半数以上,每月固定收入是单位发放的生活费,多半遗属没有收入。

第五,家庭结构。单亲家庭占29.8%,单亲家庭因照顾老人、孩子或无一技之长无法就业,多属于无劳动能力家庭。

第六,劳动能力。部分待岗和遗属多因无劳动能力或无技能无法再就业。

第七,参加医保情况。困难职工都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大病医疗保险,部分职工还参加了工会的互助补充保险,困难职工家属、遗属部分参加了城镇、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第八,脱贫情况。近几年,公司工会在建立规范的特困职工家庭信息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的基础上,严格依档帮扶、规范管理,坚持按照“三不让”承诺实施办法,通过开展“日常帮困”“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两节慰问”“应急困难爱心捐款”“社会救助”和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困难职工家庭等帮扶工作,坚决杜绝双职工困难家庭零上岗。在全方位帮扶救助下,困难职工的家庭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因遭受自然灾害、家庭意外或突发疾病陷入困境的职工,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以上数据看,困难职工普遍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多数没有稳定职业和固定收入,单亲家庭由于缺乏主要劳动力,家庭负担重,容易陷入困境。由于困难职工自身能力和工会帮扶资源的局限,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难度还很大。

职工致困原因分析

职工家庭陷入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因病致贫和贫病交加导致困难恶性循环。致困原因中职工本人大病和供养直系亲属大病分别占到17.5%和29.8%。困难职工家庭收入低,医保报销后的医疗负担仍很重。因贫致贫、因贫致病,家庭困难恶性循环,导致贫困程度进一步加重。

无技能或丧失劳动能力是致困的原因之一。困难职工有些因公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不能再就业;有些遗属是因为无一技之长或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

子女上学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学费居高不下,家庭为子女教育投入的成本不断增加,给普通职工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甚至超出了很多困难家庭的承受能力,使这些家庭不堪重负,贫上加贫。

待岗、无业造成家庭经济收入减少。家庭致困原因中,待岗、单亲、遗属占很大比重。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只能靠单位发放的少量生活费维持生活,很难通过自身力量实现稳定就业。

工会采取的帮扶救助措施

近年来,在公司党委、上级工会组织的关心支持下,工会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发挥作用,逐步形成了扶贫帮困的长效救助体系。

源头参与,推动帮扶政策完善和落实――

近年来公司党委、上级工会高度重视解困脱贫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也日臻完善,为困难职工脱贫奠定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公司工会一直注重源头参与,依法维权,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改革政策和方案的制订,代表困难职工群体积极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主动、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困y职工的合法权益,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申请政府补助,把部分困难职工纳入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依托职工帮扶站开展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