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演讲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4 07:0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沟通演讲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

篇1

关键词:民俗文化专有词;人际沟通;小团体沟通;公众讲话

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获得不同的分类,如果按照历史的纵向的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果按横向空间分,可以区别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语言是文化现象之一,如果将语言同时放归到历史空间的分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交叉点,即具有历史承袭空间地域性的方言。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特定形式的表征,主要体现相对于共同语言的特殊语音、特殊语义指称、特殊的语法形式以及特殊的语用习惯。它们属于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的民俗文化,通常被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一个国家的文化由表层和深层两部分组成,表层文化记载于文献中,深层文化则传承于广大民众的繁衍生息中。民俗专有词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表征是根植于民众生活中的深层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基于此,我们有理由将民俗文化视为人类文化的基础核心。这里所提出的民俗文化专有词,仅仅是这些方言表征之一,也是跨区域语言交流最好的切入口。他们以词的形式存在,并相对容易为其他地区的语言使用者以孤立模块形式习得或模仿使用。在地域性语言中,会有大量的不同词性的不同来源的词汇,但这些词汇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或者说方言的代表性不同,我们这里所提出的民俗文化专有词,是指方言中较有代表性,在跨语言接触过程中最具有个性化的、具有地域文化标签属性的词汇,比如东北方言专有词“我们那嘎达儿”、武汉方言“过早”、西安方言“额滴神呐”等,这些专有词,在跨方言区进行交流过程中,往往带有特殊的感情价值,下面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尝试探究其影响力。

一、人际沟通中专有词的使用

社会语言学里常说,“你一开口就被定位了”。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都要从自身的社会属性发声,这些社会属性包括你的社会地位、社会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性别、年龄。这些社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与人隔离开来,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每个社会成员在交际沟通中,习惯性要建立起防御性的篱墙。如何能够化解这些篱墙,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到语言所带有的感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掌握着不同的语言形式,包括语音面貌、词汇形式、语法结构,正如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域的界定,语域(register)包括:语场(field)、方式(mode)和基调(tenor),语场强调的是沟通的内容,基调突出的是采用口语或书面语等信息传递媒介,方式则侧重沟通所采用的语言正式程度。”[1]在韩礼德看来,沟通的语场、基调和方式要综合加以考虑才能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这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并能成为排除民俗专有词使用的理由,比如在商务谈判这一特定的语场下,按韩礼德的观点应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方式和基调,属于口语里比较俚俗的方言一般来说是造成沟通障碍的不利因素,这种因素如果在沟通中大量存在,必将影响沟通效果,甚至造成沟通中断。但如果我们限制它的使用量,并且切换使用者身份关系,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个河南人,在四川人的口中听到了极具代表性的河南家乡话,那么这个河南人将会在情感上感到更温暖,对对方的交往诚意更认可,说明对方对自己的重视,那么沟通的成功的几率就增长了一些。

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民俗专有词在人际沟通中所起所用的基本出发点,本文中的专有词使用是对典型方言词汇在交际中的限量使用,焦点化使用。

二、小团体沟通中的使用效果

小团体沟通介于人际沟通和公众沟通之间,是在小范围、相对闭合的交际成员间的交际沟通形态。一个人在小团体沟通中取得成功的主要表现在说服力和领导力层面上,通过恰当使用语言策略语言发出者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影响小团体的整体状态和行动发展方向。

民俗专用词在小团体沟通中的介入语境大致有以下几种:a.小团体内成员完全为同一方言区;b.小团体内成员绝大多数为同一方言区;c.小团体内成员方言背景多样化,难以形成绝大多数。考虑到小团体沟通中主动介入者即策略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在上述三种情况的处境不同,我们可以将其粗分为方言团体外部成员w和方言团体内部成员n。那么假设情景,a情境,只有n身份,b情景既有w身份又有n身份,c情境只有w身份。从a到c,主动介入者基于语言的身份距离又来越大,从而造成情感疏离。如何才能摆脱语言障碍,依据民俗专有词的情感意义属性,我们可以适当采用对方民俗专有词汇增加自己的解释力和亲和力,从而最大程度上摆脱语言带给沟通的疏离效果,最大限度融入小团体主流语境。当然这仅适用于基于w身份的a、b两种情景,n身份的人在以上两种情境中语言疏离影响并不大。C情景下w的身份限制并不大,具体的沟通策略可以参考人际沟通的有关思想。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还会注意到几个问题,即以n身份参与到a语境时,即相同方言使用者在共同方言知识背景下如何处理民俗专有词,使用民俗专有词在这种语境下是否会提升沟通效果。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出两种假设,一是有提升效果,二是没有什么影响。要验证假设一,我们可以依据小团体内交际沟通成员对民俗文化的认同度,如果成员绝大多数对本土民俗文化持否定态度,那么将不利于沟通效果的提升,甚至带来负面的消极效果。如果成员绝大多数对本土民俗文化持认同态度,那么毫无疑问,民俗专有词汇的使用会进一步融合彼此亲密关系和理解效果。对于假设二,我们也可以采用和假设一大致相同的理据,即成员内部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同程度,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加入对民俗文化的敏感度,我们知道,如果存在文化差异,必将引起民俗文化敏感度的提升,而在a情境中,不存在民俗文化差异,那么民俗文化敏感度对于小团体内交际成员来说,影响不会很大。与之相对的b情境,小团体内交际成员,对民俗文化的敏感度会有相应的提升。

b情境中,随着小团体成员对民俗文化敏感度的提升,民俗文化的认同度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巩固,民俗专有词汇的使用,将成为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工具。这一点在韩礼德对儿童语言研究中以得到了证实。那么民俗专有词汇在沟通过程中的使用,对于w身份的交际者来说,将发挥重要的融合作用。

c情境中,由于民俗文化背景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强势语言,民俗文化的敏感度相对也会比较缓和,文化的趋同成为焦点,这是基于沟通的需要。此时的民俗专有词汇将成为个性化标志,在c情境的小团体沟通中,它会成为仿效和调和交际气氛的工具,这是因为文化敏感度的降低,而且专有词在沟通中的作用大大降低,已成为交际沟通的障碍的缘故。

三、公众讲话中的作用

对公众讲话是有别于个体性人际沟通、小团体沟通的另一种沟通形式。早在公元1世纪,一位罗马著名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他不仅提出一个对公众讲话者必要有道德感而且也应务实,他同时提出一个出色的演讲行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语言的创造性(Invention),即用富有新意的语言形式丰富你的讲话内容和讲话主题以及支持材料。第二,材料要合理组织(Arrangement),即已经准备好的富有创造性的词汇、创意想法要合乎逻辑性地、务实地组织成一个整体来为你的对众演讲目标服务。第三,注重风格(Style),所谓风格就是你对公众讲话是的语言表现形式,也就是你是怎样选择语言表现形式,具体是怎样使用你的语言的。第四,传递(Delivery),所谓传递是指讲话本身呈现给听众的实际效果如何。第五,记忆(Memory),记住你所要讲的内容。”[2]

昆体良的这些主张到今天仍被封为对公众讲话的宝典,其中第一条、第三条、第四条,我们都可以尝试融入民俗专有词的理念,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在对公众讲话过程中,关注要了受众的感受,也就是第四条提到的要求,那么特定对象的听众不是更容易接受讲话者的讲话行为甚至是他的意图吗?如果适当的加入民俗专有词在第一条的生成过程中,是否也会为讲话内容、主题和支撑材料增色不少呢?至于第三条,我们从第一条和第四条的实现,不难看到讲话者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亲和力的讲话风格。

综上所述,近些年流行于国外民俗学主义带着巨大利好逐渐被国人接受。所谓民俗学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德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利用。“在民俗学主义者看来,民俗主义的兴起是对民俗传统和本体的再认识,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多样化的一种体现。”[3]正如开篇提到,民俗专有词也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恰当地将其融入到人际沟通、小团体沟通和公众沟通行为中,将会提高沟通成效,消除交际障碍,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五十七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P10.

篇2

一、错误的教师角色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研究,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了以下角色:

1、教师是指挥者。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不少教师得出以下经验:只考书面语言,不考口头表达能力。因此,致使许多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考什么讲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讲。往往是教师指哪儿,学生打哪儿,忽略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教师是主宰者。由于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不少教师仍没有确立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仍陷在繁琐分析、满堂灌、形式主义的泥潭中,教学内容单一、气氛沉闷。课堂上,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

3、教师是观望者。也有不少教师也尝试着进行教学改革,也想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然而,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就急于放手,于是学生往往连起码的交际要求都不清楚,就盲目开说。常常是学生七嘴八舌,有的离题万里,有的含糊其词,而教师却退避三舍、遥远观望。

二、正确的教师角色

1、教师是激励者。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体现的是一种气质,可以通过主动锻炼加以培养。如说话课,要求学生准备好说话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上台与否。教师要善于激励,对主动上台的学生给予高度肯定和合理评价。

2、教师是辅导者。例如,在演讲开始之前,教师要给学生作演讲辅导,提出比说话更高的要求。首先结构是怎样的,有几部分组成,然后材料要形象生动。学生形成了大致的模式的概念,就会努力完成自己的演讲内容,使演讲言之有物。演讲题目自选,扩大学生自主的空间。到即兴演讲时,学生的水平虽然有高低之分,但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辅导下,学生演讲的信心和水平会不断提高。

3、教师是示范者。为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一开始学生还没有完全把握要领之前,教师要做示范演讲。比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论题“要有一手好字”、“要讲公德”、“美就在我们身边”等等,精心组织演讲的内容和语言,注意演讲的语速、语态,力争有感染力。教师的示范既能给学生以引导,又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4、教师是协助者。在辩论辅导之前,要求学生自己寻找辩论模式。在学生查资料的基础上,概要辅导,如辩论有关知识,如何选题,确定辩论会成员,作好辩论准备,安排辩论会程序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学生一旦发挥了积极主动性,结果是很可喜的。

5、教师是平等参与者。在口语交际的交流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平等的参与者,或是平等交流的首席。应当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言,然后教师再用很少的时间,提出自己的看法,把反思留给学生自己。

篇3

一、尊重是口语交际的前提

我们必须要明确口语交际的对象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心理往往比较敏感、脆弱,我们一不小心就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们在练习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表达意愿,不能强求,否则会适得其反。尊重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初中的学生在年龄和心理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毕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太成熟,一些观点难免会以偏概全,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允许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哪怕不是太完美,允许他们认识上出现不足。教师还要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意愿,千万不可勉强他们说自己不想说的事。只有我们尊重了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语言交流的环境,才能保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敢说,乐说。

二、激发口语交际的信心

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共场合不愿意说话,不肯主动交流。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口语交际水平,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懂得欣赏他们的优点,并适时给予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多创造机会,向他们提问。不管他们说得怎样,教师要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中肯的评价,唤醒他们的自信,重点培养他们敢于主动参与和交流的信心。教师还可以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来渗透口语交际的重要,比如走向社会后的面试、演说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他们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就能主动地参与,从而得到快速的提高。

三、拓展口语交际的渠道

口语交际的素材源于生活,而语文又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为口语交际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口语交际的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为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每天的“课前演讲”“新闻播报”进行训练,内容自拟,形式不拘,把这个作为训练农民工子女的一个平台,来展示农民工子女通过搜集、筛选、加工后的材料,来加深和拓宽教学的内容。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发现,通过思考形成文字,并敢于在课堂上展示出自己的探究所得。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劳动竞赛等,要精心设计,有趣味性,这样在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在这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轻松地学习。久而久之,他们的听说能力都会有长足的发展,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并获得了交流的快乐,这样厚积薄发,提高了口语交际的水平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四、健全口语交际的评价

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要制定一套健全的评价机制,不管他们说得如何,教师必须根据他们的表达水平给予不同的评价,这样既能对学生出色的一方面给予积极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对他们的不足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建议,让这些农民工子女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提高要求,使自己尽可能地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不能机械地只给个分数,而可以加个人量化分或者评定星级等方式来激励进取。如在演讲结束后我们评定时,可按口语交际的技能、态度和情感分为具体、操作性强的若干项,如是否用普通话清楚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说话时是否声音响亮;演讲时仪态是否大方;是否能够大胆地与同学交流、讨论;对别人的话是否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分别对应着设置上分值或星级,让学生给予评定后得出最终的得分,这样的评定虽然没有百分制的精确,却能实际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给学生以激励和信心,并不断进步。

篇4

[关键词]管理沟通;七要素;八字诀

一、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1.把握目标。确定沟通目标的意义在于:分析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确定可信度的过程。而解决好信息源的问题,则是沟通主体建立可信度和确定沟通目标的过程。因此,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如果在开头就阐述重点,称为直切主题。由于直接切入主题能更快、更容易地为听众所接受,故在商务场合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如果在结尾说明重点,则称为间接进入主题,即采用循序渐进、逐条分析、最后推出结论的方法,以缓解具有排斥心态者的抵触情绪,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转变其态度。为此,要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要特别重视对沟通过程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分析:一是心理背景,包括沟通主体自己的心情和沟通主体对于对方的感受和态度,避免由于偏见与好恶而出现偏差。二是物理背景,即沟通发生的场所。特定的场所能造就特殊的沟通氛围,如与上司沟通时,在上司的办公室沟通与在厂区的花园沟通效果是不一样的。三是社会背景。对不同的社会角色,善于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模式,处理好沟通主体双方及对沟通发生影响的其他个体和人群的关系,如:上司在场与否,竞争对手在场与否,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措辞、举止会有区别。四是文化背景。它更是潜在而深入地影响每一个人的沟通过程与沟通行为。当不同文化在沟通中发生激烈碰撞或交融时,人们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威力。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一般来说,口头沟通渠道主要用于即时互动性沟通,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无需严格记录,沟通形式活泼,富有感彩。书面沟通渠道主要用于要求严谨,需要记录备案的沟通。无论是口头沟通还是书面沟通,都可以作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在选择沟通渠道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通道出现了多样化,如现在已经被企业利用的管理沟通电子渠道有: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个人电子邮件、组群电子邮件、可视电子会议、手机及电脑与网络共同传递的电子短信息、企业内联网、企业独立网站、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刊物等一些新渠道。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7.重视反馈。完整无缺的沟通过程,必定包括了信息的成功传送与反馈两个大的过程。没有反馈的沟通过程,容易出现沟通失误或失败。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即接受者是否正确、完美、及时地接受并理解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如果发送者想要沟通成功,要求接受者及时进行反馈是必要的。当发送者发现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就应进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地传送。同样地,如果接受者发现发送者收到自己的反馈后,再发送回来的信息表明理解有误,则在调整了理解之后,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反馈,直到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准确无误为止。

二、打牢管理沟通的基础:听、说、读、写

管理者作为个体,要实现管理沟通优化,要特别重视打牢沟通技能的基础,提升管理沟通的效果和效率,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口头与笔头方式,熟练驾驭笔头和口头技能,以提升沟通效率与效能。可以说,听、说、读、写是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技能,而在沟通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分别比例为:听40%、说35%、读16%和写9%。

1.善听。“倾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是善于倾听的人。为了使倾听有效,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倾听障碍,掌握下面的倾听技巧:一要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积极思考、保持开放姿势是有效倾听的重要保证。二要换位思考,以增强相互理解。三要沉默是金。静静地听他人倾诉是有效倾听的最好方式。切忌自己滔滔不绝,反客为主,喋喋不休。四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非语言信息较可靠,而且言行一致更关键。五要适当记录。有效反馈是有效倾听的体现,管理者通过倾听获得大量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这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2.能说。包括面谈与演讲技能。现代人都要学会沟通、表达和当众讲话(公众演讲)。“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沟通发生的交流方式。提升面谈水平,要制定面谈计划、确立面谈目的、追求信息共享、安排面谈结构和环境,以增进关系。同时,用5W2H方式准备问题,即为什么谈(why)、与谁面谈(who)、何时、何地谈(when及where)。谈什么(what)、怎样谈(howto)、谈的深度与广度(howmuch)。要做好演讲,明确演讲目的,用5W2H法做好演讲准备,设计好演讲的语言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观点的阐述、结尾,把握演讲的心理技能,巧妙运用演讲的非语言技巧。要讲究说的艺术,要以理义感人,注重伦理道德,说话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切忌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冗词赘句。必要时,应运用游说进行说服,善于潜移默化。

3.巧读。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阅读的信息很多,如:报告、合同、会议资料、公司文件以及网上信息等,阅读后再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掌握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管理者在阅读中要进行互动式的阅读,即在阅读中要善于总结、提问、阐述(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

信息时代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日渐繁多的信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我们想接收的每一件事物。因此,要善于略读。略读则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要主动阅读,越主动地阅读,效果就越好。

4.擅写。笔头沟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沟通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口说无凭,落笔为准”。在现代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商务函件、协议、单据、申请报告等都要以笔头纪录方式加以认同。笔头沟通信息易纪录并永久保存,信息传递方式快捷并可特别关注细节,能精确用词并使相关受众能得到真实的信息。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发挥纸张、传真(Fax)、电子邮件(E-mail)、电子会议系统(EMS)的不同作用。二要按受众导向的文字组织原则进行并根据受众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三要提升笔头沟通的语言组织技能。把握笔头沟通的语言逻辑的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善于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要重视笔头沟通的写作全过程,包括收集材料、组织观点、提供材料、起草文稿和修改文稿。五要把握写作特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并使读者乐在其中;明确写作目的,按不同受众选好风格、渠道偏好及不同的沟通方式;把握好写作的换位思考。

三、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望、闻、问、切

一般说来,管理沟通大都从沟通主体着眼,探索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的技能、包括危机沟通、跨文化沟通、与新闻媒体沟通、谈判技巧以及冲突管理与沟通技能等,这是管理沟通的基础,是管理沟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为了优化管理沟通,发展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有效引进中医的望、闻、问、切,善于从医生对病人的探询、沟通诊断的角度以对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深入地、全面地通过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管理沟通更臻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1.善“望”。医生对就诊病人的“望”,是用其工作经验、医学学识、社会阅历对病人的观察,观察就诊者的脸色、舌苔、年龄、病态或姿态,从其表面进行初步观察,进而结合看病人病历、倾听病人的倾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引进“望”,既要站在信息者的角度,观察受众的表情、心态、谈吐、言行,以窥测其愿望、需求、爱好,又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观察信息者的目的、态度、信息可信度、对受众的尊重度等,以便从两个角度、各个方面来优化管理沟通。相互交往,不仅要看对方的表情、着装、气质、风度,还要看其眼神,透视对方眼睛后面的神情,能入木三分而一叶知秋。进而,受众对信息者表达其希望、渴望、盼望、愿望;信息者则应深入了解受众的各种愿望与要求并尽力满足。这种从观察的“望”发展到了解对方的各种要求的“望”,是管理沟通理念提升及运作的进一步完善。

2.广“闻”。医生的“闻”在于听诊,认真倾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喘息、谈吐,进而“嗅”患者的气味、体味等,以综合感受来自患者的信息,“望”“闻”结合,进一步分析、观察其病情、病源,做到心中有数。现代管理引进“闻”,既要与前面的“听”相结合,善倾听,切忌只听而不闻;更要善妙听,听出对方弦外之音,看对方欲言却止而听出其半句话;“望”“闻”结合,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耳闻不如一见”,能洞察出“闻所未闻”的稀罕信息;“闻”“嗅”结合,更应提高管理者的经济嗅觉、文化嗅觉、政治嗅觉。:

3.勤“问”。“问”是医护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问现在的病情、病状,还要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就诊史等。亲切、自然、美好、关怀的语言,会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增加信任度。语言交流是管理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管理者要勤“问”,善于向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致以亲切的问好、问候、问安,应问寒问暖、问长问短以表达关心致意;还要善“问”,善提问题,善有水平的提问题,无论是问津、问难,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切忌问道于盲;要做到“不耻下问”。回答问题既要对受众一视同仁,问候、答问都要在语言、表情、态度、动作中表达亲切的关怀,又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与“答”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力争“双赢”,以诚信、诚实、诚恳追求管理沟通优化。

4.深“切”。“切”在医疗中既是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过程,又是诊断处方的过程。既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行手诊、切脉、听胸部腹部及进行必要的化验、医疗器械检查,更好综合分析、全面诊断,还要掌握一些边缘科学知识、如心理学、行为医学,用以分析患者就诊的心理变化,以进行更好的行为护理及对症下药。现代企业管理沟通引进“切”的理念与技能,将实现管理沟通现代化的飞跃。“切”意味着“接”的艺术,亲切地接待、接见,深入地接近、接触,诚恳地接受、接应、接头,是优化管理沟通不可或缺的;对管理沟通相关的事、物、人过程等,要善于“切”磋,切磋琢磨可提高管理沟通水平及深度、广度。管理者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探索、逻辑推理,以提升管理沟通水平。“切”要做到深切,多用心思考。

良好的沟通,不仅优化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正确的传递,使组织的正常活动得以维系,也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使组织获得超越职能的凝聚力。良好的沟通既要善于将管理沟通“七要素”与“八字诀”优化组合,使之在沟通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沟通的主体、客体、信息传递媒介及提高编码系统的效率、效应的需要,又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从医生治病诊断的角度出发考虑沟通问题,促进沟通更完善、完美,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魏江,严进,等.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我所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教育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只注重于读写,偏废听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现实,加之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大都较低,又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学生读课外书籍特别是文化名著都很少。而这些,恰恰是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口头表达能力差,课堂发言胆子小,公共场合讲话胆怯,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现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距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是刻不容缓的。在实践中,将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一条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方法。解决我们农村学生只重写、不会说以及既不会说又不会写的问题,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将口语交际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训练。让口语交际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

一、具体教学中的培养实施和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借自己感兴趣的书,培养带头人,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日看书,并为自己周围的人讲所看的内容。两周后统计谁看了哪些文章,在下面评出讲得好的同学,利用班会课给大家讲所看的故事。同时提出要求:提炼文章精彩部分,重点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句通义顺,并能有序地组织语言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转述给别人,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收集成语练胆量,积累词汇量。演讲前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收集五个成语及其成语解释,轮到哪位学生该三分钟演讲了,这位学生可以拿着自己收集的成语资料到讲台前面给同学们讲读。老师对学生的语调、语气、语速、停顿、态势语言进行指导和要求。安排组长督促检查,老师星期五把同学们收集的成语收上来检查,以此来督促学生积累词汇量,这样保证每天的三分钟演讲顺利进行。同时对演讲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或一两句的小结,让演讲的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下一次的演讲中去克服缺点,发挥优势,使自己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这一活动坚持了一个学期。第二步是给学生题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内容,自己动手把所选的内容抄在日记本上,目的是把说和写结合起来。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可以拿着所选的内容给同学们演讲。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出现了两种情况:(1)一些学生语文素养好,口语表达能力强,对所有的题材没有问题;(2)另一些学生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对有些题材不愿去收集材料,怯讲。根据上述情况,老师指导口语表达好的学生选一些讲名人、谈理想、评时政的内容给大家讲。这些内容有深度,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语文能力就开始提升,眼界逐渐打开。他们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也给听的同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那些语文素养低,口语交际能力弱的学生,老师指导他们选小故事或笑话,利用课前三分钟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进步,这一活动也进行了一个学期。第三步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高、难度大,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因此针对学生情况,我对所教学生提出了两种要求:(1)自己动手写稿并脱稿口头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高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2)可以借助已有的材料但要脱稿进行口头三分钟演讲,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针对语文素养低,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如果演讲时哪个学生没有脱稿,第二天必须重新演讲,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起来,积极准备,谁也不愿意有第二次重复。如果有学生讲的不好,听的学生就会主动呼吁重讲。在这种互相监督的压力下,要登台演讲的学生就会提前做准备,自觉练习,学生能这样做是对口语训练的最好效果。

3.在教学过程中,书本上的课文也要求学生自己先预习,然后尝试着同桌间互相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经过、结果都有,课代表要监督看谁做得好,及时给予表扬。

二、口语教学培养取得的效果及反思

1.效果。

(1)语文课外阅读的实践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及能力积累,由浅层向深层次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大量的知识积累又丰富了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内驱力,为他们在各类活动中能大胆流畅说话一显身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日趋完善。语言流畅,表意清晰,敢说,想说,也会说。通过训练,培养的对象中有的成为学校的广播员,有的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脱稿口头三分钟演讲,不仅可以训练学生们的记忆力,说话的连贯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的逻辑性。

2.反思。

(1)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敢说。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说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心无旁忌,并且在点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时,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增强学生敢说的自信心。

篇6

关键词:听说能力;培养;策略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语言知识讲授、注重译写和语法教学而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当《新英语教学标准》给英语教学提出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其交际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按新的要求,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原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都属于英语能力的范畴,它们相辅相成,只要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英语学习的残缺现象。况且,如何听说,与如何读写一样,都与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密切相关。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凭借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书面语言,也可以是口头语言,但听说是最基本的语言活动。

一些大学学生,求职面试时,由于语言交流问题而被淘汰,这类“因小失大”的事已数见不鲜,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谈论的焦点,不但是人才选拔的问题,更多是学校教育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使得社会劳动进一步合作化,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一发展趋势对社会成员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社会需求也引起我们学校教育的变革,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仅能使学生的思考力、思维力得到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从语言的发展角度来看,听说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读写则是在听说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活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般说来,听说要比读写使用范围更广,频率更高。但人们对听说训练往往不如读写训练那样重视。然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人,一般情况下,书面能力也较强。反之,对一件事无法口述的人,他的书面能力也许会低下。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为基础,把听说习惯的养成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当然,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爱听、想说的积极性,所选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是他们所关注、关心的话题。形式上更要活泼多样,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环境中自主训练。

一、说

英语教学中的“说”,从高标准上说是指能够有条理的、简洁的、准确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别人,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说”虽是口头表达,但它是写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有重要帮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1)要有信心、有勇气地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抄,你写。长久下去,学生在课堂或交往中,变得该说不说,想说而不敢说,或不着边际,或含糊不清……所有这些现象,都与忽视听说习惯的训练有关。开口比较难,这是最大的障碍。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担心不会说,说不好。不愿开口,害怕出错。另外,还有一些不愿用英语讲话,害怕发音不准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这些心理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正常交际活动和学习效果。有的学生在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声不响的站着,他们不会用简单的英语呼应,不会把学过的知识表达出来,完全没有说的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英语技能。要使学生敢于大胆地说话,走出孤立、封闭、沉闷的圈子,就要给他们足够的练习说话的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创设“说”的情景,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畅所欲言。学生说错了,要耐心地指导,不能生硬地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在英语课上,有的老师只让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几乎没有发问,答问的机会。或者差生一开口,老师就横眉瞪眼,那么,学生学习说话的积极性也许从此被你抹杀,大多数学生的说话训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而说学生胆小,变“哑巴”,课堂沉闷,“启而不发”,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敞开“说”的大门。如今的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一言堂”变为“多言堂”,鼓励学生,给学生勇气和自信,主动地、积极地敞开心扉去“说”。

(2)要大方、规范地说

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说话时不敢抬头看人,身子也站不正,或说话目光斜视,摇头摆尾,或吞吞吐吐,口齿不清,这些不良的说话习惯直接影响了思想和信息的交流。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说话讲究“认真”二字,要求态度谦逊和蔼、姿势大方有礼、语气恰如其分,力求清晰地把自己的话传到对方的耳朵里。再有,说话和写文章一样,要讲规范、一丝不苟。如果说话用词缺乏思考,乱说乱用,再加上英语发音不准,含糊不清,那么就会让听话的人感觉听不懂,甚至产生错觉。因此,学生要会说,说得规范,就得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着手,探究学会说话的方法,养成流畅说话的习惯,并努力使自己说的话符合现代英语的规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和办事效率,而且可以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3)要有中心、抓重点地说

要让学生清楚、明白地说一两句话,这个不难做到,但要连贯地有中心地说一段话、作一次发言或演讲,难度就大得多了。我们发现,平时学生与同学说闹,可以“长篇大论”,但在课堂上,3分钟的即兴演讲,口头作文,就发了慌,不是“望师兴叹”,就是三言两语就说不下去了。这些情况说明:一是学生缺少锻炼,二是说话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不能迅速组织语言表达要说的内容。关于这方面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首先要由少到多,由浅如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循序渐进地说。比如,课堂上,可以先说几句话,说说感想,谈谈看法;小组合作探究时,可复述故事,发表演讲。其次要教给说的方法,学生能不能说明白,说清楚,就看他们是否理解,掌握了方法。如:打腹稿,按一定顺序说:诸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等;要么分祥略说。总之,学生要会说,就要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达到学懂语言、掌握语言、学会说话的目的。

二、听

“听”,是一个不断地吸收、分析、理解外界事物,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听”是吸收,“说”是倾吐,没有说就没有听,离开听,说也无法进行。因此,听与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总要通过“听”对方 “说”才能及时作出反馈。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听”的过程,是与记忆、推理、判断、综合、概括、想象等能力分不开的,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不但可以直接影响教学的节奏和质量,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1)专注、耐心地听

听别人说话和阅读文章不同。文章是写成的,经过作者的加工,内容往往比较集中,主题也比较鲜明,学生读起来可以不受时速限制,自由灵活。但听别人讲话则不同,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要迅速地抓住对方所表达的主要的关键的语句,反复思考,才能把握其主旨。平时我们曾埋怨学生听东西“东耳进,西耳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养成专注听、耐心听的习惯。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如听单词比赛,一分钟老师念10至20个词,看学生听后能 复述几个;听故事复述,老师或同学讲故事,听时用心听,用心记,理清条理、掌握要求,然后把听到的信息归纳概括,重新表述;读英语小短文,先给问题,带问题去听,然后交流你听到的并经过筛选的信息。为了激发学生全神贯注的去听,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的听。这样的话就会对学生听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对于听力内容细节的把握,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经过长久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听懂、会听、听出效果。

(2)有中心、有重点地听

因为听觉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所以在一个节奏迅速、噪音充斥的时代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能有选择、有重点地听,能够迅速领会说者的主要意思,是一种极高的能力。一般来说,再听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抓住说者的开头、结尾或每个部分的中心句,这样就容易把握说者的重点。此外,鼓励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次序、有重点地概括记述,能有效增强学生听的能力。还有一种方式,不妨一试,在听之前,可以把说者要说的题目预告给学生,请他们事先预测说者可能会说些什么,从哪些方面说,用何种语气说。这种方式,笔者在课堂上,多次试验,对锻炼学生有中心、有重点地倾听能力,极为有效果。录音和多媒体等的在教学中应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语调抑扬顿挫的录音材料和动画效果强的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听的趣味性,不会产生听觉疲劳和厌倦情绪。

综上所述,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避免“因小失大”,这几乎成了发达国家(非英语母语)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作为中学英语教师,不但要抓住教材中“口语交际”这块阵地,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创设、寻找培养学生听说的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讲故事、演讲交流探讨,听录音,听老师说话……通过各种途径,做到听和说互相促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训练要以日常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为中心,以教材内容和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教师应当起模范、示范作用,教师不但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说,更应用规范、健康、简洁、流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同时丰富听话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以听说带动读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M].漓江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沟通协调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技巧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教育核心和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能力本位”,这与核心理念――注重能力培养的“行动导向”不谋而合,使得行动导向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教学中凸显出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依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要求我们所分析出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六大职业能力为:制图能力、创意设计能力、成本预算能力、施工组织与监理能力、材料选择与搭配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沟通协调能力。

一、沟通协调能力的简介

1.沟通协调能力的含义:

沟通协调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沟通协调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二、建筑装饰专业培养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沟通协调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建筑装饰专业培养沟通协调能力是为顺应现代社会和职场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劳动者的技能分为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三个层面,在规定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中,“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就占据了前两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中“交流沟通”能力正是高职沟通协调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毕业生应具备的、应职应岗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开设沟通协调能力培养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在职业领域内用口头话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作为当代合格建筑装饰技术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素质。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建筑装饰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员工的沟通协调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一位卓越的设计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进行业务的沟通,与施工人员的良好配合,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到各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作用。

三、建筑装饰专业如何培养沟通协调的能力

沟通协调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沟通协调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1)良好表达能力的培养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建筑装饰专业的沟通协调能力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一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

二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三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要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见解的锻炼,临场经验多了,口才也自然会好起来。另外,创建实训机会,通过与实际客户的电话交流,面对面沟通,得到实际的沟通训练。

(2)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

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也是一个合格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的。

(3)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就建筑装饰专业而言处理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如何有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考验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了,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实际从业中需要不断不得解决各种问题,只有掌握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够很好的从事本职业。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建装沟通协调中的有效运用,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用行动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以“强技能、重实践”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并辅以微格回放、重复训练等训练方法,保证教学任务高效、顺利地完成,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职场工作中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建筑装饰职业核心能力的本位回归。

篇8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如何展开视听说教学活动成了重中之重。根据模因论(memetics)的观点,语言的习得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不断地复制和传播模因的过程,语言学习者只有通过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的有机结合,才能成功地习得语言。微信这种新兴的网络通讯工具,以互联网为媒介,支持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具有更新快、移动即时通信、零资费等特点。微信的出现给语言的输入输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给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带来了机遇。 

一 研究背景 

根据Blackmore(1999)的观点,模因是一种文化的复制因子,以模仿和复制为扩张手段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进化,而模仿不是动物的简单联想和试误学习,而是人类特有的能动的模仿学习。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的核心概念是模仿。模因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和发展。模因无所不在,任何一个信息,可以通过模仿得到复制。(Blackmore 1999:43)作为文化传播单位,模因的载体之一是语言,而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模因。要想成功传播,模因需要满足三点要求:一是模因要符合选择者的需要,顺应模仿者的本性。真实有用、引人注目、使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模因更易于传播。二是模因本身要具备易于传播的特点,便于人类模仿和记忆的模因更易于传播。三是模因要进入适合的宿主,一旦进入最有可能被他人模仿也最有可能向他人传播模因的宿主,即模因的源泉,就易于成功传播。目前,模因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李捷指出(2011:162),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语言学习者为了成功习得语言,必须把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二语习得经历二语信息的输入—被注意到的输入—被理解的输入—显性知识—语言输出的过程,这过程正与模因传播的过程相一致。模因传播同样经历模因—同化—吸入—记忆—表达与传输的过程。因此,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基础,只有通过充分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并且被学习者理解和吸收,模因传播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语言输出才有可能实现。同样,只有语言输入而不重视语言输出的语言学习就等于放弃了语言模因的作用,也做不到语言习得。在此理论指导下,将微信应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既可为语言输出提供信息输入渠道,也为语言输出提供了平台,有其实现的可行性。 

二 微信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微信,英文名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以互联网为媒介,支持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是一款集多平台,多媒体试听于一体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际传播多样化的需求,还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使得人际沟通更富有弹性、更灵活、更智能,目前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通信手段之一。(范玥,2014) 

目前,微信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通讯方式之一。根据功能的不同,微信可以分为个人客户端和公众平台,分别面对个人和公众。微信个人用户可以应用的功能有一对一私聊,多人群聊,朋友圈等。通过搜索添加QQ好友和通讯录好友,用户可以将信息一对一发送给好友,也可以建立组群进行多对多实时通讯,或是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可以共享信息。不同的是,公众号不能主动添加好友,只能被个人用户添加和关注。公众号可以群发信息或是分组发送信息,信息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语言、视频四个类别。个人用户关注公众平台后,可以接受并回复公众平台信息。 

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中,将微信应用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当中,让大学英语试听说教学得以突破课堂以及学时的限制,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利用语音短信,视频和群聊的功能,与同学进行口语对话。教师也可以通过公众平台或是朋友圈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微信平台这种新的沟通方式让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堂外,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有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学习和提交作业的便捷性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手机的交流方式又避免了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对英语口语交际的恐惧心理。在微信平台,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模拟真实场景的交际环境下,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得到锻炼,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微信提供的这些便利都使得其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可能。 

三 微信在视听说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流程 

1 搜集大学英语视听说资源库 

首先,根据模因成功传播的条件,为了成功复制、传播和发展模因,搜集顺应模仿者本性并易于模仿和复制的模因是第一步。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比较广泛地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该教程是一套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立体化英语教材,附有光盘、参考课件等资料,均包含视、听、说等环节的训练,且内容新颖、题材广泛、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该教材相关资料可以作为资源库的资源之一。 

其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库,如具有视频、声频和文本特征的加州大学英语视听说资源库,该资源库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包括国际关系、政治、经济、科学、环境、信息时代、社会问题、文学、电影创作、艺术欣赏、名人成长之路等专题,话语类型包括访谈、讲座、辩论、演讲、记者招待会等。此类资源库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为语言输出做准备。 再次,利用国内英语学习网站资源库,如中国日报官网、沪江英语网站、可可英语网等,其资源包括时事新闻、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BEC、BBC、VOA慢速英语,等等。因具有强目的性和针对性,此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2 教师工作的重心在于怎样让易于传播的模因经历成功的复制和传输过程 

准备好丰富的语言材料后,教师建立微信大学英语试听说学习公众号,要求实验班学生申请微信账号并关注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平台或者朋友圈,教师定期文本文件、语音文件或视频文件,话题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人物或时事热门话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互动性好。文件不宜过大,让学生可以在2到5分钟内学完,这样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会因学习负担重而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新视野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跨国婚姻,教师可以相关话题的微视频,如经典影片《情人》中的片段或者近年来风靡网络的美剧《摩登家庭》中的片段,引起学生的观看兴趣和讨论热情。吸引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相关文本或语音文件让学生对该话题进行拓展学习。 

根据文件涉及的话题,教师设立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建立微信组群进行讨论,讨论形式以语音对话方式为佳,教师也参与群组讨论,做一定的引导、监督、指导工作。讨论过程中,由于非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便利,学生可以大胆地模仿和复制教师的文件中的信息,而且,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有内容、有说服力,学生还能够边讨论边上网搜索资料,搜索到的信息又作为模因被传播给同学,这样的模因—同化—吸入—记忆—表达与传输的过程将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成功习得语言。再以上述新视野第二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以视频内容为引导,设置“你认为你有可能选择跨国婚姻吗,为什么”或者“跨国婚姻的优点和缺点”等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话题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资料搜索和创新思维很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和协作互助中又让片面的观点形成更为丰富和成熟的结论。 

此外,微信平台的群组互助学习后,学生讨论中得出的共同结论还可以用脱稿演讲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拿到课堂上展示,供小组以外同学观摩和评价。比如在跨国婚姻话题中,学生以演讲的方式阐明异国婚姻的优缺点,或者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异国伴侣间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每组不同的创意表演使全体同学都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微信结合课堂的视听说教学模式符合“语言输入—模因表现型传播—语言输出”的规律。微信平台观看视频和其他文件可以视为语言前期输入过程,语音讨论可视为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同时又包含一些隐形输入,课堂脱稿演讲和角色扮演可视为语言输出。学生从对某一话题的较为陌生到模仿话题相关词汇和表达,再到灵活应用所学自如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了模因的表现型传播。这种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紧密结合的原则,在学习中,学生的输出目标越明确,输入过程就越投入,输入越投入,输出的语言水平就越高。 

总之,语言学习是一个反复持续的不断输入和输出的模因复制传播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听说练习的需要,微信平台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给语言教学带来新的希望,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辅助教学,设计良好的教学活动,即时获取学生的教学反馈,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终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捷,何自然, 霍永寿. 语用学十二讲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互爱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人文背景下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于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社交活动日益频繁。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如何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怎么能充分地实现人生价值?学生除了在校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外,无时无刻不在和社会接触,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否能跟上时展的要求,也体现出教育质量的水准高低。新课标适应这个变化,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把听和说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听和说的目的性更强,更明确,并落实到口语交际上。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1 基于教材,立足课堂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扩展知识的范例,也是学生说话的依据,更是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这一源泉,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服务。

1.1 加强朗读,注重复述

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和背诵有利于感受语言所描绘的情景,有利于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感,有利于体会语言本身的节奏感和语言所带有的美学元素,从而培养语感,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说、写的能力。现行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有趣的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色彩、音韵、节奏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以及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同时,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按照一定的要求(不同文体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和联想思维,并精心地择词造句,组织安排材料,通过自己的口语清楚流畅、动作协调、仪态大方地复述。

比如复述《祥林嫂》一课时,提醒学生:在整篇作品中,鲁迅先生写了祥林嫂要捐门槛,捐了几次门槛?学生思考结果是:祥林嫂把头磕破了,只知道捐了三次门槛,不知道冬天有狼。这样既避免学生“死背”,又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张口回答问题的习惯,避免了张口结舌、羞涩局促、语无伦次或信口开河、离题千里、不知所云。长期训练复述,逐渐提高学生口头表述能力,不仅井井有条,而且促使他们围绕中心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述相协调的能力。

1.2 确立话题,创设情境

话题要反映学生实际交流的需要以及兴趣,选择的话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说的愿望,有情趣,有现实意义,有教育意义,让他们得到教益和启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但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要与话题内容相关,与说话的语境相符。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合适的话题,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使之成为说的最佳情境。

1)创立课堂平等交流意境。课堂上要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思维与语言的表述,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只有对口语交际产生兴趣和情感,才能自觉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开展多种活动创设情境。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目标架构,为设计和达到“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提供了可操作性和发展空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后都安排有“习作、口语交际、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在这些口语交际课上,为了加强时代性,可以模仿“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节目,在模拟训练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身,“无人互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口语交际要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教育手段,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给学生,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引导他们大胆、合理的想象,使学生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讲《沁园春・雪》时,根据学生兴趣剪辑一些表现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的电影和电视剧,让学生目睹那个年代的情景,谈谈对未来的畅想,融入理解和思考,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课外延伸,增加阅读

课堂教学不可能把口语交际变成简单的公式或提纲,只是展现其中的一些特点。学校活动只是提供训练机会,而

更多的是他们离开学校后可能面对社会的语言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口语交际延伸到课外。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它具有长效性。学校课堂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鼓励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根据不同的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如礼貌用语、日常用语、日常会话、打电话、问路、购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自己的语言是否得体,什么时候不该说,对谁说,怎么说。这也是一种信息的交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大量的书刊,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而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也就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元素,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3 激励性评价,增强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要及时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其进步应该给予表扬,对其口语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善于引导、热情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内向、害羞的学生更应该鼓励,让他们开口演讲,增强他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人都有表现欲,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内向型的学生不是不想说,是不敢说,不好意思说。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态度尤其需要热情、中肯,帮助他们清除心理障碍。

篇10

【关键词】口语交际;培养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口语交际活动是由说者和听者双方的活动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考虑话怎么说,词怎么用,手势怎么用。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时兼顾听和说双方,只要不是我担任说话者,我就以听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参与听话训练,用自己集中注意力听话,迅速地做好记录,及时做好良好的反应等良好的表现给学生做榜样。同时,我还认真观察说和听的双方活动,注意巡视学生听说情况,发现说话者语速偏快或偏慢,声音偏高或偏低,姿态、表情不自然,都要以恰当的方式及时指出,让学生作出调整。老师规范化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规范化语言的表率。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当我担任说话者时,我很注意自身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化,语言简洁、生动,表达清楚明白,努力在口语规范化和口头表达的技巧上发挥示范作用。这样学生听多了,听惯了就会把我们老师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只要有兴趣,便有了自觉性。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如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这便成功了一半。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首先,老师生动的语言,便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充满神奇的想象,欲罢不能,丰富的想象使他们想说,争着要说。比如,《倔强的小》的教学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那凄凉艰难的声音伴随着老师生动的语言描绘,使行军过草地时勇敢面对困境不畏牺牲的情景再现在学生的脑海,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争着诉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阅读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其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使学生有话想说。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它直观形象,帮助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情境,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鲸》中,我把齿鲸和须鲸的动画图像利用电脑屏幕投影出来,齿鲸和须鲸怎样呼吸的样子就历历在目。学生兴趣盎然,争相介绍它们是怎样呼吸的,说得活灵活现,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

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表演、游戏、角色扮演等引进课堂,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提高口语交际的兴趣。例如,《滥竽充数》这寓言具体故事性和趣味性。我在教学之后,让学生把“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样”来续写这个故事,写好后再修改,再让学生上讲台说故事,看谁编得好,讲得好。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讲故事,积极性特别高,说得也特别好。

3坚持上好口语交际课,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

根据新大纲,人教社对教材进行了修改。“口语交际”训练成了小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自成体系,很多基础训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有些还有插图,每次训练还精心设计了问题或有提示,体现了每次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题,明确提出了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优势,坚持上好口语交际课。每次上课,我们都紧靠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先观察插图或是看清要求,然后再讲述。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课前准备,如收集资料,观察动植物,或是自己先参加相关的活动。而在口语交际课上,则根据口语交际的不同内容,创设交际的情境。如:生活展现情景、图画再现情景、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我们也尽量做到看说结合,听说结合,演说结合,并做到点面结合,人人互动,生与生说,师与生说,在训练过程中注意每个学生的语言、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相机指导。训练中,重听重评,让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说话,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听话、辨析能力的训练,还能给自己的说话有一定的启发。在听说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信息反馈的情况及时评价。评价时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说后评,评后再说,努力使说话更趋完整、贴切,努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