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9:4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

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技术;措施

一、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1、缺乏科学的水产养殖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数量及面积正在不断增加,但渔民的专业养鱼水平却不高,乱用、滥用药物的现象还常有发生。渔民安全用药的意识过于淡薄,政府部门对此的监督和指导较少,导致不规范的行为不断出现。在用药的过程中,渔民对药物的用途和药性没有进行了解,甚至不看说明书,对药物的剂量、给药方式、用药部位等模糊不清。加之平时不注意鱼病的预防,鱼类一旦发病,局面就变得非常难以控制。

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渔药发展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且从事专门研究的人才匮乏,缺乏最基础的理论研究。而鱼药的生产没有专门的机构,多是顺带着生产。由于缺少研究和实践上具体的数据,很多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如毒副作用大、效果差、药物残留等问题。

二、国内外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概况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我国水产业的巨大发展,我国水产业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对国际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和发展上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渔业类型由捕捞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已率先完成了。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新兴养殖行业开始崛起,其中高密度水产养殖就是一个刚兴起的科技水产养殖行业,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促进,我国的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已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国渔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科技、经济进步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极大地拓展了水产养殖的生产领域。

(2)大幅度提高了水域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提高了增强了开发新资源、新品种的能力。

(4)高度促进了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三、水产养殖技术问题探究

1、适宜鱼类生长的环境

(1)加注新水来调节水质

水是鱼类生活的载体,水质的好坏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问题。水质调节的常规方法主要有适当施肥和加注新水。

调节水质最有效的主要措施是加注新水。在生长旺季(6~9月份)每隔7~10天要加一次新水;早春与晚秋则每隔10~15天加一次。具体情况也要根据水池及所养殖鱼类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2)冲水压制或药物杀灭的方法来调节水质

池塘中浮游生物过多时就威胁到池塘的氧平衡。此时就要采取冲水压制或药物杀灭的方法来解决。大量冲水对水蚤数量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泼洒不同浓度的敌百虫可以选择性的杀灭各种浮游动物,效果非常明显。对于池水中过多的蓝藻,可以全池泼洒硫酸铜。但由于硫酸铜对鱼类有很大的毒性,因而在不得已使用后,要立即大换水,即换掉池水的1/2~2/3。

3)化学方法改良水质

在池水中施放一些化学药剂,能够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如生石灰能够调整池水的PH值及增大水的硬度,且生石灰法价格优廉、用法简单,是目前最为实用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用于改良水质的生氧剂还有二硫酸铵、过氧化钙等。

(4)水位的控制

水是鱼类的必要生存环境,对于水产养殖中水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保证水产养殖顺利进行的必要举措。水位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鱼类的生长还有一些浮游生物的生长,适和的水位可以减少鱼类与鱼类、鱼类与浮游生物之间的竞争,适当的水位还可以使鱼类与浮游生物能够充分地利用水里的各种资源。总之,一定要保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保证能够形成简单的食物链。

四、挑选鱼种及最佳的生长密度

(1)选择优质鱼种

鱼类能够成长为健康成鱼的前提是要选择优良的鱼种。优质鱼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的特点。在选种时要注意鱼种的来源。提倡由自己或附近的池塘进行培育的方法。这样既能够生产自己所需的鱼种,又能在品种搭配、数量和规格上灵活选择。放鱼种时要选择晴天进行,放鱼时操作要轻柔、细心,不能将鱼体弄伤,避免鱼病的发生。

(2)鱼最佳的生长密度

池塘在一定条件下所最多能饲养鱼的总重量是有限制的,即鱼栽力。因而要把握好最合理的饲养密度。若存塘鱼重量达到鱼栽力时,鱼就会停止生长并出现养殖事故,造成产量上的损失。因此在鱼类饲养时要根据池塘条件、放养品种、管理措施和水平等掌握好鱼类饲养的密度。

(3)鱼食的挑选与投放时间

我国目前鱼类养殖的饵料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生产颗粒饲料和经施肥而培养出来的天然饵料。

在进行饵料的投放时,一般对已经养过鱼的塘口,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大致确定全年的饲料用量。对于初次养鱼或条件发生较大变动的养过鱼的池塘,全年饲料的用量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4)防治鱼得病及传染

鱼类养殖是否能够达到高产,与鱼类是否得病及病情的传染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鱼类养殖时务必注意鱼病的防治。鱼病防治主要有清塘、鱼种消毒及合理放养三个基础工作。清塘可以首选生石灰清塘法,这种方法更为经济实用。其次为漂白粉清塘法,清塘时操作人员务必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顺风泼洒。鱼体消毒通常使用食盐水、漂白粉、硫酸铜和敌百虫的方法。

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杀虫是必不可少的。杀虫后要进行水质调控、适时消毒并采用科学喂养措施,这样在较为正常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鱼类疾病发病率很低甚至不发病。

鱼病的防治重点在于调水。调水工作主要有调水、改底、肥水和抗应激。而调水的重点在于增氧、改底和保持水质稳定。池中氧含量的增加,一方面要补充溶氧,一方面还要减少耗氧量。

五、我国高密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及展望

根据对我国资源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扩大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生产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不断化,不健全的病害防治体系;不完善的水产养殖种苗培育体系,不合理的养殖品种结构;渔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不够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产业链结构。就是这些问题,对我国渔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地制约作用,更是水产养殖科技工作的不懈努力方向。针对以上问题,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便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水产业的发展趋势。下面是就高密度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的几点分析:

(1)注重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提高养殖效率

(2)进一步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优良品种开发利用

(3)不断加强水生生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普及高效配合饲料的使用

(4)积极开发技术设施养殖,发展高效养殖业并向智能化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产养殖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养殖技术水平比较低,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渔民的养鱼水平不高,还有不能有效地预防鱼病等问题。科学的养鱼方法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饲养,一般要对水质进行调节,水质的调节方法有常规的、冲水压制或药物杀灭调节浮游生物的数量、化学方法调节水质等,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注新水。还有鱼种的选择和饲养密度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选种的来源,提倡自己培育;注意饲养密度可以避免发生养殖事故,鱼食的选择与投放时间也是有讲究的,要按照标准进行选择与投放。能否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关系到鱼类养殖能否达到高产,预防工作主要有池塘、鱼种的消毒和鱼的合理放养。

参考文献 :

篇2

关键词 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39-02

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是我国水产养殖大省,区域内水系发达、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其养殖水面居全国前列,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13.6%以上,是我国第二大水产品生产省,是广东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办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该校于197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第1批本科学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水产养殖是广东省重点学科,1988年获准设立水产养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准水产学科博士学位点建设,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正式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而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并且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

1 抓住机遇,贯彻战略部署

目前,党的十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务院通过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为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农业部《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三大方向,即推行水产健康养殖,促进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推广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促进水产养殖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实施水产养殖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促进水产养殖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进入后建博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此时与同样开设有水产养殖专业的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相比,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每年培养的水产高素质复合创新人才数量明显偏低,在质量上与兄弟院校的毕业生也有着明显的差距[1]。因此,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新时期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缩小与一流院校的发展差距,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2 立足应用,培养“三能”人才

“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广东海洋大学在华南地区海洋和水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作用。在南海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繁育及养殖、对虾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鱼类病害防治、珍珠贝的养殖及育珠技术均居国内先进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南方海洋和水产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及“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等相关成果在南方各省的推广面积达2.2万hm2,培养对虾养殖技术人员2.4万人,实现产值116亿元,新增利税11亿元,解决了近50万人就业。在水产科技的有力支撑下,仅湛江地区对虾的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量均为全国第1位。

辉煌成绩的取得,与广东海洋大学“肩负海洋使命,培养三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立校之本,发展之源[2]。水产博士点的建设和取得,更是如虎添翼,为水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探索创新广东海洋大学校新时期水产养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一个新颖的课题。

3 依托科研,创新培养模式

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自从2008年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以来,水产学科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快速、重大的发展。近年来水产学科专业教师承担各级科研课题350余项,总经费10 352万元,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行业公益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等近40项,经费逾4 000万元。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或源期刊论文100余篇;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其中省一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4项,授权专利23项;目前建有8个省部(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仪器总值逾5 000万元,实验室面积达14 000 m2,水产学科科研条件及水平获得重大的改善和提升。实践证明,以科研为依托,致力于教学、科研及实践的创新探索,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实现科研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拟以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契机,依托科研,努力探索教育、科研、实践三大人才培养工程的创新模式。

3.1 依托科研,致力教育创新

广东海洋大学定位为具有鲜明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高校,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始终是该校的发展主题。

3.1.1 本科教育创新。一是特色专业培育。加强水产养殖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以省级和国家特色(重点)专业为建设目标。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科学指导、分类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机制,探索和构建结构合理、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有效统筹学科、专业、师资、课程、教材、基地等人才培养要素,逐步构建适合研究型教学学院要求的多学科综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体系[3-4]。三是优秀教学团队培育。实行专业首席教师制度,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完善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助教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选派教学骨干赴境内外参加课程教学能力培训和交流;以科研项目、教改课题、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加快培育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3.1.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一是实施优质生源工程。启动校内本科生专业教育与考研课程辅导项目,提高本校本科生考研的积极性和成绩;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健全学院、系(科研团队)、导师共同参与的研究生招生宣传体系;与兄弟院校建立研究生调剂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吸引优质生源树立良好的口碑。二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围绕3个方面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在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加招生录取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选择权利;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从而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精神;建立和完善导师资助制度,使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导师的科研课题来进行,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三是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项目。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申请承办研究生学术论坛与暑期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实施优秀研究生论文培育计划,全面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3.2 依托科研,致力学术创新

3.2.1 实施学科项目培育计划,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广东省“十二五”现代渔业发展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瞄准国际前沿,紧扣南海现代渔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建设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抓手,推动实施学科建设项目的培育计划。

3.2.2 加强科研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对“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的支持,积极争取“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获教育厅滚动支持,做好“广东高校热带海产无脊椎动物养殖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对虾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农业部广东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的建设工作,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科研支撑服务体系。

3.3 依托科研,致力实践和就业协同创新

3.3.1 依托科研基地,打造生产实践大平台。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为社会,为生产提供指导和服务,生产实践是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主题[5-6]。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基地位于湛江市东海岛,占地20 hm2,基建投资近3 000万元。主要包括有海洋生物繁育车间、种苗标准池、办公楼、综合实验楼和专家楼等科研设施。另配有完善的水处理系统设备、玻璃钢培育系统、海水渗滤与引水系统、淡水热水深井等配套设施,可供逾300名学生同时进行科研、实践和生产实习。近年来,以海洋生物研究基地为依托,先后立项并完成了农业部南方对虾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农业部广东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对虾种苗种质分析实验室、病害防治实验室、环境检测与控制实验室的建设。科研生产实践大平台的成功建设,不仅为海洋生物技术与水产研发提供有力支撑,也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南海区域海洋与水产科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科研基地[7-8]。

3.3.2 院企协同创新,“订单式”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紧紧围绕现代渔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广泛建立学院与企业的联合,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强化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自2007年起,广东海洋大学与国内著名的水产企业联合,陆续开设了“海大班”、“粤海班”、“恒兴班”等,2012年又开设了“通威班”。企业定期安排高级管理人员、技术总监、营销精英及技术骨干进校为班里的学员免费授课,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训经验,并提前接触相关公司的企业文化。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熏陶下,逐步增强了对水产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学生就业有针对性,缩短了就业链条,节约了就业成本[9-10]。据统计,近几年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每年到水产行业就业的高达95%以上。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水产学科90%左右的毕业生一直在水产行业就业和创业,并在本行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也为水产学科就业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达到学院、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于瑞海,王昭萍,温海深.强化产学研结合培养水产创新型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12(9):20-21.

[2] 张光亚.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培养的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108-109.

[3] 陈京华.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20-21.

[4] 赵文,蒲红宇.通过生产实习实现水产养殖学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型转变[J].中国农业教育,2008(4):54-55.

[5] 黄进强,刘哲,蔡原,等.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与实习教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1,14(1):177-179

[6] 安振华,王平.水产养殖专业苗种繁育和养殖实践教学的创新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35-340.

[7] 陈马康,魏华.面向21世纪的水产养殖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5(4):340-342.

[8] 张安国,杨凤影,侯文久,等.水产养殖专业高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2):140.

篇3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县委、农村经济局党委的统一部署,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讨,深入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 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 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 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 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__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 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7 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 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 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 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 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 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 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

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__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 我县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

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篇4

论文摘要从池塘条件、虾种投放、饲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治和起捕等方面介绍了青虾池塘养殖的高产养殖技术,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青虾,学名日本沼虾,是一种淡水经济虾类,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随着对青虾生长特性、营养需求及颗粒饲料研究的深入,青虾养殖已发展成为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养殖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推广效果。但由于有的地区养殖技术不够成熟,单产低,严重影响了养殖者的效益。现就青虾的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一般为0.20~0.33hm2,形状以长方形为宜,池塘坡度1∶2.5~3,池水深1.2m左右。青虾放养前要清塘,彻底杀灭水体中各类有害生物。先排干塘水,清除淤泥(留10cm左右的底泥),然后用750~1125kg/hm2生石灰进行消毒;清塘后7~10d进水,进水时要严密过滤。

水草是青虾赖依生存的附着物和天然饵料,是净化池水,控制水质肥度的有效绿色种群。虾塘水草以栽培轮叶黑藻、眼子菜类等沉水植物为宜,种植密度要适中,水草进池前均要用药物浸泡,以杀灭草中敌害生物(野杂鱼卵等)及病原体。移栽水草后可向塘中施7.50~11.25t/hm2粪肥作为基肥。

2虾种投放

由于青虾繁殖容易,养殖户多数以放养抱卵虾为主,自繁、自育、自养。这种养殖方式属粗放养殖,虽然方便实用,但是难以控制养殖密度,易导致因青虾上市规格不齐而效益不高。因此,要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就必须改粗养为精养,改放养抱卵虾为放养虾苗,改养一茬虾为两茬虾。夏季放养一般在7月左右进行,可投放1cm左右的虾苗60~90万尾/hm2。放养时要求虾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放养时间应选择在晴天的清晨或阴天不闷热的时候,放养时还要注意避开苗种脱壳高峰期。8~9月会出现1次批量产卵孵化出的小虾苗,这批虾苗到年底规格一般可长到2~3cm,可作为春季放养苗种。

3科学饲喂

青虾为杂食性动物,一年中养殖两茬青虾就有两个摄食高峰期,即4~5月和8~10月,其中6~7月为青虾繁殖育苗期,摄食下降,应进行科学喂养。

3.1饲料选择

目前,多种商品饲料都可以用来饲养青虾,但青虾对各种商品饲料的喜食程度和利用率都有所不同,青虾喜食的动物饲料有螺蛳、鱼粉、鱼靡等,植物饲料有豆饼、米糠、麸皮等。大多数养殖户采用以菜饼、米糠等混合糊状饲料投喂,其利用率低,易恶化水质。因此,青虾精养,最好用颗粒饲料,且动物饲料在30%以上为宜。

3.2合理投食

青虾喜欢在夜间沿池边觅食,可以观察青虾吃食情况,一般日投喂2次,早晨投喂量占全天总投喂量的30%,傍晚占70%。

4水质调节

在青虾养殖前期,应当少加水,中期则应多加水,通过加注新水以增加水体溶解氧、营养和微量元素,增强青虾食欲,防止池水老化。在注水时,要注意防止青虾的敌害随水进入虾池。养殖中,一般每10d换1次水或加新水,在高温季节时,必须做到每5~7d加水或换水1次,应使池水始终保持在能见度30cm以上。换水时,应先排底层老水,再加15~20cm深的新水。要勤巡塘,当夜间或清晨发现青虾浮头时,必须开增氧机和加注新水,尤其是在闷热或雷阵雨之前的天气里,应采取全天24h加水和换水措施,保持池水呈微流水状态。适时施肥是保持水质肥活的关键,要在虾苗至幼虾阶段和晚秋的2个接点保证池水足够肥,在8~9月份高温阶段,则要求保证水质清新,以防止缺氧。施肥可用氮、磷等化肥,全池均匀泼洒,一般用量在75kg/hm2。此外,还可以每隔15~20d全池泼洒生石灰150kg/hm2(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以改良水质,利于青虾蜕壳生长。

5清除敌害

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池塘内可能出现少量的野杂鱼,应通过捕杀和利用药物进行杀灭。若不及时清除,野杂鱼不但与青虾争食,还会消耗水体溶解氧。此外,还要想办法消灭水老鼠、驱赶水鸟等青虾天敌。

6病害防治

每隔15d用生石灰水或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菌及病原体。同时观察青虾身上是否附着纤毛虫,可用硫酸铜水溶液全池泼洒,全池的施药浓度为0.7mg/kg,第1次用药后可隔7d再用1次。

7适时起捕

青虾长到4~5cm就可以起捕上市。一般春放苗种5~7月起捕上市,夏放苗种9~11月起捕上市。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 在水库养殖主要经济鱼类的同时,适当放养河蟹、龙虾等品种,可有效利用水库养殖的各种资源,提高水库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从水库条件、苗种放养、养殖管理、捕劳与暂养等方面总结了水库养鱼混养蟹虾技术,以期为水产养殖者提供参考。

大中型水库水体资源丰富,规模养殖户一般都投入了大量的机械、网具等物力和人力资源。近几年河蟹养殖技术不断成熟,龙虾(克氏螯虾)的价格也逐渐走高。如果在水库养殖主要经济鱼类的同时,适当放养河蟹、龙虾等品种,可进一步利用水库养殖的各种资源,提高水库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1水库条件

水库面积要达到133hm2以上,大中型水库养殖完全依靠天然饲料,养殖出的鱼产品都是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因此,水产品的品质优于池塘养殖的水产品。由于库区面积较大,加之库内水草丰富,生长环境良好,若无水质腐败、污染等现象发生,河蟹在性成熟前,基本不上岸外逃。如果水库较小,加上有灌溉任务,养殖的风险较大。

水库下游堤坝内坡底部需用石头彻成或混凝土浇筑,以防止虾、蟹沿坝边打洞,影响库堤安全。水库养殖最好能配有一定面积的泥塘,这样不仅能解决常规鱼种的自给问题,提高鱼种的成活率,也能解决反季节投放时鱼种难以采购和运输问题。

2苗种放养

2.1鱼类苗种放养

投放水库中的鱼种,规格不能太小,要求放入水库中的鱼苗觅食能力强,生长较快,同时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力强,不易被凶狠鱼类捕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回捕率。一般规格是:鲢、鳙鱼11.5~13.2cm,草鱼13.2~14.8cm,鲤、鲂鱼6.6~8.3cm。可放养1 200~1 650尾/hm2,其中鲢鱼占30%~35%,鳙占55%~60%,草、鲤、鲂等其他鱼种占5%~15%。投放时间的选择应本着有利于鱼种成活、轮捕轮放、均衡上市的原则来确定。若1次放养,须采用多种规格相搭配的方法,确保均衡上市,也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一般还要在产卵场设置人工鱼巢,有利于水库中可在自然条件下产卵繁殖的鱼类产卵,鱼巢可由柳树须、陆生植物和旧渔网等制成。

2.2龙虾苗种放养

龙虾苗种以自然繁殖为主。因此种虾的挑选尤为重要。挑选、放养龙虾亲虾的时间一般在8月底至10月中旬,可从养殖池塘或天然水域中捕捞。要求雌雄亲虾来自不同的水域,以减少近亲。龙虾的雌雄鉴别:体长相近的成虾,雄虾螯足粗大,腕节上的棘突长而明显,雌虾螯足相对较小;另外,雄虾第1、2腹足演变成白色、钙质的管状交接器;雌虾第1腹足退化,第2腹足羽化。亲虾挑选:一是要求颜色暗红或黑红色,有光泽,休表光滑无附着物;二是个体要大,雌虾个体体重都在40g以上,雄虾个体大于雌虾个体;三是亲虾要求附肢齐全,无损伤,体格健壮,活动能力强。一般按每尾亲虾平均产子虾200~300尾计算,放亲虾75kg/hm2,雌雄比例3∶1。

2.3河蟹苗种放养

由于水面较大,不对水库围网,进行自然放养,3月份之前一次性放足,规格为120~250只/kg扣蟹,放养密度视水库大小和水库边的水草生长情况而定。放养地点选择水草丰富、水深3m左右、底质为淤泥、远离大坝和上下游进出水口的水域。投放前,将长途运输的蟹种在库边清水处浸水2次,每次1~3min。待幼蟹对水库的水质、水温适应后,然后让蟹种从浅水处自行爬入库中。

3养殖管理

(1)水库养殖不投饵、施肥,主要依靠水库中水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丰富的天然饲料资源,禁止外源性污染源进入养殖水域。

(2)防逃、防盗管理。防逃重点是在水库的所有进、出水口建好栏网设施。并在拦网周围设置地笼,做到经常检查地笼和拦网。到了河蟹捕捞季节,河蟹的性腺发育基本成熟,上岸外逃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要加强防河蟹逃逸,发现河蟹外逃,及时捕回。防盗重点是要不断在库区巡视察看,防止各种方式的偷捕、偷钓。

(3)做好养殖中的各项管理记录。平时做好渔船机械的保养和清洁工作,杜绝油料污染水面。

4捕捞与暂养

(1)水库养鱼的上市,一般要避开池塘养鱼的上市时间,在春季就可以捕捞上市。水库成鱼的捕捞量,特别是经济鱼类的捕捞量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不能影响自然水域的持续生产,也不能威胁到其他物种的生存,可以根据鱼种投放数量、上年的产量和市场需求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捕捞量。渔获物的暂养采用网箱暂养的方法,地点要交通方便、水质清新。暂养箱应由尼龙线制成,使用前入水浸泡1周,防止鱼体擦伤。渔获物入箱时要做到操作仔细、鱼

不离水。1m3水体暂养量不超过100kg。暂养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保证网箱安全,发现死鱼、伤鱼及时捞出。

篇6

近些年,部分地方对淡水养殖业发展打压得非常严重,采取了不少限制措施。有些人士甚至建议“直接禁止淡水养殖发展得了。”此言一出,与淡水养殖打了近30年交道的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杨品红教授坐不住了,连呼:“这种言论太过片面,且不负责任。”

“早有调查统计表明,污染水的最大元凶是工业,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水、农业、畜禽养殖,然后才轮到淡水养殖,把矛头都指向淡水渔业,有失公平。”杨品红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鱼类是人类获取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也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重要手段之一。单纯的禁止淡水养殖业发展,完全是治标不治本,也不符合生物资源多样性的自然规律。”

在我国,食用淡水鱼已经成为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内陆的人的饮食习惯。杨品红所在的湖南省,拥有充沛的水量、广阔的河网,水资源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水面积全国排名第四,仅环洞庭湖区域的水产就占到了湖南省水产总量的60%,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大省之一,古代就曾有“湖广熟,天下足”一说。对于爱吃淡水鱼的中国人来说,这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一边系着百姓的生活需求,一边牵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期盼,淡水养殖和水体污染这对“死对头”也曾一度是困扰湖南省政府的老大难问题之一,专项整治活动没少开展,但水却没有清澈多少。在杨品红眼里,这对矛盾本不应该存在,“用对了方式,养对了鱼,不但不污染水,反而还能净化水。现在这种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构建起良好的水产生态系统所致。”

话虽如此,在各行各业都吹绿色环保风的今天,当务之急还是要赶紧摘掉“污染”这顶帽子,否则淡水渔业的发展必然会举步维艰。为了摘掉“污染”的帽子,杨品红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掌握了“人-鱼-生态”和谐共处的良方。

那么,杨品红究竟使用了怎样的灵丹妙药,不仅改善了淡水养殖对水质的污染,还实现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他只说了四个字—能效渔业。

所谓能效渔业,就是指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水域环境生态现有能量为基础,根据水域中能量特色及原生态系统定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特点而设计的一种能量生物生态控制技术,也可以叫做能量食物网(链)操控技术,主要通过人工调控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改善氮、磷比例关系,使其通过水产生物的食物链转化为人类和陆生动物的食物或饲料,从而达到保护水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水域渔产潜力与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多重目的。

2012年,杨品红辞去全国“淡水鱼第一股”—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和首席科学家职务后,出任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并率领团队从渔业资源的物种多样性和种质资源收集入手,开展了渔业发展新模式探索,把自己在2004年首次提出的“能效渔业”理念,再度推广应用并深化。他认为,能效渔业注重的是以保护水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域中的现有能量为目标而进行的渔业活动,它是动态的,“能效”突出的是实施过程和方法,最终达到了低碳的效果,尽管与时下热门的低碳渔业、生态渔业、碳汇渔业等概念有相似之处,“但能效渔业更全面、更可行、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特色。”

据杨品红介绍,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淡水养殖能量配比非常不平衡,假设能量投入是100,最后产出80,流失20算配比正常。但现实的情况是,投入100的能量,却只产出30~40,另外的60~70都被浪费了。如果实施能效渔业,则能有效避免这样的浪费。杨品红解释称:“能效渔业的实质其实是按需投入,假设一亩水面要产100公斤鱼,我们就计算在水体自身所含有的能量以外,要实现这样的产出目标,还需要补充多少能量。然后根据所得数据对缺少的能量进行相应补充。”能效渔业综合考虑了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在配比恰当的情况下,不仅能实现最大效益,降低养殖成本,还能保证鱼类健康成长。

在2012年11月8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上,杨品红作了题为《内陆湖泊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前景》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与会专家对能效渔业理念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为我国未来淡水渔业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一条新路。杨品红说:“养殖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就要‘以水为根,以鱼为本’,用好水好种孕育好鱼,依靠能效渔业构建起科学的水产生物水生态系统,为我国淡水渔业成功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近20年来,我国不少内陆水域、浅海滩涂和低洼宜渔荒地都得到了开发利用,水产品产量占到世界水产品总量的2/3左右,连续十余年处于世界首位,品种也由单一变得丰富起来,养殖区域从沿海、长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了全国各地。然而,养殖模式落后、投入大、能耗高、效益提升乏力以及养殖的自身污染等问题导致水产养殖一度遭到诟病,不少传统养殖方式被取缔,新型养殖方式却仍有待探索。

杨品红称,当前我国淡水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和湖泊养殖等,这些传统方式由于适应了我国“小农式”的种植和养殖传统,历经数百年仍无根本变化,不仅与规模化养殖和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也无力应对动物流行病、水体污染、渔业资源衰退等带来的新挑战,这是目前我国淡水渔业发展遭遇的最大瓶颈。

地处湖南洞庭流域的大通湖区,是湖南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素有“中国淡水鱼都”之称,与连通长江水体的东、西、南洞庭不同,它的主要功能是养殖。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洋水产大举占领我国市场等多重挑战,这里肩负着做大做强我国现代淡水渔业的重任。但是,如何兼顾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域生态环境,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淡水渔业发展之路,是洞庭湖及湖区人民都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也为了进一步考察能效渔业的效果,杨品红率领团队与当地渔民合作,以湖区自然资源调查和湖泊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为基础,从湖泊水生植被和人工水环境的重建入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希望由此探索出适合国内淡水渔业发展的新型养殖模式。

大闸蟹是我国特有品种,也是国人喜爱的水产品之一。据杨品红透露,目前市场上的大闸蟹,90%来自人工养殖,原生态大闸蟹的数量非常少。而现阶段我国湖泊河蟹仍以封闭式围网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主,过于强调人工干预,忽视了环境的承载力。近年来,大闸蟹的食品质量和养殖引致的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出,产量、质量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尽管有部分地区尝试放养,但由于缺乏科学研究,诸多技术环节存在空白,大水面中河蟹放养的产量也十分不稳定。为此,以能效渔业为基础,杨品红及其团队开展了此次研究,希望借助生态养殖,提升放养大闸蟹的质量和产量。

据杨品红介绍,为了保证大通湖大闸蟹的种群质量,他们选用正宗长江大闸蟹蟹种进行苗种培育,对大闸蟹进行了蟹种优质高产生态培育模式研究。随后,又对大通湖河蟹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估算,确定了蟹种放养数量,此举为大通湖河蟹原生态养殖提供了依据。紧接着,在对湖泊水生植被和人工环境进行重建后,项目组才真正开始原生态放养大闸蟹蟹种。放养期间,他们对大闸蟹进行了细菌性病的鉴定、药敏试验及防护研究,以确保大通湖大闸蟹的绿色健康及稳定增产。

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项目组又开始分析回捕时间对回捕率的影响以及河蟹的软壳率对暂养成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大闸蟹的最佳起捕时间,并建立了绿色食品大通湖大闸蟹放养规范和全国唯一一家大闸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为大闸蟹质量与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在对大通湖大闸蟹进行品质分析和质量评估的基础上,项目组还建立了大通湖大闸蟹产品质量标准,为之后的品牌建设与绿色营销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在此次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杨品红及其团队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建立一整套大闸蟹湖泊原生态放养产业化模式,有效解决了相关技术问题;首次建立湖泊原生态放养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及放养估算模式;首次根据软壳蟹的暂养成活率、硬壳率对回捕率的影响确定了起捕时间……

由于有效控制了水体质量,使大闸蟹回捕率提高了5~10个百分点,再加上独特的人文地理和质量特色,这一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专家组的评审,同时还得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的高度肯定,他说:“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化模式和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首个大闸蟹原生态放养技术标准的出台,为我国大闸蟹湖泊原生态高产、高效放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在国内同类研究中,相关成果处于领先水平。”

然而,“领先的水平”可不是在一夜之间达到的,为了给淡水渔业“穿上”能效渔业这件绿装,杨品红及其团队可是从2010年起,就长期“泡”在大通湖里。据他介绍,目前,除大通湖区外,湖南几大主要湖泊都在实践能效渔业,一般情况下每年3万吨的投入,最后能换来5万吨的产出,而且湖区水质也长期保持在三类水左右,冬季人工不投入时,水质甚至能达到一类水的标准。

自1985年毕业投身淡水渔业研究以来,杨品红一直在探索新型且生态环保的淡水养殖发展模式。28年间,他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与开发项目达45项,通过鉴定的项目就有23项,更有57个子项目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或国际空白。近10年来,他相继完成了“大水面无公害养殖技术与示范”、“超大型无核珍珠养殖与示范”、“洞庭青鲫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等1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及市级奖励13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20项;150余篇,其中16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这些成果均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累计推广面积达1800万亩,创造了约130亿元的收益。他本人也凭借在淡水养殖研究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与称号。

然而,相比这些荣誉和奖励,他更关心我国淡水渔业的生态发展。他说:“荣誉都是过去式,思考如何解决当前困扰整个淡水渔业发展的难题,可比谈论荣誉更有意义。”在杨品红看来,淡水养殖对水质造成的污染,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养殖户不科学的投入和养殖模式有问题造成的。“整个行业太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也就没法规范管理。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产量、利益,过量使用饲料,本来养一斤鱼用两斤饲料就行,非要投三斤,多余的饲料肯定会污染水质。尽管政府对此采取了干预手段,但引导性的措施不多。”

篇7

当今全球化贸易经济大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结合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学科专业实际,调研论证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人才需求的预测。

关键词:

校区;贸易经济专业;调研论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0602

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是贸易经济的世纪,从生产的全球化到金融和贸易的全球化,一个真实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摆在眼前。贸易经济人才尤其是针对一定行业的特色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方向的积淀。

1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

1.1 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据世界贸易组织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达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我国以2.5616万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贸易经济的大发展已是本世纪不容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今天的竞争是商贸的竞争而不是武力的竞争,而商贸的竞争离不开贸易经济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足量的贸易经济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具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中产生的一门以研究交换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为主的一门专业。虽然贸易经济专业曾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得到过前所未有的发展,但1998年专业调整时很多商学院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可30年的经济发展以铁的事实证明贸易经济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重生产轻流通的时代已完全过去,市场需要大量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和贸易经济人才,需要他们来从事和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发展,也是世界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载体和机制。因此,培养贸易经济本科人才是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1.2 顺应时代呼唤的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贸易经济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出口优势产品。官方统计,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91.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维持国家食品安全及人民生活保障,从而巩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有大量深谙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的高级应用型行业英才,但长期来部分高校仅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的多为一般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之迫切要求。

1.3 区域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大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

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不失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区域,要解决好“三农”等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合作经济等组织的广泛兴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仅畜产品的产量(肉类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7743万吨,2008年达到8000余万吨,一些地区甚至一度出现猪、禽、粮、果等部分主要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无疑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是农产品贸易问题。要解决农畜产品的贸易问题,推进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亟待有大批擅长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队伍。

1.4 区位和学科资源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具有自己的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申请是校区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重庆市要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畜牧业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技术的整合是核心,以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各个环节是关键。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相关学科方面形成特色,养殖技术研发具有较高水平,涉及农畜产品的鲜活畜产品贸易、加工农畜产品贸易、宠物及其文化和饰品贸易、享用休闲农畜产品贸易、农畜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农畜产品生产资料原料贸易、网络贸易等发展迅速。

校区地处有中国畜牧科技城的荣昌,农畜产品贸易区位优势突出。这里是全国的农畜产品尤其畜产品交易和信息中心,国家现代畜牧业中心区域示范区。据笔者调查,中国畜牧科技城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饲料兽药企业50多家,有吸引了世界各地30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设立办事处、销售部,涉及饲料品牌600多个,兽药品种千余种,年贸易额超过15亿元的西部饲料兽药批发交易市场。仅他们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尤其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十分旺盛。那么结合校区现有特色和中国畜牧科技城之县域自然文化资源的贸易经济专业,是区位优势和校学科资源优势整合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思路抓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

而且本专业的增设在发展西南大学,彰显荣昌校区特色,特别是在完善荣昌校区相对独立办学体系中其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是一门把校区特色与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枢纽点。

2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可行性

2.1 筹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基础夯实

从当前形势看,贸易经济专业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贸易经济专业的筹建工作。尤其开展了结合校区所处的特定位置和办学定位以及西部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贸易经济学科的研究;从贸易经济专业筹建的教学研究团队现有人员看,学历职称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宽泛,相关知识与能力结构协调,有5名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教授,7名农畜及其相关产品贸易企业董事长和副教授,农业贸易在读博士1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2人,现有人员在农(牧)业经济管理和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研究等方面初显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从专业筹建基础看,软硬件设施具备,有210台电脑的网络实验室和定量分析实验室3个;从专业筹建外部环境看,不仅有中国畜牧科技城众多的企业实例和研究对象以及贸易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有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对行业特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内部环境看,校区有以畜牧业发展的养殖相关特色学科支撑,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从学科与所开设专业的结合看,不但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畜产品加工学,而且更有与校区特色结合紧密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共同发展,教学的开展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提供了贸易经济专业学科研究的知识创新基础;从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方法上看,地方高校尤其像校区这样处于县域的分校区办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文化,来加强有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堪称是十分科学的方法。

2.2 学校有专业发展规划的全力支撑

西南大学是211综合性大学,学校有工、文、贸、经、管、法、教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发展规划。校区在学校平台下根据定位,改变目前专业单一,不能更加完好支撑校区发展的局面,制定了以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为特色,以围绕现有特色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交互融合发展的经、贸、工等专业发展规划,并拟在近年申报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投入1500万开展支撑贸易经济专业的相关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建设,2008-2009年度业已投入近300万元的重点和培育学科经费。可见,学校对专业发展有规划,重落实,能够全面保证增设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需求人才。

3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

3.1 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总体市场需求旺盛

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结合一定行业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更抢手。根据国家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多家人才市场的信息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排在各专业人才需求的前20位。仅2008年北京市人才交流市场第四季度人才供求信息排名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土建、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贸易经济、广告等,表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排在第9位,需求人数达到12848名。这样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也与前述贸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相一致,充分反映出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合乎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3.2 调研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网上调研需求近30%。对成都、重庆、北京等人才网在网上公布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近期有效的招聘信息中按时间顺序抽出459条信息,将其中的专业要求进行排列后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共137条,占30%,排列在各专业人才需求前10位,略次于南方发达城市,接近全国需求水平。

所在地企业急需行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荣昌校区所在地的中国畜牧科技城,拥有众多的农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企业,纷纷表示急需和拟储备熟悉农畜产品行业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如“荣昌与澳大利的动物健康联合项目、畜牧科技城内多数GMP兽药企业”等纷纷表示需求贸易经济专业人才1-3名,合计需30多名;网上调查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农畜产品贸易企业,也待招聘贸易经济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专门人才,并深感该类人才不能满足其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3.3 所在区高校现有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

校区所在重庆市、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于非农产品的贸易经济领域,从事涉外的非农产品贸易。而校区拟增设的贸易经济专业重点在农畜产品贸易经济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和专门性,与已有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不会产生市场冲击。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学院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J].商业研究,1999,(2):9.

[2]王彤.中国已成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EB/OL].中国新闻网,20090814.

[3]沈忠明,张成君著.畜牧业经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篇8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设置动物福利壁垒来对国际贸易施加影响。文章对动物福利壁垒的主要特征以及对我国出口状况和潜在的贸易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正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条新的“流行语”。在国际上,动物福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议题。动物福利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国家间的经济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标准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动物福利的出现无疑就构成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忽视,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我国相关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将会遭遇巨大障碍。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发展

动物福利活动最初是由一些关心动物福利的民间人士和动物保护团体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末,英国功利主义哲学JeremyBentham首先提到动物的福利问题,认为动物福利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动物也能感受到痛苦。1822年,理查德·马丁(Martin)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即《马丁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国也在1850年通过了反对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1866年由美国外交官亨利·伯格(HenryBergh)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ASP—CA),并推动纽约州通过了美国的第一个动物福利法:《反虐待法》。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动物福利保护法规。这些法规都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强调我们应该对动物权利的保护。

20世纪60年代后,因为西方国家农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公众开始转而关注生产活动中对动物福利的影响。1965年的英国政府发表的“BrambellRepo~”报告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关注的集中反映。其后,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动物福利间题:Moberg(1987)和Barnett(1987)认为生理指标应该在评估动物福利上起主要作用;Mcglone(1993)同样认为生理指标优于行为指标,因为它们更客观而且更少一些人为倾向性;Duncan(1993,1996)建议动物福利应该和动物感受而不是它们的生理或别的指标相联系。

目前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动物有“五项基本福利”:(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与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5)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比如,对猪的动物福利国际法规规定: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要按时喂食和供水,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在宰杀时,应当使用高压电快速击中致命部位,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失去知觉,以减少宰杀的痛苦,并且必须隔离屠宰,以防被其他猪看到而产生恐惧感。不少欧美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能提供畜、禽或水产品在饲养、运输、宰杀过程中没有受到虐待的证明才准许进口。

二、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特点

(一)合理合法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把动物仅仅当作人生存的资源发展到保护动物最后提升到了福利保护的地位,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观念的进步。于是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订动物福利法规。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世贸组织又规定允许成员方采用“为保障人民、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措施”。因此,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外衣,而且还能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

(二)歧视性和隐蔽性

动物福利条款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更具隐蔽性和歧视性。动物福利标准都是发达国家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强者制定标准,对弱者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畜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动物福利标准的实施即使是非歧视的,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体动物及动物制品一视同仁,也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构成障碍。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中国家如果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如何讲“动物福利支出”,此外,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还涉及社会道德问题,不仅穿上了符合进口国法律的合法外衣,而且极易博取公众的同情和社会舆论支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三)实施领域的广泛性

动物福利壁垒的实施客体目前主要针对活体动物的进口。但有向其它与动物和动物制品有关的领域和上下游产业施加影响的趋势,与动物制品有关的行业,如:餐饮业、化妆品业、医药业、服装业等都有可能受到冲击和波及。由于目前有关动物福利的呼声和抗议活动越来越多。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公司迫于国际供货的养殖场采取措施,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不得采用强迫进食等虐待动物的措施,否则将停止进货。

(四)复杂性和争议性

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动物保护,又涉及到国际贸易,还与社会自身的发展、道德、伦理有关。动物福利问题有它合理生的一面,但如果以“动物福利”名义来设置贸易壁垒并用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上面,那么将有可能使出口国人民本来就很低下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这种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优先考虑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乃至“精神需求”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不公正,而且这种变相的贸易保护,可能会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动物福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大争议性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则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诸多负面影响。

三、动物福利壁垒的利用方式

(一)利用WTO有关动物福利的条款限制进口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反倾销措施协议》关于动物福利以一般例外等形式出现。发达国家利用这些规定以一般例外措施、卫生检疫、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壁垒、补贴与反补贴、倾销与反倾销的形式,限制进口。欧盟和美国目前正在考虑用不可诉的动物福利保护补贴。

(二)用国际兽医局OIE标准限制进口

国际兽医局的OIE标准有关于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发达国家利用这些标准来限制我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发达国家要求供货方必须达~gJlOIE所规定的标准,否则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无法向WTO提出贸易纠纷仲裁。

(三)用国内动物福利法限制进口

发达国家对于动物福利一般都有国内立法。这些动物福利法成为限制对外国产品进口的借口。要进口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内动物福利标准,如果外国产品在生产、加工或者屠宰过程中受到虐待,低于国内的动物福利法所规定的标准,就不准进口。

四、我国动物福利现状

(一)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公众的动物福利意识仍普遍淡薄,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意义及如何实现动物福利保护的知识了解甚少。人们通常以动物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对待动物,例如“活猪注水”等残忍对待动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虐待残害动物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还被人们认为是不足为奇的,最近几年动物福利已逐渐引起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很多民间动物保护组织自发而生,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12004年在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成的一座38只恒河猴慰灵碑。旨在纪念在抗非典疫苗和药物实验中为人类健康献身的动物。由此可见,我国的动物福利意识水平在提高,但总体上仍远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动物福利立法进程需继续推进

我国除香港和台湾地区有完善的动物福利立法外,其他地区针对动物福利立法还相当滞后,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我国尚无一部比较完整统一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法律。然而在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立法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不但对列人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要依法保护。对于一般动物,特别是那些人工饲养的禽畜,也要给予“动物福利”。最近几年,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开始出现针对动物福利的条款,~N2004年12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负责实验动物工作中涉及的实验动物项目的管理并对实验动物进行伦理审查”。正在修订和准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都将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写入法案中,但和国际动物福利立法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的动物福利保护法律体系急需完善。

(三)禽畜产业动物福利实施细则不完善

由于动物福利公众意识淡薄及没有相关法律保护,使得我国禽畜产业的动物福利在饲养、运输、宰杀方面的实施细则令人堪忧,达不到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我国目前畜禽产业饲养密度大动物生活条件差,运输条件选不到要求。粗暴屠宰等现象普通存在。作为食品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各类动物的生存状态急剧恶化。同时动物异地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量越来越大,这样生产出来的畜禽产品不仅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很难经得起国际市场越来越严格的检验。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经不起风浪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我国畜禽产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而且对其他动物相关产品方面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动物福利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对我国养殖业出口的影响

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要求保证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生活舒适、避免肉体疼痛和精神恐惧以及享有表达天性等方面的自由,即使在贸易运输的过程当中,也要求每只动物与同类伙伴在一起,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笼舍清洁,饮食和空气充足、新鲜,屠宰这些动物时要单独进行,以免影响其他动物受到刺激和惊吓。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2002年,欧盟国家的一个畜牧产品进口商曾经造访黑龙江省正大实业有限公司,准备大量购买一批活体肉鸡,但是,这笔生意最终因该公司“不够宽敞、舒适的鸡舍”而流产。

(二)对我国中药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中药的生产大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原理和神奇的疗效世人皆知。但是,现在许多中药的制药方法却遭到批评和抵制,如活熊取胆。由于是活熊取胆汁,这个过程势必给熊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往往会使熊惨叫不已。虽然熊胆汁在中药用药里疗效显著,但是,这种令熊痛苦不堪的取汁方法却遭遇了不少的批评。又如,我国某著名品牌的龟鳖丸在国外销售时也曾遭遇国外消费者的抵制。原因是该厂在介绍其采用的生产技术时,提到要将野生龟鳖冷冻到零下192℃,这样制成的药品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比直接食用龟鳖的效果要好很多,但这种制药方法在国外却遭到了强烈抗议和抵制,影响其制品在海外的销售。我国中药的疗效世人皆知,但中药的出口却屡屡碰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药动物的福利没有得到保障。

(三)对我国水产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第一位的水产养殖大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水产品产量为4855万吨。尽管我国水产品具有比较大的出口潜力,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欧盟等国家的诸多有关规定和法令。欧盟多个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就对屠宰动物有严格要求,其中包括卖鱼者不能将活鱼直接卖给顾客,由商家把鱼放进电箱里快速杀死后才能出售。美国的“濒危物种法案”将龟列为保护对象之一,禁止所有不符合TED(海龟隔离器,装于海虾拖网颈部,便于误人拖网的海龟逃生)装备要求的国家或地区捕获的野生虾及虾类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从1995年至今仍禁止进口我国的虾类产品,原因是美国认为我国的一些渔船上没有海龟逃生装置。2002年的“食人鲳”事件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食人鲳”是属于“黑名单”物种,但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要求我国有关方面必须对“食人鲳”实施安乐死,否则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抵制中国的水产品。

六、应对动物福利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紧推进动物福利立法

应紧跟国际形势,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动物福利的相关法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福利法规。如美国就有“动物福利法案”;英国有“猪福利法案”;欧盟制定了宰杀动物的法规;除欧美之外,亚洲的新、马、泰和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在上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的动物福利法规。

(二)积极椎广和宣传动物福利标准

国际动物福利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动物福利要求,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并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成为国际级别上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动物福利标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国际贸易壁垒动态,提供动物出口改进的方向和目标,推动相关养殖技术的进步。

(三)改变传统生产作业方式。提倡健康养殖

动物福利壁垒会给出口企业短期内带来成本增加甚至是禁止陛壁垒等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动物是为人服务的,但关键是怎么服务。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企业应改变传统对待动物的观念和作业方式,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人道的畜养和屠宰,在兼顾对动物利用的同时,考虑动物的福利状况。

(四)从国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寥寥可数,动物制品的标准、监测、监督三大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食物链质量安全控制常常出现问题。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动物经营者很少考虑动物的福利,而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动物福利标准定得太低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定得过高,又脱离了我国实际,加重经营者的负担,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制度监测和监管力度,以保护公众健康和动物福利。

篇9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意见》、《县实施“绿色富县”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试行)》、《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万名党员农业科技入户行动”的实施意见》、《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县招聘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县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及贯彻落实,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牧、渔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为全县科技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着力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业科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肉羊产业优势突显。近年来,我县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肉用种羊共186只。利用引进的优质纯种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种羊累计繁育达到2036只。种羊场参与承担的《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品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集约化羊肉业主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省科技厅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获科技资金10万元;承担市列科技项目《绵羊颗粒冻精制作及授精技术试验示范》等2项。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省肉用种羊省级示范园区。省农牧厅确定省肉用种羊场为省级农区种羊场、省肉羊新品种选育和优质肉羊产业化开发中心、试验基地。肉用种羊场是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0个综合试验站之一,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县、县、区、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肉用种羊场已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种羊系谱档案、饲养管理规程和管理措施,按照饲草料配方科学化、种羊生产优良化、选种选配系列化、防疫消毒程序化、饲养管理工厂化等一系列肉用种羊生产管理标准。

近几年,全县肉羊产业以肉用种羊场为依托,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县十个乡(镇)为基地,建立了标准化舍饲养殖示范小区14个,标准化舍饲养殖专业村80个,建立种公羊站280个,累计培训养殖户3万人(次),杂交改良地方羊80万只,发展规模养羊户10866户,年饲养量达120万只,年出栏达40万只,养殖户户均增收8000元,肉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县被农业部《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15)》列为全国肉羊优势区域优势县(153个)之一。3月,全省牛羊大县建设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对我县肉羊产业发展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将我县确立为全省10个养羊强县之一。

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县沿山冷凉灌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县财政资金投入发展的重点产业扶持。起,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实施了四期《食用菌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以农科院蔬菜所任爱民主首的6名专家常年驻点,技术服务我县食用菌产业。县政府及时采纳省农科院专家提出的“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化”建议,建造双孢蘑菇栽培专用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建造成本,同等面积的蘑菇棚造价是日光温室造价的1/2,缓解了农民建棚成本压力,栽培面积从的5万平米扩大到目前的 100万平方米,呈现迅猛发展的势态。在工作中采取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措施,并制定了生产相适应的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及生产标准,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截止目前,引进新品种42种、新农药21种、新技术36种,培训种植户4万多人(次),编写培训教材11本,印发30万册。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棚达到7049座、栽培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产量达到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户均增收约1万元。从起,先后参加实施了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提升了食用菌栽培种植技术水平。全县食用菌不仅种植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全县建成菌种繁育、产品加工、营销龙头

企业,蘑菇产品远销国内市场,产业链条得以延伸,“科研单位+地方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的发展。我县食用菌栽培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省第一,已发展成为全县具有优势的“阳关产业”和“戈壁产业”。7月底我县承办了市人民政府、省农业科学院、省食用菌协会主办的“河西冷凉区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研讨暨基地观摩会”,来自省内外的食用菌专家和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等地的农业科技人员现场观摩食用菌产业基地,研讨河西冷凉地区双孢菇产业发展、标准化生产、贮运加工、产品销售等问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昆明市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高观世、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员王波、甘农大食品科学院教授余群力等国内知名食用菌专家应邀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的成功举办强有力的影响和宣传了我县食用菌产业,也将促进我县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啤酒大麦产业稳定发展。县是全国啤酒大麦集约化生产基地之一,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生产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近年来,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优质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共引进新技术19项、新品种14个、新农药11种、啤酒大麦专用肥5种,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达18万吨以上,年产值约3.6亿元。实施《垄作沟灌节水栽培技术》等科技项目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加强科技培训,利用科技之春(冬),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培训种植户约6万人(次),编印资料约30万份。以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按照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健全技术规程体系,全县形成了以铧尖滩为主的清河区,以东寨为主的东河区,以红山窑乡姚家寨、夹河为主的西河区三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啤酒大麦的大量生产也带动了我县麦芽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至今己建设并投产的万吨以上麦芽加工企业有9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28万吨以上,工业增收值达到2亿元以上,麦芽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工的麦芽优级率高,产品畅销省内外。

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成效显著。我县境内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有机肥源充足,祁连山雪水浇灌,是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最理想的区域之一。,省把我县列为全省高标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我县生产的胡萝卜、西芹、花椰菜三个露地蔬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认证,成为全省首批办理了绿色证书的露地蔬菜产品;取得10万亩蔬菜面积的产地认定;又注册了“胡萝卜”商标。截止目前,全县种植以胡萝卜等为主的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日光温室种植面积达到5600亩,蔬菜总产量达35万吨,蔬菜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0%,蔬菜产品的80%以上销往国内外大中城市。以科技项目带动,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12项。引进新品种80多个、新农药40余种,新技术30余项,培训农民约10万人(次)。今年,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将设为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引进集成试验点,大宗蔬菜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首先在试验推广,带动河西走廊国家内陆蔬菜出口基地的壮大发展。

玉米制种产业不断壮大。从起,我县玉米制种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促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转变观念,强化措施,全县的玉米制种产业以清河两乡镇为主,辐射带动周边农场以及六坝乡,适宜进行玉米杂交制种的耕地面积达20万亩。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玉米制种科技支撑,引进新品种8个,开展新技术9项,培训农民1万余人。目前,全县玉米杂交制种面积达到10万亩,产种量3400万公斤,产值12亿元以上,亩均产值约1400元。有12家省内外知名制种企业,把我县设为制种基地。玉米制种产业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由于我县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小,气候干燥,作物干物质积累多,制种隔离条件好,病虫害轻,有河水和井水互补的灌溉条件,能够保障种子旱涝保收。所生产的玉米杂交种,籽粒饱满,色泽鲜亮,发芽率高,发芽势强,加之种子生产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使种子的纯度较高,商品性好。我县所生产的种子主要销往陕西、山东、四川、河南等地。玉米制种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玉米对外制种产业化格局,

(三)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来,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83项,其中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6项、实施县列科技项目85项,26项科技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 “优质肉羊集约型舍饲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化”(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县高原无公害夏菜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项,“县肉用种羊场科普示范基地”、“城关镇金川东胡萝卜协会”、“县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获国家科协列项并表彰奖励。“新农村科技示范镇建设(城关镇)” 等23个项目被、省科技厅列项。

(四)推进科技示范,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

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省列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通过验收。胡萝卜、西芹、花椰菜、德赛羊肉、河西走廊牌麦芽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西瓜、辣椒、蕃茄、甘蓝等6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和县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胡萝卜、西芹等16项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已经省上颁布,作为地方标准开始实施。县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已被国家质量总局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项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已建成啤酒麦芽生产加工、羊肉制品加工、无公害蔬菜保鲜储运加工等三大龙头企业。全县建成万吨以上啤酒麦芽生产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8万吨。全县已建成大中型蔬菜恒温库8座,年吞吐周转蔬菜10万吨;已建成春芽公司、新地公司吨优质冻干、烘干脱水蔬菜生产线,新地公司被科技部列为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企业。

(五)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院地院企合作,推进创新源头建设。近年来先后与省农大、省农科院蔬菜所开展了“国外肉用种羊引进、纯繁与杂交改良”、“县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食用菌产业开发”等15余项技术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实施“县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项目,集成创新出优质、高效蔬菜生产新技术23项,开发出高原夏季无公害蔬菜专家系统,示范推广项目获经济效益7.33亿元,项目区科技贡献率达到78%。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开始实施“食用菌产业开发”项目,以双饱菇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的7049座,100万平方米,产量达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因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食因菌栽培面积有涨有落。与省农大合作实施的“国外肉羊引进、纯种繁殖与推广”项目,由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有璋教授牵头,从国外引进肉用种羊无角陶赛特、波德代,依托肉用种羊场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在赵有璋教授的带领下,有4名博士生、硕士生和学士常驻开展冷冻技术攻关与胚胎移植研究工作,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县又从澳大利亚引进世界著名的肉羊新品种德克赛尔、白萨福克103只。目前肉用种羊场已初步建成集生产、科研、杂交改良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和全省最大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县肉羊产业的发展,已完成地方羊杂交改良80万只,培养了一大批畜牧科技人才,促进了全县现代肉羊业的发展。

在院地科技合作的良好基础上,经多方努力、积极争取,我县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已纳入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肉羊产业:肉用种羊场被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列为综合试验站(全国20个),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山丹县、民勤县、金川区、凉州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食用菌产业: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设在省农科院蔬菜所,县为示范县,主要承担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引进与研发,体系内所有全国专家最新研究的新品种、新技术、

新工艺等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层技术人员培训,解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难题,支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蔬菜产业: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将设为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引进集成试验点,大宗蔬菜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首先在试验推广,带动河西走廊国家内陆蔬菜出口基地的壮大发展。啤酒大麦产业:国家现代大麦技术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潘永东研究员(全国10名)的实验研究基地设在县,主要开展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技术研究示范,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等。优质胡麻产业:国家现代胡麻技术体系建设首度科学家党占海研究员的实验基地设在,主要开展胡麻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技术研究示范,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近年来,我们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解决“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来抓,积极探索科技人才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机制。以来,全县列入市科技特派员94名,实施科技项目68项,市科技局列项科技资金98万元,带动农户9000户以上、5万余人,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39项,各类种、养新品种43个,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52个,培养科技示范户600多户,带动发展示范面积近10万亩。科技特派员所在村农民人均收入比下派前增长500元,驻点村农民收入平均增幅达到了15%以上。

全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通过基地示范带动、技术培训推动、招才引智促动等工作的开展,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实用技术的播种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有力地推动了实用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使先进实用技术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加速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加大科技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科技意识。近年来全县以《科技进步法》和《省科技进步条例》为重点,通过悬挂横幅、散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到农村讲课、现场咨询、组织“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既注重宣传法律本身,也注意科普宣传和典型宣传,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注重加强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征集青少年小创作、小发明、小论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自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65场(次),参训人员达21.5万人(次),编写印发科技资料57万份,赠送科技书籍19500多册,播放科技录像和科技电影232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43场(次),聘请专家讲学82场(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280人(次),举办科普画廊19场(次),有55项青少年创新作品获奖。通过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公民的科技意识和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科技工作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加强科技推广服务,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按照“提高县一级,充实乡一级,完善村一级”的原则,加强和完善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全县各乡镇都有完善的科委组织,并配备了过硬的领导班子,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站111个,配备农民技术员355人,建立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28个,培养科技示范户3947户。与此同时,还积极发展骨干企业、中介机构和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完善了以农民和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龙头、以系列化为纽带的区域服务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技工贸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实现了区域第三产业的功能综合化、产品科技化、服务社会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实体化。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全县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县级财力有限,科技政策落实不够,科技投入不足,致使许多科技项目无法实施。科普经费少,硬件投入不足,手段落后,城乡科普工作阵地简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大众科普传播基地。

2、科技人员继续再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科技队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

3、企业科技创新不够。企业的科技工作尚未作为一项整体性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科技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有的还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企业技术改造尚未有机结合,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信息化建设及服务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投入少,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全县经济建设做的还不够。

三、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科技的紧迫需求,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依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强化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推广为主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全县经济建设进程。

二、全县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科技创新不够,行业技术发展不够平衡。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科技工作尚为作为一项整体性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坚强。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企业技术改造尚未有机结合。企业科技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有的还较落后。

(二)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全县科技队伍人才总量不足。据调查底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16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县总人口25.73万人的1.36%。二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问题尤为突出。我县是农业大县,全县现有农、林、牧、农机、农经、水产养殖等农业科技人员590人,其中:县、乡两级221人(县级132人、乡(镇)级89 人),村级农民技术员369人(农业技术员257人、专职村级防疫员112人);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3216的6.9%。三是人才使用与浪费并存。近年来,尽管全县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日渐浓厚,但由于受设备、经费、项目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量未能充分发挥。同时,乡镇农技中心人员有的交叉任职,由于忙于乡镇中心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花费精力少,造成人才的浪费。四是继续再教育工作受限。由于受经费的限制,科技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有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

还存在农业科技人员“所学非用”的现象。五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还未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县级农业科技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对外语、计算机要求较严。乡(镇)级农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三)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投入不足。-县级科技三项费累计投入仅为100万元,年均32.5万元,未能按《科技进步法》中关于科技三项费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的要求。按照《科普法》、《省科协条例》科普经费人均0.1元的政策标准,一直没有得到落实。科普手段落后,硬件投入不足。科普人员编制少。我县城乡科普工作阵地简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科技馆等大众科普传播基地,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制约了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全县人均电信业务消费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宽带数据通讯业务还未覆盖全县,且传输速率低,使用费用昂贵;信息产业规模小,总体上不具备优势;广大农民的信息素质低,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薄弱。

(五)防震减灾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我县位于青藏高原块体的东北缘,河西走廊地震带中东部,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河西走廊断裂带等深大断裂带从我县境内穿过,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我县地震烈度为7度区域,部分地区达到八度,多年被国家列入重点监视区,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可能性,加上我县境内长期以来未发生过中强地震,广大群众没有经历过地震灾难,居安不思危,不少人产生侥幸、麻痹思想,甚至把防震减灾工作当作多余的事。二是群众防震意识不强,农村民居设防标准不高;三是在城乡建设中,对建设工程在场地选择、抗震设计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够严格、不规范,使部分工程设计建设达不到抗震防设的要求。四是地震行政执法难。由于种种原因,地震主管部门依然有法难依,执法难行,违法难究,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服务的实效。

三、科技工作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科技的紧迫需求,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县科技进步与创新要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全民艰苦创业” 四大战略,壮大啤酒大麦、高原无公害蔬菜、肉羊、食用菌特色产业,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以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推广为主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全民科技素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科技进步法》、《科技进步条例》以及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及时宣传取得的科技成果、引导全县人民依靠科技、振兴经济。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搞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及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乡土人才,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每年完成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同时进一步强化以农村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的主体培训,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应用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三是搞好“三下乡”活动,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场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四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特派员“入户工程”为主题的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以农村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示范服务体系;以农技协为主体的合作服务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壮大科技实力。加大特色产业基地(星火密集区)建设力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每年积极向国家、省推荐和申报3—10项重大科技项目,向市推荐申报15—20项重大科技项目,以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壮大自身实力,并通过对外科技招商、经贸洽谈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自我开发、创新,筹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产业化前景好、风险小、产量大、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优质粮食产业体系;高效蔬菜园艺产业体系;健康养殖业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生物质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产业体系)。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保鲜储运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0个,使全县良种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10-20项以上,啤酒大麦面积稳定在35万亩,建设高效日光温室500-1000座,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每年新建食用菌大棚座以上。加大养殖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每年引进推广畜禽良种50个,抓好品种杂交改良,使全县牛、羊达80%、猪、鸡改良率达100%,羊只饲养量达到120万只。(2)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为农业生产服务,开发、示范、推广新能源技术,发展高新能源技术产业。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体系,以科技示范入户工程为切入点,创新科技推广机制,科技示范户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50%以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区(点),使之成为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载体。四是认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每年选派10-15名科技特派员,切实将实用技术送到广大农户

。(三)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水平。

一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同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用新技术推动矿产、冶金、建材等具有资源优势行业的发展。三是广泛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装备工艺。四是大力培育经济实力强、产业链条长的支柱产业和市场容量大、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名、优、特产品。五是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步伐,引进加工新技术,积极发展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组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

(四)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一是建立政府引导、项目实施单位及群众自筹、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乡(镇)、各部门逐年提高对科技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三是农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小额贷款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施项目上来,为农村“星火科技富民工程”实施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五)进一步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增强科技进步创新动力。

一是继续搞好与省农大、省农科院蔬菜所的技术合作,力争将建成科技项目开发基地、产学研基地。二是进一步建立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长期的协作关系,积极开展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和技术攻关,共同组建区域性或行业性的技术培训和开发基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示范园区,争取一批高科技项目在我县联合研发和中试,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六)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市场化;依托小城镇发展,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远程教育服务系统;构成现代化的农村综合信息传播体系。以现有县级网站为依托,以信息化服务为重点,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为目标,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快速传递、广泛应用,进一步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七)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建立科技人才保障新机制。

一是开发人才资源,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资与引智并重,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和科技人才信息库。积极引进省内外科技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地方型懂科技的实用人才。二是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专业技术队伍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进行开放式培养,建设一支宏大的科技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各级培训机构,坚持自主参加培训与有组织办班相结合,分层次、分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培训各类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现有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经过3-4年时间,实现现有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强和充实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编制,增加总量、提高层次。乡镇农业中心科技人员尽量做到专职,各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对伍,充分发挥乡镇农业中心的服务作用。到,全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达到850人以上。农业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达到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8%以上;农村一线科技人才达到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60%以上。真正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技术员”的农技推广网络格局。四是积极落实农业科技人才的政治待遇,高度重视在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把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组织培养的重点对象,及时把他们吸收到党内来。注重科技人员的提拔重用,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及德才兼备的原则,对有知识、有组织领导才能而有年富力强的优秀科技人才,推荐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委以重任,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五是认真解决科技人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组织要切实为科技人员排忧解难,使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六是积极落实知识分子优惠政策,对符合“555”政策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推荐上报并得到审批,使他们享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