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5:1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创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建设高素质科技教师队伍
1..1.1配备专职科技教师学校应选择热爱科学、年富力强、奉献精神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科技教师。
1..1.2培训学科教师可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的知识培训、专家讲座、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手段与措施,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指导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师综合素质定期召开科技教师座谈会,及时沟通、相互了解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实行青蓝工程的管理激励制度,培养发掘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潜力的科技教师。
1.2开展科普推广宣传活动
(1)举办校科技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围绕科技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
(2)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等科技节目;组织学生征订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如《科学大众》、《少年科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介绍科学家故事,如牛顿、爱迪生、富兰克林、贝尔等众多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
(3)定期组织学生精心策划,张贴科普墙报、办科普专刊,展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项目,展示学生自制的标本、教具、学具;开设科普讲座;举办“科技在腾飞”的手抄报等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比赛;组织部分学生写心得体会,利用校园广播选播优秀作品。
(4)大力宣传热爱科学、具有创新思想的青少年先进事迹,不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让科技意识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传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础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
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相结合,并入教育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道德情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将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课外”身份转变为“课内”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动就是建课外小组、搞小发明的狭小天地,让课堂中处处有科技,处处有创新,真正落实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2.1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基础学科课程中
2.1.1高考学科学生学习时间主要用在高考学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并对相关的科技知识进行一些系统梳理,必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语文学科。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语文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科技资料和研究背景,拓宽科技知识领域。
(2)英语学科。有英语教师曾留意到一个现象:理科生英语成绩普遍高于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应更占优势,但通过试卷分析才知,原来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而这正是理科生的优势。因此,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入科技知识,尤其对文科生的教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理化生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归纳、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4)数学、政史地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将科技创新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非高考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成功与失败,这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情商修养,转变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素质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2.2开发校本课程
2.2.1明确校本课程开设目的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学课堂死板生硬,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阅读、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发现。
2.2.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避免科技创新教育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认真规范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建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可开发科学史话(爱迪生发明故事、历代科学家史等)、电子技术、机器人制作、建筑设计、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军事科学等校本教材,涵盖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课程人数只要报名参加某校本课程的学生超过10人,学校就应想办法开设此课程。另外,每门校本课程人数应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以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课堂效率。
2.3开展科技活动
2.3.1比赛竞技类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电子制作、物理技能、机器人、天文知识、环保知识等竞赛;科技发明作品展、生物标本展、化学晚会等;组织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学生代表讲述科学故事,提出论点,大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一本科学书籍;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立、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质、科学方法;认识自我,展示和发展自我,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2.3.2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科技社团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都是由对某学科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其科技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更强、目的更明确,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并能及早发现和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
2.4紧密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与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标准和方式虽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拔尖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检索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发现一个共同条件,即“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发明有优异成绩者”。那么高校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潜质呢?清华大学招生办介绍:“综合性面试容易评判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创新性的评估则有局限性……不是靠一张卷子就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出来的”。那么,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发明、优异”,应如何理解和定位,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机会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普作文大赛、微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等。
(2)辅导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
(3)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15人)参加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赛获奖、申报专利、社会实践,是最能体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能直接将其作为高校评价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资格,争取更多机会选择心中理想的高校。
2.5举办科技专家讲座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篇3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五)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篇4
一、巧设疑问,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思维
l、以悬念激趣
“悬念”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本指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是由于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因而不满足而产生的。教学中,根据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地创设“悬念”,巧设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追求,探索知识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学生自然感觉很轻松,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也非常深刻。
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中,我就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拥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的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由然而生,从而产生了探索赤壁之战详情的心理愿望。
2、以情境激趣。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通过一定的情境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起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兴趣,更有利于理解文章中心内容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适时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我的战友》中,应用影像、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再现被火烧时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中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观察烈火中的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细节。然后引导在学生借图、借文想象,这样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培养。
二、利用课文,展开联想――发展创造思维
联想思维是指在人脑内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使不同表象发生联系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在人的思维活动中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创新过程中运用概念的语义、属性的衍生、意义的相似性来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它是打开沉睡在头脑深处记忆的最简便和最适宜的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精心操作,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我让学生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会怎样?”学生根据耳闻目睹的小女孩假如在中国一定会有无数热情的援助之手伸过去,党和政府一定会送出无限的温暖,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从而更加痛恨资本主义社会。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更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鼓励大胆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作为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好语文课、说话课、甚至课外活动时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思考、发言的时间与空间,面向全体,把创新的阳光撒向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鼓励引导学生从潜识的创新向有意识的创新发展。
四、改革教法,革新学法,――促进思维创新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还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法,尽量压缩讲授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提出一个典型“课题”供学生共同探究,自主学习中又分工合作,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发展了智力,于无形中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5
在分析研究之后,1999年2月,我们从“征集优秀作文指导课教案”入手,开始全面改革作文备课。我们的实践主要有:由教委发文,面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征集作文指导课教案。再由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择优编印《作文备课本》,做到每个大作文训练有2—3个优秀教案,供一线教师根据班级情况选用。每个录用教案的右边均留出三分之一的空白,需要教师对选用的优秀教案“再备课”。教案后边又安排了“作文批改记载”和“作文评讲记录”两个需要教师备课的栏目。
《作文备课本》发到各个学校,受到领导和语文教师的热烈欢迎。为了推广经验、推进改革,我们又搞了两次备课本团体评比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改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为:
1.优秀教师的经验得到推广,作文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由于做了比较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踊跃参加教案征评活动,单经各校自评后上送的参评教案就达到了400多篇。“淘尽黄沙始见金”,最后录用的教案质量过硬,有不少是学科带头人、青年双十佳与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的作品。这些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独到的教学方法,随着《作文备课本》走向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语文教师,我市的作文教学特别是村小,都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现在,老师考虑的是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案、完善教案,研究的是怎样根据自己的批改,让所有的学生都扬长补短,使得评讲课真正成为学生作文能力再提高的新的起点。我们坚信,长此以往,小学作文教学一定会进入一个高效低耗的崭新天地。
2.解放了教师的时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活力。
陶行知先生在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时,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其中之一就是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也是这样,提供优秀教案,客观上为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提供了一个时间上的保证。教案右边的三分之一空白处,还有“批改记载”和“评讲记录”这两方“处女地”为教师开创了一展才能的天地。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体系改革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小学语文更是为学生以后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的空间,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就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逐步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为学生终身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一)着力优化评价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写字、阅读、写作、交际能力等。
在写字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音、形、义上的掌握情况,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识字情况,同时注意学生书写的美观程度。在阅读方面,要对学生关于朗读、精读、阅读文学作品和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尤其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重点评价。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写作水平,鼓励学生在写作上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听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都是教师需要重视的评价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1.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
小学生之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原因从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学生采取多层的评价策略。这样有利于帮助不同哟蔚难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建立学习的信心,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2.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于能够提前达到学习标准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掌握新知识。对于那些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达到学习效果要求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原因,对他们进行鼓励,告诉学生存在差异的正常性和合理性。
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
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办法,教师要用开放式的问题来测评学生,要给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用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对知识的运用,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要想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提高教师的水平。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1.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切实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不要被课堂上“热闹非凡”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2.加强随堂课的评价
要加强随堂课的评价,对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认真对待,教师认真做好课程的评价,营造轻松的评课氛围,充分肯定课堂的特色,也要客观提出课堂存在的问题。
3.形成合理评价机制
学校要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为辅,这样的评价机制有助综合评价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建设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时要着力优化评价内容,灵活掌握评价标准,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累经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荣杰.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探究[J].中国培训,2016(2).
篇7
“统筹教育中心”主任由分管教学和教研的副校长尚玉虎担任,常务副主任为外聘专家韩独石,教导处、教研室和学生处三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
“融合教学”虽然是韩先生产生“统筹教育”思想的前提,但在我校形成活动,则是在“实验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之前由笔者提出的。2014年11月笔者发现韩老师在化学实验室给学生上通用技术拓展的创新方法课,觉得挺新鲜,便听了一节,令人耳目一新,一个念头便冒了出来:让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所有教师和实验员都听一节韩老师的公开示范课,学习学科融合教学的方法。将这一想法给韩老师谈了后,他十分赞同。于是,2014年12月3日,一堂新颖的示范课开始了,学校主管教学教研的校长、主任也来听课。课毕笔者组织大家进行了评课和研讨,对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和意义,大家都有了明确的、统一的认识。接下来给大家每人发一套通用技术课本,要求学习通用技术知识,并在下学期任课教师也上一节这样的学科融合课,编写科学与技术学科融合教学案例,以尽快掌握运用技术方法讲好所教学科的技能,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达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双重目的。
《技术推进学科教学实践探索》所辑录的内容,就是听了示范课的老师们用汗水和心血凝结成的创新成果。
“统筹教育中心”自今年5月成立以来,除了大量购买仪器、药品,加强硬件设备投入;对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及各项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和管理进行优化整合;组织开展我校2015年首届研究性学习成果评奖活动。此外,继续以“学科融合教学”和“用中学”、“学中用”方式,对物、化、生、技术等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了技术素养提升培训;对实验教师进行了专职减负、聘用补充、更换强化等措施予以加强。目前,“中心”的各项工作趋向常规化,且顺利向前推进。
“统筹教育中心”的核心工作是用技术创新的方法狠抓实验。据调查,中小学理科实验在我们全省搞得都不是太好,为了寻找和探索抓好实验工作的措施,韩老师在课题研究中于2015年3月提出了创建《中学实验技术创新基地学校》目标的构想,其指标为“335331工程”[3:三阶段(充实、巩固、提高);3:三目标(场所仪器人员达标、开全开齐开足实验、拓宽创新融合实验);5:五统筹(实现场所、设施、人员、学科、活动的配套统筹);3:三素养(要求教师具备学科知识、实用技术、敬业情怀素养);3:三兼顾(兼顾全体学生、学科优秀学生、偏科特长学生的需求);1:一竞赛(每年举行一次)。]。
“统筹教育中心”就是加强实验教学、争创《中学实验技术创新基地学校》目标的组织保障。对照“335331工程”指标检查,我校的实验教学工作已实现了“五统筹”和“三兼顾”;“三素养”已初见成效;完成了“三阶段”和“三目标”的初级指标,正同时落实着中、高级目标。开足开全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在没有一点问题,同时也具备科技创新作品和教具制作等方面的硬性条件,现在只剩下干的问题了。
本人作为“统筹教育中心”副主任,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安排和督促物、化、生实验员统计实验所缺仪器和药品数量,组织实验员和教研组长制订采购计划,报学校按财务要求招标采购,为保证物、化、生实验开齐开足,积极创造条件。
2)上一采购计划拖延后,建议直接去兰州购买,16万余元的仪器和药品如期送来,并与卖方签下了长期三包和随时送货上门的协议,彻底解决了因仪器和药品不足而影响实验的问题。
3)督促科学与技术老师的融合教学活动,长时间多次促交学科融合教学教案或实验创新论文,协助韩老师逐一反复修改每个作者的论文,终于汇集成册。
4)调查实验开展情况,督促力争多开实验。
5)组织科学课程老师研讨如何运用技术方法创新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6)组织协助通用技术老师在制作錾口榔头的过程中给学生辅导通用技术必修1和必修2的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尽快将实践活动课程化,创出全国独有的以项目驱动、集中实践方式,一次性完成两册教材两个模块的实践操作课内容,凸显我校通用技术课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特色。
7)策划、协调、装备了教具维修制作室,购买了常用设备和工具,填补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空白,保证了常用仪器维修需要和自制教具的正常开展。
今后工作设想:
1)协调、督促生物实验室继续做好植物无菌组织培养和移栽工作,使这项工作成为全省中小学校的示范。
2)统筹安排物、化、生学生实验,优化利用实验室,督促创建物、化、省各一个“探究・创新实验室”,在保证常规实验100%开出的同时,将三科的兴趣探究和拓展创新实验开展起来并常态化运作。
3)韩老师热情的工作态度、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我要借他言传身教的感染力,时时提醒和敦促所有实验员、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师踏踏实实向他学习,强化大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教师敬业奉献情怀。
4)积极协助开展全校性实验创新活动,落实“统筹教育中心”布置给高一和高二各班的创新成果的收集,做好10月份开展的展示竞技评奖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验创新和技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篇8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当我们聚集在一起举行中日音乐国际比较会议之际,我们很自然地就会以崇敬的心情怀念田边尚雄、林谦三、岸边成雄、泷辽一、王光祈、杨荫浏、常书鸿、黄翔鹏等中日音乐学界的前辈,是他们以远大的学术眼光、科学的研究方法、辛勤的学术劳动,开辟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这一方沃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领域,创造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推向了一个,在此,我们谨对他们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恩惠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于前辈们的学术贡献,我曾经在拙文《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展望》中做过初步论述,在此从略。下面我就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为题,对现状作一初步分析。
自1995年10月,在中国福州举办第一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已历时18年,每两年一次的盛会识新朋会旧友,话学术叙友情,如今已迎来第十次聚会。作为18年历史的见证者,我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人才成长、学术发展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一、研究者——从事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者人数逐年增多。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首先靠的是研究者,只有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才能促进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记得当第一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福建师范大学召开的时候,参会者近三十人左右,其中中方代表二十人左右,日方代表不足十人;到第七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召开时,出席会议者达78人,其中中方学者52人,日方学者26人。如果说研究者人数的大幅增加,只是从“量”的方面体现了研究队伍壮大的话,那么,从老中青研究者学术论文研究议题的扩展、内容的丰富、水平的提高,就更体现了研究成果“质”方面的超越。由此,我们就可以增强信心,倍受鼓舞了。
18年前的中年学者,蒲生乡昭、蒲生美津子、樋口昭、张前、陈应时、俞人豪、孙玄龄、增山贤治等人如今都已成为研究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优秀学者。例如:蒲生乡昭《日本古典音乐探究》、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陈应时《中国乐律学研究》、王耀华《三弦艺术论》、《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等,都已经成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领域颇具影响的著作。
像金城厚、塚原康子、山本宏子、寺田直子、大塚拜子、吕锤宽、赵维平、周耘、马达等,当年的青年学者,经过18年的研究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创造了优秀的学术成果,已经成长为成熟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者。他们中出现了众多的优秀论著。
这18年来,出席历届会议的许多研究生导师,都将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带来参会,使这些学生在学术交流和实地音乐考察中成长,甚至于在中日音乐比较研究领域里寻找学位论文的题目,由此出现了周耘、刘富琳、裴雅勤、王州、徐元勇、孙宁宁、刘银贞、许志斌、王翠、毛丫、长岭亮子等人的博士学位论文或较为优秀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的肯定,有些已经成长为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后两类的中青年学者绝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接受过比较严格的学术训练,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基本知识,专业起点比较高,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持续努力,他们一定能够取得学术质量更高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内容——传统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新的研究领域屡有开拓。学术成果丰硕,研究水准不断提升。
纵观18年来的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史学、乐谱学、乐器学等传统学术研究领域,不仅得到了继承,并且不断深化。
对中日音乐交流史的研究,原本是田边尚雄、岸边成雄和泷辽一等先生在上世纪前半叶开创、后半叶得以发展的学术领域。自1995年以来,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和各种刊物中,都有为数众多的有关本领域的文章。例如,赵维平、贺星、张前、袁静芳、蒲生美津子、平间充子、蒲生乡昭等人的论文,分别对中日古代在宫廷音乐、催马乐、雅乐与唐代大曲、雅乐与燕乐、乐曲《放鹰乐》、《兰陵王》等方面的交流,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杨民康、管建华、塚原康子、葛西周、过本香子、新掘欢乃等人的诸多论文,将研究视域从古代转向近现代、当代中日音乐交流史和交流现状。其中,周耘、杨长安的某些论文直接将视域投向当今音乐生活,起着以研究来参与和干预现实音乐生活的作用。
日本著名学者林谦三先生是对遗存于日本的中国古代乐谱进行解读研究的先行者,他的《琵琶古谱的研究》、《琵琶谱新考》等众多论文为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和这18年来的各种刊物上,也有许多学者发表了关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如:陈应时、应有勤、澳大利亚学者Steven C,Nelson等分别发表文章,或者提出“掣拍说”为新的节奏翻译方法,或者对“掣拍说”进行论证和争议,这都有利于将古谱的解译研究引向深入。
对于中日两国乐器的历史、形制和演奏方法的研究,林谦三曾有《东亚乐器考》等、三谷阳子有《东亚琴筝的研究》等、东洋音乐学会曾出版《琵琶音乐研究》等,成为成果颇为丰硕的传统研究领域。近十八年来,与琴、筝、琵琶相关的研究领域也有了新的进展,新出现了俞人豪、阎林红、符丽琴、林月里、杨宝元、余明、朱佳、何丽丽、余丹红、郑瑞贞等人的论文,分别对中日传统筝音乐的历史与形态、筝人、筝曲演奏技巧、传统筝的乐律体系、筝曲结构与艺术特点,琵琶的乐器学问题、清代琵琶和清代刊行的琵琶谱、中日琵琶音位发展、日本琵琶本土化保存发展的文化因素、日本琵琶流派与中国琵琶的流派等进行了研究。在尺八研究方面,除了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会议不断有新的论文出现之外,中国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尺八专题研讨会和近年来出现的新论文,都正在将该领域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应有勤、王建欣、郑荣达、赵维平、刘正国等人的论文,对中日尺八的历史及形制异同、正仓院藏乐器尺八、贾湖遗址出土的“骨龠”与日本尺八源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见解颇有歧义,但是都在认真探索,将中日尺八关系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还有学者以乐器壁画为基础在从事音乐图像学的研究,如:樋口昭教授曾多次前往新疆地区考察壁画中的音乐绘制情况,有多篇除了以上中日音乐关系的传统研究领域之外,近十八年来,在音乐形态、乐种比较、宗教音乐、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比较大的进展。
在音乐形态研究方面,陈应时、郑荣达、吴国伟、胡企平、刘富琳、裴雅琴、金城厚、庄永平、马塞达、吕洪静、修海林等人的论文,分别对中日音乐的乐律、宫调、旋律特点、音乐结构等作了论述。
许多论文对明清乐、琉球音乐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在明清乐研究方面,出现了郑锦扬、徐元勇、樋口昭、钱国祯、杨桂香等人撰写的有关明清乐源流、曲目、乐器、乐谱等的研究论文。在琉球音乐研究方面,王耀华、吕锤宽、刘富琳等人的论文,分别对琉球御座乐的复原研究、《福寿歌》、《闹元宵》、《四大景》、《一年才过》、《天初晓》、《清江引》、《急三枪》、《纱窗外》、《相思病》等曲目源流的考证、日本琉球音乐对中国曲调的受容、变易及其规律性、琉球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受容变易的三种类型、台湾北管乐与琉球御座乐之比较、组舞·能·中国戏曲之比较等进行了研究。
在中日佛教音乐关系研究方面,近十八年的成果尤其丰富,研究渐趋深入。出现了周耘、岩田郁子有关黄檗宗声明诸多方面研究。杨民康嘉雍群培关于中国傣族藏族和日本佛教音乐比较研究、新掘欢乃对严密流咏歌、日本声明进行研究等的许多论文。
中日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也是近十八年来引起较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既有上世纪初日本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也有对中日音乐教育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比较研究,涉及中日音乐教育历史、大中小学各个层次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出现了张前、汪毓和、王安国、马达、冯芸、尾高晓子、孙玄龄、伊野义博、赵琴等人撰写的相关论文。
三、研究方法——经历了以文献学为特色、比较音乐学方法的运用.到重视实地调查、“文化脉络中的音乐研究”。再到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利用、多视野多学科多方法结合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究创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上个世纪的前半和中叶,田边尚雄、林谦三、岸边成雄等老一辈研究家,有着扎实而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校勘、分析和使用,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岸边成雄先生,他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音乐史料学学科建设的过程,用东方所特有的丰富的典藏文献来为当时的比较音乐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同时,他们也以开放的心态运用历史意识、实证方法,用世界音乐的视野来研究日本音乐。
到上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一批中国音乐研究者得到了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的支持,能够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进行实地考察,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深入现地调查,不仅研究音乐的特点,而且追寻产生该音乐特点的文化缘由,也就是“文化脉络中的音乐研究”成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主要方法。并且提倡“局内人”“局外人”双视角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多视域相结合的“多重证据法”等,推动了中曰音乐比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以上研究方法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在运用文献研究法时,不仅运用一种语言的文献,而且同时对两种或者三种以上语言的相关文献进行考查,使资料更为全面,论证更为充分,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更为可靠。如蒲生乡昭《外国人对早期三味线的记录》,除了运用日语文献之外,还运用了中文、葡萄牙语、英语等多语种文献资料,以探寻早期三味线的踪迹。
又如:实地考察,不满足于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考察,而是像《亚洲太鼓的“口唱歌”》的作者山本宏子那样,以多年在印度尼西亚、中国、日本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用状声字来记录打击乐的口唱歌、锣鼓经这种记谱形式进行综合比较研究。
金城厚、矢向正人等又将视野投向音乐研究中对电子计算机的运用。金城厚在《民歌旋律类似性的计算机处理》一文中,介绍了他与坪井邦明、松岛俊明、野田千香等人,共同开发的处理旋律类似性的“歌词音列法”计算机软件及其运用。矢向正人在《计算机对长呗谱的认识》一文中,报告了他所研究的利用计算机记录长呗谱的实验结果,他开发了名为GIDA-U(Generally
Integrated Data
formatnagn fomaga Utanotation)的电子计算机软件,该软件既能记录长呗谱,也能记录其它传统音乐的乐谱,而且还有开拓国际标准的传统音乐记谱法的广阔前景。
综上所述,18年来,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代表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在蓬勃发展。人才辈出,正在形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水准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在2007年9月的第七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经有人提出:我们如何超越音乐学大师,如何突破“后岸边成雄时代”、“后杨荫浏黄翔鹏时代”。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有危机感和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但是,由于音乐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传承性和积累性,后一代的成果往往是对前一代成果的补充和丰富,我们的职责是,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奉献。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是一定能够把前人开创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事业不断推向新的境地,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学术研究。到了那个时候,卓越研究成果的问世,杰出研究人才的出现,就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篇9
打造共同体——教师发展的学校
学习共同体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兴则学校兴,青年强则学校强。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十四中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学校”。“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在完善原有师徒传帮带培养机制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化、标准化、项目化,以夯实教师的基本素质。
“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以“崇德、尚美、问学、健体”的校训为指导,以促进青年教师“学高、身正、教得法”为目标,培训对象为未完成高中一个教学循环的青年教师、中学二级教师及见习教师。培养方式以校本培训为主,还包括校长讲堂、专家讲座、师徒结对、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技能培训、反思座谈、自主研修、外出学访、总结汇报、读书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内容包括:学校历史、文化、规章制度,教育教学理论,重大教育事件,教案书写、说课、硬笔书法、简笔画等技能,教科研知识,班主任工作,现代信息技术,师德规范等。由特聘专家、选聘教师、学校行政领导、学科带头人、学科组组长、名师、具有特长的教师等担任培训讲师。
学校与专业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项目,通过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提高人生境界,开阔教育视野,唤醒职业激情。一期培训项目选拔了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共15人,本着开放、多元、选择的原则,进行任务式层级培训。在学员选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设立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括:教师多元文化视野培训、卓越领导力培训、非智力因素教育培训、教学质量把关与控制方案培训、教学团队协作与激励培训等。学校教科研中心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安排研讨、交流和展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培训项目的影响和辐射范围。培训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工作实际写出学习心得,在教师博客(http://.cn/tj14zx)上进行研讨、交流。学校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姜健在接受“卓越领导力培训”后发表感言:“卓越的领导力来自什么?在我看来,卓越的领导力就来自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应具有对待事业的奉献之心、责任之心和对待同事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在工作中要做到以诚待人、以德正人、以情感人、以才服人。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己要明了,对人要明察,对事要清晰。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灵魂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课程结束后,学校将启动二级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将以点带面进行二级培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教师发展与学校未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塑造十四中未来”教师培训方案》,学校将在3到5年的时间内对150名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共同体
学校以说课、做课、评课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坚持走质量为本的教学之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实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 “教学研究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展示课”“家常课”“青年教师说课”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组内教师群体智慧,教师们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展示教学过程,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强化效率意识,倡导教学反思。校领导深入各学科组、备课组,加强对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引领,顺应教改要求,做好教学会诊,研究教学问题,总结教学规律,以反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上层次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如,语文组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进行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以“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反思会的形式,在全区教研活动中作了汇报总结。结合新的教学环境的改变,学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等内容纳入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研究作为优秀学科组评选活动和学科基本功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逐步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意识,达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
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建设了一支专家引领,典型示范,特级教师和督导组指导,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参与的教科研队伍。学校开展德育、体卫艺和各学科课题研究,教师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积极撰写论文,在全国、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学校相继编写了素质教育丛书《园丁心声》二集、《师德感悟》二集、《班主任师德感悟》《班会方案选编》等。
学校创新和完善了多年来坚持的以高考教学反思活动为载体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结合高考试题及考试结果、毕业班复习安排及非毕业年级教学工作等三个方面,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使经验得到提炼、升华。每年推选出2到3个经典反思案例,在全校教科研年会上进行交流,教师间互相汲取好的教学经验、方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每年的高考反思、交流研讨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并在全区毕业班推动会上作典型发言。
学校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严谨治校”,并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沟通与合作机制。成立了学校、年级、班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专题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方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使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与延伸。
学校开展以“向45分钟要效率”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师论坛、跨区“同课异构”联合教研、外出学访交流等活动。在课堂教学变革中,学校组建好三个团队,即教学校长挂帅的管理团队、学科组组长挂帅的教学团队、信息中心挂帅的服务团队。发挥好“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的三种功能,即:形成组内研讨、群策群力的研究氛围,实现研究课的功能;达到做课教师直接受益、参与教师间接受益的效果,实现种子课的功能;使每节课凝聚教师群体的智慧,成为精品,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实现示范课的功能。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德育团队建设,即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以德促智不动摇;一手抓教学团队建设,即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强化教学纪律。坚持三个创新,思路上的创新是理性回归,即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工作上的创新是抓好落实,即管理指标分解落实到“人”,教学目标分解落实到“点”;态度上的创新是永不放弃,即对目标永不言败,对学生永不抛弃。
发展共同体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十四中加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通过各项制度的确立,形成均衡发展和特色发展态势。
成立了由校领导、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教师指导小组,制定了中、高考评估方案,增值评价方案,建立教师、班主任、年级组、备课组、考勤等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实施专业管理。整合初、高中德育处,实现初、高中一体化管理;成立教科研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体卫艺中心、生活管理中心、民族教育管理部。
实施精细化管理,成立年级管理部(以下简称“级部”),进一步达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级部是学校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不同于原先的年级组,级部的管理宽度和力度更大。管理宽度包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所辖区域的环境与文化管理等,级部聘任和办公经费管理等人权与财权的赋予使管理的力度得以强化。级部的成立使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管理趋于扁平化,让各种管理信息不衰减,变得更直接和有效,从而实现级部的精细化管理。级部主任致力于建设三支队伍:班主任队伍——加强全员德育,以德促智;备课组组长队伍——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教学纪律;学生干部队伍——加强自主管理,强化养成教育。
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影响下,十四中教师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统一起来,工作之中追求“三种感觉”:工作之前有冲动感——想做事,工作之中有愉悦感——爱做事,工作之后有成就感——做成事;同时,把握发展契机,拓宽发展路径,积极参与评选和展示活动,以优异的业绩构建发展共同体。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实施了“星级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星级教师管理、评价、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教师获得的各项荣誉进行评价和认定工作。为了使各个层面的教师都获得发展的机会,体现全员发展的理念,学校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评价方式,建立不同的实施方案,分别从教学质量、教育科研、课程建设、学生竞赛、社团活动、论文获奖、课题结题等方面评价教师。星级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学部门重大课题研究、学访交流、教师培训、年级组聘任等管理措施挂钩,与人事部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岗位设置、学术称号等管理措施挂钩,评星结果在校园网上实时公布,每学期进行阶段总结,每学年进行表彰。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展示十四中教师风采,以竞赛课的新突破引领常态课的教学变革。竞赛评比中,每一位参赛教师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学科团队在支撑。以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选活动为例,由校领导策划,初、高中主管领导领衔,学科组组长做参谋,全体教师参与,信息技术部全力配合的团队,通过合作,不断为参赛教师实力的提升出谋划策。学校为参赛教师们购置了“激光翻页笔”,这样,教师们就可以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增进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思想交流。在全国首届和谐杯“七说”说课比赛中,因为有了学校信息中心常态的培训,有了专家的悉心指导,有了教师之间无保留的沟通、交流和共享,十四中参赛教师们设计使用的课件不仅具有本校标志性的模板、统一规范的格式等共性特征,而且具有主题鲜明、学科特色明显、辅助功能显著等个性特点,因此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学校还通过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打造教师共同发展的优秀团队。评选出的学科带头人,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行为表率;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成绩领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成果显著。从而带动全校教师共同进步,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中这片沃土上,不仅每位教师在不断地成长,各个学科组也日益显出勃勃生机。市级“十五”立功先进集体数学组是由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平均年龄30岁,是十四中学科组的优秀代表。他们组织开展的数学小论文活动已坚持十余年,近年来,教师们依据学生实际,创立的“宏观把握、微观激活”复习策略,在提高课堂效率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语文组是一支由13名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和谐友爱的团队。他们坚持开展的“语文周”活动在全市语文界享有一定的声誉。多年来,语文组教师奋发拼搏,薪火相传,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特色鲜明,在2012年高考中实现了语文学科全区第一的梦想,被评为“天津市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英语组以科研引领教学,自2007年开始,承担国家级课题“英语报刊阅读与任务型教学”研究,多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生物组教学、科研并重,他们承担的天津市“十五”规划课题“高中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获青年资金资助并已顺利结题,教师们在教学科研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个性风采——十四中优秀教师撷英
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 秦宝锋
她在工作中踏实肯干,践行着十四中“敬业博学、严谨创新”的教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她坚信的格言。
她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用爱心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的锁。在物理教学上,她不断积累经验,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国家、市、区级奖。
作为备课组组长,她组织教师共同教研,使全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她体会到,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给自己充电。她说:“作为教师,在艰苦的工作中我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今后,我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为学生铺设辉煌的成功之路。”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洪国华
1998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
从教15年来,她以“敬业、务本、奉献”为行动指南,在教学实践中夯实教学基本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之余,她时时充电,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2006年,参加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研修并顺利通过考核;2007年,参加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培训,成绩优秀。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获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高中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获市教育创新论文三等奖,《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获市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三等奖,《学而不读则罔,读而不写则殆》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姜 健
200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中学一级教师。
6年的班主任生涯,让他体验到身为人师的快乐。所带班被评为校、区、市级三好班集体,区级优秀团支部。他本人多次获得校、区级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河北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他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007年,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2010年,在天津市初中英语学科高效课堂研讨会上做市级公开课。先后被评为第十三、十四届区级学科带头人。2012年9月,被评为河北区首批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他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辅导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及天津市英语学科竞赛中获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孙春淼
民进会员,1991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天津市中小学“265工程”领衔指导教师,河北区新教师验收课评委。先后被评为区级师德先进个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她利用历史学科优势教书育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德育、智育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的整合、教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为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她所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随时引领学生与历史对话,感知历史上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文明与愚昧、正义与邪恶,正确引导学生思索人生、社会与自我,发挥历史教育的最大功能。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菲
200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连续6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荣获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多次在优秀班主任事迹交流报告会上作典型发言。撰写的德育论文《拾撷班级文化建设点滴》获全国三等奖。参与编写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高中总复习》,以及人教版配套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学习测评》。
教学工作中,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实验教学为手段,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所带班的化学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撰写的论文《乙醇》获全国一等奖,《“强弱电解质的区别”教学设计》获全国二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杨 莉
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学高级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市外语研究学会会员。
她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奋进的航标,汲取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在14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所带班多次被评为区、校级三好班集体、文明班集体,她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
她敢于创新,实施了“整合管理步骤、融合学生兴趣、关注个体进步”三效合一教学法,在落实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她率先在全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的教学活动获河北区“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河北区百名学科优秀教师 张 妍
2004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她热爱教育事业,注重言传身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风貌,所带班获行为规范优胜班、诚信班、文明班,区、校级三好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她善于从细微处着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带班屡次在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班会评比及小型多样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她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积极参加市、区各类教学研究活动,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打造适合学生的高效课堂……
河北区名教师 刘秋蔚
河北区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总工会“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她在教学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在课题研究方面身先士卒,曾多次做市、区级教学公开课,在区首届“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市“双优课”评比、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和评比等教学研究、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受到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2008年,学校为她创建了名师工作室。她常对青年教师们说:“‘师徒活动’能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节省成长时间,也有利于营造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安志红
她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有担当精神。作为年级组组长,她将营销管理中的法则应用于班和年级管理,出色完成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科组组长,她带领的团队参加全国、市、区级赛课活动,为学校赢得荣誉。
她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区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丛书的编写工作,承担中考教研展示课及专题讲座任务。
她是一位善于思考、不断进取的教师,教学中敏于观察、勤于反思、虚心学习,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进步。撰写的多篇教学体会发表于正式报刊上并获奖,参与的“开展班集体文化活动,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科研成果二等奖……
河北区师德先进个人 魏璟华
198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生物高级教师,河北区首届名教师, 河北区高考中心组成员,“百节创新教育优秀课”评委,青年教师学科基本功大赛评委,天津市教育学会会员。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她多角度研究大纲、考纲,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精讲精练,少时高效,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她潜心科研,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子课题“学习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物必修模块知识框架的构建与教学的研究”等。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市、区获奖,并发表在学科核心期刊上。指导的青年教师在首届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评选中获教学设计三等奖……
河北区首席教师 罗晓培
198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区级学科带头人、区高中毕业班复习指导中心组成员。多次承担市、区级重要考试的命题工作,多年参加市教研室地理学科组组织的《地理总复习》和《高中地理质量监测》编写工作,多次在全市地理教师大会上介绍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此,她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即使高三期间也很少留作业,尽量做到“当堂学当堂练”。她带的毕业班曾接受过一次专业潜能测试,大多数学生的测试结果都是“地理是第一兴趣”,她觉得,“这是我得到的最高奖赏”!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陶雪皎
陶雪皎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教师。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她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共送走4届高三毕业班。2011年,她所带的高三(3)班被评为天津市三好班集体。
她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自信”是她给每一届学生上的第一节班会课的永恒主题。她对学生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即使身处优越的环境中,也会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相反,一个人如果充满自信,就能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机遇,使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为可能。”艺术节上,她为学生制作“班级徽章”,向全校展示班集体风采;运动会上,她为学生呐喊助威,被评为“最投入的班主任”。
河北区十佳班主任 王 丹
任教9年来,她始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以活动为载体,建设“多元”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建立小组评比制度,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教学相长,享受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是她带班的三大特色。
篇10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法;智力开发型教学法;热点研究型教学法;平台创新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56?03
“研究性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1]。有两位教育学家起了先导作用:一是杜威1916年创立的“问题教学法”;二是克伯屈20世纪初创建的“设计教学法”。后来,国外许多教育家、教育部门发展了“研究性教学法”。1959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率先倡导“发现法”。1961年美国教育家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法”。1983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在《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调查报告中规定,四年制高中毕业生要必修3年社会研究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在《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研究型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要求。
我国也十分重视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笔者结合高校教学工作的实践,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法的一些做法,跟大家共同交流。
一、研究性教学法的含义及特征
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PaulD.Boyer)认为,研究“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追求和寻求对未知的理解时的最急迫的、不可抑制的需求,它与提出新思想的自由,与以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每一种观点的自由紧密相连。它为庆祝任何一个新思想带来喜悦”。博耶在这里揭示了“研究”的三大含义:一是追寻未知;二是提出新思想;三是审视新变化。
我国对研究性教学法的探讨也有很多成果。比较典型的定义是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卢德馨认为,研究型教学应充分考虑科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渗入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2],即科学精神、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汪霞认为,研究型教学最本质的转变在于使学习者成为意义的积极构建者、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它倡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由此带来了更多非预期的学习结果。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研究领先的教学、研究取向的教学、研究为本的教学、研究支持的教学[3]。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研究创新思想和精神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法,其主要特征是:创新性教学、探索性教学和塑造性教学的有机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三种研究性教学法:一是智力开发型教学法;二是热点研究型教学法;三是平台创新型教学法。
二、三种研究性教学法
(一)智力开发型教学法
所谓智力开发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开发学生智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小学教育中用得较广泛,而在大学阶段往往和专业教育结合。我是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算账”。我在给会计学专业学生讲授《财务分析学》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智力投资分析”教学内容(改变了长期以来仅进行物力投资分析的片面做法),而且还用“算账”的方式,即计算一个学生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全部智力投资总额来教育学生,让大家明白:智力开发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成才”,基点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归宿是“报效祖国”,家庭、国家及社会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成才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立足创新创造,最终能够感恩父母师长、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以实际行动回报长辈、回报国家、回报社会[4]。
笔者从2005年起在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中开展了智力投资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①大学生的智力和技能大为提高。在“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中,由于每一位学生都要计算自己的智力投资额、智力投资回报期,智力投资回报率(报酬率)、单位课时代价,他们在计算过程中不仅受到教育,还开发了思维空间,学会了“现值折算”“成本计算”“投资模型”“数据收集”等技术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②大学生更珍惜在校期间的每一节课时。通过举行“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每一位学生都计算出大学期间的单位课时代价,少的每节课为43元,多的为60多元。有的同学感慨地说:“如果不好好珍惜每一节课的时间搞好学习,甚至逃课,这是自己最大的损失,不仅对不起老师、父母,更对不起国家和社会。”[5]③大学生感恩父母更感激国家社会。未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之前,一些学生普遍都认为他完全是靠其父母供养上学的。通过智力投资构成分析,他们从自己切切实实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国家社会对他的教育投资是家庭对他在教育支出的1.1至1.5倍(如会计学专业学生张国珍计算的结果是:国家社会对她的智力投资是9.1万元,家庭智力投资6.3万元,两者之比为1.4),他们感谢的首要主体是国家和社会[6],并表示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回报父母。④大学生奠定了人才市场就业的价格底线。当今大学生就业,薪酬水平成了他们关注的重点。通过“智力投资分析”,他们每人都确定了未来的“回报额”——工作—年的薪酬。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人才市场价值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但不管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变化,人才智力投资总额总是构成了人才市场价值的基础[7]。因此,进行智力投资分析,有助于把握市场人才价格的底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合理决策的基础。
2006年1月15日,《中国教育报》在第三版以“大学生,你应该感谢谁”为题[8],整版报道了笔者发起的智力投资教育活动的情况。该文章很快在全国72个高校等单位网站上全文转载;笔者也被燕京华侨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21所高校邀请作专题学术报告[9];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城市频道分别报道我校开展的智力投资分析报告活动[10]。2009年7月7日,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第684期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2009年11月27日,中国教育1台播放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者——朱学义教育人生访谈”的视频。
(二)热点研究型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按博耶的观点是要引导学生审视新变化。当今社会,各种情况变化多端,课本上的内容总是一定阶段特定科学知识的总结,往往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全部变化。因此,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时代变化的新内容。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学生讲授《会计专题》课程时,就把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参与讨论。例如,我将会计改革梳理成九大热点供学生学习讨论:①会计等式改革热点研究;②产权会计改革热点研究;③成本会计改革热点研究;④财务分析改革热点研究;⑤价值变动会计热点研究;⑥财务管理改革热点研究;⑦资源会计改革热点;⑧税务会计改革热点研究;⑨环境会计改革热点研究。我在讲授《会计专题》课程时,采用“热点研究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提炼会计改革热点内容,公开出版《会计改革热点研究》专著,总结我国会计改革20多年来的热点问题[11],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教材;
其次,揭示当今社会会计改革特别关注的焦点,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要求每一个学生选择一个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6-7名学生组成该热点研究小组,并从不同的视角撰写论文,在小组“会计热点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第四,组织“会计热点研究小组”形成科研报告,聘请专家教授评价研究成果,对优秀的科研报告给参加研究的每位学生记2个“科研学分”①;
第五,举行“会计改革热点研究报告会”,评选优秀科研成果,发给证书。同时笔者还用自己主持的“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资金向获奖学生颁发奖金。
(三)平台创新型教学法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的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有无创新能力对适应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十分必要[12]。大学老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能否将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让其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课堂知识的内容,我的回答是肯定的。2008年12月23日,我在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青蓝创新俱乐部”,至2012年3月吸收了410名大学生成为会员,让他们在俱乐部发挥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称这种课堂延伸的教学方式为“平台创新型教学法”[13]。
建立“创新俱乐部”平台的指导思想是[14]:为高校有志于创新创造及对创新创造有兴趣的同学提供知识共享、基本培训、交流思想、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平台;通过宣传报道、讲座、培训、学术研讨、沙龙等形式为会员搭建互动平台、疏通交流渠道,在俱乐部范围内形成竞相创新的氛围。俱乐部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孵化创新创造成果。具体包括: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含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成果[15]。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成立理事会,建立常务理事会;同时设立专家委员会,定期评选“创新创造成果奖”和“创新创造活动先进个人奖”。俱乐部还设立了“实践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活动,至2012年3月已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共计35个项目的研究,其中,有17个项目获得徐州发明协会“创新成果奖”,有4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俱乐部第四届理事长辛奉来申报的“基于俱乐部模式运作下的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探索”项目获得了200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俱乐部第五届理事长王鑫“徐州矿区资本运作研究”项目获得了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的立项资助;俱乐部会员李晨晨“徐州市大型企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的会计核算设计”获得了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俱乐部第六届理事长李丹“煤炭整合中资本运作模式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了201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
注释:
① 中国矿业大学各专业培养计划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取得两个科研学分。其途径有三:一是申请获得校(院)级以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二是参加老(导)师科研课题;三是参加其他途径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2] 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4(21):24-25.
[3] 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43-46.
[4] 朱学义.论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投资教育[D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03-31.
[5] 朱学义,侯德伟,胡琼,等.论高校“情感互动”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5):83-85.
[6] 朱学义,胡琼,董靖,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3):93-95.
[7] 朱学义,朱亮峰.智力投资支撑理论及其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8] 叶莎莎.大学生你应该感谢谁[N].中国教育报,2006-01-15(3).
[9] 朱学义,董靖,黄国良,等.论高校“多科交融”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8(6):21-23.
[10] 中国矿业大学新闻中心.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城市频道分别报道我校智力投资分析活动[EB/OL]. http://xcb. /xw/news/manage/news/news_show.asp?id=14746,2008-04-14.
[11] 朱学义,于泽.用智力投资观解析教育“高”收费[J].大学教育科学,2007(6):97-100.
[12] 朱学义.教育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的效应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2011(11):15-18.
[13] 朱学义,董靖.基于人才聚集平台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2012(3):115-118.