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5:2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纪录片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纪录片的特点谈谈电视纪录片的荧屏“亮点”与“禁忌”。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确立了电影纪录片的最初风格。艾伦在《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中给电影纪录片作出如下描述:“纪录片是这样一种电影形式:在这个形式中,电影制作者放弃了对电影制作过程的某些方面的、某种程度的控制,并以此含蓄地像人们昭示影片在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先后经历了声画两张皮的“画面加解说”、“长镜头加同期声”等阶段。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场直播”。“纪录”一词documentary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概言之,电视纪录片的特点有三:从表现对像看,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拍摄对像和表现内容。从艺术追求看,视真实性为创作的生命,既要反映出表象的真实,更要揭示出本质的真实。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纪实主义的手法,以长镜头和同期声纪录生活的自然形态,反对摆拍和虚构。
纪录片的魅力源于所展示内容的本色自然,因而,如何营造客观真实的氛围是其面临的首要课题。
在此,有一个问题经常被误解,那就是纪录片的客观性,不少人认为,纪录片是客观纪录,因而反对创作者创作个性的表现、否定创作者对内容的解释权利。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也是对客观性最为肤浅的理解。“在纪录影片工作者里面有大力提倡‘客观性’,这像是一个否定解释作用的说法,这种主张也许来自战略需要,但完全是没有意义的。纪录片工作者和使用其他任何手段的传达者一样,可以进行无限制的选择……这种选择不管是有意识的抑或是无意识的,不管他承认还是不承认,都是他的观点的表现。”“通过对自己所发现的东西进行选择和并列而表现他自己。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意念表示。作为观察者、年代史编者,或采取其他某种立场,他都不能避免自己的主观。他要对世界提出自己的解释。”①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摘引,就是为了说明那种“纯客观”的想法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生活是极其丰富复杂的,而我们的镜头不可避免地要对所摄对象进行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和取舍,这就在事实上体现了创作者有意无意的诠释角度和立场,当然,这种诠释绝不是所心所欲的,而是要用镜头语言、同期声真实而含蓄地表达创作者的观念。
1、长镜头
长镜头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优秀纪录片《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龙脊》、《藏北人家》、《远在北京的家》等片里都有精彩的表现,可以说,长镜头已不单是成熟的表现技法,更是审美视野的开拓与深化。运用长镜头纪录事件过程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色和根本手段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镜头几乎成了纪录片的代名词,因而长镜头运用的好坏是决定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长镜头的真实在于对物质现实的不间断纪录,这是与“蒙太奇”等镜头组接手法相对立的,因为镜头的组接意味着新的意义的产生,因而,纪录片强调“跟拍、跟拍再跟拍”,反对将现实时空切割得支离破碎。摄像机好比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性和参与性使观众在很多时候已经忘记了是在观看电视,这也就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在使用长镜头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获取更为真实的内容,《最后的山神》采用隐拍方式从而真实纪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老人的生存状况;《远在北京的家》采用跟拍手段将五个小保姆去北京打工的生活以真实感人的镜头语言详细记载下来;《最后的马帮》中郝跃骏在恶劣的环境下对翻越高山、穿越峡谷、雪山突围等的跟拍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还可采用抓拍、偷拍等方式捕捉细节的真实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最后的山神》中鄂伦春老人捕鱼用“大眼网”、打猎不伤幼兽的生动细节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事实上,一个不间断的长镜头足以使特定的事件或动作能够在真实时空里结构复杂的画面,从而形成镜头语言的多义性。例如,在获奖纪录片《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然后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这段长达3分多钟的镜头有力地表现了画面主体复杂的心理变化,起到了较好的表现作用。当然,这个极其自然、本色的镜头的获得并不是一下就可以得到的,陈晓卿为了摄录到真实自然的镜头,他首先在小寨村扛着摄像机拍了一个多星期,见什么拍什么,小寨村的村民慢慢地习惯了,面对镜头不再紧张、手足无措,因而他拍到的画面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真实。试想,如果陈晓卿没有那一个星期的准备,他得到的只能是瞬间的真实,而不会是生活本身的真实。因此,在运用长镜头时,尽量透过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深蕴其中的哲理。bbc曾拍摄过一组系列专题片——《童年》,选取了不同国家的几位儿童的成长过程,其中,中国儿童的镜头展示的是整齐划一的广播体操,这个司空见惯的镜头却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发人深思。
但是,滥用长镜头的倾向也令人担忧。在某些纪录片里,无休止地大量运用长镜头自然主义地罗列和堆积生活表象,缺少必要的剪裁和选择,完全是一种毫无目的的生活流,是没有中心的流水帐。镜头跟着被摄对像在漫长的马路上走啊走,甚至跟着被摄对像从厨房到厕所,尽管镜头很长、声音完整,但拍摄角度、景别、视域了无变化,始终处于机械的被动运动中,既无起伏,又无变化,任由镜头“流”下去。这种自然主义的镜头语言应该极力避免。“自然”作为一种美学风格与自然主义有着根本区别,美学的“自然”更主要的是指风格的本色、真实,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唯造平淡难”都是指的这个意思;而自然主义则是兴起于欧洲的一个创作流派,后发展为一种美学特点,主要是指事无巨细地展示。纪录片所采用的长镜头应是综合运动长镜头,其特点是:纪录生活流程相对完整,特别是事件的来龙去脉应得到较为清晰地交代。表现在画面效果上,综合运动长镜头的视角、视点、景别、景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突破纯客观纪录的局限,充分运用构图、光线、色彩等造型元素增强镜头的美感。画面在时空里的转换自然,不矫揉造作,偶尔画面的不规范反倒强化了内容的真实感和现场感。真实清晰的同期声、现场声和画面语言的完美结合使综合运动长镜头有着更强的情节性和可视性。
2、同期声(包括采访)
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画两方面来实现,同期声无疑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声音记实的最重要手段,这样才真正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缺点,不事雕琢、不加粉饰地纪录原汁原味的同期声、现场声,保持生活的原生形态。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为避免镜头组接而造成的同期声效果的中断,在制作前期,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有目的的录制一些连续的环境声等现场声,以便在进行镜头组接时将断离的同期声变为连续的同期声。纪录片《龙脊》的同期声几乎全是连续的,鸟鸣声、流水声、风声、雨声等环境声大大增加了观众的现场感。尽管事实上镜头内容有变化,但持续的同期声、现场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镜头转换带来的断裂感和生硬感。
我们强调同期声的运用,但同样强调意境的创造。《龙脊》中那悠远绵长的民歌既达到了画面转场的效果,更平添了该片的意境,旷远的歌声与偏远的山村小学相互映衬,较好地抒发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运用同期声时需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尽量避免使用背景音乐,尽管有时候背景音乐的使用会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但要记住:纪录片是纪实的,细节的失真会影响到真个内容的可信性。不要让抒情的冲动压过对真实的追求。这也是一些纪录片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要注意声音选择,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态,毕竟是要给人看的,如果声音过于杂乱且游离于主题之外,那就失去了意义。
采访是电视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纪录片强化现场感、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纪实性的纪录片由于主持人的参与使采访形式呈现多样化,但由于时间限
制,因而需要作好充分的采访准备,精心选择采访对像,并认真设计问题。对于一般的纪录片而言,采访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如话家常的聊天式采访更易于捕捉到人物的真实想法;当然,采访的“开放”是有限的,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即使是在谈话类节目中,话题的开放性也是有限的,在纪录片里,更不允许侃谈式的采访。侃谈式采访经常是缺少准备、应付、走过场的表现,表面上轻松自应答如流,实质上是空洞无物,没有信息量,起不到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但在对被批评对像进行采访时,封闭式问题的提问是必要的,如《湛江特大走私案》记者的提问就很精练。
记者:这一次走私分子给你了多少钱?
疑犯:200万吧!
记者:当时,你拿200万的时候,害怕不害怕?
疑犯:当时没想过。
记者:这么一大笔钱你当时觉得多不多?
疑犯:当时没觉得什么,不过是一张卡……现在想来,真是一大笔钱,我……
封闭式提问使被采访者只能在是与不是之间选择,假如采用开放式提问,如,“你对这次受贿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或“谈谈你现在的感想”等。开放式采访往往使被采访者不知从何说起,因而会云山舞罩、滔滔不绝,采访者却不知所云。特别是对被批评的采访对像来讲,会增加狡辩的机会,使采访者达不到采访目的。
此外,采访一定要质朴、平和,纪录片《热血丰碑》中,当记者采访大连造船厂电焊工黄玲华一家时,记者机敏地问其女儿:“我帮你调换一个工作怎样?”女儿说:“好哇。”采访者说:“就是接班,当焊工。”女儿坦率地说:“我不去,吃不了那个苦。”不经意的交谈中,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别就展露无遗。
此外,为了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采访人一般要出镜。
3、解说
解说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专题片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对解说的忽视,而是对解说的过分重视,或者由于解说先行所致。纪录片解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观众、补充画面。但是,在纪录片中,解说决不可以取代镜头语言和被采访者,代替观众的审视和思考,事实上,一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同期声要比空洞的解说词要生动、精彩、深刻、可信得多。因而,解说不应该太满,要尽量使用镜头语言和同期声来交代事情,只在画面转场和必要的地方做出画龙点睛的说明。此外,要充分考虑到电视解说词的特点,既要浅显易懂,又要朗朗上口;既要精练深刻,还要充满感情。尽可能做到口语化、通俗化,不要让修辞的冲动盖过画面语言,产生喧宾夺主的副作用。在电视纪录片里,解说词只是画面的补充交代或画龙点睛地概括,是一种辅助语言。优秀的纪录片绝不靠解说词的华美来取悦观众,甚至可以说,解说词不应该是完整的文章,它只是语言的片段。纪录片《德兴坊》的解说既简练又本色,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随和,是解说的典范之作。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有这样一句解说词:“在老一辈人眼里,山林是有魂灵的;而在青年人眼里,山林不过是山林。”简短的一句话,传神地将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说得通脱透彻,这句近乎白描的语言不是评论,而是陈述语气,巧妙地把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入平静客观的陈述中。
一些纪录片从头至尾充斥着喋喋不休的解说词,将现成的思想强行灌注给观众,使观众养成被动接受的心理定势,从而失去自己独特的鉴赏能力。甚至有些解说完全没必要,镜头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
纪录片与其它节目在编辑上的最大区别是:不用特技。这几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纪录片一般采用的只有传统的叠化、定格、慢动作、淡出淡入、隐黑等几种手段,而像图像变形、移位、旋转、画面合成、马赛克等数码特技则不被采用。数码特技所制作出的画面只是高科技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摄像机也就不可能拍到,因而,这种画面的出现必然会破坏叙述的完整性,肢解延续的真实时空,形成虚假夸张的画面效果,产生破坏画面真实性、游离主题的副作用。特技画面的出现也就必然产生“穿帮”失真的视觉效果,从而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产生被欺骗、愚弄的感觉。
任何时候都应谨记: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篇2
关键词 科学记录片;电视;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242-04
科学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纪录片类型,是科学技术与纪录片艺术相融合发展而来的产物。“科学纪录片是指以科学精神为背景,以科学方法和科学视角揭示科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娱乐性、故事性、专业性、商业性,不同于传统科教片和一般纪录片的影片。”[1]科学纪录片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作用。中国的科学记录片,从出现起就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电视媒体成为科学记录片的重要传播渠道。但是,目前我国电视媒体中科学纪录片发展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制约了科学记录片的传播。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科学记录片的更广泛传播提供了机遇。
1 科学记录片电视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电视媒体都是我国科学记录片传播的主要工具。科学记录片借助电视媒体得到了广泛和迅速的传播。科学纪录片对于电视媒体的品质提升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胡智锋教授所认为的那样,“科学纪录片的精英化、个性化、前沿化、先锋化和一定的批判精神和思考品格,对于改善当前电视文化构成和提升电视文化格调,都是很有意义的。”[2]
国外很多电视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的电视纪录频道,以科学探索类纪录片的方式来传播科学精神和科技知识,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以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和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为主要代表,其生产制作的大量科教题材类纪录片,均受到世界很多国家受众的热烈追捧,成为了收视亮点。
目前我国科学记录片在电视媒体上主要是以栏目化的状态存在。我国的电视科技纪录片的栏目主要集中在中央电视台,除去上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几个科学纪录片栏目之外,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人文地理》时段中也有播出很多的科学纪录片,中央科教频道还有讲述环保与生态科技知识的《绿色空间》栏目,以及《走近科学》、《科技之光》等。科学纪录片在电视媒体中的数量少,分布不均。科学纪录片主要都集中在中央电视台,而且这些科学纪录片都是国产自制的;各地方纪录频道或省级电视台播出的科学纪录片栏目或节目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是外购的。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收视率的起伏涨落往往成为决定栏目生存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在近年来频道扩张、制作规模扩大、广告市场的推波助澜,以及电视机构加大以收视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考核力度等综合力量的作用下,中国电视领域逐步呈现出以电视剧、综艺娱乐和新闻为三大支柱的节目形态竞争格局,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逐步被边缘化。”[3]科学记录片作为记录片的一种,毫无疑问受到了收视率的强烈冲击。
据《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时长约13219小时,通过电视传播或院线放映的节目总时长约9500小时,其中电视栏目是中国纪录片规模最大的传播平台。”[4]作为我国较早开设纪录片栏目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上海纪实频道在2010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0、15%和0、20%,较2009年均有所下降。
2 新媒体的崛起为科学记录片传播提供新机遇
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新媒体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型传播工具,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利用其进行科学记录片传播具有着很强的优势。
2.1具有开放性、随时性、交互性、人性化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接触它们,同时,新媒体又是非常人性化的工具,它可以使受众个性化的表达、多层次的需求、多元化的观念在新媒体中得到充分激发和充分满足,使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5]相对于电视这一传统媒体来讲,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是个更加自由化、平等化、个人化的传播交流平台。受众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或需求,随时随地进行节目点播,想什么时间看什么,轻轻一点击就可以观看,方便灵活又极具有个性化选择,不再受电视固定播出时段和固定场所的限制;同时,新媒体促使传统电视媒体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性传播转换。新媒体便于受众在第一时间在讨论社区里发表自己的评论,及时与节目和其他受众之间加强一种无形的互动交流,这种开放式的探讨空间是电视无法第一时间就获得的。
2.2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
简单来讲,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超文本是新媒体与生俱来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新媒体中的“文本”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众可以任意点击,同时通过文本超链接可以获得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多媒体化主要体现在各种终端上面,比如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不仅方便随身携带,更便于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出影片的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等。
总而言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必然和趋势,电视科技纪录片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使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强充分联动作用,形成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主体,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相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体系,拓宽电视科学纪录片的多媒体传播平台,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收看需求。
3 科学记录片的新媒体传播路径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新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环境,使电视科学纪录片的传播不能再仅仅依托电视媒体,而应该寻找更为广泛的传播平台。
3.1网络纪录频道设置科学纪录片类别
纪录片从诞生之后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进行传播,在当今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少网站都设置了纪录片频道,专门播放纪录片,拓展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
自2009年以来,搜狐传奇高清纪录片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纪录片频道和2010年奇艺网纪录片频道相继建立,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网络传播的新局面。随后,腾讯、优酷、乐视网、新浪、酷六、网易、激动、凤凰、风行等多家视频网站均开设了纪录片频道。
这些拥有专业纪录片频道的网站对于电视栏目化操作的纪录片,提供的不仅仅是纪录片的点播观看或下载,往往还会提供其他相关视频、文字、图片等,以方便受众更好地满足自我需求。相对于电视和电影院线来讲,网络是个更加自由化、平等化、个人化的传播交流平台,网络视频也没有电视节目那些播出的硬性要求,如不限制时长,影片播放时间可长可短,而且中间不会突然跳出“请稍作休息,广告之后节目更加精彩”之类的插播广告时段,即使有网络贴片广告之类的,但网络受众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直接跳过或继续观看,而电视受众则只能被动的接受或者通过遥控器换台来回避这些广告播放的时间。网络上的科技纪录片视频也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你想什么时间看,一点击就可以观看,方便及时。有些网站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互动讨论的空间服务,如央视网专门设定纪录片频道,提供相关纪录片影像的网络交流,受众可以第一时间在讨论社区里发表自己的留言,与其他受众之间加强这种无形的互动交流,这种开放式的探讨空间是电视无法第一时间就获得的。
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纪实台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传播窗口,依靠中央电视台提供的大量正版节目资源,集纳国内地方台、BBC、国家地理频道还有民间制作机构等各具特色的纪录片资源,以打造中国最大的纪录片网络视频互动平台。“截止到2011年年底,CNTV纪实台在片量、片源范围、内容丰富度、覆盖国家范围等四个方面取得了国内‘四最’:片量最大、片源范围最广、内容丰富度最大、覆盖的国家范围最广。”[6]
在CNTV纪实台页面上,可以看到“片库”、“纪录片专题”、“微纪实”、“名人工作坊”、“业内动态”、“CCTV9官网”等板块。其中,“片库”板块里有海量的纪录片,用户可以根据纪录片播出年代、播出机构、类别等多种方式搜索自己喜爱的视频内容,同时还为纪录片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和展示平台,鼓励更多的用户参与纪录片的创作。CNTV纪实台还专门设有“科技”一栏,把科技题材的纪录片明确细分出来。
CNTV纪实台提供的不仅仅是各类纪录片的点播,还推行台网联动,跟进重点纪录片的拍摄,从播出前的宣传推广到开播后的访谈解读,再到纪录片电视台播完、映后的视频点播,形成动态过程。
在上述这些网络纪录频道中,专门设置科技纪录片类别的就只有CNTV纪实台、腾讯、优酷、网易(军事科技)这四家,其他网站纪录片频道中也均有或多或少的播放科技题材的纪录影片,主要是体现在探索、军事等类别中。
目前看来,专门设置科技纪录片这一类别的网络纪录频道数量还比较少;同时,这些网络纪录频道的科技纪录片来源仍是国内各电视台播放过的纪录片,虽可达到随时点播、重复传播的效果,但因其分类标准还不够精准,易使受众对“科技”产生误解。比如,CNTV纪实台把 《百年语文》列为科技题材纪录片类别中,笔者认为不够准确,《百年语文》讲述的是关于语文这本教科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整个纪录影片中似乎都跟科技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准确地说,应该把它划分为人文历史纪录片这一类别当中比较适合。目前,很多网络纪录片频道都存有类似这样不清不楚的纪录片类别划分情况,故各网络纪录频道应加强专业化科学纪录片类别的设置。
专业化设置科技纪录片类别是指网络纪录频道应做到以科学、专业理念体现大众的科技信息需求,设置科技纪录片类别时,务必严把好“科技”关。即纪录频道需要聘请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专业人员对纪录片进行把关审核,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的专业化人员或团队,才能够在众多纪录片中为广大受众准确精选出那些能够体现科技内涵和科学魅力的科技题材纪录片,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科技信息需求和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
另外,《探索发现》、《科技人生》等电视科技纪录片栏目均联合网络平台,设有官网,在其官网页面上可以看到“往期会看”、“精彩推荐”、“微博秀”、“网友热评”等板块。CCTV-9纪录频道也联合网络平台,设立CCTV-9纪录频道官网,除了纪录片的动态资讯、节目查看、点播纪录片等,还特别注重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例如,央视纪录片频道举行的“CCTV9开播一周年网友见面会征集现场观众”活动,即在CCTV-9纪录频道论坛上以网络征集帖的形式向广大受众征集祝福、寄语或建议,评选出的最佳留言祝福的受众将被邀请来《纪录频道开播一周年网友见面会》现场,参与节目录制,并得到神秘礼物。还有“CCTV9纪录频道年末大调查”活动,即以“投票选出您最喜欢的节目时段、题材和影片”、“写下您在2012年希望看到的纪录片题材和节目”、“告诉我们您对CCTV9的想法和建议”的方式邀请受众参与调查。
这些利用网络平台发起的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活动或方式使CCTV-9纪录频道不仅弥补了电视原有的较为单一的传播不足,更能及时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获取更多有助于节目改进的信息等。
3.2微博@电视科学纪录片
现在是一个@的世界,你不微博就落伍的时代,电视纪录片频道可开设官方微博,利用微博有关科学纪录片的最新动态与节目消息,同时可链接其视频地址,便于受众在玩微博的时候,可随时即兴观看一些科技纪录片节目。受众在看节目的同时,可通过评论、@粉丝、转播的形式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扩大传播范围。
在CCTV-10科教频道的官网“节目查看”一栏中,每个栏目均有可链接的微博,比如《探索发现》栏目,一点击即可进入其相应的微博页面,看到最新科学纪录片的播出信息,以及有视频网址的链接,受众可第一时间进行留言评论,并转发信息给自己的粉丝,以便更多人可以及时看到这一节目信息。
此外,还可链接知名纪录片编导的博客、微博等,通过与粉丝受众互动,通过留言等方式实现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受众需求,以根据受众需求进行纪录片创作。受众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关于科技纪录片的最新动态和影片信息,还可跟纪录片编导交流、探讨有关科学纪录片的拍摄创作等问题。微博为科学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化的交互式平台。
3.3 移动终端传播微型科学纪录片
移动终端包括手机、ipad、移动电视等,可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进行电视科学纪录片的再次传播或多次传播。手机、ipad等手持终端、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传播不同于传统电视媒体,其节目形态、传播节奏、内容结构和表述方法均应有所改变,传统的电视科学纪录片应当充分结合这些新媒体的特性和优势,将影片进行创新。
随着“微”电影等多种“微”视频内容风靡网络,可以尝试推出可以尝试推出微型电视科学纪录片。目前,凤凰视频已首创推出了“微纪录片”这个新的内容产品,它除了具有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权威和富有艺术张力等特点外,还更符合现代快节奏的受众信息需求习惯。这种新型的“微纪录片”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说它新,是因为这些作品的篇幅都极短,单集全部是5分钟到10分钟的篇幅,从长度上与以往的纪录片体量大不相同;但是,从内容创作手段、叙事风格上看,又是很精良的纪录片操作手法。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更专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最有价值的信息,而后通过丰富的输出终端渗透传播,信息可以更快速的传播扩散,以满足当前用户需求碎片化的特性。原有传统的电视科技纪录片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微”视频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再传播。可把那些播出时间较长的电视科技纪录片精简为微科技纪录片,以分集连播的形式利用手机等移动终[8]端进行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以《故宫100》为例,它运用每集6分钟时长、共100集的形式来讲述故宫100个空间故事,透过“看得见”的空间,将“看不见”的紫禁城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演绎,为故宫创建一座超越时空的影像博物馆。 其中,该纪录片中有首次全方位揭秘一些传统的宫廷建筑工艺,以及如防火、冷库等技术。与之间以同类题材拍摄的但每集四十多分钟时长的纪录片《故宫》相比,《故宫100》这种以单集几分钟时长、多剧集的系列播出形式,更为适合当今现代快节奏的受众信息需求习惯。再如,《科技世博年》这样的纪录片,也可把对每个展馆建筑技术或某项科技成果精简为一个单独的几分钟左右的节目,利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载体进行播放、随时随地传播。
参考文献
[1]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47.
[2]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
[3]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0(10):131.
[4]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1(5):122.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改革
政治教育,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因为政治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科学性很强,又不像历史、地理等遵循事实和规律,也不像语文、英语等语言类、文学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生活性,符合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征,政治不像其中的任何一门学科。常常听人讲,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笔者认为,政治对于学生来讲,更具有这方面的特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多半是照本宣科,根本就不解释其中的理由和奥秘,教师在讲台上辛辛苦苦地写一黑板的字,板书清晰了然,学生也模仿之,整个教学环节,只是一个抄写的过程,课下教师安排一定的背诵任务,甚至连练习题也不用。久而久之,学生们就这样理解政治学科:政治课,其实就是一种强制安排的学科,实际上,它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是几门课程中最没道理的“任务”和“负担”了。
政治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成绩,波动性大;师生热情,淡如冰山。这些都是当代高中政治课堂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和弊端。而且这些现象已经逐渐成了政治教学的顽疾,令教师和学生十分头疼。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犹如一股暖流,渗透在中华大地上,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政治教学改革,使得政治课堂向着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呢?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基地。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1.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既形象直观,又声色并茂,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既符合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震撼和美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的优势,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可以有效地搜集有关政治教学的一切资源,比如教学名师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是历史纪录片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观看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电影,使之在拓宽眼界的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因为政治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讲解国家的政体和国体,并非单纯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教学应该始终贯穿着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素质培养,使其更加热爱国家、关心同学、尊师敬长。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教学效果。往往教师苍白的表达和讲解,抵不过电影中的某个镜头,抵不过歌曲中的某句歌词。比如《哈利·波特与密室》里说:“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堕落天使》中说:“你真正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所做所为。”《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提到:“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没信心一定不会成功。”《东邪西毒》曾经说过:“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电影中有很多经典具有励志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合理地选择筛选,适时地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其能够有效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活跃多元。
2.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塑形的阶段。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和“灌输式”方法,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背诵、做题,强化记忆,那么,学生不但不能端正自己对政治学习的态度,还会误解政治学科,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对政治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布惑、巧设学习障碍,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实现认知水平上的更大跨越。所以,教师要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用灵活、创新、多样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