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0:0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规制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如何对市场微观经济体进行干预管理的产业经济学分支,经济性规制主要研究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如渔业中的许可证制度就是经济性规制。
规制经济学发展至今经历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及激励性规制理论五个阶段(周慧许长新,2006)。通过对其发展过程的研究,范合君等(2007)总结出西方规制经济学发展的特征,其中规制内容从经济性规制到社会性规制演进,规制手段从传统规制手段到激励性规制手段演进与渔业规制相关,特别是规制手段的变迁。传统的渔业规制没有改变过度捕捞的激励,而基于产权的渔业规制如可转让的个体配额(IndividualTransferableQuotas,ITQs)就是一个激励性的渔业规制。
2渔业规制目标
渔业政策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上的和环境上的。一方面,政府应该保证渔民获得应有的利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环境,避免过度捕捞。在现实社会中,渔业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具有非排他性和可耗竭性的特点,随着捕捞者的增加,拥挤成本也会越来越大。渔业的这种开放获取的性质主要带来了以下问题:①经济上和生物经济上的无效率。与私有产权相比,开发获取导致付出较多的捕捞努力但是获得较少的收益。并且,高水平的捕捞努力使得生物经济学的均衡鱼存量低于最大持续产量。②过度捕捞。由于渔业几乎没有进入的技术障碍,因此人人都可以进入该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渔民总是试图捕捞更多,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这就产生了“捕捞竞赛,导致渔业资源的迅速减少甚至耗竭。
尽管有学者认为水产养殖是一个避免过度捕捞并且满足不断增加的对海产品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首先,发展水产养殖可能会毁坏海岸的地貌,破坏某些生物的栖息地。例如,在我国,许多红树因为水产养殖而遭到砍伐,而由此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难以修复的破坏,这些损失难以弥补。另外,过多的水产养殖会降低水质,而修复水质,清洁沉积物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渔业资源开放性获取所带来的无效率和过度捕捞,在经济与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仅仅靠用水产养殖业来代替渔业。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管制措施来纠正开发获取带来的问题,弥补市场失灵,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渔业规制目标。
3主要渔业规制手段
根据渔业规制的经济学理论,渔业规制可以分为:产出控制(限额捕捞、个体配额)、投入控制(许可证制度、个体投入控制)和技术措施(休渔制)。
3.1渔业许可证制度和限额制度政府主要通过对控制渔船和捕鱼工具,发放许可证和捕捞限额来管理海洋渔业。从1989起,政府就开始对渔船的数量和它们的总功率进行控制,以此来限制捕捞力。限额由农业部分配到沿海各省。当地的渔业管理部门
负责根据配额控制渔船数量和功率。在我国,在已经实行限额制度的海域捕鱼或是捕捞已经对其捕捞数量进行限制的鱼种,捕捞者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
为了更好的实施“双控”制,渔业许可证制度也开始实施了。
2002年的《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下简称《规定》)中将渔船分为三类:海洋大型捕捞渔船,主机功率大于或等于441千瓦;海洋小型渔船,主机功率小于44.1千瓦且船长不到12米;海洋中型渔船。各类渔船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许可证的审批以及发放。大型拖网、围网,到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协定的共同渔区、南沙、黄岩岛海域作业以及到特定渔业资源渔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业的这三类渔船的许可证需由农业部进行审批,委托农业部各海区渔政监督管理局发放。远洋渔船的许可证由农业部审批发放,其它渔船的由地方部门进行审批发放。《规定》还指出使用期一年一上的捕捞许可证实行年审,公海渔业捕捞许可证年审期为两年。同时规定,我国的渔业捕捞许可禁止进行交易和转让。1999年,政府宣布每年的总捕捞量应该实行“零增长”。在此之后的第二年,新修订的《渔业法》出台,宣布实行对捕捞量的配额管制。这种对产出的控制将某海域内的目标鱼种的最大捕捞量限定在与前一年大致相当的数量上。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实施了“零增长”之后的2000年起,到2005年,总捕捞量基本保持在145万吨,增长率在0%处波动。
3.2休渔制休渔制既包括休渔期,也包括休渔海域。休渔制是在一段时期内在某个特定的海域禁止捕捞特定鱼种或是禁止使用特定的方式作业。休渔期一般是在夏季,因为夏季是海洋主要经济鱼类繁殖和幼鱼生长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进行休渔,可以保护主要经济鱼种的亲体和幼鱼资源,使渔业资源得到修养生息。在8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实行休渔制度对特定的鱼种进行保护。①1981年,从4月1日到7月31日,北纬32°到34°,海岸线以东至东经122°30’海域禁止使用拖网作业。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大黄鱼和黄花鱼。②自1988年起,渤海海域全面禁止拖网作业。③自1989年起,为了保护带鱼,从5月1日到6月30日禁止在带鱼产卵区(北纬28°30’到30°30’,海岸线到东经124°30’)作业。
全面的休渔期制度始于1995年,首先是对东海和黄海两大海域,1999年开始在我国其它海域实行。由于每年的环境、气候等情况不同,各年具体的休渔日期不尽相同,2003年农业部对休渔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强调所有海域定置作业休渔每年不得少于两个月,具体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并报农业部和所在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备案。所有休渔渔船必须在休渔时间开始前进港集中,休渔期间不得擅自离港或转移停泊地点,不得从事加水、加冰、加油等活动。
4对我国主要渔业规制的评价
我国的渔业规制主要包括许可证制度、限额制度和休渔制度。但是,这三种制度都仅仅是在限制或是禁止,没有实施激励性的规制手段。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的捕捞限额制度还没有真正实施的情况下,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会导致“捕捞竞赛”,一方面“激励渔民在渔汛期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份额而激励竞争”,另一方面,“激励渔民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或扩大其捕捞生产能力”。休渔结束以后,强大的捕捞压力和“捕捞竞赛”使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陈卫忠的研究中,也提到休渔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海洋鱼类的数量恢复几乎无所作为。尽管如此,作者仍旧对我国的渔业规制持乐观的态度。王海峰等(2006)用带有虚拟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考查了“零增长”、休渔制度、“双控”制和加入WTO对海洋捕捞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零增长”、“双控”制和休渔制度影响显著,但是仍需要改进。其中,“双控”制度在投入控制方面的成果还不稳定。一方面因为它“没有控制机动渔船的吨位”;另一方面,“机动渔船的千瓦数也在临界值,随时可能超过合适的渔船千瓦数”。
总的说来,我国的渔业规制尚存在激励不足,效果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改变资源耗竭的状况。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渔业的规制起步较晚,仍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改进,相信通过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我国的渔业规制可以得到改进,渔业可以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论文关键词】规制渔业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随之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政府为了达到经济发展和坏境保护这两个主要的政策目标,实行了一系列的关于海洋渔业的规制。本文回顾了海洋渔业规制的相关文献,对我国主要的规制手段进行分析,最后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5参考文献
[1]宁方勇.规制经济学的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07,(1):8-9
[2]张红凤.规制经济学的变迁[J].经济学动态,2005,(8):72-77
[3]周慧,许长新.新规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6,(2):152-158
[4]吴海川,陈艳.渔业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关键问题剖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5,(1):14-15
篇2
1.1全球共同利益原则
渔业资源是人类从海洋获得的最主要的水产品,占人类捕捞的水产品的90%,也是海洋最主要的生物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甚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都有紧密联系。对于渔业资源的国际法关注也早就突破了单纯海洋法的范围,国际环境法的视角的强化更强调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应恪守义务约束;且活动关注的中心也应从人类利益转向人类与生物共享的全球利益。可以预见的将来,对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必定是更多地吸收国际环境法的先进理念并通过具体的制度予以落实,这也意味着渔业资源国际法规制终将归位于全球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
1.2极限理论
渔业资源枯竭的现状说明渔业资源的总存量是有限的,渔业资源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也是有极限边界的;人类的过度捕捞活动一旦超越了这一边界就会产生渔业资源衰竭的问题。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联合国对公海“大型远洋流网捕鱼”作业的系列决议就是渔业资源“极限”问题的实证。海洋资源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精神义务,它为人们占有、开发海洋资源的行动设置限制,它要求各国占有、开发海洋资源的行动服从全球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总体安排。作为最主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要以有限的渔业资源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自然也应服从这种以义务为重心的分配,而这种分配的义务重心则不仅要求渔业资源法律制度以限制人类行为为主,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制度安排明确的义务主体并建立完整的责任体系。因此,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最终仍应落实和以推进国际合作国家责任为方向发展。全球共同利益原则和极限理论说明:一切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资源,其一定是将义务置于权利之上的,即将义务作为重心。且这种义务本身也是为了实现义务承担者的长远利益。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制度正应以“全球共同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原则,任何可能背离这两点基本法理的尝试都是危险的。实际上,国际渔业资源法律制度的发展已经表明其义务重心,《公约》和后公约时代的各项制度都通过义务主体的安排,对渔业活动予以了越来越具体的限制,且越来越强调通过国际合作履行义务。
2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管理
2.1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所有的沿海国都享有一种领海权利,即沿海国有权把沿海捕鱼权完全保留给本国国民,禁止或限制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其管辖海域内从事捕鱼活动,这种权利被称为渔业管辖权。二十世纪40年代起,以拉丁美洲沿海国家为首,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在沿海二百海里海洋区域内建立经济专属区。自此,很多海洋国家开始纷纷效仿,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也就被提到各种海洋大会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实行特定法律制度的区域,该区域的最大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2.2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和义务
之所以要制定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相关法律,其目的就是明确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主体,并规范沿海国在享受海洋权益的同时,承担该海域的养护任务。沿海国享有是权利主要包括:①自行决定该海域内海洋生物的可捕量,分为不同时期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个别国家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个别船只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②限定其他国家对该海域的可捕量,因享有专属经济区的沿海国有促进该海域内生物资源得到适度利用的义务,因此,在这个前提下,他们可以限定其他国家对该海域生物资源的利用;③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共享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遵守沿海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确保沿海国能确实有效的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而沿海国同时也要承担防止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并承担养护的义务。
3公海渔业资源管理
3.1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历程
格劳修斯在1609年的时候曾发表了《海洋自由论》,自此,一种“公海捕鱼自由”的观点逐渐被大家追捧。而随着沿海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捍卫以及海上霸权的争夺,以及后来《公约》的形成,开始对“公海捕鱼自由”进行限制,许多国家纷纷加入了该《公约》,公海捕鱼的限制逐渐被广大沿海国所接收。根据《公约》的规定,所有的缔约国均有义务要求本国国民或自行,或与其他国家合作采取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必要措施。事实证明,不管是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还是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都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同时,国际间的合作也是弥补海域划界所导致的管辖权争议,衔接各海域渔业制度的有效方式。除了《公约》对各个国家规定的义务外,《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与管理措施的协定》也规定了公海渔业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便利了国家间在公海信息的广泛交流。《遵守协定》强调船旗国之间应互相交流有关渔船的资料,以协助彼此查明悬挂其旗帜、从事有损国际保护和管理措施的违法渔船。另外,《遵守协定》还设定了缔约国间通过粮农组织开展的合作。
3.2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出现的船舶改挂旗帜现象,成为对渔业管理措施最具破坏力的因素之一,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所谓的船舶改挂旗帜,是指船舶撤销其在一个国家的注册后又在另一个国家重新注册,其通常是为了达到降低运行成本和优惠的缴税条件等经济目的,从而规避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规则的约束。渔船改挂船旗规避管理措施的行为,不仅严重危及了区域性渔业组织的管理主体地位,还直接影响了国际社会和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所采取的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措施的效果。针对公海渔船改挂船旗,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都试图以强化船旗国义务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4洄游鱼类种群资源管理
针对洄游鱼类种群,国际法首先突出对此类鱼类种群的特殊关注,在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就不同特点的洄游鱼类予以不同的制度规制,并特别强调国际合作,突出区域性渔业组织的主体地位,此外,针对洄游鱼类严峻的生存状态,引入预警原则。预警原则的基本概念最早出现于1992年6月通过的《里约宣言》,“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根据资金的能力广泛适用预警方法。如果存在严重不可逆转的损害,缺少完全的科学确定性的危险不应当作为拖延采取代价昂贵的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借口。”《公约》主要强调国际合作义务,以期各国间通过协商或通过国际组织实现渔业养护与管理的协调与配合。但是实践中各国立场冲突使得存在对《公约》条款解读的不一致,同时沿海国管辖权的明显扩张意图共同导致对这两种鱼类保护的不力。鉴于国际法没有高于国家的统一的执行机构,洄游鱼类种群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的执行主体仍要落实到各国。国际海洋渔业资源制度的执行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对执行规定的遵守;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就规定执行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但是,国家的执行意愿与执行能力往往难以平衡。
5结语
篇3
科技创新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创新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科技进步,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尤其重要。对我国渔业发展而言,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走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而利用科技创新可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满足了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创新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显重要。现代渔业已成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密集应用的行业,渔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使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也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篇4
1.渔业科技投入不足据了解,挪威每年拿出整个海洋渔业产值的5%作为渔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而我国则严重不足。仅以为例,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722.0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占279.64亿元,贡献率超过1/3,但全市每年在海洋渔业方面的投入不足传统陆地农业的1/10,海洋渔业科技投入更是捉襟见肘,使一些很有开发前景的成果因缺少资金而坐失良机,影响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高新技术含量的提高。
2.科技创新力量分散能力弱从来看,全省有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等,但相比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渔业科研队伍还比较薄弱。海洋渔业科研机构分属不同条块,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管理,科技创新力量分散,技术合作交流比较少。导致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成果不多,缺乏海洋渔业配套综合应用开发技术,难以形成合力突破海洋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导致渔业发展后劲不强,影响渔业长足发展。
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从目前的体制、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看,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影响渔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得渔业科技人员往往对科技研发重视,轻视成果转化工作,部分海洋渔业科技人员还没有走出实验室,不少成果还停留在实验室或处于阶段性成果。另外目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渔业科技研发人才严重短缺,尽管每年都有几百项渔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渔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使开发研制出的技术成果的价值没有很好得以体现和发挥作用。
4.基层科技推广专业人员紧缺实践证明,技术推广队伍在新品种引进繁育、示范推广、科技入户、技术培训、提升渔业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县乡等基层水产推广队伍与体系机制还较薄弱,渔业培训机构少不健全,渔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不足,特别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专家及中青年技术人员更少,出现了断层,远不能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加上推广方式单一,培训手段落后,推广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渔民本身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能力不强,使先进技术推广受到影响。
5.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相对滞后随着渔业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推进,不仅需要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同时也需要财政、金融、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当前对于渔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研究建设还相对滞后,对政策制定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控制以及结果评价缺乏有机的关联,为后续制定政策提供的借鉴和经验还利用不够。出台的一些政策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不理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目标不够明确,许多渔业企业尤其是近些年新兴的渔业领域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了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四、提高渔业科技创新实力的对策综上所述,渔业科技创新与山东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还有发展的空间,亟须采取积极对策提高渔业科技创新实力,使其在促进海洋渔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1.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政策是对企业科技创新影响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财税政策。渔民目前的税收支出相对而言有些偏高,税收政策的针对性不强,资格认定门槛较高,一些支持性政策,中小企业根本享受不到,或者虽能享受到但是受益较少。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对渔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重视程度,有必要对现有的税收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标准,特别是对渔业科技创新有贡献的企业可以适当提供税收优惠,加强对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和创新结果的认定。应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信息,鼓励渔业高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效率,简化不必要的审核环节和手续。
2.加大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长期性和风险性,加上渔业产业的特殊性,渔业科技创新需要来自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保障。因此,作为渔业大省,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渔业科技融资渠道,多鼓励社会投资,盘活不良贷款,加大银行贷款比重,开发适合渔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实现金融机构和渔业企业的双赢。尤其是对新兴渔业领域方面,要不断完善中小板和创业板,直接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通过加大对科技风险投资的鼓励和支持,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渠道。
3.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赖科技创新体系的大力支持,应在沿海六市和重点海洋企业建设海洋研发中心、科技园和孵化器;建立一个从科研、开发、推广到进入市场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联合政府、渔业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教育机构等,积极开展科研协作,建立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网络。降低创新成本,开展跨区域、跨系统、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方式,提高渔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以及企业自主创新和吸收、运用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化,从而形成一股合力,不断提高海洋渔业的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进步。
4.培养高素质水产科技人才队伍渔业科技工作技术人员是海洋渔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与山东省相比,县、乡一级渔业科技队伍人才匮乏,基础薄弱。要加强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为技术人员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改善他们待遇及生活条件。吸收更多具有专业学历的年轻科技人才充实到海洋渔业科技队伍中,优化海洋渔业科技队伍结构,加快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水产科技人才队伍。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实施,调动渔业科技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全省渔业科技人才队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为海洋渔业科技服务,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篇5
1概述
我国是个渔业大国,拥有的各类渔船数量总和居世界首位。但是,这些渔船大部分都是近海、沿海和内河作业的小渔船,而在远洋渔业上也仅限于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合捕其近海的海洋资源,真正意义上的大洋捕捞我们还是相当的落后。而不受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限制,资源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头足类软体种群、金枪鱼等中上层高度涸游性鱼类的利用更是微乎其微。中国的海洋开发产值还不足世界海洋产值的2%,仅占国内GDP的2.5%,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海洋强国为10%,这与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极不相称。限于我国所具有的自然条件,我国步人海洋的方向较为单一,特别是在全球海洋战略态势中,与美国、俄罗斯等濒临3个大洋的海洋大国和科技强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基于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远洋渔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提高船舶自主刨新能力“的要求,并明确提出了重点研究和开发”大型远洋渔业船舶”的要求。
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三大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海洋水产品是优质的食物蛋白源。与肉蛋类食物存在替换性,且在蛋白、脂肪含量、营养结构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增加国民水产品的食用量,不仅有利于缓解陆地资源的不足,更有利于丰富、改善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和国民的健康素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世界远洋渔业总产量约一半左右为大洋性金枪鱼,其资源十分丰富,在所有远洋金棺鱼捕捞量中,日本、中国台湾省、韩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位居前列,但我国所占份额极少,与一个人口大国和渔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鉴于金枪鱼渔业属于优质高产、高效产业,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现实,现在国际渔业界和传统的渔业资源国对渔业保护的意识日盛,在各大洋已经逐渐建立各种金枪鱼保护组织。而且,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金枪鱼资源已实施限船配额管理。金枪鱼围网渔业是现代金枪鱼渔业中捕捞效率最高的捕捞方法,围网渔业产量占整个金枪鱼渔业总产量的60~70%,由于经济效益好,所以发达的远洋渔业国家都把人、财、物集中于开发大洋性金枪鱼围网船上。开发我国自己的大型金枪鱼围网渔船,可以保障未来旧船的替换,保证渔船配额的存在。同时,通过我国与有关国际组织、海洋国家的协调努力,还可以争取新的渔船建造配额,进而增加我国远洋渔业资源的份额。
2我国远洋全枪鱼田网渔船的现状
在大洋性渔业总产量中金枪鱼占有绝对优势。船长在60m以上的大型围网船更具有相当优势。截至目前,世界大型金枪鱼囤网船数量约400余艘,我国仅有15艘进口二手船,而且还有3艘不是挂中国旗的,国内大型围两金枪鱼的设计与建造尚属空白。这种现状清楚地表明,我们的远洋渔业机制磐需调整,自主开发设计并研制金枪鱼围网船是必经之路。
近年来,国家对于商船的关注大大超出了对渔船的关注。远洋渔业不同于别的行业,也不同干商船的建造。远洋渔船不仅给造船业和配套业带来直接效益,而且还能产生持续性效益(远洋捕捞)。远洋渔业可以说是一个有百利无一害的行业,它不像其他行业在取得眼前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诸如污染等方面的后果。而作为这一行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远洋渔船的发展,却成了远洋渔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制约了我国在世界渔业配额的分配。
在我国渔船及配套设备的整体发展上,都缺乏高水平的设计研究单位,重要船用设备的研发跟不上渔船的发展步伐。渔船的设计和制造单位自身水平与商船的设计和制造单位不同,商船设计和制造单位一般比较规范,技术力量雄厚,而渔业船舶设计和制造单位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完善。而在金枪鱼围网渔船的配套装备的设计和生产基本上还未起步的阶段,目前仅有的进口二手船的维修和替代设备也都是采用国外进口设备。因此,金枪鱼围网渔船的整体设计发展的落后大大限制了我国远洋渔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金枪鱼渔业的发展,使得我国金枪鱼配额不能与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相称,配套装备的整体缺失又大大阻碍了我国金枪鱼围网渔船的发展。因此,我国不仅在金枪鱼围网渔船设计和建造方面是个空白,而且,为金枪鱼围网渔船主要配套装备都要依赖进口。
3国外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发展现状
世界金枪鱼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三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以生鲜和罐头金枪鱼消费为主;欧盟以罐头金枪鱼消费为主,其罐头金枪鱼消费占世界罐头金枪鱼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美国也是罐头金枪鱼消费的主要市场之一。而金枪鱼罐头是围网捕捞的金枪鱼的最终产品。
世界金枪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就三大洋金枪鱼的产量而言,太平洋最高,约占世界金检鱼的总产量65%:其次为印度洋约占22%,大西洋的产量约占13%左右。前面已提到过围网渔业产量占整个金枪鱼渔业总产量的60%~70。
国际上大型金枪鱼围网船队颇具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具有自主开发建造和配套的能力,他们占据了世界上金枪鱼围网捕捞量的大部分。以中西太平洋海域为例:目前,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业的大型金枪鱼围网船有20Q多艘,主要为日本、美国、韩国和台湾地区以及菲律宾等国家所属。日本现拥有36艘大型金枪鱼围网船,美国船只为39艘,韩国28艘,台湾地区为42艘,四个国家和地区总船数维持在140余艘左右,占总数的70%。
我们再以2001年的统计数据看看台湾地区大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状况。台湾自1982年底开始引进大型金枪鱼围网,现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就其船队的规模之大,船舶的大型化和现代化之程度,单船年产量之高,均可称得上是世界较强的船队之一。台湾地区在南太平洋岛国区域性渔业组织“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SouthPacificForumFisheriesAgency简称FFA)登记为:总船数为58艘,其中16艘为大型冷藏运输船,42艘为大型金枪鱼围网船,如加上台湾拥有而悬挂瑙鲁、巴布亚新几内亚、努瓦阿图等国籍船旗的大型金枪鱼围网船。台湾地区在该海域渔场投人的大型金枪鱼围网总作业船数已超过50余艘。进入本世纪,船只不断向大型化发展,最大船只的总吨位已达2000总吨,据了解,台湾已计划建造总吨位3000吨级的超大型金枪鱼围网船,意在进一步向东太平洋拓展,扩大作业海域的范围。至2001年,台湾金枪鱼围网已成为台湾远洋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年产量达29万吨多,占台湾远洋渔业总产量的23%之多。
4发展我国的远洋金枪鱼围网船
4.1走自主创新的路。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我们的远洋渔业发展势必对其他远洋渔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产生巨大的冲击波。由此,在远洋金枪鱼围网船的发展上他们必会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所以,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利用我们产、学、研的优势研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国远洋金枪鱼围网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
4.2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我国的远洋渔业船舶落后于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我们的渔船配套装备制造业更是发展滞后,就我国目前的远洋渔船配套需要都远远不能满足,很多设备仍需要依赖进口。大型远洋金枪鱼围网船涉及的配套设备其系统技术复杂、行业面广。尤其是围网捕捞装备、制冷系统和通导助渔设备等,短时间内完全依靠国内企业开发研制出满足装船要求的配套设备来,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要有个中长期计划,在引进国外配套设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借鉴其先进技术,研究和开发出我们自己的金枪鱼围网船配套设备,实现大型金枪鱼围网船国产化,从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到逐步使国产设备走向国际市场。
篇6
(1)跑市场市场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场所,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只会紧随着正常的经济规律产生波动,王小帅在03年毕业之后,加入了一家印刷企业成为基层员工。在职期间,他积极探索市场发展方向,为2007年创办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办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初期,依靠引进的少量先进的印刷设备致力于商业印刷工作,短短两年时间,博远包装有限公司就紧随市场发展趋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礼品包装领域并相应地引进大量先进设备。调整的结果很快见效,企业产品稳定,积累增加,实现良性运转。2012年,还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博远又新上马了酒类包装,同样斩获颇丰,这两块业务现已成为博远的立足之本。
(2)做品牌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相应的生命周期,但是一旦该类产品成了品牌,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其寿命。包装作为产品形成品牌的重要途径,得到了王小帅的充分重视。做品牌就要做精做实,名副其实。具体体现到包装环节,即要使包装物既精致又牢固,具有高质量。为达到此目的,博远在生产中进行质量教育、实施质量监管、坚持质量跟踪,使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处于优良和可控状态,杜绝了质量事故的发生。
(3)用骨干博远现有员工一百一十人,核心骨干20人。骨干们默默地各司其职、忠于职守、打理企业,日常运转有条不紊,王小帅外出非常放心。骨干靠的是王小帅的挖掘、培养,包括从其他企业引进人才。单枪匹马的年代早已过去,精诚合作才是治企之道。王小帅按此认知身体力行,使用骨干放手不疑,关心骨干细微周到,最近又在考虑建立内部股权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创业是一个很难具象表达的词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但是,就目前职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看,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目前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能力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除此之外,由于创业教育属于新兴学科,缺乏成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较空泛,教学手段十分单一,一般以案例分析结合课堂讨论为主体,辅之以简单的情景化教学。随着社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校经过各方面努力,开展了“挑战杯”、“诚莲杯”创业大赛及“黄牛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场地紧缺等因素,这些活动仍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2.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
就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具备专项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而是需要多项技能与较高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候,必须保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趣味化。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关的改革工作仍然未能落到实处,部分教育工作者教学观念陈旧,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不足在创业教育课中得到充分体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件只是教学过程或教案的翻版,教学改革滞后,对教学环节缺乏规律性认识,教学热情不高,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评价机制的缺失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会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在教学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展,教师布置的一些作业一般只是小组中部分人员合力完成,其余同学则仅仅在完成的作业后面署名,明显没有达到小组实践合作的根本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就在于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缺失,没有科学、系统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
三、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
创业教育的根本是为社会输出某个领域的专项人才,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需要与当前专业、社会需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构建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整个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包装与印刷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要充分重视自身技能的应用,更好地达到执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相关标准。
2.构建特色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不同专业都有其不同的职业素质特点,在进行创业教育时,需要结合相关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职业、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学习摆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充分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完美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
篇7
1.职业教育结构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才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结构。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的供应是充足的,甚至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很大。但是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来看,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已经十分严重。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级技术工人的主要阵地,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重要措施。
2.职业教育发展能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很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技术工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是我国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内蒙古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
职业教育要把握定向性、面向地方性、办学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技术性等特点,用全新的观念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办出高职特色,为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实际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推广在学校和企业分阶段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环境下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应用前沿,熟练专业岗位技能操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避免产学脱节、学非所用等问题的存在。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这样不仅使企业也有机会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使院校教师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发展进程的相关培训,也会使在校接受学习和技能培养的人才的就业获得有利的保障。同时校企合作还会缩短新的应用技术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时间,还可以为院校的研发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学校应该尝试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推动以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专业建设改革,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过程达到学习职业技能的目的,改变传统教学缺乏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的缺陷。二是继续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要与职业岗位技能目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上增加应用性、实践性,淡化学术性;教学实践上增加操作性、直观性,淡化理论性;专业实训上增加生产性、职业性,淡化综合性。三是循序渐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及比重,以教师的职业经验引导学生,以实践内容的趣味性与研究性吸引学生,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激励学生。四是在教学氛围营造上,专业教师角色要有经理味道,贴近企业;教学组织要有企业味道,贴近生产;学生角色要有员工味道,贴近岗位;教学过程要有培训味道,贴近职业。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篇8
1、加强法学专业高职教育
我国现有的法学专科教育主要包括法律事务、司法助理、民事执行等,以法律事务专业为主。目前法律事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几乎照办法学本科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不同于本科教育的法学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在我国本科教育转型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应加强法学专业高职教育以适应我国对应用型、技能型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法学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我国法学专业高职教育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具备必需的法律理论知识、综合实务操作能力(电脑速记、文书写作、现代办公技能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和辅助型法律人才。
(2)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培养高职法律人才这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就是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即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目标。项目化改造的特色与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项目化改造突出能力目标。每门法学课程都可以有多种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通常表述为: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学生能运用×××(知识),根据×××(标准),能做×××(具体的或某类型的事情)。第二,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能力只能是自己动手、动脑“练”出来的。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练能力,边做边学知识,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有效融合起来。随着课程的逐步展开,学生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学到系统的应用知识。第三,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应当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亲自完成每个项目来提高应用能力。对课程的评价也应当以“学生学得好不好”为主要依据。
2、完善法学专业本科职业教育
我国法学专业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的职业教育的构建是核心也是难点所在。现阶段,想用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职业人才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法学本科教育进行彻底地职业化改造,从教育观念到课程设置、从教学方法到实践教学,从教材编写到教师队伍建设,每个方面都要进行彻底改革。
(1)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我们在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争论声中,迎来了本科职业教育的转型。那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定位法学本科教育呢。笔者认为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由通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这个转变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个转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急转弯即不是对先前法学本科教育的全盘否定。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这次职业化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适应市场需求来提高就业率,但是我国的法学还需要一定的学术研究性人才来保证法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法学本科教育有双重的责任,既要培养法学研究的后续人才又要为社会输送大批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法学人才。因此法学本科教育的具体目标可以表述为:旨在培养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能力突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2)完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内容方面,除了法学核心课程以外还应增加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司法文书写作、辩护技巧、证据收集、司法会计等;在课程设置阶段上,可以施行分阶段因材施教。大一进行以法学基础、法律逻辑、法制史等为主的基础法学教育,大二、大三进行以三大法、三大诉讼法为主的应用法学教育。大四则进行分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学术型的在大四主攻考研;选择职业型的在大四进行全套的实践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是这次职业化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可以借鉴法学高职教育的“项目化”方法,即把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法学知识改编成“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项目”的解决全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举个实例加以说明。这个“项目”是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转移问题。首先,交给学生两个典型的导入案例。【案例1】甲、乙于8月15日订立一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于9月1日前交货。交货方式是甲办理铁路委托运输,运费由乙支付。8月20日,甲办妥与铁路局的托运手续。问:货物所有权何时归乙所有?【案例2】甲卖一母牛给乙,价3000,约定乙于6月1日至12月1日之间,每月付500元,12月1日前付完,母牛即为乙所以。随后甲于5月31日将牛交至乙家中。后乙于11月28日付清所有价金。问:母牛何时归乙所有?其次,给学生布置任务然后分组完成。任务一:两个案例如何解决,并找出相关法律依据;任务二:两个案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任务三: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转移中动产和不动产的异同。任务四:归纳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原则和例外情形。再次,教师对以上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相关法理的讲解。最后,教师将近三年司法考试中本“项目”的试题交给学生,进行真题测验。这样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锻炼了学生演绎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现在许多本科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开展了多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毕业实习等。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好,而不是走过场。那就需要建立配套的机制,例如:建立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亲自动手、独立思考。
(5)重视教材编写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教材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院校还在使用多年前出版的由本校老师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几乎是纯理论性的从该学科的体系、历史沿革到概念、性质、特点一应俱全,有些甚至通篇没有一个案例。要编写出适应法学职业教育的各门课程的教材是个浩大的工程。首先,编写的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其次,编写的内容要适应法学职业教育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现行法律的具体应用。最后,还应编出配套的习题和司考真题。
(6)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影响法学职业教育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高校法学教师的素质,他们的职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化水平。现在的法学教师大多是出学校门再进学校门,没有丰富的法律职业经验,他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可想而知。为了法学职业教育的成功,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增强法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为此,要建立长效机制,真正打通人员交流的渠道,例如,要求法学教师在任期内,最少有半年的时间在相关司法实践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校每年必须邀请现任法官、检察官或律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鼓励法学教师兼任律师。
3、改革司法考试制度以发挥其对法学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影响了整个法学教育体系,尤其是法学本科教育体系。一方面,许多本科院校逐渐抛弃正常的法学教育模式,开始以司法考试为指挥棒,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考核方式都围绕着司法考试转,不少高校把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结果有些高校演变成了司法考试的培训班。另一方面,它的实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距离。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司法考试制度,充分发挥其对法学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司法考试与法律职业的良性互动。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完善报考条件第一,我国的司法考试应该以法律教育经历为前提和基础,排除非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报考资格。纯应试的司法考试辅导班的出现使得非法学专业的考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这增大了其通过司法考试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使得不具备扎实法律理论功底的人员充实到法律职业队伍中。这些人员往往只会机械地运用法律条文解决案件,不懂得法律条文背后的法律精神,对于没有具体条文可以应用案件更不懂得通过一般法理来实现公平与正义。因此,这些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排除在司法考试之外。当然,这些人员要想参加司法考试完全可以通过本科院校的第二学位或自修获得法学教育经历。第二,增加法学专科毕业生的报考资格。将大量法学专科的学生排除在司法考试之外是不合理的。现在大多法学专科教育都能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法学本科四年的课程,因此,应该将所有的法学专科毕业生纳入司法考试范围,而不仅限于某些特殊地区的法学专科毕业生。
(2)设立专门的司法考试组织机构现在的司法考试由最高法、最高检和司法部共同组织,其中以司法部为主。由于各部门职能差异往往在司法考试的命题、标准答案等方面出现偏差,这严重影响了司法考试的权威性。因此,建议建立独立的司法考试组织部门,从命题、阅卷、争议处理等方面进行专门管理,最大程度体现司法考试的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篇9
1.创业教育为我校的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这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并且家庭条件较好,在这一阶段缺乏创业的欲望,对学习创业课程没有动力,只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2.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多是年青教师,具有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积极性,但作为创业课的师资,因本身没有创业的经历,只是通过一周的创业课程师资培训,教学中只能做到从书本到书本,是典型的“小鸡教小鸭游泳”。3.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开展的创业项目单一,主要是一些小商店,要买卖的商品都是从批发市场批发,再通过自己店面零卖出去,赚取买卖差价。这些创业实践基本与所学专业无关,不能提供自己的产品或专业的服务,从而体现不了职业学校学生创业的专业技能特色。
二、调查和研讨工作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重点对职业兴趣、成绩评价模式、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跟踪服务等开展调查和研讨工作。
(一)问卷调查
对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在校五年制高职四年级学生(2010级计算机、会计、商务日语专业)共145名进行了职业兴趣、学习创业课程的目的、感兴趣的内容、成绩评价等问卷调查。调查了解到:86%的学生的职业兴趣是毕业后做会计、日语翻译、文员等岗位的工作,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占14%,说明就业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83%的学生学习创业课程的目的是这门课的考试成绩合格,只有17%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和能力;76%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公司初创、游戏等有师生互动的内容,只有24%的学生对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理论性较强内容喜欢;成绩评定有两种选择:一种为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选择该模式的学生为3%,另一种为网上作业占15%,上课回答问题占15%,商业计划书占70%的模式,选择该模式的学生为75%,说明高职生对创业课程还是喜欢课堂训练、作业等成绩占比例大些的成绩评价模式。
(二)召开研讨会
邀请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师一起就在校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的特点、创业项目选择、职教集团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研讨。研讨会达成的共识是:第一,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依赖技能来进行工作,高职学生的层次性决定了高职学生更多的是进行创业,而不是创新;第二,在校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的特点是性格开朗,喜欢与人打交道,对自己的人生有想法,能踏实地做事,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学习与表现常常是班级里的两头,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多,也有少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由于学生在校内创业基地进行创业实践,创业项目的选择就成为核心问题,争论比较大的是创业项目是否需要与学校设置的专业有关。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在不断学习中,并不十分熟练,如果选择与专业有关的项目,则可能亏损,而选择与专业无关的项目,如开办卖食品和日用品的小商店,则容易获利。如何看待这种“盈亏”现象?实际上学校创业实践基地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里,创业公司面对的客户是需求比较单一的学生,而真实的市场是开放、需求多样又充满竞争,这种“盈亏”只能看做是对成本、风险意识的培养,而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盈亏”看待。让学生在校内创业基地进行创业实践,就是让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识别风险与机会、整合资源以开创新企业、对企业进行管理等方面的创业能力。这样,学生开办的创业项目就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管理要求,为客户提供比较满意的产品或专业的服务,从而使创办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可行性对策研究
通过调查和研究,为了职业院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领导要重视和支持
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涉及教学计划的制订、师资的选配、创业实践基地的场地、资金扶持、激励政策等多方面,只有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才能使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以提高,促进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好地就业。
(二)创业课程的师资应具备创业经历
学校的创业课教师和各专业教师应学习创新创业理论,在取得学校同意与支持的基础结合自己专业开展创业实践,积累创业实战的经验,如开办校园翻译社、旅行社、会计记账公司、动漫动画公司、电脑技术服务公司、淘宝网店等,使自己不仅在上课时给学生讲得好,还能对学生的创业实践给予正确指导,真正做到具有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三)加强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与扶持
学生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创业,如不能提供自己的产品或专业的服务,要成功创业是困难的。因此,学校对学生在创业实践基地开办的创业项目要精心指导,从政策上鼓励、扶持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项目,学校的创业指导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要跟踪服务,使这些项目不但能开办,还能发展。
(四)发挥职教集团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篇10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