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心得范文

时间:2023-04-03 17:1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心理学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心理学心得

篇1

《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很不错的课程,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企业以及有关企业方面的相关知识。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使我在有关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管理心理学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良多,深有心得

我们通常所说企业,一般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管理是指,由企业经营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引导着整个企业的发展道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管理概论》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只是了解一点点而已。但是,即便是一点点也使我认识到很多问题。

不得不说,通过了解,中国的企业,甚至整个企业界都有一种从众性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五、企业缺乏新机制。

这种现象是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出现而出现的,短期内是不可能消除的,甚至永远都不可能消除,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又不全是坏事,至少起到鞭笞企业的作用。

还有,近几年来,“人性化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家所重视,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但是,人性化管理也是一把两面刃,稍有不慎,便会走向极端,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有些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比如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加强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团队合作,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些企业则不然,它们恰恰在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误导之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然而,不论怎么说,企业的发展都是靠企业的员工打拼出来的,“以人为本”这个道理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我们要相信,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真正实现管理人性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篇2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学生管理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during student's management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of "tight watch" issue, with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ease the work of the medical model shortcomings, made a mental change from passive to active consultation and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o prevent the former in the past.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to explore the design, class wor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udent self-management,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and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the students managed to eas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Student's management

1 技校学生管理与心理咨询疏导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一些技校的学生数成倍增长。学生数提高了,但是管理、教学和基础设施没能跟上来,致使一些学校管理事故频发,学生的、个体的极端事件也屡现报端。很多人认为,技校生大多成绩比较差,素质比较低,自我控制力比较弱,必须加强管,管不严,就会出事,管不好,就有问题。于是学校便继续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形成更加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管字当头,严字当头,从学校领导到一般老师,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分片包干,有的甚至实行跟踪追击,人盯人,把学生当作对手,把扣罚当作武器,弄得人人自危,草木皆兵。但效果却不理想。

而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随着2008年对四川震后的心理疏导,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心理疏导的关注,一些心理咨询师培训班遍地开花,呈现如火如荼的形势。

2 传统学校的严格管理和心理咨询走上了两个极端

2.1 学校的管理“管”、“严”字当头。应该说,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突出学生管理的管字当头的本意肯定是好的。那就是想通过管,创造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维护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生管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学生不出大事,不出中事,小事少出,从而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重要的有效的方法。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婴儿,不是小学生,他们已经是一群初步有自己的思想、审美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准年青人,已经是小大人,对于他们的管理,重点不应该是“管”。

2.1.1 管字当头,势必导致以压代管,以罚代管,以扣代管,甚至以开除代管。我们知道,要管住人,总是要有手段,要有措施,而这些手段和措施,不可能是和风细雨的谈心,不可能是不厌其烦的说劝,不可能是三番五次的教诲,而肯定是铁的纪律,是不容申辩的家长作风。如何才能管住,如何才能管死,那就是压、扣、罚,就是杀一儆百,劝退开除。

2.1.2 管字当头,势必是以人治校,而不是以法治校。我们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治校。而突出一个管字,处处管字当头,管人者说了算,以人管人,以罚治校,而不是以制度管人,管理者就有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有可能成为救火队员,而被管理者往往却是口服心不服。

2.1.3 管字当头,只能有利于弱者心理的培养。学生面对严厉的管,面对铁一般的冰冷的管,处处显得无奈,时时显得无助,个性和创造力被压抑了,争强好胜的心理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唯唯喏喏,剩下的只是不是心甘情愿的服从。

实际上,过分强调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中,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不利于消除学生们的逆反心理。

2.2 学校的心理咨询所采用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我们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即有人批评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2.2.1 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2.2.2 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却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2.2.3 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学校管理和心理咨询治疗的脱节与滞后,应该把二者科学的结合,并将针对少数人的心理咨询治疗变为针对广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疾病预防。变被动为主动,即要建立心理咨询的疏导教育模式。

3 学生管理中的心理疏导教育――前两者的科学结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手段才能完成的。要以预防疏导为主,将心理理疗前移,不能只靠咨询治疗来解决以学生为主的群体。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也是形成学校良好的管理的基础。反过来,科学的管理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3.1 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技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技校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3.2 发挥好班主任的心理导师作用。班主任的心理疏导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优秀的班主任很擅长利用集体活动、班会、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班主任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一是生活辅导。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娇气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有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二是学习辅导。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纠正厌学、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将对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3.3 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以往,技校一般实行在学生科直接领导下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有必要在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科指导下的、以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白银公司技校自2004年起在学生中推行了“三自教育”(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生活)。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这样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制力、耐挫力、坚韧不拔地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4 开设心理学必修课,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加强心理学课程的设置和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加大对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心理障碍的危害并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减压的办法,如扩大兴趣,多参加一下文体活动;扩大社交范围,学会沟通、交流、倾诉;学会转移、宣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方法。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6 心理咨询应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治疗。最后,我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主动预防和普及心理学常识之后,已经预防并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简单的心理问题。对少数的学生可以运用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学生群体中,“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受批评多,在家庭中受责骂多,在亲友中受歧视多,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友的信任,心灵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内心非常苦闷,易产生逆反、疑惧等心理疾病,应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关注,从心理上加以疏导,促使他们朝好的方向转化。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才能完成的,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利民等.医学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38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9

3 吴品华.技校学生管理的重点不是管而是理

4 汤笑.心理效应解读.第一版.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

5 华长慧主编.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第一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篇3

关键词 介入术前患者 心理分析 护理

尽管心脏介入诊疗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患者来说无论哪种类型的心脏疾病,都会认为是重大疾病,存在心理负担,因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患者对介入诊疗术的效果、并发症及康复有许多的疑虑,护士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认识水平,帮助其调整心态,消除或减轻不良心理反应,使之对手术充满信心,保证介入诊疗术的顺利进行。2009年7月至今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76例,其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96例,射频消融术9例,起搏器植入术8例。其中男131例,女45例,年龄32~86岁。

分析心脏诊疗介入术前患者的心理特点

焦虑、紧张心理:是介入诊疗术前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由于其心境持续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具体表现为长吁短叹、愁眉不展、食欲减退、兴奋失眠、惶惶不安,介入诊疗术前医生与家属要进行谈话,讲解介入诊疗过程及必要性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有些患者家属听了医生的谈话及签字后,由于介入知识的缺乏,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易导致改变主意,取消手术,影响疾病的有效质量。

内疚、自责心理:由于介入诊疗所需的材料、器械多为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较贵,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是自费的患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需要依赖他人为其提供依赖费用,患者及家属常会为住院费用而内疚、自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需要进行介入诊疗术的老年患者也在不断增加,人到老年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认为自己没用,还要给家人增加负担,由于疾病本身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使患者有一种对家人及家属的负罪感,患者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两眼无神、茫然、表情无助、失眠等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且患者的年龄逐步年轻化,许多中年患者为家庭支柱或正处于事业上的巅峰时期,担心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产生厌世之念,患者常表现为愁眉不展、表情淡漠、言寡行独、兴趣索然、厌世社交、抑郁苦闷、暗自垂泪等特点。

心理护理措施

提供科学的介入诊疗信息,讲解介入诊疗知识,医护人员应通过权威性解释,提供科学的介入诊疗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介入诊疗知识,说明介入诊疗手术的目的、意义及过程,尤其对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做出恰当的举例解释,同时让患者了解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介绍术者的资历及技术水平,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对医院的信任度,可利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为患者讲解介入手术过程,帮助患者学习宣教知识,还可以安排介入诊疗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诊疗过程和体验,切身的感受更具有说服力,这些均能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前的焦虑、紧张心理。

篇4

对企业而言,薪酬支出作为其各项成本中重大的部分,那么,如何提高企业薪酬的支付效率,即探讨在同等薪酬支出下如何提升薪酬的激励效果,使员工得到最大的心理效用,则是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实践的重要议题。

二、文献综述

(一)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的概念,最早是由芝加哥大学著名的行为金融和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1980)提出的。此后,经过Tversky和Kanhman的研究,将“心理账户”概念正式定义为“mentalaccounting”,他们认为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实际上就是对多种选择结果进行估价的过程。而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则在21世纪初。我国学者李爱梅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无意识的对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二)与薪酬有关的心理账户

1.什么是薪酬收入心理账户

从各种研究中可以看到,虽然学者们却从不同的视角对心理账户的结构分类进行了大量探索,但这些分类过于突出财富的来源,忽视了不同财富来源的常规性和重要性。企业支付的薪酬收入是个人财富最稳定和最主要的来源,员工在对这些薪酬进行感知时,可能会依照感知的重要性或薪酬支付形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薪酬收入心理账户。因此,有必要对个人薪酬收入的心理账户结构进行独立研究。

2.薪酬收入心理账户的结构

财富形式是形成员工薪酬收入心理账户结构的重要属性,根据这项规则,本文将直接货币性/间接货币性作为对薪酬心理账户进行结构分类的第一个属性维度。另外,心理账户是人们根据财富的来源不同进行编码和归类的心理过程,“重要性/非重要性”是人们在分类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本文将其作为对薪酬心理账户进行结构分类的第二个属性维度。那么,我们初步得出员工薪酬收入心理账户的四分类结构,包括工资账户,奖金账户,法定社保账户,企业自主福利账户。

三、问题的提出

基于以上对心理账户相关国内外研究的分析和总结,以往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果:第一,对心理账户概念的众多界定。第二,对心理账户特征的深入探究。第三,心理账户在人力资源领域研究的初探。但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研究的领域相对局限,大多数关于心理账户的研究仅涉及心理账户与行为决策相关的范畴,很少涉及管理领域。第二,相关研究对于心理账户的研究只关注财富的来源,忽视结构上的分类。第三,在心理账户运算规则的研究中,过分关注人们对决策结果的认知与心理估价过程,而对财富收入的心理计量机制研究不足。四、研究内容及方法基于以上不足,本研究将从组织薪酬管理的视角,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构建员工薪酬收入心理账户的结构,再通过实证数据就员工如何对薪酬收入进行心理估价进行探索性研究,最终构建出适宜中国企业员工的薪酬组合模型。为了设计合理的员工薪酬模型,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步骤进行设计:

1.探讨薪酬收入心理账户的分类

因为不同企业的薪酬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本研究旨在将不同企业的各种薪酬项目划归到四大类薪酬收入心理账户下,以便为之后的研究统一口径。

2.薪酬收入的不同账户类型的效用感知

员工在四类薪酬收入心理账户中的心理感受程度是一样的吗?为了对其研究,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实验情境,将等额的现金与物品分配在不同的账户类型以及变动账户内薪酬发放方式,从而了解变动对员工产生的心理效用以确定四类薪酬收入心理账户的心理效用顺序,并进行排序,为后续的薪酬模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对于实验我们可以区别账户类型差异、凝点值及发放方式差异分别设计实验。

3.基于薪酬收入心理账户的员工薪酬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便可以得出四类心理账户的效用排序及其效用凝点值,以背包问题为理论基础对企业既定薪酬做出两级最优组合,以便使员工在同样的薪酬水平下达到最大心理效用。

4.薪酬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篇5

一、采用以人为本、以情为主、治心为上的管理模式的原因

1.从我国学校管理的现状看

过去,管理者都是单凭自己的有限经验进行管理,学校管理比较松,比较乱,后来制度管理模式规范统一了师生员工的行为,使学校较快地走上了正轨。此后的学校比较注重通过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实现对教师的监控,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量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固然比较公平、公正,但这种过于僵化的管理也导致了学校的管理只把教师当作可利用的工具和资源,使教师处于“为保饭碗而工作”的低境界,教师缺乏自主性、灵活性、责任感,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甚至被扼杀了。

过去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学校管理单一依附于教育行政机关。校长满足于按上级机关指示办事,教职工消极地按校长意见工作,压抑了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越来越强。纯硬性管理已引起人们的不满。

2.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

许多学者在展望未来管理发展时认为,现代组织中工作职位的技术含量高,不可替代性增强,管理层逐步失去对下属工作的智力和经验的优势,因此,组织成员无论属于上下等级链还是水平协调关系,工作的独立性使他们彼此间更加具有平等的地位,组织会越来越显示出管理中的民主性特点。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追求民主、平等、自由,重视人性、人情、人权已成为世界的潮流。

3.从教师劳动的特点看

教师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它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而且还在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管理者在量化管理的同时,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激励教师创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热爱,对学生无私的关怀和对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同事尊重、理解、合作、关爱、奉献的人格魅力,等都是难以量化评价的。

综上所述,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观念,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作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二、以人为本、以情为主、治心为上的管理的方法

1.实行民主化管理

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为了体现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学校可以通过教代会、校务委员会、教师座谈会、校长信箱和校长接待日、民主协商会、竞争上岗等形式,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让教师决策、监督、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教师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学校的凝聚力。

2.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宽松、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人的存在与价值。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依靠制度管理时,更要重视人文关怀,在校内营造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

领导者要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烦恼。改善教职工工作条件,让他们走进校园有亲切感和愉悦感。要重视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善于巧妙地化解人际矛盾,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

要信任教职工。俗话说:“信任就是最高的奖赏。”在学校管理中,信任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出每一个人的内部动力,还可以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因此,要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根据教师特点,放手让教师去做,不要求全责备。

要学会宽容人,宽容教师偶尔的失误和个性的缺陷,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苛求完美。

学校管理者还须学会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工作、个性和特长,要有意识地通过表扬和赞美教师,使其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由于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色,具有较强的自主倾向性、能动的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对知识、成就、创造等需要强烈而迫切,因此,管理者应用心研究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需要,关注每一个教师的需要,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学校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并善于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激励教师不断进取,敢于争先,让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满足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之,学校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用人格的魅力和非权力因素去影响人、感召人、教育人。这样才能使教师愉快、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宽松、进取、充满活力的集体,才能取得学校管理的高效益。

篇6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教师掌握了相关的教学理论之后,需要进一步感悟这些教学思想,落实于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去实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需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需要引人更为积极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案例,其中有些是教师进行讲解理论知识的实践例子,有些可以作为学生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分组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首先需要独立思考,收集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分组讨论,归纳出更加多元化的解决方法。像这种案例式教学就是教师实现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具体措施,进一步贯彻了能力素养教学的目标,也是现代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二、开展教学磨课

教师要将相关课堂教学管理理论进一步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满足现代教学课堂有效性的要求。怎样融会贯通呢?首先是多听别人的课。听课是学习其他教师课堂把控力的有效手段,可以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观察别人怎样实现课堂控制,更好地掌握怎样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烘托教学氛围。其次是请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构建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后,这样的设计有什么问题、目标是否可以达到等等,都是自己所不能观察到的,需要他人指点。所以让别人听自己的授课并进行点评,将对自己的课堂控制力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多元化多角度的分析,这些分析可以进一步改进今后教学相关手段和措施的应用。最后是多参加一些教学比赛,以此为契机,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更好地提升各自的教学能力和素养。通过比赛,可以鼓励教学设计能力强的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也可以鞭策设计能力较弱的教师努力设计出好的课堂教学。人本管理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要将这种管理理念融人教学实践之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实现学生之间的良胜互动,在班级中营造出相互关心的良好氛围。

三、进行教学反思

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通过反思分析一下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勤于思考,深人地总结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在课堂控制管理能力方面的欠缺,然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现代情感教学就是一种基于人文精神的教学新方法,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充满激情,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下积极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对自己教授课堂的理解程度,进一步掌握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分层次教学是针对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将学生按不同的知识接受程度分成若干个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机组合,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采取优等生帮助学困生的办法,实现班级学习成绩的整体提升。这些教学方式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反思,有效体会出其实质和核心内容。教师还要经常参加教研活动。基层的教研活动都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这是一种发挥集体智慧的教学反思,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融入人本管理的教学理念

篇7

心理资本理论坚持认为,正常的个体都应该拥有四个方面的特质:一是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充满自信;三是在事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时满怀希望;四是在情绪体验过程中坚持乐观和坚韧性的统一。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体中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既然心理资本是人类的心理特征,那么它就应该可以进行开发与管理。对个体心理资本可以进行专门的开发、设计与管理,如调节心理情绪、释放心理压力和抚慰心理创伤等,从而提高个体在组织单位中的工作绩效。组织心理资本与组织的工作绩效、满意度等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通过教育和培训的形式,使心理资本形成一种全新的资本,将其投入到组织和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从而有效地提高组织和企业的资本运作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心理资本开发的重要性

1.能够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高校的学生规模都成倍增长,学生的身心素质也变得更加参差不齐。伴随着高校学生工作难度的增大,各种各样生理与心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效率、管理积极性以及身心的健康与发展。

2.能够防止高校学生工作出现倦怠问题

工作倦怠主要是指组织(企业)或个人在资本运作、职业发展和工作分析中产生的情绪衰竭、工作动机强度下降和工作积极性降低等负性心理。高校学生工作倦怠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管理工作两个层面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倦怠主要是由教学压力、发展与晋升压力、人际压力和职称评定压力等导致的心理疲倦。学生的管理工作倦怠则主要是由事务性忙碌、管理风险、学生伤害事故干预与处理等导致的精力衰竭。总体来说,工作倦怠的产生需要借助心理资本来进行有效的调节。

3.符合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要求

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教师资质认定的强制性和法制化建设不断加强;二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专家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四是高校学生工作组织基础不断坚实;五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全面铺开。面对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要求,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心理资本的运作与开发,才有可能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创建和谐、进步、高效和专业的发展空间。

4.能够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高校学生工作硬成本(各种生产成本、会计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通过投入预算和消耗审计可以很快地确认;软成本主要指组织或企业硬成本之外的员工工作状态、工作情绪、精神满足感和价值观等心理资本。硬成本是高校学生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软成本则是高校学生工作正常运作的保障。应该说,硬成本的投入最终是会受限制的,而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则是无穷无尽的。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心理资本进行开发与管理,并将其运用到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这不但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者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使他们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最终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三、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资本开发与管理的建议

1.找准心理资本开发的角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找准心理资本开发的角度,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获取发展的优势。

(1)从学生工作者培训的角度

教育培训内容应是广泛的,包括实务技术培训和管理经验交流等。而有关心理资本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培训,则应专注于对学生工作者心理品质的培育,如坚定的信念、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2)从高校薪资设计的角度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用的是硬性薪酬管理的方式。绩效工资实施之前,高校管理者实体工资主要由国家统发薪金+职务津贴+课酬(奖金)三部分组成;绩效工资实施之后,高校管理者实体工资则主要由国家保底薪水+职务津贴+绩效奖组成。以上各部分都是以现金的方式支付的,而现金支付很容易使高校学生工作者忽视高校实际管理之间存在的差异,使高校之间形成了直观鲜明的对比,造成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的失衡,并在无形中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3)从高校学生工作者职业发展的角度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对高校的组织前景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态度和离职倾向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学生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其未来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在基层和中层之间徘徊直至退休(职务“休眠”);二是由基层管理者向更高层管理者发展(职务晋升)。由于高层管理者的职位和人数甚少,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管理者的需要。因此,前者是大多数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归宿,这部分员工只能利用个人对本职工作的喜欢来维系工作的原动力。由此可以断定:心理资本正是影响大多数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

(4)从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扶持计划的角度

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心理扶持可以借鉴企业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计划。EAP计划是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的企业员工心理服务方式。高校学生工作和企业经营与运作之间虽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对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方面,与企业又有较大的共性。因此,高校可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为学生工作者提供心理抚慰和创伤干预等专业服务,还可以建立专业的服务机构,为学生工作者提供心理预防和干预的服务。应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类似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机构,稍作完善后使其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服务应该更有优势。

2.进一步明晰心理资本管理的内涵

(1)激发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

研究证实,“自信”对管理工作绩效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激发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让高校学生工作者确立可实现的工作目标,使他们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幸福;也可以让学生工作者主动积极地积累成功的经验,以载体的方式加以宣传,或通过出版正式书籍的方式进行保存和推广,这可以充分满足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二是展示或推介与本校学生工作者受教育经历、个性特质、工作能力和任务难度等相似或相同的其他高校学生工作的成功案例,加强高校间“成功学生工作经验”的交流,使高校学生工作者学会欣赏他人。三是有组织、有目的地利用“社会说服”的力量,即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国内外社会(高校)值得尊敬、名望较高的学者或公众所接受和认同的能力非凡的人,让他们对高校学生展开正向的暗示、评价或劝说。

(2)培育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个人“希望”

为了能使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满怀“希望”,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育。一是确立并分解学生管理目标。目标管理理论认为,目标是组织或个体为满足需要而期望达到的成就结果,也是工作追求的导向物。二是在确立目标时必须将目标满足需要的程度与目标强化动机的“诱导”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将个人目标融于组织目标中,通过目标分解,让员工明确个人目标的实现就是组织目标的回归,二者是统一的,个人的“希望”就是组织的“希望”。

(3)培育高校学生工作者乐观、幸福的心态

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勇敢接受和面对失败,并对失败进行积极的客观归因。由于人和社会具有复杂性,学生工作遭遇失败、错误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积极客观地进行归因,就能为下一步工作奠定成功的基础。二是认识并欣赏当下的幸福。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学会认识和欣赏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有暂时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为维持继续工作的热情奠定心理基础。三是谋划并寻找未来进步和发展的机会。高校学生工作既具有常规性,又有着很大的风险性和挑战性。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前瞻性,才能拥有积极向上和幸福乐观的心态,并以此应对各种管理风险与挑战。

(4)培养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坚韧性”

篇8

【关键词】 以人为本;学籍管理;新理念

学籍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习资格和学习状态及结果认定的管理,在高等院校的整个教学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改革的日益深化,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准确性和适时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教育管理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就是教育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国遵循的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这种价值观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化、目标化趋势的出现,这种教育观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着的大学教育。表现在学籍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对学生个体需要的忽视,旧的教育观念造成了学籍自主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因此,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新观念,增强管理育人意识和人才意识。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要在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运行程序上,改变以往由上至下、简单生硬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自觉、自主、有序、按章办事的管理理念与氛围。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管理工作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则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过去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一套较刚性的制度体系,着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集中管理,对学生学习的各种需要了解不足,对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对学生专业转换、自主选课、提前或延期毕业等方面,过多地限制和加以条件,使学生难以真正实现自主选择。

新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突出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有条款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单纯地规范人、管理人、教育人,同时体现了为了人、尊重人和服务人的思想。在原规定中对规范学生行为的表述大多是“必须”和“不得”怎样,而新的规定大多改为学生“须”或“应当”怎样,这种表述反映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追求完善,丰富人性,是教育学永恒的主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应当从这个高度出发,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去,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看待、评价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3 依法办学,规范学籍管理程序和行为

在教育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办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道路。近年来“高校被诉”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2]。过去的一些学籍管理制度在执行中,管理者习惯以类似行政手段的形式来实施管理,以致于学校在无意识中发生涉及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的问题。随着我国国民法律意识的整体提高,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高校所要承担的法律风险也在逐步加大。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树立牢固的“依法治校、依法治学”观念,重新审视高校自身在法律中的合理定位。正确认识高校与接受教育主体-学生的关系,正确把握高校管理自主权,明确高校职能与职责,确立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是做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具体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在处理学生学籍异动、修课、考核、鉴定等工作中,都要有相应的严谨而规范的制度,使法律和规章制度在政策性很强的学籍管理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和运用。

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学籍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学籍管理工作者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以人为本、依法办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管理者首先自己要率先树立创新观念,同时观念的创新是一个具有自省性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既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又要超越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和习惯做法,通过管理理念的创新,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适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学籍管理新制度,采用高效的学籍管理手段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美娇.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78.

篇9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今天,我们正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但是,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的是地位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服务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政府垄断并控制着各种管理资源的条件下,尤其是机构与编制管理信息被做为一种秘密资源进行管理的背景下,服务是无从体现的。目前,吉林省政府一方面将带有管理性质的审批职能从相关部门逐一剥离,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从体制上在转向服务化;另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也正在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正在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因此工作实质就是服务,服务意味着要走出去,而不是过去的等着人家找上门来。

篇10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心理 护理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龄45岁至85岁,冠心病2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心肌梗死4例,治愈31例,好转36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最长58天,最短15天,平均26天。

2 病情观察

2.1症状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痛、心悸、气短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舍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2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脉搏、心率、呼吸和血压,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

2.3心理特征

2.3.1焦虑心理 焦虑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经常自觉心慌、胸闷痛、气短、头晕、失眠、出汗等症状,患者有难以忍受的全身不适感,并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坐立不安,导致身心疲惫呈现虚弱无力状态,对疾病失去治疗信心。

2.3.2抑郁心理 常表现为疲劳、精力减退、失眠伴胸闷气短,对周围事情非常敏感,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严重,导致身体出现无力状态。

2.3.3绝望心理 由于病情加重,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殊护理及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患者承受力低下,出现神志不安、恐慌,日常行为难以自理,陷入困境,不愿与人交流,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

3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3.1由于心理失衡,患者防御能力低下,导致疾病加重。

3.2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平衡失调,引起病情发展,紧张的信息刺激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4 心理护理特点

4.1控制心理应激因素 应激心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威胁较大,轻者病情加重,重者可引起猝死,在护理方面应减少应激心理刺激的发生,这就要求:(1)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2)杜绝与患者谈论和疾病有关的问题。(3)医护人员语言和蔼、耐心细致、动作轻柔、敏捷。

4.2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 患者在住院期间,护士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病情的相互转化及作用,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耐心劝导,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1]。

4.3做好信息反馈掌握心理状态 在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有些患者心理状态难以察觉,需要通过对周围患者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作出分析,从中发现和掌握患者的内心世界,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要认真做好记录。

4.4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 讲解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危险因素,鼓励患者戒烟戒酒,予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根据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 小结

目前,我国受医疗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影响,由于长时间疾病的折磨,多数患者变得固执、急躁、内心孤独,需要别人同情和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心理措施。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读书,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到生存的价值,而更好的体现出心理护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