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2: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医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医生论文

篇1

1.1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主要是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严重分离。基础和临床脱节主要的原因是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分离,导致培养的学生也出现基础和临床的分离。这个问题不解决,医学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实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的缺乏。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没有医学理念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没有医学理念的学生。目前,乡村医生教育同样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这必将导致乡村医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不能有效结合运用。

1.2没有较好的教学体系

我国大部分乡村医生医学教育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造成学生思维单一,知识不系统、不连贯,综合能力差。比如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发生变化时,乡村医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往往无法用整体观分析、解决问题。

1.3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系统辩证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乡村医生培训理论多于实践,因此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乡村医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严重阻碍了乡村医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4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适合乡村医生可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少,质量差,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仍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程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乡村医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导致乡村医生所学知识明显受限。

2转化医学理念引入乡村医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大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人才,更依赖于医学院校对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只有让转化医学理念在乡村医生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乡村医生才能更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而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因此,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3.1加强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乡村医生教师队伍培养

提高乡村医生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医生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关键。由于乡村医生学历文化素养偏低、生命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较差、医患沟通少、成人教育复杂多变等,加之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不便,同城市相比,更需要全科医学知识等特点,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加强乡医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但要掌握乡村医生教育训练培养目标及特点,而且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感受转化医学理念,从而使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在他们的教学中。

3.2加强转化医学在乡村医生教学中的应用

3.2.1整合课程,促进多学科融合,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

转化医学教育强调各学科的联系,要求基础与临床整合。通过对乡村医生的调研,在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后,可以将正常与异常、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有机整合,以构建适合乡村医生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或“以疾病系统为中心”教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精简内容,增加乡村医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能促使乡医把握基础知识为临床服务的正确方向,增进乡村医生对交叉学科之间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转化医学的内涵。

3.2.2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转化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乡村教育中,应重视乡村医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PBL教学、CBL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如将临床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进行启发式、情景式、提问式、自主式、讨论式学习,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病理生理到发病特点,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该疾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等进行综合学习。教学中应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乡村医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辩证思维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实用型高素质的乡村医学人才。

3.2.3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实提升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转化医学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原则。乡村医生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医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是在对实际病变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综合的结果,对实际工作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指导意义,因此,要求乡村医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3.2.4注重医学人文和信息知识的渗透转化

医学强调的是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人文精神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以人性和人文理念关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人文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良性互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每天都在不断涌现,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要求师生双方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获取新的信息,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的信息素养后,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并传播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信息知识,提高乡村医生交流、捕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3.2.5构建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推动教育信息化

篇2

论文关键词:农村,卫生资源,配置

1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享有与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致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如何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卫生资源配置的内涵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

3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使得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05—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共增加0.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持续增长毕业论文ppt,已由2005年的6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651.7万人,增加了4037.7万人;截止到2009年末,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3.57%,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则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2005—2009年间村卫生室数量由2.3万个,下降到1.9万个,共减少0.4万个。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各地的乡镇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卫生资源的现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对原有的村卫生诊所进行了整合中国。并按照《安徽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因此,近年来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2005—2009年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年份

村卫生室

(万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万人)

农村有医疗点的村

占总村数的比例(%)

参加新农合人数

(万人)

参合率(%)

      2005

2.3

4.7

95

614

  2006

2.2

4.6

96

1384.8

  2007

2.1

4.4

96

3602

85.7

  2008

1.9

5

96

4523.9

90.12

  2009

1.9

4.9

96

4651.7

篇3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1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3万。其中城市人口约21万,农村人口约22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家,其中区属中医医疗机构1家(区中医院),中心卫生院4家(姚千镇区二院、陈相镇区三院、林盛镇区四院、八一镇区红十字医院),乡镇卫生院9家(十里河、佟沟、白清、永乐、沙河、红菱、王刚、大沟、城郊)。民营医疗机构40家。厂企医疗机构28家,村卫生室190家。目前,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科室的6家,占乡镇卫生院的46%,有中医药人员25人。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00人,占医药人员的15.3%。村卫生室有能中会西的乡医29人。

区政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2年决定申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开展科研,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实工作,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工作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政府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各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一是注重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发展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中医管理科。卫生局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中医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指导科,由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管理知识和熟悉中医工作情况的同志负责中医药工作。各乡镇依照区政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区政府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和专题会议,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任务。区政府和各乡镇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纳入了区、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管区长与各乡镇长签定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对乡镇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全年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卫生局制定了全区农村中医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及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区属医疗机构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卫生局中医指导科负责督办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在创建过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实行质量监督,突出中医病志、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疗效、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中医护理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了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质量千分考核活动,奖优罚劣,提高了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水平,净化了中医医疗市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点突出,网络完善,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突出了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资源,强化了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了中医药中心网络的建设。目前,区中医院的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床位使用率2004年为136.8%。全院有中医药人员98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65.58%,中医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中医门诊有一级临床科室13个,二级科室15个,其血栓病科在全区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先进的中药制剂室,生产中成药达24个品种,并全部达到国家药检标准,基本满足了全院临床及其广大患者的需要。2001年以来,年均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员20名,深入基层指导工作9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在创建工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二是以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注重了中联网络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现有中医药人员25人,做到了定期有计划地组织这些人员到区中医院和上级中医院学习、进修和培训。同时利用每月乡医例会传授中医理论及防病治病知识,并定期深入到村卫生室指导乡医开展中医药工作,发挥了中联络网的作用。三是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注重了基层网络的建设。全区农村现有卫生室190个,有乡村医生220名,其中中医卫生技术人员29人。乡村医生均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现在全区中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建中心,中联网络。下打基础“的格局,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培训,注重科研,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进展

区政府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注重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近年来,区中医院共有40余名中医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大多数成为血栓病科等重点科室的中坚力量。与辽宁中医学院联合承办研究生课程班,招收15名硕士生。各乡镇卫生院有计划地强化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区卫生局组织编写了《农村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针灸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中草药基本知识》等书籍,每年举办一次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乡村医生近600人次,覆盖率达98%。为规范医疗文件书写,举办了《乡村医生中医、西医门诊病历、处方及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培训班》,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文件书写水平及对消毒隔离、预防感染的认识程度。二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区中医院积极开展以“三贴近”和“出人才、出论文、出专利”为原则的科技兴院活动,2004年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60例临床观察;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参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验收。2004年又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课题2项,分别是《化痰解毒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诊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活血止血、泻火解毒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还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申请专利2项,《眼痒立止水》、《复方股兰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实用型国家发展专利1项。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护理继续教育体系,先后举办医疗、护理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15次。2004年在区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区中医学术交流会,共收到中医论文30余篇,通过专家评审,有16篇论文获奖。促进了我区中医科研与学术交流。

(四)投入增大,政策优惠,工作扎实,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政府在创建工作中,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向中医倾斜的优惠政策,确保了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基础建设。在房屋建设上,区中医院完成了6936平方米的病房楼扩建及3133平方米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任务,新建热水房、车库、总务仓库316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使医疗用房总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三院)33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也投入了使用,院容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医疗设备购置上,医疗机构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中医院引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现有医疗设备总值4361万元,万元以上设备165台,使用率为85.2%。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近300万元购进大型设备16台件,使诊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医疗设施的改善,扩大了医疗服务功能,提高了科学诊治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卫生系统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2004年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总收入(不含财政拨款)1亿8千万元。比上年增加3千多万元,增加21.2%。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元,新增1千多万元,增长9.2%。二是坚持卫生优先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区政府除了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展城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本着“重点突出、合理配对、定点帮扶、注重实效”的原则,将五所农村卫生院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确定城区医院进行定点帮扶。目的是加强农村中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村卫生院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另外在医疗定点医院设立,干诊医药费报销等方面,给予中医院与综合医院同等待遇,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领导力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管理,开展了培训和学术活动,增加了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农村中心卫生院四家,乡镇卫生院九家,只有六家设有中医科,其余七家没有中医科,不符合创建标准和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缺乏。一是医院经济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二是医院缺少资金无力引进人才。

(三)中医药培训工作有差距,部分医院中医“西医化”。部分中医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不够,理论素养不高,技术不精,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诊治的方法为患者服务,常常依赖“西医”诊疗,导致中医不中。

(四)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资金明显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缺乏资金;医院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缺乏资金;致使部分农村中医药服务空白。

三、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意愿和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领导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搞好区中医院中心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指导的龙头作用,以带动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搞好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加快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开展好纵向的中医药技术合作,以发挥中医药网络枢纽作用,达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标准和要求;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求医治病的要求。

篇4

〔论文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医疗机构办医模式将被打破,医疗机构的竞争将变得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管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决定医疗机构竟争能否取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医院高层管理者从专家型走向职业化成为一种趋势。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塞层医院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现状、职业化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和优势以及如何推动医院管理走向职业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医院的竞争也将面临着全球化,股份制、民营医院的不断出现给传统的办医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职工医院改制、医院管理走向集团化使得一些濒临倒闭的医院有了新的契机;“三甲”医院的强强联合、乡村一体化管理成为当前医疗机构为了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加上中国加入WTO,信息产业、金融界的国外职业经理人不断涌人国内,给承担着基层大量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且仍延续着传统经验管理模式的县(市)级医院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提高这些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激活内部运行机制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将医院引人职业化管理也是一门新的课题。

1.医院管理的职业化首先浦要管理队伍的职业化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的管理者都是由医学专家直接到管理岗位而成为院长或副院长的,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既当专家又当院长,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业务上,而在行政、人事、经营、财务资金运作等方面相对缺乏经验,加上基层医院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即社会性工作比较多,许多工作都要领导亲自过问,因此,真正用于医院内部管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许多职能科室的负责人也都是从临床一线选拔而来,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管理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这与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医院院长都是由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方面的专家来担任的现状大相径庭。论文百事通如在美国,医生担任院长的大约占10%,而多数医院实际主持工作的院长是由学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医院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法国法律规定国家综合医院院长必须经过卫生管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在英国医院的院长中,有三分之二是学管理、法律或者学经济专业出身的。由于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使得整个管理队伍的结构搭配比较合理,职责更加明确,容易形成专业优势,也更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水平、素质和能力。新晨

篇5

如今,他的名字已响遍了豫北大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郜大好人”。

幼年经历 开启学医道路

现年58岁的郜义祥,出生于卫辉市庞寨乡西夹堤村,和其他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郜义祥家境贫寒,年幼的郜义祥表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懂事与成熟,他常常一边干农活一边挤出时间来读书。

“小时候,爷爷生病了,当时大夫很少,请大夫要去很远的地方,常常是上午去下午才能请到。看见爷爷被病痛折磨,我就想以后要自己当大夫,为爷爷和那些没钱看病的乡里乡亲治病。”

1973年,全省农村开展的‘红医村运动’给当时的郜义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为他日后对中医药的钻研打下了基础。“当时号召人人会扎针,家家户户都学当医生。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以后多学中医和针灸技术,将来到社会上当一名中医,去给大家治病那该多好啊!”

刚刚十几岁的郜义祥每天放学回家,就拿起铁锹跟着大人一起到大堤上面挖草药,看着那些花花绿绿能治病的草药他就特别的好奇,时常背着药篓去老中医家里咨询草药的名称和作用。对于那些外形相似的、名字难记的中草药,他就把草药制成标本装进塑料袋里面,反复研究每个草药的特征和功效。

时间一长,郜义祥就越来越感到需要了解与认知的东西还有很多,当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仅仅对大堤上草药的了解。他开始向往更高的层面上去发展与学习。

1974年,郜义祥中学毕业后,经村委会推荐,他顺利进入卫辉市卫校。经过了几年系统的专业学习,郜义祥以优异的成绩从卫校毕业。毕业后,郜义祥回到老家做了一名乡村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他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很贫乏,便又努力考入了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函授班进行深造。郜义祥说,当时家里经济还很困难,但父母依然支持他向自己的梦想迈进,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苦心钻研 探索医学门道

郜义祥所在的西夹堤村有一位十多岁的男孩,从小就头发稀疏、发质发黄,家人寻了很多偏方都不见好转。最后,男孩的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郜义祥,郜义祥用自己所学的中药知识给男孩开了一个方子试用。没过半个月,男孩原本稀疏的头顶已经密密地长出了黑发,男孩的家人高兴地又来到卫生所,让郜义祥再给开点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男孩的脱发病终于痊愈了。

这件事后,引起了郜义祥对于脱发病治疗的思考,也为他以后的医学道路指引了一个方向。从1985年起,郜义祥除了日常疾病的诊治外,开始专门治疗脱发病。

随着治愈的人越来越多,郜义祥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前来问诊的患者从当初的本村村民,逐渐发展到了全国各地都有慕名而来的患者。

稍有成就的他并没有骄傲,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依然保留着晚上看书学习的好习惯。《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针灸学》等书籍被他翻看了无数遍,而他的医术也在这样的学习下越来越精湛了,有多篇医学论文相继发表并获奖。

2005年,郜义祥被中华传统医学会授予“中华传统医学特色名医”,2013年被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授予“中医药特色诊疗名家”,被中华医学创新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医学专科专病特色专家”等荣誉称号。期间,他还被二十一世纪仲景医魂编辑委员会授予“中华名医”的光荣称号。

医德高尚 引得众人称赞

多年来,郜义祥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尽心尽力地去照顾每位患者。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他更是亲自背着药箱上门问诊。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是病人需要他出诊,他都毫不犹豫地前往医治。

有一天晚上,天正下着大雪,邻村的一位老大爷突发急病,家属给郜义祥打来电话,他二话没说骑着自行车就出发了。由于天黑路滑,在回来的路上,小心翼翼的他还是被摔进了路边的水沟里。

西夹堤村五保户老人李秀莲无儿无女,同时患有老年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2011年,84岁的李老太又发病卧床不起,郜义祥得知情况后及时赶去为李老太免费医治,随后又定期去走访探望。老太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给郜义祥沏了碗糖水,感激地握着他的手,眼泪直流:“好人呀,俺没啥谢你的,你就喝碗水吧!”

郜义祥每年都要投入几千元的药品,为孤寡老人免费诊治疾病,并定期进行随访。他经常带领人员到庞寨乡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义诊、赠药,送去一份关爱之情。每逢暑天,他还要到田间地头,为乡亲们免费发送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抗暑药品,以确保在田间农作的村民身体健康。

2013年12月7日,郜义祥带着工作人员为西夹堤村70岁以上的百余位老人进行义诊,并送去了御寒的电热毯,帮助老人更好地度过寒冷的冬天。尽管大雾迷漫,但献爱心的过程中却依然笑声掌声不断,一派暖意浓浓。

今年4月1日至5月1日,他们又开展了中老年腰腿疼患者大型义诊活动。得知消息的患者不仅来自卫辉当地,还有来自延津、滑县、浚县等地的,他们每天接诊患者300余人,总受益患者达9000多人,免费为患者发放药品价值35000余元,受到了广大中老年患者的好评。

据了解,对于过路人的小疾病郜义祥也都是免费治疗。晕车中暑,胃痛发烧的,只要路过卫生所寻求帮助,郜义祥和所里的医生们都会热情接待、免费诊治。2005年,濮阳籍的车辆在距离卫生所不远处发生车祸,得知情况后,郜义祥带人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紧急包扎输液,随后又用车将伤者送到了县医院进行救治。

篇6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医学生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探讨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和举措,希望能为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作的《努力保证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指出:“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之一,众多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些从医学教育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基本集中于课堂教学(包括临床教学),本文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探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1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对促进医患关系改善的意义

1.1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和服务意识

“收红包、拿回扣、乱开药”,部分医生医德败坏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不正则体不健、德不正则事不兴”,医疗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要求我们未来的医生不仅要“精于医术”,更要“诚于人品”,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促进医学生形成“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思想意识。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还未有效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上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现状和医学技术化的不良倾向,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的模式仍主要为主动-被动型,病人上门“求医”,一些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漠。医学生参加志愿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1.2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并于1999年,将“交流沟通技能”纳入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七个方面之一。1987年,英国医学会已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2]。中华医学会的调查分析指出,医患纠纷80%源于沟通不好[3]。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薄弱,许多医学院校对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打开视野、走向社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在学校系统地接受了医学理论教育后进入医院见习和实习,间隔时间长,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更不利于学生医学技能的熟练掌握,而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对于培养医学生“对业务技能精、对患者服务细”的职业素质和良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这些未来医生减少因医疗技术发生不和谐医患关系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1.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

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分配不均。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4],中国证券报(2008年2月22日)文章《我国医疗市场现状》报道:“7.37亿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7.4%的卫生费用,而5.77亿城市人口占用的卫生费用为72.6%;城市与农村卫生费用比例约为3.5:1”。实践证明,医学生利用节假日宣传预防、自救等医疗知识和开展义诊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现实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基层就业观念,为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奠定潜在的基础。

1.5与有关医院合作,改善民众对医院和医生的认识

收狐新闻调查(2008年2月25日)显示:“六成医生曾经历或看到同事被打”,医院和医生越来越受到患者和社会舆论的质疑。医学生在学校、及有关医疗机构的支持下和共同参与下,通过志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有效改进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增强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和理解,为减少医患纠纷创造有利的条件。

2推动医学生社会实践改善医患关系的举措

2.1举办培训班,培养医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意识和技能

采取分散和集中的方式,结合有关课程教学(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采用现场模拟等形式,培养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和处理紧张医患关系的常识,树立正确的医患观。通过操作技能选拔和操作姿势纠正,激发学生参与操作技能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业务素质。

2.2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和义诊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

利用重大节日(如世界艾滋病日),与有关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宣明会等政府及民间公益性组织)合作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宣传,在寒暑假,通过“三下乡”形式,深入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开展口腔卫生、食品中毒、溺水人工呼吸等自救知识的宣传。

在周末和寒暑假有计划的组织各类专业的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测身高、量血压、验血型、推拿按摩、疾病问诊、社区护理等义诊活动,通过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送少量医药给困难群众,为广大群众医治小病、常见病提供方便,减少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

事实证明,通过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和义诊,更能有效提高广大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增强作为未来医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3开展医疗调查,增进人民群众对医疗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与有关医院和研究机构合作,设计有关医疗政策和医疗问题的问卷,深入社区、乡村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在宣传国家医疗政策的同时,通过对医院和医生存在问题的反馈,了解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改善人民群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增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4到基层医院挂职,了解医患关系现状和处理医患关系的对策

理论和实践存在巨大差距,为加深医学生对医患的了解,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采用示范制和轮流制,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医院(平时周末和暑期)和乡镇医院、卫生所(暑假)以挂职的形式进驻,深入第一线,座谈、全程观摩和见习,感受医患关系的现实局面,通过第一线体会处理医患关系,把握处理医患关系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总之,医学生开展医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医患关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处理新型医患关系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本文借此希望对探索医患关系教育的教学新思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杨巧媛,王家骥.医学生应注重医患关系的意识培养.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1,32.

[2]谢伟,孟婕.浅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学实习生教育.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304.

篇7

2010年11月28日~12月3日,当美国人还沉浸在感恩节的温馨氛围之际,来自全球共60000余名影像及其他临床科室医师及物理、数学、生物工程等相关学科专家齐聚芝加哥迈考密展览中心,参加第96届北美放射学会年会(RSNA)。RSNA 2010共收到论文、海报等4200份,共有700多家医疗设备厂商参展。

2008年和2009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压制了放射市场的许多潜在需求,不过在经历了两年的经济低迷期后,随着医疗机构获得了越来越多资金,医疗设备厂商也迎来了产业需求的回升,2010年成为全球放射行业回暖的一年。

个性化医疗成大会主题

本次大会主题为Personalized Medicine: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追求卓越的个性化医疗)。在大会开幕式上,RSNA 2010主席Hedvig Hricak博士表示:“虽然个性化医疗不是一个新概念,不过当前它仍处于口号阶段。很多医生一直在寻求个性化的医疗方式,但却缺少掌握它的方法和手段。”

在本次大会上,Hedvig Hricak做了“肿瘤影像学:癌症个性化治疗的指引之手”的报告,详细讨论了影像学对个性化医疗发展的促进作用。她强调在未来十年,分子影像学、综合诊断、生物学驱动的介入放射以及治疗诊断学将大放异彩。

首次举办中国专场

在本届放射学领域盛会上,中华放射学会举办了专场报告会“China Presents”(中国研究报告专场),这是RSNA首次推出以中国为主题的会议。

在中国研究报告专场上,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田捷研究员做了有关采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进行针刺机理研究的大会口头报告《Acupuncture Research by MR Imaging》(磁共振成像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展现了古老的中医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美妙结合。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逐步接受并认可了针灸作为补充替代医学治疗手段,不过针刺机理研究的主导权还是由国外的研究团队把持。在《Acupuncture Research by MR Imaging》的报告中,田捷研究员在对针刺机理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的基础上,不但对占针刺机理研究主导地位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而且为困扰针刺机理研究领域的争议性问题提供了初步解答,提出了一整套既符合中医针刺自身特点又获得国际研究领域普遍认可的研究框架、评价方法和规范化的体系。

此外,田捷研究员带领团队在RSNA 2010上用两个教育展板展示了团队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它们分别是“Unified Reconstruction 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Medical Imaging”和“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Liver Tissue and Vessels for Liver Surgery Planning”。这两个教育展板介绍了基于团队自行研发的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开发包MITK所做的相关研究和应用。MITK研发的主要目的是为医学影像处理领域提供一个一致的算法框架,以整合医学影像重建、分割、可视化等各类算法。其中展板“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Liver Tissue and Vessels for Liver Surgery Planning”介绍了田捷研究员带领团队基于MITK开发的针对肝外科手术的CT图像中肝实质及血管分割方法,获得了RSNA 2010大会颁发的优秀展颁奖。

2010年11月30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成功主办了“RSNA 2010中国之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兼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郭启勇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冯晓源教授,各位副主任委员以及GE医疗等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悉数出席,共吸引了与会专家、医疗设备厂商公司代表以及在美华人放射专家等400多人参与。郭启勇院长在中国之夜做了致辞,他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医疗需求的增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医疗科技水平也不断攀升发展,截止到目前RSNA共收录了176篇中国放射学领域的论文。这代表着中国影像工作者在RSNA这个世界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不断得到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Hedving Hricak博士亲自为以郭启勇教授为首的中国放射学医师授予了荣誉奖章。

iPad在放射科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在本届北美放射学年会上,与会人员就iPad在放射科发展中的作用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纽约东梅多区拿骚大学医学中心Toshimasa Clark博士认为:“随着远程放射学的发展,随时随地在计算机终端采用3G数据服务进行读片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者们需要对iPad的潜力进行评估。”拿骚大学医学中心研究者创造出了一个简略的组件模型查看研究报告,然后他们评判了iPad在处理以下5个组件时的表现:显示性能、网络连接、DICOM可视化、报告生成、 RIS界面、数据安全。

“如果一名临床医生要求参与一项急诊检查的读片工作,那么在3G无线数据网络内的任何一名放射科医生都可以很容易地使用iPad查看关键的检查数据,核实、编辑甚至完成住院医生的原始报告。”Toshimasa Clark介绍道。

介入放射学获得重点讨论

由于美国还没有彻底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因此很多美国人非常关注那些能够帮助他们节省治疗成本的医疗技术。其中,介入放射学正是为经济衰退中预算紧缩和让患者尽快康复所量身打造的医学。为此,RSNA 2010设置了很多议题,讨论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技术,以便使介入手术更安全、便捷,比以往更经济,同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或者根本不需要让患者住院就能使他们康复。推动介入放射学的规范化成为2010北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相关科学报告和继续教育课程的主题。

在2010年11月28日RSNA 2010的开幕式上,维也纳大学放射科教授Christian Herold博士做了放射诊断学的年度演说,他演讲的主题是评估和处理局灶性肺部病变的创新技术。来自德国慕尼黑的一个研究团队在报告中指出,对于一些高度血管头部和颈部肿瘤,Onyx胶栓塞比聚乙烯醇栓塞更加安全和有效。来自法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三维乳腺断层合成一个完整的靶活检目标,因此他们可以活检病变甚至二维X线摄影看不到的病变。

影像领域最新技术展示

在本届年会上,GE医疗、西门子等医疗厂商携其新产品、新技术亮相,向全球放射界和医学影像界展示自己。

1. GE医疗展示最新技术进展

在RSNA 2010上,GE医疗重点展示了多项旨在支持其健康创想战略并在全球范围内帮助改善辨认保健的技术。GE医疗重点展示了公司CT产品组合中最新的低剂量技术― 一种基于模型的被称为Veo的迭代重建(MBIR)技术。Veo通过应用革命性的新建模技术,改变了CT影像的“规则”,降低了噪音,提高了分辨率,同时改善了低对比可检测性和伪影抑制能力。

GE医疗集团还展示了一个高性能介入组合实验室,它以更低的价格和总拥有成本提供出色的影像质量和业界最高级别的DQE探测器,可以帮助将介入手术的成本控制在中小型乡村医院可负担的范围内。

2. 西门子展示分子CT和分子MR复合成像解决方案

篇8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肠外瘘的处理方法。方法:肠外瘘早期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充分引流漏出肠液及控制感染为主;中期以加强营养支持,维护重要器官功能,进一步控制感染为主;后期病情多已趋稳定,对瘘口不愈者,查明原因后进行确定性手术。结果:有2例经以腹腔单管引流或低负压吸引加肠道营养处理瘘口自愈,另4例高流量肠瘘经上述前期处理后2~6个月病情稳定痊愈。结论:只要术者注意基本功的训练,正规操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阑尾切除术后的肠外瘘多可避免。

肠外瘘是指肠腔与体外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流出体外,并由此引起的感染,内稳态失衡,营养不良以及器官功能受损等一系列病理学改变。肠外瘘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后,是外科危重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1]。笔者就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6例肠外瘘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例,其中,5例为急性阑尾炎术后,1例为慢性阑尾炎术后,均未合并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男4例,女2例,年龄27~63岁;发生肠瘘时间为术后第11天~1年。回肠瘘4例,盲肠瘘2例,其中4例为高流量瘘(500~1 500 ml/d)。因切口感染盲目行窦道搔刮或切除所致3例,腹腔感染未及时引流和控制2例,术中诊断与术前不符时处理错误1例。6例中3例行手术治疗(局部切除+修补2例,修补+短路手术1例),3例行非手术治疗(负压吸引+完全肠道外营养1例,负压吸引+肠道内营养2例)。

1.2临床表现

手术后切口感染流脓性液体继而流出肠液3例,腹腔引流管流出肠液2例,切口感染后清创二次缝合时损伤肠管2例,切口全层裂开并流出肠液1例,另有1例为术后腹壁脓肿切开引流后流出肠液。

1.3 治疗方法

1.3.1纠正内稳态失衡肠外瘘早期,由于肠液丢失和腹腔感染而又未得到合适处理,机体可能出现循环血容量不足,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此时,主要以维持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内稳态平衡为主。由于补液量大,需中心静脉置管,同时也为胃肠外营养提供途径。

1.3.2外科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内稳态及营养问题解决,感染成为肠外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抗感染治疗由局部充分引流和全身应用抗菌素两部分组成。引流是治疗肠外瘘和防治腹腔感染的关键[2]。我院应用滴水双套管,放置途径有:①经原有引流途径,即拔除原有的引流管,原路放置滴水双套管。②经感染裂开的腹部切口放置,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清除外溢肠液,引流管每天更换一次。通过有效的引流,瘘口逐渐缩小后,采取纱布、油纱条填塞管状外瘘;较大瘘口及唇状瘘采用外堵使瘘口变小,再采用纱布、油纱条堵塞使瘘口缩小达到愈合。瘘口周围皮肤应用氧化锌软膏涂抹,抗感染治疗在脓液细菌培养加药敏报告得出之前,我院选用强力广谱抗菌素和甲硝唑或替硝唑联合应用之后,根据药敏结果决定更换抗菌素。

1.3.3 维持重要器官功能肠外瘘治疗无效死亡前的共同结局是感染性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尽量避免和纠正器官功能障碍是降低肠外瘘死亡率的又一根本措施。肠外瘘患者入院后通过监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生化检查等,初步判断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器官功能正常者,应管理好呼吸道,维护良好的心功能,尽量减少脏器的缺血缺氧,控制感染,加强全身支持疗法。预防和及时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休克、肝功能不全、脑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等[3]。感染是MODS的始动因素,控制感染是肠外瘘治疗中最关键的措施,是重要脏器功能维护的前提,而重要脏器(特别是早期呼吸和肠道功能)的维护,又是控制感染的保证。

1.3.4 营养支持早期营养的组成以平衡型为主,即合适的糖、脂和氮比,同时适当补充谷氨酰胺、精氨酸,经鼻肠管注入营养液。

2结果

本组有2例经以腹腔单管引流或低负压吸引加肠道营养瘘口自愈,另4例高流量肠瘘经上述前期处理后2~6个月病情稳定,漏出量减少但未愈,在排除肠梗阻、腹腔内引流不畅、瘘道内异物及特异性疾病后,择期行肠切除肠吻合术,或肠修补加旁路手术,均痊愈。

3讨论

我院同期收治的6例医原性肠外瘘中发生于阑尾切除术者占首位,而阑尾切除术为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急诊手术,所以其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应予以重视。①阑尾切除不宜一味追求小切口,应保证良好的暴露,以利腹腔炎性液体的彻底清除和充分引流。一旦怀疑腹腔内有感染存在,应及时检查,积极引流,以免感染加重、扩散,累及肠道形成肠瘘。②重视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因长期感染形成窦道者,应行窦道造影以了解窦道与腹腔内脏器的关系,不能盲目地反复搔刮或在暴露不好的情况下行窦道切除,否则易损伤粘连于切口下的肠管,形成肠瘘。③阑尾切除术中发现诊断有疑问时,应仔细探查并尽可能获取病理资料,以利进一步治疗,决不能把疑问留在“腹内”[4-6]。④术中见阑尾周围炎症重、粘连紧密时,不要强行分离,粗暴操作而损伤肠管,此时应在良好的暴露下从容细致地操作[7-9]。⑤切忌盲目缝合切口直接损伤肠管,应直视下缝合。⑥恰当地安放引流,尽可能靠近侧腹壁安放,并及时拔除,以免压迫肠管引起肠缺血坏死形成肠瘘。只要术者注意基本功的训练,正规操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阑尾切除术后的肠外瘘多可避免。

[参考文献]

[1]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6.

[2]李幼生,黎介寿.肠梗阻——一个老问题的新思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9):28-30.

[3]李元新.克罗恩病肠梗阻的外科治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9):36-37.

[4]娄运池,祝炜,张喜庆.阑尾炎术后腹腔内大出血1例[J].沈阳部队医药,2008,(3):14.

[5]张晓辉,丁志芳.切口局部处理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11):28.

[6]朱健.防治阑尾炎伴腹膜炎手术切口及腹腔感染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0):48.

[7]韩昌范,李成学.I期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59-60.

篇9

关键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影响,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各医学院校的重视。高校就业指导是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职业岗位,发挥他们的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1]。大学毕业生是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社会需求和岗位的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正确引导学生就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评价自我,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调整就业心理和观念,解决就业信息不畅[2]等不利因素对学生就业产生的不良影响,尽量避免造成学生的盲目择业。

一、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扩大招生,导致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自2003年起大幅增加,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时代,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人员的需求。但社会上各个医疗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人数并不是同步增长,医学院校毕业生普遍遭遇了就业困难的窘境。计划经济时大学生就业的“统招统分”早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虽然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较多,却不能说明我国医学人才过剩。现阶段医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严重的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我国的人力资本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从近二年我院实习前学生就业意愿抽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首选就业地域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型经济发达城市,其次是省会及各省主要城市,然后才是西部,最后有极少部分同学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县城及乡镇医院。学生选择就业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更直接加剧了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形成了城市医院一岗多求,而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少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同时解决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妥善安排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对矛盾的问题。

二、我院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表一 我院07-0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表一中看出,07年至09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显逐年减低趋势,待就业率和考研率逐年增加,其中灵活就业、合同就业率每年均占30%左右,09年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去掉升学的毕业生以后实际就业仅为48.6%。

表二 我院2009年各系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表二可以看出09年我院毕业生临床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际就业率较低,护理本科就业率最高,同时可以看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考研比例较高。

总体看来,近几年来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且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于普通专业,由于我国研究生逐年扩招,所以本科学生的考研比率也有所增加。

三、对我国地方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地方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应同时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是指针对各专业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统一的就业指导,具体地说,就是根据近三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方向及就业技巧方面的专题讲座,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寻找就业岗位时的盲目性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尽量发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进行专题讲座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情况针对特殊学生的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好高骛远等特殊情绪进行及时纠偏,引导他们正确分析、评价自我,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调整就业心理和观念,让学生更加顺利就业。

3.2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普遍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对就业指导的工作热情,督促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培养他们对人才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和准确判断力,主动开展就业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自主改进和加强就业管理工作,使学生充分就业取得最佳效果。

3.3医学生社区化、乡村化将是未来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传统的医学生就业观念导致学生就业方向比较单一,大多以发达地区的三甲医院为主,产生了毕业生在发达地区比较集中,竞争压力相当严重,而偏远地区及地市及以下地区医生明显不足。相对于国家 “二一一”工程的医学院校及国家一类重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地方性医学院校毕业生竞争的弱势显而易见,所以相对于竞争压力强大的发达地区三甲以上医院来讲地方性医院及社区医院将是未来地方性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社区医院我国在近年来发展势头比较猛烈,社区医疗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社区医疗的人员缺口较大,是地方性医学院校毕业生较好的就业选择方向。另外,对于医学人才缺口较大的乡村医疗体系来讲,部分学生分流至乡村医疗也是以后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不错选择。

四、小结

总之,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需要社会全部门、各环节、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3],并且需要不断的完善发展。教育、管理、指导、服务是就业指导工作者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途径,而医学生社区化、乡村化将是未来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准确判断形势,及时抓住机遇,统筹利用资源,科学规划实施,为学生营造最佳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国茜.中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19

篇10

【关键词】发病率;抗体测定;效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1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8-021981年11月,在对牟平县各级医院的骨干临床医生、检验医生、防疫医生和乡村医生分别举办流脑培训班的基础上,于26日开始,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县682个行政村,随机分成接种组与对照组即单号村入接种组,双号村入对照组,人口约各占一半。对接种组1-13岁的儿童(因疫苗数量不够,故14-15岁未种)接种A群流脑多糖菌苗,两天全部结束,接种率为98.17%。从1981年12月1日-1982年5月31日止,做为病例观察时间,要求在此期间临床上诊断的流脑病人除做血常规检查外,均应做脑脊液检查,以协助确诊。不能做脑脊液检查的乡级医院,均应采取脑脊液送牟平县卫生防疫站免费进行细菌培养,(限于当时条件,送标本者在运输途中要求一定要放在腹部用胶布固定保温,),并逐项填《流脑病例个案登记表》。对到医院已死亡者,凡怀疑有流脑迹象的,均做死后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及时与县医院联系会诊等。最后,通过流行病学观察,在整个流行期,接种组观察73106人,发病4人,发病率为5.47/10万。对照组观察76127人,发病61人,发病率为80.13/10万,两组发病率经卫生统计学处理(P﹤0.001)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A群流脑多糖菌苗的免疫效果指数为15.25,保护率为93.17%,其中95%的可信限在90.85-91.63%之间,具体数据,(见表1)。

表1A群流脑多糖菌苗接种免疫效果统计

项目观察人数发病人数发病率(1/10万) 比较 接种组7310645.47u=201对照组761276180.13p<0.001上述开展的大面积人群试验结果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受到了时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编辑、中国CDC著名专家何观清教授的首肯和赞许。

在观察期间(1982年3月27日-29日),我县姜格庄镇上庄村(对照村)连续发生3例流脑病人。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行政干预下,我们对该村破例进行了一次常规防治措施的落实:该村总人口3354人,1-15岁的儿童全部服用磺胺嘧啶(SD)。16岁以上的人群,凡是伴有上呼吸道充血或感染或身体上发现有出血点的,也全部口服SD和解热镇痛药。仅此一项费用就花去了人民币1628.63元,3名流脑病人的医药费花去370余元,两项合计2000余元。如果按2008年的可比价格计算,需要十几万元人民币的费用,这还不包括为病人购买的营养保健品等及亲戚、邻居看望、车辆接送、亲属陪护的食宿费和交通费等及上述劳动力因此不能从事社会活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内。

据此我们根据全国疾病监测方案对消除流脑工作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对消除流脑又拓展了其对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评价。通过对流脑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流脑发病急,病死率高给人民造成的恐怖感是难以忘怀的,尤其是我们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今天,一人发病常常使十人左右(患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叔舅姑姨等)不能正常参加生产。假定大流行年发病率为500/10万(前两个流行年发病率和的一半)全县可发病3000例,按1981年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结合县、乡级医院平均治愈一例(随即抽取县、乡级医院轻、中、重型病人各15例共45例)的费用,粗略统计得出,按每治愈一例约50元(这是1981年统计的人均治疗费用)计算,全县就需15万元;按治愈一例平均7天计算,就是21000天。一个病例牵连亲属10人计算,1人探望1天,就是30000天。合计全县仅此一病就需51000天。况且患者父母始终都在护理着病人。再加上住院费用、生活费用、车辆接送等就等于一个200人的工厂全部出满勤而停工一年。这还不包括病人因患疾病所需的额外饮食营养,探望人员的食宿费、交通费等以及因流脑大流行可能造成成百上千个因病致贫的贫苦户和弱智儿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不仅如此,因流脑以学龄及学龄前儿童发病为主要人群,如果一旦大流行将不可避免演变成一个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而且对我国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都能形成严重威胁或动摇。可见实施有效的A群流脑多糖菌苗接种是预防流脑最有力和经济效益最大的措施。

为此建议:①对目前仍以A群为主要流行菌群的地区,应采取有利措施,积极稳妥的推广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的接种,认真负责并努力提高接种率及免疫成功率,如认真培训接种疫苗对象的查体人员、注射人员及加强疫苗运输途中的冷链管理等;②各级“疾控”部门应重视和加强对流脑菌群变异的监测,及时提供可靠的菌群变异信息,为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备有效菌苗创造或超前指引一个良好条件或科研平台。

为了更进一步展开对A群流脑菌苗免疫效果研究,同时为了流脑流行病学防治的需要,我们又对该疫苗应急接种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当时我国这方面的报道十分罕见。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主要项目是首先通过查阅历年流脑的疫情档案资料,寻找至少16年及以上没有发生流脑报告病例且交通比较堵塞、人员流动性比较差(低),以农业为主等自然村落,赤脚医生在老百姓的口碑中人缘较好、老实、任劳任怨、不多嘴多舌、保密意识强等条件,最终经反复权衡我们选择了截止1981年底,已至少连续16年(即理论上跨两个流行年度)未发生流脑病人的我区莒格庄镇宫家沟村,该村系一深山沟内的自然村落,采取人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出2-3岁组的24人,6-7岁组的26人,14-15岁组的14人,25-29岁组的21人(中国CDC统一规定年龄组段及人数),共4层85人做为观察对象。采用单盲法,根据观察对象的生日,单号入试验组,双号入对照组,进行了免疫前后的对比观察。时间是1982年3月20日,第1次采血完后,试验组接种A苗,对照组注射(Vit B1)安慰剂。第2次采血是3月25日,结果观察接种对象85人,免疫前血凝抗体抑制试验,抗体平均几何滴度为1.605。第5天再次采血,试验组采49人,平均几何滴度为10.616。对照组采35人(未到1人),平均几何滴度为1.641。对照组的抗体滴度与免疫前相一致,而试验组免疫后的抗体滴度较免疫前增长了6.6倍,其中呈4倍及以上的增长率为80.4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的显著性(T=12.9,P﹤0.001),具体数据,(见表2、表3)。

表2不同年龄组接种A群流脑菌苗前血凝抗体分布

年龄组(岁)人数几何滴度<1:21:21:4<1:8 GMT2-3241653 6-7261745 14-15145171 25-292113251 合计8551122021.605表3不同年龄组接种A群流脑菌苗后血凝抗体分布

项目人数几何滴度<1:21:21:41:81:161:321:64 GMT对照组35208511001.641实验组4902619156110.616据此,我们认为,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具有在短时间内,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能产生抗体快且抗体增高幅度大,保护率高等这一试验结果是可信的;该苗具备应急接种的理论要求;为今后应急处理流脑暴发流行的突发事件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工作方向,为当时推动A苗在全国范围大面积的接种及处置突发性流脑暴发流行的公共卫生事件等提供了可信赖的理论支持或数据,同时受到了时任卫生部疾控司阚司长及与会专家和中国CDC有关专家何观清、郑锡文教授的赞许,撰写的相关论文相继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医学研究杂志》等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研究杂志,1988,4(22):224.

[2]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社,1991(12)特刊6号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