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6:1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哲学硕士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论文名称: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硕士毕业论文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1、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
2、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篇2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科融合;交叉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其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地质、气象气候、水文以及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因此,地理学科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本文侧重探讨地理学与动漫、音乐、诗歌等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
一、 地理c动漫融合
动漫从字面上看,涉及动画和漫画,其中漫画通过夸张变形,诙谐幽默和荒诞不经等手段,表达事物的精神实质,并向人们传递文学和哲学理念。动画具有有趣、可笑、轻松或意味深长等特色。动漫作品虽是艺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艺术作品,除审美上的视觉享受外,其更可贵的在于内在所蕴含着的思想,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其寓意往往具有幽默和讽刺的双重特点。动漫具有承载知识和情感的作用。如地理漫画,其内涵精神是地理的知识内容和情感目标,只是将其以漫画的形式加以表达;通过教师的挖掘与合理利用,可以发现其隐性的地理教学功能并可充分利用。
例如,图1“苦难的母亲”反映全球人口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图2“小鸟的悲哀”反映滥砍乱伐森林,动物失去了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小草的哀求”反映过度放牧造成土地退化的问题。图3“飞来的山峰”反映人口过度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的问题。通过对此类漫画内容反映的问题进行解读,可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现象或事物的理解。
又如,通过各种动画片可分析气候的特征:通过《狮子王》的热带草原景观 、《人猿泰山》热带雨林景观 、《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景观等分析气候特征。通过《里约大冒险 1》中狂欢节巡游和桑巴舞可展现富有特色的人文习俗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动画片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二、 地理与音乐融合
音乐是陶冶人心灵最好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思维情感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音乐教育本身的积极性和艺术的创造性,使音乐教育教学包含丰富的意义。音乐里有很多歌词都蕴含着地理知识。如果能将音乐与地理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听音乐或歌唱的过程中理解地理知识,无疑将是一种‘双赢’。地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准确地运用音乐素材,对地理课堂效率的提升不容置疑。利用歌曲MV、歌词、相关图片等手段可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表1可以看到歌曲中蕴含着相当多的地理素材,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可选择合适歌曲学习地理知识。通过边赏析歌词和边看图片,弄清地理基础知识,学生在充满优美旋律的情景中,通过对歌词的赏析,主观能动性被慢慢地调动起来,思维也大为活跃。现在不少地理教师通过改变歌词将地理知识融汇进歌曲中,让学生听着流行歌曲在快乐中学习地理知识。
三、 地理与诗歌融合
诗歌作为一种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文学样式,主要特点是音韵和谐、语言凝练、联想丰富。地理课堂可以通过诗歌描述地理事物并带给学生一种新的、美的意境和情调,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好的诗歌,更承载着人类灵魂深处最真切的感受,带给学生最直接、最美的映衬,并在讲解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更好理解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有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同时,运用诗歌可以创设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激发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提升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示例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等可说明我国地势特点。
示例Ⅱ:描写水文气候植被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如“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可说明不同温度带原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说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春”可说明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除利用漫画、音乐、诗歌融合地理教学外,还可与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相互渗透。探寻合适交叉切入点,以促进地理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郑丙沛.高中地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研究―― 以物理、数学、美术为例[D].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
篇3
关键词:环境法学 培养思路 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31-01
研究生的教育及培养直接关乎较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其培养思路也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将直接决定着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1]。环境法学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是以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法学人才为目标及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而设立的。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单一学术科研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转变思路,应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 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也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对环境法学应用型特殊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趋于多元化,这不仅是社会和现代人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法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2]。因此,无论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出发,还是考虑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培养单一学术型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可从以下三种类型确立培养目标:专门型研究生,培养掌握专门系统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过渡型研究生,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的,并且在以后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才,主要侧重于学术研究;适用型研究生,培养能适应社会各个专门领域的具有特定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2 热点学术问题引导教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学习的提升及延续,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研究生阶段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研究生负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知识积累的不断提高,因此,其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衡量学术水平及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3]。从环境法学学科特点及研究生的自身特质出发,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及参与导师课题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学。在环境法学硕士的教学上,应主要对环境法学上经典的问题及前言热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关键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要重视研究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潜能,在老师启发下,师生在学科前沿问题上互动交流、相互启发,以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大多数环境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入学时,专业知识比较薄弱,通过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专而后博,以研究促学习与科研,通过课题申报与研究,才能知道如何收集材料、提出并解决问题,并写成学术论文,其科研能力也能得到全面锻炼。
3 实践性教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其更强调理论知识的坚实及专业知识的多样性,需要科研研究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兼备。而环境法学各种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性、合理性的验证,都必须借助社会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不断提高研究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能力。考虑到环境法学学科特点,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及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实践,学生也能比较清晰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唤起学生们热爱环境、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的情感,使他们深刻理解学科使命,从而充分调动科研学习的积极性[4]。此外,还可以将调研实践中遇见的问题带到课堂中去,进行深入剖析,以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这对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及思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4 多元化质量考核机制
目前,在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趋势下,其质量考核已经不能以坚持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不过也要严把毕业论文的选题关和答辩关。由于研究生的质量不仅仅体现于最终的结果上,还反映在日常学习及研究的整个过程,因此,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建立导师、研究生淘汰制,加强平时学习及研究中的跟踪、督查。并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解放思想,采用国际化的发展眼光,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经验以指导和完善既有的管理及考核机制。
5 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学术、科研水平的高级人才,并且从课程的设置到质量考核机制上都以学术性为标准。目前,环境法学的发展及进步是需要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不断推动[5]。因此,只有将环境法学教育同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崛起联系起来,并且对环境法学研究生硕士培养过程中所遇见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不断反思改进,才能够培养出较高综合素质及学术水平的环境法学人才。近几年来,从我国环境法学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成果及得到的好评来看,国内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已初有成效,但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相信,只要所有环境法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久我国的环境法学也一定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 李爱年,谌意桃.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104-107.
[2] 周玉华.环境资源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8(4):45-47.
[3] 刘永鑫.我国环境法人才培养状况及应对措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4):267-269.
篇4
摘要: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对自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不仅适应了战国末期大一统形势,也可以在当下发挥积极作用,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主要思想见于《荀子》一书,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荀子关于教育的思想主要见于《劝学》、《性恶》、《修身》、《儒效》、《解蔽》、《礼论》等篇。
一、荀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是新旧交替、社会变革加剧的时期,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所有的一切都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荀子在对先秦诸子思想批判与发挥的同时,沿袭孔子以来儒家思想发展脉络,建构了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理论体系。
这样的时代背景及统治者的要求,反映在教育思想上,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培育大批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并能够帮助他们达成大一统局面的知识分子,这是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对诸子百家的各种教育思想进行批判和总结的结果,其中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批判是主要来源。
荀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恶论”是对孟子“性善论”进行批判并根据现实社会具体情况做出的论断。他批判了儒家宣扬的“人性”受命于天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穿了孟子鼓吹的“先王”、“圣人”具有天生美德的谬论 ,强调只有通过后天的“积”、“伪”,即教育和学习来改造人的必要性。
在学习途径和治学方法上,荀子对春秋战国各家学派的学说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在这里荀子批判了各家“蔽于此而不知彼”,即只重视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片面性,但又从中吸取了各派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例如,他批判了道家老子对人力消极无为的观点,但又改造吸收了他的“天道自然”的观点,因而建立了他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系
先秦儒家学派中孔子是开基祖师,孟子是正统的最有权威的继承者,但在教育思想体系上说,荀子才算较完整、较翔实、有严密理论系统的杰出思想代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都是恶的,而“善”是人为的,一切善的行为都不是天性的真实反映,而是后天把人性改造成的,他认为人性是“恶”,而不是“善”。但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性恶论对于荀子的教育思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是荀子教育思想的根基。正是由于主张性恶论,荀子才把教育看成是矫饰性情和救国治世的重要手段。
(二)培育的理想人格:“始乎为士,终为圣人”
在其教育目标上,荀子主张培养“士”与“圣人”。总体上说,就是要培养“礼”、“法”结合的封建官僚“卿相士大夫”的后备人才。具体来说,其目标分为两种类型多种层次。两种类型即理想目标与具体目标。理想目标即为“终乎为圣人”的终极目标。“圣人”包括三个层次,即“禹”、“圣人”、“成人”。具体目标即“始乎为士”,是最基本的一般人可以追求企及的目标追求。
(三)政治观
荀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礼的思想,大讲礼法,由重礼而提出“隆礼亲法”,离法家仅一步之遥,但其思想的重镇在于“隆礼”,国家的命运在于是否隆礼或是实行礼治。与此同时,荀子又指明治国的头绪在于法。因此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现了仁礼法德相融合的趋势,具有超前性。
(四)人生观
荀子在人生观上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相信并利用自己的力量,积极地运用自然界的规律和条件,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个人修为上,荀子反对“天命”,认为人应当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学习,锲而不舍的追寻知识的积累和个人人格的完善。
(五)修身观
强调治气养心之术,即调理性情,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捷径是依礼行事,关键在于良师指导和专心致志;提倡“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修养之道,是要求封建社会的士君子有独立特行的素养,不要随波逐流。
(六)义利观
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义与利两者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不是相不相容的问题。义的本身就包含着利的因素。但是公义应摆在私利之先,公义先于私利。
(七)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方法
荀子的教育方法根源于他的性恶论,其重点是强调环境习染的重要,强调发挥主观努力的重要。因此荀子重视积靡,讲究锲而不舍,要求专心致志,最终学以致用,是荀子教育方法的总体脉络。
讲究“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即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注意社会环境的影响 结合的基础上,重视个人的“积靡”,是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点;荀子强调在教学过程别是学生学习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持久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十分精到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强调学以致用,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个观点来自于孔子,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强调这一观点。
此外,荀子特别重视礼乐教育。此外荀子比孔孟更为重视乐,认为乐是诱导人的志向的,通过乐与礼的熏陶使人耳聪目明、血气平和,这样足以使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作者单位:聊城大学)
参考文献
[1]惠吉兴:《荀子》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
[2]陈悦悦,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3]荀况.荀子,高长山.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6
[4]川王娟.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比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5]谭凤娥.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
[6]江沈红.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4
篇5
关键词:自由论;婚姻;自由
选题背景:婚姻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组织形式,它最有效地分配着男人、女人、孩子共享的资源。可以说,自从婚姻产生以来,它就受到来自家庭、宗教以及国家等多方面的限制。以中国为例,非婚同居已经由大家观念上所不能接受之事情演变为理所当然之事,草率结婚乃至“闪婚”也是相当普遍,至于随意离婚,从我国日渐攀升的离婚率就可窥其一斑。据民政部统计,2009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1212.2万对,比上年增加113.9万对,增长10.4%。2009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比上年增加19.9万对,增长8.8%,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180.2万对,比上年增长12.0%,法院办理离婚66.6万对,比上年增长1.1%。从近五年情况看,离婚人数逐年上升,平均增幅为7.65%。当今婚姻选择自由也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剩男剩女大量出现,家人的催婚,叫上各方面条件限制以及女性独立的思想崛起,导致闪婚、不婚的大量出现,如何解决当今社会中婚姻问题,是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
自由论理论依据:什么是自由论?这里讲的自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着:1、自由意志或自由这是说明主体根据理性,在一定范围内不完全受限制而作出选择的一个概念,它是人的权力和能力的表现,在哲学、伦理学、法学中广泛得到运用。2、自由权,这是用来表示个人所拥有的自由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自由表达某种意见或不表达某种意见的权力,它往往是与特权同义的,与它相对的概念是无权,或缺乏权利即无能为力。3、作为意志自律或自治的自由。它既适用于个人的道德法律行为的选择,又可用来表达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和主体。就哲学意义而言,我们说主体有自由,客体没有自由;人有自由‘物没有自由;社会存在着自由,自然界没有自由或不存在自由的问题。所以,自由是一个社会哲学范畴,它是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往往喜欢把自由与必然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甚至用必然来规定自由。其实,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也不能揭示自由的本质。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来看,自由的范畴出现较晚,而且是与偶然性发现有关,它是与道德生活的善、恶相联系的。古希腊罗马哲学是以自然为本体的,并未出现以人为本体的哲学,主要是自由范畴晚出的原因。
现代婚姻自由观: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待。他人若为着自己的好处而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他忠告、指教、劝说以至远而避之,这些就是社会要对他的行为表示不喜或非难时所仅能采取的正当步骤。因此,结婚自由、离婚自由,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利害都可以自由做决定。[1]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则应当负责交待,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假如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己的话。自由是绝对的,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第一,良心自由、思想和感情的自由,道德选择的自由;第二,趣味和志趣的自由,保持个人性格独立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因为这些都可以不涉及他人利害。“第三,随着各个人的这种自由而来的,在同样的限度之内,还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这就是说,人们有自由为着任何无害于他人的目的而彼此联合,只要参加联合的人们是成年,又不是出于被迫或受骗。萨特说,这种本体论上的自由,是伦理学上的自由的前提。在伦理学上,他强调意志的自律性,道德行为选择的自。选择就是自由。“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选择。[2]因此选择是被选择的存在的基础,而不是选择的基础。自由的荒谬性盖源于此”。弗洛姆呼吁要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全面改革,也就是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来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只有在这种社会生活的人,才能逐步达到精神健康,自由再次复归于人。因此,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生命,能够独立。做自由选择的、积极向上的人,才配有自由的婚姻。
法律保护婚姻自由:自由不是一种绝对的和无限制的权利。任何自由都容易为肆无忌惮的个人和群体所滥用,因此为了社会福利,自由就必须受到某些限制。婚姻自由也不例外,鼓吹无限制的婚姻自由必然因走向极端而成为一纸空谈,甚至成为社会不安定的罪魁祸首。但是,正如洛克所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3]
婚姻自由作为个人的自由权利,在维持个人在国家中的生活和开展自己的发展领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近代一些自然法学家的观点,自由权利是人类天赋的权利,是造物主所赋予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构筑完整的婚姻自由法律保护体系,民法上的婚姻自由将依照宪法的规定展开,立法者、执法者和司法者的在进行相关活动时,也应寻求解决婚姻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可行方法,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确保民法上婚姻自由在宪法上的地位。一夫一妻制受法律的保护,有效的在道德上和法律上谴责小三等不忠于婚姻的行为。这不是不自由,反之,这是自由最好的说明。[4]
结论:婚姻自由,不但是婚姻法上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和权利,而且也是人民在婚姻生活领域的一项重要权利。认清婚姻自由的本质属性,并对其内在的各种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正确对待婚姻自由的基础,也是实现真正的婚姻自由的前提,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我国婚姻自由制度在保障个人自由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保障个人自由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无论是选择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还是离婚自由上,对于婚姻,各方面是自由的,但是是相对的自由。人们享受这自由带给我们的快乐,也忠于自己的选择。(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恩格斯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理论与和谐家庭的构建》郭小香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4期
[2]《论婚姻自由及其公法限制》,吴立军著.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57-03 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将研究生教育做好了,我国才能真正地成为教育强国,人才大国。但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致使研究生教育有了向本科生教育回归的趋势,导致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不能完成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如何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为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笔者做过长期的思考。在阅读先生的《留英记》一文时,受马林诺斯基教学方法的启发,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讲授的课程,笔者设计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笔者所讲授的《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专题研究》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套教学方法很难用一个词来完整地表述出其含义,为叙述方便,暂且称其为课题研讨式教学法。
一、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第一次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时,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专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共有7名同学,学校将该课程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开课,共16课时。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没有机械地按照学校的安排上课,而是按照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设计做了调整。
笔者将课题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课堂讲授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田野调查和撰写论文阶段,第三阶段为课堂学生报告和讨论阶段,第四阶段为指导学生课下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阶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笔者所在学校寒假较长的特点,笔者将第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在学生基本完成学校安排的第一学期课程后,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笔者召集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课题研究》课程的7名同学进行课堂讲授,首先讲授《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学术界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基本方法、途径;其次,笔者将自己精心设计的十个选题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每人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要求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在寒假期间自主进行,但对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利用电话、电子邮箱和QQ等通信工具随时与笔者联系,以随时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寒假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一是认真阅读一到两本代表性的学术专著,以系统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学术文章,了解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是进行田野作业,调查家乡建国以来与所选课题相关的民间文化事像的变迁状况,并搜集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地方文献;四是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所调查搜集的资料,撰写学术论文;五是在所写论文的基础上,制作用以课堂报告的PPT。
第三阶段是课堂报告和讨论阶段,在第二学期开学后的正式上课时间里进行。为使课堂讨论更有效果,笔者并没有在一开学就进行课堂报告和讨论,而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撰写的论文初稿发给其他六位同学,要求每位学生认真阅读其他六位同学的论文和资料,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自己继续修改充实论文和PPT。经过两周的准备,从第三周起开始正式上课,每次上课时间为两课时,每次上课首先由一位学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报告,报告时间不超过一节课。在学生报告结束后,主要由其他同学予以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做报告的学生同时做出解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倾听,只是不时地插话,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会结束后,笔者再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学生的论文和讨论会中出现的问题做一简单评点,并要求已做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继续修改完善论文,未做报告的同学课下好好准备。
第四阶段主要是学生在课下修改完善论文。做过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修改完论文后,再交给笔者,笔者再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继续修改,并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正规学术规范撰写,直到修改到笔者基本满意为止。对于其中质量较高、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几篇论文,笔者向有关刊物推荐,结果有三篇论文得以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都非常高兴。
二、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作用
实践表明,将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教学中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它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课题研讨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从选择课题到撰写论文的每个环节都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即使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第一环节,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课题研讨式教学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囿于学生的基础问题,课题难以让学生完全自主确定,需要由教师设计,但每个学生研究的课题不是由教师分配,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允许学生做一定程度的改动,教师只是介绍科研选题的原则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题。由于课题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就有兴趣,有动力去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环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并不发表长篇大论,只是组织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辩论,使讨论能够热烈而有序地进行。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培养、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讨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讲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讲授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入门途径。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着重于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写作论文的能力。第三个环节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和互相启发能力。第四个环节则通过要求严格按照学术规范修改论文,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经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熟悉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从而为以后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3.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教学相长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华,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教与学基本上是单向性的。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实现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密切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变成科研过程。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也要求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教与学由单向性关系变为双向性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这种双向交流中,一方面,学生活跃性的思维所形成的新观点可以给教师以启发;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可以促使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了提高,教师也从中受益。
三、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为了使这种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课题研讨式教学适应于小班教学,不适合于大班教学。课题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有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只有实行小班教学才能做到。笔者以前在上大课时,也曾尝试过课堂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因为难以掌控,往往都流于形式,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不得不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适合专题研究类课程。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带有研究性质,要求学生利用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此教学方法不适合那些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目的的基础类课程。
3.对学生的考核要考虑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而不能仅仅考虑学生最后的论文。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如果仅考核学生的论文,就可能使学生只注重最后的论文写作,就不能调动学生对待其他环节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综合素质的目的。
4.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课题研讨式教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费时较长。教师需要对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的掌控。如果教师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掌控,那么,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就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下都要尽心尽责。
5.在设计选题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设计的题目不能太大,要尽量小一点、具体些。如果题目太大,学生难以做精做细,会流于泛泛而谈。二要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条件,设计的题目使学生有条件去完成。笔者在设计课题时,主要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术界已有的研究状况,尽量选取那些学术界已有了一定研究,但还有研究余地的课题。如果学术界还没有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就难以进行研究。如果学术界已研究的很成熟,那么学生只能重复前人的观点,不可能进行创新。二是田野调查的时间和经费问题。在学生正常上课期间,不可能抽出时间让学生去进行田野调查,至于经费就更谈不上了。所以,笔者设计的课题尽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寒假回家过春节时间,在家乡完成。
俗话说,教无常法,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对于笔者的探索,学生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要继续探索,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留英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46-272.
[2]郝明君.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5-118.
[3]谢美华,张增辉.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2):61-63.
[4]欧阳丽莎.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8,(1):58-61.
[5]王玉.对研究生专题研究导向式教学方式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44-48.
篇7
偶然看到走廊处有巨大的展板,
展出北大文史哲等名家为所上的通识课程开的阅读书目。
这十二名教授每人推荐2~4本书。
推荐人:孙庆伟教授
所授课程:考古学与古史重建
孙庆伟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副院长、教授,早年参与了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挖掘工作,后来多年在周原遗址奋战。孙老师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学报告――李济先生撰写的《安阳》,此书在外研社曾经出版中英文对照版。另外一本是中国最早的上古史课程讲义――《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此书被多家出版社再版多次,是顾颉刚先生为首的疑古学派最初开宗明义的讲义,有着诸多的开创意义。
我个人认为,孙庆伟先生撰写的《追迹三代》一书,系统论述了夏、商、周三代考古的研究史与学术史的历程,是目前最全面的中国考古学术史著作之一。
推荐人:吴国武副教授
所授课程:国学经典讲论
吴国武老师是古籍文献研究的专家,他推荐了三部著作,不少主流学者认为《老子》思想应为中华文化最原始、最本真的思想来源,吴老师推荐的楼宇烈的注本是对传世《老子》的精研本,而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是对出土文献中老子文献的诠释。楼宇烈与高明都是北大出身的文史名家,此处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的方式,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潮流。
吴国武老师推荐的另外两本书的配图与原书并不匹配,或许这也是中国古籍的一个常见问题,当我们阅读古代经典的时候,由于时代的分隔,造成了语言的隔膜,需要借助古今中外名家的注释版本来阅读。像吴老师推荐的《韩愈集》在别的出版社出过单行本,但还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马其昶先生校注、马茂元整理的《韩昌黎文集校注》这个版本最为经典。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学习古汉语的学生入门必读书目,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字典。现在,《说文解字》最权威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影印本,最近中华书局又出了注音版,但是页码发生变化。岳麓书社曾经按照中华书局的版本重新修订,以同样的页码注音,非常实用。
推荐人:邓小南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作为北大历史系出品的精品课程,由阎步克与邓小南两位权威学者讲授,可见北大对于本科生通识教育的确是尽心尽力的。邓小南先生的父亲是现当代宋史研究的奠基人邓广铭先生,父女先后担任宋史研究会的会长。邓小南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北宋政治史领域。此处的推荐书目,她却能跳出自己的研究,推荐其他名家的作品,可见其深厚的功力。
她推荐的第一本书是祝总斌先生的书。祝总斌先生是一位非常低调的学者,一辈子的学术成就都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书中。虽然本书绝版多年,但无论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研究,还是中古时期任何政治史领域的研究,都无法逾越祝先生的“这座大山”。在北大诸位魏晋史研究的学者阎步克、罗新、陈苏镇,或是叶炜的课堂上,你都能听到他们讲祝先生与田余庆先生之间有趣的掌故。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是北大历史系荣新江教授有关其研究的唐代西域文化的最新论文合集,荣新江教授是目前中国唐史研究领域数一数二的学者,其学术着眼点主要在丝绸之路唐代中亚、西域与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如今,这无疑与“一带一路”的治国理念完美契合。其代表作《中古中国与中外文明》一文,2011年三联书店再版,值得一读。
《朱熹的历史世界》的作者是余英时,话说当年余英时应邀为台湾一位宋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写序,一不小心序言写了18万字,后来干脆扩充,成了这本皇皇巨著。想要研究一个思想家,应对其身后的历史世界有详实的理解,才能对其思想成就有着明确的认知。
推荐人:孙玉文教授
所授课程:大学国文
北大中文系古汉语方向现有的一批老师是出身于湖北大学的,其中的佼佼者是孙玉文先生,以古汉语语法词例见长,他推荐了三本书。钦立先生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这是以一己之力编写的,可以媲美《全唐诗》《全唐文》的浩瀚巨著。本部书籍是中国上古、中古时期文学研究,乃至是文史研究的参考必备书目,研究汉乐府、魏晋文学、玄学研究等都是必读书目。不过,逯钦立先生此套书目由于篇幅宏大并不利于通读,在此我推荐两部魏晋文学研究的经典书,一本是黄节先生的《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另一本是黄节先生的学生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语言问题》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如今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一层大厅摆放的钢琴,就是赵元任先生的女儿捐赠的赵先生生前珍爱的钢琴)本书是作者1950年代在台湾的讲座合集。赵元任先生是语言天才,在美国读了博士之后,回国结合中外语言特点,开创了中国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的知识难度很高,并不好懂,近年来上海中西书局推出《中西学术名篇精读系列》的第2卷《赵元任、李方桂卷》,选取了赵元任先生的经典论文――《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洪君教授详细解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入门赵先生精深的学术要义。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畅销近半个世纪,也是今天《论语》研究最为经典的入门读本。大家仍以初学入门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深入研究读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为治学法门。
推荐人:阎步克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阎步克教授是当今两汉魏晋政治史研究的大牌学者,先生研究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官阶制度两个层面,他面向北大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一直是北大的明星课程,场场爆满,我当年也听过全程,经常看到两三百人的大教室最后有一排站着听完全程的同学。
先生推荐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是其早年研究汉代官僚政治结构的三大著作《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和《乐师与史官》中的代表作,首版于1996年,再版于2015年。后来,“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这门课程的讲义被编辑出版为《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
阎步克先生推荐的另一本书是北大魏晋文学研究宗师级人物――王瑶先生代表作《中古文学史论》,以此足见文史不分家,想要做好魏晋史学研究,对于魏晋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必须有所了解。
推荐人:干春松教授
所授课程: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
干春松教授早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者,近年来有诸多著作问世,自己是康有为思想研究的名家。故而在此推荐的萧公权先生的这本《康有为思想研究》,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干春松老师的思想着眼点之所在。
李剑农先生也是一名学术成就卓越的学者,其在政治史领域与经济史研究领域均有极其丰硕的开创性成就,《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繁复多变的风云际会必读书目,另外他的作品《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中任何一个断代部分的必读参考。
汪晖教授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是其被再版过无数次的代表作,该书以中外对比的角度,看待中国近现代思想萌发和转变的背景与历史。汪晖老师早年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本书是其核心思想的阐发。
推荐人:刘勇强教授
所授课程:古代小说名著导读
刘勇强教授是北大中文系明清小说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这里推荐的三部著作均是海内外名家有关明清小说研究的代表作。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其少有的学术专著,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开山之作,是鲁迅当年在厦门大学国学院短暂的教书生涯中的课程讲义。
《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是前两年才去世的夏志清先生,先生是北美汉学领域研究中国小说的扛鼎级人物,无论是研究中国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都无出其右。其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必读经典,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最为畅销的学术著作之一。
《中国小说研究论集》的作者吴组缃先生是刘勇强教授的导师,也是明清小说研究的大师级人物。自己有诸多的小说作品创作,作家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为其提供了研究作品的多重视角。以经典文本出发,以写作经验入手,独具匠心。
推荐人:张帆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史(下)
张帆教授是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是国内元史研究领域的名家,在此他一共推荐了四部著作,基本囊括了其讲授的这一阶段历史。北大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分为上、下两部分讲授,上从上古讲到唐代,是阎步克先生讲授,下便是由张帆教授授课了。
蒙思明先生是经史名家蒙文通的长兄,《元代社会阶级制度》是其1938年在燕京大学历史学部的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文库”系列曾经再版收录,本书载誉史坛七十载,值得阅读。
《辽金史论》是前两年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刘浦江教授的代表作,刘浦江教授是辽金史研究的旗帜性人物,他的去世给辽金史学界带来了巨大打击。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是邓小南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北宋政治史研究的必读书。
《清代地方政府》的作者瞿同祖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其在法律史、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成就,很难有人企及,其学术研究从两汉一直贯穿到明清,其代表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提及的“法律儒家化”问题,至今仍旧是中国法制研究反复探讨的议题。
推荐人:吴晓东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
吴晓东教授是当今中外现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其授课态度之认真,授课内容之详实为北大学子称道,这从其有关西方文论研究的讲义――《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就可见一斑。
近年来,吴晓东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多有造诣,此份书单当中的《围城》与《野草》两部,基本上是所有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耳熟能详的必读书目。金介甫先生的《沈从文传》,应该是其近年来在北大讲授沈从文研究课程时的重点参考书目。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也是可与鲁迅先生的《野草》、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等并肩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而沈从文先生非凡经历的一生,更值得学者去研究。
这份书单的第一本书却是独具匠心,亦如之前点评阎步克、邓小南时指出的那样,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一般所涉猎的书目都不仅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理查德罗蒂的《筑就我们的国家》是探讨美国经典研读意义的著作。
推荐人:朱孝远教授
所授课程: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
朱孝远先生是当代欧洲中世纪史、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名家。《欧洲文艺复兴史政治卷》是朱先生在其最重要的学术领域的研究性通论,便于学生更快更方便地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全貌。
The Waning of the Renaissance是本次书单唯一涉及的英文原著。作者鲍斯玛(William Bouwsma)先生是朱孝远先生的恩师,近年来鲍斯玛先生的诸多藏书捐赠给了北大图书馆,或许朱先生希望借此机会推荐不为人知的好书,传承学术精神。
丹纳的《艺术哲学》是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早年我在北大艺术研究院的朱青生教授和翁剑青教授的课上都曾被要求必须阅读,丹纳的著作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欧洲文艺复兴在艺术理论与哲学文化层面的成就。
另外,早年我精读过朱孝远先生编著的《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它是国内少有的系统介绍入门世界史的书目。该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孝远老师在推荐西方学术经典的同时,推荐了许多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书目。所谓学贯中西、贯通古今的深厚功力大致如此。
推荐人:吴国盛教授
所授课程:科学通史
吴国盛教授是当代科技哲学领域的学术名家。其代表作《科学的历程》是国内畅销多年的科学史入门书目,也是清华大学本科生精品课程《学术之道》的推荐必读书。
在这份书单中,《技术与文明》的作者芒福德是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研究、考古类型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其有关技术与文化的讨论是研究传统文化与技术革新的冲突与发展的必读书目。
优秀的学者善于挖掘并不常见的好书,善于打破固有的学术偏见。人们常说“黑暗的中世纪”是科学的黑暗,但是格兰特的《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让人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看待科学技术的变革。
吴国盛先生推荐的最后一本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科术革命》。“牛津通识读本”是牛津大学出版社面对大学生出版的一系列由欧美名家写作的通识读本系列,在国内由外研社和译林社先后出版过一部分,广受好评,中文版兼有中英对照,对于学子入门西方学术,可以一窥门径。
推荐人:姚洋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篇8
赵庄位于苏北徐州市睢宁县南部,因村上人多姓赵,故名赵庄。赵庄唢呐班由笔者的曾祖父赵伯同(1884―1953)于1902年创建。21世纪以来,农村音乐活动繁荣?熏赵庄唢呐班已经发展为11个分班,拥有近百名乐手、歌手、舞将和200余件中西乐器及多套演出音响设备。它已很像是一个集器乐、歌舞、戏曲与曲艺等体裁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①。
笔者乃赵庄唢呐班第四代嫡系传人,自幼学艺、从艺,长期受到唢呐班音乐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与一般民间乐手不同的是,笔者后有缘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学习和工作,不过,笔者常利用假期返乡参加唢呐班的活动,一直与民间艺术保持密切的联系。由此,根据民族音乐学的说法,在唢呐班研究领域中,笔者便成为兼具“局内人”与“局外人”特点的“双重人”②。本文正是利用笔者“双重人”这一特殊视角,特对赵庄唢呐班曲牌音乐中的“核调”现象进行阐释。
一、“核调”的由来及内涵
“核调”,是在“核腔”理论的直接影响与启发下提出的。笔者的恩师蒲亨强先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核腔”概念来昭示民歌中的“基础结构”。蒲先生认为,我国各地各民族民歌在音乐结构上都存在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结构”。为了说明“基础结构”在民歌音乐结构中的地位,他特对“核腔”的内涵界定如下:“民歌音乐结构中,由三个左右的音构成的具有典型性的核心歌腔。”他指出,核腔“是从广泛的实例中抽象出来的,它排除了偶然的因素和假象,具有‘出于简单归于深奥’的特点,因此比个别的分析更典型,更能反映出一地民歌结构之本质,从而便于我们对各个文化圈的民歌群体结构进行宏观比较研究,进而准确认识并全面地把握我国民歌整体结构和构成规律”③。“该理论的形成,一方面积极吸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音乐分析理论和技术,特别是一些现代的理论技术如广义调性调式理论、申克理论等;另一方面,运用了新概念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再梳理、再分析,最后形成认识结论。”④
笔者在长期演奏和研究民间唢呐曲牌音乐中,感受到赵庄唢呐班所用大部分传统曲牌在音调结构上也存在一个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结构”。受“核腔”概念的启发,笔者便萌发一个设想,即能否将应用于民歌研究的“核腔”理论移植应用于赵庄唢呐班传统器乐曲牌音乐研究呢?经过认真考量与研究,并得到蒲先生的认可与鼓励之后,笔者在2004年完成的个人硕士毕业论文中尝试性提出“核调”概念,阐释“基础结构”在赵庄唢呐班传统曲牌音乐结构中的内涵、类型与功能。其内涵是:传统曲牌音乐结构中,由三个左右的音构成的核心音调。它作为一个最小的结构细胞与西洋音乐的“动机”有相似之处,其主要区别是,“动机”须有富于特征的节奏型,而核调不太强调节奏形态,我们可在各种各样的节拍或节奏形态中感受到“核调”的存在。“核调”是相当于乐汇的旋律基础结构体,在旋律结构中起核心与主导作用,它可以通过多种变形发展而衍生为完整的乐曲。“核调”在方法论上与“核腔”完全相同,即在哲学层次是归纳―抽象的方法论,在分析技术上采用简化还原法。笔者试图运用这一由“核腔”理论移植粘贴而成的“核调”理论,突破传统器乐曲式分析理念与套路,探究传统唢呐曲牌音乐中更深层次的结构逻辑与功能。
二、“核调”的类型
赵庄唢呐班曲牌音乐丰富多样,但从深层次看,主要衍生于两个核调类型,即sol la re与sol la do,暂定前者为A型,后者为B型。现分别对其各举一曲例如下:
含A型核调的典型曲目《小柳金》
含B型核调的典型曲目《抱台》
核调类型虽少,但其变化形态各异,十分丰富,在同曲或另一曲中重复、再现时,其旋线及节奏会发生变异。如A型核调sol la re则会出现sol re la、re la sol、re sol la、la sol re、la re sol五种变化形式,至于节奏的变化则更加丰富多样。有的乐曲只含一种核调,即或A型或B型,如《小柳金》只含A型核调,《抱台》只含B型核调,也有的乐曲同时含有A、B两种核调,如《四关调》。
笔者对两种核调在唢呐班常用的28首曲牌中的应用情况做了统计分析:
通过对赵庄唢呐班近30首传统曲牌音乐中的“核调”进行宏观综合统计,特别是对《小柳金》、《抱台》、《四关调》三首代表性曲牌谱例进行深入剖析,笔者对唢呐班传统曲牌音乐的旋律结构及其生成有了些新的认识:唢呐班曲牌音乐在旋律上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和集中性,这种统一性与集中性主要体现于A型核调sol la re与B型核调sol la do。该两种核调在赵庄唢呐班近30首曲牌音乐有机体中具有胚胎、细胞与种子的意义,它是发展并生成唢呐班曲牌音乐的旋律核心或说旋律基因。A型核调sol la re一般具有“北音”特点,B型核调sol la do一般具有“南音”特点。由此可以判断,唢呐班的曲牌音乐来源于南北方,这主要是唢呐艺人在走南闯北从艺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曲目所逐渐形成的。上表显示,含A型核调的曲目数量与比例大于含B型核调的曲目,A型核调的出现率亦明显高于B型核调,因此,可以说具有北音特点的A型核调在赵庄唢呐班曲牌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唢呐班曲牌音乐中之所以以具有“北音阳刚型”特点的A型核调为主,其原因之一是应用场合的需要。大部分邀请唢呐班参与的场合,其主旨就是制造声势、扩大影响,营造盛隆氛围。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唢呐班则要吹奏一些刚劲挺拔、粗犷豪放的旋律。原因之二是当地人群的一般区域性格特征所决定。这里地处江苏北部,靠近山东、河南及安徽等地,人的性格具有典型的北人特征:敦厚直爽、热情泼辣、劲截豪强,即便是妇道人碰到异常痛心之事而哭时,那也是放声痛哭,哭个轰轰烈烈,绝不是南方女子的低声抽泣、黯然泪下。因此,地区人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唢呐班选择慷慨激越、热烈火爆的旋律,从而必然导致唢呐班在“核调”的选择与运用上侧重具有“阳刚”特质的A型核调。
三、“核调”的功能
赵庄唢呐班艺人均凭记忆演奏传统曲牌,无定型的书面版本,因此即兴性较强。但其结构材料又有相对统一性,风格也相近,无形中存在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是:依照已有的“核调”而发展变化成曲,换言之,艺人可根据一“核调”生成相对无限的具体作品。由此可见,“核调”具有以下两个功能:
(一)稳定功能
“核调”在某一地区、某一民众中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它所具有的音响特征和风格情调,已被当地人所熟悉并逐渐沿袭。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延续性,从而具有着相对稳定性。唢呐班曲牌音乐常为两人双唢呐齐奏,当其中一人先行起奏某一曲牌时,另一人若因不熟悉该曲牌而不能够继续吹奏,那将是非常尴尬而丢面子的事情。然而,技艺高超的艺人碰到不熟悉的曲牌时,会紧扣“核调”而灵活地顺着另一位熟手而吹奏。笔者的父亲赵西瑞(1948―1992)最擅长此招,一首从未接触过的曲牌,他一遍就能够将其顺下来,很多同行都误认为他本来就会吹奏该曲牌。这种“顺”的技艺在唢呐班中被称为“顺功”,即指唢呐艺人吹奏双唢呐曲牌音乐时,如果偶遇曾未触及的曲牌,则要具有一定的随机应奏能力,要能够“照葫芦画瓢”式地把乐曲顺下来。“顺功”的训练主要通过大量的演奏实践而积累丰富经验,逐步提高对旋律走向的预测能力,特别是对“核调”的迅速判断与运用能力。“顺功”正说明了“核调”的稳定,艺人正是利用了“核调”的稳定性方能够快速把握全曲并顺利吹奏。
(二)派生功能
“核调”的派生功能强,派生方式丰富多样。如由三个音组成的“核调”结构仅用音交换的方法就可形成六种可能序列,如sol la do 、sol do la、do la sol、do sol la、la sol do、la do sol 。这些序列形式再通过节拍、节奏因素及增音、转调手法更可派生出若干新的“核调”组合形式,它们会在诸多乐曲中反复出现或变奏。这正是部分不同曲目具有着相同或类似“核调”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显示,派生的核调所用节拍形式主要有清板(艺人自称,即1/4拍)、浑板(艺人自称,即2/4拍)、散板,罕有4/4拍,无三拍子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含有三拍子特点的当代流行曲目,往往被艺人改编奏成2/4拍或1/4拍,如《大海啊,故乡》、《牧羊曲》,甚至有的打击乐手根本掌握不了三拍子的打法。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长期以来所演奏的多为1/4或2/4传统曲目,甚少接触三拍子曲目。可见,唢呐班艺人在长期从艺实践中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节拍习惯。派生的核调所用节奏颇为丰富,简繁兼有。一般是母体节奏简单,均匀稳定,多用平均型,而变体则愈益复杂,几乎用尽了所有节奏型,尤其大量地运用切分节奏,出现板眼、强弱位之间的交错,使得旋律富有弹性与动感。核调的润饰与发展手法更是复杂多样、引人入胜,包括加花变奏、技巧变奏、音区音位变奏、板式变奏、转调变奏以及对句、垛句、连环扣等多种手法。节拍、节奏与核调旋法的多变性、复杂性,充分展示了唢呐班艺人在音乐方面的聪颖与智慧,有力地显现了他们的高超技艺以及对“核调”的创新与发展能力。
结 语
如果说“核腔”的形成,与理论界典型音调、色彩乐汇、音调结构、三音腔、旋律基因等概念有继承发展或其他方面的关系,那么,“核调”作为“核腔”的克隆产物,当然亦与它们存在渊源关系。如果说“核腔”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那么,笔者斗胆以为,“核调”即可作为“核腔”理论在传统器乐研究中的深化与延伸之物。“核调”概念的提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曲牌音乐的群体结构进行宏观分析研究,以利于准确地把握曲牌音乐整体结构的本质和构成规律。就笔者目前所搜集整理的赵庄唢呐班常用28首曲名不同的曲牌而言,其“核
调”就是sol la re与sol la do。由此得出结论,赵庄唢呐班曲牌群体大都是由这两个“核调”变化延伸而构成。而这两种核调的形态性格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该地区唢呐班音乐的风格特色。“核调”是存在于赵庄唢呐班曲牌音乐中的个别现象,还是众多民间音乐中的普遍现象?这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①赵宴会《苏北赵庄唢呐班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9―35页。
②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第80―89页。
③蒲亨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第42―46页。
④苏文婷《“核腔”理论实践应用分析》,《交响》2005年第4期,第62―64页。
篇9
关键词:刑法严格责任
19 世纪以来,由于主观罪过证明难度的加大以及刑法对公众利益保护的侧重,英美法系刑法引进了严格责任的概念。因为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犯罪构成体系完全不一致,因而我国学者大多误以为严格责任即绝对责任,并归之为无过错责任。为此,以下笔者将详细介绍之。
一、严格责任制度概述
(一)严格责任的起源与发展
在严格责任出现以前,英美刑法中的犯罪是以犯罪行为和犯罪意图为构成要素的,即只有主观罪过和客观危害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犯罪。然而,到了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初,英美刑法开始突破这一“无罪过即无犯罪”的原则。随着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对公众有很大危害而犯罪意图又难以证明的犯罪,若把犯罪意图作为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往往会使被告逃脱惩罚,使法律形同虚设。由此,严格责任在英美法系应运而生。严格责任早期运用的含义是:在实行责任的绝大部分情况下,通常的观点是,只要具备了犯罪行为方面的某些特定因素,那么,被告人对事实的无知或认识的错误(不管这种错误多么合理),都不能成为辩护的理由,这是因为,对于具备这种特定因素的案件来说,被告人的犯罪意图如何,是不需要证明的。即使被告人没有任何过错,也仍然被认为是没有辩护理由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严格责任适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公共福利犯罪”和“道德犯罪”中,其中,又以前者居多。所谓“公共福利犯罪”,又称“管理规章犯罪”,主要是指那些违反公共福利管理法规,给社会带来高度危险的行为,如出售掺杂掺假食品、药品,卖酒给未成年人,危险驾驶,买卖赃物,持有违禁品,等等。这些行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或真正意义上的犯罪”,对它们之所以要施加严格责任,主要是因为这类行为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公众,产生危害的概率很高,后果也很严重,而潜在的犯罪人员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有时要证明他们的主观过错不仅十分困难,而且花费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固守传统的和定罪模式,将极大地影响司法效率,并使真正的犯罪分子逃脱惩罚,因而无论从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角度着眼,还是从节省诉讼成本和提高司法效率来看,都有必要选择严格责任。所谓“道德犯罪”,是指那些违有关道德准则的犯罪,如法定(与未成年少女发生性关系),引诱未成年少女脱离其监护人的看管,重婚,以及重罪―谋杀罪等。对“道德犯罪”之所以要适用严格责任,一方面是因为此类犯罪侵犯的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特殊法益,另一方面还因为它具有较大的事先可责性。如果单纯从可责性来说,“道德犯罪”要比“公共福利犯罪”大。储槐植教授曾指出:作为一项刑法制度,严格责任是英美法系所特有的,而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原则上排斥严格责任。【1】大陆
――――――――――――――――――
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6 页。
法系崇尚逻辑思辩的严密与完美,不愿让例外冲破原则,因而否认将主观因素排除于犯罪构成要件之外的严格责任,而是将严格责任纳入行政法的范畴,通过行政法加以调整。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发挥惩戒这类犯罪行为的效益,同时也绕过了刑法理论中的主观要件说。因为行政法可以不必要求主观上的过错,只要造成了相应的损害后果,就可以追究其行政责任。而英美法系所具有的重实证、求功利的特点使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均承认严格责任。
(二)严格责任的定义
英美刑法学专家对严格责任的概念历来存在争议,有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①如果对于犯罪行为的一个或多个要件,不需要证明犯罪意图,那么,这一犯罪就被认为――并且被恰当的认为是一种严格责任犯罪。②在某些犯罪中,控方对于犯罪行为的一个或多个要件不必证明犯罪意图的存在。过去严格责任常常被认为是绝对责任,然而今天普遍认为严格责任并非绝对责任,严格责任需要某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并且所有的辩护都是被采纳的。”【2】这种观点看来,严格责任犯罪并不是不存在犯意的犯罪,只是公诉方对于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或多个要件不需要证明犯意的存在,而对于其他要件仍需要证明与之相对应的犯意的存在。而且严格责任的本质在于诉讼程序上不需要证明某部分犯罪意图的存在。这种观点主张的是程序意义上的严格责任,与现代严格责任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第二种观点:“①严格责任犯罪是不要求犯意要件的犯罪,如超速驾驶或企图携带武器登机。 ②某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尽管实施这些被禁止的行为时没有犯意的存在。只要证明实施了某一行为而根本无需证明特定主观状态的存在,就能证明这些犯罪的成立。这就是严格责任,或者称为无过错责任。它是犯罪的成立必须具有罪恶心理和实施了罪恶行为的普通法原则的例外。”【2】在这种观点看来,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某些行为,虽然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没有犯罪意图,也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从其含义来看,笔者认为将这种严格责任称之为无过错责任更加恰当。第三种观点:“一般把严格责任的犯罪定义为‘不需要有犯罪意图――只有行为(犯罪行为)就足够了’…由于两种不同的原因,不必要求由犯罪意图的证据。第一,犯罪意图可能与定罪没有关系,无论如何,有犯罪意图或者没有犯罪意图对责任来说可能都不是实质性的。我们把这称为严格责任的‘实体性’解释。第二,不要求有犯罪意图的证据,尽管被告提出的无犯罪意图的证据可能排除他的责任。按照第二种‘程序性’的解释,如果把有关犯罪意图的举证责任加给被告,这种犯罪也属于严格责任的情况。此类犯罪包括所谓的‘犯罪意图的推定’,被告可对此予以反驳来逃避承担责任。这种程序性方法使公诉方免除了证明犯罪意图的艰难责任。尽管它最后对责任仍是实质性的。”【3】这种观点认为严格责任犯罪是不需要有犯罪意图或对犯罪意图的证明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一种犯罪。第四种观点:严格责任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即使被告的行为不具有对被控犯罪必要后果的故意、放任和过失,即使被告对必要的犯罪条件没有犯罪意思或行为过失,即使被告的行为是基于合理的错误认识,即认为自己具有犯罪定义所规定的某个特定辩护理由,他也有可能被定罪。在这种情况下,被告本人虽然没有任何过错但却要承担刑事责任。”【4】在这种
――――――――――――――――――
转引自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付霞,硕士毕业论文
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 137 页。
鲁珀特・克罗斯、菲利普・A ・琼斯著:《英国刑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67 页。
观点看来,无论行为人有无主观上的过错,有无合理的在一般情况下阻却犯罪的抗辩事由,也有可能因其行为或其后果而承担刑事责任。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犯意的有无与定罪完全没有关系。行为人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时,可能有犯罪意图也可能没有犯罪意图,但两者同样都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有无犯罪意图不成为阻却犯罪的抗辩事由。从其含义看,笔者认为将这种严格责任称之为绝对责任更加恰当。
(三)严格责任的理论依据
严格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责任形态,因此它的理论依据也不同于传统的刑事责任理论,学者们主要提出了以下四种理论来阐述其伦理价值:①报偿责任论:该理论依据这样一句法律格言:“获其利即须担其险”,认为工业社会中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灾害,如矿山事故、环境污染等,其应用者却同时获得了巨额利润,并且一般情况下,随着利润的增加,工业灾害也呈增加和日趋严重之势。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福利,要求行为人对其行为产生的危害结果承担严格责任,是与其获得的巨大利益相适应的,并无不当。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不顾社会公益,一味追求私欲的满足,由其承担严格责任是符合社会公平的理念的。②风险责任论:该论认为,工业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其本身并无违法性可言,但其本身意味着风险,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产生某些灾难性后果。这在医药卫生、能源开发、信息传递等领域表现得十分明显,但这些工业对社会具有重大的经济、福利价值,不可因噎废食,因此必须对这类风险责任重新分配,于是严格责任应运而生。③社会福利论:不像早期资本主义刑法的宗旨大多从保护“人权”出发,侧重于个人利益,现代刑法认为刑罚的目的应以维护大众利益为己任,侧重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严格责任正是基于整体利益的维护而产生的法律手段。④危害防止可能论:这种理论认为,严格责任主要存在于工业灾害型的公害罪中,工业灾害的危险来源于企业的设备和装置,而只有这些设备和装置的操作者即企业的所有人或其雇用人才能控制危害的发生。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具有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应负有不使危害发生的义务,如果违反了这种义务,“没有运用他们拥有的控制能力”,导致了工业灾害的发生,就应对此结果负责,因而“谴责那些没有控制造成危害的事态的人是合理的。”【5】以上四种严格责任理论是对工业社会反思的结果,而后来的立法则超出了这一范围,将严格责任发展、应用于某些侵犯人身权和财产型犯罪领域。但无论理论上作何解释,严格责任制在一国刑法中能否占据一席之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该国的刑事政策有关。
二、严格责任的存废之争与总体评价
英美刑法中存在严格责任是不争的事实,但英美刑法学者对于严格责任存废的争论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些争论的考察进一步从价值和利益层面深化对严格责任理论的认识。
反对确立严格责任的理由
1、严格责任违背了“无犯意则无犯罪”的刑法基本原则。就像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伍顿女士所说“没有其他东西像严格责任那样给刑事程序的惩戒观念这样沉重的打击。”因为不以犯意的存在为必要条件的刑事责任会使人们不尊敬甚至蔑视刑法。
2、适用严格责任是不合理的。首先,它违背了刑事审判原则。刑事审判原则是
――――――――――――――――――
[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3年141页
为了查清案件事实而不是为了方便诉讼。诉讼方便绝不能凌驾于犯意原则之上,否则的话,为什么谋杀罪要求犯意的存在(对于谋杀罪,犯意的证明同样十分困难)其次,严格责任对于诉讼方面的效益也是有限的。适用严格责任时,在定罪阶段可以不考虑犯意但在判处刑罚阶段仍然要考虑犯意,因而法院并未因为严格责任的适用而减少诉讼时间,提高诉讼效益。再次,严格责任可能对那些已经履行了合理注意义务的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法律应该肯定那些采取了合理注意的行为,而不是强迫社会成员都成为专家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严格责任太严苛,它要求人们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6】
3、事实上,严格责任的适用是无效果的,因为惩罚无过错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行为人采取了所有正当的注意和措施来避免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危害后果,但是危害仍然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必要对这些没有过错的人适用严格责任,因为我们并不真正希望阻止去人们驾车,阻止生产者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这些行为的负面效益是我们迈向文明的过程中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而且对行为人施加过于严格的责任,将不利于社会有益事业的发展,因为过于严厉的刑法会使人们不敢去涉足这些事业。然而肯定论者认为刑事严格责任并未使对社会有利益的行为失去吸引力,而且不能因为行为人在从事对社会有利益的行为就放任那些达不到法律规定标准的行为人继使从事这些事业,短期的经济利益不能以牺牲长远的社会利益为代价。
4、适用严格责任惩罚无犯意的行为是不公正的。不能仅仅为了公众利益而使无犯意的人受刑事追诉,公正和正义是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标。
5、严格责任给予了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可以同样对待有过错的人和无过错的人,这可能会导致司法权的滥用。
(二)赞成确立严格责任的理由
1、出于预防侵犯公共福利犯罪的需要,近现代社会工商业发达,与公共福利日益密切联系,工商企业活动同公众福利的关系日益密切。为保护公众利益就有必要严格企业的法律责任,于其中有些侵害行为 如卖酒给未成年人,出售腐败变质有害健康的食品等,难以确定其主观上的罪过,法律为了保护多数人的安全与福利,对这些特殊行为规定了严格刑事责任,促使行为人在此类活动中高度注意,避免触犯法网,从而起到对公众健康、福利和安全的特别保护作用。由于适用严格责任的犯罪大多数是涉及公共利益的犯罪,这类犯罪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而严格责任的适用会使此类犯罪得到及时处理 ,从而保卫社会安全。同时,严格责任的适用还会促进行为人的社会责任心,促使其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避免此类行为的发生,因为在适用严格责任的犯罪中,相比较社会和被害人采取预防措施而言 ,行为人采取的预防措施更能取得预防犯罪的效果。只要他们采取了合理的注意,犯罪的发生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法律规定严格责任犯罪只是为了鼓励人们主动遵守法律,发挥刑法的预防与威慑作用。功利主义认为,刑法的适用必然会给人造成一定的痛苦,它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能够避免更大的害处,即预防犯罪。
2、诉讼经济上考虑。由于这类犯罪,往往与企业的合法活动相互交织在诉讼中很难证明其主观上的罪过,致使被告人的心理状态难以确定。因此,在诉讼中,如果一味苛求主观上的罪过,就必然会放纵这类犯罪分子,但是通过严格责任的立法,则可以给追诉工作带来方便 ,有利于打击此类犯罪。立法者可能认为不
――――――――――――――――――
孙光骏,《论英美刑法中的严格责任》,《法商研究》,1998 年,第 95 页。
惜一切代价把这些活动规定为犯罪是必要的,甚至包括对没有犯罪心态的人定罪这样的代价,而如果要求控方证明犯罪心理,就必定要消耗很长的时间。
3、严格责任犯罪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法院的主要目的是禁止这些犯罪行为的发生,犯意的有无对于定罪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它无论是邪恶预谋的结果,还是疏忽的结果或纯粹的意外事件,禁止其发生的理由都是同样的(基于保护公共利益)。”【7】
4、严格责任犯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犯罪。由于英美国家的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都由刑法规制,所以英美国家适用严格责任的许多犯罪行为实际上只是触犯管理法规的轻微违法行为。对这类犯罪行为的处罚较轻,通常都是罚金刑,由此产生的社会耻辱也不大。所以,即使行为人在主观上无过错,对之适用严格责任,也并非严重不公正。然而,如何区分真正的犯罪和违反管理性法规的犯罪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因此这一论述的前提存在问题。现在,一般认为,那些通常由行政机关通过非诉讼途径(如谈判,激励等)处理的危害行为,应该是触犯管理法规的犯罪。
5、对这些犯罪行为适用严格责任有利于一般预防,从而有助于这些法律的实施。由于严格责任犯罪大多是由过失引起的,对于预防犯罪的发生,潜在的犯罪人只要采取了合理的注意义务,犯罪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通过严格责任将预防犯罪的责任与后果更多地强加于潜在犯罪人身上会更加有效。
(三)对严格责任的总体评价
“公平”和“效率”是法所追求的两种价值,它们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的时候。严格责任的发展正体现了“公平”和“效率”二因素在其中的矛盾运动,研究这种运动有助于我们找寻英美法系国家选择适用严格责任的内在根据。可以说,严格责任最初是人们追求效率的产物,但它的公平性却时常受到指责。正是在这种肯定与否定的矛盾冲突中,严格责任的内容得到不断的修正,它的延续至今至少证明,它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成分的。而且,就现在来说,对严格责任的批评与质疑多数是指向绝对严格责任的,而相对的严格责任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实际上后者正是对前者不断修正的结果。因此,可以这样预言,绝对的严格责任在未来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严格责任将在合理的限制下走向成熟,这既是效率与公平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也是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相平衡的需要。无论学者们对严格责任作何评价,严格责任作为一种法律现象的确是存在的。在笔者看来,他并不是罪过责任誓不两立的异己力量,而是与后者共存于整个刑法之中,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刑法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格责任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三、严格责任在我国的现状及展望
(一)我国刑法中是否有严格责任
在我国,无论是立法或主流理论都否定严格责任的存在,刑法典没有关于严格责任的规定,也没有任何一本刑法教科书提到严格责任问题。但是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我国实际上存在严格责任犯罪,“我国刑法理论界内对严格责任问题几乎没有正面涉及,但从犯罪构成理论方面看,是否定严格责的。因为主观上的罪过,即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是构成犯罪的必要要件之一,缺乏这一要件,则不构成任何犯罪。然而从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看,实际上存在着追究严格责任的
――――――――――――――――――
英,史密斯、霍根著:《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第 132 页。
情况。”【8】“我们认为,我国刑法确已规定了严格责任。所谓严格责任不外乎包
包含者下述几方面的含义:①法律免除了方所负的证明被告人主观罪过要件的责任;②方必须证明被告人有法律所规定的违法行为或造成了某种法律所禁止的结果,即客观行为事实;③只要上述法定的客观行为事实得到证明,就可以对被告人定罪处罚;④被告人对事实或法律的无知或错误不影响定罪,即法律上或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不能成为否定罪责的理由。上述第一方面的含义是严格责任的实质内容,由此可见严格责任与证明责任密切相关,刑法分则条文中体现了上述全部含义的罪刑规定,就应视为严格责任条款,该条款所规定的罪行即为严格责任罪行。不难看出,我国刑法中的下述条文规定体现了上述严格责任的内容。”【9】
我国刑法没有规定严格责任,按照中国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和犯罪构成理论,对任何客观的犯罪事实要件都要求有相应的罪过要件,我国刑法确实没有严格责任。但是,如果按照英美法有关罪过要件和严格责任理论来分析我国刑法的具体规定,可以认为,我国刑法中也存在严格责任。在英美刑法中与犯罪心理相对应的是犯罪行为 罪过要件包括行为、结果及行为的伴随情节,而我国罪过要件仅仅是结果。这在上面第一点有关刑法对罪过的要求就已经提到。英美国家刑法中的严格责任与其罪过要件紧密联系,罪过要件不仅仅是结果,而是包含更广泛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及行为的伴随情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严格责任犯罪中免除控方对犯罪行为的一个或多个罪过要件的证明责任,不管被告人对犯罪行为中的一个或多个要件是否有罪过,只要有犯罪行为和其他犯罪心理要件,就构成犯罪,对犯罪的惩罚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的防卫,是对公共福利的保护。而严格责任是防卫社会、保护公众福利的典型例子。我国刑法中,更加强调对社会的防卫的例子并不是没有。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就是一个,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同时又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有学者称之为无限度防卫权。这也是我国刑法更注重社会防卫、注重公共福利的例子。所以说,运用英美刑法关于罪过要件和严格责任的理论来分析我国刑法的具体规定,可以认为我国刑法中也存在严格责任犯罪。
我国现行刑法中严格责任的体现
1、“持有型”犯罪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持有型犯罪有八个罪名: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罪;持有使用假币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非法持有罪;非法携带武器管制刀具、爆炸物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罪;非法持有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巨额财产。对于持有型犯罪,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并列于作为与不作为之间的第三种形式,是一种事实状态。立法上在一些多发性和危害性大的犯罪中,有些案件难以用传统罪名(犯罪构成)治罪,持有型罪名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对这类罪的举证责任实施部分转移,若行为人不能证明其持有为合法时,即为非法。
2、涉及未成年人的性犯罪
――――――――――――――――――
刘生荣 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刑法问题与争鸣
马登民 邬明安,《试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载《刑法问题与争鸣》
我国刑法第236条第2款规定的奸不满十四周岁的,第358条关于强迫不满十四周岁的的规定,第359条第2款关于引诱不满十四周岁的规定,第360条第2款宿不满十四周岁的规定。上述犯罪的构成都没有明确要求行为人对年龄的“明知”,对此类犯罪的构成,有的学者认为应当适用严格责任,即不需要证明主观故意存在,只要有客观行为既可构成,但反对者则从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出发,认为该犯罪应以行为人“明知”为要件,不“明知则不为罪”。鉴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针对奸的行为,2003年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周岁的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罪问题的批复》规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236条第2款的规定以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在对年龄的“明知”问题上出台这样的解释,表明在处理这类涉及未成年人性犯罪的问题上有很大分歧。有人认为,这一解释有悖于法理、人情,违背了保护十四周岁以下这一相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政策,从实践上看,这一解释可能带来负面的社会后果,有利于某些特殊群体的犯罪行为;从中国当代国家机关的分权惯例和制度权能来看,这一解释有越权违法的嫌疑。还有学者认为这一司法解释对奸主观过错的强调从根本上来说是正确的,我国刑法在保护的问题上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努力方向不应该是严格责任,而应该是在坚持过错责任的前提下,朝着过错推定的思路去进行。论者认为,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实行过错推定的严格责任是有利于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的保护,要求控诉机关证明被告人主观上“明知”存在很大困难,容易导致犯罪人逃脱法律的制裁。
3、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有些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但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即“不知法者不为罪”,此种情况,原则上不能因为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的误解而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以防止犯罪分子借口不知法律而实施犯罪并逃避罪责。即属于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缺乏罪过心态的情况下承担刑事责任,也是一种严格责任。
4、环境犯罪
目前在我国出现大量的严重污染环境,刑法第六章第六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主观方面是故意或过失,但在英美国家,对环境犯罪一般都规定为严格责任犯罪。如英国1951年的《水污染防止法》,1971年的《滥用药物法》都规定了严格责任。【10】美国的《资源保护和再生法》规定:凡法人成员排放危险物或在未经许可的场所处理危险物而未报告有关主管机关的,不论该法人领导是否知道,均应负刑事责任。又如新加坡《海洋污染防治法》第10条规定,任何未按规定携带有关油类记录簿的船舶,其船主、船长或船舶人都应对此行为负罪责,偿付5000新加坡元以下的罚金。日本在其修改后的 《空气污染控制法》和《水污染控制法》中规定,只要排污对公众生活或身体造成了损害,无须查明排污者的主观心理即可追究其刑事责任。【11】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腾飞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但是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由于环境污染的环节多而复杂,因此使犯罪过错
――――――――――――――――――
向泽选《论污染环境罪的严格责任》载《科技与法律》1995年第4期,总第20期
喻永红《论环境犯罪中的严格责任在我国的适用》鄂州大学学报第8卷 第2期
具有混合性和复杂性,并产生了难以证实的困难。若在环境犯罪中适用严格责任,则可以免除证实犯罪过错方面的困难,方便诉讼,迅速打击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
5、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丢失枪支不报罪
在我国现行刑法典上有些关于模糊罪过的法律条文,典型的如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和丢失枪支不报罪。这些犯罪的特点是行为本身是故意,但行为人对造成的结果究竟属于过失或故意法律没有规定 。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几种观点,有的认为是复合罪过,即对于出租、出借枪支这一行为是故意的,对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过失的;【12】有的学者借鉴大陆法国家的理论,主张“客观的超过要素”。【13】对于此,笔者认为是严格责任犯罪,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只要非法出租、出借枪支,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就处罚。对非法出租、出借枪支行为是故意,但对造成了严重后果不要求有任何的主观心态,只要客观上出现了严重后果,就应当依照刑法处罚,便于诉讼,而且可以预防此类犯罪。
6、销售伪劣商品罪
在英美法系国家,对于销售伪劣商品,尤其是销售伪劣食品,由于其主观罪过难以证明且严重危害公众利益,因而多属于严格责任犯罪,比如被视为第一案的伍德罗案,就是销售掺假烟草。而反观我国刑法对此类犯罪的规定,我们有理由认为此类犯罪实际上也适用严格责任犯罪。首先,从条文上看,刑法第141条的销售假药罪、142条的销售劣药罪、143条的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都未规定销售者的主观罪过,而刑法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其它销售伪劣商品罪都明确销售者必须是出于“明知”。为什么对这些特定药品食品的销售者主观罪过未作规定?显然,立法者认识到这几种罪行的社会危害性特别严重,而且对其主观罪过的证明十分困难,因而对其主观罪过的规定就有别于其它几种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且,司法实践中,对他们主观罪过的认定常常采用罪过推定的做法,也就是,如果行为者不能提出没有过错的证据,则推定其至少应当知道所出售商品是伪劣的。此类犯罪的主体作为特定药品食品的销售者,在进入销售市场前,必须经过严格审核获取合格商家的资格,获得销售资格就表明他有能力判断出某一商品是否为伪劣商品,否则他就不具备加入销售市场进行竞争的最基本的主体资格。根据合同法的原理,供货一方有一个义务就是保证其所供货物无缺陷,否则他就违约了,这就是对销售方专业知识的潜在要求。在行为者作为销售者的时候,消费者就可以推定其具有判断货物真伪的专业知识,而消费者之所以购买其货物也正是基于信赖该推定之缘故。当销售方在进价明显偏低的情况下,根据其应有的专业知识应当判断出该商品不是合格的商品,这时他作为一个销售者应该尽其合理注意义务识别出该商品为伪劣商品并拒绝进货。即使他最后因疏忽大意或其它未尽合理注意义务的情况没能识别出该商品为伪劣商品,我们仍可以推定其应知此商品是伪劣商品,也就是他存在过错,因为消费者依赖于商家的能力及信誉因而他必须保证其所销售的商品无暇疵。商家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之一有义务保证所销售的商品不是伪劣商品,当其违反此义务后果严重时,即刑法就对其施加刑罚。当然,如果销售者提出进货时尽了所有的合理注意义务也无法判断出该商品为伪劣商品,且进价并未明显偏低等理由提出没有过错,则可认定其没有过错而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三)对我国刑法中严格责任的构想
――――――――――――――――――
见储槐植,杨书文《复合罪过形式探析》载《法学研究》第21卷第1期
见张明楷《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载《法学研究》第21卷第3期
1、对严格责任的立法必须严格加以限制
严格责任在主观上要求推定罪过,不以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为条件,有时即使行为人无过错但也不能证明自己无罪,为防止刑罚的不当扩张就应当对严格责任作适当限制。①在罪名上,严格责任只能适用于极少数对社会公共利益危害非常大且主观方面又非常难以证明的犯罪,且行政法和民法已不足以对这类犯罪现象进行调整,而传统的控方负举证责任难以有力证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影响司法效率。②在刑罚上,对该类犯罪处罚应轻,一般以罚金刑和轻度自由刑为主。③严格责任的立法必须符合罪行法定的原则,由立法机关对严格责任的适用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达到预防犯罪和避免司法适用混乱的目的。④严格责任适用时,对被告的证明要求可低于控方的证明要求。我国刑事诉讼法要求控方的证明程度要达到“证据确实、充分”,而在严格责任情形下,由被告承担主观罪过的证明责任,应对他的证明程度有所降低。
2、严格责任的立法构建
在刑法总则中,要增加一节对严格责任作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如对严格责任的含义、严格责任适用的限制、被告的辩护理由等作出规定。关于醉酒人犯罪的责任可以修改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醉酒人犯罪,负严格责任;但因胁迫、暴力等非自愿的原因而导致的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醉酒人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在犯罪主观方面,要增加“推定罪过”的内容。在刑法分则中对适用严格责任的犯罪要明确加以指明:一般来说,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关枪支、弹药、爆炸物、核材料的犯罪,持有型犯罪,重大责任事故的犯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危害公共卫生犯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等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可适用严格责任;但并非所有这些犯罪都应适用严格责任,对于其中某些法定刑较重的以及可以由控方负证明责任且没有困难的犯罪仍应适用传统的罪过责任。对上述适用严格责任的犯罪还要规定相对较低的刑罚和较宽泛的刑罚幅度,以体现严格责任的价值。
参考文献:
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6 页。
转引自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付霞,硕士毕业论文
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 137 页。
鲁珀特・克罗斯、菲利普・A ・琼斯著:《英国刑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67 页。
[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41 页。
孙光骏,《论英美刑法中的严格责任》,《法商研究》,1998 年,第 95 页。
英,史密斯、霍根著:《英国刑法》,法律出版社,第 132 页。
刘生荣 ,《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刑法问题与争鸣
马登民、邬明安《试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载刑法问题与争鸣
向泽选,《论污染环境罪的严格责任》载《科技与法律》1995 年第4期总第 20 期
喻永红《论环境犯罪中的严格责任在我国的适用》鄂州大学学报 第8卷 第 2 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哲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